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66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宣讲

第六十六堂

所以自然自于觉,那当然要向觉而问,就是向佛而问。那将来也要听如是觉体之中,能够如法而答,如法而答。所谓「如法」当然不是佛如法,是你要真正如法而谛听、摄受。所以行者下手处,念念之间就要向佛而问,念念之间就要在自己心头之中,去思惟那个觉体的作用,就是向佛而问。你能够在一般平常的起心动念里面,都能如是知道、明确知道向佛而问。将来你就会在一切行为之中,平常日用里面,你就会感觉到就有一个手指,就会安在你的心底深处,为你指明那个佛性,指着佛性。

所以这才是宗门过去古德祖师写的《指月录》。你如何安妙指于众生心海之中,那是一个行者念念之间,最初发心的时候,那种赤诚,那种确切,那种明白方向的,那心中的那个智慧。当你真正知道有那个妙指,有那个指着那个觉体那个指月,那个指头在你心里面,你自然而然就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你都能够回头反观、反光于觉。所以你站在觉体上,你才知道惭,才是真惭、真愧啊!那个时候惭愧就不是过去的流转,就不是过去的流转相

所以你在这个上面还说烦恼如何断?怎么样才能断?那表示你还是堕在什么?还是堕在尘相之中在搅遶而已啊!你不认大觉啊!因为佛门中,诸佛四十九年说法,就已经为一切行者讲明那个觉体,他从来不堕,从来没有随着种种妄心去幻作、去流转!「从来没有」就表示你在烦恼时,你就不必再随着烦恼上面,再说种种断!

因为烦恼就是你过去错认于觉,不认于觉故,所以背觉合尘故,所以才起的种种妄觉,那种幻,幻到什么程度?只要你知道是觉,他马上幻力全消!无始劫的业力,种种的千奇百怪的业力都能够。之所以会千奇百怪就是因为你背离觉体,再随各种业力之中不断的罗织、变化而已

所以不是在这个上面,还这边烦恼上说断、说不断、说如何断上面造作。就如同说,你不是因指看月,你却在那边研究那个指头,到底个姿势好不好看。那叫做辜负你心中的这种标明,辜负你自己心中的觉体。

所以《指月录》哪里会起葛藤呢?你看错了才有葛藤嘛!如同上次讲的那种夏莲居者流,才会说《指月录》是葛藤!你要是看对了,你念念之间都看到这觉体!我觉得是葛藤都是觉,你念念就训练那个觉。我再也不受任何的念头,不管他所起的任何念头变化,我再也不去妄认那个念头,在念头上面再妄作任何力量。这个人才是真正一念之中,打破无始劫来的无始幻力、幻业,那是真报佛恩;因为念念之间都在觉体上担当,那叫真报佛恩,是真报佛恩。

所以将来要在什么心上忏悔?要在觉体上忏。但是觉体是不是只要说他是觉就好了?当然不是只是这么样简单这一句话。那是一个行者念念在思惟觉体之中,那种过去在思惟上面的那种赤诚,那是在思惟上面用心的,过去在用心上面的种种作用;不是你碰到烦恼时,只要思惟是觉体就好了,没那么简单但是你讲这句是对的,你要知道是觉。

那为什么现在在这个烦恼中,你不能知道是觉呢?因为一定平常时间念念之上,你不如实参故,你不如实自己在心中如实去审视、检视故,所以今天你在提起一个觉,你就算提起一个觉,你也断不得因为你在提起觉时,你是看烦恼说是觉的你还是看到烦恼。跟我说看到烦恼知道是觉时,是完全住在觉中能够惭愧现前的流转,是截然不同的。

假如你平常要是真正有心中的这种回光(回光),这种心中的作用将来你在任何烦恼上面,你还在看到烦恼,可是你在潜意识里面,你会发现你的比量是不一样的一般人要是不参的话,那一定是在烦恼上面过量的。那过量你就是烦恼,超出一点,你就是完全堕在烦恼中,那完全堕在烦恼中的。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讲到这个觉体,既然知道是个觉体,因为这里面跟普眼菩萨并不离。讲到既然知道是个觉体,所以上次也有法师问:那这个跟八宗,就是讲到那个心开漏尽,跟八宗的解释有无异同?

上次也讲过「安般」的目的就是让你能够见性,任何法中虽然立的名字不同,但目的都是当下令行者能够直下见性。虽然前面说什么调息、调心,都是方便,调心、调息的目的就是你直下见性。要是你抓着如是法门,不过就是一种调息的前方便但也有人在这个法门里面,能够直下见到真性的。因为调息过后你可能法门可以不必变,但是调息过后你可以借用如是法门,在上面你能够看到心性中的作用。甚至于连鼻中的呼吸在这个触境上面,感觉到鼻头在呼吸之中,那个气体的这种接触上面,你都能够看到大觉心体的作用。

你说:怎么在呼吸上面能够看到?上堂课已经讲过。因为你明明白白看那个观的呼吸,你明明白白看到那个触境、触点,那个点上那个呼吸的动作。久而久之,你居然是什么?你居然全体住在明白的心。你在任何过去六根接触六尘时,我们都堕在六尘中的造作,所以就受流转。将来你会发现在任何六根六尘接触上面,不单是六根、六尘的本来面貌上面,而且在接触这个触点上面,你然发现都还是能够什么?住在觉心之中看到心体的作用。要是没有那个大觉体的清明,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呼吸?连呼吸都不可得,都不可以建立!觉心都闇昧了谁在这上面再说呼吸?我说闇昧就是断灭,那谁在上面说种种呼吸啊!

