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51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07 | 2755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六日宣讲

第五十一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好,再看经文,早上讲到云何修行,就是「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早上已然说到这个「清净」二字的意思,清者,是澄明义;净者,叫皎澈义,叫皎澈义。行者于此根本一体的心性之中,尤其是在圆觉体上,已然在这个理路之中,已经澄明皎澈。这个皎澈不是说你已然已经证得,是一切最初的行人,对这个道理已然心中没有疑惑,能发生决定,能发生决定;这个是一切行者最初应该要发的根本的前面的那种发心,那叫做信心现前,那才是真正的信心,那是一切道源功德母,那是根本的下手处。所以没有如是的决定心,你根本不知道将来所有一切行为他是要趣向何处,纵然有很多的这一生之中的劳苦的行为,但是将来必定就如《华严经》中讲的,行船入海你要是不知道方向,不知道所趣,那将来必定还沉没在海底,还是沉沦在海中,沉没在海中。

所以这里面的「澄明」,就是告诉一个行者的决定性以及决定心;所以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够明白什么叫做「云何修行」。若是没有那个决定心,你连「修行」二字都还尚不可以称,都不能说你在修,也不能说你在行。因为行中没有目的故,那所有的一切行为,将来都还是现在心意识里面,攀缘境界的种种执着之中,有作的习气之中,心中的种种放逸而已,所以那个不叫做行。所以真正的行者,他是要念念之间能够「达本」,达本才能够叫做修行。因为将来达本故,将来一切法得以生成,一切法得以成就。所以能够达本,才是普贤菩萨讲的大行,因为你能够明白如是大行,将来所起之处,才能够堪称大行,才能够堪称大行。

所以在这边讲修行,修行者,理正为「修」(理,道理的理),那当然道理的理也有什么?也有心里面,自己心中的这个思惟跟整理相,心中的所有一切,心中的对道理之中的明白相,也叫做理,叫理正(正,正当的正),理正为修。所以念念之间在如是的道理之中,为自己铺陈,为自己不断的在这边这样思惟,这样深入思惟,这个叫做「修」。事用为「行」,(事用就是大事的事、作用的用),事用为行,一定要看到你的事用现前,这个事就变成不单是名相,而且是一种,他现在是行者的下手处,在这个上面说事用为行。

所以念念要看到,你如何在一切过去的世间所有一切有作的思惟之中,一切作用当下,你能够理正道理,能够明白所有一切的因缘本末叫理正。那自然而然就不会堕在有为的习气之中,本来是有为,本来的有为,反而因为堕在有为的习气里面,都变成了将来众生的业感的流浪,业感的流转。但将来要是你在真正的道理之中,已然明白时,在自己本性中明白时,一法不增,一法不减,过去如是用,现在一样如是用,但是现在如是用时,你都是什么?都是将来的菩提资粮。就像眼睛见色、耳朵闻声,过去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哪个不是众生流转之处?现在你已经明白道理时,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是行者当下就路还家之时,将来就算证得如是觉心,也不舍如是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呢,都能够清清楚楚,还是清清楚楚啊!所以这里面你要是真正能够道理懂了,而且事用中,过去的作用不能叫事用,那都是众生的种种有作习气的流浪而已;将来若是真正懂得那个道理了,真正心中已然明白那个趣向了,那都成事用,那都成你的大用。

所以就连每一个法师在当下的每一个根尘上面开始起行,你会发现过去的根尘,六根六尘的对待当下,哪个不是你看到觉体的,就是当下能够照见觉体的这个方便,就是你当下直指你见性的根本。但是过去一样用啊,但是你不能称他为事用,那过去一样用的时候,都是流转的开始,都是流转的业力。

所以这里面你必须在修行上,既然要理正为修、事用为行,所以他一定是「勤三慧」(勤,就是发勤精进的勤),勤三慧而正三学。他就在闻思修上面,念念之间都是在这边思惟的,那叫做薰。而「正三学」,在这个戒定慧之中清清楚楚,因为你在闻思修里面,你能够达到如是心体的道理,你自然就会发现你在心体道理若是能够懂得一分,你流露出来的行仪、威仪就能够增一分。所以有的时候行仪跟威仪,跟心中的所有的一些净持的这些的条理,那都是什么?都是你最初开始从闻思修入一切行者的发心中,开始增上的,所以他不是在相上的,在相中的末梢开始追寻。

但是最初行者下手处当然是叫相,但是相中是因为达理故,他才能够起用一切相,那不是一般凡夫的知见,以为就是在相中开始执着那个相、捉持那个相,就叫修行。你捉持的相不见得是修行,但将来修行时,他一定善用一切相,这个道理要反过来说的。过去只是执着相,不懂得道理时,那不能够堪为修行、称为修行,将来你要是懂得道理时,你念念还是看在相上的。

所以早上我才讲,你要是明白修行时,起行之处就是世间十善,最基本处就是世间十善,但是你捉着世间十善说是修行,那叫做妄语,那叫做谤法,那完全是不同的道理,那完全是不同的下手处。因为你知道觉体时,你看到就是根尘之中现在的作用,但你过去说的根尘的作用当下,那都是流转的过去的业因,这完全是发心不同,所以他说在一切行为之中,将来的因缘果报也就会完全不一样。

