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驳斥吕澄的〈楞严百僞〉文章:
唐代佛典之翻译最盛,伪经之流布亦最盛,《仁王》伪也,《梵网》伪也,《起信》伪也,《圆觉》伪也,《占察》伪也。实叉重翻《起信》,不空再译《仁王》,又伪中之伪也。而皆盛行於唐。至於《楞严》一经,集伪说之大成,盖以文辞纤巧,释义模棱,与此土民性喜鹜虚浮者适合。故其流行尤遍。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者援以证顿超,密宗又取以通显教。宋明以来,释子谈玄,儒者辟佛,盖无不涉及《楞严》也。一门超出而万行俱废,此儱侗颟顸之病深入膏肓。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於今,迷惘愚夫坚执不化者犹大有人在。
《楞严经》题下原注云:「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於灌顶部录出别行。」此窃取《陀罗尼集经序》「从金刚大道场经出」之语而臆改之。金刚道场,谓菩提金刚座,佛於彼说《一字顶轮王经》等者是也。改「那烂陀」则不可通。其伪一。
《陀罗尼集经序》「从金刚大道场经出」之语而臆改之。金刚道场,谓菩提金刚座。佛於彼说《一字顶轮王经》密部经轨有灌顶曼荼罗作法乃称「灌顶部」,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是。《楞严》全经无入灌顶坛之说,而杜撰为灌顶部出。其伪二。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十日 宣讲
第八十三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下午这堂课,我找了这个吕澂的楞严百伪,有的时候念ㄨㄟˇ,百伪。虽然好像是拿的都是这一些需要去诤破的这些一般的世间的一些邪知邪见,好像离题。事实上也是不然,因为要讲到圆觉经中,讲到行者的发心,那当然有的时候就要发掘心里面,在过去世间流转时,心中的所有一切世间的那些妄想知见。从最粗的,你要破到最微细的。
所以一般的世间人,他之所以会流转在现在的这种邪知邪见中,也是我们在意识,众生意识上的,事实上你将来,我们行者回头时,你将来会慢慢发现,也就是在这个妄想执着之中,慢慢去突破的。只是过去他们毕竟没有发心故,不是真正发这个大心要走出生死的人,找到自己本来面目的人。所以有的时候就自己心里面没有智慧,也没有那种治断的能力。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堕在自己潜在意识的我慢心中,然后捉持世间的知见那种假想,然后起成种种贡高的言词,起成贡高的言词!所以在破这些心里面的这些症结,这一些过去的这些造作。
事实上也是,也可以让行者念念之间,审视自己每一次在心体中,对法上的那种微细,见解的那种最明白的认知。还有丁点落在尘世间的造作,你都能够起成惭愧,因为有这些人为你做前面的榜样,你可以看到绝对不能堕在如是同样的深层业障里面。所以他能起成惭愧,能起成恐惧。所以拿他的一些这个文章,尤其他讲到这个楞严百伪,刚好也为这个楞严经跟大乘佛教,也能够为佛法中发声。所以事实上也是功课的一部份,在他讲到吕澂的楞严百伪之前,先看到他前面的一些文字,他自己讲的文字。我先稍微念一遍。
唐代佛典之翻译最盛,伪经之流布亦最盛,《仁王》伪也,《梵网》伪也,《起信》伪也,《圆觉》伪也,《占察》伪也。实叉重翻《起信》,不空再译《仁王》,又伪中之伪也。
可以看到这种狂妄。唐朝从隋唐开始,也就是中国佛教,有很多经典大量的流入中国时,那个时候也是中国不管是在儒家、在释门,也正是贤能辈出的时候。所以也就是中国很多的文化,也就是在隋唐二个朝代之中留下了,尤其汉、隋唐这几个朝代里面,留下了中国文化最丰富的那一页!所以那个时候都是贤能辈出的时候。假如在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在译伪经,那似乎就把唐朝讲成就是一个诈骗集团!在那个朝代,几乎都是诈骗集团了,更何况那个时候,所有的他刚刚讲的像这个仁王啦、梵网啦,这些起信啦,那都是祖师,都是有德的祖师、开悟的祖师、有甚深禅定的祖师翻译的。他把一个开悟的祖师,甚至于是发心愿要舍俗出家,舍俗向道出家这样的发心,他都还讲成他是伪中之伪!就是伪中之伪这种卑劣。那不出家的,在家的一般民众那不就是根本都是诈骗的份子,那比诈骗更甚!一定是更甚!想要修行的人,尚且都还能够造假;那不修行的人,那是不是那个时候大概是普遍、普世界都是诈骗的,诈骗集团那种根性,那种业力。所以听他的言词,从第一句话开始,这个人的所有的言谈,事实上已然不可以相信了!已然完全不能相信了!因为那种自认为自从根本就没有古人,原来中国的历史几千年来,所有的祖先,所有的一些古德,原来都是什么?都是他不是骗人,就是被骗。那根本就没有祖先,他也不相信有贤人,也不相信有智慧的人。所以有这种人的思想里面,他再去讲什么伪,再去讲什么伪啊,再去讲什么,事实上这已经是极度狂妄!而且他又举出了几个实叉难陀跟不空三藏再译仁王,又伪中之伪也。
