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十六日宣讲
第三十一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再看到这个经文,「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讲到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清者是澄澈,净者是无浊,那当然在字面上解释,每个人都能知道清者清净,就是澄澈无浊意,只是这个澄澈跟无浊,已然是一个行者念念之间在心体、在根本自性上面的根本担当那是澄澈。再也不随过去的一切凡情的杂想,再留驻在种种的过去的知见之上。何况更在回家之时,不会在这个中间啊,就是回头之时,不会在这中间妄认妄认有得,妄认所得。这个叫做澄澈。因为清清楚楚就看到,其实你在任何妄认当下,那个不是觉性所显,那既然是觉性所显,你为什么还在中间,还妄取有得?所以这个就要讲到,在自性中,有讲到三自性。讲到三自性就是讲到大觉心体根本的这种三自性,尤其到慈恩就是法相宗讲这个三自性,讲得是最清楚的。
讲到三自性中,前面就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那事实上也有说是遍计执性,但是慈恩把遍计执讲得最明白的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因为遍计二字本来就包含能所,这大觉心体本来就包含能所,那为什么后面还要在加上所执呢,这个所执,就是在法相之中,直接在相上的担当,那是直下直取的担当,那个叫做澄澈。为什么叫澄澈?你在大觉心体一定能够随缘遍计,不能遍计不叫大觉,在黑,黑来就能现黑,白来能现白,那叫做遍计,所以正在一切法中能够随缘遍计处,他就是能分能所时,就是能够明白分别能所时,所以根本不在遍计上面再跟你争什么是能是所,不必更争,假如还在这边争论的话,我说更争,就是争论的争,还是在这上面争论的话,表示什么?都不是在觉体上说的,你还是个别安立在性上,彼此在这边争论而已。
既然是觉,直下担当,就是能所现前时,就是遍计处嘛,既然遍计,他既然能遍计就一定有能所嘛,既然如是,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一个所执,所以这就是在慈恩窥基大师他们理论的基础上面,他是更微细更澄澈的见地,他直接告诉一切行者,现前的,譬如说感受现前处,譬如说镜子能够随缘遍计呈现一切颜色时,当下那个能呈现的就已经是所执了,所以你在遍计的能所之中,你要担当末梢那个所执现前处,在这个所执中,不再更立执,不再更跟你立执着,你性中就能够所执,就能够脱性而显就是你的所执相,所以像镜子他就能够现黑现白,就是所执相。
所以这个执是什么?是根本自性。假如你根本不能执,就好像镜子不能在黑,不能够现黑,那不能执还叫镜子吗?觉心若是还不能够执那个感觉,还叫觉心吗?所以在遍计当下,那是觉心的遍计,觉心遍计一定能随缘,叫做遍计,随缘当下他一定能够脱显,能脱显处就是所执相,过去你要误认以为所执都是流转,所以何必再说所执,现在回头告诉你,所执就是当下你本来自性,你根本不能将来闇昧了所执。所以你在执中说执,叫执着,就染着于执,那才是将来流浪生死的众生的闇昧,你要在你过去执着之中,这么深厚的感受里面,你要知道就是你觉心必定能够脱颖而显的执掌相,那就是你的执识说。
你能够执识的地方,那是你力持的地方,所以那叫遍计所执。在这个所执当下,你不必再更说有什么执,你在所执之中,你要是不认觉时,你才会堕在所执上面妄认其执,就好像《楞严经》讲的,在知见之中你又安立于知,在知见之中你不能立于知,难道能说你没有知见吗?当然知见清楚啊!知见明明白白时,你不能随举那个知见是你的知见,因为讲到你的知见是那一相那一法的话,那知见就已经叫闇昧叫断灭了,因为知见你不能持一法一相见故,所以叫知见无见,你不能在任何感受的末梢故,但是知见一定能够现见,一定能够现见。只是这里面的行者的智慧是知见现见时,他全然知道就是觉体,就是是觉体,何妨说见!可是这个何妨说见处,绝对没有半点凡夫的妄堕,就好像你知道镜子时,何妨说照,但说到这个照时,绝对不是你过去只是随色流转的闇闷。
所以在这个里面能够讲到那个回头的,尤其是行者,看到如是法相的这个心中的清明,所以于性于相清清楚楚,那是行者的担当,所以因为你能遍计,你能够明白所执故,所以你才知道一切都是什么?依他起。都是依他起性。大觉心体,他就是随缘啊,这个觉体随缘处,你能看到有觉时在那里,就依他现种种缘气之时。过去在依他起处你全部随他,将来你要知道依他之处就是大觉心体,大觉不随缘显,你还不知道觉在那里,镜子你不随缘现出色来,你还不知镜体在那里?我上次好像讲过,镜子非色非相,他无形无相的,他不是器物,你不能指着玻璃说是镜子,你不能指着铜片说是镜子,你不能指水面说是镜子,那些都不是镜子。
所以你要是不在那些器物的光明表面上,他能够随缘映出物形物相时,你不知道那个才是镜,你却指着玻璃说镜的话,古人讲的指皆是物,指皆是器,那不是镜,你指的是玻璃,可是你看一切器物的光明表面,能倒映出种种物相时,你指的那一个性中才叫做见到镜子,于是乎方便才立玻璃镜、水镜、铜镜,你不在那个物相呈现处,你指的都是器物,那不是镜子,所以镜性也是如此啊!镜性既然如是,觉性也是如此。镜性就是一切缘起当下,你才能看到镜性呈现,大觉心体托种种众生,不同的种种缘起,不同的业感,都在种种不同的差别业相之中,那个业相如同什么,如同玻璃、如同水面、如同铜片、如同琉璃啊!
