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心经1-3
来源: | 作者:pmoe0bc1a | 发布时间: 2020-07-14 | 5945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述其用等净随缘。在神,曰圣曰凡曰心;入真,言禅言净言密。若谈其有,无状无形;欲说其无,炳耀灵明。经者贯穿义。又名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上课,然后再看下面,「述其用等净随缘」,这意思就是让我们在任何的念头上面去体会体、相、用,就在体会这体、相、用。所以只要这样子反复思惟,就算现在你还听不懂师父这样子讲什么,但是你能够真正慢慢把这些声音先放在心中了,把这些行爲先能够提得起来,久而久之这样子去体会,慢慢慢慢在你内心里面,你就能够感受到这些文字中的道理。

就好像一个浪子最初要归家的时候,别人告诉你,你这个归途该怎麽走,刚开始告诉你的时候,纵然你能够把这些声音背在心中,可是你心里一定是还是茫然的,你心中还是有很多疑虑,但你只要是慢慢一步一步这样子照着他这样走,走到一半的时候,你会觉得,他讲的道路,不但你能够肯定这个道路不错,没错,你也能够知道还没走完的路该怎麽走,你对这一路上的所有的修持上,不但能够先肯定,说你最初明白的这些路径的这个路相如何,你更能够明白将来你如何去面对。所以他能够同时起成自己去辨析的智慧,但都是要从现前开始,先要懂得先要去随他去作,随他去这样作观。

所以什么叫做等?「等」者叫做融一切差。这一念心是要融一切差别的,融差爲等,融,融合的融,差别的差,融差就叫做等。他一定能融一切差的,因为站在觉心中觉喜觉怒,怒跟喜是差别,可是能觉得那个,他就是融一切差别,你要在融差上面,在一切用中的融差上面,就在一切感受现前处,融差上面去体会,久而久之你还不是,你就慢慢走出,你就会变成不是过去一般凡夫,在念头起处你就堕在差别相中那种业力。你会在一切过去堕在差别相的业力里面,你都感觉到心性的包容的作用了,那个中间就叫做隔越,有一条鸿沟,已经开始爲你过去的业感之中,爲你劈开那条鸿沟,那个就叫做跳开滚滚红尘。你能够融一切差,当你能够融一切差时,你再就不是一切差,那你刚开始就要懂得融他的融差。

什么叫融差?觉喜觉怒都是觉,他一定融差,只要在喜在怒上面,过去在喜在怒,你都马上堕在喜怒中说话。将来在喜在怒上面,你已经有能力了,每个喜怒上面都能够观想觉得喜的是谁?觉得怒的是谁?觉喜觉怒都是觉,那我是要站在觉心上看喜怒,绝对不会堕在喜怒的差别相中而忘了觉。我站在觉心上看喜怒,那喜怒的差别相,我才能够明明白白,什么是喜?什么是怒?就我现在跟你讲这个声音,不是在跟你解释文字,我而是要把这个声音留在你心中,你将来就能够用得上,那都是在爲你解释文字,就是一直让你把这个声音,把一些听闻佛法的声音,放在心里,将来你会发现就在这些声音之中能够起成你的行爲。所以自然就有人在能差中去观相。

净叫做离垢,离垢叫做净,离开一切垢,中国字那个垢叫一个土一个后,皇后的后。后就是厚载的意思,叫做黄天厚土,厚土的意思,就是厚,敦厚的那个厚,厚载。他身非常厚,厚薄,就吃土司厚片的厚,也就是那个后的意思,就是皇后的后的意思,厚载。意思就在一开始,你在感觉之中,不要随着这些尘相,随着他感觉深厚,你要是随着那些尘相感觉深厚,那叫做垢。你要真正在觉心上面能够明白一切感觉,但是明白那个感觉时,就不是堕在上面说深厚的业力,这里面就那有一点,你要越过那一点,就是随着他的势力流转,那叫深厚,深跟那个厚,厚,厚薄的厚,深厚的感觉,可是就在这一点上,你要是站在觉体上看一切感觉,一切感觉清清楚楚,哪怕是深厚的清楚,但是你永远不是堕在深厚之中说深厚的,那叫离垢,那是真离垢。

所以佛门中说离垢,是一法不增一法不减,过去怎麽见,现在还怎麽见,但你还是随着他流转吗?不是,那叫真离垢,真清净。那你说要懂得道理,我怎麽用?你就在每一个念头上面先去体会,就在作用上面,作用上面就是在用上,就是已经感受现前处,你开始作用上面上,喜来怒来现前,就叫作用上面,那觉喜觉怒的是谁?那叫什么?那个叫做融差。你能够在觉喜觉怒上面体会是谁在觉得,那叫融一切差,慢慢就会在一切差别相中,你会在一切差别相中看到那个觉体,能觉的清净。然后你就在融差上面,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属于过去所有的一切感觉随他流转深厚的业力,那叫离垢。你也就是相信,你只要有一点回头的感觉,现前的业力就能离垢消。你说师父讲这个听不懂,就是平常你要是在一些大烦恼中,有一些烦恼一些困恼现前,你只要有一点心中想着:我爲什么要烦恼?虽然我们还是受烦恼的势力,可是你有一点惭愧心,你会发现那个烦恼的势力你已经消减多分了。你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已经势力不是那麽的浓厚,只是下一念,你要是忘记了惭愧,你又随他流转, 可再下一念,你就觉得无惭愧,爲什么要随他流转?你会发现那烦恼不是这麽强烈,其实过去我们随逐的那个业力,那个捉持的那个捉相,像个手爪去捉的捉相太强,所以你虽然一时会觉得惭愧,会感觉到业力消减,可是你捉持那个业力没减,一直往下追,一直往下追,那个捉持的心就是相续,你一直不断在上面相续,所以你感觉到那个相,你又感觉到被业力猛吞噬了。真正被吞噬的是你后面一直捉持的心,捉持的作用,因爲有很多种种新的业一直夹杂在一起,可是你仔细思惟,你只要有一点觉得惭愧,你就能够走出过去厚重的感觉。所以在衆生的业力上面,用衆生的业感的惭愧,还能够走出厚重的感觉,何况是真正念念之间观如是心力的人,如是念念之间观如是觉体的人,他就能走出厚重,就是离垢,他真的能离垢。

