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心经1-2
来源: | 作者:pmoe0bc1a | 发布时间: 2020-07-09 | 6159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字稿初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

请放掌

随堂教材:

心者总包万虑,本该万法作迷悟元由。言其体寂湛总持,论其相妙有性空

好,下午这堂课开始从这个讲义开始讲起,早上大家大概都知道这个心中的道理跟本来自性之中本来的面目,自性之中的本来面目,所以讲到《心经》应该要是照这个主题来说,那是先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他经题是「智」,但是我认爲应该先让大家先懂得心中的本来面目,所以先把《心经》两个字提在先前头来说。懂得心以后,知道爲什麽在研究这一部经,那下面再讲摩诃,再讲般若那都是缘心去说,在自性中再去作观,那可能这个肯定大家才能慢慢慢慢才能慢慢够感觉到有个顺序。之前要事先讲到摩诃,讲到般若,虽然随着这个讲义的解释的文字来就跟大家解释,因爲心相还不懂故,心中的道理还不清楚,所以老是觉得所说的一切文字,一切道理都是心外的一些啊声音而已,总是不能够在当下听经当时啊就能够自己就在心头上跟这个文字,跟这个声音中一起融汇。所以我觉得是先把《心经》两个字先提上来讲。

看第一句「心者总包万虑」,这个心早上大家已经了解了,他是总包一切万虑,总包这个「总」字就是全也,全部的全,也是统也,统一的统,他就是全跟统。他的全部一切所有你能够看得到的所有一切衆生思想之中的一切思惟,一切万虑,眼睛见色、耳朵闻声是六根六尘的一切作用都有显现,他永远的他就没有离开过心中来显现。所以虑,这个「虑」字就是度,思惟那个度,就是六度万行的那个度,度,思惟,在上面思惟,也就是思,也就是思想。这一念心他是总包一切思想,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你行者能够从现在开始六根六尘所有一切显处当下,你都要给他一个名字叫做心,你都要知道那就是心,意思就是好似你在镜色现前处,不管他怎样千变万化现有色、无色,你第一个先给他一个名字,那是镜子,那是镜性;那是镜子,那镜体。

你当你给他那个名字以后,我们虽然还是凡夫,现前的所有一切六根六尘的过去的用度都还在眼前,可是因爲你名字给他对故,将来你在心中再啓发的智慧跟方向就全然不同。过去在镜色现前之处,因爲名字,名相错了,名字的那个相,名相错故,从此以后你就随镜色向外不断的流逸,向外不断的在里面流逸。将来还是就是在现前的镜色之上,在过去流转的千变万化当下,你正视他的名字,你给他一个重新给他一个名目,同样的过去的一切的境界,他却在将来的心虑之中所啓发的智慧不同。所以告诉你总包万虑,就是行者已经在一切念头当下你要体会他就是「心」,你要慢慢这样去体会。佛门之中啊说的法,纵然再深啊,总不离两个字,叫做一曰止,二曰观,叫止观二法。

那止观二法到底在什麽时候开始,就是在一切道理通彻开始。在一切行者在最初在这个道理上已经肯于向他去认开始,纵然刚开始去给他这名字的时候,你心中还不能够大明,还不能够明白,但是你已然在心中已经愿意相信我自性之中本来就具如是道理了,已经愿意相信原来心中就如同佛经上讲,他本来就能够遍一切法,因爲你能够感觉到的一切法,这一切法你不要讲的太远,这一切法就是你每天的任何感觉现前处,眼睛见色、耳朵闻声,连身根觉处都在这一切法中。

觉得有、觉有无都在这一切法中,总不离你现前的六根,总不离你现前的六尘,总不离你那这个十八界,总不离那十二入,都是在这个三科或者《楞严经》中讲的三科之中,五蕴、六入、十八界中这三科之中。那三科那就是直下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三科之中。三科之中他是能够总包万法的,就是衆生的所有的一切感受的世间都在这里。你觉得有一天有大山,那也是心在觉得,你眼前觉得有任何感觉都是心在觉得,早上起来眼睛张开,觉得我醒来是心在觉得,我觉得有喜,所以早上下床了就有句话,对吧?这个「睡眠始寤,当愿衆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这意思就是从现在开始,你只要任何的感觉当下,你都要知道他就是一个根本大觉的智体,他就是一大觉的智相。

什麽叫做智?智就是在一个一切知见之上的那个知,你要知道是觉日在照,觉日,大觉如同慧虑,觉日在照,所以一个知下面一个日。一切知要放在日上,什麽叫一切知在日上?一切知你不要随着知你说知,你要从觉照中去看知,意思就是你在一切镜色变化之前,你不要随着镜色说镜色,你要应该站在镜体的镜照上担当镜色。镜色的现前处,每一个人其实现前处,最初开始都是平等平等,就是你看到镜色,看到感觉,那个现前处,在任何一切衆生,诸佛衆生他都是平等,可是凡夫就是在镜色现前处,感觉现前处时,从此以后忘记了觉体,忘记了镜体,那就是凡夫。

诸佛菩萨就是在一切镜色现前处,他能担当镜色的当下就是镜体,镜体当下就能现镜色,从此以后他叫做智日现前。因爲他在一切知中,是随着觉照中说知,这个觉照有不同日照,所以一个知在日上,这是智。你在智中能够遍、遍知一切知,就是你在智中一定能够知道一切知,可是你在一切知中就不一定是智,他就不一定是智。你觉得黑说知,随着白说知,随着喜说知,随着怒说知,那些知就不一定是智,因爲他是随着感受流转,但是在觉心上你一定能够知喜知怒,知黑知白,这个知要大照。你可能讲到这个,可能大家就不懂。

我讲的镜子譬喻来讲,镜子最初随缘之时,在黑来白来当下,镜子一定能够知黑知白,镜子知黑知白是镜性的本来,是镜性的本然,他一定能知。可是就在这知黑知白这一刹那之中,你就变成了黑知白知,那已然就差了八万四千里。这个上次我既然讲那个〈略话西游〉啊,就讲这个就是明明中就是你知黑知白的智慧,可是现前却变成了黑知白知的流转,这叫做孙悟空翻筋斗云,一翻就是八万四千里,就是已经啊,已经跳开了佛体,跳开了大觉的面目。所以那个下次啊,在下一堂课的时候我会发给大家,上次我讲的〈略话西游〉,就把西游记啊跟这个觉心来解释,下次会给大家,这就是那个一翻,这个一翻虚妄,就在这一点上,你看错就是黑知白知,你看对就是知黑知白,知黑知白是大照,黑知白知是流转。

