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01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于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宣讲(文字稿初稿)

第一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今天开始正式讲《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依照古德讲经的仪轨,当然是从五重玄义,为大家开始披剥解释。

五重,就是在大觉体上,本来的上下有序、前后共俱,叫做「重」。在觉体的作用上面,它有五种渐次的表现,所以叫「五重」。玄,就是以入深为玄,能够真正入到深义之中,叫做「玄」。所以依照古德的五重玄义里面,那第一个当然叫做「释名」,就是解释经题。经题的题字,从一个是不是的「是」,再从一个「页」。是字,日正为是,就表示行者念念之间,在经题上参究、研究当下;念念要把觉照、觉心跟自己的发心,已然了解、已然清晰,叫做「正」。而「正」是绝无偏邪,绝没有任何的邪伪,任何的邪曲,叫做日正。然后念念之间,就在根本的大觉,跟你所学的源首、源头上面;念念思惟。所以页者,古人说:首也。所以你必需要站在哪里,发生觉者,一个行者的觉照?念念之间在上面如何?在何处上念念担当?那叫做「释名」,也叫做「解释经题」。

经题若是尚不了解;就好像一个行者,最初要去不管做任何的行为时,他心中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华严经》中都讲:乘船入海,因为不知道要去何处故,将来必定还在海中沉没而死!所以既然是大觉的觉行者,又叫觉行者;当然念念之间,都在自己的根本觉体上,念念回光,念念担当,那才叫做「佛门弟子」,那才叫做「觉行者」。

所以经题,是以「圆觉」为体;自然一切行者,就要在如是根本的觉体上,圆会为用。念念之间,就在觉心上不断的思惟参究;那就是佛门中,每一部大经中,令一切行者的下手处。一般人会问:觉心如何参究?觉心,他是根本心中的本来面目;但是用到世间时呢?用在你现前的作用上,他就是一切心性的表彰、心性的作用。因为他是心性的作用,所以他可以从性中入性。就好像觉心现前处,他就是「觉性」;觉性他能够随缘就成为见,叫做「见性」;见性现前处就是色,就成为「色性」。所以从性入性,这一切所有的排演陈列,就叫做「觉性」。

假如你在排演陈列之中,你忘记了他是觉性之中必然的排演、必然的陈列;你就会在每一个觉心,随缘所现的种种性用当下,你就在此沉沦、在此流浪。假如你在任何一切觉性之中的排演陈列处,你都知道是大觉心体时;不管他是堕在最末梢的种种执受,当下那个执受,哪个执受不也是觉心所现的性中作用?

但是过去在执受当下,我们都会觉得好像受到执受的束缚,想要跳离、出离;那是一般世间外道行者,他们念念之间所寻思的事情。佛门的行者当下,就在最后执受这么强烈处,但要知道是觉心;他就知道,就是觉心的作用,他就能够入到最末梢种种执受,他根本的呈现处。所以当下就在执受中,你只要知道是觉心的性用所作、性用所成;你执受中的烦恼不断自断。就好像在镜色的浩瀚势力之前,你只要知道是镜性的根本作用;镜色再起的种种虚诳种种惑着,你不消自消。不消自消处,你还不必离开镜色说消,他眼睛还是能够担当一切镜色;但是他已然知道,都是觉体、都是镜体的作用。所以正担当处,就是他出离烦恼处。

这就是汉传佛法中讲的「大乘佛法」。所以「乘」,是运载为乘;「大」,他能够入一切,能够包容一切,一法不失为大。所以「大」字,他是不可以相来量的,不可以心中所有的感觉来思量、来思惟的;但是他能够包容心中的一切感觉。他的一切感觉中,都是如是觉体的大象之所成就;所以那叫「圆觉」,也叫「满觉」。因为性中,他就能够如是成就、如是作用。

所以法中若是用到世间中,还不要说他是出世间的行者,一个世间的学者;若是他只要知道这一念觉心的作用。他在世间发出那一念善念,只要那一念善念是赤诚恳切的;他就会发现,就在如是善念之中,他成就种种善性。他从善念当下,他知道立种种的名目;所以立善人的名字,立他将来心中所向往的名目。他在立名目之前;他会慢慢慢慢深入名目之中,所有的一切义理,跟所有的一切智慧。所以他就会在名目之中的义理跟智慧里面;更能够清楚名目之中所彰显的,所有的一切一切庄严。心中性中所有一切,不断的这样子成就长养。在佛门之中,在平常大家接触的法门里面,这种长养的作用,就叫「接引」,就叫「接引法门」。你只要那一念心,若是发生赤诚,你会发现心性,他不是住在一相一法里的;心性他会带你入一切相、一切法,他可以深入一切相、深入一切法。当他深入一切相、深入一切法时;他还是不失你最初那一念名目的发心。所以最后,在心中的豁达成就当下,回头总摄,还是一念圣人名字而已,这就是名目相 。