所以这里面我突然想到,早上也跟大家讲说那个接引法门,一接就永接,意思就是你真见到阿弥陀佛三圣来接你,那是心性的汰换,那是心性已然汰换。因为这已经是学佛的、释门中的这个释子,在学门中、释门中的道理你当然知道那不是相中,有一个相中来接你这个委委曲曲的形体到哪一个国度去,不是这种言论。释子门中所讲的,佛氏门中所讲的,就是这个心体的整体的汰换,你是什么心就看到什么世界;你是什么心,就看到什么世界的庄严。所以在学习心中,你会看到有诸佛三圣来接,所以看到三圣来接都是化佛。

但你能够看到化佛时,表示你什么?你的心性已然增上。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可能再说什么,我看到佛来接,但是因缘未了,所以就把我留下来,我留在这里。哪有留下?哪有留去?广钦老和尚念佛的,他是真正净土法门的,他都跟你讲说不来不去、譕来譕去(台语),那你还有留吗?有留就是有来有去。那个心性的本然,心性的增上,那根本没有什么叫做留、叫做去;那个就在不来不去之中,你能够看到在心性之中如母忆子、如子忆母的庄严。

你为什么能看到如是世间成相,能够陈列出来的庄严,因为你知道心就如是故,法就如是故;法如是故,世间相就是如是故。所以一个人若是才起一念恶心,世界都变成种种恶的相状,不但世界变成恶的相状,你感招来都是恶的因缘,心性就是如此啊!将来你心中已然是佛国净土的种种庄严时,你再看到三圣来接,你所看到三圣来接,当下就是你的心性已然是三圣能接的根本的清净了。所以那个时候接,行者在看到那个接时,虽然他不是到根本,没有证到毕竟,但是在那个感受到接时,他心中依然、已然能够入到他心中无为无作的心中的清净。

为什么叫无为无作?因为性本来故嘛!一个人若是行善之时,若是他将来真正善性若是能够照见,他能够真正走到善心之中,他不会觉得他看到什么样什么善的行为来接,他不会再说自己有什么样的善心流露,他会认为说本来就是如此。所以看到一切善、和善的气氛、一切祥和的气氛,他就知道这原来就是心性之中的,本然如是故,本来如是故,他不会认为说还有什么对待,还有接、还有接、还有留!何况现在当出家人说,有的是出家法师说我们就不必评论了。还有的在家菩萨也说啊,看到三圣了,但是他因缘未了,所以留下来了!这个「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说法就如同是讲那个天方夜谭的故事,那都是用世间讲故事的那种心态在说修行,在说净土法门。所以造成大家都好像是封神榜中那个情节,什么诸佛,你看到诸佛来接了、佛说你工作未了、你功德未满,你再留下来修行几年,都是这种心态,都是这种心态。

所以在这个上面就表示什么?表示他不是真正在闻思修上。闻思修是在这个三慧里面,是一个行者最初的已然的决定心。在决定心中,他旦闻一切法中,他就能够摄到他心中的决定的性上,这个才能够叫做闻,才能够叫入一切闻。你若是心中没有方向,你连闻思修的最初的闻慧都不能成,都不可以建立,都没有办法建立的。所以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够真正明白三学,才能够清楚三学。然后在三学之中清净,而能够入三密,能够看到身口意种种三密;那种三密不是只是身口意的清净,那种清净就是一切现前的所有一切思惟、庄严、仪轨,种种思惟的担当。

所以到了后面的普眼菩萨讲到,因为心清净故,六尘清净;六尘清净故,六根也清净,他在根尘之中告诉你那个清净。那个清净当然就不是在叫你抓着六根六尘再说这个清净,是要你在清净心中,你能够担当一切名字,那叫清净。这个担当的六根六尘、所有一切四大清净是在一体之中的清净,担当一切一心性体之中的变化,一心性体的变化,现出世间就是四大,现出种种内心种种的庄严就是六根六尘。那因为你知道这一心,在那一心之中那种担当中叫做清净;在那一心之中的,那行者的念念之间内心还摄的,在一心体上的那种还摄的智慧,叫做清净。所以你再说一切名字时,他没有任何搅乱,没有任何染污;所以指到过去差别的名字相上,我们看到还是心性中的作用,那叫清净。那在一切清净中的作用,能够担当一切世界,一切入世界缘起的变化,种种差别的名相,那叫「普眼」,那是真普眼。

所以那个普眼是根本心中的担当,但是你没有前面能够在智体上的大行,你也不可能在后面,再开发出能够入世的普眼。那个普眼是根本心体的眼目,大觉心体的眼目,所以他可以遍立一切名字,说六根、说六尘、说四大、说种种法、立种种名,没有障碍。但是我们假如已经被这种名字所留碍,被他名字所起成种种这个造作,那都叫障碍。

