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19讲(字幕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師 | 发布时间: 2020-08-03 | 4828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八日 宣讲

第十九堂课

大众先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

接着早上讲的功课。文殊师利是表「本智了因」,所以他才能够问释迦牟尼佛,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所以在大智之中,你念念流出之时,都是要缘一切根本的大觉性体之中,流出安布的。所以这个大智是觉体入世的最初见。但是入世,讲到入世之时,千万不要堕在这个语末,以为入世已经到了世间;是觉体开始能够起行时。所以那种起行当下,那也就是入世之最初。所以这个「世」,还不是到了世间的相末,用众生这个执受,以为的世间;那个是本来大觉心体,他必定能够在性德之中,随缘安布、随缘布列的交替处。那是根本,那个是世界相,那个是根本的世界相。

所以讲到这个「世」,才可以用在诸佛净土,净土也有世界,那就是根本的交替的,种种法法大明处。因为他能够成就一切交替故,所以在一切交替当下,看到如是体中的净妙庄严,那是净土。所以站在体中的净妙庄严,道尽一切根本觉心之中,所有一切的本然功德;所以讲尽风动成音,宝树成行,讲到所有的一切接引法音,那就是讲交替相,那就是讲到大觉心体本来的安布相。所以看到心体的安布时,站在觉体上,可以讲成一部大华严,那就是最初的菩萨历劫发心。

菩萨的历劫发心,那还不是堕在世间的相末,众生的知见之中,所感受那个历劫;那个「劫」其实就是大觉心体,他必定能够随缘的智力、智用的现前。所以中国字讲「劫」,去力而矣,去,一个去、一个力,劫也。所以就叫「劫波」,因为去力故,才有世间相;因为他是什么?他是一切随缘的,所有的一切担当,向下流演的智力。所以在这个上面你才能感觉到时间相,因为在智力之中,他不断的如是随缘深入变化故,所以才有时相。那个「时」上次讲过,从一个日、从一个寺;寺就是治理之所,一切法中治理之所。因为治理之所,那个智慧絶对不是一相、一形;他是随缘现相、现形,你才能看到智慧的流出;假如是一相一形,就变成了木头,就变成断灭了。

大觉心体也不是一相一形,所以在眼叫见,在见叫色,你指到见时,已然是色;所以念念指他都指不住的,念念指他都不可得;所以你才能够在这不可得中,不可留住当下,你才能够看到智体的妙用,那种力量的恒遍;所以那个时候是最初的时相。所以密宗才有「时轮金刚」,那是入世的根本的大觉心体,入世的治理相;你不称量这个大觉心体,你根本感觉不到那个「时轮」。所以时轮金刚之中,他能够括十法界,他转成就是如此;他能够在这个上面起成力量,起成智力。

但众生却在这个起成智慧的力量当下,你却处处成堕,那就变成凡情但事实上,众生在过去流转,处处成堕;也没有离开你根本本体,他本来就能够随处照差的智力。没有随处照差,你也不可能堕在差中啊。所以因为他随处照差,所以你才能够分别于差;你在分别于差,却妄想堕差;所以这才叫做虚妄,虚妄到如是!

所以将来你要如何找到你本来面目?直下在你过去流转那个差别相中,当下就是你归家的方向,就是你本来面目;所以他不更再说寻觅,不更再说找得。你能不能担当现在照差当下,根本性体的作用;你不在性体的作用,直下担当;你却在性之外的相末,还在饱受流转,饱受这种知见上的不断的攀缘,那当然叫根本凡夫,那就是根本凡夫;那就是众生知见,那完全都是众生知见。但哪个众生知见,不是你的大觉心体,不是你的妙觉,本妙觉明!

所以到了普贤菩萨问佛时,那个了幻;他就跟你讲,一切诸幻以及无明,都出自于如来妙圆觉心。因为没有一法离开觉,你觉无明还在觉中;你要是不在觉中,怎么会有无明呢?无明虽然叫做不觉,但不觉还是显自于觉,因为法法都是出自于觉。只是在这个上面,过去我们因为不习惯故,你堕在无明之中,只会随着这个印象,随着后面的这种执受,去流转;但是有这个印象、执受,不是还是觉吗?有这个印象、执受都是觉,那你又仔细思惟这个觉中你又能够怎么样帮他?安排他是什样印象?他是什么样的觉受?你会发现,你根本不能用一种印象、一种执受,能够断然指他;所以自然而然就在大觉心体中就能够超脱。

