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76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宣讲

第七十六堂

要真的能够在心体上面担当,你才能够知道现前所有的一切,那都是什么?就是永嘉大师讲的:「两种犹如镜上痕」。(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就是在镜性之上,因为在种种灵明用之时,你才能够感觉到那种痕迹,似乎有如是痕迹、迹象现前。那你要是真正知道那个大觉性体时,你知道是痕迹时,你根本不痕迹,你不会堕在这个痕迹上面还捉持以为是镜。虽然不离于镜,只是作用上面,但你要知道圆融那些作用,才是镜体相。你不只是堕在那种作用上的作相上面妄想执着,在那个「作」字上面形成种种差别业感,那就是过去众生的种种流转处。

所以讲到「痕垢尽(经文:痕垢尽除)」,痕垢尽(除)就是在这种种迹象上面,你真的在心中清清楚楚时,你根本不会堕在如是质碍之中时,(质量的质、气质的质)。不堕在如是质碍上面时,那就是痕垢尽(除)。那痕垢尽,那当然是什么?那所有一切,所有起心动念,所有一切依旧在,一法不失,一法不减,一法也不增。过去如是用,现在一样如是用;过去如是见,今天也是一样如是见。但过去如是见时都落在痕迹中,因为落在痕迹之中捉持作态,所以永远都被受种种知见之中末稍的种种势力所闇障、所闇昧。将来你才能够在每一个念念之前,才能够清清楚楚;那个每一个念头的起处,那种根本起处那种清明;那种根本起处的清明不动,那就是阿閦,那叫「顶礼阿閦」。

刚好这一次,在前几天礼拜六,有居士问我,念佛的「追顶」那个念。追,当然现在大众师父在每一个念头中,从这一念追那一念,但是目的不是叫你只是从念中追念,念中追念不是真正拔济、接引的,他的毕竟。是因为你都在觉体上参,你都是在这念无量光无量寿中参,在这名号之中担当了,所以就在这无量光无量寿中追那个顶。追什么顶?追在你根本的「念初」。你每个念中,众生看到都是念末,你要在每一个念、每一个念追处,念末当下追的是你根本念初的清明,那叫「追顶念」。

所以起初众生不知道时,以为追顶就是在每一句话之中不断,每句念头当下,不是每句话,就每一个佛号当下这样追,追顶。将来你慢慢清楚时,你才知道他不只是叫你每一句一句这样子追,追的目的是要你看到你念初觉体的清明,那是阿閦,那是追顶。追什么顶?追大佛顶,你根本的那个大觉心中那无量光那个顶,那是真正追顶。你能够追到那个顶时,就不落在后面种种念末的痕迹,不是在那个造作上,都是一体的觉心,都是那一念的觉照,你怎么老是堕在念末之中,受这种念末的气氛的流转!将来回头时,你始知那种虚妄啊!将来真正脱去那种世间的六道的苦难时,你始知过去那种心中的那种妄想的那种可悲啊!

所以在妄想之中连接现在的这个人间,我们都还执受真正有我,就在这个上面,不断的拿这个我中造作种种我想,造作种种我感。那永远就在这个上面,不但是造作我想、我感,你不但没有办法真正壮扩这个我字,你反而更什么,伤害这个我相。所以「我」渐渐渐渐就堕在三涂了,连我中都是那种刚强可怜那种我受、我执。所以那个是「痕垢尽现」,那就是顶,那就是大觉顶,那大觉的根本的光明。

那这里面再讲「心法双」时呢?还好我们讲到连儒家讲的「坐」。那个「双」不是说完全没有,根本没有,不知道、不清楚了。那个双是跟你不在名相上,不在造的名目上立名目了,是心中你不落名目时,心中不是暗钝的,是大通,那根本的大通!

或许现在用这样的语言,大家不见得能够思得出来。将来你能够一步一步能够体会,就是早上讲,你只要不是在觉心上担当,你但要在根中担当,你都能够体会那个大通相。根中担当,就在能中担当,能所的那个能中担当,你都还能够稍微能够体会那个大通相。因为在能中担当时,你说我找到能觉了,这一句你都知道是所觉;名字虽然叫能,现前都是所。「能」你看不到的,当你真正知道能时,你就知道那所有一切都是所。

