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復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宣讲
第六十七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再看经文,现在讲到「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也就是「众生」就是在一切法中,行者就要当前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你看那个众生,念念之间你看到还是众生相,都还是现前的世间中所有的一切六根六尘中的变化,所以在这个上面,起处都是根尘之中的变化。那如何在这些变化之中,直下担当他就是觉体,所以这个叫做「未悟」。
那「作何方便」,要如何方便令其开悟?「普令开悟」?就是在一切六根六尘,根尘对待当下,你都要真正直下证得他就是根本的大觉性体,本来就是你的根本觉心之中本来的圆明清净。
所以这里面是普眼菩萨问佛。那事实上也就是在六根六尘中,起先说,刚刚就是讲到他离幻,要知道是离幻,但是名相都在;世间所有一切作用的名相,所有的这一切作法都在,他都能够如实现前。但如实现前之中,你要如何说,你要舍去名相再说种种开悟。就在这个名相当下,现前的种种作用当下,你要如何不舍所有一切作用的名字,然后直下证得如是觉心,所以叫做「作何方便,普令开悟」。当然这边就不必详细解释,因为那个后面就随着世尊所说的道理解释。
所以普眼再问:「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就在每一个念头起处,每一个起心动念当下,你要是没有正方便。那个「方便」就是直下为你直取,然后马上就是能够利益你直下证得,那才是方便。所以「方便」这两个字,他一定不离根本的法,不离如是本来的法体。你能够真正用种种行为,用种种的智慧,令其直下证得如是根本的道理,才叫做方便,所以方便不是说,在种种行为里面再去取其他的一些搅遶,那都不叫做方便。
那什么叫做「正方便」?所以上次也讲过这个「正」字,「正」字在中国字上,就是从一个一、从一个止。守一而止,就是「正」。你能够明白那个「一」吗?你能够清楚看到大觉性体之中,所流出来的本来心中的根本清净一性吗?那你止于这一性当下,不是说你一切万法、一切形象(行相)你都不知。是因为你遍知故,所以我才能够肯定你才是真正知道一的人。假如你在一中,只能知道一,就不能够去融入一切其他的种种法,那这个人那个一,就是种种分别;在这个一中,他就能够分别出种种二来,那就不是一。
真正的一是他能够担当一切万相、一切万法处,他在一切万相万法处,名相,所有的一切名相、作用清清楚楚,了然豁达。但了然豁达之中,他又不随他所往、随他所住、随他所堕落;这个你才能够说他心中的智慧是恒一。因为他都是在大觉体中,看到心中随缘的作用而已。虽然作用当下的名相,所有的一切行为表相不同,但是哪个不是觉体的性德?根本都是觉体的性德!所以叫「正方便」。就是你念念之间要站在这个「一」中,才能够见到这个「正」。
所以还有「正思惟」,你要是离开了觉体,那个根本的恒一,本来清净不二的种种心中的豁达,你离开这个上面作思惟,都不叫正思惟。所以思惟不是说一定要让你离开现前的作用,而是你能够在明了现前作用当下,你还能够更进一步向上一句,知道他就是你的根本一体的性德。所以在这种思惟之中,他不但能够明白现在所有的一切形态(行态);在一切形态(行态)里面,他直取他根本本来心中的一性,这个才叫「正思惟」。
所以在这个正思惟之中,他就不是一般众生的知见所能够体会的。这个是一定是要发出离心的人,一定要念念之间懂得归家,发如是归家大愿的人。因为懂得归家,他自然而然就知道,只要是随着世间的众生知见,随举一念都是流浪。那又如何在这个流浪的每一个念头当下,你又不能够舍离种种念;你却要在过去令你流浪的种种念头里面,你要直取他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所以这个叫做「难行」,这个才是真难行。但是虽然是难行,他却是什么?他却是行者、却是释子的下手处。他就是你念念之间,心心念念当下下手的功课。你只有在这个上面不断的,在这边不断的思惟,不断的克心,你将来才能够融入这个道理中。所以他没有正方便及正思惟。假如他在感受之中,都随逐种种的感受流转,就叫做不正方便、不正思惟。
