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38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01 | 3678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宣讲

第三十八堂

所以剛剛講到上面那個例子,因為大家修行人,大家都可以心中能夠分辨得出來,都是用這一生的精力,都是花費這一生的心血,以身心的力量去投在一個根本你只是在塵埃之中,挖掘那個深厚的造作。真正的行者就是在這一生之中,將他的歲壽、生命、身心、體力全部投在根本在覺體上面去參,將來必證菩提,必定能夠…,剛剛講能、所都能夠讓你永遠超越煩惱。

但你今天卻把你所有的身心力量,投入在一個根本將來還在世間塵埃之中流轉的這種造作,你虧不虧?假如你將來生中經商,你一定賠本。這個就是什麼?這個真的是虧,大虧!所以你就知道世間的邪師,那迷惑眾生,甚至於迷惑一個初發心的行者,那種可怕。

但是一個佛門的行者為什麼入到佛門中來,卻不會念念之間相信佛法呢?他就甘心要去接受一些外道思想的,這個當下要起大懺悔,一定無量生中有曾經用如是語言迷惑過一些人,今生才會生世間,初聞佛法就常被如是音聲迷惑。

那畢竟我們只是被一些,過去可能業力不重,只是被一些音聲迷惑。假如過去業重,像我講的那個,譬如說講人家後面有鬼魂跟的啦,那些業重的人,他將來生生世世只要為人,他先看到就是那些虛妄的境界。他過去迷惑多少人,他就要受多少世如是的報,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生一世,你障斷每一個人的一生一世,你將來怎麼償還?那個沒有大懺悔,你消不了那個業!你自己心底深處就好樂如是聲音,那種好樂不是說刻意造作,心底深處他就有一種力量牽引,就牽引你走,所以那是可怕!

那你要是真正懂得道理了,假如佛門中,每一個人、每一個行者念念都在自己根本自性上去參、去體會、去理解、去如實教授,不但是教授別人,也教授自己;你當然相信所有一切最初入佛門的人,他就會相信如是理嘛,只要大家都是在這種氛圍教授的,沒有一個人到佛門來,還甘心流浪,還在外面不斷的尋覓。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雖然不見得是一定能懂得多少道理,但是一定要先教授一個行者,對自己現在所向、所學要發決定心。你自己先發決定心時,可能你自己在將來心中,身心之中所體會的就會不同,因為你絕對要相信覺性就是如此。我為什麼在我所學上面,還在那邊不斷的猶疑?因地心中不真故,發心不真。這個不用其他的道理解釋,就常常我講的譬喻,小孩想要向學、想要讀書,因地心中若是真時,他自己就能夠分析,自己就能夠辨別,此理是真?此理是假?這種行為是對?這種行為是不對?你說他哪有這種智慧,他不過才是初學啊?初學若是因地心中,若是真切時,他就能夠啟發如是作用;為什麼?覺心如是,法性如是。

所以有時候找不到道理,在哪裡找不到?因地心中懺,決定心中懺,你慢慢就能夠找到道理。

那有法師問說,十法界之中,上次講到那個漸次,我稍微再帶一下,我那個十法界中都分兩段文,一個上,一個是下,所以菩薩法界是從寂照普運,他能夠入圓覺,所以從照入照。(這個大家要找出來嗎?這因為只是問到這個問題,隨便先帶上一下。)所以我都在後面那段文,每一個法界之中的後面那四個字,他是剛好交光到下一個法界的。

所以圓覺中是性用交立,所以他能夠辟支性用,開始起成性用了,立性用了。本來那根本連…,最初雖然說那個菩薩性,性德。這邊連性你都不可以拿相來去相他的,就本來自性之中,你不可以立名的。就如同剛剛講的「未嘗作意」,就是心性中的光明。但是「未嘗作意」之中,你是不是還是可以立他一個性德的名字?可以。但是在這性德的名字上,不是將來眾生流轉在真有如是名相中名的。但是就在這個性德之中,他開始產生種種性用,所以從性入性,也如同從覺入覺,所以就遍立種種有支。

所以有支就是他能夠接受種種變化。因為他能接受變化,所以你在這個變化之中,你會感受到變化之中,就有十二有支的漸次,從「無明」,刚好能夠變化就有「行」;「行」就產生「識」。不是十二有支是變化,是因為他知道變化故,他能起成性用變化故,所以在變化中你就能夠細分出變化的過程—十二有支。他就是這樣子變化的,不然哪裡入一切有的?所以一直到「老死」,到滅,你才能夠下一個有。你要不知道滅,那有還不能夠有。所以有中他一定從生到滅,到滅盡。但是這個過程就是入一切有,因為入一切性用的他的變化十二相。就好像一個生產線,從成品出去,中間會有很多的過程。那圓覺,所謂的十二有支就是中間這一切過程,你就要看到他的性用,我說的成品不是最後面,是性用顯出來時,性用建立處。