所以讲到本智了因,是直指文殊菩萨,就叫做「见体」,就叫体也。所以在这十二菩萨中,上次我记得在在这个《圆觉》前引上面,在这边讲前引的时候,已经讲过;我姑且把这十二菩萨分为四分、四科,就是信、解、行、证。所以前面信中的三位:文殊、普贤、普眼是代表信分。这个信分就是什么?你要立本,根本行者当下的立本。所以在这个信分中既然是立本,所以文殊就代表体,普贤就代表相,普眼就代表用,就是体相用三分,这里面就要分得清清楚楚。

但最初你一定要知道那个本智,因为你知道那个体相,体相不是说你指到有个体。中国字写体的时候,就有个骨干的骨在旁边,旁边才是身体的那个豊字;那个豊字也叫入礼,你要知道这个豊,你才能够达一切礼。所以在这个体中,你一定能够看到什么?骨络分明;在骨络分明之中,才能够看到智日的呈现。智日,你不能说以差别相中去指陈于他,但是这个大觉智日,他却能够法法入差;因为他能入差,所以你不能在任何差别相中说是他;但是你一定要清楚,他一定能够照差;能够照差,才能够叫「智日」。

所以在照差中,骨络分明;但是在这么样的骨络分明之中,全收一体。这是最初你要了解,你心中的文殊智慧就是如此。因为你心中从来没有离开如是觉心的安布故;你没有如是觉心的作用跟安布,你哪来到最后你所感受到的,世界的种种感受,这种生命的盎然,这种心中实在的这种感觉?我们会落在后面觉得实在的感觉,都是因为觉体他能够入一切缘起故,他都一定能够照差故。所以到了照差的最末梢中,虽然众生妄执以为实在;但是将来回头时呢,虽然你最初认为实在,那是众生的流转处;将来回头时呢,你也要在最初你认为实在的,那一个过去的心中流转处当下,你还要证得他就本来性真,那才是真实在。所以众生到末梢所流转的认为的实在,他还没有离开过你自性之中,本来他就能够入一切真的实在!

所以我才会说,尤其在大教,尤其是汉传佛教,在大经之中,处处讲到这一念心时,讲尽种种的性德庄严中,用人名代表、用种种性别代表、用种种世间相中代表、用僧来代表、用俗来代表;他都是要告诉你什么?要告诉你这种渐次,心体之中所呈现的,种种渐次的性德中的种种面目;让你去习惯在一切法中,看到这个性德之中,所能够变现的世间的种种形状、形态。所以读尽了这一切世间名相,看尽了一切世间名相,你马上就能够感受到,他其实就是大觉性体,入到世间之中,他在表什么「性德」时,他能够现什么形、现什么相;或是表什么「作用」时,他现什么形、什么相;甚至于在一切业感之中,表现种种「业感」时,他能现什么形、现什么相。

所以什么样的业感之中,你会发现他的轮廓都差不了多少的。所以你在一定的业感之中,还能够论这个人什么形,你根本不要看到他的面目;你听到他的行为,你听到他平时的所作所为,起心动念,你大概就知道,他面目长什么样子;这人心性就是如此,心细就是如此。你不要怀疑,这不是玄,这本来就是这样的。你看有一些病症这些小孩子,譬如说唐氏症或什么的,你会发现他们面目几乎居然差不多,他们受的业力差不多,面目差不多。你事实上,你仔细再思惟,各种不同的疾病,到最后病发之时,虽然父母所生的面貌、骨络那些,好像父母生下来已经定形了;可是当他生病以后呢,发现在不同的定形的差别相中,居然他的病态、病相、病容一样,完全相同。所以你就可以在世间的这些名相之中,能够体会到心性的作用;我讲的心性作用,当然包含一切世间业感的作用。那这样的人他不会在一切世间名相当下,或者读经在读到一切世间名相之时,还妄着还是世间名字。

这一念心现前时,他一定能入俗啊,他一定能入俗;因为这一念心他就是照一切世间感受。但是我们现在说世间感受,我们还是在语言之中用二分别的。其实这些感受就是大觉心体嘛,只是用现在我们在末法众生,在世间上说法,所以总是不能够离开现在的语言跟你说,所以还在说世间感受。觉心现前就是入俗时,但是入俗不见得是一定叫在家,知道吗?他能照俗,不见得一定是在家。所以《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可以讲种种优婆夷、优婆塞、长者,讲婆罗门,讲尽世间名字,他是种种入俗的性德,但你不能执着他是在家人。「家」字怎么写?「家」字,中国人写得多好,一个宀,就是宝盖头, 那个「宀」叫深覆,深深的荫覆,覆着的意思,遮覆的覆;下面是个豕,「豕」是什么?猪;这个豕,叫逐秽;你一直盖在那里,心中一直逐秽,叫「在家」耶,那叫在家耶!所以在这个心体上,一定要在法性之中;法相当下,你要清清楚楚。这就是《法华经》讲的十如,什么法、什么相、什么性、什么体、什么力、什么作,要清清楚楚。