再看下面「在神」,神就是中国字写这个神就一个开示的示,一个申。「神」这个字,过去我们误解时,以为是心外的东西叫做神,佛门跟古德和中国的老祖先讲神的时候,都不是在心外说神的,他是讲的一个人真正心中的作用叫做神。他能够调其神,就是让你真正能够智慧流露处,那叫做神。因爲你的那个智慧流露,所以在任何世间上都有你的智慧流露时所有的一切作用跟力量,所以那个叫做神功,功课的功,神功妙用。但是你忘记了是自心,在外面讲到神时,在追求的神,那就是什么?就是委屈心性的时候,那个外面说的神,反而使你内心更委屈,其实那个神会败坏你的心,这种相在任何圣贤的道理中,只要外面说神,不管你给他的名字,在好是神是什么?可他却是一种委屈,委屈就是我从此依赖你,我从此需要你的帮助,这种委屈相,同时让你心中麻痹委屈,这种都属败坏,既然都属败坏,那就叫做鬼,叫神鬼,方便说神,其实心中都结的都是鬼业,鬼者败坏义。心中的神,他能够开显的就是真正你的作用,那是真正的成就义,那是长养,所以他讲一个开示的示,一个申,申就是铺舒,能够展现,申,是长养义。所以你真的能够调其神的人,将来在一切神通上的神气的气宇上面,他一定在他的神采当下他能够流露出种种智慧。所以在神,意思就是说在这个心性的神韵上,在他神态上,「曰圣曰凡曰心」。爲什么说圣?圣就刚刚跟你讲,性通就是你的圣。所以你感觉这一念心时在于他的用处,在他的神用现前处一定有个作用,他法法之中他是清明相,就是你的圣性,本来面目。在他的法法之中的清明相,他一定能够随缘现出种种就是入凡的种种功德,那是神。所以你真的能够入凡,就好像镜子他能够随缘照黑照白时,镜性从来不流浪在黑白,所以正在凡时,他的根本的清净不失,清净不失,他才能够随处入凡,随处现出色来。那也可以说正在入凡当下,你就能够体会他的根本清净,在根本清净当下,你当然就能知道他就能够担当他的入凡。所以在神韵当下,他就是什么?他就是圣凡二相交替之处。

所以讲到这一念心又讲到世界,又讲到凡圣同居土,那就是一个凡圣同居土,现前处都是一切缘起之相,那是凡。那能现缘起的就是你的根本从来不变,不随他变化的根本清明,他是非种种的清明,非黑非白非青非黄的清明,那就是圣。能现凡的若是没有圣不能现凡;但是没有凡,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圣,所以那叫凡圣同居。他爲什么要讲他的凡圣同居,他的心中一定有一个智慧能现如是凡圣同居,心中能有智慧能现凡圣同居,对不对?这个才叫做四土之中才方便说他种种差别,叫做实报庄严。根本他心性之中他根本就能够现出这种凡圣同居,因爲心性的实报庄严能现如是,所以他能够随缘,他就能够起成方便,叫方便有余。但是这些都是在性中说的,他的本来面目就是常寂光,常寂而常照,常照而常寂,就是常寂光,这个四土啊,都是在心性中说的。你的体中就是常寂光,就因爲常寂光,他必定能够现出种种觉,叫实报庄严,他实中就有报相那种庄严,在庄严当下,他就能随缘现出种种方便,叫方便有余,但是你看得到他始终都在哪里?都在凡圣同居上。镜子你看得到他时,就是凡圣同居那一点上是镜子,可是你仔细思惟,他爲什么能够在凡在圣,能够现出这麽明明白白呢,仔细思惟,你会发现他在深入他的作用时,性中作用似乎就有四种渐次,所以四土都在其间。师父只是要告诉你,你看得到都是凡圣同居处,他就是一个庄严处,所以在神现成处就是什么?曰圣曰凡。

爲什么要到讲曰心,心就叫做形之君的,他是一切形象的君主,他是形之君,神明之主,他是一切神明之主,所以他可以看到他就是什么?心中的清净,所以可以照见一切种种的作用,然后在这次上面我们又立一个心的名字,其实曰圣曰凡曰心,三个名字就是一个根本的佛性,那叫做心体,方便说他总名曰心,总名。所以在这一念心中,你是能够知道一切差别的,所以这叫总名。