所以「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所以但说大觉心体,说此三昧时,说你根本本来能够担当一切的根本智德,他根本性中的安定,那种智慧安定。但是你要站在感受之中去听闻时,因为你永远都是背觉,你永远都背觉,所以当然「心生迷闷」。因为你总是在这个感受里面,念念之间随他流转。讲到感受这个强烈,有的时候连我们在听法时,听得懂、听不懂,那都是感受,都是迷闷。
所以早上那堂课才告诉你们《指月录》。古德写的《指月录》,诸佛菩萨立种种文字,他就是为一切众生指明你的觉心在哪里。他用你现前所有的一切,六根六尘之中所有一切的作相,当下不离现在的种种作相,却要你就路还家,指到你根本的觉体。但我们却还是常常容易在懂或不懂,这句话听得懂、这句话听不懂上,不断在这边搅遶、徘徊。
懂与不懂你都要知道是觉嘛,你就让我听不懂,都知道这句话:「觉得听不懂的是谁?」你习惯用到这个觉,你都听懂了。因为佛就是让你适应如是觉,大觉心体就让你适应如是觉。不是让你在懂与不懂之中,在上面不断的搅遶,在上面不断的在那边徘徊(徬徨7:40)。所以你直下担当,就连现在行者说听不懂,我都要知道听不懂都还是觉,因为目的就是要你阐明如是觉体。你渐渐在你「听不懂」这三个字中,你自心之中都不被自心中迷,将来听得懂,你也不会被听得懂迷。听得懂被听得懂迷,那是贡高我慢。听不懂被听不懂迷,那个叫做沈闷,那个叫愚痴。
觉体在懂与不懂时,觉体随世间的感受之中能现懂与不懂。但是懂与不懂都是觉中现的,都是大觉现的。你只要证得如是大觉心体,你连现在的不懂,你都知道是何因缘故说种种不懂。因为本来佛法,虽然讲尽世间文字,事实上所有的义理、义趣,他就是单刀直入,就是要行者当下直接契入诸佛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什么叫「佛之知见」?你站在觉体看一切知见,就是佛之知见。那一切知见就包含现在的懂与不懂。而我们却很容易就被懂与不懂在那边搅遶,你习惯在尘相之中搅遶,就是不肯当机立断反观觉体,所以叫「心生迷闷」,就叫「心生迷闷」!
为什么不肯当机立断反观觉体?因为没有正方便跟正思惟。你永远不是在这个守一而止之中,站在觉体之中,去做思惟、去做观想,那叫没有正方便,也没有正思惟。所以没有正方便,没有正思惟,就会容易堕在世间的所有的一切流数之中。「流数」就是像刚刚譬如说的懂或不懂。在懂中你就自然而然会觉到有所得,所以在这个有所之中、狂妄心中,起成种种我慢。
现在不单是,不要讲说出家的释子,那世间人很多啊,很多啊!在家菩萨若是才懂得一点这个经文之中一些文字相上的道理,他自以为就是一般人都讲不出来,所以心生我慢,又是开门,又是立宗、立派。然后在家人收一大堆出家人或收一些居士,那些居士不是老师,就是那些出家人,现在很多啊!狂妄!那一直就不断的跟你讲说出家的这个行履之中,还不见得胜得过他那如是什么什么觉的这个团体;那叫狂妄!
那你仔细思惟他们所讲的东西,不过都是在文字上搅遶,没有一句能够感受他们直下担当在觉体中参。这个就是堕在众生相想之中的懂与不懂,他永远不肯反观于觉。假如你真正是住在觉体中看一切懂与不懂时,你当然知道一切世间法中的一切仪轨、一切缘起。不但在懂与不懂上面,你能够在觉体上面能够分析于他,甚至你还知道现在不管你在说法立这个行相,一定有他的法脉相,一定有他的缘起相,一定有他的因跟果的这些流脉的关系。
那纵然你是出家人,怎么可能依一个在家人为师呢?!而且就算你是依一个在家为师,你也要看看那个在家人是不是讲得非常透彻,你怎么能够体会不出来呢?!所以相法上面,你就会发现他们就在颠倒混淆,甚至于败坏僧种。一个团体若是他已经在相上,已然在败坏僧种,让大家对僧种从此以后起成什么?起成心中慢慢慢慢看到僧团、看到僧种,起成心里面的这种觉得僧种胜不过他们,起成这种高慢、这种轻蔑,久而久之,连三宝都坏尽,这三宝都坏尽!所以这就是众生就是在这个觉体上,不直下担当时心生的迷闷。
我当然相信每一个人他不可能心里面想要说,我要做什么恶,起什么魔念。但是最初时,你要是不是如法去参,不在这个向道的庠隅(行履12:00)之中,依佛所制的种种行为,种种法脉之中,如实这样子一层一层的去求学、去担当、去立志向。你不是这样子如法去做的,将来保证你就在任何起心动念处,你不可能反观觉体。因为在最初向学时,你都不肯如法依佛之作故。也表示我们最初在每一个念头当下,你就是不依佛制。不依佛制,不是一个行为不依佛制。但是一个行为不依佛制,就肯定在你心底深处就是处处不依佛制。处处不依佛制,你就背离大觉心体,就背离。因为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因缘的关系,是唯佛能知。
