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46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05 | 2940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三十日宣讲

第四十六堂

剛剛講到「無知見故」,我似乎還忘記在另外一個角度上說因為大覺心體,他本來就是一切知見的所源、源頭,根本的源頭,所以你也不能夠用一知一見來說是他,他是超越一切知見的但是他就是一切知見源頭所以你說他是哪一個知、哪一個見?你會發現你不能用一知一見來指陳他時,那個心體的,他不是一切知見的安立相,他不是一切知見所有的那些束縛相,所以他叫做無知見所以這個「無」,無是真正的含藏、含融所以在這個角度上你也知道他是無知見。

但是為什麼要在這個角度上去思惟?因為在這個角度上,行者在思惟無知見時,他不是眾生的斷滅相,不是一般過去的眾生那種妄解,那種比較世間的這種卑劣的妄解,那完全是不同的。所以不管你跟他講說:是有知見、無知見,那行者已經根本就是在性相德用之中,他不斷在融通;在無知中他能夠安布一切有,他心中能夠融合一切有;在有中,他能夠常常在有中,他能夠真正在心裡面不斷的安住在無的清淨裡。所以在有無當下,你念念之間要這樣不斷的披剝的。

所以講經的目的是不斷在每一個文字中,要跟大眾法師不斷在這邊思惟,在這邊不斷的再研究。所以當然只講一個無知見,也可以隨便帶過但畢竟是講經嘛,所以為什麼要用這麼多攪遶的文字,因為我還是凡夫,可能攪遶下來,可能大家聽起來更亂,但目的就告訴你,那不是一般的凡夫,只是用一言、一句、一語就能夠隨便能夠理解,那個無知見那個是心性之中的真正亨通稱量,那是心性之中根本的豁達所以豁達之中你不被所謂的一知一見之所束縛,那心中超越知見的所有的一切心性中的靈明所以那個叫無知見,那是根本的無知見。

所以在這個無知見體上,所以他馬上下面才會跟你講,「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假如前面講無知見,後面講法界性,你就會覺得心裡面好像老是在這個文字上,你不能夠平衡,不能夠再深入剛剛講沒知見,現在又法界性,那法界性到底是知是見?所以這裡面,你在無知見中,明白那個根本清明的覺體時,那才叫法界性;他就是隨緣現出一切覺體,隨緣入一切作用,當下的那些根本體性、德相,那叫「法界」。

在體性德相之中,你彷彿好像就能夠隨種種緣,立種種的心,立種種的生相,叫心生唯性事實上,哪個不是根本大覺心體,他本來就能夠成就的一切性德,所以那叫做「法」。在如是性德之中,能夠隨種種緣起,立種種心地、種種生,所以每一個性相,你就感覺到有種種界分的不同,那是「法界性」。在讓你擔當這些界分不同當下,你前面已經知道是無知見故,所以你就不會墮在過去眾生的知見上面,還墮在如是界道之中,你會明白那就是大覺心體隨緣的所有的安布相而已。

如鏡子,鏡子現前時、照色時,大家都已經知道照色當下就是鏡體,當下就是鏡體,這個中間你還能夠細分出來,什麼是鏡性?什麼是鏡照?什麼是鏡光?什麼是鏡轉?你都能夠區分得出來,那就是法界性。所以在鏡性之中,有性中的種種的作用德相;在鏡照之中,你要講清楚鏡照的所有一切性用德相;在鏡轉之中,你能夠看到鏡轉的所有一切性用之中,所有的智慧的擔當,你都要講得出來。但是你講盡這些法界性,其實都是什麼?就是一個鏡體,他就是一個鏡體。但是鏡體之中,你不能夠不知道所有一切鏡體之中的,他必定能夠深入一切緣起的安布。但是在如是緣起的安布當下,你還要還收,就知道所有一切安布,還是一體所成,都是一體所成。

所以這個裡面講到最微細處,也就是告訴你,要是不是一體所成的話,那世間早就成為斷滅,那一切世間都不能容受啊!因為是一體所成故,所以才能夠形成三千大世界,才能夠容受一切萬法。因為你覺得容受時,還是覺嘛,你覺得這個容受當下,其實你前面覺得容受跟下面覺得容受都是一體所成的嘛!只不過換一個相狀,你以為有種種不同的變化。

假如真正是有不同的變化,三千大千世界都已經不能容受,所以那叫一體所成,那個才叫法界性。他才能夠圓滿遍布十方嘛,才能夠在圓滿遍布所有的一切作用之中,那個十方,十方那當然也是一心所成。所以既然是在一心之中講的如來藏,那將來也都在這一心所成。這種心性的豁通,那直下就告訴你,不是世間名目的妄立;但是要告訴你,他絕對不是一般人這種妄解的斷滅,他一定是安布一切法界之中的根本性德與莊嚴,但你卻不能夠立在世間名目相中。這樣反覆不斷的思惟,是你心中建立的就是什麼?就是文殊師利,文殊師利。

這心性之中的本來的性德的安布,秀出這根本的自性之中本來,那是文殊相,秀出啊,那個秀麗的秀,能夠秀出一切世間的莊嚴,那是文殊相。所以他才能夠化導一切眾生,能夠看到自性之中的本來的大用現前,那叫師利。你不敢擔當根本的本來的大用現前,你不知道是覺體之中必定能夠利益一切萬物的根本的性用,你還不知道什麼是大智呢!你不能擔當這個覺體隨緣的遍布,你還不知道什麼叫文殊呢!

