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74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四观门 & 六净门)

随门:

久数成性,运想圆销,无假气力,自成观想;名号起处即念心,万法一心者是。心念起处即名号,同体大化者是。从此心不自心,名不自名,互摄互起,如影随形,是入随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宣讲

第七十四堂

再往下看,讲到随门:

久数成性,运想圆销,无假气力,自成观想;名号起处即念心,万法一心者是。心念起处即名号,同体大化者是。从此心不自心,名不自名,互摄互起,如影随形,是入随门。

「久数成性,运想圆销」,就是常常心中,念念之间总入如是名数,念念这样子去筹计,这样不断的心中的思惟,必定都是大觉心体,思惟久了以后,你就慢慢融入在如是的觉照中,就能够融入在觉照中。

为什么他能够融入?觉心中就是如此,觉心中你过去觉得分离,觉得种种散漫、流逸,都是觉中起成的种种相状而已。将来你要是在这个散漫,在外面不断的,这些迁流的造作之中,想要回头;你慢慢这样运想时,你以为是真正有一个散漫、有一个迁流的那些法中,好像在真正被你消灭,事实上不然!

只是什么?只不过你行者在心中,从此以后,你断掉了过去那种流转的妄想、假相,那只是假相而已。那都是觉心随你过去造作之中,所呈现的种种假缘,所起的种种相状。在那个相状里面,其实觉心依旧恒常,依旧都是同体;你不过在相中,离那些相,你就感觉到能够,好像就有融入在如是性中的感觉,就融入在如是性中的感觉。只是在回头处,行者在用心时,就有这样子一步一步回头的时候,会自己这样子剥离,心中的剥离,心中慢慢的清晰。

久数成性,运想圆销,就是连这个运,要数的那个计量、那个造作,都消了。自然而然,你随时念念起处,你就是什么?念念就能够跟这些过去所观心中道理相印。「无假气力」,不必你再刻意的不断这样思惟,不断的叮咛你自己,要念念之间不断的这样行持;无假气力。

「自成观想」;自然就在任何念头之中就能够知道,尤其是诸佛名号的作用是菩萨的性德之中,所有一切现在智用上的担当;或是你在根尘上面,直下就能够在觉体上面,念念之间这样入观的种种方便。到这里才能够算作宗门中讲的「辽天鼻孔怎藏他」,辽天鼻孔怎藏他。

因为行者在这个上面,已经念念之间已然成那个性,虽然那个性中还不叫做圆满,还不是真正本来根本的自性,但是你已经成就那个气质了。你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中,那鼻、牛鼻子,就是呼吸的,你每一个起心动念中,都能够感觉到大觉心体的呼吸,大觉心体的气脉、脉络相。见喜之时,你就知道是觉,见怒之时,你也都知道是觉。虽然这个时候讲知道是觉,不是圆证,但你已经清晰了。你已经感觉到,你已经在这个名数上面、在这个作观上面、止观上面,已经入如是心里面的作用,所以你不必再刻意去寻觅什么是觉了,叫「辽天鼻孔」。

所以任何的感受现前处,你就知道是觉心正在随缘气氛现前处,就在呼吸时。那个意思也就是宗门在十牛中讲的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看到牛鼻子了,你还不牵他吗?你不是在找牛吗?你看到牛鼻子了!你看到呼吸,就见到牛鼻子了,你还不把他牵回来吗!意思是说在任何感受之中,你都能感觉到大觉心体的呼吸了,你当然现在当下就是抓住那一头,过去早就失缰已久的心牛,失缰已久的心牛。

虽然「自成观想」,「名号起处即念心」,就是你随着名号中,我这边讲的是称名。所以名号起处,你就知道那都是念心,哪个不是那一念念的心。所以你在任何的起心动念处,你都知道那其实就是你那一念心,能念的那个心中,本来的现在心中的作用。所以念字从今、从心,就是现在心中现前处,名号起处,你都知道是念心。

因为在名号起处都知道是念心时,叫「万法一心者是」。任何法中、任何感受现前时,你都感觉到那是心嘛。万法一心不见得一定要在万法之中收归一心,你在万法之中知道是心,就是一心。你不必再有收相,你不必收归一心,万法当下你知道都是心,就是一心。在任何镜色表现处,你知道都是镜,那就是同一镜性。所以你连收的作用,都不必你去妄作,不必去妄作。所以「万法一心者是」。

「心念起处即名号」,任何心念起处,就跟如是菩萨的智用、跟诸佛的圣号相同,就是无量光,就是无量寿,就是你现在念念之间称名的,种种在名号上面所担当的诸佛的智慧、体德。所以「心念起处」,当下每一个念头起处,你就知道跟你的名号相应。因为前面已在数门之中都还要总契名数,所以现在你当然任何心念起处,你都要知道跟这些菩萨的圣号、诸佛的圣号,跟你现在大觉心体的道理相印,叫心念起处即名号。                

