《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圆觉经
圆觉经简介
大乘经典
站内搜索
讲经节录
联系我们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036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
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0-31
|
41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於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宣讲
第三十六堂
或许法师会问,为什麽要讲这个十法界,而且时间又那麽急迫?可能讲的并不是意思能够传达很清楚,因为刚刚已经下课了,所以我一直想要把他急着赶快结束;因为停断一下,第二节课再讲,一定是那个义理连接不上。所以因缘也就是如此。
那为什麽要讲这「十法界」?就要讲到你根本要知道「一切如来因地发心(法行?)」。本起因地是什麽?不是要圆照清净觉相吗?那你就要圆照,你要在这一切法中圆照觉相。既然知道那都是一个佛法界所起,大觉心体所起一切性德的作用,方便堪称种种法界。那如何还在种种法界,根本都是一觉所现的法界里面,你还要妄想从哪个法界出,才能找到觉呢!
一觉所现的种种差别的种种境界,那你当然当下你要知道是觉,那就还归一体。所以才要讲法界,才要讲到说要本起因地圆照清净觉相。 你要是不知道这个因地,你根本在最初行者在这个因地上面,我讲那个「因」(一个囗ㄨㄟˊ、一个大),就行者心中念念之间心中的方向,为(囗?)他这个智慧的至重,那个叫做「大」。你心中就要在这个方向之中围(囗)起来,就好像城的四边四门严守的那个大,念念这样参,那叫因地。你在那个因地之中,念念就不能够背离觉体。
既然背离觉体,所以在现前的一切念头当下,你都要看得出你现在在哪个法界。因为你明白那就是觉体的作用,你堕在哪个法界之中的变化中。当你直下知道那个法界,就是觉体变化成时呢,不用离开法界,你就回家;你就直下担当,因为你知道是觉体的变化。你在上面就不会再妄想众生的流转,那是饿鬼!那是畜生!那是阿修罗!所以外道才有拔济相,才有从哪个相中拔济。佛门叫你正确为他正名(正确的正,名字的名)。
所以在这个体上,所以刚刚我用到一个字是用错了,发现那个字错了,就是饿鬼的那里,我用到「取用无尽」,应该是「取着无尽」,不能用取用,着(染着的着),取着无尽。所以那个叫着而已,所以这个字才发现,这可能是我们那边的人打错了,(这以前是不是打错了?)应该是取着无尽。
所以讲到那个「无明」中,那都还不是一些众生妄想的十二有支里面的无明,是最初的那个性中的无明,就是跟众生业感的无明。那个无明叫做根本自性,也就是《楞严经》讲的:根本大觉心体之中,根本无所谓明故,所以你才能够随觉,随种种所觉立明。你在所觉上再立明,那就是无明了,他既然所既妄立,那你就明也是妄立,觉在现觉,哪有什麽所谓明不明?
众生妄想之中,以为觉在现觉,有觉在明种种觉。觉在现觉,他那个明中都是一体咸然是觉。虽然相中作用,你不能够不知道那个「明相」,那个清清楚楚在哪里,但是你不能堕在任何众生知见与声音语言的末稍,堕在真有如是作中,起成妄想。所以这里面才讲到佛门之中,尤其是根本心底深处的最难处,最难体会处,最难担当处,所以叫「难行能行」。但是难行,再讲难行能行,现前的释子不是就要在这个上面,本来面目上念念作观嘛!再难的东西你也是要面对那个…,就好像面对一个线团,你也要慢慢慢慢抽丝剥茧,你找出那个线头来。这是一个是行者、一个释子的直下担当!
所以到老庄讲这个无明时,他有讲到这个性体的本来面目,器世间的造物变化时的最初,他讲到我不知其名(名字的名)。但是不知其名就表示什麽?不明白的明。我不能立种种明相来说他,所以不能立种种名字,那个当然就是明白,你才能立名嘛!所以老庄只是讲我不知其名,所以他就讲到造物。
所以这个无明不是众生以为的业感最後的无明。众生业感轮转的无明是在外面妄立其明,那就从此以後背觉合尘。但你不知道那十二有支从有无明开始起时(4:45),就是性中的遍立,那叫有支,还叫辟支,还叫佛。佛,就是觉心不能如是安立,不能够辟,清楚辟如是支,不叫佛啊!这个叫辟支佛。因为你能够辟如是这个有支,所以你才能够动起缘起,你才能够动起缘起啊!