所有一切都是所,那行者你在哪里说能?所上不就是能吗?那心中的清明就是如此!你能够找到一个无能的所吗?根本没有一个无能的所嘛!你也不能找到一个无所的能嘛!所以看到所就是能嘛,不是真有个能所。你证到能所时,那就是在那一点上,你看还是所,都还在种种过去知上。在、在知上面,但你却看到是能中的清净。那能中的清净你连说:「我证得一个能觉。」都多余,那是所觉。那个才叫始证能中的清净,那也就是…,那当然这个能中的清净,我们不能臆测,这才叫臆测。不能臆测,那是智者大师讲的叫做「六根清净;搞不好六根清净这里面的涵意更甚深。那清净,就是根中的那个清净、清虚!所以儒家讲,叫「斋心」。所以道家?道家在这边讲就是什么?真正叫…。道家事实上在庄子写到那个什么,叫做<大宗师里面,讲到那个如何安心,当然他不是直接讲的安心七步但是他<大宗师>里面讲到。(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他讲说「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你有圣人之道,但没有圣人之才,不能够成就种种道德。你有圣人之才,但不懂圣人之道,你也不能够成就种种智慧的作用什么叫「圣人之道」?你心中…,我们不要在庄子这个世间这些道理上解释,我们用佛门中的解释,来解释这些文字。你懂得根本自性之中根本圣人的道理,但是你不会在现前利用、用出圣人的智慧,那你当然没有下手处。那你如何在现前你懂得圣人道理时,念之间能够照到你圣人能够流出的智慧?那当然就是凡夫最初行者现前时,就在一切起心动念,一切根尘的交替处,一切根尘的变化里面,你要体会就是圣人之道,所现的一切圣人的用处,用度处,那叫「圣人之才」。

所以大宗师讲说「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告」,告示,念念之间在一切感受之中,你要告示就是根本心中清明的所有一切智用。能够体会那些智用,当然我现在是在能所中去解释,所以你才会知道那是什么?「亦易矣。」他讲易,(简单那个易,便易的易)。你才知道那个下手处,那个快捷便利下手。不然你永远找不到的,你根本不知道。但这里面一定要清楚一个什么?「圣人之道」,你要明白那个圣人之道

所以刚好也有菩萨问:那如何在任何念头当下,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深厚的种种情绪里面,能够如何在心上作观?的渐次为何?

任何人从心上作观,都是从理路上开始思。这个思之中,你就能够慢慢慢慢从中有从浅入深相。这就是一直讲的你不要担心,因为觉心就是如此。你念念之间能够慢慢的在这个心中,慢慢去反观,慢慢去察觉时,你要相信你的佛性,相信觉心就是如此。过去生故,所以你今天觉得困难;将来熟时,还是觉啊!所以你就能够找到中间的巧妙,熟能生巧。

但是熟能生巧,巧妙不是说是凭空而降的。巧妙这个字从工、从一切作相上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够那个」字;「工」就是事相、作用。你能够明明白白,那在一切作用中,你在过去的一切事用,(事情的事,理事的事),你能够清清楚楚这样担当,你才能够发生巧妙。所以也不是凭空而降,那是真正一个行者,念念之间这样子回头去参的。当你参时,刚要从生入熟,你觉得难,但是就是这样参时,从生入熟,众生妄想难中,就是行者最快捷、最便利的方便,唯一方便,就是他下手处!是他直捷的下手处,最直捷的,没有第二个直捷的方法,就是他的最易、最简单的道理。

所以他讲「吾犹守而告之」,我念念之间在这个心中,我是在佛门中解释的,我在那个念念之间,能够在种种作用、用,就是过去的作用现前处,也就是告诉自己就是大觉心体圣人之道的种种用现前处。能够看到这个用,就是圣人之才,在圣人的用现前处,不断的反馈大觉圣人的道理,大觉的道理。所以「吾犹守而告之」。那这里面是不是就开始在参,就是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你就是在边下手。久而久之,这里面才有什么?才有「初中后」,才有初中后嘛。

所以刚好也有菩萨上次问:忏悔为什么有初中后?

忏悔没有初中后,但是随众生的根器不同有初中后,智慧不同初中后。你下手时,说的不同不是哪一个人的智慧不同,我说你下手时,因为最初从生转熟,这个不同阶段里面有初中后;这个阶段里面真就会有初中后。刚开始你在理上一定不能够体会得很圆明的,但是你已经听到在这些佛经中告诉你,告诫佛法之中告诫的道理。个事不是道理?所以你众生最初能够当成所缘的那个境界就是事相,现在的事相,每一个起心动念处,每个行为的过去的流转处,看到人时还在种种不顺的境界里面,还看到你怎样的情绪现前处,那就是事,所以最初一定是事忏。但是最「初」事忏时,这个行者在刚开始立这个名目要忏悔时,他已经知道念念在心中观

所以常常告诉你,若是不知道万法唯心,不知道一切法都是从心建立;那要是根本不是在这个心上去体会的,你就算去参,就在这边不断的就在这边忏,也没有作用!因为你心中立的名目不一样,你心中立的名目不明确。你不要小看只是一个名目,名目不就是就在你心里,潜意识里面,在你心底深处,就开始帮你发生种种觉照,那叫名目;觉心就是如此。那个名目若是正确,就叫因地心中正确。所以因者,我讲那一个囗(ㄨㄟˊ)个大,你以什么你心中之所最重,那是大嘛。重,不是那种厚重,是心中敬重、崇敬,那大。所以那名目正确。

名目正确时,你当然念念之间,你虽然的是事,可是你体会的是理。只是在理中还不明,你当然是在事相中看。已经告诉你觉心现前处,是理、是事都是觉,在事在理都是觉体现的。你在理中不明,那就在事相中先去参,只要你这样下手;而且你心底潜在意识,行者的志向明白、确定,那个叫菩提心种子确定,你就在忏事之时,你能入理了。

你说可能吗?怎么不可能!一切世间工巧都是在刚开始你接触时都是随着别人在事上学习。写一个毛笔字都还叫临摹,就是学习啊,叫临摹。但是你临摹久了以后,你就能够入到这一些挥笔之间所有的一切巧妙、技巧;随便挥洒出来就是,那叫毛笔字。我们现在挥洒出来,那叫「毛」笔字,那笔都是毛,那毛笔字;那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哪个不是让你先下手在事相上临摹的?