佛门讲这个心还要讲总相、别相,同相跟异相。所以当你知道这个心时,就好像是同。什么是同?在觉喜觉怒当下,同体是觉是同,但他有他的异相,什么是异相?因爲他觉喜觉怒是同,所以他随喜随怒,所现的行爲他不同,这个东西你不能混滥,在喜是喜,在怒是怒,你要讲得清清楚楚,喜是喜,怒是怒,但是能觉的心是绝对是同的。在同异相跟成坏相,当然讲这个更深,会讲起来以后就更不懂,那意思就是告诉你,觉心现前处是同、异二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都是同时具足的。你不能离开异相,说既然都是觉心,在黑在白,我只要知道是觉心,黑也不知道了吧,黑把他说成白,把白说成黑,一起混滥,那也不是觉。觉心一定要明明白白知道黑,明明白白知道白,他爲什么能够明白知黑,明白知白,这才是佛门中告诉你的佛性的清净。因爲他要堕在黑中就不知道白,他要堕在白中就不知道黑,他妄想说他能混滥就不知道黑白。你心中因爲都不堕在妄想中,都不堕在任何这个业感中,所以黑来知黑,白来知白,清清楚楚,白是白,黑是黑,但是你觉得白,觉得黑,绝对是同,同体是觉。所以这个意思就告诉你,当你能够清楚一切外面分别是一切差别相时,你心中永住的是平等相,所以这里面还不要忘记一个心法,心法是永远平等的,所以才能够知道差别,知道差别,所以他才能够永住平等。所以于法于差别中,他是清清楚楚,这个叫做大智。

他跟一般的外道本来是绝对不同,所以他才能够曰圣曰凡曰心。他才能够再立一个心,在一切法中再立一个心,其实他就是一体。要讲到真不真,「入真」,真是什么意思?真就是要你去明明白白,正其性,正,正当的正,真就是正其性,为什么正其性就是真?入真之时他就是什么?他就是「言禅言净言密」。你要看到他性中的作用,我爲什么师父要讲到禅、净、密?因爲现在有太多的修行人,不但是佛门中的出家师父,有很多佛门的在家弟子,在禅在净在密都是混滥,都是混滥,就是什么?各个分别,彼此谤驳。其实曰一切法中说修行,那法法都让你证得这一念心的,心中一定有种种不同的相,所以刚刚讲的在同在异中,要清楚,大觉心性他一定是什么?他一定是不二,不二叫做禅;觉心都不二,不二叫做禅,这个你要清清楚楚,觉心不二那叫做禅,所以他能够遍二,遍二就是净,这要清楚,你爲什么能够知道他不二遍二,是因爲你都是站在同体心上,能够体会他的不二跟遍二,遍二都是一体,于是在遍二之中就是不二法,在不二当下就是他遍二的心性,这一念心,他不是文字言句之所能够表明的,那叫密,那个就是密。

密要在哪里见?密要在一切禅跟净中见,你不知道那个不二跟二,遍二,你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密。那你不是捉着不二说不二,所以你站在不二之中,你直指的是遍二。你站在能遍二的清净当下,你看常住的是心中的清净的不二,这种人的心中住的就是密,那一念心,那一念智慧,不是言语之所能表达的,叫做密。他本来就是一心的法门。所以叫你修密时,是要你在哪里修?要在一切法中的根本的担当中说修密,那根本的担当就是一切法中不迷,所以叫做金刚乘人。假如你根本不是在一体的心体的担当,什么叫一体的心体的担当?就好像一个心体所流出的一切法,你应该都能够在一切法中找到他的同源,同样是心。既然是同源,你不会在密中骂显宗,骂禅骂净,你不会在禅宗骂净土,你不会在净土说你不用参禅,你在净土说不用参禅,既然是一心所显的禅、净、密,你却在净土中不要参禅,你拿着这个心就放了那个心,你拿这个心去违背那一念心,拿着心去违本心,不是自己在心中搅乱吗?

一个学世间法的人,一个学世间,譬如说他学音乐或是学作画的人,或是学书法的人。他学书法、学作画就是一心,所以他在这一心之中可以走进任何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世界的角落里面,可是他会在他的任何的六根接触六尘的当下,他体会的都是一幅画或者是一幅文字或者一曲音乐乐章,他用这一心可以走进种种差别中,他能够在种种差别中找到他的相同。我们佛门中的弟子根本就是在一心法门,却在自己所修行的一心之中,却在禅、净、密中妄想分别。所以密宗不通禅不通净,他也不叫作密。所以在一起就是讲到讲他的入他的真中,入真你能够正其性,讲到他的性,明白他的性时,你在修密当下,你能够入禅定,也能够照见净土,所以密宗真正的上乘密中,他念念之间怎麽,能入不二门的清净,能入大定,叫做禅定,因爲他能够现前种种庄严,酝酿衆生,运载衆生,都现出佛国净土,那才叫做密。

那你在禅宗修行,他在这不二之中他才能称量一切世间万法,那叫做从禅入净。从禅入净,称量一切万法,他在心中结的就是密语密意,在净土也是,你念念之间称念这个阿弥陀佛,看到将来的佛国净土,七宝行树琉璃铺地,哪个不是代表你心中的功德。你心中有什么样的迹象,就有大树的样子。假如你心中根本没有这个德行,你将来所到的投往的世界,连一棵大树都没有,你看不到大树,就好像现在衣索比亚,那边的人都没有福德,一棵树都没有,你看不到什么叫做壮,壮跟大的相,没有,有壮有大就是枯萎,枯黄的、萧条的没有生机的,因爲没有生机,那个壮大,只会更让那边的衆生,更麻痹心性,那个大是业力大,恶业大。但是有福德人,到任何地方,大山大水生气盎然。所以他在生气盎然时,也表示什么?你的福德之中,从来不断灭,不断灭自己的生机,所以你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如此,既然是如此一说的佛国净土,哪个不是你当下的用心?所以古德开悟时告诉你,一部小弥陀讲到琉璃菩提,讲到七宝行树,讲到八功德水,他可以把这些文字看成就是一部《华严经》中历劫菩萨发心。八功德水代表菩萨的什么心?七宝行树代表菩萨什么心?什么叫做各以衣裓盛衆鲜华,他代表什么心?什么叫做极乐世界有如是力,代表什么心?什么叫七重罗网,代表心中什么样七世之中的重重重重无量无量这种交错,他能看到他的七重罗网。他能在一切文字上面都能够体会到菩萨发心,所以古德开悟时,你讲到器世间的庄严,我能体会到心中的作用,因爲没有如是心中的作用,哪能够呈现器世间的庄严,你说师父讲得太玄,我当然不玄,刚刚跟你讲一个人有福德而已,他不是有智慧,他都能够生下来改变世间,风水都能随他变,很多人不知道,原来你看到的世间都是有你的心性在变的。

