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62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十四日宣讲

第六十二堂

所以在种种幻上知道都是觉,从觉生起的诸觉,你知道那当然在诸觉之中他就能够好似有种种幻作。但就在这种幻作上面,你要是知道都是觉,那幻相就灭。幻相就灭处是什么?那就是觉圆满,那就是觉圆满。

觉一定能现诸觉,觉一定能现种种幻;但你都知道是觉,都知道是觉,不但是觉心圆满处,也是一切过去的幻业消歇处。那种幻业消歇处就不是在名相之中的二分了,那是根本行者在智慧上面的直下担当跟提领。你要不要离开幻?不必。为什么不必?因为知道是觉嘛,何妨有他的名字—幻;从觉入觉就是幻,起成就是种种变化。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不去…不敢去担当如是名字?假如你还有一念不敢担当如是幻这个字,就表示你在觉心之中还有疑惑,还有在外面的留碍,那就不叫圆满。

给你一名字你都知道是觉,建立一切名相,都知道都是觉心他必然所有一切性用的呈现,所以在一切名字之中,你又不被一切名字之所障碍、之所陷落,这就叫觉圆满,幻灭觉圆满」。

这个觉圆满中,「觉心不动故」。所以你发现觉在现觉,觉也没动,觉在现觉就是觉嘛。在相上,觉在现觉的时候,你似乎有二,似乎有作,似乎有种种亡(140,似乎有种种感应。但是不管感应所有的一切,刚刚讲幻都灭,那当然一切的作态之中,一切的造作当下,你当然就知道什么?就是觉体一体所现而已!觉在现觉,你觉得好像有感应,感应也是觉;觉在现觉,你觉得觉有亡,还是觉。所以感觉你有,事实上觉心根本不动,从来不动。

之前也讲过这个「动」字,动字还有另外一个解释,拆开这字叫重力,重、力。你发现觉心在现种种觉时,他都根本没有倾重过任何的力量,他没有暂住着在哪一个缘起的觉心上面,再说种种的妄力,再施以什么样的力。因为觉心在现觉就是如是,他根本不必施丝毫之力,不必施丝毫之力,所以他也没有任何的倾重。他不是随种种缘起,起成倾重,没有。任何缘起他是如是现,在一切缘起的过程里面,他就是如是为众生显,众生就是一切感觉。要是讲到众生,就讲到后面的众生,就一切感觉显,一切的幻化在显。所以觉得倾重,是觉;觉得有出,是觉;觉得有入,是觉。觉可以现出、入,但觉从来没有出出入入;只是众生在觉出、觉入时,你妄想以为有出有入,就是如此,就是如此。

只是说大家当然堕在最末稍的众生,已然是在行持都能够现前时,你当然说:怎么说没有出入?我的行为之中都有出出入入,在行动上面都有出入相啊!我们就会拿日常生活之中的所有的一切行为举止,在思这个觉体。事实上将来你才能够真正微细发现,你在世间的所有一切动相,一切的行为举止上面,都是觉心变化的,都是觉心现前的嘛。因为觉心现前故,我们已经堕在末稍了,在末稍之中,你好像在种种感受,六根追逐上好像就有出入相,在种种行为举止上、种种行之间,有出入相。但哪一个出入不都是你根本觉体根本的不动相!你觉得有出入时;假如觉体随你有出入,你的根本自性、根本的觉照,随你有出入,你早就在出入之中,早就什么?早就已经坏乱觉心了,他一直在随着你出入,早就坏乱你觉心。

为什么众生能够在一切行为、一切变异下面、一切行为之所变动之中,他能够常处在变动里面?虽然是凡夫,但事实上佛性永远不坏,因为觉心从来不动。你不过在相上以为你有在走路、或干什么,有一些什么进取那些行为;但你不知道每一个动作,事实上就是如同我上次讲的,他不过就是一格一格的境界,一格一格的那个,叫格什么?格化是不是?就像影片一格一格的,就一个个图案而已。

你在这个动作时,前面一个动作已灭;你追逐下面一个动作,相续前面动作,你以为是从前面动作现。事实上,前面的那一念动作不会现下面那一念动作,因为前面动作现,下面动作他前面动已经灭了,不是他现的。所有的一切众生心念之中,他根本没有办法作主,他不能够自己作主,也不能够作主于他,他怎么能现?怎么是前面一个动作,导引下面一个动作咧!

