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72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宣讲

第七十二堂

我这个人有个缺点,一看到有那个,尤其是骂这个谤法人,有的时候就会忘记控制,根本凡夫,就是根本凡夫!虽然是根本凡夫,但是毕竟已经是释子;虽然是凡夫,但是连知见,在知见上的下手处,我们就是不能够同于众生,不是同于现在一般世间的知见而已。所以但要再看到什么「《楞严》是伪经」、「大乘非佛说」,但有这样类似的文字,我劝诸位法师直接烧了,要学印光大师的魄力—烧掉,以免贻祸后代!就直接烧掉,不必再说我不看就把他留着,直接烧掉。但是这部书我会看,因为我不能烧,我要好好的拜读拜读,看他后面还有多少那些根本笑死人的百伪

再看经文。所以上一堂课讲「实同幻化」。幻化你要在圆觉之中去体会,所以你才能够知道那种幻化。因为大觉体故,他随缘的种变化里面。为什么讲大觉体?不要一直讲大觉体时,你就抓着「大觉体」这三个字,以为我在述说一个名相,不是,我是让你去熟悉你那个觉体的名称现量,他根本的体德,那就叫做「大觉体」。那既然就叫做大觉体,一切世间一切万法不离这个觉体,没有一法能够跳出这个觉体之中他能呈现的。

所以既然如此,所以你可以在觉体上面,那种担当之中,你能够看他随缘变化的影像而已!因为一切都是觉体中现,所以你当然就知道,一切都从觉体中现时,这个觉体他一定是不变。假如他一切都从觉体中现,觉要是能变的话,变,就已经随变动了。变动以后,他已经变成黑了,那他怎么还能知道白呢?所以你若说这觉体有变的话,他已经是变,那谁还来知变?谁还来知变!所以你能够知道种变化的,他一定是不变。所以不但是佛门如是说,自古以来中国人也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中国人也常是如是说。你的心体就是如此,儒家讲的仁心仁也是如此啊!

所以过去,上次好像也提到〈礼记〉所讲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所以他是感物而动,你只是感物而动。但你要在种种动中,你忘了那个性;你忘了那个性,从此以后那个动就开始流浪。所以儒家这个怎么讲,「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欲,好像就是情欲,就是情欲,就是感受,那种感受。但是你要是拿「性行于情」,就是你拿性中的作用,叫「性行(325」。你拿性行于情呢?情现前处,感受现前处,就是「至静」,至高的至,安静的静,就是至静。假如你拿「情行(338于性」呢?你拿那种变化,那种感受中的那种感觉来说那个性呢?性成「妄动」,这还是儒家的〈礼记〉。

这〈礼记〉就告诉你,念念之间要知道那个礼;你要是不知道那个礼,你的心性就成了到处妄动。所以才有孟子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才有孟子的〈三字经〉。告诉你那个性中本来就是根本入一切法的性能,那个性能就叫做「善」,他能够善于一切法。性中他本来就能善于一切法,你给他么,他就能善么;你给他黑,他就善于黑,你给他白,他就善于白,这叫「性本善」。你不能堕在后面是黑是白说那个性、说那个善。但这个性呢,既然你给他么,他就能够变成么,所以他「性相近,习相远」。性是不但清净的,以清净为主,清净的。然后从清净之中,你看得到那个习气,那不断的就会流出。所以儒家都是在这个性上说,也是在这个大觉体上说,他也是告诉你本来性中的不动,所以他才能够应种种万物,所以叫「感物而动」。

那既然是释门中人,尤其释子,那你当然更要体会那个觉体啊,你要比儒家所体会的还要更深刻!因为佛门中讲的是根本将来成佛的法门,不只是在世间的应用,世间的应用你都还不能够离开这个本,离开这个觉体、这个性。

所以古德才说,释、道、儒三家其实都是在论此心性;只是在他现在留下来的,这些所有的教化中的文字量中,你会发现儒家他虽然讲〈礼记〉,讲么东西,当然有很多东西讲不到、讲不全的。他能够讲到世间的这些礼数心性中应该有的流露,但他没有讲到心中根本本来清明、根本无作的那块,不全的。道家老子他有讲到无为无作那一个区块,但他没有再回头告诉你,如何再发心倒驾慈航入娑婆那个担当。唯有释门所有的文字,所有的一切教理,留下来是最全的。不但你有入世的种种的智慧智行,你还有解脱的本来的清净,还有再来回头担当菩萨道的,所有一切本来的根本心中的圆明,所以叫做讲完,叫做权教全教,叫做权教全教

那只是告诉你说一切世间,在儒家都是在这个性上参的,所以叫做「实同幻化」。假如你要是不知道那个心,不是在觉体上参;你当然讲幻化,你讲的幻化好像都成断灭了,你当然不能够,心中你能够去承认那是幻化;你不能承认那是幻化,因为你常常是觉得我现在还在呀!我怎么承认那个幻化呢?!

不是说因为我在,我要承认幻化,我相信佛说的,我只要信佛说的,他说幻化就幻化吧!不是这样做法,这样你心里面都会闇昧的!那是真正要你在觉体上看。你要是真正在觉体上看,诸佛示教就是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你的本来面目。你要真正在你的觉体本来面目上看,你哪一个起心动念不是幻化?因为你哪一个起心动念你能够就是抓得住他过?没有啊!随你起心动念处,随你才有感觉处那一念已灭。只是凡情之中,凡夫的业感里面,有一个不断在上面染造相续的那个作意,你以为好像那个心永远这样子恒常不断,事实上他是一个一个片段。假如你真正知道那个一个片段,你就能断得。

那过去为什么不能断得?因为你误以为无间,你误会以为无间。所以不但以为现前的种种思念,所有的一切造作都以为是无间,所以将来才会堕在无间地狱,恒受无间。假如你要知道原来所有一切意念,每一个念剎那剎那起灭之中,他就是一个个的片段,你自然就会在每一个念头之中,你会看到那个片段的空隙。你光有那个空隙,那地狱众生能够看到那一念空隙,那一念就叫做「暂停苦」。他只要有一念不在这个苦上,他下一念就出离;地狱众生就是如此。

