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這整篇的《圓覺經》就是普賢菩薩在問世尊,問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導眾生離一切幻,在修行中離一切幻。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六日宣讲
第四十九堂课
大众先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请放掌。
再看经文,今天要开始从普贤普萨开始讲述。在《圆觉经》普贤普萨是第二问,是第二问。普贤也代表大觉体上的大行(ㄒㄧㄥˊ),也称为大行(ㄏㄣˋ)。所以祖师解释普贤二字,他是讲体性周遍曰「普」,随缘能成德叫做「贤」。那普贤二字在一般解释中,他也叫「遍吉」,他是一切根本大智体中本来的觉体的光明,但是光明显现处,就是一切种种万缘成就之所。但是讲到万缘成就之所,当然不能像一般的世间知见,老是逐末;讲到成就之所,是他根本性德之中,必定能成的那个智体,那个根本的性体,那个智体,所以他能够随缘成德。成德,就是能够利益一切,能够成就一切行为,那个智体上叫做「贤」,所以贤也有成就义。所以「遍吉」二字,遍者,当然叫做普;吉者,就是士用现前。所以大吉大利那个吉字,上面是一个士,大士的士,下面是一个口,就是一切大觉体中本来的士用现前处,就是士用现前处,所以叫做「遍吉」。
当然我们平常一般在讲普贤时,都讲是大行(ㄒㄧㄥˊ)或者是大行(ㄏㄥˋ)。这个大行大行中,行有的时候是在德体上说,所以他在名词上讲说是行(ㄏㄥˋ),所以这个昨天好像也有居士问我。所以在佛门中行(ㄒㄧㄥˊ)跟行(ㄏㄥˋ)中,只有在佛门的语言分的比较清楚。譬如说修行苦行(ㄏㄥˋ),所以有的时候行(ㄏㄥˋ),可能是把他当成名言来表;有的时候这个行(ㄒㄧㄥˊ)就当成现前的所有一切施为,在上面说种种行(ㄒㄧㄥˊ)的法印。所以不管是大行或者是大行,行(ㄏㄥˋ)在体上说,行(ㄒㄧㄥˊ)在现前的相用上表达,相用中表达;但他都有一个相, 因为大觉智体所现的大行(ㄒㄧㄥˊ),那当然说一定是无幻,一定是无幻,所以这里不讲离幻。
这整篇的《圆觉经》就是普贤菩萨在问世尊,问这个释迦牟尼佛如何教导众生离一切幻,在修行中离一切幻。但是在大行(ㄒㄧㄥˊ)的智体中,问世尊如何离幻时,事实上他是在为一切行者启发根本无幻的本来清明。所以这个「离」字、「离幻」二字不是我们过去用的世间语言,以为真有如是幻可离,是有如是造作相说的离幻。这里的离幻是连幻字都不可得,才是真正叫做离幻。所以「离」字不是众生的造作相,离这是根本心中的大明。所以常讲离,离还属于火,这离中属于火;火是光明处、照明处。所以这里面就要讲到,佛门中常用的一切语言、文字,他不是一般过去我们众生所有的过去习惯的这种思惟模式。
佛门之中善用一切世间语言,但是他用世间语言时,他是要你跳出世间语言的过去所有一切思惟的那种巢臼。他能够运用一切世间语言,反而你才能够在世间一切语言中,才能够深入根本语言的根本本末因缘的深意,所以他不是在过去语言之中,不断在文字底下、音声的里面,不断在这边搅遶。所以当他讲离幻时,不是在过去的那种思惟之中,真的是有个离可做、有个幻可得,说的离幻。
所以连幻字不可得, 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离开名言戏论,那才叫「离幻」。所以离字都不可得,幻字都不可得,要离此名言戏论,才是根本佛经之中,尤其是大乘佛法中讲的一切语言。所以用到世间文字,你不能没有语言,没有声音来代表,所以方便说「离幻」、方便说「不虚」、方便说「无着」。但是这都不是过去众生在这个语言相中还有攀缘执着的,那是根本在讲无着时,就是离此名言;讲到「无幻」时,就是离此名言(名就是名字的名),离此名言;不在这个名言上面,再做种种搅遶戏论,那才是叫做真正的无幻。所以这里面连个幻字都不可得,才能够叫做无幻。