「同体大化者是。」所以你自然而然就能够在现在的作用当下,你能感受到就是觉体的同体相,都是大化相。因为心念起处就是这一念名号,所以你就能够在心念当下,就是刚刚讲的,你根本不必收归,任何感受之中,你就能够体会,那就是同体大化。既然能够知道同体大化,这里面行者能够明白同体大化时,这个行者永远不会断掉智光。

一般二乘人或是外道,他总是想要回头,回头以后,连再去担当一切世间变化的那个智慧,可能就闇昧了。外道是闇昧,阿罗汉、声闻人他当然不是闇昧,他早就已经证得觉心的作用,已经证得如是真性;但他在一个性上,明明就是性中所现的,所以他根本不会再去回头,能够再去立于妄,就是他都知道是性,所以他就守在这个性中。

但是真正的觉心呢?觉心是能够入一切随缘时,才是真嘛!就好像镜子一定要在照色处,那才是真镜性。你虽然知道镜子非种种色,所以你在镜色之时,你能够跳出过去镜色的束缚,那是最初步。那你后面还要有一句,你要知道镜子他就是种种色,他能现一切色,你要回头担当。你不能起成一切感觉,那还不是大觉心体。

所以过去你要是在这个名号上称名,或是在大觉心体的根本的道理上去思惟,你自然就在这个上面能够体会那个同体大化。当你能够体会同体大化时,你是念念不背开尘相,就是众生界的作用;因为你就是在众生界的作用上面,看到根本一心的作用。当你在一心作用上面,你当然直下就担当众生界的作用。只是在这个一心跟众生界时,不是像过去我们众生知见之中,好像还有如是二种分别;他就是一体的一道清虚。讲出名字来可以假立,这是心中的清净假立,那是众生相中所有一切的种种随缘,假立这些名相。但讲这些名相时,只是告诉你,一个行者那个智慧之中的包容,在他念念之间,那个智体之中的包容。所以那叫做同体大化者是。

「从此心不自心」,心不自心,现在一切念头、名号中,就是心,你在一切心中。反过来说,在一切心中他不是自心,就是从你的名号之中,根本心中那个称名、那个理路上面,那是心。

「名不自名」,那些道理,那些所有的诸佛的圣号的这种智德,他不是真的有个名相,名体可入,可以捉持,他当下就是「从此心不自心,名不自名」,他现前就是一切心念现前处,都是一切心念现前处。你在那个道理中,都知道那都是心念现前处。你看到心念现前处,就是称名时,这个称,就是相称,你能称如是名时;那看到如是名处,就是一切念头,一切心起处。你将来要是真正有如是这样观,你会慢慢在心境上的智用上面的那种圆融,你会体会得到。

「互摄互起」,在举一念尘相,你就知道是心;在那一念心上,你就能担当一切尘,互摄互起,根本不假气力的。

「如影随形」,那就好像影子在随形一样。「是入随门」。那个你才能够知道,就不是只是现在我们委委曲曲,一天到晚告诉你,你要念几声佛号,你念多少句、万句、几万句,然后一定能到西方,这么委曲!假如念几万句一定能到的话,那你从小念,有的人从小念,就应该能去了!有些老菩萨念那么久了,应该早就,不要说去不去西方,他的个性早就改变了!那你会发现,有很多老菩萨、或是从小念佛的人,他手上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不高兴,他就骂,个性没改一点,没改一点!

那你说:那古德为什么跟你讲说念多少句,才能够入心?只是告诉你一定要有那个量,就好像我们托钵那个应量器,你一定要有那个量,你真正是在行者发心上那个如量时,你就自然而然能够契会于一心。但是你根本不发行者的发心,你再说那个量,也是多余!

所以根本上面,就是前面心中你是不是真正立了那个志向,你不立那个志向,就算一天到晚数,你每天能够数到二十万、百万句,都没有用,知道吗?全都没有用!你不入心;为什么不入心?你根本不是在大觉面目上,依大觉门户而入的;你根本不是在心中,念念立根本,释子能够回光返照,照见自己本来面目,这种发心上面作依持的,那都没有用,都没有用!但假如你是真正这样发心时,你真正如理这样去思惟,你到了那个量时,你就会发现,他就能够回归于心,他就能够还于心!过去因为过量故,堕在凡尘,感受、感觉因为过量,都在感觉里面,你捉持感觉的那种感受过量,你就堕在凡尘,就是根本凡夫。将来你就要过这个凡量,那就是回到你圣人的本来的气氛里,就是本来的气氛里;但这要入随门,入随门。

然后止门:

随久定现,舍心忘名,全心已然名觉明性,全名已然心湛觉体,性体一如无来无去,于诸作持浑然超脱,住无所住,淡漠恬寂,初证一心之体,才沾无住之智,虽未圆备,堪发大用,是入止门。