什么叫「唯佛能知」?是唯有大觉心体,你才能站在大觉心体上,你才能够知道他的安步,他的布列。所以为什么求法或是出家,一定要依僧?为什么一定要师师相授?你不可以自己剃度。怎么可以自己剃度呢?!你也不可以剃度以后说,我找一个已故的法师,说我是他剃度的。不可以!那个法师一定要存在的。假如已故的法师可以帮你剃度,那我也可以自己剃了,说我叫舍利弗,我的师父释迦牟尼。你可以这样做吗?不可以这个样子,这个叫做瞎扯!一定要师师相授,一定要师师相授。
因为从师师相授之中,你在这个相上也表示你愿意求法的心中的诚服啊!你不要看你只是在一个相中礼敬,但表潜在意识你就是尊重那个法脉。尊重那个法脉,才能够显示你求法的那个心中的诚心啊,至诚!那每一个相中都能够表现出你那个赤诚时,那才是奠定你真正是心中坚实的求法心,无惑的求法心。那将来在一切知见之中,听到别人的言词,听到别人讲话(假话14:00),当下你才能够破除闇障。
你在这些法脉之中,在这些行为之中,你不要以为那只是相,那只是行为。哪个相不是心?哪个相他离于性?你不顺着性用之中的所有的一切,他的渐次或他的布列中,按部就班的去行持,将来你就在心上、在相上,你也搅遶不清,永远搅遶不清!你如何让你心底老老实实,在相上都能够于性能够清清楚楚,那最初下手时,就要在相上老老实实依佛所制。这是必然,因为在相就是你将来的求法心,他的所有的一切征兆,就是看你最初求法的那个态度,一切都在你的态度中看。
所以那个背觉则闷,那个「心生迷闷」,你会发现连懂与不懂都是如此,都是如此。在懂中就开始迷闷于、流浪于种种傲慢,在不懂中一直永远堕于沈闷、堕于沈闷。那这两个业障…,之所以为什么会一直不断的就在这个业障,就这么不断的受这个业障的势力?就是不肯回头认那个觉体!就是没有那个方便,没有那个担当,思惟觉体;就是最初在发心之时,念念之间因地心中,念念不是在觉体之中下手。你只要是在觉体中下手,懂与不懂你都知道,那都是觉嘛,全体是觉。
所以在懂与不懂上面,就有一个指头告诉你,只要看到是觉。当你是看到是觉时,你不被前面这一句「懂与不懂」这句话所迷惑时,将来一切念头起处,你都不被迷惑。当你不被迷惑时,就是觉心能明白一切法处。你只要有一句还被迷惑,你觉心在其他一切法中还属于迷惑。因为那个惑浊就是如此,有一念迷惑,有一法迷惑,那你就是法法迷惑。有一念你知道是觉,有一念你愿意在觉体上参,在觉体上观,将来你会发现你在法法之中自然回光。
所以前面讲了这么多,就是连早上那两堂课,讲了这么多在觉体上作观,觉体上发决定心,这都还是行者最初入门的心中的「数门」而已,「数门」吶!在六妙门中才是数门。你要念念之间心里面要如是计量,要如是心中为自己这样子思惟,那是「数门」。在每一个念头当下,每一个现在行持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每一个根尘的接触当下,你都要为自己这样子,现在先数清楚。你不但能够「数」,就是心中的「计量」;你也能够知入其数, 你能够入其「法数」。
所以你能够在这边数时,你在一切感受之中,你都能够计量都是觉体时,将来习惯,将来久薰成性,只要念头起处,你就自然而然就知道有一个清明的觉体在后。他不用你再去刻意去反观、去回光,你自然在每个念头起处,你就自然成就种种回光,那不过也是「随门」而已,那不过也是随门而已!
所以心性都是这样子带动的,所以不要急着现在怎么找不到这个觉体,因为你现在还不是念念在这如法计量,如法思惟。因为不是如法计量,不是如法思惟,所以叫做没有正方便,没有正思惟。你永远不是在这个觉体上面去参的。所以既然不是在觉体上参,就能够多生迷闷,就会多生迷闷。
所以下面这句,「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所以既然不是在觉体上参,你当然就不会在圆觉之中能够深入。你只要有一念在觉体上参,什么是觉体?觉体不是说离开一切感受叫做觉体。觉体是根本不背离感受,你要知道他都是觉,所以知道他都是觉时,这句话就是告诉你不背离感受,没有背离感受。既然没有背离感受,可是将来你证得这个觉体时,你是更能够明白一切感受。
过去你认为你在感受中吗?你过去你在感受之中你都闇昧感受,那当局者迷啊!你堕在感受之中,你都是什么?都已经是茫然于感受的人。所以有的时候你认为感受是真,有时候觉体找不到。你觉得那个真已然不真,你觉得那个「真」,已然是随着你现在那个业感,不断的纠缠于那种迷闷之中而已!所以人生活了大半辈子,你才会发现原来过去这么久的岁月里面,你连人生的感受都没有真实过,所以那才叫可怜,那是真可怜!
