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068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16 | 2371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4]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宣讲

第六十八堂

所以上一课讲到,怕是最后起的那一念声音,跟之前讲到,你要在一切中你是不知道所表现的法性,那都是行者或者众生还在大觉体上还是甘心背觉,不过只是追逐世间相而已。所以讲那个在家人,要是看到出家人以为他是凡夫身,不在家,所以我根本不愿依止他,不愿依他求学;所以依一个家,感觉到很有智慧,讲到什么东西好像就是琅琅上口,都讲得好像大快人心,所以要依止他甚至依他,然后他才现出家相,这是闇昧相法

相法本来就是什么?本来是让你立性的。众生因为过去背性流转相中,但性相本来就是一如。将来你要怎么样找性,你还是要在相中如实的从头审视,你过去怎么样流转的。僧人的僧相没有什么叫做凡跟圣,没有什么叫做智者愚痴,只有你堕在相中才有智者跟愚痴。这个僧相是法,你要是认为说一个出家人,他现好像只不过一般凡夫,你心中若是比较轻蔑、轻藐他但你不知你根本大觉心体,念念在凡吗你能够找到哪一个觉体不是念念在凡的是念念在凡你的觉体的念念到最凡处,最极凡尘处因为不是到最极凡尘处,还不叫觉心圆满时喔所以你怎么会认为他凡呢?!

那为什么你会觉得你看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凡夫相纵然你看到他是真正一个没有智慧凡夫身,可是他已经在身上立如是相时,他的心性之中所立的那个性德的种子,你是看不到的。因为过去他也搞不好就跟我们现在在家人一样,就是刚刚讲的,那个在家人一样,流转在相上分别,所以到世间来緃然现相,还堕在世间的愚痴流转中。为什么?因为过去性心中不但搅而且败坏,所以今天纵然现相也是愚痴。但虽然现在还是愚痴,可是他已然现相,那个相中在他心底深处,将来所能够启发的那个法性,岂是一般凡夫智慧之所能知的

所以求学一定要依僧出家人一定要依僧学依僧团去学不但只是教你僧人之中那个形相、形相;你不要说他一定告诉你什么道理,光那个形相,你能够把形相在你这一生中、在你身根上面,能够建立好,将来就能起成用,就能够起成行为。所以在形相,在求这个形相过程之中,你还在边搅,还在相上搅不清!你纵然后来你自己穿上袈裟,或者你穿上袈裟后,一个在家人去学,你会发现你三大阿僧祇劫还在里穷搅蛮缠!因为心性之中建立不了一点何光明

甚至一句声也是,你已经知道原来是大觉心体的法眼,光这个一念声,他已经破你万重闇千年闇。虽然不能够叫全破,但你已经过去运用不一样了;所以才会跟你讲是么?一切万法都在一念之间也跟你讲说,那一切佛事要善用佛事。因为最初那个音声立错了,你心中的觉体就不会彰显,你作用都不会彰显的,你完全不知道怎么建立的。

最初下手处,大家都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下手处就是么?就是现在心中至诚恳切,心念口言随诸佛止(420,随诸佛语。你能够心念口言都发出;那个音声,你不要小看只是声而已,但是那个音声已然在那个音声性中,已然在你心海之(数)已成种种波激荡。所以那个字中国人写一个立、一个,在立出种种觉照,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以为现在只是音尘。

过去众生为什么会堕在凡夫地中难以自拔?就是念念之间起心动念音声相不同,完全不一样!起心动念音声是凡夫,所以他永远就在凡夫业感之中流转,就在上面流转。你只要堕在世间执受质受里面,你连世间所有的一切,现在每天感受的生活,每天感受到你以为真实的生命,你都还没有办法真正微细的体会过!就好像我讲的那个,就好像佛经常讲的「生灭」二字。我们讲生命之中,足生灭,可是你却在自己感觉生命是真实之中,连生灭二字你都体会不清楚!因为生灭二字你体会不清楚,所以才会什么?不断攀缘于过去,固执于现在,妄想于将来,就永远在这条在线不断的就在这边造作

要真正知道生命的人呢,他也能够知道生灭,在觉体上面,真的能看到那个觉心之中的变化,你当然知道生灭嘛。因为觉心他一定是大觉,生命他既然在生,一定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处就是灭。因为他能够生生不息,生不是一个生相永远停(挺622在那里叫生,他一定不断生生不息,不断现生。所以这一念生处,就是前一念灭处,生生之处。