为什么世间法中敢如是在事相之中,让一个人念念之间入如是工巧?入如是技艺中的智慧?因为就是觉心嘛!因为就是一体是觉嘛!所以当你心里慢慢慢慢在事相上在忏时事实上,你在觉心中,你最初立的名目清楚,你渐渐渐渐就达理。在达理时,你再说忏,是理忏,那是「中」,是理忏。所以你会在心性中的作用看现在还在流转的这些事相,你在任何流转的事相,你才能看到你在闇昧什么样的心性,你就能达理了。就在这边忏,理忏。

理事圆融就是「」忏,那个理事圆融那个后忏那就是最后忏。那就是「初中后」那心中那个圆明嘛。连理事二字都不必立,那心中的担当。在忏中还是如此啊,何况你入手时?那也是这样子不断在事相之中,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观察是觉心,是觉体。

因为你能够念念之间都在觉体上面去体会,这个觉体到底是什么?这个觉体不是有个相状的,所以或许会有菩萨会认为,那我要怎么样去思这个觉体呢?是不是拿这个四念处—身受心法,来这样不断观察觉体呢?是你因为知道觉体,所以你才能观察身受心法的。

那你说:我怎么知道觉体?觉体很茫然啊,怎么能知道?是你在心中潜在意识里面,念念之间坚定如是方向,那就是觉体。那个在你心中虽然看不到,还没有智慧的那种显,可是你方向已然确立了。那事实上在你潜在意识,那个体相在你心底深处已然渐渐大明,你只是不知道而已。因为在这个觉体上,所以你才能够观察四念处,就如同观察四大一样。

觉心现前的时候一定是生嘛,有种形,会现出种种形量的,生嘛。所以在形量上面你就会在觉中感觉到有种种受;受不都是感觉吗?所以在形量上面、在受上面,那就是倒回来,在众生世界倒回来,在身上作观,种种形质的感觉中,那都是在讲种种受。在讲种种受时,你会发现那就是什么?就是随缘妄计种种心,就是种种心。所以随缘能够安这种种心。这些种种心是哪里来的?就是必定大觉能够随一切缘、法一切缘的法中所现的。能够法一切缘,那也是一切缘之所法。

所以这个在灵山会上才什么?诸佛才说: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本来能够现一切法的那个,你不能够说是什么法,可是那个不是能说是什么法,不能拿一法称量这个法,能够现尽一切法,这就是法。你妄认时?那就是流转在世间众生相中的。你回头的时候,你就因为要认这一念觉,所以你才能够去念念分明身受心法,叫四念。你没有那个大觉心体能法一切根本觉明,哪有现在所有的一切受。当你能够知道现在的一切受,你知道时,事实上,你已经就是回头时了。为什么?因为你方向明确嘛!你光处不一样,念念之间能够明确的嘛!对不对?

所以刚好也在问到:假如说是认心中所立的相就消,是不是也要看清楚自己的法执为何?

法执,你是看不清楚的,你再说要看清楚的时候,就是法执了。你要知道是觉心,所以你知道念念都是执,你要知道念念都是执时,就要认的名相,就是要知道认所立的名。哪个不是执?那既然是法师你说哪个都是执,那怎么样脱去执咧?你只要在镜中看时,虽然是执,执中已经没有势力了。你过去因为背觉故,都是执。可是今天你站在镜中看执时,那执中就没有势力了,没有势力了。镜子现黑时,不能执黑吗?不能执黑就不是镜子,那这个执咧?镜执!执就是掌握相,所以在大觉性体才跟你讲计所执。甚至计执,有计所执,还有计相,然后再讲计执再讲计所执。就是让你一步一步深入你最后的种种作相;但是在深入种种最后的作相,过去在最后的种种造作的相状时,是众生最厚重的业感。但是现在你敢渐渐深入最厚重处,也是念念拔脱处啊!

你不要断的执,就怕你不认那个觉;所以知道是觉时,你就会知道一定能计,大觉心体能计,黑来能够计种种黑,不能不叫觉;镜子黑来就能够现种种黑,不能计不叫觉。只是不能如是呈现,不能如执掌,不叫觉,不叫镜子。于是在如实执掌之中,所以就能够从执掌之中,能够现种种所执、所现,那也是从执入执。你能够这样担当你才是看清楚一个镜性的作用,你能够担当才能够真正看清楚觉体的作用。

所以你要说怎么样去体会身上的这种种法执,你看不出来。你要站在觉心看时,你都知道处处一定能。那一定能执处,我怎么会堕在执中,一直攀缘于执?镜子一定能够现种种黑,一定能执处。在能执处,我怎么还会在这上面不断造作那个执相。因为造作执相,执才是什么?流转!