而皆盛行于唐。至于《楞严》一经,集伪说之大成,盖以文辞纤巧,释义模棱,与此土民性喜鹜虚浮者适合
跟此土的老百姓那个心性中喜好、喜骛,骛就是追逐,追逐那些虚浮者适合。他忘记他是哪一土老百姓?我怀疑吕澂是外星人!他根本不是此土众生。跟此土的老百姓这心中,那他就不是此土吗?因为他把中华民族整个民族都变成喜好、喜骛虚荣,虚浮者适合。这个就是狂大,不但心中数典忘祖,真的是这个忘祖!这个尤其是在修行上,尤其是一个讲到大道法门的人,假如有这种心思,他讲的所有这些文字,居然还被后人把他拿来当作是佛学的大成,是一个佛学的一个理论的大的成就者。那真是可悲之可悲!我们不要讲说伪,那伪字在他身上都还是践踏了伪这个字!那是可悲到极甚!可悲到极甚!所以光看这段文字,能够最后还有能够相信他的这些人,我极度佩服!极度佩服!所以这个讲说盖以文辞纤巧,释义模稜,与此土适合。
故其流行尤遍。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者援以证顿超,密宗又取以通显教。
贤家就是贤首,拿来解缘起。天台家引以说止观,禅者援以证顿超,密宗又拿来取以通显教。那可以啦,中国佛教原来全部完蛋!在他眼里,连贤首宗、天台宗全部被他讲成不是被骗,就是骗子了!没有一个能人,没有一个聪明人。连五千年的文化全部被骗!佛门中是我刚刚讲,他都还是出家向道要舍俗发这种大愿,出家都还是骗子或被骗!那在世间的儒家呢?那是不是也都被骗光了?也都是被骗了?此土民性依他来讲,就是如此了!要照他来讲,中国五千年根本没有文化,全部没有文化!所以用这种语言在做他的楞严百伪的前面的引言,实在是可悲!所以
宋明以来,释子谈玄,儒者辟佛,盖无不涉及《楞严》也。
宋明以来,宋朝,宋儒不要说在辟佛,宋朝都还在自己的宋朝,儒家都还在坏儒。宋朝儒家是大乱,儒家都还在坏儒啊。先不谈宋朝,宋朝的末以后那种情形,只是说后面会在这边不断的争辩,那当来齐来,他都一定有他的因缘,为什么会争辩?尤其在楞严上面,就有这种争辩,等一下会说,所以盖无不涉及《楞严》也。
一门超出而万行俱废
他讲说这一门超出而万行俱废,事实上这部经中,在经文中有一句话,叫做
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他讲的是具足万行,你怎么能说万行俱废呢?讲到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顶就是一切大觉的根本,那叫做大佛顶。所有的一切感觉都没有离开过大觉的顶上出现的。大觉顶上就是大觉的根本最根本处叫大佛顶。就好像镜色现前处,每一个镜色的变化里面,他从来没有离开过镜子最清明的光明顶,因为有如是镜子,那镜性的光明顶,所以他才能够随缘呈现种种镜色的庄严,所以讲到大佛顶的意思是让你看到跟本大觉心体的最根本的庄严处。你能够念念之间,行者若是念念之间都在觉体的根本上面作观,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 “本立而道生”。你能够达本,你心中才能够真正深入一切智慧的。所以你在深入智慧时,你是站在哪里说深入的?就在这个根本之中你才能担当的嘛!前面你要认那个大佛顶,自然你就能够在根本之中能担当这一切。你在担当这一切,这一念心是一切万法的之原,是一切万法的头首,叫首楞严。
所以楞严经二字,楞字叫做立四方木。从一个木,立一个四方,叫做楞。所以一切法中,坚固意,立四方木,你就能够看到一切四方,能够万法能够成立、建立处。也叫坚固意。所以叫大佛顶首楞严王。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够主宰,你才能够统御一切万法。所以那个统御跟主宰,那个心中的智慧、担当叫做王相。你心里面站在如是的智慧体上,那个王相,你才能够治理你的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做万民,才能够治理万民。这个起心动念,包括你现在所感觉到所有的一切的依报世界。所感觉到的一切世间的万法,所以当然是首楞严王嘛!
具足万行,就在这里面,为什么再说具足万行?这一念心,首楞严王中,他一定能够具足一切法。因为你要站到首中,他是能做具足相,具足想跟具足相。你要是堕在末中,逐末之中,不但在末中,你彼此都不能知,何况你还能够说具足?你堕在末中,你只能在末中执着。
就好像镜子堕在黑中,你只知道黑,你不但已经背离了镜体,你甚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白?你连镜体都不知道,白也不知道。事实上你连黑,你也不太清楚!你虽然是黑,但事实上你已经茫然,叫当局者迷!