所以就在這個性用既然建立了,最初建立的性用,開始交立了,所以就會在性中立真。所以聲聞就到這邊來,既然是通體是性,已經看到性了,整個體大,他現在聲聞的體是依性說體的。本來那個體,體中能顯一切性,可是現在的體是依性說體,那完全已經差很多了。本來體中能夠0645…,佛體,體是大覺,大覺能夠現一切性,可是到後面是以依性說體,所以通體是性,這已經是聲聞了。所以在這個性上立真,所以就真性,有真。

那有真性時就是開始什麼?有真性時,雖然你根本念頭之中沒有說要緣假,可是開始已經應假了。念頭不必起:我要緣假。這個性中他的作用,法性就是開始應假之時。可是應假之時就是什麼?就是真性顯時啊,所以羅漢又叫「應真」,應真的意思是告訴你,他就可以對應一切假,所以他是四聖之末。在這聲聞下面,就是下界了,就是「凡」了,就是法界。

你心性就是這樣的。從你的佛體、大覺體中,根本你不能說他是什麼性,雖然不能立以性的名字、名相,可是他就是如是德,如是流出,他就是本來就是如是作用。所以還是真說(0750,雖然不可以立名,但是都有一個相貌在,只是這個尤其用語言文字是很難一下講得很清楚,所以大家要仔細聽。

如同《楞嚴經》講的,如同虛空,雖然虛空是空,但也有个,在你心中也有個空的相貌。你空的相貌,你不能拿相貌說空,你說的相貌說空,你就破,你就斷滅那個空;但你不能說空沒有相貌,那也不對。你當然知道有個空相,但你說那空相是什麼相?你當然不可能落於塵埃啊。但你不知道有一個空相嗎?縱使虛空都有相容相貌,何況佛體呢,你會看不到嗎?但是你不能拿後面那個相貌來說他呀!所以你在覺體之中,他就能夠立性。最初立性時就是菩薩,你看那智德就開始流出,於是乎他一樣鑄造有支,所以他能夠應種種緣,立出種種性用。所以你最初感覺到世間的性德中的性用,是從緣覺,叫「辟支」開始。

菩薩道中,連性用你要是妄立,都不是菩薩道。就好像剛剛講的「未嘗作意」,但未嘗作意之中,你能擔當一切作意是菩薩道。所以在擔當之中你才能夠看到,這個擔當之中,所有一切入有的這種過程,那叫「有支」。所以在這過程裡面,處處就開始通體以性為真了,既然過程都有了,所以他就在後面那個過程中,那個性,立的那個性中再說體了,所以那叫「阿羅漢」。

所以不講緣覺是佛,講阿羅漢也是佛,聲聞人以阿羅漢為佛,一切諸佛叫大阿羅漢,但沒有說一切諸佛叫大辟支佛。就他要在四聖最末說大阿羅漢,就是最根本的應真,也是覺心入世的最後的那個根本真體、真性的表現,那個真性的表現是從根本體中不立相中來的。

所以你會發現,你隨便舉一念,隨便拿你一個念頭,的心性之中就是這樣子,從十法界中流出來的,一直到你的念頭最後末,那就是地獄法界,那就滅。你不會在念頭上知道,從念頭追逐下面那個念頭嗎?這個念頭的那個氣氛,追逐下面那個念頭嗎?當然知道啊。追逐那就是餓鬼,就是一直抓著那個念頭的感受,食那個我,就是餓,從念逐念。

覺心是非種種相,可是你給他一個念頭以後,他就會照著這個念頭的氣氛,以這個氣氛追逐下面那個氣氛,你不知道嗎?你要不知道也不是覺;覺要是不能這樣子作,也不叫大覺。你過去在這個上面作叫流轉,將來在這個上面看到覺心時,叫做什麼?叫做深入一切眾生根,你當然清楚啊。所以餓鬼都是甚麼?回頭就叫大士,焦面大士,就是觀音,就是同體相。

所以這講到十法界的擔當,這個擔當。當然在解脫道上面又分這個空、無相、無願解脫門,這個解脫門之中的性德。但在這個性德上面,你說屬於哪個法界?真的要在行者回頭時,他屬於四個法界。哪四個法界?「六凡」算一個法界,「聲聞」一個法界,「緣覺」一個法界,「菩薩」一個法界,四個法界。因為這個空、無相、無願,就是根本大覺體中的本來面目。但是隨法界眾生不同時,體會如是空、無相、無願,他的解釋不同。

