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44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04 | 3016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宣讲

第四十四堂

所以剛剛講到世間人所說的趨吉避凶,他都是墮在世間的執受上面說的趨吉避凶。那當然有法師要問,那佛門之中,不是佛法中也常常講到這樣類似趨吉避凶嗎?

佛門中講的是直下在性中擔當。所以那個「吉」是什麼?那是菩薩的大智,所以大智文殊叫妙吉祥。所以那個吉是從一個士、一個口。看到你根本自性之中的本來的性德,本來的莊嚴,本來的力持跟作用。那自然就不會墮在一般眾生業感的妄想上、幻覺上面,隨逐塵緣。你要還有一念不認覺體,你還不能發揮這個覺體本來的具足的性用,那就馬上墮在根本紅塵之中的種種妄想,那個叫做兇手,那個叫做兇嫌!

所以佛門中講的趨吉避凶,根本上說、第一義諦上說的。世間人講的趨吉避凶,你但開口,就知道你全部墮在現在的感受上講的。所以你還有任何趨吉避凶,你不用高興,你真的要說你能避得了兇,能趨得了吉,你不要高興,將來危難現前時,你一樣跑不掉;這叫墮在「數中」,數學的數。所以世間人不要認為一時的趨吉避開凶險引以為高興,以後你會發現,他念念之間心中就緊緊張張,每一次碰到什麼事,就一定要別人算一算。其實那一次的趨吉,那一次的避兇,他壞的是他的法身跟慧命,那才可怕!人這一生之中若是敗壞了法身慧命,他將來生生世世都是兇險,他永遠活在這些吉或兇當下,不斷的受盡如是吉凶之中的種種差別的煎熬,跟內心的煎熬,所以那就是可憐相!所以佛門不說那種趨吉避凶。

佛門所說的一切趨吉避凶,佛門,但要是佛門說的,都是讓你認清世間文字,重新解釋世間語言。他是在矯正行者的思惟的模式跟心態,那是整體為你汰換過去的思想的思路,那才是真正下手處,那才是真正下手處。

所以前面經文說:「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所以在這個上面你永遠是妄見生滅,所以就墮在種種生滅上面,從此生滅上面隨他感受流轉 。所以但有一點妄見生滅,就肯定你就不住覺體。覺體一定能夠知生知滅,你妄見生滅就是背覺。所以有的時候常常講背覺合塵,你要在哪裡能夠體會自己到底是不是背覺合塵?假如你現在的念頭,你現在所有的作意,都是墮在生滅之中,會執著真有如是作相,真有如是生滅,你就是背覺。

所以行者要從哪裡開始念念去習慣回家呢?回頭呢?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回光返照。你就在過去所有的一切起心動念當下,你要學會從頭住在覺體上看。雖然剛開始站在覺體上看,那個覺體還是用作意中思惟的,想的。但是就算是那種作意思惟的覺體,那種想法,已然已經為你打破現前感受的勢力,能消彌一點。雖然那個作意的覺體的感覺,你心裡面自己還不踏實,但你總是要從這裡開始慢慢尋伺歸家的。

雖然感覺上你是忙忙撥草無處覓,所以你只有一個作意的感覺,好像有個覺心,好像有個覺心。等到將來你會發現因為好像有個覺心,所以前塵的勢力慢慢慢慢轉歇時,你突然發現現前的這一念也虛妄了。你現在用的這一念也虛妄,因為這一念是用來抗衡過去的業感,所以連這一念都放下時,你才叫做什麼?你才叫做真正「水邊林下跡遍多」!你才感覺到:嘿!那個覺心不是有一個形相、有一個念頭感覺的覺,你在每一個念頭之中,似乎都能感覺到覺體的存在了。

就好像你在鏡色變化裡面,真正要尋找鏡體的人,你就在鏡色的千變萬化裡面,你直下感覺的是鏡體的存在。因為鏡體跟鏡色從來不是二,就是一。那你在哪裡找鏡體?你不是鏡色之外還有個鏡體,你當前能包容鏡色的就是鏡體,但是當初你要是在鏡色流轉那麼樣厚重的感受、業感時,你要怎麼回頭哩?你先要假設、先要設想有一個鏡體,所以給你個前方便,設想有個鏡體。所以那個时候還叫什麼?還叫有尋有伺。但是那個設想,他已經、已然為行者打破過去流轉的勢力,你已經不願意再隨那種勢力一直遷流,就有一點類似回光的作用,回光的表現。

所以你要念念從這裡現在開始參,念念開始這樣子下手。你下手到習慣處,你念念都知道是覺時,你覺得厚重都是覺,雖然這個還不見得叫做明心見性,但你覺得厚重都是覺,你覺得煩腦也都是覺,你覺得歡喜也都是覺。你自然就不會很容易的隨著世間過去的造作,隨著世間的喜怒哀樂,隨他波動,那都是覺啊!那這樣的人他也不見得一定要在,他也不是像一般人要在煩惱上說我怎麼斷煩惱。

那個時候你就會清清楚楚知道,什麼怎麼斷?你不認覺就不能斷,你認覺就不在斷上說。這個始知歸家的道路,那個時候念念開始才是開始起行歸家的時候。所以你沒有這樣子下手處,你永遠不知道,我每天在修行,修什麼?所以修一修,外道剃了光頭,他也說他叫出家,一貫道剃個光頭,也叫出家。他每天也在誦經啊,他每天就告訴你:什麼…,哪個真神來幹什麼,來保佑他!他都比你強,沒事就跟真神對話。所以你就看到外道,因為他不知在修什麼,他沒事就感覺到只要有一個神力、有一個神明能夠依附,他就覺得引以為傲!就好像那個在外面混黑幫的,他永遠不是黑幫老大,但沒有出息那個。沒事就跟人家講:我老大是誰。對不對?我後面有無極老母,他不走卒而已!就是一個走卒而已!他卻引以為傲,所以才可憐!叫做卑劣!

