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圆觉经
圆觉经简介
大乘经典
站内搜索
讲经节录
联系我们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35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
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0-30
|
3626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於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 宣讲
第035堂课
大众先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
再看经文,讲到「不堕邪见」。所以这个邪见就是根本在觉体上直下担当,要是背觉就是「邪见」。这里面不再去分别其他的任何道理,再说其他的任何道理,再解释邪见,那都是多余,但要是背觉就是邪见。只要在任何感受上还有偏、还有倚,就是「邪见」。只要你还是昧本,还在逐妄,那都是「邪见」。所以哪怕是有一个觉,感觉,你让你体会说,好像真的有一个如是觉可证,虽然嘴巴这样子讲,但是好像是在称赞、赞扬这个觉性,但是潜在意识里面,还是堕在觉性上,以为可以攀缘,以为可以捉持,全属「邪见」。所以甚至於一直到,有佛可成、有佛可证,都是「邪见」。所以这一念心中,这个大觉体上,尤其在佛门中讲这个大觉体上,是讲的根本心体的本自如如。你在这本自如如时,才能可以堪称为成佛,那叫做大觉性圆,也叫大圆满觉。所以不在任何世间众生知见上再去偏堕,那叫做「不堕邪见」。
所以早上讲了很多类似的例子,那都会体会到,人世但要是追逐在众生知见上面,但有些微的偏堕,那已经叫属於「邪见」了。因为这个大觉体中,若是还有些微偏堕,表示你就不是依觉而说,你不是站在觉体上心中的明了,所以那个都还是逐妄。这差之毫厘,那失之就是千里。所以那个就是直下担当的「不堕邪见」。
所以讲到「汝今谛听」,下面讲「汝今谛听」。谛听者,「谛」者,叫做「理契上智」,理(道理的理),要契上智,上契的契,叫理契上智。「听」是「闻贯於中」,那个心中的听闻要贯於中,中就是内,要真正深达於中,这叫做谛听,这叫做谛听。若是没有如是的发心,你再说什麽样的谛听,那都是什麽?都是只是众生的表相而已!你说谛听,不是只是有一个形象在这边默默纳受,那不叫谛听。谛听,是真正拿如实的道理,如是的听闻;如是当下就地的心中的豁通,就地的参学,那才是真正的「谛听」。
你说:「那要这样子的话,没有一个人能够听法!」错了!你不知道觉心时,总是会堕在众生知见里面,以为自己心中一定会形成种种障碍。事实上不然,事实上一个行者,一个凡夫行者懂得谛听时,那个谛听搞不好是最初凡夫向道时的心中的渴望跟赤诚。那种内心的渴望跟赤诚,他自然而然在他所接触听闻当下,他自然而然他心中是什麽?他就是能够虚心听受任何教诲的。他那个赤诚相中,自然就会放下他过去在红尘之中其他的妄想分别。所以但有听闻,马上就能够贯於中,在他心底是能够起成回响的。就好似人走进大山,他要是真正放下,不再追逐过去的业感,走进大山,那种心中的灵明,只要看到大山,那个一下,山跟心中的接触,那个人的心里面已然能够体会到大山的意境。当他能够体会到大山的意境时,这个人自己已经叫做山已经活在他心中,他心中就有大山的高远相。所以那个叫「真谛听」。
那当然到了法中最圆满处,那个谛听是一个行者已然明白的智慧的应用,那是「第一义」谛听。但是在最初凡夫向道之时,那心中的赤诚恳切也是谛听相,也是谛听相。所以凡夫最初向道那个谛听,一定还要明白,一定到最毕竟处,第一义谛中谛听的形相、形态是如何?他是什麽样的法?应该要具足什麽样的如是的形相?清清楚楚时,你才能够在你现在的任何听闻,每一个作用当下,你才能够惭愧自心,你才能够为自己安布谛听的种种的赤诚。所以你自然就不会带任何的杂想来,你自然就不会带任何自己心中卑劣的种种纷解(分解)来。你会老老实实相信那个觉心的不可思议;我就是要把自己现变成一面明镜,我只要擦乾这面明镜,擦乾净这面明镜,我自然就能够照耀如是我所照耀的一切智慧。你要发出这样的心,那这样的心中的,这个心中的灵明,他胜过於一切世间的妄想分别。那种心中的灵明,那你倒映成倒映出什麽样的…你在随缘倒映什麽样的因缘当下,你就真正能够倒映出什麽样的智慧。你在对应什麽因缘当下,你真正就能够倒映出什麽样的智慧,那是根本的灵明。所以那个是真正的谛听。所以那个谛听上面一定要有「理契上智,闻贯於中」。
「当为汝说」。就是你能够如是发心,才能够「当为汝说」,才能够真正在你现在的发心当下,才能够真正听闻,才能够纳受。
所以这里讲,「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就是在这个因缘具足下面,上面所有讲的一切的因缘,一切的文字里面所表达的一切法性、法相,你都能清楚时,这个才应「尔时」,应如是时。所以前面的请法的仪式里面,你都要清清楚楚那所有的一切发心,那种心中的每个渐次的大明中,那叫做「时」。这个「时」才能够是什麽?这个「时」在行者的心中,他是真正能够转轮的。这个「时」才是你真正现前的当下应对开始。所以这个「时」也是在本性之中,过去我们堕在世间,在本性之中他本来就叫做「善时分」,他自然而然能够入一切法中的时,入一切法中的分。「时」是他这个如是法中正在大照,能够显出种种作用时,那叫「时」。於是在作用之中,每一个作用当下都有他所有的行持,都有他的轨度,叫做「分」。你念念都不能离开这个时、分二字。
