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十三日宣讲
第五十七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大众再看到经文,上次讲到「两木相因」。上一堂课因为已经下课了,所以有一些譬喻没有讲完。既然是两木相因,这个就是取其既然是用心,其实一切法都是心故,所以拿心来治心,将来这一些所有一切的作用,要同时什么?同时都入寂灭,要同时都入寂灭。
所以那次比喻说,假如说是拿其他的器物,不是木头,或是拿铁器来钻木,纵然能够生火,但是因为他有一端,那个铁器一定不会着火,着火的一定是木。有一端要是有所为,他能够使另一端能够消灭,或者是让它烧完。这种都是属于有作之法,有为的这种习气。既然是一心,那一心之中的这种心中所起的一切作用,都叫做「幻」。
过去因为流转,在心中不认心故,所以堕在幻法之中,处处流浪。将来为了要断如是过去流浪这一念心,所以起成种种念头想要回家,所以这一念心还是从过去流转这个幻心中所起,所以同属于幻。但是因为他已经要有回家的愿力故,虽然是同属于幻,那将来在这个幻心上对治幻心时,会同时销亡。同时销亡的目的也是告诉你,那两个幻心同时着火的意思,也是他那两个幻心同时都得到智慧,火是光明相。
所以假如你只有一端,譬如说我拿什么心去对治什么心,那所对治的心虽然他可以化解,可以溶解,但是还是留有一个「我能做」的那个念头,那都还不叫做圆觉,那都还不是大觉体。所以一般的世间人都是拿此心对治彼心,但在这个上面都成「有为习气」,都成「有为习气」。所以以木在钻木,是两木相因,这两木相因,同时着火时,是两头都着。两头都着就告诉你,你不管在能、在所,在能钻、所钻,同时都得如是智慧光明。他不但同时都能够回到如是的智慧光明,他也同时一切作用消(销?)亡,一切作用销亡。所以这里的经文中的比喻,诸佛的比喻,就是拿两木,就钻木取火来做比喻的。
所以同时销亡时,「火出木尽,灰飞烟灭」。火出就是光明的智慧出时,所有一切有作的行为,不管是在能作、所作上的一切行为,他都能够灰飞烟灭。因为虽然在对治,对治不是像一般的外道,过去流转的这个众生的意识中所说的对治。佛门的对治是直下担当,他要在你过去的一切妄念之中,你要知道你不认觉体才有妄念,所以对治,不是在销亡妄念,而是要直下担当觉体。
既然是直下担当觉体,所以现在这一念之中,要归家这个发心,那念念也是回头在觉体上参。既然如此,所以发的心是能对治的心,去对治现在所要对治的所有一切过去的流转。将来在能所二相之中,他念念都是什么?都是归到你的根本的发心,要证到如是觉心故。所以当你真正证到如是觉心时,故前面的这两种造作、两种行为,他同时消灭。他消灭不单只是消灭想,他消灭就是什么?同归觉体。所以那叫做智慧火,能现智慧火。
但智慧火现处,你是证得如是觉心;智慧火现处,你是证得他根本的本来面目。所以根本面目之前,哪有如是造作?虽然在造作相中,我曾经发过如是心,对治过这个流转,但将来证得如是心时,你会觉得,觉得有发如是心都是觉。觉心上面可以立种种相,你可以立种种相,但是你都要知道那个相就是觉心,都是同体都是觉心。觉心立相时,你不能在觉心之外再立种种差别,因为你都知道一体是觉。虽然能立种种相,那其实相都是觉。在这个行者的智慧里面,他叫直下担当。他不会告诉自己,没办法呈现一切相。为什么他不会告诉自己?因为他知道都是觉故。因为都是觉,他一定能够觉心现前都是相。
但是他绝对不会像过去的众生,在相起处就流转成真有如是相,或流转成在相上流转的过去的幻业,那叫做幻。为什么是幻?因为那是觉心变化所起的,相都是觉心随缘变化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在现前的因缘中,在觉体上变化的光影现前而已。
就好像拍电影,他一幕一幕的场景,其实都是一个相而已,若是没有后面的这些光束照射这些场景,这些影像根本不能够呈现在眼前的荧幕上。但事实上这一幕一幕的场景,没有一个场景是真正有动,有动作的。你真正能够让他现动是那个光影,在那个光影之中,因为光影在…当然啦,要用世间法中的,他还有他的速度。但在觉心上来讲,因为觉能入觉故,觉觉不住故,所以就是速度。因为觉觉不住故就是速度,所以他才在一念间,念念之间他就会呈现,他就能够捕捉种种缘起,捕捉种种的这个片段。可是凡夫在看到这些片段时,就认真就会认为荧幕上真有如是影现,真有如是故事现前,就会这样子。这是拿电影做譬喻,当然譬喻不见得是做得很好,但你仔细思惟我们现在每个起心动念都是这样子而已,都是这样子而已。
将来你证到这个觉体时,你不知道现在起心动念吗?知道啊。那知道这些起心动念时,还是什么?光影而已,都是光影。所以你会站在平等觉中看到一切念头现前,这是必然的。讲这个不是讲玄,也不是讲妙。因为过去已经跟大家研究过,事实上佛法在初机接引人时,他就不断地为你剖析心境,所以就告诉你你本来就是念念不住,你要是没有那个觉体,你根本没有任何感觉。感觉若是真正实有,那叫断灭。因为感觉若是实有,他就永远停在那里,你只知道那个感觉,其他的感觉就不能变化,那还叫感觉吗?
