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2〈入法界品 39〉:
“广大辩才不可思议。又念彼佛往修诸行不可思议,自在成道不可思议,妙音演法不可思议,普门示现种种庄严不可思议,随其左右见各差别不可思议,一切利益皆令圆满不可思议。
“时,此如来即伸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开示一切如来境界,显发一切菩萨诸行,阐明一切诸佛妙法,一切法轮悉入其中,能净一切诸佛国土,能摧一切异道邪论,能灭一切诸魔军众,能令众生皆生欢喜,能照一切众生心行,能了一切众生诸根,随众生心悉令开悟。
“我从于彼如来之所闻此法门,受持读诵,忆念观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于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十四日宣讲
第六十四堂
再看:「时,此如来即伸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所以刚刚讲的…,上面还没念完。
「广大辩才不可思议,」然后再下面:
「又念彼佛往修诸行不可思议,自在成道不可思议,妙音演法不可思议,普门示现种种庄严不可思议,随其左右见各差别不可思议,一切利益皆令圆满不可思议」。
所以这句话讲到,你观这个如来根本本来本具心中的,这个大觉体上本来的性德;你念念观,就在大海之中观,就在大觉海中去体会。那意思什么叫做观这个觉海?那当然就是你在每一个念头起处,你都要知道那就是觉海的所有一切含融相。当你明白这一切觉海的含融相时,你当然在这一切的变化过程里面,这一切作用上面,过去叫作化、叫做幻,那现在哪个不是你性德的庄严!但是在那个性德庄严之中,岂是还是用到世间言词,或者所有一切起心动念,意念之所能够诠释的?不是!他从此以后是站在诸佛,就站在觉体之中,看到一切心中的所有一切变化,那种端严;所以那个才叫做立一切。当你能够立一切处,那也是什么?那也是你当下能够照瞩时。照瞩就叫做「普眼」,就叫做「普眼」。
所以讲那么多的不可思议处,行者念念之间在刚刚讲说,你念念在念时,心中的发心,已然不同于二乘,不同于小法。那就在这个包容当下,你就能够担当一切性德、一切作用。担当一切性德,你不要听起来好像很遥远、很抽象。你会在一切现前,过去流转的那个念头里面,你都会去好好解释他,那其实是都是你性中大觉心体的性中迹象。你将来慢慢真的就能够在这个中间,能够披剥清楚,哪怕是你堕在烦恼的最后处,那个强烈处,你都知道那是觉体性中的,根本性德的迹象。
那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烦恼强处,还是性德的迹象?烦恼不过就是一个相嘛,谁让这个相那么强烈?是性德,你只要知道是性中作的,你就不会住在相中。就好像电影拍那个镜头时,谁让镜头这一个软片、这一个胶卷、这一个影像,能够呈现在荧幕这么样的清晰?当你要知道他就在这个影像之中呈现的,是谁让他呈现这么样清晰时,所以你在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光影现前处,你看的是性中的作用,你自然就离相。
当你能够知道性中的作用时,你还在相中分大分小吗?你觉大觉小都是性德之中,让你如实显现。觉大时,就是觉心如实显现;觉小时、觉强烈时,也是觉心如实显现。所以能现强烈,能现种种这种大小,都是觉心所现,那是性德所现。
所以你再看到烦恼时,你不是在烦恼上解释烦恼。你在烦恼上解释性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到最后我会有个那么强烈的感觉?随着你的意念之中不断的流转,不断的在那边造作时,你会看到那个觉性之中,他就是如实的为你不断的在变化呈现。所以你再看到任何过程里面,你都不是念念之间逐相的。你会在每一个念念相中,你会体会那性中的动作,性中的那种迹象、那种微细。只要你能够体会一点性中的作用,那相中的势力就减少。
我当然只能说减少,因为我们还没有断掉烦恼。你只能就看到你刚开始下手,你就能够看到相中的势力都能够削弱,你当然相信过去你真是错用发心嘛!真的是叫做错用发心!那个时候哩,你才真正叫做体会那些普眼,你才能够知道那个性中能够随缘现前的作用。
你在那个时候有一点心中的体会,你当然就能够相信经文之中所说的,本来面目的普眼法门,他是一切法中如实照现的不可思议。将来你能够看到这个觉心之中的不可思议时,你才会发现过去堕在凡情上的烦恼,最强烈的烦恼处,也是什么?也是你根本清净的莲池,就是这朵大莲华。
所以古德才能够担当,敢跟一切众生讲「烦恼即菩提」,「烦恼即菩提」。你说:那要怎么「转烦恼成菩提」?不是古人也有说转烦恼成菩提吗?经典中好像诸佛也有讲转烦恼成菩提嘛。那诸佛为什么后来又说,古德后来又说烦恼即菩提呢?你知不知道如何转烦恼?就是你要知道烦恼即菩提,你就转烦恼!
