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教材:
《华严经》〈十地品〉
「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於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
「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佛无等等如虚空,十力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於彼。佛子当承诸佛力,开此法王最胜藏,诸地广智胜妙行,以佛威神分别说。若为善逝力所加,当得法宝入其心。」
第一O二堂
好,下面「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于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这一段话,在《华严经》中可以把他判成,就是古德讲的十玄中的,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具足。所以他从一法之中,能够普摄一切法,普摄一切法。这「十玄」大概应该,法师应该都有去看过,都有去学过。我本来想说的,这样不行,再讲下去,干脆讲《华严》了,《圆觉经》就不能讲了。所以讲到这个同时具足,就在这一佛中现前处,你能够感觉到,所有的一切诸佛,一切心性中的佛性,同时具显,叫「十方诸佛」。
刚刚讲的是「主伴圆明」,在这一个大觉体中,主体若是知道时,所有的一切菩萨的所有一切智德,都能显现。但是在一切十方菩萨的智德里面,你就能够感觉到,十方诸佛的显现。前面是因为主伴圆明,当下你能够体会主伴圆明处,事实上你在心体智慧的转变中,你能够感受到直下,就是同时具足相应处。体中是主伴的关系,在用中你就会发现,他就是同时具足,能够立种种德号、德用的种种作用。
所以在同时具足中,每一个十方的种种智德当下,又立种种诸佛名;在每一个诸佛名中,你又感觉到,他同是同演如是法因。念念在不同的智德中的,所有一切佛性的庄严里面,他同样都好像在安布如是的光明、如是的眷属、如是的名号,同样在加被金刚藏菩萨身。
讲到心中的文字是这样,那心中的表法也是这样子。我们众生也是如此,我们流转在世间中,虽然是用到凡情,但凡情中都没有离开过这种佛性之中,他就本来具足所有一切作用德行。所以当一个烦恼中,你能现前时,从烦恼之中,你能感受到烦恼的势力的流演;烦恼中所摄的所有的一切眷属的那种力量,所摄的一切烦脑之中,所摄的一切流转的那种气氛。可是在这种流转的气氛里面,你能够感受到,他同时能够遍布一切周遭的环境,都是如是气氛。然后眼睛望色、耳朵闻声,你都感觉到一切方所,都有你如是烦恼的影像在刺激你。那每一个地方好像都在同演,你心里面那一股烦恼的那种感觉,都在加诸如是烦恼的身形、相量,都在烦恼中。你能微细中,你都能感受的现前;将来在智慧之中也是如此。
只是在这文句上面讲时,或许是很难讲得很明白,那种心中的那种如同宝丝网般的,如何一股一脉的能够讲得清楚。但是再怎样大的宝丝网,那其实都是一心之中所流布的,一心之中所开演。但是开演处,你却要把每一个股脉交连,都要讲得清清楚楚啊!所以股脉交连处,似乎就有主伴的庄严,似乎就有什么,当下就有同时具足的庄严。
那这里面还设「十玄」,那十玄那更多了!有「广狭自在」,还有「一多兼容」。一多兼容还要不同,所以一多兼容不同门,在一在多是兼容的。为什么兼容?一体流出故嘛,当然兼容嘛!从你这一中能现种种多,从多中就是那个一嘛!但是这个兼容之中,你还要安立一跟多的差别,才叫「一多兼容」。你不能够担当一跟多的差别,你就不是一多兼容的人,所以叫「一多兼容不同门」。所以这里面要讲到心境的微细,虽然现在我们都未证,但是仔细思惟,心里面就具如是啊,就具如是。
所以「时」,是什么时?为什么要加一个「时」?就是应尔之时,法尔之时;十方诸佛,一切过去所有的功行,你在上面能感到,就是又立大觉性体,那个大觉性体也一样从眉间出清净光明。为什么是眉间出光明?眉间就是讲到,目上毛是眉,那就讲到「法眼」能够入一切,法眼之上能够入一切微细,能够深入一切微细德行,叫「眉间出清净光明」。
然后,一样照什么?照「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这表示根本本来的主位,念念之间已经是在你心底深处,加诸于金刚藏,十方诸佛所摄的十方所有一切功德,念头中所摄的一切方中的,智慧所有的流入,他同时加诸金刚藏,他同时加诸金刚藏里面。他不但只是跟你讲如是的表现、表法,那意思就是告诉你,这一念心、这一念金刚藏,他是什么?他是具足一切诸佛万德庄严处。你当你能够体会,他能够具足一切诸佛万德庄严时,你才能够在心中流入如实的十地渐次。你根本要不是真正心里面,行者若是不能够真正感到,你心中都能够统摄一切方中、一切心中起心动念,你都能够感受到那种赤诚,念念向佛的觉照,你心中根本不可能体会十地渐次;那才有十地渐次相。
所以他要摄你如何真正知道十地名,他要先讲尽行者如何发如是心。他要讲尽行者如何发什样的心,他要告诉你,世界是应该怎么样安布,如何庄严。当你知道要怎么样安布、如何庄严,你在心中如何立种种供养,立种种圣贤名处,就是行者当下应该安布发的如是心。当你安布发的如是心时,你真正是至诚恳切,在如是心境之中,你就能够体会十地名相;那个时候才叫做什么?那个才叫做「正说」,那个时候才叫做「正问」。
所以照着《圆觉经》,释迦摩尼佛只告诉金刚藏,叫「此非正问」。有很多人就认为,佛根本没说,搞了半天,佛绕了弯子,不说。这是他不懂《圆觉经》。他直下,你要能够体会是谁在发问,是金刚藏问。所以佛为什么如是答,这个将来会到经文中再慢慢讲,现在因为要讲的话,要翻到经文去,太麻烦了。这里面有很深的性上的作用;所以那才叫做「正问」。
既然告诉你不是正问,已然为你全部宣说。那哪里能够看到「正问」?就是在《金刚藏说十地品》时,我假借这些文字,你就知道,行者应该如何在内心之中,建立如是问。你自己都不在心中,深入如是问,你又怎么能够在心外,能够求得如是解?你要在自己内心自性之中,常入如是问。你能够常入如是问,你才能够看到,你内心里面具足的根本如是答。你当然具足如是答时,十方诸佛,就是十方所有的一切感受,你就能现前,你就能感觉到,他现前就是不断的反馈、印证如是答。心就是如此,从内而外,从外而内,他马上就能够凝摄、遍摄一切。
所以他也是「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所以都是在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所以从一个大光明云网台,能遍摄一切大光明云网台。为什么遍摄一切大光明云网台?这一个大光明云网台,是心性之中根本的大照的觉明,但是他所摄的一切大光明云网台,是他能够入到一切世中,性德所有的一切当下的作用表现,叫「性起妙德」。
你说:法师,你讲这个,文字用得很多、很玄!将来,你就会慢慢体会。我昨天说目犍连那个神通,是心中根本涌在虚空的那个清净、那个庄严。你要真正知道,那个庄严他能入世时,入世随着种种感受阴覆,那就叫莲华色。那莲华色,你要是忘记他根本性中的作用时,就流转在世间,叫婬女;你要明白他作用的时候呢?那个莲华色,也叫神通。但是那个神通是什么?那个神通是在一切感受之中,他必定能够如是呈现的神通,跟你在目犍连体上,那个性德、性真当下,他必定如是化物的神通,虽然是一脉,虽然是一脉;因为能够照色的神通,他到最后一定会有现色的神通。照色的神通在哪里见?只能在体上思惟,智慧上见;现出色来的神通,你就能够体会,原来都是照色的神通。所以同时讲莲华色是神通时,也是要担当莲华色,是能够在最末梢处,他一定能够随缘安布一切色相现前处耶。安布一切色相现前处,过去叫婬;现在虽然能够安布,也叫染,但这个染,叫「净染」,所以这个染中有力量,所以叫神力、神通,他能染啊。
为什么能染?就像「心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你不能染又怎么叫做觉呢?你在染中随染,才叫做婬欲嘛。那你将来脱去婬欲时,脱去这个染时,你连一切法都不知道了,那还叫觉吗?所以觉性上面在黑,就可以染成黑啊,这个染是本来的净性,清净的性。所以那个莲华色,在《华严经》也讲到婆须密多,就是如此啊。所以本来神通的根本体中的大光明云网,我们现在用目犍连来表;现出就是种种莲华色,随缘现前的各种不同性德的大光明云网台。所以下面性德的大光明云网台,是在必定能够成如是力故,呈现一切性德当下的作用。但是这一切当下的作用,没有离开根本的大光明云网台,所以他也叫大光明云网台。但是没有后面的大光明云网台,你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是大光明云网台。
这样听懂吗?没有镜色的种种光明,你又怎么知道镜性的大光明?那镜性的大光明就要托镜色的种种光明,才能显出他的大光明。那是不是每一个镜色的种种光明,其实就是大光明?还好昨天有睡一觉,有时候绕不出去,自己都会咬到舌头。能够体会吗?所以他能够遍布十方大光明云网台。
「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在这个光台中,十方诸佛同时出声发言。那你说:怎么不是世尊在说?世尊所现的光明,十方光明说,都是世尊所说。你刻意一定要世尊说,那世尊,你就执着是一体一相;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于体、于相、于用,还不自在,在觉体上面,在一切现种种名中,就还不自在。
因为还不自在故,所以这里面要在这一段文中,要跟大家讲的,真正的就是,《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讲的三难,第三难:「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十方异生哪,既然本来是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就这三难。可是这段文,你能够慢慢体会那个诸佛现前处。诸佛现前处,他就是成就所有一切种种差别德相处嘛。
你在差别德相处,你过去不认他的觉体时,你就判成凡夫嘛,凡夫就是异生,就判成凡夫,判成种种差别,那就是异生。但你不知道能现凡夫,能够现种种差别的,还是根本什么?本来的佛性之中的本来面目,所以叫佛道。所以佛道现前处,讲那个「道」字,从首从走,他一定没有离开源头,能够遍施、行布,那才叫道。所以你敢承担那个根本源头之中的清明的行布,那才能叫「大道」,所以在那个地方,哪个异生不是本来是佛道?要是本来不是佛道,你怎么知道有本来异生的种种呈现?