你没有那种,就好像镜子他一定能照故,镜子因为他一定能照,所以你才会感受到有缘被他所照。但是真正有缘被他所照是什麽?是因为镜子他就能照缘,因为他能照缘故,所以你就会妄想,後面马上的感觉,就缘被他照。那个性中就是这样子呈现的。觉心一定能够觉缘故,所以後面就有什麽?就有缘的感觉。但是在缘的感觉里面,古德才跟你讲:「从无心外缘,能为心所缘」,都是心中所成就的,性中所成就的。所以这你就要慢慢披剥,披剥的目的,就是这部经中的最开始,这个最开始要是没讲清楚的话,那下面就不太好讲了!就讲到什麽…,你要是最初连这个上面都清楚了,你直下你就能担当什麽叫妄。
那个妄再也不是过去的众生语言,所以还要追逐有一个妄的那种造作,叫做妄。那个不单只是在这个过去的造作上面担当,他甚至於可以看到觉心之中,他就是能够这样子顺应缘起,所以他就能够这样子幻起种种变化。所以我再说他妄时,我不是想要排斥这个妄,我不是想要背离这个妄,我是一体担当,原来觉心他就是能如是变化。
妄者,幻者,变化义。所以妄者,亡与女。亡者,我上次不是讲吗,什麽亡?流亡,你在这个女相,这个阴覆之中流亡,就是妄。这样茫然流亡,在这边流转,那就是妄。那你能够担当这个妄时,不是说你一定要背离这个妄,是你能担当那个妄,你能担当那个幻。你在证得镜子时,你站在镜性,你就能担当那个幻,你不能变化吗?怎麽会不能变化!当然知道那个幻化嘛,不知道幻化,圣人怎麽会跟你讲造事(世)呢?怎麽会跟你讲造物呢?怎麽会跟你讲大化呢?这就是担当化。过去你不认他时,那个「化」字就是众生流转处。将来你担当时,那个「化」字就是什麽?佛母摩耶。摩耶叫大变化,你念念之间供养是佛母。你能够供养佛母,你将来才能够看到你心中的释迦牟尼出世,能仁能寂。你要是不这样子供养佛母,你根本还不能够看到你心中本来的能仁能寂,在任何感受看不到你那个根本念头中的能仁能寂呀!
所以佛母一定在哪里?在帝释嘛。帝释在哪里?在须弥顶上嘛。须弥顶上是上接空际下接地际,所以空有二法交会处。那空有二法就是什麽意思?就是变化处,从空变有,从有入空,变化处。那叫供养佛母摩耶,所以叫忉利天。这里面都故事,只是因为没有机会讲,将来你会发现每一个做事都是讲你的心境,每一个人物,哪个跟你的心中有丝毫的背离?所以你才会真正体会到真正不可思议,万法唯心啊!随举一个人名,他在世间真有如是人,你居然能够感受到他的行为,居然跟他现在的福德,因为我讲的都是祖师的名字,就跟祖师的福德,所有一切行持相应。
我以前在讲《金经开卷》,就讲《金刚经》最初那一品时,讲到那个鸠摩罗什大师,我也曾经写过一段偈子。讲到鸠摩罗什大师为什麽被吕光押在凉州,这都有表法的,他都有表法。所以你才能知道那个性中,祖师的那种性德,他是怎样安布的。你在那个性德之中,你明白安布,你才能够知道他译的经中,他要表达的是什麽理趣,义趣在哪里。
所以这里面你一定要先懂得十法界。这十法界你要是明白了,你就自然而然在法界之中,你能担当为什麽会入如是幻,因为法界如是故;为什麽能够起成如是相?因为觉心如是故。他一定能够如是现,他不如是现不是觉。镜子他一定能够走入镜色最深沉处,然後再走入镜色幻灭处。为什麽他能够走入?因为镜子就是如此啊!因为镜色都是镜,所以他可以随着镜中,他随色一直变化。但是你要堕在哪个变化中,你就叫做「妄受生死」啊!虚妄妄受生死啊!将来你在任何变化中,直下担当就是觉体啊,不必说舍离哪个六凡。谁跟你讲要舍离?你不知道一切六凡,尤其到了密宗,那直接就是告诉你,罗刹、夜叉最後都是菩萨。你看错就罗刹、夜叉,大黑天不都是菩萨嘛!不是你根本的性德?所以最极败坏处,哪个不是你本来面目!
