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宣讲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昨天我把自己在最后一堂课的讲经看了一下,发现有些地方没有讲得很明白,尤其是龙女那一段。因为这个是,我当然相信很多法师已经大概知道我有些讲经的一些方向,一切文字、一切名相,都要在自性之中自己去解释。但是因为还是怕自己有些言词上、言语上讲的不是很周全、很周到,所以今天稍为再带一点,再带上一些解释。
讲到那个「龙女」,是讲到每一个人心性之中,念念之间看到那个念头的最后的润身流润处,就润身处,那个才是真正的心性之中的阴相。不管你现在是男人、女人,你都会发现在自性之中本来就具如是阴阳二相,本来就具如是男女二德。所以那个龙女不是在讲到哪个世间的女相,哪一个个别的众生的形状;那是直下在心性之中,担当每一个人当前的那ㄧ个女相、那个女德。所以那个女德本来就是在感受中,他既然叫润身,所以叫做赴感,就在赴感。
那一切行者要在哪里开始说回头?哪里开始说直下的担当?就是在最后润身的那个女相之中说担当的,所以才要在《地藏经》讲地藏前身是婆罗门女,甚至于讲到中段还讲到光目女。我曾经好像也讲过,婆罗门女为什么在度母时,看不到他的母亲?但是很多人都没有那个疑问;为什么光目度母可以看到母亲?是不是?这也是个公案,但是现在不在这里说,将来有机缘才会说。这个大家可以自己在下面思惟一下,为什么两段居然是不同? 但是行者他最初下手处,也就是一个行者最初担当处,在哪里担当?就是在你那个心性念头当下,每一个念头那个极度润身赴感的那个地方,那个就是「女相」。你要在每一个女相那个念头的最末梢,你都要知道还照本来面目,所以叫做「龙女成佛」,龙女变成男身。
这个女相因为是赴感,所以众生就会堕在这个赴感之中,一直追逐感觉,所以才流浪生死。 所以男众对着这个赴感之中追逐感觉,所以在这个女相之中追逐感觉,所以堕在女患之中。女众就是因为这种赴感的追逐感觉,所以追逐世间的种种男相,那所以她坚固女状。所以到了世间的种种病态,其实就是心底那一个身子,在内心之中的那个赴感的阴相,在这边不断的作患,造成种种病患。
但是众生已经茫然,对于自性之中作用已经茫然了,所以他不断都是在世间的相状上面,不断的捉取相状来满足这一念,不断赴感的这一种念头,这一种心中的欲望。因为不认这个心性,所以都在外面去一直在不断在捉持相状,来满足这个欲望;所以捉持世间上种种的形相以为伴侣,以为是伴侣,所以抓着那个形相,男的抓女,女的抓男,以为那个就是伴侣。但是不知道他其实心理面念念之间润身的是心性之中那个女相, 那个女中赴感的作用。所以在世间上,你不管抓到哪个相以为伴侣,到最后你会发现好像又不竟然能够成为伴侣;最后你抓的那个相,你永远感觉到他不是你真伴侣。所以世间上怨偶才会那么多,因为你永远没办法弥补、没办法填满这一念心性之中,那个女相赴感的那个欲望。
纵然有一分人他在世间的感情上面,好像捉持得好像非常恩爱一直到老死,但是那种恩爱都是什么?那还是不断的捉持这种赴感的这种欲望,不断自己在欺蒙自己而已。等到有一天,突然有一方要是先走的时候,他才知道那个内心的空虚,那种执着的那种心中的痛苦。这种还算是少类,但是这种少类他只是业感的变化不同而已。那事实上他都是什么?被自己心性中的这种赴感的女相之中的造作所欺诳!
