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32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十六日宣讲

第三十二堂

好,再看经文。「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尔时,正尔之时也。就是当你真如是发心时,在大觉体中如是如法应对、如法酬答,叫做「尔时,就是正如是酬答之时,所以「尔时」。既然要讲到尔时,经文常常都会提到尔时,所以这个「尔」字,就让你回顾最前面那些文字中的发心。所以「世尊告文殊师利言」,「世尊」就是大觉,一切世间之所尊。那为什么要刻意讲世间之所尊?你要在大觉体中,他就是入世一切的根源。所以要讲到世尊时,你就一定要在一切的世间的感受里面,体会他的根本的根,就是根本的根源、根本的觉体。那是一切世间法中的流出处,那是一切世间法任何念头的源头,那就是那个大觉体。

所以讲到世尊的十种称谓,十种名号里面,在每一个名号里面,都要知道;虽然都是说佛,都是讲世尊,都是称如来,但是你要在不同名号里面,你要体会当下用心的不同,观想的不同。所以讲到世尊时,你就是要在一切世间,所有一切念头当下,你要如是回头称量,那才能看到世尊。既然如是,你行者已经能够在现在一切起心动念发心当下,都能够回头称量,所以你就能够摄什么?摄一切现前所起的一切万法、一切万念。那个一切万法、一切万念里面才有什么?才有回头皈依,才有回头诚的心中的景仰,跟真正的尊重、尊敬。要取那种真正的尊重跟尊敬,表示你行者已然在念头里面已经完全摄心。

所以用世间的语言告诉你那种形态、行仪应该是如何,目的就是告诉你,你完全已然投入在如是相中,如是心中的至诚中,所以叫「世尊告文殊师利」。「告文殊师利」,就是告诉如是大智,在一切法之所尊中,要念念之间看到你如是如实入世的根本的智体。这就是圣性上面的彼此的酬答,就是在你圣性体中的彼此的应对。那你怎么能够感觉到圣性彼此的应对、彼此的酬答?那行者要发赤诚心至诚故,心中就有如是回响

一个人向善时,这事实上我还是凡夫,最初向善,但是心中已经至诚恳切,已经念念之间在这边作观善人的境界;虽然还没有证得至善,但是念念之间已然在至善的种种法中,如实去思量。在这如思量里面,念念又能够发起第二个智慧,就是念念他在心底深处感觉到有一个力量,为他自己慢慢的披剥,念念照察,那就是文殊。行者虽然最初发现他还未证,可是就在心中,会看到心底中,那个智慧会不断的在自己内心深处为自己酬答。假如你看不到,就是发心不正,就是发心不正。所以将来你真正发心赤诚处,就在你一下…,就好像智者大师能够马上登到法华会上。你才知道一切诸佛法会从来不歇,从来不是在你世间的种种感受之中说的,不是在你世间的空间、时间量上面所体会的。你心境到如是时,你就登上如是会,你就登如是会。所以法会依旧在,那个庄严就依旧在,那个心底深处。

只是在这个上面讲起来,大家不懂时,以为是抽象,以为讲的是天方夜谭,以为讲的是怪力。可是仔细思惟,像我刚刚讲的,真正就是如此啊!当你要发心至诚时,你心中、心底所参那个至善,虽然还未明,可是他在你内心之中的响,已然可以跟你另外一个心中的智慧的照察心中,已然成为对答了。谁在听?就是你现在那个想要向善那一念心在听,念念听受。这样讲,大家应该会体会出来吧?每个向善,每个人心中都会这样子的。你想不管是向善,向学习心中也都是如此的,你要学什么上面,也都如此的,你学世间的技艺也都如此。

你在发心参学一样法时,念念之间你感觉回家,念念在心底深处,居然会有个声音。譬如讲烹饪好了,就在心底有一个声音,好像就在不断的告诉你,现前的心底的那种照察,心中告诉你应该是如何,应该是如何。然后你心底生出那个照察,能够思惟的那个大智,念念好像又在辨析是不是如此?是不是如此?谁在听?你现在这个心在听,你现在这个心在慢慢、慢慢增上的。只是我可能比喻不好,但你仔细自己回去思惟,你才能够发现心体的不可思议。那当然你能够思惟出来,你当然相信任何圆觉会上、法华会上,也就是在如是「尔时」,就是在如是尔时。

所以「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哉,善哉,」那当然就是讲说发发心者)(01-05:48善,真正能够在如是心中,如是志向明确,念念如是至诚恳切,如是精勤者,那当然是善。后面那个「善男子」,善男子要讲堪能者善,是堪能。所以男子相中,就在堪能中说,在能中说。所以经文常常有说善男子、善女人 。讲到「善男子」时,是要讲到那个力量的、智慧的堪能,那就是善男子相。讲到「善女人」时,讲到三昧相中那个心中的安定,那就是善女人,那就是善女人相。所以在法会之中,善男子、善女人,男女二相,就是阴阳二相,一样不能够错乱,要清清楚楚。所以这里讲善男子时,就是要知道你那个智慧的堪能。