在家,既然你要讲到在家,就还在逐秽之中。那你说「在家也可以修行」,你不是讲起来不觉得很矛盾吗?我逐秽也可以修行!那当然是出种种染着,叫出家,才叫修行,就是出这种逐秽,叫出家;纵然你相中不能够现剃头染衣相,你心要好乐出家呀!出如是逐秽呀!所以叫近事男、近事女。所以絶对没有一个人跟你讲说,在家可以修行哪。因为讲到这一个语气之中,就知道众生的语气、语末之中,是执着后面那个相的;因为你知道在家不能修行啊,在家一定流转,所以你才能够在家修行。这句话听得懂吗?因为你知道在家一定不能成就嘛,虽然你不能现相,所以你在在家才老老实实心中怀念出家嘛,这你才能够在家好好修行;你要知道在家不能修行故,你方能在家修行。这是中国佛教的语言;听懂吗?这不是在跟你讲玄、讲妙,是真的心境就是如此啊。

所以谁要跟你讲说在家可以修行,这是讲断灭法。哪一个行者不是都是出家,就是出种种染造、染着,才能够证得本来心中的清净,因为这一念心从来非染故。你还在染中,还在逐在相末,还在逐在语末,你怎么能修行嘛!所以你听到世间语言,就知道世间语言的那种迷惑、迷闷,都像放雾一般,蚩尤放雾。所以刚好有讲到这些历史故事,所以有时候用来,好像大家就都能够听懂一点,还好我们有讲这些故事。就如同蚩尤放雾,一下就被迷闷过去;在家也可以修行,为什么在家不能够修行?要在家不能修行,那我没办法出家了,那不得解脱吗?听起来这句话好似有道理,可是却在这句话,你执着太多的世间最末梢的感受跟名相;就算你在家里面,你用到世间什么感受到修行那种形状,我保证你今生都不能入心;因为你还念念抓着这种形法之中、相末之中的语气;表示什么?表示你在心底深处依然受惑,依然受惑啊!不然你的语言怎么会有这种声音呢?

所以佛门中常常在经中告诉你,什么语言出自于什么因嘛。所以圣人的文字,你要看他因地不同嘛;虽然用的都是文字的字相,可是出的因地不同,他出自圣人口中故,这个字相之中他的排列、气氛就不一样。你出自于凡夫执着的那种气氛里面,出处不同故,虽然是同样的文字,却起成迷惑,起成执着;这是心法的最微细啊,不是现在人写书,教你向善,你感觉到就是善书啊!他不夹杂?你不知道他夹杂了多少世间的执着!所以只是在世间善行之中,那是世间的执着。你要把世间整体这种幻相打破,你不知道要用尽多少方便,要用释迦牟尼佛讲四十九年佛法,他就是在破众生妄着,就是调整那一念心念而已!

所以讲到在家修行、干什么,听起来好像是对,却全然是错。所以先要问行者,你所谓的在家,是执着还有如是在家可得否?假如在家还可得,你说如是话都是妄作,就是流转。你要知道在家都是虚妄,为什么还流转在虚妄中呢?虽然行者你现在没有因缘现剃头染衣,没有因缘入到佛门来专精修行,你已然叫近事男、近事女。对不对?你才可以在家修行;这个讲在家修行的时候,没有任何力量堕在「在家」二字上。

所以佛门的语言、祖师的语言,千万不要听错了;古德告诉你,接引众生,说你可以在家,是因为他知道原来一切法中,世间是流转相故。所以絶对没有任何堕在语末之中那种文字,那种心中闇眛的执着。所以那个体中你一定要知道,那个脉络分明,分分分明。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够知道原来他…,因为体中都知道分明,所以你才能够在体…,因为现在这个智体;智体你要是分明,骨络都分明,架构都分明时,那骨络分明处,现前的就是什么?就是流出时;那就叫普贤。

所以文殊、普贤是一对的,也叫一双。你大智能够照明,能够骨络分明处、脉络分明处,现前的就是你智体流出时,就是智体处处成就时,遍照处。所以这里面就有个智,叫体;他就有一个形,就叫做相,他开始立种种相。为什么叫做相,上次已经讲过。一个木头的木,是常生义;一个眼目的目,是常照义;常生、常照,就叫做「相」。那谁能常生常照?就是大觉体中常生常照,所以他也叫做法;他可能转起法轮,他可以法一切,也是一切以他为法;他可能法天下,他也是天下法;所以他是法,所以那才是普贤,那你才能够了幻。