所以你就在六根六尘接触上面突然有一天;因为你明明白白看到这个触境,突然有一天你会住在能明的心中,看到所明的任何境界。那你再看到所明的时,还是过去随根尘之中流转只是那种造作的作用而已吗?当然不是嘛!所以你看到就是什么?从性体之中安在六根的种种性用上面,所以有种种的受持、作持的不同,所以他有呼吸相,但是这呼吸相中,你都是看到觉心中的光明。而且那个光明,讲到阿罗汉证那个光明,不是一般我们所体会那个光明;那是真正心中的大明,是真正证到整体的自性,证到这一念真性,所以那个是大明。所以那处处鼻息都能发光,那个发光是心光,心中的那种智慧的照现。所以在这个上面叫「心开漏尽」。

什么叫「心开」?你要知道一切根尘中的作用,都是心性中所现,叫「心开」。所以就在这个所现当下,他再也不会堕在如是相状的作用之中,再攀缘过去根尘之中种种的妄,叫「漏尽」,那个叫漏尽。因为他再不会漏失、遗漏。什么叫「漏失」?你忘记觉体就是漏,就向外遗漏。你知道觉体时,你完全住在性中。住在性中一定能够知道一切作用上的变化,但是还会有漏吗?当然不漏。因为你在一切作用上的变化时,你更能明白真性的作用。就像刚刚譬喻镜子、镜色是一样的。你更能明白镜色的变化时,你更能抵定一个行者,念念之间照明镜性的作用当下,所以他根本无漏,他绝对无漏。

所以这个无漏在八宗中,只是方便说,只是方便带过。既然说要跟大众师父讲,「如何念念之间,向佛而问」,所以你连这个八宗都要清楚,在八宗中这「心开漏尽」如何相应?如何相应。

先说「华严宗」。华严宗那当然就是本来诸佛最初的圣教宣处,诸佛三七日在菩提树下说《华严》,就是告诉你个觉体,念念之间就在菩提树下,为处处树列一切世间庄严。菩提树,是大觉的大树;那个树就是什么?树列相,为你衍生、荫覆一切感受。所以那个衍生,那个荫覆,「」就是草头一个,能够荫覆,那是大觉的本来面目所以讲到这个上面的作用,叫做菩萨历劫发心,历种种劫

觉心本来非种种相可是觉心现前时,你要知道他一定能够担当种种相。所以这个「非种种相」是要能够担当种种相上,说「非种种相」的你不能够担当种种相,你怎么说非种种相呢?不能够担当种种相时,你说非种种相,那非种种相就是一相。所以你要怎么样才能够真正证得非种种相?是因为你能够担当一切相、种种相。因为你能担当种种相故,所以你不能拿一相来量,也不能拿一法来指陈于你,所以叫非种种相。所以那种「非」是心中的含量涵量?,那种「非」是心中无尽的种种智德,所以叫「历劫发心」。

所以觉心现前处他就是历劫,从觉入当下,他都是什么?都是种种变化的开始,那叫「历劫」所以「劫」字写得多好,一个去、一个力去力为劫所以叫(劫波?),所以他能够应一切时。什么时?觉心在眼叫见,就叫应见时;在见马上那一剎那就是色,应色时。觉心到了眼中叫见,那叫去力去成种种见的作用,成就种种见的作用。可是见在哪?马上就看到色,那一剎那中色,就成了色中的种种作用。觉心只是方便在见上作解释,但觉心就是能够起世界,就是这样的铺舒庄严,所以那是菩萨功德。

既然是在菩萨的这个历劫的发心,就是看到觉体之中入缘的种种历劫,去力上的种种自性之中的安,叫「」历劫发心,所以你当然就知道这个心开漏尽。心开,是真正开本来的面目;那个漏尽,是最初呈现时根本什么?根本无漏的清明,根本没有遗漏的清明。镜子照色它有漏吗?它根本无漏,因为镜色就是镜子,哪有漏!你站在镜色上从此忘记了镜子,才方便说种种漏,才方便说种种漏失;所以本来就是根本的清明

所以在华严宗,再讲到「密宗」。就在这个清明之中,为一切世间开始结成大千,结印、密印于大千。你知道如是历劫的发心,所以在心中就能够结成密语、结成密意,能够安大千,那是「密」所以这个心开漏尽就是心中真能够铺舒,能够结成力量、结成密印。但在密印当下,也从来不随世间的感受流转,本来的密所以可以现出种种不同的威德、威仪;这个叫做心开漏尽。

然后在这边到了就是,这个排序数,我这样排的,当然一般不是这样排序。到了「三论宗」,你既然能够结成密印,所以自然就能够心中起什么?起好论,起善解。所以三论宗好像是吉藏大师,是不是?吉藏大师。吉藏就是士口,大士出处,「藏」就是本来你心中的如来宝藏,如来的富藏,富藏,富足的富(因为我常常讲富藏、富藏,那个文字都打成遮覆的覆)。那是宝藏,那是心中的富足,所以他能够起成种种善解、好论,所以他讲到《中论》,讲到《百论》,讲到《十二门论》;《中论》为体,《百论》为相,《十二门论》,门有出入相,就是为用。所以你心中能够善起好解,能够成种种好解。