但是过去在人世、在人间,你都误以为是无间,所以堕在那个感受之中,你还是捉持那个无间,所以恒受此苦啊。所以才《地藏经》讲,但求一念暂停苦都不得,那念头都没有,就恒受此苦。你要是有一念,地狱众生只要有一念不再受苦,就出离。

所以为什么钟声能破地狱,钟有警示的作用。自古以来不管西方人、东方人,他都会善用钟鼓。那事实上你听到那个钟声,「当 ~」一声时,那个人心中会马上警惕、马上安静下来,会有警示的作用;你不管哪个宗教他都善用这个钟,听到那个钟时,当~,你本来很放逸的,好像你都会收敛一些。所以他在耳根,他是最直接从耳根之中,能够入你的心底的,那入众生心的。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哪一个宫廷外面,都是用那个鼓,咚咚咚,打起来的时候;尤其在战场上,咚咚咚…,本来不想打仗的,都不小心跑去打仗了;本来怕死的,听到咚咚咚…,就了;事实上是这样的!

所以钟、鼓二法,他尤其能够利用在破这个地狱上面,你就能够知道,为什么能破地狱?他就是让地狱众生听到那一念当~,他就出来了。更何况你正在敲钟时,不是一般世间的撞钟,你还在发愿: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闇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这句话听清楚,你能够闻到这个尘清净时,能够闻的那个是清净的,从此以后在尘中,你看到那个闻性,那永远是清净的。

当你能够知道那个闻性是清净时,是不离尘的哦,永远不要在这边二分解,那是不离尘的。始知过去原来一切尘本来清净,何以故?闻性故。但是你会堕在闻性上跟尘上在解释吗?不会。为什么?闻不能;因为觉心现前方便立名叫见、叫闻,你不是抓着这个闻、这个见这个名字之中么所。能见所见是觉心随缘立见之时方便你才会感觉有能见所见。但是能见所见都是觉,你不是抓着能见所见上面,能够在他上面找到觉,是绝无可能的,所以他都不的。所以这句话要讲清楚,虽然有的时候告诉你「见即是觉」,那是告诉你破除见中的种种名字的妄想执着,那就是觉,从此以后打破名字妄想。

但是你抓着那个妄想说见即是觉,抓著名字那就是错。同样的一句话你用错了,你根本上就错了,所以那个就是流浪,那个就是在抓着那个名字,那个名字怎么可能是呢!在能见所见他都不能。你抓能见所见时,不过就是觉心随缘的,就类似我常常讲的那个譬喻来讲,觉海之中突然冒几个作用,一个泡而已,一个水泡而已。你把那个水泡,拿那个水泡来量大海,这叫做绝无是处,绝不可能。你要知道那个水泡就是大海中出,你根本不在上面妄想作意,你本来是海,何必你还要再思量呢?所以叫做「不可思议」。不是让你的思议之中能思议的。

那不能思议那就会有人想,就像这些在家人一定想:不可思议,那不是断灭?那不可思议,那还要修么行?修不可思议,才叫做「难行能行」!因为你在不可思议上面,你还要真正能够明白那个觉心从不断灭,绝不闇。但是他是思议吗?他是哪个思议?思议不过就是觉海之中的水泡影像而已!都是影像而已!所以当他能够知道不可思议处,他是能够知道一切众生心念种种思议的。就好像在镜体之前,你知道他根本出非种种色的清净时,你是直下在这句话中,「非种种色的清净」,直下在这句话中,去担当种种镜色的千变万化的。你在觉海之中知道他是非种种思议的种种清净时,你直下看的是一切思议啊。

那为什么你能看一切思议呢?因为你打成一片嘛,你知道都是觉,何妨现相!因为你不知道那一片,不知道那觉海,觉海的性用跟那个名字之中还厘不清楚,所以你永远讲到思议、不思议,怎么样不思议,怎么样回到觉体,你永远都是差别,你就会在上面遶、差别。所以真正能够体会这个觉海时,你才知道真正叫「实同幻化」。

你要明白那个是实同幻化,你就会知道每一个身形,每一个身量,每一个感受,每一个作用处,他都有每一个身量、形量现前。每一个身量形量现前处,哪个不是四缘假合?因缘故,有如是四缘的相,四缘就是四大,那个缘起,那个相。这样的缘起相中,哪有离开觉海所现?所以绝没有心外缘能为心所缘,连缘气那个缘都是心中所现的。他为什么觉海能现如是缘?因为「觉必定觉」故,不必再跟你讲觉一定随缘故,觉必定觉故,在觉中方便,因觉现觉,所以方便说随缘,方便说种种缘。

所以八万四千种种尘劳,所以众生过去一切流转的种种因缘,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你大觉心海的因缘。只是你过去在这个海中,因缘现出来时,本来是你的慧光,本来是你的智慧,现出来以后,你攀缘如是感受,不断在上面造作,连造作都是觉海中成的;你攀缘那个造作,所以流浪在六道,难以回头。假如是我们跳出了觉心;攀缘造作是真有如是法,叫攀缘,你将来也回不了头,那已经是二了,你怎么能回头!

为什么能够回头?为什么一个恶行人他回头以后就是善行?因为恶行、善行就在一个觉海里面,善行就在觉海里面。觉从来非恶非善,因为他非恶非善,你虽然今天你闇昧了觉体,你从事种种恶缘,但这恶缘本来是觉海的根本非,「非」就是他本来没有一个实体,所以他就能够,他过去是从幻起,将来还从你的幻灭,幻灭就是突然起了一个心念,那是幻灭。只是我讲尽这些告诉你,这些个造作都在一个觉海心中成的。

大觉海之中既然从觉能入觉,他在觉中他不知道什么叫世间相吗?我们方便,不要讲那么复杂,就讲黑跟白。他不知道么黑、么白吗?他当然知道。他不知道黑中的种种境界,白中的种种的作样、作态吗?当然知道。本来是你觉心之中的必定能知的清明,但是你抓着必定能知的清明时,抓着那个黑的知道黑的势力,你就攀附那个黑的势力之中,从此以后背觉;从此以后背离觉体的!那个势力就让你回不了头,看不到你的觉心了,觉心就是你心海之中,你就抓着那个势力,你就回不了头!将来你回头时,不是说你现在攀附的那个黑中的势力、那个造作回头时,他就马上销亡,不是那个销亡。将来你回头时,才知道过去错认,所以现在的造作,现在过去黑中的势力,哪个不是你觉明的慧光呢?