「随久定现」,你随久以后,你自然能够就在这个上面安定。因为刚刚都是随了,你根本都不假气力了,所以久而久之更能够成性,帮助你建立如是的自性。

「舍心忘名」,连心跟名都舍。心跟名都舍,当下连在心上、在名上,都已经不会在那边妄执。过去随门,还能够在随中那个智慧,还有心中跟名中的;心里面的那种灵明,虽然已经没有那个对待,已经是随门了,但是对待还在。那舍心忘名。

「全心已然名觉明性」,全部心,整个所有一切心中,其实就是这一念名字的觉明性,就是无量光的觉明的作用,就是这个观世音菩萨同体的觉明的作用,所以全心已然都是名觉明性,都是在这个名字上,都是行者念念之间在这个大觉心体,那个如理担当的这些作用,叫名觉明性。

「全名已然心湛觉体」,全名,心中这一念名字的担当,全部都是一切心中的湛,就是湛觉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一切感受中明明白白的妙湛之体。

「性体一如」,在这个性,在这个体上根本一如。

「无来无去」。你已经安住在无来无去。我们自己虽然还未证,但你能够体会心性就是可以这样的融会,慢慢不断回头融会。无来无去。

「于诸作持浑然超脱」,在过去一个一个作持浑然超脱。

「住无所住」,你住在哪里?你根本就住在心中本来无住上的。但无住表现在哪里?表现在现前的一切作持作用上的;这个无住之中才能够堪称于住,无住才能堪称于住。你过去觉得有住,你都会发现他都是什么?都是随世间无常的变化,法数变化的嘛,你怎么能说住哩?你就算想要安住,但是在所住的境界里面,都随无常法数不断的变化。

但仔细思惟,你过去执着有住时,都在这无常法数不断变化时,有一念根本觉明心体,从来不随如是觉明变化,也从来不随我们无量劫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所以你才能够方知常住意。所以懂得常住二字都还是什么?懂得常住二字,才是真报佛恩啊!所以怎么会像吕澂他们讲的:没有体如何说住?他一定要抓着一个体相,一定要抓着一个感受说住,你不知道那个常住嘛!所以诸佛讲的是常住真心,所以那个住一定要堕在种种执受上说住吗?所以这样的卑劣的思惟,居然还可以告诉你「楞严百伪」。我过去看还没有看到,因为只是看到一两篇,昨天常住给我那张单子,我才发现他连《圆觉经》中也说是伪的,那真的是太佩服了!那太佩服了!所以要发心慢慢、慢慢败毒。败毒,败就是失败的败,败毁的败;毒就是毒物的毒;败毒。所以中药什么的叫败毒膏,我是在败毒,在败毒他,好好败毒,败毒!所以住无所住。

「淡漠恬寂」,淡者是无期起(ㄑㄧˊ期? 1515),心中已经根本不是在任何感受上,还有什么激起,淡漠就是无起。这个漠者,叫无着,无着为漠,叫淡漠。所以古人常说:非淡漠无以明德。要是不知道淡漠时,你根本不知道这个心中的清明。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但是这一念明德,在你明白这一念明德当前,他是属于哪一法?他不属于哪一法。他会倾重于哪一法?他不倾重啊,喜来这样如是知喜;怒来如实知怒,所以这里面没有倾重,叫做「淡」。他根本不会捉持,不在上面起成种种捉持,叫做「漠」。因为如是心中的无起,心中的无着,你才能够明白一切法的。

你要是早昧如是,假若心体里面真的能够随你造作,早昧如是作用的话,你根本连一切知觉都不能安立啊!你站在喜上就不知道怒了。你要是真正能捉持的话,真正捉持在喜,就表示你整体觉心已然是喜。整体觉心已然知喜,那你就不知道怒囉!你不知道怒,那你也就不知道喜了。那谁知道喜哩?能够觉得喜的,那一定是超越喜的,才能知道喜。但是喜的气氛他还会随你由淡转浓、由浓转淡,这些变化,你不知道能觉那个心,根本不属于喜,也不属于浓淡嘛!假如真实属于喜,那如何又从淡变浓呢?喜还有分那个渐次淡、浓,那怎么会在上面变化呢?根本连变都不能变,所以根本连淡跟浓,都不可能知道!所以你真正才叫做「恬寂」,心中那个安然,那种寂静。

所以古人才讲: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真正真人是淡漠兮,淡漠「兮」就是那个归去来兮那个兮。才是「独与道息」。那念念之间,「独」就是讲到那一道,根本一道的清虚,就是念念之间就住在如是的气里,这个心中的智体上。所以「息」字中国字写得多好,自、心为息。你要不在自心上面,你连息字都不知道,所以你念念之间都具流转在种种感受,你堕在种种感受,已闇昧自心,你那个息一定是粗,一定是躁,不然就是委曲,都是造作的息。你要在一切息中,你能看到自心的作用,那个息自然恬静,自然祥和。所以绝对不必要你在气上练气,在息上练息,但要真正知道自心的人,息自然就什么?他能够本来心中的息、一切作用,他本来就祥和,本来就安详,本来安详。

