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82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23 | 2154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生圆觉清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十日宣讲

第八十二堂

休息有休息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这休息时间拖长了,问题就很多问题多所以要讲到经啊,可能今天这两堂课都讲不到经文所以这也是休息的坏处。但是当然啦,对身体恢复一下是蛮好的,但是因为问题太多所以反而更累,还要找一些资料就更累!

所以这里面就知道,因为能够体会,一般的凡夫的知见,他就是老是就堕于什么?堕于现前的种种的念头上的感受,那叫做执受上。所以依持了这种执受,然后再说觉体,老是抓着尘相之中的造作,然后一直在这边造作之中体会大觉,是绝无可能的事啊!所以最初的行者一定要你就学到「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最初的行者下手处。你要是念头根本不死,你还有一点还是过去的所有的一切执受之中的业感造作,你根本想要在内心之中,你想要体会觉心是绝无可能。

所以最初跟你讲法时,已经告诉你,不要怕念头死了,你就一无所有,那念头死了那才是大明处啊!也就是上次讲的颜回,儒家都说「离形去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坐忘,你才能够明白什么叫做「大通」,才能够明白大通!你不敢最初时,让所有的一切念头,过去的业感整体落、整体的面对,也就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所说的,整个破坏心意识,整个换掉;你前面没有这一番的功夫,没有这一番心中的这种为自己的坚持,你将来想要体会是绝无可能

我们就习惯都是在捉着自相、或者捉着音声、捉着念头的,那种感受中解释文字,所以那永远还是堕在世间的这种,就是你看到现在现前世间那些外道的思想都是这样,什么概念啦,什么到底听闻、不听闻,都是在这边流转的,所以这是更可怕。而且还有更可怕的是什么?不但在家菩萨如此啊,有一些部份的行者,现的一切说法的现相,可是讲的却是什么?讲的却是让众生念念之间,听闻如是法音时,就念念之间还是捉持心中的意念,不断的还在过去的业感,自以为是的这种众生的造作,那业感模式之中,在那边去体会的。

当然现在讲是因为刚好有菩萨问,绝对没有任何更要骂人的意思哦!所以既然不是要骂人,所以我名字就不讲了;但名字不讲怕大家又不知道,所以我只讲一个字,某空法师说,某空,我是讲某哦,某三声哦,你不要用二声,不是我说的某空哦,我讲的是三声。他说「净土宗的方便下手,是离开染污得清净心的」。离开,就是避开染污,那种是得清净心的;「密宗是不离染污」,这是他的原话,「在里头修的清净心的」。不离染污修清净心的。所以他直接讲,这是他的话:「在欲中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清净心」,所以他说:「这是博士班的清净;净土宗的清净是幼儿园的清净」。这是某空法师的原话,原话

甚至于说,「所密宗的人,能够在婬欲中不起心、不动念的,那个都是一定要最少初住。」这是他的解释。后来我再看到另一段,就是另外一个影片他讲说:「最起码要住地。」到底是初住初地?我搞不清楚,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但是他却跟你讲说「藏传人他要汉教十年,汉教十年然后考上格西然后他才能够去修如是法,你要是没到这个资格修如是法,都堕地狱」虽然感觉到好像他要告诉别人,告诫你不能修,但是他却承认有如是法。

藏人修十年汉教,就是格西,就能学。我活在汉教啊,我现在都不是格西啊!对不?我是被隔在外面稀哩哗啦的那个稀,隔稀!还是里糊涂的那个稀啊!所以这里面你会发现他在评断一个人的资格时的那种草率,但我们现在不是只是在文字中讲,我讲为什么大家…,很多人听啊,很多人听到这句话时,不单是他这样讲,很多人都认为!在婬欲之中不起心、不动念,也就是在我们不要讲婬欲的这个字,其实这个婬欲是讲心中那个欲念,当然现在被藏教,很多不的藏教,那不是真藏教的藏教堕在世间的这些不正当的一切行为里。但这就告诉你三毒,在三毒当下,你在三毒之中不起心、不动念

我们先从他讲的,「净土宗是方便」他的方便是「离开染污得清净心」光这句话我就可以肯定,原来行者,你从来没有在心中参究过,在心中下手过。「在心中下手过」就像我刚刚讲的,他是每个念头之中,在芳草离披见也么?处,那种心中行者心底的那种挣扎担当,不是你知道芳草离披见也么?」是那么样的轻快!你知道讲到这句时,那行者要经过多少长时间的心中的磨练跟担当啊!意念,你说那种不好的意念,是烦恼的意念,那个意念不是像我们现在以为是只是一个相状,叫意念,可以让你拿来牵到左、牵到右耶。就好像《楞严经》讲,那个打结,不是释迦牟尼佛牵到右边,如是解否?牵到左边,如是解否?在试问阿难。

你这个想说能够避开染污心,避开烦恼心,你怎么避?告诉我怎么避?烦恼可以拿来让你左牵右牵吗?你避开吗?你就算觉得一个烦恼时,你把所有的心门关起来,你都是受他影响啊!你哪里能够避开?所以表示这就是行者从来没有在心底下去担当过,你怎么避开嘛?!