所以成、坏二相之中,那个坏相的败坏,哪个不是你本来面目?所以才说,过去你看错是有毒,将来你看对,那叫无毒鬼王。那完全的作用不一样啊!你看对时,那不但是无毒鬼王,你正在看到这无毒鬼王的种种作用当下,那个在性德之中还叫什麽?还叫财首菩萨!才是最初行者念念皆具如是智慧之财,宝藏的根本最初啊!你不认那个毒,你不能够认那个毒,照见他根本无毒,那你还不知道在哪里下手!在哪里积聚智慧福德!所以法界之中你还要认,还要去认法界就是觉体中现。
那这样子就认觉体中现,你才能往下讲,「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这才叫大陀罗尼门。所以叫善男子,无上法王,什麽叫「无上法王」?无上者,叫超诸能量,你心中能想、能量的,不是那个现代人讲的能量哦!每次我要修什麽法,就有能量现,那个叫什麽能量?!凡要堕在有能想中,将来就会变成无能,因为法中就会如是坏故;何以故?法界如是故。就会败坏。所以那个能量是超诸你现在所有一切思惟之中的想量,超出能量,想中的量,那才叫「无上」。
所以那无上不是跟次法中比无上,他根本不是众生世间之中任何比量的,他是超越一切比量的。为什麽超越比量?因为十法界都是他现的,他跟谁比啊?觉心所现的十法界,觉在现觉时,觉在跟觉比吗?觉在现种种差别时,似乎有入种种差别相,但同体是觉啊!同体是觉时,你就不能抓着这个觉跟那个觉在比啊。你只能在这个相中,这个法中种种差异之中,你方便比量,方便计量。但是你为什麽能够方便比量、方便计量?是因为你根本不离觉,你才能够比量。你真正离开觉,你连比量、连计量都不可得,都不能成就。因为你离开觉,就堕在种种差别上,你堕在差别是根本不知道比量的。在黑根本不知道白,在白就不知道黑,在大都不知道小,谁在比量?
这就好像是上次讲的吧!在种种现在对待法中,能知道对待的,是今天讲的,还是上次讲的?能知道对待是根本觉对待的,上次嘛?今天早上讲的。你能知道对待是觉对待的,你才知道对待嘛。所以你能比量当然是什麽?那是超越比量的。你所比量的那个比量相中是根本不知的,他不自知也不比彼知,他根本不知,所以他怎麽比量!所以这个心中要超诸能量,那叫无上。所以一切法界之中都是如是大觉心中之所呈现的,所以叫「无上法王」。
刚刚讲到十法界之中,你看到那种根本性中的本来的主宰,你看错了,就变成流(流转的流)转在每一个界道之中的沉闷。但是你不能说不知道那个界道的种种的呈现,你过去是在呈现中你堕在沉闷,将来你不能不知道种种呈现。可是你在呈现之中,你都要知道根本就是觉体的大照,所以不离如是呈现,你马上就还归觉体的庄严。那叫「龙女上宝珠於佛」。
这宝珠就是心珠嘛,当下龙女,龙女就是布施处,所有的一切法界之中的遍布处。上宝珠於佛,问「智积菩萨」,那这个名字都安排得好好的,大智所积聚处。大智所积聚处在哪里看?是文殊叫智积问龙女。这里面的安排清清楚楚的,这里面每一个心中的相,你不能够混滥的。但你将来要具足如是德时,每一个相中都要清楚,你现在看到那个念头,那个念头最末稍处,也就是在那个念头你要看到他觉体的,看到他本来面目的,那个就是「龙女」。但是你是谁在问他?是智积在问他:「你能成佛吗?」就你心中有一个智积菩萨,那个智积就积聚如是大智在问:「就这一念能成佛吗?」那智积菩萨为什麽有这一念?是文殊大智叫智积发如是问。所以智积在问龙女时,龙女就回智积—就你自己心中龙女,回你自己心中的智积—告诉他:看我成佛,复速於此。他心珠上佛嘛!当下就在最末梢上佛,所以即往南方成男子身。
这里面变化不是这个重男轻女,不是啊,这是讲性德,完全讲性中的作用—成男子身,就是你看到什麽?大照。你在任何的种种流润,在种种的种种女德的相上,你要知道他根本就是大照,所以不变、不离开你这种女德,龙女的种种性德,但是你要完全体会他就是觉体的大照,叫做南方成男子身成就佛道,他变男子身成就佛道。你要是不在任何…,就好像在镜色之中,你要不在镜色当下,这麽样深厚的色中的境界,你能够体会他就是镜照时,你根本就一直堕在镜色的最末梢一直流转。
所以站在如是性中,你知道他一定不能够成法王,他不能作主的。因为性中就是如此,他一定是随缘的、安布的,不是作主相。所以他叫直下回头,这个回头这样才能够清楚什麽?那无上法王,那根本法王。所以你真正回头时、成就时,就是早上讲的,你根本不是住在男女相中,还有妄执的。但你必定会在世间所有一切法中、相中,你能够体会出法性如是嘛!所以你自然知道,在什麽性中他不是成佛的种子啊,什麽性中他是成佛的种子。
你为什麽会这样子讲?因为你是缘一个性中,缘一个体中在说的,你不会堕在你是哪一个性上说,你也不会堕在人间种种分别里面,还在这边妄执我是什麽上说的,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已经是行者,你念念之间在这上面参。你心中参的就是什麽?就是无上法王,你心中就参了这个心中根本的那个大觉心体的无上法王。虽然我还未证,但是我念念已经在上面寻觅了。如同文殊遣智积问我现在这一念,问龙女。那为什麽龙女在龙宫?龙宫就是现在所有的一切流布处。龙是行云布雨,那龙就属阴,所以他不但是属阴,他阴中极阴叫龙女。所以要你感受那个担当性德之中的安布,那叫龙女。不然阴会变阳,对不对?叫少阳。大照现的时候,少阴,在少阴再立,每一个附着上面再立种种名(明),又变成阳,再立感觉又变成阳。镜子是大照,然後随感到了色,色是阴,可是在阴中,在色又起一个觉照,那又立一个阳。但事实上都已经到了什麽?都已经是在龙宫深密处,已经离开大觉,大照之中那个觉体,都已经在龙宫深密处啊!