所以你能够在这个应用到世间,你都能够体会到时、分二字,那你当然在心体上你能够明白那个「时」的心体的觉照;所以在密教才有「时轮金刚」,那是真时轮。你看不到心中那个时轮,你根本不知道平常你对应是如何!因为众生麻木於、茫然於自己心中那个应时的时轮,所以处在任何缘起当下,根本不知所为、不知所作。所以这个「时」字,在中国,尤其在密教,这个时字,是真正一个行者当下修行的回光返照的当机,所以才能够堪称「时」。
所以上次我记得我解释那个「时」字时,从一个日,从一个寺;日是大照之所,寺是正在治理万民的当下,所以你一定要在这种心境中去体会。所以上面若是你能够体会了,你自己行者要看,是不是心中具足如是法;具足如法,你才能够堪称为「时」。一个向学的人,一个说修世间法的人,若是你看到一个学生,他心中,他在学生的那种心态上任何的资粮具足,你於是乎在如是心境上面,你知道在如是时轮上面,他必定能够成其所学;那个是见其时。所以这个时,他当然有当下义,这个时。但是他一定是在性体的具足的称量,所以叫做「时」。
既然如此,所以才会叫做「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那当然下面都有各个菩萨不同的表法,那文殊就表大智。为什麽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因为大智所尊,就是大智心中之所尊的,根本就是大觉之所教也,就是大觉所流出的,所以在大觉体上跟大智永远是分不开的。但是分不开中,你要能够明白觉体的应用当前,他一定能够流露出种种的智用,种种行中的种种威仪。所以在智、行二法上面都能够去体会出,那就是大觉心体入世的种种的庄严。但是回头你要来面对大智大觉时呢,当然就是在智行二法之中不断的这样子回光。所以流出时是智行一切的安布,在智、在行一切的安布。回头时呢,就是一切智行不断的向根本大觉体中,念念之间反问,叫做「问讯」,念念问讯。所以觉心上面就有这种作用。所以流出当下,就是一切法中的庄严安布,但是庄严安布全收之时,就是念念在这些安布之中念念「问讯」。不能叫回头,因为多讲一个回头,大家就会误会,回头好像还有一个东西可收;没有东西可收,就在这个当下,其实就是这个大觉体。就在这个大觉体的作用上面,你要念念向他问讯。
所以为什麽我们佛门的问讯礼,就是念念对佛问讯,对一切菩萨行、菩萨的智行问讯,那是真正的问讯。所以他叫做「奉教欢喜」,就是在这个大觉之所教中,奉教欢喜。所以这个「欢」者,是心乐,应该念一ㄠˋ,就是欢乐的乐,心乐义,心中之好乐,心乐。「喜」呢,是性悦,性中的喜悦。悦就一个心、一个兑,兑现的那个兑;喜悦。所以那个欢字是心乐,是根本心中本来的好乐,那个是「欢」。那个也就是当下在自性之中,念念之间的心中的对待现前,所以叫「兑现」。那种对待现前,才能叫做大悦,因为你不能现前,你不能够称为喜,也不能称为悦。所以喜字都有什麽?喜字上头还有一个「吉」字在,吉字就是告诉你,一切大士之宣出处,吉就是一个士、一个口,大士之宣出处。所以你要在这个力用现前处,你才知道那个「喜」;你在法法能如实兑现当下,你才能够明白心中所「悦」。所以这个意思就告诉你,为什麽文殊菩萨奉教欢喜,也就是要让一切行者要念念看到,你心中念念在大智体上思惟觉心时,你那个大智体中念念中的纳受,而且你一定要称如是智体,如实思惟。
你说:「法师,为什麽要讲到这麽复杂?」其实不是复杂!因为将来你慢慢知道觉体时,就是这样子。你以为大智文殊在哪里?不是有个大智文殊,讲到内心时,有个大智文殊在你心中,他就是大智文殊诶;大智文殊也不是一般你用众生知见之所能见的。那就是一般凡夫最初回家时,虽然用到的是世间的思惟,他还是用到当前的念头。但是那个念头之中,已经念念之间供养自己的根本觉体了。他在供养觉体时,他是拿着现在的凡情的意念在作供养吗?当然不是。虽然不离现在的凡情意念,可是现在的凡情意念,是要圆照一切根本菩萨修行的这种种心中的觉察、觉照,在供养大觉的。在潜在意识里面,你会发现你自然就有这种回路的,你心中就会明白那种回路的。
所以虽然最初是在凡情,但是凡情是依种种行者那种大智、那种好乐,那种心中的欢喜相中,那种心中的根本的这种称性,所兑现前的这种性中的这种担当中,你念念观想觉体的。所以当你将来证得时,你前面这个凡情的造作歇,你将来证的就是大智体。你虽然不说你当下就能够成佛,但一定先能够证得如是大智体,先要在那个智体上,在文殊的智慧之中你会先明明白白。所以前面的有作的凡情,你不可以舍去;因为哪一个有作的凡情,不是你根本觉心之所现作而已,所以他也就是你大智体中之所现前而已。所以回去时一样要假借如是有作相,但是念念圆什麽?圆你的无作的性德。那无作的性德又要什麽?要念念归向你根本面目,所以连无作都不可得。所以这一个心里面的体会,你才能知道你在真供养文殊,你才是真正供养大觉。所以这个里面才有《圆觉经》中接引众生的种种方便。
所以讲一个菩萨的名字,讲一个菩萨的行为,他都不是告诉你数别人家的财宝。讲一个菩萨的名字,讲一个菩萨的行为,就是告诉你,念念之间众生,一个行者但要听闻时,已然什麽?已然所有的道理已贯其中,已在他内心之中俨然长养如是智慧、如是功德。所以你要在觉心上先有如是担当,先有如是自己向自己心中去认的这种决定心。不然你就会怀疑我怎麽成?大智文殊师利所问的非我境界!怎麽会非你境界?你只要站在圆大智文殊师利的智慧上体会觉体时,你就自然清楚,大智文殊师利的所有一切他的智慧的行持。虽然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清楚,但是你就是这样子如是深入,如是渐渐渐渐开发心智的。这是指整套的最严密的心理学,就是如此啊!