你为什么能够看到生生之处?因为他能够明白一切灭,那就在灭灭之处就能看到生。灭是在念灭,因为那个灭处下一念是看到生,你才知道前一念灭;那也有人看到灭是在灭生,要是灭只是灭生,那生就断灭;灭生是灭前一念生,可是灭生之后,他是下一念生,所以中间虽然现灭,可是他是利益下一念生;不然的话他要是只能灭生,生要是被灭时,灭也就闇昧了,灭的作用也不能成就了。

所以一切法中你会发现,他念念之间就在生生灭灭中。你能够感觉到现在时,这一念已然是灭。因为你知道他这一念已然是灭时,所以你就能够什么?你就能够安再迎接下一念生嘛!你就能够明明白白安下一念生。因为你能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你在现在你不会执,因为他必将灭。你在下一念起处,你也不会拿现在的业感去不断向上面攀缘、相续,所以你会知道下一念处。

你为什么能够在这个上面,生生灭灭都能够觉察如是清楚?因为你知道觉体当你能够知道觉体时,在生灭上都能够觉察清晰,你才能够明白什么叫生命,你才能够明白什么叫生命不然我们所说的生命,你不觉得太委了吗你说的生命,你根本都不是你自己能够命令的都是别人外面的感受命令你的,那么叫生命呢你只能够为感受卖命,都不是你的生命。「有命令相,有主宰相,才能叫「生命」

那你是怎么样一念之中失去生命中主宰?就是背离觉体,妄想那个感受以后,堕在感感受之中流转,就失去主宰!当你要真正知道觉体时,你能够感觉到,你能够真正证得每一个感觉当下,其实就是大觉心体生生不息的种种,在生灭之中不断的庄严变化,所以你就自然不即,他也会不离;因为他念念之间就在觉体之中,看到下一念的呈现;但他也不会住在这边,一直攀援执着我就是如此;因为你在觉得「我就是如此这一念」,已然就是灭,已然是灭。所以你自然在感受之中你就甘心放下,你自然就甘心放下。

当你在感受当下能够甘心放下时,你不是没有觉心,你不是没有生命,才是真正的觉心现前处,才是真正的生命现前时那只要你不随感受时,任何世间的东西你才会知道么样念故,才能够形成世间。过去我们随着业感,在业感当下都还跟你讲,没有福德的人看到世间时,世间是么样的变化。有福德的人同样一个地方,同样一个地点,他看到时,世间又成什么样的变化。所以没有福德的人走到一个地方,穷山恶水;等到一个有德的人再到同样地方,那都是福山福地。一个过去根本没有生机的地方,根本没有生气地方,你要出一个皇帝,你看,都龙山龙脉。他都随着众生福德在变化的,没有一体(?具体实在的。

那过去在业感之中尚且是如此,将来你根本不随感受时;过去业感还是被动,尚且世间都随你的业缘在变;将来业感的这些感受束缚时,你是能命令的,所以随你走到之处,随你所到之处,那整个山水是随你转的,你是清清楚楚的;所有的器世间是随你在变化的。这个人重新才知道什么叫生命的感觉,重新才知道什么叫活着的感觉。那个活一定要跟觉心相应,你从此背离觉体,本背离觉体,你怎么说自己活过呢?!

所以这个活字,我们现在常常在用,活佛、活佛。要是背离觉体,那都不是活,活相。觉一定有很清明的地方,觉心清浄处,还不要说你证得神通,觉心六根清浄时,你看到大山,看到一个颜色,你就道这个颜色的因缘本末,是属于什么因,什么样的一个缘会带给众生什么样的感受,是好、是坏清清楚楚。所以可以帮一些人看到周遭的环境,在周遭环境的变化里会看到这个家人现在心境中的度在里,平常的度在哪里。听到一个声音,就知道这个声音他的起来自何处;这个声音之中所起的那个音韵,到底是迷、淫荡人心,还是真正振奋人心,清清楚闻到一个气味,就知道这个气味,会迷惑人的种种的智慧;闻到一香味是迷惑,可以让你昏智,智慧会昏的。候闻到一气味就像沈香,诸佛菩萨圣人是体香。那心中,你是内心之中能够起出种种的善念起成种种提携的;那完全不同啊!食啖,吃东西的时候会看,这些东西食物是从那里来,是从亲和的感受中现?还是从那杀戮,痛痛苦苦、哀哀怨怨,那种浩刧中来?他都清楚。这叫做「六根清净」,都能清楚。