那为什么叫「后起无明」?「后」是什么意思?顺生,叫后嘛;顺一切生,叫后,像我们叫后学、后生。是顺应一切;一般过去讲先、后,「先」都是讲到什么?讲他表率,以他为体、以他为导,叫做「先」。什么叫后?因为顺其生故,或是在后面再说,后面有人向其学故,说后。
那大觉体是首,刚刚讲到那个大道是首。那为什么叫「后生无明」?他随缘显现处,你说他是无明吗?那哪一个不是随缘显现处的大有明呢?清体的大明,可是显现处一定要托缘而显,所以举体做缘。不能显现出举体做缘时,那也不是大觉啊!可是就在举体成缘时,似乎就感觉到觉隐缘显啊,你认为是无明,你以为背离了觉明,叫无明。但仔细思惟没有一法能背离觉明啊,你能够找到有一法背离觉明吗?所以这里面就告诉你「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
那刚刚就讲到诸佛境界,那个所有的一切主伴圆明,那个当下同时具足相应,你还会有不知道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吗?你在任何的感受之中,随他的所有一切称念当下,你以为是无明;但是种种随缘所起的性德当下,你要是真正知道是觉性所起时,每一个你过去以为的差别的异生相中,你以为堕在种种无明的造作上时,他同时都会发生的,同时都帮你讲尽一切诸佛功德。
镜子在青黄赤白中,你过去以为青黄赤白,就是让你背离镜体的种种的闇障;将来就在青黄赤白中,讲尽青黄赤白,就是告诉你镜性的不可思议。那个好像不是同时在宣说,所以后面讲说,「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这是金刚藏问三难。难,就要知道难在哪里?就难在刚好就用十地,这金刚藏菩萨讲的十地处;难在是不是真如金刚藏所讲的有行,在有为的行为之中,因为劣解,所以智还不能够圆具,随识不随智,他在破这个;你是不是还在随识?所以他三难之后,让你真正能够破掉,过去意识的造作,直下提领就是根本本来的圆明,那叫「金刚藏」。
所以金刚藏的三难,不是真有如是疑问在做的,他是为一切众生示现破如是相,这就是三难你若是都能够破处,你就慢慢能体会,心中念念之间,再也对于圆觉,对这个觉体,不再起迷惑的决定性;你在最初才叫「供养金刚藏」。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一听到这句话,大家想:对呀!如来何时复生烦恼?你就忘记了烦恼即菩提;复生,连生都不可得,觉性现前就是觉,烦恼当下已是菩提了,何时复生?你要是真正知道是觉,「复生」二字都没有障碍。复生,为什么复生二字都没有障碍?觉性随缘托缘显处,就算显出觉性隐,而缘性显,那个烦恼也是觉明,根本烦恼即菩提。
所以一句话告诉你,十方如来,一切如来何时复生烦恼,你就忘记,你那根本一体的觉明。你要是一时忘记一体的觉明,你那一念发的,就不是供养金刚藏的心。你那一念既然不是供养金刚藏的心,你就有可能在每一个文句、每一个声音之中,他都能够起行者的疑惑,找不到自家门头!
所以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脑?他现前处都是种种庄严啊!所以告诉你同时具足相应。但哪一个同时具足相应,你看对时,就叫「十方诸佛」;他讲的根本菩萨性德时,还处处再立种种佛名,十方世界一切佛名,十方诸佛。你看错时呢?就是种种差别异生,但是正在现种种差别异生时,哪个不是你根本诸佛的性德?!
这话可能,还是要用镜子来解释,镜子现出镜色时,你或许把镜色当成凡情,就是众生。但是镜子现出镜色时,哪一个镜色不是镜性?所以哪个镜色当下,不是镜性的,假如说把镜性当成佛性,哪个不是佛?就是哪个不是镜性?他明明显的是镜,你看的是色;他明明显这个镜时,再说是色,色也是镜性所起的,清净名字的色。可是我们却在这个镜的体中,这个性中的镜,所立的清净名字的色,却流转在真有如是色相攀缘。你就算流转在色相攀缘,他也是在现什么?他现尽一切镜性而已!那是不是我可以讲说,那我现出来的所有一切,大觉体中现出的一切觉,本来都是一切诸佛世界?你看错了,就是凡夫,不是吗?你忘记觉体,都是凡夫。
你将来在哪里证得十方诸佛?昨天不是讲嘛,供养十方诸佛,你还要知道,一切起心动念处都是觉性所起啊!那个才叫做什么?那才叫做「度众生同入佛道」;你连眼前这感受你都不度他入佛道,你倒怎么度众生入佛道?你要怎么样度你感受到的众生,彼此对应的众生入佛道?就告诉你,心中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本来是佛道,你要传达如是消息,他就证得佛道。你自己都不度你自己现前的,所有的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度他入佛道?你将来又怎么能够帮助一切流转众生,度他能够见到他根本心中从来不识的佛道?
所以你要怎么样度你自己现前的起心动念的众生?就知道他就是觉嘛!在讲到「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你又被文字一直带着,在那边搅。烦恼即菩提,你知道一切都是觉吗?那一切都是觉,所以叫如来。所以如来现前处,你彷彿以为有异生;但异生现前处哪有烦恼?你就算认为是烦恼,烦恼都是觉,他何妨现起种种差别?你以为差别是烦恼,差别也就是根本大觉。将来在体中正是如是,现在行者下手也是如此。你在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还有烦恼现前时,你要知道「觉得烦恼是谁」,那有烦恼?!
你过去看到烦恼,你是逐相;你将来会慢慢真正升格体会,什么叫逐相。你是抓着那个相,其实能够感受那个烦恼的,烦恼能够现前的那个本体,还是觉,没有觉,哪有那个相?相,他根本不知道烦恼,能知道那个烦恼的,是捉着那个相,你以为知道烦恼;但是事实上能生那个烦恼的那个,还不是那个相。你在你心里面才能够起成疑念,才会起成疑情。当你能够起成疑情时,是表示行者念念之间已然是在归家,在觉性上不断的参究;在念念之间,在自己心中所起的名字,所起的那些相状,你都已经慢慢可以剖析了,在那边披剥了。
而我们毕竟是凡夫,每天起心动念很复杂的,所以你每天都在那边披剥,事实上是非常忙碌的,怎么会没事干!天天披剥,你最后才知道一天到晚跟心玩,天天在跟心辩,因为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你都要先去体会那个觉心,每一个觉心,因为念念之间守持那个觉心,任何念头起来时,你都要知道,那就是觉照。
你不要以为说那这样参,参到什么时候?参到凡情销尽,那种闇障打破。为什他能销尽?你说:那法师讲这会不会太玄?为什他能销尽?你只要但参,你就会相信,原来无量劫中,你在任何感觉中,那一念清明也没有稍减一分,只是你不认!你只要稍微认得那念清明,你在尘中的势力就销一分。你才知道无量劫来,你到底是常住在何处?那真是常住义,你就不会怀疑这句话了。只是因为你没有参过,因为在觉体上面,本来都是一体觉体,所以没有参过,总是觉得下手时会这样吗?我这样看啊,天天这样发心,这样看着尘相,就能够超出尘中的势力吗?当然是这样子啊,但是讲这个的时候,不能够太笼统。虽然是这样子下手,但是他还要具备所有的一切资粮。
什么资粮?发菩提心没;什么资粮?给自己立向了没;什么资粮?念念之间如是赤诚没;什么资粮?已经甘心在如是众法之中,念念担当受学没。没有这个资粮,你看的那个尘,你以为就找到觉了?!