但是没有知黑知白的知,哪来黑知白知的知,听得懂吗?这个譬喻中国佛教的一些文字,你觉得很繁,觉得繁,觉得缠绕,不是缠绕,你将来要是真正在这个心性上面,每一个心体当下你能够把他分,就是披剥的很微细时啊,你自然而然对这些语言你会非常熟悉。没有知黑知白的知,哪来黑知白知的知?所以有黑知白知的知,一定要先有知黑知白的大知,所以一切知在日上是智。所以讲一切智觉,周顾十方。行者的止、观就从这里开始,每天都在这里止,止是什麽意思?止当然不只是断掉过去的业感叫做止。他还是用止,从今天开始,你现在每一个思想的所有一切的方向,就开始常住在此,常住在此,也可以借某法师的法号叫常在于此,叫常在于此,对,这个常在是本然心体,常在。就是一定有之间就在这个上面,他从来不失,你每天都在这上面就叫做止,你一会在这个上面念念都在如是观故,他就是不是过去的业感,所以在断业感上面叫做止。前面是因爲你知道这个道理,你就常住在这个道理中,于是又在这个常住中的止中,你就能够起成种种道理的观想,这叫止观,这是最初的修行的开始。

所以我刚刚在第一堂课就告诉你,佛法不同一般外道,佛法是先道出你本来面目,你达本已故,自然成就一切法。你知道原来的道理,你知道本来的道理以后,你自然会发现你所有行爲,你所有心中的所有一切构思,然后带动一切行仪,行爲就是什麽呢?那是自然有的,他绝不造作,那是根本自然中。假如你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你只是学着那种行爲,学着那些一直在追寻某一种意境,那都叫做外道,那都叫做永远不能够到家,他不是到家之说,他就不是到家的大的智慧,全然不同。所以佛门中讲的修行是要念念之间达本,念念之间契本,这个达本、契本就是你真正相信本来就具足,既然相信本来就具足,他这一切法不是从外修得的。假如从来修得,就是现在没有,将来修的,将来能成就的,这种法都属于无常的,那将来你能够知道有一个成就的,在将来的将来他就会失去。

你本来过去在觉得找不到时,当下这一念去找不到都还是觉。你只要在一切念头,是一切对待上面是有、是无、是找不到、是找得到、是觉得安、是觉得不安,都能够清楚那个大觉心性的作用,那个智日当下的那个大照,从此以后你走出一切名文、文句之中的那种势力的诱惑。名言、文句之中就是在我们名言、名字、语言、文、文句就讲话这些文句之中的诱惑。自心所起的一切名言、文句都是在觉心中看他的,这个人叫做永远保任,从此以后住在大觉心体之中才能够担当一切名言、文句。假如说你是站在名言、文句之中找得到,那都叫做流浪,那全属流浪。

所以这种修叫修无修修,他是放下一切观念过去在一切感受之中的妄想,放下一切妄想,所以你在说我有修这一念都要放下,我觉得我在修都是觉,我怎麽还会堕在我在修中想着还在起成妄想,所以我甘心放下。所以这一切念头都放下,这是在佛门之中所说的大修,真修行人。那一切外道都是在感受上说的,那所以都不能够成就什麽叫修,所以连到西方都还有一个意境想去西方,那都不是西方。你只有感受在变化感受,那都不是西方。所以真知道西方的人要念念之间要知道心中本来具足的清净,面对回光相信之中,心意之中就本来具足如是庄严,具足如是净土,具足如是的根本的功行,这个人他就能够真正将来在念佛的时候,他就能够什麽?在心中潜移默化能照见西方。

所以当你懂得道理以后,你会发现你就是在这个上面去体会跟思惟,因爲你能够体会跟思惟,所以他叫做总包万虑。所以在一切法中,哪怕是念一个佛名,哪怕是念西方,你都要知道他跟心性相印。你要看到一切法中的名字都还要知道是他心中成就,这个人活在世间,一切相中他喜欢的就是心。他有一切相喜欢是心。喜欢的是心,他再也不会是什么?他再也不会觉得世间于相于心都不自在,他再也不会有这种业力。

所以一切世间能起成万相,但一切万相之中,这个行者已然知道,他哪怕是起心动念,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他知道是心。觉得大山属于高远相,知道是心中的高远。至于大水属于浩瀚相,他是代表啓发心中的浩瀚,于是乎他走在世间的一切的世间相中,他能够体会心中的作用。这个人活在世间,这个心是活的,这个人才是真正活在世间。

不然我们说活在世间,世间一切相,见山,不知道什麽山?见水,不知道什麽是水?家居的环境之中根本不知道什麽叫做亲缘眷属,你也根本不知道什麽叫做家庭环境,你也不知道任何环境之中他到底在你心中的影响或者是啓发,他到底代表什麽?所以这个人活了一生,他认爲说他活在世间,事实上他是最违背世人,就有点类似我们讲的当局者迷。你永远活在你以爲你活在的如是强烈的感受里,事实上这强烈的感受是最迷失的,你是最不了解感受,你不过就是在这强烈的感受之中不断的罗织,不断的捏造,不然就随业感不断的在那边再狂起妄念而已,一直到将来心性崩溃,感觉崩溃,感觉既然是属于感觉,他就能膨胀,膨胀到你将来自己心中所起的感觉,却自己却不能感觉到他,那叫茫然。

但要是在外道中就会觉得,那要是这样子的话,那衆生怎麽办?在感觉之中到将来都会膨胀到他自己都没有办法感觉,那人生要如何回头?这外道因爲毕竟不达心故,所以看到老庄所讲的一切法,儒家所讲的一切法都是跟心性相印的。所以中国老祖先所讲的都跟心性相印,连老庄都告诉你,这一念心他本来就超越一切,这一念心他是一切万法之本。

你觉得膨胀那一念的觉心都不是膨胀,你的心若是膨胀,就像我讲的,就好像鱼游在大海之中,他要真正受咸的话,那就不知道咸。你真正是受膨胀势力的话,你就谁知道膨胀?你能知膨胀的那个心,他永远绝对不是膨胀。你不过就是不认这个能觉能知的心,你老实在所觉的妄想差别之中流浪,所以你就在忘记种种势力,忘记种种痛苦。

当然因爲凡夫过去造的业力太深,一下子回头或许很难,但是你要是真正知道这个心中的道理以后,我说实在的一个凡夫就算大病现前,你在病中的感受就不同于一般的根本凡夫,他就能担当。那个觉得这个痛,虽然他还会痛苦,毕竟还是凡夫还会痛苦,但就没有那么多的负担。不要讲一个修行的人,我们讲到一个世间有福报的人,心中祥和的人,他同样的能得一个癌症,或者是什麽样,肺癌,或是怎样的癌症。可在医院里面来看,他居然没有受那麽大的痛苦,可在医生检查来看,他的代号是一样的。他一个是极度的苦,苦到甚至于心中没办法克服,所以他就变成昏迷,变成昏沉,要靠着呼氧气这样子呼气。有的人同样都是癌败坏,同样都是这样子受这个病苦,可他却也不需要氧气,他也不会昏迷。