在凡中的解釋空、無相、無願,是看到現在所有的執受之中,他是面對執受說空、無相、無願,雖然他嘴巴說的空、無相、無願,但事實上他還是面對執受的。這種執受未捨,所以他的空、無相、無願,還是從執受之中說空、說無相、無願的。所以在凡中說的空、無相、無願,最多只能求得心中一時的清淨,他永遠不能夠真破塵埃。為什麼?還有對待故。問為什麼?是因為還有對待故。(我看那個影片,有很多的口語沒有發出聲音來,大概聽不懂我在講什麼,以為我在持咒咧,雖然這是舌頭太快。)我講的是為什麼,那他就是還有對待。

可是到了聲聞來,他沒有對待了,但是那個空、無相、無願,是真正住在真性中,有一個空、無相、無願的真性,他看到一切法就是全假是真,但是他還是有個空、無相、無願的真性可住。

到了辟支佛解釋空、無相、無願,這個空、無相、無願是念念之間立這些無相、無願的種種作用,這作用叫性德,不叫造作,就是作用—性德,所以他看到性德的作用。過去在性德作用是入一切有時,你站在佛體向下說,辟支佛是入有的一切性德之中的安立。

你站在聲聞往上回頭,站在凡夫行者往上回頭,辟支佛看到這些有支的安立時,你證得辟支佛時,你在有支的安立之中,你就當下知道是覺,所以你就會…,你看的是有支的安立,但你入的是空,所以辟支佛還妄墮於空,這是講回頭中說的。可是你講到佛性流出的辟支佛,那個方向講的就不一樣。

從覺體上向下說,辟支佛就是安布一切萬有的有支,那是性德作用。回頭去說時,你真正知道那些都是性德作用時,你就自然不會被這些作用所束縛,但你還會住在什麼?一個空中,還會住在一個空中,你就知道他其實都是無作。所以你認為知道他是無作時,事實上這個無作也是無明,還是屬於無明!因為你就不知道他為什麼無作,你只是抓著無作,以為有個無作,那還是無明。所以就是老子講的,我不知其名,但是他是個名字的名,但不知其名,你不能立名字,那當然就是不明白。所以說為什麼說老莊,辟支佛道。

到了菩薩道就是告訴你,「無明實性即佛性」,就是你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永嘉大師說的。那菩薩到了大覺體1430),你何必還要一個我不知其名?直下擔當,那是菩薩道,那也是空、無相、無願。那是空、無相、無願,可是那種解釋不同啊。那當在佛體就不必說空、無相、無願,佛體就是告訴你,入一切世的。

所以光一個「空、無相、無願」,這種解脫的性德之中,他攝如是四法界—總攝六凡,然後再聲聞、緣覺、菩薩。是這個解脫道中的解釋,是隨他的界道不同,所以心中所體會,所證蒙的義體不同。這個大家能體會吧?能夠體會嘛!因為那回頭時,他不是從性德中往下講的時候,從回頭這時候講,回頭向上溯,講法又不一樣了,這可能是我講經沒有講明白的地方。

將來你要在這樣子上下,這就是佛門中常常講的,一個人觀法性時要上下、前後不斷地回參,上往下的作用跟下往上的作用講法不一樣。上往下的作用就是擔當,辟支佛就是十二有支,性德的遍立處、開顯處。下往上講咧?他看到這些開顯處,看到這些遍立處,於是知道他就是覺體,已經知道是覺體,所以叫佛。所以眼睛看的是這些有支,但是安住在性空之中,安住在無作之中,無相之中。但這個無作、無相還是微細無明,你不敢擔當嘛,那還是微細無明。

所以我才說,最初辟支佛明白的那個無明,那個無明叫做無始無明、根本無明,那是性德,因為都不能夠擔當這個無明,其實就是佛性故。因為這個佛性根本無所謂明故,立種種。但是眾生卻被無所謂明故,立種種時,墮在所明,然後再在後面安立一個無明,後面安立的無明就是告訴你,本來無所謂明,你立一個所明是無明嘛。那現在你從無所謂明立的那個無明之中回頭時,還是不知道到底什麼,為什麼他無所謂,為什麼會顯如是明,你還不能破,還不知其明,那也屬無明哪。那真正的無明就是什麼?就是佛性嘛。

那用最…,我們這些山野和尚來講,我只能體會到就是大覺心體根本無所謂明故明,就無所謂明故明故,所以叫無明,根本不必立明(名),所以才一切萬法大明。所以他才能夠起成行、起成識,他在明什麼?沒有啊,就是在無明之中能起行,這才叫有支。覺心根本無所謂,鏡性根本無所謂造作,可是正在他鏡性顯時,你就好像他從行入識、入名色,顯出感受六入,不是你也要分析得出來嗎?你分析不出來也不是明白鏡子。但是你在說到這十二有支時,鏡體可曾真有如是造作?沒有。但你不明白如是作用嗎?明白。這樣聽得懂嗎?