为什么只讲到这里?那为什么活佛还能吃肉呢?你看不出那肉受尽多少苦吗?你六根不净?清净,你应该看出来,你那个肉摆出来,你就会感受这块肉中的,虽然烹调过,不管你加了酱油、加了味精,你都看得出这块肉他曾经受了多少苦难!假如这块肉看不出来,你看么色?还帮别人算?你这小块肉都看不出来,他还帮你这一大块肉在算命!算么命?!那怎么还叫活佛

所以要是真正六根清净,自然不需要如是的食衣住行,只要心清净。所以觉心不一样时,他能世间的取度、用度都不一样。心清净时,自然要听轻和的声音;自然取食都是清和之味,他自然就不好乐那种血腥之气。不但不好心要是真正发出慈悲心来时,就是我讲的,你根本不会把众生当食物,不会有么好乐、不好,好乐、不好都多余!更何况自己还在标榜我吃素,你小心将来流转,因为「吃素」,表示你潜在意识,你还认为那是荤食,只是我现在不吃,我在吃素。将来你就小心、不小心得到一个什么病,很多人这样子,吃素吃了一辈子,得了么病,告诉他:你没有营养,吃荤的吧!他马上大口大口嚼,他居然咽得下去。因为他不是发悲心的,他不是发悲心,现在的善行都不保,都不保任。

你要是真正发悲心,悲心不是说你只发慈悲心,叫悲心那个悲心就是心中真正已经能够入如是微细缘起,真正是发出真正的良知跟良仁了。他自然不会把他当成是菜,他自然心中尊重一切生命,自然就不会把他当成食物想。你告诉他说:你营养不良要吃他。他都会觉得很奇怪:他怎么可以吃呢?他自然就不会去吃。

所以现在众生要是碰到很多病相现前,告诉你:营养不良一定要吃点肉。那就是过去冤家,让你现在身体上现出疾病,告诉你营养不良,破坏你吃素的发心,让你回头再啃食众生肉。你就算能够吃众生肉,你的病相能好,可是将来运,慧命永远沉沦,永远在病中啦!你到底是要一时你感觉到有疗愈的心中的感受?你还是要生生世世不堕如是病中的决定?若真要发如是心,人家告诉你:你要是吃一块肉,病都会好。那你还会跟他讲:那就让我死吧,我就是不吃!因为我今吃了不是个肉体死而已,我生生世世慧命都死尽!人生本来就要死,本来就要死!那为什么在死的时候,还带着那么多众生冤冤业业离开哩?还带这么多亏众生的业感走哩!

所以好像记得以前个玩笑说,你要今天杀猪吃猪,将来就投胎于猪。你要杀牛、杀羊就投胎变成羊。所以有人不就开玩笑说:那我杀人,将来投胎做人。可是他忘掉后面还有两个字,做人被杀,做人被杀。就算你到人间来,你杀人到人间来是还债,还被杀;那叫做人吗?那都是还债。你只要有一分,你只要有一点,你还有在众生身上求取,你将来必定偿还。所以《楞严经》讲,你还食地上五谷,你的因缘还在地上,还跟这个大地有因缘。所以我说世人不服不食,如是之人是真了脱。经文我背得不好,因为大家知道我不会记经文,背不下来,但是大约有这段文。

那当然不是叫大家从此以后不服不食,不是叫你开始不吃东西,那这样子也是愚痴。是心中根本不是在上面妄取。因为不是在上面妄取,所以今生这肉体上在世间,我只要取如是量来让肉体不坏就行了。所以心中没有念念之间还在什么?攀缘世上的种种食物,追求世上种种食衣住行这种欲望,这种流转。但必定还有个肉体,所以取那应量就行了,只是在使肉体不败坏就了。

那肉体不败坏,将来必定会坏,这必定会坏时,你还是如量而已,你不用刻意增量,再增一些其他业感,想要滋养这个肉体;这个肉体他将来必定要坏,同样是应量,都是应量,但应量之中他没有说么?没有那种心中造作需求嘛,没有造作的需求;所以那也能够属于「不服不食」。

