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48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三十日 宣讲

第四十八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请放掌。

上堂课提到的这个「灵光乍现」,或许有很多法师会问:那跟一般的外道,现在的很多的一些在家人说的灵光乍现,有什么不同?当然不同。只要是行者,就算是南传的行者,还要具足出离心;北传的行者要具足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念念之间在大觉心上参究的。所以当你真的看到灵光乍现时,要是具足出离心的人,他念念在这种感受之中是出离的;因为他能够出离故,所以他才能够知道在这个乍现当下,他又是怎么流转的,才能够心生正确的惭愧,心生惭愧啊。你念念之间都在大觉体上的菩提心上参时,你突然有那个灵光乍现,他在觉体上是不住任何灵光乍现的种种那种情境、那种意想中。虽然能够明白灵光乍现,可是那个乍现当下,他才又知道怎么下一念又随他流转,心中的惭愧啊!所以菩提心中他根本念念不住,出离心中也念念不住,那是叫做真正的行者。

你看现在在家人跟那个外道怎么会念念不住呢?所以他是最初根本就没有发出离心,也没有发菩提心啊,所以有一种他突然现出的那种感受现前,都叫捏目所成,那不叫灵光,那都是魔光!所以他乍现一点东西,你看他那种心中那种欢喜,出来跟人家到处炫耀那种感觉,那都是魔道啊!那怎么会是像我刚刚讲的灵光乍现?所以我讲说正发心处,都会有灵光乍现这种法喜。但是随法喜处都是一个菩提心行者跟真正发了出离心行者的正确的思量、正确的精进处。只要你这样子行,一定会有这样子心中的,这样子不断的自我心境上的他那种砥砺,跟那个心中不断的提携。所以你不会找不到道理的,将来你会慢慢慢慢在这些过程之中,你会越更坚定你现前的任何的思惟。所以你絶对要相信,只怕你不参,就怕…,不怕这个你将来会不知道,你参了,你将来就一定知道。所以大家是念佛,或者是随举一尘一根一尘,那你将来一定会有如是的心里面的体会,一定会有那种体会。

所以既然是在那个体会上面,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平等不动转」。因为你都是看到觉心嘛,我既然是北传的这个出家人,我当然就依北传的菩提心中来说种种法的。所以一定要在菩提心中,在大觉心体上,平等不动转。这个平等,是在慈心中所说的。慈无(慈悲的慈),既然是慈心他没有丝毫的这种差别,叫「慈无些差」,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叫「平等」。大慈心中,念念之间看一切,其实都是心,都是一样的心中去与众生,就是慈能与乐,那意思就是等心与乐。所以在黑在白你会发现这个觉体,他就是这个慈心,他根本是不二的心,去应一切的因缘,应一切的众生相。所以他就应一切众生相(回应的应),所以他就能够什么?能够随种种缘,能够呈现种种的缘中的成就、作用,叫做慈能与乐,称性为乐。所以他所起的种种性,能够成就他的心中的利益,叫做与乐。所以慈是没有些差叫平等。悲呢?悲没有倾重,「悲无倾重」,没有向前倾,(倾斜的倾,那个心中偏重的重),没有倾重,所以叫做「不动」。在悲心之中,你会看到大觉心体那个悲心,就能够同体流出啦;流出当下他根本没有倾重,就是大觉的同体。所以这里面也有不动相,根本的不动相;但不动相中,他只不过是大觉同体呈现而已。所以你觉得是动,事实上他根本不动,就是悲心的根本不动,他根本没有倾重,所以叫「平等不动」。这个「转」字,当然「平等不动转」,你可以解释是因为平等,所以他没有动转;但也可以告诉你,他就是平等不动中,如是而转,叫平等不动转。所以这个转是在哪里说转?是在无转中说一切转。所以你可以解释成平等不动转是没有转,没有转动;但你也可以直下担当,他就在平等不动中转一切万法;平等不动转。所以这根本他是如如之应,就如如他就,这个叫做随缘赴感这种之应,就是应感这种应,但说已不更言转。但是不更言转时,你要知道他是不动而转,根本不动而转。

所以讲到这样不动而转,是要你直下担当大觉心体嘛。假如你不知道在觉体之中,他就是这样子不动而转,因为不动而转,所以你也才知道他根本叫不动转;但是不动转中,他必定能呈现一切万法,所以也叫做不动而转。所以连转字都不可得,但是不可得中,我们就不是堕在过去众生那种断灭的解释里。不可得中,所以他才能够什么?他才能够应用十方。假如都在可得之中,那都是在十方所有一切的变化里面早已沉沦,那叫做可得。所以佛门中讲的可得、不可得,那是在心性中讲的;心性能遍应一切十方时,他没有一法是真正说所谓的如是得。因为什么没有一法能够所谓如是得?因为一切法都是心故。哪有所谓可得、不可得?若是说真有可得相,就是二法,所以你才会有所得。不是你的,从外面收来,是你有所得。本来就是你的面目,哪有所得不所得嘛?所以这叫做不可得。所以不可得中,你才能够应用十方嘛。所以不可得中,因为你已经在菩提心上参了,这个不可得是你讲到一性的不可得,你不可以立「得」来说那个心,叫「不可得」。