所以上次才讲为什麽龙树菩萨一定是下龙宫取出《华严》的嘛。你不要想说那只是讲到心性中的龙宫,你看到心性,你就能看到法界龙宫,你不相信?那不然《法华经》怎麽会跟你讲:於此地如何忽生众生(经文:此中云何忽生众生)。你要不信,那智者大师怎麽能够一下到法华会上?你要不信,为什麽有的人一天到晚看到後面,人家後面跟三、四个(台语),三、四个鬼跟在後面,每一次看到你後面跟来三个!你後面跟来四个!你不知道那世界都是随你的心性在变的吗?你心性不同时,你真正心中如是细密处,你当然能看尽法界一切庄严!
那个不要怀疑,因为用我们现在的智慧,你说好像不是现在智力所及,谁说不是,你现在看到的世界,都是随你业力变的。你将来再微细时,你马上变动一个业性,你就感觉世界就不同。你当然相信你所见所觉就不一样,但是你知道这个所见所觉不一样时,绝对不是一般众生堕的那个怪力乱神;你是明白觉心之中,他必定如是的法界安布相。所以他能够入种种法界,所以他能够现一切种种众生界。当他看到种种众生界时,不是真的执着有如是众生,所以他知道是法界量义。
所以菩萨才能够随他的悲心,入一切众生世界,拔济一切众生。但是入一切众生世界时,他就跟你讲什麽?不动道场,不离本处。就不离这个觉心才能看到法界,你要离开本处、离开觉心,哪有法界?你怎麽入一切众生世界啊!所以众生世界如梦,如梦中都还是什麽?都是你大觉心体现的。所以他能够在这种变化里面,像如梦的变化里面,他只要站在觉体,就能够看尽一切梦境中的众生;他能够入一切梦中拔济众生,但事实上他就是在觉心中见的。你这个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不是像那个讲天方夜谭,哪一个菩萨又来了!哪个佛又现前了!阿弥陀佛从宇宙之中,从法界宇宙之中下到地球,来拔济我们了!多麻烦!太累了!你知道吗?讲那个话你不觉得很饶舌吗?还下到宇宙地球,这个太罗嗦了!
所以这个才叫做无上法王,叫大陀罗尼门。大陀罗尼门叫做「三昧」,也叫做「大总持门」,这才叫大总持。所以你讲到大总持时,过去讲到大陀罗尼门,你会有以为就是一个名相,就是一个名称,你就永远感觉到大陀罗尼门,不是你现在,不是你的事情。但是你要真正知道法界,像刚刚讲法界,虽然没有讲太清楚,但是这麽多时间来,一直在这个性上跟大家不断研究,你这就能够体会,觉心之中他所现前处就是大陀罗尼门。你会怀疑吗?你还会怀疑自己不具足大陀罗尼门吗?所以那个时候再讲大陀罗尼门时,是一个行者虽然现在还没有这个智慧,常住如是的智慧作用上,但已然对如是性德的这种种的智慧,已然毫无疑问,那叫做真三昧。
因为你毫无疑问故,所以将来你在你心性之中,才能够证得。你现在都还怀疑大陀罗尼门在哪里?那你怎麽证得!所以你真的明白心性中的作用,你当然知道那就是什麽?那就是一切三昧。所以那个才是真正叫大陀罗尼门,所以叫大总持门。门者,有开遮、出入相,有开遮,有出入相。出入大家比较好明白,开遮那学律的这个师父们一定能够清楚。现前就是开缘处,他绝对就是开缘处;觉心随应缘的时候,就是开显处。但是随他的开显处,你还要知道每个开显处,彼彼在遮护些什麽?过去凡夫不知道遮护时,那遮叫遮障。将来你才知道遮护些什麽,为什麽叫做遮护。
见在变成色时,见就遮,色就显。见遮的目的是干什麽?护如是色嘛!可是过去你不知道觉心作用呢,你就会说:见被色障蔽。说到见被色障蔽,对一个行者回家时好像有帮助,从此以後不要堕在色中。但是这种见解心量不大,你知道我见之所以隐蔽,是在护色,所以直下在护色时,你就能够知道见在何处。将来你开悟时,一切众生界不减一分,就是色感受一分不减,但你浑然住在见中的清净。这要发菩提心的,这要发大慈悲心,听得懂吗?