只是世间好像他永远是共业的关系,永远等在哪里,你是什么样的业力会投到这边,投在这边你生下来的时候,因爲我们都是凡夫,心中没有力量,我们是随着世界迷失的,心中找不到自己的力量,所以就怀疑世界是新的,我后来投来,投入的,其实错,你还没有投来现前之前,那个世界是别人心性之中所现的世界,当你能够参与进来时,现在现前的世界,都是你觉心所现的世界,那是你的世界。因爲你过去是因为什么样的业力,你现在投往什么样的世界,我要是没有福德的,我将来投身在衣索比亚那种地方,我一生下来就觉得那个山是枯的,没有生机,水是没有水下的,没有生机,我以爲世界原本都在等着我,其实错了,那个世界就是我的业力让我带来的,能够带我来到这个共业的环境,我看到我享受到的还是我自己的业力。他说你这个业不同,只是共业,共业在一起时,才能够更加深衆生在受着业报中的种种妄想的痛苦,但是共业之中你所活的都是在别业的感觉。你没有这个业,你根本投往不到这个世界中来,所以你以爲是世界在等你,其实是你在投胎之时,你的意识在帮你在成就世界,帮你在拣择世界,帮你在找寻世界,你的业感,他在帮你搜索世界,现在的语言,在帮你搜索世界,所以他还是业力帮你去做的,他不是世界现,是跟着你一起来的,他搜索只是用到别人的这种印象,共业之中,但是能现感觉的还是你现在所成就的,所以他一定能够现。

所以将来真正知道净土时,你真正知道庄严净土的道理时,讲到七宝行树,讲到法,一切哪个不是真正知道见性中讲的,因爲他是性中的作用说的。所以要是正性,要言禅言净言密,所以这个人不管他在修什么,你要去修心中的禅定,你能够想到那大觉心性中本来不二的清净,你心中想要好乐去的西方的净土,你能够想到这个心中必定能够庄严的遍一切二的根本庄严,本来不二的清净,但他一定遍二的庄严。你念念在这边参,你看到都是显出的境界之中的种种一切心中的智慧作用,但是他其实就是你那根本,他不是文字语言,不是一切意境,意境,境界的境,跟意相之中所表达的密语密意,这个人,他参的就是性。他在一切法中看到就是性,他不是着相,所以现在只要有人说在禅宗说那是净土,我们是禅的不能学净土,不能念佛,在念佛之中,你在念佛当下,感觉不到那个禅宗的不二,在佛名当下感觉不到世人的不二的那种清净。就好像你走进大山,你都不能感觉到大山那种不二的浩瀚,那你念佛也没有意义。所以念这个名字,你都能感觉不二。所以在净就能入禅,在禅就能知道佛名的功德,这种人爲什么他能够起成如是智慧,他是真正在性中说法,他不是着相说法。

着相说法才有什么?着相说法才有说什么?你只能学这个法,其他的法你都不能学,在学,看到都错,看到了就乱,你看到了以后就迷失了,有的人在讲这个,你以爲他在呵护你的智慧善根,讲这个还在迷惑你。你要是真正懂得教育衆生的话,你应该是你要知道衆生心中他本来就具有大智,你在啓发他的智慧,你要告诉他在种种差别境界里面,你都能找到你要的东西,这叫做一心。就像刚刚师父讲的,你是个学画的人,你走到不同的环境里面,你感觉就是一幅画,你这个叫用到一心。假如我是一个学作画的人,我只能在教室里面我能作画,一走出去我心就乱了,这还是智慧吗?你却在教衆生这种智慧,这叫智慧吗?你要是真正是个教育家,我当然要懂得如何调教我的弟子都变成什么?都变成你走到任何环境,看到任何文字,哪怕是世间语言,你都能够体会到大觉心性的本来面目,这才叫做大道,这才叫大教,这才叫做大化世间。我怎麽会跟你讲,你一定不要去看别人的经,你看别人的经都乱了,我要跟你讲说你看到别的经,比如说你是念佛的人,你看到地藏王时,我应该方便可以看到地藏王菩萨本愿功德经,我应该方便告诉你,在阿弥陀讲无量光,既然是无量光,在这个智慧之中一定有一个相,什么相?在无量光照现的一切感觉之中,那一切感觉他还能够还摄其光,叫无量光。大觉心性看到一切法时,那一切法中的光芒智慧他可以还摄其中,无量光是觉体,那是阿弥陀佛,他一定能够照现一切,那叫大悲观音同体流出,照现之处,就能够回入他的这个性海,叫做大愿地藏。

