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43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03 | 3359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宣讲

第四十三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早上那个回答某位法师的问题,讲到天台的教义,我好像只讲到化仪四教,没有讲化法四教。那天台的教义里面虽然说像化法、化仪,但事实上他都是在自己根本佛性的,一大的根本性施的高台上说的。所以一大的性施,就是自性之中布施的施,性施的高台,那一大就是天。所以看到大觉心体入世的根本一大的高台,那才叫做「天台」。所以念念之间,都是在根本的自性、根本的佛性上,去举说称量的。

所以既然是如此,古德判四教时,讲到藏通别圆,他不是为你拆解的,不是为一切众生拆解。他就是在这个觉性上面,分布种种渐次。因为明白种种渐次,分布渐次时,是让所有的一切的行者,就此渐次一路还家的,就是一路还家的。所以过去古德讲到种种分别时,是让行者更能够明白现在的所在、现在的所居。因为明白现在所在、现在所居,所以他知道如何是现在的不足,所以他懂得如何增上。所以明白现在的目的,是让他更能够向上迈进,向上再增进的。

所以不同于现在在分藏通别圆时,尤其是现代人解释的藏通别圆,他就是只是在种种教育上拆解,什么是藏教,什么是通教,什么是别教,什么是圆教。甚至于有的人还说这些末法众生,根本没有圆教或别教的根机,所以只是藏教。这完全是在拆解天台,那不是在解释天台,那叫拆台,拆那个台子,是拆解天台。

既然讲到藏通别圆,讲到一性根本的本来性施的高台;那也告诉你,不管你是堕在末法,就那险恶众生、业障众生,那也有具足如是四法。因为每一个刚开始行者在最初入门时,都是在哪里?都是在入深法藏,你一定要看到那个法藏,入深法藏开始,所以有个相、有个形相,那叫做「藏教」。你要入深法藏是为什么?是为了要深入其间,解其含藏,解那个性中本来的含藏;尤其是佛门中讲的藏通别圆,那当然就是在这个大觉心体上称量的。所以刚开始入门的时候,一定是入深法藏。所以在法藏之中有一个行持,有种种仪轨,有种种行相,你必须一一如是行持,如是依仪轨、如是轨度,你才可以得以下手,所以那个叫藏教。所以藏教设十二分教,都在藏教之中,所以他在法相之中一切明明白白。但他不是只是在这些法相上说,是在一个心体中最初你入门的时候,一定是藏教始,一定是开始懂得入深法藏始。一个学生最初入学校时,他也是念念之间已然愿意身心投入所有一切学识的大海之中,学问的大海里,这是最初的发心,所以这个叫「藏教」。

所以这个藏教,不单只是这一个教义叫做藏教,就是属于他这个教;而是你心中真能入如是理,能够行如是事,叫做藏教,那才能够叫做教。所以在这个藏教之中,久而久之,因为解深,过去是因为解其含藏,因为藏教就有含藏义,就有含藏义。因为能够解其含藏,久解以后,解久了,就是解深能够性发,久而久之,久熏成性,性发,他能够智应渐次,他的智慧自然就明白渐次。你最初入门时,你还不懂的什么叫渐次,但是你真正深入一切教海处,深入一切学习处,你才能够开始明别渐次。

这个是心性的一步一步的登进,所以那个叫做「通教」。所以这个通教是通于什么?通于藏教,也通于别、圆。这个通教的意思,就是你心性之中那个种子、那个智慧,已然通,已然明白渐次了,知道现在是从何始,然后将来必定能够及,能够上达到何处,这叫通教。

因为你是明白这些道理,智慧能够普应渐次,所以你就能够在一切法中别别融聚。这一切法中你都知道,什么是最初,什么是性,最初开始,性始,什么时候是最中间的所有一切性中的成就,一直到性中的圆满,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法、一切性德、一切作相你都清楚。你为什么清楚?是从通教开始,念念之间能够入深种种教海故,更能够深达一切其中的道理故,所以那叫「别教」。别教就是别别融聚、法法圆明,就叫别教,你心理面自然就能够起成如是智慧。所以这个别教是上通圆教,通达圆教的,是直指圆教的。为什么这是圆教?因为这个心性就已经是圆教的,已经在上及圆教了,这一念心已经是一切法圆明了,但是他在法中各种性相、各种作用,他都能够心中一目了然,在一心之中他能够称量一切,这叫做别教菩萨。

但是在性中称量时,只是在大智之中还未圆满,到了圆教是什么,总摄、总收毕竟性海,总收在性海之中,连别教潜在意识里面微细的安立名字、名相都全消,总收性海,果满因圆,这是「圆教」。

当你明白时,你就知道最初下手,一定在哪里开始?藏教开始,每一个人最初心中发心时、面对时,就是从藏教开始,然后由藏而通,由通而能入别,由别然后毕竟圆满,这是天台四教,叫「化法四教」。所以他在跟你讲说藏教,什么样位属于藏教时,是告诉你现在的心性里、现在的智慧,还是属于藏教,你不用还在上面还妄以为有所得。所以帮众生、帮行者区分,这才是真正为了呵护行者,不要在中间妄堕于种种差别中,妄堕于现在的根本卑劣的种种造作上,所以才讲天台四教。所以你能够这样子圆会天台四教,在这上面去体会天台四教的讲经的道理,所以你能够第一个先摄藏教的行为。教导大家如何入藏教之中的发心、熏习,然后在藏教之中为他提升。

