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七日宣讲
第五十五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好,再看经文。早上讲到「默然而听」,上次已经讲过,默然者,这个「默」字叫禁声,「然」叫决定,所以早上有提到了,如同二祖慧可大师的这个公案。但是这个「禁声」是声(深)达自心的本然,那个才能够叫做禁声;内心之中行者已然对如是的方向,已然发深决定,发深,(深,深刻的深,发深决定,深入的深),这才叫做默然。「而听」,听就是纳受,听就是纳受。
所以下面经文:「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所以直接世尊就在这一段经文之中就告诉普贤,一切众生的种种幻化,在一切众法体上的种种变化,其实都是如来的圆觉妙心,都是你根本的大觉心体的如来的性德,本来的如来的面目。所以过去在种种幻化上,因为不认种种面目故,所以流浪在种种幻化上的虚狂造作之中,如同演若达多。但是你在这种虚狂造作、虚狂的寻觅,以为有得有失当下,其实都是你的根本的圆觉心体;你只是在圆觉心体之中,随着种种大觉心体之中,所现的种种变化里面论得论失。而且你在这边论得论失时,你不是站在觉体上论得,你是站在感受上,在这个感受的行为上,起成论得论失的。
你正在论得论失当下,其实你的觉体在论得当下、在论失当下,在这两个上面都还是大觉心体,所以你正在论这个得时,正在论这个失时,这个大觉心体也从来不是得失。但是我们却在这个觉体之中,随着种种现前的种种过去的流转、过去的追逐,在这边妄想以为有得有失。本来这个得失,就是大觉能够随应一切缘起的变化,因为在缘起变化之中,因为觉体他本来非一切法故,所以他在一切变化里面,他还会还归于无,还归于无;因为他不是一切法。他必定能够现一切法故,所以他在缘起当下,必定能够呈现于有。他能呈现的有,是大觉心体必能随缘的有;他能还归的那个无,是随缘的有中必定能够还归觉体的根本的性无,所以就在这个有、在这个无中,似乎就有有得有失。但你觉得有得有失时,光不要说得失,就算你这个觉,都还是觉体之中随顺得失中起的种种的思念、(03:30)念头而已。那这个念头之中还是大觉心体中所摄的,那本来就是你的如来藏。
那过去我们在凡情上,以为在得失之中追逐知道是错,所以在回头时,以为是要灭掉现前那个念头,在得、在失上面的过去的种种的这种造作的念头,想把这个念头灭掉;你想把这个念头灭掉,那都是什么?那都是闇昧觉心的人。
所以汉传佛教大乘佛法直接叫你认得根本圆觉妙心。你假如知道是圆觉妙心,他不过是随缘生起的种种意念上的影像而已;那个影像有得有失,甚至于觉得觉失,都是影像。你要至诚恳切发生如是决定,直指根本,直指本来面目。所以你根本不在这个念头上,是得是失上面想要断掉这个念头。你只要在任何念头起处,甚至于在最后的念末有得有失的那个得失的状态上,在这个中间你还再作意是得是失,或者是断掉这个得失的种种意念作意上面,你都知道他就是什么?就是大觉心体随缘的幻着而已,谁在这个上面妄说还要再断、或是再灭哪一方?!你要不认觉体,你就算在这个上面,不管是你在灭前面的所谓妄觉的得失,或者是灭掉后面你所作意的,想要断掉的那个意念,都叫迷惑,那还叫流转,那都是你还在外面,不断的还在这个上面造作而已!