所以連這種心態你都會覺得都是卑劣,何況是一個修行人!所以真正修行人若不識覺心,不懂得覺心,你就會攀緣怪力,這是一定的。所以大教若是不存在世間,再說修行,全屬攀緣,全屬攀緣怪力!尤其是我們現在的佛教,所以末法佛教每一個釋子有你很艱鉅的責任。所以大家一定要回頭,要在這邊開始去不斷的用心參

雖然是念佛,你還要懂得如何都攝六根。因為都攝六根,就表示你已然知道在覺體上說這句佛號,你已然明白就是在這一念覺體上回光。不然你隨念的那句佛號,因為我們是末法,過去我講過你要是真心去親近大山,大山還會在你心中活起大山的意境、大山的意識。但為什麼現在末法,親近大山反而更迷糊大山呢?為什麼口念聖人,反而就是根本變成了不斷在怪力上追逐了?是因為我們過去生中,早已闇昧如是名相,早已就是業障深厚故,早已斷昧了如是的靈知、作用,覺心上的靈明作用。

所以現在隨便念一句「阿彌陀佛」,他雖然他會有將來的因緣、種子、功德,就像之前講的,他一定功不唐捐。但你會發現,很多人念佛,他慢慢、慢慢念的都是什麼?都是心中的委啊!有多少人念佛念到最後,他跟你講就是阿彌陀佛會接他,什麼其他的什麼東西他都可以不認、不要,那種委相,就抓著一個根本不知名的將來所投往的那種可能,就自己心中妄想中建立的那種安樂,可能的安樂,現在用盡這一生的勤苦,只要求得那點安樂,那種卑微!那怎麼會是大教!那怎麼是可能大教!那你不覺得奇怪,為什麼念了一聲「阿彌陀佛」他都是這種卑微的心態?一點沒轉!

所以就知道,尤其到末法,不是說跟你講一法、一相你就能夠什麼?你就行者在內心之中,你就能夠抗衡你過去宿世的業感。那個是要在種種法、種種相中,不斷的求取,不斷的求進步,不斷的求明瞭,也表示就是一個行者念念之間長養那個學習的心,長養那個行者的心。

當你能夠真正這個學心成就時,你才能夠對這句佛號、這句名號,才能夠起成真正的信心。那時候的信心就不再是委曲欸;那隨你念一句佛名,他就香光莊嚴一分功德。香就是隨你薰一句,他就能夠返照,就是聖人的智慧光芒;那叫做香光莊嚴法門,所以那叫大勢至。你居然看不到大勢至啊,每天念佛你就侷在那個委相,太多了!現在你放眼望去都是啊!什麼都不要,都不要活了,都在彌陀村就好了,都不要做了,就是這一生求死,就往西方了!聽起來都很壯烈,都是勇者,都是壯烈。但事實上這裡面隱藏著多少、多少的闇昧的思想的傳遞!假如這樣子的話,大教都不必再去弘揚了,釋迦摩尼佛也不必出世了,聖人也不必為一切眾生各各演釋種種法門、種種道理了。因為這個心法不是一法、一相,不是一行,不是一種行為,不是說不是一行,這一是根本的一相,但不是那種執著的一行、一相。

所以真念佛時,你要起成大願,你念念之間能夠在念佛處,能夠看到你現在在世間的施度啊。就算在家念佛,就要看到你平常每天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彼此應對啊。這才叫做什麼?這才叫做真正淨土行人,這才叫做真發心人。不是委委曲曲把你鎖在那個地方,開始就是只要求往生了,其他都不顧了。你要是發那一念,事實上你其他所有的一切,在心中那種報恩的念頭都不會有的。假如說你真正有報恩,你真是為了知道要用這個修行,是為了要度我生生世世的父母、親人時,你絕對不會只是現在妄想是躲在哪個地方,這樣子、這樣子念佛,只是這樣求往生就完了,就完了;而且你也根本沒有什麼?你根本沒有呵護,不了解眾生根!所以過去古德才說不識眾生根,就是不清楚眾生根啊,為眾生說法,是諸佛大怨,抱怨的怨。