所以在这个上面,我又突然想到天台讲的「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仪四教。所以法中行者最初那一念中,念念归家时那个心中已然的决定是「顿」。我们先不要讲说你将来明心见性叫顿,那个已然不在众生知见上面,再作曲解,再作流浪,我直下担当。虽然未证,但我已经对如是方向已然起成信心,已然起成决定了。那一念心还可以堪称「贤首」,那是《华严经》讲的十信之初。那贤首又是谁在跟他对话呢?文殊,就是文殊在跟贤首对话。所以文殊先表种种的修行性中的种种功德,然後再反问一切首字的菩萨,到最後再问贤首。这里面整个《华严经》,他在安布心境这种庄严,这种排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最初的信念,最初那一念信心,都是从什麽?都是从一个行者「直下担当」开始的。
「直下」就直指文殊、直指大智。直指文殊、直指大智就是在根本知心的根本觉日上面,智就是一个知一个日,觉日上面担当的。所以这一点就叫做「顿」,这个人已经是顿根。你念念之间,念念就要在这个顿上,因为你明白那个顿,直下就在本位上担当,絶对不再像刚刚讲,絶对不堕邪见。他念念之间能够达本,在本位上担当,所以他才能够明白渐次,你现在在哪里安布。你不知道顿,根本不知道渐。因为你知道顿故,所以你才能够圆融一切渐,才能够明白一切渐。顿中才能够明白你现在所有的一切行为的安布。但他不是以渐说渐的,因为是顿照见渐的。你在渐中才明白顿嘛,要是没有渐,没有那些行持,没有仪轨,那你怎麽会知道,什麽叫做根本心性呢?所以以渐中知道顿的,所以他才能够渐渐逹到这个顿,才有渐顿。所以顿渐二法不是分…,不是差别相。顿渐二法是在一个行者最初讲到的心中的下手处,他是心体的智慧的圆融相,所以叫「化仪四教」,他是天台。
「天台」是什麽?「天」字我不是讲吗?一大为天。那是一个行者最初称性那个一中,心中的含融,念念看到他心中智慧的平台现前处。那是天台,那叫天台宗,所以那叫成佛的法门,叫做「法华」。所以你要念念站在心体的天台来看化仪。所以你要明白顿,行者最初发心一定是顿。要不达其本,你根本不能发心。所以不知道本时,你所学都是末,都叫「枝末」。你明白本时就是「顿」;那顿在哪里学?渐上学,就在渐上安立。所以六祖大师,在内部舂米,廊前书记,後面又三更闻法,都是渐法,这都是渐。然後六祖领衣而去,这是顿。惠明在後面追衣而来,这是渐。你前面那个担当是领衣而去,那直下担当领那个祖衣,但是你後面还有个心,是惠明不断的要追如是衣,你不能没有这个寻伺的心。你不能够没有现在一个行者,从最初心中念念向上觉察的作用。那是渐。但是你没有那个衣,你哪有渐?惠明要追谁?你心中不领那个顿,你潜在意识哪有那些渐法,不断在心中不断的增上?这样知道我的意思吗?
