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052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08 | 2978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復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六日宣讲

第五十二堂

所以这不是在大乘佛法之中一向拨小,就是认为斥小而已,他没有说小的不需要,但是你不能拿小的当成毕竟,小法—最初的基本行为当成毕竟。但你要真正知道修行的人,你念念之间还是在哪里下手?基本行为,都在基本行为中下手的。但你执以为基本行为,就是一般的世间刚开始,声闻入道那个行为就是毕竟,那要斥为小,要你回小向大。所以这里面要讲得非常清楚的,要讲得清楚的,绝对没有认为说,世间十善那些不是修行的下手处,但你执着世间十善时,那就叫还在世间流转。假如是修十善人,都能够开悟,都能够成佛,那世间善人早就成佛了。

所以有些世间善人我们可以在世间救度接引世间一般人,还不发大心的人时,为了守护他在人间之中,不要再流转在将来的三途,不要造成将来的恶业,只是做这种委曲的守护耶,所以讲尽一切世间应该有的一些,世间的一些,面对的一些态度,那叫世间善法。所以有的时候像佛教门中会允许,会看到一些世间的善书,但是真正在修行人底下,这个在根本已经入…,就是到了这个寺庙之中,不管是僧是俗,因为俗就叫近事男、近事女了,你到了修行的行旅中来,你就不能再用过去那种思惟了。

譬如我讲那个世间的方便,譬如讲〈王凤仪嘉言录〉,王凤仪是善人,我知道,他留在世间上能够启发一些世间人,面对世间行为的时候,应该有的一些善的思惟,这是对的;但是在修行上,他就不是毕竟耶!因为王凤仪是会道门的,是过去会道门的,他的思想里面就是儒释道的,他还跟你讲说夜睹…,突然碰到什么一些光明,突然以后恍然大悟这些,然后碰到有些神明指点,这个你要不要学?当然不能学嘛!就像现在有很多神坛里面也有善人,我相信,但你要不要学他起乩?起乩,跳乩童?不可能学嘛!那个不是修行的善法,那个是将来,你要是执着这是修行的毕竟,那就将来闇昧了根本修行的道理。

所以你肯承认,你能够承认,我们能够承认世间一定有善人,当然哪个地方都有善人。但是这个善人是什么?都是世间还未发大心时的一些,只是在最基层的守护众生。但你要拿到佛寺门中,到修行路上,你就不能说这是毕竟。你不说学王凤仪就行了,学个了凡就行了。你应该学云谷,知道吗?所以〈了凡四训〉我看,我是学云谷,我不学了凡。了凡是到栖霞寺,去参云谷,这个故事大家还记得吧?到栖霞寺参云谷,你要真正知道那个「霞」,你要是能够栖霞时,霞光虽然艷丽,但都是光影而已,你还在光影上面,在寻求命数的转变,那真是辜负云谷啊!你能担当那个云谷,才能够感觉那个霞光的种种变化,那才叫「栖霞寺参云谷」。

但大家听到云谷开示了凡时,你居然不学云谷的这种,真正能救度众生的根本智慧,处处能够帮助众生,从迷惑之中跳出的这个出家人的这种胸怀、这种智慧,你却学袁了凡委委曲曲,功簿上每天记一笔、记一划。你记一笔、记一划还是甚么?还是栖霞,但是那个栖霞就不是寺庙了,那个栖霞就是众生的流转处,还是追逐光影,永远追逐光影!你为什么不发大心呢?永远跳出这个数中的变化。

你不是说你从善行之中,数不能束缚你,就叫跳出哦!这永远要知道这个道理。虽然命数不能束缚他,他还叫「不定数」,还是随数所摄,因为他念念之间不想出离嘛!就好像我常讲的譬喻,你永远追逐在镜色之中,你想要办,想尽任何法,你不让自己堕在镜色的黑尘中,你一直这样,你一定要找到镜色之中的光明那种向上,你就在这边一天到晚守着这个光明,不让自己堕在镜色的这个黑暗里,那叫愚痴,你知道吗?你知道镜体就好了嘛,你这样守着干什么?你发心照见镜体就行了。那你再看黑、再看白,都是光明,你知道吗?他就不会在黑在白上面妄分别光明与黑暗,都是你大觉的根本,都是镜体的大觉的光明。

所以有一些东西劝善,可以的,但是他不是佛寺门中的毕竟,这不是佛门中的毕竟。所以没有一向说拨这些善行不对,但是你要捉持这些善行是毕竟时,那就是我常讲的,那就是混淆众生的决定心,那就是在混淆一个行者的决定心,那是很可怕的。所以你要可怕的程度到么程度?到下面这段经文,几段经文你就知道,普贤菩萨在破众生,尤其是行者入到佛寺门中,还在念念之间,对这个幻中,在有作的习气之中,这样不断的搅遶,在这搅遶里面,你才会知道,他根本没有在觉体上直下担当。

