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七日宣讲
第五十四堂
所以真的就能够慢慢体会到,这个真心本性,就算到世间法中来讲,你欲见心时,心便得见,就念念之间都在行为举止上面去观心,心便得见,能够呈现,能够现前。当然那个呈现不是说真有个什么形体你能够抓持,不是的,但你心里面的智慧已然就能领纳,那就是心。心欲,就是迷时,在迷时,他自然能够成就一切背心的种种的造作。
所以古德才会有讲,欲要归家归便得。所有一切本来的面目,根本没有人,能够让你不回去,没有人能够障碍你回家。所以这句话就是告诉你,一个行者,已然可以帮一切现在的行人建立信心耶。你不要再怀疑说:我这样回家时,我要念佛时,将来能不能证得?连这一念都多余!你多有这一念,表示你过去发心时候,因地心中一定不真。为什么因地心中不真?因为道理不清楚故。
你要知道,心性就是如此,法性就是如此,觉心就是如此,你还有什么疑虑?!所以就是念佛,觉心在念佛中或者在根尘中参究当下,你只要告诉自己:「只要心至诚恳切,我将来必定得见,必定能得证」。但是在这个必定得证之中,他一定有个相,如是行者一定会什么?一定会谦卑,一定会无妄,没有虚妄,没有那些妄气。因为他那个得见,不是众生,不是过去众生知见里面攀缘还有一个东西可得嘛。一般的外道都是攀缘有东西可得,自以为有可得故,所以渐渐渐渐就形成慢心,形成高傲。但是真正如实的人,真正心中已经明白道理的人,那个得见,那个心中发那个愿力,心里面那个决定心:我知道我如是作,必定将来一定能证得。
过去凡夫就是因为心背于觉故,所以形成的所有一切万法就叫做背觉。因为在背觉当体,还是觉心所现。所以你给他的名字不同,觉心他就帮你呈现的所有一切作用不同。但是觉心正在帮你呈现背觉的种种情境时,也是觉体的最清明处啊!你看他呈现背觉,那种感觉多深、多清明,感觉多清清楚楚;那是觉心的最清明处啊!
所以当你懂得道理时,你当然相信这一念欲要归家时,我将来必定能证得。于是乎在他的其他的起心动念里面,他都能看到过去的流转相,在他的任何的,在修行之中的一切的过去的习气现前处,他都知道还在意念的攀缘的业力里,还是那种攀缘相,所以清清楚楚。所以这个人他自然就能够谦和,一定谦和;所以真要是心入于法,一定能够谦和。因为心和故,才能够融于万念嘛。你自己的念头都能够融了,那世间上还有哪个人你不合?绝无可能!你的念头你自己都不迷了,那你怎么还会被别人的种种形象,被别人对待,说我被他迷、被他影响?是绝无可能!因为别人绝对不会影响你。别人影响你,也是要用你的六根跟你的六尘发出声音、发生解释,他才影响你的。你都不被你的六根六尘所影响,那没有一个人能影响你。
所以你听到别人骂你,这是古德讲的,我们都还没有证到那种程度。别人骂你,如同虫鸣鸟叫,如同清脆的鸟声。我没有办法这样子,还没有啦!但是我有信心,现在骂我,我也是说:你是鸟叫。我是在骂他,我是在骂他,我还没有那种心中的担当,还没有!但是你要有那个信心,绝对要有那个信心。
所以祂才告诉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就在如是心体之中,已然能够如是成就如是性能,已然念念之间能够回头照见如是性能的人。「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这里的逗点应该打掉,方便渐次,应该是打在渐次下面。)「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他就告诉普贤,「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为诸菩萨,现在不依经文这样子这个文字解释,依行者现在心体的这种开始下手处的时候,心中的变化中解释。当行者这一念开始懂得回光,供养普贤菩萨时,不但你供养是普贤,你在心底深处,所有圆(缘)普贤菩萨如是性德,而产生的所有的一切性用德相一起显现。所以那个时候也是什么?也是能「为诸菩萨」。你虽然现在还是在最末梢的一个行者的最初发心,念念之间已然在心底深处供养如是普贤的性能。但是你不是单一供养普贤而已,你虽然面对的是普贤,但是长养出来是能随普贤如是性德,所长养的一切等同的同名。同名不是普贤的意思,就是同如是性德之中的种种菩萨功德庄严都现,所以那叫「为诸菩萨」。
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但你还是看在哪里?还是看在现在的每一个六根六尘,尘缘起处嘛。行者还是放在现在最末梢这一念欲要归家这个发心处,在最末梢的这个发心,那也是种种六尘最深厚处。所以他不但是像心中如是供养时,他能够长养心底深处,如是功德上面,所摄的一切功德性德,他而且还能够什么?还能够照顾到最末梢的,现前的行者发心的种种过去的流转深厚的业感。所以同时他在做什么?他在做两种教化。
那你说心性中那个普贤叫做教化吗?他是依普贤如是教,而能够化现如是德,能够化现一切性德,那也属教化,当然不是行者这一念教化。但那是念念之间,因为能够供养普贤故,能够供养根本大觉心体故,能够承如是教化,承起(启)如是教化,(承先启后那个承)能够承起(启)如是教化。所以不但能够承起(启)如是教化,他也能够感觉到现前所有一切在末梢的发心处,所有一切根尘的种种深厚的业感上,也能够受如是教化。
