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58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11 | 3369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灰飞烟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十三日宣讲

第五十八堂

所以刚刚讲到《净土圣贤录》我刚刚好像也讲错,那不是彭际清所着是他儿子把他父亲的这些文稿再收集下来的好像是他儿子叫什么一下子忘记了。所以他不可能在乾隆大藏,后来是因为最后的集藏就是乾隆那后来是怎么样录到藏,大正藏应该也没有吧想大正藏应该也没有吧?不知道耶!当然这只是跟大众法师聊一聊。

法师过去看过这个《净土圣贤录》,看一遍够了要是一般的在家菩萨最初还没有发大心,心中还不知道真正净土这种很深的道理时,你让他多看这些,是有帮助他能够相信将来还有一个善趣可去,最少他能够约束现在所有的一切恶行,是有帮助的。但是他毕竟不是大法,毕竟不是毕竟啊!所以法师看过一遍可以了那将来一定要念念之间在觉心上面去担当,不需要看到这些古德的过去念佛、什么诸佛来接,需要这些的文句再定你的信心假如你还需要这些文句,这些声音来奠定表示在你潜在意识里面还是犹疑,还在犹疑你不是念念之间在觉体上担当的,你不相信原来大觉心体所呈现的就一定是将来庄严世界的,所以你还会在这个上面不断的还在起种种疑心,会起种种疑心现前。

所以连现在的这个身形果报,慢慢你都能够体会,就是觉心随业感现的,那这个业感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你只要有一念心变,业感就变;业感就变,世界就变了;世界都变,感招都变了所以世间就是这么虚妄所以有的人过去造恶,一念之间若是向善,他整个心体的恶念就不存在你不能说真有如是恶性存在,他就不存在。为什么在这个恶性、善性中不存在呢?这个就是佛门中,尤其是汉传佛教的行者,要念念之间直下担当的。因为就在觉体上说善恶的,觉体上说善恶的。觉心他一定会现觉,所以在觉之中,你去背觉合尘,就是恶嘛!所以我说那个恶字是从亚、从心,从二心,你就等于在分离了,判成二了,就是二(。但是觉心他必定能够成种种觉,那是觉心的必然的善;因为善者,能也,他能够呈现他本来的善啊

所以当你站在觉心之中,就好像在镜体之上,你知道原来都是根本镜体的本来的性善,那他现黑、现白,现恐怖、现不恐怖,你不过都知道是光影而已嘛!所以当你知道是光影时,所以你才能够为一切众生,讲尽现恐怖的因缘是什么?将来不恐怖的因缘是什么?那所有一切呈现中不管是在相上是好、是坏,都成为一个行者将来教化众生的智慧。所以过去看到任何的世间相中的好坏,你都是沉沦处;将来你会不知道世间相中好坏吗?当然知道!你为什么会知道?因为你站在觉体中看的。这个你才能够慢慢的体会,就是在这个一念觉心之中直下担当,相信真有西方,不是看《净土圣贤录》这种委曲心态了;那是行者已然提领心中的必定现,一定能够大觉心体的必定呈现。

因为过去在呈现处,你看错了,就是娑婆;你看对了,哪个娑婆不西方?这不是我讲的,这古德也讲。为什么?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照色之时,你看错了,你忘记镜性了,那哪个镜色不是起成种种幻势力的所在?那将来你看这一些镜色千变万化处,你知道是镜性时呢,那哪一个镜色,不是代表镜性现前的光明庄严处!这叫做「不动道场」,你心中是不动的,那才叫做不动道场,不是在外面看动不动你不动道场,将来必定投往西方,所以那才是毕竟,那个才是一个净土门人、净土行者直下担当的毕竟那种毕竟里面,你将来所讲的净土,所讲的一切这些的接引法门,那才能够真正把善法留在世间

不要到后面都变成那种委委曲曲啦,所以觉得信其他的宗教都差不多,只是信的神明不同而已嘛;只是相信的神明不同,就变成这种委曲!那最后又怕自己愧对自己的良心,于是乎说,其实所有的一切法界中神明就只有一个。那你再怎么讲,都感觉到你潜在意识里面,就是在追逐心外的种种感受、心外的种种力量,骨子里面就是这样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在每天所学当下,你都要小心啊,不要把自己、自己对自己不义,陷害自己将来的知见都是如此。

所以有一些书,他最初能够形成一个人的回头,是善;可是捉持此善,又是一直流转在上面,就是恶。所以佛经中,古德才讲,佛经你要是不善读时,都是毒药,那都是毒药!因为你不知道怎么用时,你自己这样曲解错误处,那都成毒药;所以妄说于空,妄说于有,不都是毒药吗?都成毒药!

所以这里面才要这个讲这么多的譬喻。那当然不是说我会离题去发挥太多了,因为这样子的话,《圆觉经》根本讲不完。而是有些东西一定要讲,讲完以后你才能够真正体会,什么叫做「灰飞烟灭」,在你心中才能真正体会「灰飞烟灭」。因为你那一念那一念的思惟若是还在上面搅,就是什么?就是还在钻火。但是这个钻火之中还要,你还要去明白你是真正以木在钻木,两木相因吗?不是,搞不好你在造作,你以为真的有一个什么样的器皿,可以在木头上面钻出火来,还是如是造作而已,那相上都还是如是造作!