所以不是在这个字上搅遶,你要知道原来一切念头,就是你的觉体,就是大觉性体,那是大觉能够入一切有情的根本作用,叫「菩提」。你要知道是觉,你认他是觉,从此你在他的名相之中,你给他安一个名字不同;过去安的,叫做众生,叫做烦恼;现在安,你就知道他是觉;等到将来,慢慢慢慢业力稍微消歇,智慧稍微起时,你真正看到烦恼上现前处,就是觉体欸!那个时候你还要断烦恼吗?任其所现,当下归家,你根本不必去断烦恼,那叫烦恼不断自断。到那种心里面的体会时,你才能够再回过头来看到什么?那既然烦恼都是菩提了,那觉心本来就能够随缘呈现一切啊!
讲到虽然随缘呈现一切世界庄严,讲到是庄严,为什么用「庄严」两个字?但是用到文字,大家都认为说庄严就是好的一面。庄严没有好跟坏的一面,他就是「如实」。所以当你将来知道是庄严处,大黑天哪个不是你的力持相!一切力士攮臂嗔目,都是你心中的主宰,万物的智慧德相。到了夜叉、罗剎你再看他时,他过去是要饮血啖肉。为什么要饮血啖肉?他处处在拔你的慧命之血,在吸食你的慧命之血,他处处在啃食你的法身之肉啊!将来你再看到他时哩,他都是你入世的护法,都是入世的护法!
你不要说看到觉体,他就是护法。你要在世间上修,还不要登到四禅。这世间的四禅八定里面,四禅,你能够体会到那四天王的那种威德,夜叉、罗剎已然是为他所管,已然都是天王之中所摄服的,他为天王所用的。你不认天王,意思就是在心中,你找不到那个入世的主宰,最末梢的主宰,你都还不能够掌握现在的烦恼。将来你能够找到这个最末梢的主宰—四天王,那个主宰。你现在让你一切饮血啖肉那个烦恼,一切不断骚扰你那个烦恼的业种,他为你所治(制),他都为你所治(制)。当他为你所治(制)时,当然你就不会随他起烦恼。你不但不随他起烦恼,他还成烦恼上面,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认得烦恼,跳出烦恼。
所以就如同《地藏经》讲鬼王,鬼王一定是害人啊!可是知道是地藏时呢,鬼王都叫无毒,都叫解脱,都叫主命;那鬼王都是大菩萨。你不认他时,都是鬼王。你认得这一念性德时,那鬼王全部回头啊!所以鬼王回头时,鬼王还叫做败坏,因为叫做鬼,就叫做败坏相。过去鬼王是败坏你的善根,将来你认得心中的主宰时,认得如是地藏时,鬼王就是败坏你过去的恶业处。
那恶业也要坏啊?谁来坏?在潜在意识之中,当然在法上是我念念之间思惟善业,恶业就坏。你思惟善业,恶业坏时,这个过程里面,微细分析这个过程里面,是真正在心底深处有一个力量在为你消灭、消除,那个力量还叫做坏,那就是鬼王。你不认他时,就不是认鬼王。不认这个主宰时,鬼王就是鬼王,他就是害人。你认得他时,认得这个主宰时,认得地藏或是认得菩萨的威德时,鬼王都是你的护法。
那当然鬼王、夜叉、罗剎也都在鬼道之中。所以上次好像也讲,为什么四天王,你看那四天王相,四天王在寺庙的天王殿中,都塑得的巨大无比,连相中大小都有度量的。为什么寺庙入到天王殿,弥勒菩萨就没有四天王要塑得那么大呢?这都有表法的。
那四天王底下不是踩着种种鬼道众生?那有的人就说:佛门太不慈悲了!你看,一进山门就这样子欺凌众生,然后就在残害众生!这是不懂法相,不懂表法。意思是你只要有一点能认得你心中入世的,最初的主宰—那些威德时,过去的一些冤冤濊濊(晦晦、秽秽?),一切鬼道他为你,就在你的脚底被你震摄。什么叫「脚底」?就是如是德行的足下、足底,足迹之下已经为你震摄。你过去不认他时,就是鬼道足迹;你认得天王处,那就是天王足迹。天王足迹当下就能震住这些冤邪,那是「震」,那不是踩着它,那是震的意思。
所以那个相一定是大,为什么你进到…,这好像有讲过了,有讲过就不用讲了,天天这样反反覆覆的,我有时候要自己回头听一听,有讲过就不用讲。
所以这里面你才能够体会什么叫「普眼」,那种直下担当,那叫「普眼法门」。所以这里讲「时」,「时」之前已经讲了。为什么这边又加上「时」字?就是你在…,刚刚我讲,你在读这段经文,心中都有这种回响、这种激荡。何况是你真正证到如是法,你真正在如是法中,就是应如是智慧德相尔「时」,现前处。
你看到这一念智慧德相现前处,那就是「如来」,这个莲华体上的如来。这个如来正用「右手」,又叫做正转。手有掌持相,用手「而摩我顶」,摩海云比丘顶。就摩你心底深处念念之间,在观如是性海的如是这一念,赤诚恳切的这一念念头上,摩他的顶。也表示你行者念念之间观如是大海的这个心里面,入道的这种诚意、这种作用,就叫海云比丘。你念念已经跟诸佛相接,如来这个净持相接,掌持相接。
