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65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1-14 | 2362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宣讲

第六十五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今天开始讲到普眼菩萨章。普眼二字在字面上,「普」者就是遍也,「眼」有照瞩的意思。前一章已然知道大行离幻的种种本来的清净,所以在离幻的清净之中,在自性当下,自然就能够起成种种清明的照瞩相,清明的照瞩相。所以前面讲到大行离幻,是要知道觉体的根本,本来能够应缘,能够普现的心中本来的清明,那是大行。假如你堕在种种行中,那就离开了那个大字。那个大字就是根本心中一体的称量,那就是大行。

所以既然知道他离幻,离幻不是说在种种感受上面,从此以后没有了感受叫离幻。而是你要知道他就是根本心体之中随缘应现,现前处就是心体本来的自性之中的流演。从性中流演出种种性中的作用,他根本中间没有任何变化。

就譬如镜子照色之时,你要是站在色相上面,似乎好像就有种种变化,那叫做幻。幻者,就是随缘的幻化,那就叫做变化。可是你要站在镜体上来看镜色呢,你会发现镜色就是镜体嘛。所以镜体上来看镜色,这句话中会有一些障碍,会让大家比较容易堕在镜体上看镜色,就还在这边妄分于二。镜体上看镜色,镜色就是镜体。当镜体看镜色时,镜色就是镜体,那中间还有变化吗?纵然你可以看到他随缘中,种种呈现的相状不同,但是你明白就是镜性,所以一点变化,你都不会感觉到有一点的变化现前。所以方便用「不变而变,变而不变」,不过只是方便述说心中的清明而已,只是让行者更明白性在显性之时,根本期间根本无变。

那在无变当下,如何随缘呢?不过相尔,就是相而已,就不过现相而已。但是现相的目的就是什么?就是现前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的根本清明的自性。所以在这个不变之中,他才能够应种种变,才能够随应种种变。在这个随应种种变中,才叫大行,才能够称为大行。

既然是大行的离幻,那自然能够马上就可以告诉你直下担当,就在性中见性之时,就是性中随缘当下,也就是现性之时,你要担当根本最末梢的性用。那末梢的性用才是什么,才是根本一个镜体性用的圆满处,也是一个觉体性用的圆满处。所以你能够担当那个圆满,叫「普眼」。那如实照瞩,那叫「普眼」。

所以前以离幻让行者直下担当,能够明了自性中的作用。后以既然是知道自性中的作用,所以直下就在末梢之中,你再看到、再说一切过去的种种相状,说四大、说六尘、说六根,那不过都是什么,都是性中随缘所现的性中清净的名目而已,都是清净名目而已。

镜子知道是镜体时,不能照色吗?当然能够照色。他正在照色之时,我们不用在色相上面,青黄赤白中分别。我们在色性上面,他在照时,他在色性上面就感到有个照性可以现前,因为因色说照故。在这个照性跟色性当下,不就是镜性的根本清明吗?可是在这个清明上根本不变中,你会发现他就有照性、色性的变化。你明白如是一个镜性时,你不能担当照性、色性吗?那照性、色性就是什么?就是镜性的根本清明处嘛。过去在照、在色,可能你就流转。将来你要是真正知道觉心时,说照、说色你都知道根本就是什么,本来的清净。这个叫做普眼,这个普眼之中,他是直下的摄受,直下的担当。

所以这章叫做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即从座起」上两章已经讲过了,就是现前在这一章节之中,你要在性中普眼的性德上面,你要立在如是性德上面,来审视觉心,审视觉心,叫做即从座起。因为从一切觉性觉体上面,他是含融一切的性德庄严;含融一切性德庄严时,你不能不知道种种性德的差别相。虽然在种种性德的差别相,就是一体的根本本来的面目。但是要讲到一体的本来面目,他不是一相一法一行而已。你要能够在他一体的本来面目,他能够讲出种种相、种种法、种种行,才能够标显出如是觉体的庄严,才能够显现出如是觉体的力量跟作用,能够显现出力用。

所以当你住在不同的性德上时,都好像就是在这一体的性用之中,从座而起。你在这个性德上面,去诠释如是大觉体时,就是从座而起时。你在如是性德上面从此以后去体会大觉体时,站在这个角度上去体会大觉体时,就是从座而起。所以他念念之间,这一念心既然是一体的作用,所以他念念之间虽然是以他来标明,以他来做诠释,但是正在指着于他时,他也是念念顶礼佛足,因为他从来不离开大觉迹象。所以叫做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一些文字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这里就不再更说。

所以长跪叉手,既然而白佛言,念念之间从觉体中出,既然是出,出自于觉体,他入,还要还归于觉体。所以起是起自于觉体,问也要问向觉体,这个在性中的作用就是如此。自性之中他能够显出种种不同的性用时,他也就是什么,显出作用当下,也就是彰显性体之中,所有的一切本来的智慧。所以在作用当下,你似乎好像在这个作用上面起成种种的问,起成种种入世间的种种问题,或者是入世间的种种行为。但是不管是入世间的问题或是行为,他不就是让你念念之间,更能够审视、更能够明白觉体的作用,你根本自性中的作用,这个性德上的作用;所以他连问,都要是念念之间向佛而问。