因为能够善用好解,所以能够建立安法相,所以叫「法相宗」,而能够「法相宗」。就在这个心开之中,你会发现他就一步一步为你心开,一步步为你呈现,就是「心开」。但是你知道这个如是相时,知道这个八宗时,一定能够除众生过去的流转,那叫「漏尽」,那就是漏尽。但是每一个宗上,每一个心中所流出的那个宗上面,你都要体会那个心性之中的作用不同,那叫菩萨历劫发心,那就是菩萨智慧历劫的作用;性用就是如此。所以法相之就是门广布,门广布,然后性相都能够周通,性相都周通,就是法相。所以法相宗又叫什么?慈恩宗,又叫慈恩。你要明白那个因地心,那个心中根本无缘大慈的因地,所以「法相宗」。

法相宗既然知道那个因地,那再说「禅宗」。那禅宗就是你明白知道那个因地时,你在这一些因地发心上面,你能够入那个不二,不二之中你才能担当那些二。因为心中你在性、在相都清楚了,性就是不二,相就是二,所以你就能在不二之中,担当一切二,所以不二而二。但是在而二之中,你念念之间,就在一切二中,你念念之间都跟性相应,在一切相中你都不会违背自性,所以那叫而二,他才是当下源(归元,这也是心开,这也是漏尽处那在这个当下源(归元里面,所以你能够成就种种世界庄严在这个源(归元当下,你才能够看到根本大觉心体所流演所有一切,所有的作用,所有一切呈现之中,摄化的庄严

在摄化庄严上,这心底上根本运载上面,就「净土宗」。能一步一步的发现心性就是为你这样呈现,就净土宗。所以能够运载一切,能够明白世界。再看到世界时,不是要背离世界说佛国世界。就是在当下世界里面,清楚过去为什么看成娑婆。每一个起处,哪个不是你的根本本来的七宝行树?哪个不是你根本念念之间,呼召你、照见你自己本来心中根本极乐的心中的这种担当?!

因为这个「极乐」就是什么?就是根本称性而显的,就叫极乐,称性啊!称就是称量的称,称东西的称。你不称心,都不能叫做乐;你不称性,都不叫做乐。因为称性而显、才显所以不能够违背一切性用,所以你就不会流转,那才叫做「极乐」。所以极乐二字,这个乐字都不是在众生的感受之中说有个苦、有个乐的。你在众生感受之中的苦乐,你都要知道的性体,你要明白都从觉体中出的。你能明白觉体中出的时候,当下就拔苦。因为你知道是觉时,你还会在苦上起妄执吗?还会在感受上起妄执吗?因为没有妄执就是拔苦,那就妄执为苦,苦就是妄执。所以这就是「净土宗」。

在净土宗,你既然知道那些世界的成就,所以一切法相的庄严,一切的安布,行住坐卧之中的安布,念念之间在每天的食衣住行,所有的一切的布列,所以你才能够明白心性之中的威仪。在心性之中,当然威仪是显在行仪上的,行仪的威仪—「律宗」,就是「律宗」。所以能够开布庄严一切行仪,建立种种一切行者回头的方便;摄受一切凡夫,堕在最后的感受之中,还能够念念之间告诫自己,念念能够照见,肯于回光照见本来面目,那叫「律」,才能够入种种律才能够起种种律因为你不达本,你根本不知道律。

所以在这个律宗里面,将来你真正在这个行业上面都清楚时,你再看到世间,所有一切作用,那是「天台」。所以「天台」跟「华严」,是首尾相呼,首尾相应。天台,既然讲到天台,「天」这个字就是一大,觉心现前处就是一大,就是根本那个一,从来不二的一;但是他一定能够称量于一切,那个大。所以在这个称量之中,方便再说种种天界人间的种种差别相。但是讲到那个一大,是天界人间、人间天上都是这个称性而显的,何况三涂!你背离了觉体就是三涂,但是背离觉体是真正有离开过觉体吗?当然没有啊!要是背离觉体真正有离开过觉体的话,你也不会受那个苦!谁在觉得受苦?那还在觉中啊!都在觉中啊!可是你却在苦中不认那个觉,所以是妄受此苦啊!

所以念念之间就是在这个天中,这个天中就是一切入世间的根本德。你不能离开天中讲这个菩萨威德,所以十地菩萨还是摩酰首罗,都现摩酰首罗,都是世间的所有的一切。那个「台」就是称量,心中的称量,种心中的担当运载,那个台。所以讲到天台,为什么讲到是成佛的法华?《法华经》?念念要你知道是大觉嘛!但大觉心体要在哪里量?大觉心体要在世间的一切庄严上面担当现量,你不敢担当世间的所有一切变化,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天台!

