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85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宣讲

第八十五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先回答有法师问的问题。有法师问:「经文中提到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何以灭幻的次第,是以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这虚妄心是讲到是因尘起的虚妄,因尘起的虚妄,所以虽然是因六尘中有,但事实上尘是不治(不知?100尘的,但因心才能够知道种种尘因心尘知,才会知道有种种尘;心也不是知心的,因尘他才能够建立种种心,所以因为六尘故,所以才有种种尘中的幻心。本来这个尘跟幻心,其实都是你的根本真实性,本来都是真实性;所以在种种六尘的名字上,色声香味触法上,其实都是依真心而建立的;但是因为这个真心建立六尘故,所以因尘才起了种种幻心。

所以在这边说,为什么是「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因为都是幻故,尘也是幻,心也是幻。既然是幻,幻不可灭,幻不可灭中,所以不在尘相说幻,在心中为什么可以说灭幻?因为心中只要知道是真实心,幻就灭。因为尘也是因心起的,但是尘根本无知,你不能在尘相上面,应在幻心上面,因为这个幻心是因尘起的。所以因尘起的应该先灭幻知,先灭这个幻知,如何灭?行者但观真实心故。因为哪一个现在六尘的幻心不是真心所现?不是要你灭掉现前的在因尘所起的种种知觉,而是要在一切知觉中,行者担当就是真心体,就是真心,就是觉知。

所以在眼、在耳、在鼻、在舌,在六根当前在所有一切六尘的呈现处,不是一定要把这个相中灭掉,不是把尘相灭掉;而是你要在这些现前处,所有一切知心之中你全然要担当,原来都是你的大觉真心的根本的灵知,那这些妄心就灭。这个妄心灭,不是没有作用,但是你却在这些作用之中,你不会随逐尘相后的末梢的势力,那叫做「幻心灭」。

这个幻心灭,幻尘就灭;幻尘为什么灭?幻尘其实都是大觉心体,因为幻心灭故,你就不在尘相上面说种种知了,不在尘相上面说种种知,这个尘相的势力就灭。尘相的势力就灭,行者他就是在心中能够一体直下担当大觉心体。所以在眼叫见,他知不知道?当然知道,但他绝对不会再立一个什么叫做色的名字,不会立一个色的名字,事实上就是心体,在心体之中,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中,根本不必立名。你眼睛见到色时,耳朵听到闻时,过去你都会堕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随逐种种妄名,所以成就妄心。将来你再看到心中的作用,一样知道色,一样知道种种声,都清清楚楚,根本不必立名。纵然你要强立种种色、声,种种六尘的名字,那也都没有过失。但是你要是不知道真心体时,你但要是立色声香味触法中,你就受流转。

所以在心体上,都是在根本现前对六尘上的妄知上面,行者开始懂得回头的,懂得回头的。而且法中又说,尘相那些根本都无知,你不必去灭那些尘相,但要灭心。尘相若是被你灭,心要不灭,那将来还是流转,将来还是都流转。因为那个心中你就是念念之间,不肯认真心故,不肯回头认你本来面目故,所以都成流转。你但要认本来面目,尘都是因心起的,所以幻心灭故,幻尘的那个心中的感受亦灭。这个「感受」,我们就是行者要念念之间在心中,要常常是在这上面体会的。

将来你真正住在这一心体时,你知道不知道这一切作用?知道。这一切作用之中,虽然你一定要讲到名字,你才知道作用是什么,是色、是声、是香、是味、是触,但都是心啊,都是一个大觉体啊!在大觉体中,你看到色时,也是觉啊;你闻到声时,也是觉啊!所以你在这个上面,色跟声中不是像过去凡夫一样,那么样刚强的势力,不是真有一个尘相,心随他这样子波动。所以你再在看到色声香味触时,心中连波动相都没有,波动相都没有,所以尘相也灭。

但是你刻意要为众生解释时,那是什么?你知道是眼,在见中是眼,在眼中是色,你清清楚楚这个过程。但事实上你真正知道这个心体时,你会在这个过程上随逐他的名相次第流转吗?不会。因为你不随逐他的名相次第流转,叫「尘相灭」,就叫「尘相灭」;你一体知道就是心体的缘灭。所以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原来一切过去众生的流转,就是在心中本来能够随缘立种种尘相时,又在尘相当下,随即就立了种种妄心。因为这一切都是觉心中所呈现,一切觉心中所安布、布列的。

所以大觉随缘时,安立种种尘相,但缘尘相当下,马上又安布种种妄心。那将来要如何这样一步一步的归家?当然是妄心先灭,尘相就灭。尘相灭是什么意思?知道「一心」,就是尘相灭。当你知道一心时,这个尘相的名字再也没有任何力量,不是不知道,不是不可以,也不是不知道安布那个名字,但是他在你心中绝无半点势力,那叫「尘相灭」。那个心中那种担当、坦然;就好像镜子,你真正知道镜体时,他不知道镜色吗?他当然知道镜色,可是镜色就是镜体啊,镜色明明就是镜体。可是在镜体知道镜色时,他不知道色的名字吗?知道啊。但正当他知道色的名字时,他也知道他就是一体流出的名字啊。既然是一体流出的名字,虽然在色的名字上,他也不是镜性的负担、负累,他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叫做「尘相灭」,那个叫做「尘相灭」。

