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69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16 | 2345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

随堂教材: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4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燃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復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2]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宣讲

第六十九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早上这堂课,我先要回答一个,有一个居士在网络上问的问题,因为本来在昨天就应该要答覆,但我一直忘记,一直忘记这件事情。所以这个也是在上课时我讲到的,讲到为什么走进寺庙大门以后,走入寺庙的山门,弥勒菩萨为什么是像小?旁边左右四天王的像大?他问这个表法是什么?我好像以前有讲过,只是上次在讲的时候没有提到,因为我也认为说之前就有讲过了。

就是众生从红尘之外,回入山门时,也表示你过去流转在世间的所有一切心意识中,都是流浪在外面的攀缘。懂得回到这个山门中来,就是已经懂得如何收敛如是攀缘的过去的意识。事实上,这个意识就是大觉心体称什么?称你根本的觉明,随缘时所现的识心而已,随缘时所现的识心。但是没有这个识心,他也没这种种的缘起,所以必定在觉心之中,他必定能够现起识心,能够起成作用。所以在识中,你就看到他就是他的缘起相,都是种种的缘起相。

在十二因缘之中,好似我们先从无明中才能够缘行,行才能够缘识。但事实上,这个无明就是最初的什么?最初的识心应尘的最初的作用,最初的作用。因为识心应尘的最初的作用,他在作用当下他根本无所谓明,你不能说他在明什么,可是他在无所谓明时,他必定能够遍明于一切。所以过去古人在这个地方讲到就是什么?讲到就是「昧」,一个日、一个未。但是这个「昧」,你不能说他是闇昧,他不是。他从一个日、从一个未,表示那个大觉那个智日未照之时当照未照,那还叫做「昧」。

当照未照,就好像早上太阳初升,已经知道到了早上清晨时,太阳即当初升,但是当照未照,那还叫做「昧相」,那还叫做「昧相」。就是在觉心之中本来那个识心,他就是当照未照之时,就是未照之时。但是从这个未照,你就知道他开始起成大照。随他起成大照以后,你就会在这个上面,再去攀缘所觉所识,所觉所识。但是这个真正的识心,他是包含这一切所有向下流布的种种识心的种种性德。所以本来你都是在这个识心之中流浪、流出种种的意识…,不能讲流浪,就是流出种种识心的作用,但是却在识心的作用上面,起成种种妄所,安立种种妄所,安布种种妄能,所以就流浪在外。

所以当众生都知道要回头时,回入到山门中来,第一个看到就是弥勒菩萨。这是上一次我已经讲过,为什么山门外要安弥勒。这弥勒就是一切尘中出入的,所以最根本处,最根本处。但是你要是越过那个门槛,你就是永远堕在红尘,越过那个门槛就堕在红尘。你要进到门里中来,这就表示就是你的根本识心的清明,就是你的识心的清明

所以为什么要讲「山门」,「山」这个字,虽然他山还是在红尘之中,还是在尘相中所摄。但是山里面他所累聚的那种作用,他却比尘世间,就是在红尘之中,在城镇之间,就是城市的城,城镇之间,你更能够感觉到这个世间四大、五蕴的聚集,聚合的生相,种种生相。他不但是有如是的生相,他还有一个相,叫做高远,他就有高远相。虽然他的相中还在尘相中,还在尘中势力里面,可是他却在相中却有远离于尘的表法,远离于尘的表法,所以他高远。高远在哪里?他是远于尘,是远于尘。所以在整个山中,你可以看到五色青黄赤白黑,在五阴(五行?金木水火土,在种种生相之中,山势聚集最密合处,你能看到他的聚合处。

那你当然说,一切尘中都有这种聚合啊。可是你到了红尘外在的城镇上面那种聚合,念念之间你感觉到虽然是聚合,当下都在,可是众生的直觉却是向外散时,都是散时。但你回到山中来,山中虽然还在尘中,你走到大山之中,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灵气在你心中聚合。那个灵气是什么?就是你心中的灵明,就是你感觉到这个生机盎然的灵明,就能够聚合。

所以同样都在红尘之中,同样都在器世间内,那一般的修行人都好乐倚于山,都好乐倚于山。因为在山中,他才能够直下看到心中本来性用的种种的安布,性用的作用。同样是在尘中参,可是参的那个尘中,还要具足远离尘中的作用,远离尘中的作用。所以多半寺庙都叫做山,都在山上,所以就叫做入「山门」。

回入山门,第一个看到当然是弥勒,所以弥勒多半他的塑像都是等身,都是等身相,就是与众生一般,就是一般像,不然就是稍为大一点,很小的几乎很少了,一般的古寺,古代的寺庙,就是等身相。为什么等身相?因为识心流出,本来就是等同众生心意识故,就是等同众生心意识故,所以那个就是等身相。