所以一定是要知道顿才有渐。因为在顿中才有渐,所以这个心性的成就,你不可以知知,不可以不知,叫「秘密」。为什麽不可以知知?他不是世间语言之中之所称量的。就好像一个善行人,你真的修到如是善心,他绝对不是自己告诉自己「我在修善」,但也不是说不知道「我在修善」。他明明白白知道那个善心的成就,但是他絶对不落在任何心底的文字、声音那种气氛上面,那一些稍微的住着上;那叫「秘密」。所以他在渐中能够成就顿心,他在顿心中能够成就渐法,那就是「秘密」。由顿而照渐,由渐而照顿,那就是「秘密」。所以他不会住着在哪个声音上,但是却圆融一切法。
所以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够体会那个「不定」。不定,所以他才能够真正达到性中的常定。在法中若是有定,那都叫断灭相。你有定,就能够分别种种法。有定,众生的知见有定,就是在一法一相中说定的。就类似宗门讲的「一法不立」,你讲说一法不立,从此以後我一法不立,那就立了一法?对不对?你一法不立,所以看到我是禅宗,看到净土宗、看到什麽宗,你就觉得那就不是禅宗,那你不是都各起争锋吗?那就是立了一,所以才会见到种种二啊!我说的不立,是一切法你都圆融。一切法都圆融,一切法中都能徧参,那叫「不定」。因为你念念之间,你站在色中看的就是渐,你站在渐中你能担当的是色;你站在体中你看到是用,你站在用中成就的是体。那个是「不定」。
你为什麽能够知道这个「不定」?当然天台中也讲这个不定中分两种讲,一个叫显露不定,一个叫秘密不定。显露就是顿渐不定,顿渐你知道不定。秘密不定是连名字都不可说,秘密不定。但是在这个不定教中,他也排在四教里面,这个化仪四教里面。所以他还是属於一法、一门,你要看到心性就是如此。
所以这个四教,化仪四教,仪者,人入义也,叫仪。你入义,你才能够现出行为来,要人入义,叫仪。所以你那个念念之间,你会发现化仪四教,念念都要流出在你每一个念头的当下,每一个念,行者行持的当下。每个行持时,就像早上说,我们就要在现前随取一根、随取一尘,在那边开始反观觉体。但你反观时,你心里面担当的是顿,你絶对不允许自己还落在世间的种种差别中。但你现在的行门是渐,所以你以渐在明顿。所以你到底是在哪个上面,你是在渐中修渐吗?不是!你在顿中说顿吗?不是!所以那叫「秘密」。所以在这秘密之中,所以你才能够什麽?顿渐二法能够圆融,一切法中他都不住,所以法法能够圆明,叫「不定」。这是你的化仪四教。你念念都还要在这个上面去体会的。
所以当你能够真正体会到文殊师利菩萨时,你能够体会到一切名字,就是菩萨的名相时,你都还要知道他就是你的化仪,入义。所以你不要怀疑,那文殊在哪里?那文殊絶对不是现前的众生,现在凡夫的知见。但是没有现在的凡夫知见,没有心中的向往,没有自己在念头深处,在大觉体上,念念看到大智菩萨的功德的那种庄严,你也体会不出大觉!因为大觉不是众生意识可以直接思惟的。就好像大山的高远,你根本在高远之中你根本不能思惟的。什麽叫高远?你不藉大山的形相,你根本体会不出什麽叫高远。所以我们要藉相发挥,藉菩萨的名号发挥。所以藉个大智发挥,藉个大行发挥,你才能够明白什麽叫大觉。
那你最初在藉种种功德发挥时,你是凡夫啊,没错!但这个体上你都要解释得非常清楚啊,没错啊。为什麽要这样子不断在文字上、语言上这样子搅遶?就要让一个行者更明白。因为更明白故,所以念念之间,就於当下发心再也不起疑惑了,要破疑。你有没有离开现前的凡夫的发心?没有!但你还是住在如是过去凡夫的知见?不是!你在哪里?我念念供养大智。那你只是供养文殊吗?不是!为什麽?我念念供养文殊,是因为供养根本诸佛。这个法中才有一贯性,才叫做圆教,才叫做圆觉。所以法法才能够立名。所以讲到这里,讲到圆觉,讲到这个,那当然先把後面讲完再讲十法界。
所以他讲到「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你真正体会出刚刚讲的道理以後,你心中所有的一切渐次、一切起念,那叫「大众」,一切起心动念你就能「默然」。先不要看到外面的大众,外面的大众跟你没有关系。但是外面的大众都跟我们现在心内的那些烦恼是一样的,我说的是凡夫大众,那都是一样的。你心里面具足多少差别相中的这种种闇钝,那大众之中每一个人各表一分,各占一分表现而已。因为什麽?堕在凡情上面都是如此!可是要站在行者体上那个大众呢?就是念念之间,只要是能够回家的每一个赤诚的发心,那一定要有众相,大众相。所以为什麽声闻先要讲千二百五十人,或讲到五百罗汉,是要在声闻之中你一定要知道「众」。
因为你的觉心一定是入众。觉心不能入众,怎麽叫觉哩?你在入众时,你才能够明白什麽叫「单」。单不是因为单自己说单的,因为他能够知道众故,所以他叫做「单」。所以单都一定挂在哪里?单是挂在大众中,所以叫挂单、挂单,所以单一定挂在大众中。你没有大众中,你说挂单,你一个人住茅棚,还叫挂单吗?不用挂单嘛!你是单挂。对不对?你根本不叫挂单,所以单是一定住在大众中。所以你能够明白大众时,你才能够知道现在的在哪里,本位在何处。
但是你要证得如是心中圆融时,你要圆融一切众。就好像觉心现前时,你要了解六根六尘一切变化,那就是「众」。在六根六尘十八界中,在所有一切变化里面才有罗汉,才有种种应真。每一个念头中,在眼就是应真相,在色就是应真相,应真就是罗汉相。所以一定要明白大众。你能够明白大众时,才是供养最初声闻,供养诸佛时。所以目犍连还要礼敬大众,而且还是在结夏,不单只是大众相,还要结夏。所以每一个人都各据(具)一分,所以五百罗汉你看他每一个人,都讲到他各证的法门,表示你过去他的性德是如何。你要圆满这所有罗汉的性德,你才能够合集这五百罗汉的性德,才回归一念菩萨的智德。所以你要看他各表什麽,各人在表什麽。所以你要先一定能够入众。
所以「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所以这个「默」者,叫静深,(安静的静,深入的深)静深。「然」者,叫决定。「默然」二字,叫静深决定相。不是我们现在听经,我们叫平常听别人讲经那个默然,那个默然不叫做静深,那叫「蒙」!对不对?默然久了,你会发现那个瞳孔都是打圈的,有罗纹,瞳孔有罗纹,有罗纹就算不错的哦!有的人还能瞳孔分离,变成双瞳,那就是昏花相,都是昏花相!我们那个不叫做默然,我们那个叫做蒙,就是个蒙。那默然是心中根本静深的决定相。你要是前面知道那个性中的作用,你当然就能够静深决定,你就能够默然而听。你为什麽能够默然而听?这还要讲到世间所说的虚心求教、虚心受教。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过去讲的那个譬喻,你必须好像把你水杯的水倒满(完的口误),所以你才能够装,我才再能够接受其他的水注入。其实这些譬喻就是告诉你虚心嘛。那这一些譬喻的虚心,在哪里虚心?你懂得道理你自然虚心。你不懂得道理,你永远没有办法虚心!