所以这一句话里面,不要小看只是这一句话带过。这一句话里面是这一段经文、这一个章节里面最深的一句,要告诉你,「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你能够把这句话真正深纳于心吗?你真能把这一句话真正禁声决定在行者心中吗?你要禁声决定在行者的意念之中,在行者当下发的一切起行的这个心底的深处,作为你的基础,作为你将来的向趣的方向,你自然就不会被眼前的过去,所有一切过去众生的妄想造作上面,还在随他妄说种种修行、妄说种种断、妄说种种治。
所以佛门中直下的治断就是在根本上治,直指根本,不再更说其他的治断,这才是佛门之中讲得最真的治断。那当然在这个治断上面,才会有种种方便嘛,才会有种种随缘的行为跟行仪。因为你知道觉体的清明,你不应该还在觉体的清明以外,还攀缘任何的种种作意跟意念;不但是攀缘作意跟意念,还攀缘现前所谓的六根接触六尘时的所有的那些感受,所以你才能心生惭愧嘛,你才能对照现了(06:30)现前的一切生活的行住坐卧、一切起居,你才能看得到你现在流转在何处。所以在这个上面才方便说种种治断,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该取,什么不该多取,你才能够方便说种种治断。
但这个时候治断是什么?是看到大觉体的。因为知道只要稍有一念,还在外面攀缘,还在外面任何有所求,还有任何的欲望、希冀、希求,那都是闇昧觉体呀!觉体现前当下当然是生活,觉体现前都是生活,但你不能在生活事上闇昧了觉体。你在生活上面闇昧了觉体,这个生活就是包袱。所以行者念念之间就会在生活上面,所有一切行住坐卧,任何的私事起居上面,能够看到现在你心中的流浪处。那种流浪处再说这种治断就不是什么?就不是小法,那都是将来必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法、大道。哪怕是修一念善、修一行善,都是将来直证根本觉体的圆觉的本来面目,那是根本的直下担当。所以但是你一定要在最初的时候,行者在最初的时候,一定要念念之间告诉自己:一切幻化,一切众生种种幻化,都是生于如来圆觉妙心。
那反过来讲,他生于圆觉妙心,那幻化就是圆觉妙心。那为什么讲「妙」?因为他能够随缘幻化故。那为什么讲「妙」?在一切幻化时,他根本不堕故,他本来就是呈现(8:10),其实讲这两句话都已经是多余了,只是这样反覆让行者、让自己慢慢体会那个觉体。所以你自然而然就会在一切行为中,一切修行上面,对于修行所起的一切念头,不会像过去一般的凡夫知见,还在上面攀缘什么样的行为叫做修,攀缘什么样的作用叫做真正好像你感觉到有个东西,好像在这边治断,好像在这边有所为。你那个心才能够怎么?才能够寂静,才能够慢慢寂静。你在修行上面的行为,你都能够如是观察,那你当然在一般凡夫的起心动念,过去的习气里面,你当然更能不住,一定都不住!
所以就如《楞严经》讲的,连不贪、不瞋、不痴尚且都不可得,要是说你都知道,不贪不瞋不痴原来都是根本大觉心体的,所有的本来在贪瞋痴之中,所谓的觉体上的清净而已,只是分别贪瞋痴之中的清净而已;连这个清净都不可得,你也不会在不贪不瞋不痴上面,妄说如何种种的修行。连这个不贪不瞋不痴都不可得,何况你还会堕在贪瞋执取!你当然能够看到一切贪瞋痴现前的念头时,你当然知道那都是大觉随缘,过去随种种习气所有的一切影像染造而已,尘缘影事而已。你为什么能够感觉到那是影事、影尘而已?因为你认得大觉了,你认得觉体了,你能够慢慢体会觉体了!
就好像在镜体上,你已经认得镜体了,那你当然知道那些镜色,他一定是随缘的尘缘影事而已,尘影而已;那不过就是光影而已,那是镜体他一定能随缘的光影而已。那你何必还在光影上面再说种种、再说种种的这个、再随他再立种种心中的向外的攀缘,根本不是直接直指自心的。直接直指自心就是念念向自心中认,这就是《四十二章经》讲的「修无修修」。所以「修无修修」才是一切行者最难行处,因为他不是一般凡夫知见之所能够思惟的。他要在那么强烈的,所有的一切有作有感的一些状态之中,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你居然要证得他的根本性空。不是说证得,证得那还是将来的事,现在刚开始发心的行者,心中还没证得,但你要发决定心,念念不被他迷惑,要知道他是性空,那种心中的担当,那种心中的破妄,那种心中担当那个幻境在你眼前的迷惑、惑着,那种气氛的惑着,那都是将来智慧的资粮,那个感受都是那个将来智慧的资粮。
所以下面这句话就是,「犹如空华,从空而有。」要讲成「华」,我不知道大家的本子是不是都跟我一样?但是这边都写空花,应该改成空华。「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这句话就是告诉你解释,我们不在字相上解释,我们就直接在觉体上解释。觉在现觉嘛,那其实都是一体都是觉。所以觉在现觉的时候,彷彿就有觉心之中随缘的开发相,开发就是华相。但正在现觉时,他是从大觉体中现的。大觉这个「觉」字,你不能够说他是哪一个觉,你不能拿相来相他,你不能拿量来量他。我常讲这一句话,「你不能拿相来相他,也不能拿量来量他」,但这个还是少讲一句,「你也不能拿无相来说他,你也不能拿无量来说他」,无量就是没有那个量。因为你不能以无量、无相故,所以他能够成就一切相,你也不能够以无量故,所以他才能真正才是能够呈现无量,那个无量就是遍一切了。你前面不能说他是不可量,所以他才能够遍量于一切,这个大觉体,所以在这个体上才能够说性空。
