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復始。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七日宣讲
第五十三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再看经文,昨天讲到「渐次修习」。所以这个「习」字,是一切行者下手的根本,要让如是的发心,念念要习惯在这个上面,常常如是熏习故,就让这个行者的发心,能够将来就是在这个所有的一切行为之中,能够真正能够成为性故,能够成为常久,能够住在性中。那这个性,当然是自体的自性的性,但是自体的自性的性的现前,就是行者念念发心至诚恳切学习的心性。自心自性之中本来非种种相,但是他能够缘世间善法之中,能够成就种种的作用,功德上面也能够立种种相。
所以这里面先要讲到普贤菩萨讲的破妄时,先就是大众法师还要知道心性之中的几个面相。第一个要讲到「法性」,法性之中他是无形无状,他是本来一切万法的功德,他是根本一切、一切世间一切法中的本源。但是在这个法性之中,所现的一切心佛,现前的心佛,他是能够成就一切善法的呈现的。所以为什么帝释天他修善法故,所以宫殿能够随身;转轮圣王因为修善法故,所以七宝能够随他现前;世间所有的人,能够修善故,所以一切因缘能够转变,山河大地这一切,这所有一切山光水色,都能够随着他变,能够都变成善的境界。修恶心的人,修恶法的人,他一念向恶,你会发现世间所有一切恶缘就能够呈现,那斧钺、刀剑、刀叉都在等着跟他相触。这种境界中的变化也是心佛中的变化,你是什么样因缘,觉心之中就现什么相。
由于我们过去堕在这种相中,因为迷失了根本的觉体,所以堕在相中叫做迷。事实上能现这个相还是什么?还是你根本自性之中的心佛所成,没有如是觉心如何能成。所以现前是迷、是悟,不过就是什么?就是大觉心体一念的缘起而已。但是你在这个上面不认大觉心体时,在迷在悟就成流转,就成差别,那所以叫做妄,就叫做虚妄。将来你真正知道,因为觉心他能够入世间故,在心佛上面,能够随一切因缘如实呈现故,所以在迷、在妄。他为什么能够呈现种种的差别?因为能呈现的差别,还是法身佛之中的根本无差别,因为在无差别中,才能够随缘现差;你不能随缘现差,还不能够说是佛性,还不能说是觉性,所以他一定能够随缘现差。
可是在法身佛上,你要永远知道,他是根本什么?他的体相是超越一切相的,你不能拿相去相他,你也不能拿量去量他,根本他是入一切的心中的根本的清明,那是大觉智体的本来的面目。可是在这个法身佛上,你就要知道现前的化佛、现前的心佛呢?他是随缘,他能够立一切的法的;你立善心,他就能够成就一切善的境界;你立恶心,他就能够流转在一切恶的种种的环境里面,他就能够呈现流转;甚至于流转二字,都是觉心中所现。
所以明明都是觉心所现的种种假名而已,众生却随着假名不断在向下沉沦,所以才叫做可怜众生啊!才叫做虚妄,才叫做可怜。所以将来连就算我们流转到最末梢,堕在最极大苦难处,你才知道原来大觉心体从来不变,你只要一念认大觉心体,苦难境界全消。我所谓的全消不是说马上的境界就没有了,就算你现在看的还是苦难的境界,眼睛看的还是如是色,耳朵还是闻的如是声,但是你已经认得大觉时,他就不再是苦难;那反而都是什么?反而都是你大觉心体,能够随一切众生因缘故,深入如是众生缘起的种种智慧而已。所以你知道什么因缘故,现如是相,什么因缘故,现如是苦相,你都明白。那过去不认时,就这么虚妄。所以在迷在悟,不过都是心佛随缘所现而已。
所以迷悟二字,将来懂得是大觉心体时,迷悟二字也不过都是假名,都是假名。迷上是妄,妄就是不可得,若是妄有,若是迷若是有可得,妄若是可得,那就不能称妄,迷都是妄。那悟是因为迷说的,所以悟也不可得,那悟也不可得,本来都是大觉心体嘛。大觉心体就好像镜子,你给他黑时他就照黑,你给他白时照白,他从来非黑非白;而且更说照黑照白时,就是镜子的清明,你何必一定要舍黑舍白!你只要不要随着黑白之中,妄堕真有如是黑、真有如是白,但你不能不叫镜子照黑照白,他一定能够现。
所以在这个上面,不单我们要修这个习,那个习气之中,不单只是念念之间回光,念念之间照见这念大觉心体;将来你还要倒驾慈航,去认一切世间因缘变化,认一切世间众生所有一切缘起。你不敢担当也不叫大觉,你不敢担当也不叫做圆满觉性,所以这是汉传佛教的根本。
