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39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01 | 3395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宣讲

39堂课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请放掌。

再看經文。早上講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所以在地水火風眾生妄認故,所以常受如是地水火風的所有的一切的業感障礙,所以有的時候才一動念,已發心火;在心火之中妄執這種感情,才会奔逐於種種情感,所以就會有亂,就會發起腎水;然後腎水造亂,就開始在情感之中不斷在這邊鼓吹風氣;鼓吹風氣又能傷肺,在肺中在風氣這個水火風中不斷的交。所以他就能再傷脾土,再傷脾土;然後再於肝中的木。

其實有的時候雖然只是這樣子簡單講一下,這表示中國的這個中醫有的時候也是要看這些四大或是五行,五行四大。在看人體的病历,這種過去怎麼樣染造的。但是最初都是從那一念心中開始,妄執開始。那一念心是屬於眾生已然在感受之中的妄心已經是妄動。為什麼說他是在感受中的妄心?心本來他就能夠入於感受,但是入於感受時你就在感受之上你妄認為心;是能入於感受那個心,從來非種種感受,可是他一定會住於感受,他一定會起感受,所以在感受之中,你就能夠起種種心。

所以古人講「心是惡源,為罪藪」,為罪藪。所以心是一切萬惡之源,那這個惡我也曾經講過,那「惡」我們不一定要拿一些什麼樣的一些心行中的行為、相來表;其實那個惡就是什麼?就是你已經背離覺體就是惡所以叫「亞心」。已經在次心上,已經不是在根本第一義諦之中,所以念念之間你是在這個地方,從此後你就追逐情感。因為到了這個次心上面來,就是一切感受的最濃厚處,那就是情感的現前處,就追逐情感,於是乎在這邊不斷的四大交,四大交

那你說:「妄認四大,哪有自身之中有四大?四大本來就是覺體所。你要在四大的一切感受之中,你明白那就是大覺心體之所現量。所以早上才會說,在四大門頭,你都要知道他的根本,四大之性本來都是虛通。所以四大一切作用當下,你都要知道是自性所。眼睛就是在心目之中看到所有的一切形相時,不管是眼睛見色、耳朵聞聲,在六根六塵之中,每一個根塵上面,每一個塵相的造作上面,都有四大的所有的一切用在其間;但你都要知道那四大就是覺心所起,覺心一定能夠運一切法故,這是地性;他一定能夠流潤一切法故,是水性;他一定能夠照明一切法故,是火性;他一定能夠起成種種法中的風氣故,是風性。所以地水火風其實都是大覺心體他入世本來性中的作用。

所以這到楞嚴經中還要講到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所以這你本來就是性中的作用,你不要妄認。妄認就是你墮在那種四大的感受之中,執著那個厚重為「地」;然後一直流轉在現前的種種感受流潤為「水」;然後不斷在感受之中,那心中不斷的執著,那種心裡面的那種熾熱為「火」;然後就在這邊飄鼓煽動一切緣塵,那叫做「。那一旦妄認心體,四大就成病患,就成病患,所以你要妄認四大,在經文之中你要明白什麼叫「妄認」?那妄認就是你在這個四大上面妄著;在種種感受當下你起妄著。

所以行者念念之間歸家時,也是在現前那一念中,不斷的明白覺心的作用。當你在覺心的作用當下,不是說你只是歸到一個覺體,就一切大事完了,當然不是如此。因為覺心他本來就是什麼?覺心就是能明白一切法、一切性,叫做覺心。當你念念之間在這一念覺心參時,你自然就能夠明白一切法、一切性,那叫覺心。所以你入到佛法界中,你是照了一切法界,明白一切法界所有一切性用德相叫做「佛法界」。佛法界有一個法界可住,明白一切法界處就是佛法界。因為明白一切法界處他是不住任何法界的,那是佛法界,而且一切法界都是由佛法界中起;若是不能起如是法界不叫佛法界。所以佛法界無法界可住,但是佛法界卻是一切九法界的法界。

所以這個才要講到,昨天講到這個十法界的時候,還真有點慚愧。因為我是一直在這個讀誦華嚴經的人,但一直忘記一個名词叫一真法界,這個才能叫一真。那個不是在十法界後面還有一個叫一真法界,那是根本性中的一真。那個一真法界是攝一切法界,十法界當體都是一真,那是性中的擔當。所以法界尚且是如此,何況四大不是如是!