你只要跟如来掌持相接。刚刚只是在一切不可思议之中,心中能够起成回响,然后这一切回响,心里面的领纳全归觉海,就叫做相接;这里面才叫「普眼法门」。
所以「为我演说普眼法门,开示一切如来境界,显发一切菩萨诸行,阐明一切诸佛妙法,一切法轮悉入其中」。所以这一段文还是用念的,因为念你就知道在讲什么了。
「能净一切诸佛国土,能摧一切异道邪论」。什么叫「异道」?背离大觉都是异道。你只要背离大觉,你再说什么样的教理,再说什么样的感觉,都叫异道,异道邪论。
「能灭一切诸魔军众」。什么叫做「魔军众」?迷惑、惑着,那些,就像上次讲的蚩尤能够放雾,放这些迷云、迷雾,都叫做魔道,都叫做魔军众。
「能令众生皆生欢喜」。但要破除如是种种障碍,那一切众生相中,一切所现的一切不可思议种种法门当下,哪个不是大觉心体称性欢喜的种种德相!所以讲到众生欢喜,那也就是诸佛欢喜处,众生欢喜就是大觉欢喜处。大觉现前就是众生,众生欢喜时,是应佛而欢喜,因为你能够认得觉故而欢喜。你要是不认得觉故,你都是在世间末梢流浪,那个欢喜都不叫欢喜啊,那个欢喜起成对待的,乐极生悲啊!因为你才有一念欢喜,已经造成对待、造成观感,那将来都是悲欸!都是可怜,都是流转!所以这里面佛门中讲的欢喜,那是秤(称)性的担当,称就是称量的称,买菜那个称(秤?),要称性的担当。那直下称性的担当,那个才叫做「能令众生皆生欢喜」。
然后,他刚刚讲的是一切如来跟菩萨诸行,现在回过头来告诉你,
「能照一切众生心行,能了一切众生诸根,能随众生心悉令开悟」。
既然刚刚讲的那些诸佛菩萨,是讲性德。性德现前处,就是能照一切众生心行。镜子照色之时,在色那个区块,叫做众生心行。但是他从镜子开始到色这个中间,镜性、镜照,那就叫做诸佛如来种种性德。那刚开始的镜照现前处,就是显示一切如来境界,他有照、大照,镜照现前处;我是这样作比喻。然后从镜照之中能够入一切种种照,所以叫做「显发一切菩萨诸行」。
连镜子你仔细思惟,他都有这样子过程作用。只是我们心太粗故,你只能够感觉镜子“啪”就到色了。但你将来要是微细、真正仔细观察到,是镜子到色之间那过程之中,还有很多的微细相,你没有照察而已。假如你能够在镜子上面,由镜到色这种过程,你都能够微细,稍微都能够披剥;你现在每一个感受上面,你就不会像过去那么厚重,你都能披剥,你都能感觉到「谁在觉得?觉得是谁?」
所以你才知道宗门这句话,才是过去古德祖师的悲心啊!那是真正用过他们所有前人,所有一切过去的苦行,历练来的智慧!他们那个智慧之中的历练,告诉留下后人的。没有他们这些历练,你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就能够用尽祖师的方便,直下就念「谁在觉得?觉得的是谁呀!」所以你没有这句话,你又怎么打破你现在感受之中、前尘上面,过去这种闇障厚重的惑着啊?!
你不能够打破那个惑着,你根本将来连回光的机会都没有了!回光的机会都没有!本来是觉嘛,你抓着厚重,你就看不到觉体嘛!你只要打破一分厚重,觉心就光明一分。你要破一分无明,就看见一分性中的清净。因为那都是觉,就是觉。所以你不必怀疑,是不是打破厚重,那觉心在哪里?是不是能成佛?因为打破一分厚重,就是一分清明,就是觉,从来不二,你不必怀疑!因为诸佛了那么多的经文,就是要让一切行者你根本不要怀疑觉心嘛,不必怀疑觉心。
所以就在这里,才「能随众生心悉令开悟」。这里的「开悟」,不见得一定要随学过去的种种知见,开悟就是在众生心行当下,你又马上能够体会就是觉体,不必还有回来相。因为讲到这句话为什么还要带动作?有一些是需要一些肢体语言的,你还有回来,不必。还有回来表示你这里还有二,哪有回来,当下众生相中就是啊!镜子现色时,镜色处就是镜子,你不能再有回来,连这个,连这个潜在心意识的这种肢体、行体的动作,都不可能有,不可以有;没有回来相,当下就是。那当下就是,是不是可以讲众生正在现处;一切感受正在现处,也是什么?大觉心体最清明处、开悟处、担当处;正在现处,就是开悟处。
所以中国字写这个「悟」字多好!悟字立一个心、一个五、一个口,心就表意根,五口就前五根,一切都在。这是我解释啦,一切都在,明明白白。那一切六根六尘全都在,哪个六根六尘门头不是根本如来德相?哪个六根门头不是你的毗卢遮那常坐其间?还不要说释迦牟尼,就是你的法身,那叫做大彻大悟。那种彻悟是担当,他那心里面根本连这些妄想动作,甚至于名相的种种纠缠,都没有啊!直下担当,直下了当!