所以讲到这个,就要讲到像《弥陀经》中,净土经常有一句话:不可以少功德,得生彼国。所以大部份的人就在开始追寻,到底什么是多功德?如何是少功德?其实佛经不是在世间众生知见的多多少少之中,跟大家不断的分别较量;而是告诉你,你闇昧自性,就叫少功德。你心中不是如实的,自性中不是如实成就、如实长养;就是少功德。你能够圆成自性,心性之中,他自然就能够从你最初发心;他就可以深入一切法中,他能够担当一切的法义,他能够好乐听闻一切的道理。因为他听闻一切道理时;他又会总摄在他最初的那一念,最初称念佛名的那个名号,那叫做圆满功德。

所以不是你念了多少佛,你念了多少量的佛,那叫多功德;不是你每天看你怎么样修行,都叫多功德。你要天天都是在有相的相量上面,说种种修行;但念念之间,不肯回头认自己的本来面目,那还叫少功德,因为自背大觉性体故。所以这后面才会有很多声音:我只要念佛就好了,何必听那么多?何必了解这么多?这叫做障碍自性。性中若是真正用到性时;没有如是这一句话,根本没有此句话,你怎么会有此句话生呢?假如一个小孩子真正好乐向学,他心中也绝对不会有一句说:我但要如此就好,不必如何如何,何以故?性成就故。

所以假如性不能成就,你将来也看不到西方。因为将来西方,不是我们皮囊所去;将来的西方,是根本心性中的长养所成。你今天心性不同,你还不要说,真正闭上眼睛到了往生;我们说往生,就是这个生命,这一期果报结束。你还不必要等到这一期果报结束,你已经感觉到世间在变化。一个恶人还不用等到他真正恶贯满盈,真正命数已绝,他就已经感觉到活到世间,念念之间,眼睛看的是鬼道的闇昧,耳朵闻的是种种恶道的恐惧呀!

一个真正念佛的人,他当然就在念佛的好乐里面;他能够体会,原来佛性之中,所摄的一切道理,所讲的一切音声。所以他能够看山、看水、看一切世间的器相,器界的那种现相;他都能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声啊!因为法性就是如此。他在这中间就能够体会,佛名所带来的一切法义;那个法义就会呈现在,他现在所觉的一切世间的相状里。所以他还不必等到闭气,他也能够看到往生;那个往生是心性的不断提升,就是往生。将来你在心性的变化里面,你当然知道,决定往生;因为你将来去的是哪里?就是这一念心去啊!你现在心看到是什么世界,将来你就投往在什么世界里;那是必然往生,那是真正接引法门。

所以一个圣人的名字之中,他就具足如是接引的性德。你只要至诚恳切念圣人的名字;他就能够如实在你心中不断的潜移默化,如是贯穿你过去的业感、业识。但是同样的名字,你要用错就不行喔;你要用一个皇帝的名字,同样是一个名字;他只会让你念念之间甘心为奴。所以一般世间的神明、外道,他如同皇帝;他只会让你甘心为奴。你再也不相信你心性能成就,虽然你念尽种种名字;却让你永远堕在如是众生相里,难以自拔。所以佛性就是如此,你要真正在感觉到,佛性的种种作用时;你才最初始知「圆觉」,才真正知道「圆觉」。

不是你知道圆觉,你就证得如是圆觉。一个佛门弟子若是在最初修行时,连「圆觉」二字尚且都不能够深刻体会;所以在平常的日用环境修行当下,还不断的堕在,自己现在所有的凡夫知见之中,限量所知。他就自己设限,限量所知:我就如何如何,我就哪里哪里;不但你看不到将来的佛国净土,你将来只会闇障自心。将来生中,生生世世心性不能开显;心性不能开显,就是我们常讲的,你莲花不开。