之前讲到婆须蜜多,在华严经中讲婆须蜜多,你的心中那种情想感受那么强处,其实就是执相,所执相,但你不认那个,你将来…,你过去在所执相中、流转中,那是因为都是在那种情想之中造作上流转。将来你要回头时,你要是不认这个情想,你还是找不到觉体的,你找不到这个觉体的。就好像你要找到镜子,你不认现前照色的种种,在黑之中的种种的作用、种种的情想,你也找不到镜子在哪里。你要敢担当黑中的势力,黑中的情想处,你能担当处,那不是镜子吗?就是镜子嘛。你能担当处,你不要说你看到镜子,你心中如同明镜,你的智慧就如同明镜;镜子就是这样子担当处。

所以回过头来,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过去要放下世间种种情想所执,将来还要什么?还要再敢于在觉心上面担当如是执。只是你在担当如是执时,絶对不是过去的造作,絶对不是过去的流转。镜子照色之时,众生妄计时,就堕在黑色、白色种种所执;将来你要回头找到镜体时,你要是不敢担当镜子必定能够随黑、随白,能够所现的种种清明的执相处,你还是不是见到镜子了。当你能够见到镜子的清明执相时,你会真堕在黑中有造作吗?不会嘛!就是一镜性嘛,你怎么会造作咧?

所以在这个上面,有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回头。有的人虽然听到如是文句,想要回头时,他妄解如是字句,妄解这个解释,所以既然要回头担当造作,于是乎舞厅跳舞,对不对?那活佛不是吗?我说的不是活佛都是,我说目前台湾最大的活佛,对不对?不是吗?跳舞啊!想要那个劳斯莱斯就观想,我要劳斯莱斯、我要劳斯莱斯,就弄个劳斯莱斯,然后在居士面前一直在观想劳斯莱斯、劳斯莱斯,那谁不明白你要劳斯莱斯啊?当然送你一个劳斯莱斯。对不对?哎呀!我的愿力你看像…,只要念头到、意念到,就马上成就!要我,我也会。劳斯莱斯、劳斯莱斯,只是可能我没有那种魔业啊。劳斯莱斯,劳在那边,死在那边,都没人理你,都没人理你啊!那我也会啊!那这种,世间人就是曲解,他妄解,就是在那边妄解。

所以行者在这个上面,你不必过去的种种执受之所沉沦、迷惑,你回头时,也不能够错解那中间其中的任何一个文句。为什么不会错解?那在性上担当嘛!那根本直下见性的法门嘛!佛门是直下见性的法门,根本不会堕在众生种种在事相上的流转、流浪。所以这里面你就要清清楚楚,这个要清清楚楚。

所以,刚好要问什么样方式能够让心中,能够在一切缘起中分明?在作心上参?这个过程,刚刚已经讲,心上没有办法参的。因为都是心,从如理中作意,如理作意,始念念思。因为你慢慢如是思时,都是在事相上着手的,在现前的感受上面思的。你能思,慢慢慢慢能够入到那个气氛时,你都能够察觉每一个感受牵引你的那种势力,每个感受不断的把你牵引在感受之中沉沦的那种可怕。虽然那才是最机,最的东西,(,就是初心的,不是那个,粗壮的粗)。就是刚开始,最初心的东西,那你已经能够觉得那个感受的那种沉重,那种束缚相,始知束缚!

你那个始知束缚时,虽然在能心之中清净,还没有一点心里的体会,但你开始对现前的感受,所觉之中那种流转,开始起恐惧心时,你已经慢慢慢慢要体会能中的清净了。为什么如此?都是觉心嘛,从来不离你嘛,没有离开你,不是不理你哦。从来不离开你,没有离开过你啊!只要你在尘相之中势力渐渐得一分就还你一分清净本然。

所以诸佛说法,圣人说种种道理,就用尽种种方便,拔济现前种种众生业感,为他尽现在的执受。执受尽时,就是你本来面目现前处。佛只是帮你破妄,哪有跟你说一句法?从来没有说一句法!你以为有说,那都是在破妄而已!破你的妄。那见到那个时,见到觉体时,根本不是在作相上的。那所以诸佛在跟你说法时,他也从来没有落在作相中,也没有落在有说、有事中。不但诸佛是如此,你将来照到觉心时,也是如此。你从来没有落在任何有说有事的痕迹之时,痕垢那个中间,不是那种厚重,不是那种厚重。应该讲完,问题讲完。

所以,这个你才知道,身心都有幻垢,幻相经文:垢相永灭,方清净。这个幻相,讲到这里,大家知道幻相永灭,应该清楚「幻相永灭」的意思了。这个幻相永灭,不是真正你要把这个执受,所有一切现在感受中先把灭尽,那是心中那种攀缘的那种幻相永灭。你真的幻相灭时,是金刚经讲的「离一切相」,但是「即一切法」。你能看到那个就是法性常然,就是如此。黑来照黑、白来照白,喜来知喜、怒来知怒;法性常然,常然!