所以「初证一心之体」,在这个上面才知道那个一心。那个一心还是名相打破,所以初证一心之体。

才沾,最初才沾到无住之智,「才沾无住之智」,那心中的根本无住,名相的无住。

「虽未圆备,堪发大用」,因为他现前就是种种应用现前处。

「是入止门」。这才是入止门。堪发大用,虽然还没有圆备,心中就是还没有真正,心里面清朗、朗澈,但是已经、已然堪发大用。

再讲观门。讲这个六妙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法师,不是想要下手处吗?就从这边开始下手,那你看看每天是不是真正符合这六妙观门。你虽然刚开始都在数门之中,但你在这六妙里面,每一个心中的渐次、增进,你要清楚,都要能够清清楚楚。

所以观门:

定寂生慧,空明顿现,承以往称名入心之力,成今时称心达名之照;照一心名号之体,从名入名,成诸圣境;显名号一心之用,自心发心,开明大化。从此智山高临,觉云广布,无一处非心圣名,无一法不圣名心。是发观门。

「定寂生慧」,过去是能够住一心之根本的本来的寂然,这里还要回来一心。因为一心,所以他一定能够照一切法,所以这个时候的作用,就不是只是一心了,他能够坦然照物,所以那叫定寂生慧。

「空明顿现」,这个空明顿现就是能够遍融一切万物呈现,那是空明;一切感受的呈现,是空明顿现。

「承以往称名入心之力」,承过去以往念念之间,在如是名号上,在如是道理上面,念念体会真正心心契入的那种力量。

「成今时称心达名之照」;所以成就今天开始,称心,称一切心中能够达如是名的这种大照。那这种照叫做圆融,那个叫做能够入真正大观,那是真正的大观。

「照一心名号之体」,就照这一心根本如是诸佛名号、菩萨名号,本来性德种种名号之体。

「从名入名」,为什么要从名入名?因为哪个心不是名,所以从名入名。

「成诸圣境」;从名入名就是在一切心中,一切念头现前处,那都是圣境,哪个不是根本的名号显现处?

「显名号一心之用」,在名号之中显出他根本一心的大用。

「自心发心」,从这个心中发心。

「开明大化」。能够体会种种作用,知道那根本就是一心之中,所呈现的种种性德,心中的种种智慧的成就。开明大化。

「从此智山高临」,所以这个大智如同山一般的高远。山有一种相,叫高远相;山还有一种相,叫累聚。他能够累聚生机。那我们讲,当然是在世间善法中讲的这个山相、山形,当然不会到恶业之中讲那个山。

众生在恶业之中,像伊索匹亚,有些比较,过去可能没有跟众生发这些善缘的地方,那些国度里面,那个山就是什么?根本一点生机没有的,那就是黄腾腾的一片,不是岩石,就是那些土聚而已啊!根本连一点生气都没有了!你看到那个山,你不会觉得高远,你只觉得压迫。他不只是山是如此,连那个大地,连那个整个河川都可能是干涸的。所以就算登到那种苦难众生的大山上面,你不会觉得高远,你只是放眼望去一片悲凄!你会觉得高远吗?你心里面才会觉得那个苍凉!

所以讲到高远处,讲到智山,这一定是在世间善法中说的,那种智山之中累聚,那是万物的生机。所以一个大山里面、丛林里面,是什么万物都在上面滋长,都在这边滋生。你走到城市,你还看不出那种生气,你只要走到大自然之中,看到那个大山那个形状,你能感觉到万物的生机,才能感觉到万物的生机!所以不是在每次这个春天的时候,我们叫踏青吗?踏青就是踏什么?让每个人去踏踏大自然里面,那种生机盎然那个气氛,叫踏青。所以你看,过去在节气里面,他懂得如何利用节气种种景相、物状,然后建立众生的发心,叫出去踏青,春天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那种生机。

「觉云广布」。那都是大觉的根本的云涌、广布。

「无一处非心圣名」,没有一处他不是心中的根本的,如同诸佛的本来的种种心中的道理,如理的种种的性德,如理的名号。所以无一处非心圣名。

「无一法不圣名心」,没有一法不是从这个圣名之中,而建立的心;没有一法不是从大心体这个圣名之中,所起的心。所以无一法不圣名心。

「是发观门」。你才能够起成大观,才能够入种种智慧。是观门。

然后还门。或许因为这样只能带过,这只是教材,不是讲得很清楚,我相信大众法师应该慢慢、慢慢已经听得懂了。因为这么多堂课听下来,应该不会觉得很闷,应该不会觉得很闷。

还门:

心名可表,寂照无还,于有表处似有可还,自无还地方还真心。表是全心之表,还是一心之还;全心之表,表不立表,故无表表;一心之还,还不自还,故无还还。于无表表处言表,强名以为彰大化;于无还还地说还,不动方可证一心。有止非真有观亦妄,有作无作二具圆离,证无还性还此无还,生灭灭已是入还门。

「心名可表」,在作相上面既然到了观门,所以你感觉到这一切法中,你都能够安立,那是心中的担当。观门是心跟名都可以表,那他都能够表现。但是当下表现时,你已经是在根本止门之中入的还门,表示你根本就知道是一心之体,所以你能够遍立名目,但你都知道一心。过去能遍立名目时,叫觉云广布,但你已经知道是一心了,所以不必在这边再说遍立。因为多说遍立,会怕大部份最初的学者,又总是在这些名字上面、种种文字上面,还在起成搅遶。但事实上你真正入到观门时,他就是一切名目清清楚楚,但是你还说他有名目吗?有种种名字吗?有种种作用吗?不是!所以那叫做觉云广布。

所以到了还门时,你要慢慢、慢慢正在进入智慧中时,你会体会到心跟名可以表,作用时都能清清楚楚,但是根本就是你一心的寂照,所以「寂照无还」,就当下无还。心名可表就是一心了,就不必在心、名再还,根本寂照无还,不必说还。

所以「于有表处似有可还」,在有表处,你好似有一个回头、有一个回光,似有可还。

「自无还地方还真心」。你要知道连这个还,都是根本觉云的广布相,你念念之间根本就知道住在这个无还之地,那才叫做真还真心,才叫做还真心。所以叫做自无还地方还真心。

「表是全心之表」,既然是表,那是全心的表;既然是全心的表何必说还!

「还是一心之还」;都在心上面建立的,所以真正还有这个表吗?还有流出的那种相吗?还有真正回头那种造作吗?根本不必!根本不必!

「全心之表,表不立表,故无表表」。所以全心之表,表不必在上面再立表。就好像知见,你不能再立知见,那就是大觉心体随缘的种种呈现,他不是在表上说表的,所以无表表,叫无表表。

所以有的时候,刚好上次有居士问我说:为什么有些东西不用白话解释?这就是白话,你不懂!你还要怎么白话?像无表表,你要是用白话,白话叫什么?白话叫做语体的,你就很容易就被套死了。无表表就是没有表来表,你就被他套死了!这文体之中是告诉你那些字相,他是可以一直不断,心里面你不断的这样子,不断的重新排列的。

无表表就是在表上不立表,无表表;那也可以说在无表中立表。所以他这字义之中,你可以这样多处组合的。假如你用语体话的话,马上讲死,叫僵直化,僵死了!你心里面就会被那语体话,被这个人的意识套牢。这就是真白话,这哪有…?这明明白话,你要这样慢慢体会,就是白话。故无表表。

「一心之还,还不自还」,一心之还,在心体上说的表,在心体上说的还,那还有真还吗?你只要知道一心就是还。知道一心就是还,不是说还有个动作在还,还有个造作、作意在还。所以还不自还。

「故无还还」。根本不在还上立还,叫无还还,也是无还而还。所以这里面要清楚那个作用。

所以「于无表表处言表,强名以为彰大化」;在无表表处言表,为什么要说表?要用这个名字,只是在彰显你心中的大化而已,强名以为彰大化,只是为了要彰显心性之中的大化。

「于无还还地说还」。在无还还地上面,本来一心上根本无还上说还,你要知道根本无还「不动」,你才能够真正「方可证一心」,才能够真正体会那一心。

「有止非真」,真的有住那非真。

「有观亦妄」。在止、观二字,你都能够体会,假如还有造作,那都是妄。

「有作无作二具圆离」,在有作无作上面,已然都已经圆离了,那心中根本的圆通、圆融。

「证无还性还此无还」。证到这种无还性,还此无还,还到这一心中。还此无还。

「生灭灭已是入还门」。那这才是还门。所以讲到还门,不是还有个东西可以还,那是念念之间的。

那这种还门上面才是《华严经》中讲的 「十回向」,那是金刚幢菩萨的境界。幢相一定是有种什么相?幢啊,列队的时候,幢知道吗?幢幡那个幢。幢在列队的时候,他一定是前行、前导,任何排列不管中西,过去文化不同,但你会发现他都会用这些幡、幢,都是前行、前导。前进中有二种相,他在往前走时,整个幢是向前进的,向前进。但是风这样吹时,那个幢是往后飘的,像种种万物,钦风来潮。钦风,那个钦就是广钦老和尚的钦,钦风来潮。你这样子进,他是当下都是这样回,钦风来潮。这才是大回向,这根本是无还,根本就这一个幢的作用,一个幢幡的威摄。那你才能知道那个还门,那个回向、作用,那叫金刚幢。