现在不是外面说他教你启发觉性吗?怎么启发?还教你启发咧!教你启发,先要看看发不发那些资粮?你有没有发那种诚心?没有诚心就能启发?那你这个觉体上,你解释就太过什么?粗糙了!那世间根本就不用发心,就有善法啦!虽然讲到那些古德,虽一念之间他能够证悟;但你不知道那一念之中,那个古德的一念性中的纯净,你把他真正仔细解剖,他都具足我刚刚讲的发心赤诚。
圣人的心中的赤诚,一念之间赤诚,他绝对不是凡情所说的:不见得一定要发那些心,只要当下这样看那些尘就好了,盯着那些尘,这样作观,叫动中禅。你能够动中禅?我就佩服你!你平常都在动,从来也没有禅(尝)过,你现在在动就能够禅,你小心纠缠!在那边不小心感受到脚中踏地,就像我讲的,有时候幻影会现前,唉!如踏绵花,突然感觉到今天的心中非常清净,感觉特别灵敏。唉呦!我开悟了,我证道了,证初果了!很多就说初果,不然就是四禅!初禅哪!二禅哪!不然马上就说:这不是一般人能够修得的!那时法师就解释了:这是高级班的功夫!那个居士听了,就飞了,蝉呢!心里面那个小鸟的翅膀就开始扑噜、扑噜、扑噜,就开始飞了!那还禅咧?那会走火入魔的!
对啊,现在你看喔,很多,也不是很多啦!有一台那个电视台上,有一个居士团体,天天披着袈裟出来讲法的,他们都有果位的,都有果位,平时都在参果位,平时都在参。那些将来都走火入魔,你以为你证到什么?你不知道前面的赤诚,后面根本就是狂妄,都是狂妄!你前面根本不立那个相,你所学的东西都是什么?都是魔境界。既然有那个相,你真的能够如是证,我就要看到,你心中如同出家人所有的一切赤诚,你真的都能够如是证了,我就不相信你不剃头染衣!你说那真正要是如是证了,何必要剃头染衣?那就是你不知道法相,你根本不知道法性!
六祖已经真正开悟了,他都知道为一切苍生立法相、立法性。因为所有一切世间的所有的一切人,你说在这根本不去发心剃头染衣,他都能够证得如是大道,那这里面的根基是上上根人,是利根人,只有六祖一个人。中国历史上,在宗门只有六祖一个人。所以祖师真正在这个上面开悟时,他会懂得法性法相,他会留下种种法相,为一切后学留下一个依循之路嘛!所以他一定要剃头染衣,现这个相。他虽然不现这个相,可是心中他也是念念在根本觉体的相中去参。一般凡夫的智慧不到时,你一定要依这个相,才能够慢慢发生坚定心,想要回头参这个觉体!
所以六祖虽然没现相,可是心中的赤诚是具足这些相的。可是当他开悟以后,他一样剃头染衣,当他要出来弘法时,印宗大和尚,一样剃头染衣。你要印一切宗时,印一切法脉时,就要剃头染衣,现一切相,为一切苍生留下依循。所以真正一个爱学识的人,他绝对不会妄说,你不必上学、不必现相;真正一个爱学问的人,他甚至还告诉你,你如何要尊重学校,如何要常常为自己立学生相。这才是真正爱学识的,因为他知道法性、法相如此。所以绝对不可能有那种事,绝对不是!
所以这里面就看到心中的赤诚,那个渐次,那是一定的。甚至于我上次好像还讲过,六祖现剃头染衣相,现了这比丘相、修行的相,他最后还留下什么?留下如是相。最后,本来无一物的,留下肉身;时时勤拂拭的,你找不到了。所以本来无一物的,为什么留下肉身?既然本来无一物,你也不要忘记,他既然无一物,所以你也不能住在无物上,无物上就是说还有一个物。本来无一物的,所以你也不要忘记,他能够现尽一切威仪,他会为众生立尽一切规矩。你在无一物中,离这个相,你将来就能够证得六祖心中的无一物法,因为离无一物中,就是六祖所现的庄严相。所以他才留下相啊!这相相无碍,才是本来无一物。
所以你一定要能够知道,你最初发心的时候,念念之间,你应该所立的什么的心中的种种庄严。但你那立的庄严之中,你能够念念之间,在庄严之中不断的为你增进,不断的为你照见本来面目,才是相中本来应有的启发。那你才知道,那就是大觉性体,他毕竟能够入一切法中,能够立一切相中的,觉心之中的空灵!你能够舍相,你能够找到觉吗?你能够舍掉镜色,找到觉吗?你能够守尽镜色的威仪,再不随镜色的势力、随他的诱惑,向外流转;知道镜色之中,他根本具足的威仪。你明白镜色威仪时,你再也不受任何妄想流转时,看到的镜色,就是镜体,就是那个从来不住的镜体。
所以一定会现相。所以现在很多人在这个要立相、不立相,在那边纠缠。纠缠什么?我只说发心嘛,真正懂得的人,就是发心。先不要把自己讲得像圣人,先问自己是凡夫;既然是凡夫,你要怎么样不断用尽方法,提携自己。你懂得提携自己,懂得拔济自己,先对自己发慈悲心哪,那你就知道怎么提携,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提携的。就好像《楞严经》讲,把东西拿到旁边,这样解结否?拿到右边,解结否?这样都不能解,怎么解?结心中解,你这样子心中就能够证到不?怎样证到佛?都不能证。你就是心中赤诚恳切,看到你现在心行的方向,心中所行。
既然心中有所行,那你就会为自己严谨一切相貌,剃头染衣不过就是在心中,立志而已,发明志向。是凡夫连这个相都不肯立,你相信你将来对这个发心,你会至诚恳切?绝无是处!因为自己知道凡情,凡情的恐惧,凡情的这种惑浊的那种力量。
所以在这里,「以诸佛神力,而说颂言。佛无等等如虚空」。大觉性体他是无等等法;因为无等等法,他才是什么?他才是大平等,平等觉。因为无等等中,他才能够现尽等等。他要是已经是等等,他是哪一个等,他就不能现那个等。他能够知道等等处,他一定是无等等。所以「无等等处」,就是他遍现一切等等处。这个哲理,汉传佛教的哲理。所以他能够现等等。所以现等等处,他就跟你讲无等等。所以你不要只听到无等等,而忘记他必定能遍现等等。因为遍现等等,才跟你说无等等;他不能现,还跟你无等等,你在那边等一等。那怎么会跟你讲无等等!就是能遍处,他才知道无等等。
你能遍一切法中,我才知道你不堕;你不能遍,我说你不堕,你就堕在这不堕。你不能现,你怎么叫做不堕?所以无等等中,他是能够遍现的。所以无等等中,「如虚空」。虚空,你就要马上能够感受到,虚空的包容、遍布。所以前面以无等等,让你去体会佛智慧的种种的空灵;后面的虚空,他是要告见你,告诉行者,那种全体的、一体全收的包容。所以虚空你也不能拿一个空相来说虚空,虚空就是容纳万有,才能叫「虚空」。所以这里面就要知道大觉性体。
那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要是只是这样子讲,当然对行者现前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或许会帮助我们作观,但作观最后要运用,运用在哪里?运用就在行者现前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里。你在起心动念里面,你知道你的根本大觉性体,他本来「无等等如虚空」,我怎么还甘心每天抓着:「我就是这样!不然要怎样?」你怎么还是不认你自己的,根本本来面目呢!「我就是这样想,别人要怎样想,我不要,这就是我的个性。」坚持!你先想「无等等如虚空」,后面你再说坚持,我佩服你。你要坚持这个无等等如虚空嘛,不是坚持你那个等等,又不空!那个是,那个就是流转,那就是全体流转。
所以「十力无量胜功德」。这种显现十方力量的胜功德,他一定能够遍现处,所以叫做胜功德。所以无等等处一定是遍现等等处,所以你才能看到胜功德。
「人间最胜世中上」。这就讲到金刚藏,他是人间最胜的、世间中的上士。
「释师子法加于彼」。所以一切释师子法加于彼。师子,那当然是一切遍学处、一切所学处、一切所受处,叫做「师子」。释呢?就是心中的种种融通相,那叫做「释」。所以释迦,叫能仁,那是一切融通相,那是一切遍布心中的智德,融通。所以在这种融通,他能够安布于一切;在安布相中,有一个另外一个相,叫做什么?教授,就是师子,这师子相。
所以我才讲说那个<吉祥偈>中,为什么要先说「上师哀摄受」?你念念心中都要能够体会,这个心中所学的,所向学的庄严。因为你明白所向学的庄严,你才能够感受到世间所有的一切,必定能有能授你的师资跟师德。所以这个「师」字摄二法,一个是所师,一个是能师。表示行者念念之间,就在归家这条路上,念念之间至诚恳切、念念向进,那是「师」。所以你就能够体会到心底深处,或者是一切十方法界,就有如是力量反馈于你、教授于你,那是「师」。一个向善的人,若是心中知道他所学是善,所以走到任何地方,随便一个人的一个行为、一个动作,都是师他的当下的因缘。
所以能师的,不一定是世间的哪个高人,或者大善知识。能师的,反而是一个行者至诚恳切向学的诚心。所以你要至诚恳切,有那个向学的心中的那种赤诚,你走到山边、走到水边,樵夫一句、渔夫一句话,都是你什么?马上体悟甚深道理的因缘。不见得渔夫、樵夫一定是大善知识,但是因为学习心赤诚故,你能见光、见华、见山、见水,都能够启发。那你举目望去,世间上无一处不是师。当你能够体会无一处不是师时,这你就感觉到,法界之中就有一个力量不断的什么?在教授于你。当你法界中间那个力量,不断教授于你,就十方诸佛加被于你,就是「释师子法加于彼」,释师子法,那你才看到心性的那种所学向进。
所以那个上师是行者,<吉祥偈>嘛,就念念之间,看到那个力量、作用的吉祥,大智的吉祥。所以吉者,从士从口,力量吉祥。吉者,遍利相;祥者,遍彻相。相(一个木字旁的相)。吉者,遍利(利益的利);祥者遍彻,叫吉祥。遍利、遍彻,那当然是告诉行者,当下那一念赤诚恳切,念念向学;他学什么?当然是学自己本来面目,念念要向自己的根本觉心嘛。不但行者要念念之间,恳请十方诸佛加被弟子,让弟子如是的学心赤诚恳切,也念念不断的鞭策自己,看到自己念念想要受学的如是发心、愿力,能够念念坚实。
这是当下最初的行者,要安立的那个体德,那个体,所以一定是最先「愿诸上师哀摄受」。你没有上师,心中根本不知道所学,你三宝都不知道!所以要看到现前的上师相,是一个行者现在确立的体,所以你才能够去真正深入一切三宝—佛、法、僧;那就是法。那在心中,你就感觉到跟法水相接,跟他真正的开始融通。但是这个法,既然是一心,法也是为你什么?建立如是刚刚那个体啊!