那为什么现在要把这后面这一块讲出来?因为在《圆觉经》中,他就是讲这个觉心中的圆满;有的时候只是教我们最初用声闻人行者,就是念念归家的这种说法;在每一个感受中,每一个尘相里面,能够照见自己本来的面目;在一个每一个尘相之中,看到自己本来常住不变的清净本根,这是最初的接引。将来你真正能够体会到那个根中的清净,或者觉心的清净时,那还要你再去认,见到尘处都是你的根,都是你的清净根。这里面没有分一个根、一个尘,即尘即根,即根即尘,你当下就要去担当。既然即根即尘,所以你就要知道这世间所有一切缘起变化;所以叫「不昧因果」,连因果都是觉心中所现的。
所以佛门之中之所以说道理甚深,是深在如此啊!回家找到这念觉心时,那已经是甚深危险了,叫险难了;因为你只要有一念还在攀缘妄想,攀缘执着,就堕过去的流转。这段时间我们都在研究这个,所以大家会比较清楚。但将来你要再回头去认种种世间缘起时呢?你不但能够担当一切缘起,你还不能妄堕,妄堕在哪个清明中耶!你还妄执于哪个清明,你还不敢担当缘起,那个大圆镜智、那个觉心还是不能显。过去是妄堕于浊,所以见不到本来面目,将来你认为的本来面目,你妄堕在清明,守着清明,你不敢担当,有一分不敢担当,那觉心都不能够叫大圆满觉。
所以这里面的法身佛、心佛,这里面其实他里面有很多道理,都是在什么?都是在这个「习」字上参。所以为什么才说,为什么一定要现出家相。出家相中就有两种功德,第一个功德就是你入到这个团体时,你是标明自己的发心,这一生中只是为自己立一个要出家修行的心。出家的心就是念念要出离生死的心,方便叫做出家。过去在家说修行时,毕竟众生的智力有限、能力有限,跟决定心都有限,所以有的时候,旁边的气氛若是太强,你根本发起不了如是具足这念决定心的,也发起不了如是清楚的抉择心的,所以一定要拣(拣择)这个环境,让身心投入。身心投入的原因,就是为自己发生如是决定心嘛!发生这念决定心,行者自己就知道,这一念决定心若是不能够明确时,生生世世难证菩提啊!
所以有的人要一生、十生、三十生,或是百生、千生,就在修集这一念决定心而已啊!为了这一念决定心,选择种种剃头染衣种种形相。所以走到僧团以后,到了僧团以后,他能够接受大众僧人的所有一切磨砺,所以叫「大冶洪炉」嘛!每一个人都到僧团里面来,因为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烦恼。
你不知道面对自己的烦恼的可怕吗?大家不要以为就是我们用众生知见:啊,大家都要面对自己的烦恼啦,所以你怎么还这么习气这么深呢!大家都已经肯于回头去忏悔自己的过去的罪过了,你怎么还会放纵你的情绪呢!我这个不是在为大家找机会辩解,找自己机会自己围解。我只是说,我们站在我们修行看到大众,每一个人要站好自己的角度,站在我是修行人,要看大众师怎么对我们。
你要想说所有的一切人,过去生中都带了种种过去的在家的习气,厚重的习气,今天才到僧团来;他有一念想要改变这个习气时,念念看到他心中的变化里面;我们都还是凡夫,我们不要说,他有意还在上面放纵习气。他就算真正发心要治断如是习气,正在面对治断时,还会发无明火,心火都会上来,他控制不了!有的人修禅定,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有的法师修禅定,打坐参禅。每一个人哪,在心中那个浮现的过去无量劫那个业感涌现,那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是贪,有的人是瞋,有的人是痴,有的人是这种当然就是世间这种爱染。那个浮现的时候,像瞋心浮现的时候,你打坐天天想杀人欸!你都怀疑你自己怎么了?而且你坐下来根本不能静欸!那个浮现就告诉你怎么杀人、怎么杀人!我是恶业比较重的,都有,经历过贪瞋痴,什么都有。那天天想杀人,坐在那边你就,下坐你都怀疑自己到底怎么回事?有的人忍不住就下坐,赶快下坐,不敢坐,坐下来都是这种情境,不敢坐。不敢坐你就永远就是心就散乱在外面,就是个根本凡夫。但是在那个时候坐,你才知道,无始劫来的心中,心底深处的积习有多深啊!就是耗在世间,过去流浪在世间时,心中已经受染污有多严重!
有一段时间,我在拜佛,我人在拜佛,嘴巴在骂佛,我可以看着佛像骂佛,而且心里面,不是嘴巴出声,是心里面出声,骂的都是世间最脏的文字,那种可怕。骂一句我就流汗一次,我说:怎么会这样子骂?!我越想要说:不能骂!拜下去,就一句,你控制不了那个念头啊!那个自己都已经觉得说:我是不是过去造的业力太深啦,所以我根本不适合出家啊?!我不出家还好,出了家到佛像面前,居然这样子骂佛,将来是不是就要这样直下地狱啊?!