所以一定是幻心灭故,一定是「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只要你在这个种种尘相中的幻知若灭,就是幻心灭。幻心如何灭?知道是真实心故就灭,知道是真实心故就灭。所以你在一切感受中,根本不离现前的一切的起心动念,喜怒哀乐你要明明知、了了见,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明明知、了了见。在明明知了了见中,你能够知道那个明明知了了见的那个光明体,就是你的真实心。你要离开种种知,那你还找不到心在哪里呢,你根本看不到你的觉心在哪里。所以你明明知了了见处,就是你的大觉心。

所以行者最初下手时,也是在一切根尘起处,能够训练,不是训练,就是能够反观自己的根本明明白白的这念觉心。所以你在根尘起处,清清楚楚知道时,将来突然有一天,那这个是方便说的,这是因为我们毕竟都是凡夫行者,过去在修心上面,似乎就感受到心中有这种的变异相。你正在明明白白看到尘相时,久而久之,因为你常住在明明白白的心,看着你心中所起的六尘的种种变化,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全部的身心力量住在明明白白能看的清净。

过去明明都是有一个明明白白能看的清净,我们却是根本凡夫,就堕在所觉之中、在感受之中的种种的势力。可是你却在这感受的势力里,你能担当开始这样明明白白看着他时、守着他时,因为也知道就是行者要归家,就是要归家照见自己大觉心体时,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就会住在能明明白白的那个心中,看着你自己心中所起的种种心中六尘的变化。那个时候你再也不是过去随尘变化的势力了,你完全是住在能明的清净中。那个时候你始知原来能明的清净跟所觉的种种的波动,根本都是一体。

只是在这个一体上,行者心里面可能智慧还不是圆具,还不是真正跟这个,真的就是在智慧之上,还不是真正圆满,所以他虽然知道是一体,可是能所那二相他清清楚楚还是捉持的,还是捉持在这个上面还没有办法圆融。虽然还没有圆融,但是他都有就像以前我常讲的,就像一般道家常说的跳开滚滚红尘的清净。所以那个时候你才知道真的是幻心灭故,那眼前的种种感受他一样在你眼前都是淡薄,那幻尘亦灭。虽然我也没有清净,但你已经知道原来都是一体觉心的作用觉心的作用

所以为什么是「幻心灭故,幻尘亦灭」,他的次第就是如此,一定要在知心上,在你的幻心之中直下担当。

再第二个问题:「经文『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请问何以是如是的次第?」

因为知道那个真实性了,所以那叫「心清净故」。所以心清净故,过去我们讲的见尘,不是你已经看到外在所有一切见中的种种尘相的波动,不是。那是讲到根本清净心故,必定能显现的那个见,那是讲到清明,七大里面的见大,就是你的那个心,大觉心体本来那个觉心,他必定能够随缘显见那个见,见大。所以在那个见中,讲到「见尘」,不是外在的尘中的波动,而是那个见尘起处,那个见性、见大起处,那就是最初你内在的尘相的最初的起处,那是一切外在六尘的一切尘相的起处。

所以我讲到那个尘字,写一个鹿、写一个土,鹿是没有胆的,没有胆,若有一些触动,一些惊动,他就能够扬起尘埃,扬起土尘,他就跑、开始跑,就会扬起土尘。所以讲下面鹿有一个土,随时,众生的心境也是如此,随任何的缘起,当下的刺激,你马上就感觉到大觉心体就随缘起动,能够起出种种动作,所以那就是「尘」。

但那个尘是根本心中,他随缘的作用,因为他一定能觉;一定能觉,所以他才叫做「随缘的作用」。你千万不要以为是随缘以后起一个作用,是他根本心中,随他心体的那个缘气现前处时,你感觉到有那个动作。就好像镜子现色,镜子现色就是镜,可是在镜子现色时,你感觉有一个动作他能现色。事实上连这个动作都无啊,但动作都无中,你似乎就能感觉到动作的存在,那就是最初的尘相那就是最初的尘相。他一定能够随缘波动的,能够起成波动;事实上这个波动就是根本心中的清明,就是他的清净。

为什么就是他的清净?因为根本都是一心故。我刚刚讲到,你但要住在明明白白的心境之中,你还知道眼前的所有一切所觉都是一体的,这还是最初明白那个心体的,叫「最初见法」。连见法都知道原来根本都是一体,何况你将来在心清净时,你不知道那个尘相其实都是什么?都是心中的根本的清明的作用。但是在清明作用中,你似乎就感觉到如是的动相。但是在感觉如是动相时,事实上在行者智慧的担当里面,他常住在寂静,常住寂静。所以他「心清净故,见尘亦清净」,这个能显见、现见的所有一切心中的波动,也是寂静。

