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41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宣讲

第四十一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我们再看经文。上次讲到「此无明者,非实有体」。今天从「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开始讲起。

所以讲到这一念无明,他本来根本,你不能说无明有个体相,叫做无明,事实上就是你妄认觉体,他是无明。所以在这个中间,你不能够设定说有一个法的名字是无明。这里面就是告诉一切行者,他就路还家时,直破一切过去的一切妄想因缘;他不是说有一个法中,你还要再改变哪一些,改变过去的所谓一切什么业感、业障。他直下就在过去所流转业感、业障上面,他只能去直下担当。因为过去不认觉体故,就是如此一事实,就是这一念。那其他的一切法都是世间的众生,还是堕在妄想分别的造作上。

所以就如同好像我们之前跟大众法师讲的,你平常时间就要在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处,每一个六根、六尘的所有一切呈现处,都要去体会大觉心体的作用。但就在这个作用当前,你自然而然就会在这个所有的,不管你是取一根、取一尘,你会在你现前的所有的参究上面,你会起成种种的思惟:是不是如此?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样子才是如法?是不是这样子才叫做参觉心?会起种种如是的一切心中的思惟,那种念想。但是这一切念想,你都是要用一法来面对他;哪一法?你就知道他当体还是觉。谁觉得是不是这样?还是觉;谁觉得这样子对不对?还是觉。你总不要被自己后面那个声音,再搅扰了前面那种尘念。还用后面以为是在修行的念想,还是堕在过去在念头中流转的业力。

这直下担当都是问自己,叫做一体披剥,叫做念念披剥。就是要直下都问他是觉,只要问他:什么是觉体?就如宗门中讲的,你要念念知道「觉知的是谁」,在任何感受上「知道的是谁」。知道的是谁,不是要你在是谁之中,再去寻觅一个谁,而是要你在念念起处,不要被现前的念头所流转、所执着。所以他是打破前尘过去刚强的业感,他是要你在任何念前,念头之前,起成疑情。

所以有的人他是,譬如说他是看这个色;有的人是在声音上下手,他都是会在心中讲的说:这样是不是在听?这样子是不是在观?凡正在行门之中,所起的一切过去在念头上相同的业力,你都是要一等视之,都要知道他就是觉。不要被心中所起伏的念头,再随他去搅遶。

这就类似、好似我之前好像讲过那个譬喻,讲的宗门的一个故事,讲四个人在打坐,这个打坐的禅堂之中说不能出声音。一个人不小心出了声音,第二个就说「你怎么出声音?」第三个就说「你不是也出声音吗?」然后沉寂了一会,第四个讲「你看,就是我没出声音!」所以大家都是在这个上面,心念中自然而然就是如此。你说:那怎么样让这四种声音不生。你想要让这四种声音在你心底不生哪,那你是第五种声音,你又堕在前面四种的业感。

你要念念知道,心中过去的,过去众生造作故,一定会起如是声。但是就在如是声中,你念念知道都是觉心故,都是大觉心体,所以不在你现在的参学上面,再去堕在参学中间所有的一切意识上面。你自己感觉到的,好像现前所修行的任何的捉持,任何的好像思想的这种变异,你都不堕、都不住。你就要告诉自己:行者就是唯一事实、唯一方便直取证真,直取见到本来面目。

所以在梦中好像有如是事啊,心体是当下你能够看到过去的种种浮尘幻影,他就会现如是声、会现如是影,这是必然。但你要知道是梦,你要知道是梦;知道是梦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智者,他知道是梦,还要在梦中的境界不断的搅遶,不断的说,出梦与不出梦;知道是梦就出,不必更说出梦。这意思就是你知道是梦,那就是梦,你就不是在梦中人。假如你说我知道是梦,所以我想尽办法从梦中出来,我肯定你还是睡在梦中,你知道是梦就行了。但觉体中就是如是,不断的在行者心中,要不断的这样子如是历练,不断的这样子去作观。

所以在梦境之中就有如是的作用,在众生的过去的幻境业感造作中,他心境中就是有如是的行持。所以在这个行持上面,尤其是佛法,佛法讲的是毕竟的法门,他不会跟你说只要一体归到大觉心体以后,不再跟你说一切世间众生业感境界之中,所有的一切法性、法相。他为了要让你辨析,世间众生所有的一切过去堕在业感之中。过去我们随着流转,所以你不认那个法性,也不认那个法相;将来你从那个流转回头时,你还要向过去尘中去认。因为过去尘中的所有一切作用,其实都是你的法性。你过去因为背离法性故,你才受如是流转。只是在法性上面,你说真有如是性吗?不是,因为他一体都是大觉。你说在觉心中,不能够现如是性吗?当然能现如是性。所以现如是性时,不过就是觉体随种种缘起故,成就种种的智德,成就种种的作用。但是在这个作用上面,你不能说他「实有」,你不能说他「真无」,所以就方便说如同「梦境」,就如同梦境,因为他是「随缘」起的。