后来我就是看到,刚好有一个法师,给我送了我一本叫《诸法无行经》,这个我是以前就常常跟这个,我们那边居士跟师父们讲的,我就是看到那本《诸法无行经》。《诸法无行经》里面,经文我不太会背,他意思就告诉你,众生愚痴,就是在贪瞋痴现前时,他马上抓着:我就是贪!我就是瞋!我就是痴!所以永远走不出跳脱不出贪瞋痴法。所以我再拜佛的时候,他在骂,我就告诉自己,那不是我,那是过去的习气!一个月就不骂了,不然我早就还俗了。那些瞋心,那些都是一样的,都是这样子,你当你发现你心底深处浮现那个业感时,你才觉得自己可怕!你要是真正没有方法去面对时,那个有的时候会把一个人的道心,整个都败坏了,败坏光的。
所以你要最初在开始下手时,你就要念念之间,就要在这个善习气上,要大众发心上面,你要体会大众师父他可能就碰到这种境界啊,他不见得一定是放纵他的情绪呀。所以我自己都有可能这样不断,只会这样子,控制不住自己,何况是大众师父,他们已经初发心要想要好好修行的人。你要能够这样子想,你就叫做入大冶洪炉,你就是被炼钢的人,对吧!将来就是你最有出息的人;这是开玩笑!但事实上就是在这边修行的,就在这边修行。
但是如何在自己的业障业感起来的时候,你能够念念之间,你不是在业感上面断他哦,你在业感上面断他,你越想断他,越刚强;你越想他不骂,越刚强;你越想压治那个念头,他下面那个念头,比上一个念头更狠,那是很可怕的!那只有怎么办?只有你念念告诉自己:过去不知道时,就是念佛。后来在念佛之中,当然还用一些根,慢慢体会。因为念佛,就是我昨天讲的,假如你不能够在念佛之中,懂得如何用到现前的清净的思惟,那就是你没有好好念。所以祖师才会告诉你说:回去好好念佛。这不是退而求其次,说你好好念佛;而是说你没有好好念佛,你才来问我这些问题;你好好念佛了以后,再来问我这些问题。因为你真正好好念佛以后,你在你心中,随着那个心中的那个常常接触圣人气氛那个香光庄严,你自然就知道当下怎么处理了。所以这个才叫做大觉心体上的本来的呵护,那是真正保障一切行者,不堕恶趣!所以那时候好好念佛,念念一直念,念久了以后,你才会知道那个意根所浮现的种种的恶念,不管那个现前之中,所有的一切不好的音声,你只要守住「觉得音声的谁?」知道他就是无量光。你为什么会有这种,这种回头这种思惟?那是因为你那个时候念佛念得赤诚故。你在那个香光庄严之中,慢慢体会的不一样故。这就是我常常讲的:为什么你走进大山,大山的意境入到你心里时,你再拿这个意境,回头面对世间过去的那种烦恼流转的行为,就会不一样,因为你体会的不同。所以这个时候才真正知道,什么叫「以觉应(印)觉」。那个时候才真正知道,每一天生活中起心动念的拣择多重要,要不是不知道拣择,那就有多可怕。
这里讲得这么多就是告诉你,如何在修这个「习」字,就在修这个「习」字。所以有的人认为说,既然这个万法本来是唯心,所以不见得一定要立相出家、立相修行。因为唯心,所以将来大家的心念,就是尤其是不管是出家师父,或是在家的这个居士,这个理解:是因为唯心所以才现相,不是因为唯心所以不用现相。因为唯心才现相,为什么?因为你说唯心时说不用现相,那你就不知道相即是心。你不知道相即是心,你所以说,你才说不用现。相即是心,那我现相时叫现心;我哪有现相,我是现心,我为了更坚定如是心故,所以越善用如是相。但我说善用如是相时,我根本不当他是相,我在建立于心;你这才叫做知道万法唯心!不是说知道万法唯心,所以就不用立相,那你在心在相是二。因为知道万法唯心,所以我善用一切相;你善用一切相,还是有相被尔善用吗?被行者你善用吗?非也!我都是立心,我在相上是看心。因为在相上看心,所以行者才能够知道,现前所需要的是用如何的方便,先来接济庄严坚定决定自心,所以他会善用一切相。
你要没有那些相时,你到哪里找心?所以这个人他才能够至诚恳切面对世间一切相处,他懂得如何下手。纵然就像我昨天讲,纵然没有因缘出家,因为现在家里面有很多的因缘了,家庭的障碍,这个亲缘的限制,不能出家,但要常常心向往之。身行纵然没有办法立相,心行要先立相,先要在心中立相。因为你立那个相就是什么?就是立心,不然你将来在哪里找心啊!
