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99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补充教材:

《华严经》〈十地品〉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随识而行,不随智。 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

『得护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宣讲

第九十九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早上讲到「我愍此等,是故默然」。本来心中的智慧,是因为你心诚故,所有的一切智行,他就自然能够呈现。就好像江水,若是澄静时,月影自现,这里面从来没有造作的。心若是净时,心若是清净处,那智,所有一切的智行,他自然就能够呈现。所以刻意若是在有为的习气上面,若说种种名相,那都会造成现前最初机的行者,他还是捉持名相的流转处。所以说:「是故默然」,那个「默然」,不是刻意的默然;那个是根本心性不到时,那本来觉体之中,在你的心底深处,他自然不能够成就如是回响。虽然不能够成就如是回响,但是在经文之上必定要跟所有一切末法行者、一切弟子,能够宣说如是道理。但是为宣说如是道理故,所以前面还要再作什么?还要再作不断的文辞告诉你,他不是一般的众生捉持名相之中,那种体会,那种理解。

所以既然是说,不是在捉持名相的体会跟理解,所以方便再说,你心中的根本智慧的本来的默然,那不是一个真正行者已经达到如是心境之时,如是应该所说的一切行为。所谓不是应该所说的,就是他不是落在现前的有为习气之中的;那是你真正心中已经沈静之处,那你心中的智慧,他自然就能够显现,自然能显现。所以刻意说他时,彷彿是好像真有如是十地名,真有如是的行为的作用。因为众生毕竟在这个上面,过去我们在所有的意念上面,捉持太久故,所以我们的习气,都还是在上面不断的,就是以过去众生的捉持的习气,在攀缘种种解脱道中的,名相中的解释他的义理。

所以在这个讲说之时,所以前面还要刻意跟你讲,那个性体之中的根本默然;那种默然,那才是大慈愍。那种为什么是慈愍?那是根本心性之中的本来面目,是慈愍;他不是那种造作的因缘,故意说慈愍。所以无缘才是大慈,那是你性中根本将来必定沈静时,一定能显现的慈愍;不是你现在还落在种种名相,妄想攀缘真有如是行为、行径那种流转,所以说慈愍,所以「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虽此众净,广智慧」。虽然在大众,行者在任何起心动念里面,已然知道念念之间回摄,念念之间在根本的本来面目的清净上面,去体会,所以叫「众净广智慧」。因为你能体会当下,现前的所有一切作用一定不失,现前所有的一切感受,你一定更清楚。但是更清楚时,你反而是念念不随现前的感受流转处。因为在明白处又不随他流转,那才叫做「广」,因为就在这个根本大明的心中的清明,他能够照见所有一切感受之中,在中间的所有的一切千变万化,所以那叫做智慧,所以他才能广。所以念念不住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念念不住故,所以你才能够起心动念,形成种种的世间的感受。但是众生却在世间感受之中,妄想有住,所以自背此明,自己闇昧了此明。

你纵然众生自背此明,自己背离了此明(明明白白的明),但是你的这个性,根本从来没有流失。所以当一个行者懂得归家时,念念在参如是的根本觉性处,他自然就在肯于回头当下,你就会发现那个念念之间,本来不属于种种相处,本来他就不属于任何感受流转处,那个心中却明明白白,能够清楚一切感受现前的,那种心中那种超越的智慧。你能够体会到那一点,那你都能够感觉到「广智慧」三个字那种解释。所以那是心性的真正的,在一切法中那种解脱相。那种解脱,叫无缚;那种解脱,叫做必定在心底深处释然,那是清清楚楚的释然(释迦门中那个释,解释的释),释然。

所以「甚深明利,能抉择」。在一切法中现前处,你都能够起成抉择;你再也不随过去众生的,所有一切凡夫的思想流转,再也不甘心再作一些凡情的造作,叫做「抉择」。但是这里面都没有舍弃什么?有为的行为、习气呀,还是没有舍弃有为的习气!

所以纵然「其心不动,如山王」。你守住那个心中的不动,你看到那个心性在感受之中的本来不动;你能够担当这个本来的不动,「如山王」。「山王」是有累聚相,但是在累聚之中,他反而因为种种的累聚,反而形成他那个高远。大觉智体也是如此,他本来就是一切万法的累聚相,他本来就能够成就一切万法的累聚。但是你明白他能够成就一切万法累聚时,他却是什么?他永远都是高远相。为什么「高」?因为他超越一切,故高;为什么「远」?因为他不着于一切,故远,不染着一切,故远,所以他是本来的一切高远相。

不可倾覆,犹大海」。所以就在这个性体、性海之中,觉海当下,所有的一切流出的一切感受,都是觉海之中所起。所以绝对没有一法能够覆盖觉海,因为也没有一法能够离开过觉海。所以讲到这里是讲到一个行者,已然懂得约束,已然懂得回头的时候的心中的决定。