所以有的時候行者要念念之間,當然我有的時候會告訴你,在平常的一根一塵之中都是下手處,眼睛見色、耳朵聞聲都是行者歸家的下手處。但是最後還是說,還是方便就是要你念那句阿彌陀佛。因為那句阿彌陀佛就是都攝六根處。怎麼樣都攝六根?因為你就在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淨念相繼,你就在這個意根當下,你看到所有一切念頭所起。因為意根他一定攝前五根,都攝前五根,那如何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要都攝六根呢?你就要在如是,在意念之中所起的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下,你觀想眼睛見色,哪個不是無量光!你觀想耳朵聞聲,哪個不是無量光!你觀想鼻中嗅香,哪一個聞氣當下一切感覺不是無量光!所以你身根覺觸,一切觸覺時候,哪個不是在觸覺當下,哪個不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根本本妙覺明!所以你才心中起一念,你能夠都攝六根,因為你都要在無量光無量壽中去參這個阿彌陀佛的根本中的性德。那個叫「都攝六根」,那個叫「大勢至」。

那當然你就不斷在色受想行識裡面所有的一切現前的作用裡面,就色聲香味法的作用裡面,你才能夠明白四大。這個四大最初的地性、水性、火性、風性,你自然就會感覺。過去在地水火風都是一些眾生妄執的根本世間的留礙、障礙。將來的地水火風哪一個不是淨土世間所有的一切光明、一切莊嚴;風動成、寶樹成行、八功德水,這地水火風,哪一個不是你根本性德之中本來的妙明!而且光明普照,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那都是地水火風相。但那個時候再設地水火風時,那都是你的什麼?根本的性妙,本來的性妙。可是過去妄認時呢,那就是四大都變成眾生自己覺得在身中的那种感受的執()受。

那事實上身在哪裡?身體在哪裡?就四大的感受。地有厚重相所以就覺得身體厚重。水有內心之中內在所有這些流潤相,所以在經文后面就有講什麼是水,是嗎?身體的所有一切什麼樣是水相,就是身體的一些流潤之相。火就是心中的熾熱相,身心之中種種的熾熱;不管是在身、在心二途之中,那種感受之中那種在任何情想當下的熾熱,都是火相。風就是不斷在內心裡面念念之間無飄鼓那種風相。你離開地水火風哪有身想,哪有身相可想?你離開地水火風,有的時候在色聲香味觸法有的時候都還不能夠建立。所以四大起處其實就是六塵起處,所以就在這裡,你就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就是自己把他當成一個形體,所以叫「形為罪藪」,藪就是蘊聚、酝酿相。

然後「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然後就在六塵緣影之中,你在感受到色聲香味觸法所有的一切六塵緣影當下,以为是心。但你從來没有體會知道六塵緣影的不就是根本大覺心體嗎?可是一旦背離了大覺心體,所以在「心為惡源那個妄心上面,那個惡心上面,從此以後受此流轉,妄受流轉。行者歸家就要在每一個念頭去參,那每一個當下,過去讓你流轉的,所有的一切,不管是在念頭上面的所有一切觸覺、感受,還是現前所有的一切萬法、一切緣起,也都要知道,那念念之間都是你根本覺心之中覺明所現,也就是剛剛講的無量光、無量壽的本妙功德。

因為他遍能現一切法故,所以他是「無量光」;因為一切法都是他現故,所以「無量壽」。無量壽中能夠現出種種壽用無量,因為每一切法中都有每一個的因緣顯現,每一個因緣顯現,都有他的種種不同的壽命,在這麼多的不同的因緣顯現,不同的壽命壽用當下,都是無量壽所現,所以無量壽是壽用無量。你離開這個無量壽根本看不到一切因緣、一切法則,所有一切萬法之中的壽用。所以在這個壽用中,這個壽就不是那個接受的受了,就是壽命的壽。所以每一個壽用都有他的時間長短,長短相;但在這壽用當下其實就是什麼?就是你的無量壽,因為你有一法能夠離開如是無量壽所現的一切壽用。

所以在這兩句話中要大家回頭再去參「無量壽」,意思就是告訴你,慢慢去體會是真的我們平常起心動念,你都在攀緣「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因為我們從來有在六塵緣影當下、在四大的感受之中,你能夠念念回光。你說:「行者怎麼樣念念回光?法師,你講的好像太簡單了哦!」其實剛開始你覺得好像太簡單,覺得我講這個東西不是一般剛開始就能夠明白的,是因為我常常講心不熟故。你要是念念在這邊參,心若是熟時,念念就在感受當下清清楚楚知道他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因為你口中稱的是無量光、無量壽的名字,所以你在一切感受,你就會看到他的無量光、無量壽的作用。久而久之,現前的感受,那個勢力淡薄,那個後面能明白那個無量光、無量壽,那個明心現前。所以行者最初下手時就是在什麼?在一切起心動念、色聲香味觸法上,一切六根、六塵門頭當下,念念有一個明心現前,明白的心,明心,也叫照心現前。