过去你是认为色障断了见,所以念念在色中,开始念念回光看见你那个见,再也不被色的迷惑蒙住了。可是要是换一个大心众生呢,他原来知道见隐处,色显处,就是因为见要护色,所以念念在色中,开始起担当,但是他起担当中,你看到他是在色中担当,可是念念他照见的是见,所以他将来证到如是见时,色中不损一毫,这众生界不损一毫,这叫做「大慈悲心」。那当然就不一样!所以大乘佛法中说的开遮,跟小乘说的不同,持犯说的不一样的。所以那才知道遮护些什麽,你知道在遮护些什麽。所以那才叫做大陀罗尼门,那个心中要清清楚楚,你才能够入如是三昧,叫大陀罗尼门。所以那种三昧是一个行者已然心定,智慧安定的行持,他已然心中无疑的心中的担当,那是大陀罗尼门。
那在哪里说大陀罗尼?所以下面四个字叫「名为圆觉」。你不能不知所名,你要前面都要知道,所以不知所名虽然叫修行,那还叫做不明。若不知道怎麽回事,我旦知我只在修行,那还叫不明。你要担当就叫「圆觉」,那就是你根本的觉体。因为你能担当故,虽然你能够立名,你将来却发现,你都不会被自己所立的名所障,因为你说的是圆觉嘛!既然是圆觉你就不会随便让你妄堕种种觉中,再安立其他种种差别。我说的安立差别,不是不知道差别,是明白差别,但你会妄堕吗?不会啊。就好像在镜色之前,当你能够明白担当一切变化,担当一切差别时,我才肯定你,你不被一个差别所束缚。你不能担当处,说我一法不立,所以我不要念佛,那就是差别,对不对?那就是束缚。那根本就是什麽,那就是立,那不但立了一法,那法法遍立!
所以那跟宗门,那跟显教的宗门是完全不同思想的,但是不知道什麽时候,汉传佛教会沦落到後面这种知见,太多了!事实上你看那个《禅门日诵》,念佛的是他,打坐的是他,忏悔的是他,持咒的是他,什麽都是他;然後说:怎麽样,为什麽我要修那麽多法?你还有「多」这个字吗?那我就知道你一法不立,打得你念头死,你就是法身活。那才叫做真不立一法!不立一法是能够看到你担当一切法,叫「不立」。假如你说:有一个法中,叫不立。那不就还是立了一法嘛!这还是不要我讲,这就是直接讲到长爪梵志就知道了。我一法不受,就这一法就受了,所以他才剃头出家。
所以我们怎麽还会堕在这种知见中!怎麽还会不知道原来根本汉传佛教,就是讲说你在觉心上直下的担当呢!那种菩提心,那种慈悲心呢!那种慈悲心是让你照见一切法中,你就要认得,认得他就是圆觉。那都是觉体所成,那都是十法界中一个佛法界之所安立。因为你知道他都是觉体所成,所以你不会在上面妄起、妄想势力。因为你妄想势力,不认觉体故,所以你才这个上面,才会认为能出离、不能出离。假如你真正都知道是觉呢?才知道是妄啊!你在镜子上面,你不知道镜子遇到那个黑色,你才幻想说,我能不能出离如是黑中的恐怖?你才会有这个妄想要出离、不出离!你知道是镜子呢?你根本不用出离嘛,你只要哈哈一笑:这是镜色!你当下就不在那里。觉心就是如此;你要是没有用到这个觉,你哪有世间?
所以佛门之中,诸佛菩萨用尽一切方便,祖师大德用尽一切方便,就是要让行者念念知道你的觉心在哪里,你的觉心就是这样的。当你明白这个道理时,你就能够安心向道;你真的入到这个道理时,你心中再也不会起成过去的众生妄想了。你才知道原来这个心中,原来是根本本来的妙明,这叫「证灭」。所以你就开始修道,所以一定是证灭→修道,这不能乱套,这不能乱套。一定是证灭,先要知道心中的根本寂灭,所以你能能够起成大担当。所以再回入娑婆,再去担当一切,回头再认「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时,才能堪称大道,才叫做大道。不然你在哪里说「道」?道还有一个走,还有一个行持,你只是寂灭,那不就断灭了?所以还要能够担当行持处,所以那叫「名为圆觉」。
你念念之间都在如是心中参,心中如是体会,连十法界、连到最後地狱,你都知道是因为过去错认,不认觉故,流转如斯。甚至讲到六凡,你何必怕六凡的名字,觉心就能入凡,入凡处就是什麽?就是觉心真性显现处。镜子照色叫入凡,照色之处就是镜体真性显现处。你何必怕担当如是名字呢!所以在《维摩诘经》中,叫《无垢称经》中,你看维摩诘过去,人家叫他去看维摩诘,没有人敢去,因为维摩诘看到那些声闻,就故意拿种种声音恐吓他。所以六师是你师父,这个世尊讲到这些法都是这些外道,你听那个声音就茫然,你怎麽讲这种话?你听到声尘你都迷惑!你还来托钵,你还托什麽钵呢?