为什么受如是教化?所以讲这些话不是讲虚。为什么受如是教化?因为你不是就在看到尘相吗?那你在还在看到尘时,譬如说你用耳根闻声,或就用眼睛见色,你还是看到色尘,还是站在声尘上啊!但这些声尘、色尘还是过去的声尘、色尘吗?不是啊,这些声尘、色尘已经是好像在上面有一个指头,为你指向归家了,完全不一样了,所以那叫教化,所以叫末世众生。念念之间已经指向你的觉体了,指向你的性中的清净本来面目了。所以那个真正叫做,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
所以念念修习上面已经讲过,所以就念念之间,在如是心中的至诚恳切,如是的理正,清清楚楚道理之中,不断在心里面理聚(具),在这边调理,都叫做理正。把所有一切的观念导正,再也不随什么?再也不随过去一般的众生知见,还有任何的偏,或有任何的倚。但要在感觉之中不偏不倚,就是中道。那个中道就是你的大觉心体本来的担当跟包容。你如何不偏不倚?因为你知道,譬如说在见,你就知道是色。所以在不偏不倚中不是说真有不偏或有不倚,佛门中讲的不偏不倚,是因为你根本知道圆融一心嘛。心现前的时候,在见就是色,在耳就是声,你不必偏倚耳再说声,看到耳就知道是声,指到声就知道是耳,就知道是闻,这里也不偏啊。
这个不偏之中,不是说你只是不堕在任何感受上,这个不偏是你根本不会闇昧一切感受,叫「不偏」。那你也不会倚到哪一个上面说感受呀!在耳就是见啊,你是倚着耳朵说感受吗?在耳就是闻啊,你是倚着耳朵说闻吗?不是啊,就是尘,声尘,不是啊,在声尘就是耳。你是倚着声尘说耳吗?不是啊。所以你发现两头都不住啊。但是你清清楚楚是耳是闻,是耳是声,你能够清清楚楚,那个不倚,那叫做中道,那是真中道。
所以这个真中道义,就是已然见到大觉心体了,已然见到觉心了。所以你要念念之间在这边理正,清清楚楚的在这边理正。因为你能够理正故,所以行者任其他的起心动念现前处,都成为行者现前修行的下手处。因为每一个起心动念现前处,就是行者在心中理正道理,见本来面目的时候。你只要常常这样子薰习,久而久之你就能够常住如是作用。
最初的常住当然还不可能叫做证得,但你能够住在这一念作用中,都已经像十牛讲的「得牛」了,已经得到牛了;那不是见牛而已,你已经把牛栓回来了。这就好像,「竭尽精神获得渠」是吧?那是已经把他栓回来了。但是他过去的习气刚强,还没有散去,所以那个时候要开始调理了。所以我们讲的行者最初的证,是你已经栓到牛了,已经看到那个心了,你能够栓的住了;但正在调理时,还正在为他调理时,为他慢慢调养他除去野性之时。你不知道那个野性多可怕,你一念不察,就到尘相上了,就是尘相。将来大家慢慢都能体会得出来,就是这样子。
可是现在观根、观尘可能还不会觉得很深刻,但你只要告诉自己,因为刚刚已经讲了,你决定发心,自要归家归便得,所以你决定要相信,只要这样子参,慢慢慢慢就会更深入、更清楚。你先不要急,说这几天参怎么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哩?这是什么关系哩?为什么会感觉到这个心里面还是闷闷的?这种是必然的,过程就是如此,因为还不熟;你不参他个半年、一年,两年、三年,你想要参出一点端倪来,绝无是处。就在这边开始什么,你就会发现,你在看一个根、看一个尘时,在看这个根时,看尘就是看根,这我是故意这样子分别讲的,看尘时、看根时,其实看尘就是看根;你就能够照见自己,过去有多少尘埃的浮现。所以你是过去用如是法,投如是药,让过去在心底深处的积习涌现嘛。你让他涌现时,才是什么?才是去病时,才是去病时。
所以你不要怕他涌现,但是你不要在他涌现的时候,你还逐病,你还追逐那个病。你就让他涌,你告诉自己,那就是必然。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疑惑?必然的啊,因为过去不熟故嘛,过去不熟,现在才开始慢慢面对时,心中必然他会起成种种声音,搅遶于我。那我为了要慢慢跟这个法相应,能够跟他熟,所以任他搅遶,任自己心中搅遶,你都会愿意放下,不理他,我只要看着他;将来你才能够拨开这些尘埃,看到一些端倪,看到透得一分光明。慢慢到你能够感觉那一分光明时,你已经真正能够体会,当下你是看到是尘啊,可是你体会的是根。可是就在这个根中清净,你会发现过去的业力就是这样子刚强,你不守时,就啪!完全都是,整个身心都投入在尘中的感受啊。
那个叫做牛的野性刚强,心牛的野性。所以你不是如何调和、调理,你根本将来在这个心牛上面,你要是不知道调和调理,你根本将来想要说在任何感受之中能够证得什么,那都还是什么?都还是心牛肆意、放逸在外面种种的造作的假想而已,那都是流浪,那全是流浪!所以这里面就非常…,就是在这里面就要知道,他的一点点的关系,都是行者非常危险的地方,只要一失去以后,可能一生、二生我们才扭得回来,才扭得回来。所以一旦攀缘追逐前面种种的感觉,有的时候多生累劫都难以扭得回来。
所以在这个上面要学修习菩萨,菩萨就是在根本大觉有情上讲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你要站在一切感受之中,你要知道大觉体。所以你要在大觉体中看一切感受,就像连根尘都是一样,都是站在觉体上面才立根尘的名字,才立行者的现在的下手处。所以念念之间都要站在觉体上思惟的,你不要说堕在任何世间上过去的攀缘执受里面,还认为想要抓住些什么。还有东西可以让你抓住,你就告诉自己,那就不是菩萨,你就在这个感受之中没有觉起。没有觉起,你就不知道现在的心念正在造作些什么!