一个修善法的人大病现前,他能担当的能力都还非一般,不知道善法或者是恶业现前的衆生,业感还不同,何况修心的人。这些都是修心的人,你念念之间都不是在一切感受之中去沉沦的,就是这一句你总包万虑。你懂得这一念总包万虑。所以心的总包万虑,不是在这个讲义,也不是在跟你讲道理、讲文字,是要你每一句之中,你都要融入到文字中的意境中来,都要你在将来你能发起在文字之中,你应该有的心态,一切修行从理中,从道理中来。当你道理能清楚时,也就是你将来所有一切行爲举止开始流出、流入时,这是一定的。那就好像教育小孩子也是一样,从发心从道理中建立他,你或许有的人说他有的时候需要一切行爲带动他,这是因爲我们的心太粗了,你以爲你是带动他是带动行爲吗?不是。你是假借种种行爲先让他心中发起如是道理,所以前面不管你在听闻或者行爲当下只是什麽?只是坚定你入理的那个智慧,所有的一切听闻跟行爲,听闻的人听闻法,听闻跟行爲就先让你坚定入理。

当你入理真正心中对这个道理,这种观念,这种思惟已经恒然不失,恒然明明白白时,将来再起的理跟事才叫做真正圆满理事。那有时候,每一个事中有理,每个理中就是事,那就理事双融,就圆融。这现前都是从理中入,既然从理中入,所以每个文字都要这样去思惟——总包万虑。万虑就是告诉你:度你,虑就是度,一切思惟,一切思想一切感觉,你都要知道什麽叫总包,你都要知道他就是心啊!你都要知道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你念念之中都在这边观,都在这边想,因爲你念念之中你给他的名字已经不同了。你只要一年、两年、三年,感觉依旧在,眼前所有的感觉依旧在,就像古德讲的一法不增,一法不减。可是你已然不是过去衆生凡夫在感觉当下,不随感觉流转的业力啊,你是在一切感觉现前处,你都能够体会他就是觉心的行者的智慧。

什麽叫在感觉当下体会他就是觉心?就像我常常讲的譬喻一样,过去你不知道是镜体时,在一切镜色的种种变化上面,你老是随着变化流转,随着他流,随着他轮转?将来你知道是镜体时,你看的还是镜色,可你看的是镜色,别人问你,你现在看的还是过去的镜色,那你还是过去的业力吗?不是。那你还是在追逐镜色吗?不是。那请问你看的镜色是什麽?还是镜子。将来你知道那个是镜子时,你眼睛看的还是镜色,可你指着镜色你说的是镜子,镜子在那里?将来你要是知道觉心时,所起都是感觉啊,你心中就好像就有个指头帮你指啊,觉心在那里!这个就是什麽?这个就是宗门最初讲的那个十牛图里面的第二个「见迹」。一切面目上面你已经感觉到有人告诉你那就是觉体,那已经是觉体,你已经直下能够担当了,但是这种担当从哪里来?是从你先前在入道理中来,道理是从哪里中来?就从这些文字告诉你「总包万虑。」这总包万虑就不是让你解释文字,他是要你从现在开始懂得回光,懂得开始止观。

下面那一句本该万法,「」就是主,根据,依据的据,主。刚刚讲的主就讲那一点,那一点就叫做主,三竖王。从那点主中他能统御万法就叫做主,那是真主。「王」者是统御相,他能够治理相,也就统御相。所以一点在王上就是主,他是根本,他也就是依据的据,那一切万法。就是圆备的备,圆备的备,备就是准备的备,该备,就是他缘备一切万法,既然是圆备万法都要知道在一切念头上,一切感受上,你就要给自己给一个声音,他就根本就是觉心。这两句话就让你打破过去在念头上一直感觉找不到归家的原因。这两句你懂得了,就在一切念头上,哪怕是你觉得:师父我找不到!师父还是不清楚!当下这一念不就是觉吗?

就像二祖参达摩祖师:师父我心不安。祖师说:心不安,拿心来我替你安。虽然讲到二祖讲过,遍觉心不可得,你能知道那个心,所觉上的心不可得,你只要住在能觉,觉得不安的那个觉都不是不安相。能觉从来不属于不安,可你却捉着不安,不安是随缘的,所以现前有不安,多一下又找不到不安感觉,但是能觉的安与不安的觉从来不是不安相。所以祖师讲说拿心来我替你安,你现在衆生的所有的一切心意都是捉着所觉爲心啊。心是总,纲领总包万法,他是总。可是心现前的时候都可以立心啊,觉心是一体的,在眼叫见觉,觉心是一,在耳叫闻觉。

所以他可以随处立觉,心也是一体的,所以随处立种种心,有喜心、怒心、哀心、乐心,你真正要在依衆生是堕在所觉的心上面说心的。你仔细思惟所觉的这一切心你都找不到,没办法提出来,拿不出来,因爲他是随缘的,他是幻化的,找不到他。当你真正想要找他时,就不是他了,类似就是你在起大烦恼时,过去在大烦恼时,一切被烦恼的势力所流转,被他所束缚,所以一点空间都没有。你只要有办法有一点善根,你要自己这样子,每次在烦恼的时候自己回想一下说,我找找看烦恼在哪里?我体会一下我爲什麽会烦恼?你突然会发现心中有空间。有的人在大烦恼中啊,心中非常痛苦,可是你要肚子一饿,他非常想吃东西到眼前来,他就会先忘记烦恼,先饱餐一顿,吃完了以后他才开始烦恼。这种意思就告诉你他这个心是可以离开的,既然是可以离开的,让你要找的是哪个心?所以他遍觉心不可得。遍觉心不可得,爲什麽祖师讲,我已然帮你安心,所以你已经看到了能觉的心。你只要知道能觉的心,你只要知道那个根本觉体中的大明,那心不必再替你安。他可以觉得不安,他可以觉得安,觉得安跟觉得不安都是觉,你却堕在不安跟安中流转才叫可怜。

行者要在不安跟安中,从此以后走脱凡夫的势力,凡夫的业力就是在安中跟不安中忘记是觉,你只要在安中跟不安中知道他就是觉,意思就是你在镜子照色时,在黑在白当下,你只要知道是镜子,黑白他就在你心中起成不了种种势力,起成不了种种业感。他不但不能起成业感,你还能够明白他的势力,你知道黑他是什麽黑?你知道白他能够怎麽白?你还可以明白他的势力。所以这两句话已经告诉一个行者,他已经归家,已经能够就路还家的方便。