但是在清净心中,既然一定能够显见,所以在显见当下,显现种种万法当下,他一定能够科目,叫「科目」。每一个见中,见他没有任何的方向,他就是能够如实显见,如实明了。于是在如实显见、如实明了中,他于是能够科目,科目就是「眼根」就是「眼根」。所以这个眼字中国字写一个目,再写一个艮,这个「艮」字是什么?就是守也,指守住,守成的守、守持的守,守也。你就在这个目中守着现前的种种因缘,那是「眼」。大觉心体随缘时,你就会发现那个觉心到了种种缘起时,他就能够守住,就是我们昨天讲的遍计执的执掌相,他能够掌住一切因缘,在黑他能执掌黑,在白他能执掌白,他就能够执掌,所以你就能在上面做止相,依止的止,做守持相。那就是目光所见,你就能够守持,那是最初的眼根。所以你在上面就常住,在这上面以其就是把他当成根本,就是根相,以其为本,第一个本就是根相,所以那就是眼根的变化眼根的变化。

所以你在见都清净了,你要是真正知道大觉心体,在见尘之中你都能知道在见尘的根本不动。但是见尘的名字知道不知道?清楚,他一定能够随缘现,叫「见尘清净」,所以那叫「见大」。那见大现前处,他一定能够科目,一定能够现出种种的,守住种种的现在的缘起,然后这就是「眼根」,你能够清清楚楚。在这个眼根上面以他为本,以那个眼根为本的清净上面,以眼根所摄的一切意识的作用,就叫「眼识」,那当然清净。所以你会看到心中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开始陈列的,一步一步安布出现;大觉心体随种种缘起,然后为他立名叫见尘,叫见大,然后在见中,他自然立眼,立眼目,从眼目之中守着眼目的种种缘起的意识,然后就有眼识界生,就有眼识见。所以到了眼识见是最初,这是心体最初现见。

那你说为什么一定要从眼中见呢?他不是一定刻意从眼根中说,但是觉心最初现的时候,一定是见性上起一定是见性上起。见性上面你一定能够明白现见的所有的一切尘缘的现前相,所以那叫做眼。所以要讲到识时,要讲到意识的识时,也就从眼中,先从见中说,去陈述,去陈述。所以当你知道眼识清净时,一根得清净,根根都清净。当你知道「眼识清净处」,那是一切「识大清净处」,那是最初的识大,你能明白识大作用现前时。

那「识大」一定从那里现的?识大一定是从所有科目上,所守的一切缘起上现的。但是你知道在所守的科目上,缘起现的这个识大,当你明白这个识大时,所以你在这个识大之中,你就能够什么?你就能够从圆满其他一切感受,所以在闻、在嗅你都能知道他都有他种种的识界,都有意识的界分,都有他的识界。

所以经文之中是在眼识,「识清净故,闻尘清净。」他在这个识中,在从这个识大之中告诉你,其他五根都是如是清净。但是告诉你闻尘清净时,是他的识大一体清净,但是识大一体清净时,他是已经在闻中,已经跟你讲,上溯就是心清净。因为从见尘清净开始,再根清净;根清净开始,识清净;识清净开始,一切根性中清净。一切根性中,那你都还要知道原来回摄的都是根本心中的清净。

所以经文的陈列,他是先从前面告诉你觉心的安布觉心的安布。你明白那个见大、识大以后,所以你就能够知道那一切根皆亦如是一切根皆亦如此。所以识清净故,所以到了后面的识大清净时,识清净我们不能只是抓着识,以为只是讲到识清净,这个识清净时,他要回溯前面的眼根、见尘,一切清净。因为流出时是见尘清净,眼根清净;眼根清净,眼识清净;然后到识清净。所以你真正知道识大清净时,你要一体圆融,他就是眼根清净、见尘清净,所以他既然是眼根清净、见尘清净,拿这个识大清净时,说这个闻尘清净处,你也要知道就是闻尘清净处,也就是还本告诉你从心中建立,从识中就告诉你,从任何的一切根中的那个闻性,所以其他的所有一切作用当下,你都要知道原来都是清净心中建立。

所以他这是叫你不断的正、反,就是不断的反观,不断的反观。所以他的次第就是如此,你要先看到心中的次第,你要明白大觉心体的心中的先前的次第。就是觉体之中一定是能现见,是以见大为主,见大为主摄的是眼根,所以见色,但是这个眼根你不一定要抓着肉身上的这个眼根的这个相来看,他就是你的心目,就是你的心目。因为众生已经不了解心目故,心中的根本的法眼,不知道他根本的眼根中的作用,心目中的作用,所以才流浪在世间,在他的形体上面,才各个再立这些肉质上的六根的种种作用,六根的门头。事实上哪一个根不是你心中清净心所现的,因为那个清净心中,他必定能够成就一切觉故,那个大觉之中,他必定能够成就种种觉故。在种种觉中就是什么?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六根的作用,六尘中的作用,根中的作用跟尘中的作用,所以他是这样子如是次第。

