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略讲《维摩诘经》01讲 |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08-05 | 4848 次浏览 | 分享到:




略讲《维摩诘经》01
上自下然大和尚讲解 2018年于牡丹江

 

『本堂课讲解经文』佛国品:

尔时毘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

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舍利弗叫鹫子,鹫目,眼目清明。

佛告舍利弗,众生种不见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

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菩萨净土。 


『讲经誊字』

师父是第二次到牡丹江来,我的发心是弘扬汉传佛教大乘佛法,将近出家二十八年,受了戒二十八年了,一直都以汉传佛教尤其是华严宗《华严经》为自己的主修跟基础,所以在跟居士或者是在僧团里面彼此之间教授就是要传达汉传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里面直接教授行者如何当下直下见性的种种的方法跟法门。什么叫直下见性?直下见性不是一个空谈,不是只是一个抽象的语言,而是要明白你是一个行者,明白你是一个佛门中的弟子。当明白你是行者、是佛门中弟子时,自然而然念念之间就再也不甘心只是随着过去红尘之中的众生知见之中搅遶,你是敢在一切过去的众生知见之中回头反熏心性,回头反问心性。但肯如是回头反问心性处也就是最初见性的开始。每一个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每个当前的种种起心动念一切应用,过去在每个起心动念的应用当下都认为就好像现在现前的法尔如是,就是如此必然,但事实上不是,真正懂得心性的人会在每一天的起心动念、每一个行为举止之中会念念去询问现在的发心,现在的所有一切每一个举止当前的种种性用。能够肯于最初肯于这样子回头,虽然我们还是一样活在红尘,还是一样在面对种种对待,用一样的起心动念、一样的行为举止,但你却在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对待当前、每一个举止当下都在不断的贯自己的心性。将来要是心中慢慢慢慢纯熟时,会站在心性看一切行为。站在心性看一切行为就再也不是凡夫业力,站在心性看行为表示已经念念之间如是纯熟,那就是最初的见性法门。

如何让自己能够彻彻底底的脱凡入圣?当然入圣不是说一下就登到极品,但最初要如何登上圣人的圣道的最初步?就是肯于念念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观心开始,那叫见性。何况佛门之中讲的是根本的大觉心体?因为平常我们活在一切的感受当前,每天的感受之中多采多姿,但是没有人仔细去不断在心中念念之间仔细去思惟,能现出如是多采多姿如是这样的感受当下,能现的那个心是属于哪一种感受?他又是属于哪一种你认为的多采多姿?突然会发现每天活在这种生命感中,活在这种每天的感受之中的多采多姿上面,真正将来才能体会到能让你呈现多采多姿、能让你呈现所有一切生命感的那一念觉体不属于一法,也不属于一相。他为什么不属于一法?因为能够呈现一切法。能呈现一切法的就不能拿一法来量他。他能呈现一切相,能呈现一切相的就不能说那个觉体、那个本来面目是属于哪一相。自然而然就能够在现前的一切种种万相之中反而有了一些凡夫不同的担当,反而是在能呈现一切相中能够慢慢体会根本超越一切相中的清净。当明白他是超越相中清净时,现前还是能够担当一切相。因为最初明白超越时,最初明白清净那一下,是因为你明白他能现一切之中体会中的清净。就跟一般的外道、跟一般的二乘是不一样的,二乘跟外道是从现在的感受之中去寻觅一种清净,在现在的假想当前又去自己不断罗织另外一种想象以为的清净,抓着那个清净好像就跟过去的行为就会迥然的不同,但是要是真正修心的人会知道这种迥然的不同还是现前感受上的将来的流转。因为只要抓着感受,感受总有一天就会膨胀到自己都感受不到为止。虽然就是外道,就算能够证得心性中的根本清净,也不过是二乘。为什么就二乘?因为觉心之中的清净本来就是能担当一切处的本来清净。

