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教材:
“正住持”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宣讲
第三十四堂
所以这在修行、行持上的微细,这是一切行者都应该要明明白白的。所以你看看那一念之中的执着,你以为是在参禅,以为你是在行持,但是从来不是在觉心上审视的。最初在入门时,道理未清、未明,所以将来误入歧途的,从自古至今,比比皆是,所以自己都以为有所得、有所证。一切声闻人还要在什么?还要不能够落在后有,不堕后有,何况我们念念之间还在种种参禅中、种种触境上面,你还堕在后面潜在意识之中的住着、流住,那心中的追取、执取相中,那怎么能够叫做声闻呢!所以那连声闻法都不能够成立啊!因为你还有一个相可得。
那我讲的是现代的西方所说的这些禅境界,什么叫做灵修;连声闻法,你想要证阿罗汉,你想要在最初这个僧人,最初面对的声闻法中,你都叫做违背。因为那念念之间,你仔细思惟还落后有,还堕在后有中,你后面还有一个潜在意识的有住、有着。我以前养了一只狗,取名就叫后有。我这不是骂人,我这是告诉你,他就如同狗在吠声。狗是什么意思?吠声。吠声,就是你看到声音就是吠,事实上你还追逐在语末的声音,在那边追逐而已。所以那个你以为得到什么,将来可能就是什么?就是畜牲道。因为你还在积蓄,那种积蓄是很微细的,那种很恐怖的!
你以为我现在只是我感觉到有一个心中的豁达、心中的空灵,所以我在这空灵之中,应该不属于世间的业力。但你不知道你那一念之中,那执着的空灵想,那种可怕,因为那个空灵的感觉,你感觉是轻松的,所以不像过去你堕在比较沉重的烦恼里面,你能够直接感受到你那个心中的捉持的那种势力,所以你能够惭愧、忏悔。将来你觉得空灵时,你有一念一直抓着这个空灵的感觉时,那个感觉是你找不到的,你自以为心中好像放下、放松的,所以你也体会不出你潜在心意识里面,那一只一直抓着这个空灵感觉的那一双大手,你感觉不到,所以你一直以为我空啊,我好像超越了!
但事实上你越觉得超越时,潜在意识有一双大手一直不断的执捉,将来是空灵、不空灵那都是感受,那会随缘变化的。当突然你感受不到这个空灵的感觉时,换了另外其他的感觉现前,其实不是其他的感觉害你,是后面捉持的那一双大手执着一抓,你就直堕地狱了!那感受直堕地狱!所以那个害人的可怕,害到这里。你以为没执吗?没有执捉吗?都是执捉,而且执捉到你根本都不知道怎么面对!将来突然发现变化成种种其他的感受现前时,你才知道这一生中,自己如何残害自己的灵魂,那种捉持的力量多深哪!就有一点好像常常我讲的譬喻,一个富有的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苦啊,他以为他无苦。我不执着苦,因为他很富有,他现在还有一点福报。可是将来突然一下家道中落,他转变贫人时;过去贫人吃了一点点的苦,贫人都觉得是小苦;但这种小苦拿给他,他是大苦,他心中是大痛苦,根本承受不了,甚至于根本都不想活,不欲再活,所以有到这种可怕,所以这很可怕。
所以在这个古人才会说,「不染内法,着外文字」。连内法之中你都要清清楚楚,你不能染内法,执着外面的文字,你外面的文字就是你还有感觉什么享受吗?你还有感觉什么超越吗?都是外面的文字,都是你心中在外攀缘的形象;你怎么会没有思惟,没有观察呢?不是只是说偷了一些古人的这一些记注、着疏,在那边不断的只是用嘴巴在讲,用这些名相一直在不断变化。事实上我们也是,但是我们虽然也是像偷了一些古人的语言,像一个鹦鹉这样子在传达,但我们毕竟是释门、释子,我们不同一般外道。那些外道,那根本是他要在潜在意识里面,就是在显异、显能,潜在意识里面就追逐那些无明,所以他们的业力是更深沉的、更重!