当然普贤这样子问,是为众生发问,他是破的,破一切相的。他为什么他能破?就是早上讲的,大行根本都是无幻的,他是无幻,他不是破幻。因为在这无幻体上,你要真正知道这个无幻,你才能够破一切幻。你真的明白体中的根本无幻的意思,你才知道最初你怎么不认如是体,妄堕在种种其他的思惟的幻作当下。你明白这个道理,自然除幻,就能除幻。

所以这里面再看,再看经文「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这是普贤三问,普贤第一问,就是问到这里,「云何以幻还修于幻」。第二问,当然就是「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第三问,「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这是普贤三问。

第一问,叫「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这是在帮助众生解除甚么?解除最初下手时,初心的种种迷惑,最初的那个发心的迷惑。既然前面已然知道众幻灭无处,知道都是幻了,就是文殊这一章中讲的众幻,都知道是幻。那既然是知道幻了,你已经明白知道幻了,清楚知道幻了,「者」就是你清楚知道幻,那身心也是幻,一切万法都是幻,都是幻。那既然都是幻,你再说修行,不是拿现前的身心,还是拿这个幻作,在这个幻上不断的在这边流转吗?云何你还说,以幻再修于幻呢?那不是还修于幻的意思,不是还是堕在幻中吗?不是更堕于幻中吗?还「还修于幻」?这是在最初之中,这行者下手时的疑闷,最初的疑闷。

 第二个问就是,「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所以既然讲到,你知道原来身心都是幻,所以不能够再拿幻中,再不断的堕在幻中的造作里面。假如是这样的发心,就如同前一品,前一章所说的,「众幻灭无处」。假如都是一向拨无,就是把这个幻性,一向都拂尽(拂就是提手旁那个拂),一向拂尽,都把他拂尽了,那连起心都无啊!因为起心都是幻,不是吗?那起心都没有,那谁能修行呢?谁在这边再说建立种种心,修种种行呢?谁能修行呢?

然后又如何世尊处处都说「修行如幻」,就是修这个如幻行,知道那个修行就如同幻法,连心都不可离、立,都是幻,那你如何后面又说「修行如幻」,谁能够明白那个「修行如幻」?那不是还是一念幻心吗?所以这是第二问。第二问是解执心断灭之迷,就执着这个心是断灭,既然是灭,既然是没有,一向拨无,一向拂尽,那谁在修行?就是解如是迷。

第三问,「若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就是若是讲说既然都是这样子,那大家都不修行,就不用修行,因为都是幻,本不修行。但你念念之间都在幻化中啊,你常居在幻化里啊,你不修行又如何走脱这个幻化呢?你修行,起心动念还是幻,那你既然知道是幻,所以你既然就一向拨无,都是幻,你不能够再有起心动念,那也不能修行,谁能修行?既然不能修行,那众生都居在幻化之中啊。那居在幻化之中,从来就不知道如幻境界,那如何让妄想心能够了脱?这是第三问。第三问是什么?是要解众生狂言无修之迷,狂言,无修之迷。这三问。

这三问之中,不必一一跟大众师父解释,那就在这三问中你会发现,这就是什么?这就是行者下手时的心中的迷闷,最初的迷闷。这念迷闷其实就是诸佛在最后告诉他的,「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你根本就没有这样子发决定心,担当那个圆觉妙心,你不是根本圆会如是圆觉。你虽然知道是圆觉了,可是你在有作的习气之中,你在每一个作相之中,还是捉持现在的有作这种习气!你只要堕在有作的习气上,我就肯定你什么?你不是在圆觉体上参的。

就像现在法师在参,在根尘中参也是一样啊,你可以看到根尘中的幻化,根要以尘才能立根,尘就是见尘之时,他一定能够照见一切尘,但是尘是随缘的,缘起,那都是缘起相。你将来在这个缘起之中,在这个幻化之中,假如你说你要立一个心,那一念心都是幻化,你要立一个心找根,找不到,那叫意尘,那都是意尘。所以你如何在这一念心中,能够看到那个尘相之中的幻化呢?你要立一个心都是尘,那都是意尘,那都是幻化,那都不是根。假如你认为说,那一向就不参了,那原来都是断灭,从此以后本来就是,本来就是一向拨无,一向都拂尽,那你在哪里下手?你不是念念之间还参在尘吗?还念念观尘吗?你念念观尘,那你当然怀疑,那我这念心不是还是妄吗?我拿妄在修妄,不是还幻嘛,还在修这个幻嘛?你说不修不修,你现在不观,你将来又怎么能够在尘相之中,能够照见你根本清明的根性,本来的清净的这种心中的六根?这是什么?这是众生,行者在下手处,念念之间,还在过去有作思惟之中,还是不能够决定在圆觉体上直下担当。

你觉得是幻,觉得有修都是觉嘛,就像根一样,还不要讲到觉,就像根一样。你虽然知道在尘中才能够知道根,才能够照见根,但你尘中所体会那个根,还是依尘所起的。真正的根是能够照见一切根、尘的,连根都不立,连根都不必立,那才是你的清净根。你要是还在波动上面,还在浮动上面,那都是浮尘根,那都还是流转,过去流转相。所以假如你要在根中担当时,你就担当这些妄,但是你担当这些妄时,你会说是在以妄在修妄吗?你当然不会。你为什么不会说在以妄修妄?因为你知道,你就在根本的根中的觉体中,清明觉体中参。我能够觉得妄处,就是离妄时;你不能担当妄处,那就不是找到根时。所以你要是说,原来都是一切都是虚妄,一切灭尽,那谁在修行?所以你当然不会灭尽,因为你对这个妄,对这个幻,你已经清清楚楚了,没有一个幻上不是根哪!