你以為你把一個人放在那邊念佛,他就能念了?他就求往生了?那這個就不叫末法眾生,這個現在應叫正法。你關我三年,我都要反抗了,尤其外面混的那些壞蛋,你關他幾個月,他都受不了。你不要以為我們是修行人,關我三年、幾年,我告訴你,真三年、幾年的,當今和尚也不過有幾個,幾次閉關哪,不然都是翻牆出來!我是一個,那不只翻牆,都差點把牆都踢爛了!你關關看,你求往生,我就不相信!那個能夠在那邊的都是什麼?那不是叫做堅忍,不是發大願,那都是妄說,不然就是你看他出來的言談舉止,都是非常偏頗,都是非常貢高,不然非常那個的,那絕對不是發大願來的。所以那種奇怪的環境裡面,只能造成奇怪的思惟。你能夠那樣,為什麼不出家?為什麼不到僧團中來?現種種形相,你不知道現形、現相也是表達心跡嗎?表達心法吧。雖然你知道萬法唯心,但總是要從心跡之中慢慢表達,在形相之中為自己建立。你懂得在用盡相法,你懂得用相法之中為自己建立心中的跡相,這個人將來於相、於心,於相、於性,他將來才能得以自在,才能夠圓明。

你不會坐在這邊說我不必立那個相,我只要取心。這個人總說、怎麼說,你會發現他就缺少那一塊!他為什麼缺少那一塊?他根本不是修心人,修心人一定不會背離於相,不會不明白於相;修心的人才能夠真正謹謹慎慎、畢恭畢敬行於相法。所以真正修心的人,真正有善心的人,他一定會在他的威儀、他的行為之中,他能夠不斷的檢視;因為相與心就是一法。所以那種你就會發現其實有很多的委心態;什麼委心態?妄取種種以為是到西方,妄取以為他能夠脫離生滅。就連你妄取生滅,過去是妄執生滅都叫流轉;你妄取超越生滅,還是闇昧!你以為你能超越生滅,表示生滅二字在你心中就是什麼?就是潛在意識之中的迷惑,你還超越什麼!所以那種,有一些修行上的那些妄想,你都要打破。因為你能打破了,你就老老實實當下辦道。

過去我們就是這樣跌跌撞撞來的,我ㄧ出家,我就很高傲,我要住茅蓬!我不願意住大眾,住大眾幹?大家都吵來吵去的沒意思!我要住茅蓬,你看那個古德都住茅蓬的。結果到茅蓬也沒變古德啊!只有那個貢高把自己鼓的那個樣子,鼓,就是肚子鼓起來那個鼓,鼓得一肚子傲慢,鼓得!結果茅蓬呢?最後也知道根本就是白浪費光陰!

但為什麼會有那種想法?自以為的修行,自以為是的那種好像我要精進辦道,心中都是扭曲,這些念頭若是沒有打死,你根本很難安心於道,根本就不可能!你現在念念之間,不要說你還在文字之中你能夠體會些什麼,你連自己怎麼樣立相,你都不清楚時,那你眼睛望色,耳朵聞聲,那都是文字相啊,那一樣不清楚!那一樣模糊!所以那個時候就要知道懺悔,那個時候才知道自己這一生中,過去所發的一切心,弟子都起懺悔心,都屬於流轉,都屬於障礙眾生,障礙他人!因為絕對不要留下這種形相,來讓別人認為說:唉呀,法師住山,好棒哦!我將來也要住山。你害他,什麼住山,你害他!你要告訴他:我們是沒人要才住山!(開玩笑啦!)這是真的。

所以有很多人,現在學佛也是這樣子,自以為是的修行的方法,就不肯入眾。所以真要入到大眾中,因為你有入眾的資糧故,將來你再說靜修,那個靜修,那個獨處,他是心不離大眾的。你現在所說的,從來沒有在大眾的磨礪下面,你說的靜修,你就是獨處,我告訴你那叫什麼,你知不知道?你看到那阿兵哥住在山上嗎?老阿兵哥,老芋仔,你將來就發現他那個個性,非常扭曲,那叫孤僻,那根本就不能入眾的,那非常孤僻,你磨一生磨到一個搞不好變成一個孤僻的人。

你一定要入眾,先在入大眾中,你不要以為大眾的磨礪,只是大眾不斷只是在行為上,彼此的互相的這種提攜而已,不只。因為你念念之間知道入眾,眼睛看色,耳朵聞聲,都在大眾中,自然而然,你會發現全攝六根、六塵都在大眾。這一念心在哪裡?就在六根、六塵眾緣和合中。你能夠在平常生活之中處於眾緣,將來就突然看到內心時,他也是安處在眾緣當下。你要知道原來你這一念心可以安處在眾緣當下,這個人就算自己到深山老林,自己去靜修,他也是念念之間處在大眾。因為他念念之間處在大眾,這個人絕對不會變成一個孤僻的老頭。所以這樣靜修才有將來真正的這種心中智慧的改變。不然的話,住山一天啊,就長養一天扭曲,長養一天扭曲!事實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但下來只能跟人家炫耀:「我住茅蓬!」好像很了不起!茅蓬?卯起來蓬勃發展!()現在的法師啊,茅蓬,卯起來,那个茅蓬裡面蓬勃發展,卯蓬!(这是開玩笑,沒有罵人的意思。)我是罵我,我是罵我,所以這個叫做妄說!