将来你成佛时,那当然不需地上五谷,当然不需世间这些食。讲到这个要讲南传,这个就题外话了。很多人讲说南传可以吃肉,现在不讲藏传,讲南传可以吃肉。谁讲的?这个讲南传可以吃肉,这个人就叫做妄语。南传自己都不能想食,你去托钵,谁跟你讲可以吃肉,你可以吃肉就是想食物,你知道吗?那只是托钵,你自己不能亲手做,你不能想食,托人家给你吃什么,就吃么,你不当食物想,你心中根本没有那个好想,你不追滋味想。你有一点追逐滋味还黏于滋味,就心中还在那边不断攀援滋味,就是么?就是自不庄严,自己堕落。所以那是托钵,谁跟你讲说南传可以吃肉,可以吃肉就是你想吃肉,想就犯。所以真正小乘南传是根本不做肉想,不做么想,更不做食想,所以随缘去托钵的。所以没说南传可以吃肉。

所以为了吃肉,现在也有,花莲很多的法师,为了吃肉披上南传;冰箱里,去那边作客时候,冰箱一打开都是肉。他从里面拿一瓶饮料给我们喝,我们都不敢喝,瓶口怕有那个血腥味。但是心里看了很痛、很痛,但他都跟你讲,因为我们都修南传法,所以可以吃肉,所以不在这较。其实都是,都是其实讲起来么?都是好吃,就是好吃嘛!为了吃,居然可以不断用尽语言,用尽这种文字,为自己不断狂解,自己不断解释,所以那也是可怜,那也是可怜!

所以一个声音、一个现象,你都明白那是心中怎么浪的。所以一个声音的不同,他给你将来的启发就不一样,所以善用音声做佛。所以你要真正在每一个章节之中,你都能够安立菩萨的性德;你站在菩萨的性德之中再看现在的末世众生,就是你种种感受之中的最末,他全然不用讲光,全然当下你就知道他根本就是么?觉体的智慧光明而已。他本来一切感受就是觉体能够随缘的智慧而已,慧光流出而已。所以我讲那个慧,曾经讲过那个慧字,上面是彗星的彗,下面从一个,彗星,天上的彗星,星星的星(心?。彗星就是咻~一下就过去了,一道灵光乍现,他不过就这样子,叫智慧。所以他能够随一切感受之中,一道灵光乍现而已;所以任何感受都是剎那剎那在生灭中的。

那每一个剎那剎那生灭,不就是大觉心体随缘的一道灵光吗所以你站在这个上面再看一切感受时,站在末世众生中看时,你就能够体会觉心之中随缘的用、作用智慧。所以那个时候,当然你还没有证得如是觉心,但你名字已经明白了,你作用就不同了。你就可以担一切感受之中就是觉体的慧光,你虽然知道这个名字,虽然心中智慧还不见得说已经然;但你已经知道这个名字时,跟你过去的作用就不同了。这里面的法轮是已经开始转动了,在为你已经不的已经念念光了,全然不同。所以不但善用音声,也要知道善用一切圣人的名相,圣人的名相。

所以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

所以善男子,彼新学菩萨。新学就是发心发心都叫「学」。那发心不是讲说哪一个师父叫发心,刚出家发心,你念念起处都是发心。你每一个念念起处都是在新新变化中的,就是学这个。你每一个新新变化里每一个心念处,起心动念都是学。行者要现在这句话中,要现在如是安。假如你当然可以讲到学,可以讲到其他解释,但其他解释跟你没有帮助,你要自己跟自己现在行者当下下手有帮助,就告诉自己:么是「学」,就是念念之间每一个起心动念、新新变化处,那都是学。

学现前处,哪个不是你大觉体所现的种种性德,最初现前处?每一念中都是最现前,每一个念末,那就你觉体所有一切性德圆满处。但是念起、念末就在那一剎那中,随你那一剎之中,你都要分析出来念起?念末?你都要分析出来,是学?还是最圆满处?么是你最圆满处?所以就在你这个根本作意上面,本来的发心性德上面,叫「学菩萨及末世众生」,就在你现前种种作用上面。「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就在当下你要照见你根本如来的「净圆觉心」。首先「应当正念,远离诸」。