当你回到山门来,你看到弥勒时,一心礼敬弥勒当下,也表示这个行者念念之间,已经厌离过去在红尘之中的心识的流转,他念念之间要向自己根本的心识上去认,叫做「礼弥勒」。当你只要有一念向弥勒之中,向你根本的心中识心的清净礼时,你自然就能够发现,在你过去流转的红尘的意识业感当下,自然有四大威德在左右为你镇守,为你能够镇住过去在红尘之中的意识造作。所以你虽然眼目礼的是弥勒,但余光你可以看到,在你侧边左右就有四大天王为你镇守。这个四大天王就是在你心中自然就有四种威德,可以震摄你过去流转的业感,那种魍魉魑魅,为你镇住,完全镇住。所以为什么在左右的四大天王的像要塑得大。

前面的弥勒是跟你等身量故,所以塑的都是等身像。但是你看到弥勒时,在你心底深处,性用大的,能够作用现前最大的,就是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当下你体会到,在你心中能够形成约束,能够形成种种震摄的,是四大天王,最初的天王威德。但你要是不礼弥勒,你根本看不到那四大天王。你要是真正懂得弥勒,就是懂得归家时,你会发现心中就有如是相。他那个心中如是相,就在你念念心间,他能够在你一切过去流转的业力上,为你镇守、为你镇住、为你喝斥。而且四大天王都是怒目,都是瞋目以对,就是为你,用你的怒目,怒目就是你心中的威德,面对你过去种种迷惑的种种业感。所以那在你心中,你都会感觉到现前的作用最大的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四大天王的威德,能够入世的种种威德。所以四大天王是在天界入世之最末,他在须弥山中,入世之最末。

于是你在进山门处,这还有一个表法,你在进山门处,你在一礼弥勒当下,你能感觉到余光能够发现、能够外摄四大天王的威德,这是最初礼弥勒时。当你真正行者念念之间赤诚恳切,念念之间懂得在这一个寺庙的表法里面,渐渐这样子如实纳受。

你慢慢走到弥勒后面,那就是入韦陀,走到弥勒后面就是韦陀。刚刚进来时,你礼弥勒时,四大天王是你在余光之中,能够外摄的种种光芒。所谓摄,摄照出来的种种的智用光芒,那种在心中的那种大相。可是你到了韦陀面前,心则在礼韦陀之时,这里面你会突然发现,因为这个房宇,他这个寺庙房子的建筑,他就是如此从山门中入;然后回头以后叫一进,在这一进的后面,礼韦陀时,你会感觉到,四大天王是回收在其中,是回收。你在礼韦陀时,你会感觉到,好像余光感觉到是回收。那种回收,就是回收在行者的根本念念之间,已然知道在心意识上面的所有的一切威德摄持相。这一念摄持,就是你完全现在礼的韦陀护法德相。

护法要在哪里护?护法就要在当前的所有一切众生的念头上面所有的一切起成之处上面说护法。你在每个念头上面,你都要念念之间,不但是做成世间的镇守、摄持,你还要念念之间归于大觉。所以在归于大觉之前,你当然是念念之间心中有一个德相、有一个智慧、有一个力量,为你在那边不断地护持,那就是韦陀。但你没有前面回到山门时的这种赤诚,没有在前面回到山门时,礼弥勒的这种心中的这种惭愧、这种忏悔。你因为过去流转,所以现在礼弥勒时,深发忏悔心,那心中的好乐。你也感觉不到四大天王,现前就在你每个念头之中为你震摄。你没有这种感觉四大天王为你震摄,你也绕不到后面,看不到韦陀,后面就是你这种作用的,所作用的成就处,就是韦陀。

那或许有人问:那为什么只是四大天王,为什么不设其他天王呢?四大天王在天界之末,所以但举于末。末刚好就是什么?邻于世间的所有一切众生相处。所以在这个之末上面,过去在天界的排列,可能他叫做末。可是站在觉心的作用的圆满上,最末就是最圆满处。你能够摄末,就能什么?就能够一切本一切本。因为这是一心所成的天界,一心所成的天界。当然在上头,在天上,在天顶上,第一天中,色界或者无色界中,他当然就会有具如是的性德,但是要在看到性德的当下成就处时四大天王。前面每个天界的性德,他是圆具,都具。但是你真正能够感觉到性德的成就,力用现前处,是四大天王现前时。但是四大天王现前处,你刚刚都知道,每一个天都具如是的性德,所以他这样子逐次而下,都具如是的性德,你当然在四大天王你也不要忘记,他就根本也能够回摄所有一切天中的本来面目。所以但举四大天王,在行者心中的这种震摄,那念念之间向佛的赤诚,所以一礼韦陀,那个韦陀向上,就全摄天上威德,就全摄。