所以行者就要在现前的任何过去的烦恼意念现前处,一切感受最鲜明的那种感觉的呈现底下,他念念之间要直下担当他就是觉。刚开始直下担当是觉时,那种烦恼的势力不断的在那边咀蚀他,在这边不断的在侵蚀他、侵蚀于他。可是在这么样强烈的侵蚀的力量之中要坚忍告诉自己:就是觉!就是觉!我过去不认是觉故,所以今天才会其流转,反被其流转!这是刚开始行者的担当,也表示他心里面已经在这个大觉体上,真正立的那个信心嘛,信愿行中的最初的自信,因为在相信自性之中本具如是根本的觉明嘛,本具就是如来的本来的万德庄严这种自,那种信心啊可是你具足那个自时,你知不知道最初参究,那个心里面的挣扎!

所以有的人在这个挣扎之中,他搞不好还被三毒牵引,还再流转一下,回头再忏悔、痛苦。他为什么会起那种痛苦、那种忏悔、种矛盾?那种矛盾、忏悔也是借力(戒律750啊!因为你没有那个心中,真正那个信心建立,你根本心中连忏悔、惭愧、痛苦、挣扎那种感觉都没有。虽然有的时候会犯,但是你会挣扎、会痛苦了,所以你就能够回头,你就能够在挣扎之中慢慢慢慢业力舍离。所以最后明白你要念念之间知道是觉,那还不是自己力量能够担当的所以我明白觉心时,我就用尽方便,我只要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是圣人名字,因为觉心你在念圣人名字时,觉心就在赤诚恳切称念当下,他能光返照,他能够潜移默化。

就好像你走进大山,你只要赤诚,你不必更动心力,山水的意境就会活在你心中。你有一点山水的意境,你自然就放下过去红尘之中烦恼的束缚,你就能够放下一分。你明白觉心的作用,我当然好乐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平常心中,我都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是念念在任何念头当下,甚至于现在所起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个念上,我都要知道,他就是觉心所起,他就是无量光,他就是无量寿。念头他可以随生灭变化,但是能念的那个心,就是无量寿,他就是无量光。所以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我也是念念体会这个觉心的作用

所以将来在烦恼,大烦恼现前处,你突然感觉到,过去大烦恼你势必要随他流转,现在大烦恼现前处,你觉得心中就有什么?就有空间,就不一样了。就不是那种过去一定会被他流转,被他牵扯的那种业力了。虽然业力的感受还在,但是业力你会感觉到,你知道那个牵扯的力量,可是他却牵动不了你了,那心中的超越,最初的超越,最初的出离。

所以没有一个人是能够离开烦恼的,就算你能念佛,你觉得要跳出烦恼时,也是烦恼清新、明明白白在眼前,可是因为过去我念佛故,我至诚恳切念如是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字故,所以任何意念的烦恼势力现前时,我看的是无量寿无量光,这才叫「净土法门」嘛!不是你能避开烦恼,避开染污修;你避避看,哪个避?怎么避?这样子避?这样避?个要看影相才知道在骂人,对吧!怎么避?扭头避吗?还是把头埋在枕头里面避?绝对没有一法能避!

所以讲到能避开,没有修过心,没有看过那种扎过。假如那么简单能避开,大家早就成佛了,能避开?你能避开,不必修了,你就成佛了。当然那个讲到避开能成佛,这是戏论,这是骂人的!当然你大觉心体根本连避开、不避开这两句话都不可得,就是觉心啊!你的任何感受知道是觉,那叫无量光嘛;你只要知道是觉,你就不会有一分堕在感受。你能明白感受,但却不会堕在感受,叫无量光。因为你能明白感受不堕在感受,所以你才能够为一切众生,说尽一切感受之中的是非过患,你才有智慧啊,你才能够得到大智啊!不然你都不知道,你还讲什么智慧!一切众生心行你都不知道,心中的作用不知道,你将来怎么样为一切众生拔脱他现前的意识?你不能说,「仁者我现在烦恼,请你告诉我怎么样跳出烦恼?」「我不知道,我念头中根本没有你。」是吧!那你就不用活在世间了,要你都多余怎么有这种行者!这还叫做大觉吗?不可能,绝无是处!

所以前面他以为净土是避开,烦恼能够避开,染污能够避开,叫修清净心?没有修过心故!再说密宗是不离染污,在里头修清净心。刚刚讲说你是在染污之中看到觉体,这里面还有在造作说不离吗?所以他这个,刚刚以为染污可以离,现在又还执着原来他可以身陷在染污中作。身陷在染污中表示你还什么?执着在觉之前,还真有一个尘相,真有一个名字叫染污,你才要自己身心陷入其中去修?本来就是在染污之中看到觉心的,这你根本不必再刻意说我要陷入染污说修什么清净心嘛!

你刻意造作修染污,你刻意造作,就是我先起一个心,然后再去约集种种的行为,集合种种的行为,然后我再造作,在这个造作上,我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光这句话,我就知道如是行者讲如是话时,根本不用心法,根本不道理,根本就是愚痴,根本就是从来不懂修心的。你怎么不起心、动念?你前面已经酿怎么样造作后面在造作时,你不起心、不动念,那脑残吗?怎么不起心、不动念要抓一个我不起心我不动念,你为什么说一个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是为了前面那个心说不起心的;为了前面那个念,说不动念的,说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在起心动念;你怎么不起心、不动念?