就是如同我今天早上讲的,说要离幻,你还真有个离字可得,有个幻字可离,那都叫障碍。所以佛门中讲的离幻,是完全叫你离开名言跟戏论的,那才叫真离幻。所以连离字都不可得,但有可得,那都堕在幻中。所以这一品中讲到普贤菩萨离幻,就讲到如何破除幻中,也是如是说的。所以众生不懂时,他都是在有作的行为之中,思惟种种离幻,思惟种种怎么样破除种种过去的流转,他不可能、他不可能直下担当根本大觉心体的本来面目;所以总是在有作相上,不断的还在流转,不断的还在攀缘。

所以就如同我好像之前有说过,说在家菩萨,在家绝对不能够修成,一定要发出家的心,我这个叫做什么?我这个是鼓励在家菩萨发大心,叫「斥小向大」。不是说一向拨在家不能修行,当然在这个修行上,在这一念心中,他是不分在家出家的,这是首先我们要知道的这个道理;真正修行的那个心性,他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因为不分在家出家故,所以行者才能够呵护现在的心中,是不是还住在在家出家的差别相上,这道理是要这样子讲的。假如我们虽然是不分在家出家,那是形体根本性德。但是我们毕竟是凡夫,你不可能马上证得这样子心中的清净啊,所以你看你是不是还堕在在家出家的差别相上?你有一念住着、有一念流转,那都是属在家习气呀!都属在家习气呀!所以这在家跟出家就有差别啦!

知道那一念心中的清净,那种向学学心中的至诚恳切时,他是能够超越一切在家出家的相的,但是我为了要建立那一念心耶,我为了要建立那一念心,所以现在要明白,现在我到底还在哪里?我是不是心中念念之间还执着在家?或者还在执着有个出家的相?连真正出了家以后,还执着出家的相,那都还是成为将来的法上的执着那种障碍。所以维摩诘无垢称才现种种,他不是现在家喔,他现世间的庄严,但他绝对不受家法,所以你不能够说他是在家,破什么?破一切行者、声闻人在相上的执着。连僧俗二相都不可得啊,那才是行者最初的下手处!

但是僧俗二相不可得是根本的道理,但你现在就在这个根本不可得中,是不是先要审视自己,是不是还堕在有所得相上嘛。你知道不可得,所以那就变成一面明镜,照你现在是不是还堕在有所得相上。既然在有所得上,就有在家跟出家相,就有在这个学习心中,你念念之间还不能真正发生如是赤诚的好乐心,那种好乐心当然超越出家在家。但是为了长养如是好乐心故,有的时候就要什么?就要立一切相嘛—剃头染衣。所以剃头染衣已经到了最末梢,拔济末梢众生,末梢的一切行者,才斥小向大的,你懂得建立心性了。

现在的剃头染衣,我当然不说在家出家修行的毕竟,但是你要为了建立如是心故,可能多生累劫,常常要立相为自己标明心地,标明发心。将来你那个心中若是那个智慧要是大明时,你才能够随到、所到之处,不必现那些僧俗的变化,不必在这个僧俗相上转来转去,就像六祖一样,根本不必舍俗,不必舍这个俗相,直下见道。但是「不舍俗」,千万不要听错,以为就是在家,他没有。不舍俗,表示他连俗都不住,他又不住在俗中啊。所以这一念心是要分清楚,所以本来的道理清楚以后,就把本来的道理当成一面明镜,常常照耀自己现在还在哪里?拿这一面道理,拿这一面道理的明镜,常常审视还在哪里。所以才会发现,那我就还在、深陷在在家出家的种种差别中,在在家就感受种种的执着,种种的情执,那都是在家的情节。于是乎在这个在家情节之中,我想要出离这些痛苦,所以我才有出家的种种的发心、向趣;你才会知道为了建立这一念心中,你应该要懂得为自己立相,发这个心,想要出离的心。

最初没有发生那种出离的向趣时,你根本没有能力,现在是凡夫,根本没有能力在在家这么浩瀚的业感之中,你能挣脱出来。将来你这一生中,若是懂得发心,懂得出家,懂得向学,懂得上学校,将来你才能够发出那一念赤诚好乐的学习心。你那一念赤诚好乐的学习心,哪一念发的真正叫做澄明皎澈之时;当然你所投往的任何世界,他现前当下,你不必立种种相,你都能够当下开悟。但是上次也讲了,真正一个人他不现身相当下开悟时,他为了拔渡将来众生,为了他将来有一个依循,他还会现出家相。所以六祖是什么?六祖已经接到法衣,后面才现的出家相。所以古人早就在这个心结上面,在这种道理上面,早就为大家已经演绎种种道理了。

可是我们就会容易、就会流转在是在家是出家这个名言之中,不断的流转,所以才要立这种、才要立种种相、说种种法,就是为了要慢慢慢慢为你剖析,为了建立这一念心你就要立相。但立相是不是毕竟?立相不是毕竟,但立相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毕竟的发心。当你建立了毕竟的发心,你才可以跟我说修行不见得要出家。修行不见得要出家,你永远还要记得,你这个语尾之中,你就不能够再有一句,潜在意识有一句,就是修行可以在家,这一句就多了。所以你会看到世间语言里面就有这种、这一些的隐晦,就阴晦、隐晦在里面,他自己没办法查明,没办法查明。