所以愿心用简体字来写就叫原心,他爲什么叫衆生度尽方成菩提?你过去看错了,一切念头衆生就是向外流转。你看对了,哪一个念头当下,不就是你的根本觉心,你知道念头就是你的根本觉心,你看的是念头,他回来的是觉心。就好像你在镜色之前,你知道他就是根本镜体,你看的是镜色,他回来的是镜体,这种作用叫什么知道吗?叫大愿地藏,这种作用叫做衆生度尽方成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也就是宗门中讲的,一个人开悟了以后,法法都是觉,通体是觉,假如还有一法一相,你不知道是觉,你这个人就是没有明心见性。眼睛见色是觉,耳朵闻声是觉,看一切都是觉,那叫一切衆生成佛,那都是觉,所以觉心之中就有这种地藏相,他一定有一种相,叫做流出相。流出叫大悲观音同体流出,在大悲观音同体流出,跟大愿地藏毕竟能够回摄衆生,还归于觉海上面,叫做无量光。假如我这样子跟你讲无量光,你再看地藏经跟观世音不同的名字时,你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更赞叹无量光的功德。你听到这个名字你才会更明白什么叫做阿弥陀,反而指的是给你看的是观世音,你将来还证的是阿弥陀,这叫大道。但我跟你讲说你看到无量光,看到观世音就完了,你在心中要有个观世音或有个地藏王,你就去不了西方了,这还叫大道?这还叫觉心?这叫做披剥衆生。这种感觉上好像他在跟你讲法,事实上他就是什么,就是在大法之中,已经布下种种陷阱,所以衆生的妄想随处都堕,所以有的人就不敢,我是念佛就不敢念观音了干什么。

念佛的不见得要念观音,当你知道是这个道理时,我念阿弥陀佛,你当然就知道,他就具足观音了,我不用再在妄想之中,我要麽再念观音,不必,就好像知道这条道路就可以到家,所以这个人走到这条道路时,他不必再说其他不会再有其他念头,还会怀疑还要再需要什么。他还在这个阿弥陀中就知道具足,就一切菩萨的洪名,所以他不必在心中还有妄念说我要不要再念观音,因爲他具足一切,你怎麽在名字之中还要,在名字之中都还要不要念?表示你还不知道他具足,他在一切名字之中还有差别,那就不叫做智慧了。一切名字之中我都能圆通,那叫智慧。所以他不会再说我念不念观音,因爲我这句佛号就具足一切观音,那在他不小心听到观音,或者是平常多念一句观音,他也不会觉得我违背了阿弥陀,我怎麽念观音,我不念弥陀,我念观音还是念弥陀嘛,这人叫做一心,这人叫一行三昧,这个人叫一心。心性是要这样子磨练的,所以在性,正性,真明白那个性时,曰禅曰净曰密,曰心中的不迷,你要是不知道那个性时,说什么你都是迷,听什么你都迷,假如念这个就不能念那个,我是念佛的都不能念观音,所以有的人讲说你念阿弥陀佛就好,不要念地藏王菩萨,不然将来往生的时候,别人正在念阿弥陀,你可能听到地藏王你就去不了西方,你是要教人这个吗?所以有的人就讲譬如说打仗,你训练一种兵器,敌人来拿着兵器跟敌人打,对不对,突然换了个兵器就一定打败,听起来好像有道理,那世间上应该是我教你十八般武艺,那你都样样精通吧。你只要知道杀敌不在兵器上,你怎麽看到只是杀敌在兵器上呢?所以有的人训练军事战术杀敌,他知道就在杀敌上不在兵器上,因爲都是杀敌上,随手拿来就叫做兵器,从来不放在兵器上学兵器,随手拿来就叫利器。这个可能看的什么,过去好像那个西方的电影叫什么?什么血很暴力的,他去都是在越战,那个「第一滴血」,他那种训练战士那种他从来不训练你拿哪个兵器的,他就训练你就是杀敌,你只要知道杀敌,你只要知道不要让自己死掉,拿来就是兵器,他训练这个,假如你训练别人说,你只能拿一样兵器,兵器不好就要等死,你就去不了西方,这叫大道吗?叫违背道行,真的违背道行!

所以佛门之中就是告诉一切法中都是无量光,真的都是,无量光就是讲这一念心,所以看到一切名字之中都应该都有这些心中的道理,这个人将来不管他在任何地方,看到大山,大山的浩瀚就是无量光的浩瀚,看到大水,大水的种种的流远就是无量光觉心中的流远,长远之下,看到万物种种万千变化,他都能感觉到这无量光随缘的种种功德智慧,他听到任何的圣人名字,他都能够在无量光中会寂,这才叫做什么?叫一行三昧,这种人真念佛人,真无量光人,这种人保证他将来念念不失。我今天念佛明天想个念头我就已经流浪,那这个人就是什么?心性不正,所以有些佛教我好像在跟你们讲佛法,他永远都不是在心性上讲,他只是让你着相,你念这个可以,念那个不可以,就是着相。所以今天这一堂课或许你会认爲觉得你不见得听懂什么,但最少将来你在一切法中,什么叫做着相说法,什么叫做曰心性思惟,让你有所了解。我不是让你去分别别人,是要你自己知道。假如我还觉得这个不行那个行,都在善法上面,不是说都是在佛法上面,那你就知道一定着相。

那麽在心性上怎麽说?我虽然都是念无量光的人,我将来就在这无量光中体会一切圣人的名字,他代表无量光的什么意思?当你在无量光中体会一切圣人诸佛菩萨名时,那你这句无量光就包容种种知见,包容种种心中的道理,那这句无量光,才叫做名副其实的无量光。我这个无量光,一切观音我都不知道代表什么意思,你还叫无量光吗?你那个叫做亮生,照亮的亮,是我跟你光,无亮,那是无亮,那是没有亮,根本不亮光。那亮的人心中大明,在一切法中大明,所以这叫做言禅言净言密。