所以能具足万行的,就表示你一定是站在大佛顶,根本心中的本来一切万法的头首上。所以那个叫做一门超出啊,所以那个超出是什么叫做超出?那个超中,是本来的本来心性之中,他在一切万法之中,本来的超越,他在万法中的超越。所以他能够出显一切万德,超越就是你不堕在任何的相中的渐次之中。你不是堕在心中的那种过去你感觉到心里面好像就是随缘的种种次第、次法上。所以那是超!所以你能够出显,你能够真正光显一切智慧,那是出。所以那叫一门。你能够在这个一门之中,这从来不二的种种的智慧之中,你在这个一门之中,这样子如法出入啊,你能如法担当叫一门超出啊。叫做妙庄严路。
所以你在看到一门超出时,你看到一切万法呈现处,所有的一切感受,或者是念头的遍立处,哪个不是你大觉心体随缘的所有一切心迹脉动之路啊!都是他的脉络啊,所以叫妙庄严路啊。都是你现在看得到你心形,或者是心迹跟行迹所流动处,能够成就处!所以叫妙庄严路啊。他连这一句话他都没有读到!他居然还一门超出而万行俱废!
我还在怀疑吕澂读过楞严经没有?他要读过的话,他要写这句话,他应该要先心生惭愧,他要心生惭愧啊!你没有读过,你居然还可以说一门超出,万行俱废。这文章之中,经文之中,连道理上面,你都不能够体会。道理上不能体会,姑且可以原谅。文字你要跟我讲说,你到底看过这句话没有?他连文字都没有看过。所以你就会发现,在民国那个时代,已经有这样的人了。就是他可以在这边空口讲白话,还可以大言不惭,说:我学祖师,所以我可以不盖道场,不收徒弟,我徒弟都别人收的。这样!就是这样如是大言不惭的人,其实民国就有人在。我破楞严,是楞严百伪。但念念之间,我们告诉你什么一门超出,根本万行俱废。他从来文章之中,一切经文,经字,经中文字他都不提。经中文字既然不提,那当然你自己所理的体会,你就自然就曲解。完全曲解!假如你心里面,自己能够明明白白有这段经中文字,你多少你都还会在经中、文字中,你会怀疑你现在这个感觉,你这个意念,是不是心里面你会起成种种疑问?你自己就会在里面不断自己在这边作证。居然他能够闇昧经中的文字,然后再告诉你说一门超出而万行俱废!
此儱侗颟顸之病深入膏肓
此儱侗颟顸!到底谁儱侗颟顸?你根本连经文都不说完,谁在儱侗颟顸?所以一门超出,具足万行,妙庄严路,怎么是儱侗颟顸呢?只有你在那边说一门超出,万行俱废才是儱侗颟顸嘛!所以自己讲的这个文字事实上是打自己一个嘴巴子!打自己的一个嘴巴子!所以之病深入膏肓。
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于今,迷惘愚夫坚执不化者犹大有人在。
就是这些迷惘的这些凡夫,还坚执不化者大有人在!所以你看到前面的文章,不必为他多解。只是重要的部分跟法师们稍微研究一下,因为知道根本楞严经中,讲的那个大佛顶首楞严,那是根本讲直下让行者念念之间,在大觉心体之中直下回光,直下担当的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只认此这一门,也就是法华经讲的: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啊!你念念之间,你认得、认此一门。那这一门之中,不是断灭,因为在这一门之中你才能够看出,这个根本心性之中的本来清明这一门中,他是能够现出一切法中的庄严。因为他能现一切法,你就绝对知道,他绝对不是二门嘛!要是二门的话,彼彼各显,彼彼都还不相知哪!因为就是一门嘛,所以他才能够遍显的时候,彼彼能相知嘛。
彼彼能相知不是法中相知啊,是你一定有一个清明的智慧相知。所以在喜,你就知道喜过后的哀,乐极生悲啊!你就知道那个哀,在种种苦难之中,你就知道要苦尽甘来。你知道苦时,你就知道什么叫做乐。你为什么能知?是因为你都在大觉顶首楞严的根本自性之中,本来的面目上面说知的。法中是本来不自知的,不是喜知道哀,也不是苦知道乐,他们不相知啊。不彼知,也不自知。那能知的绝对不是这些名相之中,过去在法中,那造作世间的那种名相之中而立知的嘛。所以能知的那一念心,你会发现他能够立一切世间的遍知,但一切世间的遍知,不就是根本这一门中的本来的大知吗?本来的清明觉知嘛!因为他就是清明觉知,你不能拿一项来量他,也不能拿种种法来形容他,所以他才能够随你起缘起当下,他就能够随处遍知嘛。在黑就可以立黑知,在白就可以立白知。这叫做一门超出啊。这你才知道为什么超出?超出不堕在种种众生知见,堕在最末后梢末后的种种业感妄知嘛,妄以为都是什么?都是法在知,器在知,那个世间万物在知。所以老是流转在世间外在的感觉里面,难以回头,那才叫一门超出嘛。超出过去众生流转过去的业力。
再讲一个他就是明白告诉你,就是大觉心体的超出相,他能够真正出显一切智德,这是根本。所以吕澂在这里,你就知道他讲的百伪,前面这一段话已经全然不能信。我为什么提前面这一段话?从头到尾你读一个文字,但有一点良知的,都读不下去!没有良知的可能读的下去!那不是我们!对不对?那绝对不是我们!所以但有一点良知的绝对读不下去!只要是真正真的释子,绝对看到这些文章,心中会感到揪心,会觉得痛!绝对你不会在这篇文章,这前面这几段文字,你却把他认为是佛法中的佛学的大家!绝对不可能!吕澂自己还给自己一个字号,叫鹫子。就是灵鹫山的鹫,意思他就是舍利佛,鹫子,字号鹫子。他不叫鹫子,叫揪心多好啊!鹫子干嘛?揪心啊!直接指到心,就是揪心。所以在这个上面,先不谈他这个文字先看他的百伪。当然我也看了,我这次来,常住法师给我看了一个愍生法师写的这个破楞严百伪的这个文字,但我好像看到这本书,好像在网络上并不是真正广为大家在阅读的,所以也是可惜,也是可惜!
