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63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13 | 2369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随堂教材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2〈入法界品 39〉:

此大莲华,如来出世善根所起,一切菩萨皆生信乐,十方世界无不现前,从如幻法生、如梦法生、清净业生,无诤法门之所庄严,入无为印,住无碍门,充满十方一切国土,随顺诸佛甚深境界,于无数百千劫叹其功德不可得尽。

我时见彼莲华之上,有一如来结[7]跏趺坐,其身从此上至有顶。宝莲华座不可思议,道场众会不可思议,诸相成就不可思议,随好圆满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色相清净不可思议,无见顶相不可思议,广长舌相不可思议,善巧言说不可思议,圆满音声不可思议,无边际力不可思议,清净无畏不可思议,广大辩才不可思议。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十四日宣讲

第六十三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再看经文,今天讲到普眼菩萨,在普眼菩萨章:「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宗镜》云,就是《宗镜录》云。「以是圆满之宗」,以如是圆满之宗。「普门之法,见普法故」,在普门之法,见普法故,「名为普眼」,叫名为普眼。是在根本大觉体上的圆满的根本上,所以叫「圆满之宗」。「普门之法」,现前之时就是遍一切处;之前讲到普贤章,所以他一定是能够遍一切处。然后在一切处中;为什么叫「门」?门是出入二相,他自在出入一切,于体、于用所有一切世间差别之中,他必定在一切世间差别里面,你还能够回摄到根本本来面目,所以在体、在用能够出入自在。然后在出入自在当下,你还要明见一切法中的所有一切的成就;所以上一章是普贤。所以见普法故,才名普眼。所以这个「眼」字,有照瞩意,有照瞩的意思。所以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就是普贤菩萨从大行,先从大智体上,然后再曰大行,然后在种种二德,在这种二德之中,能够现出所有一切根本觉体的照瞩。

那这一章,也就是我讲,把《圆觉经》分成四分:信、解、行、证,这是信分的最末。信分就是你念念之间要在文字之中念念思惟、念念达本,就是信分。行者最初下手的时候,在性中唯一所立的一个性相,一个目标,就是信分。

所以先前讲的那个大智,是根本觉体本来的智德性用。再讲到普贤章,就是从智用之中所现的,一切成就的庄严智慧。然后今天再说到普眼,那就是让你知道,必定觉体能够随顺一切普皆现故,普皆现故,一定能够呈现,所以万法呈现。

所以汉传佛教在讲到这个心性时,他是要你直下担当一切性德上的作用,不是只是让你念念之间能够回摄到心中的清净而已。光讲这个清净,清净相中还分大小二乘,还分大小二乘。小乘所讲的清净,是讲自己心体之中根本的灵明、大乘讲的清净,是在灵明当下,他本来就是过去如如的遍现。所以灵明一定要有所明,一定能够所有一切都能够圆现,那才能够叫做灵明。不是在一切所现当下,你只是照到心中的根本无染的清净而已。你要知道那个无染,是本来他就能够遍现一切法中的无染,那才是叫做「圆觉」,那才能够叫做「圆觉」,那才能够堪称为「普眼」。

所以从大乘经中,他念念之间就是要教育行者,在每一个文字当下,每一句话中,每一个经文体上,就要训练行者,那一念发心念念之间呵护一切众生界。但他在呵护众生界时,他也要念念反观自己的觉体,因为他反观觉体时,就不同于二乘。二乘反观觉体,只是知道觉体之中的根本清净无染。大乘讲的清净,讲到反观,是要照见根本大觉心体,他能够在现前所有一切众生界中,根本没有造作;他现前在众生界中,当下无染,他直接担当。

所以你要是发如是心时,最初的理路不同,你入门的下手处不同,你将来在内心里面成就的智慧就会不一样。你能够担当现前的所有一切众生界中,就是一切大觉心体随缘所现的一切万法,呈现当下你就要当下当体,直下担当他本来就是觉体本来的无染;因为无染故才能现,因为现故才无染。这就是之前常常跟大家研究的。因为觉体必定能遍故,要不能遍,他不叫做觉;所以他在能遍时,你不能说他是种种法,因为它能遍故;因为他不是种种法,所以他才能遍,他才能遍;假如他是一法,他就不能遍。所以这是逆顺作观。

先知道觉体他是非一切法的清明,因为非一切法故,所以他才能够遍现,他要是一法,他就不能够遍。那既然能遍现处,你当然就在遍现处,你当下就知道他就是非一切法的清明。所以这个清明就不同于小乘、二乘人讲的那个清明了,那完全是不同的。

所以这里面讲到普眼,就直下在这个性用当中,在这个信行处,你要念念之间敢于担当眼前的所有一切照瞩。所以那个「眼」字,当然不是像现在众生的解释里面,不过是肉眼所见而已,当然不是。这个普眼是根本大觉心体的法眼,那根本就是法眼之中,必定能够如是如实呈现,那才是「普眼」。