所以你仔细思惟这一生中,不要讲说前世、未来,你根本不可能知道,就在现在世中,你会发现你每一个当下都是念念、念念都在生灭中的。因为念念、念念生灭中,你才会能够感觉。可是我们却抓着那个生灭的假相以为是我,你不知道能够让他生灭,能够呈现的,能够活泼生动呈现的,那个才是真正的大我。在那个大我里面,你是哪一个念头?你不能随便妄指我是哪个念头吧!因为念头你所指的那个念头他已然生灭,已然就过去了。
所以你仔细思惟你就真正在你的根本觉体上,他本来就是什么?他本来就是法法不住,他也本来就是根本非种种法的清净。为什么讲法法不住?法法不住就是告诉你,他能呈现一切法。但是能够呈现一切法时,他是根本非一切法中的清净,你的面目就是如此。所以你才将来真正体会到这念心时,你不知道现前的种种念吗?现前你感觉到种种我吗?你知道,你都知道。但你还会堕在那种种我中,起成种种我执吗?不会。那个我执就是在任何相中都起成我执,因为你抓着那个以为是我,起成我执。
你要不认觉体,一切法都是我执啊!你不要以为没有我执。所以在《圆觉经》中讲说你以为没有,因为太平常故,你以为我都没有执着,拿针来刺你一下,你就知道我在其间,这就是《圆觉经》讲的。所以一切东西只要刺激你一下,你都知道我在其间,那这个我到底在哪里呢?就是你不认觉体,都是我。
你认了觉体,你没有我了吗?你认了觉体的那个我,他是不住在种种一切我中说我的。你知道那个觉体非种种法,一定能够现种种我嘛。所以你看尽一切种种我时,明白一切种种我时,一个行者的智慧的担当,那种豁达叫「大我」。他会随便说我是哪种我吗?不会。他会不明白现在我在哪里吗?清楚。但会堕在现在之中说我就毕竟是如此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他体会那个大我。
就像你在镜子,镜性之前看镜色,你不知道镜子是色吗?知道。但你认为镜子就是色吗?不是,那你不知道现在镜子所造的色吗?清楚。你会堕在现在所造的色吗?不会。为什么?因为我知道那是镜子。将来就是如此啊,将来你能慢慢、慢慢住在这一念心上,你每天的日用就是这样子,叫做常住,就叫常住。
所以你行在世间,你比一切人都还平凡,为什么平凡?你一切都知,过去是什么知,现在还是什么知。过去怎么用,现在还是怎么用。但是就在过去用时,你还像众生一样流转在种种感受之中,说种种我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证得如是觉心嘛,已经体会到如是觉心。所以他在眼前之中所看的一切的种种我中,他都知道就是咸一大觉,就是同一个大觉体中的。
你要是硬说,你要是刻意要解释,只能说光影而已。但是你真正要讲光影吗?不会,你也知道他是觉嘛,就是觉,觉一定能现觉。觉在现觉,在第二个觉中,你才方便解释成光影,所以叫做「影尘」,只是影尘。但是你明白这个觉体时,连影尘二字你都多余,只是影尘二字是方便为他人解释时,才方便说影尘。觉在现觉就是觉嘛,你将来证得就是如此。不但你将来证得是如此,佛经上已经在在处处告诉你,天天在用,从来不失,你要是失去,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感觉呢?你怎么会感觉到生命如此生动活泼呢?那不都是一个觉体之中,随缘所现前的而已吗?
(法师问)所以这里面刚好有法师问,说我强调自性念佛,感觉到是唯心净土,那往生极乐不是报土吗?所以这个法师问这个问题,刚好也当下符合这堂课来讲,这是刚好这个…,我因为喜欢法师多问问题是,我毕竟还是凡夫,有的时候找不到题材来讲,你问一问刺激我一下,我可以找到一些这些题材。这刚好也就是利于现在讲的这一念心。
这直下就可以体会到现在有很多的,当然不管,当然已经不说在家人了,就说出家人最初入这个学法之时,因为过去在家世间的执受,或者那种知见深固,所以现在入到佛门念念之间在这上面思惟时,他还是会感受到世间知见的过去流转那一块。所以念念之间在有一些文字之中,不能够把他总和、汇(会?)合做思惟。你说这是自性念佛吗?是唯心净土吗?那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报土这些庄严如何解释?其实你真正知道觉心时,就像上面讲的那段话,就是因为自性念佛,就是因为唯心净土,所以才有报化庄严嘛。这里面不是在讲文字之中的解释了,这里面直指一个行者直下在智慧体上的担当了。你知道就是因为自性嘛,所以你才能现呈报化,因为报化都是自性。就是因为自性,所以我们才要天天念佛,念佛也是从自己自性之中根本上念嘛,因为一切世间万法哪个不从心中之所呈现?