他在藏教不是只是因为三藏十二部,只是为了那些文字、那些语言、那些声音,他必须要深入藏海、深入教海,然后念念之间能够看到心性跟他融通,这是通教。在融通之时,就要看到你一切法中、一切名相性德,你要讲得清清楚楚,不能混滥,这是别教中摄。就是你将来一定要有如是的自己心中性相功德的成就,有如是期许。然后总摄、总收是告诉你,这就是你根本的大圆觉体,根本的大圆满觉,是你本来的面目,是你念念之间要归家的归趣,那是圆教。所以那是讲天台四教。

所以那天台四教不是像现在很多,我讲的是一般这个在家菩萨讲的,就是判定你是属于藏教,他是别教菩萨,他是圆教菩萨。别教没有离开过藏教,圆教更清楚于藏教。别教是别别都分明,怎么会不知道藏咧!所以你看到过去的古德,哪一个人开悟时,他不是三藏十二部经法法了然,所以一切法、一切性、一切相,他都能够跟你解释清楚,他都不能入藏吗?所以别教一定能够明白一切藏,没有藏教你根本没有基础,你根本不可能入将来的通教、别教、圆教,这叫天台,一大的性施高台,那叫做天台。

所以站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够说以天台的教理说尽一切佛法。所以早上讲的化仪四教,讲到这个顿、渐、秘密、不定,也是依如是说的。所以每一个化法四教之中的藏通别圆里面,你都要安立顿渐秘密不定,那每一个顿渐秘密不定当下,你都要能够讲述藏通别圆,这叫做以天台的教义讲说佛法。这个才是把法师的问题大略讲完,大略讲完。

(问)那当然法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在念佛时,因为是念佛,所以他选择用在自己听自己的念佛佛号,所以他选择听声音,就是用耳根;但是他说他未出声,只是声相,未出声。

但你现在讲的,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以念佛为主。所以之前我就告诉你,念佛这个法,你要懂得如何用〈大势至菩萨的圆通章〉,〈大势至菩萨的圆通章〉就告诉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大势至圆通章的精华。你换作别的世间知见,不见得都摄六根,你每天都在念阿弥陀佛,他连意根都不摄,他就妄想攀缘将来有一个大力的神明,用大手接引他到一个非常快乐安祥的地方,这连意根都败坏了,这哪有都摄六根?!

所以这「都摄六根」为什么讲「大势至」就是在根本的大觉心体上说,才能够叫大势至。所以念念之间,他已经不同于一切世间所有一切的势力;他是在觉体之上,他必定能摧一切世间凡情势力,所以念念要回光的。所以大势至菩萨顶上是什么军持啊,就是净瓶。这顶上军持,军持当然是部队行军的时候用的,喝水的器具,但意思就是告诉你,在杀生死敌军的时候,他念念滴滴就是滋润行者的发心的。所以每一个念头里面,他都是在对抗生死敌军哪,所以念念之间就不同于一般过去凡夫的起心动念,那叫「大势至」。所以他当然叫都摄六根嘛。

上次讲到说你在念佛时,用意根听到自己佛号时,你必须要出声,耳根闻,这是耳根,因为你直接能够听到根中的作用。你没有出声时,你在念阿弥陀佛那就是意根,你能看到声尘,不管是声尘,那其实就是意尘,你觉得声尘、色尘,其实那都是意尘中所摄,那都是意根哪。因为我们只是在念佛,所以当下已经知道都摄六根,念念之间净念相继。

什么叫「净念相继」他不随过去的种种凡情,他在每一个六根门头,看到这句阿弥陀佛时,他都要知道,不管是意根所现,耳根所现,他都要知道就是根本大觉性体无量光无量寿。觉得声时是觉心所现,觉得无声时还是觉心所现,我现在有此一念时是大觉所现,我现在无此佛号时,也是大觉所现,那念念之间都知道就是在大觉所现底下,就是根本的无量寿无量光,何况是现在正称呼如来名号时,那叫净念相继啊。

那念念之间都在净念相继中,所以既然是净念相继,所以就不必在这个上面,再去刻意知道他是属于哪一根,你就要在阿弥陀佛的名号里面,因为这个问题就是已经表明法师是用念佛法门,就是持佛名号。既然是持佛名号,既然讲到都摄六根,所以讲到都摄六根时,你不必在持佛名号时,再分别我是摄哪一根。你应该是在持佛名号时,随他所起的每一切根,你都能知道用到如是名号,叫都摄六根。这样的思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你能够体会吧你在念佛时都看到,不管在哪个一根,你都要看到这些佛号的,根本这个佛号之中称如是名号的性德的作用,叫都摄六根,所以不必刻意说,他一定是哪一根。