就好像一个行者他念念之间向善时,就世间的行者向善时,他在现前都是一切世间的善行,随缘所流露的一切善行。可是每一个善行里面,他在心底深处都是念念之间,向自己心底深处发生那些善愿中而问。是不是如,如是法?是不是如,如是愿?他都能够清清楚楚。所以起自于觉体,还问要问在觉体。

所以念念之间在这种作用上面,也是教行者将来的起心动念里面,你起,起自要觉体;将来问,也要还问于觉体。你能够起自于觉体,还问于觉体,这个觉心就是如此,因为觉心就是不可思议。你能够这样子念念下手去参,将来答呢,居然答是从你心底深处的觉体之中为你应答。一个人向善时,念念之间问自己向善的大愿,是不是如如是自己发的愿,若是心赤诚时,就在他心底深处的智慧里面,他会念念为他审视,念念为其作答,是如是、或如法否;这就是大觉,觉心就是如是。

所以假如你过去发心的时候,因地心中你已经背离觉体去参,背离觉体去向外流浪,你就会在外面找不到一切答案。不是大觉辜负于你,而是你根本念念之间,根本从来不可能回头认你的觉体故。因为你不认你的觉体,你的觉体也就没有办法为你如是觉,如是显现。

你只要念念之间都在觉体中参,只要是念念之间都在觉体之中不断的反观,不断的在上面不断的自我心思之中自我询问;你会发现将来在觉心之中,在自己的诚意赤诚上面,那个觉体还会为你不断地渐渐剖析,渐渐剖析。

因为觉心灵明故,所以有的行者他在这个觉心灵明上,在他的用心、用度的赤诚之中,他似乎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就可以看到诸佛为其说法。但那个诸佛是从哪里来?那也不过就是「化境」而已,化境,境界的境,就是「化境」而已。因为觉心现前处,他能够化现一切境界,就好像现在我们这个肉体,不都是过去业感化境现前而已嘛!这一期的果报不过都是随过去的业缘之中,化境现前如是而已!所以你当然能够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时,自我的这种人身的感觉变化,你将来也会相信,你眼睛再看到一切颜色,在修行中所看到一切的瑞相,你都知道是化境。你知道是化境时,你能够恳切知道自己因为用心故,会有如是相现。因为你知道用心故会有如是相,这个人绝对不会死在相上,也不会捉持相状。他也不会像一般的人看到相状以后,自己以为得到了一些什么法,或是证得了一些什么,他不会妄作如是的这种攀缘执着。这就是因为你最初下手处,念念之间都是在觉体上回观故,都是在觉体上回观故。

刚好讲到这个,也可以回答有法师问的几个问题。

(问:)所以拜忏的时候,说行者这时若…,上次我讲说会有起过去种种的恶念,各种染污念生起时,如何做,最适当?此时若提醒自己:种种念头其实也是觉,你不要跟着感受跑,可以吗?

(答:)还是从一个境界换成另一个境界!所以既然是做行门时,行门一定是跟谁讲的?跟行者说的。所以我为什么常常要告诉大家说,一定要在自己为自己立一个「名向」,名就是名目,向就是方向的向,一定要为自己立一个名向,立一个名目。告诉自己我是「释子」,我是释子。就是在家菩萨也是要念念之间为自己塑造名向,这个方向的向,一样也要给自己一个名目,说我是事男,我是近事女,我也是释门中释子,也是释子。你能够发生这个名目时,你才能够察觉你心底深处的,种种过去在红尘之中搅遶的,深沉的业感。

有的时候你在家,在家的你根本没有发生这个心中的方向时,你根本不知道你潜在意识里面,隐藏了多少深厚的贪瞋痴三毒。是因为你忏悔故,你已发生了名目故,所以你在发生名目,面对烦恼当下,你愿意去不断的去开始审视自己,过去流转的业感时,你才看到你心底深处居然有这么强烈的感受!这一点还是要分得清楚,不然一般在家人根本感觉不出来有多少深厚的业力的。

所以既然是如此,你已经有了那个名向,有了自己的一个身分了,所以你在打坐时、参禅时,若是看到很深厚的三毒现前,不管是贪瞋痴,那也表示你最初你立这个名向,立自己身分时,那个发心是真的,那发心是恳切的;不然你根本不能够看到你种种烦恼的翻搅的。

所以正在这个烦恼翻搅时,刚刚法师问:「是不是只要是告诉自己,其实这也是觉,你不要跟这种感受跑?」正在这个翻搅时,因为你已经名目确立,我是行者、我是释子。释子的名目是什么?就是已经不甘心再受世间这些业感的流转,还有知道世间的业感的流转,只会把他带入一个根本不知名的深渊!永远在这个深渊里面,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我,甚至于找不到自己的生命,也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也找不到自己活在世间上的价值;你已经不甘心这样子流转了!