所以世间人有很多在这个相、在心搞不清楚时,也是以为就是只要是心嘛,那何必一定要在乎于相呢?那我们只要在,为什么还颠倒在相上作种种礼敬呢?不是应该就礼敬于心吗?心你要到哪里礼敬?释迦牟尼佛化佛还要立一个相,你才方得有一个目标、有一个依循可礼耶!但你礼这些圣人相时,你岂是礼相,发心的人永远是礼敬自心,礼敬自己的心中本来与圣人相接的自己的灵识,那是一个行者欲乐成圣成贤的心中的赤诚。闇昧如是心的人、着相的人,他当然就是礼相;他是圣人,我就是可怜人,所以他看一次圣人,他就觉得一次自己卑微。看一次圣人,觉得卑微,叫自堕众生,那个叫做着相。
行者假如看到圣人,觉得我现在卑微,那是心中的启发。卑微处我才知道前进,那叫做建心,他真的善用一切相,建立一切心。但是不知道心性的人,他就会觉得卑微,知道吗?你愈看到神明,你愈觉得卑微,你因为这种卑微,所以才有世间的民间信仰嘛!你绝对要相信民间信仰。有的人堕在那种心中的执着之中,他会在冥冥之间就看到那种瑞相耶。那种瑞相,他所谓的瑞相从哪儿来?心想念中来啊!不是没有办法立相的,怎么会没办法立相?所以刚刚跟你讲,心佛他是可以随一切世间成就一切法的。只是佛门弟子要在这成就一切法中,知道他都是从心出。因为是从心出,知道他是随缘而起,因为知道随缘而起,所以他知道如幻如梦而已。但是在这如梦如幻之中,你还要解释一切梦幻之中所呈现的一切因缘本末。你不能解释,你旦说如幻如梦,这个人还叫愚痴耶!如幻如梦只是说你不在这个相上住着。但是因为如幻如梦,所以你才能够解释一切入到梦境中、幻境之中的过去的业缘本末,这才叫大觉行者。
所以你要相信绝对世间会现如是相的,但他是因为心中的委曲现出如是什么神明相时,不管是什么样西方的,或者是这个中国的,是什么样这个什么无极老母,或是基督耶稣,他会有感觉,会觉得有这个圣灵在他旁边,会有。因为心就是如是故,众生的妄心就是如此。当然他感觉到一次,他就委曲一次,你知道吗?他就自堕众生一次,这是他们在潜在心中不能察觉的。唯有修心的人,他才能够明白,那个心性的变化是什么。见到那个相是从心中想应中来,看到那个相堕在委曲,也是因为那个相中所逼迫的心性之中的转变。所以那种心里面的危险!
所以连这个上面你都要去担当,这样去深入,那个叫做渐次修习,那个才能够知道一切幻化,才知道一切幻化作用;不是只是要离幻,我只是要离开幻,就是毕竟啊!真正离幻的是他明白一切幻,善用一切幻,那才叫真离幻。你还有幻可离,那肯定不要用佛法中说嘛,用心理学上讲就是,你还是受幻的法中的束缚!那不然你还要离什么?今天根本就是,常常讲根本都是一切唯心造,都是一心所起的;一心所起的清净,跟一心所起的幻,他当然根本不必更说于离嘛;你只要在幻中知道是清净,那哪个幻不是清净?因为一心所起清净,跟一心所起的幻,同一缘故。那你如何在,你如何真正舍离过去流转在幻上的业力呢?你要明白幻,就是你觉心的清净。
就好像镜子现色之时,不管他现的再强烈,惑着力再大,你在上面你只要认,那就是镜体的清明、镜性的清明就是了。你当你敢担当镜性的清明时,你同时担当镜色的幻着。但是同时担当镜色的幻着时,你会觉得我在担当幻着吗?不会嘛,因为那是一体的清明嘛,所以这个心里面若还不熟时,老是会在这边分成是二;将来你熟时,你就是镜体的清明嘛,这哪有二可言。但是只是别人问你,那你不能照现镜色之中的种种的这种尘相,色相中的这种幻觉的势力吗?一样能现啊。那你能现的时候是二吗?从来不二。为什么?我只是镜性,因为镜性就能现镜色,怎么会不知呢!所以那个时候的心里是清清楚楚的,跟我们现在的思惟,他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归家的思惟里面,还在方便跟你说,还有离幻啦,还有个幻镜,还有个镜性,还有个镜色。所以永远在潜在意识里面,你这个二、种种分别,在这二上的分别,永远还没有搅清楚,还没有澄清诶!澄清是你要二都不可得,不可得中连这个不可得都不可得,所以才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这才叫离幻,这才叫做修这个习,真正叫离幻法门。所以后面叫做「令诸众生永离诸幻」,这才叫离幻。
所以用到法师们现在每天所行的,在根尘之中的对待,你不知道根吗?你不知道尘吗?知道啊!尘中的作用变化你不知道吗?知道啊!你不是说看到尘时,马上想到说,我有一个闻性,或是我有一个眼根。你要这样子的话,你永远在,你不但找不到眼根,你所觉的那个眼根还是意尘,还是堕在尘相之中的。眼根不是有个地方可以住,所以那种还不叫做下手处。真正下手处,声闻人下手处是直接担当色尘,你要先告诉你,色尘体上就是你的清明的、本来的清净无染的根,净觉。
那你要怎么样在尘相体上看得到呢?你就天天看着那个尘嘛!当你天天能够看到那个尘时,久而久之,过去在尘中,所有的势力幻化,种种这心中那种迷闷,慢慢就能够停息。就如同《楞严经》讲,一杯浑浊的水静深不动。静深不动不是要你离开尘,叫不动;那个静深不动就是看着尘不动,那一杯混浊的水,静深不动时,不是先叫你把尘倒出来,尘倒不出来,那个泥浆倒不出来,你就是和着泥浆叫做不动,和着那个尘相,叫不动。那你静深不动以后呢?居然那个尘土的那个浑浊相,那种心中的浮动自沉,清水自现,那根才自现。因为哪个尘相不是根,不是你在尘相上面再跳出来找一个根欸!