将来你证得这个觉体时,你才能够明白感受,你才能够从头真正感受一次人生。就有点类似我上次讲的那个譬喻,「原来师姑是女人做的!」,那心中的这种清明。不是不知道世间名相,但你过去看到那个都是世间闇昧的感觉啊!当你清清楚楚在这个名相之中,清清楚楚站到觉体看时哩?名相依旧是他啊,可是那个心中的豁达,已然不是过去的所有一切知见之中之所能够量的,之所能够衡量的!
所以就譬如你在镜前面看那个黑,过去你都流转在黑中说黑的。纵然你在黑中随其势力、随其变化,长时间在这边不断随他造作,可是事实上你是什么?随他变化、随他势力时,你是越来越闇昧于黑的。虽然你每天抓着我知道黑啊,我知道到黑啊!那仔细思惟你是真正不知道黑的人,你是已经闇昧于黑的人!有一天你突然站在镜子的角度再来看黑时,你才能够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黑啊!你才发现你这才是黑时,不是说你过去见的不是黑,但是你过去捉着黑说黑时,绝对不是现在站在镜体上看到的黑,那么的清明,那么敞亮,那个清清楚楚!所以你才能真正知道你看的是什么!人生也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所以你要是根本没有正方便,心生迷闷,所以你在圆觉之中根本不能悟入。既然不能悟入,悟不是在果地上说,悟也可以在因地上说。你最初不在这个圆觉上面去体会,不在圆觉上面下手求悟,那将来你就不可能在觉体上能够悟得,这是必然。你前面还拿众生知见,种种流转的现相,以为因地发心。你将来想要求得一个超越众生知见,能够清清楚楚心中清明的果地觉,是绝无是处!所以你最初下手时,行者下手时,就要在念念之间在觉体上参,那叫「正思惟」,那叫「正方便」。
所以将来在听懂、听不懂,世间听得懂听不懂、好听不好听,都要提起那就是觉心,「能觉的是谁?」所以你才能够知道,宗门的祖师留下这句话头,是无上的慈悲。那是打破你现前刚强执着的种种的厚重,那是起成你现在对一切感受的心中的疑情。因为疑情若起,你过去的势力就歇。那疑情起处,不是让你跳开感觉,因为疑情起处才是让你真正深入过去种种攀缘的业障中。你才能够明白你是怎么样流转的,你为什么会堕在感受之中只知道感受,而不能够超越感受的业感束缚。
你只要堕在感受中,那感受叫做「作相」,都是作,有作的行为,都是作相。你随着作相,那就叫做「业」,作业、作业。你随着那个业流转久了,就叫做「业感」。你永远就随着这个业感之中体会一切世间,那都是业感。在这么样强烈浩瀚的业感里面,你只要知道是觉,业力全消。所以业性也是本空的,业性也是虚妄的。因为背觉故,就有作。你要证得这个觉,作相都全消,业力都全消。
所以有的人觉得业力深厚、浩瀚,有人怀疑自己:我这一生到底能不能?「能不能」就是你还不认觉体,你打死不肯认觉体,那当然你就还是在这个造业上面,在这个业感之中不断的流浪而已!纵然你现在有回头想,好似你已经跟过去的发心不同。但是你现在的回头想,是从哪里建立的?是从过去流转的业感上建立的。纵然你发生了回头的想,这个回头的想还多分还有什么?还有过去业感的留碍,还有那个障碍。所以你在这边用其精力,用其劳苦,将来你会发现你就不断的还是在上面搅遶而已啊!
纵然有一天你觉得我已经脱离感觉了,我已经再也不受感觉的束缚了。你把心憋在那里,把眼睛努力的闭上,六根用力的把他关起来,那都叫做委曲相,那已经都叫做委曲相了。你说我已经跳开了!我已经跳开了!表示心中还有对待,你还有对待嘛!你现在在跳开,那肯定将来你就会被他束缚。因为这是什么?这就是《楞严经》讲的,他叫做你守在那边,守久成劳,劳心现前,疲劳以后,就好像橡皮筋拉拉,拉久了以后弹性疲乏,那又回来了!