所以当然你看到这些贪瞋痴、这些恶业现前时,你念念之间起的一定是惭愧心。你才知道原来过去在红尘之中不发心时,流转在红尘之中,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六根面对六尘时,你在那些虚妄心下,所结的这些闇障的厚重。所以你面对他时,你心中才能够真正起惭愧,那种面对、看到自己深厚的业感时,他不是完全被那个业感流转。虽然感觉那个业力很炽然,有的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住。但是控制不住时,却在你心底深处有一念惭愧心、忏悔心。为什么?因为刚刚讲的,名向身分已然确立,在你心中自然就能确立。所以你自然就会惭愧啊,你才能忏悔。

你在那个忏悔、惭愧之中,所以你再听到任何其他的经典,其他的经文,或过去你曾经读过的一些大乘经典,他会浮现你心底深处,念念之间告诫你,该如是做,该如何做。甚至于有的时候,因为你发心正确故,正在你碰到这种困境,贪瞋痴那种念头不断地涌现,涌现出你根本都没办法控制时,因为你发心正确,居然就在这个当下,居然还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善缘出现。譬如说你过去没有看过的文字,突然就在这种困境之中,你突然发现一段文字,那段文字刚好刺激你。或者是在这段境界之中,你突然再看到大山,那个大山的那个景象,居然跟过去不同,他能够真正深入里面,他真正能够在你心中起成影响,起成激荡,你才会发现过去怎么都没有如是见。那这也是什么?也是因为觉心的使然,这也是觉心的使然。

所以真正立了名向的行者,在这个行门之中,要看到这些困境时,你说是不是在觉体上参?那当然是觉体上参。但是觉体上参,他不是只有一相一法。所以你常常告诉自己:在大觉心体之中,本来非种种相,非种种法。就好像镜子从来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不是青黄赤白,所以他才能显出青黄赤白。所以今天我知道大觉心体本来非种种相,我怎么还会堕在现在心中所起的念头之中,三毒的炽然上面,不断地还在受他困惑呢?心生惭愧!始知过去在红尘之中的流转的障碍。所以在光这一念心,他再也不敢回去红尘了,再也不敢再去想要…,再去担心流转在红尘。光这种心里面的这个内心之中,在三毒上面心中生起的惭愧跟内心中的恐惧,他就知道红尘中的过患,明白红尘中的过患。

他也要告诉自己:大觉心体本来就能够现种种法故,为什么我在现种种法时,我却只是抓着三毒,过去业感的气氛,而不知道其他的哩?心生惭愧啊!所以这个都是让你知道,过去在红尘之中,我们都以为红尘的生活好像很平常,好像就是这样子啊。但是你不知道就在平常中的生活里面,就在就是这样子生活的感受里面,你已经结下了多少六根面对六尘之中,那种刚强的执着,那个执受。当那个执受现前处,居然是那么强烈的贪瞋痴三毒的表现,那种可怕的表现!有的时候你常常处在色尘之中,你感觉不到被色尘的染碍。当要你离开色尘时,当你要断掉一切过去在色尘上面的那种妄想追逐时,你才发现你居然没有一念心能够真正离开,那一念心离开一点,你心中就如同刀割。你会心中念念想要去攀缘,这只是拿色尘做比喻,其他都是如此,其他的感受之中都是如此。

所以觉心他不是一法、一相,因为你能够思惟那个觉体,所以你在这个现相当下,你当然就知道觉心的作用。他本来非一切法,为什么我会堕在这边只看到如是相?本来能照一切法,为什么在如是相中,只捉持他的刚强,捉持他的执受?那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在上面流转,还在做如是种种的妄解!所以诸法无行经告诉你,一般的凡夫最初面对自己三毒时,就在他看到贪瞋痴现前,他第一个念头就是告诉自己:我贪、我瞋、我痴。他感觉那个气氛现前,自己的潜在意识里不断地又帮他肯定,我是贪、我是瞋、我是痴,所以这个人永远很难离开贪瞋痴。

你要是真正明白,能觉得贪的,那个根本本来的觉体是清净的。我的根本面目本来非贪非瞋非痴,因为过去流转在红尘中,妄想因缘造作故,所以堕在贪瞋痴的执受里面,到今天现相都那么刚强。所以心里面他才能够知道过去的在世间的那种执受,那种心中的惭愧。你一念对这些惭愧时,你当然就不可能在现在这三毒这么强烈时,还在告诉自己我是贪我是瞋我是痴,我是我该怎么样跳出嘛!你就心中就会在潜意识里面告诉自己,你觉得贪的时,虽然是过去造作的执受如此,但是你的觉性从来非贪,你在觉得贪时,觉得我是贪、我是瞋、我是痴时,都是过去的执着妄想;我怎么还在觉体上面攀缘,我是贪、我是瞋、我是痴呢?是在这边忏悔的,还在攀缘我是贪我瞋我是痴,是在这边忏悔的。在这边忏悔才是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讲的,真正破坏心意识。你在这边忏悔,才能够真正在将来所有一切起心动念现前处,你能够马上担当的就是你的觉体的作用。你能够明白觉体作用时,才叫做参根本的性用,自性中的性用。