所以这就是因为我们过去活在世间的感受太深了,所以会给自己这种错觉。事实上是觉心照前面那动作,所以觉心帮你下面起成动作,那个动作是不会带动动作的;没有觉体,哪有动作带动动作的!动作自已连觉都没有,他都不能作主。你在觉的动作的是觉啊,所以觉可以起前面一个动作,所以觉可以延续前面动作,形成下面一个动作,那是觉。他不是在动作中带动的,那都是觉体带动。

你将来会慢慢的仔细思,没有一法不是觉。所以古德开悟才叫「通体是觉」,通体都是大觉。他就不是像我们过去感觉的个造作;那我就有动啊,为什么说觉心没动?你在有动中,都是觉心在不断、不断为你像编剧一样,一部一部为你编成。为什么能编?因为随你的业感组织,为你现前的种种造作业力所组织,所以就有这种动作相,要是不是有这种组织相,觉不能现出觉时,不会到末稍会给大家有这种动作相,那根本显不出觉心的盎然,生命中的盎然!

所以到末稍,到了众生世界之中,你会觉世界的生命的盎然,世界所有一切的生机的活泼,他从那小根,中根,而大根;树可以从小能够开花;人可以从小而长大;你可以不断的有生活、有进取、干什么;哪个不是觉体所现?那是因为觉心不动故,你最后才能够显尽一切差别庄严。假如觉心已然是动的话,那觉心已叫搅乱,觉心若是有动,那已经叫断灭,那叫闇昧;觉心从来不动。而更何况讲这个动字,大家一定要听清楚,动就是什么?性变了,才叫动;性已经变了,动。觉心若是已经变了,镜性若是随缘已经变成黑变成白,他已经变成黑了,他在黑,他将来就不知道白了,那叫性变,叫动。

讲到镜子大家可能还…,最近因为我都讲镜子,会比较熟悉一点。那当然还有六祖的风幡,风动、幡动。风,性就是动,潺流就叫风。不动是虚空,动者为风。风性自动,风性常动,他在这个动中是个名字,他的名相叫动,你不要老是放在动词后面看,他的名相就是动。所以他在动中是常常安住于自性,他常常安住于自性,风啊,就是住在自性中;他常安住在自性,哪有动?幡也不动啊,幡若是有动,没风之时幡怎么不自已飘一飘?那幡起来的时候,你看到是风,风在动;所以幡随风动时,你不要以为是幡在动。所以你看错都以为是幡在飘摇。

所以众生这种世间的因缘和合,会形成种种变化的生动。但仔细思,诸法住法位;因为诸法住法位,所以世间相才能常住(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但是你永远不要忘记,是法住法位,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句话是在同一卷里面讲的。同一个卷里面直接告诉你的,他常寂灭相,因为他安住自性。因为安住自性,所以彼此才能够什么?互相依持现,彼此不坏。要是坏就是败坏他的自性,坏其自性叫作坏,彼此根本不坏,所以世间相才能够庄严,才能够形成世间种种庄严。所以你要看不通那个法性,你都以为是风在动或是幡在动;你看不到法性,你就一直执着在世间上种种,随着他起伏飘摇;不但你的心已经被他飘摇,你根本法性都不见。但事实上,任何法性哪个不是你的心性?!所以六祖才一句「仁者心动。」

印宗大师就知道是祖师南来了,他讲这句话,人家就知道。那为什么?因为这句话就是印宗嘛。所以那公案之中,你看那名字,名相之中都帮你排得好好的,就印宗,就印根本本,昨天也讲到就一定是宗教,印本。这句话知道,他已经达本,叫印宗和尚。是印宗和尚,对不对?大家记得吗?印宗和尚帮他剃度,在法性寺。所以看到风动幡动是要见到法性,「法性寺印宗和尚知道祖师南来」。

里面每一个公案每个名字你都要记住,没有一个是乱讲的。你将来才会发现,原来世间法中,你以为都是世间因缘,不必在意;哪个世间法中不都是你的觉心现相1110?为什么?一切因缘世间法都是觉心中起的。你仔细读时,看到前人故事,是真有发生如是事,也真有如是人,但是他的因缘之中,他却旁边的人、事、物的名字,居然跟祖师所有的一切行为相应、相关。你才觉到、你才会知道这个觉心的不可思议!所以为什么到猎人堆里,这上次也讲,所以为什么下来要到法性寺,印宗就在法性寺中听两个和尚说风动、幡动,然后印宗和尚出来接引他。这里都有过程,都有过程的。

那你是不是能够在一切法性当下,你在自己心中,如是法性的住持中叫「法性寺」,你能看尽一切法性。你能看尽一切法性,就是你心中印宗法师礼请你时,你心里面的印宗。那个印宗一定是修行人,现声闻和尚相;那个叫净持人,在你心里那个种子,那个种子相都是净持相,他就会念念礼请你这一念。潜在意识里面就有一个印宗的那种作用,念念之间帮你还本,然后请你上座。