刚刚讲那个上师是体,上师的目的就是贯穿如是法呀;所以这里面你要做融通想。因为懂得如是上师好学,因为明白息息所学,念念之间都赤诚恳切,你心底深处就会有个力量,自然就有力量为你推进、为你护持。你心里面念念之间就有力量,你不要小看,有人在用功的时候,睡觉超过四点半,就听到有人叫你:起床!你以为是谁?你心底的护法!是谁?反正那个声音就很强烈,这个大家都有过吧?起床!要是早上偷懒,感觉到好像觉得累,趴在桌上,好像后面真的被人家打一下~啪!起来!你以为真的被打呀?那心里的护法,你心中赤诚时,你心里面良知就会起成如是的作用,不断在感受的观感上,起成种种观感,警惕你,那叫「护法」,常拥护。
你没有上师的相,就求学的赤诚,你也根本不知道所学根本的明明白白,你找不到护法。这叫吉祥偈。你才能够明白,那怎么样吉祥,怎么样能够遍利、遍彻。所以这里面都能清楚。所以「释师子法加于彼」。
「佛子当承诸佛力」。就在大觉体中,就是刚刚讲的,能绍继如来家业,叫「佛子」。「当承诸佛力」,为什么要佛子当承?因为讲过,大乘无说,就假藉贤能而有所表。贤能所现处,就是觉体之中所现的一切万德,而有所表;大乘有什么说?你不能说哪一个,他是哪个德吧?既然叫大乘,叫做大觉,你说他是哪个德?你说是他哪一行?不是嘛!所以你不能拿一德一行来限量于他,所以他不能说,他不可说。但是众生只要落在音声语言,你当然只要现前一定是捉持一相一法嘛!你捉持着一相一法,你不过就是在讲这个大德而已。所以你在依如是的相、如是法中,如是文字、如是音声说时,那不过只是什么?只是大德的一个局部而已,大乘的局部。所以大乘的局部里面,也是依谁而说?依大乘局部的贤能而说;心体都是如此。所以叫大乘无说,假借贤能而有所表,种种性能而有所表;所以表的一定是谁?佛子,这将来你会体会的,佛子。你将来就算证得那个佛性,念念之间流出时,也叫菩萨,都是菩萨。所以卢舍那佛入莲华台,种种菩萨坐莲华叶,都是菩萨,那个功德显现处。
然后「开此法王最胜藏」。然后在这个心中,你才能够体会那个法王的最胜,心中的根本最胜藏。这个就不必太怎么讲。
「诸地广智胜妙行」。因为体会那个最胜藏,你才能够体会到那个所有地地之间的,所有的一切渐次的起心—诸地广智。那个广智是一体之中,必定能够遍布的广智;但是在一体遍布之中,你一定能够明白,所遍当下,一定有所的渐次的明白清晰,所以「诸地广智胜妙行」。
「以佛威神分别说」。你只能站在大觉体上,威神才能说,你站在众生臆想的思惟之中,你根本臆想都不能起。站在根本善性中,讲到世间成善也是一样,一个向善的人,他是要念念之间赤诚恳切,入那种向学至善的那种发心,虽未达到至善,但是已经在至善之中,产生共鸣、产生回响。所以在共鸣回响中,他才知道什么叫至善的行为,他才能够「说」,所谓说就是心中好解。你根本没有那个心,没有那个向学的心,你在那边说什么至善,在外面说都叫做魔说,根本不能说。那为什么叫魔说?你不过只是鼓动舌头而已,舌根啊!在拨弄嘴唇,你心里面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没有感觉之中,你怎么讲得出来?就魔的势力臆测而已!那既然是臆测,那就不叫做说。为什么不叫做说?说者,从言、从兑,你必须要兑现,那个说,从言、从兑,你就是换钱,不叫兑现?你必须要兑现。你现前一定要看到你心中的正德、清明,那叫做说,那叫心中明明白白分别说。
「若为善逝力所加」。「善逝」,昨天已经讲过,但是这里面要告诉你,善逝还有解释,叫做好去 ,又叫妙往;逝者,往也。但是这就叫做什么?寂灭,就是往也。为什叫做往?为什么能往?大觉心性之所以能往,就是因为他根本不住,所以能往。那往在何处?往在其不住处。因为不住故,所以他能够处处现前;因为能够处处现前故,所以你才感觉到觉体的不断的生机,不断的流演、演示。假如都住,那叫断灭。
所以站在一个善,善是心中的本来的智慧的妙能。在这个妙能之中,他为什么能显出这个能?是因为他念念不住,能够称起如是能故,叫善逝,所以叫做往,也叫做去。所以他称起如是能时,既然是往,往还有一个相,不但只是寂静,他还会推动如是能故,入到下一个能中,也叫做往,也叫做往相,也叫做善士,所以「善逝力所加」。
「若为善逝力所加, 当得法宝入其心」。所以这就要告诉你,为什么前面讲「佛力」?为什么这里要讲到「善逝」?就是金刚藏中,你念念要看到所有的一切感受现前处、一切庄严处,你却要住在大光明云网台—虚空中。这虚空中的大光明云网台,一切妙德恒常,常在;但是你却不能够用一相一法所能量他,所以叫「善逝」。他必定能够遍布一切,因为遍布故,法法不住;假如遍布故有一法住,就不叫做遍。他要是从遍,他来遍,他还住在这边,那叫做二。既然是二出来,就不是他,那怎么叫做遍?所以遍时,他就是能往,叫做「逝」。既然是遍,所以从他显处,,基于深度托显(47:30),全体托显才叫遍。
镜性因为能遍故,所以随他照色之时,举体成色,才叫「遍」。这样了解吗?镜子照色时,镜子还在,挺着不动,前面突然冒出一个啵~一个色!那叫做骗,骗人的骗。那根本是二,那哪能叫做遍?那根本跟你没关系!你能遍,是举体能够成,能够举体成种种色。因为举体成色,于是又在色中,举体成就种种色的境界;又在色的境界之中,起成种种色的意境、意识;在意识之中,那结成种种色的势力;这都是一股、一味成遍。
那你以为是这样不断接续,这样不断演变,就是从镜体达末。中间虽然讲出很多的阶段,讲到阶段,只是告诉你,阶段种种的变异的差别。讲出这么多变异的差别,是要你明白镜性的不可思议。所以纵然你讲出种种八万四千变异差别,最后就告诉你,就是一体镜性。
既然告诉你一体镜性,那你才知道什么叫「遍」嘛!所以那叫「善逝力所加」,你才能够得到法宝入其心。那心里面的体会,心里面的那种心中的富藏(富有的富,不是遮覆的覆)。我讲富藏,常常想遮覆,我明明讲富有,你却把我盖住,富藏(富有的富,宝藏的藏),富藏相,那个是法宝入其心,你才能够感觉到那个富藏。为什么你觉得那个富?你法法清明,你法法圆收。什么叫「圆收」?你不在上面各别去堕落,就叫圆收。圆收有藏相,宝藏相;清明就是你能以藏出来示人。宝藏有两种相,一个是能藏,一个能示,示人(开示的示)。你要不能示,那叫宝藏吗?都不叫宝藏,一定要能示人,那才叫宝藏,能开示。所以「法宝入其心」。
假如各位法师觉得这样子讲太闷的话,一定要告诉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一点体会?慢慢有变体会吧?还好都是跟法师们讲;跟法师们讲,那个眼神对我有点帮助,有点信心。我为什么不在台北跟居士讲?因为他们眼神都是这样,讲三分钟都不想讲了!那眼神伤人哪!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宣讲
第一O二堂
好,下面「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于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这一段话,在《华严经》中可以把他判成,就是古德讲的十玄中的,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具足。所以他从一法之中,能够普摄一切法,普摄一切法。这「十玄」大概应该,法师应该都有去看过,都有去学过。我本来想说的,这样不行,再讲下去,干脆讲《华严》了,《圆觉经》就不能讲了。所以讲到这个同时具足,就在这一佛中现前处,你能够感觉到,所有的一切诸佛,一切心性中的佛性,同时具显,叫「十方诸佛」。
刚刚讲的是「主伴圆明」,在这一个大觉体中,主体若是知道时,所有的一切菩萨的所有一切智德,都能显现。但是在一切十方菩萨的智德里面,你就能够感觉到,十方诸佛的显现。前面是因为主伴圆明,当下你能够体会主伴圆明处,事实上你在心体智慧的转变中,你能够感受到直下,就是同时具足相应处。体中是主伴的关系,在用中你就会发现,他就是同时具足,能够立种种德号、德用的种种作用。
所以在同时具足中,每一个十方的种种智德当下,又立种种诸佛名;在每一个诸佛名中,你又感觉到,他同是同演如是法因。念念在不同的智德中的,所有一切佛性的庄严里面,他同样都好像在安布如是的光明、如是的眷属、如是的名号,同样在加被金刚藏菩萨身。