所以不是在这些文字、这些声音上,捉尘相之中造作的,佛门就让你念念知道是觉心嘛,你要知道是觉心,你根本不会堕在意念之中看你自己起不起心、动不动念!而且菩萨畏因嘛,你要真正知道是觉心时,你根本不必刻意还造作如是的行为,看看我起不起心、动不动念嘛!最初你要造作时,你知道不知道是觉心?

假如最初要造作时,你都知道是觉心,那造作的行为这种力量,这种幻着就,你根本不必在后面再去执着看看自己起不起心、动不动念嘛!(骂人的时候会比较紧张一点,气不太顺。)你根本不必自己在这上面看起不起心、动不动念,你还刻意看起不起心、动不动念,表示你就已经起心动念,你在修什么?

如三毒,三毒当然是、怒、痴三毒中。中可以说,我正在做时,我不起心、不动念。那我杀人也可以说,正在杀处,我可以断杀业,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做闇昧良知。我去偷人,我可以边偷边说我不起心、不动念吗?那叫做惯犯。小偷惯犯他偷人家东西的时候,你为什么想要偷人?我没有想啊!不想就偷了?因为心坚固,是吧?根本不必想,那叫惯犯

所以讲这么样的草率,一个净土宗人,尤其是快要称祖师了,我这个要笑一下,祖师,都要称祖师的,可以讲话讲到这么样草率,可以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是博士班的清净,他要修十年汉教,藏人要修汉教。我们汉教天天在修汉,修十年我都不认为我能够考格西。他们格西也不过就是一个名字,格西不代表说他是十地或十住,依他所说不见得就十地、十住,三十年了或许名字叫教授,教授?我们都还不敢讲说,我这二、三十年了,不是这三十年,我没三十年哦;我到了三十年,或者二十多年叫教授,教授你也不敢说你已经是什么?十地、十住!那就认为说,真正是在那个此土的众生,那一方土地的众生里面,就是都是这种根器吗?假如都是这种根器,他就不会活在生下来就在如是贫瘠的环境里,都是如是贫瘠的环境里!

所以在这个上面你会发现,他那个念念之间啊,那种妄想,就是行者在讲法的时候那种妄想,还在教授众生堕在现前意识上的造作,我可以不起心、不动念,就叫做清净心;我怎么样在婬欲中,在欲望之中修,我可以看看,我起不起心;都是用这个意念在造作,全部造作。所以还把净土门中讲成是什么?讲成是幼儿的清净;这是他的亲口的文字,幼儿园的清净,所以叫做可怕

甚至于讲到吃肉;他还讲,当然还讲到一个,所以你看藏教里面有那阿弥陀,前面抱一个明妃,那就是明妃。「阿弥陀抱明妃」?这也表示法师你根本在性上法中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任何法中你只看到「毘那迦」有如是相—双身相所以我讲「毘那迦」上次已经讲过,那是大觉心体入世之时,每一个意念现前处。所以那个「毘那迦」叫做「象头人身」;「人身」表示入一切世间的情感中,「象头」就表示他能够起成万,起成万;所以象还有个大耳,他能够招感种种世间所闻,还有一个象鼻子。为什么是象?象就是讲到象法,一切象法现前处,所以他有个象鼻子。象鼻子他不是只是拿来呼吸,他还可以攫取东西。所以他不但是在任何地方呼吸,还是攫取东西;跟那个大觉心体的呼吸是完全两回事,他是来攫取任何感受上的呼吸,所以那是「象」。所以正在如是的中,所现的一切感受时呢,你心中自然就能够感受到,有一个心力、有一个作用,在为你心里面在为你流润,一直流润,在流润滋生这样的感觉,在让你怀抱,心中你怀种种这样的感受。那是阴相,那是阴属于阴。

所以这个作用现前处,一定就是尤其中国人所讲的「负阴抱阳」,他就是负阴抱阳相,你要在每一个念头当下,体会那个毘那迦的负阴阳相。假如你在那个阴相你要是不懂时,那个中就是叫做「夜叉女」,或者是叫做什么,就是世间的罗剎、夜叉女,他就是饮血噉肉,败坏众生的慧命。因为你在那个阴相滋生的感受里面,你要是不认他的本体时,他就是在感受之中,从此以后败坏法身慧命。你要认他时呢?他根本让你滋生让你深入一切感受,他就是你的观音的体,所以也叫「吉祥天」所以如太极一样也是双,双环抱、合抱,一定是负阴抱阳。所以你不认他时,毘那迦就是过去流转在世间的所有的一切恶障开始,叫障碍,大障碍现前处;你要认他时,他叫「大圣欢喜天」。法中,密法有一部的,所以能够修,在念头之中看他的「负阴抱阳」相。

怎么样看?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你在感受,你不要离开那个「芳草」,那个感受的鲜明,那个就是阴相。但是你现在正在看到芳草鲜明处,你是站在那个阴中的滋润中看的吗?不是吧!你已经早就超越了,你是看,站在觉体中能看到芳草的那个阳中看的。所以你在过去的那种阴覆、阴浊的感受里面,你已经出离了你已经看到因为有一个能明的,那种能够入一切万,能明的清净了。你能够明白这个阴阳二相时,就还什么?还这个阴阳二相为「摩酰首罗」,摩酰首罗十地菩萨;摩酰首罗就是最初入世间—大自在天摩酰首罗。所以摩酰首罗额有三目,伊字三目,他在一切世间能够现一切体相用,一切三法。这个天是本来的面目,但你看错时都是大自在;但你看错时,所以他才能够现毘那迦跟吉祥天女,所以毘那迦叫摩酰首罗子。