只是过去说叫你念佛时,自己发的声音要自己听,那是叫你念念之间懂得用根,是懂得用根。那耳根最利,所以你在念佛时,出声音时耳根自己听。你懂的用根时,所以将来你不出声时,你也能够看到意根的作用。你能够看住意根,那自然就能够都摄六根。不然有的时候,意根,因为意根的变化太多了,因为意根摄前五根,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都会怀疑他是属于哪一根,他是色根?还是耳根?其实他就是意根,他就是意根,只是因为意根之中,他所有的一切作用比较复杂。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刻意举前五根,随举一根,在耳根之中,你就不再被意念意根所搅乱。所以就像上次讲的,你真正是在听声音时,你觉得有听无听,你觉得是好是坏,你觉得这样做对与不对,这些你都要分别清楚,就是意根,他不是耳根。耳根就是你专心听声,有声无声,你都要知道是闻,随起的一切意根之中,虽然意根是随着耳根在浮动,但是随着耳根浮动的所有一切意根中间所有的变化,你都要知道他是意根,不是你现在所听的耳根,所以你自然而然在意根所起的一切变动之中,你不被自己的意根所搅乱,这就是像上次《圆觉经》讲的,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

你只取耳根,就是耳根。意根他会搅乱,一天到晚在混淆你的行为,这样对不对?这样是不是听声音?这样干什么?你都不要管他,都要分别清楚,我听的是耳根,不是听他,不是听他。所以讲到阿弥陀佛时,那个是不是耳根,你要分清楚,那就是意根,但是不是刻意要行者说,我还要在行者心底还要再分别一个意根说,我是不是专心在摄这个意根,你应该是站在佛号之中,看到随他变化的一切六根六尘,你只要专心在这句佛号上,看到六根的变化,但是在六根变化当前,你只要都知道都摄在无量光无量寿中,就是都摄六根,那叫净念相继。

(问)所以法师问说:那用斋时是否可以转换成观味觉?就是观味觉,这个就是开玩笑,这不是没有礼貌的,假如还有转换就不能,就不可以。你就是这一念看阿弥陀佛,你既然都摄六根,所以你看到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正在持名时,你要念念去观想在这句名号上;但是在这句名号上你不要刻意把他限定是在哪一根。所以用到味觉时,你一样能够感觉到就是无量光;觉得酸时,就是无量光;觉得甜时,就是无量光。因为这个味觉他也不属于酸甜苦辣,他不是酸、不是甜;他要是酸,是酸他就不知道甜,他永在酸味之中,他也不知道酸。

所以今天为什么入舌的滋味,我都能够分别酸甜苦辣,而且就在一剎那之中,酸甜苦辣一切变化,味道味根之中的变化,舌根之上的变化,居然会不断的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你就在这个千变万化里面,你能够体会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根本性德。因为他不属于一法故,他不属于一个味尘故,所以他才能够随缘现尽种种味尘。因为他不属于一切作用故,所以他才能够现尽所有一切舌根上的所有一切随尘的变化,所以你就能够看出那个无量寿。所以你正在品味之时,你供养的是无量寿,所以心中就不要再想到,我是不是能转变在舌根上,我是不是能转变在味尘上。假如你是转变在舌根上,那我就告诉你:这一念可能不在念佛上,你还在转变上,被意根搅遶上,被意尘之中的种种的念头影响中。

自己念头所起都不要被他迷惑,你不知道那个意根是最可怕的,那就是魔王,那个就是波旬。所以将来有证无证,都是他在告诉你的,将来有得无得就是他在告诉你的,就是他不断在后面搅遶你的。突然才静下来,突然就告诉你,现在就是安静,他就迷惑你了,你就抓着:原来这就是静的境界现前了。你完了!那不是已经动了吗?那又被自己过去心底的那些尘埃、意尘所流浪。

所以这就是告诉你,既然是念佛,专心在念佛上,但是这个念佛不同于一般的过去众生的知见,他要都摄六根。既然都摄六根,那怎么样能够做到?你把你的主帅,你的主的兵将调好,就是念佛,我的主帅主兵将就如大势至菩萨,就是念佛。因为随他所起的,不管是在色、在声,我都能够分辨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性德作用,那就都摄。假如你中间还有认为说在转变,那表示你的意识大部份是堕在前尘的转变上,不是在佛号中。这里面将来的微细,你都要分析得清楚,要分析得清楚。

所以一分析不清楚,你浪费光阴,念好几十年佛耶!念到最后你说有没有功德有。什么时候有将来忏悔时有。虽然讲说功不唐捐,但是现在你却用他不得,因为你现在还是什么?还是在追逐心外的种种惑着。你虽然已经念念之间跟圣人的名号相应了,可是心却跟他不受,没有办法亲近,就是心还在攀缘其他的过去潜在意识之中的业感气氛。将来你突然发现,这个业感气氛就是一直鲠在潜在意识里面,你自己都没办法察觉他在障碍你。一念忏悔,过去生中念的那些所有的一切佛号,你亲近圣贤的一切的功行,绝不唐捐,他突然让你马上就融入一切圣人的智慧之中。那什么时候才能用得忏呢要把那一念心都能够忏清楚。「忏」,我不是讲过嘛,心入纤细中,有一念还在流转,你都要明白,还在受什么意根的搅遶,你都要清楚,那个叫做「忏」,那才能叫做真忏。

