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56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1]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復远离,远离为幻亦復远离,离远离幻亦復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七日宣讲

第五十六堂

所以讲到「幻灭名为不动」。所以这也可以帮助我们将来自己自我审视,假如在这个灭幻、灭妄当下,因为每个行者都在心体之中,在看这些过去这些缘起的变化,这些虚幻。但是在这个灭幻、灭妄当下,若是你还有个可灭,那都叫做「动」。所以你在心底的那种感受之中觉得还有东西可灭,或者在自己心面无明,起个力量想要去压他,你告诉自己那就是动,那就不是正法,那都不是正法。所以你就可以起成什么?起成现前的帮助,起成现在每一次在观想之中,做止观时的现在的依持。因为你念念不再去跟过去众生知见,在这上面再做种种妄想的那些作用、那些作力,妄作这些差别,妄作这些行为,你自然而然就放下这些妄作时,你心里面才会找到真正对治的方法。那种对治的方法那是直指见性,就是单刀直入,那才是像宗门讲到最后,那个行者直下提领的那种快,那种迅

但是直下提领处也要是什么?也要是过去不断,这样不断在种种困境之中;因为我们都是从凡夫位中慢慢开始修行的,所以那都要从那种不断的跌跌撞撞里面,撞得头破血流()能够感受出来的。当然头破血流讲起来好像太残忍一点,事实上是这样的,那比头破血流还残忍,那心里面的头破血流啊!你找不到那个头目,找不到那个头首,你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出家的行为,又不愿意放弃大道;因为心里知道有大道,找不到方向啊!那个闷着头在上面不断的去思惟;你也不愿意再用世间的知见,不断的欺蒙自己啊,还用世间那种向善的言论,只只要什么功过簿划一横、划一笔,这一生就算了;你也不愿意啊!这种声音就留给什么,在家人说,不必我们来说,出家人不必说。这些我不是常常开玩笑讲,那个电台卖假药都会说。卖假药都说,那我们再说什么?有什么光荣的?根本不必说,你知道嘛

所以你自己告诉自己,我绝对不再用过去的种种造作的行为说种种治断,也不再用过去世间的言论,作为我认为佛法的我心中的体会;慢慢、慢慢你就默然,在默然之中,那叫沉淀,那开始沉淀。所以有些经文虽然未证,像刚刚讲的,虽然我们不见得能够证得,但中间的微细,纵然我们再强加解释,强以解释,但强以解释时也是什么?也是我们行者现在念念之间愈要自己向前进时,心中的这种强烈的求法啊;就不是跟过去的那种望,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但是行者还要什么?还要为自己建立强烈的求法

所以在《大智度论》讲,说贪、瞋、痴虽然是三毒,但是不知道善用的人,把贪要是断尽,他连求法都没有了;瞋要是断尽,他根本没有那个力量担当,担当求法中的种种那种威猛,那种行持;他要是痴要是断尽,他就不会像那个求法的人,那种老老实实,虽然找不到头首,找不到方向,还愿意甘心担当,甘心承受啊!纵使世间的贪痴可断,三毒可断,向道的所有的一切,心中的强烈的求法欲,不可以断;那种心里面的威猛炽燃,不可以断;那种念念之间老老实实,我再也不起种种妄念,老老实实如痴如聋的那种心,不可以断;那种战战兢兢的心,不可以断。所以这里面你才会发现,这些文字都是能够帮助我们在当下,在止观中不管是随哪一根、哪一尘作观都是帮忙。

所以「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以前面若是道理懂了,前面道理是最难讲,因为讲清楚,说过我是凡夫,不见得讲得清楚,但希望法师们都能够稍微都能够听得清础,听得明白。前面道理懂了,那你当然知道怎么下手。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早上也讲过,为什么菩萨跟末世众生要合在一起讲。所以一个人修行时,在心中一定有二种相,一个是在潜在意识心底深处所执重的所有一切菩萨的性德。你为什么能执?因为你念念之间就是观想菩萨根本大觉性体的作用,那就是菩萨的性德,观想根本大觉心体的作用。(所以刚刚先讲那个菩萨,不对,常常就会突然讲了二个字,然后发现不对,往下讲,黏在一起,我看打那个字幕就把那二个字打出来。那是黏在一起的,有的时候人口误。)你是观想根本大觉心体的本来作用,所以当然能够看到心底的菩萨的性德。但是你观想哪里观?观在现在末世众生上,每个念头起处上,现在所有的意念最末稍处。所以他一定是二个方向,所以「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你站在这个大觉心体,菩萨的威德上面,你一定是远离一切幻化。所以性德之中是必然远离,在末念上面,末世众生在现在的念末当下,你要知道就是行者发生种种决定心的当下智断,叫做「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