心性开显你就会发现,心中他就能够摄一切。你不用离开持佛名号的发愿;因为持佛名号故,所以你能够融入种种道理。听闻别人讲到诸佛种种性中的功德时,你就会欢喜好乐赞叹。由好乐听闻,但你在听闻当下;全收那一句佛号。那我才说你是真正净土宗人;因为你真正能够担当,自性之中学习的性土了,你才是真正净土中人啊!不然你怎么能够说你是净土中人呢?你心中还有任何种种分别:这个需要,那个不需要;那你当下这一念已然不净,已然全部不净,所以最初要明白「圆觉」。

所以刚刚讲说觉心在哪里参?就在根本体中,你要知道他的体相是什么?在现前的用中,你要知道他一定能够成就。所有现在的所有一切性用是什么?因为你知道他能够随缘成就现在所有的一切性用,所以你当然就可以知道那体,一定是无相的。因为现相之中是种种性用,每一个性用之中,都会呈现不同的相状;但是不同的相状,都是一觉所起!一觉所起,能呈现八万四千种种相状;那体就是无相。但是你只说体是无相吗?错!他能种种相。所以你要讲他能种种相处,我才知道你是真知无相人。

你要心中不能够讲、不能够担当,他能现种种相处;你说那个无相,那是断灭。你就是抓着无相为相,拿无相之相妄说无相。心性中本来就是如此,所以那是圆觉,那是你根本平常在用的。每天起来每一个人哪一天,他能够离开觉心啊?每天你会感觉到,日常生活中都是感觉到种种的多采多姿、千变万化。你仔细思惟,你又是哪个千变万化?你又是哪一个意念中的多采多姿?大觉心体的根本觉体,他因为超越一切多采多姿故;他才能够随缘现一切多采多姿啊!因为他不是哪一个多采多姿故,他不是能够用一法、一相来限量他故;所以他才能够现尽一切相。所以我们才会觉得生命盎然,这个生命的盎然,盎然处就是在现前的感觉处,所觉当下。但是在所觉的盎然里面,你才能够体会,心中根本能盎然的清净。

我记得昨天好像跟几个法师也讲过,刚好讲到「盎然」,我昨天在讲的时侯,突然想到三昧水忏。三昧水忏里面有个迦诺迦尊者,大家应该常常知道三昧水忏迦诺迦尊者。我们如何把过去古德所制的这些忏仪,再跟心性之中的种种迹相来合会。释迦牟尼佛叫化佛,所以到了释迦二字,就叫「能仁」;因为这个仁,大觉心体他就一定能随缘遍照、随缘示现,叫「能仁」,所以叫「释迦」。迦者,迦是他能够圆备一切缘起,圆备叫做「迦」。然后你念念正在这个如实上行持,所以一个加字中乘一个走字,那叫释迦。所以另外一个解释就是,迦者,不要讲走字时,加者从力、从口。是一切觉心,入一切缘起之中的,根本心中、觉中的力量,所现、所宣出处。你念念都在上面行持,所以加一个走字旁,那叫释迦。所以迦字,就是能仁的仁字;释字,就是能。释,他能开显故,释就开放、开显,开宣为释;迦者,就是那个能仁。

但一般行者最初就在根本大觉心体,他本来能仁之处,他能够遍照之时;你念念要回光在根本的迦字之上,所以叫做「尊者」。你念念就要在迦字上思惟。可是最初行者,在心中立了这一念根本的主念;这个主念叫做尊者。行者念念之间,要在心中立一个方向,他要尊从这个方向;就他这一念,就他的主修,是他所尊、所从。因为大觉行者所尊、所从,都在那里说尊、说从?在根本回光,根本照见本来面目,照见根本你能仁能寂的,本来的性德上回光。但是最初回光时,我们还是凡夫;我们可能都还是用到现前众生过去的世间知见。用到过去的世间知见,所以最初的迦诺迦是贫困潦倒,贫病交错。虽然你有回头的这种发心,心中的所尊,这种至高的意念;但是毕竟还随众生业感故,所以所见之时,还是贫病交错。

贫者,是智慧不足,叫做贫;病者,是所有一切过去流转的业障未消。还是在这个上面说种种起行的。所以要回过头来讲,释迦既然他能够随缘呈现,所以释迦正呈现处,就是所有一切缘起,能够现种种庄严之前。所以缘起能现庄严之前,第一个名字就是谁?就是入世间的第一个名字,叫「袁盎」,就是袁盎。