所以在这个「如同梦境」之中,才会讲到譬如像《楞严经》中的故事。所以那一次我才会讲到阿难,阿难示堕。你不要以为是阿难他就是因为参学无力,所以这样堕落,没有啊!之前我跟大家讲一段经文的时候,就已经跟大家说了,阿难的发心是什么?他是欲阐如来,要「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他最初要去,他还知道「世尊诃须菩提跟大迦叶是阿罗汉,心不均平」。所以他「钦仰如来,开阐无遮」,他还要「度诸疑谤」。他念念之间的那个发心之中的那种虔诚、那种严谨,所以他这个「严整威仪,肃恭斋法」,这是阿难。所以不是阿难因为过去未全道力,所以性中他就是偏堕,所以他才会染此魔事,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为什么要讲到这个开智慧的《楞严》?《楞严经》中就是要告诉你,虽然告诉你世间是一切如梦如幻,但是你要是不认如是入世间的一切性德,你还不知道怎么样证真呢!

就好像在镜子照色之时,众生堕在色末之处,那当然如梦如幻。但是你在这个梦幻的色中的变化里面,你还不敢去担当,原来色性跟色相中的本来具有的性德,你还证不到镜性。因为镜性不离色性,你不认色性,你就证不到镜性。过去只是在色性上面,你堕在色相逐末故,是流转;今天在色相中,你能够从过去逐末的业感,能够回头时,你还要担当色性;你要不担当色性怎么叫回头呢?你不担当色性,难道将来的镜子不照色吗?

所以这里面才会跟你讲,你在这一念赤诚心中,在这一念侍佛的心中,你才能够在你念念之间,每一个念头随你的参学游历之处,那叫做「乞食」。你不管是在眼根中参、在色尘中参、在声尘中参、在耳根中参,那叫「次第循乞」,才叫乞食啊!因为你心中赤诚故,所以你才能够发现你过去众生业感在次第循乞时,那种感受之中的虚诳的势力,那种念头上面的虚诳势力。假如你根本不发如是念念侍佛,如是严谨的发心,如是乞食的发心,你根本看不到你现前流转的业力啊!所以你根本也见不到这个摩登伽。

你为什么见不到摩登伽?因为我们就是摩登伽,我们念念之间就是摩登伽啊。你根本不知道那种念头之中的虚妄,那种已经被念头束缚的那种障碍的境界。什么时候你才能够看到摩登伽?是你那一念,念念赤诚恳切侍佛的发心。那种非常严谨,整饰威仪,肃恭斋法,那个时候的发心。你才看得到过去是怎么流转堕落的。你在每一个念头,才能感受到那个念头的虚诳,那个念头的势力。每一个念头都叫什么?都叫「族类」,(每一个族,就是家族的族,)每一个念头都叫族类,都是一族。族知道吗?就是家族的族、民族的族,都是一种族类。那每一个族类都是一个姓氏,为什么姓氏?他每一个表达的每个业感不同,所以摩登伽叫族姓女,就叫族姓女,她也叫本姓女,就是族姓女。所以你可以在你的这一念发心中,看到过去流转处的所有的一切荫覆流转润生的势力,那叫「先梵天呪」。你才能够感觉到,因为你已经守住自己这一念念之间肃恭斋法的发心,你才能够看到念头当下,每一个念头的起成之处,那种惑着(惑浊)的势力,所以你才能够真正明白什么叫做「淫躬抚摩」。你才能够发现那个心中,你已经知道那个觉心了;可是感受在现前都在「淫躬抚摩」。

后面那句话很重要,是「将毁戒体」。谁说阿难已经堕落了?这是将毁戒体。所以在这个将毁戒体中,佛如来宣呪,文殊提奬。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提奬」二字?叫「敕文殊提奖阿难与摩登伽,同来佛所。」这什么意思?提奬,奬就是励,鼓励的励。就在这一个发心上,在阿难这个发心上,在一个行者赤诚念念之间,已然要回归大觉体中的发心上,但是这个发心一定是看到你过去念头最强烈的势力中,从这里开始,再为一切行者开始讲说一切心中的根本,所以叫提奬、砥励。

所以在这个心头中,行者要看到这一念心中的作用上,你才可以听七处征心。不然你到哪里征心?你根本不认那个体,你到哪里征心?你根本不认那个尘中的那个性,你到哪里征心啊?(征就是征信社那个征)七处征心。所以那个时候再跟你讲是内?是外?是在根?是在尘?是在和合?是在中间?是在无着?你才能够分别得出来,你站在阿难体上才能分别出来。纵然在阿难体上多闻,也在当下他不是得证时,但是第一个能够得证的一定是什么?你过去看到那强厚的、厚重的过去的迷惑;当你知道觉体时,他一定先得证。所以你看到法中的那种安布,阿难还未证,摩登伽先证。当你能够知道这念觉心时,你再看那些感受,原来感受都是觉嘛。所以感受都是觉时,你才发现他根本什么?他根本不受后有,他根本不来。你明明是觉,明明都是觉啊,所以你哪有感受到淫躬抚摩?事实上都是觉体,根本不来不去呀!就是最初先证不来果。这是讲《楞严经》。