所以你只要看到,只要是真释子,一定他都知道这里面他那个吕澂的文字之中的那些,这叫粗劣。真是粗劣!连一点最初释子门中,刚刚入门的基本的佛学他都不通!都完全不通!基本都不通。就像刚刚讲的一门超出还万行俱废,那就连文字上面他都不通的。所以我就找了几个,先讲他的其伪一。
《楞严经》题下原注云:「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他说这个是
此窃取《陀罗尼集经序》「从金刚大道场经出」之语而臆改之。金刚道场,谓菩提金刚座,佛于彼说《一字顶轮王经》等者是也。改「那烂陀」则不可通。其伪一。
就是他要把金刚道场,金刚二字改「那烂陀」这应该不通。这是其伪一。先讲什么叫做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所以有的时候古德在这译名,虽然过去可能就是从,真正从这个国度过来的经典,他如法译名,但是我曾经讲过,你不要看世间的所有一切国度的名相,事实上你仔细思惟,世间所有的一切国度他的名字,他的相状,居然符合当时众生心中智慧的种种表象的、表征的。所以上次也讲过唐朝,上次刚开始讲经,讲过唐朝,他事实上他就能够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能够突显出,当时人在心里面的所有的一切德相跟智慧的表相的。
所以讲到中印度,中那当然是什么?那当然叫不偏为中。印度二字,古人云,叫做月亮的名字。叫做印度。事实上在字相中解释,也是什么?你念念印其法度,你能印其法度,当然就不偏嘛!那这个印度要在哪里说?一定要在中印度上看。这个大佛顶经是在哪里看?就要在中印度上看!就是在你根本心性底深处的根本念念不偏的,他常印如是真实法度上见,叫印度。所以一切诸佛投胎现前时,都是在根本自性之中如是印诸法度上成佛的。就在那个国土成佛的。你别说释自然讲,任何诸佛都在印度成佛,我说是心中的印度!
所以你将来可以看到,就是世间呈现有一个国土,也名印度。就像灵鹫山,你站在灵鹫山说法时,你能说是释迦摩尼佛只是站在这个山体上叫灵鹫山吗?是因为释迦摩尼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在灵鹫山上说的。就是在你的根本的心中最清明的灵山上说的。都是在高远一切尘相的根本的心中的积累的智慧上说的。所以他在这个灵鹫山,性中的灵鹫山上说。所以现到依报世间之中,就有一个山体形状就如灵鹫,就如那种高远相。就是如此啊!不但山名,过去在印度的山名是如是啊,在中国的四大名山也是如此啊。因为菩萨的智慧,其实你,要是尤其是佛门弟子仔细思惟,他是最能够相信那一切万法哪个不是心中表现的?心中就有如是德,世间他就能够显出种种德相之中的名跟貌的庄严!名字跟相貌的种种庄严!所以讲到这个德中,当然是在什么?当然是在性体的最根本处讲的。所以讲到菩萨威德,既然讲到菩萨威德,讲大智文殊。大智一定是什么?一定是转过去的五蕴成五智。智慧在哪里见?大觉心体,觉体是佛名,现出的智慧就在哪里?就在五蕴之中。他能够成其种种五智上说的。他能够成就五智上说的。
众生背此五智,就是什么?就是五蕴。但是众生却要在这五蕴之中能够起发五智啊。这是根本五智。但是这个智一定是什么?一定是高出世间,所以叫做高山。但是这个智他一定是平坦庄严,能够运载一切,所以叫做台。所以文殊道场一定又叫清凉山,也叫五台山。台相就是如此,智慧就是如是庄严。大行一定是高远相,所以大行高远,那个高远之中还有一种相,就是告诉你难登、难行嘛。但是你要是登到如是高远,登到如是根本智体的大行相中时,你站在如是点上,你可以遍览世间,遍览群山,就是你能够把万法收归眼底。心中的大行也是如此啊。你要是真正站在你根本的心中的本来面目上,你在行持上面,你就是能够遍览,能够遍知ㄧ切法。正在遍知时就是大行相。所以大行在中国国土叫峨嵋。峨嵋二字就是山之巅。山之天,到天之眉。天之睸啊。所以那个山形水势,你可以看到登峨嵋时,现在当然有缆车,过去是要登山步行的。那种崎岖难登,那种攀登时的艰苦,也表示行者念念之间要成就如是大行,心里面的毅力跟坚持啊!登到金顶时,那是成就处,叫金顶。登到金顶处,放眼望去,全览一切,全收一切!那叫大行啊!所以山光水色,名字亦复如是啊!