所以连法师遇到烦恼时,你都要在烦恼的当下,叫做世间的一切变化中,你要知道就是你的大觉的性体。当你知道大觉性体时,你有离开烦恼吗?没有啊!你有离开现前的意念的种种呈现吗?没有啊!但是却在意念呈现中,你居然看到是烦恼。那突然你会感到,烦恼呈现的就是清净,就是你清净的性用。这个清净的性用还是觉但你不能说这种性用的呈现,你指着这个相为觉,不对!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入世的清净。

这个大觉体你看不到的,但你只要思惟那个觉体时,你现前都在应用,那个应用就是天台。你看不到这个应用,你根本不能成佛,你根本照见不了那个觉体因为觉体无形、无相、无状当你明白觉体时是你这样思惟,但觉体有形有相吗?不是,你看的还是现前的应用;但是过去是烦恼,现在却变成直下行者能担当烦恼的清净,天台,那叫成佛,那也是心开漏尽

所以《八宗》到这边,按性安吧!后面不能再立什么宗了,再立宗都是什么?沽名钓誉!人家是讲性,讲性用,讲心性,你没事立一个什么某某宗、某某宗,现在还有一大堆人想要立宗,那是沽名钓!那真是沽名钓誉!所以我不是在骂人,我只是在这样子,这是略讲,这个法师问的问题,大概略说一下。

所以这也就告诉你就是普眼,你能够明白当下,就是普眼菩萨的庄严处。所以古人才讲说:若有一微尘不是佛者。假如你还看到有一个微尘不是佛者,就成翳障,就成翳障。因为你在看到任何念头处,你都不知道是觉心者,就是翳障就从此以后遮闭你的法眼,障碍你的法眼,不入普眼法门,你就不能入普眼法门。

所以你要知道一切尘中,一切性用,你都知道都是大觉心体所安的,所以这个安之中还要称量。所以我上次也讲过,我们拿那个钵叫应量器,「鉢」有一个金字旁的鉢,也有一个缶字旁的那个「钵」,但是你不要忘记旁边都有一个字,叫做「本」。你都要在本中,你才能看到个应量,清楚看到那个应量。觉心之中现前一定能够应量,他一定应那个量,你越过这个量就流转在凡尘!所以连立宗都要应量,多一宗就多余,就多余啊!那不叫宗,你不达本,本就是看到心性。不是看到你现在的行为,那种假相。所以要是有一尘不是佛者,那不是佛就是什么?你过量,都是过量,过量思惟、过量计量、过量计度,那你就是流转,那不入普眼法门。

所以入到普眼法门,你说那既然都是佛,那我就可以立很多,那都是佛啊!佛,你也要知道应量。你不知道现在大家都是佛吗?你现在每天的日用,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的大觉心体,没有离开过你的佛性,都是佛。但是明明都是佛时,我们怎么流转在凡夫的?过量故!你在这么多的感受里面,你也从来没离开过觉体,你的觉体还在这样子用。你能够找到有一法离开过大觉心体的吗?你找不到!你甚至于说:「我好像找到了。」这一念你好像找到,谁在觉得?不是还是觉吗?没有觉,你怎么会找到呢?所以没有一法离开过觉体的。

所以你仔细思惟那你的觉体到底是什么?你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随举一相,随举一法,假如我是瞋、我是贪,你只要举一相、举一法,你说我是时,你就会自己都会思惟:我要是,难道别的都不知道了吗?我要是他,难道就守着他,就永远不变化了吗?所以你始知平常日用,二六时中、二十四个小时里面,你每天都过那个念头之中不断的变化,那个思想不断的变化,你也觉得那个生命的不断的变化。将来你才能够始知那个觉心之中,从来他非种种变化,你才能变化的;这是汉传佛教最深的哲理。

他觉心已经能变了,觉心假如已经是变,你就不能再变,那变成了什么?那都变成断灭了!所以从来不变。既然不变,都是大觉心体之所流出。既然是大觉心体之所流出,你不认他是觉时,你就受他的流转不管他现的相是善、是恶,你不认他是觉时,你都受他流转你认他是觉时,那你说:那如何现恶相呢?认得他是觉时,现恶也是表示什么?表示你智慧的照察。

你的觉心之中不知道什么叫做恶吗?你的觉心之中不知道什么叫做善吗?觉心只要用在世间,他一定明辨善恶但是他看到恶时会流转吗?不会嘛!他心里的念头之中知道那个恶时,就是那个恶念那个感受也会现前;不但不受他流转,还会清清楚楚明辨如是恶。明白如是恶你不要只是说,文字上、道理上明辨;真正你将来心中清净时,明白如是恶时,是你连那个恶的感受气氛,你都能够感觉出来。那个恶心,某一个人生了那个恶心,他自己搞不好都搞不清楚,你看到他那个念头起来时,你就能够感觉那个气现,那种势力的变化。你连那个气都能感觉,那感觉的时候不是在他,是在你心中感觉。在你心中感觉,过去你是凡夫,你就被这个感觉影响,你以为他在传染给你。将来你开悟时,你心中清净时,一样能够这样的感觉

所以你心中能够随一切因缘,能够感觉那个气时,你居然都随它变,那才叫智慧。自心中所起的一切气,你都不被自心所迷惑,那才是真正最初的解脱,那真正的解脱;所以你一定能够明白那种气氛的。当你明白那个气时,你还会随那个气流转吗?不会啊!这一般人不知道觉心时,才会有这种疑闷,明白气就一定不会受流转。因为过去我们在凡情,只要有一切气现前,你一定被气套牢,所以我们就用这种障碍,自己的这种病态,去解释修行人、解脱人是不是也是如此?根本不会!因为你觉心本来在知道气时,就算你觉心堕在你现在感觉到流转处,你觉心也从来没变,修行人、解脱人是证到这念觉心。当你证到这念觉心时,你才知道过去这一连串来的妄想造作那种虚幻,那种可怜、可悲!不认自己本来面目故。