所以为了要讲清楚「灰飞烟灭」,所以在心中将来再听到任何文字时,直下担当,连自性跟报化直下担当,那种心里面的那种,那种心中的豁通,那才是将来在往普贤,尤其是讲到普眼时,你才能够接得下去,你才能够听得清楚你要是不能够直下担当,那又怎么讲到他能够呈现种种四大,呈现种种的六尘,而得变成清净呢?那你就会觉得,佛经上面不是就是在文字之中、在道理上面,不断的搅吗?过去讲空,现在又告诉你六根、六尘、四大又是清净呢!

所以那个清净是在哪里讲的?那个清净就是在圆觉体上说清净的嘛!觉心你可不可以立尘的名字?当然可以,你站在镜体,你可以立镜色的名字,你知道他随缘现前处其实都是镜体,现色的时候就是镜体,你没有现色找不到镜体。可是站在现色时,你可以立镜色的名字,因为这样立镜色的名字没有过。可你站在镜色?你再说镜色,就是流转。镜子上的道理大家可能会比较好去体会,觉心上就是如此,你要站在觉心上面,你可以立种种根尘,没有过

因为觉心上你说种种根尘的名字时,你是依觉解释如是名。既然是依觉解释如是名的,你不会真堕如是名相,因为你知道他现前处嘛,觉心都是觉。但是现在所现的那个觉叫黑色,现在所现的那个觉叫白色;现在所现那个觉中,有一个好像能照的清净;现在所现的那个觉中,好像有一个所照的表现,但是能照、所照不是大觉吗?因为大觉必觉故,所以才有能所嘛,才有能所嘛!

所以将来你证得这能所时,你都还要知道都是大觉,所以打破能所。可是过去凡夫,堕在所觉都还不知道有个能觉的清净,那叫可怜!堕在所觉上,堕在所觉,他一定有个能觉,因为已经堕所觉,他一定分别得出来有一个能觉。因为觉心现能所,刚刚跟你讲就是一体都是大觉啊!你只要堕一个堕在所觉,你既然有分别,就一定能够分别出能觉。你有分别,就一定能够分别出能觉时,你都不认能觉,那叫做可怜!那不就是可怜吗?所以永远回不了头,永远就回不了头!

所以在这个上面,讲自性、讲报化的时候,有的时候就会得,好像道理上面一直在心中不能够圆融!这个就是直下担当,这叫担当,那是智慧的担当。因为自性故,所以我担当报化庄严;因为自性故,我在报化之中都看到根本性体中的作用。你不但能够看到西方的性体中的作用,你能够解释出现在,你在的现在你所看到的世界的变化,你就马上可以解释:我现在还在哪种心性、心气流转上。

心性非种种相,但是因为心性非种种相故,他会随缘立种种众生不同的心性相。在黑有黑的心性,在白有白的心性;在喜有喜的心性,在怒有怒的心性但是这么多心性,其实就是什么?就是根本大觉体中从来非黑、非白、非喜、非怒的种种的清明心性,所以这个才讲到「不即不离」。他是那些喜怒好坏吗?不是。你能够离开这些相中喜怒、好坏,照见根本心性吗?不能。但你既然不能,所以在现出喜怒好坏时,你不能解释出现在在喜时,他的心性是什么吗?在怒时,他的心性他代表什么吗?他是有什么样的法吗?清楚。为什么?旁观者清嘛,觉体大明啊!怎么会不知道呢?黑有黑的性,白有白的性,清楚啊。你为什么清楚,你知道吗?因为你能清楚那个心性,从来不堕黑白好坏;你才能清楚耶!这是汉传佛教,天天行者要思惟的东西,念念归家思惟的东西。

那思惟下手处就是一个初机学者的最初的面对,那叫「八正道」,正见、正思惟,也是正命,念念之间不要在过去的一些流转相上面去体会。所以连《净土圣贤录》,世间人看,善本;出家人看不是正命,不是正命,因为他有很多时间,你在看那个的时候还心生感动。心生感动,我告诉你,你潜在意识里面,你就是需要那些文字,需要那些境界,在提升你相信有个西方阿弥陀佛会接引你,这么委曲可怜,就是这么委曲可怜!所以你自己要过滤你的心态,自己要过滤你的心态。所以古德才说有些书在世间是善本,但是拿这个东西入到佛寺门中,是恶书,就是恶书;这个要分别的清楚,这要分别得清楚。

所以要讲到这个「灰飞烟灭」,讲到刚刚的那些道理,我就拿《楞严经》。现在请把《楞严经》给拿出来,那一段偈子,然后跟大家解释,是更要加深法师们对这个思惟上面、理念中的清晰,加功之中更要加深念念之间在心里面,你能够念念当下就能够起决定、决定心,就不在任何的余音上面,还在过去的余音上面,还再围遶、还再搅遶。

这就是我刚刚讲的,这是一个基本功课,基本功课。你要先学会不受种种过去的凡夫的音声所染污,这个叫做《普贤行法经》中讲,好像讲过好几次了,这叫真正打破心意识;把你心意识打破以后重新组合,重新组合一个行者、学人的应该有的心意识,那叫真精进,那叫真忏悔。心意识啊,心意识你说打破,是打破什么?心意识不可能打破,打破就是现前过去众生流转的意识,那种轮廓、过去那种架构、结构把他打破,换成你将来入到行者的那种轮廓、那种架构中,那是真精进、真忏悔!