所以汉传佛教讲的「直下担当」,你就知道那个觉心的提领。你将来就会体会直下担当有多困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众生知见了,你怎么样都在思惟,学会不断的在搅遶。但是你不要怕那个搅遶,因为你没有前面过去的搅遶,没有过去的跌跌撞撞,你也没有将来心中的开明啊,没有心中的发明啊!
世间的发明家都是这样的,在发明任何东西的时候,他不是说已然能够发明,叫发明家。他是虽然心里面有个构想,然后开始不断的慢慢慢慢深入。刚开始深入的时候,都会变得如痴如聋跌跌撞撞;然后在跌跌撞撞之中,甚至于可能有很多的挫折、逆境,然后不断的、不断的让他从挫折之中,然后不断的再振奋、再振奋起来。一个发明家、一个学者都还是这样子的。就在这样子不断的跌跌撞撞中,突然有一天,搞不好头上撞到门板“乓”,或不小心摔一跤“啊”,想到了,发明出来了!很多公案都是这样子。
所以古德讲说,那这样的发明,要是没有前面的跌跌撞撞,他也不会有今天的发明,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发明。但是今天的发明是过去的跌跌撞撞吗?不是嘛,现在叫大明,不是跌跌撞撞。但你没有那个跌跌撞撞,有今天的大明?没有!所以这里面你都要清楚,发明处不是跌跌撞撞,但是没有跌跌撞撞你不会大明的。
所以你不要怕跌跌撞撞,你知道吗?你也不要怕感恩境界。虽然我昨天讲感恩境界,还是境界;那你心中自然会觉得我感恩境界,你也不要怕;就是要在这个上面,你不断的再深入。因为有这个,就表示你在深入,有这种心里面的体会,表示你在深入。
只是你在每一个深入时,你要告诉自己,就连感恩都不可得,何况还有不感恩!所以连不感恩都不可得,何妨我念念之间知道感恩。我要知道念念之间知道感恩,知道我不是住在众生执着的感恩相中,我是让心更谦卑,所以要知道感恩。因为我已经知道是觉了,所以我在更谦卑中知道感恩,知道是觉故,所以我将来也不会被我在感恩境界之中,还在分别境界;这完全是不同的,因为发心已经、道理已经不同了,所以你就能够善用一切世间法了。
你能够善用一切世间法都不会堕落,纵然是还在跌跌撞撞,他也不会在跌跌撞撞之中,让你跌跌撞撞。他是在每一次跌跌撞撞之中,你看不到的。经典中说一个行者他心里面的所有的一切智慧增上,行者不能自知,但惟有诸佛能知,就在大觉体上能知。
一个发明家正在跌跌撞撞时,他也不能够自知,我现在到底能不能发明?将来能不能发明?可是就在跌跌撞撞中,在他心底深处,已然积聚的那种心里面智慧的那个能量,不是他能知的。但是事实上,他是如是在积聚的。不然前一秒中还在跌跌撞撞,这一秒钟撞了一个头,为什么会发明了。前一秒还在跌跌撞撞,前一秒就不是发明相,那为什么现在撞一下,就发明了。所以没有前面跌跌撞撞的功行,也不可能有后面的发明。
所以你不用担心现在的找不到,现在的摸索不到,摸索不到。你只要怕你不去摸索,只要怕不摸索。出家二十多年只学会一个不怕而已,到现在只学会一个不怕;所以我也只能教大家教到不怕。将来什么时候真连不怕都能够超越,那还不知道几生几劫以后的事!但最少你在认知上面,已经要有如是的担当了,要有如是明确的认知了。
所以在这个上面,
「我从于彼如来之所闻此法门,受持读诵,忆念观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以大海的量为墨。
「须弥聚笔」,须弥这么高的山,一枝笔、一枝笔这样累结起来。
「书写于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
那这句话过去在读的时候,好像只是菩萨、比丘在称量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无尽而已;但将来你会在心行上,在行者下手处,你可能这句话,也是帮助你开始起行时。那既然都不是你能够道尽,也不是你能够写尽的。行者就能够在现前的所有一切行持当下,能够念念之间慢慢懂得静默,慢慢懂得静默。他不会在一处之时,觉得好像得到什么,好像觉得那种欢喜。这个是平常一般的凡夫,刚开始修行时都会这样的,都会这样的。
一般刚开始出家的时候,都会好像很欢喜叫别人出家,因为还不懂的法,叫别人出家。「唉呀!你来学佛法啦。」但是人家问你:「佛法是什么?」不知道!「你来学佛啦,佛法很好啦!」就跟传教士一样,到处…。后来我碰到一个境界以后,打死再也不敢叫人家…,再讲话,所以后来就变成不敢讲话。
我在出家之前,我自己接触佛法觉得很好,到处告诉人你要学佛啦。因为我觉得读了佛经以后,有改变心性了,改变我一些行为了,所以学佛真的很好!到处看到人跟人家讲。事实上,那叫做躁动,那真的是躁动!你才一开始一开始学你就那种,好像你就要出去救世间了,那种躁动,那种心里面的那种虚妄。