有行未久解未 随识而行不随智 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但是「有行未久,解未得」。这个「有行」啊,我们不作说有的人行持,不是作这种解释。这种「有行」,是在经文中,有经文说:什么是「有行」?菩萨作意观察涅槃,菩萨正在作意观察涅槃时,名为「有行」,证于「无行」。那「无行」呢?以无行故,名为涅槃。所以将来要真正懂得无行道时,无行心中的清净现前处,无作用的心中的根本大明现前处,才叫得涅槃。但是刚开始你要证得如是无行、无作用,这所有的本来的清净,那还是要什么?起心动念作意、思惟观察。

那行者最初在这些有行当下,这些有行,那当然都还是在有海之中啊,就是在万有的有海之中。你过去在有海之中,是注定了就随生死的波浪流浪,现在在有海之中就念念用有海的作意观察,要证得你当下能够呈现一切有的,根本的性空灵明,本来无作的性空,本来无作的灵明。所以都是下手处都在有行,可是有行在思惟涅槃处呢?他不是马上就能够证得无行的清净。但最初在有行思惟涅槃时,可能就在有行之中,还抓着如是涅槃名,还抓着如是清净道的名字;所以这里面是最微细。有的人就在修行处,他认为他能够舍去一切了,但是就在他能舍去这一切之中,这一个名字,这个心里的执着、攀缘,还在什么?还是在随过去的业力流转,还是在这里面不断的捉持而已。所以「有行未久,解未得」。就是心中不得好解,就是心中还没豁达,还没融通,叫「解未得」。

随识而行,不随智」。他还是在意念之中的攀缘的感受上面,以为起行,他不是在大智上。假如在大智上,他念念之间都跟觉体相应。虽然前面说已经不甘心于凡夫过去的造作,念念已经思惟于大觉;但是因为在有行的过去刚强的习气太深,你就算在思惟大觉时,你还真有如是思惟大觉的这种感受,以为是真实的行为,还有这种攀缘,潜在意识的攀缘。

所以我才讲像一般的外道,甚至于刚开始初机的声闻,他都认为心中有所得、有所证,还有所得有所证;连外道都还说我一法不受,他自己讲这句话时,他自己心都还未虚,他都不虚。为什么不虚?因为他真的以为有法可证,一法不受啊!他不是念念之间在大觉体中这样子圆满的。你就算是念念之间捉持有个大觉体,最初行者下手时,那个大觉体中你认识不清,思惟的那个涅槃的本性,你认识不清时,在潜在的意识之中,还是有所攀缘的。只是我们在这个攀缘因为太微细,有的时候照察不到、思惟不到。

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不随智」,只是有的时候「智」跟「识」太难分了,在「识」在「智」,实在难分。你现前感受的,不是都是识吗?但是每一个识心现前处,哪个不是大智所现?哪个不是知心如大日一般的所有一切照显、照现处。可是照现处这一剎那你要体会,那就是识心的流出,一切感受是识。但是在一切感受是识当下,你不能离开识,你却能够明白后面大日所照的知。所以那个知不是随知离知,那个知是必定能遍知的知,你不能拿任何知说他的知,那也就是如同儒家讲的「离形去知」。为什么讲说离形去知?你不能以知再说这个知,但是他必定是遍知。

所以这里的逻辑,我相信法师们现在已经慢慢能够体会了。你能够遍知的,你就不能拿一知、种种知,来立他、知他,他非种种知。因为众生讲到种种知时,都已经在末梢中说的,在枝末上说知。但是在枝末,他要是自知,枝末若是自知,他只能知道那个枝末他现在所缘的相,他只知道他这个相,他就不知道别的相;他不知道别的法,不知道别的相,他也就不知道他的自知。所以仔细思惟世间一切万法,能够现出知的,不是那一些枝末所谓的知;枝末所谓的知,他根本不知。所以能现的那个知心,都还不是你现在攀缘的知所中建立的,所以叫去知。但是这个去知之中,你不能说他不知,所以那个叫做「大通」,因为怕说再立一个知,众生就在知中,知与知中不断的流浪搅遶。我们心性就是如此啊,就是这样不断搅遶!