所以讲尽种种譬喻告诉你,没有一切法是定法,随众生业缘不同故,世界不同,诸法不同。但是这些业缘是从哪里来的?业缘是众生过去流转在种种造作上来的。那造作是从哪里来的?造作是从根本众生如同诸佛的本来清明庄严的觉体上现的。所以你不管流浪在种种诸道、种种六趣,事实上你的法身是跟诸佛等无差别呀!同等无差别。没有如是的法身,你根本不能照现如是种种差别相啊,种种业感相啊。
所以这个「自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根本义,自性是根本义。第二个是由来义,由来义。自如是性故而念,也叫自性,因为你知道根本,所以你才能知道由来。「自」有由来的意思,从南到北叫自南而北,自如是性故而念。所以唯心净土,或者讲到自性净土,你的唯心净土你是真正知道一切法中都是心所呈现。因为知道心所呈现,所以这个人才能够真正担当报化。你要不知道心所呈现时,你所说的报化都是什么?都是第二次的妄想分别,还是妄想分别。
所以真正能够明白自性的,才知道念佛。所以真正明白自性,就像上次讲的,能够明白自性的,于是乎行者就有如是自性故,从如是性中出,他能够呈现一切世间的威仪庄严,他会比别人更懂得威仪,更懂得相法之中所有的一切微细举止;他更能够明白世间所有的一切微细呈现,因为他知道是心故。所以古人讲的「唯心净土」,古人讲的「自性念佛」,那是要让什么?让一切净土中人、净土门人念念达本。你要是不能念念达本时,你不过都还是流浪在世间的感受之中,做那种心底深处委曲的幻想,委曲的依赖。
(法师问)怎么讲委曲?那刚好也有法师问:〈净土圣贤录〉中有提到几个行者见弥陀现前,但是又叫他若干年后再来往生的公案,与法师开示的似有不同,请法师慈悲解释。这个慈悲解释应该不用唸,我刚刚不要唸出来,这段话不必念,大家研究。先不讲这个,先大略说一下,大略说一下这个譬喻。
〈净土圣贤录〉之中,你看到过去,当然圣贤录是节录了一些过去古德的公案。但是你要是真正知道是唯心净土的人,知道是自性净土的人,你会在这个公案之中,你是念念在心性中解释的。既然心性中,刚刚讲,他一定能够呈现一切相。就像好几堂课之前我讲的,你要是心中慈祥时,你在晚上你自然就会有那种慈祥的面容浮现在梦中。因为你心中慈祥故,所以你走到任何地方,眼睛看到山河大地都呈现一片慈祥。这个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认知?有这种担当?因为他知道唯心故,因为真正已经达性故。因为他能够达性,所以他在讲相讲性之时,他为什么不会什么。但是一般的众生讲到这些感受到的这些慈祥,感受到的这些庄严,他多半多分都是堕落,还是流转在现前相上,不知道自性的,真正是不同的。
所以有的古德他真正在至心念佛时,他当然可以看到阿弥陀佛呈现啊,或者在梦中、或者是在定中看到。为什么?就是《楞严经》中讲的,因为心赤诚故,念念母子相忆,忆久念深,所以能够呈现如是景象,也是净土经常讲的,这就是化佛现前。虽然还没有到接引处,还没有到达真正的接引他去西方,但是化佛已然在他心底之中,已从他过去的精进的气氛,已然能够呈现如是相状的这种庄严。但是呈现这些相时,可能化佛告诉他,因为他是用功的关系,现在用功的气氛已浓,但事实上功行未足,所以可能看到你影像中的化佛告诉你:你已然,行者你已然有如是发心了,但是功行未足,可能若干年后功行若足,能到西方。那这个相是从哪里来?心赤诚故现嘛。
就像之前跟大家讲的《地藏经》,看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婆罗门女也是自性中现嘛,忆久念深自心之中,觉体就在你自心之中告诉你,我就是汝所瞻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是。所以他还讲说空中声曰,「空中声」因为就是从自性之中,那个空性之中、空灵之中所现。你只要真正这样用功,你真正就会有如是境界。但是不是一般人的,一般人看到那些用功,就是他也没有什么用功,就是突然看到一个佛说要来接他,他就认为是去了,这都是幻境。