讲到心中的文字是这样,那心中的表法也是这样子。我们众生也是如此,我们流转在世间中,虽然是用到凡情,但凡情中都没有离开过这种佛性之中,他就本来具足所有一切作用德行。所以当一个烦恼中,你能现前时,从烦恼之中,你能感受到烦恼的势力的流演;烦恼中所摄的所有的一切眷属的那种力量,所摄的一切烦脑之中,所摄的一切流转的那种气氛。可是在这种流转的气氛里面,你能够感受到,他同时能够遍布一切周遭的环境,都是如是气氛。然后眼睛望色、耳朵闻声,你都感觉到一切方所,都有你如是烦恼的影像在刺激你。那每一个地方好像都在同演,你心里面那一股烦恼的那种感觉,都在加诸如是烦恼的身形、相量,都在烦恼中。你能微细中,你都能感受的现前;将来在智慧之中也是如此。
只是在这文句上面讲时,或许是很难讲得很明白,那种心中的那种如同宝丝网般的,如何一股一脉的能够讲得清楚。但是再怎样大的宝丝网,那其实都是一心之中所流布的,一心之中所开演。但是开演处,你却要把每一个股脉交连,都要讲得清清楚楚啊!所以股脉交连处,似乎就有主伴的庄严,似乎就有什么,当下就有同时具足的庄严。
那这里面还设「十玄」,那十玄那更多了!有「广狭自在」,还有「一多兼容」。一多兼容还要不同,所以一多兼容不同门,在一在多是兼容的。为什么兼容?一体流出故嘛,当然兼容嘛!从你这一中能现种种多,从多中就是那个一嘛!但是这个兼容之中,你还要安立一跟多的差别,才叫「一多兼容」。你不能够担当一跟多的差别,你就不是一多兼容的人,所以叫「一多兼容不同门」。所以这里面要讲到心境的微细,虽然现在我们都未证,但是仔细思惟,心里面就具如是啊,就具如是。
所以「时」,是什么时?为什么要加一个「时」?就是应尔之时,法尔之时;十方诸佛,一切过去所有的功行,你在上面能感到,就是又立大觉性体,那个大觉性体也一样从眉间出清净光明。为什么是眉间出光明?眉间就是讲到,目上毛是眉,那就讲到「法眼」能够入一切,法眼之上能够入一切微细,能够深入一切微细德行,叫「眉间出清净光明」。
然后,一样照什么?照「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这表示根本本来的主位,念念之间已经是在你心底深处,加诸于金刚藏,十方诸佛所摄的十方所有一切功德,念头中所摄的一切方中的,智慧所有的流入,他同时加诸金刚藏,他同时加诸金刚藏里面。他不但只是跟你讲如是的表现、表法,那意思就是告诉你,这一念心、这一念金刚藏,他是什么?他是具足一切诸佛万德庄严处。你当你能够体会,他能够具足一切诸佛万德庄严时,你才能够在心中流入如实的十地渐次。你根本要不是真正心里面,行者若是不能够真正感到,你心中都能够统摄一切方中、一切心中起心动念,你都能够感受到那种赤诚,念念向佛的觉照,你心中根本不可能体会十地渐次;那才有十地渐次相。
所以他要摄你如何真正知道十地名,他要先讲尽行者如何发如是心。他要讲尽行者如何发什样的心,他要告诉你,世界是应该怎么样安布,如何庄严。当你知道要怎么样安布、如何庄严,你在心中如何立种种供养,立种种圣贤名处,就是行者当下应该安布发的如是心。当你安布发的如是心时,你真正是至诚恳切,在如是心境之中,你就能够体会十地名相;那个时候才叫做什么?那个才叫做「正说」,那个时候才叫做「正问」。
所以照着《圆觉经》,释迦摩尼佛只告诉金刚藏,叫「此非正问」。有很多人就认为,佛根本没说,搞了半天,佛绕了弯子,不说。这是他不懂《圆觉经》。他直下,你要能够体会是谁在发问,是金刚藏问。所以佛为什么如是答,这个将来会到经文中再慢慢讲,现在因为要讲的话,要翻到经文去,太麻烦了。这里面有很深的性上的作用;所以那才叫做「正问」。
既然告诉你不是正问,已然为你全部宣说。那哪里能够看到「正问」?就是在《金刚藏说十地品》时,我假借这些文字,你就知道,行者应该如何在内心之中,建立如是问。你自己都不在心中,深入如是问,你又怎么能够在心外,能够求得如是解?你要在自己内心自性之中,常入如是问。你能够常入如是问,你才能够看到,你内心里面具足的根本如是答。你当然具足如是答时,十方诸佛,就是十方所有的一切感受,你就能现前,你就能感觉到,他现前就是不断的反馈、印证如是答。心就是如此,从内而外,从外而内,他马上就能够凝摄、遍摄一切。
所以他也是「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所以都是在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所以从一个大光明云网台,能遍摄一切大光明云网台。为什么遍摄一切大光明云网台?这一个大光明云网台,是心性之中根本的大照的觉明,但是他所摄的一切大光明云网台,是他能够入到一切世中,性德所有的一切当下的作用表现,叫「性起妙德」。
你说:法师,你讲这个,文字用得很多、很玄!将来,你就会慢慢体会。我昨天说目犍连那个神通,是心中根本涌在虚空的那个清净、那个庄严。你要真正知道,那个庄严他能入世时,入世随着种种感受阴覆,那就叫莲华色。那莲华色,你要是忘记他根本性中的作用时,就流转在世间,叫婬女;你要明白他作用的时候呢?那个莲华色,也叫神通。但是那个神通是什么?那个神通是在一切感受之中,他必定能够如是呈现的神通,跟你在目犍连体上,那个性德、性真当下,他必定如是化物的神通,虽然是一脉,虽然是一脉;因为能够照色的神通,他到最后一定会有现色的神通。照色的神通在哪里见?只能在体上思惟,智慧上见;现出色来的神通,你就能够体会,原来都是照色的神通。所以同时讲莲华色是神通时,也是要担当莲华色,是能够在最末梢处,他一定能够随缘安布一切色相现前处耶。安布一切色相现前处,过去叫婬;现在虽然能够安布,也叫染,但这个染,叫「净染」,所以这个染中有力量,所以叫神力、神通,他能染啊。
为什么能染?就像「心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你不能染又怎么叫做觉呢?你在染中随染,才叫做婬欲嘛。那你将来脱去婬欲时,脱去这个染时,你连一切法都不知道了,那还叫觉吗?所以觉性上面在黑,就可以染成黑啊,这个染是本来的净性,清净的性。所以那个莲华色,在《华严经》也讲到婆须密多,就是如此啊。所以本来神通的根本体中的大光明云网,我们现在用目犍连来表;现出就是种种莲华色,随缘现前的各种不同性德的大光明云网台。所以下面性德的大光明云网台,是在必定能够成如是力故,呈现一切性德当下的作用。但是这一切当下的作用,没有离开根本的大光明云网台,所以他也叫大光明云网台。但是没有后面的大光明云网台,你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是大光明云网台。
这样听懂吗?没有镜色的种种光明,你又怎么知道镜性的大光明?那镜性的大光明就要托镜色的种种光明,才能显出他的大光明。那是不是每一个镜色的种种光明,其实就是大光明?还好昨天有睡一觉,有时候绕不出去,自己都会咬到舌头。能够体会吗?所以他能够遍布十方大光明云网台。
「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在这个光台中,十方诸佛同时出声发言。那你说:怎么不是世尊在说?世尊所现的光明,十方光明说,都是世尊所说。你刻意一定要世尊说,那世尊,你就执着是一体一相;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于体、于相、于用,还不自在,在觉体上面,在一切现种种名中,就还不自在。
因为还不自在故,所以这里面要在这一段文中,要跟大家讲的,真正的就是,《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讲的三难,第三难:「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十方异生哪,既然本来是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就这三难。可是这段文,你能够慢慢体会那个诸佛现前处。诸佛现前处,他就是成就所有一切种种差别德相处嘛。
你在差别德相处,你过去不认他的觉体时,你就判成凡夫嘛,凡夫就是异生,就判成凡夫,判成种种差别,那就是异生。但你不知道能现凡夫,能够现种种差别的,还是根本什么?本来的佛性之中的本来面目,所以叫佛道。所以佛道现前处,讲那个「道」字,从首从走,他一定没有离开源头,能够遍施、行布,那才叫道。所以你敢承担那个根本源头之中的清明的行布,那才能叫「大道」,所以在那个地方,哪个异生不是本来是佛道?要是本来不是佛道,你怎么知道有本来异生的种种呈现?