所以既然是念佛,所以是不是听声听声只是要你懂得用根摄心而已。所以当你真的能够慢慢慢你都能够摄心,就懂得用根时,你慢慢会发现,你过去流转在尘相之中的势力消,住在根中的清净多。根中的清净是从哪来是因为从念佛中来的,所以念佛更确切。

只是讲到一法时,佛门中既然叫大法,叫做接引的法门。所以讲到一法时,他不能跟你讲说就是一句名号从头念到底。这个是接引人的,这个是最初接引人发心,就这一句佛号从头念到底。当你念时,是不是你自己已经发愿,就是这一句名号开始慢慢归家时,正在你踏上归途当下,是不是还要有人告诉你你这一步错了,这一步对了;这一步错了,这一步对了。所以前面是这一句佛号持到底没错,但中间还是要讲清楚,你到底是走对、走错啊!所以还是要回头再为一切行者,就在这一句名号当下,再为一切行者重说三藏十二部,但是你这个重说时,行者已然就是什么?依据名号,心性是如此的。

所以心不是一相一法的,讲的那么武断,那么断灭的。心是你在什么样发愿以后,你就在这个法上,已然为自己立了坚决的一个方向以后,然后再看三藏十二部他都是什么?都是你归家的指引、指导,就是怕你还有什么?一步踏错。所以发心没错,但千万不要说,还有什么?还有这念佛以后!虽然祖师讲:三藏十二部,留给别人悟。这是祖师讲的,但是你发现祖师哩,他都讲三藏十二部。那你说:那为什么那祖师这样讲话,不是在叫做亵渎众生根嘛?轻蔑众生根器嘛不是啊,祖师已经告诉你一句佛号,你还有三藏十二部吗?你还有三藏十二部的分别留给别人悟悟吧!你就是一句佛号,所以你在这个法中,能够分别一切三藏十二部,你才是真懂三藏十二部的。你还抓着三藏十二部再懂三藏十二部,你这个人就是流浪。你知道三藏十二部就是一个佛名,这个才叫做…,假如有名字的差别,是留给别人悟,那是一天到晚在妄想分别的这种业感。一心精进的人,就是这句佛号的人,他可以看尽收尽一切万法,他心中没有三藏十二部名字差别。

就像我讲的画家、音乐家,他真正发心清楚的人,发心精进的人,他一样能够走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度,他没有种种文化国度的分别。但是你说他没有分别吗他却能够巧妙的表达一切不同的文化国度,这是发心是如此的。不是像我们过去的这样的去体会那个心境啊,那三藏十二部留给别人悟,那要诸佛出世干什么?都不要了嘛,只要有一个人出来报告一下,今天诸佛说念阿弥陀佛,那佛就不出世了。更何况现在以为行持一切世间善法就叫做修行,假如是如此的话,释迦牟尼佛根本不必出世啊,就不必出世更为大家讲解脱道耶。你要有世间十善是必定的,那是一个修行的根基耶。但是你抓着世间十善为目的,那就像三藏十二部一样,你抓著名相说名相,那早就是世间外道流转处了。

那事实上真的有这样子的声音啊,就是只要行善就好了,也不必诵经啦,也不必干什么啦,连受菩萨戒都不用了,所以就是有这样的声音啊!这样的声音你就可以感觉到,假如是一个真正行善法的人,他应该是心越走越微细呀,越走越豁达,越走越懂得方便,所以他不但能够教众生、引导众生,当下行一切世间善法,甚至于他还在世间善法之时,他能够教导一切众生,方便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他种下将来的根本解脱出世间的功德。所以他也知道过去我为什么能行善法,过去生中可能是一念称赞圣贤,一念好乐佛名,一念称赞顶礼在佛前,或一念念念之间曾经一生在佛前发出大愿,在圣人像前发成大愿,所以今生你才能够行持种种善行的福德,所以你更需要叫别人念念之间,还要懂得佛法,尊敬三宝,念念之间在法上用功熏习啊,不但是世间十善,还要在法上用功啊!那如何一个真正行善的人,他最后就告诉你,只要有善行就好了咧!

我是说现在的世间,我说世间,我绝对没有指认何人,所以说不要老是说释自然怎么拐了个弯子就,我没有,我是说世间是有很多人是这种心态,不是哪一个团体,我没有说哪一个团体,你会发现都是这种心态,就当下行善啊,因为行善我才看到,所以才会觉得有些外道,他就天天行善。所以外道比佛教更当下修行,更直接修行,所以他们就会有他们的错解。因为他们一定要看到一些行为的表现,他们才能够感觉到,好像修行实质存在的这种感受。

事实上不是啊,那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心中分别起的啊。连现在所学的善行,他都是现在意根之中在说,在世间感受善、恶二法中分别的。你但还有一念分别于善,你将来就不能够断掉那一念中,你就必定能够分别于恶的作用啊,因为法是对待起的,你知道善,所以你就看到一切恶,但你根本就堕在善的执着中。将来你看到恶时,你是不是很容易又被恶所执着了,堕落了所以起轮回心,起轮回心。