你要知道每一个念头当下就是他,都能知道是他,所以今天讲《心经》也是告知你既然在《心经》上提领,将来你在每个念头当中告诉自己那是心,不然你要在任何人告诉你《心经》心是什麽道理,就是就用我们这种薄地凡夫的法时,用尽了世间的文字、世间的语言都没办法跟你讲清楚,没有办法说透。因爲心是什麽意思?心就是假借语言,假借文字,你将来真正体会出来的心中的作用时,那种才是真正找到心的时候,当你真正找到心的时候,那个心还是过去那些语言跟文字吗?不是。就譬如你要教一个孩子他发愿要发出勇猛心、坚定心跟大愿心。你在用尽方法、文字时,不过就是接引他如何发生这种大愿,发生如是坚定,但要他听得懂你的文字,慢慢慢慢他的心中能够真正找到心中本来的坚定跟愿心的那种气氛当下,他就再也不是那些文字的义理,只是那个文字的意义、意境而已了,他已经超越了。所以文字跟语言他不过就好像吃中药的药引而已,他只能帮你引出,引出以后能够看到的都是你心中根本的本来智慧,那才是真正你将来证得。

所以我用尽方法你体会不到的,可是将来你心中能够用上他时,那怎麽用?你就是从先前的不熟,到将来的熟,不熟就是在一切念头之中去体会他就是心,就是「总包万虑,本该万法」,他就是心。所以在既然懂得这两句话,在一切法中你都不要去辜负他们,每个法中清清楚楚告诉自己,他就是心。给他重新一个名目,给他重新一个方向,他就是心,他就是觉。他既然都是觉,我怎麽还在这个感觉之中随他流转,我应该是在感觉之中任何感觉,不管他怎麽变化,变强变弱,事约怎麽变?我慢慢慢慢都感觉到心是跳出来看他,这有点就像古人讲的旁观者清。旁观者不是说你真正跟他跳开,成二法,不是。但是你永远不会像过去凡夫一样,是着他贴转,任何感觉现前,居然感觉到都有一个空间在看他,这个人在世间上叫做已然能够叫做贤人,叫贤人,那是不同的。

你爲什麽能够旁观者清?就是你最初告诉自己,他是心。你再也不相信过去的一定要随他流转的势力跟业感,这个人只要三年,可能要给他一段时间,你慢慢就会找到一个方向,当你找到一点点的方向,从此以后你体会的心境就跟别人不同,再讲《心经》就不是文字上的东西了,你体会就不是文字的道理,文字再怎麽样讲,再怎麽样,你说我要怎麽把他整顿清楚、如何讲得更彻底,对你来讲已经已然无意义了。因爲清楚不清楚,其实都叫做最初的药引而已,都是药引,引子而已。那最主要还是一个行者的发心,一个行者的发心。

所以再看一面,「古德云为凡圣根本」,他是凡圣的根本,「作迷悟元由」。凡者,什麽叫做凡?缘起就叫做凡,一切缘起法中就叫做凡。什麽叫做圣?性空曰圣。你要是真正仔细思惟这念心的时候,在每一个心性现前处,就是每一个感受现前处,你慢慢慢慢就能够体会一件事,什麽一件事?你会发现在一切感觉当下,一定有一个能清清楚楚知道感觉的那一念清净,那叫性空,那就是你的圣心,那是你本来从来不失的圣心,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良知、良能,这是你的圣心,那就在那个能明白一切感受的圣心清净当下,所以你才能够清清楚楚在黑在白、在喜在怒,种种浓厚的种种变化,那叫缘起,那是入凡。所以一切缘起的感受,一切感受缘起当下,你就会慢慢体会一定有一个能照的清净,在能照的清净当下,所以你才能够担当一切缘起。

你慢慢在心中都能有这种体会,这个问题在这个上面心性中体会,你们可能会比较难,可是在镜子上面讲镜子作譬喻,你知道是镜子时,你当下担当是镜色的变化,可是你看到镜色的变化的时候,你就觉得好像镜色变化当下就是镜体的清明而已。因爲你知道就是镜体的清明,所以镜色任其变化你不会随他流转,你不但不随他流转,你还会任他变化,在黑说黑;在白说白,你任他流转,清清楚楚,这叫恒顺衆生。但是这个恒顺不是一般还不知道心性讲的恒顺,不知道心性讲的恒顺,那叫什麽?那叫做混滥。所以有的人误会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恒顺衆生,我就恒顺嘛,所以他叫烂慈悲,那叫混滥。

恒顺是在觉心上看恒顺的,不是在造作上面说恒顺的,那要是在恒顺衆生都叫修法的话,那一些,你要谁在外面卖毒品,都说恒顺一切吸毒的,那应该叫做菩萨。对吧?卖刀枪就的恒顺那些想要刀枪的,那就是菩萨,哪怎麽叫恒顺呢?那是在性中看,大觉心性之中他本来就能够在黑知黑;在白知白,当他能够在黑知黑;在白知白当下,就好像镜子,镜子照黑照白之时,从来没有一法他随黑流浪,随白流浪,那才能叫做知,那才叫恒顺。所以「顺」字当下一定没有什麽,没有拥,就拥挤的拥,拥塞之相,他是畅通的。他不但心性之中能够知黑、知白是通彻的,他也能够使黑,在黑在白也不拥塞滞在黑,他不会拥塞在黑中说黑,他是觉心中从不随他拥塞。所以他镜子爲什麽能够随黑现黑、随白现白?因爲镜子从来非黑非白,所以他超越一切。所以他现黑现白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堕在黑白之中流浪,镜子从来不随黑随白之中,随他种种势力,他才能够清明,那叫恒顺,那是真恒顺。所以讲到这一切那都是在心性中参的,所以万法中都要在只要是在圣人讲的东西,都是在心性当下做还本归元的智慧,他绝对不是在衆生业感的种种着相的势力里面说种种行爲的变化,不是,他绝对不是。你只要堕在相中说行爲的,你会发现你这样子做对,这样做又不对,总没有一个定法,可你要是在心中去体会的,那只有一条,那就是你真正能能体会,体会得出就只有一条正道,正道就是心中本来的面目,那是心中的本来面目。所以当你能够真正将来体会这念心,你才能恒顺衆生呐。那个时候恒顺,要毒品我告诉他看到我,他就不想要毒品了,那叫恒顺衆生。就好像一个烦恼人看到大山,他就忘记烦恼。

大山是无情之物,他尚且还能恒顺衆生,对吧?你是一个发菩萨心的人,念念之间诃护衆生的人,你怎麽会没有办法恒顺衆生呢?你恒顺衆生的时候那叫心能转物,就任何衆生他依你而转,叫恒顺衆生;不是你随着衆生转,叫恒顺衆生,那是全然不同的,那根本不同心性,不通心性。我刚刚跟你讲说上堂课跟你讲说,一个有福德的人,他一活下来以后,山光水色随着他变化,他是恒顺,随他福德恒顺;不是你活下来以后,你随着山光水色变化,那个叫流浪,那不叫恒顺,那从此以后失去心性,所以只要是在相中说的,着相说他的,那就是妄谈。

所以他要是知道在一切感觉之中,你都能够体会到他就有两种相,一个是能够缘起的心中的清明,就明白一切感觉,可是就在这个清明之中一定会知道他就是有一个超越的清净,所以这叫做圣凡根本;凡圣根本。他这念心就是凡圣根本,现前的时候就是能够用入一切凡,这个叫大衆,大衆的衆,凡情的凡,就叫大衆,他能够入一切衆。