后来我碰到一个什么境界,你知道吗?碰到我在剃度那一天。剃度那一天的时候,有个老菩萨带他的孙子来参加我那个法会。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剃度恩师跟我的教授恩师是在埔里,所以剃度那一天,他们那时候在埔里是有很多信徒的,很多居士护持的,所以那一天就有很多人来参加法会。有个老菩萨平常常常看到他,他带着他的孙子,看到我好高兴,看我剃完度以后,跪在那一边,拿了个红包,供养一个红包。他就说:法师,喔,你很有福报耶!可以出家…!讲了一大堆赞叹的话。
我当时拿了这个,当然那时候就是那种心态,看到人就想叫人出家,跟人家讲,那种妄心。我跟他说:「老菩萨,这您孙子啊?」「对,这是我孙子。」他说这是我孙子,我说:「你孙子也很庄严啊,将来也可以跟我一样出家啊,将来可以跟我一样出家!」那老菩萨马上站起来:「你公虾米肖为(你讲什么笑话)!」我愣在那里!「吓,阮加谟哈衰!(我们才没那么倒霉!)」怎么你刚刚在供养我,说我命大、命好,你现在突然讲你孩子出家,孙子出家,你马上跟我翻脸。我才知道!从此以后不敢讲话,从此以后学会惦惦(默不作声)。知道那一套救不了人,小心给人家回头给你一巴掌,给你一巴掌!所以真的不敢讲话,后来就不敢讲话。但是事实上很多的修行人是这样的啊,一接触佛法,那心里面的欢喜,到处告诉别人啊!他就是没有参到这一句,没有参到这一句。
所以这里面就要讲到普眼法门,能够知道这样子,你才能够知道什么叫做「普眼菩萨」,才知道什么叫「普眼菩萨」。那是根本在大觉性海之中一体称量。既然是一体称量,所以后面才会跟你讲四大清净,才讲到六根六尘清净。所以讲到这些名相的时候,就是在告诉你就在觉体之中,你如何还不能够担当如是所有的一切的名字哩!过去是跟你讲说一切虚妄故,拿六尘缘影为自身相,就拿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那是告诉你不要着在这些缘影之中。但后面马上回过头来,在文殊品中马上就到了普眼章中,就告诉你那四大清净,六根六尘清净啊。
你只要不要堕在幻觉之中,不要堕在缘影上面,就是智体显现处。当你智体显现处,就是你能够遍入一切法成就的「普贤」庄严处。当你能够成就一切法的普贤庄严处,就是你一切世间如实担当现前处,如大海水一般涌现处,大海中那个莲花涌现处,他就是这样如实涌现,这个叫「普眼」。所以刚好有《华严经》这段文,在跟大众法师讲解普眼时,你将来才能体会那个普眼的意思。
所以我才说那叫法眼,那是真正法眼,那是根本住到诸佛的法眼中。那法眼当然一定摄什么?法眼一定是承佛眼之中,才能说法眼。那法眼呢,这五眼,你要知道都是一时具足的。你知道「法眼」时,那我们在行者上面看到法眼处,一定是念念之间上承诸佛。所以连那个大莲华都没有离开根本如来的本妙性德。所以你正在讲到法眼时,你能够担当一切如实呈现处,那是「法眼」。那一定是什么?上接于「佛眼」。然后法眼中看到的,就是于是乎他能够随缘,必定能够应现一切庄严的「慧眼」。慧眼现前处,就是于相、于性,一切如实呈现的清净的「天眼」。在天眼现见处,所以你在各种形象之中,各种形质上面,再立种种见,再立种种见觉,再立种种觉知,那叫「肉眼」。
所以《金刚经》讲说,具足五眼否?那大觉体上一定具足这五眼。只是众生在那个形质体上,在那个肉眼之中,你不肯再回头去认。你不知道原来你能够见到如是种种感受现前处,种种这种形态现前处,那其实就是什么?既然能见,其实最初你应该感觉到,那根本能见中的清净啊。能见中的清净,「天眼」;在能在所本来就是大智,大智入世的本来的智慧现前处,那叫「慧眼」。那根本就是大觉慧眼,就是大觉心体的本来随缘的性体。本来,讲说随缘都多余了,本来性体之中,他能够现尽一切庄严的「法眼」。那总收这四眼,就是你的本来如来的「法眼」佛眼,那是佛眼;所以那五眼中就要具足。
那你说:在哪里开始?行者哪里开始回头去参这五眼?就在「肉眼」当下。所以懂得的人,懂得回家的人,就在肉眼当下念念礼敬如是五眼,念念要看到自己心目之中的种种作用,那五眼现前。那五眼现前中,你就会在现在所感觉这么样深厚的,感觉形质上面,你能够体会他能够入形质的清净,供养「天眼」。你能够担当,他必定能够现出种种法相的,种种的跟本来的智慧,觉体中的智慧,你在回光于「慧眼」。你当你能够明白慧眼处,你当然就能够称量,他就是大觉心体之中,根本觉体之中的,本来的法性,因为他能够法一切故,所以一切就能够为如是法。他能法一切,他是一切万法中的法,他能法一切万法,所以万法才依他为法,所以他就是法性。所以你在看到慧眼处,慧眼就是法中,法眼中的法一切。那既然照见慧眼,那在一切法中,你就知道那能法处,他在心中根本的法处,那叫「法眼」。
那种清澈的担当,那种从这个大海之中的莲华,那种「有一如来端坐其上」,这种文字你才能够慢慢在这个法眼之中,体会得出来。就是那个觉体,就在端坐种种开敷清净庄严中。那你还能够说这种清净庄严,还在这个上面,再说种种作相吗?不能。为什么?那是无诤法所起,如幻如梦。这前文已经告诉你,都已经在这个上面为你架构了。所以这个法眼。当你证到这个法眼时,就是照见佛眼处,全体都是佛眼处啊!