所以讲到那个性空是根本心体之中,真正直指大觉的性中的包容,那个性空。那种空中绝对不是说断灭解,那种空中是讲到一个自体的一个行者智慧的含融,那种含量,所以那是空;所以他绝对不会偏堕或沉迷、沉沦在哪一个法中、哪一个相上,那是真空。因为不堕故,所以他能够呈现一切相,这是一切法中都、一切世间法,旦属法性,你只要指得出来都是如此;没有一法不是性空,假名而已。但是假名之中他却能够随缘组合,就能够成就一切现前的器用,山河大地亦复如是。山河大地何以亦复如是?因为一切法中不离觉心故,不离佛性故。心如是故,一切法如是;一切法如是故,世间如是;都是如此啊!所以你才能看到一切世间种种庄严,一切法中的种种呈现。
这个觉体他就是能够法一切的法;为什么他是法一切的法?一切因缘,一切的缘起,都是由觉体来,才能够呈现种种觉的。还有那个觉体,他毕竟能觉悟才能够呈现种种觉,所以黑来成为黑觉,白来成为白觉,所以他能够法一切,他也是一切法所从的法。这个法一切,就是他能够成就一切。所以在这个上面他就是空,但是他能够随缘现出种种觉时,就有那个开发相,就如空华,就那开发相。
但觉在现觉,还是觉啊。觉在现觉时,你知道这个大觉体他本来非种种相,你不能拿有相、不能拿无相去量他,他是超越一切相量的。所以你正在他随缘现的这空华时,你也知道他将来这个觉一定还要什么?还要灭于虚空。因为本来觉就不是种种觉啊,所以他能够现觉,你就知道他是随缘,缘起故有,缘灭故无。你为什么能够真正清楚缘起故有、缘灭故无?因为你知道那个觉体啊,觉体他是遍一切觉;没有觉,不会有一切觉;所以一切觉都是觉体现的。
这个觉体本来他非一切相,不能拿相量,所以为什么能现出一切觉呢?那就是随缘缘起的嘛!既然能随缘缘起时,还是从觉现觉,从觉现觉彷彿这个中间有二,其实他就是一。既然是一,所以觉中,能现的那个觉中,还要还归于性空—无觉。所以你当然知道缘灭,你就能够明白缘灭了。所以叫做譬如这个空华,从空而有。因为空华他一定是从空而有,我们要是在空华上去解释,我怕太难解释,因为我们会很执着这个器物(15:30),一讲到空华,你就在一天到晚在空中想那个华相,你就不在觉心上思惟。
那佛经虽然用尽种种譬喻,目的是要你去慢慢体会觉心的,慢慢就是回光返照,照见如是心中的作用。所以讲到空华时,你就会认为说是空中有华,你怎么样分都是二,这空中现华。事实上告诉你讲说,既然叫做空华,是空中的光影、光华现出,因为没有空还不能现如是光华,所以那个光华还是起自于空,还要懂得他是起自于空,所以叫做「空华」。所以你讲到空华时,你心中都还不能够妄想攀缘是二,空华是二,有一个空、有一个华。虽然知道这个是妄见,捏目所见,但你怎么样潜在意识里面还是二。
所以后面讲说,既然是从空而有,所以「幻华虽灭」,幻华说他本来就是空中所现的华,因为空性故,那个光影,所以现的那个华,幻华要是灭时,「空性不坏」,就是不坏这个空性。大觉心体,觉心所现的这个觉,能够遍一切觉时,那叫觉华。觉华都是从根本,大觉的根本性空之中所现前的觉华。但所有一切觉华灭处,觉心不坏。觉心若坏,那如何能够起成遍觉呢?所以他只是在这些比喻之中,要行者念念之间思惟觉体的作用,那个性空之中的本来的那种随缘的作用。因为不管你怎么样去思惟,你都永远不要忘记一句话,就「万法惟心」。你念念还要在心中,与自性中会,与本来的面目上会。
所以既然是觉心所现的种种觉华相,就是大觉心体的本来的这种妙空之中,性空融通之中,现的空华相,这个空华、觉华若灭,觉性是不坏的,所以他不会坏于空性。所以从空中生有,空中能生妙有。一切世间那些有中,他不是从有中立的,有不能生有的,有是从来不能生有的。有要是有的话,有就是实啊;有要是不坏的话,三千大千世界根本不能容受啊!一切万物你眼睛能够看到,你能够指陈的那个有相,他都是随缘剎那剎那正在变坏,他都在随缘缘起的剎那剎那,随缘正在生灭,从生中一直到缘灭。若是实有,他不会存在啊!所以一切万有一定生于什么?一定生于本来的性空,不要说是根本虚空,不要依虚空而建立,他根本自性之中都不可得,他才能够立种种有。假如说自性之中有一法可得,一切万有就成断灭,就不能够立种种有。
所以只要在这性空之中,所呈现的种种世间的种种有相,有相坏时,空性是不坏的。因为一切有相是随那个空性现的,空性是不会坏的。所以佛经上才讲,「凡有相者」,凡众生有能立者,毕竟烂坏;但是从来不闻有能够坏到虚空的,虚空没有坏的。你放眼天下一切万物他都有坏尽之处。他为什么能坏?能坏当下你就知道是缘起,他就不是实有。就在缘起之中,他能够处处现有。因为缘起故,因为性空故,他处处现有时,你才能够感受到世间的生机盎然。假如有个实有东西矗在那边,你本来就有,自古以来就在那里,他从来不动,他从来也不变;他是从来也没有变化,那个东西根本没有生机的,那没有生机也没有感觉啊!