你着幻的幻的名字立(1325,将来你能够看到这个幻时,虽然你现在还是用现在有作习性,你看幻时,但是就在有作当下,就是还到你根中清净时。因为过去根中现前处,就是一切幻化、变化处;你知道是觉体时,你担当幻化,就是你寻根当下。就好像镜色,镜子镜色现前处,镜子现前处就是镜色的变化,镜色的变化就叫做幻。你将来如何找到镜子?就是担当变化处。

这里面的决定心在哪里?一个是担当,一个是流转,完全不同啊。所以你在这上面,还在那边造作,到底有修无修,这就是一切行者最初回家时,心中的迷闷,那个叫迷闷。那这个迷闷是从哪里来?这个迷闷是从根本自体之中,不认如是大行中来,不认如是本来的普贤的大行中来。既然是普贤,他叫遍,早上有讲叫遍吉,他就一定能够显一切相、一切法。显相之时,他是不是随缘的幻化?幻化就要变化,对啊!既然是对,那将来看到幻化处,不就是看到什么?清明的智体时,普贤的性德时。这没有疑问吧?

所以你还会怀疑说,那我怎么以幻在修幻吗?你就算以幻修幻,因为这个幻都来自圆觉,都来自普贤的性德。以幻修幻,将来证得如是圆觉时,就好像,所以那个经中就讲「如木钻火」,火起了以后,木头也烧尽了,湮灭。你为什么过去不敢担当呢?就是因为你决定心中还不是直指圆觉体,还不是在你根本性德中担当的,所以你在前面的作相之中还在流转,还在执着这个到底有作无作,怎么作呢?是不是以幻在修幻呢?还有这种迷闷,还有这种迷闷。

所以行者在修这一念心时,正在下手处,行者已然就是,古德讲的惺惺寂寂,这种心中的赤诚,念念之间在这边下手了,都还会起如是迷闷,都还有最后的这种微细的心中的这种疑惑。你随便说在家就可以得了!那我就真的就不必出家,我应该早就应该成佛了!对不对?这是开玩笑,这不是骂人,我刚刚已经讲过,这不是骂人,这是在打醒、点醒,就是点醒有一些在这个上面错认的人。所以连这边的微细你都要清楚,你还以为是在幻,拿幻来修幻吗?你不认圆觉;你还要一向都拨无吗?你不敢担当觉体。对不?所以你才说无修,你才说不修。那不修你又怎么能够,从众生的种种过去流转在幻业之中,这种业根之中,能够拔脱出来?

所以修就是立幻又何妨?就是用幻心之中,虽然现在起成的那个意根,都是意尘,但是哪个意尘不是圆觉?就是你要知道,他都是起自于圆觉妙心,你就叫「担当」。所以你知道都是起自根本心中的本来的普贤的性德,根本大圆体上,大圆觉体上的本来的面目。所以菩萨能够入一切空花水月道场,就是他能够起一切幻,起一切变化,那以幻治幻了。他为什么能治?因为你已经知道是幻了,所以你能够藉幻,能够归家;你不知道是幻时,见幻就流转。知道是觉时,藉幻,藉着这个幻,可以令人归家。

所以讲尽一切法门,哪个不是最初接引?所以才有什么?如筏喻者,还有筏喻,坐乘船那个筏喻者。将来这些法门你就知道都是什么?以幻修幻。目的是要照见你根本从来不失、本来具足的本来心地,本来的智慧大明。所以一切法、一切门,不过都是方便而已,都是藉幻修幻。

但是这个幻有什么障碍呢?他会有什么样迷闷?但是你要不认觉体的话,你起一个念头说我要修,都是幻。所以外道,外道也是修啊,提婆达多他多精进啊,对不,外道!你不是在相中修就是修耶,你根本不认那个体,你就是外道。你跟我做同样的行为,他认得那个体,他将来成佛了;我不认那个体,我将来还叫做魔。因为有那个行为,福德大,将来还是魔,这可怕就可怕在这里。