所以一切之中,要心中若是大明时,这就是《华严经》中讲的,听到有佛无佛,心不迷闷。你才是供养诸佛,你不是堕在声尘上的。听到有菩萨无菩萨,心不迷闷;听到有佛法无佛法,心不迷闷。因为你要迷闷就堕在感觉上,你念念知道不迷闷,就站在觉体上,就在这个觉体,叫「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所以他就用一切名相,就是在破一切行者的妄执。你还有什麽真性,还有什麽六凡,还有什麽叫做外道,那表示什麽?那就可以证明,你就不是在性中建立的人,你还是跟一般外道、像凡夫一样,还是流转在种种感受上。因为背离觉体就是外道,背离觉体才入凡夫。那怎麽你一个修行人是如此呢!所以才在後面讲到,「地狱、天宫皆是净土」,所以一切菩萨所成就法,跟外道所成就法,都是菩提。这个就是在名相之中,看你还迷不迷惑,这个叫「随顺觉性」。因为你不迷惑,听的都是声音而已;那你不迷惑之中,你会随一个名字上面还再攀缘吗?你不迷惑时,在镜子照色时,现黑、现白,你还在那边分别,我不能照黑,只要照白吗?那就表示你就是背离镜体,就是背离镜性。
所以在法门之中,他常常用如是的文字。文字的目的,他就是在为一切行者,破他最後的妄执,是不是你还是还堕在世间,所以那才叫做「名为圆觉」。念念在这个上面参,连六凡的名字他都明白。不要怕立凡,立凡处就是梵天,那大梵起处根本就是自性中所起。所以最初觉心入世的时候就是梵,所以最初的大梵天王是谁?摩醯首罗,就是摩醯首罗,那大梵,真大梵天王,那是摩醯首罗。所以色界以上,除了梵天叫大梵天王,以上都称大梵,全称大梵,所以不在初禅的大梵而已,以上都称大梵。所以他自然而然就在觉心入世之时,你就感到觉心的灵明,那个空性现前,那个空是灵明,那个空。
因为为什麽叫灵明是空?你不能拿相来相他,你不能拿明来明他,所以那是空。那是最初觉照起处,那个空灵照耀时。可是你妄堕那个空呢?就在无色界,你妄堕那个空就是无色界。但那个空本来就是你心中入世的灵明,可是你执着有那个空呢?从此以後,「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那个拜忏有讲到,「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但你不认那个空,所以你才会妄堕那个有。你要站在那个有上,那个根本的色中,在色相上面你能够明白那个空,得担当那个空中,他一定能够起成种种万有!
所以无明为天地之母,你能够担当时,那是空有圆通、融通,你就不会堕在世间的有色、无色的种种差别道中,从此以後变成什麽?变成这个叫做刚强性中障断修行人;就算成阿罗汉,也是钝阿罗汉,也是钝阿罗汉。所以他不能从色界中直下见性,直接照见觉体,他还是堕在空中。既然堕在空中,还有空可守,那就还是什麽?在色中,在心性之中还有留碍,还有余惑未消;所以那个叫钝阿罗汉,直接就叫钝阿罗汉。
所以阿罗汉都是在哪里?在色界中、顶中就出了,就可以证阿罗汉,出三界啊,在色界顶上就能出了。为什麽说在色界顶上?就是我讲的,你站在觉心上面,你能担当一切色时,你一定证得那个空。你先去证那个空时,你就不见得一定能担当那个色;偏空啊!偏去证那个空,不见得能担当色;你证得那个色时,就一定知那个空;为什麽?就好像镜子你能够包容一切色时,你就是常住镜性空时,所以那空不必更说立空。
所以你不必再进那些殊途、远路,到什麽非想非非想,不必。你直接从色中出时,你就知道觉心之中入世的根本非想非非想,那个时候讲非想非非想,不是一个行者最初回头时,站在无色界中的执着,那个是站在大觉体上回头向下照时,那个非想非非想中,那种自性之中的担当。你说他是想?不是,他不能现一切想吗?能,那是觉性的担当,不是你回头想非想非非想是还有一个位置可着,那是完全不同的作用,性用是完全不同,所以那种中绝对不是圆觉,所以圆觉当下,就是让你念念之间,连十法界中所有一切作用直下担当,就是大觉,那叫「圆觉」。