所以众生堕在肉眼之中,执着那个执(质)受都没有离开诸佛五眼,都没有离开诸佛五眼。为什么没有离开诸佛五眼?因为你从来也没有离开大觉心体故,你也从来没有离开、背离如是觉体故,如是觉体故。
有法师问一个问题,但是我想这下次再说,因为他前面有一段经文。
他问到:如何从鼻息成白,证得心开漏尽?
所以观安般的时候,鼻息成白。鼻息成白,其实安般有很多种参法的。上次讲说你要执着安般,安般是不究竟的,安般是不究竟的。但你要真正知道是觉体时,连声闻人他们也不是堕在安般上说安般的,他是念念之间要证得如是心性之中,说安般的。所以随举一根、随举一尘,都是他念念之间照觉心体的,照觉心体的方便。那心体在哪里?心体就在一切作用上。作用在哪里?就在一切六根六尘,种种行法之中。
所以他在调息时,他不但是,不是只是数息,他能够观什么?触觉,鼻端的触觉。鼻息呼的时候,呼吸的时候,你要感受到吸气时,鼻息从鼻端进,出的时候从鼻端中出。有这种观鼻端白的这个心法,要清清楚楚。那将来不是在这个呼吸上,就刚刚上次讲说数息只是调息。你要是真正懂得见性时,调息也是什么?你入道开始啊!
所以讲到观这个触境当下,久而久之因为你在观嘛,久而久之,就是我常常讲的,你在观时;现在我们因为心太粗了,你以为我在观这个触觉。事实上你已经在建立什么?建立潜在意识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心。
本来都是觉,过去你随着所觉之中,你永远不能体会还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心。但是因为就是在观这个所觉中,就像观每一个尘境,每一个六根的尘境上,或者是念佛全摄六根上面,都摄六根上面,也是一样的。在每一句佛号上面,明明白白处,你也是在什么?你也是慢慢慢慢已经在调整,你在任何念头后面;我说的后面只是暂时方便说后面,不是真的有个后面。你在任何的念头,念头都叫做尘,都叫做前尘。你在任何的前面尘相之中,你都慢慢发现后面有一个明明白白照察的心。你只要这样子薰久成性,你会突然一下,因为他都是一念觉故,突然一下,你在过去流浪的所觉之中,你会住在这一念明心上,全住明心。
你在全面住在这念明心上,你还是所觉之中的鼻端白那个触觉?不是,那个时候那个鼻端,那个为什么叫白?那个时候叫光明相。那个时候光明,不是这里面鼻息光明,那是心光透明。你最初始知,最初叫见性,已经开始知道性了。
所以这一念性为什么叫「通教」,他已经通,通教是通藏教,也通别圆,也通别圆。就从这里开始,登进一切别圆,登进一切别圆,他已经见性了。那藏教,为什么在藏教,说藏教时,就是你只是知道音声,只是知道这一些道理,然后在道理上面开始不断的深入,那是「藏教」。通教,是因为你入到音声文字真正深义以后,念念之间加以功行,久而久之就是如是文字,你已经能够渐渐真正能够体会心性。
你最初证得那个心性中,不是只是体会。证得那一念心性时,虽然那个心性还不叫做全,还不叫做圆,可是那一个心性已然什么?通别圆了,已然通别圆了。
所以那个叫「鼻端白」,鼻端白中,他真的就是如同鼻息发光。那个光,你不要用封神榜的故事来解释,什么发光就是 “浜”,鼻子中放了五千瓦、六千瓦、一万瓦,不是这个意思啊,那发光就是真正心光,心光从鼻端这个触觉之中,开始发宣。
当你心光中发起的时候,是因为这种境界我们没办法解释。但是我说过,假如你有一点点法喜,你将来自己都会解释。因为法喜还叫流浪,只是有一点触境、触觉而已,那只不过是心中捏心所成。但是都会,因为捏心,你已经在善法上都会有这种法喜。就像我讲的,你突然会觉得大地都变得清柔,每一个声音都是透亮。那种声音你才能够体会,什么叫做西方,那种鸟叫什么,那个叫什么?我怎么突然忘记,那个什么鸟?那个声音最好那个什么?迦陵频伽,迦陵音!我讲这个太夸张了,我听到那个一定还不是迦陵频伽那个声,那声音可能更为美妙,连天籁都不是我们听的。但是你能够在有一点法喜时,捏目所成,就是捏心所成处,你都能够体会那个心光的不可思议。