但大部份的人都是在世间上捉持相状,以填补心中这种欲望。所以他永远会发现,他怎么样捉持,怎么样去想要填补,他永远心中都感觉到,捉持不到,捉持不能满足。这是大部份的众生的业力。
所以一个修心的人,他直下见心性的人,他直下就在这个女相之中,念念看到他原来是如何对世间之中,随缘赴感的。因为修心性的人,他在心性之中他能够剖析清楚,什么是心性之中的大照,属于男相,属于阳相。什么是心性之中的他随缘赴感的种种流润的迅急、奋迅,那属于阴相,那属于女相。他站在性中一定要知道阳,也能够知道女相;因为他明白阳,明白女时,他才是圆满一个心性修持的人。所以他在心性修持上,他根本不会去攀缘世间的相状,捉持相状以为麻痺自己,以为是在满足自己。心性,他已经在心性上参的,都知道原来你外面捉持相状,其实都是心中那种无明的欲望。
为什么叫「无明」?你忘记了心性就是无明。你明白心性,才叫心性的人,那怎么会有可能,会在相中、世间相中还在那边造作执取呢?但是不在相中执取,他会念念之间在心性中参,看到如是的心性之中的阳相,他念念之间马上现前的就是那个女性的奋急。所以他知道这一念心中就如同中国古人讲的,他这一念,念念心中都是负阴抱阳,都是负阴抱阳相;这是中国古人讲的。 所以世间上才会有,尤其像藏传才会有毘那夜迦—大圣欢喜天的这个法相。但他都不是让一般人用邪思想去看这个相的。
所以念念之间他会在自己的阴阳二相之中,这个阴阳二德、男女二德之中去参,他不需要世间的假相为伴侣,这才是藏传密勒日巴大师所讲的:「具相明妃沙中金,菩提道上好女伴」。他根本不需要世间那个男女相,他是在菩提道上看到心性的女伴。这个女伴他绝对不会让他流浪在世间相状之中,捉持伴侣,捉持那种假相之中,根本弥补不了,填补不满的心中的那种假相。所以他才会跟人开示说是:「具相明妃沙中金」,因为这个「明妃」,这个心性之中的女德,他是具足一切相的,他是本来就是润身处。你不认他时,他就是无明流转处;你认他时,他本来就是润身处。所以念念之间都是在你菩提心中,在菩提道上根本的伴侣。那个伴侣就是心性之中本来的依持,本来的作用,本来的性德,所以那叫「龙女成佛」。
藏教的祖师都是在这个地方讲的,他从来没有去叫一般世人堕在世间的文字上。(因为密教,他尤其是像显宗,这个话不能这样混着讲),就是(8:15)藏教就是佛教,显宗也当然就是佛教。所以在有一些文字上面他是要用世间的文字,来破一些行者对这些世间相状的执着。你看到一切文字,看到一切相,你还是堕在世间感受吗? 就如同我们听到一切法,念念不能够在自性之上消,那也都在世间感受啊!这都是同等的业力。
所以现在你看到有很多人在谤藏传的这些祖师,说:「唉呀!你看他们过去在修行上,就是念念之间就是这样婬乱!」这些人是根本不懂心性的人,根本不懂在一个行者念念在心性上参的那个大法。这些人一天到晚在外面这样子不断的谤祖的人,你可以用世间心理学,大概就可以知道,因为他们在潜在意识里面,对「婬乱」二字事实上是业障厚重,所以将来生中他们可能就是真正婬乱的人。不然他不会在任何法相上,都是用他自己心底深处「婬乱」二字向上面去套,向上面去解释。
因为一个行者最初,你都要相信那个祖师的出现,绝对不是一般众生的知见。几千年来的文化,不管是藏教、不管是汉传,几千年来的文化里面,哪有祖师的出现就是一般的婬徒!那表示什么?表示几千年来我们的古人就没有一个是聪明人,没有一个是圣贤,都被欺骗;到你开始,你是圣贤,你是明眼人,所以这种狂妄!所以不单是藏教之中在文字上面,他能够善巧用世间的语言来破众生行者的执着,连汉教也是啊。
上次我讲的那个《地藏经》婆罗门女跟刚刚讲的光目女,你看的都是文字。你能在这个文字上面体会,他就是根本心性中的作用吗?上次讲的六祖慧能大师的公案,也是文字啊,也是一个历史相状。但你能在这个公案里面体会到,他原来就是心性之中本来的安排布列吗?那个就是密语、密意啊。所以那个都是密啊!
既然都是密,为什么写个女字,大家反而堕在女相之中,以为就是在男女二相之中不断的流转而已?!所以现代人的可悲,现代人的可悲!所以都自己以为自己就是圣人,然后谤佛、谤祖、谤什么、谤三宝,以谤三宝、谤祖败坏僧制,那这些都会赢得喝采! 因为你敢谤故,所以后面就有很多人无明,就讲说因为他敢谤祖、敢谤佛、敢骂破三宝,这个人一定有证量。所以现在这种无明的思想,是叫恐怖,就叫做恐怖!所以你现在看所有的人,为了他表达他心中的理念,他念念之间不是谤汉教,就是谤藏教!