所以过去在行善时,根本不知道觉体,你捉持真有如是善行可得,可是就在这个善行之中他就能够分辨一切恶行。所以我说过,自觉得自己清净的人,他就感觉到世间是染污的;他为什么会感觉到世间染污,因为他觉得自己清净,愤世嫉俗,嫉恶如仇,就是如此啊!心中他是能够对待起的。可是你捉持真有如是清净时,小心将来突然有一天你福报不再,你看到都是染污时,你很容易就被染污流转。所以世间的善恶那不是根本解脱的地方。假如只要行善的话,悉达多太子只要在四城开始架设慈悲救济站,度生老病死,用国家的力量比你还强,但他却不能,他知道他不是究竟。

一个真正医众生大病的人,他怕众生堕在病苦之中,将来因为受如是病苦,将来必断性命的人,他发心要去学种种医方,种种药方。但他真正只要发了慈悲心,救治众生病苦时,他才真正知道用尽世间良医良方,不能真断一切众生病苦、死苦。所以他假如发了心,他一定会发愿向道,他一定为众生找到一个真正解脱生老病死的真正上药良方,这才是一个真正发心他心中应该有的增进,应该有的长养相。为什么会有这种长养相因为觉心如是故,你真的发了这个心,那个觉是不断的以觉再增觉,以觉再不断的增上,那叫做佛性。这中间绝对没有任何半点自以为满足:这样就可以了,行持十善就行了,菩萨戒也不用了,行善就是菩萨戒。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他已经断灭佛法,断灭佛教。你过去可能都是在圣人面前发愿中来,你现在断灭众生对佛像、对圣人前的这种至重,将来生生世世可能就是末法,没有一个人能再真正行持十善;所以这个叫做恐怖,这叫可怕。

所以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大家会慢慢去体会,那一念心中的扭曲,那一念的妄认,那一念的妄认,你真正能够体会到那根本就跟佛性、跟大觉心体,他是不相应的。觉性之中,你若是越去面对他时,越是至诚恳切在行一切行为时,行种种行为当下,那个觉心是越来能够入微细的,我说你是正法行,因地心中一定至真。假如你发现你的行为,每一次行为之中,你后面有很多的曲解,有很多的曲见,根本有点甚至慢慢慢慢你在扭曲一切,尤其是出世间的善法,你却在扭曲,还在违背,还起意违背;我可以肯定,你仁者不过求名而来,都是求名,那不是真发心,绝不是真发心。

所以这里面有很多要清楚的,那化法跟化仪四教,天台这个比较重要,大家应该,我只是略讲,法师应该清楚了,就应该清楚了。

早上也有说到,那我当然没有讲的很清楚,说到有的在家人的邪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这样子造业的话,将来要不要受报?我早上讲说,假如说你真正知道应无所住的话,怎么还能造业呢?你根本无住嘛,根本无住心中怎么还会随种种气氛流转,造业你都要永远知道,他就是堕在尘相中的执着,才会造「业」的,才有作相;你根本无住连作相都不得,那如何有造业可得?这是一。第二个,那有的人就会怀疑,这是下午要讲的,就是有的法师就会怀疑:诸佛菩萨他不是为了众生故,示现种种恶行,难道他造业就不受业报了吗?所以我们还是什么,你就知道我们那个心永远是抓在尘末之中,一直不断的在这边搅遶的。

佛门中既然讲到觉心嘛,你种下那个因,他就一定能够结那个果,就纵然你成无学,将来「必还生人,偿其宿债」。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过去的打鱼头三下,木刺穿足,头痛三天,一样示现。你过去你丢的什么样的因缘,将来他就随这个因缘他能呈现,这是一样,十方诸佛都不能改变的,叫「定业不可转」,在这个相上是不可转的。

但是呢,假如你证到觉心呢,就好像镜子的镜色,你知道什么因缘故,他就能够现黑嘛,你在这边用什么因缘,你种下什么因,他就一定能现黑。那你只要知道镜子就好了,他现黑、不现黑都是镜子,所以你才能够为一切众生,方便现在示现什么因缘,将来受种种报。可是你正在受报时哩,其实你是站在镜体上的;所以你正在受时,也是什么?也是心中的超越时。所以你不能说释迦牟尼佛真有如是受,如是报。但你不能说释迦牟尼佛不能示现如是业相,所以这叫定业不可转。假如你真正知道这个觉体时,谁还在业感之上,再说转与不转,受不受业力,受不受报相,你要是还有一句受不受,或者是造不造业,那表示你还是捉持在镜色、捉持在红尘上。

所以你真正证到这个觉心时,那才叫灭定业。灭定业他不是要在镜色的因缘改变,根本不用改变。我曾经种下的黑,他就能够现黑色,他就是如是现;但是我在现时,我已然住在镜体,一体的圆明中,何妨任其现。所以趋吉避凶全属外道,心性豁达你只要认得觉体,证得觉体,过去所有一切宿世的所有业感,他现前时,你一样叫消业,你一样是一分消业,一分增上觉体的圆明。所以你看到那一分消业时,你不是在业上消中分说圆明,你是看到业现前时,你都能够知道原来都是大觉心体;看到那个镜色正在变化时,你就证得一分那就是镜体耶!所以你何必一定要刻意让镜色不改变,叫镜色不随业力变化。假如你还有一分的力量想要让镜色不变,你就是堕在镜色,那告诉你那业力不可转,定业不可转,你一定受报,你就受报。