所以這個文殊又名「妙吉祥」,又叫妙吉祥。所以這個妙中,他一定是什麼?上契十方如來,下合六道眾生,那才叫做妙。所以吉中就是根本性用中的大士,一個士、一個口,就是大士,士用的宣出處,那是吉。所以吉是什麼相?吉者是遍利相,利就是利益的利,吉利吉利,到處都是遍利相。吉者,遍利相;祥者,遍徹相,徹,雲徹相。遍利遍徹就是妙吉祥。所以你才能夠在心中能夠擔當;你為什麼最初能夠擔當?因為你念念思惟的是如來根本的性德。當你念念思惟如來根本的性德時,你在心深處長養的就是遍利、遍徹的心中的大智。不但是長養如是大智,他也會安布,就是深植在行者的潛意識裡面,他也會念念之間為你出生提攜耶。

什麼叫出生提攜?這不是講玄啊!一個人真的發了好心修行時,他在自心深處的聲音中,會不斷的提攜自己。誰在提攜你?不是還是你自心嗎?但是這個自心之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會有這樣的自己心中,會為你做這樣的提攜,這樣的不斷的念念之間的規劃、規勸?是因為你最初的方向明白了、確切故,禮敬如來的那個方向明白了。所以自然在你心底深處,就能夠長養出這樣的智慧種子,他隨時告訴你,你是走對、走錯;你這一念是對、是錯,他會這樣為你安布哦!事實上你也在供養他,他也在隨時為你接引。這就是菩薩行中的菩薩的種子。所以這裡面要念念告訴你,其實就是要你在大覺體上,如來性中擔當。

所以「是則名為因地法行」。你能夠這樣子去解釋。法界性還要跟大家再講講,剛剛講的如法界性,這個「如法界性」,還不能夠就是像過去籠統一樣,就是如法界就是等同法界性,這樣子,就是這樣子的解釋。這個「如法界」是等齊,等齊的意思就是,你能夠擔當那個如。那個如不是只是一種轉借,是如法界性,他是要你行者直下擔當要如,要真正看到你心中能夠入一切法界性,你能夠擔當,所以叫做「如法界性」。所以這個「如」字還要講到行者念念之間心中的擔當,就是荷負、擔當,叫如法界性。所以那個才叫做過去所有一切性德之中隨緣的軌持,叫做法

大家都知道,性分為界,這過去的解釋大都很明白,所以在這個軌持之中,大覺性體的軌持,性分之中,你能看到法界的作用。但你為什麼能夠知道是軌持相,大覺的軌持相,那是大覺隨緣根本的本來的心性之中,他本來的威儀,那是根本的威儀。大覺的威儀,他就是能夠隨順一切緣起,安立種種威儀。你在根本心中的清明之中,你隨緣所現的,不管在眼、在耳、在鼻、在舌、在身、在意,隨種種因緣所現,都是從大覺體中現時,那不管眼、耳、鼻、舌、身、意,你都會發現他就是什麼顯露?覺體的祥和的威儀。所以你不認這個根本覺體,你還不知道世間威儀在哪裡!

所以世間威儀似乎已經到了最末梢,但是仔細思惟這個最末梢的威儀,一定要來自哪裡?來自你根本性中的本來的祥和、本來的清淨啊!所以老子才講:你不認識大道,再妄說德、再妄說禮、再妄說仁義、再妄說理都是亂。你明白大道時,德、仁義、理才能夠得以安立,才可以立名!你不認識這個覺體,你不認識自己本來面目,你在哪裡說大道,在哪裡說德?

所以當你真正知道這本來面目時,眼、耳、鼻、舌、身、意隨處流出,都是大覺心體的莊嚴祥和相;在眼,你自然能夠遍見萬色;在耳,你當然當下就能夠融通種種諸聲;在鼻,你能夠辨析、能夠擔當一切這些香臭,就香臭,這些香臭二味;在種種作用上面,在觸、在舌根之中,酸、甜、苦、辣,你明明都能夠知道,你能夠清清楚楚荷負。