虽然我们现在也是算是偷祖师的文句,这样像鹦鹉一般的在这边讲话,但是毕竟我们是释子,心生惭愧!懂得在声音下面,不断的在这边复习时,学这个语言时,也是念念之间学习回光返照时。那一般人他不是啊,他是根本就在迷惑众生,全然迷惑众生,所以那是很可怕的,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这里面你就要知道,就要「忏悔业障」,那是心性之中你真的入理时,那种念念之间对自己心体深处的那种分析、解剖,清清楚楚。所以再也不是世间一般的妄见,那种断灭想,那种分割想,不是。因为你能够感受到心体的差别,不是感受,你能够明辨一切心体的差别相。你知道在哪个相中就是如是性,哪个性中就是如是作,哪个如是作中,他就有所谓的成就,有所谓的不能成就。但是这一些所有的法中的性相二法,哪个不是从大觉心中起的?所以你明白一切性、一切法时,就是回归大觉体时。
所以你在色,你就知道色就是无尽的向下去流转、向下去安布。讲到照呢,照就是在色上你就感觉到就有一股向上的势力。所以宗门常常讲的「向上一句」,就是你在任何念头之中,懂得向上回光了。但是没有这个照、色,也没有镜性,你一定要看在镜性,所以没有阴,根本找不到镜性。一切修行都在哪里修?都在阴上修,都在女相上。我讲女不是女人,就是这个女德上修。所以反过来说,没有女人就没有男人,根本没有分别,有了女人才分别有个男嘛;你根本在男中,你是看不到任何行持的。男中可以起大照,大照处就是女人润生处,没有女,阴者的润生,世间法中不能成立。世间法中不能成立,回头的润生,也不能够回头啊。所以这里面就要告诉你,就在当下,一切作用当下,你在哪里看到你的根本的本来的大照,那个阳性,那个男性,不变女人,当下证得男身。
证得男身不是有个男身可得,证得如是大照时,回光如是大照时,是打破一切男女二相的流转,那才叫成佛时;即往南方无垢,垢就是一个土、一个后,连一点留碍都没有。你要说我不变男身,原来你还不是着女就是着男,那还叫做垢,那就是有垢,你心里面潜在意识就是有垢。
所以这种微细处,你在这个上面因为清楚了,连这些性用、性相都了然,你才能「随喜功德」。所以于是乎,你虽然未证镜性,但是行者已然可以站在镜性的角度,担当一切镜色的呈现。因为你能担当镜色的呈现,也就是现在行者念念之间的下手处。你再也不会觉得烦恼起处就是迷惑,烦恼起处就是障难,烦恼起处就是遮断,不会!你反而就是还要假借种种烦恼现前处,然后看到你觉心在何处。所以古德才会跟你讲,烦恼越大时,就是魔势力越强时,也就是觉心越清新处。你在没有烦恼处你找不到的,就像刚刚讲的那空灵,你还感受不到那个抓持的那双大手。
所以有的时候行者还要假借种种烦恼,烦恼起处你才能够参:觉心是谁?觉得的是谁?你要在那个烦恼上面,你才能够知道那些觉心啊!在这么大的气氛里面,你都能够慢慢体会觉心时,那一切念头你都能够知道觉心了。你只要知道是觉心,烦恼会不会起?一样起。你知不知道烦恼很强?知道。但你知不知道这就是古德讲的,那个知就不是众生的知囉,众生的知是永远被后面那个知所绑缚、束缚,将来你还会看到自心过去所造,一样能够涌现,一样那个气氛很大,你知道不知道?知道。你还是他吗?不是!
你说:法师,你讲得太玄。怎么会玄呢?我常常用镜子作比喻。镜子照见色时,那么强烈,过去这么强烈的镜色的这种表现,我们都是随镜色流转处。将来你要是真正知道镜体时,你还是一样看到镜色啊。那镜色现前处,镜色的意境,强不强?强!明不明白?太明白了!他变化时深不深刻?太深刻了!但你还是他吗?不是;为什么?我是镜子。你只要是镜子,你何妨让他深刻?所以这才是古德讲的:随他起,随他落,明明白白的担当。那个不是心性之中的断灭,那个是你要是真正一步一步证到心性时,一步一步体会心性时,你会知道原来你根本就在用他,从来不失;因为要是有失去,你根本连喜怒哀乐都不知道。
假如有一天你根本不住在觉心,你每天的变化从哪里来?变化是不知道变化的,喜怒哀乐是互不相知的。你能知的是谁?你每天活在这么强烈的对待的感受里,在喜知怒,在大知小。这么强烈的对待里,你仔细思惟,能明白对待的,他是觉对待,他不是对待,对待是不知道对待的。对待没有那个觉对待的能知,他在哪里对待?觉尚都无,何况对待!对待一定要有觉才能帮他支立,帮他建立。
觉心建立时,你会发现在对待,在黑不是他黑在知白,不是白在知黑;能够知道白时,所以你也才能够分辨黑的那一个,他从来非黑非白。于是在觉对待,才能够明白对待,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你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个佛性!所以你才会觉得世间生命多彩多姿,你才会觉得生气盎然。所以始知从来不离,但也始知你从来不用!那当你知道以后,你就会心生惭愧跟痛苦,你当然不愿意就这样子,这一生就这样子蒙蒙的,从此以后随这一期果报灭亡。你就会不甘心,你只要有一念不甘心,就是行者最初发心的动力,那个原动力;所以那个叫做「随喜功德」。那念念之间他就能够担当,一切起心动念呈现处,他能够成就,他能够担当。但是在看时呢,他就不是过去的流转;在分别处呢,就是当下回光的种种的行者的行持,叫「随喜功德」。所以在这个上面,是一个行者在理路上的心中的内明,当内明完了以后,他自然而然他就能够应用于现前的所有的一切作持上。