所以外道因为不正此心故,念念不是在觉心上参故。纵然在感受之中,能够有超脱的变化,但你住在那个超脱的变化里面,因为他还是跟过去的业感,还有业力的纠缠。若没有纠缠,你为什么说超脱?所以将来你守着这个变化,守着这个清净,守久了以后,守久成劳,就疲劳的劳,再就回头,就堕在其间;这就是外道。那外道意思就是你不在觉体上参,你念念不是在觉心上面去下手的。
所以普眼就问「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所以既然叫「假说方便」,就为末世众生在一切感受的最末梢处,一切起心动念当下,假说;为什么说「假说」?是利行,利他的行为,利行而说,叫做「假说」。假现前的种种缘故而说。为什么要立「假说」?因为大觉心体本来无说无示,今天你是根本背离觉故,所以你才会堕在种种妄作幻想之中,起成幻觉。就好像镜子在照色时,他本来就无说无示。镜子照色就是镜子,你说他要说什么黑?说什么白吗?他无说无示。就在这个无说无示之中,所以缘(26:20)就是清清楚楚呈现一切。这本来的镜性就是如此,大觉心体也是如此。可是众生就在觉体之中,所现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处,都会误以为有说有示。因为误以为有说有示,所以就会流浪,示就是开示的示,就流浪在其间,流浪在最末梢处,不肯回头。
但是你假如真正知道是大觉心体的说示的话,你应该也要看到觉体啊!可是法性就是如此,当你觉得是大觉心体说示的时候,你只要但说说示,你看的一定是末梢,因为法就是如此啊!你觉得有说有示,你看的一定是末梢,你的力量一定是站在末梢。
所以觉心能现出种种感受时,似乎就有说有示的相。但是明眼人知道,这有说有示的相就是觉心什么?一体呈现的。他现说现示,那个说示也不过就是相尔,也就是觉心所现相而已呀!所以说跟示就不是个动作,他也是在现色一样的一种现相而已!但是一般的众生就在这个说示之中,但有说示他就看到末梢的种种的表现,因为看到末梢的种种表现,就难以回头。
为什么难以回头?因为他就是觉嘛!觉心现出感受时,整体作感受。就好像镜子现色之时,觉体作色,全部的镜体都全部变成色。但你要在色中,你要是迷失了镜体当下,你当然看的全部都是色。在色中你就找不到镜体,不是色外面还可以找到一个镜体,因为全色就是镜体。全色这样的迷惑当下,你已经执着迷惑,你怎么还可能思惟得出镜体呢?!所以行者就要在这个上面起正思惟、正方便。
在这么样强烈的种种表现,在这么样的感受真实的种种说示上面,你都要能够看到觉体之中的根本无说无示的清净。现在大概大家已经能够体会那个无说无示,觉在现觉哪有说示?但是你不能作断灭解,那没有说示,世间都是闇昧了,那根本就是所有的一切法不生。因为无说无示,所以他才能够恒现一切,才能够显现出一切。
镜性因为无说无示,心中根本的清明,所以他才能够随缘显现,青黄赤白、大小长短,他能够随缘显现。在显现之中随缘当下,你以为会有说示,似乎就有表现、就有表法,似乎就有彰显种种的道理。但你仔细思惟,镜子随缘在彰显如是道理时,就是显示镜性而已,就是显示镜性。所以能够入世间显示镜性处,那就是镜子显镜子时,他不更说示,他没有在这上面再造作种种说示。
觉心也是一样,觉心若到世间就是以觉在应觉;你能够离开觉找到世间吗?所以觉心在以觉应觉时,现出了种种世间的种种感受,你以为是有说有示,站在相上面你以为是有说有示;但这些有说有示是什么?就是觉心现觉,就是觉心现觉。所以清楚的人是在一切众生过去流浪在末梢的说示当下,能体会到觉心之中从来无说的清净。因为就是觉心现觉,你不能说更说有说。但是就在这个觉心的清净上面,他能够知道现在觉心现觉时,应缘的方便。应缘方便之中,好似彷彿有说有示。
所以释迦世尊可以为一切众生说八万四千种种法门,但是世尊却在灵山会上告诉你,我从来不说一字。所以觉心现前处,就是能够普示一切八万四千种种尘劳,现前处都是随缘的种种尘劳现前处。但是尘劳现前处都是觉心,你还说他有说吗?你有说就表示觉心就在造作,觉心从无造作。
所以在这个说示上面,你都还要清楚,你不要堕在文字之中去解释这个说示。你是要看到觉体的作用、性德上面说示。你要是堕在文字里面,你就很难去体会觉体上的作用。你堕在文字,你就是依文不依义。你要依义,才能够知道这里面的作用。在镜子现镜时,他有说什么吗?他没说,但是没说是镜子现镜,第二个镜子就是色。所以站在色上,似乎就有什么?明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似乎都有说示。
所以这个人能够活在世间上,能够明白一切世间缘起种种四大、器世间、造世间,造物的种种变化、种种庄严,他能够担当。但是在这个担当下面,他永远入到心体的寂灭中。因为他知道那是无说而现说,说而无说。因为没有一法离开过觉,觉心现前处,你有感觉似乎有说;但是说就是觉,所以你就会入在无说的寂静。这个你慢慢将来会体会,慢慢将来体会。
或许我可以用现在大众在参的根尘之中,稍微作一些譬喻。你在尘中,过去在尘中的感受里面,哪怕是你用色尘、用声尘,慢慢去深入时,久而久之,你就在色尘上面,你看到的是什么?是清明的见根。或是在声尘上面,体会的是清明的闻根、耳根,闻性现前。在闻性现前处就是声尘,你将来听到那个声尘时,你就知道是闻,因声是得闻。那既然闻声尘现前处就是闻,所以过去你在声尘中,你感觉好像就有一个声尘的造作,尘中的造作。将来你在声尘之中都知道是根本闻性的清明啊,连造作都无!你任他随缘现的声,他都是闻性的清明啊。因为哪个声有离开过闻!