用鏡子做比喻,大家就比較好比喻吧?鏡子現色時就是鏡子,但是就在現色時,你仔細分析這個中間的作用,好像就從根本鏡體的無所謂明,因為他就是鏡子,於是乎好像有入行;入意識,種種識相顯了;然後入名色,名色打開了;然後入六入,所以在眼中見色,好像…,其實鏡色當然只有色,那我是比喻六入,你是不是都會體會得到?但是你在體會到這些十二有支時,你是真認為鏡子有如是有支嗎?不會。但你不明白他也會有如是作用嗎?會。這我就說你就已經知道什麼叫鏡性了,聽得懂嗎?所以這叫做法界,法界就是這樣子的,懂吧?

因為都還是凡夫啦,所以講不見得能夠講得很清楚,我說都是,我是講我啦,所以大家師父們、法師們可能夠大開圓解,希望將來你們能夠明白的時候,再能跟別人細講。

所以這裡面叫「皆依圓照清淨覺相」,這問題就算答完了哦。「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所以這裡面剛好又講到無明,這個叫做因緣巧,就巧在這裡。「永斷無明」有兩種相,是斷過去的所有一切流轉無明,再一個就是永斷根本心中對那個覺體之中,根本無所謂明的心體的擔當。那個無所謂明的擔當,不是你只要擔當無所謂明,你在無所謂明故,你要擔當一切大明,你要擔當那就是佛性,所以叫「無明實性即佛性」,你要擔當就是佛性。你根本懷疑,何必懷疑我不知其呢?你就知道佛性就是如是,不是以名來,不是以相來相。但是我心體,行者已然對如是法性、如是性德,已然心中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沒有半點疑惑,這叫菩薩道,這叫入菩薩道,所以這才叫「永斷無明」。

不只是斷掉你後面最末梢的最後的塵執中的無明而已,妄立有明的那個無明,他還要回頭,你前面說妄立就會容易墮在:我從此以後在明中,就回來了,就會回攝,就會回來了。你回攝還是會被無明所障,你敢擔當放眼一切,叫「回入娑婆,倒駕慈航」,那才是真什麼?真斷無明。你回入娑婆,倒駕慈航的時候,根本不在一切所中再立明,可是心中就知道就是覺體的大明。這個大明中,還有明可現否?無。還有明可造作否?沒有,那根本是空、無相、無願。

鏡子現色,現色就是鏡。我講鏡子現色時,用世間語言,你好像聽的是二,鏡子現色是二。但我要告訴你,這個二是一,你仔細參。鏡子現色,沒有色不是鏡子,有色才是鏡子。鏡子現色,現色當下就是鏡子,那鏡子現鏡子,有作用嗎?有造作嗎?這個還不是佛教,還是數學問題,對吧?鏡子等於鏡色,鏡色等於鏡子,那就等於鏡子等於鏡子,這數學問題了,這個還不用,太用佛學來去體會。那你覺得有作嗎?有在變什麼嗎?沒有啊。可是就在這沒有作中,無作之中,你不知道有作嗎?有啊!為什麼?因為法不斷滅故。因為一定能夠如法呈現一切故,因為世間法中,生氣才能够得以盎然故,不然都叫斷滅,那還叫覺什麼?那就不能叫覺!所以然就可以在鏡體之上,享受鏡色的變化。我用「享受」兩個字,但是不是用外道的那個享受。享受心的變化,那個享受享久了,你就完了,你就全然是受了。這叫做「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裡面再講到云何無明,看經文:「云何無明?善男子」,所以這個「善男子」是在再對行者呼召。善男子,善者,是性能;男子,就是你根本要還的本體的大照。有些經文他會告訴你說:「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是要你在性德之中,念念之間所有一切性德,都念念要周顧。念念周顧,就是剛好我早上有講到《地藏經》,羅漢教化,「因次教化」。你現在心中生起念念回頭的那個聲聞的心,你會在心的每一個心意的成就造作上,因次教化。絕對不是一般人所想的:我是修行人,我只要回頭,就茫茫然然、空空洞洞的,我這樣子當下馬上坐在那裡,就是一屁股回頭了。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你要回頭,所以你更能夠深入所有一切意根的所有一切呈現。所以他到底是算體?算用?雖然都在一念之上,這一念之中,哪一個方向、哪一個面相是體?哪一個面相是用?清楚。在這一念之上,哪一個面相叫陽?哪一個面相叫陰?清楚。在這一念上,哪一個面相是男?哪一個面相是女?明白。叫「因次教化」。

