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十四日宣讲
第六十一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再看经文。昨天讲到「虚空本不动」,今天从「幻从诸觉生」开始。一切的缘起作相都是从觉心之所现前,因为觉心必定能觉故,这句话是最主要的。觉心一定能觉,所以在种种觉中,似乎就有种种缘起,就有缘起。但是一切的缘起,都是觉心因为能觉故,之所现前,之所现前,所以绝无心外缘能为心所缘。这是在觉体上面你会看到,他所有的一切缘起作态时,很容易你就会堕在之前的、前面的,所有一切幻化的作用上面。但是哪个幻化作用不是你大觉根本必定能觉的,性中的本来他能够照瞩的性德,他能够照、能瞩的性德,就是那个目瞩,一个目再一个属,照瞩的性德。
所以连这个中间的所有一切修行人,在这个期间的所有一切的行为、善行,那都是因为大觉之中照瞩而现的。只是最初一念想要归家时,所有的一切行为可能叫做修行,可能叫做回头、可能叫做回到自性家山,但是这一切行为之中其实都是从大觉心体之所现量的。过去不认觉体故,那就叫做众生的流转。今天认得觉体故,那就叫回头向道,就叫回头向道。
所以一切法中,虽然主要的因缘不同,但是他的根本在觉体上,是一切从来不异,所以圣凡都根本不异。所以在这个上面,似乎就感觉到有种种的这个,在行者的过程之中,当然有很多的行门,不断的要在心底中去参究、要去了解、要透彻。
所以像昨天有法师问到「二十四因缘」。二十四因缘,因为我昨天看到这个名相以后,好像没有看过,所以就回去恶补了一下。但是回去恶补以后,发现他是南传的一个什么经中所写的二十四缘。在北传中,虽然有些名相是相同的,在北传之中没有如是说。但是今天既然要讲到「幻从诸觉生」,那也可以在这二十四因缘时候,略跟大众法师共同研究一下。
这个觉体之中的所有一切,既然他能够随缘,所以在这个随缘上面的所有一切变化、作态。既然是要从凡入圣,所以行者一定要在最初流转的这个地方,念念之间回头要担当自己本来的面目,从这个开始说一切修行。不管你是大乘人、小乘人,最初发的菩提心、最初发的出离心,都要是在这个地方,才能够方可以立名叫「菩提心」,或叫「出离心」的,那也叫「了脱生死」,那也叫做「找到自己根本本来面目」。
所以在这个觉心上面,你再说这二十四缘时,从行者的回家开始去思惟这二十四因缘时,念念都要在这个觉心上面去体会。我记得昨天讲过,这个「修」字,是叫「理正」,所以有一些法是在心里面,因为你的方向确立故,明确已故,你在心底从此以后,你会转正你所有的一切思惟。当然这些思惟会带动种种的行动、行为,但是有一些行动,你会发现你不是刻意在行动上面修,叫做修行的,你是因为思惟已经慢慢慢慢入到深密故,入到种种内心之中的微细故,所以你的行为自然而然能够成就了种种行仪。所以在行仪之中,你可以量一个行者,他现在心性到底在哪里,但是你不能够捉着行仪,就说是修行,那絶对是不是的。
你看有的时候行仪,你会仔细分别的出来,有的那个行仪是真正心性如此,他的行仪就是如是,法就如是。那这个人的心态跟他的所有的行为举止之中,他表现的是一片祥和。不管,我说的一片祥和不是说他根本祥和,就在某一个角度上,某一个行持上面,你感觉到他在行持某一法中,他是祥和的;心里面不是那种妄取,不是那种潜在意识里的我慢,这种自以为有所得的那种傲慢,不是的。那这个人也就可以肯定,这个人在修如是法中,他已经是在心跟行是如一的。
那也有的人他能够抓着行为,就好像现在世间人行善,他只是抓着行为以为是善,但念念之间他不是在心性上面去称量的。你不要小看啊,这一念之中,你只要有一念心无明,那个无明叫做你不知道在心性上称量,那纵然你一生修行如是行为,将来不见得在你心中能得到如是善果。他搞不好还有异类因缘,他会起成异类因缘。所以为什么会起成我慢?为什么会起成贡高?你明明修的是善行,为什么起成这种异类相?会有这个异类相。那是因为你根本不达本故,因为不达本故,所以在一切分别法上,他就会起成种种差别、差异。因为众生本来就具足如是种种烦恼故,所以你在修某种行为时,他可能刺激的是你潜在意识,过去生中的种种内心之中的,最坚固的烦恼相、那种造作相。
既然是如此,所以他会在现前之中,念念之间要告诉自己,他所有的方向一定要明确。小乘人是要根本找到本来面目了脱生死;大乘人是直下要照见自己根本心中的所有的一切道理,那要圆具一切自心自性之中的道理,叫还自性家山。所以这里面虽然是大、小二乘最初发心或许会有差别,因为发心的大小有差别,可是他们同样的归去,他的目的是絶对要相同,尤其念念之间要在自性之中在本来面目上去担当的。所以在这个上面,你再讲因缘、所缘缘,因为他有二十四缘,不能够全部讲完,但举几个能够告诉…能跟法师们研究,在觉心上面看如何去理正这些缘起,这些缘起。