当然我们都是凡夫,凡夫修行可能在每一个人的修持上,还有一些过去在家的习气,过去厚重的业力,可能还会流转堕落。但今天你毕竟是个出家人,在那么刚强的势力,你根本做不了主的流转堕落中,你会起成惭愧跟痛苦啊!那种痛苦其实就是什么?那种痛苦就是我们学戒的法师中常常讲的,那个叫做戒体呀。
戒体有好多种相,一种是根本秋毫不犯;你受戒时心中就能领纳那个清净,那是根本戒体。那我们都是凡夫,所以次等戒体是什么?因为我去受了这个仪式,在大众面前,在自己心底的相状之中,发了这个仪轨,面对了这个相状,所以这个相会留住在我内心深处。但是我现在还是凡夫,遇到有些境界,我会犯错。当我犯错时,内心里面就有那个痛苦、挣扎。为什么会有痛苦,你知道吗?因为我受了戒。所以那种痛苦挣扎,那个心中那种不能忍,那种心中那种惭愧,那也是戒体。次等凡夫修行就是要靠自己犯错时,因为他受戒了,心里起成矛盾、起成挣扎、起成痛苦,他将来生生世世就在这个痛苦跟这个犯错当下,不断的磨砺,才能够销平业力的。所以那也是戒体。
所以有的人他虽然出了家,会犯错或干什么东西,那你永远相信他毕竟那是好心受了这个比丘戒。我们不能拿一些人的一些行为,就整体的把一个宗教、把一个宗门整体谤破,整体谤破。我们甚至要在这些人的行为里面,我们还要希望他能够更正,还能够改正还能够有回头的机会;你不能拿整体把他谤破。这个我就要讲清楚了,跟有一些其他的一些天魔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正教之中的比丘,正教中的比丘。有一些天魔是不一样,那天魔之中根本就是我常讲的,一个人正确,真正有一点善根的人,你面对大山,大山都还能够活在你心中;你看到大山,大山的气氛会活在你心中。在这种讲起来好像很平常的一句话,事实上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善根;隐藏着什么?觉心,很正常的觉心。
你绝对不会看到一个人,身穿着袈裟,讲的是经典,口中说的是祖师;每天在这边讲经,穿着袈裟 ,就好像天天面对大山,他居然还可以跟你说:他是哪个在家女众收的。这叫做「一阐提」耶!这个人面对大山,心中没有觉悟一点耶!不但没有觉悟,他还可以当着大山来谤、来败坏,那是一阐提的业根。所以有的时候你看不出一阐提到哪里?这就是一阐提。他可以口说祖师,面对大山,穿着袈裟,口说金法,居然不起任何惭愧。不但不起惭愧,他还可以当着经典,当着这个袈裟,当着诸佛像中,讲出如是根本不如道理的声音。这是什么业力知道吗?这叫一阐提,阐提人的业力,因为他心中没有半点善根,没有觉照。 有一点善根,你看到大山,发现自己的行为,还不要说面对圣人,看到大山,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心生惭愧,知道这绝对不能够如是说啊!这是有善根的,这还算是有点善根的。这叫一阐提的人。
我目的不是说这个,刚好讲到这个方向来。所以现在人是看到一切行持,或许有一些错误,或许是在网络上,或是报导上,或是被在刑法上,或者是被判刑的。但你不能整体把密教谤坏,他毕竟都是佛教。所以我们显宗的法师,我们在汉教的法师,也要为密教发声。因为祖师你永远要尊敬,不管他是在密教,在哪里;他是祖师,你就永远都要礼敬他。你要永远相信,在我之前生生世世都有圣贤,我们不过都是一介凡夫,你不相信有圣贤?难道你是圣贤?我们不过都是山野的修行人,你当然更要礼敬前人给你留下来的一些道理。你不相信有前人,那当然这个人也是属于贡高,也是属于障断,虽然还不敢说他是真正一阐提,但是这个是真正将来是障断善根的开始。
所以讲到这个才讲到龙女。所以那个龙女中你就要必须要在每个文字上,先要习惯「销归自性」。所以下面再讲到经典时,我就不必回头再解释,大家都知道每个文字在销归自性。所以龙女相中,在哪里看?在自心底上看。不管你是比丘尼,我是比丘,都在看到自心底处那个随感、赴感润身的种种女德。你在哪里作现在开始回头?(16:36)就在那个女德上。所以到《地藏经》还要讲说,「清净莲华目如来」,对不对?这文字啊,我先讲一点好了。
这文字之中排列、布列,这个如来的象(像)法之中有一罗汉,所以他跟婆罗门女是不一样的。他讲到象(像)法,象(像)法之中就有什么?就有修行相,有教授相。象法之中,这清净莲华目有一罗汉,罗汉就是应真,就是行持,有声闻行持在这边。你念念之间最初想要回头,那是婆罗门女,那是梵行。可是你已经入到如是梵行,入到如是正法中来,就是象(像)法。那个时候的佛名都不一样,那叫「清净莲华目」,那个已经开出就是法眼,能够照见,念念之间在你心中那个法眼现前,那个觉体不同了,那个觉体的作用就不同。