不知道这样子讲,大家清楚不清楚?应该可以慢慢听得清楚了,只是告诉你他的布列,就是如此。所以经文的布列他不是随便捻来的,他是真正照着众生心中,根本大觉心体的一步一步,为你安布的。所以你要怎么样能够体会那个心中的安布?你就在大觉心体心清净故,那个现见上,那一切法不是现见处吗?所以那个现见处,当下现见,那个现见也清净。

为什么现见也清净?因为你知道是心了嘛。就像刚刚讲那个镜子在照色之时,你要真正知道是镜体时,你觉得他能够照色的那个作用在不在?在。但是在时如何?清净,就是清净,就是镜体的一体清净嘛。这里面还有妄动吗?没有,就是镜子本来性中的清净,就是如此。所以他在随缘他就能够起成种种现见,起成种种色相,但那个色相立的种种根本,因为见中就一定能起成色相,见中要是不能起色相,何必讲说见中清净,所以见中一定能起成色相。

色相见处,你就在色相上感觉就是见的根本,也就是见性的根本,因为全部境都是因色而显的。那你色相起处,你在这边再立种种根尘,再立种种根尘相,再立种种感觉的色中的意识相,那也是清净。因为你前面知道清净,后面你就知道清净。你后面知道清净时,不是只是逐字告诉你名目清净,而是告诉你名目清净处,是要你圆具这一切名目,他当下能够什么?回观这一心。

所以讲完这一些名目时,行者看的就是一心的作用,既然是一心的作用,当然是清净。就拿这一心作用,这个一个镜体的作用,能够看住其他的一切性中的作用,那叫做一切圆明,一切清净,那一切圆明,一切清净;都是这样子开始作观。

那我们看经文「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他先讲一切名目,要告诉你觉心的不动,讲一切名字就像虚空啦、四大啦、如是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哪,那告诉你觉性平等不动。就这样反覆让你在名相当下,你更能够深刻体会都是觉性的作用。所以这种观法,这个行者的这种作意,是在哪里上面作观、起观的?是在妙觉明圆上面作观的。事实上妙觉明圆也是楞严经的文字,就是妙觉明圆,你在一切觉中你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他是圆满一心的,圆满一体的,所以叫妙觉明圆

所以像「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虚空昨天也讲过,什么是虚空?大觉心体之中他本来能够遍照故,正在遍照时,事实上在这个觉心之中,没有一个众生可以认为的实相可得、实体可得。虽然他不是有任何的实体可得,他却能够显现一切万物实体的根本,所以那叫做「虚」。所以中无实故是虚,就是在其间没有实,所以中无实故是虚。那为什么要说真实心呢?他才是现一切实的根本,所以才叫做「」真实。如果你真正以众生的知见立一个实,那个实就是立了一个定相;既然是一个定相,他反而法法都不能现见,他已经有实了。已经有实,你以何为实?你以何为实譬如在黑为实,他就不知道白。所以众生所谓的实,事实上那才是真虚;大觉性中的所谓的虚,那才是真实,那才是真实。所以他是能够遍现一切,他才能够圆满一切的。

所以什么叫做「空」?广无极故,是空,他能够性中作用广无极故,那才是空。为什么讲到说空中是广无极?他能广纳包容,所以才能够叫空。你不能够讲他的广纳包容,你根本不知道那个空性。空不是说他有一个空叫空,空有一个空叫空,那叫「顽空」,空没有名字;空要看到他能够包容什么、包容多少,你才知道有多大的空。你不是说有个空叫空;我有一个空间,但放不下任何东西,那不叫空。你有多大的空间,我要看你包容多少东西,能够包容多大的这个地方,那就叫做空,你就知道他的空间有多大。所以空是在种种广大包容上知道空的,所以空一定不舍什么?不舍作相。

所以一个「空」,是讲从一个穴、一个工,从一个穴、一个工空字是讲上面一个穴,下面是个工作的工,叫做「空」。那穴是怎么讲?是空性他能够随种种缘起各安种种空,所以种种感受都有任何感受的空间,那个叫做「穴」。然后在这个穴中,都有所有的一切随感受的空间,都有他的作相,都有他的作持,那个是「工」。能包容所有的一切感受这些才是「真空」,那才是真正的空相。

所以讲到「虚空」,那虚空当然不是只让我们去看眼前的上仰虚空,看天上的那种感觉。那是要真正体会,行者要直下体会心中的虚空相。所以真正体会这个虚空相时,你知道是「平等不动」,因为虚空本来不动,所以他平等不动,而且是真正知道觉心的虚空相是不动的,因为他不随一切缘起流转故,所以「不动」。他必定能够包容一切法故,不但是包容,那所谓的包容都还是根本大觉心体所现的包容。所以没有一法不在这个觉体中摄故,所以觉体当然包容,所以这个空相,所以你当然知道在这个上面,你当然知道平等不动。