所以在识、在智有的时候分不清楚,以为是智啊,可是我们就在动到一念说以为是智时,你全部流转于识啊!还在流转于识中!所以将来微细处啊,连这点微细,都要清清楚楚,都要清清楚楚。所以念念之间都要在大觉体上,虽然是大觉体上参,但是你若是真正心中沉静时,这个觉体会让你现前这一念,念念舍离、念念超越,叫「念念出离」。但是过去因为在参大觉体时,因为在这个觉体上毕竟还未,心里面还未感受毕竟嘛,还在道理上没有办法毕竟,所以老是就会堕在这个上面,还会流在名相中,这是过程,必然。你只要真心去参时,他就算这个必然的过程之中,他会将你慢慢慢慢去解除障碍。但是也怕有的修行人,虽然他最初发的是好心,可是在最初下手时,在一切有行的作为观想上面,因为不小心堕在过去的种种识心的,种种执着的业感里面,有的时候断了他的法身慧命,会起成曲解,反而败坏了他的法身慧命。

所以讲到这个就是说,你就知道这里微细,不是我们现在这么粗糙的,就以为说什么样修行啦、怎么清净,就是修行了,那根本都是背离大觉所行、所说的。这里面就要讲到如《华严经》讲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成魔道。你不要以为我修的也是禅定啊,我修的也是自在啊,都是魔道;为什么?忘失菩提心。什么叫「忘失菩提心」?就是不认你的大觉体,菩提心就大觉心是,他能够入于一切有情之中的根本觉体时,你不认这个本来面目,不认这个觉体,你修一切善法都是魔道;你讲自在、讲放下,全落魔道。

为什么「魔道」?因为连体会一个行者真正发心处,他还在有行上面,偶而还会堕在微细的意识上的纠缠,他都还可以起成什么?还可以起成「闻此生疑,堕恶道」。闻到这里的,生疑,还会堕恶道。那堕恶道我们不要讲说、不要讲得太过于恐惧,在一个行者那种恶道可能是最微细的,就是心中在这个心性上面,在这恶法之中,种种差别的相中,心中不能够自在,就是恶道。所以我讲「恶」叫亚心,就根本在大觉体上,于一于二不得自在,于识于智还不能够分明,这清清楚楚分明,就叫「恶道」,那就是恶道。他不见得说他将来一定流转在种种恶趣,但是现前因为不能够证菩提故,不能够证本来面目故,那还叫流转啊,那一样叫做恶道,同样是恶道!

我愍是等,故不说」。所以在金刚藏性体之中,「愍是等,故不说」。事实上在行者心中也是啊,你心中未沉静处,你心中还不是真正精诚处,你心里面也不会起成如是回响,也不会起成如是道理,告诉你十地相,告诉你真正行者应该如是的作用的。他前面的不会告诉你,是因为你不精诚。因为你不精诚,你心中就没有这个声音,是一。在一个就是,因为你不精诚,你心中他没有这个声音,也是你心里面的根本的自性在为你呵护而已;他忘记如是声音,你还堕在如是捉持上面流转呢!更何况现在有一分众生,狂妄我慢比较贡高,在修行上贡高的人;捉持一点点心中以为有所得,然后在这个有所得上,幻起的一切魔的声音,都是种种起成种种魔事的声音!他都还会觉得好像真正:咦,里面应证了很多道理,我好像体会很多道理。所以才有很多世间的这种邪知邪见生嘛!就像讲到吕澄啦他们等类。你在他们讲,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在他们慢心之中,他也认为说自己真正有那个自信,我懂得很多道理。但是却在他的心中的根本的,粗弊的这发心上面,他自己讲的那些道理,他自己觉得以为高傲,但是事实上他根本看不出来,那些道理、那些言辞中的卑劣,看不出来。为什么看不出来?因为他们以为有所得嘛,心性就是如此。那反而就会堕在恶道之中。

所以「愍此等,故不说」。所以还不到这个根器,你心中自然呵护不说;还不到这个根器,如是菩萨的德行自然也就会不说。但是今天为什么说?是为一切未法众生,留下一切法脉光影,故说。所以留下这些经典文字又不能不说;但是不能不说时呢,他还要告诉你心性之中的根本慈愍,他不会说,他不会妄说,他不会妄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

所以这个时候,「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这也就是再三,心里面的诚心、行者的诚心,解脱月菩萨念念不断的反顾金刚藏菩萨言。

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你要承佛神力说此不思议法,你在心底深处,金刚藏要承佛神力故,能成如是说;也表示解脱月念念之间也如实依持佛中的所有的一切根本,才能够得到金刚藏承佛神力而说。所以这里面是要知道他们彼此关系的对待的,所以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只要念念之间都在佛诚意之中,假如我在佛诚意之中,我当然能够听到心底深处,金刚藏对我的回覆。当我能够听到一声金刚藏的回覆,那纵然现在还是凡夫,心中还不是大明,还不是很清明,但是就在这一念因为赤诚故,因为已然看到心中的回响故,所以这就表示你的因地心中赤诚,你的方向目的没错。所以在这个上面,纵然还有遗疑(1830),还有犹疑,还有种种疑惑,那都会承如来的愿力而护念,让你生信受;都会承如来护念,你心中就如来护念。