所以说是不是要再告诉自己都是觉?当然是告诉自己那就是觉。但是这个觉中不是只是告诉自己是觉体,这里面觉体上面,他应用的所有一切法门很多。譬如为什么你会起成惭愧,因为觉心中的作用。那为什么要你立一个名目,立一个身分?觉心中的作用。为什么你知道忏悔时,你居然不是像过去凡夫一样,只是在贪瞋痴上忏?你却是在这边妄认贪瞋痴上忏呢?觉体中的作用。

你要是根本不明白觉体时,你连下手说忏,可能都是什么?都是将来还在这个业感上面,不断地延续而已。因为一般凡夫外道说忏,他是真有如是业障故,真有如是的罪恶故,所以念念之间不断的向上抗衡。所以这好像就像压草,那就是压草,你只是把他伏住,你永远不认他的本来面目,那就是压草。

但佛门中,既然是释子,那叫做佛子,佛子就要在这个佛字上参,就在大觉心体上参。你觉得要忏,觉得要压,这都是觉。我怎么还在压上面,做压中的种种的感受呢?在压制的种种感受,抑制的感受?我连抑制都知道是觉,所以抑制我尚且都知道是觉,我都不在这个上面妄作感受,何况我还在流转在贪瞋痴中的感受!还有一点随着感受现前的时候,那种气氛的势力,那种势力那么强烈,你都忏悔,因为在这个强烈当下,你居然不认觉体,你只认强烈,你是忏悔这个。

将来你把忏悔的方向调正了以后,你慢慢就在忏悔中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烦恼起处,你在烦恼起处当下都能够体会觉心中的作用,久而久之,其实觉心就是感觉,感觉现前处当下就是觉心。可是久而久之,你就会感觉,每一个感觉起处,你居然站的是觉心中来看;这个在最初声闻,就叫站在根中来看一切尘。本来就在那一点上,你看错了,完全都是尘中的势力;你看对了,就是根中的清净,根尘是不二的。就在这个上面,所以你才知道过去流转在世间红尘之中的那种虚妄;本来就是你六根中的清净,根中的清净。那为什么在根中的清净时,我却突然起成妄想,突然起成妄心,流转在尘相中呢?!

所以这个妄,妄字都不可得,妄就是妄,他没有办法解释的。就像镜子照色,明明就是镜子中的随缘的景象,那你怎么会堕在镜子现的景象时,随着景象你在上面不断罗织这种感受,罗织业感,罗织势力哩?将来突然有一天你知道是镜子时,那过去在镜色上面的所有一切作用你就全消,马上回到镜体上面来看色,你就知道那种虚妄的不可思议。明明是镜色,你看久了,突然你会发现,你全部的作用,就向尘中去追逐。可是这么大的尘中势力,你只要知道是镜子时,那全然马上就能够回头。但是就在这个回头中,因为过去已经习惯在追逐,就在这个回头之中,要劳世尊诸佛说法四十九年。

那说四十九年,那大家还不见得能够回头,因为念念之间还是在这个上面不断的执受,永远不是在觉体上面,甚至在忏悔上面,都不是在觉体上直下担当。所以连忏这个字都要知道他就是觉,我不是堕在忏上说种种抑制的。我是要看到忏时,是因为过去流转太深故,所以我起成忏法。既然是流转太深,什么是流转太深?因为背觉故。所以在用到忏字时,我还要知道弟子觉得忏时,还是觉,所以你也不会堕在忏中,忏这个字的力量上。连忏字都不可以堕,何况贪瞋痴还可以堕!

所以这个法师又问。

(问):假如有人想要还俗,不知道怎么样劝他?

(答):假如真有俗可以还,你就不用劝了,我也还。没有俗可以还嘛!仔细想想看哪有俗啊?世间上你觉得是俗,你真的分真跟俗,俗要有个真实性在那里,没有俗啊,俗就是什么?俗就是不断在根尘上面攀缘堕落,那是俗啊!所以俗是从人、从谷,谷就是堕到深渊处,深谷之中,那叫做「俗」。谷就是两边的山壁,夹隘,你就在中间,不断在山壁之中这样子穿梭而已,那个叫做俗啊!俗中若是有一点是真,你将来真正能够真实的掌握他,那还又何妨呢?事实上就发现俗不可得嘛!