所以「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汝等」当然就讲大智文殊,但是大智他不是一个人表,不是大智,讲到一个觉体时,虽然他是表文殊,是讲到文殊时,你是看到一切众。所以就如前面的经文讲一切诸来,所摄一切诸来法众 。所以讲到大智就是大智所摄的一切法众之中,叫「汝等」。

所以将来你要看到这个智慧,要看到菩萨德相,他的德号时,你虽然称的是文殊的名字,可是你心中量的是智体所摄的一切作用,那叫「汝等」。所以心中但称文殊,你要看到他这个大智底下,自体所摄的一切作用。将来你要是心中称念观音,也要在大悲体下所摄的一切心体的、同体的智慧流出,那就是「汝等」。所以那个观音之中一定要能够摄末,菩萨既然叫大觉有情,他一定在大觉之中一定要摄末,所以摄末。哪个末中不是根本的什么?菩萨的用体。

你在大智中看,哪一个念头当下,哪一个所摄的众生界中,哪个不是文殊的「眷属」?哪个不是文殊的眷属?假如你还看不出那个眷属相时,表示什么?表示一个行者发心不明。你看出那个眷属相,不是过去我们众生的知见,以为他属于哪一类,这种分别叫眷属相,这种分别只是学术思想。行者的发心,知道眷属时,他会在种种的意念里面已经帮他归类,归类就是他知道这样的型态、这样的作用,虽然同样都是这一念,同样都是这一念心,都是这一法;但是在某种型态上他是属于智,某种作用上他是属于行,这是表示行者念念之间已经在心体之中披剥微细,所以他才能够分明眷属,才能够清楚眷属相。所以他不是一种一般的学术思想之中所谓的归类那种叫眷属,挡(01-08:50文殊所摄的一切什么亲缘,不单只是这种文字音声而已。那是一个行者念念之间参如是心中,在每一个名相当下,就如是名,他马上就能察觉,现前的一切性用,种种不同的性德;这叫归类。

所以这个归类不是说真的有类可分别,这个归类是就在同一个念上,同一个念头上面,你居然可以在性用不同,分种种归类、种种眷属。在这一念上、这一法中分出来,那才是什么?才是一切法。将来在大悲也是在如是念体上、如是作用体上,分出悲心同体。所以你能在一法之中、在一相中、每个念头中都如是分类,你就在一个念头之中,就会看到他哪一法属于智,哪一种德属于悲,哪一种德属于行。那这种分类、这种眷属就不是什么?就不是剥离,就不是剥离。这样子眷属,就是心中的大明,那叫做「披剥」,那叫做披剥;那不是剥离。剥离不是那个玻璃,是剥开分离。这不是剥离,那叫披剥,所以披剥跟剥离是完全不同,那种思想之中,那担当完全不同。学术的东西,他只是现在你感觉到知见上面的这种不断的在这边辨析而已。行者、一个学者,那不是只是知见,这个字相上面、声音上面的辨析,那是一个心体直下的担当,他全然是心体直下的担当。

所以有的时候辨析,你会发现在辨析之中,都有他所遗漏处。因为众生堕在辨析上,那都是心中向外攀缘的气氛。你心里面若是真正是在心中所摄的心中的清明的认知,那种所流露出来的声音,你才会知道,那是法法之中他能够彼此圆融。那辨析有的时候他会带你走向,将来心中剥离的那种知见。所以站在见中找不到色,站在色中找不到见,站在能中就忘记所,站在所中忘记能。纵然有的时候你可以把能、所合一说,在你能、所怎么样合一说,但是你总是不知道觉,你似乎就抓着能、所,因为还有合一,还有能跟所在合一。

你知道觉的人,任你说能所时,讲能、讲所没有过咎,他不会偏堕;什么叫偏堕?根本不立二个名字,是方便说有能、有所。在心体上明白是觉体当下,方便现出好似是能、好似是所。好似之中,你知道他在作用上面,他会有现如是相,但你不能说他真有如是。就像《圆觉经》讲的:摩尼珠现出种种五色光明,愚痴的人才会说这摩尼珠具足如是五色。他一定能够现如是的庄严现象,但你能够这样子去剖析庄严现象,你要是在心性体会的人,他会在一切相中在剖析之中,是为自己的心跟智慧在圆会的。因为圆会,在一切法中你不会混,在一切法中作用你才能够清清楚楚。

假如你不是在心性上说的,你只是在文字、声音上面去辨析的,久而久之,因为不达性故,有的时候讲到这个就好像跟那个好像永远没有办法会得,你会走到这种瓶颈里。你说有的人从学术入道,当然有可能!你久了,入道之时,那你就知道原来过去的是非,所以从此以后你要入觉心中来,那个会。但是就现前有很多,尤其在家菩萨所讲的那些学术,你一看到就是什么?就在剥离,就在不断的剥离、拆解而已。看不懂的人就会被那些文字所迷惑,那些声音、那些名相所迷惑;懂的人就知道原来你永远都在剥离、都在拆解。所以那叫可怕!