所以为了让大家更熟悉,当然我不能够仔细讲这一段经文,但是可以为大家稍微过一下,然后带其他法师们对这句话,对那个什么「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更能体会清楚。

所以《楞严经》讲:「真性有为空」。大觉心体那个性用,他能够成就一切有为,但是成就一切随缘能够呈现处,其实你说他是哪个呈现?是哪一个有作?他都不是。所以那个就是你根本真性之中的灵明性空,因为有性空故,所以方可以立有为,可以立有为。你要不懂得那个灵明性空,你在有为上说有为,那你叫断灭,为什么?因为你在说有为时,你一定是指的物相说有为,你是在物相上面起的思惟

事实上仔细思惟,物相他不但不自知,也不他知啊。任何感受,他不自知,也不他知。能有感受的是能觉的那个心耶,因为有觉故,所以在一切感中才有感觉嘛。没有觉心在感中哪有感觉啊?连感觉的感字,他都不自知、也不他知、也不彼知。所以在这个真性之中,他那个灵明的心中的空灵,他能够成就一切随缘。既然成就一切随缘,所以在空、在有其实都是什么?都是自性,都是真性啊!

在空,你可以讲到现在根本不住一切相中的清明;在有,你可以讲尽现前的一切佛国净土,或世间种种世界的庄严。所以他可以铺出成,就是《华严经》中讲的,华藏庄严世界;他可以铺出成,《华严经》中讲的,香水海、香水河;他蕴量了一切世界的庄严。这个香水海、香水河就是大觉心体,必定能够随缘遍的香,他必定能够随缘流润的水,那是根本大觉心体真性的智慧的广聚,所以叫做「海」。但是这个广聚之中,他一定能够法法可以流通,大海之中那个广聚,法法流通那就是河、香水河,那是觉体之中的性德

所以你要能够明白直下担当这个真性有为空,这句话就叫行者直下就担当了,那种有为之中的心中体会有为的种空灵,那种心中的清明。那你担当是真性啊,你当然不可能是担当清明而已,我只是讲说:直下担当有为的清明,是表示这个人已经懂得真性,所以他一定能够起成。

既然是有为空,所以「缘生故如幻」,因为大觉心体那个空中,他本来非种种法所以有为都是缘生所以缘生都在哪里讲的?缘生都是在随缘的变化中讲的,讲缘生嘛!那随缘的变化在哪里安立的?随缘的变化要在你的觉体的清明上,才能安立嘛所以觉体本来非种种法,但是他随缘能够现故,叫缘生但是正在现时,觉心的清明从来没变,觉心也从来没有变到,也没有去易位,就是从觉心中,那个体中跳到那个感受上,绝对没有跳。他根本不必跳,因为没有觉,哪有感觉,他不必跳,感觉都依觉而立所以空华要依空而显,感觉都要依觉而立,所以他根本不必跳。觉心不必跳到感觉上,感觉是依觉而立的,所以你才能够感受到个变化。因为能够感受到那个变化,所以你才能够直下真正能够明白大觉心体的不可思议境界。他无作之中现作,他非有之中现一切有;那种庄严!所以那种庄严你才能够知道,是什么叫做幻

所以讲到「缘生故如幻」,那不是说只是过去只知道是幻就好了,就一直放下。谁叫你放下?直下担当。因为你说放下,我还肯定你在潜意识,于境界、于心性还不清楚嘛。那你说直下担当幻哦?直下担当幻是方便说的,直下担当幻,你若是还有个「直下担当幻」,那不是还在流转吗?我要你直下担当,是行者心里面已经是这种智慧上面这种领受,那种直下担当连作相都不会有就好像我说镜子要直下担当镜色,这里面有作相吗?没有作相啊,镜色就是镜子,哪有作相?你过去不担当故才流转,现在叫你担当,你还留个作相,还留个作相说:我在担当?当然不可能留嘛!因为你明白道理,就不可能在上面再生种种曲解,知道吗?

所以「无为无起灭」。所以正在如幻时,你说他有为吗?刚刚不讲有为空嘛,正在有为空中就是什么?有为之处就是大觉心体根本无为的清明嘛。所以这里面才是汉传佛教不断在辨析的,在世间法中不断辨析的文字。所以汉传佛教这些宝藏若是断了,断灭了,佛法就断灭了。他不是只是像现在不断,我们不要说外道,就算不是只是现在只是一些南传,只是四圣谛、什么四念处,这样参的。四圣谛、四念处,你都还不知道觉心呢,你在哪里说苦集灭道?真有如是苦?断苦吗?那都不是圣谛,那怎么叫圣谛呢!是你明明知道大觉心体能现的那些所有一切有为,有为之中堕在妄执是苦,但是他根本觉得有为处,就是你无为的清明嘛!