假如有可得就是二法,那如果是二法的话,就是败坏,那就是败坏;就算你得,都不是你的心,你在有所得中,你根本就不能够知如是法;那法法不相知的,你怎么得?所以能相知,你永远知道就是一体,大觉性体才能够彼彼相知啊;你要站在可得相中,是根本彼彼不相知的。所以这个是在觉心中的担当,那种念念之间行者已经在菩提心中那个直下的担当。所以他说不可得时,是看到心性之中,你不可以再妄说有得;你就在不可得中,你但要看到你那一心之中的普应一切,因为普应故,所以这里面有差别相的呈现,但差别相中,都是你一体呈现。一体呈现的差别,你何必还要再说得到什么差别?你何必还要再妄说有得?所以这个真正叫做不可得。在这个不可得中,你才能够知道他能够动转十方,才能够动转十方。

所以下面这一句,你才能够直下担当。假如你刚刚讲说「平等不动转」,下面又告诉你「觉遍十方界」,你都不会起疑吗?怎么佛门中的语言如是自我搅遶呢?不断的搅乱呢?对不对?一下不动转,下面又觉遍十方界,这里面到底如何安布呢?这就是一个行者在觉体上念念的回光那种担当。那个觉遍十方就是不动而转的十方,他能遍十方。假如你真正动了,真正有可得,你能遍十方吗?你站在这个,就不知道那个,你怎么能遍十方呢?你说那我这一心中就具足十方,那具足十方也是一个相耶。你在一个相中,那个念中有十方,就具足那个相,那不是真正呼应十方,不是十方各能够安立其相,不能够随缘安立。你只一念中具足那个,就是包容那个十方。就好像一张照片,放一百个人,那不过就一张照片,那都是一张照片。所以你在这个相上面说,我在这个觉心中的那个十方,你要是真的只是在这一念之中,所感受到那个相中的十方,那个还叫闇昧,那个就叫做闇昧。你只能担当那一下相中所好像拢聚的那个十方。

佛门中是跟你讲,那个觉心的不动之中,他能法法随缘安立,这才叫做灵明。他不必合在一个相中,干嘛要合在一个相中?你不合,在东就是东,在西就是西,这个不合,才是真正的「一合相」。这才讲到金刚般若,法法能够遍立,东西南北你不能把他混滥,你不能混在一相中说。在东就是东,在西就是西。但你为什么能够明白这些东西南北,所有一切十方的性德作用呢?肯定行者已然知道万法唯心。

所以你知道原来就是一心所称量的十方,你不用合,已然是合。因为不用合故,所以处处显尽庄严,你何必合他?所以东方有阿閦佛、南方有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一切智成就如来,可以处处立种种诸佛的名字啊!种种大觉的种种性德庄严啊!在东西南北之中,都可以立种种你觉性上的种种的这种这个性德之中的名字。但是这么样这么多的名字,其实就是什么?就是你一个法身佛—毘卢遮那之所摄,在密宗就叫大日如来,就是大日如来所摄。那大日普照之处,随缘遍说种种诸方种种性德、种种庄严。就是你根本心中的大日,就是你本来心性之中的毘卢遮那。所以这个时候才能够知道「觉遍十方界」。

那个觉中遍十方界时,我这样子讲,用这些文字,目的不是在搅遶;目的只是让你多听一点那种声音,你将来才会发现觉遍十方界时,你那个直下能够在思惟之中的担当,但是担当之中,你能够真正明白那觉体的不动嘛!为什么?你都是在觉体中思量的,哪有动过?但是不动之中,你还能够清楚一切十方所呈现时,每一个呈现出的种种差别庄严。你不能入那个种种差别庄严,你将来还不能证得你心中无差别的清净呢。你真的能担当一切差别庄严处,我才可以肯定你真正常住在无差别的清净嘛。这个好像已经不是这一次讲了,讲了好几次了。

假如我的无差别的清净只是一个法,叫做无差别,我是跟一切差别分别出的一个无差别,那这个无差别就是差别嘛。差别于差别,听得懂吗?这差别于差别就是差别啊;你的无差别不在差别那个差别吗?差别那个差别吗?就是差别啊!听得懂吧?所以这里面你会发现你自己在搅遶的,不是我在帮你搅遶的,是你自已搅遶,所以才会用这么多的文字,不断的提醒你,你是不是就一直堕在差别之中。所以真正的无差别是能够包容一切差别处嘛;你包容一切差别处,我才肯定你无差别啊。镜子能够包容一切万色显现处,我才肯定镜性从来不被一色所拘限、拘泥障碍嘛。这才是心性,这才是法性,要不是如此的话,世界根本不能呈现!