「请你上座」不是说你马上就在心里面开讲,那个意思请六祖上座,你在你心中你也看到,你在这一念参法性的这一念心,慢慢慢慢在心底深处有一个印宗的这种净持,他会慢慢你推在前面,一直帮助你推上去。然后你自己越推,心中就越能够深入理;越能够深入理,你就发现你好像这一念,就念念之间在帮你解释种种道理,就在讲法,;那也是上座。心体都是如此,何况外面所现的庄严不是如是!所以祖师就是这样子,就这样显。

所以看祖师公案的时候,你要把所有的名字拿下来一起看,不能够你认为是名字就放弃了。所以有人说读大般涅槃经前面两卷都是菩萨名字,那可以不用读啦,直接跳过去就好了,那个菩萨名字他只是法会缘起,没有意义。谁讲没意义?你读不懂《大般若经》时,你把那个名字恭恭敬敬跪在地上熟读二百遍,叫「法会缘起」啊。那名字,要是说每一个名相之中,在你心中都能够呼出种种意境,种种心中的诚意时,你再往下看文字,你就懂了。你在看大山时,最初看到什么?名相,那就是名字啊。那你至诚恳切接名字时,那个名字之中自然传法。你要是不肯接这个名字时,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大山。

所以一个法会缘起告诉你那些与会的大众,不管是菩萨大众,还是声闻大众,就告诉你在这一部经中,这一个会上,你要具足如是菩萨的德行、菩萨的名目;具足如是声闻人的净持、声闻人的名目,你在下面才能看得懂。所以将来要念这个菩萨名字,你更要尊敬啊!念阿弥陀经的时候也是一样,前面那个菩萨名字,你不要以为只是念名字,那是最重要的,那才是最重要的;你前面若是不立名,你后面根本感觉不到任何道理的。所以这里面要知道这些作用。

虽然讲尽都是一些行持作用,但是你就会发现他就是觉心之中他能够入世的,帮助行者能够现出种种威仪、种种渐次。但是在渐次上你都能够体会到,甚至于刚刚讲法性,你都会体会到,他都是觉体中起的。因为你站在觉体中,你才能够思任何事情的法性。你站在觉体上,才能够知道,所有一切在经文之中与会大众,他是应该具觉体之中什么样各种角度、各个层面的功德名号。你要圆具多少功德名号,你才能够知道什么叫般若,而且是大般若。所以一相不能失,一法都不能失!那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知道,什么叫觉心不动但是觉心圆满,能够觉心圆满。

所以在这个上面,再看文字,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于末世众生,一切菩萨,一切在觉体上的德行中;当然一切诸菩萨我们不要想是他方菩萨,就你现在发的这个菩提心,现在发的念念之间在觉体上参究,这一念定至诚恳切的决定心,那就是菩萨。当你有这一念决定心时,你自然摄十方菩萨,一切菩萨的功行在其间。这个中间一定有智、有行、有悲、有愿,方便先讲这四大菩萨的名字,一定在这边。因为你只要但去思大觉心体,智、行、悲、愿,他当下就是觉心的最初的四种功德。

大觉一定能现照,所以最初就是「智」,大智,所以一个智,一个知、一个日;大觉现照。照中一定能够什么?能够普徧,能够遍及,成就一切,这里面就是「行」。大觉现照的时候,那多威猛,随缘就照,他是照一切法的,哪一法不是大觉所照!所以大觉现照时讲他的威猛,讲到他入世的威猛。入世的威猛就是用什么来表?用兽来表,所以畜牲有两种相,畜牲是众生种闇昧以后,堕在畜牲的,但畜牲里面还表威猛相。既然是威猛,所以行者在最初回家时,修集种种功行,行菩萨道时,你还要懂得不断在心中建立、积蓄如是威猛。

我上次讲过那个「蓄」字就是畜牲,蓄,积蓄的蓄,把草字头拿掉,他就是古字的畜,也就是古字的蓄,草字头拿掉叫做畜但是草字头拿掉也叫畜(ㄒㄩˋ),叫玄田,就是畜(ㄒㄩˋ)。你在世间闇昧时,他是畜牲,他是受业报的。你将来要是提携(1802时,六道都能全收,不要说六根当下都能够统摄,六道都能全收,都是用在你当下这一念中。所以同样是,菩萨道中哪个不是,念念之间积如是至诚恳切,但是那个积之中,永远知道他的相一定是相。但是那个却是什么?却是你这一念菩萨威德的坐骑,他是威猛,带领你向前的威猛。

所以大觉能现照时,那种威猛,那种现前处,那是一切世间万法的现前处,所以如狮子王哮吼一般。所以文殊骑狮子,文殊就骑「狮子」相,你威猛。我现在讲的是觉体中现的那个智,他还有那个狮子的威猛。