好,再看下面,「若谈其有,无状无形」,你这个心性就在体、相、用中,在一切「在神」跟中上面去体会时,你说他到底是什么?他无状无形,他现前他就能够融合一切,圆于一切,他无状无形。「若说其无」,你要欲说其无,「炳耀灵明」,一切法中都是他现,一切心都是他现,一切感受都是他炳耀灵明,那你说他是哪个感受?无状无形,他不属于哪个感受,他是喜吗?不是,他是怒吗?不是,他是大悲吗?不尽然,他是大愿?不是,他现前不知道大愿吗?知道,他现前没有大悲吗?有,你捉着大悲说是他吗?不完全,请问那你拿着世间三十二相说如来?不一定,世间三十二相就不一定是如来;但是如来现前一定是世间三十二相,如来现前一定是世间一切庄严相,所以三十二相就是世间转轮圣王相,他就是世间最庄严相。但是不能捉着相说如来,就好像刚刚讲的心中那个大道,本来心体的清净,入到世间,如理如仪,他就有那种心中那种生形的种种清净相,可你不能捉着这个相学,学那个清净,学那个感觉,你以为那是大道,那就不是。但你在大道之中就一定能够现出如是庄严相,你捉的如是相,就不一定是他,就不是他,所以那叫做无状无形,那不能拿一形一法去捉。

那你最少在今天这堂课你要回家去体会一下,你每天二六时钟,有这麽多的感觉,你到底是属于哪一个?你先慢慢去体会那种无状无形之中才能够深入一切感受的,这种我的本来面目。你只要肯向上面参一念,叫做法供养。你比你天天供养在佛前上香功德都大,那叫法供养。你懂得在上面去慢慢体会那一念,叫做真供养,那是梵行。他比你去天天在那边说,还在一些在相上和什么变佛,功德都大,所以佛祖讲,你不管你去供养多少阿罗汉,供养多少菩萨,供养多少佛,不如你一念能入如是思惟,那个功德大,爲什么那个功德大?那个功德就是刚刚师父讲的,不能以少功德得生彼国,那个功德不是在衆生妄想中的功德,比量上面就是有量、限量,或比较上面比量上面说功德大,他是超越一切世间比量,从此以后不被一切世间比量感受所流转,所沉沦的本来心中的清净,那当然叫做功德大,那一念就是你的极乐净土,那就是你本来的极乐净土,就在那里参,就在那里参,无状无形,炳耀灵明。

「经者」,讲到经,「经」者一定要知道贯穿义,一定要知道贯穿,贯穿什么?贯穿你的道理。所以师父讲了这麽多道理,你要是用叫做贯穿,你要如果听完经,经者贯穿义,那经就是经在贯穿,你都打死不贯穿,那就没有意义了,经是经,你是你,那在你来讲根本不叫做经,你今天看到这个字「经」,那今天看到这个字就是你心中的这一个字。你千万不要再学过去的衆生业力,你自己看到了,你不去认他,因爲你不去认他,所以永远活在世间,是背离世间的,因爲你活在这个环境你都不认,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我活了这麽多年,却一点感觉都没有。有的人,不要说活在家里,家居生活、婚姻生活三四十年,等到有一天,老实发现我根本一点感觉都没有,非常茫然,到底怎麽活?怎麽过来?因爲衆生心中能够担当堪能的有限,自己被烦恼遮蔽之时,被一些身体的气氛遮蔽之时,有病遮蔽之时,他根本没有感觉,感觉不到周边。他每天虽然活在这个环境,他一点环境的周边他感觉,感觉不到。他爲什么会这种业障?就是他过去生中在一切任何环境,他不认这个觉体,什么叫认这个觉体?行者要在念念之间,叫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你要看到大山,看到一切感受,要知道觉体的作用,久而久之,你周遭每天生活二十四小时,一切行爲,一切环境,你突然会觉得比别人更灵敏,清晰。灵明清晰,不要说你将来明心见性,他一定打破昏钝闇障。你还没有明心见性前,你在一切生活之中,你要是都能够清晰,打破昏钝闇障的人,这个人生生世世,他都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他活下来都是有智慧的人,这个人感觉到的世间就是活的,因爲他打破昏钝闇障,所以他每天在每一个不同的变化里面,对于他心中都有什么,都有啓发,这就是古人讲的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若是念念之间对他都有啓发的人,这个人世间跟他的生命是活的,是活的他就不被一切法中一切相中所束缚。这个人将来这一期果报完了,他所到之处,不是人间就是天上,绝对不是三途。