那什么叫「远离」?远离不是有一个法可离,但是一切法中要说一定要用到音声文字,用到世间的语言,用到世间的文字,就很容易又被众生世间的文字、众生的习惯,又把他套在众生世间的解释里。所以上次我才会讲,佛中一切大教善用一切世间文字,但是用到世间文字的目的,是要众生走出世间过去的对这个文字中解释的巢臼,是不同于一般世间解释。

什么叫不同于一般世间解释?连远离二相,过去解释都是真正心中有对待故,那要远离。现在讲的远离是远离都不可以远离,那心中根本超越一切对待,绝对待心中根本的清静,那是绝对待的。大觉心体是对待的,我好像上一次已经讲过。觉心现前都是一切对待法,在色就知道无色,在好就知道坏,在乐就知道苦,都是对待。但你仔细思,对待是不知道对待的,对待他自己不知道对待,不是苦知道乐,也不是乐知道苦,这个大家应该都能够思惟得出来。你所有知道的一切对待,他是对待根本不知道对待,对待不知道对待,那怎么是他在对待呢?能知道对待的,你说他是哪一个对待呢?他是绝对待。

所以佛门中说的绝对待是超越一切对待的。你要一讲对待,众生的对待就是什么?就是断灭。所以用尽世间文字众生的语言音声里面,都是什么?世间的沉沦。但是佛门中善用这些文字时,什么?圆融一心,圆一心的。所以讲到对待处,他就是什么?他就是称量一切对待处,现前一切对待处。你明白一切对待处就是绝对待处,因为他不属于哪个对待,他才能明白,不是对待知道对待;你明白的那个心,你没有那个明白的心,哪有知道种种对待。对待他自己不明白,要是对待自己明白,那对待明白的是「干卿事?」关你什么事。所以这里面就会发现,这个心体,讲到这句话时,你就知道众生的心中对文字中的解释,常常就流于世间知见。

所以讲到远离,远离是什么相?远离,叫做不住为远,根本不住,就叫做「远」,不着为「离」。这只是解释,你又不要堕在不住、不着中喔。你又堕不住、不着那怎么?辜负…,诸佛都没有办法不用世间文字为众生讲尽一切方便。本来世间文字没有过,就是众生心性故,心性他都是处处着故,所以一切文字所体会的文字之中,浮现的字是染着义,是染着。将来你要是在心里面知0928,念念之间已在大觉体上去体会时,你发现所有这一切经文中的文字,所以古德讲他的出处不同,出在何处?出在一切根本一切诸佛的大觉性体的清明上。同样是世间文字,但出处不同,在你心中的启发不一样,完全不同。所以这种因缘,大家都还要知道这种微细的因缘,大家都还要清楚。所以讲到「不住为远,不着为离」。

所以你根本不是住在什么幻上、什么样断上、什么样的灭上,叫做不住。不但不住,你连着都不着,你也不是说真正感觉到真有如是的造作,或者真有如是的法中的这种影像的牵扯,不是,都没有,清清楚楚,那叫不住、不着。为什么清清楚楚?他就是在觉体上担当了嘛。觉体上担当都是影像,你讲尽都是影像,但是讲尽影像时,你都知道是觉,那谁还要在觉体上灭影像?在影像上灭尽自己的觉。只要知道是觉,就不会堕在影像,你但要是追逐影像,一定背觉,就只是如此而已,幻觉就幻到这种程度!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平常的一般凡夫,有的时候在晚上或者走夜路,这个我们就有…,这个我们行脚的时候,尤其是我们常住有个法师,他过去刚开始出家的时候都在行脚。他那个行脚比我还辛苦,他那个行脚他都是早晚,早也走,晚也走,他一个人。我是从来也不会行脚,是因为常常心里面心底深处仰慕他行脚。所以后来年纪大了以后,才发现要学他苦行一下,才去走了二次,前二年走了二次。但我们那个法师他行脚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常常就会自己会住在那些公墓,自己一个人住在公墓那边。有的时候一累了,所以看到那些幻影,或走在黑暗之中会看到幻影。我自己都有那个经验,会看到那个幻影,幻影当然不见得说你看到鬼,不是,就是会有些幻影会现前。那你明明白白知道是幻,所以你知道是幻时,我们会把头这样稍微这样一下,把头甩一甩,让自己清醒一下。诶,那种感觉好像收回来。可是毕竟已经太累了,所以眼蒙、意识也花,马上又好像那幻境又现前了。譬如说看见好像前面有水,或者什么样那个幻觉,都会有。那幻觉就是这样子,这可怕!

众生在这个幻觉之中,不断就在呈现,你以为是真,就是那个幻觉不断这样呈现啊!依理上也是,文字意中也是这样子,这种虚妄境界,幻化虚妄境就这样呈现。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子,知道道理,你让自己心神把他回来,能够静下来,你感觉那个幻境就消。可是因为精神疲惫故,马上又好像堕在那个感觉里,又堕在感觉中。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原来过去活得这么大,搞不好看到一切都是虚妄的,那都是从你业力中看的。有的人不是你那个业力,根本看不到你现在所见的世界。我们虽然同样活在台湾,我们二个业力不同,你所见的是不一样的。不但所见不一样,感召都不一样。同在一个空间里面,我们所见、所觉都不一样,感召也不同。所以那种虚妄到如此啊!都是虚妄到如此啊!