觉心上面他当然有因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等无间缘,这类是有二十四种名字。但是如何在觉心上面去看到这一些因缘?看到这一些缘起相?因为你在大觉心体中去参,虽然现在还是在凡夫位中,但是念念之间思惟大觉心体时,你会发现现在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上面,哪个不是大觉心体他必定能够成为一切法之所因,必定能成为…必定能够成一切法之所缘的本来的因缘;因为觉心一定能现觉,觉在能现觉处,他是一切法的「因缘」,因缘体。
所以那个「因」字是本来意思,所以上次讲那个因字,上面从一个囗(ㄨㄟˊ)、一个大,囗(ㄨㄟˊ)一定要大,他那个中间是囗(ㄨㄟˊ)的,囗(ㄨㄟˊ)就像城之四门,四个墙,他坚固为你守持。你以什么为大?其实最初都是以你根本自性,从觉必定能入觉为大。从那个大中能够现种种感觉,所以能够现出种种差别,所以以那个为大,囗(ㄨㄟˊ)的根本的面目为大,所以那是根本心性之中的因缘。他因为他是从觉能够入觉故,所以他从觉能够起成诸觉。所以缘一定还有一个相,叫做起相,所以叫缘起,缘起;他一定能够起成诸觉。
就在这个缘起上面,他能够起成诸觉上面,所以你会发现就有一切现前种种因素,能够为其所缘,能够为其所缘。所以找到种种境界,找到现在的所有一切,众生的所有一切面对的种种触角,他都能够为其所缘。觉心之中能够所触…六根所触当下,都能够为其所缘。那这个为其所缘就到了「所缘缘」,已经到了所缘缘。
本来一切法中都是你从大觉心体之中本来的因缘法,因缘相中能够呈现故,就在这个因缘之中,所以他能够触及所有一切万物,都能够在这个上面再说于缘。所以从因入因,就成了种种差别因缘。但是根本的因缘是在哪里?根本的因缘是在你的大觉心体上的。所以行者也就可以在这个上面仔细思惟,本来觉体的因缘是什么?是那个根本围(囗)着那个一大的心中的清明,所以他一定能够随缘成就种种觉照,那是最初因缘。可是我却随着种种感受,随着种种大觉随缘所现处的一切觉中,我却随着第二个觉中再立种种因,再起种种缘,你会发现这里面的一连串的,从因缘到因缘,从因缘之中攀缘所缘缘,一直这样下去,一直往上。不断的在这个上面,一直在这个上面增强他的势力,就是「增上缘」。他就能够在这个上面能够起成增上缘,他能够缘起那个增上。你永远就在心思就在这个上面,你感觉到心意识的种种增上,意识中的增上,那就是「增上缘」。
所以你看到这个增上缘时,你也知道是从哪个因缘之中、觉体之中什么样的形态之中,变化而来的增上缘。然后在这个增上缘中,众生因为从觉他一定能够入觉故,法性就是如此。那我抓着后面那个入的种种觉中,从如是种种觉中抓的这个所触的种种因缘,从此以后在这个上面打散在诸趣,这个中间永无歇息,永无歇止,永远一直向外去攀缘,叫「无间缘」。你会发现那个势力,那个觉心中的造作,就是无间。那无间就是根本没有歇止,没有歇止的一直在下面不断的就这样子成就。这里面你会发现连到最后,都妄念都是这些根本这个妄念之中的缘气所起。所以你明白缘气时,你就根本不会锁在这个缘气枝末的,种种感受的种种差别相状里。你会在不同的感受的差别相状之中,你会体会心底之中他是什么样的缘气变化的。
所以你就在上面无间的时候,那当然下面是「等无间缘」。就在这个无间缘中不断的这样子,从无间断的开始向外流露、流出种种觉感,于是乎他就等,「等」就是类,等列(11:50)一切无间,能够随缘等列一切无间。在喜就知喜、在怒就知怒,然后我等列一切无间。喜怒哀乐所有一切的种种缘起相,种种六根六尘现前处,那都是根本你能够等类分别所有一切这些心中能够入一切缘的,这个等无间缘之中所陈列的。
在这个上面,事实上觉心起处,你随举一项,其实都是什么?都是一切法俱成处。因为觉心现前处,虽然我们现在妄想分别六根四大,但是事实上六根四大就在这等无间缘时,事实上他是等同俱生现前。但是众生智慧劣故,所以他在这个当体,他根本不能够察觉,所以随他现在的因缘攀缘故。所以有的时间,他在眼中他只能见眼,在耳中只能见耳。事实上这些缘中,「等无间缘」他是俱生相的,俱生。