最后尤其是汉传佛教讲,什么叫担当一切处本来清净?就好像镜子照色,镜子为什么能够随缘照尽一切镜色中的变化?是因为他随一切变化时从来不堕变化他,才能够呈现变化。他正在现一切变化时,抓着这些变化以为有染,以为有种种差别,仔细思惟能现出这种种染、现出这种种差别时才是根本的镜体的本来清净。要是镜体不能现染,不能现出差别,怎么叫做镜子?现染,大家不要听错了,现染就好像已经堕在染浊叫做现染。错了!是忘记了镜体,现染之时才会堕染。假如明白镜体时,就像镜子照黑之时,整个镜体都是黑色的种种渲惑,明白镜体那么黑色的种种这么样强烈的势力渲惑,一样知道不过镜子而已。能够明白知道他的染,就不会惑在他的染中。假如不能够明白他的染,又怎么叫镜子呢?镜子照黑之时不能随黑染成黑,又怎么叫镜子呢?明明镜子照黑之时就能够随黑染成黑,可是你却从此以后背离镜体、堕在黑中说种种染,那是众生的无明最初,那是流转的开始。觉心也是如此,觉心也会知道一切感觉之中、呈现之中彷彿好像感觉缘起当前的种种氛围,假如不能够知道缘起的氛围怎么叫大圆满觉?可是就在明白一切差别氛围时却堕在差别,堕在差别而不肯回头,那才叫做可怜众生。将来要如何回头?将来就是让你堕在那些一切差别的无明之中要能够体会原来能呈现如是差别,能呈现如是好像堕在差别的种种的作用,不过就是觉性而已。当明白是觉性时,现前的好像呈现还是差别,你却能够在这些差别之中会住在觉性看差别。为什么能够住在觉性看差别?因为觉得差别跟觉得不差别都是觉,没有那个觉怎么会知道差别?过去站在差别中不认觉,差别是差别。将来要是知道他是差别时,觉心似乎就有一分力量,就好像能够跳出差别看差别,才叫做知道差别。

这里面心中的距离,这里面心中的自己为自己剖析那要行者的发心。要是学佛还把他当成民间信仰,还把他当成过去一般众生那一套心中的委屈依赖,就不是佛门弟子,那也就是《华严经》中讲的:“不发菩提心,修诸善法全成魔道,全成魔业。”因为越在依赖之中,哪怕是你在依赖的寄望当前真正有所灵应好像得到一些庇佑,好像得到一些感应,好像得到一些自己对自己有利的一些帮助,在心理学上都知道那这一些感应、这些灵应、这些帮助就是不断的侵蚀你的心中,生生世世只堕如是怪力,再也发掘不了自己心中根本的智慧。有的世间上的灵应,世间法门的灵应怪力,站在世间中尤其是世间众生流转感觉上,面对当前的困境似乎对他有利,可是面对一个真正向道的道人来看,他的道心跟道业之中来看却是大灾大难,因为他会让自己永远堕在依赖之中、祈求之中。而且依赖祈求一定他有一个相状,什么样的相状?坚固执着尘世间的感受。要不是坚固执着尘世间的感受,为什么寻求依赖保护现在的感受得到心中的平复?就算能得到平复也就是更深、更增一步执着的将来的业力。

真正佛门之中讲的大吉大利,真正讲到菩萨的庇佑,类似于我常讲的譬喻一样,譬如看到大山,假如我们是一个凡夫,刚好正受尽一切烦恼,受到烦恼时突然走进大山,被大山的气势洗礼,突然心中有大山的高远豁达,当下不是在烦恼上解决烦恼的纠缠,是突然觉得心性不同以后自己再看如是烦恼,自然就觉得好像已然放下心中的那种豁达,那个才叫庇佑。要是说菩萨庇佑是类似于这种庇佑,而是在这种豁达里面才能够从头去审视过去的烦恼的本末因缘。为什么能审视?因为已经超越烦恼的纠缠,自然就有能旁观者清的种种的智慧。听师父讲这些,道理似乎能懂,但好像做不到,似乎又太玄。不是!要相信觉心的不可思议,要相信佛性的不可思议。只要心中发明的目标明确,心中告诉自己再也不甘心再只是用世间凡夫的那一套为自己将来人生铺那些无明的道路,从此改变真正念念之间向自己本来的面目上面念念寻究,阐明自己真正的生命,那种发释门之中向佛的决定心,只要有这个方向,纵然现在还不懂什么道理,纵然现在可能还有很多现在过去的一些思想上的一些障碍,但是心中这个种子、这个方向若明,将来自然会发现就在心底的这个音声里面会为自己化解很多过去的障碍。那个叫什么?那个就叫做佛性的不可思议,那个叫发决定心,那个是心中的种子。假如心中一直怀着:“我就是凡夫,我听不懂,我只能就是这样。”就会发现你的世界跟所有将来你认为面对的人生,甚至于将来认为你在学佛法、学一个解脱的法门,永远被这种气氛套牢,就是那一念障碍,所以那一念的可怕!