但是因为这个无幻故,所以你才能够什么?起成大行,才能够入一切叫「如幻三昧」,才能够明白一切。假如你已然是幻,幻中是不知道幻;所以幻者,叫「变化义」。因为你在这些幻中,你能够明白幻时,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哲理,大乘佛教的哲理,当你能够担当如是幻时,肯定你的智慧是不入一切幻中的造作的;你但要堕在一向幻中的造作,你根本不能知幻,你根本已然被幻的势力所迁流,你根本不知道幻中的所有一切的变化,所以「如幻三昧」他是能够深入一切幻。所以「如」字还有两种意思,如字是等一切法,有「等」的意思;如也有即一法,有「即」的意思。等,是等心对待,那叫等心,平等心中对待 ,所以他能够等一切。即,这当下就能够入一切,也叫做即。但是这两种意思要什么?要是一体显现,那是一体显现的。所以当你正在实时,事实上就是心中的根本心性之中的等处;当你正在等处,就是你能够了然面对的种种即处,这叫做「大行」。
那为什么他能够在行为之中,他能够如是能够表达呢?因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讲的是心法,我们讲的是一心。一心所现的等,一心所现的即,那当然一心所现的等,就是现在所现的即。所以常常我们用在世间语言时,或者众生在解释,一般刚开始就是初机的行者在解释佛法时,老是背离「一心」二字,所以永远不能够把「万法唯心」如是四字,常记在心。假如你能够把「万法唯心」如是四字常记在心,你在一切解释之中,你就不会什么?不会还再随着过去的种种思惟模式,在外面不断的流转,在外面不断的流浪。
所以你讲这个一心之中,就讲到「八识」,都还是这一心。所以过去讲八识的时候,讲到种种识的名字,你会觉得搅乱,会觉得很复杂;但是假如你知道一心时,你就不会觉得复杂。就好像在镜子,你要是真正是在镜体上思惟镜性、镜照跟镜色,你不会觉得复杂。为什么?因为法本来故,性本然故,你不会觉得复杂。但是假如你背离了镜性,你再看镜照、镜性、镜色,你就会觉得这里面好像彼此之间互互相夺、互互相凌,你就会觉得复杂。
所以你要知道,一心的八识现前处就是阿赖耶。那阿赖耶不是一相一行,因为他是一心,所以阿赖耶一定能够随缘;随缘就有他的什么?有他的势力能够达末,那就是「末那」。所以你讲到末那时,因为你在一心之中去体会,你讲到末那时,你不会离开阿赖耶。你不会离开阿赖耶,在看末那当下,你心中生出的智慧,叫「如来藏」,你心里面真正如实体会的是如来藏。但你在如来藏解释如来藏时,当然你就解释八识,就解释八识。你为什么能够解释如是八识的名字?是因为你真正知道如来藏的根本性德妙用,所以那个时候你不会觉得复杂的。
那七识,上次好像也讲过。七识,我们常常讲他是习气如暴流。但是七识末那的习气,不是一般众生所体会的那个习气,他不是堕在法末的什么黑的习气、白的习气,众生善的习气、恶的习气,如是习气之中,说七识的习气,不是这个意思的。七识末那的习气是他能习一切法的习气,大觉心体他一定能随缘,随缘之中他就能够习成一切法;习成一切法, 就是如同普贤的大行。他不但能够习成一切法,也能够成就一切法中的所习,这是习气耶。黑来他就马上成就黑的习气,但是黑的习气之中,他自己不能成为习气;那是大觉体中末那,他必定能够成就一切法的习气,所以成就种种在末稍的种种差别习气,这叫「末那」。所以他习气如暴流,为什么如暴流? 他就一定能够成就一切缘故,当然如暴流。那这个暴流就是什么?他就是当下义、即下义,所以不明白当下时,就如同暴流。镜子现黑,马上啪!就现黑了!如同暴流。所以你看到黑时,有黑的种种境界、黑的种种势力,你以为是黑的习气,但是没有镜体之中,他能习成一切法的习气,哪有黑的习气?这是末那习气。
所以当你知道大觉心体那一心时,你为什么能够解释这个中间的所有作用?因为你在一心中解释的,你在根本心性中解释的。所以习气现前处,他就处处能够传响,处处能够立种种名言。传响、名言就是意识的意,所以意识的「意」,上面是一个音,下面是个心,他能彼此传响,然后彼此遍立名言,那就是意识。
所以意识再到前五根,五根就是有形、有体、有根相,有形质相现,那就是前五根。但是这整个你要是在一心中解释时,你会知道这原来就是一心体之中,渐次的成就陈列处、成就处,你就不会觉得复杂。所以当你解识八识时,你纵然能够八识一一名字,能够一个名字分别解释清楚时,在行者心中是更能圆融那个一心体的。
所以佛门之中,尤其是在大乘佛法,他是要你直下担当所有的一切名言,解释当下他是要你跳出名言。但你不能担当一切名言解释,你就不能跳出耶!那就不是大乘佛教。所以你能够担当现前的所有一切名字时,那就是将来你能够圆融时。那过去你要是不懂得这个根本一心体时,你是不能担当的。你纵然在学什么八识的名字,你就会发现这个行者,他永远在意识上不断的搅遶、不断的在辨析而已。那「搅遶、辨析」佛门之中,法上就称「戏论」,都是戏论,全是不断在如是地方戏论而已!