一个世间人想要向善时,他念念之间会不断的自己扪心而问,自己的善行、自己的良知。当他不断的扪心而问处,你会果发现自己心底深处就有一个声音,不断的为他呵护,告诉他种种解释。这心中、觉心中就是如此。当你能够听到心里面深处的种种解释时呢,虽然在现前所发问的那个声音,还有种种诸多犹疑,但是这种犹疑表示你发心正确,都能够听到回响了,这已经承如来力了,他已经慢慢帮你破障起信了。

那你说:法师,讲这个什么意思?讲这个就是告诉你,行者一定要念念之间不断的看到自己,是不是在自心之中能够起成回响;你不要老是有疑问,一直在外面想要找到解决!你在外面想要找到解决时,若是依循古德前人的经验,他就告诉你如何反观,这是正确的求种种解答。假如不是,要是依现在人所有的一切的那些狂言,你在外面想要求得任何的心中的慰藉,那都是将来流浪的根本。那前人只会告诉你,怎么样看到自己心中他就具足如是力!你就算你真正碰到一个高人,不断的告诉你道理,但是你却不愿意真正在你心中找到如是声音,那将来这个道理也不是你的;这个声音也不是你的,跟你没有关系,你听的都是别人的,数别人的财宝而已。

所以「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这里如来护念,又要讲到「如子忆母」,好像《楞严经》讲的如子忆母。若行者念念之间如是思惟大觉性体,根本的本来面目,就好像如子忆母,在任何念头的子觉之中,认你的根本,就叫「忆母」。你要是忆念深故,你同样马上就能够体会到,好像就反过来,「得母护念」;心境就是如此,心中的作用就是如此。所以你真正想要得到心中的道理,你就要必须要发前面如子忆母的切愿、诚心。因为你已经明白心境就是如此,所以你将来也就不会怀疑,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得到心里面的体会。因为你不会怀疑,就不会有失狂,就哪里到处想要抓到一些道理,然后心里面以为是体会;或者是在那狂妄找到一些道理,以为自己证得些什么;或者是一天到晚都心里面觉得委曲,以为好像这一生就完蛋了,我怎么老是找不到任何道理,我永远在修行,心里面不通任何道理!

所以有这些声音现前处,你就要自己发生惭愧嘛,你一定是在心里面念念在自性之中呼召时,从子忆母当下,念念之间反观当下,你没有用心故嘛!你行为不精诚故。所以有很多佛门中,要把那些心法解释出来时,那只会什么?帮助行者从此以后断疑生信!他在自己门头之中,心里面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他不是在外面所有一切相中还在追寻,他能够断疑生信。

所以「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所以能够说十地时,真正在心中能够看到,潜在心底里面,能够在根本坚固心中,为你安布出所有所向学的一切的渐次法门当下,表示你心中已经体会那个心中的渐次。你能体会到心中渐次时,你就是得到一切你自心之中;当然我们现在讲的是在佛法中,本来面目上说的,所以你就能够感觉到自心心底的如来护念处,所以「一切菩萨法应如是。」一切用到如是大觉心体的人,一切就是用到根本菩萨大愿的人;什么叫菩萨大愿?就是念念在众生相中,呵护众生,反观众生的本来佛性,就是愿一切众生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愿一切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在你的一切起心动念、一切众生相中,你先要让他,你先要自己都证得他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能够发这个心,是菩萨的发愿;你真正发这个愿时,你自然就能够体会到心中慢慢慢慢,心因为精诚故,将来心中的种种智慧的导引。当你能够体会到智慧导引时,你就知道这就是菩萨法,就是如此;大觉心体,这个觉照之中的大觉体中,就是如是。你要是不是在觉心上面,不是在如是心中下手,不是在如是心中用心,你永远体会不出任何道理。你永远体会的道理都是别人的东西,不干你的事情。

所以「得佛护念」,念念之间就在觉心之中「得佛护念」。因为「得佛护念故」,这边讲到「得佛护念」,不要忘记前面「如子忆母」。因为你「如子忆母」,所以你就会感觉到母亦在呵护,母在呵护。所以你能感觉到母在呵护时,就是得佛护念。

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

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所以这里面有一个相,虽然现前讲是「得佛护念,得护念故」,但事实上就是行者念念怎么样?思惟护持如是觉体。当你思惟深故,你会发现那种力量,会变成不同方向的反馈;觉心就是如此。假如你感觉不到心中的反馈那个力量,表示你根本不善用觉,根本不善用心,不善心法的人。你既然不善,那你当然外面也找不到跟你心中能相应的法门。你心中找不到相应的法门,当然你就永远都觉得什么?心中永远都是觉得虚哦、空虚,找不到下手处。你能够旦用到一点心中的力量时,你都懂得如何回熏自己的觉体时,你也知道心中他必定能够起成如是反馈、如是觉照处,这个人才叫用心处耶!