所以这里面讲到「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所以这个「咨询」之中,是上本分事理13:30问,叫「咨询」,相上本分事问。所以念念之间都要在相上本分事理里面,你要去体会的。所以一切法、一切相中,你都要是在自己的本分上面不断的去思惟、思量。甚至于讲一个公案,讲一个偈子,讲一个什么相,你都要念念之间要体会,那就是性中什么样的德相。你要看到一切世间大山、大水,你见到那些世间相时,你都要解释,他是什么性德故显的。你将来仔细在世间上分析,你世间上万物,一切山水、林木池沼,你都能够分析出来现在众生的业力。那现在众生的业力、业性也离不开你根本觉性,所以你能够在业性上分析世间时,你当然就知道觉性的不可思议了。

觉性能够成一切缘起,成就种种差别不同的业性、业感,那个依不同的业感、业性,能够成就不同的世间依报。你不要小看,真的是如此啊!那没有德的人,他也有山、也有水。那个山是什么?没有生机,一棵树都不长。人家看到大山,是生气盎然,那才叫山嘛。我不但当时看到大山的高远,我能够感觉到任何心中,随着山所起的种种生机,你才叫做参大山,那才叫爬山,那心中的那种豁达!可是你看到一个黄腾腾的枯山呢?那完全感觉不一样了,那个山是压迫,那个山是心中的困窘,完全作用不同!

你一样看到河,在有福德的人,那河是清澈的河水,不断的蜿蜒流淌。那还要蜿蜒,蜿蜒表示那个心中的随物取形;随物的心中的柔软,那流淌,你太直还不好,要蜿蜒流转,表示心中随物的那种柔软。没有德的人那个河道呢?干涸、干枯的,你不要看河还好,看河,渴死了!所以那是河吗?相中有河,没有一滴水!所以你才能够知道一切世间,所有器世间的造物,都是随不同的业性所表达的。

有山、有水,山水就变成过去业感之中,心中所执着的,心中那种贡高我慢的那种妄相,以为大相,所以现的四大之中,山水形色都是以大来压他现在的委。过去心中有福德的人,有福德的人就是念念之间还能够呵护周遭,心中柔软的人。那种心中的称量,看到的山水,念念之间看到就是,山中不但是高远相,那处处在心中不传达那种生气盎然的生机啊!那是完全不同的。走进一条大河,看到那个大水,那个感受完全不一样。所以世间都是这样子起的,哪个不是就是在你自己本性之中所流出。

所以念念之间你都要在自己的性上去参,根本就在觉性体上去参。你能够在一切法中去思惟那个业性,你就能够慢慢去体会那个觉性。因为既然知道是业性中起的,那就表示世间是虚妄的,都是业性所成。那业性要依谁起?依觉性起嘛!没有觉,哪有业性?!所以就会自然而然在业感的强烈、刚强处,你自然就什么?你自然就不会像过去众生一样,不断的被他束缚。你自然不被他束缚时,你才能够明白,过去是怎么样虚妄的被一切感受束缚啊!始知昨非!

那始知昨非时,你要是上上根人,当下马上开悟。那我们都是下下根人,始知昨非时就是什么?就是现在开始行时,开始起修处。所以你要起修还是要在什么?在性上本分事里面不断的去咨询,在自己根本性上不断去咨询。所以一切法中,本来就在本分事上,本分的事上去追寻;里面问的。

所以问「如来因地法行」,要问如来因地法行。要问这个如来因地法行,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你念念之间,就在本分事里面,不但只是像我刚刚讲的是一个最初的行者,在一切现前的世界之中,在现在的生命所有的接触的环境里面,你体会自己的根本觉性的本分,也叫本分(ㄈㄣˋ),也是本分(ㄈㄣ)。而何况你是以大智的姿态,用大智文殊的立场,来问你根本大觉体中的本来面目,那个因地发心,所以你更要清楚。

所以虽然是一个凡夫行者,你也是要在心中,先要最初知道你自己家山的根本面貌。随你现在的智慧的差别,所体会的不同,所以回家的路上的险易困难,种种不同。但是最初发心,我们知道同样都是一样,要先问家山在何处啊?只要你肯发心,先问家山在何处,现前虽然有种种智慧不同,你所面临的苦难、折磨不同,但你只要发出如是诚心,总有一天,你所达到的彼彼相同。总有一天你登上家山,那时候,不管你是有智、是愚痴,到达家山,大家都是同,大家都相同,只是在这上面才说凡情的种种不同。可是在讲他的共法之中呢,在讲他的同中,同问如来本起因地。