但这个《楞严经》中,为什么我现在早上提到这句话?这叫做,你要在梦中啊,虽然知道梦中是没有的,但是梦中的本性你要清清楚楚。所以在梦中好似有,这个好似有不是只要你知道梦,是要你真正敢去担当,过去众生在梦中所有的一切业性。你连梦中的业性,你都不敢担当,那你将来如何照见根本大觉的本体?就好像你根本不敢担当镜子他一定能随缘起出种种变化,在变化性中你不敢担当,你不敢担当镜子随缘的变化性,那你就将来也证不到镜体,是完全证不到镜体的!所以这一念发心,要清清楚楚。

所以不能够只是讲说,「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这个「梦时非无」,大家就只是讲说,哦,梦中是虚妄的,梦中是没有的,梦中所以感觉到,梦时非无就是梦中是有的,出梦是没有的,所以只是在这个上面解释。这有时候在解释在「梦时非无」,你还要担当那个「非无的智慧」。你能够入那些非无的智慧,这个才叫做什么?这个才叫做《法华经》中讲的「十如」,你知道一切的因缘本末。不是说你只要知道觉以后,什么都叫做觉,就大事完了,我们其他都不必要了。知道觉是一切遍觉,法法遍知,所以如是生、如是灭,清清楚楚;但是在生灭之中,你会再着于生灭中说生灭吗?当然不可能!

好像镜体之中,你看到镜色在镜体上面表现的生生灭灭,你当然能够去跟一切众生讲尽一切色相随缘变化的生灭,可是你在说如是生灭时,你是真执着有如是生灭吗?当然不是嘛!因为你在看的不是色,你追逐的不是色,你看到是镜体嘛;因为你没有镜体,哪有镜色可言?所以镜体随缘时,现有生有灭。现这个有生有灭,只是跟一切行者、跟一切智人,智慧的人,是告诉他镜性随缘的清明,所以他才能现生现灭,这个讲他的清明、他的担当。所以你要敢于入于生灭,敢去到生灭中,所以在这个上面你还要担当摩登伽,你还要敢担当摩登伽。你没有前面侍佛的发心,没有那个真正肃恭斋法,开阐如来无遮的这种大悲心,没有这种好乐,你根本看不到念头的流转。

所以现在才会要诸位法师在每一个根尘上,当然是希望大家都在一句阿弥陀佛上,因为阿弥陀佛上次讲过,都摄六根,但你还要在这句话上,你不是只是念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而已啊!假如是只是这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就要去拜忏!因为你的因地心中一定不真。我讲过觉心是活的,你要是面对大山,你礼敬久了,你都会明白大山的道理呀。你怎么念阿弥陀佛念二十几年,你只知道那一句阿弥陀佛,你就要去拜忏啊!

假如你真正有一点知道阿弥陀佛的道理,就是你真正赤诚恳切念一个圣人的名字。你在心中长养了圣人的道理,你当然知道什么叫做如梦境界,你当然知道什么叫做阿难,你当然知道什么是摩登伽,你天天看得清清楚楚啊。所以你当然就会在现前的感受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那感受的虚诳。你只要有一念不守于根本,你就能够感觉到那个感受之中的那种淫躬抚摩的可怕,马上流转的可怕。但是你已经明白了那个可怕时,你就再也不是过去的业力了。所以站在这个点上,才叫做「阿难示堕」,为你开始演出一部大《楞严经》。

所以楞者,)立四方。你要真正建立四方,那四方就告诉你明白一切法。当你明白一切法时,我才能够肯定说你是不受一切法流转人。你不能明白一切法,不敢担当,那你还是受什么?还是受法束缚人,还是堕在梦境中的人。

所以讲到正道,我们讲的八正道中,「正」字怎么写?正是从一、从止。古人讲正,守一而止,正也。所以你不知道那个一,你不知道那个大觉体,你不知道那个钦仰如来,开阐无遮,这是一。一中哪有遮?一中照黑照白、照好照坏都是那个一,那个是一啊。他不但不会说,他只能照黑、不能照白,他也不会被黑遮、白遮,那叫无遮。你守住这个一,你才能够什么?你止于一,你才能够看到过去流转的业力,这个才是我讲的真正懂得忏悔,真忏悔。不然你根本发心不明,你说的那个忏悔,你虽然嘴巴说忏悔,事实上什么?事实上你根本自己在心底深处,你都还不知道你错在哪里哩!你只会说我忏悔因为我是修行人,我是佛门弟子,我随佛教、随师教,我忏悔。但是到底有什么错?不知道。这种忏悔没有意义啊!

