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十三日宣讲
第五十九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先更正早上说〈净土圣贤录〉,这个不是王二林,是彭二林,彭际清。这个有的时候都有口误,所以打字幕的时候就直接写彭,不用跟着我,这个就是错误,讲错的就不用跟着我走。王二林是我在家的是我的朋友,是真有此人。我在家时候,朋友尾字加林的很多,还有个叫吴树林的,他们两个感情蛮好的,我们三个都认识蛮熟的。去年我还记得我在大林参加华严法会的时候,那王二林来了,他想约那个吴树林到大林来,在我面前打电话,他打电话的时候说:喂,树林在吗?我是二林阿伯啦,我要叫他来大林看师父。所以这三个人在纵贯在线是不是,树林、二林、大林,都在纵贯在线。
再看这个经文。所以早上就是让大家知道「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智慧「火」若出,「木」是过去的一切有功用的一些行为,有功用行。智慧出时,这一些能够照了一切功行,完全能够寂静,完全寂静,不是说没有作用,但是这个在体上你一定要分得非常清楚。因为刻意在一般的过去众生知见里面,总是在有作、无作上面有时候纒搅不清,因为就是不是在一个觉体上直下担当故。所以有的时候告诉你,他根本都是同体是觉,那又怕大家误会只是知道是觉体,会不会在觉体之中就忘记了作用。所以也要告诉你,其实作用就是觉,不管有作、无作都是觉体,都是觉相。所以后面再跟你说他不是没有作,你要清楚一般一切的作相,一定要清楚明白。但又怕在讲说这些话时,大家又堕在种种二分之上,说那有个无作的心中的清净,跟一个有作现前的种种庄严行为;你要永远在这两个相上面要起成,就体会成圆会,能够圆会他。
所以六祖也讲说,菩提自性,本来自性,本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自性之中本来清净,那个清净中不是只是说他的根本的无染无着。那个清净是讲他的明澈(彻),根本体用的明澈(彻),所以他用时,他根本不会堕在种种用相之中再说种种染着,那才是真正的清净。所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要在这个此心,直了成佛。直了成佛又是在一切作相之中,有作、无作一切对待法中,你要明白他全体是佛,全体都是大觉心体。你站在大觉心体中看种种的一切世间名相之中,跟你心行上面种种差别名字,你会在差别之中,你会体会这种差别,当下所呈现的种种的不同,但是你却能够在担当这种种不同的这个当下,你完全心中的那个智慧的领纳,那是一体圆融,那才是真正《金刚经》讲的「一合相」。
所以这个一合相不是有一个合相可说,所以「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假如你还说有一个合相可说,有一个合相可说,就表示你还有个东西可合,那都已经背离了觉体。那个大觉心体的根本清明,那是真正的一合,所以那个真才能够叫做般若波罗密,才能叫做般若波罗密。
所以能够明白「如是」,「以幻修幻,亦复如是」,经文「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所以在一切幻中,一切大觉心体随缘所现的一切作用当下,这个都是幻。「诸幻虽尽」,不是尽中就是没有作用,是你根本不堕在名相之中,妄执有如是作,只是不堕名相,不堕在种种相中妄执,那个叫做幻尽。但是根本就能够随缘能够呈现的,那是大觉,那是大觉体。所以当你认识觉时,当你真正体会如是觉时,你不能够说他是幻,但一切作用咸然,都还在,清清楚楚,作用都在。因为那个时候你已经知道,都是大觉心体随缘所呈现的。
大觉心体随缘呈现处那就是觉体,那就是觉体的他整体的脱险(托显)处,也是它他的托演处。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不会在这个上面作与无作上面还在不断的向上搅遶,然后在这个有作无作上,在空、有二句上,或这个在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种种四句上面,你当然当下直下体会的就是觉心,直下体会的就是觉心。所以他一定离四句;但是离四句时,他能够明白世间宛然,一切空有之中所有一切的安布庄严。然后在这个上面你才能能够说「诸幻虽尽」。因为这个时候你不会堕在种种幻化之中、变化上面,还要执着那种名相、那种造作,那个叫做「尽」,但是尽时「不入断灭」。所以一切世间,一切这个世间庄严依旧宛然,依旧宛然,所以不落断灭。