所以是故說名輪轉生死,該看到經文「是故說名輪轉生死」。所以念念之間,你要是妄認生滅時,你就在生死上輪轉。那「輪轉生死」我們大家常常讀到這一句話:輪轉生死。那怎麼樣在自己現前之中,念念看到念頭之中的輪轉生死?你還逐在念末,你還逐在念的相狀之中,都叫生死。你還覺得這個覺心之中每個意念當下,真正有生有滅,有前有後,那你就要小心了,我們就是生死的流轉人。

你說:法師,你講的是什麼?我們不都是處在念頭中的,前後念中的種種相續、種種生滅之中嗎?你能夠在前後念頭的的變化裡,在前後二念的種種生滅中,你能感覺到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嗎?那是我們的功課,那才是功課 。假如你沒有一念感到是,有一個覺心是根本不生不滅的,因為覺生、覺滅都是覺,我怎麼老是抓著前面生生滅滅以為生滅是覺,你卻在生生滅滅以為生滅當下,你從來都沒有體會那能覺生滅的是誰?你只要有一點點感覺到那個不生不滅的,我說那都叫什麼?那已然都可以稱名「行者」,堪稱行者,你已經叫做回光了。你已經念念之間不是在追逐過去的眾生凡夫的起心動念了,那你盤起腿子來,你在念,或者是念經,或者是打坐,你心中才有正確的目標。

所以他在那個不生不滅之中,當然也不是像一般外道,真以為還有一個不生不滅:哎,我證得了不生不滅! 那還在追逐前塵。那個不生不滅,是一個行者已然對他所有的一切念頭的變動之中,已然至誠懇切的心中的體會跟豁達。他不會妄墮在再有的任何起心動念假想之中,所以他只要有一點還墮在假想,認為有一點「我得」,他就心生慚愧:「怎麼還住在任何妄想中!怎麼還在隨逐種種前塵呢!」因為那個時候你的心就越來越微細,哪怕起心動念,你都知道那就是塵相。你真能分別出來,哪個是塵?個是覺體?

這也是今天早上講的,雖然分別出來,不是說真正心中有二個心,不是這個意思,但你就能分別出來。眼前的念頭,就是他啊!但就在現前的念頭之中,你不必移開這個念頭,但你就能夠體會出來,什麼是屬於生滅的,什麼是屬於不變、不生滅的,那根本真常不變的作用,這個才叫開始起行。所以叫做「輪轉生死」。

那當然想大家都輪轉生死,那怎麼樣真正在行者心中,你能明白什麼是生死?你要看着那念頭,其實生死不必講太深,你就看你的念頭,是不是還追逐意念之中的生生滅滅,因為意念之中有生生滅滅故,將來你必定流浪生死,就是生死。你覺得我生,覺得我死,還其實都是念頭。因為過去在念頭的生滅之中,你不認那個覺體,隨逐那個念頭的生生滅滅,你妄逐生滅,所以將來這一期果報完畢時,你還是追逐生滅。因為你正在追逐生滅,所以我也肯定你,第一個絕對沒有出世的功德,沒有半點出世的薰習。第二個可能連世間的福德,都沒有修集。

因為上次講過要是有世間的善法,有一點世間的福德,他往生時,臨終之時,不能講往生,但臨終之時,他都還不隨生滅,他都不隨啊,他都依稀感覺到我好像要去哪裡啦,好像有一個很祥和的地方,我要去了,心中自然而然,他不是因為智慧的能力故,智慧依著,他是因為福德捉住他的,他都沒有恐懼。他一樣告訴你,他要走了,可是他真的講走的時候,他說:「我要走了。」「我要死了。」但是他會覺得他死嗎?他知道要去哪裡,他不會覺得他死了!

所以這裡面雖然眾生不明瞭時,他總是覺得我要死了,但是他事實上潛在意識裡面根本沒有承認他死。這裡面眾生在心體不明時,潛在意識都不會讓他妄墮生滅。何況我們是修心的人!你絕對要有那個信心嘛。將來要是在修心時,絕對知道將來要何去何從。你說:將來知道,法師,是不是講太抽象?你現在都能夠分辨,這一念心中什麼因緣,下一念就是什麼的人,你心中能微細這樣子分別的人,將來臨死當下,你也知道下一念到哪裡。你為什麼能分別?因為你是站在覺體看的,所以清清楚楚。你永遠都住在覺心,所以你不隨念頭走。

假如你還在隨著念頭走,那下一念就是隨著念中的氣氛,這個念是什麼氣氛,將來就是什麼世界,業力強者牽。但你都在覺心上看念的?雖然念頭現前處、覺心現前處都是念頭,但是行者已經知道,在現在的念頭的氣氛裡面,他將來會投在如是念頭氣氛的世界裡面,說種種修行。因為他一樣是用覺心看的念頭,他一樣用覺心入如是氣氛。他用覺心入如是氣氛,換一個角度來看,他就是用如是的覺心,入如是的世界。所以他才可以像《華嚴經》中講,善財童子到了彌勒樓閣,在彌勒樓閣之中,每一個層面、每一個角度,都看到彌勒菩薩在十方世界行菩薩道,那種心體的莊嚴!