所以你才知道,佛门中讲的「万法唯心」,尤其讲到为什么施食时,一定要先念念那个偈子,「一切唯心造」,你要全境(1225都要知道。所以光念这一偈子可以破地狱,完全破地狱。过去讲这个偈子破地狱,你还会怀疑:佛门中讲话太夸大其词,一个偈子能破地狱?!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能破了?你知道一切唯心时,你觉得地狱,不都是心吗?破了!你觉得厚重都是心啊,破了!那个破了,不是我在狂妄说破了,是一个行者当下已然、已经提领那个觉心的作用,那一定破,一定破地狱啊!不是只是在这个言谈之中跟你讲破了,是讲那个行者已然的担当,真正回光照见那个觉体。你在镜色的沉重之处,你突然知道因为那就是镜性而已嘛!再沉重的那个镜色全消,破了!只是什么?只是心中你知道,「万法唯心」而已,全破。

所以你才会真正知道,大乘佛法中念念教育行者,每一个思惟念念归家,就在每一个思惟在大觉心体上念念参究的。所以你看到古德讲那个疏、讲那个论,过去看不懂时,怎么会觉得古德就在每一个文字之中、每一句话,好像讲得又是相似东西,好像就在这边不断的用种种声音,一直在这边反覆只是辩析。将来慢慢看到时,看懂时,反覆辩析之中,他所呈现的种种道理,又好似又有不同,所以每一句话中又有不同。仔细思惟才会知道,原来古德就是什么?就是已经懂得教育后学、新学、初发心人,念念之间就在这里去思惟。念念之间就在这里当下,改变你的思惟的思路,那叫打破过去的心意识。你看不懂时,你永远好像就感觉到,古德所讲的东西好像都是这样子,有的就在觉体上…,就在觉体上怎么讲,有的时候看不懂。将来你慢慢懂得时,虽然觉体用同样的文字,可是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问题上面,他用同样的文字,你居然心中能够体会的道理,居然不同。你才会发现那个觉心的无量义,这才叫最初懂得什么叫《无量义经》,那才是真正无量义。

所以你知道古德的用心的、悲心的方便。所以念念就教你「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你能够看到这个大觉心体时,你真正知道这个大觉心体的本来面目,能够遍十方的根本心中的清明不动,那个不动转中,那个根本性中清明的担当处;那个就是大智文殊问诸佛,最初一切十方如来本起因起地的根本下手处;那个是将来你必定即得成佛道处啊!你念念在这边开始起行的人,从因看果都是知道你将来必定能够成就佛道的,这个将来的因。假如你现在发心不是那个因,这好像是在《楞严经》中讲的,你要是发的那个因不是根本毕竟究竟的那个因,想要证得将来毕竟究竟的果,是絶无是处啊!

所以现在就要看行者最初那个因地发心是什么?那个因地发心在哪里思惟?你先思惟十方如来最初因地的发心嘛。你不要想到十方如来最初他修行时他的发心,你怎么能够知道十方如来最初修行怎么发心呢?!这讲得是太抽象了。但是你却可以知道十方如来现在最初的发心,你每一个念头所起之处,那一个根本大觉心体最初的发心,你可以知道的;那是你根本自性之中的本来十方如来,那个最初的发心你当然可以体会得到。

从觉心上往下去看,每一个觉体中,应缘所现的最初的发心;就好像镜子随黑现黑时,他的最初的发心是什么?最初的发心就是镜体的大照。所以你当然能够明白,就要站在这个最初发心之中,你能够圆照根本这种觉相,他就是镜体的大照。所以你站在这个大照上面,看一切法时,看一切他这个镜性跟镜色的陈列处,你就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就在这个性用当下,你居然幻起妄觉。可是过去还是这样陈列的呀,可是你不思惟十方如来最初因地发心啊,你就是起了妄觉,你就一定起成妄觉。所以这个叫做已经懂得,念念之间回头反观这个因地发心。所以这个因地之中,也是行者现前的发心的因地,在这个因地上面「即得成佛道」,从因论果,即得成佛道。

但是虽然说到佛道,但是「众幻灭无处」,众幻,就是刚刚讲,已经知道那个幻,那个幻中就是性德中的作用。他本来就是根本的变化,你不认他时就是幻,就是幻境显(险)处。你认得他时哩?他还叫幻,但是这个幻中,是觉者在觉心之中的担当嘛;因为你能给他安立什么名字?就是幻嘛,只是变化。在这个幻中有负担吗?没有,就是变化。可是你忘记觉体时呢,你背离了觉体,你站在感受的最末稍来看呢?那个幻呢?那就是包袱,那就是厚重,那就是流转;那完全不同!

所以将来你要是从头去开始看时,从根本大觉心体;就像早上讲那个大佛顶,你站在觉的顶处去看,大觉的最初心处去看,那个幻就是幻嘛,那没有什么任何的负担的,没有任何的压迫,那就是幻。所以讲到这个叫做「如幻三昧」,讲到佛母还叫做大变化,也叫做如幻、幻术,大幻术。因为觉心现前处就是化佛现前处就是觉心随缘如幻所现的,但如幻所现就是觉心入世应化之时。刚刚都还跟你讲说,应化二佛不是真佛,刚刚有讲,大家应该听到,都不是真佛,那就是什么?觉心随缘现的,呈现处。永远知道真佛是法身佛,真佛是法身佛。