什麼叫「照心現前」,可能大家還不太能夠明白清楚。當你真正在每一個念頭、每一個塵相上都清清楚楚看他時,久而久之,這一念明心大明。那感受是還是清楚,但明心大明。但你仔細現在思,我們在每個感受之中,就是有這一念明心,都是在種種的塵相裡面那個勢力。最初現前時你還要感受到有一個明白的心現前,這個明白的心現前是在任何的感受現前時,他就現前,所以那個叫做「隨門」。他就現前處還不是真正這個行者已然這個叫做參到心性,但是最初一定能夠看到明心現前。那明心的感受就是你不管触摸在哪裡,後面有一個能照的心就在後面。

但是我們從來有這樣念念去參過,我們從來都是隨著感覺、隨著意想、隨著所有的一切起心動念,就隨其業感不斷的流逸;連現在我在說法,大家在聽,還是隨著感覺,都在隨著感覺啊。你從來有一個在後面,能夠有一個知道那個明心,念念看到耳根所聞一切境界、眼睛所見一切境界,你念念有回頭去參,那是在根塵之中這樣參,你將來在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也都是這樣參。所以在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你都是這樣參時,你不管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你不但能夠看清楚色聲香味觸法過去塵中的勢力那種虛妄;你甚至在每個虛妄當下就是供養阿彌陀佛時,就是供養無量壽無量光時。那個供養是真供養、是法供養、是第一供養。因為當你供養無量光時,你自心之中就能夠證得一分無量光。那種才叫做真不辜負諸佛,真不辜負聖賢!所以那個時候的清清楚楚時,你自然就明白什麼叫做「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你連那個明心都現前,你連念佛那阿彌陀佛無量光,那種心中的赤誠,那種回光都有,你當然不知道這句話的經文之中這一句文字他意境之中講到眾生流轉在六塵那種險惡,那種念念沉沦,念念隨著感受沉淪的那種險惡!那個叫做真無明。所以這個無明是你抓著後面的感受叫「無明」。但是他也可以告訴你,因為你在後面的感受之中,你不知道根本的大覺明體,根本的圓清淨體,就是「無明」。你只是抓著末稍的塵中感覺。你抓著末稍的塵中的感覺就是根本凡夫的無明。但你這個上面,你不肯回光,不肯照見原來這一些所有的一切無明,這種妄著上面,其實就是你的大覺心體的圓清淨體,那也叫「無明」無明。

你不肯念念回頭去找到自己根本本來的面目,找到自己的本來家山。這將來你要是真正有一點明心的感覺,就是明白的那個心,不是明心見性的明心,是明白那個心,跟明心見性那差太遠了!你要在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觸境上面都能感覺到有一個明白的心現前,那是最初的行者的基本功課,這種兩個心是二心不相捨離,但我們現在都打散在、濃厚在、追逐在渾然就是一個妄覺,都是在那裡!你根本連明白什麼叫「明心」,你都不知道!

你慢慢有一個明白那個心現前,你將來還慢慢慢慢真的還能夠證得能覺所覺,能所剝離。能所剝離才是一個行者最初開始從此以後對自己的心境起疑情的時候,不然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什麼叫懷疑;你在懷疑中你根本就墮在種種念頭的這種厚重中,你哪能夠起疑情!

你知道這大疑情是什麼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能所剝離。你看到山時還是山嗎?不是啊,是覺心!在鏡子中看到鏡子照色時,還是色嗎?不是,那是鏡性!那時候,最初那個性中你能夠分開了,分得清清楚楚了。再在這個能所剝離上,再說你智慧之中的上中下品;下品的能所剝離最初你能分清楚了;中品就是在能所之中你慢慢慢慢能夠大明;上品的能所,就是在能就知道所了,在所就知道能了;所以能所的這種作用,慢慢慢慢連能所的這種妄想的剝離都要消歇了。

但是我們在下品的能所那裡,大家都還有去體會過。有體會過,一點都是有那種當下自心中參的感覺,那當然永遠講說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你在哪裡去思?我們都能肯定啊,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你在哪裡能夠清清楚楚知道,這個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種險惡、這種虛妄?你體會不出來那你要是真正用心的話,你將來是真正能夠體會得出來,那是真正就是六塵緣影,只不過就是緣影而已嘛!