在讲这句话你们大家不要再搅遶。「哪个声离开过闻?」这是二,不是二,就是一。哪个声不是闻?《楞严经》讲的敲那个钟声一样,你惑声为闻,你把那个声,把抓着那个声以为是闻,从此以后闇昧觉性。你不知道全部那个声已然就是闻性,就是那个闻性现前处;你还捉持有声有闻,那就是流转相。假如你都能够在闻性之中、在声尘上面,都能够体会出闻性的清净,根本没有造作的清净,那你还说尘中还有造作吗?假如你还在尘中上面说还有造作,表示什么?表示你在闻性、在根、在尘还是搅遶不明,还在搅遶不明。
当你清清楚楚时,你还说声中有造作吗?你当然没造作。那就是闻性,闻性现前处,那就是本来清明的闻性现前处,随缘现前处。但他不知道所有一切缘起?知道啊,清楚知道啊!但是你在清楚知道时,都没造作。连造作都无,所以何况还有说示安立,还有说有示,在这边妄想追逐!但这个你不能作断灭解,所以这里面要告诉你这是清明。有的时候要用文字讲,又怕大家被文字搅进去了。因为毕竟还是凡夫,有时候想要解释清楚,并不能够解释得太过直接,没办法解释太过直接,因为还是凡夫。
但是将来你会慢慢体会,你还有说吗?因为都是闻,哪有说?闻中从来都没有动过,哪有说!可是没有说,随缘时彷彿是在说嘛!但随缘当下就是闻啊,刚刚不是讲说,你已经体会闻中从来没有动嘛,所以他没有那个动作说示,没有啊,从来没有!在根本不动之中,才能够显出世界庄严。若是真要有动,真的有造作,连世间说示都断,连世间一切感受都闇昧。所以这里叫做「假说」。因为大觉心体本来无说故,但无说是世间众生闇昧觉体流浪在世间故。今天为利其方便,回头认到他的本来面目故,所以说要「假说种种方便」。依众生过去的妄业,妄业都是虚幻,所以今天要破其妄业,都叫「假说」。不是真有如是说故,不是真有如是利益的行为故。
这个真有如是利益的行为,这要讲清楚,他能念念之间就叫你回头,照见你本来面目。就好像眼睛突然得了眼病的人,突然看到种种幻相,他不过就告诉你其实都是病目所致,都是病目所感觉到幻相。你要知道是病目所感的幻相,你自然就不会在幻相之中,再随他去起成狂想,起成种种幻想。那因为你的病目,告诉你那是病目故,要你跳开病目之中所成就的所有一切幻觉,好像这里面是方法,其实这都不是方法,这里面根本连方法都不必。这就是叫你本来就是回头,你本来就不失。在你的心中,在你的眼目之中,本来就不失如是清明。就在病目所见的种种幻相当下,都是你清明的见根所照。你虽然觉得是病,能看到种种影像,但能看出影像来时,还是什么?还是清明的见根所托显而出。
你念念在病目之前,你要都知道是见根的清净,你自然就不会随病目的影像流转。就有点类似周利槃陀伽,在意根上面;他虽然过去堕在愚痴,堕在愚痴,但觉心不是痴啊。就好像人在眼睛前面挡一块板子,你以为看不到,你说我看不出去。你觉得看不到的那个,不就是看到吗?不就是心中清清楚楚看到看不到吗?所以你将来把板子拿开的时候,你会觉得目光能够看得很远。你过去挡板子时,跟你现在把板子拿开,虽然在相上有远近的分别,能看到近、只能看到近或能看到远的分别,但是跟你的见精从来不二啊,你从来不二!