所以这下面就讲到「请转法轮」。所以念念看到这个行者的担当中,他能够开始请转法轮,表示这个心体,他刚刚是随喜功德,但是现在能够起成大用,叫「法轮」。所以「请」这个字,用中国人来解释这个请,有四种相,恭、祈(祈求的祈)、迎(迎接的迎)、奉(奉养的奉),恭,就恭敬的恭,祈,祈求的祈,一个开示的示、一个斤,恭祈迎奉,就是请字。所以这四个相在行者心体上是清清楚楚的,念念如是至诚恳切,如同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那个「恭」。然后念念在心里面不断的,自己不断的让心中期许安布是「祈」。然后在随缘迎处,念念就能够当下应用是「迎」,迎,就是迎一切缘起,当下就能运用是迎,所以他再也看到不是缘起,看到缘起处,就是他当下找到觉体时,那叫作「迎」。然后念念就在这边一心至诚恳切「奉持」。
这四项要在「请」中,所以这里面你才能够正转,正转就是正运,正正当当的正,正运叫做「转」,这才开始真正正运。过去已经随喜功德,那是内明,现在就是在外,所有一切行持中的担当,叫正运。所以「法轮」,为什么要叫法轮?这个法轮中就是告诉你,在心体大明处,应缘当下,他自然能够成就一切法、一切理、一切事,能够成就一切智慧的辨析跟圆通,这叫「法轮」。
所以你才能看到那个轮,从刚开始懂得觉体时,心中的内明、惭愧,到内明之中,能够看到对外的所有一切的作用,所以这里面你就感到那个法轮相,所以轮,有不断的前进义;轮,有辗碎的力量,他能够辗碎你过去的业感,他能破碎,他也有前进相,所以叫做「请转法轮」。但是这个请转法轮,讲到这个十大愿王,请转法轮时,应该就不是像过去那样子,那个委曲请转法轮。这个请转法轮是真正行者担当心体的照现,那叫请转;讲到请转时,没有半点委曲相。那是一个行者已然知道念念如是,但念念如是时心中还是有恭、祈、迎、奉相在其中,因为他明白道理啊!
所以你会看到那个愿王,真正就是常常住在你心中,那叫「原心」,原本的心相。愿就是一个原、一个心;当然也有(愿)一个原、一个页,一页两页的页,繁体字是这样子写。页是什么意思,头首,源头,那就是讲原心,源头就是原心。所以真正就是上面是原,下面是心,就是大愿。你能看到这个愿王,就看到心中他就是如是成就的。
因为能够请转法轮,所以下面一样,才叫「请佛住世」嘛!法轮都在转,那请佛住世不是请他方佛来住世,是你要念念看到,「世」就是交替处,每一个念头的交替处。你念念在看到时,就是什么?就是你能知道,其实都是大觉觉体现前时。过去你看到是感受的交替,那是尘相,世间法。将来你看到每一个念头就是什么?就是根本大觉的性德。那就好像每一个念头起处,就是每一念的佛体住世时,就是住世时,世是交替,就住在任何交替中。这就如同上一周讲的,「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是「请佛住世」,那念念就要看到请佛住世相。
你要看不到一切住世相,表示你还是有一念什么?还是在向外奔逸。「请佛住世」相就有点类似我刚刚讲的男女相,男相、阳相、女相,你都要知道是觉,现前处你都要知道他的流布,如是法、如是性,一定会分得清清楚楚。没有镜照哪有镜色?镜照、镜性、镜色一样要知道清清楚楚,一法不能闇昧,一法不能断灭。于是乎你能够分别出,在镜色之时是什么样的性,他是流转性;在镜照之时,他是什么?他是统御性。你能够清清楚楚;你为什么清楚?因为你在解释一个镜体,所以他就不会混烂。所以这念念之间都在哪里?都是在大觉心体看的,那叫「请佛住世」。任其交替、任其变化,我都知道是觉体。所以我不改变任何交替、变化之中的一切性德作用;但是我却在每一个性德作用当下,我一样任其照色;但是在他照色当下,我只要在照色如是那么强大的势力里面,我只要安一盏明灯;安哪一盏明灯?安我知道他就是大觉,我知道就是镜体,所以我知道是大觉时,我一样可以顺着他照色的势力,但是这里的势力,他自然就成就回光的作用。
所以这里面的微细,你不能说,我安了一个大觉体,马上就不作用了,马上就回头了;不能回头,一样这样子成就,但是成就时,自然有回光的作用,那才叫觉体。什么叫自然有?就是你不必刻意让他回光,不必刻意让他回光,要真的刻意让他回光,那镜子就不照色了。刚刚讲说镜子正在照色时,这么强烈的那种感受当下,你为什么一样能够顺其变化呢?一样能够恒顺他种种的势力呢?因为我知道是镜子嘛。你有必要说让他不照吗?让他势力减弱一点吗?假如你还发这个心,表示你根本于色、于镜,心中还有住着,还有障碍;你明白那个就自然回光,这才是佛门中讲的「自净其意」。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不是说我现在开始自己在这边,自己想要自己怎么样慢慢自己修好,自己如何安布这样,不是的。你这个讲的是没错啦,这样的讲法只能在哪里?只能在世间善法中说;佛门的自净其意是直下心性上担当的。假如你还看到现在心体上在行为上的任何造作,表示你还于心于性还不明白。你要是真正知道心性时,正就在镜色照色处,他当下就是什么?净其意时。这个中间根本不须要你多一分、多一法的造作,叫自净。
你为什么不用造作,你知道吗?因为你明白法性故,你直下见性故,所以任其风动幡动,本来寂然,那叫见性,那叫照见法性,那叫自净其意,所以才叫「是诸佛教」。你要站在大觉体上看,要请佛住世,这才看到一切佛根本面目。诸恶莫作,为什么「莫作」?你不要在任何感受上面,还随着次心流转嘛。所以那个恶是一个亚洲的亚、一个心,这已经讲过,亚洲的亚就是次心、第二、亚军嘛。他不是头首,他是安布一个次心。明明就是一体是觉,你却随着感觉又安立了一个心,叫做次心,所以一切万恶都由背觉而始。万恶,再大的恶心都是什么?都是忘记觉体。有万恶的,你要知道是觉,就回头了,再大的恶念,一念能收。所以那个周处,一念忏悔马上能成善,这个是讲到世间善人尚且如此!