所以光是这个相就有两种因缘,一个是赤诚用功,使境如实呈现故,境界的境;一个是根本不用功,幻心所现前故,幻妄心所现前故。〈净土圣贤录〉既然是节录的,都是圣贤的、过去祖师的功行。那当然讲如是他看到弥陀时,讲这种种公案。你不但要在这个觉心上面,他必定能够呈现如是影像上面,去解释。你还要直下知道他是祖师古德呀,他的发心是什么。你在这个譬喻之中要体会他的发心,正确发心是什么?为何?所以你知道那个祖师的用心。所以不是像我们现在随便讲讲,一个人随便念念就阿弥陀佛现前,那绝对不是,绝对不是如此。
所以这个是先把〈净土圣贤录〉的大概解释一下,是让法师不要起疑,不用起疑。但是要再讲一个,〈净土圣贤录〉本来根本没在大藏经中的,〈净土圣贤录〉是王二林(彭二林),二林居士他是清朝乾隆的人。乾隆大藏经在乾隆,乾隆大藏其实是雍正那时候就已经在汇集、纂集了。乾隆好像登基没多久,乾隆大藏就已经出来了,王(彭)二林是在乾隆时候的人,就叫王际清(彭际清),王(彭)二林居士,他这二林,他虽然是个居士,他也用功,但王(彭)二林他也是会集,他会集《无量寿经》,他也被印光大师讲过,会集《无量寿经》的,王(彭)二林居士啊。再讲到王(彭)二林居士里面,他最信扶乩,印光大师几封信中就骂王(彭)二林,二林居士最信扶乩。所以他在有一个叫做〈禅宗秘密了义经跋〉里面,印光大师直接喝的,喝斥的。他说在这个一…,他在写了一本叫做一行什么(一行居集)这个书里面,把这个经跋放在前面。他说二林居士只知道这个经跋之中,虽然是扶乩乩坛之中所现的,大家降鸾所现的语言,虽然文句之中,似乎符合佛语,似乎符合宗教,但是这个会影响将来任何所有的人,以为佛教都是扶乩可以现前的,都是那些鬼神降临现前的。
你认为不信啊,不信你现在看不是一大堆都是附体的吗?在说西方的吗?那这个将来贻患甚大,纵然现在所说文字虽然有利,但是二林居士不知道他将来的贻祸多大。所以印光大师还说「光因烧之,以灭祸胎」,印光把他烧了,以灭祸胎。这是王(彭)二林,但是什么时候收编在这个藏经里面不清楚。但王(彭)二林是不是一个修行人呢?他在居士之中可以称为他是修行,可是某一部份的知解那就不一定了。这是在修行中我们必须…,就像上次我讲王凤仪,他是个善人,可是他夹杂了很多会道门的东西,在佛法中这些东西当然就不是善法了。因为会道门就是那些什么扶乩啦,就是这些乩童现这些光相;王(彭)二林也是啊。
所以他收编的这些东西,尤其他收编的,你仔细思惟,他会让很多人看了〈净土圣贤录〉以后,他念念没有去体会古德发了什么心,他只是相信弥陀一定来接,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但是不知道他原来是发了什么心故,心会如是呈现,他不是在这上面解释的。所以现代人讲到这些〈净土圣贤录〉都是拿这些东西告诉你,阿弥陀佛绝不妄语,绝不食语,他一定来接。这个不妄语,为什么不妄语?不是诸佛妄不妄语,是你这个根本大觉心体从不妄语,从来无妄啊。因为你的大觉心体从来无妄,所以一切诸佛根本无妄,因为诸佛就是证到如是大觉心体。
那你将来看到阿弥陀佛时,也是你自性之中的阿弥陀佛。谁证到这念自性阿弥陀佛时,不管他的法相,他的报化都一样庄严,所以古德才会说「原来弥陀念弥陀」。你要是不是真正证得如是自性弥陀,你将来还叫辜负弥陀。就好像圣人教圣贤法,他是希望一切行者、一切学者将来都能够成圣成贤嘛,谁成圣成贤,不管你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那都叫圣人。只要是真正证到如是圣人,所有的一切言词,所有的一切举止都是一样,为什么?圣人法如是故,心中的智慧就是一样。所以目的圣人教化是要你证得你自性之中的本来圣人,谁证如是法,谁就能够证如是庄严,就是如此。
所以今天过去诸佛以他自己历劫所证,来教化一切众生,告诉他:你自己本具足如是如来面目,你如何不肯回头发觉?这样一念心才叫真正报答诸佛恩,报这个佛恩。所以上次才讲过那个恩字,还有一个因地在心,一个因、一个心,你要知道你的根本因地在哪里。所以你要是不懂时,一般人看到〈净土圣贤录〉,就只是知道诸佛没有妄语,一定来接。但是有多少人是在〈净土圣贤录〉的这些公案里面,去真正深入一切古德的发心?他真正是在发心上面去解释诸佛如何,是如何呈现的庄严?不是。所以你会发现这里面的知见,只要有一点偏离,他完全都是众生潜在意识里面的无明依赖。