我为什麽说你没有办法虚心?就算你这样子憋在心中告诉自己:「我要虚心!」那这个就已经卡住了。你怎麽虚?你说我要虚心,你已经被虚心那种感觉卡死了,心根本虚不下来!所以你要明白大觉心体的那种本来面目,於是心中有一念回光的好乐,一念念念向上求学的心中的作用,就自然虚心。出世间法是如此啊,世间法也是如是啊。一个小孩子真正想要读书时,真正想要求得学问时,他心中所起的求学的好乐,他自然虚心。他自然就不允许他还用现在的种种曲解,妄再作任何的解释。还在放纵现在的情识,一直不断在上面用自己卑劣的意识在上面搅遶,他絶对不允许。
他为什麽能够不允许?因为他好乐求学故。但你要是不好乐,你根本断不得,那个心中的乱相,你根本断不得。所以就像刚刚讲,你说刻意我要虚心,从今天开始我要学着虚心。那虚心是什麽相?虚心不就是刚强相吗?你怎麽虚心?对不对?所以那个使用世间语言讲,没有一法可通!但要用到如是心性时,那你才知道那法中就是本来如是,本来如是;那性本来故,就是如此!所以那个叫做知道法性。
所以你要知道法性的人,你当然就知道怎麽样当下安立自心嘛。甚至於你就可以在自己行为上面,你解释法性是什麽?我为什麽不能虚心?那就是看看你现在,你还在缘什麽法?你潜在意识还在缘什麽法?缘什麽相?你就慢慢自己都可以为自己披剥,披剥病相、披剥你的障碍;那是真的懂得虚心求教。
所以在这边「默然而听」时,我就要先讲到十法界。为什麽讲十法界?先让大家能够明白,大觉心体的成就相,所以将来才能够说什麽法王大陀罗尼门时,直下担当本起因地当下,你才能够担当一切,哪怕是觉心最初的根本流出的那种性德, 甚至於你能够担当最末,觉心的最末的成就处,大觉心体的成就处。所以我们讲说「十法界」是在哪个上面讲的?是在一个觉体上说的。
既然是十法界是在觉体上面说,所以六凡一样没有离开过觉体诶。只是在六凡之中你不认觉故,所以堕在凡中,被凡的气氛所束缚,所以流浪生死;但流浪生死都是妄念!将来你认得觉体时,一样能够入一切凡。何必怕入一切凡,不敢立一切凡呢!我不是跟你讲过吗?你敢立一切凡的,还叫梵天。梵是林、凡,他遍立一切凡。镜子不敢照色吗?不敢立凡吗?凡就是众。他不敢照吗?你真正知道镜子时,他一定要照凡。可是那个照凡当下你还有流转吗?没有啊。那你不知道凡吗?清楚啊。你不知道凡中各个界道种种差别?我比谁都清楚,因为你站在镜体。但是你假如一念忘记镜体时,你堕在凡中,就被一凡这种种界分当下,每个界分中的不同,你就堕落留碍在其间。那个叫做「妄受生死」,那才真叫「妄受生死」!
所以讲到这个「佛法界」,佛法界,因为这个是教材,所以随便提的教材,所以不能够讲得太深。佛法界就用我们常常用的《楞严经》中的文句来解释他,他就是根本的「妙湛总持」,因为佛是大觉嘛,所以一切觉都是他。有哪一个觉离开过根本的觉体?所以叫做「大觉」。你要在一切觉中都知道都是觉体,这根本觉中所现,所以叫大觉。所以大觉他能够含融总持一切觉,所以叫「妙湛总持」。「元清净体」,他根本就是本来的清净的面目—元清净体。所以你要听到这句话时,你要在心中怎麽思惟?你要在一切感受的最初看到,他就是觉心所照处嘛。就好像你要在镜色上面,你直下就能担当哪个镜色的变化,这麽强烈的变化的种种氛围里面,你能感受到他就是镜体的元清净体嘛。若是镜体不清净,变化—你在色中的感觉就根本不能够呈现。色中之所以能够呈现成如是的明明白白,是因为镜体光明故。所以你仔细思惟,你就真正能够体会到他那个觉体的根本的妙湛、根本的总持,所以那个叫做「元清净体」。
然後,大觉他不是一相一法,觉他一定能够入一切觉,所以既然讲到觉,你还不要忘记觉他一定能够立一切觉。觉在入一切觉时,你听这个文字,千万不要从觉中又分裂了。觉在入一切觉时,他只是在这个文字、这个文句上面,为你什麽?为你更能够圆融这个觉性,不是要你分裂觉性。所以觉,他一定能入一切觉。所以觉他一定入一切觉时,觉心最初能入一切觉时,那叫什麽?「妙明性发」,觉一定能觉一切嘛,觉能觉一切时就是「妙明」。
为什麽要称「妙」?因为法法不堕是妙,法法圆照是妙。你要是堕,你就不妙了。你堕就是什麽?随阴赴感,随那个阴相赴感,追着那个感觉,随阴赴感。但是你能不能照阴?你能照阴,你能照那个感觉,但你是那个完全随阴那个相吗?不是啊。所以「妙」字中国人写得多好?女、少,多了你就沉沦;不是没有,那女少,清清楚楚。那随阴赴感清清楚楚,那就是能随缘。所以这个阴中就讲到荫(树荫的荫),他能够遮一切缘,他能够荫一切缘。所以那就是妙。心体中的根本,妙明性发。所以最初讲到性时,这个性,还不能够用文字立,但是你一定体会那个性中,最初觉体之中的「妙明性发」。所以他在最初能够开始时,他是「寂照普运」的。