先要发这一念心才是一个佛门学子的心,也是汉传佛法自古以来祖师留下这么多甚深的道理,留下这么多让你能够明白念念之间但观文字都一次一次熏习,然后能够懂得慢慢慢慢在心中,就类似经中讲的“如染香人,香光庄严”的如是作用。只要熏习,常常熏习,久而久之所熏习的会在心中燃起如是香。但熏习的东西要跟究竟解脱道相应。汉传佛教这么多的祖师过去的所有的修行渐次留下来的文字,就是我们将来,在中国佛教每一个将来的后学所有的一切弟子将来在法身慧命上面最根本最有保障的秉持,那个是要自己真正发心懂得要诚恳去熏习。只要肯于去熏习,肯于去如是发心,就会自然而然在佛门当前、所为的佛法当下自己就会解释成一条明白的道路。那个不是人给你的,也不是谁能够赐你,也不是属于经过谁能点化,真能点化点的点只是要你发如是毕竟心。要发如是毕竟心,自己心中要肯定那一念觉心自然就会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因为重新知道觉心两个字的意思。就像小孩子要读书要上学,要在上学心中没有发出善心来时、没有发出好心来时就会在上学碰到种种困难,不但是生活上的困难,可能是学习上的困难,会有种种的阻障,在心中形成压力。但要真正做父母的怎么教他?不是一步一步带着他去排除压力,带着他去感觉好像有你保护他好像不受如是压力的这一些障碍,这样孩子就算有办法被你带出来,这个孩子将来也不是有自信有力量的人。真正的教育是告诉他如何发一个真正懂得要学习的心?明白读书、明白要学习心,那一心若懂,哪一心不是种种法,不是一相,不是一法,他就是一种声音,就是那种坚定,就是那种赤诚。在那种坚定赤诚之中自然能突破他所有的一切求学过程上的一切障碍。为什么能够突破?因为觉心就是如此。懂得如是心种,种的就是每一个人那种发心。懂得在心中种下这种发心,会发现那种心其实什么?当种下这种种子以后会在心底深处他会起成力量,起成觉照。这就是佛门中讲的以觉印觉,能看到觉心之中真有如是长养的,那叫佛性,那叫明白什么叫心性。假如这念发心有了以后念念之间都是心里面一种向外的依赖,或者一种希望的一种渴求,或是心里面念念以为在外面获得的潜在的一些还在捉持,就告诉自己那这种行为就可以坚定你的发心就不是真心。但发真心,真心之中就有如是觉相。就是汉传佛教里面一直在讲的大乘佛法,那种大乘。要是真有如是哪一念种子以后会发现他就会自然而然能够形成运载,能够形成心里面念念之间的不断的担当跟深入,那叫大乘。而且那种心中就是用到世间法中的名词叫学无止境。绝对没有说这种阶段叫做证果了,这种阶段叫做得道了,在觉心之中没有得与不得,他念念开发,念念明白,那才叫佛性,那才叫觉性,那才叫真正的觉性。

现在上课之前也跟大家先讲这个道理,先让你正明发心,自己心中清清楚楚该发什么心,发那念心是佛门弟子,发那念心叫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就在觉心上相应,那下面所谓讲的《维摩诘经》也才能够念念之间能听得下去。能听下去就再也不是只是听一个一般过去以为的听过去菩萨的故事而已,因为在汉传大教上面每一部经典之中每一个人物的呈现,每一个经典当下讲到所有一切内容,都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教你们如何数他人财宝,而是用种种过去菩萨的名字跟现前所有的一切境界之中的所有一切庄严,他是要告诉行者若真能发心、真发如是好心时,能看到所有的一切经文之中的文字跟名字,他符合你心性之中的所有一切功德呈现。能在一切名相之中,在一切庄严或一切名字当前,都能看到心性之中都有如是呈现,都有如是名,都有如是相,都有如是捉持,能这样子作观,将来这叫做觉心大明,这个叫做念经。为什么叫念经?经者贯穿义,那是真贯穿。假如今天看的是解脱大道的经典,怎么样看一部经典,譬如说看《维摩诘经》,一直就以为读的是他人的故事,数的是他人的财宝,用这种心态读的是佛经,将来在心中结的业障就是什么?将来生生世世走到世间看到大山,大山也属于心外之物。能知道大山高远,但说一次高远只是离高远越来越远。可以看到大海,也可以看到辽阔,讲一次辽阔只能感觉到辽阔离你好像有更远的距离。为什么世界上面所有的本来的启发却变成现在心中作用的障碍?是因为过去读经甚至就是如此盲目不慎,就会变成将来的业障。假如今天读经,尤其是读佛经,因为佛经上面还有无量劫来一切善人的氛围的护持,若是真正能在读佛经之时能够老老实实对于发菩提心,能够真正体会到每一个经文之中的名字都跟心性现前的某种作用相应,将来再看你的世界,不用等到将来生,就在这一生中看你的世界,看到大山能看到大山在启发你什么心性,看到大水能看到大水在告诉你什么样心性中的作用,眼睛看遍一切世界,哪个世界不就是在启发你现前心性的当下?那个你虽然活在的是世间,但事实上你活在是什么地方?活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法界。你是永远活在法界,凡夫是活在世间。因为永远是感觉世间最末梢的呈现,最末梢的心中的感受,但是圣贤念念之间就在过去凡夫以为活在末梢那种感受都能够慢慢解读,所谓的感受都是现在一个一个心性的呈现。因为有如是心性才能够呈现如是境界,那有如是境界正就是表达如是心性。于现前的种种相,于现在如是性,相性二法念念圆明,他将来叫贤能,他也能够守住心性看遍世间。这个人你以为他活在是人间吗?他一样没离开人间,但是念念之间活着,心中动转的是法界功德。过去我们讲法界,法界好像太遥远,法界在哪里?法界跟我们现在好像根本达不到一块儿,那是因为过去学佛之时在于种种名相,老是拿一般凡夫的种种名相作意中解读名相,老是拿那些思惟一直用自己最凡夫最底层的卑微的心态去量他人财宝的作用去解读一切名相。那种名相之中就算把他解读完了,道理都没错,但解读一次,我讲的解读一次在心理学都知道就离他遥远一次。觉心就是如此,你们将来明白心性就是如是。