所以到了普贤,我讲行智是了幻。所以到了第二品普贤菩萨问释迦牟尼佛,如何照破这个根本众生的这种幻觉、幻力。你明白那个智体时,能够担当行处,就是了幻时,那个当下就是担当处。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跟他讲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就是你知幻就离,那还有什么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不是有个幻离了,你会证到觉,他没有渐次,离幻就是觉。那个离,我早上已经讲,就是大明处,知道那就是大明处;明明白白知道幻时,那就是离时;那个清楚时,就是离时。离幻当下,你知道幻,那个是谁?不就是觉吗!你知道幻,你还是幻吗?所以幻是什么?幻就是一切法中随缘变化处。

过去我们在随缘变化以为是幻,事实上他就是从智到行的种种彰显,大智跟大行的彰显。因为彰显时,所以他才能够随缘变化。过去在变化我们以为是幻;所以幻者,变化义也。过去在变化中我们以为是幻;将来你要是离开这个幻时,你一样担当如是变化。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叫大变化;一切诸佛入世间时,都从大变化中生哪。大变化在哪里?大变化是在你入世间的最初的执掌处,所以在帝释天,在忉利天;他是母相,所以一切诸佛生母都在忉利天。就是你的感觉之中,都已经在最后入世的感觉,最后入世的统御相中;你不能说他已经到了相末,你不能说他不能够显出一切相;正在这个当下时,能变化那个处就是统御处;统御处就是帝释。所以用到世间法中,从世间法中讲帝释,已经是入世间了;因为到帝释天已经叫做须弥山顶,从此以后分天上、地下,开始分天地了,叫须弥山顶;过去虽然在夜摩天中,还叫虚空天;到了帝释天就分天地了,能够清楚天地了;但是能够清楚天地,那时候才是智慧最圆满处,才是最清楚处。

所以有的时候在密教的坛场里面,在有一些坛场里面,有的时候方便说,他中间画的是帝释,有的时候他就是释迦;释迦化佛现前处,就是世间帝释庄严时;那帝释他有宝丝网能够遍布,所以现前就是四方八位三十三天。觉心是这样子不断的慢慢自己在心中,这样铺演、铺列的,他可以用到世间都是世间名字;但你永远不要忘记,世间名字当下,他就具足体中的德行。所以用到帝释,他虽然是帝释之间入世的种种的统领;因为在帝释以后就有王臣相了,有王、有臣;你心中入到世间以后,就有王臣相了,有个心中的主宰,跟现前所有的一切行为的辅佐、左辅;自然就有王臣相。所以你看古德在讲经中,讲这个心态的这种细腻,用到王臣相,他用世间的名字;但你就会发现世间的名字,就是你心中的作用,最后的心王就是帝释,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后入世的最末梢,就是帝释,他能够担当处。

所以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时,当然你就知道现前的烦恼怎么样,在幻中都明白烦恼怎么脱,怎么跳脱。平常我们心里都会讲到,怎么样跳脱烦恼;假如你要是不在觉心上参,你永远没有机会跳脱,你知道吗?因为你还执着有个东西想要跳脱,你还有东西可以这样子取舍、分别、跳脱,那你永远就闇昧自性。就好像《楞严经》讲的,释迦牟尼佛拿劫波罗巾,绾成一个结;然后阿难问他,如何解结?释迦牟尼佛偏牵左边,问阿难:「如是解否?」阿难说:「没有!」 再拿到右边说:「这样子结解开了吗?」阿难说:「没有!」佛就问阿难:「那你说什么方便,能何解结?」他说:「应于结心。」那意思就是说,你要看到烦恼的根本面目。当你说要跳开烦恼,你怎么跳?你向前跳一步,向后跳一步,左跳一步,右跳一步,你跳开没有?你能跳开,我头给你。你永远跳不掉!烦恼现前处,所谓的跳,他是真正看到觉体的作用。当你看到觉体的作用时,所以你就能够在这一切种种过去众生所流转的业感之中,知道他是如何变化来的;什么因缘故,同样的境界、同样的作用,什么因缘故变成烦恼?什么因缘故,同样的境界、同样的作用,现前处却变成世间智慧?当你能够清清楚楚时,那才是了幻时!那个清清楚楚时就是什么?你能担当行布处;那个叫普贤,那就是普贤。

所以这一步一步讲下来,从普贤之中你能看到觉体的担当。所以连这一卷《楞严经》中,刚刚讲的劫波罗巾,都是阿难问的,整部经中就是以阿难为当机;阿难是谁?佛侍者。佛侍者,你说:法师,我当然知道佛侍者,讲经都知道,你不用讲经,我也知道佛侍者。那就是告诉你,你念念要拿你那一念,你的那一念侍佛的心来参,叫「佛侍者」,你要不拿你那一念侍佛的心来参,我说偏牵左边,解结不?你还以为我跟你开玩笑,你怎么这样牵来牵去,怎么解结!所以用众生知见,那就是在结中这样解开;结中这样解开是什么?你要知道结在哪里,要知道结心,「当从结心」。