但是能觉的那个心,能觉的那个心,不管在琉璃、在铜面上,那个觉心是平等的,只是随器用不同,似乎彷彿在他的觉照之中有所差别,譬如铜镜,他都是光芒,都是光明照物,但是铜镜看起来那个色相就昏黄,玻璃就清新,琉璃镜,他不但能够照现那个色相明白,那个色相之中还有琉璃的光润,所以常比喻大觉心体如琉璃镜,所以只是在这个地方告诉你,镜体的器物不同,似乎在觉照在镜性当下好像有他的成就,他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他就是告诉你,那你一切镜性在哪里起?就是随缘现相起,讲尽这么多他种种不同,照的种种差别,那你要在那里看种种差别,就在色相起处嘛。这在感受起处。所以在感受起处才能跟你分别,种种器用的不同啊!所以你不能离开感受起处,再来分别什么铜镜、玻璃镜、琉璃镜,你都不能够如是分别。
所以只有在缘起之处,你才能够清楚知道什么?知道觉性显处。所以这个觉性显处,他就叫做依他起,所以这个时候知道依他起时,是一个行者智慧一个担当。放眼望处那个不是依他起,因为你知道是依他起,你能担当最末的依他起,就好像你在欲界,你知道欲界都是他化自在,因为欲界都在感受之中嘛!那感受之中,那感受都是随缘起的,所以你的感觉都是随种种缘起的化现,叫他化自在,这本来就是你觉心入世的智慧。可是当你知道依他时,当你知道他化时,同时在你心中已然明了,照他时。已然明白,本来是他化,那现在你就知道什么是大觉心体,必定能照他。可是照他当体,你不会堕在照他之中,妄立这个性,因为你知道照他时,你就会圆融一切依他了,你就会圆融一切依他起,就是他化。
所以这里面讲到,依他起是一个行者,明白根本性中的作用。所以众生因为闇昧依他起性故,流浪在种种现前的感受里,那将来你要回头,在这个依他起性之中回头,那你还要什么?还要认明那个依他起性就是你的根本面目,就是你的自性。你能清清楚楚时,那叫圆成实性,那个圆成实,是于性于相,清清楚楚,他在相中就是性,在性就是相,那一个色不是镜?那一个镜不是色?所以他不必更说什么样的性,也更不必说于色,指色你就知道是镜子。所以于本于末清清楚楚,于遍计、于依他一目了然。圆成就是这个觉体圆满处,你能够知道他所有的一切因缘本末,那个才叫圆成实,所以他不会堕在任何的造作上面,在别,就是各别安立以为所得。你不会在性上找,你也不是在空中寻,你也不认为你有所得,你要在有所得中,你都能知道这有所得当下就是觉体。
觉得有所得处还是觉,所以你只要念念之间,提携如是觉心,自然在你心中所起的一切妄想势力就销歇,你要是不把心里面这个提携觉心的声音提起来,一切妄想都变成什么,都变成你心中的造作,那都是有所得。你以为能见以为不见,以为好像自己有所捉持,那其实都是妄想,全都是妄想。所以念念之间你只要披剥,直下担当就是觉体而已。这就是《法华经》中讲的,「余二则非真」,你只要担当就是觉体,行者就是最初回家之时,念念不断的呵护自己就是觉体。所以才讲说「于诸妄心」,这个「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这个什么…,我突然忘记,突然忘记,「于诸妄心亦不」什么…,就是在一切知心之中,在一切有所觉心当下,你不必刻意分开的。你还要讲说知,那都是虚妄,因为你要在一切知中,你要知道那是觉,那就是觉体。那就是根本觉体。