將來你證到鏡體時,你看到那些鏡色的變化就是緣影而已嘛。因為哪個鏡色現前不是鏡色呢?呃…哪個鏡色現前不是鏡體呢?那你不知道鏡色嗎?很清楚啊!那鏡色是什麼?就是鏡體他能隨緣的緣影現前而已,鏡色鏡體緣的緣影現前而已,所以那才知道真正眾生流轉之處;所以在這個上面你才能夠清清楚楚,你要站在明心現前時。

雖然現在大家不見得心中有那個體會,但是要是若是說時,只要是學者、只要是行者都能心裡面能夠肯定如是,因為畢竟大家都是修心的人,畢竟都是佛門釋門中人,你必定在心中你能肯定如是。這就不是談玄說妙,這告訴你披剝心性你自然就知道,在心性中披剝時你自然就知道你一定具足如是作用。所以當下你就能夠體會,那叫「病」。你才知道明明是覺體的根本清明嘛!那為什麼就會到感受之中流轉呢?明明是大覺的眼目,這個眼目現處怎麼變成了紅塵之中的一些幻覺的種種病目呢!

所以中國字寫得多好?病者怎麼寫?一個「」,那個叫ㄋㄜˋ(ㄔㄨㄤˊ),就是疾速的疾,一個u。丙是什麼意思?炳然顯現,那個丙就是能夠照萬物。你疾速照萬物時,你就隨著萬物的感覺,隨著物化而走。本來你是化物的,但是後面全隨物化,那就是「病」。心中本來能夠化物,能化萬物;但是到後面你全隨物化,就是病。這應該聽得出來了吧?這就好像之前講的化他跟他化。大覺心中他就能夠化一切他,可是到了化他,當下現前處,马上就變成他化;為什麼會如此?覺心就是如此,就是如是!假如覺心不是如是,覺心不能大明。鏡子在隨緣時,他本來就是化緣之所,可是正在緣起當下,全部變成緣化。為什麼如是?鏡性就是如此。假如鏡性不是如此,鏡性不能大明。性中就是如此,所以他就會有一隱一顯;在大覺心體中就是,你那個時候才知道真正是病目啊!

所以在這個病目之中,你才能夠思啊。在病目之中突然本來在大覺根本非種種萬法中,因為大覺本來他能一切萬法時,就是他心中的根本非一切萬法的清明。你卻在非一切萬法清明,看到他能夠隨緣現萬法時,你「妄認空華」。為什麼叫妄認空華?你根本忘記了大覺心體本來非一切萬法,心中的根本的空明,你卻直接去迷還真有如是華能夠生在空中,這叫「妄認空華」。就妄認到這麼樣的虛誑!就妄認到心中這樣子的這種妄!

所以叫做「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這個「第二月」,這中文常說,尤其漢顯教中常說,第二月不是月影,楞嚴經講的第二月非是月影。月影是什麼?就如月光投在千江,雖然千江水中都有月亮,但大家都還知道那是月光所投影。你看到江水的月光時,你馬上就知道那是月光所投。就是在一切感受當下你知道是種種感覺時,你都知道是覺心所現,這叫「水中月」。但第二月?第二月是病目所成,楞嚴經講捏目所成。只要你捏著目突然變兩個月亮,你以為是兩個作用,兩個不同的作用。你在覺心上立了另外一個覺心,那叫「第二月」。你在這第二月中根本不認前月,那是幻病所現,你根本不認前面那個月。但那第二月並非實有,那不過是病目所見。可是病目所見時你就不認前面那個月—本月,你就根本不認自己根本那個月亮了。所以那叫病目,即「第二月」。

所以你在感受當下,明明就是大覺心體現的一切感受,現的一切感覺嘛;感覺有離開過大覺能夠有感覺。因為這個感覺之中你不要墮在感覺上面說感覺,其实能感覺的是大覺,因為大覺一定能感故所以你才有感覺。所以在文字上你都要這樣分析啊,覺體能感故所以你才有感覺。可是當他有感覺時,你卻墮在感覺中。可是你在感覺之中你又忘記了,感這個字叫做咸然是心,你又忘了,都從心起。可是感覺現前時你卻變成了第二月,妄見空華了,所以這叫「病目」。

這個病目不是在,假如我這段文是要跟你解釋:病目就好像一個人眼睛有病。這樣看意思,對不對?那大家都會解釋。因為要是不是在行者現前每個發心之中去慢慢體會,那種解釋大家都會解釋。那當然我們要講圓覺經,當然不可能只是在那種方向解釋。既然講「病目見空中華」就告訴你病目,是什麼叫病目,那空中華是,空中華跟第二月是麼樣?妄見而來。這種虛妄你慢慢會去體會,本來是覺啊;因為你慢慢體會時你才會發現你心中已然、默然知道就本來是覺啊,可是你卻甘心就墮在感覺,不肯回頭啊!你才知道那個妄見的可怕,你才知道那叫「病」。因為你已經真正知道那是覺,行者已然知道,我卻歸不了家,那才叫病。所以才說為什麼知道時,為什麼不能歸家?所以有很多經中才這樣問,很多行者才這樣問:我已經知道是覺,但是為什麼在這種感受之中卻歸不了家?一直在這個感受上,卻歸不了家!所以這個在圓覺經中,才是講最清楚的。