所以当你在尘相上面都知道是根时,都知道原来是根中的清净时,你当下看的还是尘中的作用啊!是声、是闻、是色、是种种光影,清清楚楚啊!怎么变化,比别人更清楚。为什么比别人更清楚?你那个时候叫做旁观者清,如同旁观啊!过去你是追逐在感受之中,当然不清楚;将来你能够照见一切尘中,当下你能体会那个根时,你比别人体会的更清楚;他是怎么变化的?甚至于他微细之中、剎那之中,几个变化你都能清楚。你在清楚之中,你不必离那些幻化嘛,你在清楚当下,你就是什么?更能够坚定、更能够奠定一个行者念念住在清净根中,所以你不必离开幻化,所以你也明白一切幻化。这才叫真正的什么?这个才叫「真正永离诸幻」。所以永离诸幻他是超越一切幻化,他不被一切幻化所迷,你再说离幻都是被幻化所束缚的,那才是真正的永离诸幻。所以这才能够讲到,就是下一段文中,释迦牟尼佛跟普贤菩萨讲的,「知幻即离」。
这个「知幻即离」这四个字没有任何作相,没有任何造作,那是行者直下担当那个觉体,「知幻即离」,你知道是幻,即离。但这个离中,不是真有幻离,你还是明白,知幻,你不会不知幻的;因为大觉体中现前就是变化,变化,换一句话来讲,他就是大觉。过去你不认,那是众生流转处;将来你认时,那就是你根本的心佛,就是如是法如是觉故,那是本来你的如来藏。
所以过去才会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就是在心佛上说的。你这一念心,虽然法身佛中他无相无体,你不可以以相相,你不可以量来量,所以你旦说回家,旦说什么都是相,所以才在前文之中讲,那以幻修幻,不是还修于幻嘛?还又堕在幻中嘛!所以后面才会跟你讲说,其实都是大觉,虽然说幻都不离觉体。既然不离觉体,所以在现前的种种作用上面,但是你作用中,幻中的作用不同,那你所起的幻的境界不一样耶!所以同样是在根看尘,在这个法身佛中,你不能有任何的作意,不是用作意寻得。可是在心佛现前呢,你心若要归家,看到尘就见到是根;心若是迷时,你看到尘就是流转,你就是众生。
所以前面这一念心,还决定一个行者的来去。他为什么前面这一念心,决定行者现前在世间的所有一切抉择?那也是大觉心体法身佛现。因为法身佛无相,现前的每一个念头就是觉,既然都是觉,所以你以什么因缘故说觉,你以根本的本来面目的本来的善性说觉,所以一切法,现前看的呈现一切法,就是你本来面目。你以过去流转的一切因缘说种种觉,那就成于流转,那他只是随缘而已啊,就成流转;你以过去的无记无明说觉,他就是无明啊!
所以行者只要念念之间告诉自己,每天提醒自己:要明明见、了了知。就如同昨天讲的,「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你发了现前这一念,叫心佛,将来这个心佛就能够证法身佛。你在这个心佛之中,你就念念要看到所有一切现前的种种缘起。当你能够明白一切缘起处,缘起一法不增、一法不减,可是将来你却什么?你却是真正超越一切过去让你堕在幻化流转境界的大智慧。所以当你得到那个大智慧时,你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世间一切法。过去如是现,现在一样如是现,但过去如是现是叫沉沦,现在如是现叫做智慧。
但不要听错了,现在有很多邪道,说现在如是现,我一样去喝酒、去干什么叫造作,我叫做智慧,还说是证量,胡扯!现在如是现时,你一定没有造作,有造作就表示你染着嘛,你还是着嘛。你当你站在镜子上,站在镜体上,说他照黑照白时,你有一分会从镜体上的感觉,会造作于黑吗?不会嘛!那种照黑照白,只是讲说镜性的清明,他不但不会随他染着,甚至于还告诉你,如是黑,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就是镜体的清明的黑;但是你有一念染着,黑就能够起成无量幻觉,无量恶业;镜色都是如此啊!何况觉心当然是如此啊!