所以「像法之中,有一罗汉」,你心中就看到,你念念之间在心中,念念会为自己在心底深处,塑造一个真正念念修持的本来应真的那个总相。因为那个总相就是对你的佛像(相),对你的心中的根本的佛性,念念之间礼敬、回头开始。你就会在心底深处立一个总相,那就是修行人声闻最初的根本的果德。虽然你现在还是在凡情上,但你懂得回头时,在你心底深处就已经立如是相。这是心性中剖析的微细,尤其在汉教之中,你仔细去看那汉教祖师讲的心性之中,他可以这样帮你不断的剖析树列。所以这种树列也是平常我们讲经说到的科判,要把你心中的这个网状科判出来,完全判出来。所以你在这个相上看到有一罗汉,「福度众生」。因为在你心底深处,他就开始为你福度一切现前的种种感受、忆念。
为什么是福度?福字写的多好,开示、一、口、田。从来你的耕耘没有二口,没有二相。你要在任何念头之中为自己显示,为自己耕耘什么?那根本一体、一德、一相的本来面目,叫「一口田」。福怎么写?一个开示的示、一、口、田。他没有第二宣出,他都是一体宣出。因为你懂得一体宣出,你才能够知道,才能够得以入众,这叫做「罗汉」。所以他才能够福度众生。就是一切念头都是差别相,都是二,可是你知道原来是心底的根本的福德,根本的一口田,你就在二之中当下就能够回头。
所以他在福度众生这个时,「遇一女人,名曰光目」。你念念之间要看的还是什么?就是你现前最后的那个润身处,那叫「一女人」,那也没有二女人,就是那个女人,就是那个女德相,就在最后那个润身的赴感的那种作用上面。但是他不再是过去流转的性德了,他已经叫光目了。为什么叫「光目」?他念念之间他那个目光,已经朝向清净莲华目了,与你心底深处的莲华目觉性相接,所以叫「光目」。后面为什么可以看到母亲?这个法师们自己回去再参。就告诉你这个心性之中,一部《地藏经》他会帮你铺列到心性之中就是如此。你一个字相,一个字都不能够变更的。这是古德译经时的,他懂甚深禅定的。你不能讲说:为什么像法之中,或哪一个你觉得这一句话是赘语、多余。后人没有这种智慧啊!古德祖师译经都是入甚深禅定的,甚至于都是大家,所有的有德之士,或者是当朝的所有一切真正的这些贤士再来润笔,他们还不能译啊,只是润笔。润笔,就是如何让文字更能够把这个意境显现更明白。
所以你看汉教的经典,他不是一个字就把他定死在那个意象中的,汉教的经典每一个字中他是活的。所以才能够讲到释迦摩尼佛讲的,随举一字都是无量义,讲无量义经。但是你用白话文,用语体文,那每一个字就定死了,都定死了!所以你怎么可以用世间人的感受知道,去幻想他通不通顺!但是你要是真正在性中参,你会发现不能够少一个字。
有一罗汉福度众生,还欠前面要,「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还有「因次教化」。这个「福度众生」是要看到你性中的渐次,什么是男?什么是女?什么是阳?什么是阴?清清楚楚。什么是心中根本的大照?什么是现在不断向下流润,润身赴感的作用?清清楚楚。你要在哪里说回头?就在最后润身处。因为润身处是过去众生流转处,但是回头时,润身处也是觉性真正到最后圆满处。
因为你只知道大照不能润身,那是觉吗?镜子,你只知道镜照,不能见色,那是镜子吗?虽然整体变成色时,那叫阴;但是不能变成这个阴,那也不叫镜。所以最后是要什么?是从整体的阴中,他不变如是能够现镜色的整体的这种阴覆润身的这种性德上举体成男,就举体成大照。意思就是在这个上面一法不变,你马上要明白他就是镜照。叫做即往南方变成男子,「即往南方」。
经典你能随便改字的吗?随便认为哪里不顺、不通的吗?所以这叫妄行。所以你会发觉经中的汉教经典的不可思议!你要礼敬前人哪,前人真的都是,真正是有入心法之中,有甚深禅定的人。他不但心性之中的脉络分明,你在一个众生心底下的所有的一切气脉,他都清楚啊。那个气脉不是我们肉身的气脉,他是一切心性中的气脉。他在这个血脉、气脉跟经义上面才可以为你铺舒文字。那岂是我们现在后人的狂妄,随便的取舍!那真叫狂妄!
不是要讲这个,但是已经把龙女再跟大众法师再说了一遍,这个沟通。将来你再去看经典,不管讲男、讲女,你不会马上自己就堕在这个相上去套,因为你已经是行者,谁是男、是女!我要真是女时,今天躺下,将来往生时,躺下来时,女相已死,你应该断灭。我今天要是执着我是男,将来不小心我变成狗了,那个男都还是虚妄的嘛!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将来业力到哪里去,何况现在还在执着自己是男、是女!因为就是堕在后面的所有一切赴感的造作上面,从此以后背离如是赴感的性体,捉持最末梢的相状以为有所得,所以他叫根本凡夫。
你站在这个有所得之中,还在不断的在这个经文解脱道上,不断的搅遶经意(义)、搅遶文字,那是凡夫中的凡夫,那将来更败坏经意(义),败坏心中的智慧,那是可怜!所以绝对不允许自己,他再堕上,讲女人就想到我是女人,讲到哪儿就觉得好像不公平。那是绝对错误!那是绝对错误!