将来我们要是断掉这些妄想分别的时候,你才能够知道,在意根之中他能通六根的,六根同时具足。为什么意根之中能通六根?因为一个觉体现前就是六根,只是随你的妄想差别之中,你只但取、但住着在哪一个根中在说种种差别。所以本来他就是「俱生缘」,他同时就能够俱生,能够现起。因为有俱生故,所以才会现出「互生缘」。这句话怎么讲?为什么有俱生故,才能够生出互生缘?刚刚讲说,俱生因为你不见,虽然生,但是在你现前的捉持上你不见,所以将来你在眼中,或是在色尘当下,你突然会发现他有的时候会什么?会刺激生成,或者是他会动恼在意尘之中。你感觉到眼睛所见就触恼在意尘,好像在互生,意根之中的意尘,他好像他就能够动牵你的眼识,改变你的眼睛的目光的境界,类似就有这种互生的缘起。但是为什么他在某一个根中,他能够当下就感觉到彼此互生,彼此刺激相生;这是因为本来他就有俱生,他同时都在,只是你不见。所以在不见之中,在妄想心中,又会变成第二种缘气上面,他就会缘起一种你以为是互生,相生相克如是的相,类似的那种差别,那这叫做「互生缘」,这叫做「互生缘」。
这里面只能讲到这六个,因为他有二十四缘。太…讲完了大概就今天早上下课了。这里面就是只因为法师问说:是不是在参圆觉心中,是否不需要修这二十四缘?因为你参圆觉,你才能够明白这二十四缘。因为你在大圆觉,圆觉体上不是有个名字叫做圆觉,是圆觉之中你是真正能够入到一切微细境界,一切心行中的所有一切微细迹象叫圆觉。
所以你当然能够感受得到,所有一切觉心之中本来是觉,为什么他能够起成差别?觉心之中他现一切觉都是觉,那他现一切觉之中他的种种的变化差别是什么?当你能够知道他的变化差别,他从觉心之中流布时,所呈现的一切的这里面的幻化的作相,你都明白时,你就不可能堕在末稍。你是不但不堕在末稍,你甚至于敢于担当于末,因为你担当于末时,你直接证的就是本,你就是达本。因为你敢担当于末,你证的就是达本,表示你在于本、于末已然自在;你根本不是在本中说末,也不是在末中说本,叫已然自在。
因为有如是自在的人他才能够真正什么?真正能够拔济一切末世众生,他才能够拔济一切末世众生。不但能够拔济自心底处的末世众生,他也能够拔济世间所有一切现前的末世众生。因为哪一个众生不是堕在你现在意识的末世,识尘的末世之中;末世就是最后的交替,他永远堕在最后的交替里面。
我们都是捉持在最后的交替,叫做末,世代的「世」,就是交替相。你一直不断的在识心、识情上面,情感的情,识情上面不断的变化交替,(意识的识,不是那个事情,不是做事的事,意识的识。)识情上面不断的在捉持那个变化,你就在这个变化之中,你根本不知道他的缘起相啊。
你为什么会不知道他的缘起相?因为你根本不认一个本。当然你认一个本时,你就会能够明白中间的缘起,中间的变化。所以这个才是真正在圆觉心上参,他才是真正能够体会缘起。
但是这个缘起不是有一个作态,你那个缘起怎么修?你能天天这样观缘起吗?不必要!是观圆觉你就知道缘起,你观缘起不见得能够知道缘起。你不认本,你根本不知道缘起。假如你观的缘起,你可能被缘起还是所障碍,还被他迷惑,以为真有如是缘起。既然叫缘起,缘起他就是幻化的,所以既然是缘起都是幻化的,所以缘起上面你不能够再逐相作观的。你不是这样子一个一个单修作观的,你没办法在这上面单修作观。你只能在根本本来面目上,你才能够体…才能够什么?才能够一个一个突破的,才能一个一个明朗的。
所以有的人他在…他要是不达本时,不知道是根本照见本来面目自性,不知道什么叫自性时;在大乘就叫菩提心;不知道这个根本佛性当下,有的人修出一切善法,不管他是观缘起,或是观这个不净观,或是观无常观,最后因为…因为最初之前他发心他不是根本,不是根本这个因地,他不是在根本心上发的;这个将来,虽然有好行,虽然去修不净观、修无常观、修什么观,可是将来居然什么?他会起成烦恼,不好乐修行,甚至于不好乐生命;他根本反而形成一个行者将来的障碍。
因为他不是在最初的时候,最初行者下手时,他不是在道理上已然明白;他在前面的这种最初的启蒙上面,他就不是如法的受持领纳。所以他在行门之中有的时候就会走成歧途,就会走成歧途。那看无常观,观久了,他就认为不用活用了嘛,都是无常,有什么好活的!看到不净观,那世间,那他会觉得全都恶心,根本不想要在世间!看到人,他可以看到人都是白骨;他突然望下都是白骨坐在那边,他还要活干麻?对不对?那所以说他有的时候他就会起成这种幻觉,看这种幻觉。