心中的那个变化从最基础,那感受到,你眼睛见色,那是透亮的。那种透亮,不是说你有几个光束就在那边,那你心中能够感觉到那个光明。听那个声音是透亮、透亮,那个嘹喨,你从来也没有听过那种声音,但是还是那个鸟叫啊!还是那个虫鸣啊!但居然你体会的不同!只是因为那是捏心所成啊。
我还憋了三天,“啪”,没了!从此以后没找到过,没有再体会过。就那三天,就够了,这三天之中,保证了我十年欸!不然十年我都很想还俗!就那几天的东西,那给了我,才发现这世间不是真的!因为有的时候在困境现前时候,我就会再想那几天心里面的体会。以前就体会那世间就虚假到这种程度,我怎么现在还甘心再留流转在虚假中呢!所以他能够保障了我,好像投保一样,保障了我一直没有回家欸,不然我今天也坐不到这一边来。十年都还想还俗耶,都还想还俗。
有时候你不知道众生那个妄心的可怕!过去那种根深蒂固追逐红尘,那种执着的、那种微细的那种束缚。那种像我们这种业力都只能住山,住在大众中搞不好都早还俗了,这是开玩笑啦!这是开玩笑!但是事实上,等到懂得道理时,我就天天都在向往大众。但懂得道理时,我已经不行了,我不能入众了,因为旁边有一些人啦。但是我一直要大众都众不起来了,好不容易建立一个道场,才把它盖完,921倒了,921坏了,然后大家就在流浪!就没这个因缘!但是天天都知道大众薰修,才能够真正的增进,才能够真正增进。
我是说过去在烦恼翻搅的时候,那种心里面那种障碍、那种逼迫。但是没有一些过去你真正在用功时那种法喜,你根本很难坚持下来。我主要不是讲这个,怎么岔题了!
我主要是你真正能够体会那个心光,你有一点心中的法喜时,你就会知道那个心光的不同,那完全都不同。所以我当然相信那个鼻端白,经中讲的那个鼻息发光,我当然相信。但我绝对不会解释,他是发种种什么几千瓦的光,不是那样子。那种鼻息发光,那心中的敞亮,那心中的敞亮。那个叫修鼻端白,那也是在触境上,也是在触觉上,所以都是在触境上。
所以南传的法门都是在什么?触境,给你一个触境。你懂得大乘佛法的心中根本的道理时,你的下手还是在哪里下?从最基础啊。我从来没有说南传那个不需要,但是你要捉持南传,你不肯进取,那就是堕落,你把南传当毕竟,就堕落。因为《楞严经》已经告诉你,理须顿悟,事才是渐修。
所以在最初开始启蒙的时候,你应该是要接触更圆满的道理。你不能听到汉传的道理,要真正修心的人,你要听到汉传的道理,应该要心生欢喜啊。因为你真正修心的人,那你在听到这个道理,在看到汉传经典的文字,你才能够找到真正心里面更圆满的那个层面嘛!你怎么会不生欢喜呢?!
你不生欢喜,我就过去,我就可以肯定,你过去就是执着法相而已,是在相上说种种执着。所以那个来讲,我才跟你讲说那一些在理上,在最初的薰习上,在理上我才跟你讲说,南传那个不究竟。可是当你真正明白那个心体的道理时,那你下手处还是什么,就是从任何触境开始的。
我教法师们大家在六根上面去体会,不就是在触觉吗?就在触境。你以为你在体会色吗?你以为你在体会声吗?刚开始因为心太粗,你以为你在闻声哩,你久而久之要是心真正融入时,你在这个声跟闻之间你还不能够清楚,但是你已经感觉到那个触动,触啊。你最初感觉到触时,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在声、在闻分清楚了。
过去在尘,你要体会一个闻,都体会不清楚耶。那个就是《楞严经》讲的什么?早已黏着,已经黏着。你将来慢慢体会时,你突然体会到那个触觉,真的有那个点—触境,那个点,就是我们讲的明点。那个点清楚时,那个明点清楚时,你始知,开始能够感觉到那个脱黏,根尘的脱黏!
根尘脱黏不是从此有个根有个尘,根尘脱黏是,你不再逐着根,不再逐着尘,你都在根上了。所以声闻人要常住在根。你在根上的时候,不是说有个尘脱出去了,你全然知道是根。尘相虽然清楚,但是你全然知道是根。假如你还说,他真正脱黏是有个尘脱出去,那你还是二法。那真的能够脱离根的话,那尘又谁知道尘?