所以之前我才跟大家讲,为什麽文殊菩萨问佛时,他讲到一个「未来末世」,对不对!他最初那是寂照,那是大觉体中的最初相。你能说他已经是感觉吗?不然!但你能说他不知道感觉吗?已经遍照!所以你不能拿感觉来量他,不能拿相跟形中量他。但你不能说他不知道相形,他能够清清楚楚。所以在这个上面他是「寂」,因为他根本不随一切法中流转故,是寂。但是必定他能够成就现在性德之中的大照故,所以叫「寂照」。寂照普运,他开始现前,你会发现觉心就是这样子,从大觉体就能现照,这是「菩萨法界」,那叫大觉有情。最初大觉处,他能够现出利一切有情时。但讲到这个有情,你不要堕在这个後面看,还不到那个有情的後面那个形(形状的形),跟质量相现前,还不到前面後面的形质二相。
所以不要讲这个佛经,讲到中国老祖先讲的这些心中的变化,也告诉你最初只是什麽?最初是在气,你看到任何法都是气,他有一个气氛先起。气,然後渐渐渐渐才有形声嘛,形状现前。形,才慢慢慢慢堕在质量之中。当你堕在质量之中,已经开始流转了,就已经开始流转了。所以任何尤其讲到〈黄帝内经〉里面,你看到一个病相,一个心中的执着,都是最初从气缘中现的。你看到一个人的现在的行为,你看他现在的心气,你已然知道他将来必定得什麽病。那是过去的大医、上医,他能够治未,还没有发生的病,他看到你现在的行为,就知道将来必得什麽病。所以过去古人的那个智慧跟禅定。
所以这里面你还不能够堕在形质上面来量,但他已然能够什麽?能够觉一切有情,一切「有」中就从最初开始现。但这个「有」你还不能拿量中来量他,这叫做「大觉有情相」。因为他能够觉有情故,所以他就能够什麽?他就能够从照入照,上面是告诉你寂照普运,所以就从照能够入照。你从本来是觉现觉,但是觉在一切照时,他能够应缘而照,所以你就从照入照,就能够照缘。本来菩萨他就本来能够应缘,但是只是你不能够还堕在作相有为上面说他,那是性德的变化,那最初的大明。
因为大明起处,马上那一刹那,他就是什麽?开始能够现一切缘处,所以那个叫「缘觉」。所以从照入照,所以他能够遍至一切心中随缘的变动。心中随缘的种种的心里面的智慧的所有一切的衍生相,所以从照入照,性用交立,开始从性,再立种种性,再不断的互相交光建立。
所以大觉体从菩萨法界之中,我刚刚讲你不能拿形质量他,所以最初那个觉现觉时,你不能拿任何种种感受上的那个明明白白来说他。他还不是堕在众生最末稍那个明白,最末稍那个明白叫无明,因为你已经背离觉体了。但是这个菩萨法界最初现的是什麽?是根本无明。为什麽叫「根本无明」?因为他无所谓明故,他立种种明。大觉体就是觉,他根本不再说种种明,他没有再明什麽,再立种种明,那是最初的根本无明。他根本没有立,觉就是现觉。我上次好像跟大家讲过,觉在现觉中间有作吗?有二(恶)吗?没有嘛!所以觉还有在明白些什麽?没有嘛,都是觉嘛。所以他在没有明中现种种明时,那个是根本无明。所以在根本无明里面,他必定能够称性遍立。
所以无明他就能够什麽?起成行,随缘交光。「缘」字,无明缘行,缘字就是起相,缘起、缘起。他能够起成,现前处是「起」,回头你就知道是「缘」,他能起成行。在无明之中,根本不再立种种明中,起成行时,才立种种识,意识现前。在这个上面才能够知道什麽名色、六入,才能体会,所以他那才性用在交光。这种缘动,还不是我们众生看到的什麽?看到最後的缘末,缘末是有一个因缘现前,你感觉那是缘,仔细思惟。所以古人讲,「絶无心外缘,能为心所缘」。是因为你心中就是能够照如是缘故,所以一切法中才能够称为缘。他有这样的照一切缘的作用,所以那叫缘动,所以他能够立行、立识、立名色、立六入,他开始能够起成十二有支。所以刚刚他能够照有,还不能又有相立,觉心马上就可以立出种种有支。因为你能照有故,所以我在有中能够立种种支脉现前了,安布种种脉络现前了。就好像身体的脉络一样,他开始为你开布、现前。所以智慧就像脉络之中的血液,那不能叫血液,脉络不是那个血脉,它是气脉,开始流通。种种智慧就在脉络上开始流通、贯通。所以那个缘觉还叫什麽?还叫佛嘛,所以叫辟支。为什麽叫「辟支」?从觉中入到菩萨法界,一定起成大照。所以既然能够起大照,所以在照中,我立种种入一切支的作用、性德,叫「辟支」。辟者什麽意思?辟者是遍立,建立相,叫辟支佛。建立一切有支,这是「缘觉」。