那所以讲到缘起也是,不是在圆觉上就不需修,是圆觉上你才能够理正,才能够真正理正。所以法师也问:「是不是还是当下就明白、明了此诸缘起?」这不叫做当下,当下一个行者当然也要分渐次了。最初开始那个当下,就是你心中的决定心已然明白,所以你在任何起心动念处,你都会一个一个看得出他的变化、幻化相,他的幻化就是缘起相。他是从缘起之中怎么样现的,从最初的「因缘」是什么;然后他又会什么因缘故,他又再立种种因缘,那就是「所缘缘」;然后在这个所缘缘上面,不断的从因缘再入种种缘,如是增上;然后从如是增上中,他一直念念之间就在这个上面永无间歇,那个无间歇,也是个缘,他就是不断的帮你起成种种的感受啊。你慢慢会发现,你会慢慢慢慢知道这中间的所有一切心行的变化,这心行的变化。
所以你不能叫「当下」,当下不是说二十四缘你一下子就能够明白,这行者真的发了心以后,虽然讲决定心,这个时候才能够再说方便,再说渐次。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既然决定心已然具足了,方向已然确定了,这个时候的心境他就有渐次了。所以他刚开始是一个一个慢慢慢慢体会的,体会到一切缘起大明时,他正在大明处也是他突破一切缘起时。他完完全全都能够明白缘起时,他的一念圆觉现前处,每一个念头起处,那才能叫「当下」,当下明白一切。那个就是心中已然领悟了,才能叫当下,那个当下明白一切。
但是虽然讲到这个渐次,法师说的当下,那也可以在触境上稍微用,但是那个当下不是豁然明白,不是那个整体心中真正的豁然开朗。那个是在只要是决定心发出来后,你会发现你的心就是…就会在这个上面,察觉一切觉心之中的种种随缘的变化,那就能够知道缘起;那就是…那才是修行的开始,那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有的时候,你不要以为很多东西都是理念而已,跟你的行为,好像没有什么行为。你将来永远要相信心行是如一。所以怀疑只是理念,应该要但说行为,那这样子就算跟你说了行为,你将来还是什么?还是妄想分别。你还是在行为之中不能够什么?不能够还契于理,不能够契合于理。
今天讲理你就看到行为,将来看讲行为你就看到理,叫如实训练,要是这样子训练的。所以讲理时,你不必再跟我说行为,因为你就在理中,你就要看到你所有的一切行为的命脉、脉络,那个理就是脉络相。将来讲到行为就不必再跟你说讲理,因为你就在行为之中你要看到他贯穿的是什么?他提领的是什么?所以行者要在心中念念之间为自己这样子如实提携。所以自己心中要是有这样念头时,说:这是道理啊,那行为如何?你要先告诉自己,我应该在道理中看到行为,应该在道理中看到行为。先告诉自己把这声音压一压,自己然后发心要去看到行为。
你能够这样子不断的反薰,不断的自己这样子不断的训练,将来你只要听到世间的道理,你都有行为。听到、看到世间的道理,这句话怎么说?你看到大山,大山传给你的就是道理,大山他不会带动你任何行为,但这样讲还是有障碍;大山在传给你道理时就是行为,你当下你的心行就如同大山的种种一切的豁达,你马上就能够放下那些沉闷的烦恼。有的人正在感情上、或是失恋、或是很痛苦、愁苦,突然走进大山;那可能一般的山是没有办法;看到那个真正是大山,那种壮濶,他会被大山的景色,那种境界,他突然感觉到震慑。他会一时放下那种在感情上纠缠的烦恼,甚至于他会觉得惭愧,我从来没有看到器世间这么样伟大的相貌,我怎么还活在自己那种狭小的心意识里面,不断的纠缠而已!还能起成惭愧。那他当下能够体会的是什么?是入理;可是马上心行转变的是什么?是行仪;绝对都是如此。
所以假如我们不是在这个上面去体会的话,将来走进世间,见山见水,你会发现:欸(ㄟˋ),他还离我们很远。因为过去在种种文字上,在种种修行的这种机会里面,我们都是在这边分别的。假如这样子分别的话,将来你走到任何地方去,你会发现大山,他在你眼前,可是他不见得能够拔济你;就算他会给你一时的感触,觉得不一样的感触,可是你还看不到你心中的转变。这是为什么?因为过去生中在修行的这个作用里面,常常将理不如行故,或将行不如理故,不是如是心里面如是真正的思惟故。所以将来在这个上面,一定要自己要发心,在理上就要看到行,在行上就要看到理,行上就要看到理。
在一切文字上面你就要知道,既然是讲大觉,觉心就是如此,看到大觉时,看到任何文字;既然是觉心,他当然觉起的时候,不单是理,就是行;因为理行二法,理事二法没有离开过觉。除非你把这个理事二法讲成是二法,你把他剖成二法,就表示你根本已经背离于觉。所以有的时候更需要什么?就是要教授行者,不管是在家、出家,你要先什么?先不断的在理上要好乐精进,在文字中要好好求学;然后在行为上面,你要发生种种行仪。