然后在大智之中,大智不是从智现的行,大觉中现的智,所以从大觉现的智中,你就能够从这边可以看到,他就能够徧现一切,遍及(遍吉)一切,随缘就能够遍及;然后起成种种庄严,起成种种行仪。所以普贤叫「大行(ㄏㄥˋ)、大行(ㄒㄧㄥˊ)」,他骑的是「白象」,白象。象,大象的象,象法在世间,象教开始时,那个象教一定最清净的,所以叫白象。他不是黑业,黑的业,不是夜晚的夜,是那个业力的业,他不是黑业。不是极黑业,不是黑黑业,他就是白。他是一切世间的善法,所以叫「白象」那六牙白象所以他现出的都是什么?你在大乘中讲「六牙」,就是六波罗密。你在现前行者的下手处,六牙就是六根、六尘。大象的牙他不是拿来咀嚼的,他是来触的,他是来触的、来掘的,来挖掘的,所以他是六牙。七支地,踩的是七识现前的庄严,你会发现觉心就是能够现形,就是普贤。既然从是现出种种形,这觉心他就一定能够徧现,就是行,大行(ㄒㄧㄥˊ);就本来你的面目,就是你本来的庄严。就在徧现处,哪一个随缘徧现,不是根本从行中、从智体之中、从大行(ㄒㄧㄥˊ)之中的同体流出?因为他能徧现,就是同体流出!

所以流出时就是什么?向下滋润相,向下抚慰相。所以他能够顺下,叫流出,叫「大悲」。所以多半观世音在此为女相。这不是为什么中国人都画观世音叫女相,因为中国人懂得相法;只是后人不懂,所以老是觉得我们祖先为什么老是把观世音画成女相。你不敢认那个女相,你为什么一讲到,就想这是女相?那是男相?你男女还有分别!觉心可以现一切相,幻灭都还觉圆满。你要知道那幻,他现女又何妨?现女就是大觉心体的大丈夫相。所以你将来开悟的时候你还要发愿:我将来生生世世能够于如是智如是的这种菩提心中,弟子希望看到我能够徧身十方现男现女,为利众生,出种种方便。你要说:我只要男,我不要女。那将来你一定是女,我告诉你。你心里面还有这种分别:我只要男,不要女。就被相中所束缚,表示于男、于女你在相法之中根本不自在。所以观世音他就是现女相,所以多画多半是画成女相。因为他是流润,他就是开始能够,叫做荫覆;这个「」就不能写阴天的阴,这个上面就要写个草字头了;那意思是一样,他是覆一切苍生,覆一切苍生。但是意思是一样,就是阴嘛,那他是现女相。

正在大觉心体能够同体流出当下,那既然是同体流出,在哪个流出的最末稍不是你的觉体的根本!最末稍你要不认,你就流转在末稍。你要真认,认什么?认智、行、悲。认大觉心体前面的「大智」所显,「大行」所流布,「大悲」所种种荫覆、种种的滋润。你在最末稍中你就自然而然在你心中,念念虽然到了念头最末稍,可是在你心中自然有一个相,叫净持,在末稍的势力里面,都能够清净持,那叫「大愿」。所以大愿地藏王现的是沙门相、比丘相,比丘就是净持相,清净持相。既然到了后面,任何的感受后面就马上回头吔。

这个忘记讲了,。所以观音踩的是什么?龙,行布,开始行布。龙也属阴。他开始行布,能够荫覆一切苍生啊。但是为什么能够布荫覆?因为他就是大觉同体,从智、行中现。觉心就是这样,他能够荫覆,他闻声拔苦。观音既然是同体相,既然是同体流出,为什么观音闻声拔苦,你知道吗?不知道?你在任何感受最刚强处,你只要认得他是同体,马上苦受就消,马上苦受就消。我说苦受不是说这个事情没有了,就正在受烦恼时,你要知道这些烦恼的感受,其实都是大觉同体。你只要念得如是同体相,就是念得如是一句观世音名号,你闻到观世音名号,闻声,你现在的苦受、苦执就消。事情可以不变,苦执就消,心中的豁达。因为你苦执消故,现在的事情就变成了行者的增上缘。

哪一个大智之人,哪一个真正的行者,哪一个过去的高僧,他不是在种种逆境之中成就的?他从来没有顺境的,他都是在逆境之中长养的。那为什么在逆境之中长养的?顺境没有什么样的相,可以说长养嘛!逆境之中就是顺,他顺着逆境,才是真正叫「顺」,你才能够讲顺境嘛!他心中根本不在逆境中分别,他根本就不是像过去凡夫一样,堕在逆境之中,随着逆境不断在那边搅遶流转。他是看着逆境,他当下就是什么?平常讲的消旧业时,他愿意担当那个逆境,因为他在逆境之中看得住他心中的变化:我还随这个逆境之中,念念之间背离觉体吗?所以他能够担当逆境。当他能担当逆境时,就是他将来心中的「恒顺十方」处啊!