所以他不會在一根一塵之中彼此互相凌奪,他不會在酸甜苦辣種種塵相之中,彼此互相的不斷的轉變之中的那種敗壞。你連感覺到像舌根之中那種味在變化,味在轉變時那都不是壞相因為過去你只知道是味覺時,那都是壞,從一個感受之中壞,一個感受生,那都是壞。可是你知道是覺體時呢,就在他的轉變,在他的生滅轉變相上都是覺,清清楚楚。你都在為一個行者建立清清楚楚,知道那個覺心的作用,那都不叫做壞那反而使你在一切作用之中,你能看到是覺體,那個才叫做接引。所以那個才叫做真正的利益,那都不叫做壞。但你背離了覺心,那全屬世間的敗壞,全都是屬於壞相。你要念念都在覺體中參;眼、耳、鼻、舌、身、意,哪個不是你行者念念之間,建立根本性德莊嚴之處!建立性德千萬不要、不能夠在還有一個方向回來,才叫建立性德,當下就是性德建立處,就在所有六根、六塵門頭上,就是你的大覺性德之中的所有一切顯現、顯露處。

這有點像剛剛講的:這在聲塵之中,你將來再在聲塵上,看到就是你聞性的莊嚴,他不必再來告訴你在聲塵上還再找一個聞啊。有人說:你的時候,念念觀想:「那是聞性,那是聞性」;其實這句話是多餘。你怎麼觀想那是聞性?你在觀想的那時候那叫意塵,那都是塵。你用意塵想聞性,那是天方夜譚,你用意塵去想聞性,是天方夜譚,你還是在塵相上的。你不知道塵相都是性中所起的!

因為明白道理,所以你才能夠直下擔當嘛。所以為什麼聽經、為什麼看經,那麼重要,行者心中若是不明道理,有的時候你不管你在參究什麼時,你不管你在哪裡下手,你都會發現,有很多過去的所有的一切意念,過去的一些障礙,他會浮現;那個時候浮現時,因為你不明道理,所以很有可能你就會被過去的妄想又遷流在魔道之中,又開始受他流轉,你以為是什麼?因為那種妄想、那個魔念,他不是只是讓你以為我找不到,我不知道如何下手,不單是這種念;你在剛開始是:「我找不到,我不知道怎麼下手!」久而久之,突然會有個念頭告訴你:「我找到了,就是這裡下手。」還有「我證得了,我就得道了!」你小心,那都是魔,那都是魔念來害你的,那都是心中所起的那種幻覺。

所以最初你要是不知道念念之間看住那個塵,你要知道那個塵相就是你的聞性,既然知道那個塵相就是聞性,所以隨塵所有的一切浮動,你都不會在上面再妄作心中的分別,再隨他流轉。所以單舉耳根,你都在聲塵上面,你就念念之間就要擔當現前是塵,但是將來我一定能夠在這個塵相之中,照現的是根本的清明的聞性。因為聞性非內非外,將來你會知道塵相也非內非外,你過去不認時,所以在塵中就有內外二相,在塵在聞有內外二相,但是哪一個聲塵,不是你的根本的聞性現前

所以這裡面才講到《楞嚴經》中的擊鼓則聞聲,擊鼓聞聲,這裡面才能夠慢慢辨析根塵的,就是行者在根塵下手時,就是你心中不會再疑惑,不會在自我心中再起障礙。他為什麼不會起障礙?因為他已經知道法界性就是如此,他能夠安布就是如是,他站在如來藏中、站在根本覺體上,他已經知道這種安布相,都是一體的法界性。現前的時候,在作用上面叫做根,現出作用處就叫做塵,那就是一體的法界性。那既然是一體法界性,我怎麼會離塵再去尋一個根呢?你要將來證得即塵就是根,那才是真正行者的下手處,所以這裡面還可以回頭告訴法師,怎麼樣在當下隨取一根一塵的時候下手,隨取一根一塵下手。

但是還是勸大家一句阿彌陀佛,都攝六根!因為我講過,末法眾生內心之中早失名相,講其他的方法,是讓所有一切行者懂得原來心性;一切法門之中,一切根中,你都講出他的修行的方法,是讓你都明白那個修行的方法,是讓你知道那個心性的本然。因為你知道心性本然就是如此,他能夠都攝六根,所以你當然願意安住在一句佛號中嘛,你就不會起懷疑。雖然文殊方便告訴你,耳根最圓通,但是你在一句阿彌陀佛當下攝六根時,也沒有離開那個圓通啊;只是眾生歸家時,你入門當下方便為你說,哪一個是比較利,哪一個可能會有一些困惑、障礙,只是方便接引行者而已你將來真正是在這一心行持時,那你會發現法法他當下都是一心所起的,他沒有, 沒有再分什麼圓通、不圓通,是歸家的時候,你要找到圓通本根而已。

但是就算你在圓通本根中下手處,你還要知道你現在我們的資糧位。我們連資糧位中,連名號都已經早已喪失啊,在心中的名相、那個名號都已經喪失啊!因為沒有那個心體之中的名號故,所以你修盡一切世間善法,你不能夠成為力量、不能夠得力,因為名目早失啊!所以這個時候才要回頭老老實實建立名目,建立向聖的名目,建立向賢的名目,建立出世間聖人的名目,所以才叫「持名念佛」,所以你一定要相信那個持名念佛,是要喚起你心中的名目。