當然講到這,我突然想到,我們常說到西方投在蓮花池中。你不要一天到晚在幻想一個池,然後我們就投在蓮花池中,在花苞裡面;我們變植物啦?那個「蓮池」是講心中的智慧。因為過去心理面智慧開,但是念念已經跟聖人的氣氛相接。雖然在法水之中,那個智慧沒有顯現,但是法水已經在流潤,所以如同在蓮池之上。你念念那個心中的智慧就長在如是法水之中,但是因為畢竟還未大明故,所以講到那一念心中如花苞未開。將來心中因為在法水之中,常浸常潤故,將來念念之間所起的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時,花開見佛,他是悟無生,直下就是上品。但你未明時,都是花苞相,都是苞胎之相。但你不要想說你就處在花苞中啊,那是講說心中的蓮池、心中的蓮苞。所以你就在蓮苞之中,你可以看到你化身十方,圓滿那一念。

你念念就是圓滿,圓滿什麼?圓滿你花開,圓滿到你花開。所以你不要以為只要去阿彌陀佛那裡,將來就算不去,我還可以在花苞裡面一睡幾千年。開玩笑!真的是講那個就是像畫漫畫故事。那個是在蓮苞之中,你不知道我們現在心也處在蓮苞裡?你已然是行者。你發了淨願沒有?有發。所以雖然發時,我們還不叫蓮池,我們是污泥,但是發這一念心時,已經有蓮相了,只是長在污泥,還沒有看到蓮池的清淨。在念念之間,因為蓮花已經開了,心中的清淨相已經開了,你念念與聖人的法水相接,將來再看這些污泥時,就是蓮池的清淨耶!那永遠都講到你心中的狀態,屬於花開見佛,那個蓮苞相。所以你就在這個蓮苞面,你可以看到今生的修行,你當然也肯定,就在如是蓮苞之中,這種氣氛莊嚴的保護下面,將來生生世世我入十方世界,圓滿現在心中所不明處,就是花開時嘛!所以他也不會什麼?這個行者也不會避諱說我將來不會再投往十方世界。因為他投的任何世界都是什麼?都是他修集淨土資糧的道場,都是他修集淨土資糧的道場。所以他不是只是待在蓮苞裡。

所以這就講到十方世界,你處在任何十方世界中,你要是真正能夠明白不再流轉生死時,這個人才是開始什麼?開始轉動,他能夠動轉過去一切生死根源,他能動轉一切生死根,所以他就能夠看透一切生死。所以這裡面講說不再流轉生死,千萬不能用眾生知見,只是在這邊做分別解,真正跳出一個名字叫「生死」。你還有生死可跳出,你就是生死;生死虛妄故,過去錯認故,所以才得「生死」二字的名字。所以今天是照見這個覺體,所以方便說從此以後永超生死,那個超越生死。

所以「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所以在因地心中,一切十方如來,在修這個圓覺者,直下了當,直下了知,直下擔當。就是不再更作妄解,知根本就沒有空華生,也沒有空華滅。這叫做「修圓覺者,知是空華」,知道他是空華,就沒有流轉。所以何必更生心讓空華滅。假如你還有一個那個心讓空華滅,這不是佛法,這就是心理學,那你就是被空華所束縛的人。

你知道就是這樣子,覺心就是如此!他不能現嗎?能現,那都是空華,都是眾生的緣起光影而已,都是浮塵。那浮塵為什麼會有如是作用?覺心就是如是啊!在眾生相中,那是浮塵。在如來相中,那是什麼?那是性德,那就是性德。就好像鏡子照色之時,你站在鏡色的角度上,那就是浮塵、幻影。你站在鏡性的角度上,那就是鏡性的清明,所以他就能夠直下起擔當。你角度站的不同,解釋就不一樣,解釋不同。所以他可以站在根本性中的角度中,他跟你講盡一切入世界的莊嚴,所以講盡華藏世界海。但是他跟你回頭時,就告訴你,你過去墮在世界之中種種業感流轉束縛。

所以將來你要怎麼樣超越世界之中的業感流轉?你是要認得你心體之中的本來性德,能夠擔當一切華藏莊嚴時,世界海中莊嚴時。所以你就看到心體之中入世界的種種交替。所以那個世界,「世」字是交替相。大覺心體若是不能隨緣交替,不叫覺;但是正交替時,你不要忘記他一體還是覺!所以他能夠現盡種種世界莊嚴,能夠現盡種種世界莊嚴。所以你還有一念說還要什麼…,還要修什麼圓覺,還要再滅什麼空華,那個都叫做「流轉」。所以真正修圓覺者,直下就在覺體上擔當的,連世界名字都能擔當,何況空華二字不能擔當。所以既然知道空華,他就沒有流轉,清清楚楚。

所以這裡面才有一句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在妄想境中,你說那怎麼會不起妄念又有妄想境呢?閣下有這一念就是妄念,你就動念了!心就能夠隨緣變化,變化就叫做「妄」。你為什麼叫「不起」?你不隨著變化波動,叫不起妄念。所以念字叫今、心。就是不在現在隨他波動。但是心他一定能夠隨緣遍現,鏡子一定能隨緣遍現,你何必一定要斷掉他的遍現!所以於如是能夠隨緣遍照所有的一切作相中的所有一切呈現,「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你為什麼不息滅?你知道他是妄,他就是隨緣呈現。假如你還要息滅,表示什麼?表示你就在妄上造作,你就是妄上造作。所以這幾句話是告訴你,念念之間行者在修圓覺時,那種心體的擔當,那種智慧的擔當!所以他「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念都起來,他不必刻意再去解釋。