所以圓覺經當然經文不是這樣講,意思就是那個意思,那將來講到經文的時候,我再把那原文再…,因為我當下看大家知道,我是最不會背經文的哦。就是「非覺違拒諸能入者」,不是覺違拒你不歸家。「有諸能入,非觉入故。」就是換過話來講,有任何歸家不是覺歸家故。所以那個是在覺中,你覺得不能歸家時你也要知道那是覺嘛;將來歸家時不是覺歸家了,覺哪有歸家?覺哪有家可歸!一體咸然是覺你就歸家了。你不要在那邊還在妄找我怎麼歸不了家?你就不知道那個病的可怕!知道覺了還是這一念不肯歸家!雖然嘴巴說我要歸家,但是這句話中還是堅固執著不肯歸家。因為這一念他就不參「還是覺」啊,他就不體會還是覺啊!「我怎麼歸家?」這一念就知道我是覺。自然而然,久而久之,自心所起的一切念頭,他再起不了迷惑了。迷惑若除,覺心自顯;一切塵埃落定,江水自澄,自己清明;沙土若是沉下來了,江水他自己就清明了。所以就楞嚴經講的,如同那混著泥的水,靜不動,沙土自。可是你卻還在找尋,你在找尋!

為什麼要講這個譬喻?你就知道病多可怕!那個病目。你念念之間不肯當下回頭反觀,念念之間不肯當下直下擔當,直下承。這就是佛門講的,漢傳佛教講的直下承路還家。你只要這樣慢慢參,久而久之,你過去所生的慢慢轉熟;現在所熟的,就知道原來都是虛妄啊!你自己所起的能不能回家那個念頭,在你心目之中你已然知道都是大覺心體時,我告訴你,你覺得有死、有病、有恐懼,全部消歇。我說的消歇,不是有這個念頭,就算浮現,他也障礙不了你。

所以一切諸佛阿羅漢開悟之時,他一樣告訴你:我現在有病,我現在木刺穿足。你說他受如是痛嗎?他不受如是痛,因為覺心非痛非非痛。你說他不知道痛嗎?他比你清楚,他比一切都還清楚,他會告訴你這一秒鐘抽幾次;因为覺心就是如此啊。但是我們要是墮在妄覺中,那痛就是汪然(哇然2900啊!一聲,痛了;不是痛完了,就還是一直在那邊承受!你根本分辨不出來那怎麼痛,連那皮脹、皮鼓、皮裂的感覺有。可是將來你要在覺體上,你可以為眾生分別,那才叫大覺;那覺心現前處是一切法中明了相。所以你不能說諸佛有病啊,維摩詰經講。但你不能說諸佛不能示現如是病;大覺體中必定能示現一切法,不能示現不是大覺。所以在佛上叫示現,在覺體上,你知道就是「示現」,在你自己覺體上都是「示現」。那你忘記覺體呢,那就叫「受苦」,那就是受苦,所以那受字都是虛妄。這個「病目見空中華」,所以你才能夠感覺到那個病目之中的,那種病的這種沉悶。

「善男子」所以後面要告訴你,就告訴你這個病。善男子,早上已經解釋過了。「空實無華」,在根本覺海當下根本有這些華華相,空實無華。那當然就可以講虛空本來有華,有華;虛空根本不生一切,虛空能容萬物,但他不是能生萬物,一切萬物不是長於虛空。他是能容一切萬物,一切萬物要依虛空而得生長,但你不能妄想空能長萬物。因為這個講起來你就知道那是什麼?那個是文字中的攪,空就是空嘛,怎麼長萬物?空能夠容一切有,但你不能說有是空生。因為空能容一切有,所以有是一切萬物的緣起之相。你要在這個法相上面你能夠清清楚楚,在空有二法之中性相的差別。因為你能夠明白這性相差別之中,你才能夠知道,空有二法如是性中的彼此的所依;但你不妄執有是這個空中突起種種華相,突然生起種種有相。