所以这几段文不必细讲,但是整个讲下来,就整个读完,你就知道,这三问之中,就是念念之间,帮行者下手的时候破疑。那种破疑是在哪里说破疑的?那个破疑就是让你在根本普贤的性德上,在大觉体上、在圆觉会上,直下担当的决定。所以念念之间就在圆觉中担当,将来你在根尘中参的时候,你也不用起疑。那我现在觉得是根了,对吗?我觉得我好像在尘中看到根了,对吗?你念念不迷,连这一念你都不迷,就是觉。你要是堕在这个根中,那你就是完蛋,就是幻。那你既然都念念不迷时,你何必一定不要有这个声音呢?你能够清楚,你现在心中的变化。所以你最初能够用我在根中参这念心。但你说那个根,是真的是根吗?不是,但已经有归家的意愿在其间了。将来突然觉得我已经证到根,连这一念都不住。他为什么不住了?因为以前他就知道,是以幻在修幻,他以前他就知道,就在大觉心体上担当的,他念念就不会住。

所以你在一个根尘中参的时候,将来你还会发现,有很多的境界,有很多的变化,你都要一一去破除的。怎么破除?你用到一般的修行思想里面,你就会觉得恐惧,这么多的变化,这么多的这种境界现前,可是我的智慧能力之所能及?会形成会起成心里的恐惧。只要是释门行者,就老老实实就那一念而已,你知道他是觉就行了。你念念不疑,念念供养这个大觉体,叫供养无量光无量寿。也就是宗门中讲的,单刀直入就那一念,「觉得他的是谁?」你念念不疑,你只要念念不疑,就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念念能够除掉那种执着、迷惑。

当然要是念头之中,只要没有执着,没有迷惑,念头当下他不是罪过,因为念头本来就是随缘的,是好是坏、是迷是悟,都是随缘的,那都叫念头。但你看到不管是好是坏、是迷是悟,那个念头现前时,你根本不随他迷或悟中流转,那个叫大觉体,那个叫觉体。所以你在看到一切感受时,你自然就能够担当,因为你是在哪里?你是在觉体中担当的。但觉体中担当的,就担当现前的种种的作相,种种的作意。种种的作意那当然是幻,那讲到幻你会恐惧吗?不会;因为为什么?因为我已经知道是觉,你就不会在幻上流转,将来在根尘之中,你也不会再被那种境界所迷惑。

不然有一点迷惑,或者在根尘中还有一种相,还有一种现象,那是最可怕的现象。就是《楞严经》讲的,忽然觉得枯渴,你参着参着,突然一下,你找不到方向了,迷闷,那心里面觉得好像堕在那个枯渴之中,那种突然会那种无明的那种慌,好像陷落在谷底,那种拔不出来。因为你已经习惯这样子参,突然找不到东西了,那种枯渴。那种枯渴都是什么?都是因为过去绷心绷久了,就像橡皮筋一样,突然弹性疲乏了,所以你找不到了。所以你在那时候都要告诉自己,觉得枯渴还是觉,我就是参这一念。我过去不是参那种感受的,我就在感受中参觉体的。我觉得我现在堕在很沉闷处,那个痛苦还是觉。你只要念念这样子参,几天以后,这个势力就消。

你要不这样子参,你搞不好就…,有很多就开始舍道还俗,就回家了,找不到东西了。有很多都是这样子,他找不到东西了,那就认为说,在法中就是大妄语,就认为是妄语,就是骗他,根本心里没有东西,他找不到。所以这里面都还要能够这样子明白,这样子慢慢去体会。因为现在法师们大家应该都有每天都在作观,不管是念佛,还是什么,都在作观,所以我才说接下来,你只要有作观,接下来讲,你才能够明白,在讲什么。尤其讲《圆觉经》,你《圆觉经》,你才能在当下有一个对照。不但在《圆觉经》中,你可能在经文当下,你会愈来愈辨,就是能够辨析明白,你还有利你现在的起行,能够方便利行的。所以一定要取一尘,取一根,当下下手。但是还是说那句话,都是念佛,最好就念佛,就在念佛上。因为你念佛,所以你能够看尽一切根尘,因为你念佛,所以你在眼睛见色,早上起来时,一切智觉,那智就是无量光,周顾十方。过去看到喜怒哀乐,一切颜色的变动—青黄赤白,都是色,都是尘。现在在这边,你要告诉自己一切智觉。我要看到一切色时,我要告诉他都是觉,周顾十方。

然后这里你念念之间才能够什么?才能够不伤害众生。当然我们也要念不伤害众生「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那微细的众生,你要回护。那你要想想看,你心里面那一念,你也要回护啊。你堕在尘相上,你就伤害众生了,叫做「杀害命」,杀这个法身,害这个慧命,所以你也要这样子守护。这里面都是要你念念这样子回观,因为你念佛,所以你就念念之间能在这些偈子之中,能在每一天早上起来开始,到晚上睡觉时,入到阖眼当下,你念念之间都能够慢慢、慢慢启发觉性。