你的烦恼你要知道结在何处,你的烦恼都结在哪里?你烦恼都结在大觉体上,你知道吗?没有觉体,你能起结吗?你要知道是觉,就解开了!结从绳起,解结须看什么?看绳子,绳子你就能找到结心!烦恼从觉起呀!解决烦恼要看觉心啊!你当你看到觉心的时候,就知道烦恼的结心在何处。这样听得懂吗?所以都是这样下手的。所以你要是真正能够知道,行智了幻时,那是一种担当。那再也不是只是知道,普贤菩萨他能了幻,释迦牟尼佛告诉他,这个「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我讲的、谁讲的,大家都知道,这句话谁都背得起来,我也没背好啦!「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不是?「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你看,我都没背好,所以连背都背不好不是在这些文字表法而已,那是一个行者已然在心体上,当下随这个文字里面,念念之中,心中已然跟他契印;就是我常讲,虽然未证,但是于如是体、于如是理,已然不闇昧;那叫发决定心。你能够在于如是体、于如是理中不闇昧,你才叫什么?才叫做最初行者,才开始起行。要是于如是理、如是体,你不要以为那多玄,那最初基本道理;你要是根本都还不懂时,我告诉你,你那叫什么?还在修,修集资粮!修集福慧!这方便就是跟你讲说,资粮不够,说你福德未备,不备;所以你永远还是用什么?世间知见在那边搅遶的!

所以经文之中到了普贤下面,就讲到普眼。普眼,大家知道,因为下面之后,都会讲到每一个菩萨的所有他的德行、他的表法,所以不必细讲。到了普眼就是,刚刚讲说在信位之中讲到用,因为信就是要在根本的体相用中去担当,你没有在体相中立信,你根本不是行者的本来心中立那个目标的纲领。所以行者立信,在何处?就立在体相用,就立在三宝处;那个是他最初的立信始,开始;也是行者念念之间,从此不闇昧的心中的纲要;那才叫「立信」。所以从此以后,人才能立言嘛!立言就是他所有的流出,都是如是用所现。他如是心中,所有一切心中的纳受,都是如是信这个字中,信中的作用所起;所以常讲信,讲信,信还有个目标;信还有个根本,在那个根本上,你才知道信的作用。

所以早上才讲,有些法中你要知道,什么叫主,什么叫从;也讲到有一些法他是必要的,虽然是必要的,可是你要主位,你不要先迷惑了;你不能拿从作主,你刻意拿那些从法当成是主,修如是法就能到西方,你是妄说!你根本就是妄说!更何况我已经留下一些影片在常住了,将来可能大家都能看得到;更何况教如是法的人呢,教《弟子规》的呢,教《弟子规》都败坏如此知见,堕落如斯啊!这个将来,因为我现在不好为例,你自己看,你自己知道;要是拿他为例,再讲的话,又再扯了,又再离题!

所以那是性中的根本担当,那真能真正担当时,所以他在心里面立信当下,性体要是清清楚楚,所以他就能遍成作用。过去在作用时都是流转处;现在在作用时,哪个不是大觉心体的清净守持处、受持处!所以六根六尘都是清净,四大清净,六根六尘清净!那种清净不是说执着在末相之中,有一个六根,叫做六尘,叫清净;是从根本大觉心体之中,根本无作、无着的种种性德之中,他自然流出,所以清净。所以那个时候可以立一切名,叫做根、叫做尘、叫做四大;但是在那个时候立名,说根、说尘、说四大时,你会堕在名字的末梢吗?你在那个四大当下,在种种名相,在根尘的名字当下,你是看到自性之中的清明的流出;所以那叫清净,所以那叫普眼。他能现见,现见处才是你的大觉心体的光明处;众生却在现见处,堕在感受之中,从此闇昧法眼!所以不是众生后面执着那个感觉,执着那个名目叫做眼、叫做见;执着那个名目叫做眼、叫做见,那个叫做「不见」,那个叫做法眼已瞎,全瞎!

所以性中的名目之中,他本来是正当的流出,本来的那个流露,所以那叫做普眼。所以普眼叫做「悲智净遍」,(清净的净;遍,能够起成遍)叫作用也,悲智。讲到这个大悲,就想要讲到大慈,我们常常用大慈大悲。中国字讲这个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你怎么样「与乐」,你知道吗?称性嘛!所以慈怎么写?兹心;你能够担当都是一切心,从心流出一切心,那叫称性;所以叫做「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叫称性。所以你都能够安性的名字,安金的名字,金匙、金碗、金盆、金钗,可不可以安?可以啊,那叫与乐,称性与乐;所以他随缘都能呈现,兹心,叫与乐。所以中国字写得多好!