所以这个一心,在这个一心之中,我们刚刚讲到他是无幻,大行一定是无幻。你要在无幻体中去思惟,所以叫做除幻,叫做离幻。所以他在问释迦牟尼佛离幻法门。但这个无幻就是不虚,他就是不虚。不虚不是说我们还在过去的语言中,因为刚刚已经解释过了;这个的不虚,不是我们还堕在「虚」或「不」中去造作的,所以常常佛门中就会有如是的文句,故意在利用一些文词,是让大家习惯汉传佛教祖师的一些文句。他不虚之中,他是不以虚虚,不是拿虚来说虚的,你不能站在虚中来论种种虚的;那也什么?不以无虚,你也不能站在无虚上面,论这个无虚的; 那是 超越一切名言的,那是真正的叫做不虚,那或者方便说无虚。
所以这里面行者的担当,他是在文字直下体会到心中的作用。站在心中作用里面,虽然要用到世间文字,但是用到世间文字时,他的心中的智慧,他还是超越文字相的、但是文字他必定有障碍,众生在过去法法之中,处处着中的作意,他看到一切名言,看到一切文字,都堕;这叫做《法华经》讲的众生处处着。所以你讲到离幻,他就认为有幻可离,甚至有离可以离、可以作;你讲到不虚,他就有虚可以不;那都不是一个行者当下直下的担当。所以讲到不虚,是根本不在虚字上面再作种种作意的,所以这个真正的不虚,才叫真实,才叫真实。
所以真实之中不是有一个实体的有,才叫做真实。真实的实,你看那中国字,那个「实」字,他是从一个宀, 就是一个宝盖头,那个宀字他就能够遮覆,随一切因缘遮覆,就是那个宀;那里面是贯穿义,是贯穿的贯,贯也有○钱(14:22),所以那个金钱相,那个串起来;当然贯字你要是真正再把他拆开来讲,是一个毋,是一个贝。毋者是莫也、止也(止息的止,就是住止就是中正的正去掉一个一,那个止),止也;就是你不要在贝,贝过去就是贸,贸易、货,你不要在过去的种种因缘变异、交易当下,你不要随其流转。但你必定能够明白一切缘起变异,而且你要深覆在你要能够担当深覆在,就是那个宝盖头,深覆在一切缘起上面,但是你又不能随他流转,那才叫做「实」,那叫真实。
所以真实相中所起都是什么?都是一切缘起变化、幻化。但是过去缘起幻化时,众生就逐末,就在幻化之中 从此流浪。行者要在一切幻化之中,看到如是的本来性德的作用,力量跟作用。所以哪个幻化体上,不是根本性体的真实!镜子正在现色之时,色相的所有一切变化处,哪一个变化处,哪一个生灭中,哪一个所有的一切镜色彼此凌夺相中,哪个不是根本净性的真实?因为你误会时,你不认他时,就有凌夺相、就有生灭相;你要是真正认他时, 随缘所现的生,也是镜性的常住相;随缘所现的灭,也是镜性的常住相。镜性可以随时现生、现灭,镜性常常如是常住在无生无灭中。假如真有生灭,他如何能现生现灭?彼此凌夺也是这样子。
事实上你用到世间一切法中,因为世间都不离那一心,不离那个觉,所以你觉得有离、觉得有得,那不过都在觉心中体会的。因为过去执受在有得或有离上的相中所有的一切执受太深故,所以连生死都不自在,将来舍去皮囊时,你都是觉得是苦!假如你的意识在过去一切行为之中,在得失当下,你根本已经不堕在得失的造作上,将来皮囊舍去当下,也不过就是一个意念;在意念当前,你还是常住觉心。所以你必定会了解一切世间的所有一切生灭,所以你不会抓着如是的身相说是我。
(问)这里面刚好也讲到,因为今天才拿到那个问题。所以我才刚刚上课之前,稍微瞄了一下,稍微看了一下。所以刚好讲到,也有菩萨问这个生病、病相,是不是真修行,他就真正能够不生病,能离开这些病缘?