像今天早上講的,「你出聲音了!」「你這樣也不出聲音嗎?」「我這樣子也就是不出聲音!」這句话叫多加解釋!你不斷在那邊解釋:我這樣做對不對?我這樣觀對不對?我這樣是不是又再流轉?你每一個念頭,你都忘記念念披剝了!你還隨著那個念頭的解釋,隨著他不斷的造作,以為是解釋,隨他的任何的解釋、起處,你都要知道,他都是念頭。他起成的那個相狀,他騙你叫做解釋,其實他就是一個相而已,他就是相!你根本不必墮在任何心裡面,隨著塵緣所起的任何心中過去的造作的解釋。

你完全不墮時,你將來才能夠解釋一切,這才是漢傳佛教講的最深的。你現在還墮在造作上,你怎麼解釋?你墮在鏡色裡面一直解釋鏡色,都是流轉。你還在鏡色上面解釋鏡色,就是之前講到圓覺的那個前引時,就講了,你還在鏡色上面解釋鏡色,那還是流轉。你真正能跳離鏡色時,你才能夠解釋鏡色,這時候解釋鏡色沒有過咎。因為你是站在性中擔當一切色說的,你正在說色之時,你心裡面不是真正妄分如是色的,不是分別如是色,你是心中智慧擔當有如是色的。但你這樣講擔當有如是色時,你根本不離開你性中的作用,這樣你才能解釋。所以過去你是在任何解釋當下,就認那念覺心,你不要起疑惑,你不認那一念覺心,你再任何解釋都是多餘,都叫流浪。

將來你證這一念覺心時,自然的大明,你不必更說解釋,那心中的那種豁達才是真解釋;本來的豁達才是真解釋,所以行者要這種擔當。所以他不會在一切法中,再隨逐任何心中所波動的聲音,所以他知道是空華,就不流轉,知道那都是空華相,都是在大覺心體的所有的一切隨緣的光影、光波變化而已,影塵變化而已。

所以「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身心本來都虛妄,剛剛講都以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以哪有一個身心在受種種生死?所以這句話才會讓很多的一般的凡夫會懷疑,怎麼沒有?我不是這個身心在受生死嗎?這將來要一期果報滅的時候,不就是受生死嗎?其實你真要說生死,就是我常講的,你沒有發現他剎那、剎那都在變,剎那、剎那都在生滅。你在剎那、剎那生滅的時候,你怎麼沒有感覺你在受生死呢?所以將來這一期果報完了,只是一期果報那個假相,你脫去這個身形,你要變成下面一個界道時,你怎麼會在這個上面,你還沒有到那個界道的這聲音,你妄認有生有死?假如真有生死,這个人連佛學都不必學了,那叫斷滅。假如你還能夠確定,因為佛門弟子,你都能確定將來一定隨業感流轉,能隨業感流轉的,哪有生死啊!那你說現前的身體在生死啊!現前的身體念念之間都隨生滅二法法數所攝的。所以既然他念念都隨法數所攝,法,這個生滅的法數所攝,你能告訴我最後躺下來是那ㄧ個生死?哪ㄧ個生滅?

你沒有一法、一個生可立,你知道哪一個生死?哪一個生滅?你天天剎那、剎那都在這邊變。所以上個禮拜我才開玩笑,假如你不是這樣變的話,我們都是死皮。我就講完,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就有這種業報的人,他生下來那個皮,他不會變化,都是死皮,就在脫皮,變成厚皮,他就有這種病;這過去可能当然不知道是種了什麼惡業。所以連我們的皮膚、體相都是在剎那變。所以你真要說生死時,你必須要先舉出有一個身體是真嘛,有一個身體真、是如實,你才跟我說他真正受生死嘛。

你在活著的時候,都沒有一秒之中是真啊,前面一念跟下面那一念,我就覺得我老了一分。我抓不到前面年輕的我,那到底哪個是真哪?所以念念你会發現,你根本沒有身心受彼生死!不過就是在現前的業感因緣故,他幻化如是形體相狀時,你妄認身心為生死相,妄認四大為生死相,所以身體都有那個四大的相狀。那不過就是你大覺心體入塵世間的四大相,四大假相。因為藉此四大假相,所以他為你拼湊出種種過去的業感,塑造成種種過去業力所塑的形相。他不過都是四大而已!所以有的人四大,在內四大之中就是身體,在外四大就是現前的種種依報。

所以那天才講說連地性,只是稍微只說地性,連地性都不是我們眾生現在妄想執著所見。有的人地要踩著磚瓦、泥巴以為是地,有的人地踩在虛空都是地;虛空中,他踩在虛空,你不要以為他踏在虛空,他還是不離四大,不離地性,踩在虛空都是地。所以我才說,你不信,你看地球還在虛空。你踩在地球,你以為是地,那地球還在虛空啊!你拿石頭,你不知道原來地心是虛空的。你拿個石頭,發現那個石頭地性又不在石頭上。拿個石頭舉起來,他有地性嗎?他也沒有啊!你踩踩看,你一定摔跤,踩在虛空,他能夠踩嗎?可是我們卻踩在石頭上面,你以為是地性,是眾生的業感變化而已啊!外四大是如此,內四大也是如是。所以任何身體的變化,任何身體的膚色、顏貌,那不都是你的業感在變嗎?是男、是女,是好、是壞,是柔潤、是粗糙,不都是你在變嗎?業感變的嗎?