所以念念之间回光就在这边参,那个才叫做清净心,那才叫做发清净心。这里面已经澄澈大明,再也不随世间的任何事相之中在搅遶,「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个可以肯定。这个就是不太用功,就是这样子,不太用心。你不必在这个上面说息不息灭,息不息灭还是用到知,还是用到知心,息灭不息灭都是妄觉,我们在凡夫心中自然就会起种种差别的念头,是息灭是不息灭,随他任他起,任他起处你都知道是觉心,那个妄心就会歇息,这个歇息不是妄心不起了,所以叫不息灭。妄心依旧起何妨?你不知道妄,你还不叫大觉呢,你不知道妄,你怎么能够为一切众生讲述一切离妄之法,你怎么能够深入一切众生心。所以将来你明心见性开悟之时,一切众生所有一切心,一样都见。一法不增,一法不减,过去你怎么用心,怎么心念如何动,将来还是如是。
只是在这所有的一切过去作用当下,你看到是觉心的作用,就好像镜子正在千变万化当时,你看到是镜性的作用,只差如是而已。就差如是而已。但是这个差的这个如是,他却什么,他却永破无明。他不会堕在那个闇障之中,在捉持闇障说种种明,你捉持那个感觉以为是明,你会讲说我很明白,这个感觉那么强烈,我怎么会不明白咧,在强烈处你已经忘记了觉体,你追逐那个感受的强烈,一直堕在强烈里,这叫当局者迷。你根本已经无明。更何况你在捉持感觉强烈时,事实上你连感觉都已经闇昧,为什么?你一直流转在那种无明势力而已,那种情绪而已,你连感觉都已经离他很远了。所以那个才叫做当局者迷。
所以讲这些语言,就是要告诉大家,你念念之间不要被自己在参这念觉心时,所起的任何念头,被他障断,所有一切念头起处,你就要学祖师那句话叫念念披剥。怎么披剥?就告诉自已那就是觉。当下我不认这个觉心,再说其他种种知见,那都是妄。那都是现前卑劣的智慧,想要再去思惟根本自性之中如来的心中的清净,全然是妄,所以你任何知见起处,你就要念念之间就是观照如是觉心,那叫清净心。
所以有的人就怀疑,上次好像也讲过,有的人就怀疑,那就观照这项觉心就好了,其他就不用知了,这个真的叫做愚痴知见。因为这样子讲,你就是还不认那个觉心嘛!当你证得这个觉心时,一切大觉嘛!你不认这个觉心时,你堕在种种现在业感的差别相中,你用差别相中,想要知,不是还是差别吗,不是还是甘心堕在你现前的种种业力上,所以你用这种业感的偏见说,你说只要证得觉就不要知了,这里面是表示这个行者在心底还是不肯老实认识那个觉,还是不肯老实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你不用怕不知,所以佛经中才有种种譬喻啊!跟众生说种种空时,说性空时众生会恐惧,那空空以后剩下什么?他不知道你真正证得空时,你才能够容一切万有嘛!因为心性从来不断灭故,你何必心生恐惧?那你不知道你过去堕在有中,才是真正障断一切有时吗?你堕在有中,你才是不知道一切有处嘛,那才是真正流转处。
所以这样跟你讲觉时,你又何必起怀疑!只要知道觉吗?应该行者要起大决定心,「惟此一事实」,直取觉心。在没有证觉心以前,一切知见我都放下,就如《四十二章经》讲的;「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那你说自己起的意念如何说不信啊!你只要念念告诉自己,我要证的是觉体,觉的这个意念的,觉得信或不信,那个意念还是觉。所以我就自然不堕在信与不信二法的势力上,你慢慢慢慢就从这些尘埃之中就能披剥,你为什么能披剥?所以佛经,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一直一直在为众生破疑,你为什么能披剥,因为你平常都在用你不知道吗?这个佛性你平常都在,你不认而已。