所以古德讲,么叫「正念」?正念就是无念;所谓正念者,无念也。为什么是无念?过去讲这句话可能大家很疑闷,为什么是无念?怎么样叫做无念?要是起一个无念,不还是念吗?因为你没有办法在你的心意识里面,你起一个念头叫做念,你觉得有念,还是念;你有办法跳出这个念字嘛?觉体都跳不出去了,你何况还能跳出念字!所以你起一个无念都是有念。那为什么古德可以告诉你,所谓正念者就是无念,那就在觉性上参。你要是站在觉体上参,你才能够明白么叫无念。

你在一切过去感受之中都是种种,刚刚讲的一切起心动念新新变化都是一念头随缘变化处。但你已经在觉性上体会了,你会在变化之中起种种变化说种种治断嘛不会。你不是抓念头在断念头,不是啊!那我要在念头上、变化处,要怎断这念头你要知道他是觉就好了!你要知道他就是大觉心体。在大觉心体现种种念时,那念头可真的是有如是念,这就刚刚讲的「无」是一样。

觉心现前处虽然名字都叫念头,但其实全部念都是觉。「念」这个字名字都不可得,因为都是觉嘛,方便只是随缘说立一个名字叫做念。但你不知道念都是觉吗?你站在觉体看他时候,都是觉心!所以连那个名字都不可得。因为你知道这个不可得,所以你才能够在觉体随缘处,处处立念的名字。这才是我们在净土门中常常听到的,「无念而念,念而无念」,那是你要念念之间已经念到觉心现前处。那个觉心现前处你才能够知道什么叫「成」的意思,不是你念多少万句、多少万声,一直在中间不间断,也没有喝过一口水,叫成片啊!那是你在任何念中起处,任何佛名,甚至于是佛名当下,你是发心就是在觉体的,那叫成,那叫打成一片。

为什么打成一片?他没有此念彼念,没有前念后念,都是觉海,觉的这中间有生有灭都是觉!觉可以现生觉、灭觉,但生觉、灭觉都不离觉。觉在现灭之时,觉在现灭就是觉生,不然你怎么知道灭?虽然名字叫灭,但是就是觉生了一个灭的相嘛。所以觉生,这讲清楚,你才能体会,觉生了一个灭的感觉,不是吗?那是生!那觉在生中?因为生生要现生,觉在生中,你会发现他正在念念在灭所以你要是真正知道这些觉体时,连生灭都打成一片;还有生灭吗?所以清清楚楚那一些感受之中,虽相中有如是起、如是,有如是起、如是歇,但是都是觉。因为觉,歇也是觉;前念也是觉,后念也是觉;那个叫成。在那个成之中,既然知道连前念、后念都知道是觉海,打成一。你还在上面妄立种种念的名字吗?那当然叫无念

所以连到这边,你要在过去如何证得净圆觉心时,你还要么?要正念。正念么?正视大圆心体他根本非种种念的清净。但这句话要讲清楚,「非种种念的清净」,清净就是种种念,清净就是种种念。所以就讲到如同湖水的澄澈、清净,澄澈之中他才能够映现万物,映现种种光影。所以那才是真正根本无念之中的清净,所以那个清净要包容种种念。

所以过去先德云:「趣寂之前,就是行者在趣寂之前,要万境境界的境,「万境」,三点水的一个民。趣寂之前,在思惟这个的时候,要万境泯,你要念念感觉到他其实就是大觉;他觉体上还立这念吗过去我抓念忘了觉,所以今天只要认得那个觉,不追逐那个念,所以叫无念。所以这一念中不是说我再起么样的念,;连你对,你想要对他,就告诉自己那都还是念,那都还是觉;这叫念念披剥。所以那叫「万境寂」,同时寂灭

但是呢,发慧以后,将来开始发生智慧以后呢?这「发慧之后,一切」才能「皆如」,发慧之后一切才能够皆如。你要先在上面知道那个无念,所以现在先知道那个离,先知道那个无念,叫正念,念念寂。将来真正站在觉体上,薰久成性时,你不要怕,因为这个觉心永远不会断灭,你永远不可能跳开觉心的,你无量劫来也没有一分一秒一剎那之中离开过觉体的。你只要认这个觉体,觉体他就为你担,必定明白一切。过去是你流转在感受中不认觉体,所以现在才叫你一直不断的发心回头。将来你真的回头处,真的照到这念觉体,觉体他就能够为你回光(回,倒驾慈航,在一切感受之中你才能够明白,一切觉心的作用,叫「一切皆如」。