今天才在膚色潤澤,明天因為生病就開始潰爛。這其實身心都業感,只是我們現在因為執著太深,你就認為說真有如是身。因為心面每一次觀想不微細故,心裡面的認知都是隨眾生的業感如是那麼粗糙故,所以你真的以為有個身心受彼生死。

不但身不可以立,心也不可以立啊!心是哪個心?真心無相,就像大,他都不是一形,大個字都不是一形。真心哪有相?因為真心無相,所以他能夠現種種心。還不要講心哪,「」,每個人都執我。有一個我,執著那個我。你仔細思惟,我是哪個我?你都不能夠抓到我是哪個我?我是前一念的我,還是後一念的我?我是喜我?怒我?哀我?樂我?我是現在感覺這個我?還是我現在感覺這個我時,這個又是所我?那能覺那個我又是什麼?

你仔細思惟,「」都找不到,因為我都不能用一法、一相說是我故,所以你才能夠在一切法中、一切相中遍立種種我。「」都不可得啊,你卻妄追這個我,就變成餓鬼,追逐這個我。我都不可得,才能夠安立種種我嘛。假如我可得,你是一種我時,你就不能變化,那就變木頭了。你會發現我都不可得,所以才會告訴你一句話,叫「諸法無我」。我在哪裡?先把我找出來,你能安立哪個我?你會發現那些都是什麼?隨緣的種種業感變化而已。但是我在那個上面嗎?我要在那個上面,業感完時,我應該早就斷滅啊,所以在那些法中居然你都不能妄舉哪一個法是我,何況心!

眾生的心都建立在種種我執上,我都不可得,何況心可得!但是只是在漢傳佛教,在一個行者,他那個擔當,當然不是說因為不可得故,只是取他的不可得,所以就好像覺得這世間很抽象。他是真正只取他的不可得時,他才能夠真正擔當,所以他才能夠現種種我,他才知道世界的安布、成立。所以古德在這一念心上,才能夠為一切眾生,清清楚楚畫出法界安立,安立相;世界安布也是在這邊寫的,也是明白的。所以你能夠看到這個我字,入一切種種我時,這個大我之中的無我相中,他能夠遍立種種我時的性德作用。假如你墮在種種我時,一定不明白那個大我,當你證得這個大我時,你就會知道什麼因緣故現如是我,什麼因緣故現如是我;什麼因緣故如是我滅;什麼因緣故如是我生。那才能始知真我。

所以到了大乘才常樂我淨,那是真我。但是那個真我之中,他是容一切我的,他是絕對不會妄墮種種我相的。所以你在不妄墮之中,你還會執著真有身心受彼生死嗎?所以你才能夠知道在身心現前處、隨緣現前處,彷彿有生有死,好似有生有死。但是一切有生有死處,哪個不是真我的常樂我淨相?哪個不是你無量壽、無量光的根本壽命相、壽用相!所以不能講壽命而已,還要講他的壽用,就是長壽的壽,他的作用,壽用相。所以你才能夠真正知道根本沒有身心受彼生死。

你為什麼能知道?因為你就是在圓覺上觀,你最初因地發心,你就是在圓覺上觀。你絕對不允許自己又墮在眾生的種種假想、思想中去,思惟模式中去。你要念念參學,你雖然會說,那我們最初回家時,你不可能馬上體會那麼多。但每個人最初發心的那個根本要赤誠,發心的方向要赤誠。雖然在薄地凡夫最初發心時,你不見得能證,但是因為薄地凡夫發心至誠故;如是發心的因地之中,已然有將來成聖的因緣果報在其中。因為覺心就是如此。所以薄地凡夫就要發心至誠時,這個發心之中,從因已經看到果地,已經看到果地的覺心在其中!所以那叫赤誠。

所以自然而然他就在因地之中,隨他現在的心中的思惟,他能慢慢、慢慢轉變過去的業感執著,所以這有點像剛剛講的,天台講的 「化儀四教」。你一定要頓,你那念念之間一定是要在根本性上。那你說:證得根本了,那我還修什麼?這個不是在最後根本果地覺上跟你說的根本,這是在一個最初行者因地發心時,你那念念之間要根本的心中的方向,要確切。只取大覺,只取諸佛智慧,不做任何。但有任何世間的種種假想,弟子都要參他是跟大覺相應否?還是又墮在世間的分別中?你能夠這樣子發心,直取(就是讲到用世間話講,用佛門的世間話講)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他中間,弟子絕對不會妄墮一相、一法,直證菩提。就是將來除了直證菩提,我絕對不妄墮。因為你不妄墮,所以現在所有的一切心中的變化你都不墮。你不墮、不墮,將來才叫做「正覺」。你都不墮處,你才能夠發現覺心明顯處。你念念不隨意念沉淪處,覺心自顯,覺心自顯。所以那個時候發的那一念心,那種至誠懇切才是你將來的導引,那個叫做「頓」。所以最初行者因地發心就要在這個上面,所以叫「一切如來」,過去如來也是從因地中如是發心,將來果報圓滿時,就叫如來。你現在行持時,也依十方如來最初發心為自己的發心。那你将来,當然相信自己將來的成就是什麼?就是成佛的正脈,那就是將來成佛的正脈。所以那心中就不會有任何的疑惑,也不會有任何的偏解,就是任何的妄墮。