所以这里面讲到这个公案,那讲得就很长,这里面事实上他有他的道理,所以修「双身」是在这里修,不是刻意要你去造作那种感受,造作现前的作用,才去修,那叫「双身」嘛!你要堕在现前的作用,就已经堕在最末梢,最末梢的种种阴覆、阴浊中的那种执着!你在那个最末梢、最末梢的阴中的执着之中,你再说:看你起不起心,动不动念;那全都是什么?胡扯八道。你在当下就要知道他是怎么样形成种种阴阳二相的流转的。所以我们的祖先伏羲、女蜗也现交尾相,不是刻意要表现那个欲,是要让你知道世间法中的生成(成就的成),生成啊!你明白那个生成,你才能够在一切感受最阴覆的这种执着,那种最深沉处,你才能够跳得出来,这个深沉就是沉闷的沉,才能够跳得出来

所以这里面讲到那个相,叫做修大圣欢喜天,毘那迦双身法,这才叫做修那不是在世间造作上面修的,所以这里面叫做密不是一般人能够听得懂的因为不是一般人听,所以一听到这个就认为就是世间,追逐世间的种种男女二相,种种欲望之中的东西!你根本不到那个根机,你根本不是念念在心体作观的,你听了你就着相,听了你就在相上造作,所以他不是一般人听的。所以他讲说:阿弥陀佛也抱。那是胡扯嘛!阿弥陀佛,讲佛,佛性之中就不必再说阴阳;佛要现前处,在摩酰首罗,摩酰首罗之前还不分阴阳呢!摩酰首罗现出的作用就是你能入世的作用,现出时才有阴阳,能觉所觉是阴阳。你怎么会「一个阿弥陀佛抱一个明妃」?这叫做瞎扯

那你说有没有这个相?有。那都是怎么来的?都是过去藏人在这个法中恶心故,明明是毘那迦的双身相,他刻意,他认为什么都是都双身法,就是什么大法,所以他弄个佛像也来抱一个明妃,这个相叫「邪相」。你不能刻一个佛的庄严相,佛的这个三十二相,然后再抱一个明妃!佛像已经叫做体了,你不必再说阴阳!无量寿、无量光已经是体了。但这些都是那些后面藏人,可能就是堕在这个法中去狂惑众生时,塑的这种相。但是你是一个行者难道你不清楚吗?你不明白吗?你当然要明白,你道理之中、性中的作用你要清清楚楚!

刚刚还在讲说这个阅藏要知呢,「教知」,你当然要知道道理啊,你要知道那个行迹、迹相在哪里;心迹你都明白,行迹也要清楚。那行迹你就看到众生逆,那是过去什么样心意识中所现的行迹嘛!怎么看不出来?

他也说,所以藏人吃肉,他在吃肉中不起心、不动念,他还可以度他,他甚至于讲说:你们有办法吗?没办法就最好不要吃。感觉后面叫劝人,但前面承认有一些人是可以的,所以就会造成有很多人,自以为贡高,自以为我能,就天天吃肉嘛;还告诉你,我能度他。你吃你能度他?你最初吃时,就是因为吃所以才有人杀他,你干脆就是度他现前不受如是杀的业,你何必要再让他受苦以后让你吃,你再度他呢?

假如你真正能度,能度这些肉,这些肉、吃肉都能度,我想任何喇嘛都可以发大心,因为他们能度嘛他们有这个依空法师说三声,空法师说,藏人都有这种智慧啊,心中有这种智慧,有这种担当,那可以啊藏人不是有天葬嘛,人死了以后到山上天葬;喇嘛也就不用那么麻烦吃众生肉了,那也就不用等秃鹰了,都到山上去;有人死了就在那边切,大锅架吃嘛,度众生啊!等鹰来吃干嘛?就天葬好了,你就帮人天葬。天葬知道吗?藏传天葬是把人切了给秃鹰、鹰鹫来吃;不用等鹰鹫了,喇嘛上去吃,度众生啊,都上去吃好了!那个感觉上像度众生吗?

我现在讲你就会觉得那是罗剎的行为,那种叫做可怕!那你怎么还会在碗中那块肉,你说你在度他呢?这叫做闇昧良知,真的是闇昧良知。那居然是在法师口中讲的,所以会造成很多人误以为是真实。甚至于我过去还讲过,世间上很多大德都讲毘那迦双身法,他是承认现在这些不肖的藏人、不肖的喇嘛所说的这些双身。他说:「唉呀,其实是有,这是大法!这是大法,但不是一般人能修。」光这句话你以为在讲法,你以为在拔济众生?就是这句话让一切众生堕在这个上面,永远难出离!