所以那个叫做(智慧),只要是不知道是佛者,只要任念念之间不知道是佛者,不管是善是恶你不知道是觉体者,你不站在觉体之中看的,你一定受的势力。你要是站在觉体之中看他的,现善、现恶那都是什么?都是大觉心体必定能够入世的根本智慧,他就是智慧。所以他教人断恶时,他比你还讲得清楚那个恶中的气、那种造作、那种影响。恶人在恶中他都不知道恶的,他已经茫然了,已经被那个气茫然了,叫当局者迷。所以这个才叫做清楚,所以连将来断烦恼时,你也是要念念自己这样不断的反观、回光,这样反观跟光。

所以普眼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以前面那个大行的无幻,既然是无幻,就是无渐次的渐次,你要念念之间要知道你觉得渐次都是觉,因为你连知道觉渐次都是觉,所以我念念之间不在自己现在起行时,在渐次上面,还捉着渐次的名相说渐次。

你能够这样子发心,你能够这样子开始回头了,你不要以为心中就没有渐次了,还是渐次。你不在渐次上面捉持渐次说渐次时,你这个心也有什么?下中上。从刚开始这一个声音在你心中,已经开始结成力量了,那个还是「下根」。那个力量慢慢慢慢转熟,智光能够现前了,他连这句力量都不可得,连这句力量都不安住了,「中根」。然后这句话连不在渐次上面捉持渐次,从此以后达成圆满、达成圆融,「上根」。所以那是离开渐次的渐次,一定有渐次,因为众生的心嘛,从心中的变化,一定有渐次

纵然是过去宿世以来执重植种这个智慧,执重植种这个善根的人;就好像六祖,听一句话,开悟了,都有渐次都有渐次啊!只不过那个渐次可是在一秒之中变化的,但是你把这一秒把它拉长,他的渐次一样的,下中上,渐次。那再回过头来说,可能就宿世以来,就是在这个无渐次的渐次上面,已然这样子发心修,所以突然有一天、有一生、有一个因缘,你突然开悟时,突然那一下的开悟,那一念的开悟,这一念把拉长,渐次依然在;他不会越过渐次,心中的相就是如此,只是因为他的时间短,所以你感觉到他就是什么?他就是超越,那就是超越,那叫「顿教」。但是顿教你仔细思惟,那每个发心、每个渐次,清清楚楚;那个顿中你都还要清楚的,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

所以「演说菩萨修行渐次」。既然修行就是在这个根本性上直下担当,叫修行。「渐次」就是要知道根本大行无幻,所以今天在无幻之中,我如何安我的渐次。所以为什么后面再要告诉普眼,这四大清净、六根清净,这就是一不断的告诉他的渐次。所以前面告诉他渐次,是要他一定要坚执持心,要离幻。前面已经告诉他无幻了,所以你才能够有渐次,知道要离幻。假如前面不跟你讲根本无幻,你说你怎么离?前面要是说真的有幻可离,后面就不可能再有一个离幻。因为你要幻都不可离,你怎么能够离幻?幻若是真有真实,你怎么能够离幻?因为幻本来是无,本来是众生的妄见,所以你当然能够离幻。但你要是幻要是灭时,你才能够入真嘛!

过去在幻相之中,什么叫做幻?不是现在所起的任何念头的影像叫做幻,是你在任何影像不认觉心,叫做幻。因为你不认觉心,你就以为觉心有种种幻作,叫做幻。你认了觉心,那一切影像就是真,那就是真,哪有变化?他哪有幻作?他就是如此,就是性用,就是如此。所以他能够用到这个真时,那当然就叫做清净,他清净现前啊!你不认镜体时,所有的镜色叫做幻;你认镜体时,一切镜色就是镜真,镜子的真。所以幻不是在种种感受上,要灭那个感受,叫做幻;因为你过去不认觉体你就把他的名字叫做感受

我以前好像也讲过,「字你都不要忘记咸然是心嘛!感受感受,没有觉体哪有感受呢?没有觉心为应现种种觉,那如何有感觉?所以你何必一定要灭掉感觉呢?因为感觉现前处,就是觉心现前处,你怎么能够灭掉感觉呢!只是你在感觉之中,你知道不知道是觉?你知道是觉,在你心中的智慧里面,幻立就消。他不是在这个上面…,你忘记是觉时,你才会感觉到随起,随,随云涌,随他在飘移,那是幻,那个叫做幻。将来你知道是觉得时候,你还会随他这样子不断的浮动吗?不会!叫做幻尽,那才是幻尽,那才是幻全部清净了;尽,就是完了。所以「修行渐次」。

云何思惟?」那个思惟就是照了观察。怎么样照了观察?行者在最初下手时,若还是不甘心,不肯如是诚恳切照了观察;众生的心思从来没有停息过的,停歇停过的。你不在根本性上照了观察,那我就肯定你一定是在其他的旁门左道照了观察。