也就是之前上一堂课我跟你讲,就是中国佛教汉传佛教的最深的哲理,他能入衆居时,他一定是什麽?超越一切衆,这个道理永远要放在心中,入衆当下他一定是超越一切。假如你要是随着一法堕,他就不能入衆。你爲什麽能入衆你知道吗?因爲你法法不堕,你才能入衆。所以爲什麽僧团又叫僧人入大衆,你知道吗?就训练你这一念入衆的心啊!你在这个食衣住行上都能入衆,将来在心种的作用上就能入衆,因爲你入衆故,所以才能放下种种我执、我见。

这约大衆中说的,假若你在一切法中堕那就叫不能入衆,所以禅宗叫做什麽? 禅宗叫做不二法门,一法不立。那一法不立,大家不要听错了,宗门中国祖师讲的宗门,讲一法不立,但他都听错一法不立,就说任何法就不立了,从此以后不立了,只要念佛什麽也不念了,什麽都不行了,就一法不立,谁要是念佛干什麽都不行,你跟我不行,你跟着你不行,不就立了一个立一法吗?你就有一个我是什麽法,这不就是立吗?一法不力连我这都不立。所以我看看你立了没有,叫你念佛,叫你持咒,你看禅门日诵,持咒的是他,念佛的是他,打坐的是他,什麽都是他,只要有人说:师父我们是参禅的,怎麽念佛呢?埃,你立一法,你就不是参禅的。我给你一切万法看的是不是就是你这个不二的心,不二就是入衆的心,能够入衆就是不二,那叫一法不立。

你但能一立了一个一法,有我有人叫立一法,立了一法以后,法法就跟你从此以后就别成,别,分别的别,别成山头,别成对立,别成对立就叫二,你以爲你不立叫做不立,不立才是真立法。你要是真正能够包容才叫做真不立,你容于万相,所以叫做衆,能入衆的就是圣。

所以在凡即圣,只是过去在凡之中,我们堕在种种感受,每一个随他起,随他堕,就是《法华经》讲的衆生处处着。给他喜他就堕喜,给他怒他就堕怒。虽然他相中有现在喜中、怒中的堕落相,可是将来喜缘灭时,他就变在怒中,这爲什麽还能变?所以觉心那就告诉你,觉心只是现一个堕落相,他事实上根本没堕落,假如真堕落,你怎麽还能变呢?能变化的就一定不堕。所以这个道理就告诉你,你每天二六时中、二十四小时你都觉得你都在变嘛?每个二十四小时你的思想都在变,可是爲什麽就没有愿意担当一下,回头思惟一下,那我到底是什麽?将来你只要在这个上面先想到找到「我到底是什麽?」眼前的一切感受变化,当然你不是,因为你就在种种变化中体会,所以就会仔细思惟变化中,「哪个到底是我?哪个到底是我?」等到变化之中,你念念体会时,变化就会越来越明白,你越来越明白时就是什么?也是你走出执着时。所以明白这个「明」字就是走出执着当下,就明白当下就好像入衆一样。

所以爲什麽要念阿弥陀佛时,叫你清清楚楚看见那念心念阿弥陀佛,你自己念的阿弥陀佛你都要清清楚楚听着那句南无阿弥陀佛,你这样念,念久了以后,突然有一天你会站在看着的那个心中看你念佛,所以古德才讲:「原来有一个能念的我,跟所念的佛」,这才叫做最初根尘不二,根跟尘。根尘不二你都还不叫做明心见性。但是最初已经知道原来心就不是像我们过去所感觉那麽黏着。你正在看着那个感受,看久了以后突然觉得你就不是感受,你已经跟他有隔越、有方向。

所以讲到修行者,念念观心就在每一个念头起处,他不是刻意再去想那个心,每个念头起处看着他,他是心,因爲我已经给他一个名字叫做心,所以每一个念头都清清楚楚的看着他心中的变化,他就是心中的变化。等你越能够担当看着他的心中变化时,你已然住在明白的心中看感觉了,你就再也不是过去堕在感觉说明白的业力了,你堕在感觉说你明白,那是业,你在明白之中看感觉,那是超越,那叫解脱道,从此叫解脱,那全然不一样,所以他就叫凡圣根本,作迷悟元由

明时就是你不知道是心时,就好像那个「迷」字中国字写的多好,你不断的在追逐于米,米就是实,追逐于米,就以爲他能实,实啊,不是吃东西的那个食,果实的实。米食用是什么?就那些稻、黍,那些实,他是最小的实,种子。你就追逐以爲是实在,叫追逐。觉心现前现故,就在喜怒哀乐,以他爲实,但你不知道他是缘起的,他一定是虚,他一定是假的,任何喜怒哀乐,任何衆生的一切感受他是缘起的。佛门中说的假是什麽意思?佛门中说的假是告诉你一切感觉是假缘而起,他一定是假缘而起。

所以他一定不认能实,但是能照他的才是实,这个从来不变。所以这里面又讲到客尘烦恼,你的感觉就好像你在一个亭子里面,那个亭子是你的,是你自己,你是主人,有客人过来以后,有的登山的人或走路人过来走到亭子,他只是暂时的休息一下,休息完了以后他就还要走,一切感觉都是这样随缘来随缘去的,所以他们必须假缘来假缘去,能够知道他的那个主人从来不离开那个亭子啊。这个譬喻还是在《楞严经》中讲的,如掌亭人,我掌你这个亭子的人,从来没有来去,所以一切感觉一定是假缘起的,既然假缘起,你却以他爲实,实在,已经忘记了根本能治他的实嘛。实,就是实实在在的那个实,就错位了,错误的错,位子的位,错位了。法中的法位搞错了,一切法要住法位,你要知道一切缘起的就住缘起位,实相就在实相位。可是你搞错了以后,除他以爲是实,就叫迷。

什麽叫做悟?悟就是你清楚他根本就是明白他就是原来了无妄,就明白知道那个无,就叫悟。一切发心,一切心中了无,叫内心无,内心内知道是无,就叫做悟。外逐时就是迷,向外逐这个实,实在的实就是迷。所以作这个元由是根本的元由。可是心性现前的时候,他就一定有一个相,就好像镜子现前的时候,随黑现黑的时候,整个镜子都变黑,所以你感觉到整个镜子都变黑,所以你感觉到好像向外。假如你整个镜子不能变黑,那个镜子就坏了,镜子在照色的时候,后面还有一个镜体,然后前面有个镜色,他就是二。镜子跟镜色根本就是一,不能分的,假如是二,那镜色就不用镜子现,因爲是二嘛,那何必还要你镜子现?镜子镜色就是他自己能现就好了,何必要你现,假如是二的话。因爲是一故,所以在作用当下,仿佛有二,这里面的变化就是如此。因爲仿佛有二,根本就是大觉心性故,现前之时就好像有一个感觉,有一个觉体,但是这个觉体实际上是什麽?是你感觉分别的,就好像镜子在照镜色的时候,你看到镜色,在镜色之后,你似乎仿佛感觉有一个不是色的镜体,你仿佛觉得有一个镜体,那个镜体是约色分别的。所以说镜体、说色其实都是什麽?其实都是大觉心体,都是一个镜体而已。镜体现前的时候,镜体他非色非体,现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有一部份是色,有部份好像是体。