什么是大法?因为就是你讲是大法,所以有一些人贡高我慢,他就念念之间想要学习大法;因为念念之间告诉别人我得如是大法,所以他狂惑很多无知的可怜众生!都不是这样子修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一些文字之中,我要讲的就是什么?念念捉持那个名相,念念不是在觉体中去担当,不是在觉体中去观;甚至于根本从来也没觉心的作用上面体会一点,却在这边用尽世间语言,说「听经、不听经」,说「概念、不概念」,说「怎么样修清净、不清净」,那全都叫做胡扯你念念之间不是在根本本来面目中担当的,你所说的都叫流转,都是魔境界所以世间语言是非常可怕的哦,非常可怕的

刚好也有法师问说,讲到这个「计所执、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说「计所执是阿赖耶识中,不悟本体的见思惑种子,所成的烦恼相,此计烦恼相无本体,可喻为镜中幻影?」然后「依他起性是由阿赖耶识中,已悟的本体,但仍迷于依他起的种种依正二报为实,此对依他起的现相的这个迷惑,可喻为镜面上的尘?」先讲这两个。

这个解释对,都对,这心中的体会都对。但是行者,尤其是在心性上的行者,他要什么?他要在体跟用中,在正跟反中,要反覆思惟的。在计所执性中,你讲的是在最末梢的生流转计执性,但是将来你要知道这个流转时的计执性的业感,他的过患,那将来你还体会,大觉心的根本遍计执。觉心必定能觉故,所以觉心在觉当下,他就一定能够什么?随缘遍计嘛。当你真正能知道觉心的遍计时,你是不堕在遍计的造作上,你是看到觉心一定能够入随缘遍计处。

所以在讲到这个「遍计」时,那是担当,那是担当,他一定能够随缘遍计。所以在这个随缘遍计之中,有遍计执,有遍计相,也有遍计执相,也有遍计所执,这里面名字之中,他要讲得更圆满处,就是所执都要清楚,所以像《楞严经》讲:觉心必明,在明立所(经文: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在明就能立所。大觉一定能够明明白白觉体一定能够明明白白,叫做「觉」,所以他随缘正在遍计时,就有「所觉」。所觉就在哪里?就是遍计所现。遍计所现的所觉,其实就是觉体能够遍计的性德之中成立的所以这一步一步你都要在心中要厘得清楚、讲得清楚,所以连所觉二字都要清楚,遍计所执都要清楚。

,为什么会是执呢?过去你流转,你忘记觉体,你那个执就是被感受之中所沉沦,沉沦、沉迷那叫。可将来你在觉体中看,他就一定什么?大觉随缘时,他一定能够什么?执掌能够执掌,那叫「主」,执掌就变成掌,掌握的掌,执掌相。所以你忘记了大觉的执掌,就会堕在世间妄计的、遍计种种的所执相中;你就在里面「从执入执」不断的流转。

可是这么样深厚的从执入执的流转,这么样的业感深厚相,你要怎么样破呢?你要能够清楚大觉心体,本来他能遍计的相,你要在一切流转的遍计执相的那种流转相中,你体会他原来就是大觉心体,本来能遍计的觉明的作用,当下的所执就回家。当下所执回家时,遍计回家时,他一样能够什么?清楚随缘遍计。

所以不是遍计一定是在最末梢讲,最末梢是跟刚开始时,让你不堕在遍计之中,过去的流转相上再去造作,所以先跟你讲遍计中的种种过患。但将来你要是真正知道遍计中的过患,你念念之间出离处,你才发现这个觉心,从来没有一法可以离嘛!你觉得出离还是在这个上面的,但是你在这个上面遍计这个上面时你会发现这个遍计已然知道是觉心,所以你会归遍计入觉心当你能够归遍计入觉心时,遍计这个名字你在心中都不必刻意败坏他就清楚。所以归遍计入觉心时,所以你重新审视,原来遍计就是大觉入世的担当,所以你遍计执相,你还要从末梢还本去观,从本再达末去看你才能够清楚遍计执相,才能够清楚遍计执相。

所以前面说:「那是不是就是像镜中的这个幻影?」要是在末梢那就是镜中的幻影,都是幻影中的呈现。但是你要在体中看到的遍计,就是大觉心体的根本清明,必定能够随缘起幻的清明,你不能离幻说,但是你要知道是「随缘起幻」的,但是要看后面这几个字—「清明,那也是遍计相。

你能够明白那个觉心的遍计相时,既然能遍计,所以他一定能「依他」嘛,遍计就能依他;先遍计,所以在黑他就能现黑,在白就现白,所以依他说种种黑、说种种白,有黑觉、白觉。觉心他是非种种相,但是依他故,所以你有黑觉、白觉。过去堕在黑觉、白觉之中,是完全被他所限制,那个依他是尘相、是过患、是束缚;将来你要在觉体之中你要看到他必定能够随缘依他的根本心中的清明跟担当所以像刚刚讲: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你真正知道「体万物为自己」时,刚刚说这句话是还叫做「未入门」,你还没有入到门之中,你能够体万物为自己时,你就不会在自己之中再说他嘛!体万物为自己,不是拿万物再归回自己,这里面连回头的这种作用都不必,认得万物就是自己,那自己现前就是万物。你看到一切众色就知道是镜体,你指着镜体他就能担当一切众色,那就叫做体万物为自己。这中间就没有来回相,没有回头相,不必!