当你真正觉起时,你根本不必追逐那些妄念,不必追逐,因为你絶对要相信心如明镜一般。假如真的是善法,你旦要闻声音,你心中就已经什么?如临目画,何劳你这样子委委曲曲,这样子像一般人这样子去追逐!那当然在法上来讲,说要遇到什么法师,或遇到真的明师,你当然向他求法。但那个求法不是现在的追逐相。但是追逐是求法,你要是真正在大觉体上去看,在菩提萨埵的这种性德上去看,你能够分明的出来的,到底是追逐?到底是求法?你全部清楚的。
因为假如说你是真的是求法时,这就是我们讲的觉心,觉心用到至真处,这个至真处不是讲的很难。就讲到一般世间人用到发心至诚时。就像我常讲的,小孩子要读书,发那一念心至诚时,那个叫求法。既然叫求法,他自然就能够分别这是正、是邪,不必别人告诉你,知道吗?你怎么分别不出来!每个小孩子想要好好读书时,他自然就知道,什么行为该做,什么行为不该做;什么是学生应该有的态度,什么不是学生应该有的态度;什么是我念念之间不管在哪个科目之中,我听闻以后,能够在这科目之中的善解;什么是旦听到那个声音以后,只能搅遶我的学习心;他都知道,怎么会不知道?
假如众生要是不知道的话,没有这种觉性的话,那没有一个众生能够从恶业中出离耶。换句话讲,没有一个众生能够住在善业,都堕恶业,因为他不知道,因为完全不知。当然语言是要这样子讲,有的时候提携众生是这样子讲。所以就会有菩萨会问,既然法师说他自己就知,那为什要看经教哩?就有这种声音。所以这里面要串着说,那何必还要看经教,自己要发了心以后,自然道理心中自然就能够起嘛?这要多方诃护啊,这要多方诃护啊。本来应该是自己心中,应该有的那个决定心中就能够明白的;但有的人要是说在发决定心中,还有过去的恶业,障他不能够完全明白时,也要多方听闻,多方去接触嘛。
所以学生他当时发心的时候,你不能只认为说,那个学生那个小孩发心的时候,他只是心中那个单独的自我的决定而已;搞不好他就是在他过去岁月里面的成长过程之中,他耳根、眼根六根听闻之中摄受的。那那些你不能够忽略了,他平常在家中的教育,或者是在平常他喜欢的种种的气氛里面,他这样子去摄受,去承受的;因为他的因缘不同,他摄受不同。所以等到他上学的年龄到的时候,他突然发了一个要学习的决定心,所以他自然就能够抉择现在所有一切的行为。你不能够泯灭他过去在他未到学龄之前的,一切身心的长养,养成教育。
所以你不能说不用听经教,听经教,现在你以为是在听经吗?听教吗?是在养成,是在作养成。你没有那个环境嘛,因为放眼环境都是红尘中的环境。你要怎样能够入到那个环境去?因为出世的环境跟一般在家的环境毕竟不同嘛。在家的环境里面是还有善根,能够听到世间的和善的音声,能够帮助你在世间作一个真正的善人,有能力的人。但是出世间的法门却不是,你觉得有能力,还是攀缘世间的感受啊,那还是险途啊,是完全不同于发心的不同因缘,完全跟世间法不共的。所以那个时候你当然要什么?那不是世间你能够随便发心的。
所以当你在世间上,纵然你发了一个要出离的心,那个心中是不能够满足的,不能够清楚的。你还要多听声音嘛,多在经教之中,在经文里面多听声音,多去薰习嘛。在大众的薰修当下,多去发心,感受中大众要出家的那种赤诚恳切嘛,长养大家要出家的那个至诚恳切。所以才会有常不轻,他看到沙弥、沙弥尼,他也顶礼啊;看到居士大德,他都顶礼。为什么?他顶礼的是初发心,他不是顶礼居士,不是顶礼大德,不是顶礼哪个人。
所以现在也有菩萨讲说,那为什么一定要顶礼人呢?出家了以后,那应该是要顶礼那个相,不是人。你讲对啦,是顶礼那个相,是顶礼那一念心啊。那为什么你知道是顶礼相,你为什么又把他套在人来想?他是什么人没关系,他业障再重,但是他有一念现了如是相,我都顶礼那一念心。我就怕我将来业障深重时,连这一念心都没有了,这个人才是善用一切相,为自己积聚将来无尽的善根。你说我在顶礼他吗?我不是顶礼人,我是在顶礼那个出家相,那个比丘相。