我讲那个东西你不要说站在我,站在人的感觉去感觉那个东西,我说那个东西就是心体。你说感觉有一个那个,那你还是随生灭的!那要是世间万有之中要是有一个真实的,他就不能够建立。所以你仔细思惟,事实上在这个讲这个大觉心体能够现种种觉时,是一切法摄在如是例子里、譬喻中的。你看一切世间都摄在从觉现觉中,从根本的大觉体中能现的一切觉中,这个觉中包含什么?包含众生、国土、业运、世界,都在里面,从觉现觉啊!就在这个你会看尽一切变化,就从觉现觉。但是正在现觉时呢?你就会知道所有的一切,你能感受到这一切世间所有的造作、作用,其实都是什么?都不过如同空华,都是觉华现尔!所以随其生灭,觉性是不坏的,空性也是不坏的。
再下面这一句:「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所以在众生之中,众生就是种种的变化中—觉华,就象是那个空华中,那就叫做「众生」。众生既然是从幻心中起,是大觉心体随缘的幻心中起,将来他自然就在这个幻起之处随其幻灭。所以幻生幻灭不是说还有个有作在令其幻灭,所以叫「心既幻起,灭亦幻灭」,幻就是变化,他既然随变化起,他就随变化灭,他必有起灭。为什么必有起灭?刚刚已经讲了,不知道法师们有没有听清楚?因为根本是觉故。因为觉能现种种法故,所以他能够「幻起」;但是觉毕竟非种种法故,所以他一定会「幻灭」。他还归本来,就是灭,还归本来的时候,就是幻灭处。
所以这里面世间万法之中,他自然就有生灭。为什么有生灭?因为大觉心体他本来能成一切法故,所以现生;他本来就非一切法故,所以生必定再还归本体中,就是灭。众生不认这个灭时,就变成世间的生灭之中这种妄执、苦难!将来你真的知道灭时,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生住异灭,那是本来法数如是、法性如是,那是根本的大觉体,性体就是如此。
所以「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所以幻是自然生灭,他自生灭,幻自生灭,非觉生灭,非觉再生了一个灭觉,不是觉再生了一个灭觉。所以这里面也讲说,不是幻跟灭,有个幻、有个灭,不是这个意思,你不能在上面还再抓一个有个幻、有个灭,而是你要知道,正在灭时,你也要知道那个灭还是什么?一样是依幻所起的,那叫「幻灭」。幻,能现出的影像,叫做生;幻,也能够现出一个影像,叫做灭,叫「幻生幻灭」。你仔细思惟你的每个念头都是如此,每一个念头都是如此。
所以说法师们已经在根尘上下手时,每一天有一个,等于又有一个触境对待,你能够真正在这个上面思惟觉体,你才能够体会得出来。你在看到一切尘时,其实就是,我们不要讲觉体,讲根,就是根中的清净。在根中的清净的时候,那个根你会自然就体会,那个根中是非种种法的清明;但是他就能够随缘,随现在不管是色尘、是声尘,随他现在的缘起,那个声相、色相之有种种差别,他能够幻生幻灭。色相跟声相之中的现在随缘的幻生幻灭上面,你又发现,不单是根非如是声相、色相,连声相、色相都不是现前这个声相跟色相,因为色相都还不是青黄赤白,也不是大小、好坏,色相都不是啊!要色相是的话,色相只能显大吗?只能显黑吗?不是嘛!只要有色相,所以随缘故,所以就有黑相、白相,大相、小相,好相、坏相嘛。声相也是啊,还不要说闻相呢,闻性当然是超越了清明吶。那声相呢?他也不是什么语默动静,也不是什么样的种种音符、音调,也不是什么高音低音呀,但你随任何的因缘现前,高音低音你都有声相嘛!