所以寺庙外面就是天王殿,只举四天王,就只举四天王。因为这个天王就在天界最末,他虽然叫做统摄世间,但是他意思就是完全就在表天上,天上就是你心中渐次成就的清净的威德,那都是天上。为什么叫做天上?因为这一念威德最初现前处,还不落在尘质上故。你心中那个觉心渐次这样子成就所有一切感受时,那个觉心的渐次,你要仔细分别,他是一步一步渐次这样子朗现。渐次朗现处,在最初的那个威德里面,根本没有落在尘质上。所以有的地方叫做但气,只是气没有形无色界;有的地方有形但是无质色界,他不堕在质中;形、质都具就是忉利天到四天王,形跟质量都具,就忉利天跟四大天王。你要心中的表法也是如此,都是如是,都是如是。

所以这里面为什么弥勒是等身相,韦陀其实很多寺庙塑的也是等身,那也是等身。那为什么唯有四天王殿,那个四天王塑的这么样威大无比?那表示那就是当前众生,第一个能在心中,只要回到山门来,第一个能在心中,感觉到第一个的摄受,第一个的威德,第一个的在心中的这种力量、力持,所以那个是大。那个是作用大故,所以塑其形大。弥勒跟韦陀是因为本来性用等故,所以他塑在等身,塑在等身。

过去寺庙的表法,一进一进都有表法的,都是心法。所以你要懂得寺庙,回入山门,那都是无上功德,都是无上功德。所以古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他就已经像为众生摆阵一样,把你心中的图谱,为你安布在寺庙的种种陈列之处。不知道的人以为去逛逛寺庙,知道的人进到寺庙里面,他就是走进他过去遗失已久的古王宫殿,走进他根本找不到的心中的宝藏。

所以现在我比较不赞同把寺庙当成游览区。过去无事不登三宝殿,是佛门中的话,大殿随时封起来的,不让所有的一切游客,或者一些不懂佛法的人,走到大雄宝殿上,看到圣像,甩膀子而过,或者是轻心慢逸而过。你不要以为这没有什么,他在见像之时,居然甩膀子而过。过去无明见像,不知道是圣像,不知道这个像在心中将来的启发,已然是无明!今天在无明之中见到圣像时,还甩膀子,以轻慢心,更增其罪业!增其什么罪业?不是因为你亵渎像故有那个业,不是讲到世间这种说法,好像这种彼此在宗教上面这样子批判的说法,不是!而是你面对圣像时,你根本是断灭你自己将来在心中立像的罪业!

世间上立像,只有佛门立那个象是告诉你,就是你心中的根本德行、本来的德相。那一切世间的外道立像,那当然都是寻逐众生现前心态中的委曲,为他安布种种能够建立在器世间,好像得以精神依赖的种种追逐,那其他的像不讲了,那都是一些妄心而已!但是站在佛殿上来,站在大雄宝殿,本来就是要告诉你的,你心中本来具足的德。你却在这个像中,你不但不知道心中心生尊重,你也不知道心生惭愧,所以将来生生世世在你心中立不了此,那法自己败坏,因为过去行为,性中败坏如是相(像)故。只要这个相(像)败坏,就算再生为人,你最多就是信那些外道那种,你只会去攀缘那种相,叫你回头都不肯回头。为什么如是刚强,如是这个坚固,就是不肯回头?因为过去生中不善于法故,过去生中败坏法故,所以今生但生为人,纵有好心,说要种种心灵建设,说要种种在心灵上的修行;但永远不肯真正寻求毕竟之、毕竟之法,他只是找到一些依赖,就是找到一些感觉,他只是好乐那种而已!

所以过去是要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前大门深锁,是锁起来的。所以你只要看到圣像时,你就要知道恭请礼拜。现在不是嘛!佛像都变成博物馆,甩膀子看:喔!唐朝的,喔!明朝的,唉呀!这个雕工太好了,这干什么…。你是在看佛像吗?你是在看工艺品,你知道吗!潜在意识就拔断众生对佛像的善根了,完全拔断了!