将来你堕在地狱这么大苦时,你只要一念知道是觉,马上、即下、当下成佛。但是这个是鼓励人讲的,当然你要是真正,我们要真正到了地狱,那是不可能成佛的!地藏王来,我们都还不见得认识他哩!对不对?因为为什么?因为过去谤比丘故,那个相,法相都被我们谤破了,对不对!在男女相中妄想分别故,还在说比丘怎么样如何如何故。比丘哪有如何如何?凡夫才如何如何哩!我现的比丘相,会有一些其他的动作,是凡夫在家的业太重了,所以你更要跟在家人讲:「你看看这个人出家了,他的在家习气那么深,导致他出家,都没有办法真正现出一个出家人的威仪,都是在家人的习气,所以你自己看看,小心啊!赶快、赶快出离啊!」 不是在家人讲:「你看,他出家了,出家人居然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不要出家。」这完全思想错了,思想错了,那个法性变了,将来在他心里面完全变了。将来在地狱看到比丘现前,地藏王现前就是比丘,他也在亵渎,你们出家人都比我烂,你还救我哩!我救你吧!那sorry,你就留着吧!你就受苦吧!这个就是于相、于性流转故,根本不通,在这个上面流转的关系。
所以佛门之中要真的念念之间都在一切感觉中,你要担当就是大觉体,那叫「请佛住世」。在一切交替之中,你都要明白是觉心的作用,因为知道是觉心的作用,所以你能够担当一切法的性用现前。那个时候的自净其意,就再也不是任何委曲的造作。那个是一个行者,于法、于性直下了然的担当。因为不随那个亚心的造作故,所以他就不会成就种种将来的流转。因为为什么不随亚心?就是看到大觉体。但是你不能说,只是不随亚心看到大觉体。觉中他就一定能成就一切觉,觉不能成觉,还是觉吗?不能吧!在觉之中,你立一个次心那是恶,但你不能从觉入觉,那也是恶。你不能从觉入觉,那还是次心,还叫次心,所以才叫「众善要奉行」。那个善是大觉心体的本来的性能,在黑就能见黑,在白就能显白,在喜知喜,在怒知怒。你不能够闇昧一法,叫做「善」。但你也不能够随堕一法,叫做「断恶」。你为什么能够如此?因为知道性本然故,法性如是故,「自净其意」,这个人能「达诸佛教」!
所以大乘佛法中的解释跟小乘完全不同的,这是讲心,你听懂了,你也知道心性就是如此。那怎么会说大乘非佛说哩?这大心不是佛说的?不是一个觉悟人说的?肯定这是着相说法,肯定这一辈子没有参过心,肯定学术思想,就是如此,都是学术,就是一直在文字上面不断的搅遶而已!你要是真正修过心的人,就像《法华经》中讲的,若是证阿罗汉没有不信此法的。真正修心人听到,你就知道心性嘛,你都在心中体会那个心中的超然。我再告诉你,能超然处也是当下包容处,你怎么会不信呢?你都能够体会镜体的本来非色的清净,我再告诉你那个非色的清净,就是当下能现一切镜色的清明处,你怎么会不信呢?所以这里面自然就有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你怎么会不信呢?就表示你根本不是修心人,就絶对不是修心人!