为什么平等不动?就是一体所现,全部都是一体所现,那当然不动,当然平等。虽然是种种名称上面,在种种缘起上面,假相上面有种种差别,可是这种种差别哪个不是大觉心体所现的差别。所以众生流转在种种差别之中,因为忘记觉体,你就会被差别中的种种业感限制在差别之中。将来你要是真正知道是一体所现时,都知道是觉体所呈现处,你虽然常住在差别的环境里,你所目的一切差别,你却能够心中常住平等,你都能够常住平等。假如你根本看不到这些差别,你还根本认不清什么叫做平等,你还根本不识得什么叫做平等相。所以真正平等,他是能够安立一切差的,那才是真平等。你说我根本不能够安立,心中根本不能容受一法差别,那怎么叫平等?那叫不平等!所以真正能够心内能够包容一切差别的,那是真平等。

所以为什么说,这个不是在文字上讲这些,解释这个文词,是你真正要是证到这个觉体。证到这个觉体,不是我们讲的那种虚妄,那种抽象。那是行者真正明明白白知道,这一切世间万法,甚至于就是现前我感觉到有我这个生命,都是大觉心体所现。你能够有一法离开觉体吗?连我感觉到任何的物相,甚至于这个躯体,这一身皮囊,都还在随着觉心剎那剎那在变异。你的心在变异,今天所有的肤色,所有一切的肉质,所有的细胞长养,都在变,完全都在变。只是我们心粗故,所以在自我身体上,你体会不到。事实上,在外面所有一切山河大地,也是依种种众生业力随时在变。而不但是随大众的共业变,也随你个人的别业在变。同样的一个山水,同样的时间,每个人感受不一样,每一个人所变化的山水,山水为他的业力所转变的,完全都不同。虽然已经在一个共业的环境里面,但是在共业的环境之中的别业,还是随时在为一切众生,随其业感、现前的业感,剎那剎那变化。

那业感在何处?业感不就是在大觉心体中!所以你真正能够明白那个大觉心体时,原来知道「一切万物、一切万法,都是从觉心中所呈现的」。这句话在行者心中,他不是只是文字上的解释,那是心里面真正直下的认可担当那种信心。那你当然处在一切万差时,你知道是觉心所现,那当然自然就平等了。所以那个平等不是刻意捏造,刻意令其平等,那是因为你真正知道心故平等。就好像你真正知道镜体时,你见黑、见白你自然平等,所以在这个平等上面,你不必刻意拿白跟黑平等,你不必拿黑跟白平等。拿黑跟白平等,表示你已经住在黑白之中了,你抓着黑白要平等,绝无是处,因为他本来就不平等!在黑在白那就是不平等,他就是差别。但你要住在觉心中看,他本来就平等,不必你刻意再去平等。但是在这个平等之中,他一样可以讲出是黑、是白的种种差别,这才叫「大平等」,这才叫「大平等」。

所以我才说,为什么这个佛门中还有很多不必要的什么男女平等?那无聊!你早脱六道,男女相都知道要超出啊,那本来的平等你不去见,你在这个幻相之中捉持男相、女相说平等,那是比一般众生的知见还要顽劣!因为众生不知道法故,所以他们妄求平等,那还情有可原。行者已然是念念之间要回到自己本来面目上面,知道六道都是虚妄的,你还在虚妄的六道上面,捉持六道虚妄的相状之中的,更虚妄的男女相中,去在求平等。你不知道这个虚妄的男女相都是众生业力所染的吗?他本来就不平等。因为你从差别业力建立故他就不平等

所以在这个不平等上,你不能够什么?你不能够混烂,你要知道在男、在女就是不一样,他不能平等;在大、在小就是不一样,他不能平等。你绝对不可能拿大比成是小,大绝对不是小,所以他不可能平等,这男女也就不可能平等。但是你要知道能现男女,能知道大小的那个已然是平等。假如没有那个能知大小的,能知男女的,那根本男女、大小,一切万法都还不能安立!你却不愿意回到自己本来面目上来,你还在捉持世间的感受之中的平等。所以那个叫做,为什么我说比众生知见还要卑劣,他不但是顽强、顽固于众生知见,更造将来对修行、对向道的意识,更扭曲的种种将来的刚强业力,所以那当然叫做「卑劣」。

所以「虚空如是平等不动」是告诉你,他根本就能够运载一切差别之中的根本虚空相,那个是平等。他正在运载一切差别处,那就是么?就是大觉心体,就是虚空的种种不动相。因为运载差别处就是觉心所现的,觉心所现一切差别时,根本不动。那一切万物都要依虚空建立的,所以一切万物依虚空建立时,虚空也不动;在建立之中,从来虚空也不因为万物建立而动。所以这只是比喻觉体,觉体也是如此,大觉心体如虚空的这种德行之中,你一切万念都是在上面建立,当你万念建立处,一切万法建立处,你根本觉心从来不动。