所以你觉心觉得智慧、觉得愚痴,你的觉心也从来不二。只是你守着潜在意识里面过去的障碍、过去的业障,你觉得我是愚痴啊。但你要肯于扫除这个障碍,叫「扫地、扫地,扫心地」。你能够扫除这个障碍,根本不必离开这个痴,这个现在所有的一切过去的痴念。你只要不要守着这个痴念以为全然是我的觉,你当下能够开悟,证得清明。
所以周利槃陀伽本来现的是痴,但是他听佛所教故「扫地、扫地」,他就是扫那个「心地」。你扫除心中的执着时,你眼前过去的业感纵然都在,但你看到那个心中的觉心,那个清明,与诸佛不二。何况只是证阿罗汉而已!何况只是证阿罗汉而已!所以这叫做「假说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唯取直截,最直截,直下能够见性,唯取方便。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个意谓(意味)上面这两章已经讲过了,所以不更再说、不更再说。
所以「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世尊,就是根本的大觉;「世」,世间之第一,世间之所尊。为什么讲「世间所尊」?因为这个觉体就是一切世间法现前处。你有哪一个念头,你能够找到哪一法不是从觉体中现的?你找不到有一法不是从觉体中现。那这个觉体就是世间法之中的头首,那是世间之所尊,一定要遵循如是觉故,你才能够呈现一切世间,呈现一切众生界。所以他在如是觉中一定是世尊,一定是世间所尊。「告普眼菩萨言」,所以站在如是的这个性德上面告普眼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
所以叫做「普眼」。上次也讲过为什么叫「汝等」,是普眼如是性德之中所摄的一切功德性用,叫「汝等」。你要站在普眼这个大觉的菩萨行中,这个心中灵明的这种智德上面,你看到一切灵明的作用,叫做「汝等」。所以普眼所摄一切菩萨的性德作用,菩萨的性德作用,就叫做「汝等」。你站在大行上面,再依行而说,你会发现在大行之中能摄种种性德作用。你站在大智上面,依大智而说,他所摄的一切性德作用。所以你今天站在普眼之中,根本心中的照瞩的本来清净的担当上面,你当然能看到这个上面所摄的一切智慧作用,叫「汝等」。
「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那当然就是为你的根本性德之中的智慧中,智慧就是菩萨,及现在在智慧之中,当下照瞩的一切众世间种种众生相里。所以这个心念之中一定摄两个相,一个是念念之间心中所积聚的智德,叫「为诸菩萨」;一个是念念之间还是看到,在根尘之中最末梢的种种呈现,叫「及末世众生」。那相中都要清清楚楚,一定能摄这两个相。所以你没有能够摄及到最后的种种,现在根尘之中所现的一切呈现,你也不知道那菩萨的智德在哪里下手。你要说有菩萨的智德,你当然是担当最末梢的所有一切作用的呈现,那就是你大觉有情,有情就是最末梢一切感受呈现处。
所以「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就在这个菩萨行中,在能够及末世众生的所有的一切呈现当下,这个中间的过程,你为什么能够在这个上面,能够体会如是两端的种种的性用,两端的作用?是因为你已经站在觉体上看。因为你站在觉体上看,你虽然修的是菩萨行,是能够摄及一切末世众生,但是事实上在你心底深处,你念念之间长养的是如来的修行渐次。
所以菩萨行不是脱离你根本大觉性体以外,还有一个叫做菩萨行;是念念之间你站在如来藏中,站在你如来的性德上面去体会时,那个叫做「菩萨行」。因为你在体会处,随你现在的智慧的不断的增上,那念念之间增上的过程之中,就叫做「菩萨」,那就叫做「菩萨」。纵然你将来成佛,你将来成佛,但是你到入世间时,你在大觉心体能够入世间的一切力用、德相一样,称为菩萨。所以叫释迦如来坐莲华台,千释迦菩萨坐莲华时,祂一样的力量,现出都是菩萨,因为那菩萨就是大觉能够利益一切有情处。
所以讲到菩萨你就要知道,他就一定是什么?一定是在你的根本觉体上参究,才叫菩萨。在觉体上参究,当下所有的一切力用、德相,那就是「菩萨行」,那绝对就是「菩萨行」。那什么时候成佛?是在这一切功行圆满处,就是成佛时。圆满处不是从此以后,虽然说打破名相,打破名相不是说不知道名相;打破名相,他是叫你不要在任何的名相中住着。不住着中,你将来才能够处处为你所用,那才叫做「大圆满觉」。所以现处他当然就知道是什么样的菩萨性德,现出时都知道处处显出,都是什么样不同的菩萨性德。但是你能够明白这一切菩萨性德的这个当下,这个智慧呢?叫做「如来」,就叫做「如来」,叫「大觉性体」。所以心思就是如此,心性就是如是。所以叫「问于如来修行渐次」。