所以世尊开悟之时,在菩提树下,证得菩提时,才说奇哉奇哉,天下苍生本来都具足一切如来万德庄严,只是不认啊!天下苍生我们不要讲到说太过抽像,好像你我这种人相,讲到微细一点,哪一个心念起处不是苍生?哪一个念头当下不是觉体?那一个念头当下都是觉体所出,能够离开觉体而有念头吗?但你要看到觉体时,不都具如来万德庄严,可是你堕在念头的差别里面,这自然就形成种种业感的业力啊!不同的业力啊!形成种种别异,所以念头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众生啊,已经形成了一期的生命的这些众生相。那当然也是如是啊,所以要你就直下担当,在一切感受之中,你就直下证取这念觉心,直下证取你的本来面目,你不必怀疑。他永远从来不失,你只要念念去认,因为你过去纵然堕在凡夫,你还是这样子用的,只是你不认而已。
因为假如说,觉心有一法离开过你,或是一刻一剎那离开过你,你根本不觉。众生堕在凡情之中,会觉得,常常比喻,会觉得你生活多采多姿,会觉得你生命感觉到很真实,这不都是觉心所现的吗?你正在觉得多采多姿时,你仔细思惟,没有一法他剎那留住,因为没有一法能够剎那停留,你才能够多采多姿,假如有一念有一法他可以停留,那都不叫多采多姿,那就叫刚强,在那刚强之中你什么都不知道,反而变成无知,因为你能够剎那剎那生灭,所以我才肯定你,那个觉心是不生灭的,所以缘起才能剎那,不是你的觉性在剎那,所以在这边抽丝剥茧,你会发现,觉心是永恒不变的嘛!
那为什么他会剎那?因为缘起一定剎那,缘起若是不剎那的话,那根本没有生命的感觉,可在这个剎那剎那之中,你又慢慢又体会,一个能觉心是从来不变的。所以慢慢抽丝剥茧,你才会始知过去堕在凡夫凡情之内,这念觉心也从来没离开你,所以不管堕在三途六道,这念大觉心体永远都具足。只是你不认,认就归家,不认就受他流转,你在这一念当下就可以体会到,那个觉心就在觉这一念,我觉得如何如何!你不都是觉吗?只是不习惯用他,将来习惯用他的时候,你一样站在觉中看一切觉,从来没分开,不是你到了觉体以后,就不知道一切觉,一样还是那个觉,从来没变。
只是你突然易位,跑到觉体上来看感觉,所以心中就光明的感觉,你才始知,你天天用他,你却从来识不得他,你天天在用,你念念在用,你却从来不肯认得他,识不得他,那才叫做可怜悯者嘛!假如说是因为你们过去没有,因为修行才会有,将来才会有的,那就没有什么可怜不可怜了,因为过去没有的,将来要修行以后,才能够有所证、有所得的,那个就叫做无常法。因为过去没有现在有,那等到将来有所得了,那将来也会变没有。
佛门告诉你,那念心从来不失,只是你不要堕在念念心中,随他缘起的无常之中去妄堕无常。你不知道能够现这些无常,无常能够现在眼前,一直不断变化的是你的根本性常。从来不变的性常。你常与无常,那常与无常处,你不要老是堕在语末看到无常嘛,常与无常处,常在无常处那个性常,你不能用种种无常来比量他,你慢慢慢慢你就会在眼前的所有一切的起心动念里面,你就会自然放下。那个叫真放下。当你自然放下一分,你就证得心中清净一分,就像昨天讲的智德、断德,你能放下一分,大觉心体就明白一分。那种心中的清净,你才始知什么叫做知见无见,一切遍知啊。但遍知就是觉体的知,你何必还更要立知见,怎么会更立知见?你更立知见就是流转。
所以那种知见是那种心中的圆融智慧的那种心里面的坦荡担当。就像镜子照色之时,本来就是镜照,一切万色千变万化,不是根本就是一体的镜照而已嘛,当你心里才生一念,咦那是黑。那你就流转到黑上去了,咦,我是白,那你就流转到白中去了。就是那一念无明,从此以后你就被镜色迁流啊。被镜色迁流时,镜色他能够起成种种幻觉的,你会越走越深沉的。所以再大的幻觉,再强烈的势力,你只要知道是镜子,那马上全收,再大的魔天,你只要知道是佛,全部销歇,速度就快到如此,就如同龙女献珠。所以这种,真正的知见无见,是心中的豁达。