所以讲到那个「不住」,就是根本在心中已经清清楚楚知道那个大觉。你那个知道大觉时,还不要像我刚刚讲的那你还要抖擞一下精神,连抖擞都不必呀!那直下担当就知道那都是幻觉,起成就是那些幻觉,他起来就是幻。所以前面只是讲譬喻,意思是告诉你其实都是幻,你不必去抖擞。但是过去你要是不知道是觉时哩?你在那个感觉里面,你就算一直在那邉抖擞,你把头抖,都已经抖傻了,都没有用!回不来就回不来!为什么回不来就回不来?因为你不认识觉,你根本不认这个觉体嘛。当你要认到这个觉体,你就自然就知道是幻,就明白就知道是幻。

所以那个幻就是什么样的幻?那是觉体的本然,那大觉自是(1413的本然。所以当你能够在觉体上知道是幻时,你不单是只知道自己业感名下的种种幻,你还知道如是幻中所摄的一切众生业感。什么因缘故,如是幻,他会起成什么样众生的什么样的见解、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故同样这个幻,起成不同业感的众生什么样的见解、什么样的行为。假如不能如是,那佛经之中为什么能够讲出种种众生差别业力?假如不能如是,那为什么一个人他在世间形成善行时,他变成至善人时,他在他至善的清净里面,他可以道尽一切过去在向恶,所有恶行人心中的种种的病相、纠结?他可以体会啊!就连中医也是一样,他真正住在这个清明觉心里,真正知道什么叫病理。病理就是他知道一个真正根本、原本的一个相状,病理如是,根本原本的这种身体相状、心体像状,那就是病。所以但要看你,他就知道,你不管气色怎么样的差别,他就会知道哪个五脏六腑,哪里出了问题。过去真正中医都有那个禅定,我说的禅定,不见得是他像出世法中的那种参禅打坐,他是因为一心专注在医理上故,那种专注也是一种定,定境。那种念念之间都在病理上,为了救渡众生时,那种心中的悲心,也是一种定境。那更在古人,那当然随时他都在修心、斋心的。尤其儒家,你看随时他也是在斋心,让心静下来。心静不是只是让心沉静,那不叫心,也不叫斋心。所以众生在沉静时,像我们现在没事抓着好像让自己心中宁静,你都有永远抓了一个对待相叫宁静,抓着那邉守着宁静,叫宁静。真正斋心啊,所以斋者,叫齐,连宁静都不可得,你要念头之中要齐万物,你要看到任何感受现前时;儒家不知道觉心,但是他能够拿这个仁心齐万物、齐万念,心自然就宁,心气自然就祥和。你要不能齐,你可以压着他,那所有的一切气氛、念头,他就会起成怪力,起成种种气氛,他会迁动于你。自心起的念头,他都会有气氛牵动,你愈想要压他,他念力、气氛就愈强。不知道的人就说气场,扯来扯去的。

讲到这个「气场」,现在更多,讲到什么磁场很强,修行哪个磁场很强,小心啊!你也是抓着,刚刚讲抓着宁静,你现在抓着哪个磁场很强,潜在意识里面永远攀缘啊!磁场强,小偷看到钱,你不知道磁场也很强!你放哪里,他都知道欸,别人还看不出来你可能放哪里,他到你家马上就知道,这个墙后面可能有个保险柜,他都知道,他不用敲都知道。为什么?磁场太强!磁场强,小心将来那个磁场就是地狱,那磁场!那无磁场才是他不被一切世间磁场所束缚的,那才是真超越嘛,还要什么磁场哩?!

所以一般的外道就抓个宁静,连儒家的斋心都不是在宁静上说宁静的。所以他能够齐万念,所以叫「斋」,齐万物、齐万念。是因为心静故,本来念头就不杂。然后在不杂之中,他本来就静下来,就能够入种种思惟。但是入种种善思惟之中,他还不是拿心在搅乱如是思惟,他是真正处在宁静状态之中,齐于种种善的思惟,所以心会更增宁静,更增智慧。不像现在一天到晚在憋气,说气功也是,念头带在那里,然后气就什么小周天、大周天这样,你小心,因为你用念头带气,那个气跑到有一天卡住了,就完蛋!就是肿瘤,气卡住了!你发现就算你现在你用你的念力可以带动那个气轮在动;你既然是用到念力,念力就是什么?念力就是根本无常法数中的。所以有一天,你现在有福报,你可以感觉到你带动那个气轮,整个周天、整个周身,然后成身体气血循环好,身体健康。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没那个福德了,你的念力带不动那个气轮了,你就突然卡在那里。所以很多练气的最后吐血而亡,气坏而死,都是这样的。