你能够体会觉体的这个甚深处,才叫「深密处」。所以密教才会告诉你,那一切夜叉、罗剎,哪个不是护法哩!什么叫「护法」?就是你大觉心中本来的作用。你觉心之中一定能够知道黑,一定知道黑,一定能够明白黑的势力。但是你在黑的势力之中,是觉心能知,他本来还是觉。这个中间虽然讲这些名相,但是你永远要体会他就是一体流出,他从来没有差别的,一体的光明清净。可是却在这个光明清净之中,你攀缘种种的假名那个相状,你堕在上面,你就难以回头,你真的就以为就有那种势力。

当你真正以为有那种势力时,谁在你那个势力里面,在你心底深处,为你不断的营造势力的感受,不断的增强你势力的种种的这种强烈的感觉?还是觉啊!还是觉,还是大觉体觉心就是如此,因为你没有一念能够离开大觉体的,他就在那边不断增强。所以在最强处,在极最强处,你也要一念知道是觉,就能回家,都能回家,马上就能回头

那你说:那回家以后,能够断一切恶?他当然能断一切恶。站在大觉体上,所谓的「断恶」是他明白一切么叫做善恶,因为都是大觉。所以大觉不会避开恶性,不避性恶,性中的恶,他不用避开。他为什么不避却不被这个恶性之所流转?因为都是觉体,他是明白么叫做性恶,在觉体中的明白。这个大家应该慢慢能够体会,觉体的明白就是一体的明白,不是真有二法,明白一个叫做性恶。在觉中,就能够在觉中,能够体会在觉心起处的所有一切法中的明白了知。所以么是善、么是恶,一样知道,怎么能够不觉?当然能觉!众生却在这觉海里面妄想流浪,流转在三途,才是可怜,才是可怜!所以不但只是执着真有如是世界,还会执着真有如是根

那仔细思,连世界都在剎那在生灭。世界在哪里生灭,你知道吗?你看到虽然法数上面、法相他是不断的因为生生不息故,在这边生生灭灭;但是事实上呢?他就在每一个众生不同的业感之中,随其业生生灭灭。你永远看的是你的世界,我永远看的是我的世界;永远执着是你的世界,我永远执着在我的世界之中。虽然我们共同都在一个世界里,你知道有我,我知道有你,但是我们都是自己活在自己的心中。你以为有大家,因为有大家故,所以造成大家,你也见,我也见,所以我就相信这个世界是真的。所以更增迷闷,同业相吸,更增迷闷。

但是仔细思这个同业之中还有别业,那每个人看到世界都不同,看到一个影像都不同。同时一个时间,同时一个地点,你的感受都不一样。等到将来我们这期果报完时,这所有的世界跟四大就在你的心目之中隳裂不见。再随你将来投往的业感因缘,要是我将来投在畜生,在畜生道的感觉之中;或者投在恶鬼,到饿鬼道的感觉之中,在那种业感,再为你组合世界;到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原来过去看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心中业感的梦幻,如梦如幻的世界,只不过大家共同在一起见故,你以为真的是真

所以有的人他会怀疑世界是真,因为我还没生时,这个世界就有了;为什么?因为前人都活在这里啊!但是他不知道他是因为承过去的业感,他在未生之时,他已经入胎当下,他的业识早就已经为他捕捉将来同业的世界,在为他捕捉。然后捕捉不是同业的世界而已,他还在为他营造,他虽然是同业的世界里面,营造他单独感觉中的别业的观感世界。所以他生下来的时候,都以为世界本来就在那里啊!谁说在那里?你在入胎之时,那个意识在为你不断的在建立捕捉,你不知道啊!都在为你排列而已,都在为你重新排列。

所以你就知道那种幻化,「四缘假合」,那种四缘假合之中,所以「妄有六根」。你抓着这个形体,抓着这个世界的观感,就妄有六根。所以「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跟四大是中外合成。四大是坚执于中,就是内,中就是内。六根是流浪于外,六根就在流浪于外。所以你永远就在这根身器界之中,永远不能够,在六根六尘里面,就随着这个业感之中,永远不能够超越。

你就在这个意识上面,不但是眼耳鼻舌身在这个上面造作,一直觉得有那个触境、触觉,好像是真啊!你连触觉都有啊。你今天法师你讲说那个色可能是幻境、光影,但是我能摸得到啊,我能够感受得到,我能摸得到,我能够嗅得到;甚至于有的时候食啖得到,能够尝得到,那你怎么能说他是假呢?

但你不知道你所有觉得能触,还是么?还是觉心变化的嘛。他在六根之中你觉得身根能触,还是觉心变化的。所以你才…,就跟色根是一样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能够承认色,可能是一时的眼睛的幻化,或者是一时的过去的业缘,些光影变化。但是你有的时候会摸到大山,摸到那些,你会怀疑那就是真啊,你怎么能说他是假呢?你不知道这个触觉也是幻化,都是幻化。你觉心不同,业感不同,你触还不一样!怎么不是幻化?!