将来你只要证得镜体,随那个业中你过去的呈现、示现,他自然就会现,受报又何妨所以提婆达多在地狱如住三禅天,你看他受报又何妨所以一切菩萨才叫做大悲,他根本已经住在觉体之中;但是他示现一切因缘,将来受不受?一样现,可是现的时侯,你说他受吗不受。你想要让他不现,你想要他不现,十方诸佛都没有,他又不是魔术师。法性、法相、法数就是如此,只是看你是不是已然证得觉体了。你要是不证这个觉体,你才在这个枝末之中一直不断的说变不变、改不改变、逃的脱逃不脱。你真的证得觉体时,你何必一定要让镜色不变,何必一定要让过去所种的因缘不变。这个才叫做空花水月佛事。真的有种那个因吗?那因都知道是大觉心体现的,将来不现如是果吗?现也知道就是大觉心体现,何妨因果变化?所以叫不昧因果,所以叫做菩萨大悲呀!

但是换做老子的讲法,就扭过来讲的,讲「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两句话要这样合在一起讲那你才能够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圣人哪有慈悲呀,他根本就知道这一念虚妄,将来果也是虚妄。他不过就是拿一切行为当成那什么?祭祀的刍狗,那是假的,他根本不认为那是真的,他早就住在觉体之中了,所以连仁字都不必立,连慈悲都不必立。他不是真正立了一个像众生所感觉的那种造作的慈悲相,所以叫「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就是草扎的狗,祭祀用的,那不是真的,假的。

圣人在为你救度梦中众生时,他从来不把你当成真正有如是苦难众生,你不过堕在梦中受如是苦。就像上次讲的,披着羊皮是一样的,他不会说我在度羊,他不会说我在救一只羊,他就知道你是人嘛,你不过就是披了幻皮以为是羊,他就知道大家众生就是披了六道的幻皮,你就在六道之中不断的沉沦嘛。他不是说真正认为说有一个真正的众生可度,他在拔济众生。所以菩萨若说有众生可度,即不名菩萨,可是他却走进梦中,度梦中的众生耶,他摄尽种种众生梦境中的因缘,然后现出种种将来受到梦境的苦报,然后警惕众生耶,这里面全然是梦,所以叫「圣人不仁」。

既然是全然是梦,又何必让他不变呢你还有一念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将来造业受不受报?您一定受,你哪有无住啊!你讲那个无住都在住无住?我无住了。你不是就在住吗说无住都在住所以你会发现佛门中讲的心境多微细啊,尤其是大乘佛教。

有听清楚吗应该能听的很清楚吧听不清楚还好有录音,不能来回讲,这才是真正。所以讲到趋吉避凶,全是魔道,在修魔术师哩,趋吉避凶!你今天在世间法中,那当然讲到,因为因缘,你念在善法的因缘,过去生中造恶的因缘,他的因缘不具足故,他可以不生,他可以不生,因为你知道在世间法中,在相上是可以不生的。但是这些话是什么?不是第一义谛,他是告诉堕在尘相中的众生,你怎么样暂时脱离尘相的束缚。将来真正证到是觉体时,谁在尘相之中,还在那边不断的刻意让他不生?生又何妨!就怕你不知道是觉,真正证到是觉时,就有点像上次讲的,如同拿石头丢虚空,虚空有受你掷石之报,这个恶报,你要丢他,他有受你掷时这种报相。可是虚空毕竟是虚空,所以你丢他,他也无所受,但是这个相还要有。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木刺穿足,头痛三天,食马麦三个月。你以为世尊在受业报,这个是不懂觉心的人;但是你以为觉心不能显,那也是不懂觉心的人。所以那叫做真正能仁、能寂。你过去作的一定现。

他一定现,那怎么办?早证觉心嘛,早一点归家,你天天在用,你不认,那叫可怜!将来受时,你在那边叫苦,不是可怜吗还在这边妄说我已经不受了,所以我可以造业。所以有很多现在的人就是这样子,我不受了,我已经早就应无所住了,我无所住了,所以我现在可以造业,我可以吃肉,我可以干嘛。你无所住?你居然还有一个无所住,可以说的出来,你就将来就要受,将来果报现前时,这个就不是在狂妄,不是骗人的,果报现前时,你自己知道你是不是站在觉心上。你要真站在觉心上,你现在怎么还会妄说我无所住了哩你不站在觉心上,果报现前时你就在受嘛,你就一定会受。那个你骗人没意思,就算我被你骗,你将来还要受报。将来你受报的时候,你才会悔恨自己前生口太臭,自己骗了自己。我说嘴巴太臭,就是一天到晚在骗人,一天到晚在骗人。所以没有那种事,绝对没有那种事,所以没有那种我已经无所住了,我已经无所住了。