袁者,衣也。他能够袁,就是依一切缘起。盎者,盎然。他本来大觉入世的袁盎,就在大觉入世的袁盎中,你会发现觉心,他本来就能够随缘,能够现一切盎然。可是就在随缘现一切盎然时,你的觉心就又向前一步,你就会堕在盎然之中说盎然,那个叫做「晁错」。晁者,一个日、一个兆,日就是觉心照耀之处;兆,就是迹相。大觉所现迹相错了,交错,叫晁错,那就是晁错。所以晁错现前处,他就念念要害袁盎;所以历史故事也是晁错要杀袁盎。晁错现前处,你那个本来能够随缘的,心中根本的盎然就模糊了,就被闇昧了;你的觉心就堕在晁错上。晁错虽然有杀袁盎的心,但是晁错不能够成其行,为什么?因为你晁错故,你所造错故,交错故;所以在交错当下,又在所有的一切感觉之中,你妄认盎然;所有的一切感觉中妄认盎然,就是下面的袁盎。所以本来晁错起处是要杀袁盎,可是晁错就是你觉心,你造错之时,在下面妄认盎然;其实下面的盎然,是你觉心本来能够入圆的盎然。你一心就在错综复杂中,在这种错现当下;你就追逐所有尘相,所现所起的盎然,最后被灭的是后面的袁盎,反袁盎杀了晁错,腰斩!

所以这个故事里面,连历史故事都是如此;晁错先要杀袁盎,后来却被袁盎所杀。然后你就抓着这样子的袁盎,就抓着尘相之中的那种盎然;你就在十世里面以他为师,你以为这种盎然、这种知见、这种感受,以他为师。连你最后想要修行时,你还是抓着知见之中的盎然;觉得我有证有得,你还是在上面不断的以他为师,所以叫十世国师,以为悟达。你以为是悟,以为是达;你的悟达都是末梢的袁盎。末梢的袁盎你以为悟达,你以为有所悟,有所领悟,有所达,其实都是在最后的袁盎。所以每一个认为有所悟、有所达中,每一个袁盎的表面现前处,他都会显出晁错的冤屈。所以后来袁盎就是悟达,悟达国师;他以为有悟有达,所以那个悟达,就叫做傲慢,叫最初的傲,最初的慢。

我们现在的行者,也就是在每一个过去的世间知见开始起修;所以都会在世间之中,认为有悟、有达,都会傲慢,都是在上面还是慢。就在这每一个念头,你以为有悟、有达的当下,那个表相处;因为他还是过去你流转在世间,最末梢以为的盎然处。所以在以为的盎然处,他就包含了过去你错斩晁错的种种冤屈;所以他在任何的念头起处表面上,就是疮痈,任何感觉的表面上,就是疮痈,所以叫「人面疮」。他长在膝盖上,什么意思?就是行者念念之间,心智所行之处,他就烂坏你的所行。所以你在上面还以为有悟有达,将来还是烂坏,那都是将来流转处。

那凡夫行者怎么下手呢?就在这样所有的一切世间知见,在表面处都是疮痈处;你只要行者念念之间,不肯违背迦诺迦尊者。你这一念心虽然还是世间的知见;但是我用世间的知见,我也要上求一切诸佛,本来能够入缘起的袁盎的种种庄严。所以你会在现前的世间知见里面,你觉得有知吗?你觉得有悟吗?觉得有知有悟?能觉知、能觉悟的那个觉,都不是觉;不是知、不是悟,所以你自然而然,就不会起成潜在的贡高。我觉得我有体会、我有领会,我觉得有任何领会处,觉得领会的那个觉,都不是这一念;所以下面那种慢气自然不起,慢习自然不起。因为念念都在迦诺迦,诺者,应可,应可根本大觉,释迦根本能仁的智慧。你假如这样子念念之间,虽然现前处都还有晁错的冤屈,都还是念念看到,都是世间人面疮处;但你只要至诚恳切,这样子礼敬迦诺迦,那你心中所流入的就是三昧水。他必定能够帮你洗净过去的种种错知错见,这是三昧水忏。你心性之中常就有如是的迦诺迦;你心性之中天天所上演的,就是晁错杀袁盎,袁盎斩晁错,念念之间都是如此。

所以看到世间的公案、世间的故事,你会发现只要是大觉,万法唯心;虽然现到世间,他用种种人事物,你随手拈来,你会发现人事物,都不会超出如是命数,如是性中的数量,如是大觉心体的数量。所以这个时候,行者才能够真正至诚恳切,老老实实相信「万法唯心」。当你真正知道、老实相信万法唯心时,谁还要在烦恼上面,妄说断烦恼?他当然就在烦恼上面,去体会他就是觉体的作用就是了!所以叫做「烦恼即菩提」。