(答)真修行处是离开病缘,但是你不能够抓着世间的幻相,末稍的那个病相之中,执以为真有如是病可以离开!因为本来大觉心体已然知道都是幻嘛,幻中他自然就有成住坏空相。所以讲到觉体的豁然,那叫做离病,那叫做无病,真修行。但是这个无病之中,你不必刻意一定让那个镜色不变,成住坏空啊!假如你还刻意让他镜色不会成住坏空,那就叫做病,那就叫做病。所以世尊现化他一样能够头痛三天,能够娑罗双树示现涅槃!你何必让他不病?这是一切世间尘质的现象而已!所以但有有作之法必定坏灭,必然!但是觉心现前就是有作,你在觉心现前的有作必定坏灭上,你常住觉心叫做无病。但是你常住觉心时,你一定能够看到,在觉心现前所有的缘起变化之中的,所有一切成住坏空相。因为你够明白一切成住坏空,那个才叫做智慧 ,才叫真无病;所以你不必刻意让他无病。
所以过去我才讲过,好像有讲过。过去讲到定业不可转,佛门又说有灭定业真言、这个「真言」,我们不要想到他是一句呪语,真言就是根本性德之中本来的智慧的担当;只是这个智慧担当,不是一切世间文字与音声可以传递,所以他用什么?用母韵或用音韵表达,所以叫做「呪」。但是这母韵跟音韵表达时,他是讲到心中真正心中的智慧的担当、智体的担当,所以叫入呪意,那才真正叫入呪意。他不是一般的语言可以表达的,所以用种种世间的母韵、音韵来传递,所以叫做呪。
当你真正在这个呪中,你能够担当一切成住坏空啊;你能站在这里能够看,你要是堕在相中,那才叫做病。为什么?上次我还记得讲到那个「病」的中国字,上面是个疒(ㄋ ㄜ ˋ) 就是我们讲的疾走的那个疾,就是病字的那个头,那个叫做疒 ,那个叫做疾;丙呢?丙是万物丙现处,所以这个丙丁是叫火,火叫照明处,万物丙现之所。假如你追逐如是丙现,就是病;你追逐在相上的种种丙现,就是病。你明白一切丙现叫做离病;你能够大明于一切现相,叫做离病。
所以一切诸佛一样示现娑罗双树入般涅槃,他也告诉你我生病。所以上次也有讲,到了维摩诘无垢称(《说无垢称经》)中说,你不能说诸佛真有病,因为他永远在觉心中看病;这个觉中无病,这觉中不是病。但是这个觉中不是病,我们不能够再用过去众生的知见。这个觉中不是病时,他能够照一切病,不是不觉啊!他能够照一切世间所有一切变化,你不能说他照病,众生迷执时他是病,在尘相中是病,但他一定能够照现众生所迷之处,所以他叫「破病」,破一切病执。
所以大修行人有没有病?在无垢称中(《说无垢称经》)讲,在根本性德上说无病。可是大修行人能不能示现一切的世间尘相之中的病?能现。为什么?教化一切众生故;告诉一切众生,凡有为之法必定不实故,必定坏灭故。所以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时,他也能够现病相舍报。他现病相,你不能说阿罗汉有病。你说阿罗汉有病,你才有病;那个就是世间骂人的,那你才有病;你不能说阿罗汉有病,但你不能说阿罗汉他不明白一切众生所有一切病缘。那阿罗汉明白一切众生,我们又会套在过去的思惟,明白一切众生,明白他人;不是耶!明白现前,就是明白一切众生,他也是如是教授一切众生,明白一切现前,那叫做导引一切众生同归觉海。 所以这个叫做根本的一心,那是一心中的担当。
所以下面再讲到大行、或者讲到大智、或者讲到无幻、或者讲到离幻时、或讲到不虚,就不可以再用过去的世间的知见在上面套;而且大家已经都会在这个觉心上、在根尘之中,你不断的在这边已经参究了,念念之间已经在这边回光了。你会看到根尘之中就是变化义,都是变化,根尘之中就有生灭相;而且在生中,最初生时,那个感受是非常强烈的;跟着感受在强烈时,下一个剎那那个感受强烈就衰微,但是下一个感受再生起。你能够明白这些根尘之中的种种变化,但是你能在这些变化里面,行者是,将来证的是根本心中的清明;这个连能都不能够讲,不是能觉的清明,是根本心中的清明;你觉得有个能,还是依所立的能。就好像在镜色之前 你突然感觉到镜色背后,有一个叫做光明的镜体。你纵然已然知道镜子不是色,你已然在镜色之前,能够体会那个镜体的非色的清明,他不是色的清明,但是你这种体会还是依色所起!你何必要有一个镜体,他是非色的清明呢?你能不能担当镜体他当下就是即色的清明?你能讲即色的清明处,我才肯定你已然心中清楚非色的清明,那是担当相,那是在行者回光时心中的作用。