所以绝对不是像现在邪人讲的,只有他可以干什么,就是证量,他有证量才可以干什么,这都是邪人之语。这个我们常常旁边就会有这种声音,会迷惑我们哦!所以常常看的,哪有这个人,有这个能力了,或者干什么。我们要走出那个幻觉都困难,走出那个梦境都困难,我们没事还被别人的梦境带入他的梦中,不叫可怜吗?自己的梦中都还没有走进去哩,自己的梦中还要结合别人的梦!你梦在连结,你在梦再连结就会起成将来真正不知道怎么跳脱。
觉得是好是坏不在于他,将来你到西方也不是诸佛、阿弥陀佛真正这样接引你到西方,他来帮你。若真的都是他力的话,你没有自力,你哪来成佛?你自己都不觉,你哪里可以看到佛的境界!所以如同我昨天讲的:一个小孩子若是他正在生病,或是正在委曲时,你带他到儿童乐园,他也不觉得是儿童乐园。你正在受大苦时,带你到天国,你会觉得是天国吗?你只感觉到你们是天国,我是苦人。你把一个世间福报最卑微的人,一个穷人,或者一个正在讨饭的人,他就是完全没有福报的,他就一点转因、转缘,这种因缘都没有,转机都没有的人,你把他带到皇宫,或带到那些高贵的住宅,你只能会让他觉得形惭啊,你没有办法帮助他的!他不会说:唉唷!我来了以后,我就是这个豪宅的主人!小心要被别人打一顿。不可能啦!所以那个是自心没有,你不可能去见得到西方的。
所以西方是因为一切圣人、诸佛的威德力故,跟慈悲力故;因为大觉本来就遍布在十方法界,觉心之中他本来充遍一切十方法界,你只是不认而已。所以一切诸佛,将所有的悲心留在十方法界,只要众生的心佛与他相接,自然就心佛之中,能够起成如是诸佛的种种庄严;将来证得如是庄严处,当然不依你过去的依循,前佛、前人的功德来,但是证得时,是你自性庄严,全是你自性庄严。所以你在看到西方时,是真正看到上品的西方时,是自性庄严,那是本身自性中的弥陀,根本的弥陀。
假如法中不是这样子讲的话,那整个世间法叫做闇昧耶!觉不能启发于觉,那叫闇味欸!你看到圣人,圣人的感受不能在你心中启发,你也成为如是的圣人,那这是世间法中就叫断灭。那你看到大山,大山应该也影响不了你;看到大水,大水应该也刺激不了你;你看到器世间,他都应该感化不了你。这个是什么世界?这个是地狱。你为什么看到大山,会被大山所影响?看到大水,会被大水所提拔?看到圣人,旦读一念圣人的名字,你居然心中就已经成就将来必定成圣的因缘?因为就是佛性故,法性故,如是故,这就讲到佛法;所以不是哪个有能力的嘛!
所以现在为什么我们在最初因地心中修行时,在看到说哪一个人,或说他是活佛,他有能力,我们不断在他身上追寻呢?你不要小看这个追寻哦,虽然冠一个名字说我在求法,你没有在求法,你已经在,你已经在填满这种追逐怪力的因缘。将来你就会堕在,法是找不到了,求法的心,那个求字可能也找不到了,那个充满就是一直追逐怪力那种心。你不要小看,现在有很多在家人,可能过去生中都是因为修如是,可能就是被如是邪师所领导,然后修如是在外面不断的寻求这些邪念,寻求这些怪力。所以今生好不容易再生为人,又能够听闻佛法,当然他愿意好好学佛时,可是自心控制不了,念念之间都起出种种的幻觉啊、幻想啊,不是又现哪个神明,又现哪个佛,又现哪个菩萨了,都是这种幻觉啊,不然又是感觉到他证得到什么了。他为什么有这种业力?就过去生中常如是习惯故,追逐如是幻力,他过去生中从来没有一念,在自己心意识之中,那个意根、那种浮尘现前处,他从来没有一念想要真正面对,想要真正对治时,他就是不断的放纵在外面追寻。
所以这个「习」字可怕,所以昨天我才讲到那个习,习是讲到十信,你要到十信之中,叫习种性,才能叫做习。所以那个是讲到行者已然发生的决定性,在性、在相已然大明,那叫「修习」。你能够那样如是修习,初机行者念念之间也是要在这边发心的。将来你证得一分,你心中能够找到如是十信之中的一分欢喜,那就是入如是能离诸幻的法门。那个连世间的所有的一切感觉,你都不会去好乐追寻的。但是就是要找这念心特别困难,特别困难!所以就会起成种种的这些声音,不断的搅遶,需要相吗?需要不需要,需不需要立相?还是不需要立相?有的时候要破相,有的时候要立相?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够真正在心底深处,在这个一心的道理上面,很圆通的关系,圆融的关系。常常因为不用这个一心的道理,所以你在用时,平常用处,你就常常遗漏他,又忘记了他。所以有的时候在相,在立、在破之中,你不知道方便。