第一、要顶礼那个比丘相,比丘是总相。二、要顶礼那个出家相,出家是行者最初的发心相。比丘都要这样子顶礼,所以法中才有比丘尼要顶礼初受戒的比丘,都是在这个上面,他都不是在人上面去说,在人中或相中上面去搅遶的。他是要你如何假藉现在的世间种种相中,为你建立将来在心性之中,不会退失的任何正知正见,永不退失。因为恭敬别人的这样发心,所以我才能够长养生生世世的正知跟正见;他不是礼人啊。
所以有居士讲说礼人,有的时候他觉得礼不下去,或者有些师父并不是这个,虽然有如是相,但不是行为很好,所以礼不下去。那个就是你不知道要建立什么心嘛!你要是看到人,看到相时,你就是礼那个人,你当然礼不下去嘛。你要礼那个相,你还要帮助那个法师:法师,我今天礼你这个身中的比丘相,我顶礼你,我也希望你心中至诚如是礼。因为你也回向给他至诚如是礼,那这个现比丘相,这个过去在家习气这么重的法师,他也能够慢慢慢慢随你的回向,他能够转正。这是大家的正面的期许,正面的导引,不是吗?所以这才叫做真正建立僧团的法相。
所以在相中你都还要能够什么,能够清清楚楚你入世间之中所有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这才叫做叫末世众生,叫做发生菩萨意,能够发生菩萨。所以在这个菩萨的菩提萨埵中,你连什么相中该礼,什么相中不该礼,你都清楚;什么叫做求法心,什么不是求法心,清清楚楚。不是只是那一味的只是感觉那种赤诚、那种追逐,或者说,我没有追逐,我是求法,那一味那种根本搞不清楚,那一味的跟随叫求法。
你要真有求法心,心中还有能够提出疑问。所以一个学人若是心中没有问题,那都不叫做学,你什么都默然,这样都不叫做学耶。你不是开悟的默然,你应该都追逐,都会有问。所以在你学习上面,因为你必定过去生故,现在不熟故,所以一定会提出问题,会这样子问答。假如你只是一味这样子的跟随,那就不是学习心,不是求法心。你要是真正有问答,你当然就会问:这样子如法吗?这样子对吗?你自然就能知道,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你自然就能够走脱嘛,自然就能够出离。自然就不会像过去我讲的一样,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帮派。你根本不是学法,不是护持三宝,你是帮助建立佛门黑帮,那就是黑帮。那黑帮只要是我的,只要是我跟着学的,不管他有没有违背佛理,不管他有没有骂佛,不管他有没有污辱圣贤,不管他有没有谤祖师;我都不管,但你只要讲到我的人,我就跟你:哼。我就不理你,我就跟你:哼。这就是黑帮,这就是黑帮。
所以这里面就要知道菩萨,修习菩萨如幻三昧。这种如幻三昧,好像在《楞严经》也讲到如幻三摩提,是吧?如幻三摩提。所以一切法中就是如幻,如幻才叫大觉体。所以这个如,是根本心性的担当,如幻三昧。你要不能够厘清如是幻时,你还在上面不断的造作。过去是随幻流转,回头的时候还在不断的造作,说有修无修,说有离无离,都是造作。所以就是我讲的,我怎么在《圆觉经》单刀直入,就是告诉行者,你是不是看到觉体了?你旦要看到觉体,那一切现前都是觉体之中一心所呈现的。你纵然说是幻,方便说是幻,那幻也是觉,你何必要背觉?你只要知道是觉。
我说幻也是觉,不是让你逐幻。所以这里话里面,你会发现众生处处着,一说幻也是觉,他又逐幻。我说的是你看到一心了吗?看到觉体了吗?你要看到觉体!就好像镜子,你要知道照色之时,幻也就是镜子。你要这样子讲时,你还会在镜子上面逐色吗?你还真以为有个色、有个镜,有二吗?不是嘛!那种是心性中智慧的那种心里面那种豁然啦!那种完全马上顿然放下过去的种种差别的妄想了!那种始知过去就是,最初开始知道,过去就是不认这一心,打死不肯认那一心本来面目,不肯认自己本来面目,那种可怜!那种流浪!所以这里面叫修习菩萨如幻三昧,他能入一切幻;菩萨现前处,大觉现有情处,哪个不是如幻!但是如幻当下哪个不是大觉?哪个不是大觉!所以这里叫如幻三昧。