那为什么叫「后起无明」?「后」是什么意思?顺生,叫后嘛;顺一切生,叫后,像我们叫后学、后生。是顺应一切;一般过去讲先、后,「先」都是讲到什么?讲他表率,以他为体、以他为导,叫做「先」。什么叫后?因为顺其生故,或是在后面再说,后面有人向其学故,说后。
那大觉体是首,刚刚讲到那个大道是首。那为什么叫「后生无明」?他随缘显现处,你说他是无明吗?那哪一个不是随缘显现处的大有明呢?清体的大明,可是显现处一定要托缘而显,所以举体做缘。不能显现出举体做缘时,那也不是大觉啊!可是就在举体成缘时,似乎就感觉到觉隐缘显啊,你认为是无明,你以为背离了觉明,叫无明。但仔细思惟没有一法能背离觉明啊,你能够找到有一法背离觉明吗?所以这里面就告诉你「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
那刚刚就讲到诸佛境界,那个所有的一切主伴圆明,那个当下同时具足相应,你还会有不知道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吗?你在任何的感受之中,随他的所有一切称念当下,你以为是无明;但是种种随缘所起的性德当下,你要是真正知道是觉性所起时,每一个你过去以为的差别的异生相中,你以为堕在种种无明的造作上时,他同时都会发生的,同时都帮你讲尽一切诸佛功德。
镜子在青黄赤白中,你过去以为青黄赤白,就是让你背离镜体的种种的闇障;将来就在青黄赤白中,讲尽青黄赤白,就是告诉你镜性的不可思议。那个好像不是同时在宣说,所以后面讲说,「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这是金刚藏问三难。难,就要知道难在哪里?就难在刚好就用十地,这金刚藏菩萨讲的十地处;难在是不是真如金刚藏所讲的有行,在有为的行为之中,因为劣解,所以智还不能够圆具,随识不随智,他在破这个;你是不是还在随识?所以他三难之后,让你真正能够破掉,过去意识的造作,直下提领就是根本本来的圆明,那叫「金刚藏」。
所以金刚藏的三难,不是真有如是疑问在做的,他是为一切众生示现破如是相,这就是三难你若是都能够破处,你就慢慢能体会,心中念念之间,再也对于圆觉,对这个觉体,不再起迷惑的决定性;你在最初才叫「供养金刚藏」。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一听到这句话,大家想:对呀!如来何时复生烦恼?你就忘记了烦恼即菩提;复生,连生都不可得,觉性现前就是觉,烦恼当下已是菩提了,何时复生?你要是真正知道是觉,「复生」二字都没有障碍。复生,为什么复生二字都没有障碍?觉性随缘托缘显处,就算显出觉性隐,而缘性显,那个烦恼也是觉明,根本烦恼即菩提。
所以一句话告诉你,十方如来,一切如来何时复生烦恼,你就忘记,你那根本一体的觉明。你要是一时忘记一体的觉明,你那一念发的,就不是供养金刚藏的心。你那一念既然不是供养金刚藏的心,你就有可能在每一个文句、每一个声音之中,他都能够起行者的疑惑,找不到自家门头!
所以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脑?他现前处都是种种庄严啊!所以告诉你同时具足相应。但哪一个同时具足相应,你看对时,就叫「十方诸佛」;他讲的根本菩萨性德时,还处处再立种种佛名,十方世界一切佛名,十方诸佛。你看错时呢?就是种种差别异生,但是正在现种种差别异生时,哪个不是你根本诸佛的性德?!
这话可能,还是要用镜子来解释,镜子现出镜色时,你或许把镜色当成凡情,就是众生。但是镜子现出镜色时,哪一个镜色不是镜性?所以哪个镜色当下,不是镜性的,假如说把镜性当成佛性,哪个不是佛?就是哪个不是镜性?他明明显的是镜,你看的是色;他明明显这个镜时,再说是色,色也是镜性所起的,清净名字的色。可是我们却在这个镜的体中,这个性中的镜,所立的清净名字的色,却流转在真有如是色相攀缘。你就算流转在色相攀缘,他也是在现什么?他现尽一切镜性而已!那是不是我可以讲说,那我现出来的所有一切,大觉体中现出的一切觉,本来都是一切诸佛世界?你看错了,就是凡夫,不是吗?你忘记觉体,都是凡夫。
你将来在哪里证得十方诸佛?昨天不是讲嘛,供养十方诸佛,你还要知道,一切起心动念处都是觉性所起啊!那个才叫做什么?那才叫做「度众生同入佛道」;你连眼前这感受你都不度他入佛道,你倒怎么度众生入佛道?你要怎么样度你感受到的众生,彼此对应的众生入佛道?就告诉你,心中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本来是佛道,你要传达如是消息,他就证得佛道。你自己都不度你自己现前的,所有的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度他入佛道?你将来又怎么能够帮助一切流转众生,度他能够见到他根本心中从来不识的佛道?
所以你要怎么样度你自己现前的起心动念的众生?就知道他就是觉嘛!在讲到「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你又被文字一直带着,在那边搅。烦恼即菩提,你知道一切都是觉吗?那一切都是觉,所以叫如来。所以如来现前处,你彷彿以为有异生;但异生现前处哪有烦恼?你就算认为是烦恼,烦恼都是觉,他何妨现起种种差别?你以为差别是烦恼,差别也就是根本大觉。将来在体中正是如是,现在行者下手也是如此。你在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还有烦恼现前时,你要知道「觉得烦恼是谁」,那有烦恼?!
你过去看到烦恼,你是逐相;你将来会慢慢真正升格体会,什么叫逐相。你是抓着那个相,其实能够感受那个烦恼的,烦恼能够现前的那个本体,还是觉,没有觉,哪有那个相?相,他根本不知道烦恼,能知道那个烦恼的,是捉着那个相,你以为知道烦恼;但是事实上能生那个烦恼的那个,还不是那个相。你在你心里面才能够起成疑念,才会起成疑情。当你能够起成疑情时,是表示行者念念之间已然是在归家,在觉性上不断的参究;在念念之间,在自己心中所起的名字,所起的那些相状,你都已经慢慢可以剖析了,在那边披剥了。
而我们毕竟是凡夫,每天起心动念很复杂的,所以你每天都在那边披剥,事实上是非常忙碌的,怎么会没事干!天天披剥,你最后才知道一天到晚跟心玩,天天在跟心辩,因为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你都要先去体会那个觉心,每一个觉心,因为念念之间守持那个觉心,任何念头起来时,你都要知道,那就是觉照。
你不要以为说那这样参,参到什么时候?参到凡情销尽,那种闇障打破。为什他能销尽?你说:那法师讲这会不会太玄?为什他能销尽?你只要但参,你就会相信,原来无量劫中,你在任何感觉中,那一念清明也没有稍减一分,只是你不认!你只要稍微认得那念清明,你在尘中的势力就销一分。你才知道无量劫来,你到底是常住在何处?那真是常住义,你就不会怀疑这句话了。只是因为你没有参过,因为在觉体上面,本来都是一体觉体,所以没有参过,总是觉得下手时会这样吗?我这样看啊,天天这样发心,这样看着尘相,就能够超出尘中的势力吗?当然是这样子啊,但是讲这个的时候,不能够太笼统。虽然是这样子下手,但是他还要具备所有的一切资粮。
什么资粮?发菩提心没;什么资粮?给自己立向了没;什么资粮?念念之间如是赤诚没;什么资粮?已经甘心在如是众法之中,念念担当受学没。没有这个资粮,你看的那个尘,你以为就找到觉了?!