所以真正练气的怎么会是这个哩?道家讲的练气也不是这样子练,哪个念头带,不可能,你还要哪个念头带嘛!所以现在人都是胡说!道家也讲说真正心平时,气自然清晰啊。所以那种心平中,他在讲到念时,是讲到心中的平静中的念,所以随举一念,气就在那里,那不是。讲到这个是告诉你心中平静之中,那种心意的不可思议,随念到哪里,气就到哪里。可是后人听到这句话,念到哪里气到哪里,你在练习那个念,那怎么会一样呢?练习那个念,心永远不会平嘛。他还有个东西可以捉持,心永远在造作上,所以将来一定气血败坏而亡。

那佛门之中告诉你,心若是平,一切气平。所以有的时候,当然我们讲这个,这只是刚好讲到,所以方便来跟大家聊一聊。讲到安那般那—数, 这是行者最初的时候前方便,调身、调息。调这个心的时候,前功课,应该的。那你数息的目的是让心中能慢慢、慢慢宁静,心若是宁静时,过去的杂念就不起。杂念若不起,善念就自然能生,善念生就是福德。福德现前的时候,你才能够体会一切经文中的大意,这是必然,但都是前方便。但是你用安般去调气,有的人他可能调一年、二年、他要调十年,不见得他能够调好,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因为凡夫发的决定心不够,那永远抓着说我修这个安般。你会发现十年光阴、二十年光阴一下子就不见了,你连调都没有调好,不要说你在后面还能够深入什么经义,深入什么修行的道理。

那大乘佛法看调气哩?你走进大山,你本来是一个气急败坏的烦恼的一个人,气就呵、呵…。当你走进大山,你真正融入在大山气氛里面,你会发现这种心浮气躁马上歇息,他就会顺着大山的呼吸,对不对?不调自调。所以你念「阿弥陀佛」真调气,知道吗?那是香光庄严法门。你是拿「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圣人的呼吸,你就自然不会什么?不会随你过去心中的妄习。但是这样子修调气也叫安也能叫安,因为都在调气上。但是这样修的调息,就算你今天没有发大心,但是因为在调息时,念念称念圣人的名字,将来都还不离如是称念中的善种。纵然不能到西方,将来也是再生为人,重新修习,那叫保障。

所以你明白那个调气,你何必一定要自己在那边憋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哩?最后每一次到第三次数十都已经睡着了。我就是,我数不了!还不如念佛,就是唸佛嘛!你在念阿弥陀佛时候,你绝对相信那是调气。你愈念得赤诚时,那个心中的清,你会慢慢体会到。那个呼吸之中你居然,你真正念到那个佛时,就像常常这样观想走进大山,你真正融入在大山那时候,那种心中那种气氛的这种彻通,这种感受到清凉。那个调气不但会让你妄念不生,善念能起,甚至还种下将来必定从如此名号之中,能启发的一切功德智慧,那叫「香光庄严」,那也是调气啊。

本来安这些大法,是跟谁讲的?跟一个决定心行者讲的。在过去古德智者大师是跟决定心者人讲的。那不是说我们现在只要抓着安,其他都不要了,那种赖皮的人说的。智者大师只跟你讲安吗?不是嘛!他在四禅波罗蜜可能讲这些,可是他在其他地方哩?讲了很多大乘的道理,所以他知道渐次,他是知道渐次啊。

可是现在你会发现,有很多他就抓着只是要调气,怎么修都是安那般那、安那般那;那般那就是修行处,安那般那才是真正下手处。因为汉传佛教根本没有东西,讲了半天,你看不是观世音就是地藏王,不是鬼王现前就是什么这个三十二相龙王现前,那都是虚妄的。谁讲虚妄?你根本不知道那个法界啊! 一个人造恶,造得恶贯满盈,还没有到鬼道去,他一天到晚看到就是鬼,他不要说晚上梦见,他白天看的都是鬼在后面,那种可怕!那叫已经是什么?这个人虽然没去,但已经入如是恶法中的法界了。一个人行善,行的若是真正善心赤诚时,他还没有离开这个人间,他看到都是天上的庄严。你怀疑这种事吗?这种事是真,只是不是用过去我们那种天方夜谭的心态,天方夜谭的心态去解读。那知道原来就是什么?随心起嘛,心性如是,法如是故。所以龙树菩萨才能入龙宫取《华严经》,你看不到的,但是菩萨他能够入一切法界之中,所有一切器界的庄严里。

既然每一个心体他都是有一个相,每个心体都有一个相,你怀疑吗?你看我是什么心,现在就这个相,不是吗!那你说这个相是真的吗?不是啊,这是随你心变来的啊,随你过去的业感之中为你组织这个形状,不是吗?都在组织这个形状,组织这个骨肉。所以每一个心体之中,每一个性德上面都有这个相,入到世间时候,他就能呈现那个相。