我们看一下教材,所以我拿了《华严经》海云菩萨,善财童子参海云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参参德云菩萨,教善财童子起念佛门,起种种念佛门。第二参参海云菩萨,海云比丘、德云比丘当然也就是菩萨位,都是大菩萨、法身菩萨位。第三参参善住比丘。其实前面这三参,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最初参时,根本的体相用。

所以那个体中,第一参参,就是起出种种念佛门,就是告诉他在一切法中,不能离开在大觉心体中作观,不能够违背于佛,不能够违背于佛性,当然也不能够违背于佛名。这个名字就跟性相称,就不是我们现在所体会的佛名,好像就不是佛性,好像只是称名念佛。这个名字就要达性,见名就是要达性。所以性中一定能够起成种种名,所以他叫起成种种念佛门。既然能在念佛门,所以念念之间就在如是大觉体上如实作观。

所以海云告诉善财:你发菩提心否?善财答曰:我已发菩提心!所以海云告诉他,已发菩提心人应该要如实发种种大心,譬如广大心、慈悲心,种种心,然后要依所有一切如来的根本心性之中的本妙功德,如实作观。然后海云讲到,我在海门国中十有二年,念念之间观察大海。当然这十有二年,在古德讲就是在哪里?就是在十二因缘中,就在十二缘生当下,十有二年。因为「年」字有什么相?年字有进,进步的进,有进相。

大觉心体,念念之间随缘所现时,你会发现他那个缘起之下,就是不断的心性随缘增进的那个相。所以觉,他本来就是一念,就是一片大觉,他就是一个根本大觉。但是他能够随缘故,现出种种智慧,现出种种增进。在根本的觉体之中必定能觉上面,于是乎他就能够起成种种觉行。然后从觉行之中能够起成觉识,你会发现他就在这边起成种种名字,起成种种增进,然后一直到所有一切世界,所有一切万法,如法呈现,这就是觉体的作用。

所以他要善财童子,依如来的本妙功德,念念作观。所以他还告诉善财,他在观如是大海,在海门国中常常观大海的功德。当观大海的功德,行者若是真正都在大觉体上作观,不管举世间的所有哪一项庄严,都是他下手处。所以不管你是面对大山,或是面对大海,你都可以在世间器象之中,就是器物之象当下,你会体会觉心的作用,觉心的功德。

为什么能够在一切世间、器世间中,所有一切物象之中,都能体会到大觉的根本的性德?因为没有一法离开觉体现故。所以真正要是直下在觉体上参时,所有的一切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是让你将来证得觉心上面的根本妙性,都是根本妙性。

那当然他是面对的是大海,可是他面对大海时,你在根尘之中看的是大海,事实上你心中就是参你的觉海,就是在参你的觉海。因为刚刚跟你讲一切器世间都是觉心所现故,大觉所现故。既然是大觉所现故,你正在参时,那也是念念之间回摄于觉,回摄于大觉。所以他就告诉他在观察如是大海时,他从海底深处起大莲华,起一个清净莲华。

前面的文章,我就没有节录了,为了要讲这个普眼,普眼菩萨,讲到普眼法门,所以把这段文章节录出来。

然后这个大莲华现起时,他告诉善财童子,这个「大莲华」,是「如来出世善根所起」。所以这个大莲华从心海、大觉海中能够现前时,那莲华就是什么?莲华就是开敷,能够开敷一切善法。因为莲有清净意,莲华是开敷意,能够开敷一切善法;这是如来一切善根所起。在这个大觉海中,能够现到所有一切莲华开时,是善根所起。

但我们现在不见得一定要随着他的物相之中去体会那个莲华,他就是告诉你心中那个智慧,就如同莲华,有一个智慧如同莲华,在你心海深处如实开敷,如实现前。你能够站在这个善根起,看到你心底深处如是莲华的庄严智慧能够现前时,他是「一切菩萨皆生信乐」。

那是因为你最初就是在大觉体上参,所以见到如是莲华开时,也是什么?就是从如是觉体上,现莲华相中所起的一切性用庄严现前时。既然是性用庄严现前处,性用庄严就是一切菩萨功德、功行现前处,所以他当然是「一切菩萨皆生信乐」。

十方世界无不现前」。所以在这个莲华上面,他是一切如来的善根所起,一切如来本妙功德所现,所以十方世界无不现前。这一些文字,我当然不能够一句一句很仔细的去说,但是目的是要大家法师能够在这些文字里面去体会,那种大乘佛法在行者心底直下担当世界庄严的,这种心中的决定,直下担当!