有的人,因为众生处处着故,所以《法华经》讲「众生处处着」。所以有的人站在理中,他就认为…他就废事,理中就废事。所以这个时候你跟人家讲说:怎么只有理哩?怎么废事哩?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这个时候是刺激他的,你讲这句话是絶对只是应机而说的;你不能说你只是你认为是这样子,你认为真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你就都叫人家不读书的;不是这样子,你是因为应机说的。有的人,他一天到晚行万里路,他不读书。你要告诉他:你不读书你根本没有道理,你怎么行万里路?你心中根本不契道理,怎么行万里路?你真正行万里路的人,你在看到书,你怎么会不好乐?你真正懂道理的,你怎么会看到书,你怎么会不好乐呢?这是心性的圆融。
这不但是在心性上,这就在觉性上面的圆融。因为你知道在哪里觉,他就会应成种种觉嘛,他就会应现出种种觉照来。除非你怀疑那个觉体,所以你在修行时,你根本不认那个觉体。所以絶对不会有说,经是道,道是路,路是ㄍㄧㄚˇ(行走意)吔。经是道,道是路,路是ㄍㄧㄚˇ吔。对不对?不一定是诵经啦,常常走就好;你ㄍㄧㄚˇ、ㄍㄧㄚˇ、ㄍㄧㄚˇ不出来的,要是ㄍㄧㄚˇ能够通一切大道的话,ㄍㄧㄚˇ叫行,那大道;那现在世间十善应该早就成佛。你要是认为那个行,一直行万里路能够明白一切道理的话,那些流浪汉应该都是博士级的。
这你会发现,那就有很多的声音,他就是偏颇的,完全偏颇的。他在最初的僧伽教育上面,他就不是告诉你觉心中的作用。你只是读经,只是读书,没有行为,那个时候就告诉你:但读这个经废事,没有事,你怎么能够证明你读懂哩?所以一定要在行为之中表达。这种都是在破,当机在破的;当你在破的时候,是在帮他建立。
永远要知道,佛门之中,说破、立是要同时的。假如在破、立时,你不是同时,只是破,没有立,这个人讲破,是障碍众生根。我在破你这个障碍时,我是要立你什么?立你念念之间你能够反省的。我是为了建立你的善心,所以才现在破你障碍的。所以破立要同时的,你只是破,后面没有立,或是后面根本不知道要建立什么,这都叫做违背佛意。
为什么叫违背佛意?或许过去不懂,现在应该会比较了解,你根本违背大觉心体的本来面目。觉体就是应该这样子如是现,你在破时,就是立时,因为觉体从来不断灭。你在立某种相时,就是破除某种…过去某种障碍处,因为觉体他就是如是。所以这里面就要讲得非常清楚。
既然讲说「幻从诸觉生」,所以那一切的缘起,哪个不是大觉心体随缘的,所有一切变化这种作态?你只要知道是觉,在一切作相之中,作不是障碍;你只要是知道是觉,在一切业相之中,业不是障碍。觉心一定能够入一切业,因为觉心能够入一切业,觉才能够叫做「现种种觉」。
《弥陀经》中讲说,晨朝各以衣裓盛众鲜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十万亿佛」是什么?就是从觉入的种种觉,就是从无量光中出的种种十万亿种种觉。大觉心体—毘卢遮那在你的周身,通身上下,你可以立出毘卢遮那现的种种的根本清明的佛性,在眼叫见—见觉,在耳叫闻—闻觉,在种种根也有觉,在种种尘,尘也有立种种觉。过去你不认识这些觉时,每一个名目现前就叫做流浪众生。将来你要是真正知道都是觉体时,过去的一切众生名字,哪个不是十万亿诸佛!你就是站在这一个觉体之中,天天都是拿着根本的鲜华,「鲜华」就是根本庄严的开发;你在供养所有的一切通身诸佛。所以他一定能够入种种觉啊。
他能入种种觉,你过去不通时,那叫做业。将来你通时,就算是用业的名字,这个业的名字也不是障碍。本来文字相中没有种种障碍,但是众生背离觉体故,从此以后文字相中起成种种差别。所以知道是业,是觉心知道是业,在黑,觉心照黑之时,你不知道黑的业吗?当然知道啊!黑的势力、黑的作用、黑的种种境界,我当然明白啊。但是你要堕在业上,那叫造业。你堕在业上,就表示你不认觉体了,你才会堕嘛,你认觉体是絶对不会堕旳。这个已经大家已经明白了。你真正认到镜体,你根本不会有一分堕在镜色;你只要有一分在镜色,你就离开一分镜体。这是必然的。
所以这个时候有的时候,行者就要不断在心中自己惭愧、自己忏悔,看看每一个起心动念上面,我是不是还追逐最后的尘相的境界,叫最末众生、末世众生。你有没有在这些末世众生当前,你能不能体会有一个根本清明?在清明的大照,才能够现前的你现在的一切感觉。你要是慢慢这样子训练,你在末世众生相上,就是每一个起心动念相上,你马上就感觉到清明的觉体,就在…;我讲后面,其实这都多余了。但是最初的感觉真正就是,你的感觉,在前面的感觉里面,前尘当下,前面的尘相当下,你后面会感觉到有一个照心现前,就能觉的那个照心。现在不讲「能觉」,怕大家常常搅遶在能所上;一个照心现前。久而久之,你只要感觉到有照心现前,那个所觉上面的那种感受就已经淡薄了。