所以我们现在念念之间所成就,将来你说有佛心成就时,你要知道成就是法身,成就是你根本的法性。只是在这个法身佛上,你分别出他现前应用的,叫「能仁能寂」。他根本在这个现前应用的那个觉体上的根本的庄严,叫「卢舍那」,那是报佛的庄严。那能够显到这些报化,那就是法身。法身连报化二字都不必论,你不能拿报化二法去论法身,但是法身现前就是一切世间万法的最初的报化德相。那是最清明的德相,他就能够随缘如是报,能够随缘如是化。但是随缘如是报、如是化时,不是末稍的那种报化。

我们也有报化,我们也有三身哪,法身、报身、化身,也有啊。法身,与十方诸佛都不二,就是毘卢遮那;报身呢?过去造业太深,报身凄凄惨惨凄凄;所以化身就是这样可怜相。你不知道现在都是化的吗?你不相信现在是化的啊?你什么因果报现的,你现在就是什么相,而且这个相还随你现在的心中那个报体一直在变,你报体随着业感不断的在动,你这化身就一直在变。过去高傲,眉毛是往上长的,人家看你就讨厌;后来一段时间失意,觉得很没落,眉毛往下长了,看你就觉得不想跟你在一起;后来忏悔了,发心出家了,眉毛长平了。这是开玩笑啦!你会发现你不是住在化身,你不是一天到晚在变化吗?你心中那个报身也是随着你变的。但是你的法身呢?能变的那个法身还是毘卢遮那,在报化二相上面不同而已,但是诸佛也是这样报化。你真正知道原来法身是毘卢遮那,所以只是随种种业感呈现种种报故。但是这个报若是没有法身,报都不能成立,没有法身他不能成就一切法,报都还不能够呈现,都不能成立。

所以这只是教一个最末稍的众生,流转在种种业感的众生,他回头时,看到现在这些凄凄惨惨自己的报化相时,他心中有信心,可以回头。能够现如是报的根本的报身是卢舍那,因为报身都无相;报身你说他是哪个相?只是我们堕在业感之中,捉持业感为报,那叫可怜人。能够现如是报的报身,都无相也无形,那是卢舍那。他处处随缘能够遍舍一切那,就是一切万法能够入到众缘中,那是卢舍那。所以在化中到了化中,你要知道,在化佛上、在化相上面,也是无相无形的。因为报身都无相无形,所以化身一定无相无形;只是我们又还是像过去一样,在报身都抓持着业感,所以在化身之中就随着捉持的业感之中,被所现的种种化境,不断的受他的势力沉沦,你都作不了主,就被那个化境沉沦,那叫可怜众生哪!但仔细思惟这个化境之中,能够现这个化身的,现我们这种凄惨化身的,都还是什么?还是你心体真正那个能仁能寂的化身哪,只不过我们现在是随着业缘被他沉没而已啊!

就好像色,镜色的色性,色性他也不是青黄赤白。你不要说镜性不是青黄赤白,色性也不是青黄赤白,你知道吗?假如色性是青,你只知道青色吗?色性也不是青黄赤白。为什么色性不是青黄赤白?因为镜性不是青黄赤白。色性是镜性起的,所以色性一定不是青黄赤白,这个道理你要连贯。因为不是青黄赤白,所以他才能够显现青黄赤白。显现到青黄赤白时候,你再论青黄赤白,再说种种色性,那就是我们这些可怜的化身,你知道吗?但是你真正那个色性,能现这个化身的那个色性,那个化性都非种种现在的业感,你才能够化现的。

所以我们的报化是追逐在末稍,自己作不了主的,将来你在这个作不了主中,你才知道为什么能呈现如是化的,那才是你真正觉体之中当家作主的功德。你只要看到这样的报化,你就不会堕在过去流转的报化里面。你要住在现前的报化里面,就是供养法身毘卢遮那时。你过去虽然报化二德都在,可是你却沉沦在业感之中,隐没了报化;不但隐没了报化,也是什么?也是遮障了法身毘卢遮那佛时。你把他遮蔽住了,你就看不到了。所以这就是告诉你,将来在这个成佛道,众幻灭无处那个幻化、那个境界里面,连你现在的感受那个幻化,你都能够清清楚楚。你再也不会执着:哎哟,这是真,我是真,我就是有我这个我啊,所以我怎么修行?你在每一个念中,都会看到那个幻化的虚妄,他就在变化,一直不断的变化。所以「众幻灭无处」。

但是这个众幻灭无处,不是说真有一个幻法,这个虚妄有体能灭。灭是灭在哪里?其实灭是灭在一切妄息而已,一切妄想的造作息灭而已,叫做「灭」。当初是讲到这个灭时,就是还本,照见他的本来面目。因为还本,他能够知道什么叫做灭。所以在灭,他就能够息妄,在灭中就是息妄而已,就是息妄而已。所以既然是息妄而已,现前的所有一切作用还在,那个幻化还在;不能幻化,不能叫大觉。觉心现前那絶不是一体一相,觉要是不能够现出种种相,随缘现种种相时,那就是在叫做幻化时,你感觉到有觉吗?你感觉不到。