当真正明白时,师父接下来讲《维摩诘经》的时候忘记当时跟大家讲一句话是应该叫你们,想要听的,《维摩诘经》应该自己私底下读个一遍两遍,不然我只是节录几段《维摩诘经》之中比较重要的一些经文。你们没有看,所以师父先说。你们看到的讲义是师父后面节录了,《维摩诘经》在之前有第一品叫做佛国品。世尊讲维摩诘的先讲佛国品,为什么先讲佛国品?每一部经典之中都有他的渐次,念念之间导引众生、导引一个行者如何在心里面架构将来的菩提的资粮,架构当前念念能够用心归家的作用。为什么要讲佛国品?就是先要懂得,要是真正要学《维摩诘经》的人念念不能离开觉心的领域、觉心的庄严,就是佛国品。现在因为讲义上没有,先听师父大概略给你们介绍一下。

在佛国品中先有长者子叫做宝积。讲到维摩诘,维摩诘大家都知道在经中就讲城中有长者。在第一品中先讲长者子,长者跟长者子有什么差别?子是有继承义,继承家业的作用。长者是要看什么?看到心中念念之间在内心之中、心性之中有个最资深,念念会为你不断的如是积聚如是德行,那个德行不能说是现前积聚,但他是本来具足的本来面目,那个长者。但要明白如是本来面目时,也就是现利益后学、后来之士。你那个心性的长者就是什么?就是觉心之中本具的自性之中的年高德劭。为什么叫年高德劭?因为无始劫来这一念心性从来不失,年高,这一念清净。为什么德邵?这一念德邵就是能够为一切将来你对任何的起心动念都是用这一念心中念念摄受,念念成就。为什么叫长者?因为这一念心一定念念在凡,念念在缠。为什么这一念心念念在凡、在尘?觉心是无形无状,觉心应用现前就是一切形象表现处。就像镜子,找不到镜子在哪里,镜子现前处就是镜色现前处。过去以为找到镜子,那是你错误的,因为镜子绝对不是玻璃,不是铜片,不是水面,铜片、水面、玻璃不能够倒映出物象的相状来时不叫镜子,就是器物而已,他叫玻璃,他叫铜片,可是当铜片跟玻璃若是能够倒映出物象来时就会知道那叫铜镜,那叫玻璃镜。不管他是什么镜子,之所以能堪名为镜时,就是什么?就是能够映出物象时。镜体也是无形无状的,没有一个形状,觉心也是一样。

觉心现前就在哪里?就在感觉中。过去在感觉中不知道是觉心,感觉就沉沦,就是沉沦。将来若是在感觉之中,要是只有一念,也就是汉传佛教宗门常常跟讲的那一念念念归家的话头,有一念知道“能觉者谁?”光前面这一句“能觉者谁?”不是说在这个上面要找到什么答案,而是“能觉者谁?”会破掉你无始劫来抓着只是感受这个区块的无始的沉闷。只要在感觉之中能够提起“能觉者谁?”久而久之感觉依旧在,还是这样子看着他,可是居然有一天突然会发现你会站在觉心的大明中看感觉。就类似镜子一样,镜子现出镜色来时,刚刚讲镜色现处就是镜子,其实镜子就跟镜色在一起。明白是镜子时,居然可以守住镜体的性用看镜色。忘记镜体时,就完全变镜色。这里面的差别唯有行者、唯有真正在心性上面去体会的人能知道的。将来若是在每个念头起处都能够知道“能觉者谁?”时,久而久之就会站在能觉者就是古人讲的旁观者清的心中的大明看一切眼前的感受的所明,他还在那一点上,可是却在那一点上能分出这么微细。能够分出这么微细,这个就是佛门中讲的“难行苦行”,他能够一刀切断你过去无始劫来的盲目的纠缠。也就是《楞严经》经中讲的脱粘而出,脱去粘缚粘着。