觉性在哪里?过去的一切感受,你不知道,那是过去了。现在知道了,都是觉,都是下手处,都是供养无量光处。所以你就在供养无量光时,念佛时,你碰到东西,还是那句佛号。所以有的人说,古德说,你不管有什么境界,就提起一句佛号,不是只是要你只是这句佛号,压这个境界,是要在境界中提起来,那就是无量光。你觉得柔软,无量光;觉得坚硬,无量光;觉得好看,无量光、阿弥陀;觉得难看,阿弥陀,所以你就用到下手处了。假如你真正这样子用,你不要说十念,十念一定往生的,那你那才是圆满十念的人,那真正叫做「十念」,十念叫做「一心

假如十念之中,你要是不在一心中解的话,你十念,那有的人,恶人往生,念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看他去了吗?你认为他去了吗?在相上,在这么样大恶人中,最后临往生时,能够憋住气念十念,有他的善报,但你不能说他将来一定证得西方。证得西方是心性的西方,你永远不要解释错,真有一个西方净土在那里等,要是真有一个西方净土在那里等,你现在的娑婆应该叫真实;娑婆都念念不住,那个西方岂能够念念有住!真能住的是什么?是你的心性,你的心性,你能够横遍十方,常住在其间,那都是西方。

所以你不必来去,就像刚刚早上,刚刚讲的,你不必留下来,你应该是留下来所看,还是西方。哪有留下来?你心性已经不同了嘛!哪有这种说,「我本来要去的,阿弥陀佛三圣都来接了,后来诸佛说你因缘未了,再留下来。」那叫天方夜谭,那在讲神鬼故事。那编剧应该想办法看看是不是发心出一点书,可能会比金庸卖座,比武侠小说还卖座。过去叫聊斋,对不对?那这个叫聊栽,谁聊谁栽,被他栽了,栽倒的栽。那个叫聊斋,这个叫聊栽,或者是灾难的灾,聊灾。所以那个就是,你就会发现世间人着相那个可怕,过去那个知见的可怕,那个心中就是不决定就在心性上参。

连参时,下手处你都知道还有微细,到底是以幻修幻,还是什么,还有这种疑闷。所以过去念念之间,就是不在心性上解释的,所以妄说西方,妄说什么,妄说阿弥陀佛来接,还把我留在这边,又能够留。你听起来以后,大家听久了这种神话故事以后,从此以后,迷闷决定心。你那个知见转不回来,这个知见转不回来,不是一劫、两劫的事情了,因为知见就是什么?知见现前处就是时量,我不是讲那个时轮吗?就是你应用之时嘛。时量(时轮的那个时,时间的时),就是应用之时。那应用那个时轮叫什么?就叫劫嘛,所以中国字讲到「多好,去、力,要看到你是有什么样的力量思惟。你在不同的思想之中,所谓的劫波不同,你时劫不同。所以有的人劫是念念之间成佛,有的人劫是数数沉沦,那是很可怕的。但是你要看到那力量不同时呢,你要明白那个力量呢,你以诸佛十力,那个劫都是一切诸佛的大用,所以那叫菩萨历劫修行。觉心现前哪个不是历劫,就是看到那个力量的不断的向下的去,就是担当、呈现。但是众生要是不懂个心性呢,那个去就是什么?就是没有了,愈去愈远,没有了,去力,就把你的力量剥掉了,那就是无限的心中的衰败跟苦痛,这完全是不一样的。

所以讲到修行上,你都还会有在这个上面,在这边流转,何况众生的语言,说什么来啊、去啊,干什么,来去!所以你就知道,佛都跟你讲,有一些讲到声闻法中,这样的解脱道,都跟你讲不是第一义谛,何况你还用到世间说,还有佛让你留下来,或许就算佛门之中,祖师会曾经留过这样的故事,他都不是第一义谛,他都是劝引人的,劝引、接引大众的话,不是普门哦,这个大家要搞清楚。有的时候是应机说的,但是不懂的人,拿如是应这个机的因缘,讲的这个只是拔济他的故事,帮助他的故事,拿来作普门想,拿来作骗大家这种众生,都是同一根器想,这叫做贻误众生,这种说法就是不对的,这种说法就是不对的。

那前面已经大概知道那个普贤所问的,普贤菩萨所问的三个问题,应该清楚吧?怎么样迷惑,怎么样在这个三问中迷惑。所以他后面的经文就是:「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就是愿意在,愿世尊能够在末世,末世我已经讲了好多次了,不单只是作众生想,还要在行者念念当下,就在担当现前这一念中想,那都是末世众生相。你众生之所以变成末法众生,就是念念之间捉持念末,捉持一切意念的最末。捉持久了,根本违背觉体,从此以后叫做末法众生,就是末法众生。

所以你如何帮助一切末法众生,走出末法?那现在行者就要在自己的末世众生相上,就在每一个起心动念的最后头,最末稍处,你能看到觉体。所以你也是如是教授一切众生,照见在根本念头的最末稍、最沉沦处,看到原来都是大觉性体的庄严,那叫拔济末法众生,那才真的能叫做拔济末法众生。