大觉心体之中就有什么?就有行云布雨相,他就是龙相,他就是龙相。最初的龙相就是布施处。所以八部里面龙,天、龙,下面就是龙,就是布施处,八部。所以你看不到那个法界,当你看到法界的时候,你当然自然就能入到众生心海之中的龙宫。那一切道理在哪里?就在你的行当下。你现在心中的大觉心体在哪里?藏在哪里?藏在众生正在行时,就忘记了根本的心中的智慧。所以本来诸佛的根本的一真的性体,本来菩萨的历劫修心的所有的一切智慧德相,在哪里?就在众生的行里,你看不到而已。行在哪里?在一切众生的心海里,现前的作用里。当你看到时,你就可以看到龙宫。

众生在心念现前的时候,还有一个相,我们在心念现前时,一定有个相什么?你会贴着感受走的。就好像镜子现色时,镜子现色本来是一体,但是正在现色时,你似乎、彷彿你会感觉到,镜性跟镜色是贴在一起走的,对不对?他是贴在一起的。本来是一,但是你感觉是二时,他是贴的,贴着感觉上这样子感觉的,那叫「摩呼罗迦」,那叫大莽,那叫腹行,莽是无足的,他是贴着走的。你在那个感受时,你就是从那个感受能够起成种种的气氛,起成种种的音响,那叫「干闼婆」。所以又叫神,又叫食香,他是追逐,就起成这些音响。八部都在,你要回光时,那真正叫八部龙神都来护法,因为你所有的作用都在帮你回头找觉体。但是我们就不是讲成天方夜谭那个八部。你只要一念回头,这种八部,这种种作用,下次有缘的时候,再一个一个讲。这种作用就在你现前,他就是在现前帮你聚集。行者念念之间观这个尘相时,你不要以为你只是在这一念之中观尘相,感觉那个根中的清净。这里面你不知道动到多少的性德,动用了多少的心中潜在的作用,八部就在其中。那不是一念,你就在这一念中,就我这个行为就在一句话就解释完了。将来你要剖析心性的时候,这里面有多少的护法、多少的善神、多少的善意,那都是这一念中所摄的。但是再讲到八部,再讲到善神时,大家还会像过去一样都是追逐在世间的天方夜谭吗?封神榜那种感觉吗?不会嘛!你就知道心性之中就能够俱足如是嘛。

所以《华严经》讲这一念心性时,讲到守成神、讲到主山神。所以你要回头时,你会发现那个心中自然有一个清明的作用,有一个力量的作用,他为你守护一切发心念头,「守成神」现前了。他要为你累聚一切发心,让你累聚当下能够回头照见你本来面目,那是「主山神」。随你现前的意念,一切意念的流通处,随你不管你的流通处如何蜿蜒,因为感受都是随着蜿蜒之中这样子一直流转的,随着缘起变化。不管你的缘起变化如何蜿蜒,但他都为你主宰这个蜿蜒,都让他畅通,叫「主河神」。那这一切的性德,你会发现他就在一个心海之中所显现,那叫「主海神」。

你当然相信有这些作用,有这些神用现前,但不是过去那种众生流转在世间相上,封神榜中的什么遇灶神记!那干嘛要遇灶神呢?所以灶神你知道,灶神是源自于什么?民间信仰。那民间信仰是什么意思?民间信仰就是灶神每天到年底的时候,把那灶神嘴巴上涂一点蜜,对不对?烧灶神,不知道闽南台湾是不是这样子?大陆很多地方就是厨房要贴个灶神像,因为以前烧灶,然后到了一年完了以后要烧灶神,送灶神上天,嘴巴要涂一点蜜,然后上天,叫上天)好事,就是不要讲这个家的坏话,回,明年回供的时候要降吉祥,带点天上的吉祥来;这灶神。

所以这个灶神里面,你看那众生心底的因缘,立这个神明像时,就是多少委曲在其间!他是跟你讲主山神、主成神,私下见性的担当吗?不是,他是委委曲曲回供降吉祥。上天演(言)好事,那根本没有修行的担当啊!这个神,你要立这个神,就知道这个神的名字立在哪里?立在众生的委曲的心髓里。因为在委曲的心髓里,晚上作梦,还真的有那个神明现前啊,在主宰你,事实上如此啊!心性之中本来就是内外二相,但是内外二相就是一法、一心;但是要是内心若是虚时,外在的感觉强烈时,内心就虚,因为他内外不调;内心若虚,外在感觉就强,外在强时,内心就虚。所以这个人内心虚时,他就会感觉到,冥冥之中感觉到,外在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好像在主宰他。其实哪有主宰他?都是他的心啊!所以就在这个主宰他中,晚上就梦到哪个神明跟他说话,哪一个天神跟他说话。什么是天?就是他心中幻想出来的!