當你將來心中名目若是建立時,你會發現一切法中,那都是圓通本根啊!所以那個時候你再擇取耳根,也是圓通本根!但那個時候你再去選擇耳根薰習時,你念念已經不會背離無量光、無量壽,那個時候的不背離,不是說我一定還要持這個名字,最初持名念佛是要你建立名目,這個人已經念念之間都是向無量光、無量壽的名目時,他再聽耳根、再聽聲塵時,他都知道是無量光、無量壽,那叫名目確立,那都不違背;所以隨取一根、一塵都是西方資糧,那將來都是是西方資糧。但你現在不建立名目,你連名目都沒有,你再隨取一根一塵,都是什麼?都是過去凡情的造作。

過去古人那都是名目早立,他過去名目不失啊,所以他處處都還看到聖人出世,不旦有出世間的聖人,還有世間聖人。所以他但聽到世間聖人一句話,聽到出世間聖人一句話,他都開悟啊!隨便舉一個法,隨便舉無常,他開悟。我們現在怎麼舉來舉去不開悟呢?因為我們不在心性上參嘛!他是舉無常在心性上參,看到那個心性的無常;你在心性的無常中看,你一定能夠照見心性的本常,因為你是在心上看的嘛,心不會斷滅的,所以你在心性的無常中,就是隨緣的無常裡面,你才能夠知道,那能無常的那個,性常,他當然開悟嘛!他當然開悟啊!

所以他永遠住在性常之中擔當無常;他擔當無常中,沒有一法能會隨無常流轉;他沒有一法隨無常流轉時,他證的是性常,他心裡面不會取斷滅相。那過去為什麼他能夠隨便跟他講一句法,他就能夠圓會於心性呢?名目不失啊!所以講一切事情,你看到儒家講的都很深的,可是他們那個學者,學子聽了以後,馬上都能夠開悟的。那種開悟是心中的仁心仁性,那種開悟,那是良知良能!

那我們現在呢?不要說佛門中的解脫道,一句阿彌陀佛!連世間的善法,你都不見得能夠開悟,都還執著世間善法,以為是世間執著那些善行的那種感受,做久了自己都還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善人,你覺得自己是善人時,你這已經叫不善了,老子講:大賊,就是賊了。你還在妄作,還在心中不斷再填補內心之中的妄想,更何況你要出世法中,那根本就是亂套了!出世法念個阿彌陀佛念到最後,其他鬼道眾生都來了,都來附體了,這就是亂套嘛!那為什麼亂套?你就知道名目早失啊!名目早失

那你說:「法師,你這樣講的話,那亂套那些不是也是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嗎?」誰說他們念阿彌陀佛了,他們不發學者的心念啊,他們根本沒有念佛!我是個惡人,我根本不想向善,我嘴巴一天到晚念善的名字,那叫褻瀆善人!我根本不想作學生,我一天到晚念老師的名字,我叫戲弄老師,戲弄師名!你根本不發學者的心,不發學者的心,你一天到晚念盡阿彌陀佛,那個都叫做什麼?那叫褻瀆佛名。

那你說:「法師你怎麼能夠說他們褻瀆?」假如真發如是心,從覺應覺,真正的覺心從覺應覺,你就能夠深入種種你所持名的那個名字的作用跟他的性德你怎麼念那麼久,反而轉成這樣子呢?我就肯定你因地心中沒有發學子的心嘛就是不發一個學人的心嘛!就是在世間的妄想之中,在種種委曲念上,在過去的一切凡情的那種依賴,那種世間的宗教那種依附神力的那種思惟下面,你在說念佛的!所以念久了以後呢,馬上每一個都作老師了,只要有附體的,都作老師,都可以告訴大家,昨天哪一個又來告訴我了,這個念阿彌陀佛他們都解脫了,鬼都來告訴你,他都解脫了,那就鬼解脫了,聽懂的意思嗎?鬼才解脫。那就鬼告訴你解脫了,那是鬼解脫了!(回來!習慣了,這個業力。)

這就只是告訴你從覺應覺,你可以自己為自己剖析,你到底是不是發了一個正確的因地心?假如你真正發生了一個正確的因地心,你念這名字,你怎麼會有這個離此名目之外的所有一切曲解呢?所以不講他人,要自己也要常常思惟啊!還有一念曲解,心中隨起一念曲解,你就馬上就能夠懺悔,為什麼?你是真念佛人嘛!我們過去的業感他會起成種種的幻覺、念頭的可是是真念佛人,自心所起的過去的業感的念頭起處,你都能夠馬上深深懺悔啊!不是沒有那個念頭,那你怎麼會放縱到他這個念頭,把這個念頭放縱到你還以為是真呢!那就不是真念佛人。

所以這也是讓我們不斷衡量的,當下衡量的,這才叫做因地發心,這是真正叫做名為因地發心。你從覺心上面,你不管舉一名目,舉一善法,你都能夠體會到那個因地發心話好像沒講完,所以才叫大家為什麼要持名念佛,你一定要從念佛中下手,這是絕對保任的,這不是我講保任,這是祖師講的,尤其是永明延壽禪師講的。

因為你能夠都攝六根就是禪,你不知道都攝六根時,你可能只是持名啊,你想到的可能就是一個淨土的名字而已,但是你要是都攝六根時,你才能夠知道他那個淨土的名字,跟自性之中所有一切性德相應,那就是禪!所以大勢至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讓你入一切甚深禪境界。當你在這一切六根六塵當下,你都能看到就是你的無量光、無量壽,那個不是覺光所起。覺色當下就是覺光所現,覺無色當下也是覺光所現,覺光可以現有色、無色,可以現生生滅滅,但覺光從來無量、無生、無滅,他也無量。這不是你的無量光是什麼?