所以这是在心法之中一步一步不断的为你剖析,就是在剖析。你还有一念之中的心里面的迷惑,那表示你现在所有一些作用都是在执着!「一念迷惑」,你千万不要小看那一念迷惑,诸法就在一念中;你一念迷惑,法法迷惑,你心中转的法轮就是迷惑!所以你不要小看,尤其是修行人,那个理路的传递;你不能认如是理,你根本起不了如是行!所以我才讲,这一切最初的行者的所有一切起行的目的,是要贯通于道理;所以理者是脉络相,你要明白那个脉络。假如说你不明白脉络,所有的起行,那叫做虚,那叫做流转;你明白脉络的起行,纵然那个脉络不是说你心中已然证得,但是你心中已然知道一个方向时,已经明白那个道理处,你在起行时,那个起行处,才能为你真正心中老实贯彻如是心中的理路,你才能够真正觉得踏实。所以「行」一定是他一定要入理中,才能够说行;理是要看到行为,才能够建立。虽然话是如此,但总是要教导行者,最初入门时要入理,就是要入理。所以不入理处,你根本不知道怎么个修行。你就知道众生世间的种种,过去我们在妄想之中,那种搅遶,那种搅乱,自我意识之中的搅乱。
我们先讲一个,上一次我记得在下课之前,讲到了一个叫做「不杂」,对不对?讲到心中的不杂、纯一嘛,讲到那个一境,念佛如何,好像是讲念佛吧?讲到那个纯一?所以我们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是不是常常讲说「不杂」,只要依此名号,就不能够…,不要再夹杂其他的,不夹杂,叫做不杂。但是佛门之中,尤其是净土大教,大乘佛法讲的不夹杂、不杂,是要行者他能够什么?能够历练心中根本纯一的智慧。「纯一」是要看将来真正在心性之中的纯一,他是能够担当一切相的,他能够入一切法的。这就如同西方这个《阿弥陀经》讲的,林木池沼、山河大地皆演法音,意思说你眼睛所目、耳朵所闻之处,哪个不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根本道理?哪个不是行者念念在如是佛名中称量的根本的智慧?你能看到世界的变化,不管风起云涌、虫鸣鸟叫,你都能够感受到弥陀的智慧;这叫做「纯一」。
所以纯一他一定能够什么?入一切法。但是入一切法时有夹杂吗?不夹杂。就好像小孩子学读书时,他真正想要好好的读书,于是乎他今天能够国文,明天能够数学,然后英文,用种种科目就是历练一个行者纯一的发心,那个学习心。你认为说我在学习种种科目吗?不是,他就是在心中,他在学习学识而已,他在学习知识,这叫纯一。所以纯一的,他一定够担当什么?种种名相,他一定能够担当种种科目,假设的种种名字。但是在他心中绝对不杂,绝对彼此之间他不会觉得是二。
但是过去我们凡夫所讲的呢?不杂哩?那个不杂就是杂,我只能这样子守着,其他就不能了,那个就是杂。在你潜在意识就立一个我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于是乎其他所有的一切境界就跟你形成了什么?对待,就形成了对待,那才叫做杂的开始。所以有的人真正要是说,佛门中教授,有的人要说问你:法师,如何念这个阿弥陀佛能够真正达到纯一的心境?能够看尽一切世间万法风动成音、林木池沼,都是阿弥陀佛的法音?那你就要告诉他:你要看到所有一切相时,看到一切法处,你是不是都能够领纳,你现前这一念发心,持名的发心之中,你是不是都在一切法中、一切相中,找到你现在发心的这个持名的,所有一切理趣跟心中的领纳?
假如不能,假如他说不能,不能的话如何办?不能的话,就叫他好好念佛。但是这一句话「好好念佛」,不是我们众生过去的思惟,好好念佛就是,你不能,再回去好好念佛吧!这个意思是骂人的;你为什么不能?你就是过去没好好念佛,所以你还在交杂!不是说你不能故,所以好好念佛吧,这种委曲,再把你拖到下品的行为中。念佛才是上品,就是你没有好好念佛,你过去用下品心念佛故,所以到今天你在纯一之中,你在任何名相当下,你不但不能体会纯一,你还处处交杂。但将来你若是真正在这个念佛之中,你又赤诚恳切,因为佛就是一切圣人的性德,那就是一切圣言量,所有一切音声所传递的所有的一切根本心中的清净。当你真能够清净时,你不管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听一切文字、见一切音声,你都能够感受到,他就在讲阿弥陀 。我说你已经不杂 ,你已经已然知道,你的发心已然是真正纯一。
你要是在佛法中、在觉性上,你应该是怎么教导?你还是教导别人说,不能交杂,你别的就不要了,你只能念阿弥陀,干到别的就完蛋了!这种言词败坏众生觉性。你不要小看这个言词,你听错了,败坏你觉性,从此以后你就守在这个,其他都不要了。所以现在有很多念佛,念到最后就是贡高我慢,都不要了!光一句「不要」,叫卑劣慢!你怎么还有不要呢?你的觉性之中所现的不要,觉性觉的不要处,觉都不是这个不要的势力,你怎么还会堕在不要的势力而背觉呢?所以这种可怕!所以我才说有些东西听起来是佛法,但事实上他叫贻误众生觉性, 贻误众生觉性!