大悲要如水,悲心是如水,水能够润泽,悲心要如水啊!所以普陀山都是环水而建立的。大愿要如华,所以叫九华山嘛。那华,愿心在哪里说华?就是在一切九有情中,说种种开花相。所以叫九华。甚至于还可以说是在转九法界,成就一切九法界的所有一切智慧,能够看到根本佛法界的智慧。所以你看到九华山中那种羊肠小道,那个曲折,那每一个曲折转弯处,一个转捩处,你就感觉到突然开阔的那种光鲜,那种开发,突然开阔的开发。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朝四大名山,不是游览而已,你真正要去体会那个山光水色,那个名字,甚至于你走进那个山行水行之中,山行水势当下,你能体会菩萨的愿力跟那菩萨名字之中,应该具足的德行,那叫朝山。你朝一次回来,绝对帮助你在心中体会一次什么叫做菩萨威德。所以大智一定如台,大行一定如山,大悲如水,大愿如华。那刚好世间就有什么?就有五台山,就有峨嵋山,就有普陀山,就有九华山。而在那个山光水色里,因为那个地形地物,他就能够酝酿这样的感受。所以众生也就在这个感受里面,他能够在心底深处,能够唤起,叫唤的唤,能够唤起菩萨的庄严。虽然他不懂,可是潜在意识里面,他就感觉到这个山色之中,有这种菩萨的威德存在。所以冥冥之间就感觉到好像常常现身,法身现身此处。也是众生因缘。因为众生因缘之中,潜在心之中不失此德啊。虽然流转,但不失如是本来的本分。所以依照他的缘起,依照他的因缘故,这个山光水色因缘故,所以他就很容易在他的心底深处,倒映出菩萨的种种的报相庄严。所以有很多住在四大名山,曾经看过菩萨示现。那菩萨示现是真的吗?也从来不假!但是你说真有菩萨这样示现吗?法中就是如是,因缘就是如此。在这山光水色跟光影因缘当下,跟大山的气氛当下,他就能够启发众生,好似看到菩萨真身的这种心里面的这种感受!所以法中都是如此啊!都是这样子的啊!所以讲到印度也是啊,印度也是这样子的名字,也是如此,都是你在自性中说的。
那难陀叫施无厌。施,布施的施。无厌,没有厌足。叫无厌,叫施无厌大道场。所以这部经要在哪里说?一切法中都在根本的诸佛性德上说。本来的面目上说。既然在本来的面目上说,前面就不必再举佛名,所以直下就告诉你在中印度。就是念念之间不偏不倚,心中本来的担当,那个念念之间印一切法度,能够印落、印出一切法度的那个施无厌的性德,大道场中出。这个大道场的经,为什么讲经?这就是根本的一切教育的本始,本来心中所有一切心中的这些道理的贯穿,叫做大道场经。
然后,后面还有讲 “于灌顶部录出”,于灌顶部录出。灌顶啊,就是讲到,为什么讲到灌顶部?因为你前面知道那个名字,你就知道他一定是灌顶。为什么叫灌顶?就直下就是毘卢灌顶,就是念念之间只能在法身上面担当,灌顶就是一直不断的灌注。从行者最初开始发心归家时,你要念念之间在哪里灌注你的意识?哪里去灌注行者的发心的目的?就在一切诸佛最根本处,一切大觉心体的本来面目处。
虽然你心里想我是刚学,我是初学,我怎么可能知道诸佛的根本处啊?但你永远不要忘记觉心的不可思议!虽然是一个薄地凡夫,但有一念想要归家,一念赤诚时,虽然心中未证,但是跟他讲尽一切世间善法的心中,已然都能够知道明白、明辨拣择。他当然知道。所以当你去常常好乐听闻根本面目当下,你心中也起种种拣择相。虽然只是闻,但是你已经好乐以如是根本的见闻,做你心中唯一的依止,唯一的皈依处啊。所以那当然叫做灌顶。那叫做灌其顶。所以灌注行者之顶,那也是什么?就像你在一切大佛顶上灌。就在一切根本的道义、教义上灌。叫做灌顶。所以叫毘卢灌顶。在灌顶中叫受其大智职,大智慧的职位。就是我们讲的职事那个职。受其大智职故,叫灌顶部。这个叫灌顶部。
所以过去的,在经中的分布,不单只是密教,因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藏经,都是什么?都是年代已经到了最近的时候,这个明朝,或者才开始集结这个中国的藏经。那过去从这个印度开始有坏佛时候,坏乱佛法时,事实上过去的古本藏经,一定有藏经,结集一定有藏经,但是他的编目谁看过?谁看过?没有一个人看过。可能从最古代,从隋唐中,汉朝、隋唐慢慢开始有经中,有经文到中土来译经时,那个编目都没有人看到过。所以前面讲说从灌顶部录出,你何必怀疑!搞不好他就是根本。所以古本的灌顶部,就是古本的灌顶部中录出的。