所以念念之间要是心中能够这样子去体会,你才能「常随佛学」。这个「常」字,叫无间,常字无间,念念如是。「随」字,叫顺应,就在大觉体上成就一切万德。「学」者,是深入一切万德义;「学」还有一个相,叫深穷觉海,学字啊,学海无涯,叫深穷觉海。因为「学」这个字在〈说文〉来说,就〈说文解字〉来解释这个学字,就叫觉悟,为觉悟法中行持,就叫做「学」,就是学心。所以学海都无涯,何况在学中是学如是觉,叫深穷觉海。所以念念之间你就能够在上面,到了这第八个来,你就会看到那个行者念念之间心中的无间、心中的顺应。所以随字不是只是委曲的随,那个已经告诉你,那是直下担当的顺应,直下担当的顺应;所以那个就是念念之间深穷觉海处,深穷觉海处。
因为你能够这样子顺应,所以你才能够什么?「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才叫做「恒顺众生」,才能够叫恒顺,恒顺叫大开圆解。恒顺不是那种委曲相,他怎么样,我就「唉呀,我就包容他吧!我就随便他吧!」那叫恒顺哦?那叫横竖!我不是说人哦,我是在骂,我是在骂,横竖是名字,我没有骂哪个人,本来就是这样。那叫横竖,那不是恒顺。所以「恒顺」是什么?为一切众生除障,叫恒顺。所以狼狈、瞋目都是恒顺相,一个犍槌下去都是恒顺你;慈眼、瞋目哪个不是为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但这你要讲好了,你不能随便瞋目,对不对?你要是根本没有目的的一天到晚骂人,说我就是金刚力士,对不对?你不是力士啦,你是铁力士。因为时间快到了,那个果报快要现前了!那个不是那个力士,那个是自己不能为自己这样子曲解,为自己在那边找借口。
那个力士,为什么叫「力士」?是真能为众生破障的,真正是当下要喝斥他,让他心中能够马上断然断掉这种心中的过去业感妄想。所以说法有的时候不见得一定要在音声语言中传法的,他有时候一个表情、一个面相,就能传法。所以我常说大山,也不过就是一个面相,可是你亲近大山时,大山已然能够传法。大山尚且是无情之物,尚且能够传达众生心中要如同大山高远的这种意境,何况是一个过去念念之间为众生发如是大愿的菩提道众生、大觉众生。
所以那个觉一定能够映人的,你自心这样子不断的长养这种觉照、这种愿力,将来就能够觉他的。无情的大山都能觉他,都能够映他(倒映的「映」,一个日字旁、一个中央的央),何况你一个真正行大菩提道、大觉心的,大道心众生!你不能映他?所以那个时候的映,他可能不是一法、一相,那个时候有的人他心中很恶,魔天的心中很恶,那都是跟你搅遶。有时候你跟他讲法,他不能够听受,(对他)不能够有道理。可是这也不是随便人用的,真正要是大菩萨时,他的威德具足时,他看到众生恶念现前,他只要瞪眼,那个恶念看到那个瞪眼,马上涣散!这不是讲玄哪,有很多的恶人,碰到比他更恶的,那个一瞪眼,他就变成很懦弱。本来不是很坏吗?老是欺负善良吗?碰到跟他恶的,他马上就变得很懦弱。众生心中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子。
所以怒目、瞋目,有的时候就是瓦解一个众生恶心,过去的业障时。但是这个行持的人,当然要明明白白,这叫大法。所以那个才叫做「恒顺众生」,所以在恒顺之中,叫大开圆解。因为顺字一定有个什么相?顺字,「顺」这个字,一定他没有留碍相,畅通才能叫「顺」,那才能叫「恒顺众生」嘛。
那个众生是在哪里说「众生」?是称性遍圆,称这个性遍圆,叫众生。你要怎么样行者去看称性遍圆?为什么说众生是在称性遍圆呢?因为这要讲到最初行者下手处的行持心中的这个见地。你现在看到哪一个「众生」,仔细思惟,你能够放眼望去,大千世界一切山光水色、一切人我对待,哪一个离开过你的色声香味触法?哪一个离开过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没有这六根,你根本看不到世界,你根本不知道什么亲缘,你根本没有那个感受,世界在何处!但你不能说没有世界。世界的呈现,一切万法的呈现,其实都是「根尘」之中的表现,所以你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没有,众生说的没有,是落在语末的那个末梢,说没有就是断灭。佛门中说的没,是心中的担当,是你不能够在后面妄想执着。但是不能够妄想执着时,是他根本一体能够包容种种众相时、一切相时。他既然能够包容一切众相,那行者要在哪里去参「恒顺众生」?
你要一个一个在众生相上去参,众生相上去历练,你永远历练不完,那不是根本;你只在境界之中想要去修行,那永远不是达本之法!你当下就在心中的六根六尘上参嘛!因为你已经明白道理,六根六尘显现处,就是一切人我对待,一切世间的变化。所以我今天若是真的能够看得住六根,圆融六根,我就能够圆融一切感受、一切变化、一切对待。所以直下你就能够抓到源头,所以叫做原心嘛!
所以你连自己的心中的六根六尘都不迷惑你,那哪一个对待,哪一个世间的任何的因缘现前处时,他还能够触恼你?絶无可能!你自己心中看到眼睛见色时,不被自己的心中感受所迷,你自己在感受之中,在心体上、在声尘上、在触尘上,已经不被这些触尘所起的任何异想、任何的心心数法、任何起的那种翻搅,都不被他迷,将来就没有一法能够迷你。因为所有一切世间万法,他要迷你,都是经过你心中的解读,他才迷你的;你心中已经迷自己的六根六尘,所以不管哪一法,经过你那个已然是迷的六根六尘,所以你处处都是迷!
你已经在六根六尘中,自己的解读上面都不迷了,那哪一个人到你面前来,还能够迷惑于你!所以那叫真正「恒顺众生」,那个直下在称性上面而谈,那个直下在六根门头在那边作回光返照的。所以我在六根门头回光返照时,我回向一切众生,不但我能够在六根门头圆满处,我能够担当一切众生,也愿一切法界众生都能够自我回光,当下看住自己本来六根门头。所以六根门头其实都是什么?六根门头,过去你看就是众生流转处,将来你在六根门头,就是看到如来出世时,哪个不是你大觉心体出世的时候呢?所以完全那个用度不同,所以那叫恒顺众生!