所以這種妄執就譬如什麼?你在鏡性之中你就忘記那個鏡性之中非種種色的那種性空、空靈、靈明,你就會在那邊妄起種種華相,妄起種種他以為他那個不斷的色的種種造作。但是鏡子能現造作其實就是他的性空嘛。那性空之中連根本說後面的所有一切華相中的變化你都是什麼?都是妄見所。因為鏡子現色就是鏡子,他裡面根本作相,根本連造作都有。所以正在現華之時,他還是什麼?還是根本的空靈嘛。但是就他的空靈當下,他一定能現時方便在緣起之相上面,方便說有,說有,不是眾生的劣質,那種劣感之中的有,所以那叫妙有。那世間萬物,世間所有的一切器世間的成就,都是從妙有中成,只是眾生不知道妙有故,才沉淪生死。

那你說這妙有,我怎麼感受不到?因為我們執著那个心中太重了,你當然感受不到啊!你連你的身體剎那剎那在變化,那叫妙有;你卻在剎那剎那變化之中你還真正執著有一個我的感覺。但是事實上在楞嚴經就告訴你,爪長、髮生你都感覺,你剎那剎那在變化你都感覺!你不知道那就是妙有嗎?從來有一刻停留,也有一個相能夠留住;但他確切每一秒鐘、每一剎那之中在生生不息,那不是妙有嗎?你說有那個生生不息,你那個膚色、你那所有都還不能潤澤。我從生下來就有變化過,那叫死皮,你知道嗎?风吹那些早就是死皮,你怎麼可能那么潤澤呢?你那個擦油都用,那叫死皮,那老繭,太久了。你就知道那才叫妙有。

所以那個空有中你不能妄生,空中生有。你妄作空中生有,就是在空有之中已經變成種種造作,在空、在有已經成為造作了。空是本來性中的空靈,所以他才能夠成就一切有時;有,你不能說他自空中生。為什麼有,你不能說他自空中生;他就是空嘛,從來無作,你還有作空中生!「有自空中生」,事實上你這句話在潛在意識就是二法。那有自空中生?那全有都是空,全空能夠作有,這誰在生誰啊?所以妄見空華,那真的全屬妄見。所以這個「空實無華」的意思是告訴你根本有這種妄想的這種光影、光華的的造作,因為他本來就是大覺性體的一體的成就,在這邊還在妄想種種這種造作。所以空實無華就是有種種作相,空實無華

「病者妄執」。就是你真正在心目之上已經病者你在妄執。所以你在妄執,所以才會有这种世間種種感受。將來就算在世間這麼樣濃厚的感受行者慢慢參時,一切感受不變哪,清清楚楚;你卻能夠體會到那個覺心的空靈。就像我剛剛跟你講的,明心都能現前,明白的那個心都能現前。明白的心現前還是什麼?還是二法,還叫障礙,還是留礙。將來你真正明白的心完全大明時,是所明當下全都是能明,那叫能所打破,一體大明。你不知道所?知道!你還是所?不是!你還有分能嗎?不必!在所即能,全無無所之能,有所哪有能;亦無無能之所,這是大明,那個一體擔當,那明處就是明白啦。所以最初參時還有個明白的心可以現前,可以剝離,離的意思就是你還可以分別得出來。你能現前處你才知道真正叫做病哪,那叫妄執。你在一切感受你能夠體會到根本是你心性之中的虛靈。所以早上才說那個祖師講的,永明延壽禪師在《宗鏡錄》講的,「含虛任,未嘗作意」,大覺心體就是如此。這哪裡還有在這邊妄分空有!所以「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由於你妄執故,不但你惑此虛空自性,這虛空者,虛者,不住不著,那當然大家都能夠解釋,虛者,不住不著;空者,是要任運靈明,才叫做空。為什麼空者要任運靈明?所以中國字寫上,空是什麼?從穴、從工。你能夠空者,他能夠投在一切法中,本來是根本一體的大空,但是投在一切法中,一切法中都有種種差別的空間、實相,空間啊。所以好像拿虛空,拿個方器在虛空中就有方空,你手持圓器就有圓空。對不對?你拿那個器中,所以中間好像有方空、圓空,事實上他根本就是一體虛空。所以他在任何感受裡面種種感受的空間,在所有的空間中,每一個感受都有他感受的空間、作相。但是所有的空間中,才是真空,那種根本一體的大空才是真空;不然你到哪裡找真空?你離開現在所有的器空找真空?你不是離開現在的器嘛,雖然說叫你除器就知道是大空,「除器」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執著那個器相。

你知道為什麼能成就如是空嗎?是因為本來一體,根本的虛空義,本來的虛空的義,虛空義那個道理,所以那個叫做「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你不但忘記了本來的空明中的作用,本來大覺一體大明本來的空,能生妙有之中的含融;你妄分了一個空有,妄分了空中能生華