一个向善的人,他一样只是同问至善的根本发心,这点要同,这点绝对没有不同的。只要是世间学者,他心中好乐学识的那个发心也是相同啊。只要是出世间的行者,虽然说叫出世间,但事实上还在世间,那个念念的发心、觉照,也是根本要同。虽然用的名字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了了脱生死来,有的人为了发大慈悲中来,虽然以用的名字不同。就像刚刚讲的个人的根器不同,但是要了脱生死,或发大慈悲要证菩提心中来,都是要问你如来本起因地,你自己根本家山的风貌是什么,那个所问都同。所以接引之中,用的方便虽然不同,因为众生种种根器故,给予他所有的心中的期望不同,但是他一样,同要问「如来本起因地」,你都要看到自己根本性中。

你说:「法师讲这个是真?」「当然是真的!」你看阿罗汉证的,你不要以为小,声闻、声闻,每次讲声闻好像跟大乘人所发的心不一样,那是方便在剖析,绝对没有半分的轻蔑。哪个不从声闻登进的?哪个不是从下士之中,而中、而上的?哪个不从初心之中,而中、而后的?但是你在发心中你要这样分析,所以绝对不会甘心让自己只堕在中途。就好像一个发了心要好好学习的人,因为要发心好好取得学士,于是乎他就自然而然就能够启发自己上学的用心。他在上学的时候,他就自然知道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他绝对不会中堕,中间就堕了,中间就断了。你说他还没有证得如是智慧,他怎知道小学之后,还要读中学?因为学习心中就是如此啊,学无止境故!他就不会堕落在任何地方,他就不会为自己设限。假如为自己设限,那就是什么?就是最初发心时,因地心中不真。世间的学心还且是如此,何况是一个觉者、觉行者用的这个觉心,当然如是啊!

所以方便只是说小乘法中、声闻法中,种种不同,但目的是要启发你,还是要如是按部就班的如是增上,如是登进。站在如是登进中,你就不是心中跟过去一样,你会不断的偏颇在哪个地方,以为有所得,以为有所就可以了,就是如此啊!因为你心中潜在意识有这种声音:这样子就可以了!到哪个地方就对了,就可以了!所以你在听到别的声音时,你就不会好乐。我说别的声音当然不是除以外,除觉行者以外的声音,是说真正就在觉行者当下那个声音,你就不会好乐听,「我就这样行了,我就不用样、…。」 那是学心闇昧。

学心真正发时,就如《法华经》中讲的:真是阿罗汉,若但闻此法不信者,绝无是处。真正是修心人,这样跟你讲心,你当然能分别的出来,是不是真心性嘛!一个修心人,跟你讲心,你分别不出来那是不是真心性?假如你分别得出来,那是真心性,哪有不好乐的呢?你分别不出来,那过去你怎么是修心的呢?所以这才会告诉你,一切行者最初归家,其实都是要像什么?都要问「如来因地发心」,都要去体会因地发心。

所以真正阿罗汉也是在这上面证的,所以真正阿罗汉他证到,知道这个觉心,知道如来的面目,只是他心中体会的不同,就是刚刚讲的个人的根器不同,体会不同。他看到大觉体,一切感觉都是大觉生,大觉一定能够起成种种觉,但种种觉哪个不是大觉?所以他会分出,在一切感觉中觉性是真,你要有一念堕在感受;他没有离开众生喔,不是像外道还分开的;你还有一念堕在感受,那就是妄。他不是不知道众生,他不是像外道还分成二,一个假,一个真。他已经知道全然是真,就在假都是真,都是真性。所以他不立假,他不是分开有真、有假,分开有真、有假是外道。小乘人已经知道就是一体,就是大觉,但是他站在大觉心中,他永远住真这边说的。哪里有假,不都真吗?所以他看哪里有假,所以他不会发一念度众生的心,根本没有假,哪度?怎么度?你要说假,但说假都是梦,怎么可能在梦中再说种种行为呢?他已经证真,只是在这个上面体会还有执着而已。但是真正要是在这个上面还有一点执着,但有因缘碰到大菩萨或是诸佛开示,马上就能够破妄,破他最后那个无明,他就能够回心,那叫「回心大阿罗汉」,他就能够回心。

所以就像《法华经》中讲的,大迦叶、所有一切声闻人,听到诸佛讲《法华经》,讲到这根本一佛乘地,就是大觉,哪有分种种差别相中;那一佛乘地,心中的好乐欢喜,所以每一个阿罗汉都受记作佛。为什么受记作佛?因为当下本来就是佛性,就是受记作佛。因为念念之间已然不在中堕,在中间还有留滞,所以当然就是佛。但除其妄,这是在声闻人讲的,在阿罗汉讲的;那一点无明破了,马上就是佛性,就是大开圆解处。你不能说阿罗汉不开圆解,那不能叫大开,就是直下证到佛性时。