你不必在镜色上面说断镜色;你只要在镜色上面知道他就是镜体,就行了。当你知道他是镜体时,镜色依旧在,所以叫做「不舍众生界」;但是却看到镜色依旧在时,你念念住的是根本镜体的清净。所以不舍众生界,即下就是菩提心,当下就是菩提心。所以那是你本来的面目啊!你念念之间,哪有舍众生界啊!你念念之间,哪有离开这念大觉心体啊!所以这是你天天在用,那你却不肯去认。所以不肯去认,总是在自己的起行中、修行中,还要妄认攀缘现在,用现在的知见:我只要念佛就好了,其他就不用了!你是真袁盎!你是真悟达!你要改掉那个悟达,悟达拜了迦诺迦以后,从此以后他还叫悟达;这个悟达,就不是过去流转在末梢的袁盎中的悟达。这个悟达是真悟达,所以他才是国师;他才是真正照见你心中,所有一切智慧的统御处,心中智慧的统御。统御者,国也;你能够治理者,师也。那是真正的国师相。

所以你心中要常常如是洗三昧水。你要是不知道如是洗三昧水时,你说帮忙大众拜三昧水忏,也拜不好大家的忏;因为大家是抓着真有如是业故,我要忏。行者要拜三昧水时,因为众生不知道,但行者知道;所以念念如是作观,念念在迦诺迦尊者上面,礼敬迦诺迦。礼敬迦诺迦的目的,是要还到释迦能仁的智慧。所以观现在的业感,哪个不是大觉心体的本来面目?你要认错时,就随着业感之中,他无止尽的妄想造作;你要认对时,所有的一切妄想的势力,全收清净。我再把这一念的观想,回向给现在所有参与法会,拜三昧水忏的一切众生;那才是真正三昧水忏的法会,那是古德立的三昧水忏行仪。所以古德立的这一切忏仪中,哪一个不是到家的法门?哪一个不是直下要行者,直下担当的行持。所以你弄错时,你还以为真的只是在业感中忏而已。业感中怎么忏?要在迦诺迦尊者上忏,要在大觉心体上忏。谁来忏?拿一个行者的悟达这种惭愧来忏。那也是真忏三昧水,真叫忏三昧水,所以这是圆觉。

我刚刚讲这么多的譬喻,就是告诉你体会圆觉。圆觉中,在体中他就是不可以用一法来立,用一法来指陈他;可是用中,你却法法都不要忘记,他就是觉体。所以这个上面就有体相用,体相用就有三,万法一定是成三数能够成就的。连中国人都讲:万法,始于一,成于三。三生万物,开始成于三;然后完具于十,圆满于十。法中的法数就是如此,就是你心性之中根本。所以既然是心性中的根本,你会发现:佛法僧三,经律论三,体相用三。

但是讲到三,就是一体能够成就万法的三;所以觉体,他不是一相一形。所以刚刚讲到觉体当下,体中一定有他的体德,这个不能混滥;所以他就一定能够随缘称量,叫做相。你也不能够不明白,在随缘称量相中,他就能够念念清净成就;念念清净成就是用,也就是我们讲的僧—净持相。没有念念清净的成就现前处;哪能够知道大觉心体,他必定能够成就万法相中根本的清明?没有相中的清明,你怎么会知道,原来他就具足如是智慧的本体?只是在一体是三当下,你要能够慢慢思惟三中渐次的差别。

但让你去明白三中渐次的差别,不是要你堕在差别,是要你知道差别。因为明白一切差别处,才是圆融真正「一如」时;你能明白一切差别,才真正圆融一如啊!不是让你背开差别,你再找个一如。一如的意思,就是一切差别都是一;一切差别都是一,那当下这个人他一定包容一切差别。所以就是上次讲的,你要真正证得心里的无差别智,你天天就要在种种差别上证;你要能够证得诸佛的入一切差别智,你要天天思惟大觉心体的根本无差别上证。所以差别要在无差别上证,无差别要在差别上证;这叫做「到彼岸」,这叫做「波罗蜜」。