既然如此,那众生就是什么相?众生再也不是我们过去所感到,我们恒顺众生,所以众生是依他而说的。这里恒顺众生,是表示一个行者于性中的豁达,称性遍圆的豁达之中,见到众生就知道是如来,见到众生就是佛,所以不必更说于佛,说恒顺众生。我不必再说如来嘛,我说担当众生时,那不就是如来吗?因为如来不就是一切万相庄严处,万德庄严处。所以那个时候的众生就是什么?心、佛、众生你根本知道,根本等三无差别处。所以那个时候讲恒顺众生时,又是在十大愿王的最后第九大愿处,所以那个众生,再也不是过去我们那种分别的说的众生,那种委曲相,那是一个行者的担当,已然知道就是大觉体,已经天天都随如是深穷觉海,如是常随佛学,所以我说恒顺众生处,就是我礼敬如来时。所以回过头来讲,我根本不必再立如来的名字,我就直下担当,我恒顺一切众生。
就好像你真正知道镜体时,你说恒顺镜色,没有过咎,因为你说恒顺镜色时,就是在照顾镜体啊。假如你不认镜体时,你说我恒顺镜色,全属流转轮回,就差那一点。那一点方便说,叫大乘,就差那一点。所以那个字真正叫做大。所以不认如是那一点时,不认如是大字时,你根本不识觉体,不认识觉体。
所以你在这个恒顺上面,你才能够「普皆回向」,遍一切法中。「回向」的意思是什么?回向就是法法不住,叫「回向」。你站在色中,就知道是体;你站在体中就知道,他就能担当色。你站在觉中,我就能够担当一切感觉;你站在感觉中,我就知道担当觉。那刚刚已经知道恒顺众生了,都不立了,所以自然而然他在智慧德行上面,他就能够起成如是担当。
为什么后面要讲到这样的担当?表示任何法中,法法不闇昧故。你要在一切法中,还要真正知道,《法华经》讲的十如是故,所以后面讲到恒顺以后,再讲到一切的万德庄严,一切不管于体、于用,于根本大觉心体、于器世间,法法不黯昧,所以才能够叫「普皆回向」。
所以不能到最后就跟你讲说,完全都是觉了,这完全收在一个觉体中,一切众生不知道如何最后能够圆满心性。圆满心性连觉都不必立,世界也不必立;因为不必立故,所以说「普皆回向」。为什么不必立?看到世界,就知道是觉嘛;看到觉,哪个不知道是世界。看到镜子,就知道是镜色;看到镜色,你就知道是镜子。所以指到镜色,你就看到镜子;指到镜子你就看到镜色。你会住到镜体上吗?不会;你会住在镜色上吗?不会!那你住在哪里?普皆回向,性中庄严处。
所以这个回向,仔细思惟,他也无法可住。那他在哪里?他在中道。所以真正能够回者,是中道者也,中道义。你真正堕在哪一方,就不可能回。回向,就是那个方向你不能错乱,你都不可能回;你为什么能回?因为你是中道,真入中道义,叫普皆回向。这个才叫做入什么?般若波罗蜜。
大觉的波罗蜜就是什么?「达彼岸」。所以为什么在波罗蜜上,直接说达彼岸。直接说达彼,是要告诉你,证如是智的行者在心体上的担当;在达彼之中,不再跟你立一个自,不必再立自,因为你遍知彼嘛。在色就是体,在体就是色;你是哪个自,哪个为你的自?都不是。你知道彼时,那个根本不立自的那个自,才叫做「真自」,真自性;假如你还妄立一个自,那就妄分种种彼;那叫「达彼岸」。所以不再跟你分还有此岸、中流;此岸、中流是跟行者最初回家讲的,在分别现在心性之中的流转,所以有镜体、有镜色,有此岸、有镜色(口误吗?)、有彼岸、有中流,(37:00)谁是证镜照。当你真正能够圆满那一性中,依那个性时,直说达彼岸,不必立自,因为还有个自可立的话,就是妄立,那就是亚心,那就是恶心。
你不立自处,现在大概,我相信大家法师慢慢已经懂了。你不立自处,你遍知道彼时,那才是真自安立处嘛!这才是如来讲的根本本来自性处,那个不是妄立。遍知彼就行了,你遍知彼,就不住在彼了。你不住在彼,你心体体会的那个自,你不能再妄立喔,你再多一个,哦,那是自,你又落在声音了。那种心中的豁达,那就是自。所以他处处现前处,就是达彼。
镜子的自性在哪里?念念就在照色处。你在镜色中照色处,你再分一个镜照、分一个镜性,那都是彼。为什么?因为镜性、镜照,你是缘什么说的?缘镜色说的嘛!因为缘镜色,你才说镜色(镜性38:50)、镜照。不然你何必再说镜色、镜照。方便告诉你镜色、镜照是破众生妄执的。既然是破妄执,最后要告诉你一体的镜性时,连镜色镜照,你都不能够在心中,还妄想安立有任何语言声音。你还有任何语言声音,我就知道你在潜在意识里面,还着如是相的。你只要有一点还着如是相,在心理学上就可以告诉你,你在镜子于镜体上一定还不圆明,所以于镜、于色还不自在。在色中你还要再说,还有个镜照,因为你不自在。色当下就是镜照,那叫做「担当」。当下就是镜照,干嘛还要再立一个什么照不照?再立一个照不照,就是对照色的,那这个照就是流转处。所以从妄所之中又安立妄能,这是《楞严经》讲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以你才会有个能,镜照、镜性,你从此以后流转,那就是流转相。