那当然也绝对不是那世间现在什么,在家人以为他证果啦,以为他证得道啦,讲到那个《楞严经》知见无见,你看了都会笑死。知见无见就是你看见了一个看不见的,知见无见就是看见一个看不见的。看见一个看不见的,到底看见没看见,对不对,这句话就在搅遶,看见一个看不见,你看见跟看到,看不见就是看见,你要是看不见的话,你为什么前面说还看见一个看不见,这是搅遶,这全在搅遶,所以用这种无明搅遶的文字,他骗了很多知识分子啊,甚至没事跑到僧团跟僧人辩法,激辩,以为他们在家人能够得法,所以心中都贡高我慢,事实上这个东西都不必再去讲他们,这个叫做无聊,这叫做心里面不正常。
一个不上学,没有办法上学的人,他在自家自学成才的人,要是真正他懂得知识,他好乐学问的,他就会知道那个学心的难能可贵嘛,一切的成就就从学习心中,赤诚的学习心中来嘛,我虽然没有能力上学,但是我是因为有赤诚的学习心故,所以我才能得到知识嘛。那一般大众上学的目的,就是长养学习心,所以我不是在知识的最后,自以为有所得的那个感觉之中说知识,我会在知识的种种的这种领域里面,我会尊重那个学习心嘛!所以会帮助一切人如何充实那个学习心,我会用尽方便接引一切人去长养如是学习心。那才是真正好乐知识的人,好乐学问的人。
他绝对不会自己在家成材跑到学校门口说,来,学生,我跟你比一比,看谁厉害。你看你的学生都不如我吧。这叫无聊,你知道吗?这个要去吃点药。这个要看病。这个将来必定败坏学习心,因为他是捉着后面的感受之中的成果以为所得。但是就在这个所得之中,已然不知道,原来这个得是从哪里来,根本不见法性啊!这个法性就从学习,赤诚的学习中来啊!因为有如是学习心故,学习心赤诚故,一切法入到这个心地里面,他自然能够成就学问。那过去学生就在学这一念学习心啊,你到你学习心成就时,一切世间在你心中才能够称为知识,你学习心不成就,你以为知识他是一个比量,他是一个量,他是一个相,那都是妄见。
所以我提他们不是说又把话题转开了,我提他们就是告诉你,行者,你不要又堕在外道跟小乘之间,你念念之间就要在大觉体上,这就是文殊要问的「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所以文字上要大家熟悉,念念之间不要再堕在过去的种种,一切世间妄想上面,你才能够下决定心,坚定、观照如是根本因地,本来如来本起因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远离诸病」,所以不在任何上面起成种种妄想,起成种种业的差别,又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这个《圆觉经》中啊,这段话里面,只有文殊讲的是未来,末世众生,其他的菩萨都是末世众生,只有文殊加一个未来。
当然文殊是表示大觉最初入世之首,那是大智,讲到根本觉体之首,你看得到觉体现前时就是大智现前处。以他也就是一切知中大日慧日普照时,那就是觉起入世最初,之最初,之最初,所以在他来讲,所以讲到末世有二种相,因为讲末世能摄三际故,因为三际过、现、未其实都是…??。你随举一法都要具足如是三际,那既然随举一法都要如是具足、如是三际,那为什么只讲末世?所以讲到末世什么,你感觉到这个愿力长远无量故。
那也不能讲现在吧,只要现在、末世众生,现在,你只是拔济现在,你不担当未来,那现在之中好像,他心中发愿的那个量,那个心中的愿望,好像还未展开的感觉、所以未来他一定能够摄过去、摄现在,那你当然不可能说我要度过去众生,对不对?那是绝对不可能,没有一个人会这样发心的,我要度过去众生。那过去已经过去,所以他摄的是未来。那未来还有一个相,什么相?就大智。大智现前处,你还不能够说,不能够真的以为,现前以来,所有的感受以来,大智现前处,他可以映种种来。映,就是太阳照映的映,一个日一个中央的央。就是映种种来,所以在这个映种种来时,最初的映种种来处,先跟你讲本起因地,所以他才能够摄,在未来当下,你能清楚那个觉心的作用,那你才能摄将来的过去、现在,三际才能够圆满,所以在这个未来之中,是圆摄三际的,圆摄三际。