作何方便?这个方便是什么意思?这个方便就是希望世尊作任何的指陈,帮助大家,就是帮助指陈跟抉择,指陈、抉择。那讲到这,我突然想到,刚刚这个在问题里面,有菩萨也要问:那一定要看经藏嘛?不是真正发了心的人,那个经藏应该从自己清净心中,类似这样子的问题,涌出吗?一定要看经藏吗?对,讲的都对。所以我才讲说,那弟子规不是真正看那个规定的,那应该是真正行弟子礼的人,真正作弟子的,他懂得他如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才有弟子规的,那经藏也是如此。但是众生在最初,在心体里面,能够自己心里念念之间,能够涌出种种道理时,一定还什么?还不离什么?还不离你现在的所亲的因缘,还要亲缘,还要那个因哪。

所以在结集经藏时,是谁结集的?是迦叶尊者跟阿难。迦叶叫苦行,叫意根圆通,所以念念之间就是在什么上面?在过去意念当前,众生都堕在妄执之中,他能够破除一切妄执,叫做苦行,叫头陀。意念当前都是妄执,全都是妄执,妄执为苦啊。所以他能够在一切最初的众生,流转的这些苦受上面,这些妄执上面,他能念念照见根本的清净,叫意根圆通,也叫做苦行,也叫头陀。他在这苦行中,跟谁结集?跟侍者,佛侍者—阿难。所以佛侍者,意根是念念之间,他是佛的十大弟子,所以他的亲是谁?他的亲因是世尊。阿难是天天侍佛的人,他耳根见闻,眼耳鼻舌见闻都是世尊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所有一切世尊在世间的所有一切世间威仪。你要常常有这个因、有这个缘,所以才能够从阿难口中,叫多闻,他才能口中唱出过去所记忆的诸佛的经文,所讲的经

这个意思是什么?你将来在心中,你也能够如是结集,你在结集,你能够如是涌出这些经时,你要常常要有这个清净,你要常常在这上面亲闻,要有这种因跟缘。不是你坐在那边,我是个凡夫,你坐在那边,就能涌出种种道理。对不?你每天看到,眼睛见色都是红尘的意念,耳朵闻声,你根本没有一些善根,你怎么能够涌出毕竟的道理?所以这你还要你平常的所向所亲,所以你才能够唱出,才能够唱出那个声音,才能够结集经典。将来你,我们现在碰不到诸佛天天在旁边,你天天服侍,也看不到诸佛为你宣说经法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时候,根本没有立文字相,那意思就是每天之所亲嘛,那没有文字相。

那结集一定是结集在哪里?就在你心中,结集是在一切弟子心中。所以他讲的问题是没错,但是这个没错之中,因果你不能倒乱了。所以现在我们看不到世尊常常为我说法了,那为什么?那怎么办?他留下的文字,如同亲闻世尊说法,天天看经律论,天天看这些经论,就是如同亲临佛,亲临佛身,佛陀教诲。你要常常这样子亲临,你将来才能结集,才能涌出道理,对不?你将来才能够在侍佛的心中,跟你念念之间在意根,在一切意念之前,所有的苦行当下,念念赤诚恳切之中,涌出种种义,圣人的道理。

所以问题都对,但是没因没果,不讲因不讲果,那是不是就修了?!那当然菩萨这样问,我不是骂人,所以特别要讲,因为刚好那个菩萨在听,心里非常难过,绝无骂人的意思,但我只讲说一般,他会有这个问题,表示有这个疑问,那一般人就会有这种声音,常常迷惑众生。我相信有很多在家菩萨会有这种问题,就是常常听闻如是这种声音来的,这种迷闷,这种惑着。

所以「作何方便」,就是指陈、抉择。你要世尊指陈你,抉择,你才能够下抉择。那世尊怎么作何方便?世尊就是让你看根本大觉性体,就是能够照见大觉性体。所以这里方便之中,就是唯一方便。所以方便方便,就要讲得清楚,方者,法也;便者,利也,便利。能够有利于法的,才能够叫方便。现在讲的方便都不是利于法的,就是让你去放逸一下,那怎么叫方便呢?对不对!那个方便叫所,我讲这不是骂人,真的叫所,所就是偏、侧边,你堕在所觉里了,那真叫「所」,那个真的叫做就是旁边,你已经不在正面上了,都在那些心中的妄想所感之中,那种流转。那再说方便,「哎呀,方便接引。」古德的方便,香板、犍椎都是方便,一板子打下去都是方便,他是便利你当下能够回心的,这才能叫方便。你跟法已经偏离了,你根本不在法上,不能叫方便的。所以行者的方便,就是当下单刀直入是方便。我如何便利你,当下能够真正契入如是道理,那叫方便。不是便利你,你现在,好,你可以现在稍微混一下,然后方便嘛,让他再混一下,先去吃一碗牛肉面,然后再来,所以现在都是方便,然后再说吃素。这都是行者不下决定心的。

所以讲到这个,这是开玩笑讲,但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不知道以前有没有讲过,佛门中,尤其释门中,从来没有「吃素」这个观念,没有耶,但你不要听错了,以为我讲的是可以吃荤。因为佛门从来不把众生当食物嘛,吃什么素啊?你吃素表示说,他是荤,我只是不吃他,他还是菜,我只是不吃了。将来突然有个人到你面前说:「喂,某某人,你放心,我不吃你!」 你会觉得 「你莫名其妙!我干嘛给你吃?」所以佛门中讲吃素已经是什么?已经是下下品了。吃什么素?我根本不把众生当食物嘛,我根本心里面没有把他当菜吃,没把他当菜想,吃什么素啊?对不?还在这边说先吃一碗荤的,再回来学吃素,真是流转!那将来吃人一分还人一分,那一定要还的。所以大家不要到时候还时,心中又发生痛苦了,那才是可怜!我怎么会扯到那边?忘了!