所以古德才说,诸佛也说啊,对不对?法他根本没有自相的,他都要仗境而生,仗着缘起境界,(不是镜子的镜,这就是一个土字旁那个境)仗境而生啊。法不是说他有个自相,就在那边成就种种法,法也就是成就一些的轨则,作一些用度,不是他随时就在那边用度。法那个用度之中,那是根本不是随哪种用度说用度的,他叫做大用,所以你给他黑,他就可以成黑用。所以仗境,你在黑用之中,你要知道就是你法身的大用。凡夫就是在这个法身的大用之中,在这个根本法性的大用当下,你却逐在最末稍,你看到只是黑的种种作用。但是黑的种种作用,都是从你的法中的大用现的,没有法中的大用,你还不能现出种种黑的作用。

所以在这个过去不觉时,你就受这个黑用末稍的势力流转。将来觉时,就是妄息而已。你看到还是什么?黑中的作用啊。你看到还是什么?白中的作用啊。你看到还是什么?现前一切境界的作用。但你还是堕在过去的种种境界作用这样沉沦吗?不是!不是,那你现在是什么?我看到是法性,法性如是,我担当就是现在的作用。这个叫做觉,这个是心中的担当;那个就叫做一个行者的心中慢慢的体会,那种心中的领纳,那叫做觉。所以叫「众幻灭无处」。

所以用到这个过去古德译经啊,用到那个念处,用到那个文字,有的时候用到很巧妙,不知道是不是后来我们自己行者在读经的时候,因为行者读经,慢慢你会去入到那个文字的意思的时候,你每个文字好像都可以跳开来解释,又可以把他合在一起解释,这个你才慢慢体会什么叫「无量义」。这个不是说真正那个文字之中,可能有多少变化,但是古德随他的德行,诸佛菩萨用他的智慧,排列出的一切文字,是本来的智慧排列出的文字,他就能够启发一个行者,在看到这个文字时,他就能够动起一切觉心。既然动起一切觉心,他就会在不同的文字,就是一段话的文字,他会分成好多不同的排列的方法,体会那个中间的意境。那当然这个文字出处,你也要知道是要先出在圣人的气氛里、圣言量里,才会有这种排列。他要出处在圣言量中,所以你自然而然就能够启发一个最初凡夫的意识,他能够不断的跳出他过去执着的巢臼。因为跳脱过去的执着,你会发现就有很多的触角,去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众幻灭无处」,灭无处就是众幻息妄没有时,妄心没有时。对不对?

但是这个「众幻灭无处」,那还有一个相。在这些幻中灭,你要体会那个「无」啊,灭在根本无作上面。众幻要灭,灭在无作上面,那个地方。假如你还真的有一个灭无,你很容易就掉到还有作的习气里。你连众幻灭都还要再知道那根本无作,你不能在有作说众幻灭。那在这个上面,你才能体会下面那句,叫「成道亦无得」。这成道亦无得,不是只有成道无得,是一切法中你能够证得根本无所得。所以连成道,道都无所得了,那一切法岂还能有所得?就好像《楞严经》中讲的,不贪不瞋不痴尚且不可得,何况还有贪瞋痴可得!这是一个行者已经在心中的心体的担当了,成道都不可得,那当然一切万法不可得。那一切万法不可得,那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告诉你行者念念之间,已经看住性体、看住觉性了。

在这个看住上,再分种种上中下品的渐次。古德可能在这里最初讲到见牛,那有的在这里可能就是什么?这十牛里面有讲到,鞭绳从此以后拉在手上,就怕那条牛再犯人苗稼。因为他在无所得中,他念念知道已经无所得了,就不要又跑到种种感受中,在有所得上的感受流浪了,这叫「犯人苗稼」。所以他那种鞭绳会越拉得越紧,在你心中那个心牛的鞭绳,你会越拉得越紧,念念你都不会离手,那个也叫做「成道亦无得」。从那个叫成道亦无得中,那个渐次,那个开始啊;你已经知道无得了,所以你怎么还会堕在有得的种种造作上呢?

那什么叫做「有得」?有得,有的时候你不知道那种意念的可怕,你突然起一个念头说:「我无所得了!」你不要高兴,那就是有得。所以他会起成妄念迷惑于你,「我无所得!」无所得这一念怎么来的,无所得?所以你还是要用什么?还是要用你的根本的智日,当空照破他;就大觉的智日、慧日照破他,让他所有的一切过去那些魔的势力,那个幻惑才能够全消。不然他就会冒出一句:「哦,这样子就是无得,我已经无所得。」这都是有得,不然你怎么说我无所得?不是得是什么?所以你连这一句你都知道觉,大觉都不是这一句。所以念念在「我无所得」上面,你都不会被这句话,再流转在贡高慢心之中。那就叫做贡高,你不要小看那,你说:那怎么会是贡高我慢?那就是贡高我慢,你觉得我无所得时,从此以后你会在这一边,从此以后再组织你的心气。那种心气啊,久而久之,你会看一切万物,你就好像超越他了,你就感觉到超越,那种超越不小心你就变成了,就变成了看不起一切了。那最初都是从这边来的,因为只要是堕在有所得中,你作不了主的。刚开始你以为只是心中的那种清和的超越,那种心中的祥和,还有一点祥和的假象。久而久之啊,你会发现你越抓着自己以为超越于种种万物的这种祥和,久而久之,你在心中慢慢分别,因为有分别故,久而久之你会发现,那个慢心就起来了。那种脸上言词啊,或是脸上那种肉相啊,那都会起来了,很多人都是这样子啊!我们现在觉得那个无所得,都还是卑劣,最卑劣的那种感觉;抓着那个感觉你会发现有很多人都会这样子,心中就目无,没有别人了,就根本没有别人了。再在听到什么法师讲法、干什么,不必听,我已经无所得了,对不对?这怎么会没有得呢?一看就知道,瞧你那德(得)性!你已经得太多了,怎么会没得呢?感觉那个德性就是得嘛,一天到晚在得那个德(得)性,怎么会没得呢?!