那为什么他会不知道呢?因为在根本教义上面,最初就不是在这边下手的。在根本教义上,若是念念之间都是在觉心上体会的,都是在觉心上听闻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如是最初入到佛门来,念念都是在如是觉心上面去体刻、去深入的,他当然知道忏悔在何处;他当然知道那一念之间违背觉心的恐怖跟危险;他当然肯定自己心体之中的本来面目;他当然相信那个实有,自己心性之中本来的性德;那个叫做最初立的信心。十信品中以谁为首?以贤首菩萨为首,贤首是跟大智文殊对谈的、对答的。贤首那就是你真正发了那个心,才是一切功行的万德庄严之首,你不立那个信心,一切功行、一切修行如同不过…,也不能说白来啦,就最多只是在积资粮位。

那在积资粮位,什么时候能够开始起行?将来生中一念回光,你资粮具足了,一念回光。其实讲到这句话,已经是非常委曲了,你等到资粮具足了,一念回光!现在叫你回光,当下不就资粮具足了吗?你当下不肯回光,那你就等着资粮具足!资粮具足,什么时候具足?就是将来碰到一个跟你有缘的人,一顿棒喝,又回光了,资粮具足了!就是欠那一顿,欠那一顿!这是开玩笑。

所以这叫做梦境。所以真正叫做守一而止,这是正念。所以正见、这个正精进、正法身,光讲正见,你是离觉而见吗?都是邪见。你还在用世间语言解释如是正见与否吗?全是邪见。所以背离觉体都是邪见。这个是一定要在行者心中,要确切的起那个信心。有很多人虽然参学,参学到最后,因为他在内心之中不能够起信,不能够立信故,所以老是在这一念心里面,老是在不断的用自己的意识混淆。所以我讲说能证到这一念觉心,才叫正见。

有的人就会怀疑啦,所以很多世间的一些学者,甚至于像内地的一些居士,他也就会问哪:「像《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如是的话,像这种人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假如他做了一些这个犯戒的事,他有没有罪过?」还有这种问题,你听过这种问题吗?我真是佩服他!这个就是表示他永远在,虽然修的是应无所住,但念念看的不是大觉本体。说他知道是大觉本体时,他必然是正见,他心中还是怀疑。为什么怀疑?因为他根本不是在觉体中参的。他不是念念在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去体会能觉的是谁?觉体是谁?你要是真正说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法不住时,你怎么还可能去造恶呢?就好像你真正站在镜体之中,他根本不随镜色堕在种种相中,他如何还在镜色相中的迷惑里面虚诳之中,再去造作呢?所以哪里还有犯戒、受不受呢?所以第一个他根本不认真心故,所以前面那句话他根本曲解,光这句话就受。

所以假如是真正证到如是心的,根本不堕在相中的流转造作,怎么可能还有犯戒事?但是要真正犯戒呢?我不是说学得这一念心的,我说一般众生真正犯戒,其实这一念觉心,也没有远离过你。真正犯戒处,你在受苦时,他也不住啊。但是这个不住,你知道不住吗?你还不是天天住?你在念念住时,你都没有参过?你在剎那剎那住处,也剎那剎那不住,你知道吗?因为他剎那剎那不住,所以你下一个剎那剎那住,才那么生动你知道吗?要不然你怎么受苦嘛?对不对?你根本没有那个剎那剎那,你就连苦都没有。能够让你受苦,就是让你剎那剎那生灭,剎那剎那生动嘛。只是没有德的人,就抓着后面的那种造作,然后受苦嘛。有德的人是在一切剎那剎那生灭中,在下一念一切剎那剎那生中,他看的是剎那剎那灭,他可以不住。所以释迦牟尼佛不知道痛吗?知道。但是他在剎那剎那生中,常住剎那剎那灭。但你不能在这个生灭上讲,我说那个是觉体的圆明,在用上来讲。

所以这一些语言、这一些思惟你就可以知道,一般众生对这个心体那种茫然。那为什么会茫然?为什么参到大觉体的时候,会这样茫然?因为最初根本就不在觉心上参嘛。假如有一个根本从基础上来的,他根本的启蒙教育,就是让你参觉心,念念之间就是在觉心上去体会,不管你在任何文字中,都在觉心中体会;那当然他旁边一定要有教授师,你不能够马上体会,以后发现:哎呀!我发现一个能力了,我现在可以超越这个感觉了!觉得超越的是谁?你没有念念披剥嘛!还后面还觉得超越了哩,我觉得超越了,还想我这个妄能。

这就突然想到,上一周我跟大家讲,说你真正在根尘上参的时候,一定要参到心后有一个明白心现前,明白的心体现前,我突然想到这一周一定要讲明白,大家不要听错了。不要以为是任何感受现前处,每一个根尘现前处,后面就有一个明白的心,那叫二心。我说的明白的心,是当前你在感受时,你突然就是在感受当前,你能够知道明白的是谁。他永远不是二心,不是前面有一个随尘去流转的这种所觉,后面有个能觉。你这样子解释能所都还是妄说。