你念念之间,心思是念念都可以表,都在表中的。但表中你要知道,念念都是什么?都是好像钦风来潮,你就念念之间要跟圣性圣名心相应,都是还,都不是解释文字,就是告诉你,行者应该当下的回光,都要这样去担当。所以生灭灭已是入还门。

六净门:

纯然无诤,寂灭现前,无以立纤微之照,不可泯毫末之真。放眼全是常寂光,垂手尽是如来藏,堪为众生立毕竟解脱之名,可为众生示本来常住真心。行无缘之慈,施同体之悲,恒沙妙德,大般涅槃。

「纯然无诤」,这里面才叫做纯然无诤了。

「寂灭现前」,刚刚讲说生灭灭已,那当然叫寂灭现前。

「无以立纤微之照」,不必再立种种纤微之照。还说照吗?根本就是一体,你再立照,从照再立照,就是过去众生流转处;所以将来回头时,你是根本不必在这边说照的。为什么不说照?不说照不是说把这个文字拿掉,不说照是说行者已然直下担当,就是一心嘛!一心体上不更立照。那你不知道那些作用吗?当然清楚啊!那些作用哪个不是觉哩?不更再说立照!

可能我们现在因为心还粗,不是说大众,是说我们一起,心还粗,所以说不更立照时,好像怎么样也体会不出来不更立照。那有一天你慢慢、慢慢,真的不要说到了这个净门,你要是真正到了随门,你就发现那根本不在照上面说照的。你真正到了能觉所觉,你看到根尘时,你都会觉得那个照都虚妄,虽然现在还没有圆通,虽然还有对待,好像有根有尘,但你都会觉得那都是虚哩!何况你已经完全证得了,都到还门了,已经入到净门,你还会觉得还有立照?所以

「不可泯毫末之真」。也不可以断灭所有一切真心所有的流布处,不可泯毫末之真。

「放眼全是常寂光」,放眼出去全都是本来心中的常寂光,所以常寂、常光,常寂光。

「垂手尽是如来藏」,这个境界我只能写出这个文字,但这就是十牛讲到最后入垂手,入垂手。垂手尽是如来藏,那根本就不是在这上面再妄分种种名、再种种心。行者回头的名跟心都不妄立了,何况还有流转过去种种虚诳的、种种浮沉的种种造作!

「堪为众生立毕竟解脱之名」,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为众生立毕竟解脱之名。那个名中不是在名号中建立的,那是过去因为你称此名中来的,所以所立之处,身根、身形所造之处,都是为众生建立种种回归的圣名,那个名字不见得一定要有个文字、有个音声,叫做名。

就好像大山在那里,大山也不是真正有个形状、有一个音声,叫做山,有那个名。你真正走进自然中,你真正能够体会那个山名时,那个山名他在你心中现那个高远相,那种累聚的那种心中那种担当相,那才叫做入山耶!过去你说:法师,你怎么说没有名字?山不就是一个名字吗?你看到是物状,那不叫做名,我说那个名是称心,你看的都是物状,那根本不叫名,你叫那个名叫山,你以为念出他的文字、念出声音,就是叫做称名吗?那种就叫违性,违背了自性。

真正称名,名字是可以什么?名字可以彰显心性的,那才能够叫做名。那众生世间所有一切立的那个名字是根本什么?他不但不能彰显心性,他反而还闇昧你的觉光,那不能叫称名。虽然方便说都叫名字,但你不知道都在名字上流转的吗?都是名字上流转的嘛!所以才堪为众生立毕竟解脱之名。

「可为众生示本来常住真心」。所以你走到任何地方,举手投足,你都能够让大家感受到那种常住真心。有的时候不见得用语言,不见得用文字传法。一个人心性祥和时,你自然人家见到你时,在心中已经就为他立名了,已经告诉他心里面应该有心中建立的,种种心中的向往。就如同我上次讲的广钦老和尚,他根本不必讲太多法,他只跟你讲 “好好念佛” 谁听他这一句不感动涕零!因为老和尚德行已经到了!已经是念念之间,人家在这个法中,念在称名之中,念念入心的那种心中的威德,那个是看不到的,那不是肉眼所观的!你再大的流氓,再大的什么野心家,到他面前自然降伏啊!老和尚说“好好念佛”,你就好好念佛了。

我们现在根本,我们也没入那个名字,我们心都不入名。现在跟人家说“好好念佛啦、好好念佛啦”!那人家说:「法师!你骗人的,好好念?你念我况埋?」(台语)你念我看看!好好念!为什么?因为我们带动不了那个气氛,我们没办法直下给人家那种感受,所以你用尽言辞、用尽语言、用尽文句,不见得能够摄人。