有的人突然在大马路上看到轮船,那个精神有问题了,他跟你讲他摸得到,你相不相信?你不要不相信,他真的。他的感觉他就摸得到啊,他的根身就在这里啦。有的时候同样的东西,你摸我摸的感觉不一样耶!有福的人摸一根小草,柔软细嫩。同样的一根小草,让那个恶业坚固的人来摸,搞不好他一摸就刮伤手,那完全不同。所以那个也是啊,也都是随着众生种种差别的业力所造的,所以那叫做「妄有六根」,妄有六根。

前面要你脱幻,告诉你这一些所有的一切的世间那种执受都是造作。脱幻的目的是要你已经在圆觉体上去,所以从文殊到了普眼,就念念之间都在圆觉体上这样子思。当你能够真正思圆觉体时,你当然就能够层层次次不断的,就在渐次之中,你能渐次除幻,渐次除幻。

这个「幻」字,在讲这个幻字,大众师父一定要先弄清楚,一定要非常清楚,因为我们讲的是圆觉,听的也是圆觉。这个幻字就是妄认、造作,不是你要把一切法相都灭,本来就是大觉,可是明明就是大觉所现的所有一切法相时,你却幻作真的有时,那是幻。突然一下,你不住在觉体上了,一下精神突然慌乱,跑到感受中了,其实那感受其实都是觉,所以那个叫做「幻」,中间这些化、变化,那个叫做幻。

将来你要是真正证到这个觉体时,你随处一样可以什么?呈现一切世间。但是那个时候,你说不是以前不是已经灭幻了吗?那为什么还能够呈现呢?一切诸佛菩萨怎么还能够入种种众生世间呢?你不是已经灭幻了吗?这众生世间怎么还能够现起呢?就如同刚刚讲的那种断灭想,怎么还有东西可以住呢?还有地方可以住呢?你站在大觉体,你才能够明白一切幻,明白一切幻的时候,不是受幻的势力的。明白一切幻时,你是真正明白一切真处啊!

你站在镜体上,你真正知道镜体时,你能看到镜中的种种变化那叫幻。当你看到镜中的变化时,你更能够清楚那个镜性的真性的清净,那种作用完全不同;那个不是一种形态上或文字上的作用,那是一种根本心上的智慧的担当;那是幻吗?那镜色变化处,你还觉得幻吗?你要是站在镜体,你要是今天我们用镜体的思想,我们自己想成是镜体,你站在镜体上看到镜色变化,你看到他时你不知道那个化吗?那种变化吗?当然知道。但是你在看到变化处呢?更明白性的作用;所以那个叫做「即幻即真」。

所以站在那个幻中,一切名字不能障,他根本不是堕在幻的势力里,幻梦的势力之中,那当然不同,那叫「灭幻」;那才真正叫灭幻,就灭掉你过去的妄想、妄作,叫灭幻。但是将来你的智慧现前处,他能够入一切世间时,他是明白一切幻的,能够清楚一切幻的,但是他不随幻的势力,所以幻也叫灭,那个灭叫「寂灭」。那个真正叫寂灭,不是断灭,那真正叫寂灭。所以那个寂灭之中,他是根本的清明、清澈,清明朗现,所以你要在这里你才能体会觉体,你才能够担当。你不要一听到说「四缘假合,中外合成」。所以一定要灭种种幻,你把所有的一切幻觉你要是掐掉,你到哪里去下手,路还家?

你不知道现在所有讲到什么真性现前处,就是你现在所有一切剎那剎那变化的每一个意念起成处吗?连剎那剎那都是觉海中所现的。所以你才能够找到下手处,你才能够找到真正行者感觉到真正在这一生之中,讲一句比较平常的话,你才知道真正有希望,你不会怀疑啊!因为你天天在用,你不会怀疑啊!只是可能过去理路不清,但现在慢慢慢慢剖析,大家慢慢清楚时,你真正知道,你会相信,就这样下手的,我只是不认而已。所以始知「不认」二字,才是过去众生流转,真正流转之、开始。

讲到这个「始」字,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讲到原始佛教、原始佛教。那原始佛教、原始佛教就把他当成是根本佛教的最根本,错!不是嘛!那个始字他都没有读好,这个国文都没有解释清楚。始是开始,你要知道本才能开始,始教现前处才有种种教化,叫做始教。所以你讲到原始、原始,我可以承认这句话—原始。但是原始,就是开始安布一切教法处,就是一切渐次,菩提道渐次行持处。

但是你为什么能够开始呢?你为什么能够知道始教呢?因为你知本。不要在这个教育上面说本说始,在觉体上你也是知道本觉,知道本觉以后你才知道始觉嘛。你根本不明本觉的道理,你根本也没有办法解释始觉的种种性德作用。

所以《华严经》诸佛世界示现时,每一个在菩提树下成佛处,你说一个圣人在最初证得如是圣性时;就好像一个善人,真正得到至善时,他念念之间从身根四大所流出的一切的万法、一切的宣说。我说的宣说不是那种有动作的宣说,是每个身根气氛的流露,那都是毕竟的至善,都是毕竟的法门。你要拿这个毕竟为本,然后下座为了拔救众生,宣说如是毕竟教故,所以应种种众生机缘,方便才有始教,才由小入大,然后最后才讲到毕竟教,就叫《法华》。毕竟教就跟前面的本教,本教也从毕竟建立,头尾呼应。

所以讲「原始佛教」对不对?对,没错。但是你达不达本?你要是根本不达本,你就以为只是教你么?只是教你在无常观中观,一般的刚开始下手处,无常观中观,或是在苦集灭道上面修。你要是根本不知道本,根本不知道觉体,你苦集灭道修,你那个苦谛,你参苦参到你都不知道,你都会觉得世间没一处好活了!所以那都还是…,现在讲的原始佛教,都还不是诸佛真正当时下座讲的原始佛教。

所以诸佛下座讲的原始佛教中,那当然也有我讲,当时能够看到圣人出世,当时那些圣人叫圣众,既然他已经在自己心头之中都有如是因缘看到佛出,看到圣人出,当然他积聚了过去历劫来的福德跟智慧的。所以有的时候这种福德智慧,可能不需要太过多的言词去接引他、去提醒他。但要说到一切世间,但要说到一点名相,这个人他就知道世尊、善人在讲么了,在讲心性。就像儒家一样,他处处都讲心性,他还是讲心性啊。