假如你不是在觉体上参,你总是在这个心体上面,在有作、无作上面,就是心里面永远不能够圆融,永远不能圆融。所以有的时候说空,是说心中的清明,但你永远在这个空中不敢担当一切万有。有的时候说有时,你就感觉好像是背离了觉体的性空。但是将来你慢慢体会这个觉体时,你讲有处,看的就是觉体的根本的性空灵明;你在讲这个性空当下,你就是看在大觉随缘所现的一切庄严的妙有。因为没有那如是种种庄严的妙有,你根本不能够体会性空;要是没有那个性空,那个心中本来的清明,那如何处处呈现种种妙用?所以那个时候的行者的智慧,就已经不是过去的众生知见之中的,不断在向外搅遶那种纠缠的那种意相;那完全是直下提领,直下担当。
所以宗门之中跟这个汉传佛教讲的直下担当,直了成佛,就是那个心言直故;那个心中跟这个心体之中的那个声音直接了当,那种心言直故,能够明白见性,直下明白见性。虽然「见性」二字还要分上中下品,但是最初行者若是在一切法中,不能够如实体会自性之中的所有一切作用,那你所说的一切善行、一切功行,都会落在将来的种种众生过去的分别法中,还是在分别之中流浪。你一定要磨,一直要磨到什么程度?磨到你真正这些妄想,这些心中的妄想分别都消歇时,你才能够感觉到那个一心的圆实。
当你感觉到那一心的圆实时,你才能够老老实实的开始起行。那个时候老老实实的起行,那是整体的思想的汰换。那从此以后,你还是在世间的种种一切作用上面在思惟呀!你不能离开现前所有的一切行仪,所有的一切行者所有的一切食衣住行四事之中,所有的一切安布。但是你还会堕在这些相中吗?你当然不会。你会在一切食衣住行中,在行住坐卧当下,你体会的是心性所在,你感受到的是心性所在。你再也不会只是认为这些食衣住行、所有一切这个起心动念,你只是感觉到他只是一种世间上的生活而已,你絶对不是如是感觉。你会慢慢在过去你感觉到生活当下,你才真正体会到「生」这个字,「生」这个字。
所以古人才会讲,生者,大德曰生,就是讲这个性德才能够曰生。你看到你根本的觉体故,你才能够明明白白真正知道什么叫做生。当你能够明白如是生时,你才是真正掌握生命的人。那个命就不是那委委曲曲的岁寿,那个命是一个行者直下了当,他是给予一切万法,能够成就一切万法心中的寿量,那是真正的命相。他不但是给予,他也是成就。他是主宰一切万法,也是当家作主时,能够赋予一切万法所呈现寿量的那个命相。
所以哪一个感受现前处,哪一个现在的境界现前时、陈列处,不是你大觉心体赋予他的生命相?若是没有这个觉体,连这个一切世间的感受,他那个生命相之中都还不能够表现,不能表现。因为没有觉故,所以还觉得什么样的生命!但是众生却堕在业感之中说觉,所以老是感觉到生命之中,随众生的福德或恶业不同,有种种的差别;福祸二业虽然不同,但是你能觉的那个心永远是同啊!你能够让如实呈现的那一念根本的清净是永远是同。那个无量劫来你从来不失,与诸佛、十方诸佛同等无异,根本无异啊!只是你现在堕在种种差别相中,所以你感觉到不同。你堕在差别相中,你就是不认那个根本在心底深处,那个能作主、能够为你呈现的本来面目。
差别相中不是真有如是差别,一切差别相中,一切现在的业感他处处都在生灭中,都在生灭法中。所以你在这个生灭法中过去因为执受太深故,老是堕在如是的造作的习气、惯习性上,所以任何的一切因缘现前处,你都是套到、套进你现在惯习的种种业感之中,那个叫业力,那个就叫业力,那个叫做造作,造作中来,那是造作中来。但是任何的造作哪个不是你大觉呈现的?没有大觉,你根本连造作的感觉都还不能够生起;造作的感觉都没有,何况你还能够感觉造作!
所以你堕在业感的造作里面,凡夫就是随着造作之中,他在这边不断的哀怨生命的这种艰苦。行者要在一切造作现前的流浪处,能够看破原来过去不过就是一念妄认而已。你认到前面的因缘,就不认你根本的本来面目。所以你将来能够认得如是本来面目,那一切在你眼前自己的感受,那种造作的幻影都歇。那个歇息哦,是真正心中的清明,那个歇不是没感觉,你都清楚一切感觉,但你是在幻上说觉吗?不是。所以那个时候是心中的清明,所以那个叫「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幻即离,就是上面跟大家已经讲了这么多的话;意思就是,你明白是幻就离,这里面没有任何的作态,就不作任何的方便,说种种拔济。你要再有任何方便说种种拔济,表示你现在行者念念之间,不是在根本自家性头之上,在自家觉性上面去参的;那永远那个方便还是什么?还是潜在意识攀缘种种造作那种假想,误以为自己可以离开种种烦恼;那还是将来的什么?还是将来的委曲相,那都是委曲相。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些造作,永远他在你心中没有办法成就。为什么没有办法成就?因为不认觉体故嘛。凡有造作,你要是不认觉体,造作他将来都是什么?生灭二法。
你觉得今天的造作之中,你好像能够得力,好像有所得,能够看到种种力量;那这都是感觉,全都是感觉。总有一天你会在感觉上面,因为感觉到了越来越强烈处,感觉就疲乏了。等到你发现你感觉不到这种感觉时,你又感觉到流转,你又会堕在世间流转。所以外道因为不认觉故,不认这个觉体故,叫做外道。所以外道修行哪怕是证得他所谓的清净,他将来还受流转,必定流转;你守着那个清净相不认觉体,那将来一定流转。你只要认识这个觉体,你何必还要在幻相上面作什么样的种种方便?