所以不清楚的人,以为你去参加一个博览会,去参加一个博物馆。清楚的人,就算你走到世间博物馆,看到一尊佛像,你还要心生礼敬;你还要心中痛苦,为什么佛像会立在博物馆中呢?这个佛像应该放在根本修行人的大雄宝殿中的!也就是因为种种的博物馆,所以这个世间上才有很多什么?在寺庙里面盗取佛像的。过去就是这样子盗取佛像出来的,因为大家都想搜集,所以这样盗取佛像出来。

那你在看佛像的博物馆时,你是真正在礼敬那个佛像吗?你是在佛像之中感受到前人礼敬这个佛像,塑造这个佛像的前人发心跟虔诚吗?不是耶!你是在研究他的年代久远,年代多久远。所以年代多久远就感觉上,他第一个年代越久好像越尊贵,你已经扭曲佛像了,在这边扭曲了!大部分人去看都是这种心态,都已经扭曲佛像了。所以这里面过大于利,古德讲过大于利就不可以施为,就不可以如是做。

但是现在的人不懂,甚至于把寺庙当成旅游胜地,进到山门处看到弥勒,不知道礼拜,他不是真正赤诚进到山门,不知道礼拜,最多拿一柱香,摇一摇;还有的那个游客,还在进到里面随便乱晃。这里面你就算说是,他本来是红尘流浪的众生,他虽然有那个无明心走到山门,看到圣像一眼都种下他将来必定能够走入山门的因缘。你说:法上不是应该也有如是吗?那当然,也有如是的作用,但是这个因缘什么时候能够成就?!

这个因缘是遥远之后,他种下这个善种。可是现在因为见到圣像,走进山门因为轻慢心故,先受如是业报呀!因为在轻慢心中受如是业报时,可能有一天他走进山门,这个善缘增长时,他才能心发惭愧,知道过去是怎么样走到寺庙时、走到佛像前,如何亵渎那个像的,所以心生惭愧!回头再入山门时,他懂得礼敬,这才叫业消。但是我讲得简单,这样的业消可能经过千生百劫,已然千生百劫!而这个千生百劫,你有几生能够为人?你再为人再乘上为人的机率,可能就不知道多少劫了!你为人都要千生百劫,何况你还要乘以为人,你能够成就人的机率是多少,那就不知道时间的长远。当然不管时间再长再远,那不过就是一念之间。那一念之间,只有行者将来能证,那不是一般凡情之所能体会的。凡情之所以不能体会,虽然在一念之间,他就要恒受如是长远之苦,都在恒受如是长远之苦!

所以这个要讲到,为什么天王塑身为大,为什么慈氏却是现身等量,他能够塑身等量,这是稍为略说,这不是功课。但是也可以让大家稍为体会一些,因为在器世间中,佛法大教,释教,就是大教,释门之教在世间,他既然知道都是一个大觉心体,所以他可以统摄一切众生平常的,日常的所居、日常的所用,哪怕你在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是利益你当下能够起成惭愧、起成回头的种种善德的接引,善德的接引。

为什么他能如是做?因为一切法中没有离开过觉心故。过去你只是闇昧于觉,不认觉体,所以流浪三途,幻成世间。将来你要是真正证得觉心时,就在每个念上你根本不离过去那些种种念、种种想,可是你却看到种种念、种种想,却成为将来你的佛国净土。所以同样都是那一念,同样都是那一想,那却要在如是这一念中,如是这一想时,如何为一切众生,在这个想中安布种种出离的相状,安布种种念念心中能够恳切愿意担当,起成大觉心体心中发明的志愿,心中光明的志愿、发明的志愿。

所以刚刚讲连器世间中那个山形,虽然都在尘相之中,但他就有高远的作用,你自己走到山上你就感觉到远于尘。可是这个远于尘还在尘,借尘修尘,他就远于尘。所以为什么修行人、隐士,多半好乐隐于山、藏于山,就是如此。所以世间所有一切大山之上,都是阿罗汉修行道场,都是修行道场。为什么在山上来表?因为这一念觉心从来不离尘故,从来不避开尘故。但是这一念尘中,他就永远高于所有一切的尘中最后的地标,一定高于地标。虽然高于地标,但是念念之间,还是涉足一切尘中的威德,尘中的作用。这是觉心本来的如是,本来如是。

那我们再讲到经文,我再把这个四大从头唸一遍,「恒做是念」以下,从头唸一遍,昨天好像只唸了一半,因为下课了,我也偷懒,就不唸完。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

所以这在分解四大,虽然讲到「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这就是你看到身体的他有质的形量,质量之所在。然后讲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那就感觉是身体之中流润的所有一切的指向,流润的指向。「暖气归火」,暖气是心中他能团聚的,心中明白的那种智慧,那种智慧。所以那种智慧正在烧时,就如同火光一样火光一样。那「动转归风」,就是心性里面可以看到能够飘鼓的,心意识之间能够不断飘移、飘鼓的,就属于风。你整个仔细思惟,整个身体就是这四大和合的。但是四大和合,他又不是各表,他是一体之中呈现的,他根本就是一心之中呈现的。