所以这里面都还要知道他是要灭在无处,无所作上面的,众幻才能够歇息。成道亦无得,所以连这个上面,你都清楚是一切都无所得。一切都无所得中,你再起心动念,你都能够大安,那才是真正根本自性之中的大安,那是本来面目的性安。这里面才开始,不要讲到说后面真的像明心见性,那还不是我们能够讲出来的境界,但是这里面就是行者的境界了。你在这个性安之中,你才能够开始不断的驾驭自己起心,才能够开始像十牛中所讲的,才可以牧那个心牛。不然你过去都是在有所得中的嘛!你念念之间,我们所有的刚开始初学都在有所得中的。

假如不打破这个有所得,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最初入道。那最初的打破有所得是在哪里?在惭愧心,在菩提心中嘛;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念念叫你发菩提心。这菩提心中就是告诉你,念念不要背离大觉所思惟,不要背离这个觉体,叫「菩提心」。因为不背离这个觉体,所以将来才必定大明,这是必然。但是现在行者因为不背离如是菩提心故,所以念念所起的一切意念,你不会被现前的什么假相所束缚。因为不被一切假相束缚,所以你才知道最初我们之所以流转的地方。在上面起成无明、起成贡高、起成我慢、起成这种卑劣,那种过去的无明的地方。所以今天你才会在任何起心动念里面,你才会不甘哪,不甘再受如是的流转,那个叫做「厌离心」了,那叫真正的厌离心现前。不然过去在有所得中,你以为那有所得是厌离吗?那根本没有厌离过,那一直抓着从感觉之中变幻感觉,从来没有厌离过。这假名厌离,用厌离的名字,不过还在作有所得中的欺蒙,那个根本不是最初入道的方便。

所以真正讲到一个行者,不管讲到南传行者,讲到北传行者。南传都还要讲到出离心,讲到不净观现前,那意思就是出离心嘛。你要前面先要参不净观,种种前方便,你根本不会在世间物相之中,再有种种爱染了,那叫出离心啊。那个出离心现前时,你不要以为他只是爱染中出离诶。一根得解脱,根根得解脱;一根、一个念头离了爱染,那念念他都能够知道离爱染。你每个念头起处,我觉得我无所得了,他都出离!所以这样的人去参,在南传法门你去参那个触境,他就在触境之中,能够看到心境跟身根在触觉中的变化;身根在触觉中的变化,就是心境在种种触觉的变化。他就在身心二途之中,二法中,看到这个触觉变化时,他是念念舍离,他根本不住。所以你变好变坏他不住,你变得过去感受不到的这种什么柔软哪、那种心中那种欢喜,他也不住。因为不住故,渐渐渐渐过去的尘相,过去的一些尘执,过去的业感消,开始销落,他将来才能够证得叫做声闻四果,才能够证果啊。

他念念不住时,他才叫做四果向耶,你才有那个方向,才有正确的方向。假如你没有出离心现前呢?你随你的那个触觉,譬如说用脚去走路,或者是感觉自己身根,那走路时候变动,或者是摸墙,现在有摸墙,都要感觉摸墙的感觉;你小心!你平常在家什么都染着,将来突然发现有个感觉不一样,你完蛋了。你想要甩掉这种感受都甩不掉,他就一直尾随你,一直到你精神崩溃为止,那叫走火入魔,那很可怕!所以有些东西不是随便乱参的,那不可以乱参的。所以真正知道那个微细,真正在这个心法上参过,他不会随便乱教的。所以南传他不是随便教人的,南传他有些东西,他不到比丘,沙弥听法都叫盗法,不是沙弥听的,你都不可以随便听。你是根本资粮位不到,你不能随便跟着比丘说什么,何况现在没事叫一些在家人就跟着学了!因为参一参嘛,大家心里面都会感受到那个变化,所以都知道、都会感觉:诶,南传真的这样参,真正有下手处。什么下手处?你已经着魔了,下手处!你已经抓着那个感觉,以为心里有变化,你已经有点着魔了,你不知道!所以根本没有在心上修,就是心性上真正参过的人,他有时候就抓这种感觉,以为变化就是什么?就是下手处啊。以为有种种过去不同的那种感受,就以为就是在修行了;但从来没有想到过,他现在念念之间都是染着啊,从来没有放下过一念染着!何况是在家菩萨!他在家中那种感受都还那么刚强呢,一点出离心都还没有哩。所以现在所感受的东西怎么可能是真?那都是不断的染着之中的变化,那叫做「捏目所成」,那个是捏心所成的。那是很可怕的,你知道吗?