所以这里面还要再体会,法师们还要再体会,是不是你现在还再搅。现在的有为处就是你无为的清明,不是在有为、无为上面再去解释哦,是你是不是看到心体了,你看到心体没?这都是指月的那个「指」,讲到有为无为是指月的指,你看到心体没?我不是要你在有为、无为之中,不断在文字上搅,你只要在文字上搅,这些话永远不能够成立;什么有为是无为的清净,体会不了!但你在觉体上看呢,哪一个法不是觉体中所现的!正在觉体现一切有为处?那个觉从来都不堕有为,都不落有为,也不昧有为。所以那是根本心中的无为,那是根本大无为,因为无为故,所以才能够成就一切有为啊

过去可能在这些话上,我们没有办法去体会,慢慢慢慢我相信大家都能够慢慢体会。因为无为才能呈现有为啊!因为有为是什么?有,一定要有一个相嘛,叫遍有,遍一切有,才叫有;你不是单一有,单一有那怎么叫有呢?你只知道一种有,那一种有叫断灭;他从那一种有中,一切有不知,那叫断灭。那「有」的意思在你心中就是告诉你「遍」,那才叫有,能遍;不是骗子的骗,不是像上次我讲那个炒豆子骗人,那个骗;遍,遍布的遍,像普贤菩萨那个遍,遍有才叫做有。你能遍处一定什么?能遍处一定是不堕一有处,才能遍嘛,你要是堕在一有,你怎么能遍呢?你怎么能成就遍有呢!

所以这个有中,将来才能够真正在这句话中,你直下你就能够明白,你根本不在心中,再去任何文字去不断为你支撑、建立,不需要,直下明白。他能遍处就是「无」嘛,所以个无字,不佛门中常用,连老庄过去修心的人都用这无,他是一切天地之母,万法之母。那为什么能在无中说之母呢?因为修心的人是在心体觉心上看的,觉心中你现无时,就是觉心中现种种所觉时嘛!

所以觉心中所现的「无」,绝对不障碍觉心中所现的「有」;觉心中所现的「有」,绝对不会障碍觉心之中根本所现的「无」中的空明嘛!所以连空明都是觉心所现,连空字都不必多说,都是大觉。这就是念念之间,就是不断的教育自己,如何就在这觉心上面,在一切文句上面,你老实体会,然后不断的就能够放下,真正能够把你的心意识整体打破。

所以他那里叫「不实如空华」,所以「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不实」是在有中讲的不实,可是在性中讲的就是「如实」。以佛门中讲不实时,你不要在不实上解释,不实时,要常常拿不实二字在如实上解释,这是一个汉传佛教行者思惟模式。因为你要不实时解释不实,你还真以为有个不实,不实要在如实上解释所以上次才跟你讲那个实字,那个实就是一个宝盖头,那个叫做宀,就是生富深覆2335),然后贯穿一切,然后遮一切感受,贯穿一切,那叫「实」。

那为什么要讲遮、贯穿?遮、贯穿都讲性中的作用,他能够随缘遮、随缘贯穿。所以行者会讲随缘遮、随缘贯穿时,你不是随我这句话的语末在思惟的,你是想到随缘遮、随缘贯穿,你在这个话首思惟的嘛,你在我要讲这个性中的话的个头上思惟的,头首中思惟,你不要跟着我的语句、语末中思惟啊。但没有后面这些语末,末梢这些文字声音,你怎么能够体会那个话的根本话首是什么?所以你不能体会。所以法中你一定要假藉文字、假藉音声,为一切行者标明他的标地,但是你千万不要被那后面的语末文句所流转

所以讲到他的生富(深覆),他的贯穿中,你就能够体会,就是性中他的。那性中他能够生富(深覆)一切感受,他能贯穿一切感受时,他一定不住,所以他叫不实。为什么叫不实不要讲说幻中的不实,讲这个来讲,他从来也不住,从来也根本没有落在哪一个相中,叫不实,不是真正实有如是作用,叫不实。但是不是实有如是作用,才是你根本自心之中的本来的如实,觉体的本来的如实。这些语言,将来大家要常常去思惟的,不单是你觉心上这样子,万法都是如此啊!没有一法,你解释名相时,没有一法你不能够剖析出来、分析出来,他都是什么?都是一切名相而已啊!他都是一切因缘所起的聚合而已!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世间万法从来没有离开过众生的觉心嘛,因为有如是觉心故,就有世间万法,只是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要让世间活在世间,为了要让世间生活在流转的那些器世间、器用之中,为了生活方便,所以有如是器用、器物现前嘛!但是这些器物、器用,哪个不是你大觉心体中本来就能够入世,便利你能够处于世间的种种作用呢?那都是觉心所现的。

所以现在的文明,你不要以为他是真正是科学家从这心中发明的,科学家再怎么样去发明,他都不离开过大觉一事!你觉体中没有的你根本发明不了。但是有的你把他发明成器物以后,人类的智慧就完了。本来是心性之中本来的作用、智德。就好像我们讲那个心算,过去人那个心算多快,我们不要讲这个太深的,我们就讲一般的买卖,你跟他报一大堆,ㄆ一…他已经算出来了,多少钱,他已经算出来了,心算多快!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能力啊!可是一有了计算机以后呢?大家都不会了!现在2×2我都要打一下,2×2等于多少,那种可怜!事实上就是如此啊

所以像现在的计算机,你不要以为那是文明,有的时候文明是你根本觉心之中,本来就能够输入如是,能够入如是智慧,能够起成如是计算的,本来心中的灵明;但是你已经闇味了,假藉器物现在眼前时,你以为你在利用器物,但事实上你一直在背离你的觉体了!将来没有计算机,你什么都不会了,就不会了!没有这些科技,你什么都不会了,那个才叫做走到末端