假如还有回来就表示,你在体万物为自己这句话,你根本没有圆明。体万物为自己那何必还要把万物灭了,再回到自己来呢?已然是自己了,何必还要再灭!那既然是已然是自己,那自己现前是不是万物?那就是万物嘛!那万物就是「依他」,万物就是依他,所以你看到他时,就是明白自处,看到他时就是明白自处。所以这叫「自他圆融」时,自他圆融时。

所以你当觉体看时,看到依他起,那是看到觉体的圆融,哪一个不是依他现?因为我明白都是依他现,所以我在过去依他、被他所束缚的业障之中才能超越,当下超越,不是还有离开依他再超越。你要离开依他,将来这觉心不能够依他所现,你还不知道种种万法呢!那是当下的超越,那心中的明白,那直下的超出!所以你能明白那个依他起。所以这里面也是什么?也是要在体中在末中,在达末中去再作观。

所以「是不是尘相?」当然是尘相,就是尘相;要在末中就是尘,尘埃的尘,是尘相。可是在体中他就是入一切尘的清净,哪一个尘不是什么?不是你根本大觉心体的清明处。所以讲到尘时,讲到一切自相之时,在行者心中已然不被任文字,再留下过去众生业感的障碍了,叫做「一切文字都自在」。过去讲「尘」你就会认为尘是一种负累、负担;将来在心中看到尘,就好像你站在镜体说色,那是黑色,你讲黑色时,你有负担吗?你站在镜体指的黑色,你心中一点负担都没有,你站在觉体说尘,也是没有任何的负累相,那是心中的清明、大明相

所以这里面叫做「圆成实」,你能够清楚「遍计」,清楚「依他」那遍计要讲遍计所执我知道现在还有一些人在这个上面不断的搅。遍计执哦,没有遍计所执玄奘大师译说一个遍计所执,所以玄奘大师就是自己加了这个字。有这种声音,而且还是都是在家学术界的声音,这叫做不参心性的人。你要是知道心性,我加个「所」,你还知道是心啊!你加个「所」你会更往前再进一步那个担当啊!觉心一定能遍计,所以他能够入一切「所」,所以起成了「所」,然后他能够现出种种执掌,「执」;一步一步你都可以越来越深入啊!所以你怎么能说玄奘大师写错了呢译错了咧玄奘大师一个壮,那一个大;那心中智慧,那个深玄的智慧的壮大,岂是我们这一些狭隘众生劣智之所能在这个上面去忖度,在这边忖度的?!这个就是后人的慢心,后人的慢心啊!所以这个才是真正叫做「圆成实性」嘛!

所以「转明为悟的阿赖耶识,此时称为大圆镜智圆明菩提镜体?」这个就对,但是这个「圆明菩提镜体」,你一定要清楚啊;镜体你一定要知道他一定能够随缘遍计,你已经知道镜体了,那再讲遍计,你能不能从镜体之中讲出遍计呢?不能遍计还叫镜吗?说我是一面镜子,但黑来我不照黑,白来我不照白,凡你来什么都不照。你是镜子吗?那个叫做「贡高,那个叫做「闇昧」。

所以镜子一定能遍计。那镜子现前处,镜子是无形无相,他不是玻璃,不是水面。什么时候现前?照出黑色、白色时,依他起现前处,就是镜体现前处嘛。玻璃上面照出白色叫玻璃镜,有白、有黑时,叫玻璃镜,所以看到玻璃上显出依他处,就是玻璃镜体现前处;要是没有能够现出种种依他的镜色时,个叫做「玻璃」,你不能说他是「玻璃镜」,你不能指为他是镜子。这个心中一定要清清楚楚的,要一切过程明明白白所以这里面就能够清楚在大圆镜智上面,怎么样去担当这根本的一切作用,这叫「圆成实」。

所以后面问题是:「若已除去依他起性迷惑的修行人,还会想求生佛国净土吗?」

这句话没错,「除去依他起性的迷惑」,除去迷惑才是真正照见依他起性的根本性真。这个人想去西方吗?还会求生西方吗?他才更好乐西方极乐,因为这一念才是西方极乐,随他所起时,他能够清楚一切遍计,清楚一切依他,叫做「无量光」;所以他在依他之中,在遍计之中,他不会随遍计生灭,也不会随他、依他流转,叫做「无量寿」。所以念念之间才更好乐求往西方

所以那个时候的「求往西方」,就在哪里说?就在「圆成实上说,就在「根本性中」说。因为你知道性中有如是的圆成实,所以将来你就在这圆成实中,你能看到那个世界,都叫「佛国净土」,那全是佛国净土。因为觉心必定能明啊,一定能现啊就好像镜子他一定能照,你要是站在镜子的清明之中,看他所照的一切镜色,那一切镜色都叫「清明」。你站在镜体的他根本称性的大乐之中,看他随缘所现的种种镜色当下,那都叫镜体的「极乐」。镜色现前处都是镜子极乐处,所以我当然好乐求往如是境界,好乐求生如是国土,所以他才会更好乐发心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才叫「佛国」。

什么叫做「国」我以前讲过,国是心中的领域,叫做国,领域相,就是国。因为心中有这个领域,所以世间之中才有种种国中相生,每一种业力中就产生种种不同的领域。但是每一种不同的差别的业力,产生不同的种种领域就种种国土,那都是心中根本的领域,根本的国土。那种根本的领域、根本的国土,叫做「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他才能够现出种种领域、种种国土。当你站在种种领域、种种国土时,你站在觉体上看这种种领域、种种国时,就不是众生流转的领域跟国土了。