所以〈净土圣贤录〉能不能留?可以留,印光大师也讲有一些讲因果故事的东西可以留,那可以适时的劝导众生懂得因果,令他回头,但那永远不是毕竟啊,那是接引人的。但是你不能拿了那个毕竟,拿了这个接引的说毕竟,那就完了。我不是说这个问题,我是说你看现在就是嘛,有很多都是附体嘛,然后说看到西方,鬼神一天到晚附体,看到某某法师讲西方阿弥陀佛真的来接了。这种就是一些会道门跟这些居士的思想,他的后半段的遗祸,遗留下来的祸害。前半段当然他能够利益人,古人也讲,不要讲古人,搞不好印光大师有没有讲,我不知道,但古人曾经讲过类似这句话:有一些文字他可以利益善根、上根,利益上根,但一般的中下根是你看到以后,搞不好受惑,就迷惑。但事实上根何须居士你如是辛劳去利益呢?对不对?你不必写,上根也可以利益啊,何必多此一举!当然利益上根,那最主要是要拔济中下根嘛,但是利益上根就是没有意义。
所以〈净土圣贤录〉所讲的,跟我所讲的,绝对,〈净土圣贤录〉我说不是这个王(彭)二林所讲,是他节录这些公案所讲的,跟我所讲的没有差别。我就是跟你讲觉体之中,他一定能呈现故。刚刚就跟你讲大觉心体他一定能够呈现报化故。但是你是不是就在当下,你直下担当报化就是心,就是自性?所以这个时候讲自心,在你心中这个时候讲自心、讲唯心、讲自性,在你心中潜在意识绝对没有二分。但是我们随便讲出一句话,我们讲自性念佛,那跟报化有什么差别呢?潜在意识你就是二分,你就是二分。
这个二分就是什么?就是行者或者是过去我们在众生知见里面,永远在这个上面没有办法把他圆融合会。你不要小看那个没有办法圆融合会,因为没有办法圆融合会,所以你将来在任何法上、文句上面的思量计度(一个言、一个十),那个计度,就会不同。刚刚讲大觉心体他是随种种片段为你呈现的,觉心虽然是同,可是你却站在后面的众生知见,还有二分的那种计度上面,他就为你呈现一连串的计度,你就永远流浪世间。
觉心就是如是平等而现,他没有对不起你,你给他的因缘是计度,他就为你呈现一切世间计量。你只要有一念之间知道放下这些计量,这些计量不过都是一体。虽然在相中知道报化的庄严,所以甚至于讲,他可以讲出上中下根不同的种种境界,可是他都知道他是约性而说;什么性故?如是上根;什么性故?如是中根;什么性故?如是下根。所以反过来说我在如是相中,也可以知道什么相故,他现在是什么根;他如是相故,他是什么性。所以他可以讲尽一切世间报化。这个就是佛门中,尤其是《圆觉经》中一直在传递的,尤其是大乘佛法、汉传佛教传递就是什么?就是帮助行者在他的心意识里面,对这个心体跟现在所呈现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现象融合。
当你真正融合处,就像我刚刚讲的,你真正能融合时,你会背离、你会舍弃现在所有一切世间的呈现吗?不会啊。但你在呈现当下,在世间所有的一切变化里面,你还会住在变化忘记觉体吗?不会啊。为什么?因为心中道理已然圆融故。心中道理开始圆融,才是什么?才是起修,才开始起修耶。所以念念之间要先知道圆融,你那个圆融时,开始起修时,那个圆融是心中的思惟,他只是一个思惟的气氛而已,那还不是真圆融,因为真圆融要在常住中讲,可是最初你开始思惟的那个点就要圆融了,就要圆融了。若是你在那个点上你不圆融,你根本不能叫起行,那还叫流浪,都还在流浪。
所以那个圆融处你才能够在每一个行为中,每一个脚步踏出时,你才能够更能够奠定自己这一念心,更能够实在去应(印)证如是这一念思惟。他不但如实印证,他还在不断的修正如是思惟。所以将来就知道,讲到自性弥陀、自性念佛,没错啊,六祖讲的自性弥陀没错啊,就是告诉你他一定能够成就西方极乐世界。要不然我们现在怎么成就这个现前的?我们不是现在你也在你的周身上下皮囊之内,你也找不到我在何处吗!可是找不到这个我在何处,这种皮囊真正这种我执的感觉里面,你却感觉真有如是世界存在,不是也是如此吗?这不都是业报之中之所呈现的吗?