那我在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当然也可能有人问,也可能有人问,我没有半点任何骂人的意思,因为我的习气就是这样子,人家问我的时候,我就这样答,这个绝对没有什么和尚我心里面太小气了,怎么回答问题时候,好像都在骂人的这种嘴脸!我的习气是这样的喔,没有骂人。那当然啦,骂某一个团体是真骂,我不能虚伪,那是真骂。那其他的时间我没有,就是平常跟别人对答,有的时候问答的时候,会有一些比较重的语气,但我不是恶意的,绝对不是恶意的喔!这个大家要先了解,因为将来问问题的时候回答,免得不小心得罪人。事实上认得我的就知道,我只有对内部就是常学的,那些可以称为真的常常跟我学,叫做弟子的,那我是很严的,天天看到我都是板那个脸。但是跟一般人,不是一般人,就是平常接触到的朋友、这些同参,我是绝对笑脸迎人的。所以有的人问我,说我很虚伪,我这边正在骂人骂得很严厉,回头看到别人来,我马上可以笑了,可以虚伪到这种程度!这当然,我还是凡夫啊,自己有个弟子,那不板个脸,那不过瘾,绝对不过瘾!这一生中还要过瘾一下,才是师父的样子,这是开玩笑的,这是开玩笑!那是习惯这样,那习惯这样,我没有别的意思,所以绝对没有在跟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任何好像在取笑,因为问问题是应该要问的,有些道理不懂,是应该要问的。

当然这里面还有问到说,既然提到这个就顺便再提到,有问到说,像达摩九年面壁,他当然也可能就是看到因缘不具足,所以他九年面壁,就等待因缘具足出来。这个、这种思惟是一般的思惟,但是在学者、行者的思惟不是这样的。达摩「九年面壁」那也就是示现,九年面壁等的是谁?等的是神光。等的是神光,将来是你的根本称性的「慧可」。但是你的神光现前处,你是要在哪儿?是在九有情中,叫「九年」。你天天作壁上观,叫做「壁观」,(壁,不是闭关的闭,就是墙壁的壁),壁上观的。所以上次讲过那个壁上观,那个壁是辟、土,你能够清清楚楚那个尘质、尘埃,世间哪,其实世间的一些尘质所有变化如同壁、壁观,他如何累聚,如何虚妄,所以作壁上观。

既然是壁上观遇到神光时,达摩出现当下,他永远没有离过壁观,这个壁上观,没有离开过,他看尽一切世间万法就如同壁观,壁上观。所以「达摩九年面壁」,「居士毘耶杜口」,就是维摩诘在毘耶离城杜一切悠悠之口,都是阐明心性。他将来心性就依那个性中,成时是一切成,他没有等待任何时间,他那个壁上观时,就是「一时」,才是真正转时轮时,因为你在这个上面能够辟出、能够辟明一切尘质的作用时,那才是应对一切法中的根本无差别处。

所以九年面壁,在哪里面壁?在九有情居中。九有情在哪里?在世间所有一切呈现处,在无色界的四天、这个四禅四天、到欲界一天,才能叫做「九有」。在九有之中,你能看到就是入世间的种种变化、变量中,但你的名字叫什么?叫达摩耶,叫做「法」,法中现前就是九有。但是九有都是什么?都是尘质,只是尘质的一些质碍而已,质相而已。你要堕在质相之中执着,(不是执着的执,是质量的质),你堕在这个质相之中,你就闇昧觉体。但你在觉体当下,一定能够入一切世间尘质,所以那叫达摩。你能够入一切世间尘质时,那叫什么?那叫「神光」,那叫神光。

但是这个心中,不是像过去你处在夏天那种生意盎然的那个气氛,这个心中是如同冬天万物开始生机,就是你不是过这样,你看到尘质时,你不是用过去众生意识之中的生气蓬勃,那种活泼心态看尘质,种种世间的表现;你心中那个寂然如同什么?如同大雪纷飞。在大雪纷飞之中,你看得到的那个「神光」,你有执取吗?你当然没有执取啊!但大雪纷飞中,心中的寂然当下,就是你将来能够担当一切万法,种种生气盎然的表现处,因为大雪过后,才是什么?才是一切春天万物萌芽处、萌芽时。没有大雪还不叫瑞年,将来那第二年还不能够有瑞年,所以大雪过后,才是第二年的春天万物萌芽的营养。

所以根本在无执取之中,能够入一切神光,所以才有断臂,在神光才有二祖断臂,才有断臂之相。虽然我讲的是在心性上说的,但事实上当然有二祖断臂,但你会发现将来你就是我常常讲的,你真的会发现,这一生中看到古德的所有一切行为、事迹,不但有如是人、有如是名、有如是行为,但是他却处处彰显你性中也是如此。

所以你现在心性之中,念念去参面壁的达摩,你那念心念念都是望着根本尘质的所有一切累聚上的,那一念根本的清明、心中的大智,那是「达摩」。那你要站在哪里?你要去求那一念达摩时,你就是「神光」,你要站在哪里?你要站在心性过去的种种攀缘造作的心性销然处,去求那个法。