所以有時候講「善男子」、「善女人」時,就是叫一個行者,在經文之中要因次教化,這男女二、陰陽二念念不失。所以「善女人」要念念之間,要看到本來的性德。所以沒有這個女人,你也感覺不到心性之中的大照,善女人就感覺不到心性中的大照。「善男人」沒有這個善女人的種種性德的流出,他根本不能立種種大照,這是反過來說的。為什麼反過來說?今天早上我講的是流轉的時候,不是這樣子講的。流轉的時候,男子是因為女相故,所以追逐淪落在女,所以追逐女相,要以女來為伴,追逐在女。可是女人就是在這種赴感的造作,其實就是陰,那就是屬於女。女人就是在這赴感的造作上,念念要追逐那種感受,所以追逐男相。所以因為他追逐男相,所以堅固他是個女人,潛在意識堅固是女人。

可是在性德上就不是這樣子說了,女人是因為她善女人,知道這個流潤赴感故,所以她才能夠成立大照。在男相之中,因為他要擔當一切流潤故,所以他才能夠堅實他的大照。這是反過來說,聽得出來嗎?聽不出來放錄影帶好了。這聽得出來?這性中的作用你要分得清清楚楚,所以在流轉、在回頭處,完全不同的作用。

所以男相要知道要擔當這個女相,所以為什麼因次教化?「羅漢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名曰光目。」你所有的一切修行,都在你最後那個念頭、那個潤生、那個感受、那個陰赴?)上面,開始回頭的,那個從來沒有二(恶)女人。但是你想要證得如是根本羅漢的性德嗎?你要先對著那個女人,遇者何也?先對著那個念頭中的女相,你能夠對著那個女相,你才知道最初的流轉處。所以那個羅漢最後是誰?無盡意菩薩是。(你們《地藏經》讀得很少,大概?因為我說是誰的時候,你們的表情都是多半迷惑。)無盡意菩薩是。

這裡面經文,你才知道一部經不是跟你講故事;你看得懂,他全部鋪開來,就是一個心理圖騰。顯宗雖然是道理,跟你講道理,但是這些道理之中,密意在其中,都是密。所以密不自密,因顯故,才說密;顯不自顯,知密故,才叫做顯。所以從來沒有說,我密宗比顯宗強,比較圓滿,比較厲害。那這都不是修心性的人,不是修法性的人,這都是修這些相,修這些貢高我慢的人。我可以罵,為什麼我可以罵?因為密宗的祖師,我都很恭敬的,對不對?早上還幫密勒日巴…,平眾生對他的曲解。

所以對佛法之中,不管是顯密,你都要恭敬。我會這樣子講,我這樣子罵的意思,是罵這種聲音,我不是罵密教。這種聲音不但是謗壞顯教,也是根本不尊重自己的藏教。他明明沒事就顯露出自己的負處,不是敗壞自己宗教的德行嗎?一直不斷就是在不斷的凸顯自己根本不明處,然後拿著這個不明處,以為是自己所學的藏教;這不是辜負他們自己的祖師嗎?我罵他是為了密教好,為了藏教好。所以,怎麼又講出來了?奇怪,怎麼到處轉!

所以這個講到善男子,所以這個善男子直接擔當。所以什麼叫無明,善男子,就在這個擔當之中,你要看到大覺體中的擔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所以一切眾生,早上講過,你不要在文字上一下就向外看,先學會念念回光,銷歸自性。你說法中這樣子銷歸自性,你學會了以後,你才知道外面。你根本不知道內,你焉知道外?你在外面都是流轉,在內一定能明外。這個「內」不是從外面分別的內,這個內我是講到那個中,也就是老莊講的「守中」。你能夠守到中,中也叫做內,中這個字在古文、說文來講就是內。但是這個內為什麼說中,他不是從外分別的內;你要明白那個中,明白那個內,你就能夠擔當一切內外,你才能夠明白內外。所以你要在一切文字之中,先銷歸自性。

那「一切眾生」,你先看到一切眾念起處嘛。從無始來,什麼叫「無始來」?根本沒有開始,叫無始。你還認為有個始,那你就還是追逐妄想。可是從無始之中,念頭的最高峰處,也就是大覺頂上,現出念頭時,就是向下流潤處。鏡子現色之時,鏡子正在現色那個點上,是鏡性的最高峰處,因為鏡性到最圓滿,也能夠現色時,那個點上是最高峰處。但是你看到最高峰處時,你就要擔當他能夠向下現色的流潤,他會向下,下就是能夠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那種向下的勢力,本來就是你的性德。