但是在这个业报之中,你却没有一法可得,没有一法真正能够捉得住啊。所以讲人生如浮云,浮云是什么?你看的似有,但是扑面而来伸手抓他,没有办法捉得住他,人生都是如此啊。你看似有,但谁能够伸手抓得住一剎那或一秒钟?你抓不住,就是浮云啊!但是在这个浮云的变化里面,你有没有去体会有一个从来不变的那个是谁啊?假如没有那个从来不变的,哪有这些浮云这个业感呈现?将来纵使成佛,一看到世间,也不过都是什么?如梦如幻。
所以讲到如梦如幻,大家不要堕在梦幻两个字,又随这个语末之词堕在梦幻二字之中,再去那边不断的造作势力。如梦,就是告诉你不实;如幻,是告诉你他只是随缘变化而已。他不是真有一个梦幻,让你觉得好像那个空虚的感受,连那个空虚的感受你都要知道是梦幻嘛。
(法师问)所以这里面刚好有法师要问:如何在觉性上用功,改变业力?所以这个道理懂了,这个时候行者尤其是汉传佛教的行者,改变业力就不是过去的一般的外道,或者是不好意思讲,就是一些小乘,最初的声闻人开始,声闻人开始他当然也是在觉体上参,念念这样改变业力的,但是大乘的直下担当那是完全不同的。上次我也讲过声闻人过去他的修行跟外道是不一样的,外道还是真有如是法,真的不断的在对治的。声闻人也是要知道是觉心,他知道是觉心的;但是他知道是觉心,所以那些感受都是虚妄的,本来都是觉。什么叫虚妄?一切感受都是觉嘛,所以你还会住在感受中吗?不会啊。感受他都是光影而已啊。所以他看到光影处,他马上就住在觉体中。
就好像你真正知道镜子的人,你看到镜色时,你潜在意识马上住的是镜性。你看不到镜色吗?你知道啊。但你现在在哪里?都是站在镜体上看,所以你会知道那个镜色之中的虚狂幻化。那他这个虚狂幻化之中,你说改变业力,因为法师问的是改变业力,所以这里面声闻人都还不改自改,但他没有那种担当。大乘人的改变业力是你知道都是觉,你只要都知道是觉,甚至还告诉你觉心起处都是一切有作之态,之乎者也的之,都是有作形相。但在你真正知道有作时,你还会觉得、你还会堕在有作之中?有作会变成一个行者过去的业感流浪的这种闇障吗?不会啊,因为他知道觉心现前就是有作嘛。但是你站在这个有作之中,你不随有作、不随这个业感去流浪,就叫做「消业」。你知道是觉啊,那都是有作啊,你站在镜体看到他现前,都是镜色,都知道他一定能有作。但是有作「有」字一定是在哪里现的?有字是在你空灵之中的本来的清明中现的嘛。
在这个「空有」好几堂课,我们已经不断的在这边研究过了。有他是自己不知道有的,能够知有的从来就不是有,他是哪个有?你站在有中说有,那你只能知道一有,你为什么能够觉得有?是因为你遍知故,你才能觉得有。那有不自知啊,自己根本不自知,能知道一定是性空嘛。所以性空当下他就能包含一切有,他才能够包含一切有。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你已经体会根本大觉心体现前的时候,就是一切作相,作相方便叫做业,业就是作相,作业、作业。
但是你随着这个缘起所现的这个业时,你不在上面再去造作,那就叫做「消业」。你过去就在这个业上,不断的再去造作叫「造业」。所以到最后你才会发现业性也是本来是空嘛,因为他一定能够呈现,业性就是一切有作的习气。那为什么本来是空?刚刚跟你讲说有,万有都是出自于空啊,那你当然知道这个业性也是出自于根本灵明的大觉心体,那个心中根本的空灵的担当啊。那是直下是在觉体上不断去思惟的,他不是在世间的文字上面,还在那边搅遶解释文字相。你要是在文字上搅遶的话,那就是什么?那就被文字所束缚。你要不在文字上搅遶,你直下担当文字之中,就好像〈指月录〉所讲的,知道文字之中都有一个指头为你指向何处,你念念看到自心,那个文字就叫做「文字般若」。不但他能够为你指明自心,你将来还能够处处建立文字,这才叫做这个法师讲的改变业力,改变哪!所以还不同于小乘。
为什么改变业力?明明就是大觉心体所现的嘛,我不单只是在业力上面,我根本不随业力之中,再妄想造作,那是消业。但是我会随缘现出,既然是心,随缘现出种种业感能够什么?帮助一切众生,善业,利益众生。他在善用一切业,那就变成菩萨的愿力,那完全变成菩萨的愿力,那才真正叫作改变业力,那才叫改变业力。
你站在镜子上面忘记了镜体,你看到镜色都是众生流转的业力。将来你知道是镜体时,再看到镜色,那都是镜体随缘的清明善业,那都是善业。他的善业就是如实呈现世间的变化,呈现为一切众生指明镜中的种种庄严,镜色中的种种庄严,这你才能改变业力。
所以念念之间你都是要在哪里?是要在觉体上担当嘛。你已经认得觉体中就是他,所以我不离他,也不即他,不即不离,所以叫做心经。在觉体中是他吗?不是,他是随缘起的。离他吗?没有他,你怎么知道有觉?当下已经叫消业了,已经叫消业了。但是这个消业之中,你不能担当一切境界所起吗?敢,那是菩萨善业,那才真正叫改变业力,那种担当。那种为什么能够担当?那行者已经在心体之中,那种心里面的知解的正确思惟,那完全正确的思惟。你要是思惟错了,流浪三大阿僧祇劫,就流浪三大。