我们现在的感受都粘在哪里?你根本体会不出什么是能觉,能够体会出能觉都还不是真正大彻大悟。但永远都只是所觉,就要告诉自己就是根本凡夫,你甘心吗?根本凡夫的业力在哪里?根本凡夫的业力要到这一生果报将尽之时完全做不了主,就只有随业力走,业力强者牵。要是说真能够明白能觉,其实能觉不是只是说佛门中讲的,儒家都讲,儒家讲的仁心就是站在清明的能知的心中。儒家讲的知心,知心在哪里?知道知也是知,知道不知也是知,他是站在知中知不知,知中知叫知。因为知中知不知不会被不知所遮障,所以能够破除种种不知的障碍。可是我们却抓着所觉,不知就是不知,知就是知,知就起成狂妄,不知就起成种种阻障。儒家的真心、仁心也是处在清明的能知,那一个能知之中一样才能遍知。儒家这一念心若是明白能知的清净之时,就不是所知上面感受这么样的沉闷,这么大的势力。只要明白一点能知,师父都还可以可你保任今生就算去不了西方,将来生中再生一定为人,不是人间就是天上。

只要堕在感受中,感受的势力是做不了主的势力,感受最初的势力就是什么?感受的种种炽盛叫修罗,会感觉到感受在眼前那种炽盛叫修罗。然后就感觉到念念在感觉之中那种炽盛里面积聚,越是积聚就越觉得好像整个身心趴在感受上面活着,就叫做畜生。畜生的畜就是积蓄的蓄,畜生的相就是横在那,你的心就是横在那边,就完全横在那里。然后就在这个上面,在积蓄之中越积蓄越执着,越积蓄越抓着我,越抓着我说积蓄,越在积蓄时候越执着那个我,就变成饿鬼。饿鬼的饿怎么写?食我,一直拿这个我不断的为自己以为的摄受、以为的摄取食我。食我为饿。然后就在这个食我之中越积蓄越想抓,越想抓越执着,越执着之中越膨胀,越膨胀就越得不到,越得不到心中就越涣散,越涣散就越沉沦,那就是地狱。只要堕在感受之中感受就具足三途,四恶三途。只要明白一点能觉的清明,哪怕是像儒家讲的心中的能知的清净,我保证你将来人间天上。更何况在如是能知之时,过去生中又发了赤诚的菩提心,念念向佛阐明自己觉性的如是的坚定的决心,保证你在人间念念之间还能看到道场,也能起成大用,就是如此。

人生都是虚妄的,不要以为将来有你那个人生,你找到你的人生吗?感觉得到人生不就是感受之中、苦执之中一直自己为自己捕捉叫做人生吗?但是越捕捉,捕捉就有点像饿鬼的饿,越捕捉越执着那个我,但是真的捕捉得到吗?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现在我们坐在这边年轻的没几个,当然比我小的很多,师父年纪也大了,但是比我小的也不是很年轻,年轻的没几个,自己在这么多年来你们大家都应该能够体会,觉得有我,觉得每天好像有我的存在,但是那个我却是剎那剎那根本抓他不得,想要守持都守不到,就在眼前一直一直不断的消失,不是吗?那我在哪里?可是我们却还在捕捉想要计划下一个我是如何如何,再下一个我如何如何。明知道想刻意去捏造的下一个如何如何的我,也不过就是速生速灭而已,可是你却还是甘心在这里流转,你从来不知道在这些速生宿命这种种我中有一个能够为你呈现种种我,能够为你呈现一切变化的那个根本的大我是谁?没有能够为你呈现一切变化,没有能够为你呈现一切你以为能够抓得那种假想的那个我,哪来现前这么多假想?哪来这么多的变化之中的种种我的感觉?就好像没有镜体哪有镜色的千变万化?虽然镜体无形无状,但是没有镜体就没有镜色千变万化。要是没有觉体,觉体也是无形无状,哪来那么多感受人生种种千变万化?但是你不肯住在觉体,住在觉体一样能够明白千变万化,那种明白叫解脱,那种明白叫做戒、定、慧,那种明白叫解脱,叫解脱知见。可堕在感受之中呢?那种明白就是沉沦,那种明白叫做流浪,那种明白叫将来自己这一生果报这一期完了,自己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那叫可怜。