所以「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渐次修习就是如法的逐步次第,叫做「渐次。所以你要是不如法的时候,根本都不懂得渐次。如法就是念念之间,行者已然发决定心,才能够有渐次。所以请佛方便,就是让你发决定心,有利于如是法故,发决定心,才能够讲渐次。所以如同我讲的,过去若是发心想要好好读书,他就明白渐次,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他知道渐次。假如你根本不知道读书的人,你只是在混的,你根本没有渐次,你知道吗?你读到小学就可以啦,读到中学就可以,哪有渐次可言!所以真正有渐次,是真正已经如法发心,决定心已然明白,那心中的方向已然清楚,才能够成就菩提道次第。

所以这个次第不是在跟你剥离,剥开来这叫下士、中士、上士,不是这个意思。是让你真正发心以后,你才能够明白你现在在哪里,从此以后起成惭愧,起成精进,于是乎从下士能够中士,能够上士,这才叫菩提道;不是为你拆解的,拆解,到时候你都不想说怎么样回家了!

所以有的人常常就会讲的,平常的一般众生常常讲的:「我根器不够!」这种人叫做什么?这种人就是一般众生的语言嘛,我根器不够。行者?行者因为知道根器不够,所以常常灌溉。根,没有一定的根器啊,根就是从小根,你灌溉就中根;再灌溉,大根。你有听过哪个根永远都叫小根的吗?所以就是靠灌溉嘛。所以根器不够,应该是行者对自己现在的明白,现在所堕之处,所以起成惭愧之时,也是当下能够用到力量,能够做成种种精进,精进当下。所以那个不是推托,那个不是一直不断的把自己设限在哪一种角度上,我根器不够,我就这样子了!你不要小看那一念,小孩子随便讲说,「我根器不行!我不会!我不能!」这个东西他永远都不能,永远都不会了。所以那个心的可怕,不但永远都不会,你把这个功课拿到他面前,一定要他学,他会生病耶,头痛啦、生病啦,搞不好还有大病现前,还有大病现前;你就知道那个心念的可怕。

但是要转一念呢?「再不会,我都该学!」这个人能破一切障碍,那叫学心。所以常常不要告诉自己,我根器不到啦,我根器不行。你不要小看哦,你现在是在修行中,在这一生人生当下,当然不见得一定要在佛寺,你在平常的生活中,这一生人生当下,你太常用这个「我不行啦!我不会啦!我不是那种根器啦!」你就要肯定你将来生中,会比这个状况还糟,你的智慧会比这个状况还倒霉。

要发生决定啊,那才是将来生中,你才相信你将来生生世世的智慧跟力量。你能看到今生的智慧力量,心性的转变,这个人才会知道,人生永远掌握在他身上,在他手中的。因为能够看到心性转变的人,他能够掌握人生。因为懂得心性转变的人,他一定不会堕在现在心性之中的这种妄想执受里。恶法都是从执着深故开始的,在世间法中。出世间当然就讲说,你不认觉体,就是恶法。世间法中就是执着深就是恶法;你要执着不深,我刚刚跟你讲,还有那种大爱,还有那种出世的情怀。执着,只要有执着深,潜在的意识那种执着,你是感受不到的,这种可怕你是感受不到的,这种势力感受不到的。就常常我讲的譬喻一样,小偷偷习惯了,他到人家那边顺手牵羊拿个东西,警察抓了他说:「你怎么看到这个都想偷?」「我没有想偷啊,我连偷心都没有,我怎么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拿了!」这才叫偷心坚固,你知道吗?这才叫可怕。所以有的时候你根本感受不到的,那种执着已经流转,已然流转。

但你要怎么样能够防?就看到你真正在这一生中,你每一个念头,你甚至于自己所出的声音,说「我不行、我不能!」你就马上察觉,这一念属于如何心法?这一念属于什么心性?这一念将来必招什么样的因缘果报?你自己都能辨析得出来。你家有小孩要书,有这种念头,你就会告诉他:「孩子啊,你要发心啊,不要怕不会啊,你要发心要学啊。」你怎么自己学佛,常常拿这种声音欺骗自己?对不对?所以这个才叫做众生的迷闷,众生的迷闷。