这个时候的普皆回向,那是心体之中的那种担当,那大明处。以上「十大愿王」讲完,是讲到「正住持」。这是正住持相。但是大众法师要真正能够体会,心体之中的这种十大愿王。你念念以后要在普贤十大愿王,每天哪,因为普贤十大愿王是每天早课要念的。早课就是当我们觉心最清醒处,那一念之中就要照见这十大愿王。所以你仔细再回想看看,你的十大愿王在哪里?因为你仔细能够回想这个十大愿王,所以你就能够安布自己,在每一天、每一个时中,你会取一尘、取一根,做你现在的下手处。你念念就在参「觉心在何处」,因为你能够参觉心在何处,久而久之就在这个上面;因为刚开始不懂道理,这样参还走入魔道!现在已经懂得道理了,所以你就不会念念之间,为自己还堕在后面的声音里面:「这样子是不是觉?」「这样子是不是证到已经是觉?」念念披剥:「谁在觉得这样子证道?」「谁在觉得我已经得到什么?」心中一念都不住。但是你随时看到心中怎么起,你才始知道心中的虚妄,他一直不断的涌现。他涌现你都要告诉自己,「觉的是谁?」所以这个时候连什么?连生死的恐怖现前,你都知道「能觉的是谁?」生死的恐怖自然消歇;连身体的执受,你都会慢慢觉得不是过去那么样深厚,因为你觉得深厚时,都知道是觉,你都不会堕在深厚中。
「你说不堕,法师,你讲得太玄了吧?」不是玄,是因为你刚开始不熟嘛,所以你就觉得好像不太可能。熟了,你就知道可能了!因为这已经告诉你道理了。这古德在说法,释迦在说法,就是告诉大家本来面目嘛!所以讲了四十九年,就是告诉你本来面目。你明白本来面目,你就不会怀疑;你每天都这样用啊,你怎么会怀疑?他一定堕呢!你觉得堕时,觉心都不在上面。你只是过去不认!所以今天叫你认时,你何必怀疑:「怎么可能呢?这么简单!」你何必多此一句呢?你觉得「怎么可能呢,这么简单?」你那个能觉的心,都不是这一句啊!你不过老是巴着、就抓着语末的气氛,一直以为是觉,这是众生流转处,那就是行者下手处。
不然你说怎么样把佛法带进生活?上次已经讲过,我现在不在这个角度上再说;因为生活两个字太抽象了,你要怎么带?你要念念之间守住那一念,当下去体会那念心,他就是生活。刚开始时那是什么?那是心中跟过去生活之中,完全是根本遥不可及,根本不可能相同的地方。可是你守久以后,你在一个念上,一个根上,一个尘上,这样子思惟久了以后,你不但能够贯通经文所代表的这种表法,你才能够最初在文字之中,能够找到一些方向,才知道诸佛在说什么。将来你会带动到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生活当下,你才知道,原来你在哪里用心。那个才到「随门」,那个才叫到随门;数,随啊,那才叫随门!
所以一定要从数门开始,你念念之间要这样子参,那样子计量、计量,数是计量门;你要开始来参啊。所以《楞严经》就告诉你,随取一尘、随取一门。道理要天天思惟,天天思惟,你不能没有一个当下你要印证的地方。那你是不是听声音,或者是干什么,看看觉心的变化,看看根尘之中,他们是怎么样的不断的这样子幻起幻作。但是在幻起幻作上面,你才能够始知觉心在何处,因为尘相你都能懂得那个幻起幻作时,幻的慢慢那个势力,你看得到幻,幻的势力就歇;幻的势力歇时,觉心就起。所以要离幻就是觉,你知道那个幻时,就离幻。那离幻觉心就现,因为觉心从来不闇昧故,只是堕在幻中,你不认而已。所以这个才叫做古德讲的「明明知」,这个才是古德讲的「了了见」。古德讲的明明知、了了见,是真正就在你现前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明白的,叫明明知、了了见。所以你没有明明知,没有了了见,根本法中你不能成就,法中完全不能成就。
所以明明知、了了见在哪里说?在刚开始行者最初下手时,那个明明知、了了见,就是行者念念坚持用心难行能行的地方。你在这个感受时,或者是说声音,你在听那个声音,过去我们很容易就被声音完全忘记你在观想他。你将来就要任何声音出现时,你就有一个能观的心要在现前,就听到他的声音,那叫明明知、了了见。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再也不是住在音尘上,你是住在明白的音那个作用上。那个叫最初能所才会有点剥离。但是我们还是像过去一样,声来随他流转。那个随他流转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完全看不到你明明知、了了见那种发心,那就随他流转相。将来的明明知、了了见是随心现前以后,他不必你更起那个心,要明明知、了了见,你随处就大明。但刚开始一定要明明知、了了见,用如是明了。懂吗?这个就要讲到能所。