方便渐次,「方便」昨天也讲了。这里的方便那当然就是指陈跟抉择,令众生当下能够帮你指陈出来,然后你布列,能够让你行者当下能够下决定心,能够抉择。在这个渐次之中,这个「渐次」,不是回头的渐次,这个渐次是直接能够担当大觉心体必定能够入圆的渐次。你回头不必再更说渐次,为什么不再回头更说渐次?你要知道大觉心体的渐次,才是你回头的渐次。这是汉传佛教,尤其是在对初机行者,念念之间最初的基本的教义。所以上次讲的菩提道次第时,也是你要知道,在心中已然知道什么叫菩提道;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时,你才知道那个渐次。
一个小孩要上学时,他已然发生了自己要求得学问、求得学识这个发心,毕竟的发心,他自然就能够成就渐次。所以渐次不是行者在量自己现前怎么样一步一步归家的。纵然你是行者开始这样子去思惟怎么样一步一步归家,这个人还是什么,这个人还是就是小法众生,小法行者,还是不知道用尽方便。真正发心的人,他是念念之间去观想本来的,根本的大觉心体的本来入世的渐次。因为大觉心体入世的渐次就是本来是觉,他怎么样随缘成就一切变化的。所以明明是本来是觉,成就一切变化时,我们却在这个本来大觉的变化处,我们却逐那个变化,变成了幻觉。
所以这个渐次明白时,所以你才能够知道,原来我现在站的是幻觉。所以站的是幻觉时,你心中指的是大觉,你才有渐次嘛。要是你根本不知大觉入世的渐次,你站在幻觉上,虽然我知道现在叫做幻觉,每天读经都告诉我现在是幻,现在是幻,读了十年,嘴巴说幻,你也搞不清楚幻在哪里!你根本体会不出幻,十年、二十年,不是还是这样子,体会不出幻!所以如何能真的明白那个大觉的渐次?所以不但是如是这样子思惟,思惟还不够,还要什么?还是《楞严经》讲的二十五圣行,那行者要当下去参嘛,你要藉一根一行去参那个觉心的作用,你才能够明白那个渐次。当你明白那个渐次时,那你就当然知道我现在处在妄觉。当你真正讲到是妄觉时,你已经是破妄觉时;那个完全渐次,就完全不一样了;那完全在渐次,在你心中启发的、启蒙的完全的作用不一样了。
所以有很多人在说渐次的时候,你看现在有很多人也在告诉你怎么渐次,尤其是讲南传法的,这也是渐次啊、怎么要有四圣谛啊、干什么的、要四念住啊;讲完了,到现在一点心性也不见得能够知道,只是在这个上面有的时候流浪、流浪,流浪久了,还以为抓到一些感觉,就以为证得了。觉得证得时,那个觉心他都不大明!你还有这一念觉得证得,那下一次倒霉时,你就刚强抓着不舍;因为有所得嘛,那下面就有得,那感受现前的时候,你就会抓持,你就难舍了。所以在法上你还要感觉有得,那世间法中现前,你就脱离不了!
佛门中说的「得」,是无得的得,没有得的得,没有得失的得。没有得失的得,不是说你得到一个大觉;因为没有得失的得,所以你才能够得一切万法,才能够得一切万法。假如说你真的是堕在得中的话,堕在任何的感受之中说所谓的得,你反而堕在得中不知于得,还失去一切万法。这就是中国老祖宗常讲的,当局者迷呀!你在得什么?你能够觉得遍得时,你能够真正真的在一切法中,都能够清清楚楚,感觉遍得时,我也肯定你那一念心中的智慧的作用,他根本不是住在每一个得中说的嘛。他既然不是住在每一个得中说的,我就肯定他叫「无所得」,没有哪一个所得。他是哪一个所得?他不是哪一个所得嘛,叫无所得。他有所得吗?因为无所得才能够知道一切得。所以他不是说但得到觉心的清净,他能够遍,能够融一切万法,所以才叫菩萨,才叫大觉有情。所以只要在修行之中你认为有得,将来红尘之中业力,你就跑不掉了。这个不用佛法来看,用算命的那一套就可以把你算出来了,用江湖术士那一套就可以知道,原来阁下你还在这里,还有得哩!