所以有的人,外道有时候他想要离开镜色找到镜体,是要找到这个镜体,这个镜体是什麽?这个镜体就好像是宗门讲的如第二月、如水中月。有的人讲第二月都如水中月,他是在一起感受之中,你感觉到有的,他不是真镜体,镜体就是连色,连那个感觉都是镜体现的,那是真镜体。那是超越一切你能够用手指出来的那超越一切的,那才是真镜体。所以他作迷悟元由

你要懂得道理以后,从些以后在你任何法中,在觉得迷他都是镜体啊,在觉得迷都是觉体啊,在觉体之中你的连觉体都不能说捉一个觉体说觉体,连觉体当下都知道他就是什麽?念念之间都是心中的大明而已,这个人渐渐渐渐就能归家。我所谓的归家就是你真正从此以后,就在这一念心中看一切,这一念心中看一切时,就好像你站在镜体上看镜色,你就不随镜色的势力,只要是不随镜色的势力,这个人的智慧一定是什麽?如老庄讲的,他能够相生相克,他能够相待而起。给你一个黑,不要别人告诉你,你已然知道下面的白,因爲他们对待起,也就是上一堂课讲的,他真正能够觉得对待的他是超越对待的。给你一个白,我就已经算得出来下面是什麽色?给你一个快乐,你就知道下面不快乐是什麽样子;看你怎麽快乐,便知道下面不快乐是什麽样子;给你一个悲哀,我就知道苦尽甘来是什麽样子,你能够对待起啊。你能够现什麽?这就是中国人讲的先叫做卜,占卜的卜,那个卜度,知道一切啊,他能够相待,所以你的智慧能够超越。你不但不堕在现前的感受之中受他的势力,你还能够知道他所有的一切将来的因缘变化,能够感受到他的因缘变化。这种人当然是到他生命结束之时,他也不会受生命结束的痛苦中流转嘛,他甚至于真正也都能知道他将来的变化,这种人叫做什麽?虽然不叫做真正了断生死,但这个人已然叫做什麽?已然不受生死业力,这样世间,世间圣贤都能够如此啊!我们都是凡夫啊,凡夫要告诉你一件事,将来必受生死啊。

刚刚还听到了一个居士家中的奶奶,他的奶奶刚刚往生,早上往生,这个居士也好,他愿意听经将功德回向给他奶奶。所以等一下这个讲完以后功德回向给他,让他早点往生。这意思就告诉你人总有一天要走,我们现在看到的之间都要走,今天刚来一个老师父叫定法师,我认识他时六十多岁了啊,身体清朗,体力健康,就像风师父现在这个年龄,可是一眨眼他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也知道他也就什麽?就是年纪大了,再就是十几年就算再拖再久了,也就是非常的,就非常体力衰萎的,事实上就是生活、生命上来对他讲就是负担。我们在这边都没有太多年轻人,都类似这样的人,再过一眼,再眨一眼,在将来坐这边这个就不是我现在这样跟你讲话,还有点气力耶,搞不好我就……,「你们懂得了吗?」大家都已经快往生啦,都要走了。但在那个时候,假如你的心性之中每一天还是追逐感受上在说感受的,我只能对着你摇头,自己好好走喔,自己造的业自己到哪去哦?那就是业嘛。

佛门中讲的业不是告诉你宿命论,不是告诉你就是定论,那就是告诉你那念念之间你就在这上面造嘛,业是什麽意思?业就是作业,作业。业就叫作相,你每天在这上面造作,你说我到底在哪边造作?佛门中讲跟外道不一样,外道是说你在某一种行爲,某一种恶念,某一种这个业障上面造作。佛门中直接告诉你,你忘记觉心就是造作,那不属于哪种行爲,不属于哪种恶业,是因爲忘记觉心故,才去攀缘某一种行爲,某一种恶业。假如是告诉你断掉某一种行爲,某一种恶业,这个业根不断有什麽意思?你根本还不认镜体有什麽意思?就好像你在镜色之前,你追逐镜色,在黑也受都黑的势力,在白受到白的势力,从此以后你因爲受到黑的势力,太恐怖了,你念念之间捉着白不敢堕在黑中,你捉着白不敢堕在黑中,就算你真的能捉到白,也是个可怜人,你只要认镜体就好,谁叫你在这里捉着白?

你捉着白还是什么?还是迷失镜体。既然是迷失镜体,你捉的白,将来就会让你流浪在黑,因爲黑白是对待起的,那起轮回相。感觉这个觉心他非种种法,所以他超越一切轮回,刚刚跟你讲的对待他都不属于对待,他是绝对待,他是超越对待,所以他起处都是对待,对待就叫轮回相,就是轮回相。可是你忘记这念觉心就在轮回中,镜子现前时,你看对了,他是超越一切镜色变化轮回;你看错了,整个镜体都变成轮回,觉心就在这一念上。你要是还在这边造作造业,你还在这边当然就是你自己造的自己将来好好走。哪一生愿意回头,哪一生就见到你本来面目。

所以诸佛开悟时都说:「奇哉!奇哉!天下苍生本来具有诸佛万德庄严」,却不认!你不要说你有佛的万德庄严,不要讲到这样抽像。我就告诉你每个念头当下都是你的觉体的万德庄严,每个念头当下就叫衆生。你今天感觉到喜,喜都是觉,心所现的喜,没有觉哪有喜?所以觉心在喜中,虽然说成喜觉,但整个喜觉全体是觉。你要站在觉心上看喜,那叫做大明,那叫智慧;你要堕在喜中忘了觉,那叫流转,那叫业力。那你说:师父你讲的听不懂,在觉心上看喜叫大明,那我还是喜咯,所以从来没有去体会过这一念心时,所以就会有这种心中的这种错觉。你真正站在大明中喜是清清楚楚,那叫做旁观者清。既然是清清楚楚的,所以你能感觉到他的气氛变化,你觉得没有一法,没有一念是随着他沉沦的。也可以反过来说,因爲法中是他能够这样不断的相对去论述,旁观者清,那也就是能清者一定是什麽?一定是不是堕在期间的这个能清明,这个能明白的他一定是属于旁观。