所以古德讲,若是在地大,你要是没有水的话,地他是不能够团合的。因为没有水,他不能团合,那就已经分散,好像干土一样,早就已经散坏了,不能团合的。水要是没有土的话,他没有方所可以留聚的,没有留聚的。地、水二法要是没有火的话,他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容生机的。所以你看整个地心都是火,那火的目的就是能够什么?蒸发、生机,没有地方能够生机的,因为没有火的话,根本没有暖气。没有那个暖气,那心中都是寒冰。心中的寒冰,那根本连生机都无。所以生相之中,你自然在一切生相当下,你不管是在植物上,或者在动物上面,你都能够感觉到他的暖气现前,他有他的暖气,因为那个就是心中火光照明之处。那也是什么?风在不断掺流之处,那就是暖气。所以地、水、火要是没有风的话,他不能够增长,他不能够为你吹去过去的衰微,不能够为你增上。所有现前在一切万物之中,必定需要的一些气中的养份,他能够传递;所以不能生长。

讲这个意思就是告诉你,四大其实就是一心所起,它是互互所依而起的。不但是相互相依而起,你要讲到《楞严经》有一段经文,刻意把这一段经文先拿下来讲。本来想要打在银幕上,后来想说不必了,因为打在银幕上,可能要拖时间,拖很久。所以姑且就在这里我唸,大家听,因为《楞严经》大家应该也读得蛮熟了,也读得蛮熟了。

在《楞严经》就讲到,不但是四大,他讲到这五行如何成就世间的。所以他就在告诉你,就在一个觉明之中,在这个五行当下,他的起成之处,他是根本就是一体之中的渐次这样子增长,渐次这样子相生的。讲这个目的是要告诉你,虽然刚刚是分解四大,但你不要认为真的有四大可分,只不过是让你团聚在四大这种生质、执受之中,让你知道,其实他都是四大的假合而已,但事实上这四大都还是一心所现。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所以《楞严经》中讲到「觉明」,他在大觉心体他必定能明,一定能明。所以性明中,他本来就能够本来清净,性净明中,本来就是能够明一切,但是却在这个明中「妄为明觉」,所以叫做「性明必觉」(经文:性觉必明)性的明中,大觉心体的性明,他一定能觉。但是妄为能觉(经文:妄为明觉),就妄在这边再立了一个妄为所觉还是能觉,妄为所觉、能觉都是过去的开始,从此以后开始流转,形成妄识,在能所上形成妄识。那就在这里,既然是「所既妄立」,就生种种妄能,就能够起成种种妄能。所以经文说,就在这个妄能之中,你会发现本来是性明之中的必定的觉(?性觉之中必定的明),可是你堕在以为是明觉了,「妄为明觉」,以为是明觉了。你再立一个明觉,本来是必觉,可是你在觉上,再立一个明觉,这已经就是差得好远了。

觉心他毕竟是明觉,可是你在这个上面再妄立一个所觉,那就已经是离开过去的根本性明,离开过去性明。所以这个明中,既然是他能够明中能够立所,所以他自己念念之间,他就能够什么?起成缘气,起成种种作用。那个缘气都还是觉心中所起,所以从来无心外缘能为心所缘,因为他一定能明故、能觉故,所以他自然能够起成缘气,起成种种的招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所以这里面他的经文就如是讲,当下这个觉心现前时,这个觉叫「觉明空昧」,在这个觉明之中是空昧。因为你不能说他是什么觉,他不是属于哪一个觉、哪一个相、哪一个体。但是这个觉之中,他必定能够现一切觉故,所以在这个觉体上他是什么?灵明,空灵之相。那为什么说是「空昧」?因为这个「昧」就是刚刚讲的,他还在未照,你不能说他已经是成就什么照,他是未照,在这个觉明空昧之中。

因为本来是性明,性中的根本之中的性觉,但是你堕在一个明觉之中,所以这里面就好像有相待,就开始有相待,似乎在心中就妄起种种的对待,就叫相待。就「相待成摇」,就开始摇荡,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执持世界」,你就感觉在这个上面就起成风轮,这都是觉心中所现,风轮就能够转出这种摇荡,飘逸、飘鼓之相。因为这个飘鼓,风又是在哪里?风就是生在觉明的空昧之中,因为就在空昧他必定能现,那个空灵上面,所以才会有相待,才会起风。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