可是很多人研究儒家的学术,从来也没有体会过儒家根本就有出世间的智慧,他就有出世间的智慧;因为你都是在文字上面去搅遶的!儒家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坐亡(ㄨㄤˋ)」,听过吗?坐亡不是那个妄心的妄,也不是那个忘记的忘,是亡,亡灭的亡,但是叫坐亡ㄨㄤˋ。坐亡就是如入禅定,只是儒家的名字就坐亡。颜回告诉孔子,因为孔子问颜回「回啊,你最近你的参学,你的研究如何了?」有一次问颜回,颜回居然跟孔子讲:「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孔子听到这句话,马上起立、起座,问他:这是么意思?「离形去知」,他根本不是在这种观感上、形体上,种种形量上面去见的。所以还要看到有没有体?那可笑,连儒家那个都还不够!他不是在知见上面说种种立知的,但是离开那个形相,离开那个知见,就好像不在种种根本末梢的所知上面说知的。但这个他不是哪个形相,这个知不是形相,也不是在任何知中立一个知,但是这个心呢?大通,「同于大通」,那才是明明白白知。这是颜回说的,叫「坐亡」,「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你仔细再翻儒家很多的经典,很多都是出世间的语言。当时是在世间讲到人心人性时,他都已经具足出世间的清净的,只是他可能证如是法,因为他还有很多更深的道理没有演出,未证而已。但你已知道儒家的学者他已然都是么?他不是堕在世间上说世间的。颜回都离形去知了,同于大通了,所以你才能够知道为什么叫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是大通,那根本不是堕在任何知见上的。何况你还在那边怀疑怎么已经没体了,为什么还可以有住?看不到体,为什么还可以有住?不然就是六根已经没了,为什么还能够内守悠闲?这种言论连儒家的这种思想都不够,何况你还可以跟我在评论佛法,评论佛法!那就叫做笑话!那真正是叫笑话!所以行者真正在这念心上担当,你念念体会那个觉心的根本的清净;就用都到世间上来,你也都从来不随他去流转。

那在这个上面,不过都是么?不都是缘气而已,叫「妄有缘气,于中积聚」。所以你感觉到就在内心之中,不断的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你不过就在这缘起当下,这个缘相以为是心,假名,把那个缘相当做是心。还好讲到颜回的离去知,那你就知道你就是抓着那个缘起,那个相状,种种形态、种种感受之中的态中说知的。但是那个形态在大通上面来讲,在根本觉体的大通上面来讲,不过就是一种缘气而已,就是缘气而已。

就好像镜子的大照,镜子的大照,你不能说他在照么,你不能说他是么照,你也不能说他在照么;这是大家一定知道的事情,这叫大照,慢慢你就能够解释得出来。大照你不能说他在照么,你也不能说个是他的照,那叫「大照」。但是大照他必定能现一切,可是在讲到大照处,你不能够随便随举一相说是大照。可是在大照随缘现时呢,从大照现照呢,你站在任何所现的照上来讲的,你捉持看到现前所现的一切照中,那当然他还是大照中现,没错。但是从大照中现出来所谓的照,你都要知道那个照,缘气而已,缘相而已,通通缘相而已啊。

因为你在所现的一切照中都知道是缘相而已,都知道是缘气而已;那我就肯定你念念之间住的是大照。因为大照跟照不是二,就在一处上。你能够在大照现照之处,都知道他是缘相而已、缘气而已,那你永远恒住在大照根本的清明里。你要在现相,现出种种感受来,你根本不知道他就是缘相而已、缘气而已,那我就肯定你已经背离大照;你是堕在种种照中,妄立种种所照,从此以后流浪诸趣。你就是受如是照的势力,受如是照的感受,在流浪,在随他迁流。相的道理应该大家都能慢慢体会了,心中就是如此啊,他就是如此啊!

所以你当然就可以担当你的心体里面每天都在做,所以为什么诸佛告诉你天天在用,祖师告诉你天天在用,你却不认呢!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会在菩提树下成佛时说:「奇哉!奇哉!天下苍生皆有如来万德庄严德相。」我们大家却被烦恼覆盖不能知。过去听到这句话,我就觉得心中很沉闷:烦恼覆盖!那我怎么样发觉、翻觉这个烦恼?怎么样从这个烦恼之中翻觉出来?后来才慢慢知道,那烦恼你不认他是觉,你永远翻不出来。你不认觉体,他都成烦恼相,全成烦恼相。你认得觉体,哪个烦恼不是觉?所以「烦恼即菩提」啊!

你要明白这些道理,这些道理如果是在行者心中要是慢慢、慢慢心中都能够明白时,哪一个起心动念,哪一个举手投足,不是下手处吗?怎么会不是下手处呢?所以很多讲说不知道如何下手,是因为念念之间,理路不故,道理不。每一个人既然剃头染衣出家了,出家的目的就是么?这就是自己在潜在意识里面,已经对这个生命,对过去红尘中的生命,已经起成大疑惑了、起成疑情了,知道那个生命是被动的、不自在,他不能够作主的。而且不但不能够作主,他将来必定被业感之所束缚,处处流浪的,我再也不甘心这样子随他这种势力,再不断的流转在六道,不断的沉沦,而我自己却没有一点智慧,没有一点力量,自己为自己拔济。所以你心中发生的那一念决定,发生那一念自己悲悯自己的那一念悲心,那念反省心,我们才能够剃头染衣嘛,我们才能够剃头染衣的!

所以人家以为剃头染衣很轻松哦,你失恋了就可以剃;你失恋,来看看,那么多人失恋怎么都不剃?每个人因缘不一样,我不是说我失恋剃的,不是这个意思。每一个因缘不一样,但是都是他出家因缘现前处。同样发生的事情,就是因为他出家因缘到了,所以今天发生一个逆境,这个逆境都能够刺激他,从此以后真正开始,重新在心里中体会人生,他才能够走到出家的。所以有的人是么?或是亲人有灾难,或是在情感上、事业上有灾难,都有可能;或者是真正过去有善根,从小就是一生下来就想出家;就如同我们隔壁那个法师,那是大善根人,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会发现每一个事情,哪一个事情相中是你出家因缘?不是。真正那个因缘现前,你要出家那个因缘,才是真正出家因缘。你要是没有那个出家的因缘,随便发生同样的事你都出不了家。因为你有出家的因缘现前,那个善根现前了,随便发生一件事情,你就抓持此事,然后呢?以他为借口你就可以出家了。

那事实上是因为这样子出家呢?不是,是你心中那个善根已经萌芽了。要是真正是说逃避社会的,真正是么感情受挫的,他就算今天出家,两个月就还俗,你信不信?绝对!没那么好出家的。而且出家以后,你要不断在修行的这条路上不断这样子坚持,是为么?是真正你发了那念心,你真正对生命之中发那念心。既然发了那念心,那为什么不在这个行旅之间,在僧团行侣之间,你为什么不愿意去真正深入道理呢?为什么不愿意?那为什么还要再想要攀缘,赶快找到一个马上就能够解脱的法门,马上就能够起成种种怪力,起成种种变化的方法?那不是还在自己戏弄、在戏论,不断在开自己灵魂的玩笑吗!所以但要是真正发了这念心,你愿意在这个道理上去体会时,你念念之间都是下手处啦!