过去你站在黑、站在白,那是流转相将来你再看到黑、看到白,都是镜体的领域所现的种种差别的领域,对不对?这个应该大家体会得出来吧?都是镜体的领域所现的差别领域!但是你知道这些差别领域时,你不是随他流转的,这叫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不是依他起吗?「他方」,哪个还不是佛!哪个不是佛?过去在黑、在白你不知道是觉,现在在黑、在白你都知道是觉。不知道是觉是「众生世界」,知道是觉叫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那都是什么在供养的?是根本心中本来面目的作用中供养的,所以叫「祴」。身上的作用就是身上所披,披就是心中所,那叫做「衣」,就是你臣服的法;「祴」就是那个戒律。所以中国字我不是讲了,他就是用这个「祴」,一个衣、一个戒,那种律仪,种行为之中。然后「盛众鲜华」,就是从你这一心之中,所开发的种种众德,养诸佛,入差别啊

所以一个《阿弥陀经》你好好读来,每一个句话之中的意义甚深!不是只是跟你讲这八功德水,什么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黄色黄光,就光光就光完了!你要看到那个根本青、黄、赤、白的种种心中的本来面目,大觉心体的本来面目。青是心中的清明相,黄是心中的担当相,赤是心中的鲜明相,清清楚楚那种照明,那种感受清楚啊,白是心里面的那个清澈的明了相。你天天心中没有离开青、黄、赤、白四种光明,你将来入定都还要在这个上面参。所以都没有离开啊

所以那不是只是让你参个光啊,那原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照光,你都会想:那浪不浪费电哦?那光一直射,那是多少瓦的?那是你心中的,所以你更好乐要往生西方,你才会更想到往生佛国净土。可以讲到经文了。

这个体会得出来这个文字的可怕吗?你是不是还堕在众生知见之中,用这个文字中不断的还翻搅?任何问题、任何的文字现前处,告诉自己「觉心在何处?」念念体会那个「觉」,你就是好乐证如是觉叫做好乐如是佛国净土。然后在这个觉心上不明处,然后彼此之间再讨论,觉心不明处再讨论那个这个就是僧团存在的必要,那是必要。绝对不能够像一般人这样子只是在那边马上就告诉你,在欲之中修不起心、不动念,这么样的草率,么样…,这样子根本,这种愚惑众生的这种恶业,只能讲恶业,所以这也很可怕的,很可怕的!

好,现在讲到经文。上次讲到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讲到这个清净。

「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这个「一身」就叫一真法身,「一身清净」。你能在这个实相之中能够体会根本大觉心体的这个本来的这种清明,那个你在心中体会时,你根本的智慧,你会看到一切相中就是那个一体,就是那个一个身相,那个「一体的体德」。就好像讲那个镜体,你要真正知道那原来都是镜性的清明,你首先都会感受到那个镜体之中的一体的体德。但是你站在一体的体德之中,不是断灭相,你真的明白这一体的体德时,他就是从个体德,所以能够立种种相,才能够随缘现种种镜色。因为随缘现种种镜色,所以才有种种不同的差别相生。但是这种种差别相是从哪里来?是你明白那个「一身清净」,「一体的体德」之中所现的嘛!

因为你能够明白那个「一」,所以你就能够你就一定能包容那些多,当你能够真正担当那些多处,你就真正能够体会那根本心中圆融的体德,一体的那心中的作用所以这里面讲到一真法身是,所以前面说,「性清净故」,所以他是「一」;在这个性清净故,所以他是「一」。但是这个一中他一定是圆满无际的,「圆无际故」,所以他是「多」,他一定是「多」。

那为什么经文之中在这个一多圆融上面,用尽了种种方便,诸佛古德在这个上面不断的为众生,为行者破析?就是让行者念念之间在现前知见是多、是一,种种差别名相之中,你慢慢会圆会圆融一心嘛,不是让你在多的文字上解释一的文字,也不是你在一的文字上解释多的文字,是你在多的文字跟一的文字之中,你体会那个根本心中,那个能担当一切文字的根本心中的智慧,那叫「文字般若」,那种担当的智慧。

假如你能够找到那个心中能够担当一多的智慧时,你指着一时,我看的是多;你指的是多时,我证的是一。就好像你真正知道镜体的智慧时,我指的镜色,你知道他是镜子;我指的镜子,你就知道他一定照色。这里面不必再跟你多费唇舌,不必再跟你说,再有种种心中的种种一些动作,都没有,清净,这就是「清净」,这叫做自体之中你能看到觉心之中的「本来清净」。

那你说这个清净跟行者来讲不是太远吗?不远!怎么?所以行者最初要认得心性之中,本来有如是清净!你要认得有如清净,你才能够起心动念,你才能够慢慢慢慢才能够把过去流转在一切,过去以为有种种造作的众生知见,你才能够慢慢像漏子一样帮他露出,涛出沙碛嘛!所以你根本不认那个本,你现在也不能够起成现前的渐次中所说的修行啊

所以千万不要说:「你讲的那个不是行者的境界!」所以也有居士问:「那讲的都不是我们的境界,如何下手?」讲的不是境界是跟行者讲的,因为告诉他本来面目就是行者下手处嘛,我跟一个真正想要向善,过去虽然他叫恶人,我告诉他什么叫至善,跟他讲那个至善的这个道理时,不是他现前的面目,因为他现前是恶人;但是他心里面已经有一念发心,想要弃恶从善嘛!当你跟他讲那本来面目时,他就能够反观现在他在哪里造恶。你跟他讲本来面目时,他心中懂得这个道理,他能够知道现在应该从哪里渐次起行嘛!觉心就是如此。你要是不讲本来面目怎么样行者怎么下手呢?你要是不讲本来面目,世间一切万法都没有下手处!