俗不但不可得,他却让你将来是不断的堕落在俗中的感受里面,只能为自己成就将来更多的苦难,跟更多心中的纠结而已。你觉得俗中的欢乐是真的吗?当你觉得欢乐时,你已经在那边纠结,失去欢乐之中的恐惧了,失去欢乐时的恐惧了。你觉得俗中的一切感受是真的吗?你那些感受不过是彼此之间,亲缘眷属合在一起不断地用感受再来欺蒙而已。真正的亲缘,你怎么可能忍心这样在伤害于他呢?

所以今天舍俗入道,那不是不孝欸!那是真正发大孝心的!不但要救度今生今世的亲缘眷属,还要救度生生世世无量劫的亲缘眷属!既然是亲缘,所以亲缘之中,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会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假如这一些人之中只要有一个人,他是真正舍俗向道那种清净心,那全家的感受都有一分这种清净的种子。你都为他种下将来必定能够解脱的种子啊,金刚种子啊!

所以今天就算舍俗向道,剃头染衣,我们有离开过世间吗?没有啊。有离开过红尘吗?没有啊。甚至于出家人比在家人更懂得红尘,为什么?因为出家人天天要看着红尘。在家人一天到晚流转在红尘,他居然不知道什么叫红尘。出家人要天天在六根六尘上面门头上面,不断的思惟审视红尘;所以唯有出家人才是真正明白红尘的人。

你能明白红尘,不就是你要还的那个俗吗?你站在俗中都不知道俗啊,何况还有俗可以还!所以念念为自己告诫自己:假如有俗可以还,那俗是什么?就好像华严经常常有这样不断的,菩萨心中自己如是问,俗是什么?俗是可以捉持吗?俗是真正有个真实性吗?你自己这样审视。当你明明白白这个道理时,你自己就不甘心再堕落在心中妄想的俗这个字上。既然连妄想的俗都不可得,何况还可以有还可得,连还你都不会去想!

今天剃头染衣还在世间,所以一样还是世间人,只是大家那个错觉,以为是剃头染衣你就不在世间了。只是剃头染衣的人,发心的人,是要发一个再也不甘心活在世间,他只知道一味的躲在俗中,只知道一味地随俗中的势力流转。所以这个人将来他还是会有世界,还是会有世间,那是菩萨世界,那是诸佛世界,那是诸佛世间。因为他是站在觉体上看一切世间,那叫诸佛世间;不是你堕在感受上,昧了觉体中所说的世间,那差太多了。

镜子照色,镜子能够看见一切镜色中的世界跟世间,因为世界就是镜色他当下表现的种种,在这个法中种种的势力跟范围区域。世间就是在种种范围区域之中,你可以看出他种种不同的差别,那就是世间。所以你站在镜体看镜色,你可以明白一切镜色的世界、世间相。你堕在镜色呢?你以为是世界?是世间?你堕在镜色,在黑就只知道黑,你根本就不知道白,你怎么知道什么叫世界?!你根本连白都分不清楚,你怎么能够分别出什么叫做世间哪?!

明明就是一个镜体所照,镜体所现,可是你背离了镜体,你那个世界就叫闇昧,从此以后失去了世界、世间的名字。所以有的时候随便说我是世间人,其实说世间人要是在过去我们那种凡情上面,是不配说世间人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世间哪!所以真正能够懂得再也不受俗中的势力妄想流转的人,他还是世界,还是世间;他更能够明白世界,明白世间哪,他也是世间人,他也是世界人。所以将来你就算开悟时,你会念念之间示现在任何世界,能够入一切众生世间。

镜子,你真正知道镜体时,他随时都在镜色的世界,他随时都在种种镜色的世间;将来依旧是,你一样就是,你还是这样子依旧现。所以觉体现前处,你就算开悟了,将来成佛了,你还是处处在世间中现,因为觉体不会不现的。你在世间中现,只是众生看得到看不到你而已,但你一样现,觉心现前处就是世间。但你那个世间是什么?佛国净土,你那个世间是佛国净土。你会站在佛国净土看一切众生相,可是众生却在佛国净土之中,看到你是娑婆的世尊,就是如此而已。假如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当然不会好乐还有俗还要还,还有俗可以还,那就是沉沦,那就是堕落。

所以假使有人有这种念头,怎么劝他呢?这其实有的时候是什么,因为讲的一定是出家人,要还俗一定是出家人,有的时候跟平常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启蒙之中就要念念告诉他,在这个觉心上面去分析、体会、深入。他只要懂得一点觉性之中,本来自性之中的道理,他都不可能好乐再堕在红尘之中,闇昧觉体嘛。因为那个觉体才是本来面目,我怎么可以、可能会舍去自己,而追逐一个根本不是将来,你根本就是将来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困惑中,他绝对不会甘心。他假如知道觉心的话,知道自己本来面目的,绝对不可能甘心还俗。

因为但是要是在平常的启蒙教育里面,只是一般的,好像在修行上只是修行,讲到将来能开悟干什么的。可是大家找不到方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开悟啊?怎么看自己都是现的就是凡夫啊,到哪一年哪一劫才能开悟啊!所以会心生退堕,心生恐惧。

但是你知道是觉体时,你连哪一年哪一劫觉得才能开悟啊?这一念你不是当下都知道,还是觉。我只要念念守住这个觉心时,自己所起的任何念头不被他迷惑时,我将来必定开悟。所以他绝对也不会现在还在担心:我哪一年哪一劫才能开悟啊?连这一念都知道是觉,我怎么还用觉再来闇障自己呢?还用这种感受来闇障自己的觉体呢?