所以「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所以流出一切清净真如,清者,叫做澄澈,净者,叫做洁明;澄澈洁明。所以在自性之中自然澄澈洁明,那这不是讲国文课,所以为什麽要这样讲,再把文字这样子解释一下,就要告诉你清清楚楚所有一切变化,觉心的变化。你能够真正在觉体上,能够知道一切觉心变化时,种种法界庄严,所有一切的性德的安布吗?澄澈。你还会随种种安布变化里面还会妄着、妄染,就是在上面不断的染着再留住吗?那叫洁明,(洁就是清洁的洁),那叫洁明,明明白白不留任何痕迹。
这有点那个像惠明,就是後面改名字叫道明,大师讲的:向陟崔嵬。不着,没有痕迹。他说「向陟崔嵬」是说找六祖,翻山越岭,越过这一些,但居然找不到任何踪迹。但事实上就是告诉你,你念念之间在找这些觉心时,也是向陟崔嵬,但你不能留在任何痕迹上。你要翻越这种种不平;不平在哪里?十法界的变化,一切心中的种种变化,那是不平。那是一个行者直下担当圆觉的色相,那是种种不平中,种种心里面过去的业感的种种差别中,那叫「崔嵬」。但是居然你可以不落在痕迹,那你才是什麽?你才是真正六祖为你授记时,才是真正心中的那个智慧为你授记处。
所以惠明是跟谁讲?跟大众师讲嘛!意思就是:你们不要再去妄追六祖了。故事是这样子,不要去追六祖了。意思也就是,你这一念心明白时,你会回头告诉你所有的一切心念,行者的心念就不会妄作,所以叫「别道寻之」。整个故事就是如是讲,将来回到心里面,你也会发现就是如是看,就是如是观。所以慢慢你会发现连世间相中有这种表法,所以这叫做「洁明」。
然後「真如」,「真」就是不假,不假叫真;「如」叫妙印(印章的印,印光大师的那个印),妙印。那为什麽要提不假妙印?所以正在一切缘起当下,你才能够知道他都不假。假者,假缘义,能假缘的一定从来不假,缘自己不知道种种缘,所以直下担当。大乘佛法汉传佛教里面,就是要你担当一切假缘。当你担当一切假缘时,就是真性显现处,因为那一定叫做不假。所以这种逻辑只有汉传,现在在古德的文献里看得到的。藏教因为叫做隐,就看不到,他只教你行门,就是怎麽持咒、干什麽,你看不到的。因为藏教就是密教,你看不到这些显义,也就是义理不断的辩论,显义。但是除非是你在藏教行为之中行持,因为佛法中讲觉性故,你只要一心赤诚这样的行持,哪怕是持一个咒,哪怕是抓一个相,你天天面对,因为觉心赤诚故,发心正真故,不堕在种种外道种种遐想故、假想故,你将来就在这个上面修,你还能够豁通,所以最後他可以跟你辩法,跟你论法,这是密教。所以密教他不是在显义之中,一直在接引众生。
因为为什麽那边是密教?这个就是要稍微讲一下,但我绝对没有任何谤的意思。佛教在世间要应一切众生根机,要应一切众生根机啊。在藏教那些地方,都在世间中叫做什麽?虽然不叫边地,但是都叫做过去生中没有与众生结过大善缘,所以活在那边一切资源,甚至於任何生活的环境;环境可能在修行上你会觉得很好,可是在生活上,在一般凡夫上,你就会觉得那就是偏、那就是远、高,连空气都稀薄,你想好好吸一口气,都很难,对不对?所以那就是过去没有与众生结福德的地方。因为在苦难处,才有大菩萨是没错;但你不能说那边都是菩萨,是不可能,是绝对不可能!在苦难处有大菩萨去,是没错。所以站在那个地方中,教一切众生行持时,你在跟他讲一切明白道理,他不见得能懂;为什麽?因为过去没有如是福德故,今天识智,就是意识跟智慧还没办法体会,所以他就直接告诉你,你不能依(41:45不能不依)上师来学,依这个发心,我教你,你只要在法中你不要起疑惑。但这个上师既然叫上师,他一定不是邪师。不像现在比比皆是,都是上师,都是活佛,对不对!哪有那麽多活着的佛!那你要在师中才能够叫做佛,开你的觉性嘛,那不是每一个人安一个名字,叫活佛!假如说我过去若是堕在那个感受里面,我也变成那个天魔的话,我也是活佛啊!我叫做汝甚,汝(三点水、一个女),汝甚讨厌活佛,盖寺叫雷打不死寺,汝甚讨厌,对不对!可以简称汝甚厌这样子,唉呀!这怎麽这麽坏,出家人,阿弥陀佛!那雷打不死寺,那个讲起来比较好听,不然简称就是雷藏寺,或者雷劈寺,但是为什麽要雷打不死寺,因为这样讲起来有点那个藏传的味道,叫雷打不死,雷打不死,不要直接说。这个汝甚厌,三点水那个汝,我们没有说,卢胜彦,汝甚讨厌活佛,怎麽又离题了,真是业力喔!
