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自然法师 | 若是无我,将来谁证菩提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07-10 | 3463 次浏览 | 分享到:



 视频文字稿初稿 

那才是懂得觉体中的东西,所以他就一定乐,叫称性。那「我」呢?常乐我净嘛


我,过去我们在「我」中,认为是众生的流转之处可是在大觉体上,「我」是总持相,为什么讲总持?


从今天以后,你会看到,我在我的觉中,能够立种种我、能够知道种种我。喜的时候,有喜我;怒的时候,有怒我;哀有哀我;乐有乐我。一天二六时中,二十四小时,你会感受到有种种不同的我。在这种种不同的我,我都会赋予他的生命,变化成种种不同的,我中的感觉。


但仔细思惟,你是哪个我?当你仔细思惟,你又找不到哪个是我了吧?有点像二祖讲的,我仔细思惟,找不到心。你仔细思惟,找不到我。


所以从此以后,你会发现那个「我」,就是刚刚讲的,那一个根本觉体入世的大象。

大是无形的,大我也不是有形的。因为大我无形故,处处立我。


那你怎么知道大我,你随缘立我处,就是大我。你知道随缘立我处就是大我,这个人就不会住在种种我执中去流转。


所以道理若通,理体若通,将来所有的行为就变。


你走进大山,突然大山影响你,心中有大山的气氛,回过头来,马上人家就发现你跟过去行为不一样。这是什么缘故?这因为你理体不一样了,心中的气氛不同了。刚刚讲那个气,气不同了,变化所有的行为不同。


他为什么能变化?

因为众生的觉心,本来非一切法故,所以他能变化。

假如他是一切法,你根本都不能变化,你也不要来修了,你也成不了佛。因为他是嘛,那你还修什么呢?


因为觉心本来非一切,觉心他一定能够成就一切,在非一切中,能成就一切!

所以在非一切中,我不会再像过去凡夫一样,妄想执着:啊!我是可怜人!我不行、我不能、我是凡夫、我丑陋、我委曲、我畏缩,这样。都不会!他会在过去的业感之中知道,原来过去都是堕在种种妄想之中,所以流转在不断的自我逼迫里。


但是他也知道,觉心一定能够成就一切法故,所以从此以后,他会为自己拣择环境,拣择每天所称的名相,拣择每天所看的文字,拣择每天所接触的六根与六尘。


他绝对相信,现在所拣择的环境,就是他将来的,种种自性中生命的表现。所以他当然相信成佛了,他绝对不会相信所修不能成就,所以叫信心。


他绝对不会相信业障永远跟他,所以他能断恶,这有点像过去儒家讲的孟母三迁。你哪有一定的个性、一定业力。环境不同,你的业力就变了!

你不必一定要在业力上断业力,给你一个不同的环境,业力都断了。


那环境在哪里?六根、六尘里。

拣择六根、拣择六尘、拣择你每天的薰习,我保证你将来,每个起心动念所流出处,迥然不同,完全不一样。


只是在这个不一样中,一般的世间、一般的儒家,像一般的世间圣贤,他只知道原来人心是可以随缘变的,所以讲到仁爱的仁、仁心,他能够入一切二。

只有佛门的行者,能够在这人心原来可以随环境变上,他能够向上多他一句。


多他哪一句?

既然能随缘变,所以这一念心,叫做「性空」。

既然能随缘变,所以这一念心,叫做「妙有」,叫做「缘起」。


所以他不只是抓着,世间能随缘变。所以儒家知道可以改变环境、可以改变人心,但儒家就是不知道后面那一念---根本缘起性空的本来的佛性,所以他还没有办法出三界。


所以世间上的善行,不见得是解脱道,解脱道中一定具足善行。就是老子讲的,大道一定具足所有一切德、仁义跟礼。你忘记了大道,再说仁义、德,再说礼,贼也,自己败坏而已。


性中本来就是如此,所以那个我字,是根本一切我的大象,你要知道那个我。


所以你知道那个我中,因为我能够遍遍立我,所以你慢慢在心中架构那个我,他不是过去众生知见,随缘、攀缘、执著有一种气氛那个我。你会在种种攀缘,执著那个气氛,那个小我之中,你慢慢会感觉你就释然得脱。因为你知道那个大我非我、大我无我,所以叫「诸法无我」。


