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宣讲
第七十堂
上一堂课之所以告诉大家,四大他就是一体所现,相互为种。什么叫「一体」?就是一个心体之中、觉体之中之所现前。目的是在你慢慢在披剥时,假如不能够披剥到四大各离,你就形成断灭。你要知道他就是一体所现的种种性用而已,那就是入世间的性状(0:35相状?)跟作用而已,所以有如是相。但是要是坚固抓在如是相中,你会发现那种如是相不过都是幻影而已,都是幻觉而已,所以要四大各离。
像镜子现色,镜色在镜性之前那不过都是随缘的影尘而已,都是影像而已。你要捉持那真有如是影像,你拿那个影像来比镜性的话,你捉持影像说是镜体,那就是错。所以有的话是讲「即色即镜」,就是在色,当下那个色就是镜子,他是要你知道那些色是虚妄的,你不能抓着那个真正的影尘说那个影尘是镜,你在这个上面说「即色即镜」就是错误啊!那是流转的。所以你先要肯定他都是一心所起,一个镜体所起;四大也就是一心所起。
因为你是一心所起,所以你就能够包容他现前的性用,所以更说如是现前性用,剖析如是现前性用时,就算你能够把它分离,你心中都不成为断灭,你都不至于断灭。你要到不至断灭,但是你法法能不住,才叫「离幻」,才是真离幻;才是叫做真正出脱于妄,才是真正出脱于妄。为什么这叫真离幻?因为幻境故,你必定还能够证得本来的面目;因为没有一法离开过本来面目,没有一法能够离开过大觉体呀!这个大觉体不但是无量劫前不坏,无量劫后也不会坏,也从来不减损一毫啊!如同金刚。所以不是但要只要去断妄、灭幻,灭幻断妄的目的是让行者念念之间念念回光,是还要你念念回光。
所以普眼菩萨讲到,世尊告诉普眼菩萨先讲到这个分解四大时,是要你什么?先脱去前尘的妄执,执着的执。那目的是要你真正回于普眼本来的照瞩、本来的性德光明。所以这个就是普眼前面的,什么叫做「方便」,什么叫做「假说」,这就是在法门上面的「渐次」。
所以讲到「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你会发现身体四大,连包含了爪皮、皮肉,都把你都已经安布完,都帮你点完了,把名字都点完了,点名都点完了。你真正只能体会到:你自己一直在捉持这个身相,以为是我的这个我,到底在何处?到底在何处?
所以古人讲,其实有的时候他就是什么?不是有的时候,就是这个四大就是过去意识,像刚刚讲那个觉明因为随种种妄觉故、妄所故,所以遍立种种更立所明、更立所觉,所以在这边再能够起成相待,起成彼此的这些作用、性用。但前面讲的妄,是觉心之中本来性的清净之中,他必定能够铺舒的那个妄。但是他呈现之后,众生所堕的妄,他是堕在最末梢的那些执受之中所说的妄。这句话怎么讲?就好像镜子他一定能现色,镜子现色他根本就是一体,这里面你一定要先清楚,所以不要在后面的文字里面,又忘记还在搅遶。既然是一体,但是镜子一定能现色,就在这一体上现色时,你似乎就能够感觉到镜体他就能够起成什么?性用,镜性性用现前,然后在镜性上面起成镜照,在镜照上面从未照而照就起成了种种色相。这中间从镜性到镜照,那都是什么?那都是根本镜体一体之中的最初入尘本来的灵明,但是还是方便说妄。
为什么说妄?因为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镜体嘛!因为照故,好似有如是相,所以叫做妄,好似有如是作用。但是事实上根本就是一个镜体!因为他一定能照色故。事实上,你要永远知道照色就是镜体,因为要到显到色,是镜体圆满处故,所以在中间你就能够分别得出来。他就能够从镜性之中,能够随种种所感、所觉,然后随所觉之中起成照,从照中又立所,就叫做色了。这中间,前面的妄还是性中的灵明,可是后面你堕在色执上面所说的妄,感觉到色执的种种变化,从此以后,受这些色中的种种幻想,受他的种种的势力,那个叫做最末梢的那个妄。那个妄就是流转出了,那个妄就流转出了;你都堕在后面的执受之中,那你都叫流转出了。
但是你不能担当你根本性德之中,他必定能起成的如是的作用;那个妄,你不能担当,你还不叫大觉欸!为什么不叫大觉?因为你不能担当,就不知道如何起成世间,你就不知道如何成就世界。你不知道起成世界,不知道成就世间,那你就不叫大觉,不叫觉行圆满,就不是觉行圆满!