就好像镜子一样,过去你要是背离镜体,你在镜色上流浪。因为流浪故,才叫你不断的用尽方便,用尽种种这个言词文字叫你、不断告诉你,那是镜色而已,他不过是镜体所现故。让你在镜色的这种势力里面,慢慢慢慢去体会镜体的作用。因为你最初体会镜体的作用时,你好像就是什么?你就把镜色先伏住,但那个伏跟过去的伏是不一样;过去的伏是真正在压草,那个伏就是心中智慧的降;那心中智慧自然而然对那种镜色之中心中的淡漠,不随那个感受流转。可是当你将来真正证镜体时,你自然就能够照,你不用害怕;你不害怕说,还要起个心动个念,我让镜新照,再能够照出种种镜色千变万化;因为镜色就是镜体,你只要不作障,他就自然能照色。

所以讲到那个向大、小向大是那个小乘人作障,喝斥他,你不作障,你心中本来就能够,你本来就应该能够现出如是光明作用的。所以你不用担心,现在只是在思惟无念吗?只是在思惟觉体嘛。就如同早上讲的,你不认这个觉体你根本就不能够思惟一切。你现在所的思惟,都是堕在众生现在的差别业感之中作的思惟,你还在过去的造作的业感之中思惟,那不还在那边不断造作业感吗所以那永远叫做流浪。

所以你要是发慧以后,你要绝对相信发慧以后,真正开了智慧以后,你真正才能够一切皆如。所以刚开始趣寂之时,你要万境俱泯,万境俱泯。那俱泯就是正念,正念就是告诉你根本无念。这个现在种种感受现前处,一切众生所谓感受现前处,净圆觉心根本就非种种相。所以你要知道非种种相,就知道无念。但是这个无念不是你避开那个相,你是看那个相,告诉自己那是净圆觉心,根本非种种相。

所以将来你证得念心时,那一切众生界,就是一切感受还是在。因为那一切感受都在所以你见到这念觉心时,他当下就是现出智慧光芒处,他就是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在讲倒驾慈航其实是觉心的根本作用,所以方便说倒驾慈航,你不要以为还有二,根本就是觉心的根本作用。哪个镜子不现色?哪个觉体离于感觉?哪个色不是镜子?哪个感觉不是觉?所以这个时候叫「倒驾慈航」这里面就根本无二,心中的清明是根本无二的。

所以上面叫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如来奢摩他行。这里面要讲一个「如来」,要依大觉智体的奢摩他行,奢摩他行。所以「奢摩他」,有的人以为是止,只知道是止;止就是让自己这样安静下来,你在安静下来觉心一点都不体会,那就不是如来摩他行。你就抓这着那个安静,那个安静还是你现在的幻想耶!你不要小看那个幻想,你抓久以后,就好像捏目,他会起种种幻觉。你突然感觉到证得些么了,你突然感觉到你超越三界了,你突然感觉到么、么了。你就以为你好像真正证圣,那都是魔境界,那都是五阴之中的种种魔境界,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你要站在「如来摩他行」,就站在觉体上去体会摩他行。所以摩他叫做止,就是止。刚刚跟你讲说一切正念就是无念,所以你就自然在觉体之中看到一切念时,你只要知道是觉,你就会发现这个觉中根本没有动。没有动中现出的一切念,所以叫「摩他」,那叫止。但是为什么讲「如来」?那觉心之中的作用要清清楚楚,一感受你还不能避开,你要借感受之中够体会觉心根本不动,那叫「路还家」。所以中国人译名,用中国字来译这些法相的名字,所以你才会发现你活在中国才真的叫做功德殊,所以千万不能辜负!

摩他的「」,一个大、一个者,大者为「」。你不要忘记心中那个能入一切的那个大相。你站在那个大者之中,那个大他是能够感受一切感受的。但是一切感受,你要永远知道,他都从觉体那个大相流出。你只要感觉那个大字,你就能自然就能够包容现前一切的种种差别种种感受。

所以摩,叫扪抹(3535扪抹所以前面那个奢,叫止于大者,住在大中止于大者。扪抹一切差别,差别就叫「他」。你能够在这个大行,就是心中根本性中的那个大中。你能够扪抹一切感觉、一切差别,这叫做止;你能够担当,那才叫做止。这叫「如来摩他行」