什么是三途相?就是你活在世间,假如你自己去分别,我每天活着,可是有大部分的时间我不知道干什么,大部分的时间走过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过了哪些地方,是什么作用,不清楚,那你小心,人间的福德可能渐渐就消失了,你将来可能就是闇钝,就是闇钝开始。闇钝的势力非常强,现前的时候就叫修罗,然后在修罗这麽强的势力里面,你永远都堕在这个势力里面,就叫做畜生。所以畜生的那个「畜」字叫做蓄。你就是积蓄这个闇钝,蓄久以后就是畜生,蓄久成畜,所以看大家还要不要积蓄,积蓄什么,积蓄感觉,及时不断地积蓄感觉,每天跟别人讲说我怎麽样,我就是这样,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不错!你不断在积蓄,将来总有一天会还你利息时,利息是什么?怎麽还你?给你最好的皮毛,上等皮毛还你,皮毛带着还,不是你还,是别人还你皮毛,还你的皮毛皮,这是开玩笑了,不是说师父讲这个法,就不堕在畜生,我将来搞不好还是畜生呢,只是说大家都知道他的心性,他必定超越相。所以认这一个「经」字就是你当下这一念心中要体会,那叫贯穿义,跟你讲贯穿义,不是解释文字的,你一定要去这样贯穿,这叫做经。你要这样念念思惟就叫做经,你必须要把「经」字在心中能够起成如是份量,将来你看到「经」字一字,就是宗门中讲的,佛经上讲,这个人读经时,光这个「经」字的字,他能够在他心中起成份量,他念念读经时心诚恳切,心中知道就是他心中所向学的地方,方向,将来生中他就算还没有明心见性,没有了脱生死,但是经这个字,「经」字一字,就是他将来无上的智慧跟无上的功德。他可以在世间上听任何的语言,都在他心中都能够成就经文跟经义,所以经,有的人说经是古人写的,怎麽能成就经文经义,古人看山看水就能够写出经来,圣人写出来叫做经,世人是在哪里体会这个经,就是心中的道理贯穿。他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在自己觉心的交错上他都能贯穿,所以活到世间,不但心中能够贯穿世间的智慧,他还可以爲衆生写出经文来贯穿衆生心。那意思就是你将来是要被别人用经文来贯穿的,还是你要发心做一个处处都能够贯穿一切经的人,所以那是叫贯穿义,所以「又名修多罗,华严契经」,所以古德译这个梵文,你会发现他译字译经的时候,古人啊有那个大智慧,他不会随便乱译,译的时候他用中国字来译,还要你在中国人看汉字当下,都能体会他的道理。

修多罗,修是什么?就是当下这一念契入的心,就叫做修。在哪里说修?在一切心中的大愿,广发的大愿上说修。那个大愿就在多罗上说修,所以「多」字,多叫衆相,多也有个相、两个夕,夕阳的夕。夕是什么意思?夕就叫做落日,大觉的觉性就好像太阳一样,他随缘的时候就叫落日,在黑的时候落在黑上,在白色就落在白上,叫落日。但是不管他怎麽落,当他交错重叠当下,你都要知道就是你能担当这一切落的根本,那叫多。你站在多中与站在那个落中,落日,你站在黑说落,你站在白说落,那就变成少,你随缘堕在那里,就叫少。你爲什么黑知道也能知白也能知,那叫多,在黑知白知,你好象是落日,可是你是站在日中看那个落,那叫做多,那能融一切中。我讲起来听起来很复杂,将来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时,任何文字你都能够体会到他那个微细,你能够担当那个多,担当他的重叠,担当你怎麽落都没关系,落日怎麽随缘去落都没关系。但是我担当的是他能够重叠的,能重叠的那个相,那个是心中的清明,叫做多。所以他就是那个「罗」字,他不单叫做圆具,网具,他也叫四维,他的四方所有一切表法,清清楚楚,所以四方的一切作用,在这一方中他能体会四方。你站在东方之中他能够咸具其他三方,东方是升阳相,你站在东方升阳相中,就看到西方的成就相。你站在东方的升阳相中,就会知道南方的所有的一切赤诚相,你也可以看到北方的种种的上至的所有一切根本的清净相,流入相,流出相。所以随举一方四方咸具那叫做罗,那叫做经,那叫做贯穿。

所以佛门讲的修多罗,经者就叫修多罗,修多罗梵音,可是用这个文字,你发现他就有这个相,所以下面讲契经,他一定能够契,就能够契,「谓上契诸佛之理」,是根本能够契诸佛之理,那意思就是开佛之知见,《法华经》中讲说:一切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世间」,什么一大事?就是使一切衆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爲你开显,爲你表宣告示,让你心中体会,然后从此以后入此知见,就开始悟入佛之知见。那从刚开始讲那个「心经」,我就是要你从此以后体会那个「站在觉心中看一切」,讲到这个总包万虑也是告诉你的站在觉心中看一切感受,你过去随着感受说感受,是凡夫之见。你站在觉体看感受,你说师父,怎麽在觉体中看感受?你就是在感受上面,你明明白白看着这个感受时,那就是觉。你要是随着感受,你将来以后分别的出来,随着那个感受流转,那是凡。你只要看着这个感受,那就是觉。这有点像《圆觉经》中讲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就是你明明白白看到这个念头,你不必再去分别他,你只要不去分别他,你自然就慢慢就没有随他流转的业力,当你没有随他流转的业力时,你会发现突然你是住在感受之中看一切,你住在能觉之中看一切感觉,所以那叫超越,所以他叫做是上契诸佛之理,你就站在觉体中看一切。那你站在觉体中看一切时,那一切感觉还在不在,在啊,所以他叫「下契衆生之机」,是黑是白,清清楚楚,这是你觉心的面目,就是如此,镜子就是如此。

你要念念之间在一切镜色,你要知道就是他镜体的清净,在镜体的清净当前,现前就是一切随缘的衆生的感觉,那衆生之机,机缘变化。「机」者叫什么?叫机缘变化。衆生,衆生就是随他遍起叫衆生,下契衆生之机,这两法都不失,眼前看着这一切千变万化,心中恒住的就是根本不变的清净,所以才会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那是你根本心中的本来面目。所以有时候说师父听懂他怎麽下手去看这个感觉,怎麽样在一切念头之中去体会一个觉性,先给他一个名字,给他一个方向。