所以就在這無量光之中,他能夠現出有色的種種作用,現出無色的種種的壽量的作用,所以一切一切世間你所能夠看到的一切器界之中的所有一切壽量作用,哪個不是你大覺心體的無量壽所現的一切壽量,壽用無量。所以你當然就可以看出六根六塵!因為你在這一念佛號當下,你就能夠收攝一切一心啊,這叫「淨念相繼」,那你心裡面那種力量,那種智慧的勢力,不是一般凡夫的勢力,所以那叫「大勢至」,那跟一般凡夫用心不同的!一下跑到鬼道去,那叫鬼王至,不是大勢至。

所以這裡面就要告訴你當下念佛,你真正就是都從念佛發心開始。雖然講到耳根圓通,不要遶遠路,等到你將來突然發現你真正用到這個耳根時,你真的像我剛剛講你在塵中,在聲塵之中都能發現聞性當下,你才豁然大悟嘛,那不就是無量光嗎!

所以那時候講古德回頭再說這一念名字,不是說他再拋棄了過去所學,再回到這念名字耶;他發現原來無量光這個名字是講的是什麼意思啊,他從此以後在心中才是真正稱名,不但是心念口言叫做稱,是心性直下的擔當叫做「稱其名」,真正稱其名啊,那才叫做「稱名念佛」。所以講到一切善法,哪個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引,叫導歸極樂,導歸啊。

所以你會發現,現在眾生的知見,所以有的時候很扭曲,譬如講《華嚴經》導歸極樂;我們《華嚴經》最後不是叫你極樂嗎,他把那個導歸二字都沒有解釋!導歸就是你用《華嚴經》他才能夠導引你歸向極樂嘛,你怎麼捨掉《華嚴經》說極樂呢?所以有很多人說的導歸是說:你看,最後導歸極樂,所以還是放下了,就念這句阿彌陀佛。你不知道歷劫菩薩發心,你不知道根本性德之中所有的一切的安布,你根本還不能夠認那一句無量光呢

所以你先要相信一切善法,一切大經之中的導歸相,所以你就更能夠明白那一句佛號的真正的重要性。所以將來在凡夫行者起心時,雖然最初入門是持那句佛號,但是他知道一切法中都有導歸相,所以他在這句佛號之中,他才能夠一門深入嘛,他才能夠深入一切萬法。當他能夠一門深入時,他再學《華嚴》,他再學《金剛經》,他再學《法華》,他都是在《華嚴》、《法華》、《金剛經》中看到無量壽、無量光的這句名號當下的莊嚴,這個人才叫真正供養一句名號—阿彌陀佛。

心性就是如此啊,假如你最初念佛時,你不知道一切萬法都有那個導歸的那個相,你將來就有排拒啊!你將來就有排拒,你就不能夠入一切真正的無量光,你就不是真正供養無量光的名字。就好像常常講的譬喻,一個畫家,在最初學,要發心做一個畫家時,學作畫時,他就要知道,他就要相信,那一切世間的所有一切文化色彩之中,就有他的所有一切色蘊在其中。心底是捉持就是要成一個畫家的名目、名相是一,可是他要擔當一切所有萬法導歸他成就如是名目的莊嚴,他不可能斷滅說不要啦!他要斷滅說不要了,你自己就會發現這個人不是在心性上說法的,他連法界性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啊!所以心性若是真正誠實時,他自然就能夠會是如是的擔當嘛!所以最初那一念我要成一個畫家,那一念心赤誠時,他就自然能夠走進一切環境之中,他就做什麼?做他慢慢慢慢入到畫家的氣質智慧的導歸,他能夠捨離一切相嗎?不會啊!但是你說,他是在一切相中追尋嗎?沒有,他就是在哪一個名目中看的。

所以這裡面要講得非常清楚,因為那一句名目赤誠故,所以他自然就能夠用盡一切萬法嘛所以他不是在外面追尋,他就是一個名目中建立的,但是一個名目中建立,他一定什麼?一定以一切萬法為其導歸,一切善法作他的導歸,心性就是如此啊!所以那個解釋導歸,你會發現那根本就違背心性講的。所以很多人講到,你以為是在講佛法,不知道心性的,都以為是在講佛法。唉呀!對其他不要,我就念佛,因為這樣念佛比較赤誠,所以阿彌陀佛第一個就會讚歎我,可憐我,就第一個來接我。多半都是這種心態啊,潛在意識都是這種心態,所以他根本不知道導歸義,所以你就發現,世間人的那種曲解。將來你再看到任何文字時,任何名目時,要依大覺心中建立解釋啊,要依如來藏中解釋啊。既然是如來藏都是一心所起,都是一個大覺心中所起,說導歸時你何必要擯他,你要棄他,然後取他,中間還有取捨才說導歸呢?那你要知道在一切萬法之中,就是建立一切名目時嘛