刚刚讲连忏你都知道是觉,何况懂得觉心的人,在他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他就是如是安分在这个觉心上面,老实守持而已。因为老实守持,你自然就能够体会到那个尘埃消尽的,渐消,不要说消尽,渐消的心中清净。你有一分尘埃势力消歇处,你就绝对会相信那个觉心的不可思议,你再也不甘心舍离。那个自然就不可能有还俗想,自然就不可能有还俗想。

但是假如说对方一定要执意还俗,那你跟他讲什么也没有用,那怎么办呢?你还还看,很多人还了以后又想回来。他有什么俗可以还?就是有很多都是出家人,还了以后,他还是想要回头。就算坚持在那里,僵在那里,不叫坚持,那叫僵,僵在那里不肯回头,为了面子不肯回头。但是我所碰到有很多,但是我知道他心中都非常大苦,非常苦闷,非常苦闷。以前有很多法师要还俗,后来结婚了,现在是非常苦闷的,非常苦闷,都非常后悔。但这一后悔哩?当你心里面发生那一念后悔的心,我告诉你,就是这一生,将来什么时候再得人身,不知道啊!你既然还俗了,就堕在种种红尘的感受中。

感受是什么?他不断就是在自己为自己膨胀,那叫「感受」。感受就是自己不断在自己上面,那个力量在那边积蓄的,叫「感受」。所以将来失去人身时,能够再得人身如爪上的土,那么一点点;失去人身如大地土啊!这个不是讲恐吓,你自己都能思惟得出来。既然是在红尘、在俗,那你都是追逐感受,没有一念感受之中你能够体会,你能够回光,你能够返照,看看觉心的。你只要有一念不知道是觉心,那就是感受;感受就是有势力有强烈的,势力强处就是下三途。

你能够守住觉心中的一点清明,虽然还不要证得这念觉心,你只要守住那一点清明,你在感受当下因为能够守住觉心的清明,感受你当下你都会觉得心中的淡泊,这个人才有可能在人间。既然是感受当下心中都能够淡泊,请问你当初怎么会想要还俗呢?还俗就是非常强烈,他不可能淡泊。

更在还俗以后,心中生的那个苦闷,是刚强强烈的苦闷。从过去之中,一念妄心想要还俗,然后堕还俗以后,生活种种一些不管是顺或者不顺,造成心里面的空虚。因为前面出过家,我相信他都是有些善根的,所以在将来的生活里面造成了点空虚。不管今天事业做得再好,但内心里面对自己生命的那种茫然,那种空虚。他堕在这种空虚里面,这个感受居然变得很强烈,还是捉持强烈!所以那将来都是流转,那当然将来都是流转相。

所以先要把自己在还俗上面,自己的道理搞清楚。你能够心中明明白白时,或许你旁边有同参、有道友,真的有这个念头,你跟他讲,他或许,因为你心中的那个气氛势力强,你跟他讲,他搞不好就能够听你的。假如我们自己还是茫然,你要是跟他讲,你小心都会被他迷惑,你自己都会被他迷惑了,不要说你帮他不还俗。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心中若是懂得道理,心中这种势力比较强时,看到那些烦恼的人,你不见得一定要跟他说什么,他看到你自然就感觉到烦恼已经化解一半了,这也是觉照,这也是觉心中的作用。

所以真正想要帮助别人,你先要在自己自家心头之中先要明白道理,先要清清楚楚明白道理,念念之间在上面参。因为我明白道理,念念参,所以把这一念的功德智慧回向给十方法界。将来你居然能够发现,你旁边的有一些烦恼因缘,他居然能够受你的言词的感染,你就能够帮助他,这何况是亲人。旁边的人还跟你不是亲缘,你都能够影响他,何况亲人你不能够利益!

所以问:怎么分辨压抑妄念的念佛,跟有同觉觉相契的持名念佛,二者不同?