但是这个旁观的意思不是说真正叫跳开,这个旁观就是你不受他的势力左右,那叫旁观,你根本不受他的势力左右,你说我能吗?当然能嘛。你现在你的觉心也没受你的势力左右,只是你妄想以爲有。假如你真的觉心受你的势力左右,你的本来面目真的受势力左右,那下一念怎能变呢?衆生你要在衆生业中作不了主,能作主还是觉心,只是你不认他,所以老起狂惑,就老起幻觉,老起狂惑,虚狂的诱惑,惑觉。你认他时,一切惑乱尽消。你认他时,你还在人间,你还在世间,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你看到都是心中的智慧的光明。你不认他时,你也在人间,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是你将来失去心性的地方。

你懂得心性时,一切行爲当下都是心性的流露,不但是心性的流露,所以就像老庄讲的,因爲他知道心性的流露,这一念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他本来超越,所以他站在心性之中流露出的一切行爲一定是什麽?一定如理如仪。如那个规矩,如理如仪。你不知道是大觉心性根本心性的流露,你只是学人家这种感觉,学如仪行爲,就好像学那个样板戏一样,那就叫做妖魔鬼怪,所以老庄都讲,你不知道大道再说什麽德?再说理啊?乱之始也。

所以真正的大道是直指人心,直指本来面目。你根本这一念中在你过去你觉得流浪在种种感觉里时,这念心从来没有迷失,所以才说:奇哉!奇哉!天下苍生皆有如来德性,你只是不认!你根本不了实。将来你就算堕在地狱受大苦时,佛性还在,觉心还在,你说大苦什麽觉心还在,觉得大苦的是谁?刚刚已经告诉你,你要是真的是苦,你就不知道苦,能够觉得苦,那个是苦,那个觉就不是苦。只是起成幻觉,所以才受如是幻的。这是汉传佛教的最深的道理,这是最深的解脱道,你要是不参如是道理,那是根本不懂得什麽叫做心性啊。所以这个叫做作迷悟元由

所以你要是真能在这个地方开始去体会,将来真的你往生时,苦、死难现前,你都超越了,你不但超越,你还能够把这一种心中的智慧遗留后代,那就叫做真慈悲,那叫做真德行,那个才叫做爲我将来的子孙,念念之间爲他们找到一条将来自己在自己这一生,这一生如梦如幻的人生的旅程上面,却能够证,让他们证得将来走出梦幻的真正的将来的智慧,这才叫做菩提眷属。所以他才叫做作迷悟元由

所以再看下面,「言其体寂湛总持。」你要仔细思惟那个体,因为上面的文字要是知道,从体我们要在下面开始去体会,解释,这念心体他是寂湛的。「」者用中国字来表示他叫冲深,冲就是两点水或者三点水一个中,冲水的冲,中华民国的中。冲就是虚,太虚的虚,深就是学,深入的深,寂湛冲深。你不能用一法去量他,你也不能够数,你也不能够在他身上违背于一切法,背离一切法,就是你不知道一切法,这才能叫做

所以我们讲到的,过去衆生的知见讲到性的,他已经好像离开这种感觉,守住一种茫然,守住一种就像现在我们的冥想以爲是,那都不是,他是拿着感觉变换感觉而已。过去感觉乱,现在捉一个不乱的感觉,你却沉迷在不乱的感觉,以爲这个感觉很好,你不是拿着感觉在感觉上一直不断的流浪吗?就好像你站在镜黑镜白之中还在这边不断的流浪而已,那怎麽是修心?所以是本来面目,就是我讲他爲什麽能遍照,遍照他又不堕任何法他才能遍照就是。所以在他体上他不属于一法,叫做冲虚,他必定能够明白一法叫做玄深,这才叫大

所以佛门中讲的不堕,法中既然讲不堕,尤其佛门既然讲心性,他就刚刚讲说觉心是绝对待,因爲绝对待他才能够明白一切对待。既然明白对待,一切法中在哪里讲?在对待上说,既然在对待上说,我讲不动时一定要包容动,我讲不动你要离开动说不动,那你就违背了这个不动。你要在一切动中看到你心中根本的包容相那是不动。假如我要在动中回避动,再看到一个不动,回避动再看到不动光这个动作你觉得有动,不是有个动作,你还有一个动作怎麽叫不动呢?就是动。所以不动是包容动,所以在这个上面你真正能够体会心体,那叫波罗蜜。

波罗蜜是你讲不动时,我看的是动,我包容一切动,那你还是动吗?不是。那才叫真不动。你讲动时,我看着不动上说动的,动的他,他不自动,他在不动之中才能够言动。假如你真的告诉他好像有一样,万有一样,你真的是有,有是不能容有的,这一个杯子,中间的空间可以装水,这个杯子铁皮还能容什麽?什麽东西都容不了。有不容有的。你要真摇了动,是动不能容动,真正能动时就是不动中能现一切万法。真正见到有时就是空中的能现一切有,有不能有,空也不自空。你要什麽知道觉得空?我看能够包容多少有时,我就知道有多少空嘛,空没有现量,有现量的不叫大,不叫空。空无现量才能叫空,有现量的就是一种有一个空,有一个空就如气空,在气中的空才有现、才有量。我们讲的那个空是没有现量,没有现量他就是包容一切有,你的容量多少,你就看到能空有多少,越能容纳就有空,就越多大。,那才叫空啊,那才叫做大空。所以讲空中是在容有中见空,讲有中是在空中说有,这叫波罗蜜。在动中是看到不动的,在不动中才能够明白一切动,那叫寂,那叫做真寂,所以他叫湛。湛者就是澄已,澄清,里清,湛。因爲就在这一个不动中,他才能够明白一切万法,他就能够湛,所以「湛」这个字中国字写的多好,三点水,水就是流出相,觉心随缘的时候就有水相流出。

大觉心性随缘的时候,这个在八卦之中就讲到音响,随缘就如音,随如水在往下润泽,心性之中就是如此。所以讲到这个过去造世间的时候女娲补天,那个天塌下来大水滔天,什麽意思?就是衆生的识心就是意识,识心向下的时候如同水滔天,从此宣泄。我们每个感觉只要觉心起的那个感觉时,你每一念中都在向下,开始感受,你不知道每一个念中都是什麽?都是大水滔天,淹避你的觉心、觉体。你要怎麽样能够止住这一个滔天的业力,那就要女娲补石,补天,女娲怎麽补?就是你要知道那个音响,那个流出相就是觉体流出的相,你要知道觉体流出相就看到女娲,那个法法之中就是你意识现前处,那就是五色石中。

什麽叫五色石?这个五色就是表示我们讲的五行,他也就是金木水火土,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也就是五行,也就是五方,就是五色,五色石。你要知道这一切流出时就见到女娲,看到心性的流出,你知道流出就像师父讲的,你知道觉体的流出相,你就不是流出的业力了。然后你看到流出时,就是你现前五方、五色,五色就是种种感觉,能够起成种种世间的作用,这种种法中能清楚,就叫做女娲拿着五色石补天,你虽然都能够知道,再也不是什麽意识的水往下狂泄,就把这水堵住了,那叫做的大明。所以古德的一切故事都有表法,所以在中国人祖先的故事都有表法,都有在心性上表法,他都不是妄说,也不是真只是神话故事。