所以行者,尤其释门中的行者,唯一的方便就是以什么?以「无方便方便」为行者下手方便。什么叫无方便?他不需要任何方便,他直下担当觉体,这是他唯一的方便。他再讲到世间的一切方便,他都知道那都还是什么?心中不明时,攀缘境界,攀缘所作,才起成了这些念头而已。所以他以无方便,也就是上次讲的,《四十二章经》讲的「修无修修」。
你念念在哪里修?你不是都没有修行的相,但是你要在根本心中,本来根本无染的这一念心上修嘛。你不是在真的有如是恶,再说断恶上修的;你不是说真有如是善,再说如是增益如是善故上修的。你是知道一切世间的善恶二法其实都是大觉心体嘛,你只要背离了觉体,那世间法就成恶。就好像镜子,你只要背离了镜体,那一切镜色现前处就是恶法。为什么?因为能够起成幻觉故,起成种种假想势力故。但你要是认识镜体哩?你要认识镜性哩?一切镜色现前处就是镜性的清明,一样照黑,一样照白,照黑、照白都是镜体的清明处。所以他能够在清明当下现黑、现白时,他能够庄严世间,他能够警示世间啊!所以这本来就是镜性之中的善能,就那个能,本来的性能。真正的性能才叫做善,你在恶中分别的善都不是善。
所以我上次才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门说的众善奉行跟诸恶是要看在觉体上说的。你还有一念背离觉体就是恶,不是说你真正觉得有一个恶法在断,诸恶莫作,那你还叫什么?纵然你能够发心说诸恶莫作,真正好像已经开始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行为了,那不过都还是将来人天福报而已。因为你永远还是在尘相之中、尘色之上,再说种种调理,再在说种种治断;那将来纵然有福德,那福德报的还是报在尘相之上。
只有你直下担当那个觉体,直下担当那个性体。就好像镜子一样,直下担当那个镜体,直下看到镜性,你能看到那个镜性当下,他就根本不随一切镜色现前处、随一切感觉去流转,那叫「诸恶莫作」。所以这个说「诸恶莫作」时,他在哪里说莫作?他在根本不是有恶可断故,根本不是还执着过去流转那个恶为真实故,说断恶的,所以他也是「修无修修」。
那在「众善奉行」上,他是在哪里看到众善?他本来性德之中的本来的性能。你只要看到性能之中他照黑也是如是清净,照白也是如是清净,因为照黑、照白都如是清净故,所以他在黑白之中所流露出来的一切行为举止,就是如是祥和。你只要忘记镜体,那黑白当下所有的感觉,那就是造作,那就会变成幻觉。但是不懂的人,他只是学你那种感觉的祥和,懂得的人知道那一念善是根本自性之中,你才能够真正称性流露的本来的性中的作用,那才是善。所以他念念之间在觉体上参时,能够念念之间知道觉体之中,本来的清明的性能当下,他不是真的以为有一个善法可修,他不是真的以为有一个善法可奉行,他是念念之间在觉性上的根本性能上说「众善奉行」。所以这个人也是什么?虽然在修善,他也是「修无修修」。只是当然在这一个道理上懂时,他还要接引初机啊。
那初机行者在哪里参?初机行者虽然在现在的种种善法之中不断的开始精进,但是在每一个善法精进上,他告诉自己,虽然是众善奉行,但事实上因为我现在还没办法明白这个觉性中的根本道理,在心体之中还不是真正完全如实了解,所以我假藉世间在善法之中修善的这种行为,我念念观心;你慢慢就会发现,那一切修的那些善法的行为,你慢慢看到都是性中本来应该具有的性德。
虽然你现在还是依过去的世间的行为,开始从世间十善之中开始回头,但是因为你的方向、你的根本的目标不一样故,所以你在这个善法当下,你将来会慢慢体会,就是性中的作用,你会达性的,你会见性。你会发现你在每一个善法中,你越来越熟悉时,你会看到你自性之中的本来的性能,他本来就能够入世的根本的性中的清净,那种作用,你会见性。所以在这种心态上,在这种认知上,这种方向中,这样子修善法的人,将来必证,哪怕是世间十善,必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但你不认这个觉体的人呢?你只是认为只是世间善法呢?将来就算你能够修集,那也是世间福报而已。就是达摩祖师讲的,那不过也是幻化影尘而已,都还是会幻化的!
所以在这里面所以要讲说行者最初在道理上面,你一定要什么?当下你要深入种种道理。所以《楞严经》才会跟你讲「理须顿悟,事要渐修」,理要是不顿悟根本不能成为修行,你根本没有办法起行。因为你随起行时,你在你的一切行为举止当下,你都是不断的在贯彻你那个理念嘛!但你那个理念已经不是在根本觉体上面去会的,那都是在世间上过去的一些思惟、思量、计度上面的,那你将来所有的一切的果报,那他还是世间,那都是世间啊!