所以念念之间为什么不在心上去体会?因为最初在讲的那个时候,都不是在心性上思惟的。在讲到四圣谛—苦集灭道,你都是还是捉持世间真有如是苦。真正在幻想:唉呀!世间是苦。因为诸佛说是苦,所以我们要承认是苦,因为我们毕竟都得不到,所有东西你想得,反而将来失去所以是苦。就在上面说委曲想,以委曲想,想要舍弃世间,用这种心态作将来想要跳脱世间的基础。那将来若是真正能够出离世间,那絶无是处。
所以连大乘佛法也讲苦集灭道啊。所以我常常讲,你真正懂得这个心时,你一样是从哪里学,一样是从最基础中开始立足的,开始渐次登进的。当你明白这念发心时,你一样是从小、中、高、大这样慢慢上来的,你不可能跳跃的。为什么你不可能跳跃?因为真发心人,真明白心的人。所以但是那个时候解释四圣谛就不是这样解释啦,你在觉体上,你才能够知道为什么是苦,苦谛。明明是觉,你却堕在尘中,在尘中就受尘中的束缚,不是苦吗?你能够知道苦谛嘛!尤其现在法师不是都已经在根尘上,开始这样子观照了吗?你明明都是觉,不要讲觉,就讲根。明明都是清净本根,那为什么会堕在尘相中哩?哪个看到尘相的时候,不是根本清净的根中的清明,怎么突然跑到尘相来了?变成尘相的种种幻觉执受!不是苦吗?所以当你看到他时,你就更能体会心中根中的清净。
所以你不是在苦中,真执说有如是苦,想要断苦说苦的;你是知道苦中原来是众生虚妄故苦的,你不认本来面目故苦的。这种发心不太一样,这叫圣谛,必定达圣。跟你说苦,要离苦,世间都不可乐,我要离苦脱出去;你发那个勇猛心,就算戴上武器、戴上斧头、穿上盔甲,都不叫勇猛,那个叫做蚩尤。蚩尤就是武将,他也是戴着斧头、戴着刀,到处拼,那是蚩尤,那都不叫圣谛!
所以你自然就在这苦中,你会发现既然是根,为什么到尘?你才在根中能够感受到,原来心中能够随缘的那个幻化,那种变化;于是随缘故,尘相随缘故,于是他会云涌出种种气氛,能够涌集出种种气氛,涌现出种种转变,你能看到那个集啊—集谛。你能看到那个觉心明明是根,可是为什么到入尘那种涌现,那个集啊。当你看到那个集的时候,是你更明白觉心的作用。所以当你能看到集,又知道是苦时,你念念之间已经更清楚觉心的作用。你若是不清楚觉心的作用,你根本分别不出,什么叫做「集」,什么叫做「苦」。
所以当初下手时,是念念之间在根本觉体上观,但是那时候观,虽然有了个方向,但不是大明。但是今天能够看到苦时,能够更增加你在觉心的体会,更深入一分。在知道集时,更清楚这个觉心,更深一分。所以最初的因地心中,还要从大觉心中起,将来在一切行为上面,他能够还入你果地,这个方向一定要清楚的。当你能够看到集时,看到那个苦时,那你还是集、还是苦吗?不是了嘛,你是站在觉心看到那个觉心的变化。当你能够看变化时,你已经发现我明白变化时,居然这个心中没有一点变化的力量了。就好像你在镜子看到,你真正站在镜体上看镜色的变化时,你才突然发现,那再也不是过去镜色那种虚狂的势力,那个叫做「集(寂)」,那心中真正的寂然啊!
所以一步一步从苦,知苦、断集、证灭,证到这个灭,叫做寂灭。但是这个灭中,真正这个灭中,从此以后觉心大明,豁然开朗,所以他站在这个心境的这个寂灭的本然中,担当一切变化。再担当时就不是苦,不是集了,他能担当,回头担当叫「修道」。那开始修道,你不证灭,你不证集,还根本修不到,根本无法能够成就修道。
所以有些时候,在行者最初刚开始修行,一定要先什么?先止,叫奢摩他。奢摩他那个止,不是你那个心给自己一个念头,不断压草般的,这样把心把他憋下去不起,我念头不起,我不能起念头。你这个「我不能起念头」特别刚强,他突然有我不能起这个念头,我把他压下去这个念头;有一天换作别的念头时,你才知道原来城门就破了,啪,就破了!这个叫「内贼」,这叫吴三桂,帮你开城门的,让清兵进城。怎么又骂了人!这方便解释一下,这真是内贼。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那个叫做修行,那个不是修行。
那个止—奢摩他,是你要念念之间知道都是觉,当你要知道都是觉时,你自然就是止。就像苦集灭道中,你知道都是觉时,「苦」你就知道他是怎么样妄想成就的,当你知道妄想成就处,你就叫做「止」,就叫「奢摩他」。所以在这个止中,将来他自然就能够入什么?三摩鉢提,他能够担当变化,「修道」。然后自然而然能够入到心中的智慧的清净,叫「禅那」。所以这个三个法中,他是自然能够串的,因为是一心法,他自然能够增上的。假如你是说那种憋着,不能够让他起心动念,你那个止就永远是止,你根本不敢担当一切变化。但是你是在觉心中那个止的话,他将来必定能够担当变化。就像你突然在镜色之中,你知道都是镜性,因为你最初知道镜性时,所以镜色的过去的变化的势力,在你眼前消歇。等到真正你镜性的道理更清楚时,站在这镜性上,突然发现你又能够回头担当镜色了。再担当镜色时,你还是过去追逐变化吗?不是嘛。这里面他自然能入一切变化,这个入到变化里面就叫做大悲心啊,同体流出。所以这样子修,你才会知道这三心一定是一体,所以三法圆修叫做「如来出世」。
你要是过去那样子修,现在有很多讲南传,是我之前刚刚讲那样子修,你将来能够圆通一心吗?絶无是处,絶无可能,那将来都成断灭而已,全成断灭而已!