同体大悲,悲能拔苦,苦叫妄执。所以你在任何同体,当下你能够敢担当一切流出时,你是在流出当下,你要知道什么?不能再立心,叫非心。你能担当流出,但法法不能妄立,更立于心就是悲,就是同体。与乐你要担当,法法可以立心,那是智慧;法法立心,你是在哪里说?是在心体上说,法法立心,在大觉体上;在金体上说,器器皆金;所以这个角度差多少啊!所以你敢于立心。但是你絶对不会堕在最后的心的末梢的名相中,你要堕在名相中,那已经背心了,背离心体了;背离心体那就不一样了,不一定耶。同样都是大觉所出,同样都是一个金性所出,你堕在器用上面,金钗,对不对?可以,搞不好金钗要是…,不要讲金钗,讲金钗太难比喻了。讲金斧,你用个金斧,他可以破金钗、断金钗,插头的那个;你还做一个金中的什么盘子、干什么的,你虽然做一个金,跟你作个金盘,却能够挡住金金子所做的却处处成障,彼此相坏,彼此凌夺。觉心现出感觉时哩?他处处成障!你不能说器器皆金哪,你到了感受上,那就不一定是觉,那都反而互相凌灭,相互作障!

所以讲到那个「兹心」,讲到那个「拿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是一个行者已然在觉体上的担当。因为那就是行者的行仪,行者的行仪不是身体的表现的威仪,是心里面入律的那种担当,心体的入律;那个「律」就是一切的道理,那个律就是告诉一个行者,他应有的一些思惟,那叫「入律」。你入了那个应有的思惟,你才能够现出外表的行仪嘛,他心、行才能合一啊,所以那真正才是入律!所以在那个上面,那个慈悲二字。所以你但要体会佛门中,在中国人讲到佛门中的用字,你就会知道刚好就符合中国老祖先的智慧。你要虽然不入佛门,看到中国字喔,你都还能够在字相之中,还能够深入心里的道理,心性中的道理;更何况你又是佛门释子,又在心性上作担当的人,唯一是发明如是心性的人,唯一是要真正在心体之中发光、发耀的人,那当然更能够明白世间的文字的道理。

所以普眼那个清净、那个担当,不是说六根清净,不是说四大清净,或不是抓四大、抓六根末梢的名字说清净;那是在大觉体上说入尘的清净。既然是入尘的清净,可不可以立名?当然立名嘛!所以到了祖师开悟以后,最后见山是山,最后的见水是水。过去你在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都是逐相的感受,逐在相末尘世间的感受;所以那个叫流浪,那叫流转。所以你正在修时,你知道原来都是觉,整体都是觉。过去在感受之中都是逐相,所以是山是水,其山都是逐相;是黑是白都是逐相;是好是坏都是逐相。你不知道好,不知道坏吗?知道。可是那个好坏是真正心中的豁达吗?不是啊,那是逐相的沉闷!所以那个知也叫什么?也叫不知,也叫不觉!

可是将来在修行时,念念之间观察,哪一个法中,哪一个世间,你只要能够举得出来的哪一个法,他离开过觉体?他不是从觉心中出?所以念念你在感受之中,你在任何法中去参那个觉体。因为行者已然担当,只有证得这个觉体,他才能够担当一切法;所以他念念之间已经不在世间文字上搅遶了,也不在世间过去外道所说那一切法中,不断在那边流浪了,不再绕远路了,直下担当,就找这一念觉体啊!只有找到这一念觉体,才能够知道一切法。

所以他在这个觉体参时,看到山时,还是山吗?不是,感觉是觉;从此以后打破过去的执受。还是那个浓浓的山的感觉吗?不是啊!我已经是感觉是觉体的感觉了,再也不是山了。所以那时候就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是心体故,跟过去的尘相剥离;那就是《楞严经》讲的脱黏而出。将来你真正能脱黏而出时,证到这念大觉体呢,他马上又还摄一切,叫「倒驾慈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这个时候的见山,这个时候的担当,这个时候的殊胜,岂是你过去最初那种迷闷!