觉中本来没有差别,可是在大觉之中你给他一个形体、一个形相,叫做世间,叫做计度,叫做计量,他的现出就是世间。在大觉心体上面,你念念之间已然有出世间的这种行者的担当,他将来就在你现前,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一切世间法上,你证的是出世间的清净,因为这就是觉体。觉体他没有分别的,大觉心体没有分别的,你给他什么缘故,他就为你呈现。
所以你不要以为为什么我在我们现在这个大觉心体之中,虽然有大觉心体,为什么我在流浪?你的大觉心体从来没流浪,在你的根本的觉心深处没有流浪过;不过你现在一直在这个觉体上面给他一个相,叫做流浪。甚至于你还怀疑,我为什么在流浪时都是因为流浪而起的,所以你永远在感受之中,在种种这些执受里面,就是流浪。甚至于现其(20:35)世间都还是流浪,就是这样流浪的。所以没有一个业是真正要消的;假如有一个业真正要消,业要是有实的话,你也没有能力,诸佛都没办法教你有什么能力能跳出如是业。
因为过去业性本来是虚妄故,业性本空故,所以一切人才有机会从恶向善,才能够转成。那既然知道是虚妄,平常我们都知道业性本空,是虚妄,但是从来没有在觉体上会,为什么虚妄?因为都是觉故,才会是虚妄。假如你认为说你不在觉性上参,你认为觉体是虚妄,那虚妄这二字就变成一个实法了,这真有如是虚妄法。那真有如是虚妄法,那虚妄法就不虚妄囉?所以事实上不然,是因为他念念之间都在觉体上参。
所以一个《圆觉经》的所有的一切经文每一个文字,他不必在每一个文字之中,再跟行者讲,再提醒你说,这是圆觉,这是圆觉。所以讲到说「诸幻虽尽,不入断灭」,你就要在圆觉上会,就在这个圆觉体上去思惟,那才是真正的下手处。只要思惟久时,你心中渐渐、渐渐熟悉。这过去不熟悉的,渐渐将来慢慢熟悉,熟悉到你将来自己眼睛见色、耳朵闻声,甚至于自己心中起一个我的感觉。那有的时候你说我可以把我的眼睛闭了,不去看色,耳朵这个暂时静下来,不去逐声,但是你念念之间说不看,不见色、不逐声时,在潜意识里面都有一个很刚强的我的感觉嘛?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我的感觉。你现在把所有六根门头先静下来,你还会觉得有个我在这边,不是吗?你将来心中清楚时,连觉得那个我,你都知道都是觉而已!你不会避开那个我,你可以念念之间看到那个我,但你看到那个我时,你居然发现,那个感觉的我,居然没有像过去那么厚重。不是说没有我的感觉,因为觉心现前都是感觉;可是你只要在感觉中不厚重,你慢慢、慢慢就体会觉。
就好像镜子现色时就是镜体,你只要在镜色时,不再追逐镜色的厚重,那明白现出镜色那个区块,就是镜性。不能明白现出镜色,怎么是镜性呢?所以后面才要明明知了了见哪!你能觉得那个我吗?觉得。但你还是觉得过去那个厚重吗?不是。因为你马上在那个我的厚重之中;这还是讲最初行者,最初行者会有这种观念,在我的那个厚重之中,后面感觉到有一个觉体的清净不是他。这才是最初,叫做脱黏,才有点能所的分开、分离。你会感觉到那个我中,那个都是,你只要起心动念都是所觉。在所觉当下,有一个能觉的那个,从来非种种我。但是能觉非种种我故,所以他才能够随缘现种种我。现在连哪怕是六根都把他先静下来,能够觉得那个我,都是所觉。
你只要随举一念、随起一念,都知道是所;当你知道是所时,你就是住在能中。你不知道是所,你要找能是找不到的;你知道是所觉,那就是能。所以能中的清净,那不是修心人你根本讲不出来的,那个你根本没办法体会的。将来你真正是在修心的人,你自然就能够体会那个清净,起心动念都是所,你没有办法离开所去找能。哪个不是所?当你能明白所时就是能。你明白所时你还会堕在所中吗?当然不会。所以那个心中的清楚处,那就是能中的清净处啊!这还是讲能所。将来还要把能所都是觉体,觉中能觉处,就是现前觉中所现的随所觉处。因为觉心能够现种种所觉故,所以在所觉之中才能够感觉到有能觉的清净。所以于所于能,不都是觉心之中因为应缘故,所有的一切变化的过程那个境界、那种渐次!
所以将来你的能所都还能够一体打破,一体叫做消尽,叫做「诸幻虽尽,不入断灭」。但是你在行者当下,你都还能够要有这样子的…,就是在这个行持的过程之中,你还要有心里面这样子的体会。所以你只要有一点那种体会时,我再跟你讲说所觉的虚妄,就不必要了,你自己都知道虚妄。你只要证得一点镜性中的清净,我不必再跟你讲镜色的虚妄。那个虚妄是跟谁讲的?虚妄是跟过去执着于镜色人讲的。将来你真正体会镜性时,我告诉你镜色是真。
为什么告诉你镜色是真?是要看看打破你在潜在意识里面,是不是还是留着在一切造作名相中。我说真,你要说:「那怎么是真,那不过都是随缘起的!」就表示你还是追逐话末,你追逐在缘起;你就没有办法在缘起当下看到就是性真,没有性真,哪有缘起。你缘起当下看的就是镜性的真,镜性真处就是缘起处,在能中都还是所觉现前处,何况大觉心体,尽一个清明的镜体现处,他的性真当下现处,那就是缘起啊!你没有缘起,哪里看得到那个性真?