出家开始就在这上面体会,就在上面听闻,就在如是法中教授,五年、六年搞不好你那心中就对这个道理之中的那种所有一切脉络,你能清清楚楚了,那理路都先清楚了。将来你就会发现,慢慢之中,举手投足你都在用功上,你就会都在用功上。你永远相信!既然是万法唯心,理事都是一心啊!从来没有么背理之事,也从来不会有个无事之理。那现在你说,既然不会有个无事之理,那我现在这事呢?事就在一念念理路上的薰习,那就是事。当你能够明白道理时,你所有的一切就是能够达理,完全达理的事情;因为从来行为不会断灭的,理是看不到的,都是行为啊。

一个人有没有好心,我里看他有没有好心,看他现在的行为就知道是不是好心。有没有好心,不能说是不是好心;有的人行为表演的很好,但是就在他举手投足之间,眉目之间,你要是会观察的,你就会发现他是伪善,能够体会得出来。那绝对没有一个人跟你讲说:我只要有好心就好了,我不必要有好的行为。绝对不会,这是断灭的。

所以你要是真正就在圆觉体上参,你当然知道么叫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所以这句话不能在文字上解释的,解释永远解释不清楚。那个是要你行者念念之间就在觉体上慢慢回光、慢慢体会,慢慢这样深入,你才能够真正感觉那个缘相,才知道假名,那就是缘相。那个缘相类似我刚刚讲的那个譬喻一样,如同大海之中,突然冒一个水泡,就那种缘相而已,一个泡影,就那缘相而已。因为你已经看到那个觉海的作用,根本大觉心海的作用,哪一个不是觉海?因为他是觉海的称量故,所以你才能够活在世间随缘现量处,你才能够感觉到每一个起心动念当下,你才能够感觉到那种变化之中的生气盎然。

所以在凡夫不懂得觉心之时,他都会觉得好像世间多采多姿,事实上他为什么能够多采多姿,他没有真正回头去反省一下。他之所以能够多采多姿,是真正他根本自家心头底处,有一个根本不变的觉心,才能多采多姿嘛!假如你真正是变,你变在喜中,喜要灭时,你就么都不知道了,你就成断灭了。你要是只知道喜,你就不知道怒,你也么都不知道了。你为什么么都能知?所以在么都能知上,你就能够思,那我能知的那个清净,还不要讲到觉体,能知的清净是哪个知?居然在能中的清净,你都不能拿所知上的随举一项去指是他。

当你真正能够在一切多采多姿中,所有一切所知中,你居然发现他都不能够随举一项攀缘,就是我的知时,你这个人可能就开始善根萌芽了,你才会知道过去那刚强执着是多么的虚伪。根本没有一念,那个所知上是你的面目,你却抓着他。他根本没有一念所知,他能够恒常存在,你却想要去抓着他。你就算想要去抓着他的这一念心,这个能知之上,能知的清净都还不是这个相。所以能知之上,你都还能够感觉到所知的幻影,这个影像。何况在大觉体上,那个觉海之中,你不知道那个缘相?你能够清楚那个缘相,所以你才能够真正心中明白么叫做「假名为心」。所以你在处处立心,处处立那个心。你能处处立心那才叫真心,你明白能处处立时,你一定不被处处所堕。

所以这就像之前讲的那个,普贤菩萨讲的「遍及」,普者,普贤就讲到遍。你真的能够遍知的,你能够遍知的,他就不会被一法一相一个知,所侷限,所束缚,因为他能遍。既然他不能够被一法一相一个知所束缚,那他是哪个知?所以你才能够始知么叫做「大知,那个大象。你没有这个大象,你在心底中没有这个大象,你根本连生活都不能,多采多姿都没有,所以那甚至是你天天在运用的;天天在运用的,你当然能够体会那个假相

所以有的时候在这句话里面,为么一直在这里不断地反覆这样子去讲,就是让你去体会那个觉心,不是在文字上解释,大家都能够清楚的。所以古德讲说,就在这个假想上面立知时,所以古德讲了一句话,好像「如有魍魉」,好像魍魉,妖魅、鬼魅魍魉。「如有魍魉,似有思想」,好像那个心中都有感受,似有思想。「究兮推兮」,研究的究,推理的推,兮就古文那个兮。「究兮推兮,了无指掌」,他根本没有所指,也没有掌握。因为在这些所知上面,他根本不能立知,能立知是你的灵明觉知,他才能够有知的作用。不是离开灵明觉知,所知都处处立知,能够有知。他有知那不就是心中变成冒乱了,到处都是知了吗?