所以「用心」两个字,根本不知道要用什么样文字跟语言讲!但是真正会用心的人,他自然能摄一切语言文字,就叫用心。所以用心心法不是说真正有什么名相、有什么语言,或是声音可以说的,可是讲尽一切法就是在提携行者,懂得「用心」嘛!剖析一切心中的作用,就是告诉你,你相信、你念念之间相信如是用嘛!当你相信如是用时,你那个动起的心中的作用,那叫「转动法轮」。当你转动一点法轮时,你再也不失心中的智慧了,你再也不会怀疑用心的不可思议。纵然今生不到西方,还未证解脱,将来生生世世,你绝对不在三涂,报在人天。因为人哪,在人以下,在人间之中就已经分上、中、下。这中、下品的众生,人间,都已经什么?都失心,失去心了!那下面三涂,从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就是失心,根本背离此心故,就是三涂耶!你还有此心,知道用心的人,将来一定报在人间、天上。

所以行者若是这一生中不能够修得真正懂得用心的,这一个心里面的体会,你将来去不了西方处,小心三涂就在眼前。因为你不能懂得用心的这个体会,你念一句佛,都是什么?小心,有的可能是诚意啦,种你将来的一些发心中的善根;有的小心,那不过都是莲华色最初的迷惑。你还在弄那个名相之中,迷惑自己、麻痺自己!还以为念一个名字,他就能够帮助你;念一个名字他就大手,就能够来呵护你;念一个名字,他将来就必定能够带你到一个非常安乐的地方;都是用这种心里面潜在意识的委曲。所以念念之间虽然念佛,但是念念之间心性跟法水不相来往、不接法水的。

要是真正你若念佛,你要是能够接如是法水时,你念一句佛都能够体会到,这一句佛号带给你心性中智慧的启发,你那个时候,自然是智慧的启发,你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一点委曲的心态,是那样子念佛的。因为正常心中不会是那种发生相,不是那种发心相。那种发心相都是什么?都是委曲心念。既然是委曲心念,那叫做失心,所以都有可能都是三涂,都是三涂。

所以「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最初所行,初者始也(开始的始)。为什么讲最初所行?只要是你看到这菩萨发心,只要你真正行者能够体会到菩萨的用心,你能够体会到用心的不可思议,这里面就开始动转护念法轮时;这个用心他自然就会帮你动转一切心底之中,本来的护念。那个护念与十方诸佛本来的智慧相通,因为一切诸佛都是证得此心。所以你能够体会那种菩萨道中那种发心、用心,你就能够动转一切护念,你能够动转一切诸佛护念,你当然心中就起如是思惟。你能够入如是思惟,就能够看到行者念念之间,所行的所有的一切渐次增上。你能明白一切渐次增上处,也肯定你念念之间,就是归向根本一如的大觉处。那你那个时候的心里面的道理跟你的方向,绝对没有丝毫的混乱,绝对不会有丝毫混乱。所以他处在现前的种种行为渐次里面,在多中他能所目是一;就是方向是一;在一中他能呵护的就是多,就是现前的种种行为,能看到种种行为;这是「得佛护念」。那怎么护念?用心即是。所以那叫「菩萨最初所行」。

什么叫「用心」?你现在用心两个字不是文字解释,你旦要是行者,你念念之间这样子参究,念念这样子反观,念念这样子体会,你总有一天能够知道用心的不可思议。一个恶人想要向善时,他说我要向善,马上那个心境中的赤诚,其实就是用到心。有的恶人想要向善,说我要向善、向善,十几二十年他都还没有改过一点恶心。那就是虽有如是声音,但是心中从来没有动转过一点。可是他也会问你啊,那到底怎么样动转我的心向善呢?这是心讲不出来的,没有文字,就是诚心嘛!就是懂得念念之间,不断的反观惭愧!所以讲尽一切惭愧,讲尽一切礼忏,讲尽一切发愿,讲尽一切持咒,讲尽一切行门,就是在帮助行者,帮助菩萨道人,懂得「用心」。讲尽一切大众僧团的生活,讲尽一切戒行的依持,就在帮助你懂得「用心」嘛!

你能够懂得用心处,将来生生世世再生为人,因为你懂得用心,所以你能够体会到一切器世间中,所有心心相印的种种彼此的提携,这个人活在世间上,永远是活人。你不懂得用心,虽然活在世间,那世间所有一切山光水色,在你来讲都是负担,你不过就是受报而来,受这个恶报而来。虽是在世间,不好意思,说他是死人,对不对!就像我一样,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死人,但是好像也活得不太精彩!闇昧而已,就是闇昧!你根本没活过,我们根本没活过。你念念之间哪有,心里哪有活?你心中都是在起心动念里面,都在不断的攀缘、执着、闇昧而已!自己甘心如是闇昧啊!但是在这个闇昧上,从来都没有看到你的心要用在何处!所以那叫可怕!