所以我在讲到那个就是真时,你要再说缘起,表示你在这个名字之中,在这种心中的那种分别相中,还不自在。过去跟你说虚妄是你执着太深,所以你在虚妄之中,念念之间不再甘心流转在虚妄上。将来你要是真正觉得你不再随他流转时,我跟你讲要认他的本来的性真,还要看你是不是能够直下担当。这都还是什么?这还都是过程,都还是渐次,都是渐次。
所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者,照了;知者,当下照了,不是还有什么作相可以离呀。只要有余就不是,只要是有任何作相,有种种余念、余想,都不是,那就不是。那完全就不是什么?不是知幻,就不是知幻。你要真正知幻,你可以看到大觉体上的应缘当下,你还堕在种种妄想上面、名相之中,为他种种安立、种种幻觉吗?那个才是知幻。当你知道眼前的所有一切,都是觉体之中的所有的一切应缘的变化,你看到时,你已经是站在觉体了,你还要离他吗?你根本不必离。
你站在镜体上面,你知道是镜体时,镜体随时现的就是一切千变万化的镜色;你知道是镜体时,你还要离他吗?你根本不必离,因为你知道那是镜体,你根本不离。所以这才是汉传佛教讲的「不离自离」;你这个不离之中不是像过去一样流转,虽然不离,但是你会堕在上面吗?不堕!所以叫「不离不即」。那是根本觉性之中,心性之中的透明,那心中根本的大明处,心中大明处。
所以「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离幻即觉,就是前面就是说「作何方便,渐次修习?」前面普贤菩萨问的时候,就是作何方便?作何修习?所以这里面当下知幻就离,没有方便。那「离幻即觉」,这里面也没有渐次。上面方便尚且都无,这里还有渐次可得?都没有渐次!你觉得有渐次,你说:那怎么会没有渐次?法师,怎么会没有渐次?心中明明白白,渐次啊!从你刚开始觉得幻时,那种觉得幻中,心中那种幻的势力那种消歇,慢慢的消歇;然后在消歇处,你突然感觉到觉心的现前;从觉心的现前处,从此以后你又能够回头担当一切幻;不都是渐次吗?你怎么会妄然说、断然说没有渐次呢?
这个没有渐次是告诉你,你在大觉体上来看一切渐次,是不是都是觉?还是觉嘛。只是站在觉体上你说渐次时,你说的种种渐次,这样子说渐次没有过咎。可是你不认觉体,你真的以为是有那个,如实有一二三种种差别的渐次,那都是流浪,那都还是什么?不认觉体啊!觉心现前处你说他有初、中、后,有没有渐次?有啊!但都是觉啊!因为觉故,所以他能够为你呈现一切渐次。但是渐次现前处哪个不是觉?就好像镜子,因为他能照故,所以他会为你照现一切是黑是白种种差别;但是照黑照白你要永远知道他就是镜子,站在镜体上从来没有差别。因为你要站在镜体上的没有差别中,你才能够方便为自己现在接引种种渐次。
所以理体上,你一定要是顿悟的,清清楚楚。那个理体上面的认知,絶对不容许掺杂一点扭曲,那是完完全全行者直下担当的那一个心中的方向。因为那个大觉心体本来清净故,一切渐次都是觉,我怎么还在上面渐次之中不认觉体呢?觉得大、觉得小都是觉嘛,相中虽然有大小,但真正有如是大小,种种初中后的分别吗?没有,都是觉。因为我都知道是觉故,所以我在「初」中是认觉,在「中」认觉,在「后」认觉。才能够认觉啊,那才能够帮助你渐次啊!假如你真正认为觉体有初、中、后,你在初中认的是什么?你在中又是认的是什么?你在后又要认的是什么?你就不是认觉!你不是认觉,那渐次都变成流浪!。
所以你现在要知道他根本没有渐次,「亦无渐次」,然后才能够形成行者念念归家的渐次。因为从最初不懂时,念念要知道,根本大觉心体的从来没有渐次的清净,所以我念念去参从来从无渐次的清净,你现在叫「初心」,才叫起行。然后慢慢心智纯熟,于是乎不是在这个没有渐次上面,跟现在种种渐次里面搅遶不清,慢慢纯熟,心智坦然,担当现在的一切有作之中的渐次,但是有作之中的渐次,他都照了根本心中无渐次的清净,这个叫做「中」,你才是起行到中啊!才叫中根、中机啊!将来你会发现这一切功行全部寂然,哪有渐次?根本无渐次、渐次,连渐次有没有渐次都多余。从此那一念心直下了当、直下提领,那是「后」。
在初、中、后你都要在哪里参?都要在根本道理上参,理体上参。你不认那个理体,你说的初、中、后就是流转,那全然是流转。所以「也没有渐次」也可以当作不劳功绩,不劳任何的作相、功绩,不必让你还觉得我还真正念念之间还有什么有作,有作的这种行为。只要行者不是在觉体上参的,我都可以告诉你,一定将来会起成无明贡高,你根本都没有办法避免的心中的傲慢;只要堕在有作相上,悟达就是如此,就是如此。