所以「因空生摇」,因在这个空中,因在这个空昧之中生种种风相,风轮在那边生摇。在这个摇中,于是坚固你的所明,在这因而愈摇,你在摇中就开始不断的缘起,那个幻相能够起了,你在空觉之中就感觉到坚固这种缘气的摇荡,这叫「坚明立碍」,坚固那个所明,然后立种种障碍,「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坚明立碍,就在这个摇中,你念念之间就随缘,就随这个缘气。本来是空,但因空生摇,你就堕在风轮之中,感觉那个世界的成就,从此以后,在这个上面坚固那个所明,然后立了种种质碍,坚明立碍。

    在这里面就有什么?金宝,经文上讲,「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所以就在这边空风生摇处,你突然感觉到,你心中就有一个坚定心现前。那个坚定心最初就是金宝,那个坚定就是捕取、捕捉任何识心影像,开始捕捉最初的作用是捕捉识心影像。

    所以这为什么用金宝?这个「金」字是本来就有金刚义,他是本来性德之中的本来的金刚的作用、不坏的作用。因为不坏的作用,所以他能够什么?能够成就一切、利益一切。这个「金」字还有讲到金性,金性他是流润义。金性体质不坏,但是他能够随种种物形、随种种缘起,可以成就种种形状,可以成就种种形态。金,他的体质柔软,你要把他变成什么形状,你把他烧溶以后,他就能够变成什么形状。但是变成什么形状,当下金质没有一点损伤,金质没有一点损伤。那个金质是在哪里?就是你的坚觉,坚明的那种坚觉,坚固的那个觉宝成,所以坚明立碍,「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前有「风轮执持世界」,后有「金轮保持国土」,所以这个世界相中,你都能够看得到是怎么样成就的。风轮他能够长养这个世界,那个世界就感觉到心意识的交替,那叫世界,一切一切的清楚分明。为什么能够起成那个分明?因为他本来就在明觉之中,那个空昧之中,他就是正在等待,待明而已,等待的待,待明。所以就在待明之中,就在这个空中能够起成种种的,开始起成种种风轮,正在待明,所以起成相待,所以生摇风轮。

然后就在这里,从相待之中,风轮的飘鼓当下,你就更坚定你的坚觉,更坚定你的明白的那种感受。所以当你坚定明白的感受的时候,那种心中的那种坚觉,那叫做「金轮」。所以他就不是只是交替叫世界相了,他就已经是国土相了。为什么叫「国土相」?国土里面,讲到国土都有一个相,叫做什么?领域,就是领域。他心中刚刚是看到交替的种种界分,清清楚楚,是意识的交替,叫「世界」。现在你在交替之中已然在坚觉,坚觉当下,已然能够深入领域,你就感到能够包容,你在心中能够领域什么样的气氛、作用,所以叫做「金轮保持国土」。

就在金轮保持国土时,他就更立于坚,坚固的坚,「坚觉宝成」。金轮保持以后,直入你那个坚固的觉心,所以他这个「宝成」就是最初的那个觉心的光明,「坚觉宝成」。

    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摇明风出」,在这个上面,坚觉宝成以后,再摇荡种种明用。明,是他一直不断的向下所明,所以你感觉到向下所明,就有风出。风出时,他又再摇出种种感受,摇出种种的作用,叫「摇明风出」。摇明风出,就再一次又看到风起。本来是根本的空昧之中起的风,可是到了你保持国土时,坚觉宝成时,你又有感觉到觉心之中的飘鼓之相,这个时候风出。

    这个时候再讲风出时,「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风跟金相摩,所以这里面自然在心底、在觉心上面就起成种种火光,成就种种变化。火光就是开始照明,本来是坚觉,现在火光现前时,你就随明照明,随他照明,所以这种感受开始,起成照明,所以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宝明生润」,在这个变化性中,刚刚是坚觉宝成,所以虽然是在这个期间,生摇成风,风出,然后风金相摩,那都是「宝明」,在这个觉心中的宝明中出,所以在这个变化心中,也叫做「宝明」。从这个宝明中所起的变化性中,那个火光,那个宝明之中,宝明是生润,所以你在这个光色之中,你自然感觉到润泽,宝明能生润,那个光色之中能够起成润泽,生润。