你每天都在做,你忘记那个女相时,忘记那个阴相时,念念之间就在宣泄,就在天,就是你自己意识中的天就开始流出就是大水滔天。你只要知道那个就是意识,意识中随缘的流演相,从此以后流出的业力就消停了,就开始消停。那个就叫做供养,那就叫做祭祀女娲,那算心中真正的祭祀女娲。整部经先不谈这个,谈太远了。但达湛之理,讲到三点水他是阴相,他能够圣,水,圣就是湛,圣那就是大,但是这个大中毕竟已经在种种感受所以入圣,「大」这个字在中国人讲大是无形的,刚刚就已经讲了大是无形的,讲到大是无形的,但他能够容的时候,不是大,但是他是水。所以这个圣中他竟然容解就叫做什麽?叫做轻盈,就他能够容嘛,那就是一切法中明明白白。

那你要怎麽样找到这个轻盈相?因爲在每一个念头当下,就像刚刚师父跟你讲的每一个念头当下,你体会他是觉,再也不随念,你久而久之,总有一天你会觉得心中的轻盈处,每一个念头你居然发现都像,有点像古德讲的那个,过去修行的时候,古德在过去修行的时候讲的那个心境,他会发现每一个念头起处都是灵光现前。过去在念头当下都是无始劫的束缚的业感,厚重的业力,但是现在他在觉心看他,虽然还没有证到这念觉,你慢慢慢慢体会这念觉时,每一个念头起处都好像一个灵光乍现,爲你打开一条向后反观的道路,他好像每一个念头都起出一道灵光。一道灵光,他导引你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会有这样的感觉的,会有这样的清清楚楚的,所以那叫作湛,那叫湛,所以总持,他能够总持一切法,所以言其体,仔细思惟他的体,他就是这样子寂湛总持,你可以在一切念头之中就这样体会,他就是觉心中的寂湛总持

论其相妙有性空。」妙在哪里说妙?妙在绝待,绝对待中绝待说妙。因爲他绝对待处他才能够起成对待,所以叫做妙。这个话将来既然是佛门弟子,师父已经再三讲了,你要在一句话中融通一切,叫做达波罗蜜,我跟你讲绝待时,一定是什麽?明白一切对待处才叫绝待。你说绝待是没有对待的,那这个人就是被对待障碍了,干嘛没有呢?你要通明一切对待才叫绝待,要超越一切对待。所以当你讲绝待时,假如那个妙叫绝待,是绝对待。绝待当下就要体会爲什麽绝对待呢?因爲他通明一切对待。所以我的目的是要你这样去思惟,这样子从此以后你开始用不同的思惟的理路去思惟佛法,去思惟世间的一切文字。你这样子的思惟,在将来在你的任何起心动念上时,就起心动念上,你的将来啓发的心性中的作用就会不同,因爲你在绝待当下你是包容一切对待的,所以正说绝待当时,你还什麽?你还能担当对待,所以将来你真正证得绝待的清净时,你心体上是能够担当一切对待的大智,这就是佛门中讲的大乘菩萨道,他能够超越一切世间时,他从来不离一切衆生智。跟外道不一样,外道是避开感觉再找另外一种感觉,当他真正觉得说好像找到这种感觉时,前面的感觉是一法都不能再现,再现就是混乱。

菩萨道是你真正知道是觉体时,过去在感觉之中不知道是觉,那是流浪。所以我让你知道感觉其实就是觉,所以于是乎修行人他就好像有这种方向,在这个感觉之中慢慢归家到了觉上来。将来我告诉你觉,他就一定要现感觉,就好像镜子哪能不现镜色呢?你既然知道是觉,再也不是过去的感觉之中不知道觉的业力,你知道是觉了就告诉你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你过去在镜色之上受镜色的迷惑,我告诉你镜色就是镜子,所以你能舍镜色入镜体。将来我告诉你哪个镜体不照色,所以让你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到此他叫圆满的镜性,到此才叫圆满的觉体。

所以他还是能够知道一切法,他还能担当,所以他叫回入娑婆,所以他一样能够知黑知白,叫做担当。但他已经不是过去在黑在白,他随黑随白流转的业力了,所以他能够知黑知白,那是智慧,那叫做倒驾慈航,那叫回入娑婆。所以你要是不能知,那还叫做大觉?所以你一定能够在一切法中能够担当,那叫绝待,那从此以后绝待,那是性空。因爲绝待,因爲你能够担当一切对待,那你是哪一个?你都不是嘛。你都不是才能够现一切啊,所以叫性空。

所以这个「空」字佛门中讲的空,一个修行人讲的空,或者一个修行人讲的无,我们讲的南无一那个「无」字,老庄讲无,佛家讲无,就是道家讲无就是道家,就是老庄们的道家,不是现在你看到那些观中他们讲的那个无啊,不是他们那种理路。道家讲无,无都能告诉你那是一切什麽?天地之母啊,无比乃天地之母。爲什麽叫无时?你不能用一法去量他的,你不能拿哪个名字说是他的,你不能把哪个相说是他的,他超越一切相却方便给他一个字叫做无。这个无是一切法的源头之母。所以佛门中讲空讲无时,他是大包容相。一般衆生的知见讲空讲无,他是回避相,衆生是堕在对待之中,总是受对待势力的,所以说空说有;说空说无都是回避相,佛门中是担当讲的才能叫菩提心。

所以说空说无是包容相,他是一切万法的总源。不是空不是无啊,一切世间叫断灭。刚才讲有不能够见,能够现前一切世间之中诸万法,万法叫盎然,种种情境盎然,爲什麽盎然?因爲这个世间法法不堕,法法超越才能够任千变万化、任其变化。假如这个世间,世间是这些变化的话,世间早就死在变化里。真正仔细思惟变化他都是无啊,因爲变化他就不是一相,变化的意思就是他不是一法一相能束缚才叫变化,他假如是一法一相束缚他,他还叫变化吗?他是黑就永远是黑,还叫变化吗?什麽叫变化?在黑他能变白;在白能变黑。你看那棵树从小变大,从大变坏,从青变黄,都是变化,没有一法能住,才叫变化。因爲不住故,才能够起成变化;因爲起成变化故,所以才知道他根本不住。所以在这个之中才有什麽?才有千变万化,才有多彩多姿,才有生气盎然、才有这个生机啊。你要不是这些变化哪有生机,所以真正讲的生机是任其变化,就讲任其变化,没有变化哪来生机?所以就在这个变化上面,你说他到底是谁?你不能拿一法一相一名去指陈他就是性空,那就是性空,所以叫做妙,妙有性空,就讲妙有性空。所以这个「有」字啊,就叫做周具,他都能够圆满周具,周,周遍的周,具,具足的具,圆满周具。讲到这里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