所以这个时候说见山是山,你不怕立名啊,是山是水啊。因为你念念之间都知道是觉啊,何妨安立名字哩!所以这个时候才能跟你讲什么?讲《无垢称经》,叫维摩诘。所以可以称一切名字啊,但是无垢;「垢」字怎么写?你不会用土,用后,你不会堕在尘土之中,无垢,称维摩诘。所以维摩诘他叫入俗,你不能够说他在家,所以他才告诉你经文最初就告诉你,虽示现在家,不受家法。同样的,刚刚就讲说,你要知道在家不可修,不能成就,于是乎你能在家修行,这个叫做,你虽然知道在家,但不受家法,你就能在家修行;你不受家法就是你不执着、逐秽,你不学猪逐秽。所以猪写得多好,「豕者」,逐秽的人,那是猪;那真的看久了,将来你就会发现,他真的下次投胎就是那个猪;那个猪的鼻子就一定是朝天的,他就在嗅气味,你看众生的愚痴就到处嗅,咥、咥、咥,这样嗅,那个心中的感觉,就是这样子;而且嘴短,嘴短就是在随嗅时,你马上就要啖食,那种感觉,那种嘴短,就是你心里的相,就是猪那个相。所以人你会看见那种愚痴,那个相中已然就知道,那个猪是怎么长养成的;就是如是业,就有如是性、就有如是相,那个业力就是如此啊!所以那个时候才能担当叫无垢称,那个是直下担当是名字。

所以这个时候讲到「四大清净故,六根清净」;你不要执着还有六根,这要是还堕在,马上又回头,你又是什么?被前尘迷闷!你念念之间在觉体上看,讲一切名字时,心中那种坦荡、那种包容;一切法中他绝不断灭,绝不闇昧;但是他绝对没有过去世间众生,随种种名相,随名即堕的那种业力。你要看你是不是随名相,随名即堕,你就马上看看,你现在是不是讲到名字,你马上就在逐末思惟,追逐在最后梢思惟的;你这样慢慢去体会,你平常的用心,就知道。你不要小看这样思惟哦,这样思惟就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讲的,打破心意识。你先把这过去心意识整体打破,你再来看世间嘛;你不必离开世间知道吗?因为觉心从来没有离开过世间哪;将来你成佛时你会发现,你还是什么?还是化身一样报在,就是现化在世间哪!

所以你不用怀疑,只是我们大家认为说,那成佛也要化现在世间?你成佛看到的世间,都是琉璃铺地。但是因为你是觉,觉心能够知下界故,所以你也知道众生,他每个不同的心中世界是什么;所以他方便入一切众生心水中,入一切众生的差别世间业力里;为一切差别业力,讲尽一切他本来心中的净土,根本净土,所以他看尽哪!所以上界能知下界事。但你永远不要以为,诸佛现的在娑婆,他看的就是娑婆。同样的道理,你现在心中清净,你同样也活在当下;你活在当下,但是你感来的,都不是旁边那些烦烦扰扰的气氛;活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但感的世界就然不同;这就是「万法唯心」的不可思议!

所以你将来你成佛,一样报在世间;那个报就不是报在娑婆,那个报了;那个是大悲心故,方便说大悲心故,所以应现世间。那你这大悲心是什么心?同体心嘛!同体心就是你觉心一定会现前。就好像镜子,随时他在哪里?世间。镜子随时都现到世间,因为镜色叫做世间相;镜子随时都现在世间,但你能说镜子是世间吗?你能说镜子离世间吗?不即不离,就是你的根本觉体;从来就是这样子示现啊!所以你将来成佛一样,所以你不要怀疑。

但是你要是真正就是打破心意识时,你还会执着,在每一个感受,执着末梢那个我执吗?当然没有了嘛。虽然现在你不能证,但是我们毕竟是释门中人,释子啊,名叫释子,所以你心中一定有类似的智慧;虽然未证,你也可以去思惟一下;你在觉体当下这个觉,这个觉从来不是我执,因为觉我的那个觉,都不是那个我。所以你感觉到这个我中,好像有种种执受,有我生、我死的那种痛苦;但你要在觉中看这个痛苦呢,痛苦都不可得。你在觉中看,过去你不在觉中看,那种痛苦、那种恐惧可能非常强烈,你现在只要稍微试着用觉心看他,强烈都少一半了;所以你当然相信,将来证得时,根本没有那种感受;没有那种感受,他才能为世间人讲尽一切感受,他根本不堕那种感受中;没有不是不知,又要讲清楚;没有不是不知,清清楚楚,了了知;所以这叫做剖析心性。

所以释迦牟尼佛入世间时,在世间时,他竹刺穿足、头痛三天、食马麦三个月,你说释迦他还有生病、干什么…;你说释迦牟尼佛有受吗?所以在《维摩诘经》中才会跟阿难讲:你切莫是说,诸佛有受如是病,生如是病。那你会觉得很奇怪!明明经典都讲说释迦牟尼佛受如是业,那你为什么说,他不受如是病呢?切莫是说哩?你不是自己佛经之中,自己在这边自己不断的搅遶吗?不断在这边,自己在这边强辞夺理吗?这不是啊!这就讲到觉心的应现的不可思议啊!现前处法法然,清清楚楚啊!你过去造的因,他就这样现。可是你念念已经住在觉心啦,觉心看到心中现如是相时,心已经如虚空;虽然心已如虚空,但是他可以一样呈现那个相;所以他在如虚空的心中,看到那个相时,好像有人在,就是过去的业力在受报,可是毕竟心已经如虚空。