那喜来知喜、怒来知怒,那我又流转在喜怒哀乐囉?你只是知,你哪有流转?早上讲儒家「心止于符」,「符」就是你只是知道,能够会得一切感受,你能通会、通明;那个符就是符会,清清楚楚。你不是流转,不是止于任何造作,你清清楚楚知。镜子是不是能知黑,知,他就是符而已,符,符契的符,(那个文字有看到了,所以不必再…),符合的符,就「心止于符」。你就只是在这上面,你不是贴那边不断随着感受流转。你是明明白白知道感受,那是符;那清楚啊。

你明明白白知道感受时,那当然是知道那一切法。那还是堕在那种相状中吗?当然不是那个相啊。相,就是讲过,从一个木头的木、一个眼目的目。木有真正的—长生,那但是那个长生义还有个态、姿态。不但是态,还有个姿态现前。然后眼睛,必现在有所瞩,眼睛现在就有所捉持、有所依持,那才叫相。那你离开这一些姿态,离开心中那种攀缘的姿态,离开现在心中所造作的那种依持、捉持。你虽然是相灭了,可是心中你才能够慢慢体会到,那心中本来清明能现前一切缘起的,那个清净的本来的法性如是啊—清明,所以叫「即一切法」。

那为什么要讲到这里?讲到这里就告诉你,不要一听:喔垢相永灭。你就想:“哦,一切都灭了”。你等着吧!看灭?一切都灭,你没灭?一切都灭了!你没灭有什么意思?你看看都灭了,没灭,心里面就会委曲了,自己想要入灭,是不是?不是很可怜吗?所以讲起来就变成一直乱套了,都一直乱套。

心中的寂灭岂是这样子委曲的造作?这么可笑的造作!当然不是这种可笑的造作。但放眼望去,你打开网络上,都是这种可笑的解释。对不对?当然不会跟你说都灭了,自己想要自己自灭了,这是我的。他们都灭,灭了,我只是在想那你留着干嘛?你妄说!你忘了还有人我对待吗?还家中还有高堂老母啊?高堂老父?没有,都灭了,没感觉了!还回家以后,他要告诉你我是你爸爸你知道吗?不知道,忘了,灭了。那你爸爸会把你灭了。就一门就叫灭门血案。那就可怕了,那就可怕了,那将来才叫可怕!那全都是流转!

那这个灭相,那是清清楚楚知道现前的缘起处啊,再也不堕在相中,知道法性如是啊。因为法性之中自然而然就在性中就有传承相。所以才知道什么叫父,什么叫母,既然法性中就有这个父母相,所以今生你不管现到任何世界,你都不会背离父母啊,都不会背离父母;相也都是如此啊,絶对不会无父无母。那无父无母,那就连心中都没有传承,连觉不是这样传承出来的吗?觉体还有个因中根本大觉那个因中大智为父,那个就是为父。他为了照尽一切,大智为父。那你在这个上面不断的开始,你的感受中现前为你润身,在你心底之中为你润身、为你长养,就是母啊。你觉体现前都有父母相啊。

所以父一定叫什么?尸罗善现,对不对?母,你说过去悦帝利不是流转吗?你要知道大觉体时,悦帝利又何妨?那就心中的本来的称性的喜悦。「帝利」就是分疆而治,帝利啊;然后「剎帝利就是国王,那帝利就是种种分别。你能够在一切分别之中,你能称性,可是你要在这个一切分别之中分疆、分土、分田,田主就好像帝利相,分疆就是感受。分,分别,感受、分别就是帝利相。你能在这个上面称悦,就是能够称性、能照见时,你站在性上看,那个就是什么?那个就是根本你入世的天德啊。

所以悦帝利到哪里?上升天界,那是天德。所以为什么是婆罗门女的母亲悦帝利上升天界?光目女的母亲能证得菩萨,为什么?光目母者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地藏菩萨是。这为什么?上次叫大家参,还没有参?这就知道你懂得那个地狱时,懂得那个心中称性处,那就是一切入世的根本清明处啊,那就是入世的一切主宰处啊,那是天德,所以主宰,叫一大,那是天德,那天德。

所以叫做「垢相永灭」。「十方清净,离一切相,这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就是不堕在一切方中,堕在一切

我好像刚刚从〈大宗师〉已经跳脱,跳到哪里去了?所以叫「吾犹守而告之」,讲到守而告之,念念告诉自己以圣人之道还治圣人之才,在这个上面,讲到这个你能够体会那个「十方清净」。你还是在以「方」,再来量种种方吗?不是嘛。你不知道在大觉体中就能够应现种种方吗?那清楚。你能够在这个作用上面清清楚楚时,就是我用这个庄子讲那句话,就是用佛门中解释,就是「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所以一切用现前处啊。所以能外天下,这个是庄子的安心七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能「外天下」,外,就是天下一切作用,一切世间作用清清楚楚。那为什么叫外呢?他根本不着,就外,无着外。因为清楚故,就叫无着;因为有着故,你就一定不能清楚。你着在任何法中,其他法就闇昧。你为什么能够清楚一切法?能够知道一切天下种种一切变化?因为你心中一定念念不住,念念不着。那种不住不着就是外相,那个外天下。