所以这里面,古德也讲:随业力故,只此一报之身。随着那个业力,就是那个业力就是性中的种种的业感;从那个识心之中,识心现前处,因为他一定能够抓着种种缘起那个业力。但是这个业力还不要讲到众生执着于末梢那个业感,只是说你的心中他自然就能够起成如是成就业感的作用,起成业感的作用。
那你说:「法师,你讲这句话是不是有点违背佛意,怎么觉心能够成就种种业感的作用?」你忘记万法唯心了吗!你觉得有业,都是觉心所现的。过去在业中,你随着他造作,能够造作还是觉心所现的。你说觉心,能够觉得业是觉心现,所以我现在又去造作,所以我去造作是罪业、是罪恶。那你的造作离开过觉吗?你的造作要是离开过觉,你在觉中所说的东西,你居然还感觉到有一个另外的心体还能造作,所以才叫做流浪在外。那是造作离开过觉,那是你根本的流浪处,因为从头到尾你就不认觉!
你要知道造作都是觉,这个人才有回头处啊。要是说造作之外有一个觉体的话,这个人他想要断掉造作,他用尽三大阿僧祇劫的生(身)跟力气,他都不能修得!那是念念之间总是不认觉体故,所以在回头向道修行时,还在攀缘我过去有如是造作。因为我过去如是造作故,所以念念之间不能跟觉体相应,所以在惭愧,但这个惭愧还叫委曲,因为你还是攀缘真正有如是造作。
假如你真正去认造作都是觉哩?当然这里面要行者去认,要是那些妄心的、狂心的人,不能发生那个志向的人,没有发生名字,没有给自己建立行为,建立这个名相的人,他说造作都是觉,从此以后就一天到晚什么跳舞也是,喝酒也是。现在不都是这种人!
所以发心不同。所以一句话里面,他心中体会的意思不同,他曲解不同。造作都是觉,所以要在行者听起来,造作都是觉,所以他将来才能够在一切造作上,去认明那个觉体的作用。就好像你懂得回归镜体时,你在一切造作的镜色上面,你只要认他是镜子、他是镜体。从此以后镜色还在,但是幻想势力全消;那完全不同!所以那里面还有一个名目,还有一个形态的种,一个行为的种子不一样。但是现在讲的四大,不是讲这个,只是现在这个题外,突然带到。
所以你在业中,他就能够只此一报之身,一报之身。所以在这一报之身还有种种不同的功能差别,就是四大之中种种不同的功能差别。所以既然能现这种一报之身功能差别,所以在这个识,意识的识,就能够起决定力,能够起成决定,所以能够令起决定。
假如你的识心之中,当然这个识,我讲的是根本觉心中的作用,但是这个识心套在众生业感,也成为种种妄识。在这个妄识里面,他在为自己决定他这个肉身,捉持这种差别作用,捉持业感的差别作用,捉持这样的四大,他在心中肯定、决定有这个肉身,这个肉身才能得逞。你心中若是没有这个业识,或者是过去的意识之中,清明的那种决定心,那个肉身就要烂坏,就会烂坏!
所以人死以后,这一期果报结束,在这期果报业感之中,因为人多半都是不能做主的。他是业尽、寿尽之后,这期果报已亡。那个亡时,他就不在这个肉身上起决定想、起决定心,他意识脱离,肉体马上就坏,肉体马上就坏。
但是我们过去在这个决定心中,你没有看到这个,不要说是众生的业感、妄业,你也没看到觉体入到世间时,入到这个四大时,那个意识之中的本来的陈列。所以在那个陈列中的决定心,因为你没有看到故,所以老是抓着这个肉体为我。
假如这个肉体、这个身体、这个肉质,要是为我的话,将来肉质已死,那我应该即成断灭,就是断灭。可是事实不然,这肉体可以将坏,从少到老,从幼到老,他不断、不断的念念变迁,念念变异,然后一直,直至将坏,直至已坏。我们虽然在这过程之中不断的捉持肉感,肉质为我。但仔细思惟,你根本都是潜在意识,你捉持四大以为是自身而已啊!你那个四大都还要以你的决定,心中才能建立的。那到底哪个是你?