佛门说的天,是直接在性德上称的天。他讲那个名字时,不是众生那种解释,性德一大的根本心中的清明,一大为天。既然你看到天时,就好像我们常常讲的真正的世间的比喻嘛,一个善人若是他在世间,还没有离开世间,但他因为善行的关系,有福德的原因,他每天看到都是天上的声音,天上的这种清净。这个人虽然还没有离开人间,但是你能够感受到他所有的德行、行为如同天人哩!那你怎么会看到天神跟你见面以后,你还是那种可可怜怜、委委曲曲的世间人呢?怎么可能呢!

所以你看现在很多民间信仰,那些道观、庙观或者是不管哪个神啦,说他都可以看到什么主,又可以看到哪个神啦,你看他那个样子,不是还可怜的人嘛!都还是个可怜人嘛!那委委曲曲,一天到晚就跟人家讲:噢!我昨天又看到什么老母,我昨天又看到什么三太子,都是天啊,都是天神!可是愈看他,就是愈什么?世间习气愈重。愈看到这些的,尤其是男的还会咬槟榔哩!吃槟榔!这叫看天吗?这怎么是天!那是真的看到他,我说:天哪!那怎么是看天呢?这个心性中要是讲得出来,你真正看得到时,你心中就是我昨天讲的「一接永接」,那叫接引法嘛。心性的转变才能看得到,不然你看到的都是魔。所以世间的这些虚妄,这些幻化的境界,所以众生是没有能力去思惟,在上面思惟的,所以永远追逐在这些上面去流转的。

所以这里面要去「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就直下担当,就是大觉心体中起的。甚至起成之时,你知道世间所有的一切法界庄严。你为什么明白那个法界庄严?你是在一心之中称量的。你要这样子讲一切名字,没有过。你要是不是在这个大觉性体上称量的,随举一个名字,说神、说鬼,你都叫堕落,你必定受他势力,你必定受他流转。

所以我才讲说为什么现在佛门有些讲这个多可怕,那真的是可怕!所以我才说,我平常骂人是假的,我要骂他绝对是真的,因为我是凡夫。因为他这是真的是谤法,那真的是害人,祸害人、祸害正法、祸害大道,真的祸害!遶大道,把大道搞得不清楚,大家以为神鬼杂居。你不知道那恶业重故,才一天到晚看到鬼。你不能拿你的恶业看到鬼的,跟我讲说世间真的有鬼。就是神经有毛病的人,一天这样子在马路上看到说,这个马路上突然看到一条轮船,你不能告诉世间说真的马路上有轮船。

每个人目所见,业感不同。你一天到晚看到鬼时,别人搞不好看到天。看到天、看到鬼,其实都还是在三界之中,都是三界。佛门的真正道理是要你超越三界的。所以《华严经》中讲到世间的庄严,讲到天、讲到神,你不要再拿世间的解释,解释那个神的名字了。那个是要在性体之中看到那个神功(3500性德,那是你真正的智慧的铺处。所以铺叫做神,示、申,开示的示,伸展的伸(?),那是一定有如是力量现前的。行者在这个只是修行时,你真正感受到你在心中清净处,随你的修行发的决定心,慢慢你会感到真正你周遭那种力量,甚至于还是真的晚上睡觉时候会梦到、感受到那个假相在你梦中。但你梦到一次时,你绝对不会再堕在任何的世间在怪力乱神上面的作用,那叫怪力。为什么叫怪力?不知道是心故,都成怪力。不知道是一心所起故,一心根本的本来的智慧的作用,那个力量故,那都叫怪力。你要知道是原来是一心智力之所成的,那你看到那个力量时,马上还能还摄于是智力,那都不叫怪力。

所以世间相中是真有,是真有如是相,但不是那种解释,不是世间名字的解释。所以这里面才能够叫做「远离一切幻化境界」。我为什么要这边讲说「远离一切幻化境界」,所以这个远离是什么?心中的大明啊!不是还在像众生这样子,不断不但是在这边搅遶,或者在这边妄执。不然就是有的人就说根本没有,那是虚妄的,假的,骗人的,我只要安那般那就好了!你还不敢担当啊,你完全不敢担当作用啊。你不敢担当,你根本不知道世间的怎么样变化所成的。你知道吗?眼睛现在你在看到我,我在看到你,都是幻化。为什么都是幻化?你能找到有一秒中真实吗?!那所以都是幻化,那不要活了,都没有真实!