你绝对不能只是说世间虚妄而已,你在虚妄之中是过去因为不认觉体,才所以不认世间。既然知道都是大觉体,大觉所现的世间,哪会有虚妄?「大觉所现的世间,哪会有虚妄」,这句话千万不能用二分想。大觉所现的世间就是觉心所现,就是觉心所起处。你要是着在相中,那当然都是虚妄。但你要看到根本就是世间性中所现的一切相,从性而相,那哪有虚妄?那哪有虚妄!所以直下就要担当,这是十方世界无不现前。所以一切世界之中,他能够了了明现,都能够清清楚楚。

但是在这个清楚时,你心里面的智慧,是「从如幻法生、如梦法生、清净业生,无诤法门之所庄严」

就在这个如幻法中,在这个随种种缘起变化的如幻法中,他如梦中一般的种种这种现象;因为觉心现一切相时,觉心从来没变,如同是作梦,如同是如梦。早上我记得跟大众法师讲说,你现在看到世间所有一切感受,哪怕自己的行为举止有出有入,所有的一切这些动作,你会感觉到真实。但早上我跟你讲,其实那都是觉体所现,事实上你仔细将来慢慢证得时,那不过都是在觉心现前处,随你的每一个意念之中的一个意中的意在这边变化而已。

但早上,因为毕竟是凡夫,有的时候会忘记拿一些经文去比喻。经文也就是告诉你,在梦中的时候实有如是事。你好像真的有世间所有的一切,饿的时候、冷的时候穿衣服,这些行为、举止,及至于醒,了无可得。你将来醒时,你知道全然都是世间种种意念感受而已,都是从觉心中随着众生的意念感受。

你站在世间、站在人间,才有这些冷热的分别,你到天上连冷热都不要,你根本都不必觉得冷热了。所以随你的业报不同,才有这些行为的不同。但业报不同、行为不同,那都是大觉之所现,随着众生种种业力之所现前。到了天上你根本不必再感受到要住与不住、回家,你还有回家、回来的相。你真的到了那个福德时,想家,家至,你念头在哪里,就到哪里。那还是天上的功德,天上的这种福德。那时候你还觉得有来有去吗?那个就不是像我们这样子粗糙的来来去去相,那种取舍,那种分明强烈的感觉,完全不是!所以现在的感受,都知道将来是如梦如幻,就算天上这种微细的这种种乐处,都还是如梦如幻,都大觉应现所现。

那你说将来及至于醒,了无可得;那将来就没有世界了吗?不是这个意思。「及至于醒,了无可得」,是你将来住在觉心之中,你可以应缘遍现四方;你可以同时搞不好就在什么天上现做天人,同时又在哪里现做种种人间什么圣贤,你可以同时现出种种差别世间中,所有一切行为举止欸!但那个时候,你在同时现时,你都知道是觉心现,不是说就没有世间,他才能够入一切世间;一时、一念之中能入一切种种众生器世界之中。觉心就是啊。

你现在不就是那个觉体念念之间,一时都是入你种种意念感受里吗?你在现前这么强烈的感受里,那个觉心都还没有变过,你念念如同诸佛的本妙庄严都没变过,所以那真正叫做如梦法身,就是如梦法。梦中似乎实有,在缘起当下幻觉中似乎是有,但是从来非真!

为什么讲「非真」?非真是告诉你,他就是随缘而已,你不能在上面立真正的那种感觉,从来非真。所以清净业身是从根本,你过去要是站在感受上,那就是恶业;早上也讲了,那就是造业;你要是站在大觉体,那就是清净业。但是那个清净业不是在后面那个业力来衡量的,不是从那个业字衡量的,但是这个清净之中他能够显现一切种种差别,那叫做业。但你忘记了觉体,你在业上,那就叫造业。

觉心他一定能够随缘,一定不昧一切业果,因为他不昧因果,也就不昧一切业。一定他不昧,所以他一定能现。你将来就算再生为人,证到有一点大觉心体的清净,你念念就可以看到随缘就现,过去所有的贪瞋痴现在还在现。但是现在还在现时,你还会是他吗?不会,因为你已经知道是觉。那为什么现在却在觉体上面,一直不断的呈现种种的贪瞋痴?因为过去的习气还在,习气未断,他还在。

那你问:习气未断,那怎么断他?只要知道是觉,何必让他断他,何必还在妄习上面去断他。若是你还有一念想要在妄念上断他,那不是还是不断的在纠缠过去的业力吗?还不是就在走过去,回头再走过去流浪的老路吗?

所以念念不灭时,他不但能够在自己的业感之中,知道自己过去造作的影像,他还会在自己造作的影像之中,他还会分别知道差别业中不同的影像呈现。所以他不必一定要灭掉现前的这种影像,他甚至于在这种影像之中,因为他心中取清净故,在自己过去造作的影像里面,它可以分别不同业力众生的影像。那你说他在有业吗?他当然不是业,他当然不是众生知见之中所说的那个业。但是他是什么业?这个业这个字,你也不必去避讳,因为你要是有避讳,就表示你每一个字中,还是不敢在觉体上担当。所以那既然是不去避讳,那他是什么业?清净业所生,清净业所生。