所以就讲到无住,无住如同《楞严经》讲的无着,如同龟毛兔角。你怎么今天讲了一个无住哩?还有讲无住就是住嘛,心中的豁达,他才是无住。无住只是方便用个名字来代表而已,不是真正还有一个无住可得。你还有一个无住可得,那就是住;更何况你在无住之中,你还说你可以如何如何,你能够如何如何,因为你证量有到那里,所以能如何如何。那当然你今天种的因,将来就如是证,果报现前时,那大家只有在后面为你鼓励鼓励,看法师如何无住,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无助啊;那心中没有人能帮你忙,那叫无助。没有人帮忙啊,那真正是心里无助,那是很可怕的。所以那个叫做佛门中讲的心法,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心法,不是世间那种搅遶的言词。

所以这个就要法师,每一次就要在心体之中,慢慢去思惟每一个心生起处,他的因缘,自己心中所起的音声,你都要去分析他的缘自何处,他的出处是什么,他将来的落处在哪里,这要懂得因果。所以你自然不会在每个声音当下,自然就被自己的音声意根之中,过去的浮尘、过去的业感所欺蒙,你就不会妄想,就堕在种种心里面的那种狂妄、傲慢之中认为有所得,那个心中就会慢慢慢慢就能谦和。

所以在这个上面才能够如同经中讲的,「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因为假如还有说言有定灭处,表示你根本不知道那是空华,这个其实不用很深的解释,因为前面已经解释那么多的譬喻了,你就不知道是空华嘛,你才说定灭处嘛,那何必还一定要有个定灭处呢,所以你也不会在那边期待他灭,你不会期待他灭,你就知道他就是光影而已,他就是随缘的光影变化而已,你何必还要期待他灭呢?你要有所期待他灭,那都是什么?被空华所迷惑,还叫做微细执着,你还是堕在前尘之中。所以有的念头当下,不是让你期待说如何让烦恼念头灭,何必让他灭,你在每个念头起处,你能看到觉心否,那才是真正行者下手处,那是念念的参就处啊。

所以举一根、举一尘,就是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嘛,一根一尘不是在造作嘛,可是就在这个作相当下,你体会是觉心,当你体会是觉心时,有作之法全成无作之体;你不知道是觉心时,无作的清净之体,全变有作的造作之法;当下就是啊,所以你根本不要离开一切有作,何必去怕担当一切有作!所以那是大乘菩萨、大乘行者的担当,所以那种心中之中,他在最初参学时,就没有离开众生界,众生就是有作相,所以将来证得如是心时,他念念还是什么?还照众生界,那跟小乘是截然不同的,那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自然性德之中。

小乘是在一切众生界中,知道是性,知道是真性,所以他看的虽然是众生,可是他心中没有还照相,他就是直接住中,住在根本的自性中,直接住,知道原来都是幻、都是妄,所以他是住在觉性中。所以他因为住在觉性中,他已经看透世间一切众生相中都是觉心所起的,哪有众生可言,都是假因缘变化所成,都是假缘而起的。所以这个时候要他发愿,回头再度尽他过去证得的那个根本一切缘假之中的众生,他当然不发愿啊,他怎么度嘛,都是假缘我怎么度,所以站在这一念上说是焦芽、说是败种。

所以从最初开始行持时,在这一念你都要清楚,这个性中他就会这样。因为你明白那个性中就会这样,所以将来证得如是性时,他也不会如是留住,他也不会堕在此中。因为你念念看的是大觉,你就不会在中间有所偏住,就有所偏住,所以就偏跟住着,所以那个住已经是非常微细的,但是那还是什么,还是属于四圣在最初端的,圣人的四圣之中的微细无明,那是他的微细无明,因为他不敢直接担当,直接担当觉体。

所以你不能在空华灭于虚空,你不可能说有定灭处,所以前面的虚妄是见其生,前面的虚妄是见其空华生,后面的虚妄还要执空华灭,那都是妄,因为都是被空华的幻影所束缚,你所有的一切知解都随这个华相在波动,所以毕竟不解空华义故。你真是空华时,你何必还要说生说灭嘛,你知道是空华就如同知道是梦,你知道是梦的人,你会说要令梦不生嘛?梦就是梦嘛。你会说梦有生吗?梦啊。你一定要让梦不生吗?何必啊,多余啊!知道是梦,你就不是梦中人。所以你刻意要断梦,那表示你还在受梦中势力。所以这个就是告诉你,「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随着经文讲,也可以在你心性之中慢慢去体会,大觉心体随念头起来时,随念现前时,哪有生处啊!所以这个当下你就要去慢慢思惟「哪有生」,你会觉得念头生、念头灭,是不是觉得?但是仔细思惟,你觉得念头生,生也是一个念啊,你觉得念都灭,灭也是一念啊,一个念啊,念都是念相中摄,所以你的觉心可以现生的念、生的相,可以现灭的念、灭的相,在觉心有生、有灭吗?觉心若是真的灭,那谁来觉灭呢?觉心若是在生中,觉心在生,那生已是二觉。