所以逆境你要是不懂的人,他可能就是障碍。逆境若是在行者跟学者身上,他是增上,他就是增上。不要怕有太多逆境,你应该是怕没有逆境。你没有逆境,你还以为你真的一帆风顺,帆风顺嘛!假如那个帆不小心舍(2552了,你其他就不能风顺。你要帆帆风顺,你都能顺,那才处在逆境,逆境都是将来行者的增上所以那个是不同的

所以在这个地方,你看到观世音菩萨他骑的是踩的是「龙」,立在龙上,他不现坐相,他立在龙上,大觉心体同体大悲是立在龙上。所以要知道是根本同体相时,他一定拔苦。所以那个苦叫妄执,你要知道是同体时,你当下就能够解释这些苦是怎么来的,过去生中你怎么造作来的,前面那一念时,你才发现过去前一念中都有现在这个苦受的种种因缘,所以你当然知道忏悔,在哪里忏悔。所以我忏悔时,我愿意担当现在所有一切的受报报相。但是你在受报当下,就是心中惭愧忏悔时、回头时,也是消业时。所以没有一个祖师,没有一个行者,他会逃避逆境的。

所以过去在逆境之中,我们叫苦难,叫烦恼;将来你就是在烦恼上修的,你就要在烦恼上修的。你没有烦恼,没有感觉!你有了烦恼,你才知道我的觉心在哪里?现在叫你说在根尘中参,参眼耳鼻舌身意,参色声香味触法。你现在在这种情况下参色声香味触法,你以为他不是烦恼,我在参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过去的烦恼,你知道吗?就过去流转众生在烦恼上!

现在因为感觉,你在参那个色声香味触法时,纵然你在发心,念念在参,可是那里面,形成心中的响不大。你哪一天正在参时,突然起一个烦恼;譬如说你观色,或是观声,突然起个烦恼,心里正在怨叹,正在感受到心中正在痛苦的时候,你偏偏听那个声音就是他,还在骂你。那个时候才是觉心最清明处,意思就是你才能够参觉心,才能够参得清清楚楚,我的觉照在哪里?过去那个尘相太清净了,你以为你在参,起不了太大的回响!你要看喔,讨厌一个人,你是眼睛见色的,你看到他时,你要告诉自己,那都是见觉;我讨厌他,那是意觉,那是意尘。那才能够刺激你念念回光。平常你真以为在参那个六尘?那没有太大的刺激,你还不知道在哪里下手!你没有那种响,没有那种响!

所以地藏王菩萨既然在任何的最末稍,那最末稍都是什么?都是众生堕在差别的业感中,那个差别的业感之中,就是从种种差别里面,从此以后不认觉体,所以流浪在种种地狱啊!所以地藏王骑的是「独角兽」,是差别。但就在这个差别之中,那个威猛中,然后看到的是你根本能够入一切差,但他永远无差别的觉体,所以叫回光。为什么他能认?因为他知道就是从智、行、悲中来,所以你但举一个大愿,他一定具足智、行、悲。你举一个大悲,他一定具足智、行、愿。你要举文殊他一定包含行、悲、愿。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假如在觉上参,你只要念念都在这个觉体上参,自然就能够明白所有的一切性德之中的作用,你能够体会这些作用的,你能够深入这些作用的种种性德中的缘起的,你不会不明白,因为那就是觉体念念之间在觉心上现的

所以常应远离幻,一切诸众生,常应远离幻」。你要站在这个上面,在觉体中看时,你看到这缘起时,还是幻吗?当然不是幻,那都是性德,站在觉体上都是性德。就算说你不是在性德上参,就像刚刚讲,在根尘中参,那根尘中的种种变化,你还觉得是幻吗?不是幻,那当下就是路还家的地方;那还是幻吗?