所以现才会有声音,有的人生病,先生生病,太太为了他先生生病,所以要印《金刚经》跟大众结缘。结果就有人说,其实不如印〈了凡四训〉跟〈俞净意遇灶神记〉,比《金刚经》的功德大。这颠倒至极!而且真正来讲这〈了凡四训〉,虽然他在世间法中是善书,教授人能够念念向善,所以他有功过簿。但是用一个行者的姿态,我是讲说行者的姿态,因为每一个法,在每一个因缘环境不同,每个众生根机不同时,他所起的一切他的启发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面就如同我们常讲的,「佛以一音所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不但是佛如是,世间法中都是如是。
所以有的人看〈了凡四训〉,了凡因为过去人家帮他算命,也把他的命都算准了,说他这一生没有什么成就的 ,所以他就根本没有念头了,对这个生命失去希望。所以到了栖霞寺打坐,禅七的时候,他能够一念就是很静,不能叫做一念不生,没有希望就是念,那叫做非常沉重的念,那个不能叫一念不生,那个只是云谷禅师发现说,「诶,这个人很奇怪?心如是那么静喔?那么安静!」所以叫他到面前来,问他说:「先生为什么这个心如是安静?一般人修行,心都还不见得能够如是安静!」因为古德是真正明心见性的人,看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你不要说他言谈,他坐在那边所有的一切皮色,所有一切这个肤色,或者是你走到旁边那个气氛,他能够微细感受到你心中的气氛安静、不安静;古德是明心见性。一般中医哦,中医望闻问切都知道你什么病,何况古德!他当然可以看到你的心性,气血的奔腾,在哪里奔腾。(奔腾就是那个计算机,奔腾,开玩笑!现在已经过时了!)他可以看到的,所以他就问他说,你为什能够如是安静。了凡就告诉他,过去算命先生已经帮他算过,所以他现在根本没有什么,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如是安静。云谷禅师说了一句话:我以为是什么豪杰,原来还是一介凡夫!就是根本凡夫。这是了凡四训的开章。
了凡就问云谷禅师,那如何改变命运?云谷禅师告诉了凡,事实上这个命数在众生凡夫之中,虽然被数之所拘限、在摄受,但是真正世间法中那些大善之人、大恶之人,他还不是数之所能够拘泥的,他是数,还不能够用数,用计算能够算得出来;数就是计算。所以一个人若是堕在命数之中,有一套公式,只要学这套公式都可以把你算得出来。所以数叫计算,所以你堕在命数里面,所以他有的时候,你还可以超越这些计算,超越这些数的。但是这个超越,你要永远知道,这是跟凡夫讲的超越,你超越超越还是在数中,那叫不定数,还是在数中所束缚的嘛。所以了凡听了这句话以后,就问云谷禅师怎么样能够改变命运。
云谷禅师沉思了一会,然后告诉他。为什么要沉思,你知道吗?因为云谷禅师发现你还是凡夫,你只问改变命运,你只问还在世间红尘中的执受之中说如何改变;能变之处,就算你今生能变,将来还是什么?起成轮回呀!但是为了呵护众生如是心故,他必定还是要度,现在他没有这种根器,没发大心嘛,他不发大心真正在这一生中了断,所以他就只好告诉他,那你就用功过簿,每天行种种善行,你的运气就会变了,你的运势都会变。假如袁了 凡听到云谷禅师这句话,从此以后舍俗向道,那就不叫袁了凡,叫释了凡。那为什么叫袁了凡?袁字上次不是讲嘛,袁是长衣,六祖大师跟惠明讲逢袁则止,就是这个袁。就是你在一切法中,还有依他所起的,依凡说了凡,依了凡说凡,这都是依,那都是凡情,所以他叫「袁了凡」。虽然了凡二字是后面取的,但是他就是袁了凡。所以了凡他就回去以后,真正如是教授子孙,后面的故事我就不再转述。
但是这种书要告诉世间人,他不发大心的人,就如同袁了凡如是发心,只是想要在世间法中如何战战兢兢,这样子叫做恳恳切切的掌握命运,这其实也叫做可怜相!这样掌握命运,那袁了凡这后面的所有一切道理,那在世间之中接引如是众生品类,还叫善本。但是要是用在佛氏门中,根本解脱大道上面,这是恶书。为什么?他必定迷惑一些行者决定心故嘛!
我为什么这样讲?你看大家,最后看了袁了凡,都学袁了凡 ;但是要是佛子哩?要我,我学云谷, 我干嘛学袁了凡!我学云谷,我来教授一切袁了凡。我看了这本书,我就可以感觉到,那云谷为什么他能够教袁了凡,能够功过簿嘛!云谷从来不在功过簿上记一笔、记一画,云谷直接跳脱世间一切功过,照见根本觉心,那叫云谷。懂的人学云谷,不懂的人学袁了凡。所以你懂的人,《金刚经》是云谷,所以云谷,祖师的气度。袁了凡是那些众生,他不能发出如是大心,根本脱离世间执受时,那种哀哀怨怨、勤勤恳恳的委曲的善持啊!你知道吗,他有一天不画,就小心会堕在恶道。
「有一天不画堕在恶道」,你说:法师,你这样讲的话,是不是太过份!有一天不画堕在恶道?当然嘛!现在不是大家都在根尘上参了吗?你在每个根中,不管是好是坏,每个尘中你只要有一天不知道他是觉,他就叫做堕落。你虽然觉得是善,觉得是善,还叫感觉;觉得是善的感觉,他将来就会能够感觉到不善,因为他就有成住坏相,成住坏空种种病相。所以《地藏经》中才讲,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只要堕在相中的感受之中,都是罪都是业,你连说好、连说善都是罪。所以老子才说,你真的以为有善吗?贼也!你根本看不到心中本来性中的清净嘛,那个叫做贼。甚至那个是连赤心的能所二字都跳出的,所以那个叫做「一心」,那个叫做一心。怎么会是袁了凡的功德大哩!