你久而久之这样子如是诚恳,这样子去参,有一天突然发现,你一样起心动念,但你不是跟过去一样,一直追逐前尘,你永远就住在照心,照心就是明朗现前了。那才是叫最初啊照心现前,最初照心现前。你才发现有一个照心,原来就不是过去我一定要追逐尘相之中,感受上面的势力耶!谁说一定会追逐在感受势力?你才知道追逐感受的势力都多么虚妄!因为追逐感受势力时,永远也没有离开过这个照啊。当然或许你可以把他思惟成能所,但是都有这个,最初你会体会到能所,但是能所他不是…不是全貌。但照心他是一定包含能所的,他一定是能包含能所的。
但刚开始行者当然是从能所,从所中知道一个能。所以才会像这个净土经中讲,他那念佛至诚恳切,明明知,了了见时,自己听到那个声音,突然他会有一天证得,原来有一个所念的我一个能念的我跟所念的佛,那是根尘剥离,那是明心现前,因为老是坐在这个明觉、明白心中,有一天;过去你是抓着前尘,后来你慢慢知道后面有一个明白的心,但是心永远是一的,你不用怀疑;虽然刚开始你因为不熟故,以为是二,但是心永远是一。只要你慢慢慢慢力量都在后面照心上,前尘的势力消时,你就住在照心上;你是站在后面的照心上,看你的感觉。
所以古德开悟时,人家问他一切感觉如何?明明知,了了见!那明明知,了了见时,那不会影响你吗?不会啊,随他起随他落。心就是这样子,天天在用,你本来就具足如是的作用,具足如是的功德,你不认。因为你不认故,你却攀缘抓在现在最末稍的众生业感中,抓一个…抓着那个感受那个势力,然后在这个势力上说烦恼、说痛苦、说生死耶!所以佛经才会讲说:实可怜悯!真正可怜悯。你就在这烦恼痛苦上,你都不知道原来你自己自家心头、自性之中,那个觉心也从来不是如实(34:10)啊。你不认而已,你天天在作,你天天在用!
所以他要在这个上面,他当然知道那个业啊,他能够照心现前,不知道业吗?他也可以说一切幻化种种的业感,但他还是那个业吗?不是嘛。但那个时候知道业,那个业就是平常讲的,业性也本来是空,因为业性他也不住啊。
为什么业性不住?这就是常常思惟的时候,在每一个文字上,每一句话里面,行者要训练自己思惟的角度,要调过来了,思惟的角度调过来,就是《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讲的打破心意识。业性为什么不住?你站在觉体看,当然就不住嘛;你站在业上看,你当然会觉得住嘛。你离开觉体,会有那个业的感觉吗?你永远都要絶对相信,你要在心中发决定心、赤诚心,你要知道都是「万法唯心」,没有一法离开过大觉。所以你站在觉体看时,你也不会起怀疑,我为什么到觉体看?为什么不到业中去思惟哩?业中没有觉体哪有业?那你为什么抓着后面那种幻觉在思惟哩?就表示心里面在潜意识还有疑惑,都是疑惑。因为那个疑惑不除故,你永远难见你心中的本来面目。你永远不能厘清楚你心中的本来道理。
因为你不能厘清楚,所以他就能够起成种种幻想嫉妒,起成幻想嫉妒,就能够呈现种种差别世界。所以这一切幻都是从诸觉生的,知道是从诸觉生,为什么这一句这么重要?你幻知道是从诸觉生,你还要灭幻吗?就怕你不知道是觉,你恳祈修正,在上面不断用尽你的劳力,在这边修正哪,辛辛苦苦啊,劬劳,用尽劬劳!不过将来还落在什么?落得满腹辛酸,跟我一样,对不对?满腹辛酸啊!那将来你都知道徒劳而已,都是徒劳而已!都是用到你的生命,都是用了你的光阴,都是用你的精神,都用了你的诚心,你却抓在末稍之中以为是毕竟,将来发现在末稍之中,根本没有一法能够利于你,他不但不利于你,就算已经很对你阿弥陀佛了,他没害你。
有的人用错就会害你。就好像刚刚讲的参无常观,参这个不净观,或白骨观的,有的人真的自杀了。你说现在没有,古时候记载有啊,过去有啊,不要生命就自杀了,那不是害他吗?他将来生中再来的时候,你以为他会开悟吗?有大智慧吗?一生下来搞不好就算有缘再到人间,一生下来搞不好就愁眉苦脸。人家以为是,女的就以为是西施,西施我是不知道那个眉头为什么那样锁着,还会很漂亮?我一直搞不清楚,你知道吗?反正我没办法思惟!所以这种人生有意思吗?不然就是一开口就是凄凄惨惨戚戚,那还叫清照,那个凄凄惨惨戚戚。这个都是开玩笑,不是拿这些古人在开玩笑。只是你会发现古人他留下的文字里面,你就会发现他的人生可能就是如是嘛?他的人生就这么凄惨,这一生中你认为你愿意将来换…,拿今生的不净观、今生的无常观,换将来的凄凄惨惨戚戚吗?对不对?纵然是个才女,你也不愿意啊!