知道幻化就是真实,你知道吗?你还要找什么真实?能够幻化,那本来就是你的真实,你还要再找什么?所以那个「实」是贯穿一切,他能够贯穿一切。你真正能够贯穿一切,你才是真正性德之中的真实像。不是你只能够据守在哪里,抓在哪里,才叫真实,那不叫实,那叫可怜!你是能够真正统领一切、统理一切,这就是三皈里面讲「统理大众」,那才叫真实嘛。当你统理时,你就可以明白说他一定不堕在任何一相中,才能统理,那才叫「总持」。所以那是真实义,那才是真正真实义。所以这才叫做「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行者最初的时候一定要坚执如是远离。但是道理清楚了,但是心中还是有个念,我要远离啊。但这个念中,虽然是念,可是念念之间这个念是要跟心中至诚的道理,真正的刚刚体会的那个真理要相应。虽然跟你的真理相应,但你能够没有那一念吗?还是要有。为什么一定要有那一念?你本来就是心起,你何必防他有有呢!就是心起。你只要知道真正懂得道理时,我还是会有念头啊,「我要坚持远离心故」,有没有这一念?有啊!行者这一念还要明明白白。所以在这个明明白白之中,所以在前文中才讲,有人就已经迷惑:那这一念不是也是虚妄吗?你拿虚妄在修虚妄,不是还修于妄,还修于幻吗?那表示你还是什么?还是不在圆觉心上担当。你在圆觉心上担当,你虽然知道是幻,那个幻中也起自于圆觉。既然起自于圆觉,所以在幻中的因缘不同,他将来所起成的幻中的作用不一样。所以就像今天早上讲的,那个心、佛是一样的,都是在世间的变化缘起当下。但是你在这缘起当下,你念念之间想要向善,一切法就形成善法;你念念之间是恶,一切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成恶状,都成恶的接引。

现前这一念不是也是明明白白,现前这一念是不是幻?当然也是幻啊。但幻自于真啊,幻显自于真啊,他不过在随缘上面你方便说他是幻,他为什么能够应种种幻起成种种念,这就是真心所现。他能够应种种缘,因为他能够应缘,所以他就能够起成是善、是恶,要成佛、还是要流转。当你想要成佛,那一切法中就念念归家,所以若要归家,归便得。你只要心中没有成佛念头,念念之间就是过去众生流转,那你就是一个根本凡夫。甚至于你将来堕在根本凡夫,甚至于还堕在一阐提中都不能自拔。那一阐提中,讲一阐提人就是断善根人,念头之中根本没有一念想要向善的人,那只是觉心之中照现这一阐提,这一念都不想回头的照现这个相而已,觉心没灭。

所以一阐提人都有佛性,觉心没灭,只是镜子照见黑,照见极黑,照见非常黑,非常黑叫一阐提。那非常黑也是镜性所照,觉心没有灭啊!所以一阐提人没有断性善,他只要有一念想要回头,那一念之中只要有这个因缘。譬如说诸佛出世,有大因缘故,刺激这种断善根人一念惭愧,他马上一阐提就破,一阐提就不存在了。

所以法中就是讲到这个念头,现前那一念。所以佛法之中还要讲到你能够入世的种种智慧的庄严,能敢担当入世的庄严。所以能够担当入世,那有的人就认为说不是在以幻修幻吗?所以这里面你就会发现,就是凡夫众生的意识,就永远在幻、在觉之中搅遶不清。那搅遶不清当下,你就能体会他就是没有办法直下担当,了然知道一切都是觉,万法唯心故。

所以才在施食之中才会是什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只要知道一切唯心造,是饿鬼、是地狱都出离。就好像在镜子,镜子现色之时,在现的极强烈的种种色中的诱惑,你只要知道是镜子镜性所成,那诱惑就不存在。其他的方法都叫不实,只有念念知道「万法唯心」,所以他才能破地狱,你要这一句话,所以才叫做真破地狱法门。所以古德讲这一句真破地狱啊!所以他才能够拿到施食蒙山前面,让行者施食时,先要称念三遍。所以正在施食,主法正在施食,就行者正在施食时,都要知道一切唯心造。平常都在这边修了,所以现在知道一切世间苦难,哪个不是心中所现。因为不见到心故,你堕在苦难之中,常受如是饿鬼、地狱中的流转。但哪个饿鬼、地狱中的流转,不是你根本大觉本来的面目,你只是不认本来面目,堕在子觉之中任其流转,所以叫可怜。

所以我知道一切万法唯心造,第一个我就破地狱,地狱众生我都知道破。不但地狱众生能你这个念头,观想能够破。行者若是念念之间施食时作如是观想,将来他必破心中的将来业感地狱,因为他知道万法唯心。所以这才叫做「由坚执持远离心故」,那种直下的担当,因为都是唯心造,都是唯心造。但是唯心造处,你还要知道那种心中的担当,那才是真远离,那是真正远离。

所以「心如幻者,亦复远离」所以立了一个「由坚执持远离心故」,但这个心也如幻。所以你虽然立了这个心,这个心也如幻,你心中,因为你明白道理,所以你自然心中也不会住在这个念头上面,守着这个念头,还像过去一般业感众生一样,捉持这个念头。所以你自然而然,虽然有这个念,但这个念在你心中他不会住着。虽然这个念非常坚固,叫坚执持,就坚定、决定,但是你不会像一般众生一样,你还是捉持那种感受,住着说决定心的,那种才叫大决定心。因为那种心不是一般众生能够体会的,众生习惯要抓着有感觉的东西。