好,今天讲到,看经文,讲到「菩提、涅槃,及波罗蜜」。菩提,就是大道;涅槃,叫灭度,涅槃就是灭度。及波罗蜜,波罗蜜叫达彼岸。所以这整段经文是告诉你,既然叫圆觉,所以从圆觉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你要站在大圆觉体上去看菩提、涅槃。菩提、涅槃是什么?菩提叫大道,涅槃呢,叫灭度。这个是查字典都知道的。灭度,什么叫灭度。是大道无妄,叫菩提。根本无妄,但这个无妄之中不是灭一切妄,是你根本在大道体中,在菩提的大觉当下,你根本知道一切妄都是觉。过去不知是觉时是妄,今天你知道觉时就无妄;但无妄之中没有减损一法。但是过去众生所讲的断妄,那有减损的,有损减的,他是在心体上面有割截的,那个都不叫做真正离妄,那个是还在妄中分别妄!那妄中分别妄,那还是随妄流转。所以既然讲到菩提他是离妄,离妄就是当你看到镜体时,你再看到镜色那是妄吗?不是妄啊,那是镜性的光明啊。在你过去不知道镜体时,见到镜色,镜色就是什么?就是妄。那都是一切众生从此见色之时,那种虚狂的流转,那当然是妄啊!可是这么强烈的虚狂的流转,你知道是镜子,就马上一念回摄。所以那个真的是佛门中讲的妄,就妄到这种程度,那不说妄,说什么呢?
本来是你的妙明觉体,你看错了就变成种种流转,那这种流转又在哪里断呢?只要知道觉体,一念回头嘛。你不认觉体,在这个上面说种种断,说种种怎么样治断,说种种苦行,都还是妄,那个都不叫苦行。所以真正的苦行,头陀行是谁?迦叶,叫「饮光」。刚刚还知道光目,现在就知道什么叫饮光。念念之间引述(饮漱)自己根本大觉心体,所以他叫意根圆通。他念念之间就在心中最染着处,心意上面最染着处,业感最深厚处,念念去担当他就是觉体。所以迦叶他有一个个性就是到最苦难的地方化缘,相中、性中如是修,相中就有如是相。所以在《楞严经》中才讲迦叶心不均平,这是讲他的修行相,心性就是如此,不是真正阿罗汉心不均平,是他如是在法中的法性如是。
所以他就在最染着处,最染着处就是什么?就是意念最流浪处。但你明明就要知道,(27:55)冥冥之中行者就要念念告诉自己,他就是觉心。只是在这个染着处,证到这个觉心时,在这个觉心上,再分阿罗汉跟菩萨道。你真的觉得还有一个觉心可住,那是阿罗汉。因为这就有一个过去的妄,还有一个妄,回头到觉心,那就是「二乘」。你要知道原来这些妄都是觉体,知道是妄就是觉,那将来觉就可以担当过去一切。再回头,回入娑婆;回来是一段,再回入又是一段,这回入以后是包容,那才叫「大乘」。然后把这个过去的阿罗汉,跟这个大乘,全体融合,叫「一佛乘」,那就是一个觉体啊!所以念念还要回归觉体。
所以为什么是二乘?你就能分的出来,就是把心体分成两截,一个妄,还有一个体中可住。所以阿罗汉他就跟你讲,还有一个真性可住;他不是不知道假,他知道假,原来全假是真,所以回来。他不是像一般外道,说真的认为有那个假,我要离假证真,不是,他证得全假是真,他跟外道根本不一样的。所以不是现在一般的外道知见,现在一般世间人的那种修行的知见,完全不同。你要证得全假是真,那叫阿罗汉。
既然知道全假是真,所以在他心中住真故,所以念念之间很难再叫他去回头度假嘛!因为都是假,哪里度呢?所以要是这样子执着住在这里的,真正在这个性上永远不知道再增进的,都叫做什么?都叫做钝,就是比较迟钝的阿罗汉。这种钝阿罗汉所以说在他那个心中,方便说在觉心上,但不是跟一般的凡夫业障比量,是在行者的觉心上说他这一念心如焦芽、如败种,芽没有了,发不出大心了;这个种子坏了,他心再发不出来了,因为住真了。是在这里说焦芽败种,他再也发不出来了。
但是有真的大阿罗汉,他是真正住在如是心中,真正是在心性上参的,他一定能够发种种大心,一定能够回心入菩萨道。因为这个回心不是刻意回心,没有造作;阿罗汉都已经证得全假是真了,何况还在这个上面任意造作,我要回心吗!那回心就是性德之中的回心。所以古德讲这个性德,他就讲到说:含虚任缘。他永远是住在这性德之中,因为他根本不住一切相故,能容一切相故,叫做「虚」。他含(含着的含),含虚。他能够任、尽一切缘起—含虚任缘,未尝作意 ,从来不作意的,你不必动念作意。
镜子现色时,镜子要想一个念头说:我要现色。才现色的吗?镜子根本不必作意他就现色。因为现色就是镜子的本性,所以不必在作意上面更立作意。这就是《楞严经》讲的:知见上立知,就是无明本。你不必立知,你心中是大明的。明明知,了了见,你刻意立知,反而背此觉明。这也是常常讲的,镜子之中本来能够知黑,可是你再在知黑上面妄认黑知,从此以后离知黑就遥远了!知黑是本来的本性,黑知就是后面的侷限的流转,那种卑劣的流转。可是就在这个上面就会起成黑知,众生的一念不察,就堕在黑知之中啊!所以那个心性之中的那种险易,险难变化,一般凡夫众生在这个此中就受他流转!