你刚开始是在一切事相之中你居然都能够什么?超越种种事态。还不要说超越物化,已经超越事态。你能够外天下的时候,能够「外物」,这第二步,就能外物。物就是一切法,一切现前所有的一切,你本来能够化物的那心中的性德。因为你能够外物之时你就能够看到心中必定能够化物的本来的清净,你能够体会化物的清净。不是外物就没有物,那外物就是你不落在物的那个形态之上说物。你既然不堕在物的形态之上说物,那物是什么?物就是心中的根本性中能化物的作用,性德。因为你知道他就是化物的性德,所以现前是什么?物。你不知道物吗?不知道那个相吗?可是你会堕在那个相中吗?不会,他是离一切相的,他不会堕在相中。那离一切相,你不知道种种物化,种种化物吗?他当然清楚种种物化,也知道种种化物,所以叫「即一切法」。所以能外物。

外物以后咧?能「外生」。不但是外物,连这个化物这个「」字这种作相心中都寂灭—外生。化字还有一个生起相,能够大化于世间还有个生起相,连这个都寂灭。那根本就是一体的担当,那根本就是大觉中本来的现,你说化都已经是多余了。所以渐次家了。

然后「彻」,那虽然是朝(ㄔㄠˊ),但是朝(ㄓㄠ),如同朝阳现照处,彻,心中大明。那种朝彻,虽然刚刚已经外生了,刚刚都讲外,叫不住不着。现在那个朝就是光,能够照现一切,这样叫朝彻,就是光。先要懂得外,后面因为都是觉故,所以必定能够为你再来光,能够照现一切。

但是在照现一切时,一步叫「见独」。庄子讲的见独。见独,(看见的见,孤独的独)见独是真正在一切朝彻之中你体会的就是什么?一道灵光、一道清虚。你有二法吗?有二道吗?从来没有。所以在朝彻之中你那种一体的那种大照,那守着那个一中的那个清明,所以方便说是守一,也可以告诉你就是守中,因为守中你不是有个中可守,是你根本不堕在种种差别相中那就是守中啊;你不是说真有个中可守。那不堕在差别相就是恒然是什么?就是那个常一中。

所以讲到「常」,你不要以为有一个一可以兼顾在那里,那一都没有。为什么是一?照黑时也是如是明明知了了见,照白时如是明明知了了见,那叫「朝彻」。就在明明知了了见时,这个明明知了了见可曾有二?镜子照黑照白都不是二,何况你的大觉心体也从来非二啊!假如是二,你就根本不能知,都不能知。所以是二就不能知,所以二就是流转处,那就是流转处。所以在这个上面就能够见独,一道清虚,内外朗见;于内于外清清楚楚,于内外朗见,就是见独。

在见独之中,甚至超越时轮、超越时量,所以第六步叫「无古今」。哪有现在过去?无古今。那庄子的无古今,你要看不懂的话,因为毕竟是教材,不能够细说。你要看不懂的话,可以看肇祖,就肇论的<物不迁论>,根本不迁所以现代人以为古时候东西不来到现在,认为说感觉到有迁,有种种变化。肇祖说就是因为古物不能够到今,不至今,所以才是无迁,根本不动。根本不动,所以才无迁嘛。你心里面能够体会那个根本,根没有来往,现在过去从来没有来往,心中的清明。

你觉得过去时,是谁在觉得?你能够用过去心觉得过去吗?你找得出来我就佩服你;都是现在心嘛。你觉得现在的时候,谁在觉得?你认为还是现在心吗?你觉得现在都已经是过去了。但就在这个上面,你所觉处都已过去,你觉得过去就都是现在。你会发现在相中,你在这边古今蛮缠、纠缠,但是根本在这边,在古今当下这一念心中从来不迁。觉古之时,还是你的现在的觉啊;论今之处,那还是你根本如实的清明啊。这一念清明不必由古来今,不必由今去往古你现在古今之中,那当然我现在讲的是相,那肇祖讲的也是这个相,在这个事相之中,这也就是让大家能够体会;你刚开始都是在这事相中去体会的嘛,都是在这个事,事情的事,或者世间的世,相体会。但是相、物相你都能够清楚楚的当下,你就能够什么?在自己根本清明的觉照中体会的嘛!你还找到一个根本本来面目吗?当下就是嘛!那个当下就是,不就是本来面目!这叫做「无古今,这叫无古今啊。