你会发现那一点之中,那种潜在意识之中的没有办法圆融、厘清的那种差别。所以事实上不是法师问是如此而已,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自性念佛、自性净土,那跟现前的净土,他怎么解释都解释淘(套37:50)不到一块,没有办法圆融在一块。这里不是在文字上要你圆融的,是在叫你觉体上你最初参这个觉体时,你是不是已经已然知道真正在心中体会那个觉体的那个相貌了,你是不是已然念念之间心中直下担当这个觉体了?因为你担当觉体才叫直心耶,你不担当觉体都叫做搅遶、邪取。
你说我直心,我对黑是这种心,我对白是这种心,但你不认觉体,那你对黑、对白还有差别,为什么?因为你讲说我对黑是这样,对白这样子,这个语言之中已然就是差别,就是差别。你要是站在觉体看,哪有什么对待嘛,那哪一个不是觉体中现黑现白都是觉嘛。所以智者是在觉体看一切变化,在一切变化时他就不会再更多一句,说我对黑是平等,我对白也如是平等,没有多此一句嘛,不必多此一句。为什么不必多此一句?因为多此一句表示什么?表示你还是潜在心中还有黑白嘛,还有差别。不是不知道,但你已经知道是觉了嘛,大觉体了。
就好像镜子现黑,镜子现白,不是不知道黑白,但你会真认为镜子有如是黑白吗?不会嘛。现黑现白不就是镜子的光明吗?是平等照耀。所以他不用说我平等对白,也不必说我平等对黑,我平等如是现黑,我平等如是现白,他根本不必这样子说,因为他永远安住于自性,性中就是如此,不必多说。所以上次才讲多一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还多了那一句。你最多只是得到达摩的骨,你还不是看到他的髓。所以这里面还有很多的潜在的,我讲的就是潜在的思惟,潜在的任何思惟。
所以只要大家能够把这个思惟能调正,将来你在任何的下手处,才能够得到利益。那个时候你才会知道,原来在一根一尘上面去体会,上面去参究,那都是到家的毕竟法门。因为那个时候你还在讲根尘吗?当然不是啊,你认得在尘相上认得的是自心啊。因为你在尘相上面认得他是自心,所以你会比别人,一般的行者在尘相上面,马上打破过去尘中的束缚,那种尘中的妄想,那个速度叫疾、叫快,因为你看到是心啊。所以你不会再像一般的二乘人或者是外道,还在尘相上面还在想一个「还有一个根」。哪里还有一个根?即尘即根。
他为什么有这种担当?因为他已经在心中的解释不一样,心中的体会不一样,他的认知不一样了,他所有一切心思所起的作用,他的作用、他的思惟不同。那个帝释的宝丝网铺舒出来的时候,他那所有一切的骨脉交连处不同,他完全不同,所以感受不同。所以帝释,帝释虽然是到入世间,他是在须弥山顶,所以他是上接于空,空居,下接于地际,他就是能够入世,从空中真正能够现种种形态的最后心中的灵明的主宰,那叫「帝释」。但是有很多密教的坛场法会,他画的是忉利天法会,说什么法会,名字我忘了,但是他画的那个坛场是忉利天,但中间坐的你可以说他是帝释,你也可以说他就是释迦牟尼。因为释迦牟尼佛化现的最后的主宰庄严就是帝释。这个不是听天方夜谭、神话故事,我讲的释迦牟尼佛是你心中能仁能寂的那个化佛,他能够为你现出一切觉体能够现前处。那在最末梢的最初那个就是什么?就是入世的主宰。你能够看到那个入世主宰时,你连世间的一切感受你都不会流浪了,那还叫世间善法,所以叫帝释。
就好像在镜色之前,你知道是镜性,那你在镜色就不会流浪。但是你知道是镜性时,只是最初体会。最初体会时,你不是完全圆融于镜性,所以那还叫做世间之中的善法。但是这个善法,这个铺舒的宝丝网,这个网络,这个心中的思惟的网络,已然在他的那一头,你看到他提了那个纲领了。提着那个纲的是什么?是诸佛如来的本来面目。
你要是真正知道是诸佛如来的本来面目,所以你就要在什么?现在一切尘相之中,你都要去体会嘛。你能够在一切尘相之中,在根尘上参时,在一切的尘中的感觉去参时,你就马上体会,马上去认,他就是如来本来面目。那个不但叫做「供养帝释」,不但是供养释提桓因啊,也是什么?也是「供养释迦」。那为什么要这样说叫供养释提桓因呢?你会发现你念念之中在心底深处,增明的是你根本如来的本来的性中智慧的庄严,那个觉照。但是你在现前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现前处,你居然可以看到你有一念威德,在念念为你把持。所以他同时供养,同时供养。
所以这个心中的世界,起成的世界他都还是如此,都还是如此。所以到后面才会看到有种种我的感觉,我的形相,我还流浪在现前的业感里,这种最末梢。你才能够体会到过去真的叫虚妄,你怎么流浪来的。甚至于连这个人生,你都不会觉得虚假到说你根本找不到;你虽然嘴巴里说虚假,但你根本也找不到真正在你心中,让你认可虚假的理由;就不会心中那么虚、不实,你真正体会那个假嘛,你才能够真正体会那个假。