所以这里面讲到阿罗汉他不同外道,外道还是真有差别的。你说:「法师,要怎么分别?」你看现在在外面,外国讲的那个叫什么灵修?还是什么的?或者是外道说的禅坐,就是让自己清净,感觉到有一个净,慢慢、慢慢走进内心,都是这种声音。哪有内外可得?你照见,没有内外可得,都是一心,你才是阿罗汉,才是声闻人,知道吗?你先要在这个根本不在内外中偏堕,才是声闻人。

所以觉行者,一个最初我们开始学习时,念念之间还要知道你自己现在还在那边妄想分别,你念念不认觉体,你还在那边不断的偏堕。所以《圆觉经》中讲到修奢摩他时,他也是在觉心看的奢摩他,觉心之中本来非种种相,他永远看的是觉心,我怎么还住在相中呢?于是心中安止。但是他在这个寂静中,在这止中,因为他知道非种种相,但是他看的是觉心,所以他常住在非种种相的清净里面,是心中的微细的住着;但是他在这微细的住着里面,他能担当种种相的。只是在这个上面,微细的住着还没有破,所以他能担当种种相

所以他讲到奢摩他的人,真修奢摩他的人,十方世界有一众生起一心念他都能知,心微细到这种程度,清楚啊!他在遍知之中才看到真嘛!才看到那个静!只是他在遍知之中永远守着那个静,那个守不是我们现在用知见能够体会,他就是微细住在那个静中;安静的静,住在那个静中,那是阿罗汉,那是声闻人。不是现在你看到一切还在分什么叫做清净,什么叫做无念,什么叫做走进内心世界。你小心走火入魔,有内心世界?!你看到内心世界,什么是内心世界?肝胆肠胃?看了你不觉得恶心?你看到外面一切感受,哪个不是内心世界?你何必还要走进内心世界!所以不必那么多余,就表示你念念之间还不是观心。

所以有的时候,你故意执着在某个地方观持28:30,你不知道众生的妄心是很可怕的,突然在某个地方观持,他会起种种幻觉的,或者发光,或者是体会到里面的微细,或看到你一般看不到的那些东西。但是你那个都属于《楞严经》讲的:捏心所见,捏目所见 。为什么知道你是捏目呢?你除去如是见,其他都不知嘛,连觉心都不知嘛,不曾闻!但闻你讲到任何形体上、心性上的作用嘛。你只是不断的追逐你看到的内心世界,以为高兴,以为雀跃,像麻雀跳跃,只是这样子而已啊!所以你就可以看到外道的可怕,外道的可怕!那跟声闻人完全不一样。声闻人还是要知道如来因地的,你要知道你家山面目的,所以千万别搞错了!

我们现在是声闻人,也要知道家山面目的。只是你在听到这个家山面目时,属于个人根器不同,所领会不同而已。但是最初要去向学的、听闻的还是一样的,你不能有所差别,不能有所差别!

刚刚讲到世间众生那个妄念,有些人在妄念之中,分不清楚的,搞不清楚的。有一些现前见光、见华那个幻现前,他就会捉持攀缘,搞不清楚的。真正搞清楚就是,任何幻现前你都能放得下,你都知道是觉。为什么放得下?都知道是觉,所以你自然而然在那个幻觉之中都会放下的。

那每一个人开始修行,哪个不会啊?他讲的,我都会!我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我还会摇哩!打坐还会飘哩!那个飘起来,飘得跟别人不一样,那个真的在座垫上这样动,座垫不动,屁股在动。不是我感觉,旁边人看的,也会吓一跳。假如那个时候,我认为说:唉!我得到了什么?那我今天就是魔!早就回家了。

在我身上体会了很多东西,我自己体会,所以我才会对这个佛法,虽然不是用功的人,虽然还是个凡夫俗子,所以对佛法这样子坚定,信心不移。我还感受过全身脉络,我虽然叫不出他的名字,但是每个脉络动,都全身知道。所以我才知道,中国人的经络是在哪里看到的。秦始皇开始活体解剖找不到,西方医学解剖人体找不到,是在禅定中见的。所以古人虽然不是学佛的人,但你知道古人都有禅定,所以他在定心之中,而且他专注在医学,也是一种智慧的定,在定心之中他能够深入身体,脉络的气脉,那些脉络、经络都清清楚楚。你随举一念,是喜、是怒、是寒、是热,你会感觉到你的经络所运行居然不同。那个不同之中,随便哪个点,你若是刺激哪个点、触哪个点,他就能够刺激、激发,然后帮你疗治,影响不同。他不但能够知道经络种种彼此串联的这些因果,因缘本末、因果关系,他还可以为他立名字,他还可以知道,他清清楚楚他的一切作用。