你说法师你讲这不清楚,我不是常常说、我们现在不是常常说,要一根一尘去下手吗?你天天看到根尘起处,其实你是在看什么?在看根尘吗?不是啊,你在长养看到根尘尘质的那一念,能入一切根尘的是心中的本来的法体,那是「达摩」。可是你现在虽然已经用到他,在观了,可是你不是真正证得他啊!你是在心底深处还有第二个心,那就是念念之间求如是法的心,那叫「神光」。但你站在根尘之中,你还是随过去的根尘之中,这种过去流转那种生气吗?不是啊!你是看心里面那种心中的寂然、那种虔诚。你看的,假如用闻声,用耳根来的话,你是在声尘之上,你是用寂然的心面对声尘的,你不是随着声尘舞动的,那个是「神光」啊。可是你就在这边参时,你供养是谁?你供养的是「达摩」;你求的是谁的法?就是达摩的法;你心体之中也是如是相,不是吗?你还在上面执取吗?没有;你说不取吗?有啊!我在看着他,所以只断一臂。药王为什么烧两个臂?都有讲法的。药王菩萨燃百福庄严臂,两个臂,都有表法的。神光断一臂,药王烧两个臂,这都是公案,这将来你都要站在心体上参的。

所以达摩九年面壁,他没有说要等待时机,他念念之间就是时机,这是一般我们看错的地方。当然也有在问,说悟达法师十世为僧,为什么都没有冤亲债主,后来呢,就碰到冤亲债主?这个「十世」,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的解释,这个十世若是在行者心体上来讲;当然用世间法中,可能有很多在家菩萨不能够如是体会,也不能够如是接受,但是佛门中的行者要在心性中参哪!这悟达国师、悟达法师他十世,十世是在哪里说十世,你知道吗?在根本三十七道品的根本十种心体上说的。这十种心体就是什么?这十种心体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信、进、念、定、慧、喜、猗、舍、觉、戒,这十心。

这十心呢,以此十数在辅心王,以改变心王舍凡入圣,用这十数,叫「十世」。你站在这十世上,这种十种行为上的时候,这种行为,你正在作用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会招感任何过去的过患。但是在这种行为的有作,将来的有作的执取中,那个是傲慢现前处。你以为你舍凡入圣,那是有为,所以当你在这个十心之中扶持心王时,到最后还要整体破掉有为习气。前面你不一定要在有为中啊,在这十法之中,就是信、进、念、定、慧、在喜、猗,猗就是这个轻安,(一个犬字旁、一个奇怪的奇,猗)也叫七觉支中叫猗觉支,也叫猗觉支,有的叫ˇ觉支、觉支、也教猗觉支,这是轻安的意思,在喜、猗、舍、觉、跟戒中,这十法—「十世」。

这十法之中他能够辅心王,行者就是在这十世中参的。你在这个十世之中,他以十世中参,你才能够叫做舍凡入圣,才叫做高僧。但是参完以后,这都是有作啊,刚开始下手处,行者声闻人下手处,都是有为啊!但如何在这个上面,最后要打破有为习气,入无为。所以在最后中说那个「有为」的那一点上,说感染「人面疮」。因为在那一点上,你若是还堕在有为中的话,那就是在感受之中,你还追逐那个表相上的过去的流转,那叫人面疮嘛。感受你都说在哪里说的?感受都是在表相上说的,那都在人面疮。那既然人面疮,还要长在哪里?还长在膝上,长在这个腿的膝上;表示什么?表示你在这个有为之中,还不能入无为,表示你所行还是什么?还是病行,病行,病的行为,所行还叫病,所以烂在膝上。那当然这里面有什么故事,什么袁盎、晁错,我们就不必再讲。

所以这个十世,他一定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染任何冤邪,但是却在过程有为习气中将来的成就上,你还有留一分有为,那都是冤邪。你能够真正体会这一分有为,这一念舍去,叫「三昧水」。你要将过去修行、你要将过去修行的有为,能够转成根本自性中的无为,怎么转?这就是普贤菩萨这一品中讲的,大家都会在有为的习气中啊,所以他会说如何除妄、如何离妄。假如你拿妄来修妄,不是还在那边妄上流转吗?这就可以看出行者念念之间还是什么?还是堕在现前的行为假相上面,在这边思量的,那都是有为习气。

那就是根本在最初修行时,那个根本面对问题、面对修行当下,那个心中的道理不坚固,没有发决定心。发决定心是什么?他知道原来都是觉,所以一切妄心都出自于如来圆觉妙心,你根本不必在上面说以妄修妄,你也不必在上面说以妄断妄,你知道是妄就离。你还在那边分别作相,就是普贤要讲的以妄断妄,他就是为一切行者分别,你还堕在种种作相之中。所以将来的三个问题会回答到,会回答到。

所以你会发现一般人看宗门的故事,他真的就是用世间情节看的,所以我这就是「斥小向大」,所以希望问问题这个菩萨,赶快出家。出了家以后,身跟行为不同,你居然发现你思惟的角度也不一样耶;同样的问题,你思惟的角度也不一样了,也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他讲到,「心灭罪亡两俱空」,这个「灭」不是真正心灭掉了,是心中大明,叫「心灭」。你在大明之中,你还妄立种种心吗?还有二心吗?你不能妄立。他不是二心,不是有一个心,然后有个灭,不是这样的。那是心中大明中;过去你根本就是从心现一切心时,你不认根本本体,所以妄立种种二心,在上面立种种二,所以才受流转的。将来你看到一切二处,就是你根本的一心,这一心之中,方便说见到二处。你知道是一心,这句话都有什么?都有迷惑的声音在里面,虽然叫你回头,都有迷惑的声音了。所以连这一句话都有迷惑,何况众生的语言哪!