这个长者子叫宝积,是明白心性之中的本来的具足如是功德,你会看到现前就有这一念念念在少继,现前就应该有如是功德念念为自己增上,那就是长者子。在哪里增上呢?都是在自己根本大觉心体上增上的,因为他毕竟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那个增上,那个不断心中的积累,那叫宝积。为什么叫做宝?这个宝非市价所能衡量,视为宝。他不是一般情想贸易,那叫宝积长者子。他问佛问的是什么?问佛什么叫佛国土清净及菩萨净土之行?看到经文如是讲,就好像自己在看一个故事宝积长者子这样子问,刚刚已经师父跟你们讲,将来要看经的时候要知道,每一个所问的语言是现在念念之间你应该看得到诚意当机。诚意当机是怎么样当机?就是他问的佛国土清净就要思惟,每一个感受现前你本来觉心的领域的根本清净是什么?不然哪来现在的感受?不要只是习惯于打散在喜、怒、哀、乐上说的一切感受中,将来要在一切习惯的喜怒哀乐上面肯于回头去体会能觉的喜怒哀乐的根本的清净是什么?你已经叫做宝积了,你已经叫做最初的宝积性相,你已经在参佛国土清净,你已经在自性觉心之中念念询问佛国土清净。

明白如是的清净当然就有下一念菩萨净土之行。因为你会在感受之中去体会觉心的根本清净,同样的觉心的清净不就是能够承担现在的感受吗?可是过去的喜、怒、哀、乐感受是流转,将来在感受喜怒哀乐之前已经明白觉体的清净的相状时,就会发现心中就有一个智慧会回头来担当喜怒哀乐。回头再来担当、再来解读喜怒哀乐之时就是菩萨净土之行。那个时候再讲喜怒哀乐是明白什么业力因果,那时候再讲喜怒哀乐能知道宿世的因缘,那叫大智。那两个问是一定在一切的,一定是问佛国土清净,再问菩萨净土之行,因为就是一个觉心面貌。要问觉心的根本清净时当下就是能够再回头看喜、怒、哀、乐处,因为喜怒哀乐跟觉心就在那一点上。类似于在镜色上面能明白镜色现前时镜体的根本清净。当在镜色现前时看的是镜色,可思惟是镜体的根本清净。当明白镜体原来现出镜色时也从来不堕镜色的清净处,就更能够担当现在的镜色,重新解读镜色。这个回头的担当叫菩萨净土之行,这才是最初的《维摩诘经》中的最初的开篇。先要懂得宝积,要先看到宝积。

维摩诘又叫什么?叫无垢称。无垢称是什么意思?无垢称当然彷彿好像对有垢说的无垢,但是大乘佛法之中讲那个无垢是担当一切有垢无垢处那个心中的担当。那一念心里面的作用他念念在哪里?你不要看到世间,就解读心中那一念的智慧作用,念念没有离开过每个念头,就在每个念头过去念头是喜、是怒、是哀、是乐都是尘垢。垢是什麽意思?垢叫尘累,尘累就是垢,就是尘相中的积累,就叫做垢。过去的尘累是为什么会起成尘累?你忘记觉心就是尘累。如何能够破除尘累?不是要离开那一些感受,离开过去让你忘记觉心的过去种种的尘累。假如离开那些感受还有觉心吗?就像镜色现前时,离开镜色还能找到镜子吗?当明白觉心之时再看过去让你去念念流转的尘累积垢之时,会发现他根本超然尘垢,你是站在无垢之中称量一切有垢叫无垢称。无垢之中称量一切有垢,无垢是讲的性德之中根本无染,根本无染的无垢才能够称量一切随缘彷彿的呈现,似乎好像有染。似乎有染之中为什么能够呈现如是差别?能够呈现那么多感受之中的差别、种种变化?是因为能够呈现的那一个觉心从来不堕于染才能呈现。你现在的感受也是这样子,感受每天多采多姿,为什么能够起成多采多姿?是因为能够呈现的那个觉体、你的本来面目从来也不堕任何感觉,才会能够为你呈现。假如他已经是喜就永远就是喜,永远是喜就不知道是怒。永远是喜不知道是怒,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喜,就是变成木头。所以那是无垢称。无垢称一定有个相是什么?念念敢于担当于凡。敢于担当于凡就不必再说怎么样超凡。讲到觉心的最后区块时,不必说超凡,再说超凡就已经是二乘,根本就是直下告诉你觉心当下就是在凡,也就是普贤十大愿王的恒顺众生,这个恒顺绝对不是流转。