所以我们在拜佛是拜过去千佛吗?你以为过去千佛什么?已经过去了?「过去千佛」就是你心底深处,你念念之间在你心底深处的根本的觉照,叫「过去」。他的现前处,就是「现在」,因为你懂得现在,所以那个觉照之中念念之间展望、纳受「未来」,叫「三世诸佛」。三世诸佛就是那一念觉心啊!你每一个念头起处你不是承过去种种觉照现前,什么过去?你的觉体嘛,根本大觉心体。众生闇昧如是大觉心体,过去就是业感。所以念念现前都是现在的所有的一切知解,那你知解当下,你都是什么?都是在捕捉未来;不是吗?都在捕捉未来。你要是没有这个过现未,觉心就叫闇昧。哪有觉?那你说觉心中一定有这个过、现、未吗?觉心现前处相状如是—过现未来;但是过、现、未来哪一个不是根本觉明?就是觉体嘛!所以在名字上也是什么?也是一道清虚啊,也是一道灵光而已啊。在清虚之中虽然名目能够立,庄严立,但是绝对没有像一般凡夫死于名目。因为他能庄严立,只是他能够更把这个心中的觉效(4155能够讲得更透析而已,所以安立名目。那并不是讲到这个名目时,只是让你死在名相上,死在名目中,所以他才能够清清楚楚说无古今

在无古今,庄子最后「不死不生」。所以过去我们华夏祖先,都是在性上担当的,我们不在释门之中不能好好用功体会,连祖先有很多道理,我们都遗忘了!他们在性中建立的些本来的行者跟学者的行持,都已经不知道!那种不死不生是直下已经担当觉性嘛;觉性有死有生吗?波斯匿王都会知道,将来此死彼生。只是你要在楞严经中讲此死彼生」,不是那种委曲相,这边死了我下面就会到别的地方投胎了,所以不要害怕;不是这么委曲啊!不是拿世间的解释这么委曲啊。既然叫大佛顶首楞严,那怎么是那么委曲呢?那是根本波斯匿王体会诸佛告示之后那个道理,原来根本的那个心中能思量那个见精,从来不灭、不昧,不闇昧。因为不闇昧,所以这一边能现生,过去现灭;这边现灭,那边现生。相状虽然叫「此死彼生」,他体会是这个根本从来不生不的根本心中的明。

所以这个不生不明在哪里讲?在此死彼生讲。那此死彼生你清楚时,就是庄子讲的「不死不生」,就是不死不生。那心中那种担当,你觉得死时、觉得灭时,还是觉啊!没有觉,你怎么知道灭?那都是觉。觉得生,还是觉啊。觉可以现生觉、灭觉。绝对不会堕在生觉、灭觉上面,随种种生灭流转。

那你会讲说:那法师你在现前当下生灭,你讲我可以信,将来这一期果报结束,我闭着眼睛两腿一蹬,我哪有灭觉?

怎么可能有灭觉?灭觉可能只有金庸笔下才有灭絶,叫灭絶师太。最近好像有一个灭絶师太出现了,对不对?就是…不知道,最近报纸上天在骂灭絶师太,阿弥陀佛!开玩笑,没有别的意思,好玩而已哦,随便带过,随便带过。你那两眼一瞪、两脚一蹬,就是济公传讲的对不对?伸腿瞪眼。那走了,怎么还知道灭觉咧?这是你根本从来不在心上参的,你就以为这一期果报结束以后就是断灭了,你才会有这样子思

你要是真正能够在觉心上参的,就像我过去讲的譬喻,一个修世间十善的,临死之时他都会感到天上的瑞相来接引他,他不会觉得现在要死的是我,也不会觉得现在老迈的是我,也不会觉得我这样子死就是断灭;他已经知道去哪里了。这是因为心中有善法依持故,所以他于生、于死清清楚楚。只是世间十善哦,何况是修心的人!过去修恶道的、恶法的人,他临死之时,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已经来鍊他、锁他了,你以为他觉得要死吗?就是我讲的,他只是怕去那里!他也不觉得死啊。

只是一般众生在这个心上面,你不能体会,你总是觉得两眼一瞪、两腿一蹬,什么都不知道了,怎么还知道灭觉咧!那不过就是一期果报。你在每一个念头生灭处,你都能够体会那个觉心从来不灭。所以将来你知道不知道,我们就算两眼一瞪、两腿一蹬,你觉心也不。那下一个念头起处,就是你的灵知脱离你过去现在这一期果报的肉时。只是你在脱离处你不自在,才叫中阴嘛,才叫中阴;不自在才叫中阴。「阴」就是一定不自在,随着种种感受,所以这叫中阴嘛;你还是会清楚的,只是你不相信而已,只是不相信而已。将来你只要是在心中要是真正在善法上修,你一定能清楚的,连世间十善都能让你清清楚楚啊。所以这个才是真正叫「不死不生」,不死不生。这个庄子的「安心七步」,古人的,中国老祖先。

所以你看到中国老祖先,他的所有一切在性上,尤其在这个根本心性上的大学这种论述里面,中国在留下来这些文字,这一些智慧,那种精华。祖师都讲说:释门中的所有的一切的用心、智慧比祖先还要微细,还微细啊。所以我们现在连儒家讲的<心斋>、庄子讲的<安心>,都还搞不清楚,有的时候都解释不出来,像我这样解释,还不断的咬到舌头,讲不太清楚!你还可以妄说什么是不是佛说!那叫可怜。

你把那个佛教这种甚深的根本解脱的道理,本来心中的,本来那种甚深微密的这种智慧,你就这样狂妄解释啊!所以也教授一切人,教授一切人、一切众生,就只是堕在现前的执受里嘛!什么叫执受?这种声音中常常隐藏了一个,隐藏一种魔怨在上面。只要去听到这种声音时,不要讲说他是不是在这个道理上面纠缠搅,他最起码他刚开始就会懂得如何放纵自己的我执嘛,因为在这边不断的攀缘我执,我觉得如何,我觉得怎样,放纵,对不对?