所以在有支上面,如是你才能够在支支上,每一个支上应真见,再说那个性,到了「声闻」。所以他在这个上面,声闻就是你既然是性用交立了,所以在末稍我再立性,再立一个真性。其实前面三圣是,虽然讲性、讲照,根本不能用名字来量他的,你不能以相来相,不能以名来名,那就是大觉体中作用。你仔细分析,你的觉体就是这样子流出的。所以流到四圣之末,就是开始在任何感受上你立一个真性了,所以那叫做声闻一定要入众。众缘之中每一个都有立性,所以在众中你才能够什麽?才能够接引一切众生,照见你本来面目,那个叫做「立性」,所以那个时候叫真性才立。但是那个时候是通体都是性,你看到觉心流出时,哪一个不是性用建立处?在色、在闻、在眼、在见,都是性用建立处。已经开始安布所有的一切相用。但是最初这个相用现前时,还是什麽?还是真性,还没有入凡,还是真性。但是因为他已经到了这个性用最末稍的现前,就是四圣之末,所以你也知道他将要什麽?将要下生人间了嘛,就要入凡了,天界就要开始了。所以那声闻就是「通体是性,随应立真」。就有个真性现前。
既然连真性都立了,所以真性一定能照假,所以开始入凡,就开始入凡。但是最初照假时呢,那个假,还是应真而见。所以那个假中,最初的天是真隐了,开始俗情现了,叫隐真立俗,触用还净!一切感受到现前处还是清净的,所以天人是属於净。所以你最初的感受,你仔细思惟,那是清净的,最初的清净。
这样讲可能很复杂是不是?我看到很多瞳孔放大!但你要不知道这十法界,你将来还会误会这法界中怎麽样安布的。你要敢担当,那就是到天都是你性中这样子一步一步现的。虽然本来觉心是一体全收,但是他一步一步这样子现前时,每一个性德作用你要能够分别得出来,叫做「法界」。所以这十个法界若是行者若是分别不出来,所以你将来永远不知道,你现在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在哪里!你根本搞不清楚你在哪里!所以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具足这十法界。但是这个十法界具足只是在觉体上说,但你现在可要看你就在哪里。为什麽讲具足?因为你随举一个法界,他都是从觉性中圆满而来的。只是你忘记前面的性用,所以你就会堕在现前的法界之中,从此受他流转。
所以觉心他最初现前能够知道照凡时;就好像镜子,最初照凡时,最初那个镜子的镜性,一定要叫做清净,他叫真性。所以镜性一定是真。所以你看到真时,他就入假了,开始你马上那个智慧就已经能够移到假上来了,入假就是缘起当下。可是在缘起当下,你看到这个镜色现前时,那还是什麽?还是镜性的光明,所以那还叫清净,那是「天界」。但马上就在镜性的光明之中,马上就随每一个色入他的感觉。因为光明故,所以他就能够衬托一切感觉现前。所以天是触用还净。
到了感觉现前就是境发,因为太清净了,那所有缘起的境,境界就显了,感受就显了,就叫境发、境显。逐境就能生情。所以马上就在本来清净的镜体之中,照黑当下,本来是镜性入世的清净,但马上你就随黑立种种黑的感觉。你要是不能知道黑的感觉,你还是镜子吗?可是你堕在黑的感觉就是「人」。你明白黑的感觉,在人间还是佛,所以佛都到人间来成,还是没有离开觉啊!都没有离开大觉!
所以在这个感觉中,逐境生情当下,你就能够看到,这个从此以後,在情中,他也不是住在情上了,他就追逐这个入世的情中的势力,所以他叫「常逐」。因为逐这个境,常逐常生,境界一直现,他就会堕在这个势力里面,所以忽(呼)起势力,所以叫「修罗」。修罗就是念念之间,在那边不断的罗集,不断的在那边广运,在这边收集,就是修罗。所以为什麽修罗瞋心大?就是你就在後面已经目已为真了,你就抓在後面以为是真,所以就叫瞋心,一个目、一个真就是瞋,那个瞋心大。那种瞋心多大?从此以後你就根本完全背离了人间的性德。就在修罗这一界,从此以後你就撇离了人间的性德,就完全就变成向下堕落的势力。
你在镜子现出镜色来,本来就是镜子的清明,可是看到镜色时,当你知道镜色所托出的种种情境当下,你马上被这个情境唤起的势力,马上就堕在他的修罗中,就是那种气氛酝酿中。那种瞋心有多大?那种瞋心马上就把你淹没。所以那个生相是什麽?能够达天际,所以你就会堕在他那种形态中,你再也搞不清楚什麽叫觉了。那个叫「修罗」。
可是要站在觉体上哩?你从觉入觉,若是不能够如实托出如是势力,那还不叫作觉。只是在觉体上,他一定能够托出如是势力,能如是显现。到如是显现时,你居然念念之间忘记觉体、忘记回光,那是修罗业。你知道那原来那麽强烈的势力,都是你觉体必然的显现,没有如是必然的显现,不叫做大圆满觉,他根本不能成就世间。那修罗都叫护法,修罗都是回光的护法。