路还家的意思就是,他处就是真。你看到幻,即幻即真。即幻即真的意思就是,你在幻中你看到是真,「即幻即真」。意思就是你在境色之前,你看到就是境性;看到不是真吗?看到是真。当你能看到真时,你还会一定要说:我不要看到色吗?多这一句,就表示你根本不认这个真嘛。所以在真、在幻,这两个名字,这两个文字,在你心中已然豁通,已然开朗。这才叫「远离」,这真正叫「远离」。

所以这个「远」中,就是广博相,不要讲到背离,远。这个「离」中,有大明相。他远离一切幻,广博跟大明。离,本来就有明相,明明白白的明,明相在其间;离,还属火,这个大家都知道,离在卦象之中,离是属火相,火卦,是照明,照明相。所以这样才叫「远离幻」。为什么要这样子讲说远离幻?因为讲远离幻、远离幻,过去众生在差别文字上面思得已经很刚强,你说远离就是那种背离、跳开。

那怎么样让你知道,不管讲尽世间文字,都不是过去你对世间的那种认知。为什么你会知道不是过去世间的认知?因为就要在觉体上讲。觉体上还真有跳开吗?觉体上还真有背离吗?觉体上真的有碰到烦恼的时候,你还个脸过去吗?把眼睛盖下吗?要是还有这种动作,表示什么?表示你根本不认觉嘛!你只要知道是觉,你根本这些动作就不必,因为都是觉嘛!那念念之间在这个上面参,才叫「远离幻」嘛,才叫「远离幻」。

所以行者是要参这个,汉传佛教的行者是参这个。这个就不是一般众生的思念,叫做念头之所及要说智慧,所以才叫「难行」。但是再难行,你只要开始立你的方向、决定心,难行之中他都会慢慢慢慢自心都有智慧帮你剖析,就怕你不行,不怕你说难行。刚开始一定难,不是出世间法如此,世间法也是如是啊。你在学烹饪,刚开始你根本不会烹饪,你在学时候一定心惊颤,不知道怎样下手!人家叫你抓一点塩,搞不好你就抖、抖、抖,抓了一包塩;人家叫你倒一点油,抖、抖、抖,倒了一壶油;过去倒一壶还无所谓,现在都是馊水油。真是!现在我们实在是末法,可怜

过去我在大陆跟别人讲:你们馊水油,大陆食物我不吃,我自己从台湾带来。他们高兴:师父,你带台湾食物了吗?还告诉他:「台湾的食品」,「营养食品」。现在我再去就跟他们惭愧、忏悔!你们过去有没有吃过我东西,然后生病的,我都要赔钱!唉!惭愧!

讲到哪里?怎么跳…?哦,就像烹饪,你刚开始一定生疏,但是你要发了那个决定心,发了那个好乐心呢,从生能转熟,慢慢都能转熟。而你转熟的时候,你还会发现别人在烹上,当下还能体会,别人不能体会那种巧妙。那种巧妙不是一种什么造作,那是心性跟你所学的技艺之中,他已经连合在一气的这种巧妙。所以这一盘菜,一盘蔬菜,他只要随便过过水拿来直接炒,随便洒塩,你看那动作,ㄔ一ㄚ~~~炒出来,好吃、清脆、可口,还有菜香。

同样的菜,同样的过程,同样的方法,你拿个不会炒的,你来炒,你吃了就会瞪眼睛:这是啥米?!你所有的菜给我炒,我就会炒变成黑的,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发黑。你要说火关小一点,我也会黑;火开大一点,马上黑。不会,就是不会!一样的菜,你拿给一些真正就是会烹饪的,炒出来,人家吃了,还会滋养身体。你给那些没福德的,那炒出来,就是常常我在山上吃的。在山上吃就是一锅,人家怎么看?我说我是炒菜,你根本就是炖在那边,那根本不像炒,那像菜吗!有的人到我山上去,锅子打开;我以前有一只狗,最近才往生。锅子才打开:哇!法师,(那个狗叫胖妹)你对胖妹那么好,帮牠作那么多菜?我吃的啊!胖妹?把我当狗吃的东西。真不会做,真的怎样做都不会做,就是不会做。

所以这里面就告诉你那个熟,那心性的熟。所以你不要怕你不能够心中能体会,不要怕困难,熟就是了。你在困难之中你要告诉自己,因为不熟故困难,因为生故困难。你只要解释清楚,行者自然在心里面除去障碍。因为都是觉嘛,你只要觉心入到其间,真的产生如是觉照,怎么会有困难?从觉入觉他还会发生巧妙!你在觉得困难时,觉得这句话时,就表示行者这一念还是不在觉体上参嘛!