就在这个本来非种种相中,你是不是能感觉到他幻成种种相?随缘现在幻种种相?当你正在幻种种相时,你根本就住在色相之中,本来非他的清净;也住在根中,闻根之中,本来非一切法中的清明。你住在这个清明,你有需要灭什么相吗?不必吧!因为你知道那就是声相,你就是知道那就是闻性。假如闻性起时,你觉得有声吗?不会,那就是闻性,那就是色相(声相25:30)就是如此啊!色相没有生个什么相,那只是随缘幻化而已,色相从来不变。色相尚且从来不变,何况这个见性有变!那你要去灭他吗?根本不必啊!你知道他是声相,跟知道他就是声相或者是闻性,或者是你知道他是色相是见性。
所以但是在这个根本不去灭他时,你当然也会体会到那个相中的自生自灭。你不知道他会自生自灭吗?你为什么知道他自生自灭,你知道吗?因为知道是幻嘛!幻性如是,幻性没有实体,所以随他生处就随他灭了,就随他灭尽,就是如此啊!随缘就是如是。所以这里面你都还能够体会那个幻心。当你能够体会那个幻心时,你已然是什么?你已然真的已经慢慢、慢慢能够接近根中的清净了,能够慢慢、慢慢能够剖析根中的作用。但你在这个根中的作用,你不是在上面还在妄想分别,你不是在妄想分别到底这个相中,到底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或非有非无?你不会啊!你心中清清楚楚啊!
所以在有声相时,有种种声相时,所以有闻性而生。假如没有这个声相时,连闻性都不必立,那是根中的清净,你不会在这个上面起成对待,在这边搅遶,不断的搅遶,所以感觉到好像要离开这个声相才有闻性,或者离开色相才有见性;不是啊!你在不闻之时,还知道闻性常在,你根本不会在这个四句之中还在那边搅遶,不断在那边翻搅,不是在这种对待之中强立名目是有、是无?不会。因为你不会强立名目,所以你才能够什么?超越现在一切的感觉。
你能够超越现在的所有的一切感觉,就是超越现在的幻化。你能够明白一切幻化时,你才能够知道,本来心中的常住,本来清净的常住相。所以这个本来的清净常住相,我想大概法师慢慢都能够听清楚,就是在幻化上嘛,幻化体上,就是你本来的清净常住相。你不知道是幻,你找不到那个清明。当你看到那个清明的时候,他常常什么?常常随缘现种种变化,所以才能够像大圆镜智,像大圆镜一样,他一定能随缘现种种变化的。
所以这里面既然是能够现种种变化时,你根本不在幻上说生,也不会在幻上说灭。幻上生,是因幻故自生;幻若是灭,因幻故自灭。因为幻生幻灭你看到是,行者看到是觉体的常住,大觉体中的常住。只是只要用到世间语言,难免这中间就有讲不尽、道不清的这些气氛。但这就是需要大众师父彼此,常常之间彼此这样互相的提携研究。有的时候你想要讲这个,可能就遗漏了那一句,少了一句,可能别人听闻就不一样。那不是刻意要少,因为我们还是凡夫嘛,都是凡夫,不是刻意要少。但是将来你在思惟中也是一样,有的时候思惟,在某一个角度上思惟,可能就没有、不知道其他的角度,思惟了过一段时间才发现,那还是有些不全,因为有些角度没有顾及。或者是因为心还不能圆明故,最初你看到的那个角度,你根本看不到那些角度,你抓这些角度,你看不到那些。将来心中慢慢清净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到种种角度,去审视这一念发心。
所以再看经文:「诸幻尽灭,觉心不动。」那觉心是根本不动的。所以幻要是…,我说觉心不动不要在这句话上又认为一个幻灭以后,有个觉心是不动的。幻就是觉体,所以幻在觉体上他自生,幻自生幻自灭,这觉心有动吗?觉幻之时,觉心也没动啊!觉幻灭之时,觉心也没动啊!都是觉!但是在经文大家都还很容易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过去,假如说是过去的话,比如在家的时候,或是刚出家的时候,你就会认为是两个嘛,怎么样分别都是两个,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所以我觉心不动,眼前的幻灭了。你就是没有办法直下担当!你为什么没有办法直下担当?因为理不清故,道理不清楚故。你道理清楚,你当然诸幻尽灭,你尽灭是看到觉体,所以觉心不动。
所以这个觉心是什么?这个觉心叫做直指见性,就是直指见性。直指见性之中,根本不摄(30:40)丝毫,也不摄牵动。(牵,是牵牛的牵)。你根本不摄丝毫,你哪有摄丝毫?哪有摄种种牵动?要是还有丝毫可摄,那就是二法,你就忘记了觉。觉在现觉,哪有摄?觉在现觉,觉自觉生,觉自觉灭,觉从来不动啊!不是如是现种种觉,你还体会不出觉心的根本不动!假如你说都没有觉,然后再说不动,那这个不动,这叫断灭。就是因为你能够担当种种的生灭,所以你才能够真正体会觉心的根本不动。这还不是佛法,这是一般的心理学,那还不要讲到佛法。