你说:法师,你讲得太过份了吧!我说的「旁门左道」,背觉就是旁门左道。你不见得一定要外道这样流转、那些恶心是旁门左道。你知道吗那外道的恶心是怎么来的吗?是从最初背觉,慢慢慢慢越走越深层,最后就有了。所以现在虽然我们还没有作怪,所以有的人说:和尚不作怪,没有人来拜。我们虽然现在还没有作怪,可是念念背觉,你不能保证你哪一生再作和尚不作怪,因为背离觉体。

当你的心中念念之间背离觉体时,念念之间在这个上面你自己还以为你在修行,在这个上面若略有所得,以为清净,那心中就开始作怪了,贡高啊!如同悟达国,名字都叫悟达,那有悟、有达都是贡高耶!有悟有达都还是贡高,那就在作怪了。所以作怪连人面疮都来了;就在你的任何觉得感受之中,就开始败坏你的法身慧命,那就是人面疮。在任何觉得有悟有达的感受当下,这个表面上就已经在腐蚀你的法身,腐蚀你的清净,那就是疮疮疣处。

所以你只要背离于觉,你不要以为将来生中不会做!你要念念之间在觉体上担当,你才能够保障你生生世世…;因为觉体上担当,虽然你还不能证,但是你已经下手处已经明白了,念念之间照了观察,方向已经明确了,你生生世世这一念种子他会随你的,他就会随着你走的,这一念种子。将来生生世世你在任何起心动念上面你作不了怪的,因为你觉得有悟有达,你都知道觉得有悟有达都是觉,我怎么会堕在有悟有达上面,还再妄起势力呢?那才叫三昧水,那才叫做三昧水,洗净你心中,念念之间在这个三昧水中。叫做「照了观察」。

所以现在连有烦恼现前,或是没烦恼现前,如何去思惟觉体?平常心很重要,平常你就要这样子念念去观。平常眼睛见色、耳朵闻声,甚至于念念之间在念佛时,你就告诉自己,这句佛号就是大觉。不单这个佛号名字是觉体,大觉的名目,大觉的圣号,在念这句佛号时,念念看的就是什么?这念觉体—无量光无量寿,是看他这念觉体的无量光,这念觉体的无量寿。因为一切感觉没有离开过这念觉体现,所以他一定是无量光!

我过去不认,所以我今天称圣人的名字,回头去认这念觉。一个,这个名字也是圣人的圣号,所以我在念这个圣号时,也能够在这个声音上,在这个名相上面,他还能够潜移默化我,所以叫「香光庄严」,更助你一臂之力,所以你当然就能够好乐念这句佛号。然后好乐这句佛号时,你都摄六根,所以在一切眼睛见色时,你要加诉自己:那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本来的清净,我怎么还堕在现前的见色之时的执受!闻声之时也是,你能够闻到那是声音时,你的声音相上,你就知道它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本来清净啊!我怎么还堕在这个声音上面,随着音尘还在起种种的思惟、攀缘!

你能够这样子反观,你能够这样子开始去摄受,将来你慢慢慢慢你就在这个照察,这个照了观察当下,你能够更明白觉体。不但你能够更明白觉体,你还更明白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没有一切法离开过心故,虽然今天只是叫你念个名字,名字还是在心中建立的。所以既然是心中建立的,那个名字将来它就会摄你的觉心,它一定能够摄你的觉心。那过去为什么不能摄?因为过去众生心中有种种不受故,所以不能摄。

你不要以为念一个名字,觉心中他自然就会有这样作用啊,那一切人都应该会有那有的人为什么他念了一生的阿弥陀佛,却一点改变都没有?因为他潜在意识根本不受。什么叫不受?就是用其他种种怪力思想,障碍他故;或者是以为阿弥陀佛就是自心之外的一个神明、一个诸佛、一个慈悲的大力的一个佛,这个诸佛依赖于他,所以你潜在意识根本不受;或是你念佛时,你是用委心念佛,或是用什么?卑劣心念佛:唉呀!娑婆世界太污秽了,我将来再也不来,再也不要看到这些人,我要去西方,是吧?天天跟诸上善人会一处。我看到这些人干什么!你去得了,我头给你!你天天看的就这些人?!

所以那这些卑劣心中就是不受想,就是不受想。他不是念念之间,在这个名字当下,他念念之间起惭愧、起观照、起反观的、起担当的,所以那是不受的。念尽一切名字没有用,念尽大山也不受。甚至于有的时候甚至于念尽大山,念大山的名字还更委曲于他;他看到大山的壮阔,反而更觉得自己的卑微,更委曲啊

所以有的人念,他为什么受?觉心你只要不要再用其他的方法障碍他,觉心之中他自然能够入一切觉,在一切觉中,他自然就能够摄于觉,这是觉心的作用。所以念着大山的名字,心中就应该大山能够活在你心中的那种智慧的长养。你念一切名字,居然都能够在你心中,帮助你壮阔自心,帮助你清净自心,这个人在世间才是活的。这个人活在世间为什么说他是活的?因为觉心灵明故,觉性灵明故。

你念的阿弥陀佛都不能改变你,我保证你念大山也不能改变你,因为觉心闇障。那你要是在器世界中,一切世间的种种庄严都不能变化你。将来你再有办法活到人间,你看到器世间都是压迫。有的人活到人间来,不是在享受做人的,他是来人间来还债的、受苦的;所以这一生虽然现的是人相,可他从来没有一分是真正做人因为人相的正相(正向里面就是正当解释这个人相时,他应该是阴阳一切变化的主宰;他应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根本出的智慧啊;他是真正能够运度一切神鬼,所以叫神鬼之交,他运度一切神鬼的所以在人中是有这种力量的,有作用的所以成佛将来也是在人中成的所以你要做到那个人,你才能够用到人中的种种方便,人中的种种行为。