所以刚刚已经讲到这个抑制,抑制就是背离觉体了。你要知道觉体,干嘛抑制呢?你只要知道,譬如在镜色之前,你只要知道去认那个镜体,你根本不需要有一念还在镜色上面压制嘛。你有一念还在镜色上面压制,你就会心生惭愧嘛。就是一定是对镜体的道理还不是大明,你才去压制镜色嘛。还有一念想要压制镜色就可以说,那你就还是受镜色的势力。所以压制就是受镜色的势力,所以压制的力量再强,那也表示什么?将来必受镜子在流转的因缘更强,就是如此啊。

所以任何烦恼现前处,你都要知道都是觉体,都要知道是大觉体。你念念都在觉体上参,有哪一念、哪一法能够离开觉体故,他能呈现的?绝无是处,绝对没有一法、一相能够离开觉体,他能呈现。甚至于你没有六根六尘,你根本看不到世间哪,现在还有这么多人我对待,还有亲缘眷属,根本不存在。你在你的六根六尘里面,你在你的觉心之中,你以为有世间,因为彼彼都、大家都是众生,彼此互相感觉到有世间的存在。但你仔细思惟你永远活在你的觉心之中照了的世间,他永远活在他的觉心之中照了的世间。只不过这个觉心的因缘之中,他感觉好像互互因为彼此,而彼此互互缘起,只是如此而已。那彼此这样子缘起,你还是活在你的觉心里,他还是活在他的觉心里。

所以就好像以前我写过一个偈子,就像两个镜子互相照,我镜中有你,你镜中有我;我的镜中有你镜,你的镜中有我镜。但是你镜中的我,还是你镜;我镜中的你,还是我镜,我的镜子啊。不是我的镜中真有一个你,只是互相这样子照现,互相缘起,你永远都活在你自己的镜中啊,因为你永远不会跳出你的镜中来看到我的。觉心就是如此啊!所以你到了真正看到世界,其实就在你那念大觉心体中。

甚至于有的人怀疑那觉心是如此,那世间相中这些山川土地呀、这些大树,好像都存在,你怎么只是说都是觉体呢?你认为他存在吗?你真正认为他存在吗?同样一个环境、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我们业力不同,同样看一棵树,感召都不同,就完全都不同。

你站在人间都有这种不同,何况六道,在同样的地点里面,六道差别的众生看这棵树,有的人就是参天的宝树;有的人看,清净时看到他是参天覆盖着的种种宝树;有的人看就是什么?就是地狱之中无量困苦逼迫的,种种高大的双树夹山、夹石的那种逼迫痛苦,这是讲六道众生来看。

人间众生也是一样,你我的业感不同,我们同看一个树的感觉都会不一样的。你我的业感不同,同一棵树种在不同的家里面,他居然产生的变化不同耶。像没有德的,如同我之类,随便种一棵树,马上枯死。那有福德的人,那随便撒个种子,马上成为大树。那大树之中,不但是树相他能够圆满,你看他的树皮、树干、树的质量,都是符合真正一个木质,世间最好的木质。可我们要种呢?那里面都是腐败的;事实上是如此啊!所以你看我看都不一样,你不能说真正有如是世界,你不知道那就是依报。

依报是什么?依报就是依你正报人所现的。因为正报,觉心就是正报之中他一定要有种种依报,才有觉。所以正报要报在哪里?要报在依报之中,才能够受种种苦难,假如他是恶业的话,他才能够受啊。所以觉心所现的依报,那依报其实都是过去业感所现的嘛。你没有这些依报,你哪里感觉得到有世间的感受?哪里有那种种的感觉现前?有活在世间的这种感受呢?没有啊!

虽然在依报上面是无情,但是无情他不就是给有情种种感觉的地方吗?你没有那个无情,你哪有那么多的感觉?依报是自己不生情,他可以刺激一切有情能够生种种感情。那因为你过去有种种感情、有种种业缘不同故,所以才能够现出世间的种种依报,所以仔细思惟。所以在经中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他根本就是你一心中所现,所以你不必要把无情当成他有觉性,不必。你没有无情,你有觉吗?这个无情就是你觉中显的,你不知道吗?觉中所现的,你不知道吗?

其实讲到世间的无情,我们仔细思惟,六尘都是无情啊!你以为有情吗?色,色根本自己不生情。色要是生情的话,那应该每一个人见到如是色,都应该有同样的感觉、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启发;不然同样的一个色,不同的人来看,感受、感觉、启发都不同。那情在哪一方?情不在色上啊!所以不单只是世间上的那些假相你以为是无情,那六尘都无情。只是众生种种业力不同故,所以你赋在尘中种种感情。所以同样的,你在你的业感不同中,你才能赋予世间种种无情之上起成种种感情;所以他是依你生命显的。

所以有福德的人世间都有菜生,草菜能生。没有福德的人世间上,不要说五谷,连菜都不生,草都不生了。草菜生时有那个生命相,他那个生命相就是符合你有福德的生命相。但你不能说妄说草有灵知、有生命,你要是说这些草树有生命,是叫谤佛,是谤法,你说他有灵知。他的生命是随着你的,不信?你哪天造点业倒霉看看,他一点生命都没有了。你把万年青放回家,马上枯死,我常常干的事啊。人家在那边非常漂亮,我非要硬跟他化缘回来,回到我这边来,死啦!人家养了十年,我养不到一个礼拜。你不知道业力的可怕,业力的可怕!