这里面再講「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他不是讓你作相之中無的,是你明明白白那個圓覺體上根本本來是無的,他沒有任何的生滅,沒有任何的空華,還要在上面,在你不斷心中妄想執取是滅?是不滅?是在本性之中那直下了當的,直下承擔的,這叫本性。所以「非作故無」,他不是說你在思惟一個心體時,所以你在這個造作相上認定他,空華放下。是你真正知道這個覺體時,你自然心中就不會墮在空華上面,再妄說放不放下。所以這裡面的角度要清楚,不是你在思惟大覺體時,所以你放下空華。是因為你真正思惟大覺心體,所以你知道是空華,根本不在上面再作放不放下想。

你還有一個說大覺心體還有空華可放,那就表示你還在違背大覺啊!縱然你將來能放得下,你可能也是二乘。哪有東西可放?那就是大覺體。所以他不放之時,也是擔當處。在擔當處,也是他放下清淨時。所以不放是他擔當,擔當就是放下。所以他當時的不放不是執著,那已經是心體的種種的圓融,智慧上的直下的擔當。因為那個不放不是說有東西說不放,那是說還有東西可放否,這個不放。還有東西可放,就表示你就不認,就不是覺體。你因地心中就不認覺,所以將來你就會發現,你念念之間就像種種其他的眾生的差別意念中流轉。這就是世間中常講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你不要小看那一念的思惟不一樣,將來你可能再回頭時,你才發現已然有千里之遙,有這麼遠!的确那麼遙遠。所以是本性無故,這念念之間已然能夠清楚這個性中的作用。

講了這麼多的解釋,用了這麼多的名字,只是在不斷的為大家共同研究,建立、架構一個你當下那個信念的決定,信念知道如何在哪個決定性中參,念念不要被種種妄念所影響。念念在妄念之中,都要知道覺得的是誰?覺得是誰,就是你不要忘記還要反觀、回觀如是覺體。因為只要能夠回觀如是覺體,前塵的那個妄念勢力就消。你自然而然就不會被隨便,就是能夠保任行者,不會隨便被現在在修行之中,任何過去的業感所變化的起心動念,被他矇蔽。所以你覺得不證(4916,我覺得苦悶,我覺得心如枯渴,都要知道覺得枯渴的是誰。覺得枯渴那個覺都不是枯渴,我只要看到覺。將來突然覺得心開意解,有所證得,心中有所得,你也要說覺得有所得的是誰。念念就不被念頭所迷悶,將來你不但能夠不被你自性之中作所造作的狂傲所淹沒,也不會被你潛在意識那邊心中的那種委,認為找不到那種聲音,讓你墮在苦難處,讓你墮在好像找不到處,再也不知道怎麼下手。

就是念念這樣參。所以覺得枯渴都是覺,覺得有得都是覺。念念在覺體上參,只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這已經慢慢大家都有信心了,再也不會認為說:「法師,你講這個,只要證是覺就好了嗎?佛法就這麼簡單嗎?」誰跟你講這麼簡單,等你知道是覺時,再回頭再跟你講金剛地中種種擔當。那個時候你能夠起大心擔當,你現在不知道是覺,你其他任何萬行,沒有意義;講任何作用,沒有意義。因為你都還是什麼?還是在過去眾生業感知見之中的分別中,縱然是說修行,不過還是墮在流轉,還是墮在流轉相,起輪迴性。都還是起輪迴性的!所以那個永遠不是根本,永遠不是究竟!

所以在這個上面你才能夠體會到外道的可怕,你才會真正知道僧團建立的必要。那種必要,那種念之中的差別,就可能讓你流浪在三途,千劫萬劫,你怎麼還那麼放縱說,我在家就可以修?不是在家、出家能不能修,是看你現在心中連這個相都不肯立,連這種學想要精進投入的心都沒有發,你將來很可能就受流轉。出家這個僧團,最基本就是立了那個相,已然知道如是行者,已然發了那個心。在那個心中的種子中,那個根本種子的金剛體上,他將來必定能摧過去的流轉。所以出家的僧團多重要,他不但是接引眾生薰習的地方,也是方便讓眾生在最初立相發心時,有一個正確的依循。不然的話,法都斷滅。不知道相,就不知道法。不知道怎麼建立相,就沒有法。相、法滅盡時,一切法都滅了,就叫斷滅。

所以大家就知道立相的重要,立相的重要。有的時候,在家人在說:不用出家!你要告訴他:行者切莫作如是說,應該讚歎出家功德。不能說不用出家可以修,我絕對告訴你:不出家,不能修。但你說:「法師,你太武斷了吧!為什麼不出家不能修?佛不是度一切有緣人嗎?」度的就是那個念念向學的人—行者。你就算在家,你也是念念是行者。既然是行者,你就算不能出家,你心中都立了一個行者的發心,那種潛在意識的相貌,那種內心中體會自己那一念心的那種姿態,你都能夠體會得出來。雖然沒有出家,但是那個心中的姿態、相貌已然形同出家。你怎麼會不好樂出家?你怎麼會不讚歎出家?我就不相信!那就是還沒發心,那就是還沒發心。還在認為只要念念佛,只要修修善法,我將來就是西方,就可以成佛。大家等著,你等著!你要這樣子能成佛,釋迦尼佛也就不必出現了,那就不必出現!只要出現幾個老道,幾個世間外道就可以了!甚至於出現幾個賣假藥的,就告訴你修善法就可以了。絕無是處!

大眾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