为什么不动?因为就是觉故,觉在现觉,如何有动?虽然相上彷彿好似是动相,好似这个动相也就是刚刚讲的已然清净。什么叫做「已然清净」,不是因为有个动相,然后你知道是觉,所以动相清净。这个清净尤其是圆觉经中讲的清净,是行者智慧直下的担当,知道就是一体故,那种智慧的清晰,叫「清净」,那个是才叫「清净」。

那一体之中哪还有什么动?那你无动之中,行者不知道一切的随缘的种种动相吗?知道。但知道,还有过去的种种众生流转中动的势力吗?动的业感吗?没有。为什么?清净。为什么是清净?因为知道就是一体嘛,知道就在大觉心体现的嘛。就如同我刚刚讲的镜子譬喻,他能现色时,有没有动相?有。镜子不知道现这个动吗?知道,清清楚楚。但是镜子在这个清清楚楚之中,真的会被这个动所流转吗?从来不会。为什么?清净,就是一个镜性的清净处,所以这叫做「平等不动」。所以「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是拿虚空相中,拿大觉心体的虚空相来告诉你,念念反观、念念去思惟觉心的根本不动。

然后「四大不动故」,地水火风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本来就是虚通,他根本就是觉心所现的,地水火风就讲过,地水火风就是觉心所现。既然觉心所现,依旧他就根本不动,只是随觉心现时,随缘时,你似乎就有四大的种种安布,有种种的动作相。但是觉心随缘,刚刚讲的觉心随缘,行者都要知道都是觉啊,只是我们在后面担当他随缘而已,现在讲的是告诉你担当他随缘,所以你会明白那四大种种的建立相。

觉心现觉之时,就必定有坚实相—地大。觉心在现觉时,那个坚实,因为你一定要有实在的感觉,才叫觉啊,你没有那个坚实相,怎么叫觉咧?觉心现觉就有坚实相。其实这个觉在现觉时,这个觉是如同虚空的,可是因为现觉故,有坚实相。在黑,是不是让你实实在在知道有一个黑;在白,你是不是实实在在知道一个白;那叫做「坚实相」。这个坚实相中就有流润相,就属水,所以觉心就在这个感受中流润,所以你就有黑跟白的种种感受的滋润,这是「水相」。就在这个坚实跟这种流润当下,你却能感觉到这个感受愈来愈增明,愈来愈炽盛,「火相」。然后在这个增明中,这个炽盛当下,于是你这个感受就在你的意识之中,开始漂鼓,随其漂鼓,随其波动,「风相」。有感受的这种在你心中的参流,风相。但事实上都是觉心所起啊。所以地大、所有一切四大,都是虚通相。

所以你明白这四大时,不是没有四大的作用,因为知道是清净故,所以四大不动。所以这句话是要在这边上面去体会的。因为你明白是一体故,所以清净。因为你清楚是清净故,所以四大不动。因为你明白四大不动故,你没有灭掉四大,不是四大你就灭掉了,是明白四大,所以那叫「不动」。所以法界恒然,法住法位,但是从来寂静相,从来都是寂静相。

这是行者要从这些文词中、经文之中,念念之间不断的为自己思惟,念念之间在意识上贯穿的。所以在《楞严经》也跟我们讲了地性四大的虚通性,这个大家应该还记得嘛,对不对?所以地性也是虚通。你在哪里看到地性?地你找不到啊,你不能抓一把泥土,你现在踩在地上说:这是地性啊。你拿一个怪手来挖,都是泥巴、石头,地在何处?假如你认为这个泥巴石头是地性,我抓一个大石头在手上,请你踩在上面,是不是踩到地?你就算拿一个大石头吊在虚空,你踩在石头上,你绝对不会说你踩在地上,你还感觉到你荡在空中,你绝对不肯承认你踩在地上。可是众生却在这个地、土、石所堆积处,你却感觉到你踩在地上。你随便举一个石头上来,你踩在上面,你只会觉得我吊在虚空,你不会觉得你踩在地上,事实上也是如此;你整个感觉到地球,事实上他就在太虚中;我们认为踩在地球的地上,整个地球还在虚空啊。

所以地在何处?地性在何处?你也找不到地在何处啊!所以地性也是无形无状,天人根本不需要这些质碍,这些留碍,叫做地,所以他踏在大气,都是踩在地性上、地大上。所以大气之中,那自然就有地大,他能够踩在上面;所以你以为天人是浮在虚空?没有,他踩,一样地大,四大不失,四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说他踩在大气上那怎么有地大?你看地球不是也漂在大气上,一样的道理。所以你要知道「地」,你也找不到,你根本找不到地在哪里;四大一样,你根本要是真正去找他,你也找不到他在何处,根本找不到他在何处。所以你要知道找不到找不到他在何处;那如何现前?就是觉心因缘现前,就是一体随缘所现的。当你知道觉心应随缘所现处,就知道明白这一心时。能明白这一心处,一心所起的四大,那四大还是一心。所以一心所起的一心,根本不动,叫一心所起的四大就自然不动。一心要起一心时,他是不动的,心在起心哪有动。心在起心既然是叫做不动,那心起的四大,亦然叫做不动,因为四大是心起,他就是心,所以他当然不动。