所以有的人是来受苦,假若他有一念忏悔,当然也就能够破掉过去的业障。但是回过头来说,因为他已经在受苦了,就好像生病的人,他已经生到这种病了,病相正在蔓延,正在在心中不断的酝酿,他很舍离!要舍离,要什么?要有大勇猛心、大惭愧心,或是有大的方便善巧,或有诸佛出世才能拔济他。

所以今天这样的譬喻是告诫大家,不要再受那种流转,不要再受那个流转。怎么样不受?你要在每一个感受上面,每一个行为上面,就要照了观察,再也不用世间的那种委曲的心态,不断的自己现前意念中的闇障。你直下担当那根本无量光无量寿的觉体,你怎么还在觉体上面,随逐种种音声语文这个名相,随逐那些声音,不断在那边流转呢!

假如你还在那边不断流转,不直下观这念觉心,就是《楞严经》中讲的,若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将来你还是流转!怎样不以「缘心」?就刚刚讲《指月录》,你任何感受之中要看到那个觉体。你先看到个觉体,你再来解释现前;你不看到那个觉体,你就根本不能解释。再解释只不过是什么?再解释都是在你觉体现前处,再安布种种烟障而已,乌云,再安布种种幻惑而已。所以行者要有这种担当,照了观察最初就是念念之间观察觉体。当你真正观察到觉体,有一分清净时,你才能够在世间上解释一分。你根本不证觉体时候,千万不要妄加解释。那个时候心才能够默然,那个默然叫虚心,个虚心之中才能够真正跟法水相接,那才能够真正跟法水相接。所以叫「照了观察」,所以照了观察。

所以在这句话里面,反过来再答上一节课跟那个法师讲的,是不是就是观这一念觉心呢?站在这个道理上可以肯定,就是观那念觉心。早上跟你说你不能只是讲说观这一念觉心,觉心有种种相、种种法,有种种作用,他是你平常的思惟。所以你真正当烦恼现前处,你观觉心时,不是只有一相一行。那你心中马上云涌的是那种平常观察觉心的那种智慧,不断的他在为你解释、为你呵护。当然到了这堂课就跟你讲:你既然发了那念心,那念心就是什么?就是念念照了观察,就是在那念觉心上。但是讲到念觉心不是只是那一句讲完,但是最初发心就是这一句,绝对不能再有第二句,「余二则非真」,站在这个发心上是要知道是如此的,念念之间行者下手处是要如此的。

所以「云何住持?」「住持就是住真总持,总持者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那叫住真总持。如何住持?要怎么样才能够让行者念念之间住持?你前面若是不是正思惟,你下面当然不可能得到什么叫住持。你前面若是有正思惟,那念念之间就在这个思惟体上久成性,而且这个性不是过去的造作,众生流转再安立的其他种种性。这个久成性是念念之间你已经反观,能够反观之中,你就成一个念念反观的性,那个反观的性胜过一切世间所谓的安立性用,因为世间的所谓的安立性用,还在众生的妄想攀缘之中流转的。行者这个见性久成性,是念念之间不断的反观,那种「光返照」那个性、那个习气,要念念清楚!你不要怀疑,你不要担心光返照,只知道光返照,将来什么都不知道了吗?你将来只要真正知道是觉体,你站在觉体上你才能够一片大明

所以既然现在说「光返照」是拔济过去流转的人,方便安立如四字;你真正住在觉体上时,连光返照四字都不可得;四字不可得时,就处处形成就是大觉的遍照。可是当你真正能够在大觉体上遍照一切时,仔细思惟他在心底深处潜意识里面,他还是处处住在觉体中的,处处光的。只是这个处处光处,他就不是过去这么明显强烈,好像还有一个相、还有一个行为在动作。就好像镜子现色,哪个镜色不是镜子,这里面彷彿思惟他在潜意识里面,微细的动作中就有这种摄受,你不能说他没有这种摄受!但是这种摄受是那种过去在最初行者下手时,那么强烈的、那么明显的一个行为吗?当然不是。那但是你没有过去那种摄受,那么明显的强烈的行为,你根本也找不到将来心中恒时的摄受,恒常的摄受。所以那叫修行,那叫住持,那叫住真总持。

那为什么要叫做总持「」?为什么讲这句话,住持要讲到总持?你最初发心就要发总持的愿。你因地心中发总持的愿,将来才能够证总持的果。所以念念之间要在自觉觉他,念念之间告诉自己都是大觉心体,这叫做「自觉」。哪一个法不是大觉心体,自觉觉他现在先不要讲得太复杂,讲得太广,就在这一念中参,这一念哪个不是根本的本来面目,自觉。

因为是本来面目,所以我才能够觉得他。因为我当觉他时,那他还是随着他流转吗?不是嘛!是你清净看到他的。因为这个本来面目能不照他嘛?这个本来面目无形无体啊,看到这个自己本来面目时,都是看到他看到他时,还是过去那种流转相吗?不是。你看到他时然他就是什么?安布妙指,让你念念之间知道性中作用的清净相所以你在一切法中、每个念头都知道原来都是根本自之中的本来觉体的光明于是站在觉体光明上,当下就是觉他的清净;你念念在上面修,就叫「觉行圆满」。你最初行者下手时都要觉行圆满,所以在自、在他,你不要再起任何念头障碍,叫觉行圆满,将来你也才能够证得觉行圆满。