所以你就在这个势力上呼起势力,你就会发现就在这个势力强劲时,你就自然而然从势,你就慢慢慢慢能够知道那个势力的作用。从势觉势然後交发立坚,你就在势力的作用开始,你能够坚固种种情想,坚固种种势力,那个就是「畜生」。所以过去讲的畜生,那个畜就是蓄,你就不断的积蓄那种力量。但是反过来说,在觉体上你要是不知道如是蓄,也不是觉。觉心就一定能够知道觉心现前处,他从清明之中就能够走进凡情。走进凡情之中,他就能够明白凡情的变化。就好像镜子你担当时,你就算站在镜体上看镜色,你也依然明白镜色所浓起的,所有一切界道的种种变化、气氛,那种浓厚的程度,清清楚楚。你也能够知道那个镜色,他随起的势力、惑着(浊)的势力那种感觉,你一样明白。所以那种势力的酝酿,那种势力的浓厚,你一样清楚,要是不清楚不叫大觉。但是你过去在这种势力上,你忘记觉心时,那叫「畜生」。将来你知道是觉心时,就是「菩萨座骑」。他都是踩在如是势力上面,你才能够明白那个大觉的嘛,因为任何势力你没有离开过觉体。都是菩萨座骑。
所以这个觉心就好像镜子一样,从这个势力之中,你慢慢你会发现他就会往下深入,那个深入中就是什麽?坚固心生,既然追逐那个立坚,坚固,所以他自然而然堕在坚固上,他就着这个坚固,立了一个心,坚固心生。然後在这上面不断的追取无尽。在不断的追取无尽之中,才有一个食我相,所以那个叫「饿」,不断再立种种我受、我想,才立种种食我相,那个叫作饿,那个叫做「饿鬼」。
但是觉心若是入到种种感觉,不知道是我相,那也不叫做觉啊。觉心一定能够遍明一切我相,你站在觉心立种种我时,他不会被「我」字所束缚,但他明白一切我、一切人我,一切众生的我相、一切众生的我执,这是觉心。你站在镜体上一定知道种种镜色,所有的一切势力,种种的执着,那种我相清清楚楚。但你要是忘记觉心呢,这个我相就成饿鬼。你要不能够达到如是性,性中若是不到如此,也不叫大觉。所以到饿鬼上,你看错了是饿鬼;你看对了他叫做「大士」—焦面大士。不然你说那佛教实在是厚脸皮,那饿鬼还能够立大士哦?你看到那个立坚处就是你回头处,那就是觉心时,甚至於告诉你焦面大士就是观世音。我们现在还不要刻意把焦面大士拿回观世音,直接叫你担当後面那种势力最强处,还是大士,还是鬼相。那种鬼相就是大士。
所以他不能够入一切世间的深入一切作用,都还不叫大觉。所以觉心一定会如是现故。因为觉他一定有什麽?一定有成、住、坏、空,所以他在成中(51:39)住中,他就能够深入一切住。在住中,因为深入故,所以慢慢慢慢随着住中他自然坏。那个自然坏是觉体的必然现象,要是没有那个坏,下一念还不能生呢!所以《华严经》中讲的六相(总别同异成坏)还有什麽?还有成、坏二相。但是坏中才有成,这个念头中念念在坏,念念在成,所以没有这样的坏相还不是法性。法性之中因为不住故,所以他能坏。所以坏不是说有另外一个力量来坏他,他法性之中,法必定在性中就能够如是坏。
所以站在这个坚固上面,你就发现他就在尽而无尽,无尽,尽极无尽,无尽而尽,尽极无尽,就追逐。但是你要是忘记觉心,你就追逐这个无尽相,那叫做「地狱」,那叫做「无间」,那叫做「阿鼻」。为什麽叫「阿鼻」?因为念念都在那边呼吸,鼻子是呼吸的,你离不开那个气氛。你永远就是被他锁在那边,一直只是这种感觉,你脱离不了,那叫做「阿鼻地狱」,那叫做「无间地狱」。你永远在这个上面喘息,那叫「阿鼻地狱」。但是你要知道是觉体时呢?那就是觉中走到最後,觉坏之所。可是众生在处处着中,就执着这个坏就变成地狱。你将来要回头怎麽回头?就在地狱相中都能明白他就是觉体。
那每个都是你大觉心体的十法界相,所以你根本不异此处,不要变化此处,当下证真,当下看到觉体的本来面目就在现前。所以不是叫做解脱六凡,才能够叫做应真。你要在凡情之中你都能够知道四圣的作用,那叫做「解脱道」。所以那个叫做「十法界」。所以十法界到了地狱,你看错了是众生六凡之中的沉闷流转。你看对时,哪个不是如是性,如是显;如是性,如是生;如是性,如是灭;如是性,他如是呈现而已。法中就是如此!
镜子照色之时,你就会从镜性全体变成色。变成色中就从四圣入凡了。举体成色,色中就开始,他不是就待在色中,色中就开始酝酿色的情境。色的情境酝酿时,就变成色中的情中的感觉跟势力。势力之中就念念之间就在这边浓厚相蓄—畜生。然後永远在上面感觉到那个气氛中的彼此的追逐—饿鬼。然後从这个地方而尽而灭,然後再换下一念生。你每一个念头都是这样子,镜性也是如是显,那是十法界。
所以你不认时,六凡都成沉沦。你认时,将来你才能够知道,原来一切众生在最极苦难处,才知道什麽叫做妄,真的叫做虚妄已止。你只要认得他,你马上就能看到你本来面目!
先休息。
上一篇:
《圆觉经》036讲(......
下一篇:
《圆觉经》034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