就像现在有的人说恒顺就什么事情都敢干,错了!镜子的恒顺,镜子照黑之时没有一点黑中的造作,镜子照黑的恒顺之时没有一点还随黑中种种需求,只是明白而已。不但没有造作没有需求,所以在黑中能够导他回归清明的镜体。假如你说的恒顺是在感受上面还有那种造作,还有那种需求,你说那叫恒顺?那个叫做闇昧良知。现在有很多啊,什么有证量啊,什么都敢做啦,吃肉也可以啦,干什么也可以啦,那个不叫恒顺,那根本不叫恒顺啊。那个时候也可以帮众生超度啦,那不是,那种声音是罗剎。罗剎吃人才说我吃了你,可以帮你超度,就不要伤害他就好了,吃他超度他干什么?让他受了这么大惊吓,再去吃他,将来那个惊吓要还的诶!不是不要还。要是真正能恒顺,叫他三天不吃肉,他就觉得难过,那叫恒顺吗?那都不是恒顺。

什么叫恒顺?恒顺是心中的清净。就像我们讲的,不要讲修行人,类似这个人心里面若是清净,还不要说真正证得什么定力,他清净的时候,眼清净自然不好乐染污之色,耳清净自然就不好乐靡靡之音,鼻清净自然就分得出来什么是惑人之气什么是助人长养正气的味道,舌根清净自然就不噉血腥之味,他不是刻意不噉,是根本不需要如是味,身根清净自然就不会好乐世间的种种尘间的种种负累,意根清净自然念头之中就没有种种压抑过重的念头,那叫清净而已。一个人如同心中清净时,食衣住行选择就不一样。一个人若是还在在意自己吃时要吃什么,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染浊,你有染浊。心性有的时候是可以看平常日常生活之中每个行为可以检视出来的,心中的那种那是根本心性中的超越,不是哪种假名、自以为是的。那种根本的道理就是什么?当下就是在凡。在凡时是根本不堕任何凡情的在凡。就像镜体在凡照黑照白,镜体不能离凡,离凡哪有镜体?镜体一定要照出黑白才叫镜体。但是正在照出的在凡处就是念念之间长养一切脱凡之时,那才叫无垢称。这一念念念讲到他的德行、相状,你心中那个相状就是在凡,他不是现在人认为的他叫在家人。你还把他当成第三人称或当成现在感觉的一个人相来量?维摩诘讲的是以法性功德,见性长,你还把他当在家人看?假如还有人讲说维摩诘是在家人,讲如是话的人是根本没有修心,根本没有念念在心性上体会的人。他已经叫无垢称了,还有什么在家出家?根本也不是我们一般世间人用世间的现量,还有人我之间对待去衡量这个名字。假如念念之间已经在维摩诘三个字之中念念懂得如何在自性上面念念如是赤诚恳切,念念去发心,那个叫供养维摩诘,才是真供养维摩诘大士。供养维摩诘大士将来有什么功德?自然就在你眼前看到眼睛见色在凡,耳朵闻声在凡,但是你却在这个在凡在尘过去业感的种种的六尘境界之中,就会感受到有一个从来不堕在尘执的无垢的担当,叫做无垢称,那叫供养维摩诘。既然是无垢的担当,怎么还会多一个在家不在家?

什么叫无垢的担当?或许刚刚这样讲你们体会不出来,就拿镜子跟镜色做比喻,假如站在镜色之前,过去镜色就是尘执尘相那叫在凡。当在镜色之前已经体会到镜体之中根本无垢的担当,当明白镜体的无垢担当时会真认为镜体以外有个叫做镜色的吗?不是,当明白镜体的无垢时就知道镜色就是镜体,镜体就是镜色。镜体的镜色,所以镜色依旧有镜体的清明,你还会在上面还会给他一个名字叫做他叫镜色吗?假如还有名字就不可能叫无垢称,假如还有名字永远就二。既然是二,永远就是纠缠,就永远没有找到镜子。要是真明白镜子的人,在镜色之前不会堕在镜色的名字上面还会随他起成种种现在的执着,他叫在家、他叫出家。所以还有跟你讲维摩诘是在家人的,就要告诉他:“仁者,可能你自己要好好去体会一下。”尤其是佛门之中的大经,这是大经,所以后面才由谁来说?