但事实上就是在一切二处,你看到一心的。但是你真正知道这个二处就是一心时,就是早上讲的,你要离开名言戏论。不是你还抓着二,还有个一,那是讲到一个智慧的担当!那叫「心亡」,那叫「心亡罪灭」。但是这个心亡是他能够知道一切相,既然知道一切相,他不必在前面再说我要灭掉前面的尘缘之中的假相的那个心,我才能够达到真正叫做心亡,你再说还有动作想要去灭,表示你还不知道一心嘛!你才要去灭!还有妄作,你旦有妄作,都属外道。所以这个能够离这个妄,才是一切行者最难下手的下手的地方。

所以上次我讲到《四十二章经》讲错了,不是修学无学,是「修无修修」,最难修的就是修无修修。因为众生习惯在有做,有为的思惟,有作的思惟之中思惟一切法的;你叫他入无为的这种思惟,他很难,他不可能适应的,他不是他智慧、智力之所及的。那你要如何在一切有为的作用当下,因为你现前处都是有为啊,你不能离开有为说无为的啊!所以这是汉传佛教要训练一个行者,那个智慧、那个担当,跟一般的宗教、跟一般的下手处是不同的。你一定是在有为上修无为的。

那你在有为上如何入无为法呢?你旦要观圆觉,一定入无为嘛!一定不舍有为嘛!你觉得有为处,就是你的无为体,因为觉心觉得有为时,觉都还不落有为相中,觉得有为的不是这个相。所以既然你知道是圆觉,那你何妨现前念念之间所起的都是有为呢?你只要在一切念念之间所起的有为上面,不要违背你根本圆觉的清净,这个就是「无为」。将来你真正证到无为体时,你可以为一切众生讲尽最初的一切有为的功行,导他归向佛道。所以这才是汉传佛教的下手处,才是真正下手处。

所以这个心亡罪灭不是真正有一个法、有一个相灭了,那是心中的大明啊!永远要知道那是大明处,叫做「心亡」;你不明根本就不叫心亡。不明是在哪里说不明的?无明我们都知道,你追逐前尘叫「无明」,你合尘背觉叫「无明」。你还追逐有一个心可灭,那就叫合尘,那还在合尘。你真正知道是一体,咸然是心的时候,你还在拿心灭心吗?你还要灭如是心故,才能够证如是心吗?这都是搅遶,多余的言词。所以汉传佛教大乘佛法,直下单刀直入,就告诉你证得此心,说灭都多余,那才叫寂灭,真寂灭,那叫大般涅槃。你只要证得此心嘛!就好像我常常讲的那个镜子的譬喻,你只要证得镜性,你根本不会去灭镜色;你要灭镜色干嘛?你证得镜性时,你反而更能够坦荡担当一切镜色的千变万化。这里面何必再说种种灭呢?所以这才叫心亡罪灭,这才真正叫做「心亡罪灭」。

所以刚刚讲到出家不出家,那什么时候出家跟不出家有没有关系?就是你认为出家跟不出家没有关系时,你就需要出家了,因为你还有如是出家不出家的相。你要是真正知道没有这个出家不出家,你不被这些名言所束缚时,你才能够看到你如何发心。这个时候的人他不是什么?不是妄语,他也不会是我慢贡高,所以他会为了安排,既然没有出家跟在家的相这种束缚,所以他会安排如是心故,现在在家我知道,我要立一个出家的相,就是要破现在的执着,他会方便为自己,接引自己立种种方便,他真的会认为说我是在出家吗?没有;他是为修治自己心故,立种种方便,现种种差别相而已呀。他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么样的厚重,直接感觉到在家出家这种见解,不是的,他会为自己建立种种方便,为自己建立相,所以现个学者相,现个什么相。

你为什么会现如是相?法性就是如此!就算你今生没有办法,就是因为有因缘故,不能出家了,但心中常常好乐相,赞叹出家人法。那是一个最初行者开始面对这一念心时,在长养这一念学习心的赤诚时,最初的法相,他赞叹出家人法。这个出家人法是什么?这个出家人法,不是我们现在所体会的在家出家的分别而已,他在出家人法体会的是,他念念已然要厌离在家过去流转的心中的惭愧。但是如何坚定心中这个惭愧心呢?他要立种种相、立种种行为,才能够长养那一念心啊。