你不要在那边就么念头不生,念头来了以后马上感觉到心中潜在有个意识把他伏断、压住,不能够有这个念头;我怎么有这个念头,把他压住。你就算压吧,压到最后你会发现,你还在压来压去这个造作上面,你还是你,你永远都还是你!你越压那个感觉越强,你越想压他,就越强。这不是讲幻,这讲心理学就知道;因为为什么压他?你在意他。你在意他,他当然就越来越现的就越强,所以那永远止不了的!那不是那种清净。所以有的人在那个清净中,他以为抓那个相,那个相就起成种种变化。他不知道那种变化还是么?就是过去的流转嘛!过去你要伏断的烦恼,不过现换成一种面貌现前,欺狂于你?还在这边不断欺骗你自己嘛

所以真正的止是站在大觉体上,这个大觉体中那个大中,他能够担一切感觉的那个,他能扪抹,就是担当一切,扪抹,那个扪抹就表示你不他一切差别,叫「奢摩他行」,这个叫「止」;这才是真正清净止,清净止。

然后「坚持禁戒。你要明白这个奢摩他行以后,你当然就不会越度,你明白那个如来奢摩他行,心中那个大相,你当然不甘心再随着种种差异,所以那才是真正境界。因为这个境界之中不只是不甘心随他流转,这个境界在不甘心中,你还能够发现你过去怎么样越度的就是过量的,越那个门,越那度限度的不但你知道你如何越度、还过量的,你才知道你过去什么样的行为,平常眼睛见色、耳闻声,平常的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平常的四威仪中—行住坐卧,我是什么样的心态故,所以让我自己在每一个行为中、在念头之中都是越度相,都是流浪相;所以你自然就甘心所有的一切戒条的约束。

你那个时候接受戒条时,你不是认为有个戒条约束你的行为。你会发现那个戒条是帮助你守护心;守护心在那里守护就在一切日常所需、日常日用上守护,因为日常所需、日常日用,个不是心性之中的表现处!日用过量,你心性就过量;心性过量,觉体就不见。所以你自然就欢喜,你自然就能够明白那个制戒的、戒条之中的那种不可思议。那这个戒条就是直证阿耨多囉三藐三菩提

假如你不在如来奢摩他行,不是在如来的根本境界之中,是大觉体上的境界中,你在守那个戒,你憋久了,不过就是如同梁武帝!就算你持清净,你就算布施能够布施广大、持清净,将来不过人天福报,都是人天福报!这个好像我讲过比喻嘛,在镜子,过去流转在色时,因为你背离了体,所以你才会流转在色。今天流转在色上面,你还不肯去认体,你只是在色上面说:我要种种的持戒,我要种种的禁戒,我要断。你守这那个白色,守着白色的清明,再也不让黑色来染污你;就算你能守住,不是也是可怜吗?!就算你能守住,你将来受的福报,在哪里受的?就是在色这块受的

真正懂得道理的人他根本不在色是黑是白、是清净是染污上面,再作较量的,他直接认体就好了。我直接认体,那将来在黑在白、在一切所有过去变化里面,那都是我不过现在随缘智慧,我根本不必在上面断与不断那这个人将来的报,报在何处?报在体的根本上。报在体的根本上,那就是出世间。报在你觉体的根本上,那觉体的根本就是报在么?报在佛果地之中,大觉果地之中;那是完全不同的,下手处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大乘佛教说的面,要念念之间心。那如何心?就是平常都要念念之间都要在觉心上参。你要在觉心上参,你真正就会有「坚持禁戒」,你也不愿意甘心流转,起心动念你再也不甘心,随那个念头之中增加念头的一分势力。但虽然不愿意,但是还是凡夫!那不愿意之中那个念头势力还在,那怎么办?所以你就愿意任何一切行为教条来约束自己,来磨励自己,任何种种持戒的环境,来不断的砥砺自己,来告诫自己。所以到时候才知道那「常住」,个持戒道场,常住的伟大、慈悲。

有时候住在山上,自己住茅棚绝无可能,不流浪个二三十年跌跌撞撞!那跌跌撞撞将来懂得一些道理还好,有的时候跌跌撞撞只能得到一些包,脓包,得到一些脓包下山,那叫做可怜,那叫做可怜了!