所以真发要度众生心时,要真正心中要念念至诚恳切,要入如是名,你要起成如是气氛。到时候你走到任何地方,举手投足都能摄人,那才是真正告诉别人,才叫做真正传法处。那种传法是,众生见到你的形态时,自然心中的那种体会,自然的融通,那叫传法。不然你以为像我这样子,坐在这边不断滴滴嘟嘟,滴滴嘟嘟…叫传法?下面还是听不懂!但法师听得懂,我说跟那些在家菩萨,听模(听不懂)!那就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他只有一个问题:法师,什么时候下课?惟此一问题,其他没有了!你再不下课,我们已经坐不住了!所以这才是真正叫做常住真心。

「行无缘之慈」,这里面才真正入到无缘之慈。他不是应种种缘故,也不是应种种法故,说的种种说法。那是真正无缘之慈,那是心中真正的,本来那种大照之中的灵通,无缘之慈。

「施同体之悲」。「恒沙妙德,大般涅槃」。恒沙妙德现前处,是根本心中的本来寂照,性德的本来的担当处。恒沙妙德,大般涅槃。

这叫入观,这叫做下手处。所以从数门开始,你要念念这样子去思惟,念念这样子作观,念念这样子去体会,你才有下手处。假如你不是这样念念体会的话,我们真的永远走不出,过去流浪在世间那种巢穴,知道吗?

(问)所以刚好有法师问:学生正在练习日常生活之中,用根修的方法。假若遇到他人的疾言厉色,是否就能观其五蕴的生灭,而对自己的情绪也是五蕴的生灭?

(答)下次遇到同样的人要放下情绪,不要记住这个人的性情。不是要放下这个人,是念念看到自己的心。要放过自己,不是放过他。应该是要这一生中要常常提携自己,要饶了自己,要原谅自己。我说原谅自己,不是去原谅自己的过失,是不要让自己再去这样子流浪,这一生中再也不甘心这样子流浪!不是他人对你有什么样真正触恼。他人的触恼搞不好就是你的善知识,你知道你将来真正到了临门那一脚时,十方护法都会现触恼相,就触恼你!还有大触恼在后面,别急!你快成佛的自在天还在你面前射箭,你要观想自己就是靶,是吗?当年自己都要放下,都要全部放下!就告诉饶了自己,就饶了自己。

你在这上面是不是在做心想观,这五蕴的这些生灭、这些虚妄?讲这些道理只是要你观一心,所以总称就是观那一心,一心的作用。但因为在一心上面,每一个法师可能下手处不同,他观五蕴的生妄,有的人观十二因缘的种种幻化、造作,那都是会观一心。一心有很多种道理,每一种道理上面,有的人先随取一门,就是那观心。所以我们不是为了观五蕴而观五蕴,是观一心故说五蕴。你在这一心上看那个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种种变化,根尘中的变化。假如说你不知道一心再说五蕴的话,你就永远体会不出色受想行识种种的造作变化!你能够体会这一心,你当然知道这色受想行识嘛。

觉心现前处一定是色,他一定有感受现前,所以叫做地水火风的地相、坚实相。只是你去分析,其实任何感受都是这五蕴在造作,那五蕴其实就是一心,这一心中就是能够入世,能够现出种种色受想行识的作用的处嘛。你要在色受想行识,识处,你要是背离那一心,色受想行识就是流转,就是虚妄。你要是真正在色受想行识处知道那一心,色受想行识五蕴根本全来真,这《楞严经》讲的。五蕴都是真,就是真心现前。为什么说真?不是说一个真心外,还有个五蕴,五蕴说真,因为你知道一心,那是一心说的,所有的作用都不是真吗?真心所现的那当然一切法全真!因为全真,为什么?因为一心,你知道一心所现时,你虽然说色受想行识时,但是你真正是堕在名字上说名字吗?不是嘛!你知道那些名字不过就是随一心中随缘立名的嘛!你自己心中的智慧都会担当他是假名而起,既然是假名,你还堕在色受想行识上吗?不可能!那你不知道陈列之时,就是色受想行识吗?你当然清楚!那叫观一心。

你能观一心,你自然就能发现自己的造作,还在这个上面,不断的五蕴的造作上,然后就告诉自己,要原谅自己!饶了自己!不是放下他,他放下、不放下,跟你现在没关系。你若是真正心中放下,那一切世间法中,没有人能够触恼你,就算大自在天魔,现出魔王在你面前,现个鬼相,过去你看那个相,你会恐怖;将来就算大自在天现出世间极度恐怖相在你面前,没有一个世间人他能够心智能够担当那个恐怖在你面前,你突然都会感觉如小儿戏,你还摸他头,乖!你将来的心中的包容就是这样,就如同小儿戏。所以你也就会可怜众生,都是堕在这个上面的。

(问)请问妙观察智与趋吉避凶的分际在何处?