你不要现在一讲,念佛都是他力,胡扯!怎么都是他力呢?要是他力的话,我们现在不应该在这里,你知道吗?都是他力嘛,我们现在应该都在西方。他力啊!既然是他力,阿弥陀佛为什么不把我们早就接到西方去了呢?那阿弥陀佛太怠堕了吧!都是他力嘛!那你自心不是,就算讲他力,你也不是啊!所以有的人就自力,自力你没有他,你能够进入自力吗?你现在自心之中都是过去流转闇,你要是不知道圣人,你能够真正心中启发心中的惭愧光吗?

因为这就是什么?这个就是在觉体上面不断的解,不断在这边到最后,连自己下手都不知道为什么下手!肯定是什么?肯定修行人不在心上修,都在相上说修持。所以行者讲自觉,你不能离他说自觉,这是一定的。所以不能离他,那个「他」字是要在哪里说?在圣人的名号上说,在净土法门要在圣人的名号中说他。当你念念之间看到他时,那就叫觉体。你看到他时,就是潜移默化你自己之中能够成就如是气功德处嘛!你要是怀疑自己没有这种作用,你永远念尽三大阿僧秪劫,念尽他人的名字,不过都是帮他人数他人家财富而已啊,你根本证不得!所以这里面就会成行者的惭愧嘛,我念念之间一定要什么?至诚恳切依圣人的名号行持嘛—依他。但是依他之时要告诉自己,我依他的目的就是在觉心之中能够阐明觉体之中的作用,潜移默化—自觉。所以没有这种自觉的坚定、诚恳,你根本也不知道依他!那你说那个依他,都叫堕落,都叫委。然后在自、在他你解释清楚,不能离他建立自,但不能离自然后妄说于他,离开自再妄说于他。你清清楚楚时,这个叫觉行圆满。

所以你能够活在世间,大山都能够成就你,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才跟你说:所有的一切,极乐世界的所有一切山光水色、林木池沼的庄严。他处处都演法音啊,为什么演法音?表示一切器世间,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是什么?摄受你照见根本心中大觉智慧的法音嘛!那讲到那些林木池沼,不是他吗?讲到你心中的体会,不是自吗?讲到整个佛国净土,不是觉行圆满吗?那是觉行圆满相!

所以这里面才初发心要总持,再讲什么自他就不是总持,你就不是总持,你就不是觉行圆满,你就还再妄作分别,还再文字音声上面还再研究那个指头,还再研究指头!你不是当下看月的,你不是照月,你不是因指见月,你研究指头,研究指头。那当然将来,不但这一生中可能念尽佛名没有任何作用,将来却在这种知见上面,还会形成将来生生世世你面对解脱道时,心中不断的攀缘错解,不断的攀缘错解。

你不要小看这个攀缘错解,那一念之间要是误过一个人,你要曾经用这种话误过一个人,让大家执着在这个上面,将来受报是无穷的。所以我好像上次讲到那罗汉寺没讲完,那一次我要讲的是,要是曾经做过迷惑众生的业力,今生就算还到人间来,你虽然出家有一念好心想要向道—解脱道。我们在那罗汉寺有一个法师非常用功,承天寺下来的,非常用功,没有一个人看到他不赞叹的。每天念阿弥陀佛,从早上到晚你没有听过他声音停下来过。他住在那罗汉寺一个山洞里面,因为平溪有很多的洞,都是人工凿出来的。他住在那个洞里面,他吃的东西、用的东西都非常简单;他就是念佛,然后打坐,念佛、打坐突然有一天,早上清晨大家看到他,全身脱光披着那个睡袋,这样跳出来,他说他自己是一条蛇,从此以后完了,就疯了!

你要刚开始初学,我们就会怀疑,他念佛那么精进都会这样子,所以会恐惧!但是真正慢慢慢慢修行,懂得道理才知道,他过去生中也是用如是的怪力音声,迷惑过众生故,今生若是有一点好相现前,若是没有尽,你就算好相现前,就相状现前了,好心要修学,发心精进,那过去的无始业还来困扰你。这个只是要告诉大众法师,千万跟别人讲话要小心,不要堕在怪力乱神,千万不要堕在怪力乱!将来你突然有一天真的想要修行时,自己的善根不会现前,过去困惑众生那些业感,他第一个先来困扰你,第一个先来困扰你、障碍你,所以那很可怕。

后来那个法就不见了,就是他再也清醒不过来,再也清醒不过来!听说好像是硕士?还是博士?从国外回来的,非常用功。所以那是很可怕的,很可怕的!所以你现在看到一天到晚在讲外道的那些人,什么什么灵修啦,什么那些什么…,我都还不会太清楚他们的名字呢,他们的名相。那个小心,将来生中可能都要还,只要有一些人信了他们这些东西,每天都在心中不断的这样妄作,不断的造作,不断的流转。他迷惑过多少人,他就要受多少生多少世的这些报应。所以那除非要大忏悔,要直接忏悔才行!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