所以一切的感受之中,你在喜在怒,你好象魍魉似有思想,突然冒一个鬼魅的形态。再仔细思,都是从大觉灵明,本来的灵明大知之中赋予他知的生命,他根本了无所指,了无所掌;他根本没有掌握么,他根本不能为你捉持些么,不是为你把持在那种感受里的。你要是真能够体会这样的话,那个幻境就歇。但是那个幻境歇时,圆觉经中有一句话,「不是断灭、不作断灭」,他是清楚,那才能叫做真正慢慢体会觉海。

但是怕大家不小心堕在断灭,所以有的时候就告诉你,那不是断灭,你还要知,就怕你又回头,怎么又是不知,又是本来超越一切知,又要告诉你不能离开一切知,你会起成种种搅遶。但现在刚开始听闻时,不要怕这种搅遶,你就要担当这种文字之中,在你心中你自己现在意识中,不能承担的搅遶。事实上文字没有搅遶,诸佛跟古德说法没有搅遶,是因为我们现在智慧还不及故,所以感觉搅遶。当你将来智慧能及时,你根本不觉得搅遶。

过去我看古德的注疏时,我每天那个眼睛,两个瞳孔就变成四个,双瞳,根本搞不清楚。有的时候居然可以睁着眼睛看着经书睡着了!他太厉害了,那就已经根本不知道,不知所云,你知道吗?因为你不知所云,不知道古德的下手处,每个文字中的下手处,他的义理处。你又不能逐着那个文字,要真逐文字,没一句通的;你用真正世间文字来解释,没一句通的,怎么会通呢?就刚刚你讲的那个知见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一句通的,你开玩笑,这怎么通?没一句通的。可是你要在义理上、在性体上,你才知道是大通,那是离形去知的清明,大通。那是刚开始下手时,你根本不知道的,所以没有一句能通,没有一句在搅遶不清啊。

可是还好,因为那时候走投无路了,我就告诉自己:我不看这个,能看么呢?我还有么能看的呢?山上又没有电视,想要搬电视上来的话,下面的居士就不供养我了,我就断了粮食了。那时粮食很可怜的,一天就只有一点点饭。那时还记得跟某位法师,因为那时候罗汉没有钱啊,身上真的一点钱都没有,那跟某位法师实在是,已经快要去跟隔壁的法师化缘粮食来吃了;尤其我们又是新学,刚出家,人家法师还有一点点…,因为大家罗汉都很刻苦的。所以某位法师就带我去托钵,我就到承天禅寺门口托钵,我就托那一次。一个早上四个小时,吓死人了,那个钵里面五千块。托了,下山的时候,就看到钵很重,就满路欢喜;在愈看到欢喜,就愈不敢来,那会中毒的,那真的会中毒的!你不要小看那个毒哦,那个毒到么程度?你在托钵的时候,那别的那些老托钵的,你过去旁边有位居士投在你钵里面,突然ㄎㄧㄤ~一声,他马上会过来跟你讲:「五十呦!」他都听得出来,五十块的哦。他走到你旁边没有声音,他就突然跟你讲:「纸钞!」厉害啊,很高竿的!我托了那次就不敢再托了。

但是在那个时候是很苦的,后来又从罗汉出来,到别的地方;尤其是住在其他的茅棚,只是会认识一两个居士,他就是一些米、这些油盐供养,偶尔就是他们种的菜。我为什么会喜欢住在山上乡下,因为他们都会有种菜,都会有种菜。尤其我在花东住很久,还有个做豆腐的居士,每天送点豆腐,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每天最大的乐趣,能够有最大的乐趣,就是下山去提豆腐,不然没有借口下山。常常下山?连米都不给你吃了!对不对?还搬电视?想都不敢想!虽然会有妄想,看看连续剧吧?不敢想!那时候也没那么方便,有计算机,还没有那个滑来滑去的,没有,就在茅棚里面,能够干么呢?你不能老是坐在那边,坐吃等死吧!

有时候自己常常告诉自己: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钟吧!那今天怎么样能够还这一天应该做的事情就看那个—看书嘛,就是读经,读完经以后,就是看一些古德的,找一本古德的疏来看。还好过去拿的都是古德的,我从来不看现代人的注解,还古德的。那看了虽然眼睛都变成双瞳,但是我只是告诉自己:我不看这个要看么呢?不然要干嘛呢?不知道无聊到这种程度,你知道吗?我那是无聊在看的。最后慢慢、慢慢你才从文字字里行间,体会那个义理的不同。每一个字都浮现在你心中,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每一个文字在你心中浮现,居然他感受不一样了。先不要说你能体会多少经,因为你天天盯著文字啊,每个文字在你浮现时,在你想要得到道理时,每一个文字居然那个排列,就会在你眼前突然浮现开来了,那个时候你才会知道觉心用心的不可思议,才知道那个觉心的下手处。所以以后就会老老实实,老老实实。

假如说法师们还是不肯再回头,去把古德这些疏拿来看,汉传佛教就没了,就是这一些在家人、这些狂妄这些学术思想又出来了。汉传佛教没有的时候,整个佛教世间佛教就要败坏了,真正就要败坏了。你现在在南传,当然南传也都是佛教,但是他们所收集的所有一切真正在佛教的精华、最深的道理,他们没有啊!就好像儒家的东西,他就写了那一些;道家的东西留下来,就是那一些;再深的都没有了。南传就是如此啊!

藏传就是在种种,他是师师相授的,在那些密法里面,口语相授的,根本没有文字上,文字上都是咒语,你看得懂吗?他在讲出那个解释,你根本不能懂的,那些解释里面更难懂!他不是说你只是不会翻译,不懂,是真正那个解释里面,那种艰深难懂。因为他密法,为什么那些行为可以入种种密,为什么哪些动作可以如何如何,那其他的所有他设的一些论、理论,那些个经典,那些文字,那当然汉教也有。但是我说在密法的行持上面,那个都你也不能懂的。既然不能懂,在理路上你就不能够契入。理论上不能契入,就算有一个大法给你修学,你心中都会起怀疑啊!不是起怀疑就是起成么?起成妄想,起成怪力,就是如此!不然为什么现在活佛那么多呢?大家都会认为说,都是活佛才有这种么证量。都是在这怪力上讲的,都是在这样上面讲的。

其实密教是大法,真正是大法!尤其现在的藏密,尤其藏密,事实上,假如我没说错的话,藏密有大部分都是唐密过去的,文成公主带过去的。但是唐密在后来的唐朝,从不空和尚那些,后来就没有了,就没有了。但不是说密教从此以后在汉教,就是汉土之中,这个密教在汉土之中就已经消失匿迹,不是这个意思。既然是讲密,就讲到心密,唐密就讲到这个心密,他是融入在汉传佛教里了,他真正融入在祖师的所有一切开悟的所有一切文字中了。所以你但识得祖师的一言一词,你就会发现你直接指到如是么?心中的根本密密义了。你根本就不是在现在这些文字上面,不断只是在行为的表相上面,是在边不断,只是在那边铺陈的。