所以在这个上面,一般凡夫,就在这上面搅遶不清故,所以永远他在这个心思里面,他就依这个肉身所起的任何作用、差别作用,说种种觉起。所以又向下又再立种种坚觉,坚固的感觉。所以在这个坚固的感觉之中,因为他是循四大这个肉质所起,所以他见,不出色;闻,不出声。永远就要在这个耳根之中,在这个业感当下,在这个业力的所持受之中,他永远就是在这个业感之中听闻而已!就受这个四大的种种的束缚,四大妄想的束缚。
那今天为你去…,既然要讲到先前要起坚固心,要知道要离一切妄,前面的经文告诉你,一定要先离一切妄。那离一切妄,最初要在哪里离?就在你现在的「身根执受」上离。因为没有这个身根执受,你六根、六尘都不是缘这个身根执受所现的。那一切法中你才能够得以辨明、辨析啊。假如你还抓持着你现在的身根执受种种的业感、业想,你再说什么六根执受,捉持你的感觉之中说六根、说执受的。再给你讲尽什么圣人的道理,你还是捉持现在的业感的巢臼,再用你的那种思想的范围解释圣教,那绝无可能!你永远是眼睛遮了一边,过去的种种业的境界的色彩。譬如说带了一个镜子叫蓝色,镜片已经戴了眼上,你拿这个蓝色看黄色;拿这个蓝色看黄色,你在这个上面说黄色是怎样、怎样…,如何、如何…,那绝对不可能是黄色!你拿了蓝色在看黄色。你拿这个业感在看一切世间,在听一切文字,听一切道理,你都是这个业感的种种造作现量,绝无是处!
所以众生的幻身不离,幻心就不能离。因为幻心是在哪里立的?就在幻身上立的,就在幻身上立的。仔细分解这个周身,四大能够分解出来时,这才是后面那一句「今者妄身当在何处?」那个身到底是在哪里?那个四大是合四大为身。
你说:那我妄身就抟四大为身。那你四大之中,你知道是一体合的,那个四大分解出来,那你身体起个分解。当你在说我是抟四大为身,你执着那个团四大为身,这里面心中就有什么?在心底深处就有自己心中,其实就有很大疑惑啊!你是四大为身,那你是四大?你说你是四大为身,那你就应该说你就能够指出我是四大。可是四大在你周身上面,所有的一切表现,你知道哪一个是你?对不对?不用讲得太脏,什么大小便利,你是发毛吗?你是爪齿吗?你是唾涕吗?你是脓血吗?这四大之相都是如此啊,你在哪里说四大?你在哪里说感觉?你在哪里说你那个觉照、那个我想?你能够现前所捉持的都没有一分是啊!你不要说到四大的微细了,你捉持随便一个,你一个肉分,一个肉身,一个身分,你都不能说我在哪里?我在何处啊?我要是在头,那你足体不知啊!
所以仔细思惟,你才知道过去,你永远都是攀缘如是身相,攀缘如是执着,攀缘如是四大,永远在这个四大体上妄去罗织种种知觉,虚妄罗织。所以你连那个触都不能够超出这个身形、身态、身量!接触的触,都不能超!
将来你要是真正就在你这个肉身,肉身你还不舍。你将来真正念念之间再看到那个觉体时,其实那个觉,佛经上已经不断的告诉你,诸佛四十九年说法,就是在为众生阐明心体,让你不要起疑惑。你的心中的那个觉性,在觉得我在盘踞四大时,那个觉都不是那个四大。觉要是已经是四大,那谁在觉得我在盘踞四大?那觉都不可能是四大,觉得我是我时,觉都不是我啊!
「觉得我」这个字时,那我在何处?我是种种我,我每天二六时中能现种种我。早上起来看到种种感觉,就有种种我,一直到晚上睡觉,连晚上睡觉在昏昧之中,还有种种睡觉的我。但这个二六时中种种我中,你能不能找一个我是真正的我?没有嘛!哪个是我?每一个我的感觉都在幻灭,哪一个是我?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原来那个大我是无相、无形的,那叫「无我」。无我不是断灭,无我是你不能够立种种妄觉遍立有我,所以叫「诸法无我」。你不能在任何妄觉之中说那个我,那个大我是什么?那个大我才是你根本本来的灵明的大照的这个觉体,所以叫做「常乐我净」。
那同样的道理,你在哪个身分之中能看到种种我?我都找不到种种我了,何况身分中有种种我!始知过去那种刚强执着!当你明明白白知道觉体之中,他本来那个大我根本都超越种种我想,我却堕在种种我想,你就被拘泥在种种我想之中,永远在这个轮廓里面,永远在这个气氛的氛围里面,在那边不断的翻滚,在那边飘摇、飘鼓。就在这个小小的轮廓里面,你听闻,见闻觉知都不能超出如是业感的包袱。当你正在这个业感包袱时,那个能觉的大我都不是他,因为你堕在那个下面那个所我、那个小我中,妄想流浪!当你真正能够破开这些包袱,破开这一层薄翳,这种闇障,你不用舍离身体,就如祖师讲的,到了心中的智慧现前处。那当然是甚深禅定,有这个智慧就是定。
那再也不随世间的任何感受飘摇,那是大定,大禅定。禅定之中你要知道他就是智慧,所以根本不动道场,不动肉身。他见闻觉知能遍三千大千世界,他不是只是锁在你的种种业感之中。这个不是讲玄,这个绝对不是讲妙,不是在这边讲那个佛法之中的这种玄妙,让大家虚幻;像现在的一般的这些怪力乱神一样。这是给一个行者,你已经立名的人,你要真正先要相信觉心就是如是不可思议啊!