镜子照黑,你堕在黑,黑是染业。镜子照黑,他就能现黑,这是本来镜性的清净业,他就能现,为什么不能现? 因为你不认识觉,才会跟你讲你就是流浪在种种相中,才会跟你讲那是虚妄,那是染污。将来你真正认识觉体,你不能离开照黑啊,你要说有一法我不照,我只能照白,那也不是镜子啊!既然是镜子,他就遍照,他这个里面没有说镜子还在挑,我要照什么颜色;因为镜性本来就是如此,他就是等心,镜性根本没有任何的差别,或者他任何的取舍、拣择。为什么没有?因为镜色就是镜故,他会在自己镜色现出镜性镜性现出镜色,就是镜性现出镜性时,他还在拣择自己吗?不可能!所以假若还有拣择,那就是根本不达镜性的人,就是还不了解镜性的人。

所以这个业力当下,你能够清清楚楚,不管讲幻、讲梦、讲清净业,连这个业字都能够提,你心中会有疑惑吗?当然不会!你心中还有种种声音,不断自己还在那边搅遶不清吗?不会嘛!所以那叫做「无诤法门之所庄严」。心中无诤,因为达性故无诤,默然,那是真正的默然。

这「默」字,中国人写的多好,一个黑,旁边一个犬。黑者是玄深意,黑者是玄,玄深你要是默然是。那个犬字,当然是看守的意思,守住的意思。为什么用那个犬?世间人用到那个犬,就是坚固执着的默。出世人讲到那个默,那是真正心中力量的行持,那是力量的行持。所以那是入一切玄深处,入一切法中的玄深

所以那个叫「入无为印,住无碍门」。所以不管你讲梦、讲幻,是入无为印。你要在无为法中这样念念去思惟,也就是早上讲的,你念念所有的一切文字,要在圆觉体上去会,不管是生、不管是灭,不管是、不管是,你都要在圆觉体上去会。你在圆觉体上去会,那一切文字之中,生生灭灭一切差别相中,你不但能够圆融他现在所有一切现象之中所摄的一切法性。你甚至于在一切所摄法性上面,你还会直下圆融这一切法性直接见性,直达根本本来面目。你会提领自己的觉性现前处,你会当下就能够运用到自己觉体的灵明处。因为灵明处现出就是我们平常感觉到生起相,现出就是生起相。但正现之时,正在现时就是寂灭相,就是灭相。你在那个现中,所以生者无生,现中你可以立他一个生,现中就是生。但现起当下就是你的觉,觉在现觉,哪有还有差别相?那当然叫寂灭。

所以本来都是觉,剎那、剎那在变化,所以他也就在这如是根本无生、根本无灭当下,现尽一切生生灭灭。因为他能现尽一切生生灭灭,你才能够真正知道觉体恒常、常在,也叫常住。因为你知道觉体常住,所以你才能够担当觉心之中的剎那、剎那的,从觉入觉种种的性用庄严。所以在这个觉心上面你要慢慢这样去体会。

所以这里面他一定是「入无为印」,你能够担当一切。但是你担当一切时,才能讲无为。你不是说我什么都不担当,讲无为。你能够什么都不担当,什么都不能做,讲无为,那个无为不就是你现在所坚固执着的嘛?那无为就是有为!

佛门之中既然讲到,尤其讲到「唯识」,那唯识就要在现前一切对应、对待上面说的。你不敢担当一切对待时,你还不知道唯识哩!你还不能够真正深入一切唯识的道理。不是只是跟你讲一切唯识之中的名相,你就只是在这名相之中找到ㄧ个什么叫做识体而已!给你讲那么多名相,就是要你担当,就是要你担当。不是在这些名相之中只是帮你披剥,让你去看见识体。他只是要你圆融这些名相时,你将来才能够明白什么叫做识体,才能够清楚一切识体的作用,那才能叫「唯识」。

所以你能够容纳一切识时,我才能够说你,你心中证得是一识,证的是不二。你不能容纳时,还有对待时,还有种种差别相时,我就说你就不是一识,就不是唯识,那就为二识,那就不是唯识。唯者一也,唯者全也。所以讲到所有一切法门都以一为主,都以一为主。

所以这里面当然叫做什么?这个叫做「住无碍门」,念念之间已经在这上面就叫做「住无碍门」。

所以他能够「充满十方一切国土随顺诸佛甚深境界。」他随顺大觉圆觉体上,他能够入一切缘起的种种庄严。但是讲话是这样讲,你千万又不能够被这句话中的语气带走。「入一切缘起庄严」,是告诉你一切法不能断灭。但是正在入一切缘起庄严时,你不能说他真有做。在法上不能断灭,但你不能妄认他真有做。行者要念念之间在智慧体上,要如实这样子不断的老实观察,叫做「甚深境界」。