所以你会慢慢去体会那中间的作用那你将来要是真正能体会时,在这个心中,行者在如是法中,在心中若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将来你会慢慢发现,虽然我们不是完全证得的人,但毕竟我们是佛门修行人,是释子,你有的时候在心清净上,你眼睛看一切世间的感受,耳朵闻一切世间现前的声音,甚至于你会感受到现前所有的一切动作、人事物,你突然能够感觉到世界的「寂然不动」,你真正能够体会到心中那个灵知那个不动。虽然未证,但是你都会有一些类似的灵光会现前,你能够体会到那根本不动。所谓的「不动」,不是没有声音,声音清清楚楚,虫鸣、鸟叫清清楚楚,但你会觉得根本寂然、根本不动,就是觉心的作用,就是觉心的作用。

你说这样的…,这种只能叫法喜,一时的法喜而已。这种法喜什么时候才能体会?你要抓着他想体会,你就体会不到了。你要老老实实站在根尘上,或老老实实站在念佛上,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心中寂然的感觉,会有一时寂然的感觉现前。那个时候的清净你才知道,过去你怎么会心中随他任何的感受中,随便妄起种种波澜。虽然那时候会一时惭愧忏悔,可是几秒之中,几秒钟后,你又被他前尘拉回来。你再被拉回来的时候,可能那个忏悔心又不见了,你又被他势力迁流,又被他牵走了。

但是毕竟是释子门中修行人,因为一次一次的感受时,你就会对现前的种种知见,那种感觉「真正有如是相」、「真正有如是动」,这些名词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疑问,已经会有个大疑问,疑情已经现前疑情已经现前。有这个疑情都是善根,都已经是善根了,打破你过去对世间的种种意识;他能够打破你将来对任何感受上面的种种的知见。所以他不会在感受上面想要灭感受,行者只会惭愧,他怎么没有看到心中的根本清净!所以在感受最强烈处,他不是想要在感受的强烈处,想要灭掉那种强烈的感觉,他反而却抓着这个强烈,想要找到原来心中的根本清净。所以那个时候行者的还家就路还家的方法就会不一样。所以他会运用现前所有一切烦恼,看到现前的任何大烦恼起处,他却让他变成就路还家的方便,念念去参「觉得他的是谁?」「心中根本的清净是谁?」若是根本没有大觉心体的清净,哪有这个烦恼的势力现前!我如何在任何烦恼的幻影现前处,我却不认根本觉体的清明!何况还在这个烦恼的势力上,妄想要去灭掉、要去断掉烦恼,或是回避如是烦恼的势力!那只是在势力上面不断的流转在势力的这种造作上而已!将来还是难脱那个业感,难脱业感!

所以这里讲说,「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所以刚刚讲到烦恼,这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是在那里上说?是「尽极(净极?)尘劳」,尽极(净极)尘劳是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为什么讲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因为有八万四千烦恼故,将来证得如是大圆心体时,根本的圆觉心性处,那一切八万四千过去的尘劳,就是你现在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所以你要能够看到像刚刚讲的烦恼处,最极、最盛的烦恼那个势力上,你都要知道觉心现前处咧?刚开始行者一定感觉到那个势力,你说要参那个觉心的清净,很难!将来突然有一天你能够站在明明白白上面看到他,明明白白上面还不是看到这个圆满觉,但你已经在根尘上面能够体会了。你能看到他,实际像我刚刚讲的,你再也不会觉得那个尘中的烦恼中的那种波动的势力,那是为障,不会觉得他是障碍。你反而在一切感觉的那个势力现前,你能够体会他那个明明白白的那个明白知,明知,心中的清净知。

所以那个时候你不觉得他障碍,你根本不需要有任何的动作,甚至于连心里面都不需要有任何的这个影像把他拨去;不必拨去,你直下担当就是你清清净净,能明的那个清净。你能够稍微体会一点根尘之中的清净,能够真正见到能所中的清净,声闻人要常住根中就是在这里说的。你都不会认为尘相之中过去的势力他再能够为障,在你心头他不再能够为障。既然不为障,你根本不必拨去他。你这样拨去拨去他,那当然就是什么?他当下就是你的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他当下就是你入三昧的陀罗尼门,入种种智慧的陀罗尼门。所以这个你将来才会体会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因为烦恼都不动故,陀罗尼门当然不动。