现在不是外面说他教你启发觉性吗?怎么启发?还教你启发咧!教你启发,先要看看发不发那些资粮?你有没有发那种诚心?没有诚心就能启发?那你这个觉体上,你解释就太过什么?粗糙了!那世间根本就不用发心,就有善法啦!虽然讲到那些古德,虽一念之间他能够证悟;但你不知道那一念之中,那个古德的一念性中的纯净,你把他真正仔细解剖,他都具足我刚刚讲的发心赤诚。
圣人的心中的赤诚,一念之间赤诚,他绝对不是凡情所说的:不见得一定要发那些心,只要当下这样看那些尘就好了,盯着那些尘,这样作观,叫动中禅。你能够动中禅?我就佩服你!你平常都在动,从来也没有禅(尝)过,你现在在动就能够禅,你小心纠缠!在那边不小心感受到脚中踏地,就像我讲的,有时候幻影会现前,唉!如踏绵花,突然感觉到今天的心中非常清净,感觉特别灵敏。唉呦!我开悟了,我证道了,证初果了!很多就说初果,不然就是四禅!初禅哪!二禅哪!不然马上就说:这不是一般人能够修得的!那时法师就解释了:这是高级班的功夫!那个居士听了,就飞了,蝉呢!心里面那个小鸟的翅膀就开始扑噜、扑噜、扑噜,就开始飞了!那还禅咧?那会走火入魔的!
对啊,现在你看喔,很多,也不是很多啦!有一台那个电视台上,有一个居士团体,天天披着袈裟出来讲法的,他们都有果位的,都有果位,平时都在参果位,平时都在参。那些将来都走火入魔,你以为你证到什么?你不知道前面的赤诚,后面根本就是狂妄,都是狂妄!你前面根本不立那个相,你所学的东西都是什么?都是魔境界。既然有那个相,你真的能够如是证,我就要看到,你心中如同出家人所有的一切赤诚,你真的都能够如是证了,我就不相信你不剃头染衣!你说那真正要是如是证了,何必要剃头染衣?那就是你不知道法相,你根本不知道法性!
六祖已经真正开悟了,他都知道为一切苍生立法相、立法性。因为所有一切世间的所有的一切人,你说在这根本不去发心剃头染衣,他都能够证得如是大道,那这里面的根基是上上根人,是利根人,只有六祖一个人。中国历史上,在宗门只有六祖一个人。所以祖师真正在这个上面开悟时,他会懂得法性法相,他会留下种种法相,为一切后学留下一个依循之路嘛!所以他一定要剃头染衣,现这个相。他虽然不现这个相,可是心中他也是念念在根本觉体的相中去参。一般凡夫的智慧不到时,你一定要依这个相,才能够慢慢发生坚定心,想要回头参这个觉体!
所以六祖虽然没现相,可是心中的赤诚是具足这些相的。可是当他开悟以后,他一样剃头染衣,当他要出来弘法时,印宗大和尚,一样剃头染衣。你要印一切宗时,印一切法脉时,就要剃头染衣,现一切相,为一切苍生留下依循。所以真正一个爱学识的人,他绝对不会妄说,你不必上学、不必现相;真正一个爱学问的人,他甚至还告诉你,你如何要尊重学校,如何要常常为自己立学生相。这才是真正爱学识的,因为他知道法性、法相如此。所以绝对不可能有那种事,绝对不是!
所以这里面就看到心中的赤诚,那个渐次,那是一定的。甚至于我上次好像还讲过,六祖现剃头染衣相,现了这比丘相、修行的相,他最后还留下什么?留下如是相。最后,本来无一物的,留下肉身;时时勤拂拭的,你找不到了。所以本来无一物的,为什么留下肉身?既然本来无一物,你也不要忘记,他既然无一物,所以你也不能住在无物上,无物上就是说还有一个物。本来无一物的,所以你也不要忘记,他能够现尽一切威仪,他会为众生立尽一切规矩。你在无一物中,离这个相,你将来就能够证得六祖心中的无一物法,因为离无一物中,就是六祖所现的庄严相。所以他才留下相啊!这相相无碍,才是本来无一物。
所以你一定要能够知道,你最初发心的时候,念念之间,你应该所立的什么的心中的种种庄严。但你那立的庄严之中,你能够念念之间,在庄严之中不断的为你增进,不断的为你照见本来面目,才是相中本来应有的启发。那你才知道,那就是大觉性体,他毕竟能够入一切法中,能够立一切相中的,觉心之中的空灵!你能够舍相,你能够找到觉吗?你能够舍掉镜色,找到觉吗?你能够守尽镜色的威仪,再不随镜色的势力、随他的诱惑,向外流转;知道镜色之中,他根本具足的威仪。你明白镜色威仪时,你再也不受任何妄想流转时,看到的镜色,就是镜体,就是那个从来不住的镜体。
所以一定会现相。所以现在很多人在这个要立相、不立相,在那边纠缠。纠缠什么?我只说发心嘛,真正懂得的人,就是发心。先不要把自己讲得像圣人,先问自己是凡夫;既然是凡夫,你要怎么样不断用尽方法,提携自己。你懂得提携自己,懂得拔济自己,先对自己发慈悲心哪,那你就知道怎么提携,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提携的。就好像《楞严经》讲,把东西拿到旁边,这样解结否?拿到右边,解结否?这样都不能解,怎么解?结心中解,你这样子心中就能够证到不?怎样证到佛?都不能证。你就是心中赤诚恳切,看到你现在心行的方向,心中所行。
既然心中有所行,那你就会为自己严谨一切相貌,剃头染衣不过就是在心中,立志而已,发明志向。是凡夫连这个相都不肯立,你相信你将来对这个发心,你会至诚恳切?绝无是处!因为自己知道凡情,凡情的恐惧,凡情的这种惑浊的那种力量。
所以在这里,「以诸佛神力,而说颂言。佛无等等如虚空」。大觉性体他是无等等法;因为无等等法,他才是什么?他才是大平等,平等觉。因为无等等中,他才能够现尽等等。他要是已经是等等,他是哪一个等,他就不能现那个等。他能够知道等等处,他一定是无等等。所以「无等等处」,就是他遍现一切等等处。这个哲理,汉传佛教的哲理。所以他能够现等等。所以现等等处,他就跟你讲无等等。所以你不要只听到无等等,而忘记他必定能遍现等等。因为遍现等等,才跟你说无等等;他不能现,还跟你无等等,你在那边等一等。那怎么会跟你讲无等等!就是能遍处,他才知道无等等。
你能遍一切法中,我才知道你不堕;你不能遍,我说你不堕,你就堕在这不堕。你不能现,你怎么叫做不堕?所以无等等中,他是能够遍现的。所以无等等中,「如虚空」。虚空,你就要马上能够感受到,虚空的包容、遍布。所以前面以无等等,让你去体会佛智慧的种种的空灵;后面的虚空,他是要告见你,告诉行者,那种全体的、一体全收的包容。所以虚空你也不能拿一个空相来说虚空,虚空就是容纳万有,才能叫「虚空」。所以这里面就要知道大觉性体。
那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要是只是这样子讲,当然对行者现前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或许会帮助我们作观,但作观最后要运用,运用在哪里?运用就在行者现前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里。你在起心动念里面,你知道你的根本大觉性体,他本来「无等等如虚空」,我怎么还甘心每天抓着:「我就是这样!不然要怎样?」你怎么还是不认你自己的,根本本来面目呢!「我就是这样想,别人要怎样想,我不要,这就是我的个性。」坚持!你先想「无等等如虚空」,后面你再说坚持,我佩服你。你要坚持这个无等等如虚空嘛,不是坚持你那个等等,又不空!那个是,那个就是流转,那就是全体流转。
所以「十力无量胜功德」。这种显现十方力量的胜功德,他一定能够遍现处,所以叫做胜功德。所以无等等处一定是遍现等等处,所以你才能看到胜功德。
「人间最胜世中上」。这就讲到金刚藏,他是人间最胜的、世间中的上士。
「释师子法加于彼」。所以一切释师子法加于彼。师子,那当然是一切遍学处、一切所学处、一切所受处,叫做「师子」。释呢?就是心中的种种融通相,那叫做「释」。所以释迦,叫能仁,那是一切融通相,那是一切遍布心中的智德,融通。所以在这种融通,他能够安布于一切;在安布相中,有一个另外一个相,叫做什么?教授,就是师子,这师子相。
所以我才讲说那个<吉祥偈>中,为什么要先说「上师哀摄受」?你念念心中都要能够体会,这个心中所学的,所向学的庄严。因为你明白所向学的庄严,你才能够感受到世间所有的一切,必定能有能授你的师资跟师德。所以这个「师」字摄二法,一个是所师,一个是能师。表示行者念念之间,就在归家这条路上,念念之间至诚恳切、念念向进,那是「师」。所以你就能够体会到心底深处,或者是一切十方法界,就有如是力量反馈于你、教授于你,那是「师」。一个向善的人,若是心中知道他所学是善,所以走到任何地方,随便一个人的一个行为、一个动作,都是师他的当下的因缘。
所以能师的,不一定是世间的哪个高人,或者大善知识。能师的,反而是一个行者至诚恳切向学的诚心。所以你要至诚恳切,有那个向学的心中的那种赤诚,你走到山边、走到水边,樵夫一句、渔夫一句话,都是你什么?马上体悟甚深道理的因缘。不见得渔夫、樵夫一定是大善知识,但是因为学习心赤诚故,你能见光、见华、见山、见水,都能够启发。那你举目望去,世间上无一处不是师。当你能够体会无一处不是师时,这你就感觉到,法界之中就有一个力量不断的什么?在教授于你。当你法界中间那个力量,不断教授于你,就十方诸佛加被于你,就是「释师子法加于彼」,释师子法,那你才看到心性的那种所学向进。
所以那个上师是行者,<吉祥偈>嘛,就念念之间,看到那个力量、作用的吉祥,大智的吉祥。所以吉者,从士从口,力量吉祥。吉者,遍利相;祥者,遍彻相。相(一个木字旁的相)。吉者,遍利(利益的利);祥者遍彻,叫吉祥。遍利、遍彻,那当然是告诉行者,当下那一念赤诚恳切,念念向学;他学什么?当然是学自己本来面目,念念要向自己的根本觉心嘛。不但行者要念念之间,恳请十方诸佛加被弟子,让弟子如是的学心赤诚恳切,也念念不断的鞭策自己,看到自己念念想要受学的如是发心、愿力,能够念念坚实。
这是当下最初的行者,要安立的那个体德,那个体,所以一定是最先「愿诸上师哀摄受」。你没有上师,心中根本不知道所学,你三宝都不知道!所以要看到现前的上师相,是一个行者现在确立的体,所以你才能够去真正深入一切三宝—佛、法、僧;那就是法。那在心中,你就感觉到跟法水相接,跟他真正的开始融通。但是这个法,既然是一心,法也是为你什么?建立如是刚刚那个体啊!