所以觉可以现生、现灭,生生灭灭都是念相而已,因为有生有灭,所以你才会觉得念头的浮动,但是事实上这么多的浮动之中,其实就是什么,就是一个念而已,就是一个念,念性如是。所以念可以随缘现好现坏,现种种波动,念可以现是生是灭,种种的变化;但你仔细思惟,念性都不坏,念性要是坏了,这一念灭处,下一念就不能生;念性若是坏了,这一念在生时,他就不应该灭,因为他在生时不应该灭,他就是坏了。为什么?他在这个生中不灭,他就永远是那个感觉就断灭了,所以念头可以剎那剎那生,他也在剎那剎那灭,你仔细思惟生生灭灭,不过都是念相而已。所以你只是在觉心上体会这个念相,在念相之中,你却妄着生灭,所以才叫可怜。

所以觉在觉一切时,尤其是佛门中的释子行者,你已经知道万法都是唯心了,所以才在施食时,不是讲了吗?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你都知道是万法都唯心了,既然是唯心,那唯心之中大觉体中现的生觉、灭觉不都是觉吗?大觉可以现生相、灭相,大觉真的有如是生灭吗?假如说你还觉得有生灭,那你就是着相;假如你说不能现生灭,那表示你根本不通大觉的灵明,灵明如此,就是如此。

所以在根本无生中,这个无生不是马上讲无生的时候,你就抓着一个无生的感觉说无生,那是一般众生知见。这个无生中是告诉一切行者已然担当,他能够随缘现生现灭当下,根本觉心在现生时,觉心在现生也是觉,那反过来说,觉在现觉有生吗?觉在现觉哪有生。所以就在这里面仔细思惟,那个无生是什么?那是一切现前众生意念生生灭灭的担当,那是无生,将来你真正知道镜体时,镜体随缘变化,正在随镜色变化时,你认为他有生种种镜色吗?他当然无生啊,他是随缘哪有生。因为镜色当下就是镜体嘛,那你认为他不能现种种镜色吗?因为现尽一切镜色生生灭灭处,才是真正能体会镜体从来无生时嘛!这是汉传佛教的微细处,你能够担当一切生生灭灭处,这就是你真正在心体的智慧之中,去担当无生时。所以担当生生灭灭,不是沉沦在生灭;是担当生生灭灭,我就肯定你在哪里?你是在觉心上看的,在觉心上有生吗?没有。你不知道一切生灭相?知道。那你还会堕在生灭相啊,听清楚,生灭相,我老是忘记这个讲清楚,你不能担当生灭相吗?能啊。为什么?相而已,名字而已,觉心在现觉都是他,哪有在这个上面生生灭灭。

所以连施食都要告诉你,知道都是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所以因为知道一切唯心造,你才能肯定破地狱。你觉得地狱,不都是心吗?过去你要是不知道大觉体,你都还怀疑是不能破地狱哩?你知道原来觉得好、觉得坏、觉得那种恶念现前,都是觉。因为过去不认觉故,所以堕在种种念相之中的差别。将来你知道是觉时,念相的差别,当下就是你觉体的光明,直下超越。所以这个时候念破地狱真言时,行者没有一念心虚耶,因为知道都是觉,你认错了是地狱,认对了六凡都是大觉,都是大觉体啊。

所以你在这个万法唯心上,你不但能够知道破除你过去的妄想执着,那是地狱。为什么皈依佛,一定能破地狱?你要知道是觉,既然都是觉,觉心在现的一切刚强,那不都是还是觉,只是你不认觉故,所以堕在刚强;你认觉,刚强不过就是什么?一个法相而已,相而已。那个相是从哪来?就是觉心能明白的相而已啊,所以他还是觉啊。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不但能够知道破地狱,而且觉心必定什么?你只要称念这一念觉体时,他能够招收一切觉。你过去不知道觉体时,你就打散在种种觉中,打散在种种觉,在此觉,就不知道彼觉,那叫流浪。你真正知道是觉时,你突然感觉到你能够囊括一切觉,那叫做普召请,全收当下。

你过去不认这一觉时,那处处在黑在白在觉,不要说黑白,在就讲说觉照跟觉的感觉,就好像镜照跟镜色就成什么?就成冤结,看到镜色时就败坏你镜照,看到镜照时,你就好像在欺凌镜色,因为你不知道觉体时,在性在用,你就会永远都是彼此,就这样的凌夺。这个凌夺,就像早上讲的一隐一显。因为根本就是觉体嘛,所以你才会在觉体作用上,你妄以为有凌夺,互相凌夺,叫相生之中的相克,也有相克义。当你是真正知道是觉体呢,你觉得好,觉得坏,都是觉,好不会坏坏觉,坏不能坏掉好觉,那叫解冤结。我一样知好,一样知坏,但能知好知坏的,不是好在知好,坏在知坏,也不是好来知坏,也不是坏来知好。能知好的那一个,从来没有冤结,能知好坏的,从来没有冤结。你看错了就是冤结,你看对了叫解冤结,这叫施食。然后把这一念化在食物上,那叫饿鬼能以解脱。所以连施食你都要这样子作观。

门打开了,不能讲喔。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