后面在佛国品中马上现前的就是,这边师父没有把他节录出来,将来你们要去回头去看就是舍利弗。舍利弗是谁?声闻大智,声闻跟大智,舍利弗。为什么佛国品宝积长者子之后出现是舍利弗?他就是告诉你:“你明白宝积了吗?你知道那个长者子心性之中念念之间的积聚了吗?”那个积聚之中一定的渐次开显的就是最初一个行者法尔如是的渐次修行的如是的行为跟仪轨。是什么行为仪轨?那种智慧之中已然明明白白要在哪里建立的行为,所以舍利弗叫什么?叫鹫子,叫做眼目、鹫目,眼目清明。舍利弗的智慧就讲他的眼目清明,如同鹫的眼目。什么眼目?行者最初归家念念无疑的眼目叫鹫目。站在这个眼目上面说大智,这个大智一定现什么相?脱离红尘相,声闻相。前面若是心里有宝积的发心,有那一念种子的心中的酝酿,现前一定会起成渐次,现出声闻,眼目清晰,念念成就。为何法上面连经典都是这样子安排名字?因为他就是一个根本心性的图腾,就是一个根本你将来行持时所有一切渐次的蓝图,自己就会明白。

舍利弗讲的时候跟他讲什么?佛土妙严。舍利弗问他:又是佛土,又是妙严,为什么舍利弗看到都是荆棘?这个故事大家都听到过,师父是略节下来的。佛土妙严,众盲莫睹。大家眼盲了没有莫睹,不是如来之咎。根本觉心的妙严,背觉以后看不到那个妙严,不是觉心能根本如是法如是现的觉心的过咎。就像现在的感受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本来就是觉心的根本随缘的妙严,可是明明的妙严你却只抓着喜怒哀乐,从此以后失去了法眼,堕在众盲。为什么喜怒哀乐这么样的避讳,这么样的秽恶?不是如来之咎,是你根本不见,自己瞎了你的法眼。要如何回头照见?就是念念要跟佛国相应。

在第一卷中讲“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菩萨净土。”在第一个佛国品中讲了很多。之前忘了跟大家讲说要大家先去读一下《维摩诘经》,现在看好像今天才发讲义的,表示你们不但前面一定没读,讲义也没有熟悉看一遍,所以我知道再往下讲会比较吃力。前面跟大家略作导读,前面讲的应该听得懂吧?会不会觉得太沉闷了,沉闷的关系是因为太生,太生的关系是因为可能过去所体会就是世间这一些知见。佛门中的行者,你们叫难行苦行里面还有第一个学心,学习的心中的一个现象就是什么?要打破过去一切知见,放下过去所有一切思惟逻辑。但是要打破过去知见,放下思惟的逻辑,都不是一般凡夫甘心做的事啊!所以那叫苦行,那真的是苦行,内心之中要有大纠缠。我们刚出家呆在茅棚里面六年七年,每天都是在这边不断的只是在导正自己的思惟。假如有任何思惟就要告诉自己:“我就不相信你,我就不再依你这一套,我就不依自己心中所起的逻辑去思惟事情。”哪有可能?说不信就不信了吗?他就一直这样涌起,那是习惯性,那是惯习气。在这么样强烈的意识还把他压下去,压不是用刻意去压,而是用自己声音告诉自己:“我再也不信。”这就是《四十二章经》讲的“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经中讲的多简单?切莫信汝意,要做到这一点可能要用六年、十年的功夫一直不断的打破心意识,从此改变心中将来的组合,那就是苦行。当心中的组合若是真正改变时,看到经典不会觉得在读他人财宝,甚至看到大山马上就知道他在启发的是什么心性,看到世间的相状就知道是什么心性有如是的世间,什么样的心性有如是的业障,什么样的心性有如是的种种差别。你活在世间是在解读心性的人。活在世间都能解读心性,看到每一个文字、听到每一个言谈都是在心体之中建立的人,不能说你已然明心见性,但是你是最初见性的行人,那叫见性。不然你以为见性是什么?多抽象的名字。见性一见念念见,见性一见一切法中见。你如何见?解读心性就是。你说:“师父,这困难吗?”不困难,只要肯学,久熏就能成性,因为觉心就是如此。要不肯学,你说:“我现在不用学吧?”其实我们不学的都是过去久熏来的。我们怎么学来的?就是用凡情熏来的,熏到现在要你回头再去熏习见性的法门,你却念念感觉到我无所谓吧?你不知道熏习熏到已经多可怕了,被那个凡尘熏得多可怕?觉得无所谓的这种感觉会念念在心中念念没有保障,念念都要离你而去,可你却念念还是要想要依他,然后给自己找到一个心里面的安慰,那叫可怜,那是真可怜!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