你当然将来证佛时,也是由如是清净心故,从寂而照、照而寂的本来面目之中,能现尽一切世界庄严,那是「甚深境界」。但是行者回头时,也是要这样作观,也叫观察诸佛甚深境界。观察诸佛,就是每一个觉体。每一个觉体当下,「诸佛」就是你每一个动念现前处,每一个缘起现前处,你都要知道他都是觉体中现,叫诸佛。既然知道他的名字叫做诸佛,他的性德叫诸佛,那当然就从诸佛之中圆会根本法身,就圆会于佛;这是心底上自然的智慧的领纳。你不认他是佛时,你不认他是觉时,你在任何念中不认他是觉,你就没办法圆会。你在任何念头之中都能够知道他就是觉体,那你就自然就能够会归一处,就能够会归一处。所以这是行者的下手处,所以叫做「随顺诸佛甚深境界」。

于无数百千劫,叹其功德不可得尽」。昨天有法师跟我讲,劫有一个去、还有一个力、还有一撇,我查了个半天,没查到那个字。我只看到有个刀,一个刃,就是一撇,那是刃,去、刃,那叫刼。那刼拦、刼财的刼。那个刼字可以通这个,但是佛门之中都是用去、力,去、力为劫。所以去力上面你才能够感觉到劫波是什么,时轮嘛。劫波是时,时间、时轮。那时轮一定有什么相?去力相。你要看你的力量怎么样铺舒,那是时。所以讲到那个时字,是从一个日,从一个寺。日是表大照现前处,正在大照现前处。

讲到大照,大家以后一定要学会,讲到「大照」你看的就是随照,没有随照,干嘛讲大照!大照在哪里?大照你看不到的。哪里是大照?你看到随照处,就是大照,随照处就是大照现前处。所以以后要学会心中这样子,马上起成对应。讲到大照现前处就是随照,那随照现前处就是什么?就是心中治理的地方,正在治理的地方。大照不必你治理,因为照现前处,随照现前处才是治理相。所以我讲那个寺,寺庙的寺,寺是以前过去官府治理民间的地方,治理民间的公署,那就是公署;所以以前的官,叫做寺卿。那就是公署,就是当下治理种种作用的地方,那就叫做时,就叫做去力。

所以叫做「于无数百千劫,其功德不可得尽」,那这些劫当然是时轮,他是不可量的时轮、时量。但是不可量的时量,你要在哪里看?就在觉体的去力,智慧德相一切功行之中之所思惟。这叫做「叹其功德不可得尽」,你要叹他的功德,你没有办法尽。为什么?因为都是觉心现嘛,觉心所现的功德,然后觉心所现一念说要叹觉心所现的功德,怎么可能得尽?!

大觉心体没有一法离开过觉体故,既然没有一法离开一体,都是没有一法离开过觉体。你在觉体之中,突然冒一个泡,那就叫赞叹。你拿这个觉海之中冒的那个水泡,想来再赞叹大海,绝无是处!你水泡中,怎么样讲,都是一个水泡念而已,都是海中一个泡,动一个念就是一个泡而已。你用一个水泡的意念想要去观大海,岂有是处!你放下那个念,那自然就是海相。那既然都是海相,所以为什么常常讲到不可思议、不思议法门?是在这个上面说的。那个「不思议」就是让行者,再也不用在任何现前的众生妄想意念上面,再来去思议觉体,再来去如何思议忖度觉体。

那你说:不思议、不忖度,那不知怎么下手?不是这一堂讲《圆觉经》都在思议吗?所以我说,一切大教讲尽文字、讲尽思议是拔除众生过去的思议相的,假借世间文字是要你跳出文字的束缚,跳出文字过去的造作。所以叫你怎么思议觉体,你要告诉自己:觉体不可思议嘛。

你只要觉体不可思议,你就老老实实看着每个念头,你不会在哪个念头上面。因为你的心绝对不会断灭,你的觉心绝对不会断灭!你说不可思议时,你还会有起心动念的。但是你明白不可思议时,你就绝对不会在将来任何起心动念上面,妄作你在思议觉体。那种心中的老实、默然,叫做修行。因为那个时候你就念念默然处,你是真正知道觉体那个形象,你不再妄起思议说是觉。你要妄起思议说是觉,所以就会有很多人马上就认为他证果了,马上认为他就得到什么啦,都是妄起思议!所以念念之间,他就在任何起心动念里面不能够拔脱,完全不能拔脱!

所以经内的文字,虽然用尽文字叫你思议,这个思议就是破你过去的思议相。你要以何思议大觉心体?你要念念之间都要知道,大觉心体非现前一切意念之能思议。那意念会消吗?不会!所以你就会安住在一切意念中。你念念之间不随一切意念造作;当你不随一切意念造作时,将来一切意念才能大明。一切意念都能大明处,恭喜你!你就证得,你就慢慢体会那个觉海,就能体会觉海了!所以觉海他不能够离开意念,但是过去堕在意念,是凡夫;你将来能够看透一切意念,是觉醒。

所以法门是在文字上是这样子如是教授,这样子如是教授的。所以「叹其功德不能得尽」。(这老花真是可怕,这么大的字我都看不到!