有的人他可能修十世、二十世、三十世,才能够长养那一点决定心;你将来修得那一点决定心,你才有办法讲要不要出家,要不要在、是不是在家,你才有办法讲。所以在这个心头上面,你才能知道,什么叫在家出家的必要。为了长养、为了要坚定行者的发心故,为了要一个凡夫从最初懂得回头开始,念念之间赤诚恳切,念念发心不移故、坚固故、决定故,所以他要立相明心,以相来明心,这是需要的;这是讲心理学都知道的,这不是讲佛法,所以这个就不在出家在家中去搅遶的。

所以我有时候讲说,在家菩萨在家绝对不能成就,不是骂人喔,这只是希望你们发出家的心,纵然没办法出家,有欢喜好乐出家的心,光那一念心啊,那都是将来的善根,都是将来的善根。但是就怕因为众生处处着,《法华经》讲众生处处着,就会执着:我在家修也可以啦!你有这一念就不可以。有这一念那就是流转,因为你还有分别,你还有分别;你要看到现在心底深处,你到底是念念之间还再跟什么样的气氛,还在这边坚固、执着?没有什么叫在家出家嘛,就是那念心嘛,现到凡情上面,才有在家出家;接引凡夫中,接引一个凡人向道,才有在家出家相。

那为什么现在要跟一个凡夫讲在家出家?就是因为我们堕在凡情里面。所以为了要调治自己这个凡情,才说种种在家出家法,在家出家法,所以这里面一定要先懂得。

又有人说在家居士要是他一向也不染红尘,不叫出家吗?那当然叫出家。但是我想、只是想反问,在家居士可能吗?不可能嘛!要在家居士都能这样的话,我们大家出家都已经成佛了。在家居士都有办法,那出家不是发心更多了吗!可能吗?你讲这个问题,对,我相信在家若是一尘不染,不必出家现这个相。一尘不染了,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不染了;你看到家里面那种情况,这个感情的和睦,心中没有任何的这个纠缠、缠绵哪,有的时候那个缠绵你都发觉不到的,等到你突然看不到那种缠绵时,你才心中痛苦啊,那种大苦!你以为过去我不在意,因为家里和乐,你不在意,突然有一天失去时,你才心中大苦啊!你才知道原来坚固已然甚深。

怎么可能在家?因为众生处处着嘛!在家就是你的心思都在红尘之中,怎么可能一尘不染嘛!怎么可能一尘不染!假如你真正能够讲一尘不染法时,你出来讲时也是劝别人都是染着在尘相之中,让他什么?让他发心要出离红尘嘛!你不是也叫大家要出离红尘吗?那叫出离红尘有那么简单吗?说出就出了吗?于是乎你就知道,为了建立他这一念发心故,为了不单是今生建立还有多生累劫,为他累积如是、累聚如是智慧故,所以有的时候现相、立相明心,才现这个相的啊,才现这个相。

所以在家人,你说要一尘不染,要是真有,不必出家,我都下去礼敬他,但是不可能!我出家那么久我都染,眼睛见色染色,耳朵闻声染声。为什么说染?将来你们自己就会体会到,你要是用心观时,譬如说观声、譬如说观色,你用心观时,你可以在觉心之中,在根中,不要讲觉,在根中能够看到色,在根中能够闻到声,你会守住那个根。刚开始都是,行者都是那个有为的习性,守住那个根,你听到声时就是守根之时,就是看到根时。但你会突然发现,你只要有一念疏忽,啪~,就到尘相上了,你会惭愧,这么快速,~~,又流转了耶!你可能不流转吗?你要可能不流转,我也不要修那么辛苦了!那一定流转。所以讲的都是对,讲的都是对!但是还是要就现前的众生的心性之中去解释的。因为要用很多的方便,用很多的思惟,要拔济自己的,要拔济自己。

这是有菩萨稍微问的一些问题,当然我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回答,因为在上课期间,没办法一个个回答,将来有因缘的时候再讲好了,再讲。那当然顺这个便,就刚好有法师要问,譬如说像牙疼呀、怎么样的,我们要如何在生活上,在这苦受之中,还能够好好的念佛?

现在在痛中,在这个苦受之中啊,你才知道过去没好好念佛嘛!应该是这样子反思,这样子反思,所以会起惭愧嘛!我怎么都堕在苦觉之中呢?一点佛的感觉都没有了!没有好好念,所以现在痛也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就观那个痛嘛。但你现在观痛,绝对不可能离开那个痛觉啦!但是你决定要发个决定心,将来站在觉体上,虽然现痛,清清楚楚的痛,你都不会被他所碍。你是因为会念念之间、六根门头之中,所现的种种缘起,因缘现前故,你都执着,所以才叫做苦嘛,才叫痛苦嘛!所以「苦」这个字在佛门中怎么解释?妄执为苦,就是妄执。所以菩萨示现世间拔济众生,他叫做离苦、拔众生苦,是拔起妄执,就拔他的妄执。