所以这里面讲到菩提心,尤其是大乘佛法讲到菩提心,那当然比出离心更直接了。我所谓的更直接,就是更在根本上直接担当的,你念念就在觉心上担当,连觉得出离都是觉;过去染着是觉,出离都是觉。所以因为他知道出离都是觉故,所以他更能够回头,倒驾慈航担当一切感觉。但是担当感觉时,他都知道是觉,所以他根本不住感觉,就是出离。但出离就不住,所以他能够倒驾慈航。觉心本来就是如此嘛!

觉心我要常用镜性去比喻的话,你会发现最圆满的镜性是什么?最圆满的镜性,他可以告诉你,最初告诉你他非种种色。他根本不是种种色的清明,但他一定能即种种色,在非在即你要圆满。所以在非,是二乘人回光的地方;在即,是大乘菩萨倒驾慈航的担当。其实这两个合在一起,叫做「一佛乘」,就是成佛时,就是根本大觉的面目,本来的面目,就是一佛乘。所以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够体会到「本性圆满故」,那是真正的「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你在这里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当然刚刚讲说你发了菩提心,才能懂这个,才能懂这些道理。那反过来说,因为懂得这些道理,你才更能够踏实菩提心,更能够明白菩提心。所以这叫做「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所以在末法中的众生,是我们,能够这样修,免邪见。但是直下在行者现在你要能够作用的哩?不能只是跟你讲这句话说末法众生,只是这种期许的言词这种声音啊。现在行者作用,就在每一个念头念末,你在念末你都知道他就是觉体,你不会再随过去的妄认,叫众幻灭无处,那心中根本觉明的担当,那当然没邪见。你能够在每一个念末当下,都能够体会六根六尘,根尘之中过去种种的流转相,你能够照见在根尘的作用当下,这个叫「末世众生」,就在最末稍的尘现当下,都能够体会到觉体的大明,你怎么还会起邪见呢?你在这个上面,在自心的根尘上面都不起邪见,我们现在这个形状,在这个时代的末法众生,我们这个一期果报,你才能够修到免邪见。

所以不是末世诸众生,不是只是讲现在我们在这个时代叫末世。所以末世众生也有行者的下手处啊,就在你的每一个念末中,种种交替变化里面,去参大觉心体,那个叫做发菩提心。念念之间都在觉体中去参,那叫发菩提心。所以在现前的种种不管是黑是白、是好是坏、是大是小,都是过去呈现的一切念头,但他还是邪见吗?不是!他是什么?正见!在大,他知道如是因缘故,这样大;在小,如是因缘故,如是小;如是因缘故,黑生;如是因缘故,黑灭;如是因缘故,黑灭故白生;如是因缘故,白灭故黑生;清清楚楚,正见!这是正见,他就不是邪见。你堕在黑白之中流转,那都是邪见。所以这里面都有让行者念念之间,就在根本的因地心中,当下承当的觉照,根本的觉照。

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如来本起因地,当下直接在根本的觉心之中,念念回光的这个最初《圆觉经》的经首。所以既然经首讲完,那当然所有一切行者,以后念念之间就要在这里面去参,每一个念头上面,你都要想到回光。当然我们那个刚开始发心的时候,你不可能心底是这么样的坚强,每一个念头之中,会这样的清清楚楚,不可能。所以就要用种种方法不断的提携呀,所以不管是念佛,那当然是念佛最好啦,或者是参这个根尘。你这样开始参,你能够慢慢这样体会,那下面的经文在讲到普贤菩萨说的种种,这下面十一个菩萨说的种种的道理,你才能够慢慢深入体会,你才能够体会啊。

那个时候在讲的,就不是只是他经文中的文字,述说文字而已。那每一个文字中,正在讲时啊,不但讲者跟听者,他处处都是什么?就是当下就能够扣动行者的心弦,不然你根本扣动不了啊!都没有办法击发。因为那个当机…当机不一样嘛,当机就是你当下没有去作用,你就永远听不懂在讲些什么东西,你根本就不知道在哪里说。你当机已经知道了,那当然你就能够扣动你的心中的机关嘛,扣动你心中的种种作用。所以这就要开始真正这样子参;在讲《圆觉经》中有这个的因缘,所以大众法师也要这样,就在这里参。不管随取一根,像今天早上有法师说要在耳根中参,当然也好,但是你还是要多观无量光无量寿。有的人是在名号之中观耳根无量光无量寿,你也可以观耳根的声尘时,知道他是无量光无量寿。我虽然是住在耳根中去参,但是我在潜意识中,都是在供养无量光无量寿。

心性是絶对相通的,不是像过去一样我们讲的那个心性那种卑劣。「诶,你要参,你要念阿弥陀佛时,千万不要杂念了,你不要念地藏王,不要听到别人念地藏王,你就念地藏王;听到人家念观世音,你就念观世音;将来不小心自己往生时,人家帮你助念,旁边突然有一个人念地藏王,你就跑掉了,你就去不了西方了!」没有这种卑劣啊!那这样子讲,那还叫觉心吗?讲到觉心是为众生破除过去妄认的险途,那我们怎么会安布如是大法时,还在为众生处处设种种险碍呢?障碍呢?