众生之所以将来生中,生生世世都能起成善行,都是过去生中在解脱道上,在一切出世间圣人或者世间圣人门前,哪怕烧一炷香、供一束鲜华,或是传达一句文字、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或是一句一偈佛中的所有解脱大道,他将来就算在人间还没有发出离心,他能够秉持善性耶!这个叫大道。不是说你抓着世间那个委曲,那个世间的文字,教人劝善的文字,所以你念念之间生生世世就能够行持善本的耶!错,你抓的那个委曲的文字,就知道你潜在意识还是什么?还是攀缘现前的执受,你不过只是想要改变现在的执受嘛!你在想要改变现在执受时,这一念心在心体之上就是刚强,就已经是刚强了。既然刚强就一定有个相,受轮回相。
你要是真正能供养过出世间的圣人,或者在心性上的大道的一句一偈;将来他在世间,不但能够在世间能够成就十善,能够成就善品。他还什么?他还念念之间心性之中,他将来生生世世还能够长养,清净之中向上长养。因为什么?因为他过去种的种子因缘不同故,那个种子他是超越一切世间执受的善根种子,只是他现在还没超越,所以他在一切世间法中,虽然没有根本超越,但是在世间法中,他已经什么?渐渐舍离执着。因为舍离执着故,所以才有善行嘛!你在众生眼睛见色时,你不会觉得你执受很厚重,你当然能够慈悲对一切色。你之所以不能够慈悲面对一切色,是因为你的执受太深嘛!因为我的执受深故,执受越深他就越难填满自己心中的那个感受;所以越难填满时,他就不能够允许、不够容能许别人破坏他一点执受,所以他怎么能够慈悲面对一切呢!
所以佛门中讲的一心,你真正证到修行人,真正是在修行,不要说证到本性,就是你真正知道为什么修行的人,他能够世间十善,他绝对世间十善。因为镜体现前处就是镜色,他一定能持世间十善。但是假如你执着世间十善就是善,就是修行,那叫魔天。这个道理你要清楚耶,这个道理不是世间上的搅遶,世间善法就是修行,错!所以有的人就成断灭,那就不要世间善法,那叫贡高。你真知道修行的人,他一定世间十善;你要捉持世间十善以为修行,那叫做谤佛、谤法,在这个道理上你要这样子明确,叫清清楚楚,这叫做知道那个「一」,知道那个一。
所以讲到那个感受,你慢慢将来会体会到,你只要不认这个觉体,你都是堕在感受上面说的善。你只要堕在感受上面说的善,虽然善是一种现前的感受,还是执着、还是执取、还是刚强,那种刚强将来会慢慢慢慢带你走到什么?沉闷的境界。你现在以为是善,将来慢慢慢慢在执受之中,当你前面觉得善的那个感觉不再在时,突然你感觉不到时,你心中就会觉得惶恐,一惶恐中,心智就失守;你过去那个也不叫智慧,那是守在那边的智慧,就叫失守。所以世间只要在执受上,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只要有一念肯于回光的,那才叫做真正的世间善之源也,那是至善之根源。因为你能够超出世间时,你再看到世间,那个没有执受的心中一分的清明,他就能够担当世间感受一分;那是真担当,那才叫做慈善。因为觉心绝对不会闇昧的,你只要超越那一分,超越是讲心性之中的根本清明的超越,那是离执之中的清净;你只要跳越那一分,你当然就能包容一分,因为当下就是什么?就是一心。觉得有色,觉得世间,就是一心。过去在世间之中你忘记了根本觉体的作用,所以世间就便成了包袱;将来你证得这个觉心时,世间宛然还在,都在,所以那叫佛国净土,那叫佛国,你看到都是佛国。
所以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你看的是娑婆、我看的是娑婆,世尊看的是释迦的佛国。他足趾动大千界,一样,你看的是娑婆,他看的一样是黄金铺地啊、宝树成行;我们看不到,我们觉心看不到。这不是讲玄哪,是真的啊!一个人心境清净时,他还不是真正证得如是出世间法,他在整个台湾,不要说太大的地方,在台湾他就觉得到处都是清和,连太阳、阳光都是明亮的,月亮是叫皎洁的。你要是心中恶浊时,你在台湾,你一天到晚都碰到恶缘,人家不是看到你,就打你一顿,就是后面骂你一句;你看那个太阳是烤人的,看到那个月亮是冷死人的、阴秽的,看到月亮就觉得害怕。你心性不同,你感受的国土不一样;感受的国土不一样,你传达、你能够感召的不同。可怕的是连感召都变,一个不好的人感召来的都是不好的因缘,不好的亲缘。一个人心性向善时,亲缘都转,虽然人不见得要转变,可是亲缘都变,连你的亲人居然心性都在变,那才叫做不可思议,那才是真正懂得佛法。
所以刚刚讲的执受,连现在讲的世间的感情,尤其是世间男女讲的那个爱情,根本没有爱情,你知道吗?怎么 可能有爱情!假如大家知道这个道理时,你就知道没有爱情。因为我们众生都活在执受之中,那怎么可能爱呢?当 我觉得有爱情时,我是念念之间长养我自己对爱的那个感觉、那个感受嘛。他越长养久时,那个感受越来越膨胀, 膨胀最大时,我就不容许对方破坏我一点这个感受,你破坏,我就说你不爱我。但事实上他都在看到自己的感受, 他从来没有一念,从感受跳出去看过你,他也从来没爱过你!哪有爱情?你能够跳出去,我说你懂得什么叫大爱。 跳出去,根本心中不堕在感受之中,我才知道你知道什么叫大爱。你还有一个爱情可得,我就告诉你,那叫做唉! 那是流浪的根本,那是众生流浪的根本。所以连爱字都是如此,所以你就可以肯定到彼此之间,众生彼此之间对待都是如是啊!说好、说坏,说善、说恶,你不都是堕在执受中的吗?
