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自然法師 | 你要相信每一個念頭當前,其實都是覺體。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嚴經義海百門》節錄0068-3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2-11-08 | 1448 次浏览 | 分享到:





68-3:自然法師|你要相信每一個念頭當前,其實都是覺體。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嚴經義海百門》節錄0068

 

大經上常講,讓你「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捨。」

你不管修任何的念,就是又修波羅密,又修修什麼戒定慧,修什麼解脫,解脫知見,修六根六塵,你都是要在什麼?

依止厭,厭離的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捨。「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捨。」就是行者現在你解釋你當前,你愿意回光去體會最初覺心的第一個下手的面目,為什麼講說那是第一個下手的面目?當你真正知道是在覺心上時,你還會愿意甘心流轉於感覺嗎?只是流轉於覺心隨緣之中在緣分上的緣坌上的種種虛妄嗎?當然不愿意。那叫依止厭,為什麼依止厭?因為你念念在體會什麼叫覺。假如你只知道依止厭,我要厭離我要厭離,但你心裏面根本不向你本來面目中去認,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根本不發菩提心,你那個你要厭離你要厭離,你抓著我要厭離的心也就是另外一層另外一種感覺,不斷在你內心之中膨脹時嘛。你是從抓著一個厭離的感覺欺騙你,你以為你真的離開了現在一直在感覺流轉的感覺,這是不斷的自我欺騙而已啊。所以如何真正下手,就還是一直不斷的提攜你,你念念之間就是一個根本不能夠違背、不能夠違逆的目標面目,那就是什麼?那就是依止大覺。那個依止大覺,你說在哪一部經上有如是說?《法華經》上處處如是說。

什麼叫《法華經》?

成佛的法華。

《法華經》上如何,什麼地方處處如是說?

《法華經》上第一卷開宗明義就告訴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吶。

你要相信每一個念頭當前,其實都是覺體。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你當你能夠念念之間心裏面有如是目標處,心裏面有如是抉擇時,你就會發現你就不甘心再流轉於一切感覺之中,依止厭。那依止厭要有目標啊。假如依止厭中,沒有念念之間契向於覺,念念在闡明如是覺體,你那個厭又是另外一個感受之中的造作。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講說‘要最初有厭離心,就叫修行啦。’外道都修厭離心啊,釋迦牟尼佛逾城出家之時到了苦行林中,看九十六種外道都修厭離,他們嘗盡種種苦,總以為抓著如是苦中將來就這樣作如是厭離想,你執苦在斷苦,他那種厭離就是什麼?

就那種厭離,不是心中還有任何的...

絕對有他自己當下的目標跟所求,所以跟他潛在意識的希望希冀嘛。但有所求,如何說叫厭離呢?佛門之中讓你發了菩提心以後,在覺體上面所說的厭離是真厭離。

為什麼叫真厭離?

因為覺就是一切法的大總持相。你覺得厭,你連覺得厭你都知道覺得的是誰。你覺得的厭你都不是在厭上造作的,更何況你還墮在執受之中還隨他所執,過去隨他所執所以你覺得背離於覺心生慚愧叫做厭,今天心生慚愧這個厭,厭你都不住。

為什麼不住呢?

因為你就會知道覺得厭的是誰,我若是還墮在我真有覺得厭中厭離一切過去妄執,那我現在抓著這個覺得厭的這個妄執,就是跟過去流轉在一切妄執之中的業力平等平等、相似相似而已。那是你不斷的心性之中這樣微細洗禮,你要不斷在心性之中念念作觀,念念熟悉的。你從第一句話開始就要念念發生行者的覺觀、覺照,你才能夠念念之中你才能夠起成,你將來你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在修行上面起心動念已經似乎有你現在的秉持跟目標了。




说明:因平台限制,需将图片在微信转发或收藏,方可直接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