你还觉得有悟有达,那都是傲慢,全是傲慢,因为你觉得有!但是你假如是真正用三昧水来看他,三昧水,三昧水自己心中清净照了,在那个悟达之中,根本不落悟达的种种痕迹、迹相,那才真悟达,那才是真悟达!所以最初行者去认识这个道理时,千万要非常谨慎小心,一定要谨慎小心。
所以这只有在汉传佛教把这个心境讲得是最圆明,最清楚。所以你要是不读汉佛教的大乘经典,有的时候下手都不会。不是现在我们一般人说的:「啊!大乘经典是跟那些上根利器人说的!」甚至于有人说:「那是四十二位菩萨说的,不是你们能懂的!」光讲这句话你就能感受到,这句话之中已然什么?背离心体啊!性中哪有告诉你说:你不会,你不能的?心性、心性,他本来就非一切法。你只要相信有如是性时;这个性中,他就像大树根一样,他就从小根、中根,而后能够大根的,这个叫做「性」。哪有告诉你,你能不能的?你能不能也没有离开过性,也没有离开过自性!因为你都没有离开过觉性。可是你在觉性上面给自己一个「不能」,所以你永远照到的,都是这个不能这句话所现的种种不能的性用,你就永远三大阿僧祇劫你都不能。
但是你换一个声音呢?你告诉自己:都是觉性嘛!大觉心体本来觉性都在;既然是觉,我哪有不能的呢?不能就表示不觉囉?觉心之中没有所谓不觉的。你觉得不觉都是觉,觉得从来没有被觉跟不觉所障碍的,哪有不能的呢?!所以但发大愿,这才有信、愿、行啊!但发大愿,只要一心,慢慢恳祈修正,念念之间在上面长养,你自然就会发现你心中就有从下、中、而上,性是如此。
所以你会听到有很多讲:不是你们读的啊,都是四十二位菩萨讲的。这已经是什么?背离觉体。常常听这种声音喔,会让那末法众生,末法就表示心中已经厘不清楚种种道理的,这叫末法了。跟接受你这种声音时,他就会被下根以下的众生,他就马上直接在心中吸收,「因为我就怀疑我自己的能力了嘛,再有人这样教我,唉呀!我这真是感恩!」对不对?「不是我所学的,所以我就不用那么勤苦,就一天到晚学,不用那样发心。」他反而感恩呢!「只要给我一句,或给我什么东西,我这样修就行了。」你光心中有这句话,你就永远不行了!「我只要有一句就行了!」你讲的这句话之中,你是念念之间跟其他的分别的;你念念之间跟其他的分别,就行了,其他的就不必了。这已经叫违背觉体了。他当下这一念之中,你就可以分析,这句话之中隐藏了多少违背觉体的闇障。
你应该告诉我:「给我一句,我都能够拿这一句之中,深入一切法,那叫一门深入啊!」给我一句佛名,我都可以这样持佛名,能够深入一切诸佛所有的一切音声、言语,能够深入一切诸佛的所有的一切教义呀!你能够发这样的心,这个愿力之中,在这个声音底下,你才知道他跟觉心相应嘛。因为觉心他一定是以觉应觉,他处处能现觉嘛。觉还有个相,叫什么?叫发起相,叫发明相,才叫觉啊;不能发起、不能发明怎么叫觉呢?
所以你要是真正行者,最初入门的时候,因为智力还在羸弱,你可能只能吸收一法,或是吸收一行;但是要教育这些行者当下,你要告诉这一法一行,你将来拿这一法一行,印证一切法、一切行的种种的基准。假如你站在这个法中,站在你现在所修的法中,你不能持你现在所修的法能够入一切法,你叫闇昧觉体,你当初发的心就是因地心中一定不真。
所以我才会讲到像上次的譬喻,一个世间的画家、音乐家,他深入在他的现在的心中所好乐的艺术的技能里面,久而久之,心性纯熟,他走到任何的差别的环境里面,他感觉的就是一幅画、一篇乐章。你听到是世间的语言,他听到是音符;你看到是世间的形态,他看到是世间的色彩。他会吸收任何不同的种种境界,都能够入到他心中所学的这种技艺中来。这是什么?这就是觉心啊,觉心就是如此啊!
那你如何在一句佛号之中,你不能摄一切万法,都入如是佛号中的道理中来?假如你不能摄,讲《金刚经》时,你不知道他就是什么阿弥陀佛的什么样的般若性德;讲《华严经》中时,你不知道他就是无量光中的,所有的一切历劫的修行、历劫的发心;讲所有的一切什么东方琉璃光世界种种大愿、诸佛大愿时,你不能体会;甚至于讲到菩萨大愿、地藏大愿、观音大愿时,你不能体会他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根本心性之中的寿量,他就是他的寿量。假如你都不能这样子圆会,你叫白念「阿弥陀」!