「思惟、住持」。早上也讲过了,照了观察是思惟;住持,住真总持是住持。「乃至假说」,假说是利行而宣,那是假说。「及种种方便」,这个唯取直截。这就是普眼菩萨问思惟、住持、假说,跟方便这四个。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那谛听,当然是审视、审谛而听,念念之间要在心中根本纳受上谛听。不是普眼菩萨谛听,是我们现在行者要谛听,要随文这样子谛听。你要念念之间要随文,要在义理上面不断的谛听,才是真谛听。所以虽然说的是菩萨普眼菩萨章,这一章中讲的是普眼,但是直下能够读的,当下在这边诵读的是行者。所以行者在诵读普眼菩萨时,那心中立的那个相就是菩萨,应该就要如同普眼菩萨的作用。虽然你还不能够建立非常完全,建立非常圆满,但是你立志已然在读这一章时,立志已然要如同普眼菩萨,这就是发心。
或许你会问:那法师,怎么样立普眼菩萨的志向?我现在根本还搞不清楚,要怎么样立?觉心的道理,你会慢慢越参,你会越透彻、越详细,只是看行者下不下手而已。当你要下手,天天在这上面思惟,久而久之,入久,你那个思惟的智会还能够深入;思惟久了,你都能深入,熟都还能生巧;世间法中都是如此,何况出世间的种种智慧,他下手不是如是!当你真正能够巧时,你真正明白时,你讲到那个名字处,你都知道他代表觉心中什么样的性德,你就能够清清楚楚。现在跟你解释那普眼菩萨是代表什么性德,你可能永远不能够在心上能够感受得到、印烙得出。
但你假如真正已经开始下手了,觉心的道理已经明白了,开始这样下手。将来你能够绝对随举一个名相,你都会在觉体上解释,他代表觉体什么样的性德作用、功德智慧。那当然讲到这个名相时,你就依着这个名相去体会觉体,就叫做「依普眼菩萨参」,就是「立普眼菩萨的相」。所以现在不急,那怎么样去跟普眼菩萨同样发如是志愿?你先在觉体上参。但是因为过去在读诵经文时,或是在心中自己解释经文时,你已经愿意在每个名相中,每个菩萨的德号里面,这样子不断的思惟觉体的性德作用了;将来总有一天你会找到下手处,找到每个名字中的差别,你安立的地方,让你安立的地方。所以「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默然是静深决定。大众默然而听,所以你就要在任何起心动念处,叫做「大众」。你是不是能够静深觉定?这个安静的静,还有一个相,安静的静不是只是不动,或者只是那种不躁动、不躁乱,叫安静,不是。安静的静,还有一个叫做「审明」,审明叫做静,清清楚楚,心中明明白白,也叫「静」。因为你明白故,就不随任何感受流转,所以叫做「静」。就好像河水澄清时,他就是安静处。澄清是一切法、一切相,能够大明处,那也就是河水澄清处,也是安静处。所以静,叫静深;决定,决定心中已然发生。
所以你在任何起心动念里面,就是大众,「及诸大众」,你也要如是审明决定。念念就在什么?就在大觉的普眼的性德上面去担当。哪个不是大觉的法眼之中之所现量?你只要知道哪个不是大觉的法眼之中之所现量,你就会在现前的每一个感受里面,你就不会甘心再随逐过去众生差别的业感,再随他造作流浪。你会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上面,每一个过去所有的一切业感造作的,所有的一切呈现处、浮现处,你都会愿意参他是觉体之中的呈现。只要知道是觉体的呈现,我才有这样子的感觉。先知道是觉体的呈现、法眼的呈现,你能够明白那个法眼的呈现处,你跳出了那个烦恼的过去的束缚那种障碍,你才能解释烦恼,你才能够明白烦恼过去的因缘本末。
当你站在法眼之中,你知道他都是大觉心体的法眼所现处,虽然他现在的名字叫烦恼,但是我已然知道他的根本就是大觉的法眼。你站在这个角度再看你自己的烦恼时,你就能够解释出这个烦恼是过去如何闇昧觉心故,又在种种造作上不断攀缘、不断依附故,所以流转的业力。他不单是让你在现在的烦恼之中,你能够明白他的因缘,你甚至于还在现在的烦恼之中,你能肯定你过去是怎么流转。你能看到你过去在你心底深处,过去那个流转的刚强的业感,就在这个烦恼上所摄的一切业感。那是因为你当下在每一个烦恼之中,你已经给他的方向不一样,在行者发生的那个决定心中已经不同了。你就站在法眼中见时,你知道他就是大觉心体时,你就能够解释清楚那个烦恼的造作。
当你能够解释清楚自己心中所起的种种的烦恼的势力时,你还是烦恼吗?你能解释清楚时,你发现你已经离烦恼好远好远。纵然还没有完全脱去那个幻觉,但你已经不是过去那么刚强的烦恼众生,已经不是他了,完全就跟他过去的业力不同,因为他不是在过去的造作上面不断流转。不是在造作上面流转,就叫「业力不同」,就叫「业力不同」。
休息。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