这不是讲玄、也不是讲妙,你心性就是如此。你本来天天就在用,所以你要真正知道心性就是如此,你怎么会还在世间的种种业感妄想之中,再要寻求一个解脱哩?所以你才会知道,现前的一切境界,本来解脱嘛!只是你妄认,所以你才流转,所以叫破妄显真,妄尽还源。所以妄尽还源处,将来你还是能够呈现一切呀!就好像你真正证到镜体时,你坐在镜体之清明中;一样照色,黑来照黑,白来照白。这个时候站在镜体照黑、照白;他还会堕在黑白吗?因为黑白就是镜子嘛。镜子所现的黑白,他还会随便妄说:我堕在黑白吗?我若还有堕,不就是二吗?他还会随种种黑白流转吗?所以你要是真正证得镜体时,黑白一切千变万化依旧呈现。但你要是不知道镜体时呢?你站在镜色,妄想说种种出离,妄想说种种的厌离,妄想说种种的什么解脱;那不过都是痴人说梦。

你站在镜色上面不认镜体,你站在黑、站在白中说:我再也不受你迷惑了!你再也不受他迷惑时,你这个色;就叫做不受迷惑的迷惑色,还是一个色!你以无色为色,那还是镜色,那都是镜子现的。谁要你在镜色上面,不断的妄想,想要找到迷惑、不迷惑;你但要担当回头认镜体就行了!你只要知道一切黑、一切白,都是镜体;知道黑白都是镜体时,迷惑全消。不但迷惑全消,黑白仍旧在;黑白仍旧在时,所以他能够明白什么因缘故黑,黑是代表什么?黑的一切法清清楚楚。黑会给别人什么样的迷惑,清清楚楚;黑还会给别人什么样的正面的启发,清清楚楚。他能够入一切法中差别智,你觉心都是这样的;不然的话,你在讲什么大觉?满觉?圆觉?所以你要能够真正,体会觉心最初的面目,也才是一个行者下手处。

前面略释「圆觉」,就是略释题,所以在题中,我再一个字、一个字讲。所以既然知道如此,所以先说「大方广」三个字。大者,就是在觉体上说大;大这个字,不是只是解释大的字相而已。要是真正行者已经念念之间听经当时,你的念念之间心中所去思惟的方向已然摆对;那个大字,在解释大字时,他就不是解释字相。你真正就能感觉到觉体的大象,大的象。

为什么觉体大的象?因为觉体非一切法故,他大;但一切法故,都要依他而起,所以他大。所以大者有头首;过去世间,大哥、大哥,就是老大,头首。大者,他是统御相;大者还是大象是无形的。大者是无形无相的,你不可以指任何一相说是大。你用世间知见之中,以为的那种感觉说他是大;凡有相中,凡可以限量的,就是你可以去量,思量他的,那都叫小。觉心的大象呢?就是他能够现起种种思量;每一个思量都是觉心所现。觉心的思量,是什么思量?觉心的思量,是超越一切思量的思量。所以他能够随缘现出,黑来有黑的思量,白来有白的思量;大来有大的思量,小来有小的思量。但是觉心根本大的思量,他是非一切法中的思量;假如你不是这样子思量的话,我们早断灭了。你还在前面的思量之中,我是黑的感觉;你只是黑的感觉,你就不知道白;你不知道白,你已经叫做木头,你早断灭了!你怎么会觉得每天生活多采多姿?所以你才会真正体会觉心的大象。

所以大象是讲大者,古德都讲:大者,体也。讲到体,不是在解释文字说体,是你真正已经在思惟觉体,觉体就是如此。你能够找到有一法,离开过觉体所现吗?你今天你能够找吗?你说:「法师!我找到了,我感觉到这一念离开觉体。」你怎么知道他离开觉体?不都还是觉心所知道的吗?任你所说:「我已经找到了。」那都还是觉,你能够找到无觉的吗?无觉都是觉,没有一念能够离开过觉;所以觉心从不闇昧。所以就像上次讲,就算连你睡觉,你以为没有觉了;那还叫做觉,同样一个字而已,只是昏沉,你觉得昏都是觉啊!就好像镜子现出清明处,跟镜子现出昏暗处;那都是镜子。