所以「亦復迷彼實華生處」。你亦復,就感覺你就在迷彼還真有如是華生在哪裡?生在空中。所以你念念之間就會覺得好像就有感覺生在這裡啊,所以你就永遠回家不了啊!你就有感覺啊。我雖然知道是覺,但我就有感覺,現在這一念就感覺在這裡。「法師,你要怎麼跟我說他是覺?」對不對?這怎麼跟你說?一棒子也打不醒你,說?那怎麼說?一棒子下去自己說!這是開玩笑啦。

這怎麼說?你不肯回家這怎麼說?就是感覺現在現前啊,感覺明白在現前啊,你就認為說真有如是感覺,難道這感覺是虛假嗎?所以有很多人在問這些感覺是虛假嗎?現前的感受是虛假嗎?現前我現在這一念是虛假嗎?這是因為不參心性的人在法性上面所有一切法義都不懂的人,當然就會有這種執著,有這種心中的那種沉悶的妄,那種鈍、悶。

我先不回答你是不是虛假,你告訴我這一念是實,哪裡是實?你在講這一念時,這一念已然不在,他剎那剎那生滅啊!何時有實啊?那你在那個剎那剎那生滅一直抓著如是的緣氣,在這邊不斷的心此念,以為是這一念時,那誰在幫你現如是念?那不是大覺心體嗎?所以在大覺心體之中你才能夠體會到你念念之間在這個心性變化,念念不住的這種感受,執著是這一念的那個感受當下,你每一個念中他就在此滅、此生,此處滅、此處生,他根本有實體啊!怎麼不虛呢?

他都是,不要說他是緣起叫假,他都是假覺體才能現。所以回過頭他一樣假覺體,那也叫假,怎麼不假呢?所以那一念怎麼會是真呢!只是我們從來不在每一個念頭上體會。因為你不在每一個念頭上體會,你永遠有辦法打破如是塵埃,這厚重,你永遠不回光!那怎麼回光呢?講起來道理是讓大家不要起疑心嘛,回光就是取一根一塵,你念念開始參哪。

那當然我是鼓勵大家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雖然楞嚴經講說,耳根為最,就最靈明、最圓明,但是末法眾生還是都攝六根,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要知道法性。末法眾生你不管修什麼法,中早已昧如是名故,向聖的名字。過去當兵打仗,出師都要有名。以前的聖人,以前的世間人,心性之中他從來有離開世間的聖賢或出世間聖賢的那個名字。那個名,名就是向,方向的向。所以那個時候的古人,那當然有很多的戰亂,那些狂人,有啊,但大部份還是看到在這些紛爭之中都有聖人出。聖人出在哪裡?紛爭中。你將來聖人也出在你的戰國,對不對?那個一天到晚戰來戰去的那個雜念裡。聖人都在那裡出的,就在你的念頭中紛爭中彼此之間互相侵、互相奪之中,你才能夠看到聖性。那聖人在那個心性之中,在世間聖人那個名所以你隨舉一法、隨講一法他都能夠體會大道。這篇文(4230早上講的,聞樵夫一句話,聞漁夫一句話,看到風起雲湧他都能夠知道世間的種種道理。看到大山能通山性,看到大水能通水性,看到宇宙上至能知天文下至能知地理;那叫「大」。

那現在人根本早就失去如是名,你知道嗎?你跟他講什麼善法,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什麼,這叫名目早失,就是末法。既然有名目,就好像一個向善的人都要有一個潛在意識裡面有一個善的名目在為接引。一個惡人看到一個善人,一念感動,「哎呀,他是善人!」他這念感動就會觸動他的心源,慢慢慢慢他就能夠棄惡向善。為什麼能棄惡向善?是因為他那一念看到善人時,一念感動時,善人的名目已然植種在心,那個「名目」才是一切眾生最初轉你的心志,轉你心中的願力最初的靈明處。所以末法眾生早名目啦,你就修,修了個半天,你就能拿了法門在修,修了半天只能到妄。不然為什麼參禪參到自已以為證果了,對不對?出家出到最後就忘記誰收的。(怎麼又回來了?真是!這叫做厲害,對不對?)