所以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大道心众生,才能够看到心性之中如是险难的地方,他能够突破险难,证得菩提。他念念之间,明明白白那些黑知,都明白,不必离开黑知;他在黑知之中,就是他圆满知黑的性德。你知黑何妨怕黑知嘛?知黑就一定有黑知,但是你站在黑知就不见得是知黑。这是汉传佛教剖析心性的这种圆满处。所以这叫菩提,这叫灭度。
为什么灭度?他灭一切作用,有度。度,你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字相上讲,度字还叫做ㄉㄨㄛˋ,性中的思量,灭这一切心中的所有一切有度相,灭度。所以这个才是符合祖师讲的:未尝作意。那叫「涅槃」,那才真叫涅槃。所以这个涅槃心性之中他是包容一切的,所以他才会跟你讲「菩提、涅槃,及波罗蜜」。这波罗蜜达彼岸才在后面可以托出这三个字嘛。
假如你说他涅槃是根本就是过去众生妄解的断灭,那叫涅槃,从此以后跟世间的感受画下一条鸿沟,你以为跳出那个鸿沟你就叫涅槃,那后面还跟你讲什么波罗蜜呢?波罗蜜叫达彼岸,那就不必讲波罗蜜了。所以波罗蜜就是你要知道涅槃时,根本未尝作意,心中的本来清净,于是乎在这个清净之中,处处能够什么?处处都能够含虚赴缘,都能够知道心性之中的种种性德作用。这是汉传佛教教化弟子时,祖师跟诸佛菩萨念念之间的这种教诲。所以你要不在教下去深刻体会,将来你根本不知道在哪里思惟。因为我们过去从生到现在,念念之间都是接受到世间知见,你若是不改变这个世间知见,你永远听到经文文字你就拿这个世间知见上面套的。
所以你要改变你自己现在心中的环境,如同孟母三迁哪!不然的话你永远都是在某一个环境中的气氛,你永远应对世间都是那个气氛中的业感。所以在这个面对教理上的这种态度,行者的发心是绝对不共世间一切凡夫,那是不共的,他不同于世间凡夫的作意,那是不共的;所以也不是一般世间的一般知见,能够体会行者的发心。但是就在这个发心之中,他才能够共一切世间感受;所以不共中有共相,这个共是大包容相。你要现在知道不共世间行那种作意,因为世间作意都是流转,他根本就不能共一切念头。所以我不共世间作意,所以我才能够融通一切世间作意,这叫「共相」—不共中要知道那个共,不共中要知道那个共。
所以古德的东西一定要多读啊!一定要多读啊!不然汉传佛教要是说真的有一天断灭,因为大家都不读嘛,只要一本经就好了嘛!大家都不读嘛!你们有责任,绝对有责任。
我告诉你什么叫做「一本经」,什么叫「一师一道」。佛门中讲的一行三昧是我只有一本经,我念的是《阿弥陀经》,但是我有办法把一句阿弥陀经,我在看到其他文字时全摄到阿弥陀的经意中来,这个人叫做一生只读一部经;但是这一部经中是他能够读尽天下文字,不是后面人讲的那种断灭相,那种可悲相!一师,因为我知道现在学的是什么。譬如说,我用世间人的比喻做解释好了。我是学数学的,我心中只求数学老师,所以我不管是参陈老师、赵老师、王老师、李老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只参一个数学老师。知道吗?他教我数学,我不参他的王家的习气,不参他李家的障碍,所以他参尽天下名师,只参一师。所以一师是能参尽一切的。但是你假若参尽一切师,你都不知道你心中的根本你在师什么?你在学什么?你不知道那个一师,你参尽天下名师,都叫流浪。你知道你在学什么,你才能参尽天下名师嘛!那都是一师。散财童子五十三参,一师也!为什么?每一个善知识他都告诉他:我发菩提心,我一心菩萨道,请善知识教我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行菩萨道?这就「一师」,这叫「一道」。不是那个一师ㄧ道:「从今天开始认我喔,看清楚我就是你老师,再去认别人,背师叛道,欺师灭祖啊!」 这不是我讲的话,大家知道是谁讲的。都欺师灭祖了!他从来不知道他祖是谁? (又…回来了,回来!)
所以这叫菩提波罗蜜,这才叫做波罗蜜。所以在这上面才「教授菩萨」。教授菩萨是教授你那个性德,你千万不能够教授凡情。你念念之间要在圆觉上教授你根本心性之中的菩萨,大道心众生。你根本念念之间向大道那个发心,那个种子。你不要想教授菩萨是他方世界的事,那就是你心底之中念念达彼岸的心中的性德—教授菩萨。
所以自己行者要常常期许,在我心性之中念念受教,念念求教的,再也不是众生心中卑劣的凡情哪!若有任何一点不圆满处,我心性之中不以此为求教处。你还再执着那个不圆满,以为就已经叫做具足了;就好像读书的人,因为不发大心,读到小学就说:可以了啦,不必再读了!你就拿此为求教处啊?因为你是最初因地心中不真故,后面才会有这种流浪跟曲解。因地心中真,就表示你真正是好要学问的人,你真正知道是要求学的人,绝对是学无止尽!