你应该去告诉别人啊:你在念阿弥陀佛时,但要听到别人念地藏王时,地藏王表大愿,那就是无量光能摄众生的大愿嘛。因为你感觉到一切感觉时,就是众生现前处,哪个不是无量光的觉光所现处?当你知道是无量光的觉光所现处,所以你站到黑觉,他就自然归到觉体中来。你知道是觉心所现处,就是无量光处,那一切感觉,在黑觉白觉不都回来了吗?这个回来的,这里面的性德作用,就是大愿地藏,这叫净持,无量光中的净持义。因为你只要知道是无量光,一切感受就回来,叫净持。所以你就能够持到最后的感受都能够回来,叫净持义。所以地藏王菩萨现的是什么?比丘相。你在这无量光中,既然知道是无量光,那一切感受现前处,哪个不是无量光中同体的显现呢?见黑见白都是无量光的觉光之中的现黑现白,都是同体流露、流出啊!

所以你在听到观世音时,我在听到观世音,就算我口中称念观世音,我心中深处是供养无量光。那你一样可以看到一切世间圣人的名字,你全部都是供养无量光耶!这个人在听世间的任何的菩萨相,他怎么会流转?菩萨名字怎么会流转呢?所以你最初教人念无量寿时,怎么会跟人家讲说,你念观世音就跑了?你念那个地藏王就跑了?那你当初为什么不教育他是,你听到地藏王时,你要观想他就是无量光的性德?你要这样子教育,一切人听到一切差别名字,他都能够收摄回来供养无量光。没有一个法、一个念头会把他拉跑,这才叫保任嘛!

同样是教育,你怎么不这样教育呢?你这样教育时,就算他将来往生,别人在旁边助念,有人念阿弥陀,有人念观世音,他都回无量光,都到西方。这个才是真正净土法门中讲的风动成音,宝树成行;所有一切音声都是演什么?演念佛、念法、念僧之声,都是演种种无量光的庄严。既然讲到将来的极乐世界都是如此,怎么今天你在听闻的时候,你就不能够这样子教呢?你在最初念佛的时候,不能够这样子为一切行者,能够这样子去教育,这样子去导引?你这样子去教育,这样子去导引,他一样也是念无量寿无量光啊,可是他在念无量寿无量光时,他听到别的菩萨的名字,他都还能够欢喜好乐一切菩萨的性德,不但能够欢喜好乐作种种心中的赞叹与供养,同时赞叹供养时,都是回收在无量光无量寿中。

这个人看到大山、看到大水,都知道是无量光,这个人才是看尽一切世间的种种庄严,全都还在极乐世界。你教育应该是这样子教育的,你怎么会是那样子教育的呢?那样子教育的是谁呢?我也就不讲了,就是现在最有名的嘛。这个真的是…所以你会发现这个教育根本是错误的,这根本就是流转相的,那根本就是,根本不知道心体,在这边为众生设种种险碍的。那种可怕!那种可怕!

所以在这个觉体上,你要真正用到这个阿弥陀时,你可以在阿弥陀都摄六根。你要是真正用到这念心,你会站在这个佛号中,看到六根的作用,那我可以告诉你,你是用到心了,用到念佛那念心了。假如你是在耳根中参时,你在耳根的所有一切声尘跟闻性之中的种种作用,你都能够体会他是无量光。哪个声尘不是你根本无量光大觉性体的,种种的智慧光芒的流露处?所以你更能体会无量光时,你更能够帮助你在声尘上面,很快就能够体会到闻性的现前。当你闻性现前,耳根成就时,这个人心底深处,也是回向极乐的,回向无量光无量寿的。

心是没有障碍的,你刻意作障就是障碍,因为都是万法唯心。万法唯心,心心不能作障,但是你刻意想障时,其实障也没有障到心。只是你心中立一个障的相,因为你立一个障的相,所以心中成就如是障的相,你好像以为障到别的心,其实障的相还是心。所以连无明都是心,何况那个还真的有被障,只不过立一个相叫障,所以你感觉到好像其他心被障了。哪有被障?就是你这个相是障,这个相不还是心吗?哪有障与不障?你觉得被障那个还是心哪,根本没有被障。

这个时候突然又拉回到之前讲的,这只是要大家破那个无明,慢慢体会那个无明,你不要老是在这个中间,那种被障碍、不被障碍里面,去随他流转。将来被障碍、不被障碍,你都要告诉自己:明明是心嘛,我怎么会堕在被障碍、不被障碍上面,还在起成妄想哩!你赶快去拜忏,就忏这一个,就忏这一个!为什么不在觉心上看呢?觉心觉得被障都是觉。我怎么不会在被障中体会是觉呢?我却在觉心现前处反而被障?那你才会觉得惭愧,那行者的发心就会不一样了,那就完全不同。

我是故意拖时间,因为不能往下讲,下一次再讲,下一次再讲。不然讲到普贤菩萨,起个头,下一次不太好讲哦。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