但是大部分的南传声闻教,尤其是讲到大部分有些南传留下来的,他只是现在讲到,都是看到都是行为,行为多。所以你直接在行为上面,随着文句那样开始入观就可以了。所以有的人就认为说南传你才能够直接抓得住。但是这毕竟叫做声闻,你因声得闻,那不是启发,那完全不是自心中大觉心体的启发。所以到了汉传佛教,到了大乘佛法,他是在一切文字相中。就如同过去有个譬喻,种种大沙ㄑ一ˋ (法师念ˋ 5905中埋下宝藏,行者要自己发生勤苦,要念念要做寻宝的时候,要念念要剥除沙,把那个沙,那些沙拨开。等到你剥除沙见到宝藏时,那个剥除出来的那时候,看到的图腾,看到那个宝藏时,那个才是你的。不然你根本不能够体会那个文字相中,虽然你照着那个文字相的行为去学,将来你还很难真正见到心的根本原貌。你可能证到心中在文字相中所表达那个清净,可能也是性体之中的清净,最初的清净,所以到了《法华》才跟你讲说那叫「化城」。

所以在汉传佛教有很多经典,都好像用尽譬喻,那个譬喻的每一个文字都像大沙漠的沙,那个沙底下,不要说是宝藏,就是那个藏宝图,就是藏宝图。你要先拨开沙碛,找到那个藏宝图,因为你已发了如是的这种好求心、好乐心,所以你拨,找到藏宝图时,你才能够真正解读那个藏宝图,你才能够寻那个宝。你不是真正前面这样子好乐寻宝的人,不是那样的发心人,你就算把藏宝图放在你面前,你都还怀疑是不是诈骗集团,你都会怀疑!所以这是汉传佛教,教授行者的下手处。

所以听起来都是譬喻故事啊,《地藏经》是不是譬喻故事?是啊。《法华经》是不是譬喻故事?是啊。《普门品》是不是譬喻故事?是啊。但是你要是真正体会大觉心体时,这个《普门品》就是一个行者当下下手的图腾。我过去有讲过《普门品》,但没有讲得太好,但是我把那个文字写出来了。我自己觉得那个文字还马马虎虎,我将来要讲也不会愿意再改了,也没有能力改,把那个文字写出来。所以那绝对不是只是看到这种譬喻故事,一念观世音如何如何。但是假如你在心性上,是真正一念观世音,那一念知道大悲心体同体的那个觉心,同体的作用。你为什么能够知道同体?因为你知道觉故,那你知道觉,在哪里参那个大觉体呢?在一切法中的同体相中你才能明白觉。

当你能够明白那个同体相时,他当然就是闻声拔苦。因为还堕在种种相中,执着那个相中的造作,起成妄执吗?当然不会嘛!一切感受你就离苦。但是离苦不是说不现相,有的人在离苦时,过去的厄难虽然还在他的面前,可是他因为心中已经知道这个同体觉心的作用了,他才知道过去怎么样流转这个现相中的。所以现相现前时,灾难现前时,从此以后他用同体大悲担当他、面对他。

所以逆境对一个行者来讲,逆境都是他的增上知识、增上缘。因为没有一个圣人他是在顺境之中成就的,他都是在逆境之中成就的。可是如何你能够转逆境为你将来的在道业上的增上?你要先知道达本嘛,先知道一称观世音,或者一称南无佛。所以每一句话之中,你都发现他在直指人性,直指行者学者的心性。他怎么只是在相中表现叫你去称念观世音那种委曲呢?当然不是!

那既然不是,为什么会文字上面,会引起众生感觉到这文字时,都起这种委曲想呢?都是那种依赖想呢?谁说文字是让你起的,文字是给应机行者看的。你根本不发那个心,你看都是委曲;不是文字有过咎,是你发心你根本不懂因地发心,你妄来读他,这是你的过咎。你根本没发那个心,根本没标出你的行为,你心中的方向根本都不明,你再来读他都是委曲相。当你要是发心时,真正发心,站在一个行者的角度,你再来去看他,每一个文字他浮现的义理居然不同,所以叫无量义,那真正是大觉心体。

所以我说根本没有发心修声闻法的人,他声闻法都不懂,他还跟你说大乘非佛说,可不可笑?!虽然现在不能笑,但是心里面哈哈大笑,真可笑。甚至还有师父、法师跟他们唱和,可怜!是不是佛说,在心底看嘛,至少讲到心中圆满;不然你跟我讲,你认为的圆满是么?我让你讲出来,你不能老是只是讲「大乘非佛说」,讲说所以这个经到哪里,可能跟体无关,这都叫做学术思想,都是学术思想。你要讲出来是么,到底不圆满在何处?那觉心的作用啊,觉心的作用不是抽象的,你真的要讲得出来时,大家只要听到你讲,大家都可以思议,可以体会得出来觉心的作用。绝对没有那个法师讲的你根本听不懂,不可能的,绝无是处!

所以为什么听不懂?发心不正!为什么听不懂?因地心不真故,所以听不懂,所以才听不懂。所以将来不要说,咦!为什么这些东西听不懂?所以就怀疑他讲的东西到底对不对?你应该是在看不懂中,你要想到几千年来都有种种古德、都有祖师,而且都有甚深禅定,他们不但能看懂,还能够为后代众生解释这所有的一切经典中的文句。我为什么今天看不懂呢?不但看不懂,还会错解?你应该发惭愧心,你应该要相信有前人嘛,不要那个好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种感觉、那种狂妄。前面都没有古人了,过去都没有人能够知道,原来我们中国佛教被《严经》骗了这么多千年;这不是狂妄吗?所以这叫做大狂妄,光这种言词他就不适合存在佛释门中,佛教门中。

已经打引磬了吧?我以为没打一直讲,我说奇怪!怎么一直抱着引磬?看你抱着不打,奇怪!不好意思。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