可是就在這最高峰處,向下之時,你妄認了,就在眾生相上,你不認覺體了,你立在種種念頭上了,在眾生相上,那叫「顛倒」,那叫顛倒。為什麼叫顛倒?顛是什麼意思,山巔,就最高峰處。你在根本大覺體中的根本最高處,從此以後看錯了,就叫顛倒。顛字,山巔是最高,這個知道吧?山巔,這個最高。

這突然想到,昨天一個法師問我說,如何在,他不是這個中國字的母語,那他如何在他的母語之中,能夠在文字上更體會大乘,這個太難,對不對?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我活在中國,我只知道中國文字之中,在那文字相中,那個六書中,那個每一個,譬如說他象形、他指事、他形聲、會意,我會在文字上面體會那個文字的,他最初的形成。那每一個形成、每一個組合之中,都有古人在六書上面這種布意,那種智慧的布列。但是外國文字我沒有讀,我沒有深入過,就不敢講,所以我說這是,真的是難倒我了。怎麼去體會呢?這個不敢妄說,這怎麼妄說?因為國外的文字,我沒有去接觸過,那他們文字的組合,到底是怎麼組合的,沒研究過。

但我是中國人,我生在中國,當然是熟悉文字嘛,這一定是熟悉中國文字。但我卻堅決相信,覺心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沒有一法離開大覺體,當你要是真正就在如是大覺體上,那叫修大乘,念念擔當時。你不要說是看文字,你看到大山大水,你都能知道,他在你心中浮現的那個字相,不只是那個表面而已,不只是你眼睛看到那個色相的那個淺層的表面。那個真正入到你心中的文字是你不能夠,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你不是別人能夠知道的事情。所以我也絕對相信,在那個心中,你在看你自己本國的文字,那每一個浮現出來的那個意境,就會不同,那完全都會不一樣!你絕對要相信覺心就是如此,覺心就是如此。

我剛剛講到一個淺層,突然想到,我上一節課用到一個字,講到那個講心,現在很多法師去學那個心理學,他們要說深層跟潛層意識(那個潛是潛水的潛,潛水的潛)。這個剛剛我講到淺,是這個淺是淺面的淺,就是不是外面表相那麼淺,膚淺的那個表法而已。他們是講潛水的潛,所以永遠把那個身心投在那邊,潛在其中,你將來不怕真的流轉嗎?真可怕,你知道嗎!

所以這個文字中,你慢慢就能夠體會,那文字馬上給你的一些啟發。甚至你講到眾生顛倒,你就不會只是想到,這樣子顛倒。你會看到覺處、高處,就這樣看錯,就顛倒。因為你知道正在大覺的高處,你看錯了,所以你在說顛倒時,你馬上回光的是甚麼?覺體的至高處。這樣子講顛倒,才有拔濟相。你說顛倒顛倒,我都不知道在哪裡顛倒的咧,你根本不知道何以所謂顛倒?我都不知道怎麼樣顛倒,你怎麼一天到晚說我顛倒呢?但是你要是講到根本覺體的最至高處,本來是大覺,大照明顯處,你卻在大照現前處,你妄逐種種感受,那不就是顛倒嗎?所以這樣講顛倒時,行者馬上回光,你能馬上回頭,你就看到大覺最初處嘛。你在顛倒當下就是你大覺起處。

所以什麼叫無明?就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無始劫來,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為什麼講無始,這才能夠立無始嘛。你正在倒中,那個顛還在那裡,那個高處還在,只是你看錯,所以無始,你知道嗎?要真有顛倒,你也回不了頭了!是真有如是惡心,沒有人能向善。為什麼一個惡人他能向善,你知道嗎?因為一切世間善惡,根本都是甚麼?世間妄想造作,性不實故,所以惡者遇善,他能夠知惡,能够從善。在世間妄想的善中,哪一天碰到一個惡緣現前,轉變心性,他又墮在惡中,起輪迴性。因為他根本性不實故,所以你才能夠回頭。所以眾生世間種種的善惡,性都還不實,所以你看到那個顛倒時也是性,根本沒有,不可能有實體的性,在那裡顛倒的,連顛倒二字都沒有實性可說可言,所以叫做無始,你看錯而已,虛妄到這種程度,你就看錯。所以叫眾生,「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所以「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當然也講易處ㄔㄨˇ,也講易處ㄔㄨˋ。我比較同意易處ㄔㄨˋ,ㄔㄨˋ一定有ㄔㄨˇ的相。你在那個處ㄔㄨˋ中,一定在那邊處ㄔㄨˇ,那我比較同意用易處ㄔㄨˋ去講。這為什麼叫迷人四方易處?這裡面不是說,不單只是說從東迷西,在東方以為是西方,在西方以為是東方,從南迷北,從北迷南,迷惑於南。不單是四方,這樣子迷惑。最初的根本業力,就是你在心中立了種種方嘛。因為你執以為方,在這個觉心之中你執以為有東、有西、有種種四方,所以你就會被這個方倒,就被這個四方的感覺顛倒。