只是我们站在昏暗处,我们老是想要撇过头去,跳出昏暗的束缚,这个是外道思想,这连二乘都不到。声闻人还要直下担当,他就是镜性;他根本不离开那个昏暗,就知道他是镜性。能照昏暗的,还是镜性。所以觉心这个昏暗,觉心的业感深厚处,声闻人,就是讲小乘佛法中行者的担当;他还要坐在根中,担当一切尘中的变化。常住根中,他要起大担当啊!只有外道才说撇过头去,这是烦恼,撇过头去!你不认他的根本本来面目,你就是终生,无量劫就受他迷惑、受他流转。大乘人当然又比小乘人发心不同;他不但知道,他根本就是清明的觉性而已啊!所以他还能够直下入种种昏沉相,直下担当。所以镜子现昏沉时,昏沉不就是镜子吗?因为镜色就是镜子啊!所以你何必还要在昏上面,知道原来有个镜性。还不必有这个回头,都不必;直下担当,那个昏沉就是觉性。所以他能够入一切昏沉之中的,所有的一切法数;他能够为一切众生,讲尽一切出离法。所以那叫做「回入娑婆」、「倒驾慈航」;那种回入,不是你刻意还要再发个心回入。

镜子本来就是这样子,过去你在镜色流转时,才方便跟你说:你怎么在镜色流转呢?镜色流转,其实都是镜体。所以最初因为智慧还未开显,智慧还比较微弱故;所以你在镜色的种种流转上面,去体会镜性,所以这里面就好似有「回」。当你真正证得镜性处,你就一定马上能够担,当过去照色时;因为哪个镜子不照色?所以《法华经》中才讲:真阿罗汉没有不信此法的,真声闻人没有不信如是。因为你都在心上参,跟你讲心中就是这种作用;你怎么会不信呢?你只知道,心中原来他根本无染清净;你不知道心中原来他就能够成一切染。过去的染,是众生的流转叫染;将来的染,是心中的担当。所以叫「心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他能染。镜子若是不能够随缘,能够染成种种气氛,那也不叫镜子。在黑不能染成黑,在白不能染成白,那也不是镜子。只是一般凡夫在根本性中的清明染中;你从染堕染。你在染中忘记了觉心,那个染叫「污染」,那叫流转。那个污染,以后解释要清楚,污染不是后面已染成了感受。你是污了这个染,那个染;就是你镜中的清净嘛!你却污了这个染,你就看错她是婬女;你要看对了,他就是婆须蜜多。《华严经》有读过吧?婆须蜜多。看错,她就是婬女;看对了,她就是婆须蜜多。婆须蜜多叫世友,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大菩萨。

所以讲到婆须蜜多,就讲到七识,七识叫末那。阿赖耶其实根本就是如来藏;但如来藏有两种性德,他是根本性中本来的,大觉心体本来的富藏,叫如来藏,本来的智慧宝藏。所以既然他是本来的富藏,所以他就能够随缘应现一切宝藏。所以宝藏二字一定有两种相,一个是根本内心的富足积聚;第二个,他一定能够出以示人,出现给别人看。所以如来藏一定能够现,如来藏现前处就是阿赖耶。所以阿赖耶跟如来藏就是一体;现前处,出以示人处,就是能够给别人看到,就是阿赖耶。

所以「阿」字,是一切法大总持义。「赖」者是依他起义,叫赖。本来觉心一定能够照他,觉心之中一定随缘能够照他。黑来能够照黑,白来能够照白;喜来能够知喜,怒来能够知怒,这是大觉心体能照他的根本清净。可是照他当下一剎那中,就在这一剎那当下;已全部成他,叫「依他」。所以本来就是你照他的清净,马上就变成他化自在,就到了欲界。但哪个他化自在不是你大觉心体,能够依他的?所以那叫阿「赖」,赖者依他起。「耶」字多半我们都讲就是语末辞,语末就是他这句话已经到了最后面;也表示能依他的种种作用,能够达末。所以你看到达末时,马上就变成末那,就是末那,第七识。

八识之中你不要错认,以为八识有八种意识;不是,他就是一种意识八种功德。他这样子显现的,因为显现之中;他的作用性德有种种不同,方便说八识。就好像刚刚讲的:体相用、佛法僧。这一中,一而三,三而一。他是八种作用,所以既然是八种性德;末那现前处,就是阿赖耶能够达末时。阿赖耶能够达末当下,阿赖耶的八识隐,达末的势力作用现前,那就是七识。末那他就能够随缘,啪!就到末那;所以黑来马上就显出黑,白来就马上显出白。达末最初显出来的时候,就是意识;所以处处随缘之中,再立知见,再立种种感受。立知见就是意识,就是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的「意」字写得多好,上面是个音字,下面是个心。音者,传响处,能够传响,彼此传响。音,把他再拆开来,立日;从日立日,从照立照,从知立知,就是音,就要传响。所以我们讲暗障的「暗」呢,也是一个大日,再立一个小日,就是暗障,就是暗、黑暗。