所以一切過去古德,他在開悟以後,他才跟你講說:從此以後老實念佛。因為他開悟,前面的開悟,不是說開悟就叫做浪費光陰耶,功不唐捐,開悟以後才知道,事實上所有的一切萬行、一切的功德智慧,全收就是心中那句名號而已耶。你將來成就至善時,所有一切過去的功德,這一切的功行,全收就是一個善人的名字而已耶,他當然跟你講說,就得好好念佛!他不但是心念口言好好念佛,他念念之間都在這無量光、無量壽中,開始成就啊,當然是好好念佛啊;那叫大念佛,那叫真念佛。

所以這裡面你才會知道,世間有些很多文字上的曲解,那種恐怖,那種危害!所以會讓很多末法眾生聽到如是聲音以後,在後面在佛教之中,就是這種不斷的取捨相,啊,我就修這個就行了,我就修那個就行了,我就站在這小乘法就行了,我就聲聞法就行了,我就這樣就行了,我就可以如何、如何…。光有這種聲音:「就行了」,你就要告訴自己,你不是學者。你要是真學者,學都無止境,你還有就行了?這用東北人講說就是ㄉㄜˋㄙㄜˋ,这就是你跩得很,你怎麼就行了!那就是你怎麼會起這種貢高,你以為你很跩,這樣就可以了!真正要是學無止境的人,他在但聞,就是佛門中講,但聞一句未曾聞法,心中會好樂參學。這為什麼會如是?心性如是故,學心如是故,覺性如是故;他不會覺得就行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才叫做「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這種心性中的擔當,這種內心之中的這種含藏,不能講擔當、含藏而已,也講到一個學者,為什麼不能講?我是想說學習心相上,因為我們都是行者,在行者上面要發大乘心時,那是心中那種慚愧,那是心中,內心中的那種好樂學習,那種赤誠,你要先在這個上面看;看到你念念之間那個慚愧,看到有一念之中,自心所起的一個聲想障礙你時,那種心中,對你自心所起的那個音聲的內心中的懺悔,你才會發現過去生中可能常起如是音,所以今天才一想要向道時,還有如是的音塵浮現在心頭,攪遶於自己,惑亂於自己所以那個時候才起懺悔啊!

過去可能就用這種聲音障礙過種種人,所以起懺悔因為你能起懺悔,你身心才能寂靜。那種身心寂靜,是你只要聽到有一句法你未曾聞的,你都會好樂。但是那好樂絕對不是盲目,因為你已經在心性上參的,所以你就自然能夠分解得出來,能夠解釋得出來,是不是正確。就好像剛剛講畫家,他在外面所參時也不是盲目,也不是盲目參,他自然就能夠收一切世間的種種文化,種種世間的民族的這種種的一些情感,他都能夠感覺如何入畫,他不是盲目去參,因為他的名目之中就是要成為一個畫家,自然在世間上的取捨,他就知道該取什麼,不該取什麼,是心性就是這樣的。

假如說我們還自己都不知道是,該取什麼,不該取什麼,那你就要懺悔耶!懺悔什麼?懺悔你最初發心學習心中的因地不真,所以你就不知道,該取什麼,不該取什麼。你要是真正在學習心態,在一個學生的心態,在一個行者的心態之中,發心若是赤誠,你自己都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才是真正的覺照啊!所以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應該問人,問問自己良知,問問自己的發心,你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不必再討論這個做對不對?你自己知道對不對。

別人做可能是對,心無著故,我不是說惡法,就是平常的一些用度,可能多用了一點,可能是對,他心無著故。你現在看到別人能用,我少用一點,你心中執著,你說這樣做對不對?你就是不對,你心有著故!你心但有一分著,你就墮入到塵相中,那就不是大覺心體啊!你有一分墮在塵相,你就是告訴自己,你就是潛在意識不斷的告訴自己:你不願意今生超越生死嘛!你不願意今生真正跳離煩惱,你不但不願意,你還不斷的陷害自己,將來生生世世都在生死煩惱中流轉;你願意嗎?你不願意你就不會再起那個心,跟人家不斷的在爭辯是對、是錯。你自己心中才能夠明白,那一念你還有執著就是錯,你還有妄取就是錯,你還有心中想要說:我有得到、不能得到,多一分、少一分,那就是錯。那才是自己心中為自己不斷的約束,那才叫做真約束!所以這叫做「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這才是「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真正在這種清淨心中,有同參告訴你:行者你可能行為上多做了些什麼,可能會讓你的覺心流轉,讓你的清淨心流轉。你會感恩的,你會感恩的;你不會覺得說:嗯,你在挑撥我,你怎麼老是眼睛看著我?你會巴不得所有的人眼睛幫你看著。那是真正發了這個覺心的人,你就怕有一念還流浪在感受上。所以那個時候再說大眾舉罪時,你不會覺得誰在傷害你,你會感恩的。