我时见彼莲华之上,有一如来结跏趺」。所以他正在看到莲华,叹其如是功德时,他能见彼莲华之上,有一如来结跏趺坐。这个「莲华」,刚刚已经告诉你他是从如来出世善根所起,出世善根。什么是出世善根?他能够入一切世间一切庄严,叫出世。这是释门跟一般的凡夫所体会不同的地方。出世善根在哪里?出世善根是能够入一切世间的,那个叫出世。这个大家可能听不懂。为什么叫入一切世间,叫出世?好像我也讲过。什么叫「入世」?一个房间你走进来,入室,入室就是进到这个房间来。什么叫入室?你一定在门外嘛!你说我已经在门里了,我还入室、入室,入什么?连入相都不能够讲。你入室的一定不是什么?室中之人。房间那个室,不要讲世界的世,就房间,入这个房间,入这个房室。所以一定是出世才能够讲入世,才能够担当入世。你根本在世间流转,你还入世哩!没事就讲说:我们不要修出世法门,我们直下去修入世法门。现在很多声音!你哪能入世啊?你在那边搅,你已经搅都说一糊烂泥了,你还入世啊!你已经被世间,已经搅在世间了,你怎么还叫入世哩!

那你要问我说:那法师,你讲怎么入世哩?你先学学出世,将来你就知道怎么入世。为什么?因为觉心从来不断灭故,你学完出世,当下就是能入世时。镜子,站在镜色之中过去流转,那叫搅乱。你站在搅乱之中,你讲说那叫入世吗?纵在搅乱,在镜色的搅乱这个区块里面,你说好、说修善,都叫搅乱。还在上面不断的,镜色之前不认镜体,在那边搅。那你说将来怎么叫入世?怎么叫做真正能够担当镜色?你先学会从镜色之中的业力离开,看到镜性。所以看到镜性是方便,为什么?因为教你如是法的人,他知道你只要照见镜性,你要是真正照见镜性,镜性一定不离一切镜色

所以才在《法华经》中讲:若是真修如是法的,没有不信。真修如是心人,没有不信此法的。只有那些贡高之业,那些贡高人他会不信。所以你真正证到性时,他就一定能够担当嘛。所以你要怎么样倒说(3350入世?就是如来出世。

那如来出世,你怎么样能够表现如来出世的庄严?讲尽入世。这个要是说这句话要是大家听懂了,你可以试着再打开《华严经》的〈出世间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倒数第二品〈出世间品〉,仔细阅读。〈出世间品〉他居然讲到都是入世的发心,那叫「出世间」。那完全是入世的担当,全部都是菩萨入世的所有一切心中的愿力、愿海,那才叫做出世间。

当你敢于面对一切世间法时,你敢于担当一切世间法处,是出世间。你要入世间,先要出;你要出世间,先要包含入,容纳现在的一切世间,要融于入。这才叫修心,因为你这才是真正知道,那一念觉心从来,他根本不二故。说出、说入,不过方便为一切过去流转众生,方便拔济,帮他入如是法故,只是接引他而已!

所以在这个上面,在出世功德上面,你在莲华之上,你看见「有一如来结跏趺座」。为什么是「一如来」?这个如来,这一个大觉性体从来不二,叫有一如来。你看到那莲华善根所起处,那莲华善根都是大觉所现前处,那叫如来,没有一项离开过大觉体啊。所以但是这种庄严,所有一切出世善根无诤法中,所生一切如梦、如幻,一切境界之所庄严,都是一如来,从来没有二如来。所以心里面那种心体之中,纵然是讲成海云比丘、海云菩萨心中的这种担当,你念念之间,「广」可以遍及性海,「收」当下就是一如来,当下就是一如来,就是一念觉体,根本一性觉体而已!

所以「有一如来结跏趺坐」,结跏趺坐。那趺座,当然坐有镇相,镇守的镇,一个金、一个真,镇相,镇座,能够镇守十方那个相。所以在一切四威仪中,坐是最端严的,那坐也是最平稳的,是稳的。所以在四威仪的形体上、形态,那当然你说心,心在行住坐卧都一样,可是你还要知道相,什么相中能够拔济什么众、能够利益什么样的众生。所以在坐中也是能够利益所有一切娑婆众生,最初回头时他心里面能够懂得如何放下。

第一先放下现在心中的躁乱,在坐中。第二个,他要念念之间看到心中能够如实坐在发心的深处。但是这里面要清楚,他不是立在发心深处。你不是说心要建立嘛?你会怀疑说:不是讲心要建立嘛,为什么不是立在发心深处?你建立以后,你要如同镇守相,如同平稳相中,坐在期间;所以心中的相都要清楚的。

你立就不必再更立了,不必更立就表示你在立中已然什么?心中已然够深入了,那叫做坐了。因为你能坐故,才能够方便再跟你说,在心中才能够建立形相,才能够建立形相。然后能够在这边坐中,在平稳中,心中的担当中,你才能够建立什么?才能够建立安祥相。表示你一切行为都是念念之间,虽然有行,有这行为、动作,但是有这个行为,有这个坐相,但是你念念之间还是什么?还是念念安祥卧在如是气氛中,卧在如是功德里,叫安祥,叫吉祥。所以也叫吉祥卧。