所以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那个编目了。所以后面所有的藏经,像龙藏,我们现在看到大正藏都是近代的,你再来收编的。再刻以名目,然后再刻以编目,然后收编的。那过去可能嘉什么,嘉庆藏什么,嘉什么藏,那都还没收编齐哩!不是嘉庆藏,我都讲错了!这都还没有编齐,全部都还没有编齐。所以不是现代人所看到,什么在灌顶部,或许有人说,他根本没有收录在灌顶部。你现在看的灌顶部是后人在收录的。在灌顶部中是后人在收录的。那古本大家都没看过。先讲这个,先讲说古本根本没有人看过,所以你也不必起疑,他是不是在哪个灌顶部。
那事实上在灌顶部中,佛门中,尤其在密法,密法,你不要一讲到密法,我们就很直觉就是藏密。这些密教叫密。密法就是在根本心中的本来面目上就叫做密,就是密法。所以中国过去在唐朝的时候就唐密,所以唐密虽然讲的是密法,但念念之间也是什么?他也是在显教中设的。他就是在唐朝之中,在显教中设的。也就是让行者念念之间,能够看到心中的根本的心密,虽然看到的所有一切修行,都是行为上的表现,但如何把行为上的表现念念归于心密,你要念念归于心密时,你才能够念念能够什么?能够出显一切庄严。所以才会说:显不自显。显他不是自显,因密曰显。密不自密。因显曰密。
一个善行,他一定要知道善心。善心为密,善行叫显,一定看到你的行为显现。善心是看不到的,所以叫做密。但是你的善心要在哪里修集?一定在善行上广集如是心嘛。你没有显,如何集如是心?所以你那心中是要在善行上显,那善行呢,要在哪里才能建立?你要天天善立于善心嘛。你自然在心中,天天懂得立善心,你自然就能流出善行嘛。所以你指的是密,你看的是显;你指的是显,你修归的是密。所以密教,就算现在你所认知的密教,他一天到晚都持咒那些,你以为持咒叫做密?那都是着相的说法,这个知解。
那个持咒不就是显吗?就是持咒嘛。所以他在持咒当下,持咒观想,运用种种供养云,供养十方,做种种大供养,那不是在心中显出那所有的行为吗?那你可能只是会问,那为什么在密宗只做观想?可能观想是密,不是密宗做观想啊。观想的时候要表现出行为的,只是在那一土的众生,那个地方贫瘠,根本没有东西可以布施啊!你可能要布施的,他家也有,不必你布施。你能有的,他都有;你没有的,我也没有。怎么布施啊?那个地方非常贫困!所以过去为什么会堕在这么贫困的环境里面?什么样的资具都不具足哪!就是过去生中没有跟众生种下善因缘嘛。没有在众生身上结下种种福德。所以今生虽然投身世间,投身人间,虽然还有如是的因缘能学佛,但是过去之中不修福德故,所以今天还堕在比较贫困的环境里。所以他要在修心中的供养时,供养是供养什么?就是供养现前的所有的一切的行为。你能够在一切的行为的供养里面,你能体会,那就是心密。就如同我们是在根尘上作观,是一样的道理的。根尘上,当下下手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供养就是根尘。但是在根尘上面,你能够,行者慢慢体会的是自己根本清明的觉性。那就是修密。
所以你只能作观。我观想供养什么,供一起大供养云去供养。其实那个观,那个作观要站在汉土。汉土多半的众生,当然只能讲多半还有福德。当然有富、有贫,贫的当然也是不收,不修过去的福德,那今生活在这些还有富人的环境里面,那就要受大苦。为什么?你要是站在那些都是很贫穷的人,你不会觉得苦啊,大家都穷嘛,你穷又穷在很多富人的地方,你很苦啊。你看了以后就心里很多挣扎。不但你受苦,你心还苦啊,你心都苦。但是在中原之中,在中土,那还有富人,表示那些富人,我不是讲说全部的富人,我是说有德的富人,过去生中跟众生结出善缘故。因为他的行为结出善缘,他现在的受报是富足,事实上你仔细思惟,他有的时候心思啊,也是富足的。这个环境中就是这样。我不是说有钱的人一定都是聪明人,不是这样子讲。你不要错看,现在完全都不是。有钱的可能就是丧尽天良的,但是要是站在报相中来看,真正修过福德的那个有钱人,是那个富贵之人。富贵就是他心性之中,你能看到那个贵相的,不是那个斤斤计较,一天到晚只知道为自己的名利不断争夺,那个叫做富贵?那个已经不叫做富贵了。
所以讲到真正的富贵之人,你会发现他的心思也是非常富足的,也是非常缜密的。清楚的,清晰的。所以站在那里,你在说他只是作观,我要怎么布施人,这个叫堕落。你不能作观,你就念念之间就要出来行为,能够展现出行为。所以修法的不同,也跟此土众生的现前因缘有关系,也有关系嘛。