但我为什么都说才女,不然都说女人?肯定女人!那种修无常观,后来不好乐佛,表示你执受太深,将来报身就算报在人间,肯定女人。这上次已经讲过,女身的受身因缘,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个女相、女形本来是虚妄的。今天在座的种种就是女众师父们,你发的那一念心,就是将来的大丈夫相。你不要拿这个相以为自己是谁,可能过去的因缘中现的女人相,可是你永远告诉自己:这男女相是虚妄的。你那一念心种才是丈夫。
现男人的都不见得是男人,男人修个无常观都要变女人,对不对?那修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心里面变成很古怪、很执着,那将来都是女业,都是女业。因为女者就属阴,阴者就叫遮覆,遮覆就是一直不断的附(覆?)着在上面,不断的纠缠。所以一般的女人,他不是发心向道的女人,你会发现他的心思一定非常什么?人家讲说女人心细,心细是因为他念念之间他阴覆太深。心细或许在某一些上面是好,可是在大部份还是坏,因为太细故,他就很难有空隙,所以看到什么事情他就受不了,他就受不了了。
那你不要以为男人心就广大了,男人不是,在人间的男人,叫心粗,他不是豁达耶;人间的男人是心粗,大丈夫才是豁达。所以要学豁达是学大丈夫,大丈夫不分男女相的,不分男女相的。那将来生中一定是报现庄严的大丈夫,男身,报现男身,因为男身…你报现男身又是大丈夫时,你有很多的力持相可以显现、可以显露。所以男众他有的时候是心粗,你以为他不在意,因为粗心嘛,根本没有感觉,他根本不知道,所以你以为他不在意,是粗心。等到突然有一天他在意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比女人还细,比女人还痛苦。粗他就有对待,对待出来的就是比女人还要执着。
但这一切东西你都知道是从觉心生的;当你知道是觉心生时,这一切缘起变化,堕在恶业之中,是有如是什么样的业性转变;堕在善业之中,他会有如是什么样的善业之中的业性转变。但就在这些业性转变时,行者看的是觉体,觉体随缘的转变。所以你站在觉体中,你看到转变时,你不会被任何缘起转变所束缚。那你不但不会被他束缚,你会更知道缘起。因为你知道觉就是如是故嘛,你给他什么,他就能现什么,才能叫觉嘛。你给他,他就不能现,能叫觉吗?他不能现,不能叫觉。
所以你将来证到如是佛性时,佛性还不避性(避开的避),不避性恶,他不会避开性恶。阐提也没有断絶性善,但诸佛没有避开性恶。但说诸佛没有避开性恶,那怎么不会造恶?因为诸佛已经在觉心上看恶。觉心上看恶,他根本不会流转在恶;那他会不知道性中的所有一切作相吗?明白啊。性中的种种作相,就是恶,就是恶。所以恶你不要讲到多粗,后面讲的那个意思,到了世间来讲,那个恶有多粗、多刚强,那个微细的恶就是从觉入种种觉时,从觉起成最初作相时就是恶了。所以那个恶字叫亚心,亚洲的亚,亚心。他在大觉心体一体的大觉之中,他能够随缘立种种二(恶?)时,就是恶了,他不必避开这种恶。
所以他能够随缘,他知道在黑他能现黑,在白能现白;给他好,他就能现好,给他坏,他就能够知道,他就能够现成种种坏,他就能够现成种种坏。众生却在现好、现坏之中受他流转,于是故判成好坏、善恶。行者是在任何感觉之中,他会知道觉心,给他缘他就变善,给他缘变恶,所以他永住觉心看着这种变化。所以他可以为一切众生,讲尽你现在流转因缘,他不会受尽啊,他怎会受那个恶业!那阐提没有离开过性善,那阐提离开性善的话,阐提他就没有机会回头。他只是现在一直抓着什么?抓着他永远断善根的那个因缘,永远不认善根的因缘。
你永远不认善根也是从哪里现的?幻从诸觉生嘛。所以幻是从什么地方起?诸觉,就是能够从觉现一切觉时,就是如是幻。觉体他一定能够现成诸觉,觉在现一切觉时,知道的人同体是觉,但仔细再看,中间就能够起成种种幻化。觉心非种种相,他却能够随缘现出种种相中的种种觉,那不都有幻化在里面,都有变化在里面嘛。
所以我说这个幻化,你不认他时,是过去流转生死的根本;你认他时,他是佛母摩耶。你认他时,他念念之间所生的都是什么?都是化佛现生处,他都是化佛现身处啊,就是这个幻化现身的嘛。过去在幻化之中你就堕在幻化里,那是凡夫啊。将来你在幻化里面,幻化所起的觉照哩?就叫化佛。幻化起的觉照,不然就叫化佛,不对吗?就是化出种种觉。他能够化出种种觉,所以叫做「诸觉」,「幻从诸觉生」。
好,再看下面这一句,「幻灭觉圆满」。那幻既然从诸觉生,为什么要讲幻灭哩?所以永远不要在这字相之中还堕在过去行者在判字、读字的时候,那种作相。幻灭是因为知道是觉,虽然是诸觉,同体是觉,那个叫灭,那是叫做寂灭。那个心中的寂灭,就是前面经文讲一句话就是不入断灭的。他是寂灭,但是他不入断灭;那叫做幻灭。你还看到是幻吗?你看到是觉。你不知道在觉中可以方便立幻吗?你当然清楚。因为为什么你能够立幻的名字?我知道是觉嘛,你才能立幻嘛。你不知道是觉,你立幻都随幻流转。所以这个叫做灭。