所以中国字,今生有缘生在中国,再不学习佛法,真的有愧如是殊胜因缘。每一个字里行间,古德、祖先早就告诉你,当下心性之中的作用处。但是不要讲到他的暗,讲到他能够立音,能够传响,就是意识。意识现前处就是达末之时。所以常常讲末那是微细习气,末那微细识,习气如暴流。过去误会时,以为那个习气就是最末梢的习气,但错了!仔细思惟,末那之中还有两种德,他一定能达末,他一定能够显末,黑来他能显黑,白来能显白。因为他能够承袭一切万法的习性故;所以末那的习气,他是非习气习气。你说他是哪个习气?他不是黑、不是白、不是大、不是小;不是一切习气,所以他才能够随缘现黑,黑的习气;随缘现白,白的习气。没有末那能习气的习气,任何万法也成就不了种种习气。末那能现一切习气的习气,你不能拿哪种习气想要去限量他;但是这种习气现前处,就已经到了末梢的习气。所以他能够显出黑的习气,显出白的习气。

就好像刚刚讲最后的袁盎,你以为那是习气;但他没有离开后面的习气,没有离开后面所感染的习气。但是在后面所有染现的习气之中,你都要体会;那就是末那,根本非种种习气,清明觉体之中的,根本能习一切法习气的习气。所以他才能够成就一切习气,所以他才叫暴流。为什么暴流?暴者,迅疾相;流者,是随缘安布。假如你已经是哪种习气,你是什么习气?你已经是一种习气,那叫死水。你站在黑的习气,你就不能知道白的习气,那叫死水。死水怎么叫做流?所以暴流之中,一定不随任何习气所堕。

你说:法师,你讲这个有什么帮助?当然有帮助啊!将来你在任何末梢的习气当下,你不用像一般的外道凡夫,想要如何断了这个习气嘛!你怎么想要断掉那个习气?那个习气都难断。你只要在任何习气浓厚当下,你都体会:能知道这个习气的,是我根本大觉心体,非习气的习气的清净。你当下一切习气都断,叫不断自断,那才叫到家法门。

从此以后,你看尽一切习气,都不被习气所流转。就好像镜子,你看见一切黑的习气,看见一切白的习气,你都知道是镜子根本非习气的习气时。你自然在黑的习气、白的习气,你不必避开,你当下担当他的习气;可是你证的却是镜性清明的习气。这才是汉传佛教,大乘佛法之中,直下讲的:烦恼即菩提。当下回光,直下担当,他才是根本解决烦恼的法门。这个人才相信烦恼能断,因为他知道心性就是如此,他才能够始知烦恼一定能断;因为知道烦恼原来虚妄故。不然,过去你根本不知道性中的作用,性德的习气,本来的面目;你说要断烦恼,就好像你抓着镜色,你不认镜体,你说:我要断镜色的烦恼。你讲久了,你自己都怀疑你自己!因为你说要断时,你眼睛还在看着镜色。要断?你当然讲久,在头上安头。所以烦恼当下,你都不知道心性;你怎么断?所以这才是真正最初体会觉心的根本大性。

那个大性能为你呈现一切法,连到末梢的习气,他都能够如实呈现。他为什么能够如实的呈现习气?是因为大觉心中,他本来就能够入一切法。只是在末梢的习气当下,你忘记了觉体;所以才会流转在上面,妄起势力啊!这么样浩瀚的势力,这么样强烈的妄想势力;你只要当下回光,知道原来所有的一切习气,都是我根本大觉心体能习习气,一切法中的清明习气。当下这一念,所有的一切业感全消;当他全消之处,也一样担当。现在黑来知黑、白来知白;白中的所有的一切造作,黑中的造作;念念不失。这才叫做圆觉,这才是《圆觉经中》的「大」字。不然你要是用一般外道,习气现前,我把头撇过去,再也不看这种习气;将来你不但不能够真断如是习气,真断如是烦恼。将来只要有一点点气氛,在你眼前冒起,你就会非常惶恐,又非常惊吓:「完了!完了!完了!我就快完蛋了,我又看到他了!马上大概又自己要倒霉了!」这种还叫做自在?这种叫做自缚,自己绑缚。那根本就不是照见本来面目的根本下手处,根本法门处。