所以有些时候,末法中的文明,你不要以为是利益众生,那不见得是利益。那可能一时会得到一些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在智慧上的伤害、损伤,不是可以用数量或者用种种感受来计量的哦!那个是不是我们现在能够体会的!所以那叫做「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言跟你讲妄是让你知道真,所以叫知道话首。「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假如你还在妄、在真之中,事实上都是妄,都是妄,「妄真同二妄」,你还执着在妄、在真,那都是二妄。目的告诉你,讲真时叫你破妄。

那我在讲真时,叫你破妄时,我这个真是依什么讲的?依妄讲的。既然是依妄而立,所说的真,那真还属妄,还属妄。这个可能法师们听不清楚,还属妄的意思,就是要行者直下体会。所以在一切,在作用当下,我知道他是因为对治开始的,所以对治之中,都是依现前的妄中所起的,所以将来真正这个妄破时,你也不可能留在对治上面起成什么?妄着。你要是在对治上面起成妄着,就很容易走向贡高我慢,就会起成种种无明的造作。那在这个造作中就像刚刚讲的,那你拿的不是以木在钻木,你可能是拿个铁棒子钻木,就算你能钻出火来,木头着火,你铁棒子没消,铁棒还在。那意思就是,你还有执着相,还有造作相。所以「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连真跟非真,「云何见所见?」你还在这上面说有所见,就像刚刚讲自性或报化,你都是在这上面的。当然这句话会比较难懂,为什么,明明我看到啊!明明我见到啊!那你怎么会说:云何见所见呢?你们也看到啊,现在大家都感到我眼睛有看到啊。就像西方一样,我看到有那个报土啊,事实上应该有那个报土啊。眼睛能见,身根能触,耳朵能闻,鼻中能;舌中也可以随那个报土,能够如实宣说啊;在意中呢,真正能够感受到。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六根都来自于觉心,你眼睛见到色时,不都是觉心在现的吗?你觉得色我可以比较好容易理解,但是我可以触摸到啊,触摸也是觉嘛,都是觉嘛!

既然都是觉,刚刚已经讲过,觉心中他本来就非一切法,只是随缘现种种眼、耳、鼻、舌、身、意所有的一切感受。所以你堕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里面时,你会觉得我身根能够触摸得到,所以我就会怀疑觉心中的,你讲觉心之中他非一切相中的清净,我会怀疑啊!怎么非一切相呢?但你将来仔细思惟,他就是你觉心现的。因为他非一切相,所以你才能够感受一切相,那才叫觉!假如你不能感受,还叫什么觉?那叫断灭,那叫不觉了嘛?都叫觉。觉心正在现觉,这就是汉传佛教最深的哲理。

觉心正在现觉,你就不能够拿一觉来障碍他嘛,他能现觉是一切觉啊,那你能说他是哪个觉吗?但是你要永远知道觉心他一定能够现觉嘛,所以我知道觉心一定能够现觉。所以现在六根六尘的境界,你不清楚吗?知道。所以在眼就叫见,在耳叫做闻,清清楚楚。为什么?觉心如是故,随缘如是故。但是你懂得这个道理时,在眼叫见,在耳叫闻,你还像过去凡夫一样,堕在所有一切见闻之中难以回头吗?不会。我念念看到见闻时,我都知道是觉,他当下回光,当下叫做回家,叫就路家(就路还家)。

所以当他就路家时,他能够担当一切眼、耳、鼻、舌、身、意,一切呈现啊!这才是普眼讲的清净。你可以立名,你可以说非种种名,但你也可以立名,为什么?觉心就如是故,从来无障故,所以一切名相本来没有任何过咎故,但众生因为闇昧觉体故,一切名相就成了种种众生流转的闇障。所以这在佛门之中才有名相学,这个名相学就是藉此名相破尔名相,就破你那个名相。破你的名相,目的是要你念念之间回光于觉体

所以「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在这个中间之中,你在真跟非真,见跟所见之中,中间是没有实性的。「交芦」就好像有种植物,他是要彼此相交才能够站立的,不然他立不起来,他倒在那边,而且他那个体干里面是空虚的。你要看他能够站起来,就是彼此相交,两支相交,彼此建立。见与非见,彼此能够建立的。你没有现在你看到的种种感受,过去的一切流转处,你还不知道根本心中非种种见的清净;你没有种非种种见的清净,你哪里担当些见呢?你在哪里担当那些见!

这里面不断在这上面,不断的在这边推敲,不断在这边反覆在这边思惟,就是让行者体会那个觉心嘛,见与非见都是觉心,就体会觉心。所以从此以后,虽然在文字上是在见中跟非见中去解释,可是我在解释是觉心,所以我将来在任何所觉现前处,我就不会对觉心起成疑惑。可是有的人虽然解释见与非见啊,但他从来不在潜在意识里面解释觉心,那叫做遶远路,歧途!还再歧途的「歧」中国字写得多好,止于支脉,止于支末,一个止、一个支,止于支末。你还在歧途上,还在支末上啊

所以就好像我讲的那个譬喻,你站在镜色的黑白之中,假如你只知道在镜色的黑白里面,你永远想要跳开黑色对你的困惑,你想要住在镜色的白中的那种清净明朗,还叫可怜嘛!纵然你说:我连黑、连白我都不去住着了,我永远要不受这些镜色的迷惑;但你这一念之中,你念念不肯认镜体,你就算守着黑白你都不堕,也是可怜!也叫愚痴嘛!