所以上次上堂课,好像昨天讲到,六根清净,还不讲到六根神通。那六根清净味,虽然我昨天只是开玩笑只讲到食衣住行、吃肉这些。你知道六根清净味,那个清净,他已经能够听到非一般众生之所能听的声音。他在清净之中能可以闻到众生堕在苦难处的,种种心中的哀号;他可以听到天上种种祥和的气氛,同时能听;清净。
我们但要修得一点清净,那还不叫做六根清净味,只是沾到一点清净的边,你都会怀疑:诶!我过去听的声音,这个声音还是他,可是居然不是这样的清明、这样的嘹亮、这样的音质、这样的音感;清净。你每天都在听一个声音,你老是觉得这个声音就是这样;可是当你闻根清静处,只是一点清静,这还不是真清静,只要一点清净处,你都会发现,你所听的一切世间声音,不是你过去的那种沉闷!我讲沉闷是我讲的,是譬喻啦。不是那种,好像就是这样,只是如此如此而已!你突然感到那个声音,那种嘹亮、敞亮,那种感受我讲不出来!但是你将来一定会在这个修行上会有这样的法喜不断的现前,不断的现前。因为还是凡夫嘛,不断的消歇,不断的现前,所以你就心中知道什么叫流转。你才能够在消歇处,你才会发现,你平常日用时,起心动念你还在执着什么。
不但如此,你还能够相信原来世间所有一切万法,现在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都不是你现在业感之中现量的。你超越一分现在的业感,你所体会就是现前的色身不变,但你体会居然不同;清净。这根中清净该是如此啊!所以你不知道执着那个我时,执着那个肉身的执受(质受),那种幻惑,那种心中的幻惑。
所以叫但问行者,那「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所以不是这句话,你不是要叫众生这个行者念念之间要去寻觅身体到底在哪里?他是要让行者在过去执着这些身质的感受之中起成惭愧的。因为觉心堕在种种身体的执受(质受)的种种感觉处,随他所起的六根、六尘接触上面,不是都是大觉吗?我怎么大觉之中还套着身根过去的业感的生态来说种种觉;所以那个是真正起成惭愧喔!
刚好有法师问:有一句话说「念佛方能消宿业」,既然念佛可消宿业,为何还要忏悔业障?
念佛要消宿业,这就要讲到觉心的不可思议。因为都是觉故,所以今天虽然在凡夫的体态、形态上面,业感上面、业执上面,你还是没有离开过大觉,因为觉心还是如实为你这样子不断的作用。所以你拿着过去虽然还是堕在凡夫的业感,但是觉心不昧故。你拿着这个业感去面对大山,大山居然他还能够转换业执,因为觉心他就是能帮你如是呈现。因为你已经堕在业感,所以在转换业执时,竟然叫做转换,还有那个业执,所以他还是业感,他就是善业。你将来就算你证到这个觉心时,事实上在你觉心所现的一切作用上面,你还不能闇昧了种种业性上面的作用;因为觉心起处就是一切业嘛。过去在业中,大家都是随着业感的势力流转处。将来你在觉心看到这一切世间的种种成就造化处,那些业力上面,不过名字而已,就是清明,名字而已!