所以那叫「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所以他能够成就一切佛法。前面讲:「得佛护念,能生勇猛,是菩萨最初所行」。但这边又讲:「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所以这里就告诉你觉体之中的,从觉流出,还出(入?3218于觉。大觉体中出的,从觉流出的种种觉中的作用,那叫「菩萨所行」。当他在菩萨所行时,他能够陈列一切的所作都是觉体,叫一切八万四千种种佛名。你这个时候在大觉体中,看到你的菩萨的所有的担当;因为我们毕竟是行者,所以中间还有一个菩萨的担当。但你念念之间是反观大觉体,因为你反观大觉体,就是我刚刚讲的,当你真正心中至诚反观时,你反而会发现这种力量,他会形成反馈。

所以就好像从大觉体中帮助一个菩萨行人,念念之间照察现在所有的一切觉中所流出的境界。当你能够清楚觉中所流出的境界时,处处都是佛名,处处都是佛功德,那叫做「各以衣祴,盛众鲜()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就在这里供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哪个感受不是他方所现,但是他方所现都是在供养处啊!就在这供养时,你能体会就是大觉心中一性所摄、一体所摄,那叫「即以食时,还归本位」。你看到那个食相(实相)处,那个摄取处,马上还归本位。

镜子现出千变万化种种镜色时,你站在所有的一切千变万化的镜色,你都能够体会他就是在千变万化之中,表现出千变万化的种种性德,镜性的性德。可是就在表现出千变万化种种性德上面,你能体会他就是一个镜子所摄时,摄就叫做「食」(食物的食),你马上千变万化全收一位(味)。全收不是没有千变万化,这里面只能用智慧去知,不能用识心去分辨;因为全收就是全部没有了,回来,不必!千变万化都在,但你知道就是一,本位,叫「还归本位」。这是西方圣境,是你心中根本寂隐的圣境,那是你西方根本极乐的圣境。什么极乐?你称性叫做「乐」,真正看到大觉心体称性所现的极乐圣境。所以念念都是清明处,所以清明处叫「清旦」,叫「清旦」。所以这里面经典从来没跟你开玩笑,从来没跟你讲神话故事。你读不懂,当然就以为神话,以为是讲他方世界的事;他方世界没有离开过你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成就一切诸佛法」,他能够成就一切佛法。

『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

所以「譬如书字数说」。一切书字,就像刚好讲到经典,连西方圣境都在书字。数说,就是你如何不断的去排列如何深入,你数列演说去体会,那都没有离开,都「一切皆以字母为本」。什么是字母?一切世间所有的一切发生,一切一切立义都是在音声字母之中。当然每一个地方的字母相,虽然似乎不同,但是只是讲似乎不同时,法界的字母韵中,就完全都是根本母相而已,都是同一个母相。就好像大山,你看到大山,众生看到大山时,体会的那个心中那个母韵;任何,不管你是西方、东方,黑人、黄种人、白种人,心中体会那个韵,都是一样,只是他发音以后,改变名字,发声不同,但是体会那个大山那个韵,假如在同一个善根上面,体会的那个。为什么讲同一个善根?有的不同善根,他体会当然不是你所体会的大山,在同样的一个境界之中,所以那叫「数说」。不同的善根有不同的韵律,所以那能够数说,但他能够显出所有的一切教义,他能够启出一切的道理,那个心中的字母、那法界字母,还是相同的,字母韵相同的。不管你是这个本省人、外省人,外省人叫山,台湾人叫什么?ㄕㄨㄢ(台语),你不管怎么讲,发音虽然不同,跟我们现在心里面体会那个韵,是同的,那叫「字母」。所以从来没有离开过字母。

所以「书字、数说」,古人讲说,皆以名、声、文句以为教体。既然是名、声、文句以为教体,所以他一定能够字母相称,字母相称。只是我们有时候在这个解释上面,会落在世间的感受,以为是用世间的名、声、文句;他是讲法界的名、声、文句,在随众生品类不同,所发音不同而已。但是你的发音再不同,那是业感不同。你在不同的业感之中,你们都要循着你不同业感的发声,想要能够把这个「山」的韵律能够称呼出来,所以你念山(ㄕㄨㄢ台语),我念山(ㄕㄢ国语),那目的都是要把这个表达出来,都是要把他表达出来。

所以为什么要这样子讲,这样讲你才知道什么叫做「华严字母」,那是法界大咒,真是法界大咒。你刻意找那个音,你找不到,那只有在菩萨甚深禅定之中,知道根本入到世间的四十二字母韵。你就在这个母韵当下,你能够真正要是常读如是韵,你现在心中的思惟都会起变化。你不要说我在说玄,事实上是真的。我们在任何法界中,任何世间之中,不要讲法界;你体会的就是什么?一个韵啊、一个业中的韵味、一个音韵而已!你的业中的音韵不同,你体会那个韵,传达那个音韵,就不一样啊!音韵传达的不一样,你的思惟、你的造作行为,都不同!