所以你在这个大智体上,你不能拿现前的种种意念去当成大智,因为你不能拿种种现前意念以为是智,所以念念之间,行者就能够看到现在,就能看到现在。所以这样讲,我知道大家一定很糊涂,事实上觉心就是如此嘛,你现在以为说,我拿现在这一念在观想现在,你那里能观想现在啊?现在这念观想现在,他早就已经过去了,你只是心不细故,所以你能够说,我拿现在这念观想现在,你最初心底的能观想现在,就拿这一念观想现在的,他永远呵护未来。因为他知道念念都已经过去啦,可是念念过去,你为什么会觉得现在在观想现在哩,在观照现在,是那一念永远呵护未来,那未来永远就是现在。未来现前处就是现在嘛,觉心就是这样作用。
大智就是如是,智体就是如此啊!所以你不要捉着现在说现在,这还要打破你这三际的那种执着。你捉得住现在说现在,你当然会怀疑,烦恼怎么离开啊?你要知道现在那个念头都不住,那你自然就会感觉到觉体的作用嘛。你只要知道觉体的作用,烦恼就不用他离开,还有离开,还有取舍,二乘跟外道。根本不用他离开,所以一切大智慧人,念念之间,那个智慧常处在那里?常处在过去众生流转的病相上。
就好像镜子,镜子镜性常常现在那里?就现在过去镜色种种的惑浊里,惑浊上,不能讲里,要讲惑浊上,不能讲里面。他就在惑浊上,他根本不必离开镜色。你还有取舍,那就不叫做真断烦恼,还有取舍,你就要自己心中期许,那就永远断不了烦恼。因为这是一个觉行者已然知道觉心的作用了,你不必在世间知见在那边搅遶,都是觉中,你还在妄想还有取舍,那不就是你还是堕在镜色中说话吗?你还是堕在感受中说话的吗?你竟然堕在镜色中说话,堕在感受中说话,你能断掉感受吗?所以那个是念念之间披剥那个心底发生的那个决定,那个决定是一个行者,要念念之间,清清楚楚的清净,每一个念头为自己如是澄澈。
所以澄澈不是已然,澄澈是告诉一个行者当下不断的,自己不断的过滤,不是已然澄澈,他清净心,那当然清净心有他的根本相,有他的接引相,你要先明白那个清净心,那你当然就开始不断的为自己过滤,这个才是叫「能使未来末世众生」,这个未来当下就是什么,未来当下就是末,来处即末,这就是在前几天就跟大家讲过,觉心现前、初心现前处就是最后斋主。所以阿难不是讲:「心中初求最后斋主」。心中最初求,你不能拿相,心中最初能觉的那个心你不能拿相来相他,不能以相相,不能以形来形他,所以不能以形形,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不可拿任何形态来说他,不可以拿任何相状说他,最初那个觉心,可是这个不能以相相,不能以形形的这个觉心现前时就是相,就是形,这样听得懂吗?就是末啦。就是法末,就是知见最末啦,就已经达到最末啦。
这里面快速到就在现前,所以目犍连才会被执杖打死啊,打得骨烂肉糜,就是神通就如此,这么样迅疾,他啪就到末啦。你要说末,还没有吧,那末那意识还要到前五根,啪就到色啦。那个中间你还要看到过程吗,你要再看到过程,那你可能就要做,真的这个,你看到过程时,你可能真的叫做在心中过去的执着妄想太重。那个病太重。你觉得意根,用你的意识觉得意根时,你那个意根就是色,你觉得都已经是了。你能够看到那意根,根本你看不到的,那意根速度都已经是了。你觉得都已经是了。你能够看到那意根,根本你看不到的,那个意根的速度,所以那个迅疾,所以如暴流一般,马上能够现前的,这就是色啦!