觉不单只是你在任何感受之中能体会「能觉的是谁」,觉你要在任何的作用当下,你要知道觉心的作用是什么,还要知道他的法性是什么。你为什么觉得困难?因为生故嘛!将来为什么会觉得很容易?因为熟故嘛!生、熟都是什么?都是觉。但是你在前面给他一个生,你永远在觉中感觉就是困难的感觉。你在前面给他一个熟的种子,他将来就会在这个种子里面,他不断、不断的带你深入,你不必恐惧,你的觉心就是有这种作用。

因为知道觉心有这种作用,所以一切行者心中能立信心,他能够坚忍,他是信心。为什么现在未证?你就会发现平常时间心不诚故嘛!心不入道故嘛!每天说一说、说一说,回去还看新闻;我说我啦,不然我怎么知道馊水油?那你说将来能开悟吗?那当然不能开悟啊,那不能开悟!所以这一定要每一个行者要发那决定心的,要是熟。所以在那个熟时,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杂缘打搅你,不要有任何杂缘打搅,你要念念之间在上面参。

诸幻悉皆离,这个才是真正心中的幻中悉皆离。你看到悉皆离时,是在哪里中说悉皆离的?在大圆圆觉体上说悉皆离的。

所以「如木中生火」,前面讲说如「两木相因」,所以木中生火。既然这边讲木中生火,那当然在字句之中还有个相,木是什么意思?木是长生意,木有长生、长青的意思,才能够叫「木」。所以一切法中他本来就能长生。就如同那个譬喻以木在钻木,在木中生火,因为他长生故,在生处其实都是什么?既然生处都还是觉,从觉所现的尽还是觉,觉体现前。所以过程之中似有如是的钻火相,从木中生火相,但是这其实都是以觉在应觉。所以在木中生火,就是以觉应觉,所以生火处,火起之处,就是觉照大明时,叫木尽。这些作用尽处,这些处、尽处,火还灭。「火还灭」就是连觉都不必立,那就是从觉现觉,都是觉嘛。

你不必再说我从觉中起这种种行为,能立种种觉时,后面又堕在种种觉中,不是嘛,就同体是觉。同体是觉里面,你不知道差别的感觉吗?知道啊。随缘就像木中生火一样,钻木啊,现前的。然而在种种现前处,哪个不是还入于灭?都是根本大觉心体,也都是大觉心体。这就是从觉体之中向下去说,向种种流布上说。从行者从过去的最末稍回头?你也是如此啊。你在所有的行为里面,你念念之间看到如是觉体,于是乎在现前因缘里面,你在觉体上的所有一切至诚恳切的行为,如木中生火。

个木就是让你念念之间生于觉心,常回光于觉心。但是常回光于觉心时,你也不要忘记现在的木中,取木生火还是从觉中所现,因为念念之间你不能离觉,你才叫回光于觉。念念之间不能离觉,所以现在随取的一切的作持,随取的一切法门,他才能够让你在这个法门之中,处处都能够什么?起成智慧火。为什么处处都能,因为你都知道这些行为、这些作用,都是为了证到将来的觉体,所以这些行为,我看的是觉体中所说的行为。既然是觉体中所说的行为,所以将来这个行为他同时燃处,就同时智慧火现前处,他合这个智慧火就烧还一处。看到就是什么?就是大觉体。所以流布也是如此,回头也是如是。

当你真正证到这个觉心时,连这个钻火的相、取火的相都多余。所以从觉性流出时,你要知道他怎么样说的取火,怎么样能够现种种火,现出种种光明、现出种种在差别觉体上的种种的觉受。但是在觉受当下,这些作相都无,也作相都无。所以当你能够从末稍能够回到觉体时,将来你就会在觉体时,再看到你觉心之中向下的流布。这是必然,因为觉心叫大圆满觉,不是只是当初回头而已,见一个根本清明的自性,不单是如此啊。当你真正证到知道是清明自性时,你再回头再看过去,你才知道原来过去根本从来没有流失过啊!

镜子也是啊,你在镜色之前要受他过去的惑着,因为惑着深故,所以别人才方便跟你讲还有个镜性,其实镜性啊。讲其实是镜性,就是让你在镜色之中,先去消灭掉他种种惑着的势力。他惑着势力消时,你才会感觉镜性的存在。

这就有点像古德讲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看到他是色吗?不是,我觉得是镜体啦。可是当你真正圆融时,当你将来真正心性纯熟时,你在镜体之中自然就能担当一切色。这是自然,必定如是!这叫「自然无师智」。那有的人要是故意障碍,待在镜体之中,他不愿意担当镜色?那就叫「二乘」,你还有个镜体可入。你不知道方便说二,是为了将来要你圆一。一都不能立一啊,才方便说二的。当你到了镜体,你就一定能够包容一切镜色。但是这里说包容镜色时,还有镜色的名字吗?名字都不必立。那名字都不必立时,他不能方便为一切众生讲尽镜色的名字吗?当然可以!所以你才知道什么叫诸佛的方便,用尽一切世间名相的方便。所以他讲尽一切名字时,是拔济众生从名字之中跳出来的,看透这些名相的。