所以「作何方便,渐次修习」。刚刚讲的,修中,就像修行一样,理正为修,解行为习,在这个解行上面叫做习,叫做习。那一切行者最初都要在哪里开始下手?就在这个「习」字上,从习字上下手的。所以十信,是行者最初的下手处,是要先立信。十信中,就是什么?就是「习种性」,入十信就是习种性。你从十信之中,然后看到心性之中的这种慢慢慢慢信心信念已然长养成,所以心性就是安住在如是法中,开始起成如是智,那已经叫十住了。十住呢?是「性种性」,他在性中看到那个种性,他不是习,习还是念念之间不断在薰,在念念之间好乐,那都是立信之时,立信开始。然后在住中,你自然能够起成大智,起成种种大化,那叫十行,十行是「道种性」,对吧?这个应该有很多法师应该知道。然后到十地是「圣种性」。

所以习这个字,是最初行者立信之时,立这个信。立信是什么意思?就是立你的目标,你的方向。所以信者,人立言,人要是没有办法立言就是无信,他不能成就种种作用的。信中不单只是我们一般平常以为的世间的信仰而已,信中是一个行者,已然为自己决定了方向,那个目标。那也就是我们持名念佛里面讲的持名,那个名目已然在心底深处已然大明。所以这个信中,上次我也讲过信仰这个信中,信一定什么?古人讲的,这还是儒家讲的「信必能进(进取的进)」,他一定能进。你信有圣贤,将来你就能够成为圣贤;你信有世间的善人,你将来就必定能够成为世间的善人,那叫正信。因为信在你心中就是如是转如是法轮,他会为你在你心中就能转出如是智慧,转出如是作用,叫「正信」。

你说我信有国王,这是有信的相嘛4600,可你心中你敢说我将来要成王吗?小心砍头!所以那个就不是正信,心中没有作用的,心底深处不能转轮的,就是「迷信」,迷失了信中的作用,就是一个人一个言,他的作用。所以信有国王,大家都知道就是迷信,那就是委曲相。那信一切世间外道神明如同信国王,都如同信国王啊,你都感觉到信一个神明时,你敢说我将来也要做无极老母,不可能嘛,你只能臣服,你只能老老实实做下面的臣、奴,只能做臣跟奴。虽然有信的相,却起不了信中的法轮,叫迷信,迷失了信中的作用,迷信。所以这以后将来你到处去讲迷信时,你心里知道怎么讲;你根本在心中不能成就的嘛,那怎么叫正信呢!你能成就的才叫做信。

所以这个信才是真正什么?才叫做习,他真正在里面能够习,能够传习的。习中就将来必定能够成就的,才有这个相,才能堪称正信,堪称正信。不然有的人就会讲,你怎么都是佛门中说你正信,我是迷信呢?我才是正信!那永远搅不清,永远搅不清。当然我们不是说,拿这个道理去跟别人搅的,去跟他们在那边,不断的只是在言语上这样子争辩的,当然不是。只是一个行者,你要在自己所学之中,要明白信中的作用,信中的道理。所以你真正建立这个信时,就有那个进相,进取相;进取相就是什么?就是习。

所以这一句普贤菩萨问,普贤表遍吉,普贤表一切法成就义,普贤表一切随缘大化义,他在哪里跟你说的?修,如是习中修说的,他修如是习。你能够修如是习,才叫做修行嘛,行中一定要看到你平常习在何处。所以在佛门之中,最初还要告诉你什么?善习气,你要念念之间培养你的善习气。你在根尘之中作观就是善习气,你知道吗?你要不培养,连这个习气都不培养的话,你根本看不住那个尘中的造作,你随时都堕在尘中啊!全部尘是根,我们永远就流浪在尘中那种心中的委曲跟卑微。谁能够明了?行者才能够明了。谁能够知道?你参过的人才知道。你只要参到有一点法喜,你能够在突然,虽然没有证得,但有一点法喜,觉得是站在根中看到尘了。站在根中看到尘,一定有什么相?清明相。那种尘中清轻,(轻就是体重那个,上面那个清是三点水一个青,下面那个轻,就是体重那个轻重的轻),清轻。那种不单是尘相中,不管你是看色还是闻声,在那个清轻里面,你会觉得整个触摸大地是柔软的。但是这里面还是什么?这还是妄觉,只是在修行过程之中,那种不断的浮动的那种心尘中的沉淀,会幻起种种造作,那还是妄觉。

但是你在这个妄觉上面,你已经就能够体会到,你马上下一念,叭,到尘中流转那种委曲耶!你明明刚刚在根嘛,怎么一下又跑到尘里了?你才能够知道,你是怎么叫做流转,你才始知什么叫流转,切身明白。那你心中才会那种如同刀割那种痛舍,那种痛感,所以你会念念之间想要回头。那虽然念念之间回头,还是刚刚讲的以幻修幻,但是行者已然要在觉体担当,何妨是幻,何妨是幻!这是在普贤法门之中先说的。

这个已经打引磬,打磬了是吗?这是在这一章中,先跟大家研究的,现在明天再说好了。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