你怎么会不知道业呢?镜子会不知道黑,不知道白吗?不知道黑会成就什么样的作用?不知道白成就什么样的作用吗?但是你在镜子上说这些作用时,没有流转,没有过失。你在镜色上说这些作用时,全属流转,全是过失;这绝然不同!既然觉心他能够为你成就如是的作用,所以念一个圣人的名字,你心中所起的作用、性用就会不同。既然不同,所以这里面就要讲到忏悔时,还要分初中后,都属忏悔。
所以因为你至诚念佛,所以你才能够在心中,才能够慢慢不断的发现自己为什么还甘心遗留在种种尘中流浪?!最初忏悔。所以那个叫做最初忏悔相中,也叫做「好乐往生」。好乐往生不是我要往生到哪个国土;所以这个国土相都不要解释错了,国土就是你心性的领域;你看不到你心性的领域,你哪里看得到国土啊?这就是我讲的,你永远是个可怜人,就算把你拉到天上,你永远不能够感受天上的福德、欢乐;为什么?心性不是(识)故嘛!所以刚刚讲国土就是领域。所以真正的「往生」二字,汉传佛教讲往生,往者趣向意,方向的向,一个走、一个取,趣向意;生者性德意。所以叫大德曰「生」。
你能够趣向如是性德,照见你本来的性德,将来你就能够看到,从乘如是性德所呈现的一切国土。但你这个性德是从哪里建立的?依佛建立,依无量寿、无量光建立的性德。那什么叫依?佛门中讲的「依」,不是世间讲的依,世间讲的依都成什么?都成依赖,都成攀附。佛门讲的依都是什么?都是现在的假说方便。那是根本心性之中的潜移默化,当下的提携。因为是潜移默化跟当下的提携,所以说接引法门,叫接引。因为觉心他一定能成就接引,觉心若是不能够成就接引的话,世间就叫闇昧。你看到大山,大山不能接引你。你看到感受,感受不能接引你。就是觉心能够成就接引,所以在善法中说「接引」,在恶法就叫「沉沦」。你看到恶人,恶人不就把你拉走了吗?那不叫接引,那叫拉。但事实上就有接引相。你觉心就是这样做,他就能够成为这样子做。
所以你在最初能够惭愧、忏悔为什么流浪这个世间,所以你起成什么?起成惭愧,起成忏悔。然后你懂得过去的业力,连你最初那一念懂得回头忏悔都是因为念佛来的,所以念佛当然可以消旧业。那为什么还要忏悔呢?因为消旧业故。那消旧业不是一下“嘣”消了!那消旧业就在念佛之中不断的潜移默化里面,你能够慢慢明白你的旧业,过去的业感。因为慢慢明白过去的业感,所以在你心中都有起那个忏悔的作用。那个忏悔的作用又从哪里来?就是念佛中对照而来,所以能知忏悔;所以念念之间再也不甘心随他而去。
但是不甘心随他而去了,但是念念之间过去的势力太强,怎么办呢?所以行者他就会用尽种种方便,帮助自己坚实如是忏悔,所以如是拜忏、礼忏、佛前忏。这个忏,我再也不跟过去一样,我是乞求前面的佛,种种神力能够帮助于我;而是我念念之间告诉自己:因为我过去在种种感受、念头现前处,我从来不依佛住,不依诸佛知见,所以我堕在种种众生业感。今天我在佛前礼忏,我不是委曲希望诸佛帮我,我在佛前礼忏,愿诸佛庇祐我,我念念之间开佛智慧、开佛知见。要不开任何佛知见,再说有去什么样的安乐处,弟子都不必、不要,只取毕竟。
那为什么他能够起成这样的思惟?或起成这样的行为呢?这也是因为念佛消宿业故,你起成这样一连续的动作。甚至于你安排拜忏、礼佛都是因为懂得忏悔。为什么懂得忏悔?因为念佛故。佛从觉心之中,能够从那个大觉清明之中,能够照出你自己的惭愧。那都是念佛啊!因为你念到那个觉体时,觉体他就能够在你现前,为你过去的业力起成变化,那个变化的名字最初就是忏悔、惭愧。
所以为什么念佛可以消宿业,那为何还要忏悔业障呢?因为念佛消宿业,所以正在消处,都叫忏悔业障,正在消处都是忏悔业障,所以他一定要知道忏悔业障。所以你要是念佛时,念到说突然看不到,不是突然,要念念都没有感觉忏悔业障的心,你就没有好好念佛。你要是在念佛时,你感觉到任何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你都能起成惭愧。甚至于看到不和乐处,你跟别人挤个鼻子、瞪个眼,你都觉得自己有愧于觉体,有愧于无量寿、无量光,你有好好念佛。这个觉心在你心中有作用,这个觉照在你心中有作用,所以这叫念佛可以消宿业。忏悔就是如此,忏悔就是如此。
所以第二问题:我读《地藏经》有提到,读《地藏经》就可以忏悔,为何还要拜忏?