我记得我上次讲过,觉无无所之能,亦无无能之所,所以见到所时,你已经知道是能,那是智慧。那絶对不是众生现在还在习惯的妄想分别,那是担当,所以那叫直下担当。但是站在正在看到感受时,你就感觉到他已经是明白了,他不是过去的流转相了。在这个上面不是说还有一个明白的心在后面,只是用到文字时,是跟你讲在前尘之处,你能体会到有一个能明的心不是前尘,话是如是说,但从来没跟你说,你再把他一拆为二。那个是一个智者的担当。

所以以前我就一直讲过那个譬喻,你过去随镜色流转时,随镜色迷惑时,别人跟你讲说那是镜子所造的色,你怎么那么愚痴,却在镜色虚妄境界里,随他起伏沉沦呢?这个人虽然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但是因为过去受惑太久,他眼睛看到镜色,但是还是感受不到镜体。将来他慢慢慢慢信心具足,慢慢慢慢又精进力也强,自己想要出离那种惑着的那种痛苦,那种发心也强。久而久之,就在他过去看到让他流转的镜色上面,体会到的是镜体。我以前讲过这个,是在镜色上面,过去让你流转的镜色上面,你再看他时,原来是镜子,不是镜色后面还有个镜子。这是担当,只是在这个上面,你要分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既然不是在镜体后面还有一个镜色,那你怎么还在那边说:我感觉到有一个能力哩,我已经超越了哩。那能超越的是谁?一讲超越,我就知道仁者,你又堕前尘!超越的是谁?就念念之间还是随过去的尘相堕落嘛!念念之间还是对于所觉沉沦嘛!所以二祖才会什么?才会达摩祖师问他,初祖问他时,他不发一语。不是不发一语叫毕竟,这只是在法相上说的。所以连前面讲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不过都是骨,不然就是皮而已。因为你还有所说嘛,还有一个言语道断可见嘛。那二祖师告诉你为什么不说,是根本是觉嘛。在觉中,你看到什么叫言语道断?你看到言语道断还是觉。你看到过去不断,不断也是觉。我不是因为断,所以证得觉体的。我是因为真正在一切法中,我能看到根本觉心的作用的,那个叫做「默然」。

所以不是学那个二祖的相—默然,现在都学。人家问你就这样—(默然状),你没开悟啊!你这个就是说,你以不说为说,古德二祖是根本无说。你是不说为说,所以你说大了,说得特别大,你不是讲一个不说吗?那叫做闷,那叫做装欸!那个根本不是心体的豁达。所以那个是二祖在初祖的对答之中,他是留下一个法脉,留下一个法相,给后人可以有迹可寻的。他不是留下一个作相,让后人学习他那个形态的。你就表示你心中还有所说吗?你还觉得有断吗?你觉得有断有灭都是流转,何况你还「我证得什么超能力了!」「我证得可以超越他了!」「我可以享受感觉了!」这不都是又堕魔天的业感吗?这念念之间,他又被前尘所流转。

所以这个上面你就要清清楚楚,要直下担当那种根本,「如梦中人,梦时非无」时,你还要担当那个非无的根本心性中的作用,为什么如梦?你都要清楚。不是只是讲一个如梦,你就只是作梦解,只是作如梦解,那都不是经典之中告诉你如梦二字时真正的经义。当然如梦是要先告诉你不要在梦境之中执着,但是他还要告诉你梦境之中哪一个不是你根本的本来的性德,入一切尘相之中的本来作用。只是在作用时,你不能都说他有,因为性德之中就是这样现,随缘现故,彷佛有如是作用现前。

那缘起之后呢,这些作用都还是一体大觉,所以彷佛在光影作相之中,光影啊、作相之中有如是作。你不能有如是作,也不是大觉体啊。就像镜子照色,彷佛就有镜性、镜照。你仔细思惟镜性、镜照在哪里?镜性、镜照就是镜体。但是随缘故,你感觉到有镜性跟镜照。但是你要刻意说一个镜性、镜照,那不就是跟镜体剥离出来了?不就是二吗?所以仔细思惟镜性、镜照又在何处?你根本不能拿有作的思惟去思惟他的。你堕在有作的思惟里面,就成二法。但你不能说不知道他随缘故能现镜性镜照,所以现色之时,彷佛就有镜性、镜照的作用,但是真正智慧的人,他知道他就是一体镜体的圆融。

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时,你这个智慧自然就能够什么?你自然就能够入一切性中的作用中,就好像我们常讲的,菩萨入一切众生梦中,拔济一切梦境众生。菩萨虽然知道诸法如幻如梦,但是他一样不舍大悲心,入一切梦中拔济众生。那个意思就是你这一念智慧自然能入梦。你不能入梦吗?这叫做梦自在三昧,如梦自在法门。你当然能入梦,你要不能入梦,性都还不能显哪!所以在那个显性当下,就讲到如梦。但是过去堕在如梦之中,众生真的叫做如梦,如到梦中了,那是流转,那是流转相。