那你说持咒是密,你不知道念经也是咒吗?他念念让你运心成力,都叫咒意啊。所以咒这个字,这个意思就叫运心成力。你看那经文之中,你以为经的每一个字,都是很明白的写出那个字相,你以为那就是显意,你不知道那个字相才启发你,是你心中根本不是在字相之中所得的心中的真正的甚深的道理。就像我讲那地藏经,看起来都是譬喻,都是故事,可是将来你读完了以后,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字,是真正堕在故事的情节里的。他是假借故事的情节,启发你心中本来有的面目的。这也是大密。所以哪个不是咒语!所以站在那个地方,你说修的那些密法,说修的这些感受,那都是因为应此土,应一切众生的因缘所说的嘛。所以真正的法门中是看到你什么?看到如是心密,是要你知道如是心密。
所以在心密之中,本来就分五部。这叫是你根本大觉体中的本来的金刚三昧,他的五部。所以中方叫做灌顶部。中方直接灌顶,这个灌顶就是直接在顶首上的,叫灌顶部。中方叫灌顶部。东方叫金刚部,南方是宝生部,西方是莲华部,北方是羯摩部。这是五部。虽然我知道,但我也背不起来。所以要看!这五部,这就是你根本心底的根本本来大觉性体的甚深金刚三昧。但这时候讲金刚,是在根本觉体上讲金刚的,不是你堕在五部之中再说金刚的。是站在五部中再说金刚,是表你觉体的根本金刚不坏,那本来能够遍应的作用,所以那叫做灌顶部。所以你要是不知道在法中,念念之间在头首上面去担当,在头首上面去灌注的。你将来一定什么?还落在最末梢的一些尘质之中,过去的妄想之中流转、沉沦,那都叫做坏。
所以灌顶部他要讲的五智,就是法界体性智,东方金刚部讲的是大圆镜智,南方宝生部就是平等性智,西方莲华部就是妙观察智,北方羯摩部就是成所作智。这个是大致先跟法师们,只是大致,只要唸出来就好。所以灌顶部中间供的就是法身毘卢遮那如来,东方金刚部,供的就是不动阿閦佛,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部,就供的就是宝生佛,西方莲华部,那当然供的就是阿弥陀佛,北方羯摩部,就是供的就是不空成就如来,叫不空成就如来。所以他就是在这五方、五部之中就处处要告明你,告知行者那个佛性,大觉心体的作用。在根本的大觉性体之中,他现前时就能看到这五部的妙应,所以那叫做三昧。
所以讲到这个灌顶部,这句话里面,你一定要知道,古人译经的时候,他在这句话也叫做灌顶部入出别心。所以可能在过去古本的藏经里面,他真正就是依心性编目,有绝对的可能。为什么?因为当时结集都是大阿罗汉,都是证道的人。所以他会依心性来编种种目,也就编种种部。既然是依心性编,那也就是在法中,你要在心性上去体会。所以大佛顶就是念念之间要告诉你在觉顶上去担当的,那一定是在灌顶部。然后把灌顶部中所有的一切经文,一切道理录出,就是把他节录出来,录出别行。别行就是什么意思?不是个别而行。别行就是为一切行者指明现在的方便,就是别行。为一切行者挑出、拣出种种方便,叫做别行。所以个别能够突显出种种的方便,让行者念念之间能入如是道理,叫做别行。
所以这一句话,本来在经文之中,过去译经时,如实把这段话译出来。因为古本中有这句话,译出来本来就不是古人的错,可是却变成后面狂人拿来这边多做文章。所以他讲说
《陀罗尼集经序》「从金刚大道场经出」之语而臆改之。
所以这表示什么?表示吕澂在这个法中,在心体法中,他对在名相之中,还被名相之所束缚嘛。你讲到金刚大道场,是讲到根本心性之中的金刚大道场。所以才叫做《陀罗尼集经》嘛。讲到根本的这个三昧,所以取名金刚时,那要讲到那烂陀,你也要知道他就是施无厌啊。
金刚是大觉心体的金刚,所以大觉心体的金刚现前处,不就是大觉心体入世随缘的施无厌处吗。因为你能看到他的施无厌,所以你才能够体会根本的金刚性嘛。因为什么叫金刚?不坏故。厌,这个施无厌的厌字,还有一个字,这个厌叫什么?这厌就是败坏,叫厌。所有的一切法中,会被他败坏叫厌。厌坏,厌破,都是厌。所以一切法中,本来在金刚体上,他本来法中,讲到金刚就是不坏意,不坏在世中没有一法能坏他,叫无厌。也没有一法能障他,叫无厌。也没有一法能断绝他,叫无厌。那不就是根本金刚体吗!