那什么叫妄执?过去讲妄执,可能大家没有感觉,现在讲妄执你就知道了,明明是根,你却堕在尘中,不是妄执吗?将来你在尘中看到是根时,你才知道过去妄执的虚妄有多可怕!你连根中都有这种作用了,都有这种正知了,何况是大觉体你一念失守、一念恍神,就到尘上了,这全逐尘相。你能念念守住,你都能够在根中念念看到那个尘,尘中念念看到那个根,久而久之,明明知了了见处,将来突然你就常住如是根中,看一切尘,叫常住根中;你那个是根本没有变一个心体,方便说你转到根中来了,他都在这一点上。过去这边看是尘,将来站在根上看,还是知道尘,但是你是根中的清净。

所以那种危险哪!那种可怕,你将来才知道那真正是流转处!所以那个时候就会痛苦了。为什么现在牙痛的时候,还在苦上呢?我也痛啊!所以每次痛,我就知道自己:我还是凡夫,还是凡夫!将来死了就完蛋了!假如这一下痛死了,那对不起自己了吧?还现出家相呢!对不起自己了,这一生就白来了!那时候心里面才会焦虑,才会焦急呀!那你绝对要相信,将来证得这一念觉心时,不要讲觉心,证得如是根时,痛,你明明白白知,但你都不受如是妄执之苦。

所以如同《楞严经》讲,一个尊者木刺穿足,忽然觉痛,忽觉这身痛,但是能够知道,能够觉这个痛觉那个觉不是痛,所以七天之中他就看到这个痛,突然心中大明,证阿罗汉。经文背不出来,大家回去自己好好读那一篇吧。他看得到痛,怎么会不知道痛?不是说没痛,清楚那个痛。一切法明明知,就好像你清楚那个声尘,清楚那个色尘,清清楚楚。你将来证到根中还是清楚,尘中的变化、尘中的作用、尘中的景像、尘中的势力,明明白白,但你看到是根。所以这不同一般世间过去,就是世间那个妄想嘛,离苦就是没有苦啦,从此以后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了。不是这种意思嘛,那都是讲天方夜谭!那是能够入一切法心性的担当,那是真正了明心体的,没有参过的人,他永远体会不出来。所以旦听他说我们就知道,你在哪里?你还在哪里?你永远都在这边不断的流转。

所以法师问的这个就是,那怎么样好好念佛?因为觉得痛吧?更需要惭愧,好好念佛;更需要惭愧,居然还堕在痛中!那将来只要这一念牙痛,我们深受那种痛苦,那真的要命的痛苦;将来你知道不知道,人往生时,讲到那个好像乌龟脱那个壳,那种苦痛,那种执受若是很深,那种苦痛。所以我今天好像也讲到那个执受,讲到那个世间的爱情,那种执受,其实你都在培养那个执受。你说有爱吗?其实那已经是执受了,你在膨胀你的感受,你从来没有超越过你的感受中说去感受一下别人,那个能叫大爱吗?当然有的居士或许有些菩萨,听起来他就不以为然,你怎么会说世间没有爱呢?我说世间真有爱时,他是根本不堕在世间执受的。当然你会讲说世间也有一些男女的感情,他真正就是为了他,很爱他,他什么都能够顺他干什么,但你知道不知道这也是另外一种执受耶!那另外一种膨胀的执受,只是在执受之中表相、表法不同而已。可是当你有一天,哪一个对方不在时,你看到另外那一方堕那种痛苦哇!你何其忍心这样子害人呢?那不是也是害他吗?他也是在执受中啊!

那你当然可以讲说另外还一些人,他虽然是爱,但是他不在意这种一定要在一起,他能够对方爱的人,他要什么他都能够满足他干什么,这个叫做,这个已经是凡夫有这种爱,这种人多少都有点出世的情怀啦,那个才能够叫爱嘛!那才叫做真爱。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根本做不到!所以一百个里面有一个,我们一天到晚在幻想,我能够碰到那样的人;不过一百个说的都太少了,一万个搞不好只有一个,自古以来没看到过几个。但有那种人的话,虽然还是凡夫,还是世间男女的感情,但他居然这么样的豁达,这种人他已经在心底深处,虽然是凡夫已经多少有一些出世间的情怀,所以他才能够成就如此的世间的感情。只要是一般凡夫,我都告诉你绝对没有真爱,因为你都是在感觉里,你都是活在你的感觉里,你都是用这种感觉膨胀你自己的感觉。当你的感觉膨胀到最大时,你根本不允许对方破坏一下你的感觉,一破坏你就恨他。那爱呢?所以现在多少人打、骂,或者现在有很多那些比较残忍的,还把他杀了,他的借口是:我爱她。神经病嘛!这不就是神经病嘛!你就会发觉这种心性的扭曲,根本是扭曲,根本没有用到过爱,他只是膨胀感受而已。

所以这里面就讲到,感受若是深时,你根本没有力自拔,怎么可能是在红尘之中,你有办法不染红尘?绝无是处!因为一般众生没有如是的智慧,没有这种能力故,所以才要以大众的种种的气氛彼此提携,念念告诉你,念念呵护你,要赶快出离啊,赶快出离啊!你将来才有有一生,才有机会一尘不染,那才是有可能;你站在尘中一尘不染,那个都叫做解脱的道人。

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