所以这个拜忏,也是跟我讲的一样。忏悔跟拜忏那一项,他不是一项,不是一行、一法,他是在你心中,他也有初中后的。所以因为你知道忏悔,但是不是因为忏悔马上就断恶,因为知道忏悔,才会看到过去的业感的根深。因为感觉到业感的根深你就会告诉自己:不是那个念头之中有忏悔就行了,他还要摄什么?摄他身、口、意。身口意全摄,他才是一心啊!所以这个行者他自然就甘心佛前礼忏、精进礼忏。他为什么有如是的甘心?有如是的行为?这个是真正懂得要在心中建立时,真正心中已经发起如实的回光觉照处,他才甘心啊。
不然一般过去我们要是不懂得回头时,你虽然在拜忏,行者在拜忏,每天知道说要拜;刚出家都要拜忏,其实拜得很不甘愿。不知道天天拜在拜什么?每天这样拜!拜到最后就偷懒,本来还可以身体都要伏在地上,那头要叩首在地上,结果就慢慢就在混了,只要手摸地就算一个了,就一个了!你不算一个我也撑不起来了!心里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心里面都是茫然,不知道拜忏最后要拜到何年何月,你才能够真正心中能够叫做成佛,才有成就。所以那心里面老是就在这边不断的攀缘妄想;所以不会,心里面不会踏实。拜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还是没用啊!我拜那么久还是我,我还是我!
你那个前面的拜忏,只不过是种了一些想要忏悔的行为的动作而已,激发了一些忏悔的动作。你将来真正是在道理上、理路若是通时,所以《楞严经》讲:「理须顿悟」。当你理路真正通时,也表示一个行者念念之间志向大明处啊!当你志向大明处,你自然就会摄尽种种方便,用身口意、用种种行为,能够不断的甘心种种劳苦,就是什么?就是为了历练此心嘛。不要说心了,历练此志,志向的志,一个士、一个心。历练你的志向。因为你知道,你要是没有那个志向,生生世世饱受流转,必定保证你流转!你有那个志向,而且有一个出家人、修行人的志向,不管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你只要真的发生了,近事男、近事女的心,就是念念之间观想自己,虽然身不能够出家,但心已经好乐、向往,能够发生这个心。我告诉你最后这一个种,过去不想往生的时候,业力强者牵,这就是你的善业。光这一念心,保证就在人间,你若不到西方,都在人间。
那你说:为什么?我要去西方,为什么要到人间?这就是平常的曲解。心在西方,报还是报在世间。报还是报在世间。但是你报在世间,你是过去世间人吗?不是啊。那你是什么?你是「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是在任何世间之中,就是修集、就是供养如是觉照,不是吗?直至圆满,直至花开见佛。
什么叫花开见佛?智慧华开,心华开发。你念念看到哪个不是佛?通体是佛。通体是佛才是无量寿、无量光。所以当你报在世间时,你已经是出世人的那种气氛,你感觉的世间作用都不同。过去恶人看到是娑婆,你看到就是道场。你看到那个道场,道场都在哪里?你看到道场都在莲池之中,都在你的莲池之中。
你有一念,你有一个心中的光明的智慧,他正在如是的道场的莲池海中,已经塑造那种智慧的德相;但是因为智慧未开,所以那叫做「花苞托体」;不是你投在那个莲池,你躲在花苞里。你躲在花苞里面,人家以为你是那个花的虫。你躲在花苞里干什么?那是讲心相,心中的那个相。相就是花苞,那就是花苞,那是华,称为华,莲华,那心中的作用。
所以你要是知道时,那一个连拜忏你都知道,那是一步一步心底为自己不断的增上,在身口意中不断的增上。所以你为什么能够在读《地藏经》时,你知道能够忏悔,而且你要去拜忏呢?是因为你真忏悔故,你就会用尽方便,督促自身。你用尽行为、行法来不断的历练自身。你用尽身口意,所有的一切动作,来告诉自己,长养如是忏悔心,长养。虽然是长养如是忏悔心;你为什么会发生要长养如是忏悔心的这一句话?这一个念头?因为你读《地藏经》,已然知道忏悔。已然知道忏悔,所以后面就可能忏悔不是一项,所以他后面就可能知道要长养忏悔心,要坚固忏悔的行为,这都是忏悔相。所以《地藏经》读完了是要忏悔。那为什么还要拜忏?因为《地藏经》读完会忏悔,所以他就会拜忏。后面的解释比较直接,但是前面要是这样讲的话,大家都,哼,这叫什么解释!就是如此,心中就是如此。
所以:昨天你提到忏就是觉心。如果心中有觉照力提起,是不是就不用拜忏?
这个已经讲过,有觉照力提起,所以你就会善用一切方便,你比别人做的还精进,不会有「不用」。你要知道不用是谁?还是觉啊!我在觉中不用现前,这二字现前时,我居然不能用在觉心中担当他,为什么?因为过去流转在每一个心念起处,流转的那个业力太深了,所以才会用「想要不要拜忏呢?」所以光为这句话我要赶快拜,怎么还堕在上面,还不知道是觉呢?要赶快拜!光为这一句,行者应该拜了,应该去拜忏!