所以他刻意要再说,在这个金刚大道场中,把金刚道场换成那烂陀,不可以!这表示吕澂根本在名相之中,他在心体上不通一点道理,只是捉持名相,在这个名中的文字,去忖度其他的文字,不同的文字,他就认为就是不同的表法。他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句就以为是不同的表法,因为他根本不是在一心上面去思量的嘛。就好像有人到他家去,他爸爸在,我跟他说:我找吕澂。他知道吕澂是谁。假如换一个人说,到他家去说:我找你儿子。他爸爸就说:谁是你儿子?他说:你儿子就是吕澂。那我儿子是吕澂,你干麻说 “你儿子”?既然你儿子就是吕澂,这换一个名字你就不知道是你儿子,是吗?换一个 “你儿子” 你就不知道是吕澂了嘛?名字就是如此,金刚性就是本体啊。换一个名字你就不知道他了吗?换一个表法时,你就已经忘记了吗?你就以为就是在这个上面,就是自己在那边搅遶不清吗?所以你要是真正不知道,你要是在这文字上面,名相上面都还自己搅遶不清,那你也就根本不可以,不可能说下面讲
金刚道场,谓菩提金刚座。佛于彼说《一字顶轮王经》
什么叫一字顶?就在大觉心体上说的一字。是在这个根本不空三昧之中说的一字,叫做一字顶。所以在这个一字之中,你要遍认一切字相,你捉的那个一字,然后其他的字你都解释不出来,讲到那烂陀你就认为说不是了,那你怎么还叫一字顶呢?你怎么还能明白一字顶呢?所以这叫做真正就是根本不通心性,也不通法性的狂人所写的文词。狂人所写的文字。所以改那烂陀则是不可,是其伪一,他讲到是其伪一。再看到他的伪二
密部经轨有灌顶曼荼罗作法乃称「灌顶部」,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是。《楞严》全经无入灌顶坛之说,而杜撰为灌顶部出。其伪二。
刚刚我已经讲了灌顶部的意思。他说经文之中根本没有入灌顶的这个文字,事实上愍生法师已经告诉,那文字之中,楞严经中就有灌顶,十方诸佛如来,来灌其顶。他建立坛场,建立种种坛场,建立密坛,十方诸佛如来来灌其顶,文字之中都有灌顶。更何况是在根本心性上说的灌顶部。不是我们现在刻意自己不断在那边,在心性之外,在感受,在文字上面搅遶的灌顶啊。所以他说曼荼罗。
曼荼罗叫做达本,也叫做心中的髓。也叫坛城,也叫做道场。所以这个是你在达本时,你能看到大圆心体,这曼荼罗的修法,就是你在达本处。所以他有个中尊,然后你能看到心法之中的那个骨脉相连,聚成轮,一个圆轮,能够聚意,聚成圆轮。那个轮叫做圆,叫做圆满意,但也聚集一切意。在哪里聚集?就是在中尊。所以中间就是那个,譬如说你是哪一个曼荼罗,中尊譬如法身,法身曼荼罗那就是毘卢遮那,然后你再看到所有的一切,图腾上面就表他毘卢遮那法性之中,所入的一切骨脉、支脉,所有的一切智慧德相。然后灌成一个圆轮,这个圆轮就有什么?就有转法轮意。这叫曼荼罗。
在曼荼罗的修法,也就是在相上,虽然是这样子如是持,这样子如是化城,坛场要如是建立,你不知道在相上的化城跟坛场的建立,就是让一个行者念念之间学习如何在心中,为自己在心中勾勒出如是图腾吗!勾勒,讲的太急了,舌头不清楚。勾勒,你自己能够在心中能够把自己的图腾能够勾勒出来。你要怎么勾勒?你要先习惯于世间上一切行法、作法上面的不断的行持勾勒。你才能够勾勒出心中的道理。所以才能够建立心中的曼荼罗道场。所以哪个不是灌顶意!所以他这种全经没有入灌顶坛之说而杜撰。这个就是,他连经文都没有看过,再一个就是他根本曲解灌顶部的意思,他不是在直下心性上担当那个灌顶的。假如真正是灌顶时,你知道曼荼罗意,你都能够讲出曼荼罗了,那你就知道那个坛场意思嘛,你站在坛场之中,随便给你一个名字,你就要站在坛场之中,根本的道理上住,这个宗旨上面解释一切,不是这个名字跟这个名字就有差别,有障碍。是你要是真正知道一心时,随便给你一个名字,我就要你把所有的一切名字串联在一起。你能够随便给你一个名字,你就能够在心法之中,在你本来面目上,把一切名相串联在一起才叫曼荼罗。才能够谱出心中你根本的图腾,那叫曼荼罗修行法门,叫密法。那是真正心密。
那为什么现在给你一个那烂陀,给你一个什么你就串不成呢?你既然串不成,你还在妄说曼荼罗哩!你连曼荼罗都不知道,你又怎么知道是灌顶部?他只能知道灌顶部是《大日经》、《金刚顶经》,但是他在讲说,其实《楞严经》他不属于灌顶部时,他在这种知见上,是不是就已经亏负了《大日经》跟《金刚顶经》,已经亏负了经义。因为《大日经》跟《金刚顶经》就是要破除一切众生知见的障碍,那才叫做大日。
大日就好像东方太阳起初日照时,一切万物上面都有什么?都有大日的光明。你还要捉着物相,捉着物相一定是差别。但你能够看到都是等同于大日的光明,那你自然就能够在光明上面,启发一些万物的作用,那才叫大日经嘛。你才能够明白什么叫大日经的道理。所以他讲说杜撰为灌顶部出,其伪二。你会发现他那个文词中,卑劣到如此。经文,甚至于道理都不通,心法,不要说心法,法性都不知道。然后卑劣至如斯,那当然看前面的那些他的文字,当然更明白。我以为一节课不用就可以讲完,没想到那么快,时间愈来愈快,你们钟是不是有问题?哈!…休息十分钟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