你看到,你一天到晚念大山的人,念大山不是要你念山的名字,是要你心中慢慢、慢慢长养成大山的高远跟豁达。你念大山,念到大山以后,你告诉自己:我只有这一句话,念大山,其他的我什么都不知道。那你白念了,你辜负大山,你叫做白念了!其他我什么都不要,「不要」,那听起来就不是高远相,那都是卑劣相,那都是卑劣相。
所以众生只要堕在功绩、功行之中,就会起成这种我慢,差别相,会拿自己不断的,可能就会拿自己,你心中不要(用)去这样刻意思惟,就会拿自己去衡量别人。那业力就是如此,妄业就妄到如此!你为什么只要堕在这些功绩上面、功行上面就会如此呢?因为你堕在有作的习气上,叫功行嘛,功行嘛。那是直下就可以明白,你就不是在觉体上参的。你要是在觉体上参,你怎么还说功行呢?还说有作呢?你就不是在觉。既然不是在觉,你只要在有作的习气上,只要在作相上面,他就起成业力。
所以早上讲那个消,如何改变业力?那个「力」字还没讲到。觉心现前处都是一切随缘的作相,但是你要是从作相之中忘记了觉体,那每一个作相都起成怪力,你再随着他怪力,就叫业力,就叫业力啊!镜子现色之时,现黑现白那都是什么?都是镜性,他能够随缘所现的一切庄严,那叫业。他能够随黑现黑的业,那个感觉嘛,就叫业。所以最初讲这个业时,他是没有任何的负累、负担的,他就是心中的清明。但是你忘记镜体时,那每一个上面就起力量了,就是业力,虚妄到这种程度!将来业力再浩瀚,你只要一念知道他就是镜子,全部业力全收。众生的所有的一切世间业感再浩瀚,你只要知道他都是觉体,那所有业感全部消融。讲这句话要讲得很清楚,因为毕竟大家还是在世间知见之中流浪太久。业感消融,那好了,那就不必受业,过去的业就没有了。
「业感消融」是你能担当现在的一切现前所作耶!所以冤家来找你时,你也愿意担当欸,你根本不觉得我在还债,你也不觉得他来讨债,那业力消融了;不是说你就躲得了那个报应了。你要躲得了,那诸佛、释迦牟尼佛何必还要为你示现马麦三个月?木刺穿足?诸佛都不躲。有什么躲?你要是有躲,就表示你不是在觉性上看的,你还是在相上躲的!已经是觉,谁在相上再说躲与不躲!
相中的东西,你过去所作的,那将来必定能现前,你给他什么缘,他就这样子现。就好像镜子之前,你给他什么缘,他就如实呈现,你过去种了什么因、什么缘,他就如实呈现嘛。只是在他呈现时,你还认镜性否?你还认觉体否?你要不认觉体,你就是受报、受业啊。你要知道是觉体时,你就知道过去为什么会给他什么,那都是因为过去不认觉体,所以在相上的造作。今天你已经知道是觉体了,过去是因为造作,不认觉体;这句话要听得非常清楚。过去是因为造作,不认觉体,现在怎么还会在种种相上,说种种背离,还不认觉体呢?还要种种这种逃避呢?怎么还会在这边不认觉体呢?所以他就直下担当,自然担当。
所以有很多,你看像过去讲的那个《阿含经》中有个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时,或许冤家来讨债,或许被毒蛇咬死,或许被冤家所害,那当然都是过去的业力。阿罗汉就受到如是伤害,要入这个涅槃时,他涌升虚空,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告诉大家:过去的业力因缘如是如是,但事实上他今天无所受。相中就是如此,相中就是如此啊。
只是现在大家听可能很茫然,相中?你将来要是真正念念之间住在觉心上面,还不是真正证得如是觉心哦,你只要能够找到一点觉心的迹象,现在你看到一切感受,你都会淡薄,你都会淡薄。这还是,就是这个世间,像老庄,老子讲到…,老子当然就已经有出世的这种情怀、这种智慧了,老子讲的那个淡薄,那个心中的那种清净,那是真正不入一切感受的,那个不入感受他是能担当一切的,因为他已经在觉心上去承担的。
你不会在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当下,你还有什么、认为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躲,可以逃避啊?不必啊。你也不会在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当下,你还以为真正在受些什么?不会。你会觉得,「觉得受还是觉」。你从念念之间,你心中所在产生的变化,你都会慢慢、慢慢剖析是觉。这个才叫做「诸幻尽灭」。那真正是一切幻法灭尽,那幻灭尽。他在你心中那个灭,叫做寂灭;你永远体会都是觉心的性真吶,你根本不是堕在性…,当然性真现前都是随缘的变化,但你还会堕在变化吗?