那为什么能够证得陀罗尼门?就证得这一心不动故,是陀罗尼门,因为证得这一心不动故,所以他才能够担当一切世间的种种万动,所以叫「陀罗尼门」。证得这根本圆满的觉体,那一心的清明,是陀罗尼门,所以他在清明当下,能够担当过去所有的一切意识的,种种过去所错觉的种种躁动,那叫陀罗尼门。所以陀罗尼门不动,烦恼当然不动,因为你已经知道这根本就是一心之体。那刚刚讲说烦恼你都知道不动,那陀罗尼门当然不动。为什么知道烦恼不动?因为你知道就是大觉心体,所以你才知道烦恼不动。你能够知道大觉心体时,烦恼不动那就是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根本不动。所以你才能够「当知觉性根本不动」,才能够真正体会觉性根本不动。

所以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要行者自己念念之间自己亲身体会的,不能讲亲证,本来我想讲亲证,事实上这个证字咱们还用不上,那只能用体会,只能亲身去体会的。你能真正这样子用心,有的人用心深故,可能一年、两年,你真正都会有这种法喜,心中的体会绝对有绝对有。你处在世间,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就不是过去众生如是的厚重。因为你念念都在根上作观,念念都在大觉心体上作观,你只要念念之间回到根上来作观,他自然就能够起担当相,自然就能够起包容相。

过去众生是堕在尘中去起的种种思惟,你要是堕在尘中的势力,那里面就是什么?就是争纷,就是彼此的凌夺,在黑就不是白嘛,就是互相凌夺,就是争纷嘛。在黑就幻想白,就开始起成种种的心里面的波动,所以那个叫做什么?那个叫「战国」,那就是战国,你心中的战国;就在这种种烦恼尘劳之中,不断的互相争战,然后就在七识底下,叫「七国」,战国七雄,七识底下不断在这边为你翻搅。你又想统一,还想统一,你统一都统一不来,你想统一!这个统一是拿妄心统一,所以统一之后天下大乱,天下还是照样大乱,所以你统一不来,没办法统一的,这就是你心中的相。

那真正如何收摄这些业感?就是声闻人但住根中,大乘菩萨身是念念之间要参如是的根本大圆觉体,这圆觉体,体会觉体。你在参觉体时,你当然一定不舍根。这个千万不要把这个话听错了,菩萨身就不在根中去体会了,不是啊,你真正知道圆觉体时,你当下用的还是根,只是你在用根之时,你不会住在根中的清净,将来就以为满足啊,这叫做「菩萨身」。但是最初下手时你只认根,将来可能你在根中清净处,你就以为就是毕竟了,那是二乘人那是二乘人。所以大乘人是知道那个理时,他善用一切法,他善用一切根,他甚至于善用一切法,他一样用四圣谛,他一样是四念处,清清楚楚。但是他在这清清楚楚上,他是观根本圆满的觉心的。既然叫做圆满的觉心,所以他也不会死在现在的种种行持的种种的法相之上。

可是声闻人他就有可能,所以讲到声闻根器,就有可能,我不是讲说一切声闻人都是如此,就是声闻根器的人,他就有可能。因为过去在烦恼流转时,他总是要找到种种解脱的法门,在解脱的法门里面,他突然感觉到根中的清净时,他会常住在这根中的清净以为是毕竟,以为清净就叫毕竟。他不是象是菩萨身人,菩萨,这个大乘佛法中讲的,将来你以为清净还是觉还是觉嘛!觉,你何必要一个以为清净,才叫清净觉?觉本来清净,是现在让你知道原来根本清净。

当你真正知道根本清净时,你这个觉心从此以后,你才能够像过去一样普应十方,那叫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于是乎在觉心当下,能够现前现出一切法时,就是你本来清净。因为过去明明就是觉心所现,你不认他根本的觉体,所以你堕在种种感觉之中的流转,所以叫做不清净;在这个上面才方便告诉你,觉心本来非种种法,才让你慢慢回头找到他的清净。当你能够找到他的清净时,他也告诉你大觉心体本他来就是一切法,过去清不清净都是妄认而已。什么叫妄认?妄认尘相;什么是妄认?背觉故,就是妄认。所以今天已经证到觉心了,那将来真正圆满的觉心在哪里?就是在过去众生如是用,我亦如是用处。但是众生如是用时,是流转;我亦如是用时,是大圆满觉;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镜子在过去照色,一般就是随色流转,所以才方便告诉你镜性清净,于是乎你就慢慢脱去色中的束缚,回到镜体上来。当你真正能回到镜性镜体的清净中,我再告诉你,他照色就是镜啊,你怎么不敢担当照色呢?不能照色还是镜子吗?他本来照色就是清净,就是根本的一体的镜体,所以他就能够「回入娑婆」。所以过去怎么照,现在还怎么照,但是现在怎么照都不是过去众生流转相,那才叫做「真清净」。

所以后面才会跟你讲四大不动,种种不动,所以这个不动不是断灭相,是让行者念念体会到,那个大觉心体必定能够平等普运的担当,平等普运的担当那当然叫做「不动」。所以「动」字还讲一个重、一个力,「动」怎么写?重力,他根本在一切法上,没有倾重过任何力量,心无偏倾任何力量,叫做「不动」。

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