在学无止尽上就是什么?就是发大心处。学无止尽上,你就不会在一法之中、一相之中妄堕,在那边妄想,以为满足。所以这个学无止尽是菩萨道,就是你菩萨发心,是要教授菩萨。「教授」二个字,讲到正化,正当的教化。正化为教,付职(交付的付,付钱的付,一个人、一个寸),付职(职位的职,大家的职位,你到哪里参加什么职位、职事,这个职。)付职曰授。正化叫做教,在你心中念念之间,你要念念之间自己去思惟自己的发心,因为你能够明白自己的发心处,也是什么?你念念正在受教、求教时。所以你要看到你自己念念在发心求教当下,你所有的心性之中所有的付职。付职就是你看到你的,前面正化叫做理,付职叫做事。你是不是真的能够从你之中,能看到你心性之中的担当,理事圆明呢?那个叫做「教授」。
所以那个教授不是在别人在教授我,那个是你在求教时,你要明白心性中的教授,你站在世间上才能够找到教授。所以我常说你真正知道学什么法的人,你真正是求学心切的人,世间上才有上师啊!你根本不知道学什么哪有上师啊?只有丧失,丧失。丧失就是你丧失ㄧ切,没有了,丧失!怎么会有上师呢?那根本就是丧失,在外面如同丧家之犬,在那边就流浪!你根本在那边找不到你所得,那真的是丧失啊!
当你真正知道你在学什么,求什么的,你处处都能够遇到上师啊。所以哪怕是樵夫一句话,哪怕是渔夫一句话,你心中都能够得到好解、胜解!那不见得鱼夫、樵夫是什么高人,那是一个求学的人心中的那种赤诚。所以观山、观水、观到风云变化,他都能够在心性之中长养大智。这是觉心,这是佛性,你不会不相信的!你为什么不用到这个觉,用这个性呢?你为什么用其他的文字这样子不断的障断!所以我说有些文字中,你一听就知道他不是讲心性。但是心性两个字太抽象了,所以随便讲说:唉,我们都在心中参,我们都要一心。你就以为是心性了!你要在心性之中,在文字讲心性,要把心性的作用排列出来,不是文字上告诉你我在讲心、在讲性,他就是心性了。
所以你看古德讲那个心性,真的就是讲到,譬如说一张宝丝网一样,真的,你要是真正去面对时,真正再去参学时,你就好像走进如是宝丝网,每一个环扣,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骨脉、骨络,你都会慢慢发觉,你清清楚楚。所以那才是心性。你看到心性当下的作用,所以那才叫做「教授菩萨」,那是真正教授菩萨。你念念之间就在这个大觉体上,这个根本大心担当之中,念念看到你心性中的至德的如法传授,那叫教授菩萨。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你就能够明白,一切如来怎么教授的,菩萨相中都是一切如来。
讲到这个「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是诸佛教授,但是你心性已经如是,承如是教授的人,他已知道他心中成就的那个法水,承受的那个法水,也是「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所以前面讲的那么多,后面这句话根本不必解释,一句讲完。那你不是在这个上面参,你根本不知道佛道怎么成哪。所以讲到这句话,根本不在心性上面参的人,这一句话对一个行者来讲,对一个凡夫来讲,那叫做什么?虽然相信这句话的作用,可是那觉得离他很遥远,不是他的境界,非我境界,那是一切如来的境界!
为什么会有「非我境界想」?因为他没有教授菩萨。当你真正心性之中都明白教授菩萨时,这句话你就会知道,原来就是心性的根本求学的境界。不但是你明白那个理是一切如来,教授一切都是从本起因地,依圆照清净觉相。你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现在开始,每一个念头当下,就在你最末梢的龙女那个心中的深厚润身赴感处,马上上佛心珠。作用还是在龙女上,还是在你最后末梢的作意上,马上上佛心珠啊。那你再感觉到那个作用,赴感的作用,再也不是过去只是阴覆在感受上的作用。他在阴覆在感受上的作用马上变成,原来都是觉体的大照现前,叫变男子身。这是重覆一直讲,就让你破相。所以佛门中的破相论,是拿尽一切世间语言,重新再审视,你重新审视啊。他不是用世间众生知见在跟你说破相论的,你不立如是性,根本不知道怎么破。
再拿世间语言,重新再说,你居然还堕在世间相中,那你就是世间凡夫!所以假如你是在性中来看的话,那自然破相,当下你就破相。那破相不是说没有相,所以《金刚经》中才讲:离一切相,但是他即一切法。即一切法,就是他知道法性如是,他绝对不是断灭,但他绝对不会堕在相状的末梢,只以为这种相状的种种流浪。这才叫做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所以这个时候,像昨天在跟大众讲的,不管是在哪一个一根、一尘上面,或是在现在吃饭,或是对舌根、对味觉,你念念是不是都在圆照清净觉相?你能够这样子圆照,将来你最初还能够分出能、所哩!突然你会发现有一个能觉的心跟一个所觉的味(味道,不是那个胃部),那个味道,分出来的,会清清楚楚的!你能离开那个味觉说能觉吗?不能!但你还是所觉的这种深厚吗?不是!你不明白所觉的变化吗?清楚。你在变化之中还有些微会堕落吗?不会!这种人已经不是用世间断烦恼的方法了,烦恼自断!