所以古人是真正有甚深禅定的。所以在这个禅定之中,你才能够相信为什么过去的中医,他真正的看病是「望」,你不用跟他讲,他看到你,就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扁鹊看到什么王(我忘记了),他一看到他,就知道他将要死了。不敢看,他怕看了,知道他必定要死,他看的话,命都没了!过去就是望、闻、问、切。所以过去,尤其在〈皇帝内经〉之中,你讲那个过去真正的医者,真正大医是什么?治未病。不是胃病,不是胃的病,是还没有生的病。你还没有病相的病,那真正是大医。所以那是多大禅定?你病相还没有,病表没发现、没发出,他就在气血之中、行为之中看到你的病征了。这是什么力量?禅定!

一般的一个凡夫,只不过是刚刚出家,在山上憋着那边,捏心,捏半天,还会感觉到血脉,全身知道。那个全身知道的时候,三天而已,全身知道的时候,身如鹅毛,可是就会欢喜啊!天天在那边想,会起妄念。起妄念还没有退,刚开始起妄念的时候:怎么是这样? 三天以后退掉了,全部再也找不到。那每天打坐,就等着他来,这就走火入魔了!每天打坐,怎么?每次踩踩地,怎么搞的,感觉不一样,找不回那三天的味道!为了找那三天的味道,所以骗得我…,还好没还俗!

本来出家那个念头,因为凡夫啊,刚开始出家,我是恶业深重的人,我出家六年,还天天想还俗!只是忍着!出家六年,别人跟我问佛法,不敢开口的。忍着啊!我曾经有将近一年不开口,别人都以为我是哑巴,在平溪罗汉寺,整个平溪镇以为我是哑巴。我去买菜,就跟他用纸写:「多少?」,不开口。因为不敢开口,因为那个时候,佛教正兴,很多法师、大法师都什么体育场讲法的。所以那时候随便走在路上,就有人跟你合掌:「法师,请问你…」他一请问我,我就感觉到那个气抽不过来,气抽不过来,讲不出话来,干脆禁语,干脆禁语。所以整个平溪镇上都以为我是哑巴,这是真的,道风师他们都可以证明的,我是哑巴。最后那个平溪罗汉寺因为被在家人拿走了,那我们要搬家了。搬家,我想说那我要出去了,不能够不讲话了,出去一定要讲话,到处去,还要到处去找地方,一定要讲话。所以我就到菜市场,那天还是到菜市场买菜,抓了一把青菜,我就问他:瓦椎(台语,多少?老板娘愣在那边!等我走的时候,我就听到老板娘喊旁边的,「!念阿弥陀佛,真的不可思议,哑巴都开口了!」真的,我听他在讲,连哑巴都开口了!念阿弥陀佛念的!!真的!

要是没有那些,真在打坐之中那些体会,我早还俗了!因为那些体会,我才感受到好像平常所知见的,不见得是真的!虽然那个业感一直逼自己,一直想要回家,但是就是为了那些触动留下来了。六年以后,我才真正没有那个回家的感觉。过去在那几年,我不敢下山,下山看到那个霓虹灯,我就想回家了。因为过去在霓虹灯底下混的太久,就想回家了。那种业力很强的,几乎六年,那是很可怕的!

一个凡夫在那边都还能够感受到经脉的作用,你才知道那禅定的不可思议!他能够真正照见你过去所照察不到的那些感受。但是因为是凡夫,在那感受现前处,你自己的良知承受不了;你承受不了,就变成走火入魔;当你还要在那边捉持时,就见光了!还好可能宿世以来,我有福报,或者是因为我母亲一直帮我念地藏王菩萨,《地藏本愿经》。所以三天退掉,三天没退掉,我现在也是哪个活佛了!我也一天到晚就是活佛了,就是哪个一个大师、活佛下生,又干什么,雷打不死寺,雷打不死!大家大概知道我在讲谁,就是被雷都打不死!人家比较好,人家知道将来怎么走的!不开玩笑,不开玩笑,免得被人家告。

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所以刚刚末世已经讲完,所以不必再更重复。所以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念念就是在根本这一体之中,本来的大觉心体上面、自性上面去担当的,圆满自性上面去思惟的。「求大乘者,得正住持」。

「得正住持」中,还要把这句话要细说一下。平常我们讲的正住持,在哪里住持?要是在一个行者性体上,是在哪里住持?虽然已经知道念念之间要在这个觉上观,但是在觉上观,讲尽一切法中,是告诉你一个行者应该有的发心跟行仪,但是这些发心、行仪之中,你要在哪里念念为自己,真正的为自己奠定自己的基础?那哪里如何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在自己不断的贯彻自己的发心?这里面就要讲到普贤十大愿王。你能够明白普贤十大愿王是真正住持,是真正住持。