你要是名目在,知道的話,你根本就在僧團之中,僧團叫大冶洪爐。自古來都有跟你講过,僧團是一個和諧的地方啊,大冶洪爐啊!真正要出聖人的地方,那是每一個人都在欺負他的呀!你看看古德,他是怎麼被欺負的,入塵借義,那是煉鋼的地方。你大冶洪爐你參不透,辦法得到佛法;你受一個女人折磨三十年,你得到佛法了?你開玩笑!你卻把出家人都盡,那種抱怨盡,怎麼對我的!那個一個女人你甘心受她折磨,這種理論就是什麼?就是一闡提。我受了三十年折磨,我得到佛法。你怎麼不在僧團受呢?所以真要是有出家人身披袈裟不在僧團受盡大眾的這種磨礪,跑到在家女眾家裡,能夠得到佛法的,你拿老衲的法身慧命去,對不對?我生生世世不證菩提。那是諸佛妄語,無可能。(你看又開始激動了,回來!我說過我是凡夫,講到這個不能不激動。我有辦法笑著講,我跟你笑著講,人家說我有神經病。笑著說,辦法!我這學不會,下次當然我這還要教一教。這就是山野的一個凡夫哦,就是辦法!)

但是就是「亦復迷彼實華生處」要是真正在名目都已經清楚時,你修一切法得以成就啊。耳朵聞聲,你知道就是向聖。向聖就是念念在覺性參,在世間向聖就是在耳根之中你能夠感受到一切本來世間一切萬法的妙明,那種妙明是世間妙明。因為你妙明故所以你才能夠容納一切萬法。所以過去也是用耳根,所以耳聰目明,只要娑婆眾生都是用耳根聽聞。所以耳這個字過去古人常常用的,所以你要能夠令於四方,讓一切諸侯能夠聽令於你,聽令,聽那個命令於你。聽,那什麼?執牛耳以令諸侯,那耳那個意思。所以你也要執耳,能够令你的心中諸侯,所以用耳朵聽聞。

但你要是根本不知道名目?那將來就會起幻覺,自以為就是,在那邊顚顚倒倒。所以叫做末法眾生,以名目,建立名目為先。所以這個時候才跟你講什麼?持名念佛,持名。你以為你念的只是別人、前人的名字?你念久了,就是你心中的嚮往,心中的崇尚。你念大山,心中念念念大山,將來你會在心中找到你嚮往大山的這種心中的趣向。你不知道這就是覺心「以覺覺」的方便嗎?假以人的名字,假以善人的名字,接引你的就是你將來必定成就善趣的方向,叫「以名名」、「以覺覺」,這才叫無量光,所以叫持名念佛。

所以對念佛千萬不起任何疑惑,因为你懂得心性的人你當然就在這邊下手。不然過去為什麼參那麼久,十幾二十年出家,什麼都體會不到。後來才知道慚愧懺悔啊,不立名目!好好在佛前懺悔、發大願、立名目。當你真正把名目建立,心中的向建立清楚時,名目建立清楚時你才發現過去十幾二十多年,所有讀誦的經文有白費。過去雖然不懂,今天突然名目搞清楚了,那一切經義在你心中突然集、突然湧起。你才知道功不唐捐,有白費,過去不懂也有白費。將來你名目確定時,你方向確定時,一切道理你就會融通;你才會知道原來你的過錯在哪裡;原來你過去的心中的發願,發錯在哪裡;原來你過去用心你根本就是一直還在放逸在哪裡,或者是執著在哪裡。

這就是我講的,當真正知道心中的方向時自然就能懺悔業障。你心中那覺心的方向明確時自然知道業障啊,這叫「自淨其意」;這中間有造作。你要是不是自淨其意,不是在法性之中,真正入到如是法性中的自淨其意,你要懺悔業障,懺悔久了有兩種可能:第一種人是懺悔久了以後發現一天到晚懺有什麼意思啊?不用懺嘛,對不對?我自在一點,我自在是佛嘛,都是講自在啊,到處都講自在啊,這才叫做佛啊,才叫做佛法。第二種人是天天懺、天天懺,才發現那個懺悔一直懺不完,自己就覺得我怎麼這麼齷齪?從此以後不敢向道,甚至於心不好樂活下去。一種是妄,一種是委曲。那怎麼叫真懺悔哩?

所以不能夠用世間人、外道所說那些懺悔法門。行者要直接告訴他他根本現在行者念念之間,第一個心中要建立的名目、方向,那第一念心。我說第一念心就最初那一念心,建立確切名目。因為名目確定你才知道你為什麼跟如是法中相違背的地方。當你知道懺悔處就是改正時、就是修行時、就是供養時。那個心境(心性才有作用,那個心中有半點委曲不會起絲毫妄,那叫「如實」。所以末法眾生都以建立名目為先,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然的话,以后念念之間根本不知道在心中建立名目,隨便隨取一根來參,將來還是在妄想执着之中流轉的。所以現在有很多在觸覺中參啊,參到最後?都證阿羅汗。對不對?那個汗是三點水一個干汗,阿羅汗!你說你證什麼?阿,羅汗。什麼阿羅汗啊?又在開玩笑了!

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