不但这种言论就会让大家放纵,甚至于讲说这合不合时宜,什么法合不合时宜,都是放纵,全是放纵。先不谈合不合时宜有没有过失,先放纵就是过咎。你还在放纵,一直不断这样心中向外狂野,就是放纵!还在什么男女平不平等,就是放纵,就执着男女嘛!就是放纵啊。你不就是还捉持这个人间的男女相吗?人间人相你都脱不去了,你还执着那个男女相!有一天你发现你执着那男女相没有意义啊!因为有一天假如像我变成畜牲那是母,不叫女,那是母,对不对?公母,叫公母,不分,只能叫公母,不好意思讲男女啦!所以你在上面妄执没有意义啊!

而且一切世间的种种不平等,不是诸佛给你的,不是一切世间给你的不平等。你是自己堕在如是的业感之中过去造了如是不平等的业力就堕在如是不平等的待遇中,在环境中。你要是堕在世间法中,你要是不断的自己在那边咀嚼那个不平等,心中委曲,那是自己的业力嘛!因为知道那个不平等是过去造的业所以现前示现世间,所以饱受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啊!所以叫你出离嘛,叫你出离。

所以你懂得出离时,是什么?是你能够担当现在所有一切的不平等,为什么担当?因为过去妄业所造。所以我不必在这不平等的业力上面,再加出什么的作为,不断的跟它抗衡;愈是跟它去抗衡不是表示你还受如是势力吗?还是受如是的妄业!我不抗衡时就是什么?就是消业处,我不抗衡时,就是担当处。我过去造如是业,我如是还。我还尽之时,当然我有一个出离心,我还尽之时就不是流转处。假如你不是出离心的话,你就还尽,将来终于熬成婆,搞不好你比别人都更厉害!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作用。更何况在僧门之中,也根本没有那些男女不平等嘛,所以要你尊重那个法相,比丘是法相,没有不平等。

所以这个前面都已经讲了,不必重述,只是说这种声音要争男女平等,而且在佛寺门中争男女平等,在如是比丘法相上面!法相你要知道我现在现的是法相,但我是凡夫,我还是凡夫,你不能拿我这个凡夫业力去望这个法相,这是法性、法相。所以我是凡夫现这个法相,是自己都要念念尊重啊。佛门也告诉你,我现这念心时,要尊重一切沙弥尼、比丘尼啊,就好像常不轻啊;甚至于优婆塞、优婆夷只要有一念道心,我都礼敬啊!所以心中常怀常不轻啊!

但是法相你不能闇昧,你比丘相,你不能够跟沙弥顶礼,你比丘相跟沙弥顶礼,世间人的知见都处处着啊!你要是比丘相跟沙弥顶礼,将来沙弥不能受教。所以比丘,我虽然在这个凡夫现这个相,看到沙弥的时候,我这样装模作样起来,对不对?那为什么?因为要严护、要守护这个法相嘛,因为这样装模作样心中才知道惭、知道愧啊,知道自己装模作样。因为都是觉行者,你不会不觉的,不会装模作样你就这样子满足,是絶对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道理上你清楚时,你还在这边佛寺门中妄分男女啊!因为过去就不认如是法相故,所以堕在六道执以为有;今天要你认你这个比丘相,比丘就是杀贼嘛,杀这六道的妄想、攀缘、执受,你还在捉持这个男女相啊!还在捉持以我的凡夫相曲解这个法相。所以先不要说这上面道理,你在讲一个男女不平等时,你会把大家的意识又从佛寺门中那种清净,那种求了脱生死,断灭六道执受那种妄想的决定心,投到真的有如是不平等,真的有这个男就有女的相;你已经起成迷惑,你知道吗? 你已经在惑乱众生,你知道吗?更何况还在电视台前、新闻台前撕八敬法。你以为是在护法吗?护教吗?你不知道你让多少人,亲者痛仇者快?那不信佛的人在说:「你看,释迦牟尼佛原来也不过那么平凡嘛,原来他都还男女不平等,还那么封建!」你只会害到很多从来没有听闻佛法的人,或是还未信佛法的人,从此更加不信而已。

这叫护教吗?这当然不叫护教嘛!这叫灭絶,灭絶师太!开玩笑。

大众请合掌!(我越来越发现没有口德哦!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忏悔!忏悔!)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