所以你能够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徒众你不要以为是徒弟,徒众就是你现在的一切行为迹象,安处徒众。你在禁戒,既然都然能坚持禁戒了你当然能够看到一切心中的行迹。所以这个,也步履步履是,就是安处心中的迹。你能够安住在一切心中的迹明明白白,叫「安处众」。前面禁戒都知道要坚持了,当然就会在一切行为上面、一切起心动念之中,你都能够明白安处众」。

」。者,安也,也是那个会不会的会,就是心中跟他合会的会。上次有讲过「」有镇持相有心中的守相,就心中明白道理的守相。,「静」者审明明明白白。既然安处众,那当然缘起当下明明白白。「室」呢?室在中国人解释,就叫做实,实在的实,实也。所以室这的字一个宀(ㄇㄧㄢˊ),宀是行者那个念念之间在法中覆、盖覆、遮覆那个心中的力量盖覆在哪里盖覆在道之法那个上面不是有个宝盖头吗,那个叫做宀,遮覆下面不是个,至道之法,就是大道之交所以你要「者,就是入之道。你要念念之间审明,坐,就是跟他相会,跟他合会,宴请相,跟一切刚刚讲的迹、心迹都清清楚楚,所以好像心中就能够大开法宴,要法法审明,法法在这边入,叫宴坐

你说:为什么要这样讲?这样讲就是告诉你,不是坐在那边什么都不做,不是坐在边幻想安静;你要心中担一切变化。所以过去讲的「树下静坐」,一坐是要明白一切心中的迹心动止,心迹象,要念念心的,不是让你在那边就是你把当成关门的关,关心那是完全走上歧途,那完全走途。

所以才有下面文字假如你说宴坐,那就在心中么念头都不生,那后面怎么还会作是呢?那「宴坐,什么念头都知道,你能够安于法宴,和会于种种大众,就是心中的大众,心中如是审明,心中如是心中的计量,心中如是明白入那个实际,所以你才能够作是」。作是这句话就是告诉你前面那几字,坚持禁戒,安处众、宴坐,就表达这几句话。所以作是念」

我今此生,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色,皆归于地现在能坐、能在这边行持这个身相,都还是四大和合,四大和合。所以这个身相只不过是现前报得的现量,那报得的现量都是四大和合,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既然四大和合才有这个身相,那为什么要让你这样子去作念,去拆解这个四大呢你要是你真的能够在身体之中,把这个四大能够拆解出来,分析出来时,你才真正知道,这个身体了无可得嘛所以四大分解根本无尘可得!

你先对这个执受,对这个身根的执受先起成种种疑惑;身根的执受你先能起成疑心,疑心就是不是像过去那么样刚强执着了,叫做起疑。身根都能够起疑了,所以念念之间在每个起心动念处,每一个尘中所现的种种身量,每一个尘中现前处都有身量,那个身量之中你也当下能破,你当下就能破。一切凡夫之所以在一切感受尘相现前处不能破,是因为现在还刚强固执如是有如是身,你永远是站在这个身中,这个皮囊之中感受,去量一切世间。你堕在尘执尘质的感受去看一切,那一切当然是尘执尘质

现在破你的根本的尘执尘质就是这个身体;你个身体都是破时,那你看一切时,那一切都能够得破。因为身心二途本来就是觉体,过去是明明心中随缘故,能够应缘种种现量,报得量,所以叫种种身,立种种庄严,立种种身,但你却在报得现量之中堕在种种造作业感之中,从此以后执着此身,所以又判成身心二途,从此以后这样子彼此茫然!

那将来如何能够找到心性?那还是在现在身根上能够体会心性。所以之前说你要如何见性,也是在现前种种尘相中相上去寻。因为心是看不的,你看到的都是心随缘的那个相现前处。

那为什么你能够种种方便,在相上你能够慢慢慢慢体会都是心中的作用?因为你这个人、这个行者在最初发心时、立志时,他已然念念心嘛念念在看那一念心,所以他当然知道,从心所起的性,他就是从心所立的相因为法法不离心故心中所立的相,他一定能够即心中所立的性。所以在性、在相你才找到么?找到关

既然能够找到关,你当然在相中就能够什么?直下立性,直下为自己建立种种将来的智慧立性。那同样就在你的身根执受之中,你也能够找到你过去怎流转的,是怎样流浪在红尘的。所以先为你剖析身体的四大,四大和合所以剖析明天在说。

大众回向。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