所以這裡面就要看,你為什麼在這個上面,你還會覺得有所傷害呢你就要慚愧,那不是覺心,那一定是不知道所學;你忘記了所學的方向,所以你還是在在眾生知見,過去那種凡夫的煩惱之中去解釋他的你要是在一個學者的心態,在一個真正要了脫生死這種心中,那種迫切的這種念頭當下,人家告訴你時,你當然會感恩,我才發現,哦真的有些行為還是墮在執受中,還是墮在放逸中,還是墮在無所覺中,所以才會流露出一些行為觸惱他人;這個時候才會感恩,這個時候真正才能感恩的。這個是講到清淨心,清淨心中,他會聽一些聲音,清淨心中他會包容自己一切聲音,這才是真正感恩。所以「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所以到末世,那末世當然不是說現在末法就講說末世,我們不能用這種太過籠統的解釋去解釋,有的時候太過籠統,就是末法中,我們都是末法眾生就帶過了,那你根本就沒有下手處啊!你在每一個念頭起處,那個念末當下都是末世啊!念頭起處,眾生,我們現在所有的念頭感受都在哪裡?都在念末!你覺你根本看不到的,念初你看不到的,你馬上都在所覺的念末上。但念末所起的一切眾生相中,你都要知道,都知道是什麼?都是你的如來藏。你要念念之間看到你的念末,看到你的起心動念的念末,你就不是末世眾生;你活在末法,你都不叫末世。

假如我們一天到晚就追逐念末,追逐在感受的最末梢,在枝末之中不斷流轉,你活在正法之中你還叫做末法眾生。所以是不是末法,不在這個時代來衡量,不在這個時間空間衡量,是在你心體之中的那個時量,那個時輪跟空間中說的,那個智慧的擔當說的。所以既然如此,所以你就要念念看到,每一個念頭起處的感受現前處,你要肯定那就是念末,因為呈現出那已經是念末了。但是就在念末當下,隨緣的交替變化裡叫末世。世者,交替相,所以世者有世代交替,幾世幾世就是幾個王位怎麼傳,就是交替相;世界就是這樣子交替的,從覺心之中不斷的這樣子交替,這樣子交光,叫做世界。

所以在佛國淨土的世界裡面講佛國世界,那也就告訴你覺心的根本交替,他就一定能交替,在覺能交替於見,在見能交替於色。但是你會發現這樣的交替當下,這樣的瞬間交替當下,你仔細思惟,每一個交替之中,都有他的領域跟他的淨土,跟他的國ㄉㄨˋ(度相,你都還能夠分別得出來。什麼叫「國(度」?就是在這個性德之中的領域的德相,就叫做國土(度,都有他的淨土,他的稱量,運載相。雖然是這麼瞬間,過去一直到,就到了色末,到了色末,我們眾生已經不是在色上,已經活在情執上,情中的末;情可能也已經模糊了,活在勢力上了,隨著修羅,活在那個感覺的勢力上,是隨著修羅。

可是這麼快,你的迅速,這個迅急的作用裡面,你會發現每一個階層,每一個交替中,都有他的國土(度淨土相,這你才能夠知道華藏世界海的世界莊嚴!你能剖析每一個國土(度,每一個作用上面的性德的交替,所以你就不會死於於末嘛,死在末梢嘛,你才知道他是本末因緣是怎麼現前的,在本在末是怎麼樣在性中建立的,性之中漸次成就的、漸次莊嚴的,所以你就不會逐在念末上。所以在念末當下,你也能看到念末之中的交替,就是感受中的交替,你都能夠知道都是你的大覺心體,都能夠知道,原來他就是根本大智文殊,就是在自覺之中根本的本來的智慧

就在念末當下,也就是當下回光處這才叫真正了因這個了因的意思就是告訴你,念念之間因地心中,就是圓照清淨覺相,在最末梢中,你還要知道他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就是圓照清淨覺相。整部經最初的這一卷大智文殊,他等於就是什麼?就是為你開宗,就是最初的名義,開出他的根本。所以你前面若是不知道大智文殊所的這個根本的因地發心,你後面根本不知道如何除妄,你根本就沒辦法再解釋了,後面十一個菩薩你就沒辦法解釋了。

所以以文殊為首,為首就是你念念之間要頂戴,頂戴如是首,叫做「為首」。你念念之間要如是頂著,要如是的根本大覺的面目,叫大佛頂,叫大佛頂首楞嚴,你念念之間不能離開如是頂—大佛頂。佛頂是根本本來面目的莊嚴,但行者的頂呢?是念念的禮敬,所以都不能忘記那個頂。所以這樣光講一個「頂」中,就有本跟接引相,根本相跟接引相,根本就是大佛的根本,本妙莊嚴;但是這個本妙莊嚴他不是有形相的,無形無相,大覺的頂哪有形相啊!大覺現前的時候,你不能拿一形一相見他,剛剛還講說「無知見故」,你怎麼拿一形一相能見他呢!