但你要是真正一心时,你当然知道是什么时候该立,什么时候该破嘛!我破是为了建立一心,更圆满一心;我立是为了更坚定一心,我不是在相上说立、说破,我也不会再流浪在相上说有学无学,但我却是要藉相才能够坚定此心,所以在这个此心上,方便说有学无学。我说这个无学就是过去不想学习,不是后面证果的无学。所以你自然而然就会好乐建立一切相,所以你会比别人更严谨;在一切行为、起心动念、一切行为中更严谨。但你那个严谨是在修心耶,所以你在那个修心时,那个严谨处绝对不会触恼于人,不可能触恼于人!不然有的时候我们才学一学,学一学善法,我们就容易触恼于人,学二天清净以后…。过去我们都是这样子,都是从那种业力中,这样子不断的自己这样子不断的爬出来的,那业力、那种感觉就是爬出来。学二天以后,看到别人不对,恨,不是讨厌,恨!怎么这样子!出家这样子!过两天他犯的我都犯,你越恨吧!你不知道那心的可怕。
你越讨厌别人的行为,表示你潜在意识就受如是法,就犯嘛!结果发现过二年都犯,犯了以后你全身摊软,对不对?才会晓得过去骂人,就是骂自己。那是从来在相上攀缘,根本不知道修心啊。你要真正修心就会知道,你现在觉得讨厌那一念呢,既然已经用善法调治这个心,那讨厌那一念你怎么会看不到呢?讨厌那一念看不到,表示你现在所修的就是着相,那都是着相。所以在戒经中才讲:「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这个怎么叫不生分别想,文字是叫你不生分别想,实质是告诉你,这个行者已然见心,见到心性就不会生分别想;不见心,着相都一定是分别想。所以才叫第一道,叫摩诃衍,是叫第一道,是名摩诃衍。所以这里面连这种微细的幻,你都要知道,你不要老就,行者就不会被这一些过去那起心动念,再受他迷惑。所以叫「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所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五体投地」上次已经都讲过了。再看经文:「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所以世尊告诉普贤,也就是大觉入世的智德,叫世尊,他是一切世间根本之头首,是世尊。告什么?告诉你现在行者心体之处,那个念念能够担当一切智慧流布处。你只要有一念不在智慧上,在大觉体中的智心上担当,那不叫大行,那处处受阻。所以文殊跟普贤是一双,普贤的大行,你要念念之间都要站在大觉的智体上来看。大觉的智体上怎么看?这不是说我在讲抽象的,这行者已然大概慢慢慢慢都应该有会厘清一个方向,你只要在过去任何感受之中,你想要、旦要提起一句:「谁在觉得?」你要提起一句,其实就是觉,你马上在现前这一念的障碍,势力就消;有的时候虽势力再强,但也能消一半,也能消一半。只是我们最初凡夫,最初只是提此一句话而已,一个声音耶,都能够帮助你,重新检视,重新去体会,现前的这一个念头的解释!何况你是真正念念之间在大觉智体上的,那叫普贤。所以念念之间要在大觉智体上,那叫大行,那叫大行。
你不是在智体上去思惟的一定受阻;见黑被黑阻,见白被白阻,见喜就被喜所遮蔽,见怒就被怒所牵引,因为都不认如是觉故。所以世尊告普贤,就是告诉如是大行,如是心中,念念行者已然归家的那个心中,念念已然发生决定心的那个向趣,那个不退的向趣。在行者接引相中的行者这个向趣,就是供养你内心深处的根本普贤的智德;你有一念向趣,就得一分普贤的智德。普贤你是看不到的,但是你念念之间,行者至诚时,你在心底深处,是能够看到如是形、如是相的。那个形相不是用世间的形相、轮廓来表,但是你的心中能够感受到那种智慧的形体,那种智慧的德相。
所以在《华严经》中才讲,一切声闻欲见普贤,欲见菩萨、欲见普贤,却不能得见!但普贤事实上常依佛住,常依毘卢遮那、常依法身、常依释迦世尊住,因为世尊就是毘卢遮那;只是在法报化中,方便缘起不同时,方便分法报化。那如何说要能够见到普贤?世尊教大众合十,至诚恳切心念普贤菩萨,南无普贤菩萨,皈依普贤。这几句话,经文。那意思就是行者念念之间,就在普贤心底上皈依嘛,你在皈依处就能看到普贤菩萨现在佛前,现出在佛前,常依佛住,就在你心中就能看到。这就是《华严经》的境界,法界境界。你要入到如是法界,就能看到法界如是相,你心中的法界就是这样子见的,是真有如是见的!那不相信我刚刚干嘛讲说,堕在世间,你心里想说有神明,晚上就会梦到神明啦,那个耶稣,或者是无极老母,或者是三太子,对不对?三太子还出来帮你报气象,明天会下雨。这是开玩笑的!我常常拿我们常住法师开玩笑,他有的时候讲那个天气很准,明天要下雨哦!我都会笑他说:三太子跟你讲的吗?不然怎么那么准呢!