在这里还有一点时间师父讲一下,比如说我们讲的那个茶道,或者是现在的香道。我们都知道有茶道,喝茶的时候有茶道,可是现在我们讲茶道就变成什么?变成茶艺了,所以说在茶艺,就艺技的那个艺,艺术的艺,茶艺跟茶道分不出来。其实过去讲到世界上来讲,一切法中都有入道的因缘,茶道真的还是什么,还是我们佛家空门中的事情。所以看到那个茶道,喝那个茶,他不是真正爲了喝茶,他的动作,动作的庄严说茶道的,他是告诉你真正如何修心的,就好像如打坐参禅入到禅堂之中,对你的威仪跟自己的一些行爲,跟庄严行爲,庄严中的一些威仪中的约束,茶道也是,既然都是正道的法,茶道也是,所以他正在喝泡出的茶时,他先沐浴、更衣、燃香,然后先到外面静坐,使心清净,清净就把种种妄念放下,走进这里泡茶当下,他要端身正坐,坐在那边,心中都不能起妄念,念念之间就放在哪里?就放在舌根上面,就是借助六根修道,所以他要放在六根,舌头上面时,使其他的行爲先要端正,那种不被其他的五根中的一些幻觉被他流转,是要端正,所以连泡茶时的动作端正,那气氛要祥和宁静,然后倒在茶杯上,耳朵要听到了那茶水的声音,先润其他的根,然后喝到舌中的时候,是酸是涩,是什么样的味道?是任何感觉的都要清清楚楚,感觉那个感觉。那你说:师父修道只是感觉吗?因爲你这样清清楚楚,念念清楚,突然有一天你会住在能觉的心看一切感觉,能所分开了,你就在训练那个明白的那感觉,懂吗?

这个像念佛一样,我讲的你要明明白白看着那句佛号,你看久了,突然有一天能念所念分开,能念所念分开还不叫明心见性,但是已经能够让这个人从此以后他不再相信我的心,原来就是眼前那个感觉而已,你从任何的感觉之中已经跳出来了,所以才叫做跳开滚滚红尘。所觉在不在?知道,喜怒哀乐都还在,你还是他吗?不是,所以才叫跳开,感觉都在,所以叫滚滚红尘。你连我们最初的能所都还搞不清楚,这个能所就是我们的根尘,能所都还搞不清楚,你当然不能相信佛门中告诉你的修行是什么,你当然不知道佛门中告诉你的西方净土是什么?你当然不知道佛门之中念念之间阐扬的这个根本大觉心性他是什么?所以连这个喝茶都能入道,闻香也能入道,但是现在都把喝茶当成茶艺了,品这个茶是追逐那个色,追逐色追逐那个,那就完全不一样,追逐那个感受,你还是在感受中追逐。你要是在能明白的那个心,他是在感受之中念念剥离的,出离的,那是不一样的,但是因爲你还不到那个根基,这些都不是你随便能学的,就好像南传的法门。

南传的法门叫你去参禅的时候,你就要站在那个感受中,每天用根,身根觉得踩在地上的感觉那个脚步的感受,那个感受。事实上他的意作意,也是一样的,久而久之你会在能觉的清净中看一切感受,能所会分开的,本来过去都是感受而已,突然有一天,因爲你都在能觉得看觉得他是什么感受,所以将来你会住在觉得上,能所就分开。可是因爲你过去你的根基,你的资质还不到,就是前方便还不到,什么叫不到?你平常的时候,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平常在烦恼里面,你一直还浊性很多,烦恼来了就烦恼,东西来了,我就想到要吃,什么东西都染浊性多。染浊性的人就好像南传讲的,他前方便不到,就让他修无常观,或者是修这个出离心,没有具足时,他是不能随便参禅的。因爲他参禅的时候,他虽然是用在看感觉,可突然就感觉是看准时,他在还没有分开前,他会起成变化,他突然变成一种奇怪的感觉,或者是大或者是小,或者是会发光,会变得怎麽样,因爲你过去都在染浊,你在能所还没有剥开时,在他的变化,一直都在变化里面,你就会走火入魔,你突然感觉到你有什么其他的感觉时,窃窃的,你以爲你开悟了,证到了,我觉得我心超越了,你又堕在感觉了,你连我觉得心中超越这一念都是所觉,真正照见能觉时,心中再起一切念都叫所觉。我觉得超越,所觉,自然放下;我觉得我证得,所觉,自然放下,因爲他都住到感觉上了,他都不是所觉,这才叫做超越所觉,因爲没有统一的念头,都是所觉。看到所觉的是感觉,看到所觉是能觉,所以你不会在所觉上说你得到什么?我觉得得到的都是所觉,那才叫做参南传的禅。所以南传的这些东西,他不是那种根器不能传法的,你知道吗?他跟密宗是一样的,南传的大教他不是入门,南传的法难学,他不是入门。所以沙弥要是没有受具足戒时,听法都叫盗法,他可以逐出僧团,沙弥尚且是如此,一般居士谁愿意去学啊?不能学!但是觉心之中你都没有去体会过,在念头当下平常都没有如是思惟过,你平常还是在感受这种执著,当你在这种感受你在能所上参,在根尘上参时,会起成幻觉,什么人能参?他平常之中在一切感觉之中,已经能够在一切道理中已经能够如实思惟的人,你看他的根器、出离心,就是他不是在一切感受之中,他已不是那种业力,出离心现前的人,就算这个感受他的变化当下,他都不堕,这种人他不堕,怎麽样变化都不堕,他总有一天能所剥离,才能分开。就好像热,身上有感觉,你一直注意他一直注意他,我们的注意啊是染浊性的,因爲你还没有出离。你一直注意他注意他,这个地方就发热,起成变化的,你太注意他的时候,还会发炎,你小心,这还能发炎,这是真的啊!他会起成习惯的。

今天就在这里,讲到衆生之机,今天师父给讲到这里了,时间拖得长,希望大家这堂课中没有白来,上次第一堂课讲过,就是贫僧说要报答诸位来的,所以将来诸位最好别旷课,不接受我的报答,当然我就不接受你的供养,最好你们别旷课,那诚意就收到了,大衆请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