于是火光上升,火光往上蒸,自然就能够起成水轮,往上蒸时,重的就成水轮。所以火在热处,大地就起成水轮,就起成水轮,「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因为从这个宝明之中的火光不断地生润,然后不断地上蒸,上蒸就是念念之间愈蒸愈明,就在愈明之中起的那个润性,就是水轮现前,他能够含十方界,他能够再运载十方,能够普遍于十方,这个时候再分十方,再分十方。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火是往生腾,火气是上蒸,往上腾,水重就往下降,世间相中都是如此。「火腾水降,交发立坚」。那种感受之中,火光是向上去照,生润时是向下来降,所以「交发」,生润处是向下来降;感受就是如此。照明是向上不断蒸(增)上,可是生润是不断的向下,执受愈来愈深,然后这里面的觉心就在这里交发。然后在这个上面再立一个坚,再立坚,就离开了觉明,已经很远了,那个坚觉已经很远。你在这个上面再来立那个坚,坚就是固执,坚就是固守那种气氛,交发就立坚。

所以湿就变成执相,湿气就变成执相,「湿为巨海,干为洲潬」。湿了就变巨海,干为洲潬,所以你看看那个河水,干河时,或一杯水,你要干河时,下面都是尘埃,下面都是尘埃。你抽水,把水蒸掉,下面都是尘土、土质,都是土质,所以干为洲潬。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所以《楞严经》讲说:「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所以大海中常有火光,洲潬中江河常注,江河常注。事实上也是如此。所以你就在这个火光,火腾水润当下,水降当下,心中的觉心就是如此,你在大明之中你感受到那个觉光照起处,随着任何感受的发明处,你会发现在你心中滋润的感受愈来愈坚实,所润的那种感觉愈来愈坚实,因为火光是能生润的,愈来愈坚实。到了愈来愈坚实时,在你心中就成了什么?一个相,就是流润,开始在你心中不断的流淌,不断地追逐、流润;一个相就是为你坚固,成为地性,你就执守,就是如此;干为洲潬,就成地性,就成执守,就在流润中起的。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燄,融则成水;)

所以「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水大火劣他能够抽为高山,因为火能够蒸水,但是水势大,所以这一个山中,蒸水中,土地、大地能够结为高山,能够聚种种土。水大火劣,但是火劣之中还在蒸这个水,所以蒸出来的时候都是能够聚成高山,最后结成种种土质的现象。是故经上讲,「是故山石」,击,你打他,「击则成燄」,成燄就成为发火,融都是水,「融则成水」。所以他都是不离水火二性,都不离水火二性。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 因绞成水;)

「土势劣水」,土的力量大水劣土质的力量大,水劣,就「抽为草木」,那中间抽成草木,他能够起成生机,因为土他就能够涵养,能够不断地蕴化。土质中他本来也含四大,所以他里面含有那个温热,他能够孕育出种种的种子,能够现出种子。所以连种子,过去种子都是什么?都是因为四大安布故,种子得生,种子得生,所以抽成草木。

    「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所以一切林木,你烧的话他就变成土,但你绞他,林木绞他都是水,所以那个木中饱和,那都是水性,但你看到都是木质其实都是水性,都是水性在其间。不但是大山是如此,大山再高他都有水流注。以前都以为是因为有种树故,那树有含水量,所以到大山上面好像有水排出,没想到含那么多!一年四季一直流。我曾经到过那个山上去,那根本山上没有树,枯顶,可是枯顶上面山上居然可以流泉,可以流畅一条瀑布,流出瀑布。所以有人解释那是从地心之中像虹吸原理一样,抽出的地下水。那你不知道四大原来他就是这样子,循业发现,你福德到时,那大山之上都是水。那为什么大山是水?因为他就是水势劣火,水大。因为整个水大,所以他才能够包容大山,要是没有水的话,大山早就散成干泥,干泥根本不能聚合,也就不能聚合。所以整个山中能够融合,能够成为大山,你不要看他只是土质,他有很多的水气为他团聚。你也不要认为只有水气,那要很多的火不断的为他…,要是水太大,没有火,那也就泡成泥巴了。这四大调和的,世界相中才能现。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那讲这个经文这个意思,所以这里面还有一段文,因绞成水。「交妄发生」,就在这样的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互相为种,那目的就是要告诉你最后这一句话「互相为种」。所以四大,不要说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如此,四大亦是如是,都互相为种,他就是一心所现,一心所现的四大。

但是一心所现的四大之中,今天为什么要为你不断的剥离?你要知道这一心所现四大时,你虽然在这一个身体上面,你仔细思惟四大,你又是哪一个?那四大事实上他的性用是分开的,性用,所有的一切作用是分得清清楚楚的。因为他是一心所现,所以你今天在一生之中看到的、感觉到四大时,是因为众生会比较容易捉持四大,以为这个是自己的妄身。但仔细思惟,那四大都是各离,虽然水火他们是互相为种,但是是互相为种时,他们也能够互相成灾,互相能够成灾,彼此能成灾