刚刚讲那个上师是体,上师的目的就是贯穿如是法呀;所以这里面你要做融通想。因为懂得如是上师好学,因为明白息息所学,念念之间都赤诚恳切,你心底深处就会有个力量,自然就有力量为你推进、为你护持。你心里面念念之间就有力量,你不要小看,有人在用功的时候,睡觉超过四点半,就听到有人叫你:起床!你以为是谁?你心底的护法!是谁?反正那个声音就很强烈,这个大家都有过吧?起床!要是早上偷懒,感觉到好像觉得累,趴在桌上,好像后面真的被人家打一下~啪!起来!你以为真的被打呀?那心里的护法,你心中赤诚时,你心里面良知就会起成如是的作用,不断在感受的观感上,起成种种观感,警惕你,那叫「护法」,常拥护。
你没有上师的相,就求学的赤诚,你也根本不知道所学根本的明明白白,你找不到护法。这叫吉祥偈。你才能够明白,那怎么样吉祥,怎么样能够遍利、遍彻。所以这里面都能清楚。所以「释师子法加于彼」。
「佛子当承诸佛力」。就在大觉体中,就是刚刚讲的,能绍继如来家业,叫「佛子」。「当承诸佛力」,为什么要佛子当承?因为讲过,大乘无说,就假藉贤能而有所表。贤能所现处,就是觉体之中所现的一切万德,而有所表;大乘有什么说?你不能说哪一个,他是哪个德吧?既然叫大乘,叫做大觉,你说他是哪个德?你说是他哪一行?不是嘛!所以你不能拿一德一行来限量于他,所以他不能说,他不可说。但是众生只要落在音声语言,你当然只要现前一定是捉持一相一法嘛!你捉持着一相一法,你不过就是在讲这个大德而已。所以你在依如是的相、如是法中,如是文字、如是音声说时,那不过只是什么?只是大德的一个局部而已,大乘的局部。所以大乘的局部里面,也是依谁而说?依大乘局部的贤能而说;心体都是如此。所以叫大乘无说,假借贤能而有所表,种种性能而有所表;所以表的一定是谁?佛子,这将来你会体会的,佛子。你将来就算证得那个佛性,念念之间流出时,也叫菩萨,都是菩萨。所以卢舍那佛入莲华台,种种菩萨坐莲华叶,都是菩萨,那个功德显现处。
然后「开此法王最胜藏」。然后在这个心中,你才能够体会那个法王的最胜,心中的根本最胜藏。这个就不必太怎么讲。
「诸地广智胜妙行」。因为体会那个最胜藏,你才能够体会到那个所有地地之间的,所有的一切渐次的起心—诸地广智。那个广智是一体之中,必定能够遍布的广智;但是在一体遍布之中,你一定能够明白,所遍当下,一定有所的渐次的明白清晰,所以「诸地广智胜妙行」。
「以佛威神分别说」。你只能站在大觉体上,威神才能说,你站在众生臆想的思惟之中,你根本臆想都不能起。站在根本善性中,讲到世间成善也是一样,一个向善的人,他是要念念之间赤诚恳切,入那种向学至善的那种发心,虽未达到至善,但是已经在至善之中,产生共鸣、产生回响。所以在共鸣回响中,他才知道什么叫至善的行为,他才能够「说」,所谓说就是心中好解。你根本没有那个心,没有那个向学的心,你在那边说什么至善,在外面说都叫做魔说,根本不能说。那为什么叫魔说?你不过只是鼓动舌头而已,舌根啊!在拨弄嘴唇,你心里面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没有感觉之中,你怎么讲得出来?就魔的势力臆测而已!那既然是臆测,那就不叫做说。为什么不叫做说?说者,从言、从兑,你必须要兑现,那个说,从言、从兑,你就是换钱,不叫兑现?你必须要兑现。你现前一定要看到你心中的正德、清明,那叫做说,那叫心中明明白白分别说。
「若为善逝力所加」。「善逝」,昨天已经讲过,但是这里面要告诉你,善逝还有解释,叫做好去 ,又叫妙往;逝者,往也。但是这就叫做什么?寂灭,就是往也。为什叫做往?为什么能往?大觉心性之所以能往,就是因为他根本不住,所以能往。那往在何处?往在其不住处。因为不住故,所以他能够处处现前;因为能够处处现前故,所以你才感觉到觉体的不断的生机,不断的流演、演示。假如都住,那叫断灭。
所以站在一个善,善是心中的本来的智慧的妙能。在这个妙能之中,他为什么能显出这个能?是因为他念念不住,能够称起如是能故,叫善逝,所以叫做往,也叫做去。所以他称起如是能时,既然是往,往还有一个相,不但只是寂静,他还会推动如是能故,入到下一个能中,也叫做往,也叫做往相,也叫做善士,所以「善逝力所加」。
「若为善逝力所加, 当得法宝入其心」。所以这就要告诉你,为什么前面讲「佛力」?为什么这里要讲到「善逝」?就是金刚藏中,你念念要看到所有的一切感受现前处、一切庄严处,你却要住在大光明云网台—虚空中。这虚空中的大光明云网台,一切妙德恒常,常在;但是你却不能够用一相一法所能量他,所以叫「善逝」。他必定能够遍布一切,因为遍布故,法法不住;假如遍布故有一法住,就不叫做遍。他要是从遍,他来遍,他还住在这边,那叫做二。既然是二出来,就不是他,那怎么叫做遍?所以遍时,他就是能往,叫做「逝」。既然是遍,所以从他显处,,基于深度托显(47:30),全体托显才叫遍。
镜性因为能遍故,所以随他照色之时,举体成色,才叫「遍」。这样了解吗?镜子照色时,镜子还在,挺着不动,前面突然冒出一个啵~一个色!那叫做骗,骗人的骗。那根本是二,那哪能叫做遍?那根本跟你没关系!你能遍,是举体能够成,能够举体成种种色。因为举体成色,于是又在色中,举体成就种种色的境界;又在色的境界之中,起成种种色的意境、意识;在意识之中,那结成种种色的势力;这都是一股、一味成遍。
那你以为是这样不断接续,这样不断演变,就是从镜体达末。中间虽然讲出很多的阶段,讲到阶段,只是告诉你,阶段种种的变异的差别。讲出这么多变异的差别,是要你明白镜性的不可思议。所以纵然你讲出种种八万四千变异差别,最后就告诉你,就是一体镜性。
既然告诉你一体镜性,那你才知道什么叫「遍」嘛!所以那叫「善逝力所加」,你才能够得到法宝入其心。那心里面的体会,心里面的那种心中的富藏(富有的富,不是遮覆的覆)。我讲富藏,常常想遮覆,我明明讲富有,你却把我盖住,富藏(富有的富,宝藏的藏),富藏相,那个是法宝入其心,你才能够感觉到那个富藏。为什么你觉得那个富?你法法清明,你法法圆收。什么叫「圆收」?你不在上面各别去堕落,就叫圆收。圆收有藏相,宝藏相;清明就是你能以藏出来示人。宝藏有两种相,一个是能藏,一个能示,示人(开示的示)。你要不能示,那叫宝藏吗?都不叫宝藏,一定要能示人,那才叫宝藏,能开示。所以「法宝入其心」。
假如各位法师觉得这样子讲太闷的话,一定要告诉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一点体会?慢慢有变体会吧?还好都是跟法师们讲;跟法师们讲,那个眼神对我有点帮助,有点信心。我为什么不在台北跟居士讲?因为他们眼神都是这样,讲三分钟都不想讲了!那眼神伤人哪!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