所以什么叫做抑制的念佛?念佛就只能在什么,就只是念念告诉你无量寿无量光嘛。在任何感受,你的烦恼现前处,就像刚刚面对种种困境时,面对种种烦恼时,你告诉自己:觉体是谁?那是真念佛。因为告诉自己「觉体是谁」,可能这个道理在你心中还不太能够明了,所以我把这句换成常常至诚恳切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我对这个道理还不明了时,所以我更需要念念之间在圣人名字上面去体会。因为一定过去失去圣人的名字故,所以今天才在种种道理之中,不能够自己发生智慧去明白,所以你会更老实念这句佛号。

当你更老实念这句佛号时,你不是在为了他去抑制、去压制烦恼,你是在烦恼上面,居然你会起成惭愧怎么不认觉体,所以我念无量光。甚至于你想要压制,你都会惭愧,我在压制上面还是不认无量光无量寿,所以更生惭愧念无量寿无量光,这是真念佛。

假如你是抑制烦恼念佛,那你念的就不是佛,你只是希望有个力量能够帮你断烦恼。当你希望有个力量帮你压住这些烦恼时,其实你心底之中你身心力量最强的,还是看到烦恼。你念的是佛,你看的是烦恼,其实你在念烦恼,你哪里在念佛?!所以真念佛的人不可能在去面对烦恼上面再去抑制,要看到烦恼就知道,我忘记觉体才会堕在感受中嘛,这种惭愧。这种惭愧,你才能够念佛,你才能够真正在每一个烦恼中,你就要告诉自己:惭愧!我念佛。

念久了,居然将来发现你根本不用断烦恼,你就因为念佛故,将来你站在觉体上烦恼自断。这就是净土法门直下拔济的不可思议,因为都是觉心故。你只要念念之间、念念之间心生惭愧,为自己已经立了一个身分跟名向,所以方法你也知道了,道理也懂了,虽然现在还有很深重的三毒现前,可是你当下你起的是惭愧。所以你念念之间回头念那句佛号;将来就在这句佛号里面,你突然发现你可以住在如是觉心之中,看着烦恼。为什么?因为都是觉心故。

你给他最初下手的因地不同,他将来在果地上所证的就是不一样。同样都是觉心,他从来没有离开觉心,但因地不同,觉心所现的就不同。因地不同,觉心现出来,你就堕在黑中、堕在白中,因地不同。因地不同,黑白现前处,你居然都能够返照觉心,因地不同。所以大觉心体他就是平等大慈,你给他什么因,他就为你现什么样的作用。所以众生之所以流转,觉心从来没变,只是因地不同。行者之所以能够回头,觉心也从来没变,因地不同。他为什么能够善用如是因地?因为他知道觉心的作用了;所以他才知道过去流转是什么因嘛,现在回头应该是建立什么样正确的因嘛。

你还在烦恼上面不断的执着烦恼说要断、不断?虽然要断好像已经是回头相,但将来你真正慢慢体会时,你会发现,你抓着烦恼说断烦恼时,那还叫什么?还是过去众生知见,还是流转知见。那还是在根本下手时,你可能在心底中不是发决定心的。所以那念决定心有多难,你知道吗?那念决定心难到,你真正贪瞋痴已经完全占据了你整个思想,占据你整个情绪了,你居然还要在这么强烈的情绪里面,告诉自己:「我惭愧!我忘记觉体!」你能够在心里面这么强烈上面,蹦出这一句,你已经为自己种下不可思议的金刚种子啊!有的时候连蹦都蹦不出来,有的时候「老衲先做了再算!」呵呵,那你就流转吧!你就流转嘛,那是不可能先做了再算。

所以如何去认得觉体?那就是在自己心中去慢慢、慢慢就在这个道理上面,不断的回光,不断的审视,不断的这样子心中不断在上面,这就是之前在大行上面,普贤菩萨章讲的善习气嘛。如何修这个习气嘛,换如是习啊!你要是不换如是习,你将来根本搞不清楚怎么流转的。所以连红尘那个俗字,你都搞不清楚以为是真的有实。

像现在我们出家了,我现在出家,当时出家好几年不敢回家,后来三四年后回家了,要是当时要是回家,可能早就还俗了,家里面那个温情,那种感觉,对不对?就回家了。三四年不敢回家,可是回家以后呢?那家里面,虽然那时候还是颠颠倒倒、烦烦恼恼,但是颠颠倒倒、烦烦恼恼中,你已经建立一个僧人那种感受了,所以家里面就慢慢都学佛,尤其我家的很多菩萨都受菩萨戒。

那假如你还俗哩?你不是从此以后给你的父母、给你的兄弟姊妹造成一个假想「哦,原来出家就是这样嘛,到时候还是很难熬得过,又回来了!」你不但还俗没有利益家人,没有帮助家人,你还障断了他们对佛法解脱道正确的解释(认识),你障断了他们,你愿意这样子回去残害亲人吗?对不对?为了亲人,打死憋都憋住,不回家!

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