所以这里面讲到披剥微细,或许有很多法师认为说,这里面好像语言架构不是很清楚,不是很清楚,你只要听我的话慢慢再一根一尘开始参,念佛开始参,你将来就能够清楚。当你能够明白那个觉体的一性的作用时,你再看到现前,你还有一个我在念佛,还有一个所念的佛号。你能够说他没有吗?他在啊!你能说他真有吗?如梦!你能够天天离开这个梦吗?那离开那个梦就没有真体,就没有真性可言。

既然刚刚讲的梦是过患,那为什么还要在梦中,才有真性可言呢?因为一切梦皆是真故。只是你还堕在后面的文字,在跟我一直在分别搅遶是梦、是真啊,那我只是假借文字告诉你能够入梦心中的豁达。可是讲到你能够从真性之中,必定能够入一切众生如梦世界的真性豁达时,你却抓住这如梦二字,一直不断的跟你所讲的搅遶,那个不是讲法的过咎,那是后面那个思想的那种我执的那种障碍。那个你才会发现,那个心底之中啊,那种搅遶。不是别人会如此,我们也会如此,随时就会在那边搅遶。所以就会讲:「我这样对吗?」「这样参对吗?」「这样参,欸,这样参不是还在起心动念吗?」过一会就告诉自己:「对,就是这样子才叫没有起心动念。」就是那四个人,就那四个人,你就天天被他搅遶嘛。随他起,有没有起心动念都要看,就是觉。因为心一定能随他起,你念念不迷就是大觉,你何必一定要让心不动呢!

我上次讲到风动、旛动,风性本来就是动,动者就是风。你知不知道念性,念头的念,念性如风。念性就是风嘛,那你何必要念不动呢?他在动时根本不动你知道吗?觉性就是如此。你要让念不动,那就是仁者心动。对不对?你就被念迷惑了嘛。所以你要在念头当下体会他本来的性德,本来的自性直下担当,那是直下担当。

所以下面这一句叫「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所以真正在大觉体上,这个我们不是随文去解释的,所以告诉你及至于醒,就是真正证到这一念觉心时,是了无所得,你不能安立一法。但是他必定能够入梦,在梦中之时,你不能够不明白一切变化,这是大觉心,在镜子与镜色的关系上面,你不能说镜子还有镜色,你不能随便妄安一法。可是他必定能现色时,你不能不明白镜色变化时,所有的一切性用庄严。行者就是要在这个上面不断的来回,内外俱参,在来回的逆顺两个方向作观。你将来才会慢慢慢慢才能够体会那个觉心,慢慢慢慢在心中,你就用的思惟跟过去一般凡夫不一样。等到把你的思惟完全打破时,就是《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讲的,如是之人是真精进,是真忏悔。那个思惟是完全不同的,才叫真精进、真忏悔。

所以他不是像一般凡夫一样,斟酌种种幻妄说种种修行,也不是抓持种种幻妄,以为有所得修行。所以才会跟你讲,须菩提不作是念我证阿罗汉,连这一念都无所得。所以这一句话中,不是这样子只是告诉大家说,你不要有一念说我证得什么,你不要有一念说我是善人,所以大家都在那边:「你是善人吗?」「我不是。」对不对?那你是学形相而已,不是你心中自然肯定你说我是善人,其实我好高兴,只是嘴巴这样很客气:我不是。因为我学那个声音。这就是老子讲的,这就是乱之始也。因为你根本不体会大道,你只是学那个相,学那个样板。你要是体会大道哩,你就算心中随别人讲话时,你起一个贡高心,那种心:我是善人。因为你念念看到是觉心,你从这个觉心时,那句话自然消歇,叫慧日当头照。我不怕你自心之中起种种念,你不要说别人心中,你自心起成种种念,但是你的觉日要当头照啊。

所以你在自心中看到种种念,你也可以解释一般凡情,凡情一定会起成念头中就有:「啊,我就是善人。」但是我嘴巴就偏不说,我就告诉你我很客气,「我不是、我不是。」那种虚伪。为什么你会知道那种虚伪?你看到你心中都是这样子。你没有一法不知,你心中就会这样造作,因为凡情就是如是。但你只要知道觉心就好,没有要你去压榨凡情,没有要你去斩断凡情。那你根本还不能跟大家讲众生的业力。

那凡情清清楚楚一样会起。所以你不要在那个起处一直妄想我烦恼!我干什么!我怎么这样!我怎么这样子不堪!我怎么这样子失人品!不必。所以像上次讲的,《诸法无行经》中讲,一般的凡夫最容易就是贪瞋痴来的时候,就马上捉持我贪、我瞋、我痴,我就是贪嘛,我就是瞋嘛,所以你不但要受贪瞋痴的苦恼,你也找不到离开贪瞋痴的方法。