所以说为什么念阿弥陀佛,还要有一个心看着你所念的佛号?阿弥陀佛这一句声音上面,音尘上面已经传达圣人的气氛,他是世间的这个殊胜的助缘。因为你随着圣人的气氛,你当然能够更能长养圣人的气质。你只要有一分是圣人的气质,你就不会堕在凡情的业感上面,在那边搅遶。但是正在薰习如是圣人的气氛时,你还要明明知了了见。「谁?」「念佛的是谁?」「谁在念佛?」那这是宗门古德讲的,意思就是每一句佛号,你要清清楚楚知道一个明明知、了了见,看到这句佛号;这是净土宗人说的。
将来你突然会发现,有一个能念的我,跟所念的佛,这是经典中有记载。这能所是最初剥离,能所最初剥离,你看到有一个能念的我,跟所念的佛时,恭喜你!你一切的感受都在所觉;你念佛都能分开了,感受你就分开了,你根本就不必断烦恼了。你这个时候叫「坐断烦恼」!你根本不在烦恼上断烦恼,叫坐(坐下来的坐)。你坐在烦恼上断烦恼,那烦恼势力自歇。懂吗?所以这才是大经,这才是讲到唯识学,弥勒菩萨最初讲的那句话,「我不断烦恼,烦恼自断」。你要没有这种担当,你怎么烦恼自断?这也就是诸佛最初的教授,「自净其意」。那是一些汉传大法之中的微细,真正的法门。那不是一些世间思惟所限量的,一些搅遶的声音跟文字,应该听得出来这一种根本天攘之别的理念,完全不同的理路。
所以我们过去堕在那世间那理路,那叫可怜!真的可怜!那你说为什么会这样不断的甘心堕入?就是因为你念念之间不观心体嘛,你念念之间真的不随一根一尘去思惟嘛!你在思惟的时候不起惭愧嘛!你在思惟的时候根本不什么?不好乐听理路,就妄想那个思惟,你现在妄想思惟都还是众生的业感,那种勇猛,那种就跟强盗一般的那种勇猛!强盗,为什么说强盗?刚刚古德讲说我们要去讲经,抓着过去古人的声音还叫做「偷」欸。对不对?这不是讲开玩笑的。过去一个人要是惭愧时,还叫「窃闻」,窃闻就是,不是我心里真正体会的,我是偷前人的语言,真的是偷嘛!但是这个偷中我还知道惭愧,「窃闻」!表示说我虽然能如是闻,但还不是真的如是证,行者能够惭愧。那一般外道他是根本无惭无愧,那叫做强盗。对不对?那不叫做窃闻,那叫做抢身,那叫做抢,那根本就是抢。所以那种可怜、可悲处啊!
所以那个念念之间,那种完全不同的下手处。那才叫「正住持」,那是「正住持」。所以要常常发愿「十大愿王」,要念念之间随举一根一尘。你要是再不这样子下手,时光不会等你的。对不对?时间不会等你的!突然有一天我们大病现前时,你连病苦你都看不住,你就受如是病苦。释迦牟尼佛示现在娑罗双树涅槃时,他也告诉你有病,但你不能说他在受如是病,觉能知道病,觉不是病,你要证到如是觉时,你就是如是现;因为世间只要有形有相的法一定会坏,坏就是病。但你不知道是觉的时候,你就受如是坏相,堕如是病感,成就如是痛苦。
你心中只要有一点知道是觉,尚未证到如是觉时,这种福德比世间修善的福德都要大,那叫一日一夜修梵行。世间修善人的福德,他堕在病相之中,他自然而然因为福德故,他就不会堕在病苦中。所以有的人你会看到,他虽然受病—癌症,没苦诶,这样子往生的。可是有的人你到医院去看,又是插管啦,又是痛苦啦,那种弥留啦,那种挣扎,每一个针插下去的时候,虽然看他弥留,可是能够感受到他的筋肉都在痉挛,这样子抽动,那种苦啊!
你要是现在还有一念感受这么执着,你小心将来就是这样子!都是堕在这种感觉上。明明在感受中就有这种觉体,你不认哪,还在这边妄想攀缘其他的外道的法门,那将来流转甚深啊!真的是流转甚深!所以真正修觉心的人,他胜过世间的善法,胜过世间善法的人;自己在病痛,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古人祖师,他跟大众告假了,生病了,他没有病苦吗?有啊!只要有相一定坏,怎么会不知道苦哩?但是他住在觉心之中,他何妨知道苦哩?他何妨知道坏呢?所以他可以在这苦中,还为众生说,还为后人说一切法;这才是真离苦!不是像一般外道讲的,「唉呀,你开悟了,就没有病了,没有苦了!」胡说!没有苦了,没有苦的分别,也就没有好的分别,世间就要断灭。你不知道苦,就不知道好,因为有一法不知,就法法不知。那还有世间吗?那叫断灭!苦乐咸知,就是怕你是不是觉知?是觉知,你是解脱道;你是堕在知觉,你是根本凡夫,就是根本凡夫!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