所以讲到未来末世,你就要担当大智未来处,就是担当末世众生时,就是看到现前种种念处,就像刚刚跟你讲的说用,就在现在的念头上,开始作观,那这一念现在作观的心,从来不是现在,可是他现前处,你都会以为现在。这样听得清楚吗?你的心地就是如此。这个叫做心理学,叫剖析,解剖学。叫心理解剖学。这是开玩笑。佛经中讲这个心中,你要能够分别到这样,分别到如是,所以未来现前就是末世,末世为什么讲末世?世还要讲到他一个相。所以为什么在文字之中,这样的字字计较?就是让你心中明白心体的那个蛛丝马迹,世世交替相。在末中你要看到他那个交替的作用,在见交替给色,在耳交替给声,在身交替给情感,在情感交替给势力,这在交替。你这个交替也是一剎那的,啪,你就到最后端。
所以纵然你将来不随世间的知见的势力流转,你明白这个世间,你站在世间的色相之中的最初的第一位,你看世间,那你也会明白势力啊,不是你不明白势力,你只是不随流转。就好像你在镜色之前,你不随镜色的势力流转,你站在镜色的最初端,你也会跟别人讲,黑的势力黑的境界黑的意境吧,你不可能讲不出来啊,你要讲不出来那还叫做镜子吗?不叫。所以那一样还能够知道他的势力。还是能够马上达末,马上达到交替之最末。任何交替都是你大觉心体之最末,能够清楚现前,所以觉性就是如此。所以「能使未来末世众生」就在那个念头当下,所有一切起处,念头起处,你能够知道一切念头起处。
你会说法师你都讲到自己念头起处吗?难道不是度一切众生吗?你不知道自己在念头中度,你也没办法叫一切众生从自己念头中回家,就是因为发了要度尽一切众生的愿,所以我才会甘心回头念念之间,忍尽劳苦,参自己念念的心中的表现嘛,念念的变化。你能够明白如是证,才能够叫一切众生如是证啊!只是最初你在如是下手时,你根本没有放弃度众生的愿,因为你没有离开那个大愿,所以你才甘心能够忍受如是劳苦啊!才会如是精勤办道啊!甚至于有的人是为自己亲缘眷属啊,因为我不忍我的亲缘再受流浪,所以今生我忍尽劳苦精勤办道,就是为了报恩啊!所以他有这种心中的愿力,有那种摄受亲缘,摄受众人的愿力,更能够加深一个行者现前念念之间的坚持啊!这法是如是,彼此之间互相增上的。
所以在《华严经》中,才会跟大家讲,那大菩提树,一切众生是菩提树的根嘛,不是吗?诸佛菩萨拿智慧水,不断浇菩提根嘛,才能够长成将来的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你要念念不在众生心上发心,你连智慧华果都还不能够见,所以当你能够真正去懂得如何缘念或拔济一切众生,起出如是大悲时,你更会看清楚自己现前,如何流转的任何众生相,你才始知最初众生他的缘起。一切众生他的流转相,我们在心底的这种众生,六根六尘上面的众生,那就是现前你眼睛看到的一切有所对待的众生的根本业力起源处嘛!他都是堕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都是堕在色身香味触法中,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因为他业感不同,所以六根不同,六根不同、六尘不同,六尘不同、形相不同,对不对?有的人做狗,有的做人,界道也会不同啊!那都是在这里看的,都是在这些众生交替中看的。
所以能够在这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求者就是念念证盟,求大乘者,大乘早上已经讲过,念念之间不堕邪见。这个不堕就是已经根本不肯再有偏见。所以文殊问佛的那个「不堕邪见」,不是一般我们世间人所谓的邪见,那是根本邪见。因为文殊问的就是根本因地发心,你要背于如是因地,就是邪见。你还有一丝闇昧如是因地就是邪见。你念念之间不在如是觉体上担当就是邪见。所以不用再说其他任何什么样的法门的形相,相状。就好像刚刚讲到,遍计所执。我看到有很多人都在争论,遍计所执到底是能,到底需不需要所,到遍计执,到底是在能执上说,还是所执上说。也有一部份学者是遍计就包含能执,遍计也包含所执。你绕了个半天,不认觉没意思,你绕了个半天不认镜子没意思啊!你在镜色上面说黑是所?还是这个白是所?你说镜体那感觉是所,镜体感觉是能,镜色是所。 你这样研究半天,但打死不认镜子啊,那没有意义啊,将来还是在镜色中流转嘛!