你能够担当一切变化时,你才能够知道这个觉心的不动;你能担当镜体他随缘照色时,你才知道镜性是从来不动。他哪有动过?他不是黑来的时候,他跑到黑去了,他不是白来的时候,他跑到白去了,他从来没动。他也不是说站在那边,任其黑来,任其白来,也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黑来就是镜,白来就是镜,他哪有动?只不过现在假名叫做黑,所以你从黑中知道是镜;假名叫做白,你从白中,缘白知道有镜;那其实黑白都是镜。因为黑白都是镜,所以他可以为一切众生显示一切差别,那才叫明镜,那才叫明镜。
所以这里面不但,就是早上有讲的,不单只是你只要回头证得这个觉体,那本来非一切法,清明的觉体;你将来还要担当他一定能够入一切差别的大觉的性用。不能够入一切差别,怎么会跟你讲世间一切万法,一切众生的心念呢?你只是回归到自己的本来的面目上,那根本就叫什么?你只是回到自性之中执以为是空,最多就是小果声闻,因为他于一切世间法、于一切众生界,法中还不自在,他没那个智慧担当。但是要是真正在学心,不是在学心,在觉心上面思惟的人,你慢慢就发现,那觉心就不只是这一半嘛,怎么会只是知道觉心之中的本来的性空灵明呢?只是知道根本自性之中本来的清净呢?不是嘛!所以常常讲说小果声闻,虽证性空,但未穷空理,没有穷空理啊!大乗佛法说的空是包容一切,才是空嘛!你只知道是性空,不能包容,那空理中还没有讲完。你遍容一切才叫做空,你能够包容一切才能够叫空。你不能容有,叫空吗?你说,我家空间好大,但不能放下一样东西,那是鬼空间!那怎么可能叫空间大?怎么可能呢!我要看你家空间大不大,就是你告诉我你家能够容多少东西。我家空间大,我家可以容三千大千世界,那你就真的知道是大了!
所以讲有你可以量空啊,所以说有的时候,你就知道是空。所以你但是证性空而已,但是未穷空理。所以大乗菩萨再在这个性中,你真正是修这个觉心的,你真正是在性空中下手的,那个性空是包容一切有的,真正的真空,那才是真空。所以那个时候才能够把这个心中的性空讲完、讲全。所以你才知道,那叫半教,什么叫满字教,什么叫半字教,所以那个才叫半字教。所以但是虽然说是小乗人只证性空,未穷空理,但是你要知道修行人都要从什么?三乘行者都要从性空下手的,都要从性空下手的,他不同外道。
所以你现在看到大家外面那些外道,过去释尊在苦行林中看那些外道,就是不达心体的,还在追逐种种的世间的种种变化,或者在追逐正在修行之中的改变世界那种气氛。那过去的外道,六师外道,讲的那个心中的微细啊,你看《大般涅槃》里面,都不是我们现在外道能讲得出来的。《大般涅槃》里面那个六师外道问佛,那都不是我们随便能够讲得出来的。那现在随便就告诉你了,我哪天看到光,我就成佛了,我很早就成佛了,我就是教释迦牟尼佛的。好多人都拜了,明星也拜了,什么也拜了。很多,现在那些外道,然后就告诉你,什么叫做这个灵修,什么叫做安静,什么叫做把内心之中,什么多久的那种业障能够什么发觉出来,那一套我都不会讲的,我连经文都背不好,何况背他们这些!我不会背。但讲大概都知道现在这些乱七八糟的,根本没有一点是在心性上面去体会的。外道虽然在心性上体会,他是背心,是讲错,解释错心而已。现在人根本不知道心,现在的外道。
所以三乘人不同于世间外道,他都是在感受上追逐什么样的灵修、什么样的清净、什么样的能力,都在感受上的。三乘行者在性空上下手的,都在性空上下手的。所以连声闻人证得果地时,就是果位时,他要是知道觉心的,在大觉体上本来非一切法的清净,他是在一切法中看到是觉体。只是在这里面分什么?分心有大小,智慧有浅深而已呀!在性空上面这样分而已。心小,你只是证到原来觉体之中,这一切法中本来的根本觉体的相,所以那是非一切法的清净;所以一切法本来是虚妄,那其实都是大觉,你怎么会在觉体上面,去妄堕在感受上呢?只是这种性中的智慧而已。
将来你慢慢也会体会到,所以当我们体会到的时候,你就会,这是我们行者最初下手时那种惭愧呀!有的时候你会清清楚楚感受到,你现在观的那个尘相,就是心中的、根中的清净。你那个明显知道,虽然未证,未证叫做你不能常住,不能常住根中;但是偶尔都会有那个作用现前,突然感受都是根中的清净,可是下一秒钟又跑到尘相中,你再想说拉回来,你说我把他拉回来,这一念又是尘。你发现跑到尘相中,你再用尽什么思念,又是被他影响了!全部被他影响!什么拉回来不拉回来,那不就都随他起吗?可是那个时候因为我们心中智慧不够,所以你在这个上面就会突然一时,《楞严经》讲的,「一时惶悚」,不知道怎么办?怎么不见了,怎么又跑到尘相上去。你才能够体会那种虚妄,你再说拉回来,都已经都是虚妄了,都是过去的习气啦。那就没有办法说当下当机立断,连后面「觉得不见了」!「觉得不见的」是谁?要拉回来,拉回来的还是觉。没有这种智慧,没有这种功夫,你只是会被前尘迷惑。