因为你看到意根所起的任何意念、假相,那都是尘啊!你在舌根,你在味觉之中看到尘相,你已经住在根中了。那你在意尘(法尘?)中所起的烦恼,因为烦恼都属于意尘,那你一样都住在意根中,意(一46:50)根得解脱,根根得解脱!你还要需要像一般凡夫说断烦恼吗?你还在怀疑烦恼怎么断吗?
假如你不是这样子圆照清净觉相,你能断得了烦恼吗?所以古德才讲在烦恼上断烦恼是头上安头;你不认本体,你不认觉心嘛!所以这都是圆照清净觉相。当你站在能觉之中,你再看到烦恼呢,意根就是如此啊。所以阿罗汉声闻人哪,就是我们这些声闻人,还要什么?菩萨道要常住真心,声闻人还要知道什么?念念用根,常住根中。所以你不能在识中忘记根,在感受中忘记根,在根中就能有如是的清净,何况你照见能所还不叫证阿罗汉!你要看到能、所都不可得,那是阿罗汉。但是能、所虽然不可得,可是阿罗汉有一个真心可住、真性可住。所以那是非常微细的东西!
你到了菩萨他还有一个大觉心体,但大觉心体的作用,那种非常更微细的还没消,何况罗汉!你打破那个觉体的作用,那根本就是一体的,一体称性所显的那种清明,那个叫做成佛。可是站在那个微细上,已经不是众生烦恼流转,六凡之中那种流转。所以罗汉还有一个真性可住。就好像讲到镜性,过去你要知道镜性原来他不是镜色,一切镜色都是镜性出。最初回头的人,他就很容易知道原来镜色就是镜性嘛!所以他在看到镜色时,自然就知道他是镜性,他就住在镜性中,所以心中自然那个力量不再去周顾镜色,就完全回来。这还是障碍啊,这到成圣之中的障碍了!
你还有个性可住,这些微细都不是我们现在在分别的,因为都不是我们现在能够讲得很清楚的。但是这个只能讲到你要是不用圆照清净觉相,你别说修行!你再用世间那些方法,什么心理学啦,什么样的…,什么如何用什么方法,把你心中最潜层的、深层的烦恼能够哭诉出来,你啊,小心着魔!你小心着魔!因为你都是作意在造乱,你根本搞不好潜在意识里面没有那种委屈,你却不断在前面那个念头之中酝酿,酝酿!你不知道念力的可怕嘛!没有的都被你酿出来了!然后酝酿出来你还以为,这是我心底最潜层的、最深层的。
你心底最深层是你的光明觉体。你心底深层怎么是这种东西呢?你到底要照见觉性,从此以后,打破你过去在尘埃之中所有这些虚狂妄想,还是你不断在尘埃之中不断的翻搅、不断的扒、不断的挖,挖出那个尘埃之中的厚重呢?我告诉你,尘埃无所谓厚重不厚重,你现在要挖就是厚重,因为你用厚重的方法挖那个尘埃,所以就会被你挖出厚重的感觉。全是你妄想造作!那是可怕!那是可怕!
所以现在人讲的那些都不是修行,只要不是根本三宝门中,不是在根本菩提道场中,不是在根本圣人所居住的那个地方,不能说是修行,绝对不是!为什么?在僧团之中大家都还在研究,你不去僧团,你居然都研究出来了,那这个世间不叫末法了,叫正法了?处处都有圣人!我们僧团之中还要顶着头,这用世间话讲,还带着钢盔冲的,冲的满头大汗,东撞、西撞,撞的东倒西歪,撞的自己满身都是这些,心中都是满身都是这些伤痕,都还不见得能够找到心里面确切的道理。但是虽然方向已然明白,但不见得马上就能够证得如是确切的道理。
你随便一个在家,随便根本不剃头染衣,根本连相都不发心的人,不要说心啦,心还要看相来表。你有心,但没有相,表示心还不具足、不完全。虽然相不是一定的定法,但是有心一定会立相,想要学习的人,他一定会立个学生相,他绝对不会退缩的。你就可以在家,你就随便能够得到正法了!能够善解佛意了!狂妄!那么简单的话,佛那么简单,佛法那么简单修,那世间上早就到处都是佛了!到处都是佛了!不可能是,不可能是末法!
好。休息十分钟。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