所以这就是觉心他入世的时候,你正在这样子念念之间去参,你将来会慢慢发现会有触境,会有那个明点现前。你再看到那个明点处,那个根尘的对待清清楚楚啊。但是清楚时,你会离开尘吗?不会,因为离开尘找不到根。那你会住在尘中吗?不是,我现在已然知道是根,就是这样清清楚楚。
再久而久之,就是这个问题上讲的,孙陀罗难陀证得那个鼻端白,整个心光发宣,那种心境之中,那种从此以后根尘,不能叫打破,他已经根尘圆融,根尘圆融了,他已经不是在尘相中流转了。那根尘打破,是真正到了要到菩萨道,要出去了,连菩萨的余惑都消了,你才能够圆满说根尘整体打破。
但是那个时候已经完全圆融了,知道就是全体一性。所以阿罗汉在这里立性真,知道是一性,就全体都是自性,是觉性之中之所流出的,所以他可以圆融的。将来你再圆融时,你看都是什么?你不知道尘相吗?知道,因为他圆融还是知道尘相,但是那个尘相是什么?就是心性智慧的心光,就是心光。
所以这里面他才会有一句话,刚好那个法师好像也有写下来,哦,「心开漏尽」,才心开漏尽。在这里面你体会时,才叫漏尽。漏尽是什么?从此以后心光不向外漏。你还着着有尘,就是漏,就是漏。全体都是性,全体都是根本大觉性体的,根本都是觉体的作用,那叫无漏。你还有一个妄认再分跟尘,就是漏,叫漏无尽;你还在外面不断的遗漏,叫漏无尽,所以叫漏尽,证阿罗汉。暂时先这样子讲一下,我回去看看有没有还没讲到的,看看还有没有没讲到的。
所以这里面也就是教你,如何当下在六根六尘里面去体会那个觉体,体会那个觉体。连声闻人都在根尘之中,能够体会到心性之中的性用,那种智慧的心中那种智光、光明。大乘人更要担当,就在如是一念大觉心海之中,能够担当一切世界庄严。那也是什么?也是大觉心体菩萨用度的,根本心中的大明处,那个大明处。当然我们不能随便用个明点来表,你不能用明点说他,但是他处处一定能够包容一切明点。哪个不是大觉心体,随缘所现的一切根本大明处!
所以你不敢担当世界名字,不敢担当世界一切变化的庄严,你还不肯去认觉!你真正认觉时,就要训练你就要担当,回头再担当一切名字。最初的行者都要是能够在这一边,已然起成惭愧,已然起成担当,这里面才有过程,才有渐次。因为你已经已然起成惭愧,已然起成担当,所以在每个念头之中,你会发现还有很多过去的心意识,还在跟你这一念心在搅遶。但是这一念心中已经发生决定了,你任其搅遶,搅遶处也是什么?也是念念在消如是妄念处。
你过去的心意识,过去的习气,他一定会起成种种念头搅遶,搅遶你。但是你这一念心。这个道理已经明白,所以你念念就可以看着如是搅遶,自心所起的搅遶,他能够歇息自心过去的业力,叫消业。那你要是没有这个道理,你怎么消哩?所以我说你要是不知道最基础的,你根本将来找不到觉海,体会不到、证不到大觉性体啊!你只知道清净,清净;你不知道你在说这一念清净处,已然背离觉体了!你还不认觉嘛!什么清净?清净就是在过去染污之中,你再分别一个清净嘛?那这个清净不就是染污吗?从染污而起嘛!
这段时间就一直在讲,所以你知道外道随便讲的一句话,什么灵修,什么清净,那个多可怕!过去在染污之中,你还知道惭愧,还想回头啊!将来你被这句话,你以为清净了,人家叫你回头,你都不愿意回头。我已经清净了!他都不会去惭愧一下,「我已经清净了!」谁在觉得?你不是还在抓着,你自己心中这个声音的前尘之中在流浪吗?音声的前尘流浪吗!他不认,他已经不知道了,他以为清净。
这个一障,就障到什么?障到可能喔,假如他还在告诉别人,使别人随着他一起这样堕落的话,可能要到将来诸佛出世,才能够拔济他。那没有人有能力啊!他生生世世再到人间来,有一念好心想要修行,又被过去所迷惑别人的怪力乱神,执着遮障了。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虽然他发了好心很精进,念佛、学佛,非常用心耶,精进持戒。我以前住茅棚,我说的茅棚,以前住的,不是单独住,是一个大道场,叫罗汉寺。那里面住了好多比丘,但是都叫住茅棚,你不管我,我不管你;你煮你的,我煮我的。那个罗汉寺一条小路,只是叫小路,还没有马路,要从马路上走进来。那个小路上面走进去,就是罗汉寺。那条路上掉了一件僧服,都没有人帮你捡。好心的人会跟你讲说:各位法师路上有一件衣服,谁掉的?你自己去找,你自己去,回头去找,没人帮你捡,平常见面不讲话的。那个罗汉寺以前气氛还好,平常见面不讲话。他看到你跟他擦肩而过,举个手,“嘿”,他就算对你很友善了。你可以在那边你听不到声音的,人不跟人打招呼,那真的叫罗汉寺,真的是罗汉寺啊!那个地方真的叫罗汉寺。
我本来是要讲什么的?我本来想讲什么?啊!忘记了。本来是要讲什么,讲到罗汉寺了?大家都忘了?大家都忘了,就下课了,大家都忘就要下课了。讲障碍,我突然忘记讲什么!回去自己听,这是障碍。这突然讲罗汉寺,提罗汉寺就被障,在想到罗汉寺就被障了。
下次再讲好了,下次再讲,没有关系!年纪大就有这种障碍,我故意弄慢一点,看能不能想得起来,还是想不起来!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