你自心所起的任何念头,你都要知道觉的他的是谁?所以一切佛门,要不认如是根本觉体,你说一切放下,说一切离贪法,说一切离烦恼法,绝无是处。你说那个离都是造作,你那个离就算你憋着心、闭着眼睛,掐心闭眼,捏着鼻子不呼吸,你总感觉上有离开的感觉。我告诉你,你一放手又来了,那叫轮回,那叫流转。只有证得大觉体,你才能真正知道嘛,那才叫真正保任的法门,到家之说。证到大觉体时,念头之中一样知道啊,一切众生心怎么样变化,什么是好、是坏、是善、是恶念头,你自心都具足,但你具足都不迷,那叫做觉心。

所以你念念之间是看到觉心,能够看到自己心中的尘埃这样子飘动。在尘埃飘动时,你已经知道是觉心了。所以你当然知道在觉心体上,因为任何感受,没有觉心有感受吗?没有嘛。这是心体已经知道的道理嘛。所以那一切感受都是觉心所起的。觉心已经不迷了,那那些感受是什么?浮尘幻影嘛。最多安一个名字就是过去生中的一些余习未消,这是凡夫啊。那当然将来到了成佛,你还不是你的余习,你是能入一切众生业感因缘,能够明白一切众生业感因缘,现在当然是你自己的余习。因为你还没有那种担当,还不是真正一切习气尽消,一切清净。

你清净时,你都还能够再看到众生业感因缘。这个众生业感因缘不是在他人身上看,就在你自心深处就能浮现。那但是直下面对嘛,所以那个时候的下手处,就跟别人不一样了。所以那个时候要知道觉体时,才真正能用到《四十二章经》讲的,切莫信汝意。你才知道怎么样下手莫信,真正在觉体上参,你自然就不信。对不对?不然你再立一个我不要信,我听经了,我不信,我疑,那这一念是什么?这不还是意吗?你怎么还信这一念呢?所以讲来都是搅遶,全是搅遶,不认觉体,全成搅遶,全成搅遶。所以在这个上面,既然要讲《圆觉经》,所以一句话「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你都还要在觉心上参,还要在觉心上直下担当。

所以如众空华,灭于虚空」。经文「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所以既然是在空中妄起的种种光华影像,是众空华,他灭于虚空时,你不可说有定灭处。于虚空所起的空华,他本来就是空中随缘的影像而已,随缘影像起处,他也就是空中的光影,所以他也无生,无生之中你当然不能说有定灭。这句话在消文之中能如是说,可是在心性上哩?就是你不要抓着有任何一个心,你以为有消有灭,你不要认为说有过去的业障消,有现在的智慧起。假如还有一念说知道是过去的业感消、现在的智慧起,那都是外道。

那你说那佛门中讲的是什么?佛门中不是也讲消一些恶业吗?佛门说的消是直接证得这个觉体。你再看到过去业感时,一法不增、一法不减,你还是他吗?那叫做业力消亡。因为什么业力消亡?你不随他造作嘛。造作就是业。所以业是什么?业是作业、作业嘛。小孩子回家要写作业,作业、作业嘛,你不随他造作还是业吗?你不随他造作已经不是业时,他是什么?他就是你的慧光而已。他就是能够入一切种种缘起差别、一切法性、法数差别的慧光而已嘛。什么因缘故会变成如是恶,什么因缘故会显如是善,这种智慧而已。

镜子本来就能照黑照白,镜子照黑照白就是慧光嘛。你过去堕黑、堕白时,那叫流转,那是造作,那是业力。所以随着黑的流转、随着白的流转,不但是随着业力,你在上面造作过,还造作故,所以还起成惯习性。既然起成惯习性,镜子现白时你就不知,你只知道黑。对不对?你只是习惯取黑为知。觉心本来能遍觉一切,你的习性之中,他在遍觉时,其他的你就自然而然拣择不知。你就自然而然拣择你的习气之中,你所体会的知,不是觉心不照,是因为你的业力过去造业太深,习气深故,你只取着而已。

将来你要是真正在这个业感之中,你放下过去的造作的业感习气,你会发现就如是黑中,你也能够明白白;这是老子讲的相生相克。怎么不明白白?你在觉黑就知道什么叫做白,你在乐就知道什么叫苦;你就能够知彼,你就一定能够知彼啊。只是过去我跟你讲知彼,众生会堕在以为是黑在知白,所以在这个上面才跟你讲说,他不自知也不彼知。是在觉性上知黑的一定能知白,因为不是黑在知白,是觉性知黑在知白。