这个幻就是在觉体上不更言幻,不能够再说他是言幻,因为他就是觉。所以灭者,你也要知道根本在灭中不是有作,有个作相令其作灭,将他作到灭,不是,是因为明白是觉故,他自然就寂灭,叫「幻灭」。所以不更再灭幻,你不能再有灭幻的动作。你再有灭幻的动作,就表示不是外道就是小法…就是小法,不能说是小乘,就是小法。
所以这个幻灭之中,既然是幻灭,那他一定有什么?有这个生生灭灭嘛,种种生生灭灭的那种相。其实生是在哪里言生?心生就是在性上说生,性一定能够建立。所以中国人写「性」写得多好,心生嘛;他能够成就一切法,叫心生嘛。性在你这个身上,你就会知道他一定能够随缘起成种种能够徧成就一切嘛,徧立一切。所以在这个性上,你可以看到现在这一章讲的是普贤,就在这个大行德体上,你看他的这个普贤的这种大行之性,他就是成立,能够成立一切相,性生之处。
所以心生就是性,所以在性就看到生,就言生,看到生相。所以因为是你是见到性,所以才看到生。但过去看到生,你不认性,所以你在这个生中就有妄动。既然是生,那是不是就能成就?就处处成就。处处成就时,是不是每一个成就处就有作相,就有作相,作业的作。但是这个作相不是造作,不是造作,他是必定性中能够担当的作相。能够担当作相的时候,这个作相一定在哪里讲?一定在最究竟处讲,在圆满处才能讲作。性是性生之时,已经看到性中,你不能拿那个最圆满的末相说性,从头就是性。但是言性生当下现的作呢,那就要在圆满中看到那个作。当圆满中看到这个作的时候,你才知道性的过程的圆满。所以叫做性竟,作竟,作的竟,竟就是毕竟的竟。你到了作竟时,你就是什么?你就感觉是灭。作到毕竟处,你就以为是灭了。
所以言这个「幻灭」,先不讲幻灭,就讲这生灭二字。众生为什么永远会在这个感受上面有生、有灭呢?因为生,就是性生;灭,就是在性中所现的一切法、一切行持,毕竟了,就灭。但是因为他念念之间都是性生,所以你正在觉得灭时,也是性中生的这个灭感。生灭二法是同时的,所以性他能够起成种种成就相,性也能够在成就相时、毕竟处,他就能够消灭,然后转成第二念,转成第二个行为。性就是如此,觉性就是如此,不是如此的话,觉性叫做闇昧。
所以在世间法中,有的人在生灭二字上面,生灭二字上面,有的人要是有福德时,他会在一切念头灭处呢,他看到的是生,他是有福德的。因为性是…性既然是生灭都是性,都是性中所生的,你说作竟叫做灭,其实作竟就是性中的作竟,作的毕竟。所以有的人有福德时,他在一切世间感觉里面,正在每一个灭处,每一个念头灭处,他能够看到下一念的生,所以他处处感觉到世间有希望,到处都有希望。
但有的人没有修福德,过去障碍众生的人,损害众生的人,他会在每一念生起处,他看到将来要灭。这个人不必别人逼他,自己都不好乐生活了,他就会想办法自残自己了。这种人业力怎么来的?像现在毒油事件,他们这些人将来还能够活到哪里哩?此一生之中只想这个暴利,将来生生世世要还多少这种被人毒害的那种可怕。他不但不(只49:00)要被别人毒害,他自己念头之间就毒害他自己了,他念头所起之处都有毒油啊!我讲这个不是在评时事,这刚好有时事讲给大家听,就有这个事件就讲给大家听。
所以过去就有很多这种苦人,为什么现在我们有时候走到那个…他还还到人间,虽然到人间,他不是来做人的喔;你要报在畜牲,畜牲是茫然的,虽然是受畜牲的苦,可是畜牲因为知见啊,已经闇钝,牠还不知苦哩,只是相中受苦。他真正在心中受苦是回到人间中来,他是回到人间中来还债的。因为人间的感情最深,所以受到那个病苦,受到那个世间的压迫。你看那个有的时候在看那个跟人家讨饭的,那个全身溃烂,是真正是病的,不是被人家害的那种,全身溃烂,永远不会好,在那边乞讨,不然就是…。他为什么这一生要受这种病呢?过去生中残害多少苍生!
所以他的念念之间呢?他的人生,你讲他的人生,可是他都是在什么?受这些烦恼的闇灭,不是闇障而已,闇灭。灭什么?灭他的念念之间的生相,灭他念念之间对生命的那种豁达、那种开朗相,就在灭他的生;他常受在灭。所以说世间人哪,这个一念不察,将来遗害不知道千劫万劫,伤害自己啊!
只是这里面就要讲生灭是同时的,你常修福德的,给人家生机的人,你念念之间会在将来的念头的灭处看到就是下一念生。所以放生功德为什么如是大?你天天放生,所以你在任何的所有一切给人家生机当下,在任何念头灭处,你看到都是生。但是你断灭别人生机的人,或残害别人生机的人,残害别人身体的人,你将来会在生生世世在你念头起处,你都自行作灭,作灭相、作痛苦相,那是非常可怕!这是业报就是如此,业报就是如此。
好,休息。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