只是话是这样子讲,所以听起来就好像是在搅遶,但是早上已经讲过,佛门中利用文字、利用语言,这样子不断反覆这样子去宣说,反覆这样子去陈述,那目的就是让行者念念之间,就在这反覆陈述当下,慢慢去深入体会,心里面慢慢适应,慢慢熟悉。因为跟谁讲的?因为是跟行者讲的、跟学者讲的,但跟一般人就不行了。你跟一般人这样讲的话,他一下子就抓你后面这一句,不然一下子就住在你前面那一句,他永远不是把你整句、整体的言辞圆融的,他是随便抓。行者就不能随便抓了,因为你是学者,你是行者,你是行人。
所以有些话为什么只能跟行者说?不到那个因缘,教外别传,是真正教外别传。你不是入如是教的人,你不是真正领受如是教的人,跟你讲无益啊!多讲了,你不过心生妄念,心生傲慢,心生妄解!就好像那个《戒经》是一样的,不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他不能来听啊。他要听多了,他一天到晚拿着比丘戒、比丘尼戒来(看你们,看大家,看我们,不是看你们,)看我们,就是如此啊!你要是把修行上面的所有一切东西,跟他一个根本不是念念之间投入在学习上,这种发出赤诚心的,你跟他讲,他不过就是一天到晚起成音声在戏论而已啊!你是害他,那完全害他。所以这里面你就要知道,释子门中的这个行者的责任跟担当,所以要直下了当,不劳功绩。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所以这一切菩萨,这里面要讲到是,从普贤菩萨里所述的,一切在大行之中所摄的,一切在大觉体上的一切性德作用,叫「一切菩萨」。
虽然能够离开一切幻,但你永远不要忘记,问这一章的是谁?是普贤,叫大行(ㄒㄧㄥˊ),也叫大行(ㄏㄥˋ)。意思是什么?叫你永离诸幻,但是你不能闇昧于行啊!你在永远离开诸幻当下,你又不能够少于一分在行为之中,在大行当下你不能够损伤一分,这才是行者直下去深入的道理,才是担当的思惟。
所以在普贤体上,在大行(ㄏㄥˋ)体上,在大行(ㄒㄧㄥˊ)体上,讲的一切菩萨跟末世众生,你念念要看到这大觉所摄的最初的这种性德,然后这个性德直下马上看到,就是你现在行者念念之间就在眼前的六根六尘一切感觉中。六根六尘是摄一切万法,虽然现在讲六根六尘,也跟大众师父讲说,平常没事,每天都要念念之间在根尘中去参,现在应该开始要不断的在上面开始下手了。
但是讲到这个六根六尘,你将来会慢慢体会他包含一切万法。你早上起来眼睛见色,六根六尘;觉得我醒了,六根六尘,都摄意根;脚上马上踏地,六根六尘;觉得我饿了,六根六尘。你能够找到有一法离开六根六尘的吗?你觉得有亲人来了,六根六尘;你离开六根六尘,世界都不存在,亲缘都不存在。所以这六根六尘就是包含一切万法。
所以你要站在根本性德之中,你直下看的就是你眼前所有的一切对待,那是六根六尘。因为怕说讲到一切对待,行者就找不到方向下手了,告诉你那就是根尘,那一切对待就是根尘,所以行者他就有下手的方便;我就在根尘上对治嘛,我只要一根得解脱,那六根得解脱;六根得解脱,一切万法得解脱,就离开执着!
所以在根本性德上你看到就是什么?就是当下这一些念头。所以当下这一些念头叫做「末世众生」。你要站在根本普贤大行觉体的清明上,那根本离幻的清净中,你要担当现前的每一个起心对待的种种对应、种种万法。你只要站在如是清明中看一切万法,那一切万法就叫做「离诸幻」,永离诸幻,那叫做永离诸幻。
因为你是在觉体的行(ㄒㄧㄥˊ),大行(ㄏㄥˋ)之中看一切的,看一切现在眼睛见色、耳朵闻声。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你都知道是觉体现时,你还会堕在如是色、声二字上吗?就好像镜子,你都知道是镜体现时,你还会堕在色尘种种造作上吗?当然不会堕!但是那个不堕之中是清明哪!色尘一法不改、一法不减,那是清明。但那个时候还讲尘吗?不是啊!那怎么是尘呢?那性,那就是镜性随缘的根本的镜真,镜性的真嘛。
所以这里面在讲到一切菩萨时,你不要忘记普贤,你能真正知道普贤所问的这一章,也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普贤如是应对,为了提领一切、帮助一切末法众生,回头的时候的这些道理,所以你既然在这些道理上面去体会,那你当然心底深处还不能够忘记「普贤」,那个大行。你真正念念如此,你才是真正能够「永离诸幻」,那才是真正永离诸幻。
所以这里面在讲永离诸幻时,不是我们过去那种知解:哎,真的有一个幻法、一个幻相可离。不是的!你不认大觉,就是幻;你认得大觉,一切幻就是真。你认得大觉,一切幻就是真,那是真永离诸幻。你要在这上面去慢慢深入、慢慢体会,总有一天,你会把过去千年的漆桶,那黑漆的底,你能够凿出光来、凿出洞来。
休息。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