虽然我们在差别业中的业运是如此,可是我们要入到圣人的气氛里面呢;圣人的气氛,因为圣人的威德大于一般众生的差别业,所以纵然我们是用差别业的心态去体会圣人,但圣人传达的就是什么?是圣人根本不落在差别之中的救济、拔济。所以不同的人旦听闻到圣人的音韵,他就会感到那种向圣作用,那种韵中转变他的思惟,转变他的行仪的作用。所以从韵,就是从字母,字母起音,音起韵,韵然后起律;律,行仪也。

所以你说要如何持好律,常念阿弥陀。心中都没有佛,你怎么能持好律呢?你根本没有那种感受,你怎么持好律呢?你心中没有大山,你想要说行为之中,举手投足像大山,绝无是处嘛!你心中要是真有大山,你也不必刻意,这样子逼迫自己,走路像大山!你心中要是没有,你刻意,人家看就会看出来,你就不自在,就是样版。你要是心中有大山,你随便走路,随便行持,人家就觉得,你就像一尊大山在我面前,那大山的气氛,就是如此啊!你不知道我们就是活在如是的音韵里啊!

所以佛门中既然讲佛法、讲觉心,讲尽一切法门,讲尽一切名相,或者说律、或者说韵,或者说名字,或者说行持,或者说种种菩萨的威德,或者说种种菩萨的名相;或者用唱、或者用念、或者用诵;那都是要你怎么样?启发自心。因为那一心之中,他本来不是一行一相。所以有的人只要执取一行一相,那这叫闇昧自心。你一定要入到大众,因为觉心现前就是众缘、就是众法,所以行为生活要在大众,所下的行门也要在众法。

所以你看那《禅门日诵》,有持咒、有念佛,有拜忏、有诵经,有唱、有念,有快、有慢。你不能快的变慢,你不能慢的作快;你不能唱的,用念;你不能念的,乱唱。你要跟着《禅门日诵》啊!你不要小看那个唱,唱是带那个韵律的,所以从口、从昌;从口,心昌此义,口、昌就是唱。所以有的时候觉得奇怪?干嘛,要修行还要唱?「往昔所造诸恶业」用唱的?你用念的心里面就不能够勾起弦律,懂吗?你多唱几遍看看,你就觉得很惭愧、很忏悔!用念的,你在家里,没事念,或许啦,我们有善根比较有利的,他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他心里面能惭愧。我们这样念,你就觉得好像心里面连动都没有动过!所以你要加深那个音律。所以这里面还有很多,讲到很多的学问,这有的时候你还要学着唱啊!军人就有军歌,提升军人的气质;学生就有校歌,让他知道我是个学生;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歌。喝酒的人一天到晚就在唱:我没醉、我没醉(台语)对吧!你都没罪(台语),都没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他的歌,都有他的曲目。所以站在他的曲目之中,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性;所以善用音韵,善用音韵。所以这里面当然不是讲音韵,讲到字母喔,所以都以字母为本。

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字母所积的一切义,但是字母本身都没有少分离字母。因为一切法中,就根本没有离开如是字母相故;一切法界所有的一切的最初的法界庄严的起成,都没有离开过任何字母相故。所以「字」在中国上来讲字,叫「立义」,立出种种义理,立义为字。那一切法中不就是立义处吗?显义之处吗?虽然显义之处,他不是随意去追逐义理啊,他是在义中,是要告诉你根本的根本,所以叫「字母」。所以从这个根本之中显出一切理义的种种字相,就叫「字母」。

但我们却在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在现前的每一天的生活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却忘记「字母相」。当你忘记字母相时,表示什么?表示你也根本搞不清楚,你所在的环境是什么「业缘相」。你不懂环境业缘相时,你也不知道你堕在什么样的法中的「造作相」。你连这个都不清楚,你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法界量义」,你就没有办法一分一分的披剥出来。所以连字母究竟,都没有少分离字母者。

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

所以「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一切佛法都以十地为本,这里面要听到这个文字,心里面已经要有之前讲的这种体会。为什么以十地为本?不是大觉体中为本吗?觉体现前就是十地嘛,这里面还在分十地觉体吗?还在有这种疑虑吗?还在有这个疑虑,就是随识不随智。还在造作嘛!这表示你在名相之中还不自在嘛!那就会有人有这种疑惑啊!那为什么?在有行之中还没有熟悉,在有为的观想当下,还心中还没有真正得到圆解、体会。所以永远我们就会很容易就在名相之中,为什么要说呢?所以金刚藏菩萨才会发生种种三难,三种问难。