所以这叫做「入如幻三昧」,这样讲如幻,因为我没随着文字去解释,但大家就用这个比喻去讲如幻,应该会比较更清楚那个幻相。你要担当那个变化,不是真有个名字叫做幻。过去不认那个变化叫做幻,今天要是真正知道是幻时,你要担当那个变化;当你能够担当时,就是离幻时。所以那个叫做知,所以「知幻即离」,是知跟离字都没有作用的,不能有作用的。所以后面会讲到「不动」,就讲到不动。
所以渐次,令诸众生,(渐次就要打逗点了),「令诸众生得离诸幻」。就在一切众生相中,就在现前的起心动念里面,能够离除种种幻惑,是「得离诸幻」。既然令诸众生得离诸幻,众生相就不灭,你不能灭众生相。过去不知道是幻时,众生相就是幻;将来你真正得离诸幻时,根本不灭一众生相,一个众生相不灭;眼睛依旧照色,耳朶一样闻声,不是吗?不然你说众生相没有了,幻要灭了,众生相没有了,那我们不叫断灭了吗?眼睛不能见,耳朵不能闻。所以一样不坏,那才叫做真正叫得离诸幻。一切众生体上得离诸幻,这叫做发大决定心。
事实上讲起来好像文字之中,听起来好像很困难,作法就是这样啊,你不是天天看着就是尘相之中发的心吗?你不是念佛当下就是守护在六根之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时,你不是都是看着根尘中的变化的吗?你在看到根尘中的变化时,根尘中的变化就是众生。可是你再看这些众生时,他还是过去让你不断的流转在三涂,流转在向下的势力之中的种种过患吗?当然不是,那全然不同。那就要在众生相中当下得离诸幻。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所以这叫做谛听,你真正心中如是领纳、纳受,叫「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然而听」上次已经讲过,什么叫默然而听了。这心中只是直取大觉体,不再作其他的更…,就是行者不再作其他的所有一切意识中的搅遶,所以这个叫「默然」。所以讲到这个默然之中,就算你将来会感觉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还有这句话。就像以后要讲的什么离一切妄的这些经文,就算你真正将来心中清楚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还是得到达摩祖师的骨而已,因为你还有这句话嘛,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还有这个声音,知道吗?这个微细到这种程度。所以宗门里面,微细到这种程度!
你没有办法像慧可二祖出来,二祖不是不讲话而已,他还有动作,这些动作一个一个动作都要讲好的,讲表法清楚的。二祖出来,「礼敬达摩祖师」,然后「不发一语,退归原位」,这些都是表法。你的心念念之间,出来象是念念之间能够礼敬如是法,礼敬现在念念要跟圆觉相应。「出」是礼敬一切,「归」就是在原位,根本不动;但这个中间没有任何言语,不落任何名言,你才是慧可,那叫做祖师讲,「你得到我的髓」。那是真正的入手,那个下手处,那身心的担当啊!
你能够有办法在每一次观想时,根尘观想时,出,念念跟圆觉相应;入,还是本位。就是这样参,还不是说真有个尘相在参。那中间你再随任何过去的起心动念,你能够不随着他造作吗?甚至于微细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都多余。谁讲汉传没有下手处?谁讲汉传都是葛藤?这是真正不用心故嘛!这里面才叫大念佛,才是真正供养无量寿无量光啊!