为什么在觉心之中所起的本来互相为种的作用,他却能够互相成灾?因为都是觉故,觉觉能够相成,觉觉也能够相坏,在六相(总别同异成坏)之中你还要知道成、坏二相,要是不能坏的话,他也不能够下面的所有的下一念成。他在每一个生灭法中,就是念念坏、念念成。因为就在这个坏性上面,他才能够什么?永远保持国土,他永远保持国土。

所以觉性的作用,大家不要以为是像过去众生知见,觉性的作用就是那什么?就是恒常,就在那边从来丝毫不动,完全不动。大觉心体在世间所有的一切,他所谓的「不动」,他是什么?他是要你包含一切「万动」。要是你执守、执着那个不动,那个不动叫「死寂」,那一切世间生相都不可得,都不能见。所以你能够包含万动处,才能跟你讲不动,才能够完全说不动的。你要是不能包含万动时,你包容万动,表示这些万动都是什么?都是在一心之中之所称量的。万动都是在一心之中之所称量,所以动处都是什么?这一心之中的现量,都是一心的现量。

所以在行者讲这个「不动」时,他念念之间是要容集一切动,容集所有的一切生灭,剎那生灭。假如你是属于一法的生灭,你不但不知道不动,你还断灭。你为什么能够明白其不动?是因为你能够包容其所有的一切万动、一切生灭,所以你才能够明白,那个觉体之中能包容那个性德,能够起成的那个心中的本来的清明,是从来不动。但是在这个不动之中,他必定能觉。所以在觉中,从他起的觉感之中,似有万动,叫觉心上前所有生气盎然,都是万动。因为他的名字叫做「觉」,这个觉中他的威德就是「生」,所以他现出如是作用时,你就感觉到世间的生气盎然。

那生气盎然在哪里现?在剎那、剎那之中,生生灭灭中现。只是因为我们过去执着在世间相中,假相太久,所以现在讲到体中的不动,你永远都会怀疑!不是捉持那个不动,从此以后摒弃世间现在的万动!就是你抓住万动,你会怀疑为什么他会是不动!

为什么有这样的知见跟这样的错解?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就是一心故,你永远不懂一心的道理。当你要是真正将来慢慢体会那个一心的那个「一」字,你当然在这个一中可以称量一切。但是称量一切时,你有离开那个一吗?所以在你的心体之中,在智慧的担当下,你永远知道他不动,因为他现动也是觉,现不动也是觉。觉可以现动、现不动,觉从来不是动、不动。但是没有现出的动、不动,你也感觉不到有觉。所以就在这个体上,在这个一心体上,所以于是乎才能够为一切行者讲,他的动处就是不动处,他的不动处就是现一切动处。因为他是一心啊!一心等于不动,一心等于动,在动中他就是一心中的不动。

为什么讲动中,就是一心中的不动?是要你在动中,从此不要随着妄动流浪,因为那都是一心所做。镜子现出千变万化时,镜子从来也非千变万化。你说他是千变万化吗?不是啊!他就是镜子。可是镜色显出来时,才感觉有千变万化,镜色体上你才会觉得千变万化。为什么你会分别千变万化?你是在色相的差别不同中,你就会有千变万化的感受。但是再怎样千变万化的感受,就是镜体一性的作用,他从来没有说千变,也没有说万化,就是一体的大化,就是一体的大化。所以当你站在千变万化时,就是他的一体大化;当你在一体大化时,呈现的就是千变万化。

若是你在这个上面要是不明了的话,你会在动跟不动之中永远什么?永远找不到方向。因为永远找不到方向,所以你有时候看世间的所有一切万动,你就根本不能思惟本来不动的寂然。像甚至于上次讲的六祖大师讲的风动、幡动,你就永远不能够在本来性常住的种种法性上面,你能体会到世界所有一切现象宛然都在,但是当下一片寂然;你能体会到。事实上觉心就是如此,所以觉心正在生处也是什么?觉心能在坏处,也是能在坏处。但是因为众生不知道觉心的根本如是作用故,所以堕在后面捉持他能成,所以他将来也会能够变成什么?辗转都变成四大互相相坏,那四大互相成灾时,就变成众生什么?受灾的苦难,就成了受灾的苦难,

这只是在略解一下四大,让你先要清楚他就是一心所现,他就是互相为种,能够现前,他必定能够彼此之间,他在六相之中,他还能够成就种种成坏的功德,他能够成就种种成坏的功德。所以你在这个先懂,将来你在下一个文中,你才能够念念再帮自己披剥,在自己身体的执受之中,再能够披剥四大。披剥四大的目的,要你永脱身上的执着,永脱身上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