现在不是你的一切感觉都还在流浪。我为什么说没有意义?因为在所有言论当下,我没有看到讲到觉心,他没有在一切言论之中,说觉心是如何如何。要是你真正知道觉心时,你根本不会拿能变所,拿所变能,你根本不会在这边有任何其他的差别,心中的那种妄想,还在这边辩来辩去,还以为心中很快乐。是不?所以那个就是真的邪见啊!那你不要小看,有的时候不小心堕在学术上,你就会变成这种邪见喔。完全邪见。不然怎么会有,迦叶尊者是绝对的女性厌恶者,绝对不会有这种相,这种声音就是学术思想,才会有这种声音,因为都在学术上看的,这不是讲别人,只是告诉你,不要堕邪见。千万不能堕在邪见中,那个偏差都不对,那个念念都不对。
所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你能够在心中能够作是语已, 念念之间已然如是向佛发声,作是语已,那不是大智文殊作是语已,那是你心中的大智文殊作是语已。虽然你不见得一定能现前证得如是大智文殊,但是你心中已然听到,如是文殊的文字,在你心中已然萌现如是的根苗,那那个根那个苗就是大智文殊。所以你要随着大智文殊的五体投地,你也要在那个根苗之中看到自己向佛而白的五体投地。
那法师讲那么复杂干什么,讲到复杂就是要知道是你的心境。你要看到任何文字时,你心中是念念以觉在印觉的,不要看到阿弥陀就是他只是来保护你的,拔济你的,那是以觉印觉,我心中没有真正证到无量光无量寿,我绝不取西方,你要有这种担当。因为你发的那一念才是到西方的那一念,因为你才是真正要证得无量光的,就好像你真正是学习心的人,你要是不证到如实的智慧,你绝对不妄说有所得。那你这个心才是真正在智慧上增上的。才是真正在智慧上增上的。你不是说一个名字以后,你看到一个名字,你在心中就永远跟他判下,你是你、我是我,在《大智度论》里面这个叫做什么?《大智度论》里说这个业感叫做:「自堕众生见」。你自己堕在众生想,你老是把圣人跟你隔除,排开啊,所以那叫可怜。
那为什么会在一切想中,会这样自堕众生呢?因为你在一切应用当下,你就不是一个学者行者的心,,学者跟行者的心,读一段文字,他就会把他自然而然,在学者的灵识之中,他自然会把这个文字,圣人的作用,启发在心嘛,这个叫学者,这个叫行者。既然启发在心,所以文殊的五体投地,就是你五体投地时。你要看到心体那种担当时,所以五体投地,在哪里说五体投地?在信进念定慧说五体。信进念定慧说五体。信为首,就是头。信为首,这个《华严经》一切,十信菩萨就是以种种首位的菩萨来称名。信为首。进念为双手,定慧表双足,因为双手有掌持相,有现在的所掌,所持,所以进跟念就是现在的增上,不断的精进正念,那就是现在所掌持的。双足虽然有行持相,但是足还有一个什么意思呢?足还叫做圆满,具足相,叫双足。所以定慧表示具足圆满,叫双足。你念念之间,为什么要这样子表?五体。
事实上你要去顶礼佛时,你五体投地也是要这样子想的。就是你念念之间,就像我们每次来顶礼的时候,我们不是要翻掌吗?大家都知道那叫接足礼吗?对吗?都知道接足礼吗!观想圣人的足踩在我们的手掌上。是不是?都是这样观想的。为什么要这样观想?因为圣人的足就是他所有一切行持的足迹吗?弟子的双掌就是我现在念念心中所掌持的愿力吗?我拿我弟子行持、掌持的愿力,要接圣人的足迹吗,叫接足礼。你不是也是这样观想吗?你接的是谁?接的就是诸佛的定慧,不是吗?你拿什么来接?拿一个行者现在的进念来接的不是吗?在这些法中,你以什么为首?以信为首,不是吗?这叫五体呀!就是五体投地呀!所以你念念作观,像我们顶礼也是要这样作观。不是只是观想说圣人的脚踩在我手掌上,你小心要发炎,要贴点沙隆巴斯,不是那样想嘛,对吗!那是要想说圣者的足迹,永远在我心中赤诚的掌持之中,念念接掌,念念承受,那叫接足礼,那是接足礼。所以这才叫做五体投地。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三是符合于成数,成就是在三,所以一切法中都是三,这个已经讲过好几次,不必更说。三请,请就是要叩、要击叩,心激,心中的激发,击叩心激,这才叫请。你念念之间知道要诚,在体相用,在一切法中,在根本的佛法身僧的礼敬,在体相用的担当,在现在念念之间,这个心中初、中、后里面,念念的这个觉察,清清楚楚,然后念念看到叩响如是心中的激发,叫叩请心激。「终而复始」表什么?表这种声音,这个愿力,根本不退故。永不退失故叫终而复始。为什么这个愿力永不退失?因为觉心永不退失。所以愿力永不退失。你已经在觉心上看这个愿,所以愿力就永不退失,因为觉心就是在一切法中,他终而复始。念头现前处,就念头灭处,就是觉心起处。终而复始。
所以一切念头,一切觉心,哪个不是用念头赤心。不断的就是什么?都是在圆满种种觉心的庄严,觉心的作持。所以叫补处。那补处是什么意思?补处就是终而复始。就念念能够为你呈现叫终而复始。那既然你的愿力你的大智,大智是看到觉心上发的,所以觉心能终而复始。你如是愿力,如是叩请,依然终而复始。为什么?因为觉心就在种种念头中终而复始。你的智慧就在念头的终而复始上,照察到你的觉心,所以都叫终而复始。所以表示那个心中已然知道,念念都在大觉体上参,那才是真正叫做顶礼佛足,那才是真正五体投地。
休息十分钟。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