所以不要用佛门来讲,老庄都说那还是流转,那是乱之始也!你执以为那个善的感受,那还是乱,那还是在流浪而已!所以这堂课是让大家先体会那个一,那个恒一,那个纯一。所以不在众生的语言之中,还在流浪在过去种种意识的造作里面,说纯一,就是什么都不要了,那是错的。说纯一你就要担当,你是不是能够在你现在的所学当下,你拿你现在的所学就不过只是在大觉心体上,借如是现在所学的名相,只是在历练你是不是真的如实照见如是觉体的根本的性用。因为觉他是无体无相的,众生必须要有因缘故,你才能够看到觉的性用,所以假借行者用一法、用一名、用一行来考验。你取一法、一名、一行时,你是不是看到这一行之中,能入一切行,因为大觉心体所现的一切行就是一行。大觉心体所现的一行就是一切行,你怎会在觉心所现的一切之中,跟所现一行之中,你用现在觉心所现的一行,排斥觉心所现的一切行?那个叫做搅遶!
所以你真正能够看到这一行之中,能够担当一切行时,你站在这个名字上面,站在这个法门上面,你能够看到一切文字,不管叫《金刚》、叫《华严》,你都能够摄受你现在所学的这个名目,都能摄入这个名目。我说你入一行三眛,这真叫「一行三昧」,那这个世间才能够叫什么?叫做活的,这个世间才不叫断灭嘛!活的,我们常常用不是吗?现在世间常常叫活佛、活佛嘛!我上次不是讲,不然还有死佛吗?佛当然是现前就是大觉,你何必还刻意说个活哩!假如你说活佛活佛,一天到晚都还是在自己的感受上,那怎么叫做活哩?你不知道众生流浪在三途时,他的觉心从来不闇昧吗?他早就是活佛,只是不认那个佛的活,他在活中忘了佛!活中忘了佛,你不能说他不是活佛,觉心不昧故。但是却在活中忘了佛时,他就是凡夫,他就是凡夫啊!
所以这里面就要讲到,这不是没有任何我绝对没有任何谤法的意思,也没有任何在跟人家比较的意思,我只是跟大众研究这一心。「人间佛教」,你要看到是什么?你要看到佛教嘛,你不要人间佛教只看人间!这本来觉体在世间嘛,应从世间觉。就像你在根尘之中,你哪个觉心不在根尘上?根尘就是世间嘛,就在交替处嘛。但是你在世间之中,你是住在世间说世间吗?不是嘛!你在世间看到根本的觉体嘛,叫「人间佛教」。但是现在所谓的「人间佛教」就是要你们习惯如何用到人间的语言,用到人间的习惯,要符合人间现在所有的一切业感执受。那还叫人间佛教吗?那不叫人间佛教的!你有一分真正在人间佛教的,你就脱一分执受;就是你能够在人间之中看到觉体的,你就脱一分执受;脱一分执受之中的行为、思惟都会不同。那种思惟之中,他不舍现前,但是他绝对不会是像过去沉沦在现前的这种卑劣。
但是现在所说的人间,你看念念之间就追逐现前的感受,满足现在的种种行为,用现在的语言说现在的行者,用现在的行者说现在可以荷负的修行。你光讲那么多的现在,你就知道他根本没发心好好学!那是可怕!所以一句话他会影响众生的,都是行者,都是教授,我相信一些人最初他入门时都抱持着什么心?都要惭愧心、向学心,所以正在他最初初学的那个惭愧心正浓时,应该灌输他正确的思想,不能在最初行者、最初入门时,有惭愧心时,你告诉他就符合现在、要干什么,都在符合现在。现在有很多活佛也说啊, 有很多行为不是现在行者,当今行者所能持啦,所以应该要舍弃呀!你是看到相,你没看到心体,有很多东西是在心体上说的。虽然现在跟古代有点相法可能变了,但是心法中的执受,过去的业感绝对不变,绝对不会变。所以你要解释那个文字里面,他是在杜绝什么样真正心中的流浪,在上面去研究的。所以不是说只要能够符合现在,现在很多活佛也是啊,要符合现在的修行。
所以讲这个没有骂人,只是让大家更能够明白什么叫一心,什么叫直下担当,那心中的那种念念回光时, 你才能够明白,原来你还堕在这里!你还在执着这里 !
休息。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