哪个祖师不供养诸佛?哪个祖师不供养无量寿无量光?那哪一个佛又不是无量寿无量光哩?一切法都还是一心,那一切佛不就是一佛,你随举一佛全摄一切佛。你今天在毗卢遮那法身佛上,你看到可能是什么?万佛、千佛!因为毗卢遮那就叫做法身佛,所以在眼就能够立见觉,见觉就是见的佛,叫善眼佛,或是一切庄严色佛,在眼在根在尘就能够立二个佛。所以这样子立,所有的一切身根行为、起心动念,哪一个不是佛,叫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所以你拜尽万佛,拜尽十万亿佛,就拜一佛,这就是拜你的毗卢遮那。我拜尽一切,我礼敬一切万佛,就是拜无量光无量寿佛。你不要说我只能讲毗卢遮那,你随举一个都毗卢遮那。你不要说毗卢遮那都是一切佛,那我现在说无量光是毗卢遮那,你就怀疑,无量光怎么是毗卢遮那?那不是你心中在搅遶吗!无量光无量寿当然就是毗卢遮那,释迦牟尼佛都是毗卢遮那。都是毗卢遮那,只是在现前因缘之中,你可以分,可能现前的摄化不同,但是都是从毗卢遮那,都是毗卢遮那中一体示现的,所以他必然都是毗卢遮那。摄化不同,所以他将来在这个摄化上,回头证的还都是毗卢遮那。
为什么?因为他当初就是毗卢遮那,所以化佛的摄化就是入世间讲一切法。无量光无量寿的摄化,因为法身佛无相无形,你要怎么体会那个无量法身?要先知道觉体的无量光无量寿。讲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字是让你体会毗卢遮那;讲西方的圣境,讲现前有作的行为,众生有作的习气的歇息,所以立西方极乐。因为西方就是什么?西方就是一切世间有作行为的歇息处。,太阳到西天下去了,一切万物休息了,一切作物休息了,就是「西方」。那意思叫你一切有作相歇息处啊,就是西方极乐。但你不能舍离有作,行者不能舍离有作,但是归来之时,一切作相皆息,这是在行者相上讲的,那不是一般众生相上说的。
所以这里讲的非常微细,他就是一佛,就是一相,他没有在这个佛上面再分种种佛、一切佛,所以你拜尽一切佛时,就是在拜一佛而已。所以这里面就不再更去作行者最初回家时,再起成种种妄想,我是要拜哪个佛?礼哪个佛?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今天就算听到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你还是听到如是名字,你心中的潜在意识还是供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什么?这个不是在讲世间这种拍马屁的这个声音,因为你知道,你不管念到什么佛时,众生现在行者最初第一个要证得的是什么?是能证得如是有作的歇息,叫净业三福。
你要不能够,先不能证得你根本的心中,根本性德之中本来的寂灭处,你还不能够担当一切诸方种种诸佛的功德智慧跟他的庄严。所以一切行门、一切行者最初一定要好乐往生西方。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时,听到任何十方诸佛的名字,你马上都还,你不但是口中礼念的是十方诸佛的名字,但是你心中马上就是因为这个名字故,所以心中才能够发现,才能够奠定自己更希望马上证得心中的寂灭,心中的根本的清净,所以你更会发愿往生西方。
所以这发心若是明白,你听到的世间一切万法,他都是摄什么?帮众生、帮一个行者,帮最初这个发心的行者,帮他摄受建立他一个根本的方向;而且那个根本的方向,你才能够真正讲那叫做「菩提道次第」。你方向大明,那是真正次第啊,你不会想要随便跳跃。我念东方我想要去东方,你念东方你才知道,现在根本还在有作习气上,所以你当然好乐西方的寂隐,所以一定要先证得如是方。这里面才叫做什么?这才叫做「得离诸幻」,这才叫做「谛听」。心里面你在一切法中,一切佛名当下,你都能够知道,他在启发些什么,所以心中那种「默然」。
所以从二祖慧可的那种作相上面,你要体会那种宗门当下的那种修行,那尤其汉传佛教那种接引里面讲的那个微细啊。怎么没有表法?早就已经清清楚楚,已经陈列,用文字、用型态都已经陈列,给将来的所有的一切向学的一切行者,怎么会没有讲清楚?怎么会是葛藤?所以连二祖慧可出位顶礼,回位,本位,回到本位,然后没发一语,这都是表法,仔细去参,你心里面将来再看根尘时,你要学如是慧可,那才是真正智慧之所印可,大智之所印可。
你要去参那个相,你甚至不要,当然过程之中你当然会,过程中就有前面几个法师古德那种表相,所以第一个(道副)好像是说知道一切万法不立文字,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皮」,就是这个法性上说你得到我的皮。还有尼总持讲说阿閦佛本来不动,看到阿閦佛国,「你得到我的肉」,得到我的肉而已。再有个道育,是哪个法师讲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得到我的骨」。那二祖出来。你的过程,会有这样子的过程,一定的,会有,你在心里面,慢慢体会时,就会有这样的过程,一定会清清楚楚。
你开始不会堕在文字上面,然后慢慢慢慢你能够体会到那个心中的寂然,看到阿閦佛国的不动,东方那个不动,看到心中的寂然,都会提(体会?)到的,都会感觉到。所以看到东方的不动,你会发现那个尘相、根根都是不动的,那心中的清明是不动的,那叫看到东方的不动。他不是真有一个清明去看到尘,不是的,因为当下就是,举体就是,所以他能够体会那个不动。你的心中都会这样子,但是你要念念不住,最后你才能够得到二祖大智慧可印可处。你能得到这一丝慧可处这一点消息,将来才是真正供养达摩,供养你心中达摩时,真正供养初祖时。
这是汉传佛教教育的方法,所以文字之中,公案里面,早有教授。谁说看不到东西?找不到东西?那是根本不用心!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