所以这里面要讲到坐相,四威仪之中讲到一心四威仪,讲到坐相,是讲到一个心性之中已然深入平稳,但是这个平稳之中他当然知道什么叫建立相。但是你讲举其他的相中,虽然都能够到坐相,但你仔细思惟,建立的立,你只是立,没有平稳的坐持,说立好像还有缺陷。你说的行,行中若是潜在意识里面没有一个智慧,常常如是端坐在期间,这个行中恐怕还有种种不明。你讲到卧,你只是看到身体,那个身体就是整个心体之中,能够长眠在如是的现在的发心的气氛里。但是在这个长眠当下,你没有感觉到有一念是常常心中精进、心中恳切的那种坐持相。那种坐,坐不是行为那个作,坐跟持相。你感觉那个卧,你会觉得那个卧好像只能表现一种安祥,那表现安祥里面没有那种真正镇守的气氛。

所以一切凡夫最初回家时,还要看到那个坐相,要体会到那个坐相。讲到坐相,要收这四威仪,要收摄这四威仪。但是你念念之间要在心中去参那个坐,要真正要如实平稳而坐,平稳而坐。所以「有一如来结跏趺坐」,那就是真正平稳,端坐期间,端坐在期间。

其身从此上至有顶」,就是这个身,这个身相就是一切身行现量,这个身相就是讲现量象,一切心体之中的种种智慧现量,就是身相。上至有顶,那「有顶」,当然讲到色界的有顶,就是色究竟天;讲到无色界的有顶,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那叫做「有顶」。那讲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三界之顶,绝顶,已经绝顶了。但大部分都讲到色界有顶,色究竟天。

为什么都讲到「色究竟天」?因为色究竟就色、无色界。色究竟,只要是二乘人说色究竟,那可能还别于无色,你要真正圆满那一心的人,色究竟处就是无色处,就是无色处。你能够担当一切镜色现前,色究竟处,究竟就是没有一色能够障碍你,那色究竟处你是哪个色?所以你能够担当一切色处,你就是常住无色的清净里。但是这个无色的清净里,他不会闇昧也不会避绝,任何一切有色的现前。这才能够方便说真无色,才能够方便说真的叫大梵,叫色界。

只是在修行,我们回头中,回头中你从欲界,从初到色界梵天。色界那就是四禅,四禅到最顶都是大梵天。我不是讲最初那个梵天,就是包含色界,整个色界都是大梵。你在这个上面,在梵天之中,过去有人就从色究竟中就出了,就能够证得,就能够出三界了,色究竟就能够出三界。色界,色究竟顶上,那有的虽然是他还要再参,再参无色界中,从空、识这里面去参,但是将来回头,就算参能够回心再到阿罗汉的,那你跟色究竟出的是一样的。那过去为什么要绕这个远路呢?因为过去你在参色究竟时,你可能心中发那个因地心,不是圆满的,所以你还要再去回。

但是觉心现前,从觉心往下去流演时哩,这似乎三界里面好像排列就比较整齐。觉心现前处,这个觉哩?他已经现前,但是觉心在现还未现之时,那是空。觉心必现,但是他在必现之处,在现未现就是空。因为他必现,那个现不是马上 “砰”出来,你会发现那个觉心要现时,你仔细把这个时间拉长一点,就好像电影一样,你把他慢格放,一个一个格放,他就从本来的无开始现有。那个无,最初觉的那个无,已经在现了,那个叫做「无色界」。那个叫做无色界啊,所以他叫「非想飞非想处」,他就是无色界,他已经看到无色。

但是觉心现这无色时,就是要开始变成种种色界的庄严了,可以入一切色界了。当他入到色界时,然后在这个色界上面,你从色界的相貌之中,才能够取着那个色,才能够感受那个色所起的意境,那个感想、境界。然后慢慢慢慢就是欲界,就成欲界。

你觉心也是这样现的,你觉心在每个感处,感受当下,每个念头起处,只是因为我们太剎那了,你看不到。将来心思若是比较微细时,你真正有三昧现前,你可以在一念之中让他格放,慢慢体会,那一念之中,你能看尽一切时间。时间对你来讲,就不是像我们现在,你根本控制不了时间。它可以在一秒之中,让他能够变成一劫,一劫缩成为一秒、一剎那。三昧之中就是这样,三昧体中。那你当然能够看到觉心现前时,那个心中本来非色的清净,他正准备入一切色。

所以在这个上面,你要知道是觉心现前,那本来就是你的作用。可是众生却在这个作用之中,从此流转三界,流转三界就从无色开始流转的。无色开始流转,就是我们常讲的「空生大觉中,如海ㄧ沤发」。这个三时系念,「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不就告诉你就是这个无色,现色时就开始了。就从空开始生种种万有了,你就开始着种种万有。你本来是觉心能生的,但是你就开始着,就执着种种万有。