你不要小看那前尘的声音,那迷惑人的!自己心中虽然懂得道理,可是潜在意识过去的业习,他会不断的迷惑你。以前我们在山上打坐,有时候打得好像自己觉得很得力,因为觉得得力就是迷惑嘛,得力?!突然就感觉到满山遍谷,都是你过去最喜欢的那个人的声音在叫你:某某人,某某人!从山底下,那个声音还有渐次喔,远,慢慢近喔!你自己心里都知道,幻觉!幻觉!可是幻觉提起的时候,下一念马上告诉自己:唉哟!他要是真来找我哩?幻觉!然后慢慢走近,慢慢走近还告诉自己:幻觉。他可以停好久耶,不是真的只是一声、两声,可以听到真的感觉到满山满谷,就是某一个人,过去你很喜欢的人,当然是异性,叫你的名字。那时候刚出家,也不算刚出家,出家六年,六年中还在这边跌跌撞撞。那心里面还一直告诉自己:幻觉,幻觉!已经肯定那是幻觉了,可是下一念还会想:她要真找到我,我要不要下山?根本就受迷惑,你知道吗?那根本你就抗拒不了那个心底的潜在的那种气氛。
所以你真正知道那已经流出去时,你再说看到,你连任何相中说你再怎么造作,那都是幻觉、视觉,其实你已经被他迷惑了!所以心还不纯熟。那种心中那种虚妄,你才能真正体会,怎么样…突然有的时候,因为心清净,因为我们行者,每天在这上面行,那不能叫做捏心啦,但是因为在做了,所以在心中突然会有灵光乍现,你感觉突然出离的那种感觉,离心现前。但毕竟心中智慧还未成熟故,马上又随到过去的业感又堕在那个尘相中的执着。你有一天有体会到这个,你就知道那个红尘的势力多可怕!你知道吗?那时候你心才会如同纠结,那种刀割,你才会知道什么叫「流转」!重新解释流转的意思,那种可怕!明明知道,因为你已经尝到那个心中的清净了。
所以在这个上面,将来你真的能够体会到那个觉心是,真正在这个上面才能够知道那个觉心是不动的,只是随妄觉一直在那边,不断的飘摇而已。你能够感受到觉心本来根本不动的,可是为什么现在却随业力不断在上面不断的鼓动,不断的飘摇!所以那个心里面才会生种种的困扰,才会心生痛苦。
所以在这个上面,「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所以「依幻说觉,亦名为幻」。所以你站在幻上,你突然觉得,我知道我觉幻,我知道有个幻,你这个觉,还是依幻起的,还是幻。就好像我常常讲那个譬喻,你站在镜体之中看镜色,你突然,就算你突然感觉到,在镜色的背后,有一个不是色的镜体,你虽然感觉到好像能够体会到镜体,但是那个镜体事实上都是依镜色分别,那还是幻,那不是镜体,那是从幻觉之中感受的。
你「依幻说觉」,说我真的有个觉能够觉得幻了,虽然我在觉得幻时,我好像已经跳出那个幻了,这个觉都是幻。所以在觉心之中,在圆觉的担当上面,在这句话,「都(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个上面,你知道多微细吗?那种直下担当有多微细吗?那种理路要多清晰吗?你有一点飘摇,就还是流转,那种微细,那种可怕!你正在说我知道是觉了,还是幻。你怎么会觉得有一个「我知道是觉了」呢?你不知道念念都是觉吗?你要慢慢、慢慢心里才会体会,就算体会时,我就刚刚讲,那个业感还会再不断的蛊惑你。所以「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你要说有觉,所以你心中更入到微细之中,你说其实有一个大觉觉体清明,他是不共幻起的,不是因为幻起的,但在这个觉心中,我已经感觉到有一个觉起,不是因为幻起的,他更超越一步,不是因为幻起的。但是在这个灵明之中,你是感觉到灵明了,不是像刚刚是依幻说的觉,你是真正照见那个灵明,连觉得依幻说觉,那个觉都知道觉体是谁。这叫一步一步披剥,这个灵明之中还有什么?还留有清明,还觉得我有清楚明白,还留有这个。就如同早上讲的,还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还有这个。那还是幻,那还是没有在潜在意识里面,没有直下了当提领,直领觉心,直领这个圆觉,所以这个叫披剥。
你就像在镜子之前,你说我真觉得有一个镜照,他是离开这一切镜体的,也是离开这一切镜照,我不是依这个镜色,也不是因镜性分别这个镜照的,可是还是多余嘛!就表示你对镜性、镜照在潜意识里面还是什么?还是有疑惑,所以你才会有这种声音嘛!潜在意识之中,你根本未明,所以才会有这种意识,才会有这种声音嘛!若是真大明时,一切声音根本不起欸!但不起之处,但是一切作用常在。所以才有二祖,出位礼敬达摩,还复本位,这中间没有言语、没有出声。在这个相中,你要去体会的,所以连这个上面你都要细细去思惟。
所以「说无觉者,亦复如是」。那现在我们在听,可能解释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我不到那个境界,大家师父可能,当然可能中间有啦,搞不好都有阿罗汉,或者大菩萨再来。但我讲跟我一样的,大众根机的,不但我讲不清楚,可是你也不能听清楚欸。但是你要把这个道理放在心中,将来你真的有一天,慢慢、慢慢就在现前,你每天用心的根尘上面去参时,总有一天这句话你用得到,你用得到的;你才会知道你堕在哪个微细的执着之中!