我们是要习惯在一切感觉之中慢慢、慢慢你都能知道「觉得感觉的是谁」,所以你就不会住在上面,完全就不住在上面。虽然不住在上面,但你念念之间你不会让这个感觉稍微销歇,这才叫难行能行。你不住,但你不能够让他有任何的稍微有一点的势力削弱。那这句话怎么讲?因为你当然知道念念都是觉,所以我要发那个远离心。所以我在觉中,我不会对这一念心中有任何的住着,但是我念念看到不住着的性中,就是看到我要远离那一念心。所以这里面都要讲得很清楚的。能够不住着,但是那个心中是发得清清楚楚的,这才符合古德讲的一句话,叫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惺」知道吗?一个竖心旁、一个星,寂灭的寂。这是明明白白的,这才是真正行者发的真的下手处。

所以「远离为幻,亦复远离」所以你知道既然需要远离,连「远离」二字都是为幻。因为为什么「远离为幻」?因为远离是讲依幻起的,依幻才讲说远离,依幻才说不住不着。所以你还有一个远离的话,你还抓着一个远离不住不着的话,我保证你,你将来就一直看着那个幻。这不是佛法,这是心理学。你还一定跟那个幻还是不相舍离,一定的嘛!所以「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这个远离,所以「离远离幻」都知道,连这个「离远离幻」都多余。这几句话就是慢慢帮你破习(剖析4620,破到你真正心中那种担当。这个过程你都知道,你随时都起,但你都心中知道那个远离相,你远离都不会远离。所以「离远离幻,亦复远离」。那种远离心中已经是念念之间在觉心上的担当。所以连「远离为幻,亦复远离」时,为什么还叫做亦复远离?还有个亦复远离是不是又堕在远离相中?不是,那就是讲到一个人在大觉心体,在根本圆觉妙心之中,直下的担当啦。所以那个时候再用一切文字,再用一切名字,没有过、没有过患,文字中没有过患。

所以那种心中的担当,「得无所离」。得无所离时,就是真正证到这个圆觉处,真正体会到这个圆觉体上,才叫「得无所离」。不是你还有个「离」可以得,有「无所离」可以得。有无所离可以得跟远离相不是又是一样的吗?还是又跳到远离的巢臼。「得无所离」,就是前面那一句,要知道都是根本一切如来圆觉妙心,你是完完全全、明明白白已经看到这个心体的性用了,他才叫无所离。心中现前就是种种,干嘛要离?连觉得离还是觉,何必再说离!你在不离之中,才是真正得无所离。因为你真正就圆融一切了,你这个上面根本不会再妄分彼此了,不但(4750)妄分心里、心外,也不会妄分是真、是实,是真、是妄,不会妄分了,是真、是幻都不会妄分,那才叫「得无所离」。

「即除诸幻」。所以这个幻,除诸幻是什么?这个「幻」就是众生过去的无明,你不见觉故,都是无明,那个幻。本来就是大觉心体能随缘的变化,可是你在变化之中说变化,那才是众生根本的大幻、幻化、幻惑,所以那才叫「即除诸幻」。

所以这里面就讲到「譬如钻火,两木相因」。过去是拿木头在钻木头取火,这个大家都知道。但这里面的譬喻有一个相,这是什么相?虽然讲到「钻火」,但你不要忘记这句话里面有一个相,什么相?是拿木头钻木头。他没说拿别的钻木头,他木头钻木头。同样都是木,但是我拿木头钻木头,再取出火来。同样都是幻,但是这个幻中,你取用的时候不同,以木钻木时,一个木头是放着,以他为一个,一个木头是当钻的,这样子钻。这个木头当做钻,这个木头当做基准,你才能够钻出木头。你要把那个幻,过去的幻心当基准,你拿你现在坚决出离的那个心也是幻,钻了,还能够钻出你的觉心的光明,叫「两木相因」。根本就在幻中,就拿这个,你不能离开那个幻中钻,你也不能拿木头离开木头钻火。因为木头到热的时候,木头正在热的时候出成火时,发生火时,你不知道是那一头着火,你不能说拿个铁在那边钻、钻、钻有的时候热的时候,那个铁不见得能够生火。所以木头钻的时候,他可能是二头都能够发出着火来,二处都能生火。或是你再放一个能够引火的东西,他二处都发热。所以二处都能够着火,二处着火才会像后面讲到这个飞灰烟灭,「火出木尽,飞灰烟灭」。他不是单处着火,但你要是拿不同的东西,那可能就…,我是只讲譬喻,不同的东西只是单处着火。

但觉心上面没有不同,觉心上面都是觉体,都是觉体。所以你当然就是以这个觉心中的幻心,来钻过去流转在世间的种种幻妄。虽然都是幻,但是这个幻心已经有个名字叫做什么?叫做归家。「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已然的名字作用不同。所以同样是幻,以幻来钻幻,将来居然还能够钻出智慧的火光,智慧的大明。

今天先讲到这里好了,下次讲「火出木尽」。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