谁要你守着镜色呢?你只要知道镜体就好了嘛,不就现黑现白根本自在,那种自在就是你根本不会堕在黑白之中,再去造作流转。但是你会不知道黑白所有的一切缘起吗?明白。你的性中本来就如是的根本的清明自在,你却不去回头去认,你却守着眼前尘相之中,你在那边劳劳苦苦的,在那边委委曲曲守着,不让自己再堕黑白,那是可怜。

因为是这样子守着,所以《楞严经》才讲,一切外道就在这里,守久成劳,守久以后成疲劳,回头再流转!你守久了,你根本不认镜体嘛,你总有一天又会被镜色所迷惑!为什么?这就讲到这心理学就是这样,你说我跳开黑白,事实上潜在意识你就是执着黑白,不是吗?这是心理学就是如此,还不要讲到太深的心法,这个世间讲的心理学就是如此。

所以「结解同所因」。在结在解,根本都是同样一个因啊!过去看到六根六尘现前处,你以为是「结」,将来的六根六尘现前处就是「解」,他从来没有变。这种直下担当,自性中的担当,就刚刚讲的,我们讲的自性中的报化、自性中的净土,就是直接担当。你现在过去看到一切六根六尘是娑婆流转,将来你看到的六根六尘是佛国净土,那就是心性中所现。但是当你看到心性中所现的佛国净土时,你才会承认原来过去流转的六根六尘,何处不是净土?只是你不认而已,所以判成流转,判成娑婆;你不认而已

那大家可能会说:那我认了,我现在认了,那怎么感觉上还是这样呢?你那嘴巴说认嘛,你根本只是…!那认是真正证到觉体,当你真正证到觉体时,每一个感受之中那种光明、那种透彻,那还不叫做大觉,就是你只有一点心中的清净。你在每一个感觉之中,你会体会那个每个感觉中的光明透彻,那心中的那个亮(坦亮),那都不一样的

不像我们现在随便说个感觉,我们都是闇障真正能体会那个闇障。这个不是讲假,你将来修,就像我上次讲,在根尘上这样参,都会有法喜的,你都会有一天两天,会感受到真正有那个境界现前!但是因为我们毕竟还是凡夫,住着心太固了、太久了,所以现在有一点类似的那种情境现前,你还是住着,怎么有这种不一样的感觉?你一念住着就找不到。然后念念就还在找:,怎么没有了这种感觉呢?那越来越完蛋了,离他越远了!但是你一定会有这种法喜的。当你有一点那种法喜,我们还是在最下下根处,你有一点法喜,你都会怀疑什么?你都会开始怀疑,过去所见所闻都不是真!所以你才能够相信,你真正证到大觉体时,再看六根六尘,哪个不是西方圣境!哪个不是心中的光明!

那个每一个感受之中那个清明,你是体会不出来的,那种轻柔,那种柔软。现在我们每个感觉都是刚强,现在讲刚强,大家都还要文字之中,佛经中常常训示刚强,但我觉得很平常啊!等你将来有一点能够体会的时候,真的叫刚强,真的是刚强!你能够体会到个感受之中的清轻,虽然只是一剎那或者是一天两天让你保持,有的人可以保持一天、两天,当然还是凡夫又流转了。所以你那个时候会体会到那流转的可怕,啪,原来到上面了,我再也找不回来了!虽然那种感觉还叫做迷,还是从你过去的妄心中起的,可是那个妄心的分别,都有这种这样的天壤,在这个地上不同的这种,跟天地之间不同的那种感受!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知道,现在你所执着的,那真叫刚强啊!马上堕在那个感受之中,那种执受,那种刚强!

所以「结解同所因,圣凡二路」,都是在这里。你将来证圣之时,就是如是法、如是见,你将来看到过去成凡处,不都是现前还是觉体如实现前吗?觉体他一定能够现前一切感觉啊,所以叫做凡,凡是大众义。可是你堕在大众中,堕在这个凡情上面,你忘记了根本的觉体,那你叫做「根本凡夫」。假如你是真正站在觉体之中,看到觉体之中必定能够随缘普遍入一切感受,众缘感受的那个当下,这个圣人在凡中他就是圣,但是这个圣人常常说:我是凡夫。这才是真凡夫,你知道吗?你知道现在的凡夫都不凡,我们个认为自己凡呢?都不凡!那是真凡夫,等心对待一切感受,才真凡夫

所以有的时候话讲回来,我们连凡夫都还不配耶!圣人我们不到,凡夫也不配,那惭愧!那不知道做什么了,就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现在我们多可怜,没事吃一些工业的这个油,可怜,哦!

然后「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所以在这个「交中性」之中,你在性中的灵明和现前的感受之中的这种呈现,那种「二俱非」,不是说你刻意要在文字上把他解释成没有,那个「二俱非」是讲你心体之中,行者对他那种坦荡心中的灵明,你不会堕在上面再妄想执着,那心中的空灵叫「俱非」,「空有二俱非」。所以不是在文字上面,整体在你心中把这个空有拿掉,不是,那是真正你看到空有时,你还他住在空有上吗?不会。因为你知道是觉嘛!