所以这一段文,刚好就是金刚藏菩萨的第二难,「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所以讲说无明众生若是本有,如来为什么说本来成佛?所以听起来文句上面,听起来若是行者最初接触这个文字时就搅乱了。众生,对啊?无明,要是无明众生本有,那为么说本来成佛?你不是就在名相之中还在搅遶吗?就讲到十地跟觉,你不是就在这个上面还再这边攀缘名相吗?你为什么还在攀缘名相?就是你对大觉体中的信心,跟你性中的志向,还不圆觉;你对他的体认还不是真实,你还没有圆融。已经跟你讲,哪个众生名不是大觉体。大觉现出种种众生名时,似乎就有种种无明,似乎就有觉性隐处;因为为什么要觉性隐?觉性隐的目的,是为了要托显众生全体呈现。托显众生全体呈现处,你似乎感觉到,好像觉性他不属于一切法中一切相的那个觉性隐了,可是你忘记觉性中还有一个功德,他能够显尽一切法、一切相,那个觉性在啊!就在眼前!他为什么能显尽一切法、一切相,你知道吗?因为他根本就是不属于一切法、一切相!你怎么说都还是说到回来,怎么说都说到他的性空。

能显尽一切法、一切相的,他一定不属于哪一法、哪一相,所以他不属于一切法、一切相。但是能够现前处,你好像不属于相、不属于法的,那个觉性好像隐没,因为现前就是众生的感受。因为你在众生的感受,好像就是要背觉,好像就在逐尘。但是这个背觉,让你完全托即众生感受,还是你的大觉体中,能随缘现成一切相的性德作用。所以永嘉大师才讲:「无明实性即佛性」。那根本就是你的佛性,你不知道吗?假如你不是在这个上面体会,你根本不能破无明啊!你还真以为有无明可破,你就永远、永生难以破无明,因为你捉着还以为有无明可破,表示你就在大觉体上跟无明的名字上面,永远不得自在;你只知道无明就是大觉体,你在任何感受到的流转处、无明处,知道是觉体时,觉体的智慧若显,一切无明就叫做破。

那时候无明破时,作用恒在,没有减少一分!心性就是如此。你要是心性用镜子来作比喻,大家的体会就更多,就会更多。所以这里面就要讲到,金刚藏菩萨第二难:「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众生现出就是什么?你会感觉到,背觉合尘相,众生本有,你不能不知道,每一个法中现前时,他就是整体出众生的感觉处;你捉着众生感觉处,就是觉心好像非一切色的清明隐没处,是不是本有?本有啊!但是为你显出如是作用,就是大觉心体的根本清明处,因为这样子才叫清明。

镜子现黑的时候,他不能现,因为我本来非一切色,所以我在现黑的时候,我就别别扭扭、扭扭捏捏的,爱现不现,现出来的时候,你还感觉到有个镜体,那还叫镜子吗?镜子现黑就是黑,因为现黑处就是镜子,你的现黑处会感觉不到镜啊?感觉不到,那是你追逐这个众生相,你自己堕在众生相中;但是纵然你再怎么样堕在众生相中,就讲镜色的变化中,叫众生相中。你自己堕在镜色的变化中,但你只要肯于回头去作观,那现前的众生,镜色的变化,哪个不是镜子的根本的清明?所以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从来也没有离开他本来是佛啊!从来也没有离开啊!

当你能够明白,从来也没有离开他本来是佛时,打破众生在众生、在佛两个名字的,种种妄想微细的迷惑,所以叫金刚藏是破如是微细迷惑的,你心里面的这种金刚藏的智慧是破如是微细的。

所以「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十地,在这个究竟修行成就,在这个十地修行成就上,得一切智。但事实上你是因为念念之间在参这一切智时,所体会的十地,当你念念之间在十地上如实修行处,那也是还得一切智处。因为这个十地,不是讲的真有十地的名字。那十地他能够摄进一切万法心中的担当,方便说十;那个渐次,方便说十。若是没有那个渐次,你也不能够把所有的觉性之中,所有的功德一语道尽。你没有渐次,你不能说尽诸佛功德。你为了要说尽诸佛功德,举体的功德,所以方便用到世间所有的一切名字;但是方便用到世间名字,他是跟行者讲的,跟学者讲的;所以方便用到世间名字时,他也不堕在世间的意识造作上。

所以下面等到诸佛说偈时,你才知道那个心里面的微细,念念之间如何在心中敢担当一切世间假名,但在正在担当假名处,就是你金刚藏破迷惑处,就是你心底大觉金刚藏破一切迷惑处。但这个破,不是单只是破,因为他能入故,他能真正深入一切法故,才叫做破。所以金刚藏下面一个菩萨,就是弥勒问,弥勒就讲到识心圆明处了。你能担当叫做破,但是破不是我们那种解释,破就是没有这种作用,破一切疑惑,才是真正成就一切作用处,成就一切作用处。

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