所以古德常讲,譬如拿石头掷虚空,虚空有受你掷石的这种报应?因为过去可能亏欠你,今天那个虚空,你还要拿石头丢他,那虚空欠你被他丢。虽然虚空欠你丢石头,受你如是报,但虚空无所受;为什么?因为虚空毕竟是虚空。听得懂吗?所以在觉体上,在《无垢称经》中,在维摩诘他能够担当一些在家法,世间世间相中,他告诉你能现世间相的,从来你不能说他有受;但在无受中,你不能说他不现。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跟你讲:若莫舍身微因,将来纵成无学,必还生人,偿其宿债。连释迦牟尼佛成佛了,都还要这样受;可是这样受时,木刺穿足时,他是站在觉心中看痛;站在觉心中看痛,跟你着的痛说痛,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尊者看到痛时,他突觉身痛;但突然又发现,觉这个身痛的觉,觉又非痛;因为他非痛,所以他明白那个身痛,清清楚楚的知道很痛;但是那个觉,不是痛;他七天以后证阿罗汉;何况世尊!

这样跟你搅遶的意思是告诉你什么?相中一定在。过去作的因,你没有跑得掉的,成佛一样来受。但是呢,你说那个叫做定业不可转,那为什么又有灭定业呢?这个相中都是相,你不要在相中转什么定业,那不可转;你怎么种的因,他就如是呈现,这个不能转的。但是你心已经如虚空,就是你在种种相中,你已经证得镜体时哩,你不用转那个定业,就叫「灭定业」,知道吗?你根本不用转那个定业!假如你还在相中转定业,表示你还被相中的定业所束缚,你这个人永远脱离不了定业!你过去作的就如是现,因为如是法,就有如是相;可是在不管如是法、如是相中,你都要永远知道,他是来自于大觉心体,这个圆觉。圆觉是超越一切相的,因为圆觉故,所以你作了什么法,他将来就一定能够现。何以故?因为觉如是故!法如是故!佛性如是故!但是在觉如是故,法如是故当下,你要知道觉体他非种种相,所以你只要证得觉体,所以你也可以看到将来你在受报。所以你将来在受报时,你不能说我有受,因为你站在觉体;你站在觉体看到受报时,你可以为一切天下众生讲尽过去「本生因缘」,讲尽一切因缘故事;这是大觉,这是觉心!

所以他正在看到他受报时,也是什么?心性之中清明的担当,那叫普眼。他不见得说要看到众生的业力,他能够看到过去自己所造;但你还能说他有受吗?觉体还有受吗?你现在不要随着我的语言思惟诸佛,我讲诸佛是要你思惟你自己。你现在觉得执受最深处,你仔细思惟,你自己能够觉得执受最深处的那个觉,他都还不是执受,你慢慢都能够发现,他都不是。所以你才会突然有一天证得,「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能够证得「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不是在名相为你拆解、破析;那是心体的那种剥离,那是智慧的最初的剥离,那是能所二相最初的呈现。

所以一个行者,在他心境之中,在他修行当下,是一定有什么?有他的渐次法门的、步骤的。所以你不要担心回不了家,只看担心你认不认他。「认」字,中国字写得多好?「言」下从「忍」,一个言、一个忍;言下你能够忍了嘛。你知道那个心故才能忍,不知道那个心说忍,将来都流转!不知道觉体,你看那个婆婆、媳妇在家忍,忍到最后她当婆婆,她比前面那个婆婆更厉害,忍!你要知道那个觉体,自然就能成忍;直下担当,叫言下,那叫认,那叫回头去认,那个也叫做忍波罗密。所以那是你本来,只要回头思惟这个觉体,你会发现前面的作用;讲了一大堆的祖师,不管祖师讲,像我现在也是背祖师的文字,再跟大家在沟通、在研究;你会发现真正心中,他就能够让你一步一步、慢慢慢慢、渐次之中,你会自己去见证,那个叫做印证;所以心中就不会迷失,不会觉得心中还有惶恐;当下就是如此。

所以那个普眼的担当,你会发现到了第三用中,就是这样的担当。那个不是众生语言之中的,还在逐末的那种文字相的搅遶、纠缠!所以「基督就是释迦」,搅遶、纠缠;你不要说我讲的,有影片给你们。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