所以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到佛頂,你再大隻,你上升須彌,再上升,再上升天際,你都沒辦法觀到佛頂。你再不要說,這不是講天方夜譚哦!你自己看看那佛頂,你在你心中的絕頂,你在哪裡看?你看的都是,你認為說有了,我看到那個大覺的那個頂處,那都叫做空華。覺虛空者,就是空華相,還頂呢?那個根本能現的才是你的大佛頂。所以念念之間要在這上面頂戴,那念念之間要在上面受持,所以接引中是行者的頂戴受持相。

所以你要是在大佛頂,你才能夠入如來密因嘛,念念之都是在大覺體上的,你不是流轉在過去眾生的流轉,甚至一些其他的聲音,聲塵攪遶中的,那叫如來密因嘛!那才能夠起諸菩薩萬行,你才能夠看到你心中的智慧的萬行,那叫諸菩薩萬行,那是根本心體之中的最初之首。所以叫做一個經中都有他的首,你要知道他的根本,那是建立在四方的安布與莊嚴,所以《首楞嚴經》。楞者,木立四方,木立四方。那木是什麼意思?木是建立相,在四方木表示四個角建立的紮實相;所以楞嚴也有堅固相,也有堅固相—《首楞嚴經》。

所以光一個,《圓覺》我講到《楞嚴》哦!不好意思,常常會套來套去。但是就是告訴你《圓覺》之中就要看到《楞嚴》嘛!那一切法中,就要能看到你心中的根本,你念念之間不能夠離開你心中,那個《楞嚴》,那個安立,你才能明白《圓覺》,才能夠懂得《圓覺》。所以有些經文他是可以這樣子合在一起講,就是合在一起去慢慢,不是講,就是慢慢去體會的。

所以未世眾生,在此修行,你不會墮在邪見。「末世」就是每一個念頭最後面,你都是這樣子去思惟,你不會隨任何念頭的過去的扭曲,隨他流轉,那叫做「不墮邪見」。所以這才是真正文殊師利在《圓覺經》中首問,最初的,首問。一切十方諸佛最初修行的下手處,都是圓照清淨覺相,因地心中就是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這才是行者在《圓覺經》中,最初要體會的道理,要建立的方向。那到下面普賢菩薩說「如何除幻」,你要是永斷無明,前面已經知道,你當然知道如何除幻了,所以那才能夠起成普賢,才能夠處處安立。你在安立中才是除幻處,你不敢安立,你不敢普賢,你怎麼叫除幻呢!所以黑來一樣現黑,白來一樣現白,但是你在現黑現白,你還追逐幻立嘛?不可能!所以才有到下面的,普賢菩薩的離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所以後面再以偈來重申如是前文的所有一切的根本經義的精髓,所以而說偈言,「文殊汝當知」,就在大覺大智這個體中,你要念念之間要當照,也就是當知,我現在講的這個意思是跟行者講的,不是在經文之中解釋文殊菩薩這個經義,不是依文殊菩薩的立場解釋的,是要一個行者去面對、禮敬文殊時這種解釋。所以文殊汝當知,就是行者要在內心之中建立這樣的智體時,你念念要供養如是大智體時,那個當下你必須要清清楚楚,當下知道一個行者應該具足的根本覺照,叫「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那一切大覺現前處,一切萬法現前處,就是如來。所以在一切法中,過去你看的都是世間的念頭起成之處;將來你會發現,哪一個世間萬法起成處,不是你大覺心體的如實而來處,如是法,如實來處。所以那個時候你再看到,一切所有起心動念當下,你已經知道,你已經確認如來體了,角度思惟已然不同。但是這個如來,他的因地都是從大覺中最初起成時,所以他本來的因地,都是以什麼?就是以根本覺體的大智,那個智,就是一個知一個日,那個大智如日,隨種種緣起,再說隨緣種種知時,那個智慧的作用,都以這種智慧在發生覺照的。

所以一切如來,你站在頭上來看,站在體覺的頭上來看,哪一個起心動念,不是你覺體隨緣時,隨緣當下立的種種智慧的光芒之中,隨他現前。可是你不在頭上看末,你在末中就忘記了頭首,你在末中就忘記了根本性中的如來的性德的安布,在末中就以為就是後面感受的所有的一切沉悶、造作。你要在後面,行者要在,尤其凡夫要在後面所有一切造作、念頭之中沉悶,你要怎麼破除那個沉悶?你要擔當從頭首去觀,從你本來面目上面去思惟。你當你真正在本來面目上思惟時,你會發現每一個念頭處,都是「一切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你哪有離開過那個智慧覺啊?你從來沒有離開過那個智慧覺!所以講句話時,不是數他人財寶,是看你自家寶藏。

下午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