覺心之中他現前時候,就能夠立種種四方,但是你不能夠執著那個四方。大覺體中現前就是什麼?四方,跟過、現、未。所以他雖然講十方,就《楞嚴經》講:眾生祗目東南西北(经文:世间祗目東西)。眾生只看到東南西北,所以才再分什麼東南西北、什麼西南這些其他的八方,再分。所以在這個上面,說的豈止祗目東南西北這四方。但是你說真有定方嗎?不是嘛。

你眼睛知道東方時,心裡面就能夠明白西方。你眼睛看到北方時,心中看的就是南方的作用。因為方無定方,所以《楞嚴經》中講說,方若是有定方,你在何處?你隨便你站在這邊,你說你是南;那北觀,你說你是北,那你站在北中再看呢?那你還是南。所以你站在那裡,根本就是你不可能說你舉到哪個方,說你站在哪一個方中。你站在那裡,你甚至於說有個中方都不可能,有個中可立都不可能。也就是講,剛剛講的「南觀成北,北觀成南」。何況你還在世間上說,我是北方,我們在北方,在北方看你,你就是南方,因為方無盡極,他不是真的有一個邊際,方無盡極。只是墮在這個世間相中,你似乎好像也有盡極,但是沒有盡極。所以墮在世間相中,才有北極、南極,但事實上沒有盡極,因為你不是抓著地球的相中,才有東南西北,難道你到宇宙,你不知道東南西北嗎?太空船送你上宇宙,你不知道東南西北了嗎?你就分不出來了嗎?那當然不可能。但假如你只是拿一個地球的東南西北,作為你的盡極的話,你不知道地球在宇宙之中,只是一個沙粒而已,只是一小粒沙而已。

所以你知道那個四方是因為你最初定了那個方向感。在覺心中,你已經忘記,覺心現到世間的時候,他自然能夠應世間的覺受,有四方、四位的種種作用。東有昇陽之相,西有寂隱之德,北有上進之功,南有謙和之用,四方都有這種作用。所以你在這個上面,你可以看到一心的作用。所以你隨舉一方,其他三方的功德全然咸具,這個叫做「一心」。但是你惑南惑北以後呢?你就被方處所迷。在東就不知道西,這才是後面講的在東就迷西,你就以為是東。你不知道東在哪裡看呢?東在念念向西。西在那裡說西呢?念念東來。這個能體會嗎?西是哪裡?你看念念東來是西啊,不然你站在這裡說西,站在西邊看你,你又是東。你到底西方在哪裡看?你看到念念東來,是西。東方在哪裡看?念念向西,是東。對不對?所以東方琉璃光,先要接引你先去西方極樂世界。你要念念先入如是寂隱,你要是能入如是寂隱,就是淨業三福。你念念向西處,其實就是念念東時。

我講過說,我們現在看到太陽到西邊落下去的時候,他方世界正在看到太陽升起,這個大家沒有疑慮嘛,對不對?但是我們要再微細一點呢,念念移步時,就有一方眾生看到太陽升起吔,念念移念念升,都在升耶!我念念向西,念念東升,心境也是如此。這地球你知道,這個也是大家能夠知道嘛,所以那不是只是先講一個大段,東方到了西方以後,太陽才知道太陽升起,不是。他是念念向西移,念念在東方起。這個就是《華嚴經》講的「東方入定西方起,西方入定東方起」,你這就知道心性的作用,那個功德。但是你一迷心性,妄執四方時,就被四方所迷,所以叫做「迷人四方易處」,就在這個處上,在這個四方,就在被你這樣子遷流,這樣子流轉,所以叫可憐,那叫可憐。所以在這四方易處,方尚且妄立,何況在方中入世間中的四大,你不會執取!這四大—地水火風,你不會執取?!

所以「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所以從此以後堅固四大,以為就是自身相,就是在身中的執受,就以為自身,自身相,那個執受才叫做自身相。所以念念看到,你就對四大的執受,其實四大在何處?《楞嚴經》就告訴你,四大本來是什麼?其性,他根本就是什麼?虛嘛,他沒有方所。