然后念念之间,要在身口意之中。身根清诚(36:40)、口中常念、意中思惟,你将来才能够具足那一念至诚的忏悔心。那个忏悔心就是念念之间向觉的方向,因为背觉故才能忏悔的。忏悔的目的就是向觉,方便用,名字不同而已,或许说精进,或许说持戒,或许说忏悔,但都是告诉你现在心相中的作用而已,心相中的作用。
所以:昨天你说的大忏悔,要如何忏悔呢?可否将忏悔的方式讲一讲?
这个忏悔就是用到现在大众所有一切忏悔的方式,总摄身口意都是世间这种行为。但是什么叫做「大忏悔」呢?你再也不是过去凡情委委曲曲在佛前求受一切保佑,这种就叫做世间的委曲忏悔。或者你幻想,你只是幻想我只要礼忏,忏悔时我只是要求得自己的,自己在红尘之中智慧的超脱,小忏悔。大忏悔是在圆觉体上说忏悔的。哪一个圆觉体不是根本的众生界?哪一个众生界你不能摄他回圆觉体?所以弟子不证如是智时,这个智慧时,我绝不离开念念忏悔,叫「大忏悔」。
所以佛前发愿,在佛前一拜,你都要告诉自己:我若是不能证得诸佛知见;那诸佛知见在哪里?就普立一切,所以经中都在讲「菩萨跟末世众生」。这个经中不是每一段中、每个章节,都告诉你「末世众生」。末世众生只要看到你要能够达到所有一切觉后、觉末,觉末就是众生相。所以讲佛即众生,不是吗?就是众生。
但「佛即众生」你不要以为他就是我们流转的众生相,大觉现前处就是一切众生相;可是你忘记觉,众生就成了根本凡夫,众生流转。将来你在哪里看到大觉?就在众生相中。所以你能够在一切众生相中,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还归自觉,大忏悔啊!那才是大忏悔。同样的一瞻一礼,同样都是身口意摄受,都是在那边礼,可是发的心向,方向的向不同,方向不同,你将来的果地、果报不一样,那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讲这是「大忏悔」。
那大忏悔有什么样的方法?就只有这个心中立的方向要明确,念念不疑。你不要怀疑说:我能吗?这是有可能吗?不但是有可能,我们这样心中会有这样的疑虑,现在听到外面有很多的这种声音啊!电视台上的法师出来就跟你讲:根本不可能有人行菩萨道!这种声音就是行者你从来不在心性上参嘛!怎么叫不可能呢?你天天都在用菩萨道,你知道吗?你觉得根本不可能这句话时,都是菩萨道,就是大觉有情现的。你没有那个觉心,你怎么知道有这句话?你没堕在现前的这句话叫有情,你怎么能够讲出这句话?你天天都在用啊!你正在讲出这句话时,你那个觉心也从来非如是这一句话;那叫大觉啊!
所以随你的因缘,你抓的小,他就现小;你抓的大,他就现大;那叫「有情」啊!谁讲不可能!你天天在用,怎么会不可能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也就会在行者会怀疑:我这样发愿可能吗?可能吗?你只要告诉自己:「觉得可能、不可能都是觉,我只要念念之间观想觉体,回向供养诸佛。我不在任何的念头所起的困惑之中,还在不断在那边穷搅蛮缠,在那边解释。」你能够发出这种决定心,这叫做截断过去生死恶流。
因为诸佛讲尽种种经文,就是告诉你的心中本来就是这样子。因为你知道本来的道理,所以你当然甘心截断。你只要认觉,你只要认觉的时候心中不会有疑惑,不会还有过去那种只要知道是觉吗?只要知觉,其他都不要知吗?那你这个觉,不要说你在这个觉性上解释不清楚,你连这个文字、这个国字你都没解释好。觉就是觉嘛,怎么只要是觉吗?只要觉,其他都不要知道了吗?你觉了以后才知道嘛!不是吗?你连国字都会解释不好,考国文都可能要被扣分。那你还怀疑什么?那当下就能截断生死恶流!你直接就在觉心上提领,那叫大忏悔!