所以如何讲普贤十大愿王,要跟行者现在念念之间回头去反观觉上面,这样念念觉察。先在十大愿王逐句来说。

先讲「礼敬诸佛」,礼者,体也。示如是体,上次已经讲过。礼者就是体,开示的示,那个就是体。你明白如是体,所以念念之间,你在相上如是尊崇,这种发心绝对不会偏移,那叫「敬」。所以敬中还要讲什么?讲立主。立主你才能够知道敬,所以你才能够知道主修是谁。所以念念之间先明白什么是体,不但是你根本知道归家的,本来自己家山的面目为体,还要知道一个行者念念之间发心,一个浪子的发心,念念要归家,这一念发心也是为体。那这一念发心,念念要归家的发心,当然是知道你原来家山在何处,你才知道要回家的嘛。你要根本不知道你家山在何处,你还不认你是浪子!你还处处以为是家!你根本不以为你是流浪。所以当你真正知道你家山在何处时,你才明白自己叫做浪子。当你明白自己叫做浪子时,所以你念念之间就有归家的期望,那个也叫做体。所以你念念之间就有归家的期望时,在哪里说期望?不就是在你现前家山面目上面所深刻体会的吗?在你本来家山的面目。所以那个叫「礼敬」。

所以在这个体中,念念都是什么?在一切感觉中,为什么叫「诸佛」?在一切感觉中,一切念头起处,你都要礼敬,他根本就是觉,叫「礼敬诸佛」。所以行者最初开始知道圆觉时,知道归家处,你在哪里下手?礼敬诸佛开始。一切起心动念,过去叫做念,过去叫做流转,现在在一切念头之中,你都要体会出他就是觉心所起,我礼敬他的根本本来面目,叫礼敬诸佛。这有点类似像《弥陀经》中讲的,「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所以那个「衣裓」我也讲过,衣是身上所服,身上所披,也表示心中所服。不同业感的人,他就会不同的服装。你要启发一个人不同心性时,有的时候要假藉不同的服装来为他提升。所以军人要有军装,穿上军装就雄纠纠,气昂昂;学生要有学校学生的服装,穿上学生的制服,你就知道自己是个学生;行者当然就要有行者的衣装,所以念念之间你才知道我是行者、我是行者;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尼。所以你才知道自己现在立名跟相,所以念念之间都要在这个上面,你要在这个上面为衣,然后以这个衣中的衣这个法,为你念念行持的规范,所以那个「裓」字从一个衣、从一个戒。先要知道自己所,然后如是衣中,能够成为一切行持,叫「衣裓」。

「盛众鲜华」,表示你心中处处的开发,念念之间心中处处的开发相、明白相。所以在这个经中,不知道有过去版本是这样子的吗?很多是用「花」,我都把他改成「华」,因为在其他的版本也都是华。那为什么在这个C-beta里面,怎么下载出来的都是花,用那花字。华字的意思比较多,花字的意思比较少;华可以有花的意思,但花不能完全华的意境,还是用华。所以譬如说好像眼睛有病,妄见空华,不用讲到空花,空花可能也会容易变成一个物相。空华,有的是光华,光中的变化,有这意思,不见得要你死在一个物相里—空花,不是那个花掉下来。妄见空华,华有花的意思,会有种种花相,但是华,你就当下知道那是光中的变化,目光跟这个世界光中的变化,那叫眼睛有病。所以这里面讲到那个华,很多都是用到华。所以「盛众鲜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就是什么?就是念念起处。刚刚不是讲依他起吗?依他起处就是「他方」。你不必刻意去寻求他方,设种种他方,你念念在这边看的就是他。只要随他起处,你就知道是佛,就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就算拿着鲜华到处跑,你也是眼前看到他而已,就还是在眼前而已。所以那个意思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行者要念念之间,就在当下每一个起心动念处,都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处,这是真供佛处。所以这第一个叫「礼敬诸佛」,你能够念念之间在体上已经清楚,在一切念中已经明白就是诸佛,是礼敬诸佛。

第二个「称赞如来」。称者,是印,跟他相印。那个印就是印光大师的印,相印的印,称者为印。所以称也有另外一个多音字叫ㄔㄥˋ 。你能够起如是称(ㄔㄥ),将来也要能够称(ㄔㄥˋ如是称(ㄔㄥ。就是你能够跟他达成一样、相契。所以称者叫印;赞者,叫扬,赞扬。知道念念之间,其实一切念头,哪个不是大觉所起?所以念念是如是印,如是在智慧之中,如是显扬,如是显扬如是作用。然后在一切法中,就能够担当现前所有的一切,从觉体的流出,叫「如来」。过去你看到念,你不认他是佛体时,那根本都是众生的流转。将来一切念中,你都知道是觉体时,你能够分清楚他的根本的因缘本末,他的如来相。