(答)趋吉避凶的话就不是妙观察,就不是妙观察。那当然你要说用一切文字,去体会心中的这个妙观察,你看到哪?什么叫趋吉避凶?我们不要堕在众生知见的趋吉避凶,我们要在根本性体上面的趋吉避凶。你念念之间要看到你性体的流出时,那本来就是你大觉心体的一体的士用。大士的现前处,那叫吉,所以从一个士、从一个口,那叫吉。你能够担当这个大士的现前处、宣出处,那还叫做大智文殊。所以大智文殊叫妙吉祥;那也是普贤最初能够行持的种种性中的种种的担当、成就,所以叫遍吉。你能不能这样子念念趋吉?因为你这样子念念看到,大觉心体上本来的大士,士用的现前处,你自然就不会堕在过去的妄想,那些凶险的造作上。你只要有一念堕在感受上,就是凶险嘛!

镜子照色之时,你要是都知道,原来都是镜体的士用,你自然就色清清楚楚在,但绝对不会有一法堕在色中的执着。可是你要是堕在色上,你就一定会忘记镜性的作用。你忘记镜性的作用,色上的感受,每一个感受现前处,都是险途,都是凶险!他就开始起成种种幻觉,起成种种流转,都是险途啊!所以这也是趋吉避凶。

所以法师说跟趋吉避凶分际何在?那圆融处就是妙观察,他没有分际,没有分际。假如趋吉避凶,用世间的观点来讲趋吉避凶的话,那都是背离觉体。你才有一念想要趋吉时,行者已然是大委曲相。你抓着那可可怜怜的吉,想要避开过去一直不断流转那个凶,就算你能避得,你能够趋吉,也不过就是再营造一次委曲心态而已!再营造一次可怜的心境!那都是委曲相。这才是真正趋吉避凶。

(问)如来藏为何有时候会判成是别教而分圆教?

(答)因为如来藏中是设藏、通、别、圆,所以要在圆教、别教、通教、藏教都要看到如来藏的作用。就好像在这一心之中,你要讲到他根本就是能够现出种种行持、行仪上的作用,那「藏教」。可是哪个行仪上面不是什么?不是根本心里面能够通到一切心中,根本自性之中本来一切智慧的显现处。虽然你看到的是藏教的行仪,看他现前的行仪,但是念念之间是通达如是性的,那「通教」。当你能够知道这如是性时,从此以后,你可以入一切法别别安立,这时候别别安立就像刚刚讲的,就像还门一样,就像观门一样,在大观之中,不是像过去还流浪在名相说的别,那是大观之中,你能够真正能够担当的一切法中的别,「别教」。你能够体会,那就是「圆教」。

所以用一个「如来藏」三个字,他可以讲尽四教,能够讲尽四教,讲尽一切世间万法。这个只要在这个上面去体会,在这上面体会也是趋吉避凶时,你念念看到士用现前处。你能够明白这里,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没有缘心可见。就算现在未证,你都能够体会,你慢慢能够剖析心中的道理,你都能够知道原来觉心就是如此,哪有缘心可见?虽然未证,我现在还是随那个业力,常常堕在缘起那些造作上、感受中。但道理已然知道了,所以能起惭愧。因为能起惭愧,现在的业力就慢慢、慢慢能消,开始叫消业。

所以你不要以为,我们虽然未证,一定不可能懂得道理,错!薄地凡夫,你只要最初立志,志向若是明确时,虽然未证,但在心底深处,已然都能够分析出圣人境界。

一个小孩子最初没有读书时,但他发心要好好读书,我要真正好好求得学识,现在连小学都没上,可是他就已经知道圆满的学识是什么。虽然他没有一个相、没有一个体在那边,但他知道,他念念之间不住,念念之间增进,那就是圆满。所以他在小学,不为小学而小学,所以小学之后,他能中学;他在中学,也不会为中学而中学,中学之后,他能高中;他念念无住。他为什么念念无住?那心中真正赤诚的体会,他自然就无住。

所以说,不会说凭借现在所有的一切执受之中,再说种种发心。连发心,行者发心回头时候,连执受都无,何况你还在感觉到,过去流转在三界之中,流转在种种感受,还真有缘心可见!假如真有缘心可见,你还有缘可灭,那表示你还在相上逐名,你根本不是在一心中体会。一心中体会,既然跟你讲万法唯心,既然跟你讲说一切唯心造,那连这个缘这个名字不都是心吗?你只要认他是心中所立的名,那名中的势力就消,你不认他是心中所立的名,那名中的势力就强。就是如此啊!所以那才叫做没有缘心可见。

这没有缘心可见,那才是慢慢、慢慢入到后面种种灭幻,幻身灭故,幻心灭。再抓一句的话,就讲不完了!还是休息吧!休息。

大众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