所以在这个上面才会什麽?才会有藏传那个直下教你,那叫密。上师心中明白道理,他一定要明白道理,但你虽然不知道,但你随我修,我就能够深植、密植在你心中。为什麽他能够用到如是的作用,因为他明白觉心的作用就是如此嘛!就像我跟你讲说人要是走进大山,他为什麽看见大山,他就能够觉起,只要你不刻意去障断如是觉性,你的觉心中,他就有办法这样子以觉印(应)觉,能够自觉,能够觉他。所以站在这边才能够讲到密。
所以在密中还有一种相,就是什麽?他不是用显义之中教授,他是要在众生如是业力当下,他就是启发众生那种赤诚恳切,你只要回头来认你的学习心,你最初不明,但是我却在你不明处,已经能够深植密移,密移,就是渐渐转你的心,已经密移你这种智慧,那也是密教的显相处,所以密教一定是在哪里?你会看到,那都是比较苦难众生处。
所以站在中原,中原就是过去你可能还有修一些福德,当然中原也有苦难人,但比比皆是就是过去有众生修福的人,也有造业的人也多,但是这里面一定还有什麽?还有这些懂得修福的人,不管是在儒家,或者是在修行上面,都还有圣人出。所以在这边的人,你直接跟他讲道理,他就要在道理上面去参。你要是心性中不明道理,你要再行持的话,那叫做无明。所以这边叫显教,你一定要心性之中能够开显,也就是你念念之间要在心性之中明白道理,你才能够下手,你才能够有立足处。所以显教之中,念念之间就要在你的文字上、道理上,你要安布。
那为什麽有这两种的差别?佛法应世,他就要随众生不同的愿力、业力,他要显现不同的教法啊!因为有不同的教法,你才会知道原来大觉心体的这个佛法、这个佛教他有能显处,他一定也有什麽?也要知道哪一些众生因缘,应该为他隐忍密植处嘛,所以这才叫做什麽?这才就如同我上次讲的五祖弘忍,你要知道弘化的那个弘忍是什麽。所以绝对不会说在那个密教中,有那麽多的活佛,那不可能啊!那活佛就是刚刚我讲的那种活佛,那就那种活佛,是绝对不可能。
所以这里面一定是什麽?不假,才能妙印。他不要说假缘任何时间的那些还是妄作的造作,他在一切行持之中,一切缘起当下,缘起都是假缘,但他能够证到心中的根本,从来不假的清明。因为你明白那个不假的清明,才是当下能够应缘之所,他应缘之处。
所以这里面还要再讲到六祖,六祖常常跟人讲,跟别人讲这一个公案,六祖跟一个人开示说:无常是佛性,众生种种的妄想分别是常。所以那个行者就问啦,说:祖师你怎麽这样子妄说呢?一切经文都说,佛性是常,众生的妄想才是无常嘛,你怎麽这样妄说文字呢?那六祖就告诉他:我哪有妄说!只是你在常与不常你就被这些名相所执着,已经落在这个相中,名字的字相里面,你根本心中不能圆会佛性中智慧的融通!觉体他就是现出,就是随缘遍布时嘛,所以他是无常,这个无常才是真常,所以你何必一定要守着常呢!
所以刻意用一个字就发现,原来你就是堕在哪里!众生之所以在常中,因为他在常中,所以他不会法法安立自性,那个常是性常,因为众生的分别,妄想分别都要依性常而立。假如他不是依性常而立的话,就堕在种种妄想分别的无常,那妄想分别就各立自性!各立自性就要断灭,根本性不可得,所以那是常。所以常中才能够现无常,在无常之中,你才能知道他常常印(应)的是常嘛,他不是真正再遍立自性嘛!所以你就会看到祖师在破众生这个疑中的这种用心啊,念念就在这个法上,在假缘当下念念破你。你能假吗?佛性是假,你要融通;佛性不假你要明白。我在不假,就跟你说假,看你会不会起疑;我在假中,跟你说不假,我看你心中会不会闷。你要闷,我就告诉你,你就不是看到是觉,你还是堕在字相之中!
明天再说。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上一篇:
《圆觉经》037讲(......
下一篇:
《圆觉经》035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