所以「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不依这个经文解释,就是讲自己解释,纵此清明,就是刚刚说你还留有个清明在,清楚明白在。纵此清明,不做觉想,我在这个清明之中,不再做觉想,也知道这就是觉,然后在这个上面,不再更立有觉了,犹未离幻,这些声音都属还没有离幻。为什么没有离幻?就是言语道断嘛,心行处灭。你还有个灭处,还不做觉想,你说无觉。觉与无觉,你是根本坦然自在,连一点声音都没。声音都没表示什么?你已经在这个行为上,在这些道理之中,你真正领纳在心时,这些道理、这些文字在道理、在你心中就如筏喻者,就如传法。他只是指月的指,指向你的根本的觉心,你证到那个觉心时,指,自然就歇。你不指向这个觉心时,你不过…,你会仔细想想看,尤其是这句话讲的时候,是讲一个修行者念念之间照察、照觉自心中的微细。
假如不是修行者,假如说现在我们来解释这个经文,我们都是什么?我们都是在对待之中强而立名,强作解释,因为你根本没有达到这个心体嘛!所以有时候解释这些东西的时候,心很虚!所以我为什么说《圆觉经》,要解释?我要解释《圆觉经》的时候,希望大众师父最少要在取一根、取一尘,大家这样参,我这样解释也好解释,我才能够把我所能够体会到一点微薄的道理,拿出来大家共同研究,再深的道理我们也不能研究呀,因为我们再研究那是根本行者的微细的境界,我们只能只是强名解释而已。
强名解释,有点像什么?有点像宗门常常讲的,因为见到有牛角,所以就说兔子怎么没有角,兔子无角;你永远都是在这个对待上强名的。你不会在有角无角上面,你知道觉心是谁?大觉体中是谁?你不是看到有角去论其他的无角,你也不是看到无角就论其他的应该无角,所以他叫有角,都是你在对待上面不断的这样争辩,你要跳越这些对待。你为什么能跳越这些对待?因为你照见的是自己的觉体,所以谁还在这上面强名有觉、无觉哩?我们现在也是只能在说强名有觉无觉。将来你到微细时,那不是强名,那是真正察觉到心底微细的住着,微细的还有那一份疑闷未消。若带有一分疑闷未消,大觉不能开显,觉体不能开显。那才是这个、这才叫做「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所以下面,「是故」,你真的懂得这个道理,「幻灭名为不动」。这里面才会体会什么叫「不动」。那是一个行者直下的担当,那你要是再还要在其他文字再搅遶,那就是辜负这句「名为不动」。那是直下觉体的提领,那圆觉体上的直下的担当,要名为不动。不是你还在看到一个幻,一个灭、一个生,还在上面不断在名相之中,再不断的戏论、搅遶。那是心里面真正在觉体上面这种认知。
我们刚开始初学,虽然你未证得,但你心中的道理你要清楚。你念念之间要在道理中,要先剖析得清楚,将来才能够利益行者下手。你清楚,我所谓的清楚,不是说一切义理你已经恍然大悟,不是那个意思;就是于你的发心,你的方向已然清楚了。于是因为方向清楚故,所接引的所有道路、道途清楚故,所以将来在每一步之中,更能够让你更落实这个道理,更能让你更入深如是道理。但是你想要落实如是道理,入深如是道理,在最初你一定要因地心中要发如是道理的心。这发心就是如此啊!
休息。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