所以你站在感觉之中,种感觉的强烈,其实你都知道是觉嘛!在觉中你只要知道是觉,你种强烈虽然还在呈现,可是那种强烈,他不会伤害你,因为你知道就是觉心。在这个觉心中的空中,你能包容那个强烈。就好像镜色、镜子,镜子照色之时,你知道是镜性,你当然能够包容镜体随缘现出镜色时,那种镜色的强烈的表现嘛,他不能够强烈表现还不叫做明镜呢,还不能称为清净的镜子;他当然能够担当那个强烈啊!所以强烈二字都不是障碍,你知道吗?不认觉体,一切名字都成障碍,都成障碍。所以那个叫「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迷晦」,你忘记觉体就无明,就是那么简单,迷晦就无明。「发明」你认得,发明是什么?发明,你真正知道觉体就解脱,发明就解脱,真的认得觉体,发明解脱了。因为《楞严经》念念之间就告诉你,就是在大觉心体上参。所以七处征心,就是征这如是大觉心体,就是发明就解脱。这里面就不必太细讲,这个已经慢慢大家已经能够体会了。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解结过去在结中,你是次第的,因为你刚开始有尘,才慢慢体会有根,然后根尘才能圆融、销融,才叫做什么?以木钻木,「二木相因」,最后「火出木尽,灰飞烟灭」,都是次第。但你不认他,你不在这个次第上去认他,你哪里在哪里解结、说解结?但是过去为什么我们在尘相中被判成流转,为什么今天我还是面对尘相,就变成归家的智慧了,这里面就要讲到觉心中,你应缘的种子不同嘛,你发心的种子不同啊!

所以行者这一念发心有多至重,你知道吗?多贵重!你发心不明确时,一切法中都成流转;发心明确时,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哪个不是你归家方便?但是为了这念发心,有的人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舍俗出家,立相、剃发、染衣,立相就是建立这样一念发心而已。

所以现在还在说:要不要立相?你就是看到相,不知道为建立心性嘛!你以为立不立是将来去得了、去不了西方?还早呢!你太快解释了,你心性都没有建立啊不是我剃度出家就能去西方啊,我剃度出家只是建立一个至诚恳切,我心中老老实实告诉自己:我是行者,我是行者,我要归家的决心啊!有的人可能就要现这种相,十生、二十生,他心中都还不能踏实啊

你当你真正建立那一念心时,你那念心若是真正成就处,你可能不必现相,就是六祖,山上听到人家讲《金刚经》,开悟了。那是心中的明相确立啊,那个明相,六祖过去生中累世多劫搞不好就是什么?在心中如是为自己建立如是出离相、清净相。所以那一念心种,才是将来的无上的宝藏。

所以这里面你就会发现,世间人在讲「要不要立相?」你知道那种搅遶,你根本不是在学习心上,你不是在心性上、种子上说的,你根本不是在心性上去解释的,你还是着相,一直在那边不断的在那边搅遶着;你马上就能体会,都在搅遶。我只要但问你,你现在心性真的有如是老实、踏实了吗?没有!那要不要想办法,用尽种种方便拔济自心呢?你自己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你不要自己跟自己,开自己玩笑,跟自己的灵魂在开玩笑,辜负己灵嘛!要不要?要不要先向…?干什么…?

只是讲这个是要告诉行者,我们出家人应该这样子发心嘛,既然已经出家了,相上就要发心那在家菩萨有的时候,有那个困难不能出家,今生已经被种种责任所束缚住了,那也要发心做近事男、近事女,所以才有优婆塞、优婆夷。我虽然身形还在家,但我念念心中已然近事,好乐出家,已然近事。所以在这个心中他绝对不会讲说:要不要出家。好乐出家,一定要现如是相、现如是心,出家不见得是毕竟,但是不现这种出离相,表示你现在很多的身心气力,还是投在在家,绝对是在在家,因为众生处处着故,处处着故。

所以「六解一亦亡」。只要在一根上面,你只要一根能解脱,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那根当然选择圆通,这个品中是讲到观世音菩萨的圆通章。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陀那」就是阿陀那,阿陀那就是末那,也讲他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的染分就是七识。阿陀那在末那之中,他的习气,上次已经讲过,那个习气如暴流,不是末那有什么习气,末那是清明的习气,他在,因为以觉能够现觉故,所以他随缘中,他就能够应如是缘,成就如是缘中的习气。他为什么能成就如是缘中的习气?因为大觉心中有一个作用,就是随种种缘起不同的习气,他就如实成就,那个才是真习气。因为那个缘中的习气,没有真正心体如实成就的习气,能习一切法的这心性作用,没有这个作用,你也感受不到那个感觉,缘起的习气。所以这是「习气如暴流」。

当你要是在任何感受之中,他是从根本清明习气,随缘他现出种种习中不同的气氛,但是你要是堕在这个气氛之中执受久时,他还会还归七识,落在八识变成种子。变成种子就变成什么?这个八识叫阿赖耶,是讲阿赖耶,不是讲如来藏,在阿赖耶中变成种子。就是你将来只要是如是境界,只要是如是影一现前,你就习惯,啪,就是这样感觉。所以这个是现在恶业的习气,已经成就的习气,但是过去你要知道习气是哪里来的?假如你认为说:我已经了这种习气来,我怎么破?因为习气已经那么刚强,怎么破?所以假如只是这样讲,你每一个行者都面对自己习气时,都会觉得那种沉闷刚强,心中会觉得心生惭愧,跟心中委曲知道,好像感觉自己不能够破掉,不能够面对,不能够…,因为习气太深,你也找不到,我怎么破除这个习气呢?