所以这里面你才会发现这种根本「木尽火还灭」,从名中,连名都不可得,连智慧都不可得的,这种心中的寂灭,这种根本心中的本来寂灭相。但是这个寂灭相,在哪里说的?在大照之前说的。照二法必定是同时,因为觉心就是觉心嘛,觉心现前处都是照,因为没有一法离开过觉心,没有一念、没有一剎那觉心闇昧,所以觉心恒时在照。既然恒时在照,所照之处都是觉心,所以他恒处于寂静,恒在寂静中。

所以寂,讲到寂,你不要忘记照;那为什么会忘记照?因为永远要告诉大家,永远要在这个上面,你不管哪一个文句解释时,你都要把那个经题提起来。「圆觉修多罗了义」提起来。不然为什么古德讲那个经题时,讲得这么样重要,嘛。你念念之间要在这个上面去;题就是一个是、一个,你念念之间要在这个上面正视,正如是啊。是不是的是。是怎么写?一个日、一个正。那个字说文是讲正,一个日、一个正。你大照要根本正确嘛。正于如是法,那就是视。那正视的视就是眼睛的那个视。正视如是法,那就是视。那你才能够慢慢慢慢在每一个文字上面不随那个文字相中,又是境、又是灭、又是生、又是什么,不随他搅遶,知道吗?你在、灭、生,或者是种种变化,讲到幻,生、幻,或者是结束那个「尽」,就是木尽的这个尽,或者是灭。你能够圆融一切文字,但心中行者只有一归趣—大觉心体;只有一种思惟,朝大觉心体思。那在文字相上就不会再搅成世间的种种纠缠,「大觉心体中思」。

所以「觉者无渐次」,在大觉之中哪有渐次?觉在现渐次时就是觉。所以觉可以现渐次,觉要是不能现渐次,你怎么能够知道是觉?但是渐次当下你要知道是觉啊。觉在现渐次,渐次等于觉,那就觉等于觉,觉等于觉,那觉就没动,根本不动。这是数学问题不是吗?这都是数学问题,只是在这个数学问题上名相太多了,你就认为是在妄动,妄动啊。

所以觉是没有渐次的。但是没有渐次里面他会按步就班、清清楚楚。但是他按步就班,昨天我也讲了,在行者的渐次里面,他是念念看到根本没有渐次的大觉体。因为在没有渐次的大觉体中思的,所以你会安守于现在的渐次。但是安守于现在渐次,因为心性还生故,所以你自然会知道有什么样的渐次。我在何处,你知道了自然会有什么渐次。

但是你站在这个渐次中,你念念是要思根本没有渐次的心中的大明。所以你这个渐次,将来还要证得无渐次。你这个渐次思的,还是要思无渐次,因为你在思无渐次,所以你现在才能够安住于渐次。听得懂吗?

这就是中国佛教把心底讲得清清楚楚,不是那一句随便说说:啊,就这样就好了,就观什么触境就行了。那有这么简单?要是这么简单的话,随便都可以成佛了,大家都成佛了!

所以觉心之中啊,不是不解,不是困难,是因为我们过去已经流浪在世间,所以回头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回头你要大圆满觉,你要担当一切。所以圆满觉中一切名字,法尔常住,就像华藏世界海中的庄严世界,你都清楚。如同昨天讲的那些神的名字你都清楚,天人的威仪都清楚,六道的种种作用都清楚。觉心之中就会如是安布。当你知道觉心如是安布时,你在这个清楚六道,清楚种种变化时,你是知道觉心随缘而已。你不是说真有如是境界,只是你妄堕在如是法中时候,才会起成妄觉有如是境界,不是吗?

就像镜子你知道是镜体时,他照黑、照白,你不清楚吗?照黑、照白你不但能够清楚时,你不是真跟过去一样是堕黑、堕白说清楚的。这个道理懂吗?你清楚站在镜体上看黑看白的。那个时候你不是不知道黑白啊,但是你会说真有如是黑、真有如是白吗?不是嘛。

因为我们还是凡夫,所以这种道理有些时候讲不清楚,用文字讲不清楚的,只有靠大家自己思,要反覆在心中不断的抽丝剥茧,自己思。因为你念念之间反覆在抽丝剥茧,你这个人已经叫觉醒者,就在大觉体上。不然怎么叫觉醒者

以前人家也叫我觉醒者,后来我自己把那个觉的拼音改了一下,叫覺(ㄐㄧㄠˋ),都在睡觉。后来我们常住很多法师都学我,都是覺(ㄐㄧㄠˋ)醒者。有时候还叫不醒。覺(ㄐㄧㄠˋ)醒者不是叫醒哦。有的时候真的叫不醒哦。

「觉无渐次」。因为无渐次,所以刚刚讲才明白渐次。「方便亦如是」,这才是普贤菩萨。

今天早上课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