所以这也就回到《法华经》中,你要是真正知道那个觉性时,你看到一切法,你就能够知道「十如」—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那个就是什么?明白一切如来,清楚一切如来,一切法中的如来。那你为什么能够清楚一切法中的如来?因为你是站在觉性中看一切法的,你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你是拿衣裓之中,盛众鲜华供养的;念念之间,心中智慧开发供养的。所以那叫「称赞如来」。

你能够这样称赞如来时,你念念之间就在如是心中,如是面对当下,知道他如是觉体当下,你又能够看到他所有一切本末。如是如来的种种庄严当下,行者就在这边「广修供养」。你念念之间就增长如是智,增长如是慧,广修供养,那是真广修供养

你能够在前面二句跟广修供养上面都已经赤诚恳切,念念之间已经如实入到这个气氛跟氛围里面,你当然知道过去是怎么流转的。因为你已经如实看到心地之中的本来了,虽然还没有证得,但你已经知道了,心中已经无疑了,所以你才会知道过去怎么流转。就好像在镜子,你要是真正知道是镜子时,你才知道过去怎么流转在色。镜子一定照色,我怎么过去那么愚痴,会住在色上,而忘了镜子哩!你自然就能明白过去怎么流转的,叫「忏悔业障」,自然能起忏悔业障

所以在这个上面,在忏悔业障中,你在每一个法中,在每一个相中,都能够什么?都能够称性随喜,都能够随起担当。所以随缘在黑能现黑,在白能现白,在一切感受你都知道,都能够清清楚楚。因为过去你不认他是觉,不知道他就是如来,所以你不敢担当,纵有担当也叫做堕落,那不叫担当。那现在呢?现在已经知道是觉了,已经忏悔业障了,已经不随他流转了。所以你才能够在镜体前面,黑来能够现黑,白来能够现白。这种白来现白,黑来现黑,就是性的「随喜功德」,就是你大觉心体能够入世的随喜功德。这种随喜表示心性之中已然超越,心中已然大明,心中的明明白白。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叫「正住持」中,从普贤十大愿王这一步一步,你会发现心性就是如此!所以叫做「愿王」!为什么讲「愿王」?我不是讲过那个愿字叫原、心嘛,心性就是如此啊!你要最初发心对,愿王就现在你眼前!所以愿王是骑大白象;大白象就是什么?一切象法清清楚楚,再也不会随其染污叫做「白」。象法清楚,那是一切象法之最初,叫做「白象」。所以牙是六支,六支啊,就叫六波罗蜜。那个牙,象牙,他不是咀嚼东西的,他是触,他是触的;象牙不是咀嚼,他是触的。所以这六支象牙,六牙,那表示他能够所触之处都是六波罗蜜,也就是现在的一切六根、六尘,凡所有六都能摄,摄在期间。七支跓地,普贤的大白象是七支,七支脚跓地,一个足、一个主,跓地,这看过吗?象牙是六支,七支跓地,这象就是踩着七识来。这就是象法之最初,象教(4900的最初开,这叫象,所以叫「骑大白象」。那意思就是你能看见原心,一切法中就是如是十大愿王。

今天不往下讲是因为门已经打开,我再往下讲的话,你们就开始会怨我了,就不是愿王了!那是抱怨的怨,下次再从「请转法轮」开始讲。那你就能够试着,慢慢就体会。讲了前面五个愿王,你就会发现,那个不是只是一句话,抽象的一句话,只是让你在那边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你在哪里礼敬?在哪里称赞?行者不在当下念念之中礼敬,或在当下念念之间去应如是如来的本性,你在哪里称赞?你在哪里供养?你在哪里「盛众鲜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所以不知道的人才说,一听到吃饭了,就回来了。还有这种妄见!

你在供养诸佛时,就是你的觉心遍用处,所以这个在觉心中就叫摄取处,大觉摄取处。大觉摄取处就是如是庄严,如是衣裓盛众鲜华,遍供一切诸佛处,所以摄取实相就是如此遍供!但是你要看到实性时,你要论他的摄取,论觉性中的实性时呢?但看到觉性处,就讲到实性处,说他觉性处,你就把这一切所有的作用,一切的作相,全收一处,叫做「还归本处」。这是心,这是心法。你看到你心中是这样流出,但讲到觉时,全收一处。你看到镜体就是如是供养一切色,但说到镜性时,说到他的实处,摄实时,还在镜性,这叫做「卷舒自在」,这是心体。这不是听到打板,都回来了。西方好快乐!早上带了鲜华出去玩,中午听到打板就回来吃饭,不要自己做饭。这个是你常常听到的,我就不再说谁了,免得被大家讨厌。

大众回向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