因为无我故,他才能现种种我,这是汉传佛教里面最深的逻辑。

觉体非相故,因为非相故,才能现种种相;觉体非一切法故,因为非故,所以才能现;镜子非一切色故,因为非故,所以他才能现色。


但是要反过来,你不能只是在这一句,因为他能现色故,所以他非。为什么要这样子反过来,反覆这样子心中思惟?

这是让你不要在一切法中,断灭了行为。


怕你说,因为非故,所以现种种色,所以我也就非了。你都非了,那没有色,不现色了?还要告诉你,因为现色故,才是非!不是你不现色,才叫做非。


因为你能现,所以我就不能说你是哪一色。你能遍现,所以普贤叫遍吉,大智叫妙吉祥,一切法中都能够清清楚楚,叫妙吉祥。所以都是在这个上面说。


那个「我」字,你要是真正体会那个大我时,你自然放下小我!


自然放下小我时,那心中是真正像过去所有众生的知见所说的,没有「我」种断灭吗?

《楞严经》,还是大经中讲,若是没有我,将来谁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你说,原来有个「我」,那你是哪个我?


这只是在这文字之中,不是在文句当下,互相的在这边搅遶而已。

是靠在文句的辨析里面,才真正是懂得原来行者,你心中到底对「我」这个字,是不是已然豁达。


豁达之中,你在何处立我?

豁达之中,你又在何处说不是我?那是豁达,那是心性的豁达。

所以一切行者要在这边,求得心中的明了豁达,才是真正行者的下手处。


所以「我」后面,还有一个

既然是我、大我都无我。但是无我之中,你不能只住在无我中参我、参大我。


我」是能够遍现一切我处,起大担当处,才叫大我。既然是起大担当处叫做大我,所以他一定无染、无著。在觉心中知道我喜、我怒,我为什么知道我喜、我怒?觉心为什么会现一个我喜、我怒?


能够觉我喜、我怒那个觉,都超越现在这个我。

不但超越现在这个我,还超越那个喜、那个怒。


所以你会不会知道我喜、我怒?知道!

但你还会像过去一样,堕在我喜、我怒的这种势力里面吗?不会!

为什么?我已经渐渐看到那个觉了。

那叫做行者最初的返照回光。

你只要有一点是返照回光,你就根本不随前尘势力,返照回光都还不是毕竟,假如你今生参不到返照回光,那叫做白来、白修。


返照回光用种种文句去解释,用种种名相去代表,在汉传佛教里,会在某一些基础上说返照、说回光。

在有一些修行上,就是能见所见、能知所知。


你怎么知道所知的?你一定已经已然知道能知,你才知道那是所。


过去在「所」因为不知道「能」故,连所都不知道所,就流转了。

将来你知道是所知故,你一定在哪里?在能知


知道他是所知,你已经知道能知了。

你站在能知,还会受所知的流转吗?不会!

但是你会不清楚所知?清清楚楚。

为什么?因为能、所就在这一点上。


你站在这一点上的所知,你看的居然是能知了,这里面就有返照回光的相。


那所知能知,过去你也知道所知能知啊,那我要怎么证得所知能知呢?总要给你一个目标下手,这只有汉传佛教讲得最圆明、最提携大众,就是先要知道根本的觉体。


你就算是最初心、最初机,就启蒙教育发心人,我就是教你根本觉体的面目。

你但思惟如是声音,将来你在觉体之中,所有思惟的一切作用,你就自然能够起成返照回光。


所以那才是真正常乐我净那是佛之德也,那是你根本大觉心体,他本来就能够入世的,一切心性作用。


节录于上自下然法师《圆觉经》前引2(54:53-0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