我们常住上奇人异士很多的,我说奇人异士不是说这个让大家迷惑的,有法师跟我讲说,他有办法把那个红豆、绿豆倒在一个锅里面一起炒,炒完以后把锅子摊开来,把锅子放到桌上一摊开来,红豆会归红豆,绿豆会归绿豆。这是天方夜谭,我当然不信啊!哪有这种神力啊?我不信,我叫他做给我看,结果到厨房,我看他倒豆子,我就马上知道,他一定有办法,那佩服哦,马上知道他有办法,因为他只倒一颗豆、一颗绿豆,这叫骗术,你知道吗?被骗了,怎么我们的奇人异士多。我们也是啊,我们以后处在这个世间上也是啊,你不要作那一颗红豆,那个绿豆,被人家拿到那边炒来炒去,就是被那些幻法、被那些邪道炒来炒去,将来倒出来的时候,你还是你啊,根本没有进步过!知不知道?这是我们这个道场中之所以现在还是流浪,是因为还有红豆、绿豆在炒来炒去,开玩笑、开玩笑!
所以这就是念念之间,要跟你的自心体中的法身,普贤的根本性德相应;你只要至诚恳切时,你在心底深处的普贤,那是真供养普贤。所以你供养一分,普贤在你心中,在自性之中,在法界体中,他就能够明朗一分,是决定能够明白一分,心境就是如此。当你一念向善时,你心中就会立起善的种种境界,然后在善的境界里面,又会呼召你前面那个向善的念头,更入真实。何复如是?法性就是如此,觉性就是如此!只是怕你不发心,你旦要发心,就刚刚讲的心佛,旦要发心,心性之中本来的法性,他就会为你立如是庄严。你旦要发心,在尘相上面,你就会看到,将来看到就是根中的清净,甚至于还看到,就是你大觉性体的本来面目。所以前面那一念发心啊,很重要,所以念念至诚恳切,所以那念发心重要。
你要是真正知道念念发心重要,这一念不是说你随便发心,就叫诚心耶!有的人说:我也发心啊!我也知道要作佛,我也知道要成佛,为什么今生就是没有任何转变呢?你发心了,你那个声音不过只是什么?只是口腔之语啊,你根本不入心的。那你说怎么样入心?怎么样入心啊,这没有方法的,你要历劫赤诚发这念心,至诚恳切顶礼你自己这句话。有的人一生成就,有的人二生成就,有的人三生、四生,或一劫方能成就。那个时候将来你再生为人说:我要做什么?马上心念口言,能够深入自心。那过去生中流浪太久,不是现在你随便发心,你说我随便念一个声音,叫做发心,那还早呢!那太早了!。
所以你要是真正在心里面,你能够披剥到微细一点,不是说很微细,就是稍微披剥清楚一些,你都要知道如何为自己立相,为自己立种种方便,接引自心嘛!你对自己自心都还不知道如何方便接引的人,那你根本也不可能去懂得如何接引大家!自己不能接引,大家都不能接引时,我就肯定你,你永远活在就是什么?沉沦的世界。你别人也不能被接引,你也不能被接引,大家都在沉沦啊!你的沉沦,不是整体法界的沉沦,你的沉沦就是你所看到的任何世界,你的法界的沉沦,你永远跳不出啊!
所以那个时候,就不会再有世间的这一些虚诳的这种声音:唉,要与不要?那个到底要立不要立相?在家就可?,或出家就可?或者说来学我是什么,我马上就有什么样能力,或追逐那一些怪力;你自然心中就会歇息,自然就会歇息。因为你已经是什么?你已经心中已然赤诚恳切供养普贤了;你已经念念之间,就在大觉的智体上面,能照察现在行者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当下。你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当下,你不但能够照察他就是觉体,因为他是觉故,所以每一个起心动念的每一个因缘本末,你能够清清楚楚。这一念是什么因?他将来会成什么果?他在我心中会转什么法?这个法将来会让我是提升?还是沉沦?怎么会不知道呢?他清清楚楚嘛!
只是佛门释子在这个上面,在这个心中清楚上面,他更能体会到法身、法性中的本来的清明,那种大照。一般的世间的圣贤,世间圣贤,他也是知道这一块的。所以儒家才有每日三省吾身,所以每个念头之中,他都能够看到他自己心性之中的流出表现。我今天再看到我一些举手投足,不是行为了,我在审视我的举手投足,是审视我的心耶!我是什么心故有如是的动作,什么心故有如是的行为耶!这个人虽然不是出世间发心、发大愿,出世间的这个行者,但是他在世间哪,他在看世间,他看的不是相,他看到是心,他看到一切法是心;因为他在一切法中,解释于心,所以他看到世间是心。所以世间的圣人,处一切世间法,常看己心。凡夫却在己心之中,流浪在世间;你能够常常观照到己心,这个已经是世间圣贤,何况出世间圣贤还要以此为基础啊!所以要念念之间,在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你都要解释他在你心中代表什么?久而久之,起心动念一切行为都在啊,他再也就不是相,他就是一个行者,当下看到现在心体还在何处的方便,我的心还在哪里,那就成了方便。这个人你活在世间,活在三千大千世界,才能够找到原来活在心里,真正活在心里。
好!下课。。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