为什么体会那个假?因为现前每一个念头你都会体会到觉心的清明,所以你在每一个念头之中你会感觉那是什么?假缘而起嘛。那个假不是告诉你完全把他排斥了,他就是假缘嘛,他哪里有真?但你明白假缘的当下就是什么?就是帝释的那只大手帮你提着那个宝丝网。所以你在根尘中下手时,你才能够真正得力,那是真正改变业力,那是真正改变业力。
所以当然有法师说,他现在也能够在一面思想在镜子上用功,哦,缘来缘去都是依境界而修,已经不会去讨厌境界,反而要感恩境界。这个是,这当然是要赞叹法师,但是最后你要知道感恩境界,还是境界,要念念披剥嘛。你要念念告诉自己觉心在哪里,自己所起的每一个念头当下,你都要告诉自己「觉得的是谁?」这就是过去宗门祖师留下来的慈悲法门哪。
你要会用「觉得的是谁?」这个会用是念念让行者在过去那么样浩瀚的感受、尘相中的势力,都向外面留意的势力之中,懂得这一句时,他已经帮你成就回收的力量了。觉得的是谁?你纵然现在心中还感觉不到觉体的这种心中的踏实,但你已经在尘相之中能够起成大疑了,你只要起成一点大疑,尘相的势力就消歇。事实上尘相的势力消歇处,就是你的觉心清明时。因为根本不离开觉嘛,你过去只是流转在尘相之中,闇昧于觉嘛。将来尘相消时,不必你去,《楞严经》讲再如是劳劳苦苦去修正,尘相消处,觉心自现,那个觉心就在,你念念之间都在,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纵然将来流浪三途六道,觉心都在!
所以上次才开玩笑讲说,有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这句话将来再听到,你就告诉他「居士!行者!你讲这句话没错!你真正有如是确实的这种认识,很好!将来地狱受苦时,你也要知道佛祖还在心中坐。」你不要受苦时,你又忘了嘛!都是幻,酒肉都是幻,但是他会起成幻业,他就会让你造成将来必定要还如是酒肉的如是种种的苦难。你过去那么帅,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将来受苦时你也要这么帅呀!你要帅到像提婆达多,我住在地狱如同三禅天,那可以啊。你不行,你说我不能,那你何必酒肉穿肠过哩?你才能够真正体会,那你最初为什么要酒肉穿肠过呢?你为什么要?不是就是业感嘛,业力所薰嘛。
事实上心境不同,你每一个人所取的食衣住行就会不一样。心中若是柔软时、亲和时,他在着衣、吃饭、取用都会不同。所以有的时候会在众生现在的习气上面,分解他的心性,不要说心性,他的心气到底在哪里?气氛的气。你还要那种大鱼大肉,你还要看到肉才能够觉得饱足,那你的气就是在众生的种种恶业的纠缠里嘛,你还有如是因缘,所以你才需要啊。有的时候有的人刻意要断肉,刻意要断肉,可是将来有大因缘故,他又回来吃肉了。要是真正知道修心的人是永远绝,就离开这个肉食,根本不会好乐,他根本不会去取食这种血腥之气啊。
你不要看那个血腥之气,我们眼睛见色,众生因为他作不了主故,眼睛见色,你选择的颜色。假如是天天都是看到讲经,或是看到经文,你看到这个色,他会从色之中不断还滋于自心。但是你看到那个色都是世间那些五花八门,种种迷人之色,惑人之色,这个人的心性慢慢、慢慢就流浪,就开始造成种种的恶业,贪婪、欲望就很强烈。你耳朵闻声,你要是听的都是世间祥和之声,这个人心气、心境就能祥和。你要是追逐世间那个什么,一天到晚那种音乐,你就会发现他就是世间凡夫,根本凡夫。
所以同样的,你将来都会仔细思惟,你现在所食的东西。你不要以为那只是一块肉,你要是心中清净时,你会感觉到那块肉在你面前时,你就能够感受到那个境界之中的,那块肉所起的气氛里面,有多少众生的辛酸血泪,那是心中清净的灵明,那是心中清净的灵明。你当然就会知道,你每天不断地跟他接触,每天不断地让他食入在你自己的内四大里面,你所感受到的,你不是在吃肉啊,你是在不断的薰习如是众生的苦难。所以这个人想要离开世间烦恼,绝无是处,也绝无是处啊。
你常常亲近的环境都会改变一个人,你何况一天到晚所食的东西,那不是环境吗?那也是环境啊!所以这里面只是讲到众生入到世间时,你要明白那个业感,那些业中的妄想造作。但是你为什么能够明白?就是你真正已然知道大觉心体了,你知道觉醒之中他一定能够如是呈现嘛,他不但如是呈现时,他还能够如实分别如是世间法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恶就让你不断的就在觉心上面不断的造作,形成种种妄习。善就是在觉心上面慢慢、慢慢体会觉心的清明,于是妄习自断,你只要体会一分清明,妄习就不在了。他不是在妄习上面断妄习的,你在妄习上面断妄习,这个人永远也走不出妄习。这不是佛法,心理学,这是心理学,你走不出来!
好,休息。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