地性,你地性你在哪裡看?譬如地水火風,地性。我們現在感覺到我們踩在地上,有地性啊,怎麼沒有地性呢?你踩的是什麼?你踩的是磚,是泥,是石,你永遠踩的那個地是用磚、石跟泥巴,你以為是踩到地!假如踩到泥巴,你就說是地的話,我現在拿一大團泥巴,用個方法把他吊在虛空,你踩到那上面,你跟我說,你踩在地上,你那時候就不會覺得踩在地上。那你為什麼你現在踩到一大團泥巴上面,你認為說是我踩到地咧?所以你仔細思惟,「地性虛通」。有些眾生需要一些留礙的東西,以為是地,有些眾生根本不需要留礙,踩在虛空也是地性。你不相信嗎?我告訴你,你認為你踩在地上那個地球,還在虛空,還在虛空啊!所以天人踏在虛空上面,他不離地性。所以只是我們眾生業力,因為業力厚重故,一定要在腳下,要有留礙,要有執著、質礙,你才以為是地。所以在造物之中,你就踩在那些爛泥、泥巴、石頭上,以為是地。所以地性都虛通嘛。

那你有方所,四大也都是虛通,所以在《楞嚴經》中講的地水火風,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虛通,沒有方所。可是你要是一迷四方呢?你妄執四大咧?就以為這種執受。從此以後,就像剛剛講,你堅固以為泥巴是地,堅固以為你腳下的感覺是地。你堅固這種執受,這種留礙、質礙以為是地,這個質礙就是物質的質,質礙以為是地;是妄認四大為自身相。這種妄想是多可怕,一念迷,這法性都不通。所以將來你要知道,一切世間沒有離開過地性,沒有離開過地性。

所以地水火風四大都是和合的。最初的大覺體中,覺性,最初入世的時候,剛開始入世如空,最初那個空現。那空中因為他能夠開始有意識要流出,最初要開始流潤的時候,好似就是氣。所以你看中國人講到那個,尤其是〈黃帝內經〉講到一切身體的變化,都從氣開始,萬物開始都從氣所成,中國人古人的智慧,最深的智慧,那個入深的智慧,已經看到那個氣。所以〈黃帝內經〉講到上古之人,他念念之間他不是在物質上的,他是看到心中的氣相。

所以黃帝以上,都說上古之人有德,所以絕對不是現在人講的,我們的祖先是猴子。〈黃帝內經〉留下來的,你自己看看,上古之人是怎麼樣修心性的。所以那個真正有德的人,看到是光音天下來的人類,沒有德的人才會挖出來都是猴子,那些執受厚重的那些。他以為他變成人了,他執受,本來是光音天,那根本就是輕輕的,你根本不可能留下任何質礙的,你怎麼能夠找得到!所以你看到人間的性德,你就知道,那個最後末梢那個,我們的執受都墮在感覺中,那種厚重,那個大概就是猴子來的。

所以那就如同虛空,虛空之中你在意識參流時,你就好似有風,那是氣。然後就在這個氣中,你就感覺到那種心中的光明,開始入一切感受,那種光明入一切感受叫「金」,「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可是這種金輪就是你心中本來的空性,能夠入一切緣起的參流之中所現的。所以「風金相摩」,風跟金相摩,「現有火光」,所以你在這個上面,就最初開始那個照明、大照。你在火光之中,「火騰」,他不斷一直在蒸潤,就有水。所以在大明之中,你就向下流潤。「抽水成土」,土,就是水質抽水以後就成土,流潤之中,就在流潤之中,念念執受。然後再抽這些土跟水,就劣水,這些劣水、劣土,成木,你在執受之中感覺生機。這不是我說的,《楞嚴經》講的,你有體會那心境的變化嗎?這四大就這樣子現的,地水火風就這樣子現的。然後就在這個生機上面,如是不斷的在那邊不斷的翻攪,就是後面又是大風。永遠就墮在這上面,不斷的流轉,又是風相。這是四大現前處,那也是一切造世,氣勢器世造化的作用。

所以你要一迷四方,你就會迷在四大之中,自以為是自身。你不知道每一個小宇宙,自己的身體之中,四大都是這樣子現的嗎?你要是不墮在這個四大之中,我們的身體還不是那麼質重,這麼厚重。所以古德證得這念覺心時,他可以突然,這不是講神話了,這是真正有記載的嘛,古德正在參禪打坐,突然一下,ㄆㄚ,沒有開門,從牆上出去了,能穿牆透牖,原來不受質礙。鳩摩羅什在那一念,(鳩摩羅什祖師,這要加祖師,阿彌陀佛,不恭敬!)祖師一念中,把一個大磬舉起來了,大缽,就是這個大磬舉起來了。他能夠不住在質礙中,他能夠破一切,剛講穿牆透牖是自身破質礙,能舉起那個外物,那外物的質礙也破,就不是那個重量。但是有一念你還墮在那些四大的造作呢?所以你就會發現,我們皮膚都變厚重,沒事還會長青春痘。不但厚重裡面還化膿,那就是地水火風在那邊不斷的燒烤變化,叫BBQ,叫燒烤變化出來的。

大眾回向,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