所以今天你是在这个觉性完全堕在黑中时,那叫惯习性,那叫习气。所以你在黑中,你不知道白,将来你突然业力消时,在黑中他居然能知白。但你还是要知道不是黑知哦,是觉知。因为觉不随业感了,不随造作了。所以他自然就能够明白一切、知道一切,所以在黑就能知白,在好就能知坏,在苦中已经知道什么叫否极泰来。在乐中他已然看得出,这个人将来必定乐极生悲。他能看得到,为什么不知道,所以清清楚楚。只是众生堕在这个相生相克之中。明明在相生之中,觉性能够明白那个相生,可是众生却堕在造作上面,业感之中形成相克。在黑就找不到白,在喜就看不到哀。在哀的时候,人家在想办法拔济你出那个苦,你出不来,你看不到,那叫相克。

这里面就要讲到什么?隔阴之迷,这就是隔阴之迷。所以你不用说等到什么将来来生什么隔阴之迷,太远了!念念隔阴!你不是那个阴你就不知道他,你不是黑你就不知道黑,你不是白就不知道白。你站在那些种种差别相中,站在那些上面说阴,你根本就法法不相知。那你能知的那个哩?那是如来因地修圆觉者,那是根本大圆觉体,那是根本的觉心。所以那个时候,你再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你不可说有定灭处,那是一个行者直下的担当。他可以任其自性的大觉心体,如虚空一样的豁达,虚空不是空而已,他是豁达故空。所以你要抓一个虚空是空,只抓如是空相,那叫断灭空。

所以常常讲性空、性空,你要在哪里讲性空?在现在心中智慧的担当说性空嘛。不但你能够担当一切万念,所以你才知道你法法不住。要是住的话你根本不能够知道一念,在一念中就彼彼不相知,就像刚刚讲的隔阴之迷。你为什么一切知?性空故。既然是性空,一切感觉没有觉体,他也不能够成立,所以一切感觉也性空,都自性空。所以这里面你才能够有所体会佛门中讲的性空。

但你再述说如是性空时,你会像过去或是一般外道那个性空,就是那些闷闷的空吗?不是啊,你当然是那个性空就是直下的愿力担当。那种担当、那种空,那才是跟觉体相应,那才是真正觉体的大空、真空、妙空,那才是讲到这个空相。所以站在这个空中所起的一切光影、光华,你怎么还会在空中的光影之中,还在那边妄想,不断的在那边分别执着,说要离开、不离开,说要灭掉、不灭掉哩?知道是空就行了嘛!

就像刚刚讲知道是梦,你还要在梦中说怎么样断梦中的境界吗?所以你还有一念说想要回到梦中断梦中的境界,我说如是人还是梦中人嘛。虽然现在已经醒来了,对不对?他可能是在梦游,还在梦游。所以直下担当那个光影。那为什么他能担当?「不可说言有定灭处」,是告诉后面的行者,你不要念念之间看到这些光影现象,种种念头歇灭处,说有定灭处。过去外道是有个定灭处,所以他叫外道,永远不能够见到根本真心本源。

佛门中所说的「定灭」,就是当下看到他的本来面目,说灭。那个灭不是断灭,那个灭是一法不减、一法不增。他不增一个灭法,但他不减过去的一切法中的呈现,那个才叫做「寂灭」。所以古人到此处,才能够告诉你什么?烦恼即菩提。你过去看到烦恼是烦恼啊,所以一般人就在烦恼上,要断了烦恼,才能找到一个清净心啊!

佛门的角度,佛门直下担当的角度,佛门教授弟子的这种,不是一般世间众生智力能及的角度。就是你看到烦恼时,你要知道烦恼起处就是觉体,你只要认他的觉体,烦恼自消。你根本不要在烦恼再说自消了,多这句烦恼自消,就是搅遶。你看到镜色知道是镜体,你还担心是黑、是白吗?那没有觉心哪有烦恼的感觉呢?你只要认觉心,他还是烦恼吗?他不过就是觉心随缘现的一个相,那个相中的名字叫烦恼。但你还会是他吗?不是。那你不知道他吗?清楚。所以你才知道众生之所以流转在烦恼,怎么流转在烦恼。

所以古人会跟你讲说转烦恼成菩提。古人说的转,这就是中国祖师的运用巧妙,古人说的转不同外道,古人说的转就是叫你直下担当,烦恼即菩提,这叫做转烦恼成菩提。他不是真有烦恼可转,但是你这个念头,你这个观念不转,那一切烦恼不能转。你的观念转时,怎么转?你要认烦恼,其实觉得烦恼的是觉体,所以你就能肯定这个行者心心念念,起心动念都在觉体上入手的。他絶对不会看到烦恼时,就会着在相中,说有一个烦恼的相,我要把他拿去,那你就永远是着相众生,着相说法,那永远都不是在心体上直下担当。所以看到一个行者,他在面对自己烦恼时的下手处都不同,他直下担当大觉心体,叫烦恼即菩提。所以这样的烦恼即菩提,必定能断一切烦恼。他将来烦恼起处不知道吗?清清楚楚。但是他还是什么?这就是经典讲的,名字而已,就剩名字而已。这才叫做真正修圆觉的行者。

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