所以他一定要知道,先要知道末那的习气是根本清明的习气嘛!你是堕在后面感受之中,妄想成为现在的刚强嘛!所以我现在的刚强之中,能破不能破中,我都要知道,其实在大觉心体从来不是如是现在刚强的习气,你只要换成这一念,你再刚强的习气已经破了一大半的势力。这就如同《诸法无行经》跟你讲的,你不要马上认:我贪、我瞋、我痴啊,我就是这种习气啊!你要告诉自己:那是过去妄想造作来的,在我心底之中根本不是如是贪瞋痴。这个人就算心中涌起过去业感贪瞋痴再强的势力时,他居然可以看到,就在这一念之中,已经给这个行者,已然有担当的空间了,担当的空间他就不去流转。

所以这一念很重要,你不知道万法都在一念之间吗?这一念若是思惟错误,你就永受流转!因为那个念头就是觉心。所以有一念思惟错误,就表示你觉心就是闇昧。觉心闇昧,但是他永远照到你这一念,你就永远在这一念中呈现的感受里面,在那边流浪,都在那边流浪;所以那可怕。所以「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在真非真中,大众可能众生可能在上面不断的流转迷惑,在是真、是非真上面不断的在那边搅,就是不认觉体,就是不当下征心,「征」就是征信社的征,不是当下征心,因为《楞严经》就讲七处征心

所以「我常不开演」,我—诸佛,他讲第一义,虽然平常是讲尽方法,用尽方法接引众生,但他不是真正在真跟非真上为你建立的,他不是在真跟非真上为你众生堕在哪个感受之中,为你方便分别佛法的,不是的。所以现在你可以看到外道,你举目但要举耳听,世间上所讲的,不是讲那个灵修啦、清净啦,就是什么要放下妄想啦,看到心底深处的什么贞洁啦,那都是在建立那些真跟非真嘛!你以为在破,你根本心中已经建立是真有如是的障碍,可以看到如是障碍所以真的有如是真正发觉内心深处,哪有深处!内心深处是光明觉体,你看到都是表面,都是皮表而已;你却把皮表当成内心深处,所以永远流浪,都是永远流浪。

所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不取是什么?不取不是说我不去取幻法,不取是告诉你已然在觉心中建立,站在觉心中你有取吗?你觉得有取、觉得无取,都是觉。那你还会在有取无取上面,妄作有取想、无取想吗?你当然不会在这个上面作种种想,因为不作这种种想,才能够变成行者归家的方便。所以现前我知道我应该取成什么样的庄严相,我说这个取时,我知道心中是无取的,大觉体上根本不立如是取。因为不立如是取故,所以他才能够现出世间的种种庄严。

那如何再说现出种种庄严?就是看你怎么取嘛,你要用觉体的觉心中的清明说种种取时,那一切法中就是庄严;你要是背离觉心的清明说种种取时,那个取就是流转。所以这个时候,你又能够为这个无取的心性之中,安立种种取的名字,这叫智慧。这里面怎么讲,你都会慢慢体会,不是在文字上教你搅,是不断的剖析文字,让你念念体会那个觉体,念念体会那个大觉心体。

所以「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这才是心中根本的入一切法中的清明的庄严,清净的庄严。

金刚王宝觉」。那是你大觉心体的金刚王,根本的灵的大觉的觉照,觉有、觉非,觉取、觉非取,都是大觉心体。你站在这边,你可以立一切取跟非取,与非的名字,但是他们都不能害你,都不能败坏你。因为金刚不被一切万物所坏,但是你却能摧他们,却能摧破他们。为什么?你站在非取,不被非取所堕;你站在取中,不被取相所执着。所以你能摧,但是你明白一切法,那叫「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这个如幻是能入一切幻法的如幻,如实呈现一切幻法的如幻。那种如实呈现,表示你已经知道是觉体。「三摩提」,就是三昧,心中的智慧三昧,你能在这个上面参。「弹指超无学」。这不是那三大阿僧劫这样不断这样子去思惟的,虽然同样是在根尘上参,都在四圣谛上参,但是心中的种子不同、思惟不同,你所有将来的作用,跟所有将来证得心法的那种,不一样啊!

此阿毗达磨」。这是一切对比法中,一切世间大论、善论之中阿毗昙,此阿毗达磨,阿毗达磨就阿毗昙。这种论,这种对待,这种根本心中的这种智慧的析。是「十方薄伽梵」,一切诸佛,最初如来成佛,成就佛道时。「一路涅槃门」。唯有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这才是你真正一路涅槃门。所以在这个上面,在讲到自性、报化,行者法师就要思惟,不是在文字上思惟,是在心中。我在觉心还圆融否?觉心上还有真正深刻的体会否?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