所以早晚拜佛,礼佛三拜就要发大愿就是:「弟子一瞻一礼念念之间,要将来证得诸佛知见、开佛智慧。唯此一事实,其他的所有一切,世间所有一切意识的小法,意识的搅遶,弟子绝不在上做任何的妄想、盘旋,有任何的妄想都不在上面执取他。」
你能够发这一念心,这一念只取的作用,你心中就会有二种性德现前。刚刚讲的《地藏经》,我告诉你《地藏经》中有两个小国王,一个叫做智成就如来,一个是地藏菩萨。我告诉你这二个小国王合在一起才叫「一心」!你那个心底深处,理体上面要念念成佛,叫「一切智成就如来」;但念念成佛处,你不失现在的行为吧,现在的行为还在表现,所以现在的行为还在世间哪,那叫「地藏菩萨」。那二个小国王,你不要以为,所有的人说,那我就先不要成佛,我要学地藏,我不要成就一切智如来。你没有那个成佛的心,你哪能够起成地藏的威德!
所以你将来成佛时,你会处处看到你念念之间,有一念心处处成就一切智。但是你现在的行为,因为还没有到圆满佛,还没有到圆满,还没有成就佛果,你在那个现在这个一切智中,那个成佛的决定心上,你念念看到他能够普度众生的大愿,因为觉心就一定在众生体上,普度上,那是地藏。
所以千万不要发错愿,我发地藏菩萨就好了,我不要成佛,那这是错的。就好像小孩子读书时跟你讲:我只要将来有用就好了,但我不要读书。胡扯八道!你不读书怎么会有用哩?那你说有很多人,他不读书有用啊!他虽然不读书有用,是过去的福报,这里面可能百人、千人、万人,不过才有一个、二个。过去的福报今生有用,他也是过去可能修集了很多的智慧,或者帮助人去学习智慧,所以今生有用。但大部份的世间人,他没有读书过有用,变成有用,你都要仔细看,他那个用不是大用,是邪用,都是邪用。今天一个读书人,他的学位再高,他入到世间都要成为邪用,何况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世间的品行上面、行为上面,他都可能成为邪用,他不是大用,不是真正的豁达。
当然会有如是人豁达,譬如六祖,譬如广钦老和尚,会有。但是这里面不是万人能找到一个吧!可能十万、百万都找不到一个。那其他的不读书的哩,你以为他大用?他就算变成富豪,你看那个高慢相,那叫大用吗?他起不了大用。他有大用,不关我事啊?他不能利益一切人啊,他不但不能利益一切人,还剥削一切人啊!不然现在馊水油怎么出来的?残害一切人!这些人智慧多好!他还知道怎么样把那些恶心的油,根本不是人吃的变成拿给人吃,让你查都查不出来,可怕!
我吃的最多,因为我以前在山上,很懒得煮饭,都吃那个慈济的香积面。那香积面还卖得很贵,那香积面就是顶新做的,香积面顶新做的。而且香积面譬如说什么西红柿口味干什么,你在大卖场买,有康师傅的蕃茄口味,拿来吃是一样的味道,一样的调味,一样的东西,但是香积面很贵,比较贵,一包可能都多五块、十块,很贵!那山下的居士还有那些徒弟,都供养我香积面。这香积面一定很好,很营养,不会像外面的面。结果真正现在发现,就在慈济的网站他也告诉你,过去还没有出事的时候,他就告诉你香积面的制造过程。这个香积面他不但油包是顶新的,他甚至于那个面还经过油炸,经过油提炼水分,然后再把他干燥,所以能够保持那个Q度,这里面他以前都介绍过的。那一个大缸油,那个油炸一定是工业用油嘛!我本来认为说,出了这个事,因为那个是慈济香积面,我说:那就不要退了,那都是佛教的地方,那就不要退了!我就不要那个油包,吃那个面,我以为那个面就是干燥,直接诉缩干的。后来我看;我后面还吃了几包,后面我还看到他居然经过油炸,气死老衲!怪不得我最近老是觉得肝不好,不知道已经死了多少人!所以那天我才突然就一念不觉,一念失去觉体,脸书上就写:什么时候开放退款?那都那么贵,我还存货那么多!这些人叫大用吗?你看他富贵是大用吗?害人哪!真的是害人!
所以绝对没有说,你心中不发如是愿,你将来能够成就道种的。绝对没有说,你不发如是成佛的心,你可以看到你现在的菩萨的智慧力量现前的。所以有的时候解释「心境」(清净47:25)不要那么样的,只是那种比较卑微的解释方法。解释「心境」(清净),你要在总体上看的,所以六相中有总相、别相,总体上看都是成佛,念念之间只有唯取一事实,就是成佛。但是因为成佛的发心至诚故,所以能够看到你现前能显现的智慧的力量,他能够成就种种菩萨万行。所以一部《华严》,也要告诉你世尊在魔羯陀国,阿难落发菩提场中,开始演出菩萨历劫发心,历劫的发心。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乘佛道。阿弥陀佛!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