当你执着种种万有时,所以你在色中就能起成种种感受;从无色中能够起成建立种种感受,无色现色。那为什么是无色现色?因为觉体本来非色。那本来非色,为什么现色? 因为觉体他本来就能够觉一切色嘛。就是在这个性德上面,他能够衍(演)出三界种种庄严,能够衍(演)出三界种种庄严。

所以这里「上至有顶」,上至所有三界,就表示叫做有顶,就是一切,用世间意念所及之处。你用意念所及之处就是到什么? 就是到三界有顶。你还不能超出三界嘛,哪有三界可超?你的意念若是有三界可超,我说那个念头超出三界,你当然你的智慧能超,念头若是能超出三界,那三界顶上还有一界囉?三界头上还有一界囉?你念头怎么能超出嘛!

所以觉心现前,就是三界,你知道吗?大觉心体现前就是三界,就是世间。你过去不认时,他是娑婆;你将来认时,是佛国净土,就能够清清楚楚知道觉心的作用,他的渐次就是这样的。你过去不认时,是三界的无色、有色、欲界。你将来认时,就是觉体,他就是能够现尽一切庄严。在庄严处,你说他是色吗?非色。你说他不是色吗?非非色。所以你是非色非非色吗?连这句都不立。那种性中的那种包容,他本来就能够庄严一切世间,性德之中就是如此。所以你的念头,你会看到世间相中最顶,就是有顶,就到有顶。

将来你成佛,我告诉你,你成佛,你说那个佛性不属于三界,没错!那佛性当然不属于三界,觉心你说它属于哪个镜色?属于哪一个中间的,镜子中的所有一切作用的界道?不属于。为什么不属于?因为一切都是觉,一切都是镜子。他还属于谁?它属于谁就是二,那就从觉以外,还有一个东西了!他不属于。但是只要现前处,都在一切众生界内。你只要现前处,都是在拔度众生时。所以念念现前处,都在一切世间,众生世界中,入一切众生心水中,他入一切众生业海中。

觉心就是如此,镜子也是如此。镜子现前时,你知道镜体时,将来现前,他在哪里现前?就镜色里,就是镜色里。在那镜色里边,你仔细思惟,还有三界,镜色之中都有三界,有三界的作用,宛然都在前。

所以上至有顶,「宝莲华座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刚刚讲的是那个「坐」,身行的平稳。这个「座」就是真正一切法中的根本的,譬如我们讲的上座,讲法上座。为什么都用这个座字来表?表示是真正心理面的镇持,真正镇守的镇,镇持意。像法王他们都高座,所以这个座字有个台、平台,你坐在那边,不但是相中就是那种平稳镇守、镇持,也正是感觉到你正是在宣布处,那种心中的安立相。内心之中对如是法中、对如是相中的,心里面那种平稳,那种端严相,那种端严相。

既然讲到「端严」,就必须要知道他的宝莲华座。因为为什么要叫做「宝莲华座」?身行已经在坐,干嘛讲那个座?从这个身行的坐,你看到他那个宝莲华座,也就是告诉你如是端严之中,你要看到他所坐的端严的庄严相。你要所坐,坐在哪里?你要坐在一切诸佛根本本妙光明那个座上。所以你不能只知道你人在坐,你还要知道你坐于何座?就是这个座,所以宝莲华座。

这里面就是一念念带动行者,你要知道一切法中的微细的变化,一切相中你都要清楚的。不是你只要将来证得觉,证得清净,你就跳脱三界,你只要跳脱三界就好了。你将来还要明白三界,能够真正入一切世间,那才叫做「大圆满觉」,那才是真正不被三界一切法中之所束缚。

所以「道场众会不可思议」,所现之前,就在宝莲华座上,这如是端严身心,如何安坐的所有一切心中的庄严处,能够形成种种道场庄严,不可思议!

下面有些文字,那当然我是划黄线的才要稍微讲一下。不可思议,「诸相成就不可思议」,所以相成就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已经跟大家讲了,不是用现在众生意念之所在思议。因为不是用意念之所思议,所以你念念之间都会知道觉心他一定能够现如是相,他绝对能够现如是相。因为哪ㄧ个不是觉海中现。

所以「好圆满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色相清净不可思议,无见顶相不可思议,广长舌相不可思议,善巧言说不可思议,圆满音声不可思议,无边际力不可思议,清净无畏不可思议,广大辩才不可思议。」

我把这个不可思议先唸完,虽然是唸,用过的。过的意思就是让大家听这个声音,你将来就知道;你当然将来你在这个文字上面,你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细细解释,在你心中一个字一个字细细解释;但是就算你不解释,你常常念如是经文,知道你是坐在如来座上,念如是经文时,你都念如是什么色相清净不可思议、无见顶相不可思议,你会发现你将来的智慧就不同于过去的外道跟二乘。你那个直下的担当,直下在觉体上的领纳,完全不同;这就是华严境界,也就是要讲的圆觉境界。

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