所以一定要体会那本来面目,他就是「一多清净」,那是智慧之中的一多的担当,那是你本来超越一切文字相之中,一切心中本来就能够立一切文字的智慧德行;所以他在这个觉体中,永远是「一」,所以他能够现种种觉,那是「多」。既然觉体的一能现多,所以在多中也是如是觉一。这就不是讲佛法,是讲心理学,或讲数学,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是如此啊!所以你就能够反这样子思惟。

所以他说:性清净故,一;圆无际故,多。所以叫做多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所以他能够入一切身相庄严,一切立的种种威仪庄严。所以这里面讲「一入」,这个清净之还要明白一入多故清净,你要知道「一入多」要知道「清净」,「多入一」你也要知道「清净」。

什么叫「清净」?清净就不是拿一跟多在衡量的,不是拿多跟一在那边比量的;是多跟一中,虽然讲到不能不用文字提携大众,但是文字提携时,你要把一跟多完全销融,完全销融的。假如你还有一跟多的比量,多跟一在这边不断的文字上面在这边文的,那都叫不清净;清净就要澄澈明白,那叫清净。所以一多无碍故,清清楚楚的一多无碍,根本不在这一多之中,再不断在这边搅遶销文,清净。一多不可得故,清净,这四句话你要清楚。

「一入多故,清净」、「多入一故,清净」、「一多无碍故,清净、「一多不可得故,清净」。根本不可得,那种心体之中,你知道那个智慧中,根本不是在一多上面比量的,所以叫「不可得」。但是不可得中,不是众生过去的知见,不可得就是完全没有,因为现在人的语言莫有;不是完全没有,那是根本心中智慧的担当,不可得中所以他才能够现出种种一多。那为什么现出种种一多说他不可得?因为你根本不死在一多。假如真的有一多可得,那多是多,一是一,那一多就不能兼容。所以是因为不可得,所以才能现一多。所以站在一多不可得中,一多才能兼容,才能够交融。这是心法就是如此,所以你的觉心就是如是!所以那个叫做「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十方众生圆觉清净」,我们不要想得太遥远,十方众生哦我们眼睛看到外面的所有众生圆觉清净,那你要这样解释,你到哪里去找?人家清净干卿何事?干你什么事?都讲那些不关你的事,那讲经文干什么?所以一般人听到经都不关我的事,所以他认为不必念经啊!谁跟你讲经中是讲别人的事?就讲你自家心头本性上的事。

「一切众生圆觉清净」,那眼耳见闻,所有一切在色、在闻,在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所摄一切万法里面,叫「一切众生」,你不知道他是觉吗?你当然知道他从一身()之中所现的种种,种种中还归一,根本大觉心体能立的种种清净嘛,这也叫做「各以衣祴,盛众鲜()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你明白他都是觉体,哪一个起心动念现前处,哪一个感受现前处不是觉?哪一个烦恼,最深沉的烦恼处不是觉?你要不认识他是觉,不认识他是觉,你想避开,永远就要受烦恼的束缚;你避得开,都还是被他束缚。因为你想避,就表示你还是站在尘相中说的,你能避得了一时,你避不了永远,为什么?心还被如是幻法束缚故。

你要知道大烦恼处都是觉嘛,你站在觉中看烦恼,你根本不用避开他,你知道吗?你只要知道是觉,叫「烦恼即菩提」。你哪一个烦恼现前处,不是你的大觉心体?你只要认他是大觉心体,你何必还再说避不避开!就好像镜子上,你认一切镜色就是镜体,你根本不用避开镜色。因为你认镜色就是镜体,你就不会再流转于镜色。所以你不必再抓一个镜色,我是道镜体人,我再抓个镜色,我抓镜色来看,看我起不起心、动不动念?胡扯!

镜体就是镜色,你还抓什么镜色?还有镜色可抓,你已经起心动念,已然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叫做「十方众生圆觉清净」,这才是真清净嘛不是那种不起心、不动念,叫清净,那叫脑残,脑残。那脑残还是有念头的,怎么不起心!他有什么念头?脑残的念头!他都是不知道,不知道也是念啊,你以为他不知道那个不知道吗?他永远活在不知道中而已啊!他的感受就是茫然,一片茫然;你以为茫然没有感受吗?没有感受他怎么呈现茫然?都有感觉,你只要看到世间法中,都有感觉!

所以那一次才会跟那个居士讲,你说「不闻」,「不闻」有没有落在字之中?那不闻有没有落在…,其实我是破他,既然都落,你还再那边讲:「不闻、不闻!」不是看落与不落,是你知道不知道这文字就是觉体;你站在觉体之中,你何必还在那边说「闻与不闻」?你要不知道觉体,说闻与不闻,不闻都落在中,还是一样的造作,那还是在造作上流转的嘛!所以那不是行者下手处,行者—释门中人,剃头染衣就是有跟在家人不同的思惟,所以堪受供养。我要去接受供养去了(~),肚子饿了,休息、休息!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